经阴道修补范文
经阴道修补范文(精选9篇)
经阴道修补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 我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收治该病患者10例, 年龄31~65岁, 平均35±6.5岁, 其中产科手术损伤所致4例、妇科手术损伤所致5例, 放射治疗损伤1例。10例患者均有阴道漏尿, 病史4个月至18年, 首次出现漏尿时间在伤后或术后半个月至3个月。10例均行膀胱镜检查, 单纯膀胱阴道瘘9例, 其中单个瘘口8例, 多个瘘口2例;合并尿道阴道瘘1例;其中曾外院手术修补一次再发瘘2例, 修补二次再发瘘1例。瘘孔直径为0.3~3.2 cm, 平均1.6±0.54 cm。7例9个瘘口为高位瘘 (位于输尿管间嵴以上) ;3例5个瘘口位于输尿管间嵴以下、膀胱三角区或尿道, 其中1例1个瘘口为膀胱阴道瘘。9例12个瘘口经膀胱或尿道瘘口插输尿管导管, 均可于阴道内见到输尿管导管, 证实膀胱或尿道阴道瘘存在, 2例2个瘘口较小, 插管不成功。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确诊后, 于术前3天开始每晚进行会阴部清洗, 并用1∶10稀碘伏300 ml阴道冲洗, 对于尿道瘘患者均行导尿, 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对于绝经后患者术前1周开始口服替勃龙2.5 mg, 每天1次或局部应用雌三醇软膏 (欧维婷) 。
1.3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并抬高臀部。用阴道拉钩将阴道前壁暴露, 艾利斯钳将瘘口周围组织牵开, 仔细查看瘘口及周围组织情况, 尤其对于多发瘘需检查瘘口之间的关系及距离。距瘘口0.3~0.5 cm沿瘘口切开阴道壁, 游离瘘管;远离瘘管的阴道壁呈U型向外适当游离约1.5 cm。所有患者均保留瘘管, 3-0单乔线连续缝闭瘘管; “十”字交叉双层间断缝合阴道壁下组织;留置F18气囊尿管, 排空膀胱, 注入0.9%氯化钠液300 ml, 观察漏尿情况, 如有漏尿, 在漏尿处再予修补1~2针;观察无漏尿后, 用0.9%氯化钠液冲洗创口, 连续缝合关闭阴道皮瓣, 完整闭合瘘口。经尿道逆行膀胱造瘘并留置F18气囊尿管, 以充分引流尿液, 保持膀胱空虚。阴道切口用含碘伏纱球压迫, 次晨去除阴道纱球, 术后予静脉应用抗生素3天后出院, 院外继续口服抗生素1周, 并予托特罗定 (舍尼亭) 2 mg口服, 每天2次, 共2周, 以控制术后膀胱痉挛, 术后1个月拔除膀胱造瘘管及尿管。
2 结 果
本组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5~65分钟, 平均50±8.3分钟。术中出血10~30 ml, 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5天, 一次修补成功9例, 修补一次成功率达90%, 1例复杂多发瘘术后1个月拔除造瘘管后, 阴道仍有少量漏尿, 3个月后二次修补成功, 二次修补成功率达100%;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到半年后无复发。
3 讨 论
膀胱阴道瘘多见于产科损伤和妇科手术损伤, 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 仅少数早期、小的瘘口经保守治疗后可能自行愈合, 而大多数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手术修补的路径有经阴道、经腹或经腹阴道联合3种, 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决定于术者对路径和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 而且两种途径的预后相当[1], 但是由于经阴道途径具有避免剖腹和切开膀胱, 其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期短的特点, 目前多数作者倾向于经阴道途径, 并将经阴道途径作为首选途径[2,3,4]。本组10例均采用经阴道途径修补, 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修补成功率高, 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以往有作者认为对于高位膀胱阴道瘘应选择经腹途径为佳[5,6], 但我们认为只要术者对阴道途径有充分的经验和经适当的训练后, 瘘口的位置并不是选择路径的唯一依据, 这是由于在术中, 我们可以向下牵引瘘孔周围组织可使高位瘘口下降, 便于瘘口的修补, 同时术中我们不要求切除瘘管, 避免了瘘口分离后过度回缩, 造成瘘口不易修补。对于放射性膀胱阴道瘘或挛缩膀胱阴道瘘, 由于瘘口情况复杂、瘘口周围组织较固定、瘘口的伸缩性小, 且常常需要一并处理膀胱的病变, 宜经腹途径修补为佳[4]。对于复杂性膀胱阴道瘘 (是指瘘口较大, 曾进行过不成功的修补术, 涉及到尿道、膀胱颈或输尿管的瘘, 与肠道有关以及发生于妇科恶性肿瘤放疗后的瘘等[7]) 的处理, 文献报道常采用经腹途径处理[8], 认为采用经腹途径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修补效果。本组4例 (合并尿道阴道瘘1例, 多次修补3例) 复杂性膀胱阴道瘘均采用经阴道途径进行修补, 同样获得满意疗效,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复杂性膀胱阴道瘘经阴道途径也是一个可能的选择。我们的体会是术前充分的阴道准备, 术中良好细致地游离瘘口及周围组织, 多层无张力的覆盖缝合, 术后通畅的尿液引流, 才能保证复杂性膀胱阴道瘘获得满意的修复。
本组10例患者均未切除瘘管, 术后愈合良好。对于瘘管的处理, 有观点要求切除瘘管, 但我们不主张切除, 有以下原因:①切除瘘管有潜在出血的可能, 血肿的形成将不利于瘘口的愈合;②避免切除瘘管后小瘘变大瘘;③有研究认为瘘管是一个对抗术后膀胱痉挛的良好保护环[9];④经阴道途径操作空间有限, 不切除瘘管一定程度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时间。文献报道膀胱阴道瘘的手术修补成功率在90%~100%[10], 本组病例修补一次成功率达90%, 二次修补成功率达100%, 表明保留瘘管的修补并不导致手术失败率增加。
总之, 我们认为经阴道途径修补膀胱阴道瘘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的特点, 对于小的单纯型瘘口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该术式也同样适合于高位瘘和复杂性膀胱阴道瘘。保留瘘管在不增加瘘复发机会的同时, 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手术难度、节约了手术时间。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细致的瘘口及周围组织的分离、多层无张力的覆盖缝合、术后充分的尿液引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Kam MH, Tan YH, Wong MY.A 12 year experience in the surgicalmanagement of vesicovaginal fistulae[J].Singapore Med J, 2003, 44 (4) :181-184.
[2]Chigbu CO, Nwogu-Ikojo EE, Onah HE, et al.Juxtacervical vesicova-ginal fistulae:outcome by route of repair[J].J Obstet Gynaecol, 2006, 26 (8) :795-797.
[3]Catanzato F, Pizzoccare M, Cappellano F, et al.Vaginal repair of vesi-co-vaginal fistulas:our experience[J].Arch Ital Urol Adrol, 2005, 77 (4) :224-225.
[4]Angioli R, Penalver M, Muzii L, et al.Guidelines of howto managevesicovaginal fistula[J].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3, 48 (3) :295-304.
[5]许新轩, 王彦业, 孙山鹰.高位膀胱阴道瘘16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9) :789-790.
[6]Mubeen RM, Naheed F, Anwar K.Management of vesicovaginal fis-tulae in urological context[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 2007, 17 (1) :28-31.
[7]杨来春, 段涛, 朱关珍, 译.铁林迪妇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15-1117.
[8]Hanif MS, Saeed K, Sheikh MA.Surgical management of genitouri-nary fistula[J].J Pak Med Assoc, 2005, 55 (7) :280-284.
[9]Blaivas JG, Heritz DM, Romanzi LJ.Early versus later repair of vesico-vaginal fistulas:vaginal and abdominal approaches[J].J Urol, 1995, 153 (4) :1110-1113.
经阴道修补 第2篇
【关键词】便秘;直肠前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21-01
直肠前凸的病因由于直肠前壁肌层变薄,粪便进入直肠突出的部分,出现排便困难,病人经常出现便秘,严重的必须用手指向后压迫阴道后壁,才能使粪便从肛门排出,直肠前凸的手术治疗途径分为三种,经腹、经肛门、经阴道。我组10例病人均采用经阴道行直肠前凸修补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方法 资料
1 临床资料
2013年5月~9月,我科收治直肠前凸患者10例,年龄36~68岁,经直肠镜和肛门指诊显示直肠前凸3~4厘米【1】经过手术并配合饮食换药等,无直肠狭窄等长期并发症,本组患者7~10天出院。
2 手术方法
患者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常规术区碘伏消毒,铺无菌巾,将大阴唇自两侧缝合牵引,显露手术野。触诊直肠阴道隔薄弱部,决定阴道后正中梭形切口的位置,电刀做梭形切口,分离,暴露薄弱部,在薄弱部的外缘用3~0课吸收线做荷包缝合,深达直肠粘膜下层,后自上而下作横向折叠缝合,最后间断褥式缝合阴道粘膜,敷以碘伏纱条吧,并以敷料包扎固定,术毕,安返病房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术前评估:主要的术前评估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肠前凸的大小应超过3厘米。(2)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便秘症状严重【2】(3)需要辅助排便,如用泻剂或用手入阴道或肛门辅助排便(4)进行心理健康评估【3】,应用生活质量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本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健康人群,日常生活能力与健康无太大差别。(5)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情况,讲解疾病知识适当心理疏导,宣教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患者住院期間情绪稳定,对各项治疗和护理均积极配合。
3.1.2 术前检查:(1)完善各项常规检查。(2)术前阴道冲洗,常规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单位术前3日,每日一次。(3)术前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饮水,适当活动,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术前3天津半流质饮食,术前1天禁食。(4)肠道准备:术前3天口服肠道抗菌药,术前1天下午口服50%硫酸镁+温开水清洁肠道,以排出清亮,无渣为标准。
3.2 术后护理
3.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疼痛情况,观察切口填塞敷料情况,告知患者术后1~3天不做剧烈运动。
3.2.2 饮食护理:本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食48小时,术后3~5天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6~10天给予普通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每天给予足够的水分,刺激胃肠蠕动,软化粪便,防止便秘。
3.2.3 术后切口的换药:术后第二天给予肛门及阴道切口换药,同时注意保护肛周皮肤,经过精心护理,本组患者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肛周皮肤溃疡。
3.2.4 排便的观察:住院期间观察患者排便的时间、粪便的性质、颜色、排便是否通畅,有无排便不尽感。本组患者有2例术后第一天感直肠肛门胀痛,有排便感,向其解释为碘伏纱条填塞及直肠水肿而引起,给予双氯芬酸钠75毫克肌注后缓解。由于术前长期便秘3例患者术后仍有排便恐惧感,在患者进食后给予润肠药软化粪便并向患者解释手术原理及对便秘的改善效果,3例患者均正常进食后并排便,10例患者均无直肠狭窄直肠阴道瘘,重度感染等。
3.2.5 出院宣教: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指导患者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有力排便及性生活;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查。
二、结论
经阴道行直肠前凸修补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经过术后对切口换药精心护理和对排便的观察出院后认真地宣教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饮食护理,观察切口情况及排便情况,本组患者术后2-4天可正常排便,住院时间7~10天。
参考文献:
[1]便秘的诊断与治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6-22
[2]杨新庆.王振军.全面评估慎重对待慢性便秘的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9.4-24.
[3] Lu Fang. Nursing anoscope rectal repair postoperative lordosis.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2013.1.17
经阴道修补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 我院共开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431例, 膀胱损伤6例, 发生率1.39%。6例患者平均年龄40.6岁 (35~65岁) , 其中子宫颈原位癌2例, 子宫内膜癌1例, 子宫腺肌病2例, 子宫肌瘤1例。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 其中3例既往有新式剖宫产手术史, 粘连严重。
1.2 损伤原因及诊断
6例患者均在术中发现膀胱损伤, 3例由于既往手术史, 子宫峡部与膀胱反折腹膜粘连, 下推分离膀胱时发现膀胱底部有Foly尿管球囊, 尿管引流出血尿; 1例由于多发性子宫肌瘤, 位于峡部的肌瘤凸向阔韧带, 直径约5 cm, 膀胱与子宫间解剖关系异位, 暴露困难, 沿肌瘤表面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下推膀胱, 膀胱后壁与宫颈粘连, 下推膀胱后发现膀胱后壁破裂, 直径约2 cm, 可见膀胱黏膜;2例发生于开展腹腔镜手术初期, 操作不熟练, 大爪钳粗暴提拉膀胱而损伤, 其中1例有2处损伤。6例膀胱破裂均位于膀胱后壁, 直径1~3 cm。
1.3 经阴道修补膀胱方法
术中发现膀胱损伤后, 在电凝止血及尿管引流通畅情况下继续手术, 其中开始2例由于刚开始开展腹腔镜手术, 技术不熟练, 遂改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其余4例继续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切除。经阴道将子宫取出后, 尿管注入稀释美蓝液150~200 ml, 腹腔镜下明确膀胱损伤部位及大小, 1号丝线在膀胱损伤部位缝合1针做标记, 将丝线送入阴道, 在丝线指引下, 经阴道暴露膀胱损伤部位, 先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黏膜层及肌层, 然后2-0可吸收线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浆肌层。再次经尿管注入美蓝液400 ml, 腹腔镜下检查未见有美蓝液渗出, 然后关闭前后腹膜。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持续导尿7天。
2 结 果
6例膀胱损伤均经阴道修补成功, 拔管前1天膀胱造影见膀胱充盈良好, 无尿液外渗及膀胱憩室形成。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 无尿潴留、尿失禁及尿瘘形成。分别于拔除尿管后1周、4周、12周复查B超, 无膀胱憩室形成, 膀胱体积及尿储量正常。
3 讨 论
3.1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膀胱损伤
膀胱损伤是妇科腔镜手术中最常见的脏器损伤。美国内镜妇科学会总结1995年14911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膀胱损伤几率为1.0%, 而且所有的膀胱损伤均发生于开展此种手术2年之内[2]。本研究膀胱损伤6例, 发生率1.39%, 其中4例发生在我院开展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前100例内, 可能当时对适应证的选择不够严格, 又缺乏手术经验及手术技巧, 2例是由于助手腹腔镜技术不熟练, 粗暴提拉而损伤膀胱。随着手术量的增多, 手术经验的丰富, 手术人员配合的熟练, 发生膀胱损伤的几率明显减少。所以, 与普通手术不同, 腹腔镜手术需要术者、助手都进行再培训才可以上台具体操作, 只有小组成员都受到了训练, 小组成员配合协调, 才能圆满完成手术。
3.2 膀胱损伤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膀胱损伤的常见原因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3];此外阔韧带内肿瘤, 宫颈肌瘤及妇科恶性肿瘤等, 可造成盆腔解剖改变, 术中分离时可伤及膀胱。本组6例膀胱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 其中新式剖宫产术后膀胱粘连严重的3例, 子宫峡部肌瘤1例。因此对于有手术史或肌瘤位置过低的患者, 可从侧方充分游离膀胱子宫间隙, 分清解剖关系, 充分暴露膀胱反折, 避免直接分离下推膀胱造成损伤。
3.3 膀胱损伤的治疗
膀胱损伤确诊后应首先明确破裂的部位及大小, 并及时修补, 修补方法多采用中转开腹或腹腔镜下修补。中转开腹损伤较大, 患者不易接受;腹腔镜下膀胱修补术则需要熟练的镜下缝合技术, 尤其缝合膀胱需要3- 0的可吸收线, 针较细小。此外膀胱裂口的位置也与修补的难度有关, 膀胱前壁及侧壁相对容易, 而后壁损伤则存在操作空间狭小, 缝合困难等问题。术中我们发现分离子宫与膀胱间隙时的损伤多位于膀胱后壁, 而且损伤大部分发生在腹腔镜手术开展初期, 缝合技术不熟练, 所以往往无法完成腹腔镜下修补膀胱。因此寻找另一种微创的方法处理膀胱损伤势在必行。我院开展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多年, 特别是有以往阴式手术损伤膀胱后经阴道修补的经验, 因此对腹腔镜术中膀胱后壁损伤的患者, 结合腹腔镜手术及阴式手术的优势, 先在腹腔镜下明确损伤部位, 用1号丝线标记, 再经阴道在丝线的指引下寻找到损伤部位直视下修补, 操作更精细。修补完毕后, 抽出1号丝线, 膀胱注入美蓝溶液, 可以再次在腹腔镜下检查膀胱修补情况, 有无渗液, 是否有遗漏的损伤, 可以使术后更清楚地了解膀胱修补情况。此外, 我们还对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改进, 先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膀胱黏膜层及肌层, 然后2-0可吸收线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浆膜层进行加固, 术后不需放置引流管, 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在工作中, 我们还体会到术中发现膀胱损伤裂口后, 以破口处膀胱黏膜为指示点, 更容易看清楚膀胱后壁与子宫峡部的解剖关系, 避免了再次损伤膀胱, 因此膀胱损伤后无需立即修补, 先电凝出血点, 保证尿液引流通畅情况下, 待子宫切除之后再行膀胱修补术即可。
膀胱损伤是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我们采用经阴道修补膀胱损伤, 操作方法易于掌握, 安全可靠, 医生和患者容易接受, 是治疗膀胱损伤可选择的微创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阴道修补损伤膀胱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 寻找微创治疗膀胱损伤的新路径。方法:膀胱破裂6例, 均位于后壁。平均年龄40.6岁 (35~65岁) , 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 其中3例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 粘连严重, 1例为子宫峡部肌瘤。术中均经阴道行膀胱修补术。结果: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 术后1周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 无尿潴留及尿瘘形成。结论:经阴道修补膀胱破裂创伤小、安全、可行, 是治疗妇科手术中膀胱损伤可选择的微创技术。
关键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并发症,膀胱损伤
参考文献
[1]陈蔚瑜, 李光仪, 陈云卿.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1, 1 (3) :148-149, 158.
[2]Hulka JF, Levy BS, Parker WH, et al.Laparoscopic-assisted vaginalhysterectomy: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1995 membership survey[J].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 1997, 4:167-171.
经阴道修补 第4篇
【关键词】腹部;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52-01
异位妊娠属于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对患者的生育能力甚至生命安全都有着极大的威胁。异位妊娠也称宫外孕,常由输卵管管腔及周围的炎症所引起,使得孕卵无法顺利到达子宫,而在输卵管内着床和发育,导致流产和输卵管破裂的现象出现,输卵管破裂后造成阴道出现,孕妇休克甚至死亡[1]。在目前,异位妊娠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腹部彩超诊断,一种是经阴道彩超诊断,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經阴道彩超诊断方法效果更好[2]。现搜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接收的异位妊娠的患者135例,对其经腹部与经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诊断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对比,并将分析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接收的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135例,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全部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下腹疼痛、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但无大出血、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对照组共65例,平均年龄是(29.23±2.25)岁,年龄范围是23-36岁。实验组共70例,平均年龄是(30.11±2.36)岁,年龄范围是25-35岁。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经腹部彩超诊断,探头频率设为3.5-5.0MHz,扇扩角为150°,取患者的平卧位,膀胱内适当留些许尿液,腹部耻骨与上部进行盆腔斜、横、纵扫查,对患者子宫内及盆腔包块周围流血情况进行观察[3]。
1.2.2 实验组 对实验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经阴道彩超诊断,探头频率设为5.9MHz,扇扩角为200°,检查之前,要求患者膀胱排空尿液,探头套上消毒避孕套,逐渐深入到阴道内,放于后穹隆,依此观察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盆腔包块大小,并观察盆腔包块周围是否有出血现象[4]。
1.3 诊断标准 ①输卵管妊娠:子宫内无孕囊,子宫旁出现低回声区,可探测到胚芽及原始心搏;②卵巢妊娠:卵巢内有孕囊,出现低回声区;③宫颈妊娠:子宫大小正常,宫颈膨大呈现烧瓶形明显大于宫体,与宫体相连呈沙漏状,内可见变形胎囊;④子宫角部妊娠:子宫角部凸起,可探及胚芽及原始心搏,远离宫腔线;⑤残角子宫妊娠:残角子宫内部出现低回声区,可探及胚芽及原始心搏。异位妊娠包括以上5种妊娠方式。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65例患者经腹部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诊断成功率为84.62%(55/65),其中输卵管妊娠49例,占到异位妊娠的89.09%(49/55),卵巢妊娠2例,占3.64%(2/55),宫颈妊娠1例,占1.82%(1/55),子宫角部妊娠1例,占1.82%(1/55),残角子宫妊娠2例,占3.64%(2/55),诊断失败10例,诊断失败率为15.38%(10/65);对照组中70例患者经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诊断成功率为95.71%(67/70),其中输卵管妊娠61例,占到异位妊娠的91.04%(61/67),卵巢妊娠2例,占2.99%(2/67),宫颈妊娠1例,占1.49%(1/67),子宫角部妊娠2例,占2.99%(2/67),残角子宫妊娠1例,占1.49%(1/67),诊断失败3例,诊断失败率为4.29%(3/70)。
3 讨论
在近些年,我国的异位妊娠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孕妇及其整个家庭带来严重的威胁。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彩超诊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异位妊娠的诊断中,孕妇在产前通过彩超检查,可以有效诊断出宫外孕的情形,从而及早设计手术方案,有效保护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采用经阴道彩超诊断,因不受肥胖、肠气及憋尿等因素干扰,与经腹部彩超对照有明显优势,能较早诊断出宫外孕类型及腹腔积液程度,特别是经阴道多普勒超声可显示附件包块周围滋养层血流,脉冲多普勒呈高速低阻血流频频,对诊断有极高价值。通过诊断,实验组的诊断成功率为95.71%(67/70),对照组的诊断成功率为84.62%(55/65),表明采用经阴道彩超诊断法的效果明显好于经腹部彩超诊断法。
综上认为,在诊断异位妊娠时采用经阴道彩超的诊断方法效果较好,作用显著,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东蔚. 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在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对比分析[J]. 吉林医学,2012,09:1907-1908.
[2]刘丽,潘东英. 经腹部彩超与经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应用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04:677-679.
[3]廖红霞. 经阴道彩超与经腹部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效果对比[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47-1648.
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术后护理总结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 年龄55岁~73岁6例, 阴道前后壁膨出伴子宫脱垂;37岁~49岁4例, 单纯性阴道前后壁膨出。入院时2例伴高血压合并症。
2 临床护理
2.1 体位
未留置导尿管者, 术后24 h~48 h可以起床活动。接受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者, 根据麻醉需要术后前6 h平卧位, 以后改用平卧头高位。手术后5 d~7 d方可起床活动, 以防伤口裂开或出血。
2.2 外阴
保持外阴清洁, 术前用生理盐水棉球或0.02%的碘伏擦洗会阴及尿道口, 每日2次, 术后用缓泻剂预防便秘, 避免增加腹压;每次大小便后用湿热的无菌盐水冲洗会阴, 注意避免冲洗液流入阴道内, 冲洗后用0.02%的碘伏棉球擦拭, 使患者舒适并促进伤口愈合, 不宜做阴道冲洗或检查, 以免损伤伤口。外阴切口用可吸收缝线缝合, 无需拆线。术后伤口局部冰敷, 可缓解患者疼痛, 减少伤口充血水肿。
2.3 阴道
阴道内压迫止血添加的纱布块数交班时要交代清楚, 取出时需核对纱布的数量, 并在病历单上记录清楚。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以及阴道分泌物的性状, 如果分泌物多, 且有臭味, 需用0.05%新洁尔灭棉球轻柔擦洗阴道、外阴。
2.4 膀胱
留置尿管第1天消毒连接的引流管, 尿袋持续开放, 注意保持通畅。一般术后第2天用0.02%呋喃西林液250 m L每天2次冲洗膀胱, 并更换引流袋或尿袋, 防止尿路感染, 拔尿管前1 d定时开放, 锻炼膀胱功能。尿管拔除后2 h需观察患者能否自解小便, 并记录3 d尿量, 注意有无尿潴留现象, 必要时再次留置尿管, 定时开放以锻炼膀胱, 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2.5 饮食
一般不必限制, 但进行阴道修补及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后, 应加强患者营养, 给予无渣饮食, 如鸡蛋、牛奶等不含纤维素的食物。
3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 大部分患者很自卑也很烦躁, 有的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 所以这部分人的心理压力很大, 渴望通过手术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良好的心理对术后的恢复很重要。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解相关疾病手术后的知识或其他一些康复案例, 使其对护理治疗给予积极配合, 树立生活的信心。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及预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需做好家属的工作, 协助患者渡过难关, 早日康复。
4 结果与讨论
经阴道修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阴道前壁脱垂患者60例, 按照POP-Q分类法分度[3], 分为桥式手术组:共32例, 其中Ⅰ度7例, Ⅱ度14例, Ⅲ度9例, Ⅳ度2例, 均行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传统术式组:共28例, 其中Ⅰ度6例, Ⅱ度10例, Ⅲ度9例, Ⅳ度3例, 均行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两组中合并子宫脱垂者 (Ⅱ度以上) 同时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合并阴道后壁脱垂者同时行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3天予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每日2次, 同时阴道擦洗。对绝经后阴道黏膜明显萎缩患者, 术前予雌三醇软膏 (欧维婷) 局部外用, 每日1次, 用7天, 待阴道黏膜增厚且呈淡红色后手术。
1.2.2 麻醉
患者均取膀胱截石位, 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1.2.3 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手术步骤[4]
(1) 于阴道膀胱沟下1 cm行横弧形切口, 两侧达后穹隆, 再于切口中点向上纵行切开, 达尿道口下1 cm, 作“┴”形切口, 切开阴道壁全层。 (2) 沿“┴”形切口分离阴道前壁, 深达膀胱筋膜。 (3) 在阴道膀胱间隙间分离, 直至膀胱底及侧面充分暴露。 (4) 依膀胱膨出程度不同, 在膀胱膨出部行膀胱表层筋膜的间断褥式缝合或荷包缝合。 (5) 修整切口两侧多余的阴道前壁, 间断或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壁。
1.2.4 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手术步骤
(1) 以阴道横沟中点为起点, 以阴道宫颈交界处上方为顶点, 在两点间做梭形切口[5] (切缘内阴道壁组织即为“桥体”) , 根据阴道前壁脱垂程度定“桥体”的宽度及长度 (本组资料“桥体”宽3~5 cm, 长4~6 cm) , 切开阴道前壁全层达膀胱筋膜层。 (2) 锐性分离“桥体”两侧切缘阴道壁全层至膀胱筋膜层。 (3) 用单极电凝热透法电凝“桥体”表面的阴道黏膜组织, 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电凝热透处理后的“桥体”黏膜, 形成管状结构。 (4) 以4号慕斯线将阴道前壁“桥体”两侧的膀胱筋膜加固缝合于“桥体”表面, 使膀胱壁折叠紧缩。 (5) 以“桥体”为衬垫, 用3-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或间断缝合“桥体”两侧的阴道前壁黏膜全层。 (6) 阴道内常规填塞碘纱1块, 术后24小时取出, 高血压患者酌情放置皮片引流。
1.3 治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解剖位置恢复 (即术后阴道前壁的Bp点-2 cm) 为治愈[6]。手术1年之后发生脱垂者视为复发。
1.4 随访
采用我院妇科门诊定期复诊及电话询问形式, 了解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POP-Q分类法Bp点位置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Bp点位置均值比较
桥式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比传统术式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99, P<0.05) , 桥式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术式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91,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比较
桥式手术组术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100%) , 传统术式组26例临床症状消失 (92.86%) 。
2.3 两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3~18月, 平均16.5月。桥式组复发1例 (3.12%) , 术后13月Bp点为-0.15cm (术前Bp点为2.5 cm) ;传统术式组复发7例 (25.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 P<0.05) 。
2.4 性生活评价
两组性生活质量术前、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桥式组术后出现轻度性交疼痛3例 (9.38%) , 传统术式组出现轻度性交疼痛2例 (7.14%)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阴道前壁不同修补方法的比较
近年来关于盆底解剖、修复和重建的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和发展, 是对传统认识和手术方式的一种挑战。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的分离面较广, 需充分暴露膀胱筋膜层, 同时切除了部分阴道前壁组织, 致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 甚至可能损伤膀胱, 手术并没有达到盆底重建的目的, 术后复发率较高。桥式阴道缝合术未切除多余的阴道壁组织, 手术时间较短;加之“桥体”经过电凝热透处理后, 破坏了阴道壁的黏膜层, 减少术中出血机会, 术后无潴留囊肿形成的风险, 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本组资料提示, 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复发率, 均明显低于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 (P<0.05) , 短期内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但该术式的远期疗效评价仍有待大样本的长期随访。通过实施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经验如下: (1) 根据阴道前壁脱垂程度确定“桥体”的宽度是关键, 若“桥体”过宽, 可能导致阴道壁缝线脱落或短期内再发生脱垂;若“桥体”过窄, 则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2) 电凝热透“桥体”的深度以局部黏膜组织发白即可, 若电功率过高, 局部呈现烧焦或黑色, 有电灼损伤膀胱的可能。 (3) 适当分离“桥体”切缘两侧周围的阴道膀胱筋膜, 有利于“桥体”的成形及阴道壁的缝合, 对于手术的成功是关键的。 (4) 采用3-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壁, 对于脱垂处于轻中度患者来说, 成形的阴道前壁张力较小, 此种缝合效果比较满意;但对于脱垂程度较重, 桥体过宽者来说, 此种缝合后可能因局部张力高而出现缝线滑脱或断裂, 故在连续锁边缝合基础上间断加固缝合, 或仅间断缝合阴道前壁。 (5) 对于高血压患者, 若术前血压波动大, 手术创面易渗血, 最好在成形的阴道前壁放置腹皮片1枚引流, 可及时发现局部活动性出血或血肿。 (6) 应重视术后处理, 及时取出阴道内纱条, 留置导尿5天, 保持会阴清洁等。
3.2 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与解剖学结构
阴道前壁脱垂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最常见[7]。多与分娩损伤、产褥期过早劳动、慢性腹压增高等有关。基于盆底器官整体理论, 阴道前壁脱垂的主要原因为阴道膀胱筋膜等损伤和薄弱造成。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基于盆底重建的目的和微创的原则, 采用自身脱垂的阴道壁做桥式修复, 手术范围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容易接受。本组资料中, 鉴于桥式组阴道前壁脱垂以轻、中程度患者居多, 其手术疗效满意 (术后Bp-2 cm) , 与根据脱垂程度依从手术指征, 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有关。但对重度阴道前壁脱垂的疗效尚不能作出肯定的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治疗阴道前壁脱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 于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阴道前壁脱垂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32例, 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28例, 比较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结果: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的手术时间为12.50±3.10分钟, 术中出血量为10.20±2.50ml, 术后复发率为3.12%, 与传统术式手术时间40.20±2.40分钟, 术中出血量65.40±4.80ml, 术后复发率25.00%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术式比较, 桥式缝合术治疗阴道前壁脱垂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复发率较低, 近期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前壁桥式缝合术,阴道前壁修补术
参考文献
[1]Petros PE.Vault prolapseⅡ:restoration of dynamic vaginal supports by infracoccygeal sacropexy, an axial day-case vaginal procedure[J].Int Urogynecol J, 2001, 12 (5) :296-303.
[2]朱兰, 郎景和, 丁小曼, 等.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2) :859-860.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1372.
[4]朱兰, 郎景和.女性盆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9-161.
[5]唐家龄, 叶明, 冯琼, 等.经阴道“桥”式修复术治疗阴道脱垂50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9) :575-576.
[6]孙智晶, 朱兰, 郎景和.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53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4) :242-244.
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22例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10月-2011年12月, 我院对22例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或合并子宫脱垂患者行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 年龄28~63岁, 平均年龄32.4岁, 均为经产妇, 平均产次3.8次, 其中单纯阴道前壁脱垂Ⅰ度 3 例, Ⅱ度 4 例, 阴道前壁合并后壁脱垂Ⅱ度3例, Ⅲ度2例, 合并子宫脱垂Ⅰ度4例, Ⅱ度5例, Ⅲ度4例。其中12例伴压力性尿失禁, 轻度8例, 重度4例。
1.2 临床表现及分级标准[1]
(1) 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轻度:平时活动时无尿液溢出, 仅在增加腹压 (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跑步等活动) 时有尿液溢出;重度:休息时有尿液溢出。 (2) 阴道前壁脱垂分级标准, Ⅰ度:阴道前壁向下突出, 但仍在阴道内, 有时伴有膨出的膀胱;Ⅱ度:部分阴道前壁脱出至阴道口外;Ⅲ度:阴道前壁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准备。妇科检查患者内外生殖器无急性炎症, 阴道分泌物检查无真菌、滴虫、淋球菌等感染, 凝血功能正常。术前3d给予0.2%碘伏阴道擦洗, 常规肠道准备。术前0.5~1h静滴抗生素1次。
1.3.2 改良式阴道前壁修补术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阴道前壁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共约50ml, 取阴道前壁正中垂直切口, 上端起自尿道下沟, 切口长度视阴道膨出程度而定, 切开阴道前壁黏膜, 向两侧分离阴道前壁黏膜, 如膀胱膨出严重, 可上推膀胱, 暴露两侧主韧带, 7号丝线U型间断缝合主韧带2针, 4号丝线 (取代了近年来临床上习惯使用的可吸收线) 由内向外依次大、中、小荷包同心圆缝合膀胱浆肌层及膀胱前筋膜, 继以4号丝线自尿道外口下方U字缝合尿道两旁筋膜。以0号可吸收肠线将分离的阴道黏膜连续褥式缝合, 不必将阴道黏膜切除。若有子宫脱垂或合并有阴道后壁脱垂, 需行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后壁修补术, 手术方法同常规。
1.3.3 术后留置尿管24~48h, 阴道放置碘伏纱卷1条, 24h后取出, 术后静滴抗生素3d, 禁性生活1~2个月。
2 结果
22例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随访3~12个月, 治疗效果良好, 有2例患者于术后10个月随访时临床检查表现为轻度阴道前壁脱垂, 但患者主观上无任何症状或不适, 无需再次手术, 术前伴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表现为:阴道前壁脱垂, 阴道前后壁脱垂或合并子宫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或损伤, 治疗主要依靠手术修复。已报道的修复手术有百余种以上, 其中常用的经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加阴式子宫切除, 这些手术失败率达29.3%[2]。近年来采用多种植入物在阴道前后壁修补、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治疗费用等问题, 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而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为了加强筋膜的支撑功能以7号丝线U型间断缝合主韧带2针, 并将膀胱浆肌层及筋膜用4号丝线依次从内到外作3层荷包同心圆缝合, 缝合1个同心圆打结, 再缝合1个再打结, 于膀胱颈部以4号丝线作U字加固缝合, 使尿道段膀胱牢固地固定于耻骨筋膜, 恢复到解剖位置[3]。临床上对膀胱浆肌层及筋膜进行荷包缝合, 多用可吸收线缝合, 可吸收线一般植入组织15d后开始吸收, 30d后开始被大量吸收, 60~90d完全被吸收, 所以复发率较高。而我院采用丝线缝合终身不被吸收, 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且传统的术式为切除多余的阴道黏膜, 切除范围大小可影响手术效果, 若病情复发再次手术治疗难度大, 而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不必切除阴道黏膜。该手术只需在原有手术的基础上稍作变动, 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且不增加患者费用, 适合在基层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有阴道前壁脱垂的患者进行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结果:22例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随访3~12个月, 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改良阴道前壁修补术术后临床效果满意, 手术操作简单、复发率低, 且不增加治疗费用, 值得在基层推广。
关键词:阴道前壁修补术,子宫脱垂,复发
参考文献
[1]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1-346.
[2]宋岩峰, 李宝恒, 等.盆底修复手术后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 (1) :8.
阴道后壁改良桥式修补术28例分析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例, 年龄35~69岁, 平均52岁, 孕次1~5次, 平均2.8次, 产次1~5次, 平均2.3次, 其中绝经后1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便秘及排便不适感, 性生活不满意。采用国际尿控协会认可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 (POP-Q) 。本组阴道后壁脱垂Ⅱ期13例, Ⅲ期15例。
手术方法: (1) 术前准备:术前1~3 d常规给红核妇洁洗液 (25%) 阴道灌洗上药, 术前晚无渣饮食, 不行肠道准备。 (2) 手术方法:合并有阴道前壁膨出者同时行阴道前壁膨出修补术, 有子宫脱垂者行子宫切除术, 有尿道膨出者行尿道加固术。阴道后壁改良桥式修补术:用两把鼠齿钳钳夹阴道后壁膨出最明显的最顶端 (不超越后穹隆的顶端) , 最远端 (不超越会阴体上缘) , 在阴道后壁黏膜层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0 m L注射液加去甲肾上腺素4~5滴 (高血压患者禁用去甲肾上腺素) 形成水垫, 一般注射50~150 m L (平均约70 m L) , 在两鼠齿钳间纵形用电刀切开阴道后壁黏膜, 用精细剪锐性向两侧分离阴道直肠间隙 (分离的宽度视阴道后壁脱出程度及阴道的松弛程度决定, 一般以阴道口容两指松为宜) , 切口上下缘左侧阴道黏膜作一横形切口 (横切口长度与左侧阴道黏膜分离长度相等) , 根据阴道后壁膨出程度不同, 为使其分泌功能丧失, 进而采用单级电凝热透法电凝“桥”体 (即左侧阴道黏膜瓣) 表面的黏膜组织至灰黄色, 并用4号丝线作1~4个荷包缝合直肠筋膜, 将左侧壁阴道黏膜于右侧上下两端缝合于对侧耻骨肌肉上, 2-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阴道后壁黏膜, 对会阴体常规整形缝合, 若发现存在陈旧性会阴裂伤需同时行修补术, 存在阴道松弛者行阴道紧缩术。检查创面是否存在渗血、缝线穿过等情况, 肛查直肠黏膜是否光滑, 使用碘伏再次消毒阴道后, 进行常规放置碘伏纱块24 h用于压迫止血。记录手术时间, 出血量, 术中、术后并发症, 常规留置尿管24~48 h后拔除。术后每晚口服石蜡油30 m L, 连用1周, 术后第2天恢复正常饮食。 (3) 术后随访:以BP点的分值变化评价手术的解剖学恢复情况, 应用POP-Q分度对患者进行术后1、3、6个月的随访, 分析患者手术后下腹坠胀、排便功能改善情况, 对性生活质量进行随访评估。
结果
手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28例, 成功率100%。单纯性 (改良桥式修补术) 手术时间 (12.16±3.72) min, 手术出血量 (10.23±4.18) m L, 未发生阴道后壁坏死, 直肠损伤和血肿等并发症。
解剖学疗效:术后BP点均位于正常位置 (-2.5±0.4) cm 28例, 治愈率100%。
下腹坠胀及排便情况: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胀、排便不畅情况, 于术后1个月消失6例, 术后3个月消失19例, 术后6个月消失3例。
性生活质量:术后性生活质量提高26例, 性感受无影响, 轻度性交疼痛2例。
讨论
阴道直肠筋膜损伤和薄弱是造成阴道后壁脱垂的主要原因, 是由肛提肌与直肠筋膜等组织的松弛或损伤所造成, 阴道四周的肌肉和韧带使其保持一定张力, 但由于分娩等原因, 耻尾肌、直肠、阴道筋膜或泌尿生殖膈等盆底支持组织受损并且未能修复, 从而造成患者的盆底肌力减退, 韧带松驰, 黏膜皱壁减少, 直肠向阴道中段逐渐膨出, 因此会伴有阴道松弛;长期便秘的患者, 由于排便时向下屏气及年迈体弱等因素影响, 也容易加剧阴道膨出的程度, 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轻者多无不适症状, 重者自觉下坠感, 腹痛甚至发生排便困难情况, 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关键是要加固阴道直肠筋膜。目前, 基于女性盆底理论特点是盆底整体理论, 吊床学说, 阴道支持理论的提出, 突破性地发展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 同时对现代女性盆底重建外科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即修补缺陷 (repair) , 恢复解剖 (restroation) , 重建结构 (reconstruetion) 的“3R”手术原则[1]。近年来, 由于人工合成补片存在侵蚀等可能, 发生并发症后取出困难, 技术原因, 价格问题等, 限制了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补片治疗盆腔缺陷的修补手术。王雪朋、仲莉莉报道的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的临床应用[2], 更是体现了“重建”盆底支持结构这一新观念, 其摒弃了传统阴道后壁修补术切除多余阴道黏膜的方法, 为支撑加固盆底筋膜张力的作用, 将膨出的阴道黏膜折叠缝合形成“桥”。本文在缝合技术上将锁扣式缝合改良成连续缝合, 起到了更好的止血效果, 缝合结束后创面基本无渗血。术中为使其重叠缝合而不切除阴道黏膜组织, 由于创造出新鲜创面, 不留死腔, 从而防止术后血肿的形成[3]。且将切口上下缘左侧黏膜皮瓣横形切开, 完全不切除患者的阴道黏膜, 用自身阴道黏膜重建“桥”, 由于自身阴道黏膜解剖位置、组织相容性良好, 体现了利用自身组织行修补填充的优越性[4], 切口两端, 缝合于对侧耻骨肌肉上加强了盆底组织筋膜的支撑功能和张力, 更有效地防止术后阴道后壁膨出复发[5]。以往报道的“桥式”修补术是将直肠黏膜间断缝合或直肠筋膜“U”形缝合, 本文将其膨出的直肠根据膨出程度分次荷包缝合直肠筋膜层, 与修补膀胱膨出的方法雷同, 28例术后随访, 手术成功, 效果良好, 与文献报道中阴道桥式修补术由于仅将阴道直肠黏膜及阴道后壁部分分离[6], 因而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减小术中出血, 从而有利于手术术后的恢复, 为避免直肠损伤, 在阴道后壁黏膜切开前对黏膜全层下方注入生理盐水而形成“水垫”, 本文阴道后壁组织未分离到直肠黏膜, 只打开阴道直肠间隙, 解剖清晰, 手术时间短, 出血更小。28例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提高, 与文献中效果高度吻合。
综上所述, 经过改良的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保留阴道完整性, 加固了直肠筋膜, 再加上“衬垫”的支撑作用, 使临床疗效更好。术后随访6个月, 治愈率高, 对于轻中度阴道后壁膨出患者疗效确切, 与国内外学者报道的治愈率98.2%相似[7], 但对于重度阴道脱垂患者疗效尚待探讨。阴道后壁改良桥式修补术具有手术范围小,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后感染小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慧梅, 米兰, 朗景和.生物补片用于阴道后壁修补术的近期效果初讨论[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1) :49-51.
[2]王雪朋, 仲莉莉.阴道后壁膨出桥式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疗杂志, 2012, 14 (7) :90-91.
[3]张金梅, 魏红.改良式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 (2) :61.
[4]谢静燕, 李玉娟, 刘艳波, 等.自身组织“桥”式修复术与传统阴道后壁修复术治疗阴道后壁膨出的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8) :620-621.
[5]评初诊.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与传统术式治疗阴道壁膨出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研究, 2012, 2 (10) :220.
[6]黄志刚, 王少芳.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6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6 (10) :1503.
经阴道修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189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52~68岁, 平均 (59.6±8.4) 岁;绝经年限2~22年, 平均 (12.5±9.4) 年。就诊原因:阴道不规则出血134例, 同房后出血25例, 突然大出血8例, 阴道血性分泌物22例。
1.2 方法
均行阴道超声检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TCT) 。超声诊断仪器:飞利浦IU22阿洛卡SSD-4000 SV型B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5 MHz。探查方法:待患者膀胱排空后, 使患者取截石位, 伸直下肢, 经阴道探查扫瞄。扫瞄时, 定位子宫, 观察子宫形态特征、大小、宫腔情况及子宫内膜情况。对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诊刮送病理检查。统计子宫内膜厚度与病理检查结果及绝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厚度与病理检查结果
189例患者中, B超诊断子宫内膜厚度>5mm者33例, 其中内膜厚度5~10 mm者19例, ≥10 mm者14例。主要诊断结果为子宫内膜癌 (2.1%) , 内膜炎性渗出 (21.0%) , 内膜息肉 (30.7%) 及宫颈糜烂 (46.6%) 。其中, 子宫并内膜厚度≥10 mm者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高于子宫内膜厚度为5~10 mm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子宫内膜厚度为5~10 mm者比较, P<0.05
2.2 绝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关系
绝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为≤10年组144例,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为0;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为11~20年组40例,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为2.5% (1例) ;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为≥20年组5例,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为60.0% (3例) ;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为≥20年组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分析
本文中,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内膜癌 (2.1%) 、内膜炎性渗出 (21.0%) 、内膜息肉 (30.7%) 及宫颈糜烂 (46.6%) , 表明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良性病变。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 卵巢尚能分泌雌激素但雌激素分泌水平明显下降, 阴道壁黏膜变薄, 阴道内p H值接近中性, 阴道局部抵抗力显著下降, 致病菌较易侵入机体, 导致各类生殖系统炎症的发生, 增加了绝经后阴道出血的风险[4,5]。且胡双庆等[6]研究表明, 绝经后阴道出血年限与子宫癌变存在一定的关系, 绝经时间为1~5年的患者其子宫内膜病变的比率明显低于绝经时间为6~10年的患者, 特别是绝经时间超过6年者, 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本文研究表明, 绝经后阴道出血时间为≥20年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
绝经为女性重要的生理变化阶段, 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及雌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 子宫内膜也相应的出现较多变化, 各类的炎症发生率显著增加[7,8]。传统诊刮诊断可对相关疾病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 但诊刮较为盲目, 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 且存在漏诊、误诊的风险。经阴道超声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具有无创、可重复检查等优点, 能通过超声的功能对子宫形态进行判断, 测算子宫内膜的厚度, 并可根据子宫内膜的厚度为子宫内膜疾病的筛查提供参考, 有效避免了传统诊刮的盲目性, 降低了检查的风险[9]。本文中, 经阴道超声诊断对子宫内膜厚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划分, 并根据超声结果选取子宫内膜厚度>5 mm者进行刮诊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表明, 子宫并内膜厚度≥10 mm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比例高于子宫内膜厚度为5~10 mm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合全文,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较多, 病因较为复杂。经阴道超声诊断可较为准确的判断子宫内膜厚度, 为子宫内膜病变的筛查提供科学的指导,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翠娟.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13) :1788.
[2]琚莹, 李芳.绝经后阴道出血6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1, 32 (11) :1875-1876.
[3]黄冬梅.绝经后阴道出血妇科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4 (9) :1447, 1449.
[4]刘丽新.绝经后阴道出血1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243-244.
[5]袁志红, 封俊霞, 杨春梅, 等.阴道彩超诊断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3) :3358-3359.
[6]胡双庆, 张军.22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30 (2) :97-99.
[7]陈建国.超声检查在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6) :105-106.
[8]任晓梅.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9) :72.
经阴道修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