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谚语、俗语
经商谚语、俗语(精选13篇)
经商谚语、俗语 第1篇
1、家有万贯,不如开个铺店。
2、不怕生意小,就怕顾客少
3、市场认得清,生意卖得精。
4、当哄得哄,当骗得骗。
5、货卖用家,货卖识家。
6、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
7、你是草,客是宝。
8、人不能一日无食,店不能一日无货。
9、花香自有蜂蝶来,货好顾客满柜台。
10、人凭一张脸,货卖一张皮。
11、一分钱,一分货。
12、酒香不怕巷子深。
13、人无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14、货卖回头客。
15、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16、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17、卖头不卖尾。
18、好货不愁卖。
19、无利不起早。
20、信神信鬼难致富,要富只能靠心术。
21、新开张香三天。
22、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
23、利有多大,胆就有多大。
24、花钱容易,挣钱难。
25、人要衣装,货要装潢。
26、和气生财,童叟勿欺。
27、衣是人的脸,钱是人的胆。
28、成事酒席间。
29、宁卖九毛九,不卖一块一。
30、货比三家。
31、挣的多,花的多。
32、依着算,没穷汉。
33、老少莫欺,和气生财。
34、人有三起三落,马有三瘦三肥。
35、有需求就有市场。
36、商场如战场。
37、空口无凭,以字据为证。
38、货卖一张皮。
39、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40、不怕卖不掉,就怕话不到。
41、百货迎百客。
42、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43、常去邻看,生意不清谈。
44、店里有回头客,买卖不会错。
45、裁衣先量体,经商先摸底。
46、不懂生意经,买卖做不通。
47、有钱不买半年闲。
48、无商不奸。
49、生意做到同行想不到的地方。
50、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5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2、顾客夸你好,胜过登广告。
53、不问时价,不成行家。
54、大买卖靠本钱,小买卖靠吆喝。
55、陈醋老酒,味道独有。
56、忍为高,和气生财。
57、一招先,吃遍天。
58、挑了,卖了。
59、多听顾客言,生意在眼前。
60、问遍千家成行家。
61、信息灵通,生意兴隆。
62、行动有三分财气。
63、买涨不买落。
64、挑挑拣拣顾客喜欢,不挑不拣顾客不满。
65、创业容易,守业难。
66、八成靠智慧,大成靠品德。
67、顾客开了口,生意快到手。
68、商重利,不忘义。
69、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次不来下次来。
70、货离乡贵。
71、财大气粗,店大欺客,买卖没法做。
72、大生意怕跌,小生意怕歇。
73、买家不如卖家精。
74、做买卖的都说赔了,没有说挣了的。
75、同行是冤家。
76、经商德为本,买卖礼为先。
77、要经商,走四方。
78、曾着卖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
79、在商言商,卖啥吆喝啥。
80、无本不求利。
81、钱不能让一个人挣,钱也不能让一个人花。
82、财富不增加,就等于减少。
83、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84、店大莫欺客。
85、贵中看贱,贱中看贵。
86、庄稼常看,买卖常算。
87、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88、羊糕虽美,众口难调。
89、宁贱不能欠。
90、多中取利,快中求赚。
经商谚语、俗语 第2篇
有钱难买不愿意。
有钱难买不卖。
有利必有害,人容天不容。
有货不愁卖。
有货不愁客,有酒不愁喝。
一张广告,万家知晓。
一条信息,一笔财富。
一贪痴便成商贾,一营恋便成市潮。
一辣解三馋,一热顶三鲜。
一家开店百家求,针头线脑不可丢。
一喊好众喊好,都喊好声誉高。
一分信誉十分财,十分信誉黄金来。
一分生意,十分服务。
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买不错。
一分年成一分销,十分年成不愁销。
一分利能致富,十分利走绝路。
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财富来。
养财之道,贵在忍让。
经商谚语、俗语 第3篇
⑴ 关于“狗”的几个例子。
Chien qui aboie ne mord pas.“吠犬不咬人”。狗是忠诚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是反叛人物的象征。汉语中有句俗语——“好狗不拦路, 吠犬不咬人”,就是说狗虽然对陌生人很凶,但是也要分场合的,如果在不是自己的地盘上还对别人吠的狗就是不识趣了,这样的狗不是好狗。通常狂吠的狗是不咬人的,它不过是给自己壮胆量罢了,最可恶的沉默不语的狗,突然袭击咬一口,那是最可怕的;
法语中有大量关于狗的谚语,法国人对狗也有特殊的情结,比如Qui m’aime, aime mon chien.“爱吾及犬——爱我, 就爱我的狗”,汉语中用“爱屋及乌”表达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中国人认为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这句成语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⑵ 关于“牛”的几个例子。
Mieux vaut en paix un œuf, qu’ en guerre un bœuf. 直译过来是说“和平时一只蛋胜过战争时一只牛”。 汉语中说“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指最好的自然是太平时代的人,可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即使太平犬的地位比太平人低,也未必差过朝不保夕的乱世人生活。
Le bœuf mange la paille, et la souris le blé. 这句话本义是指“牛吃稻草,鼠吃稻麦。”汉语中我们用到最熟悉的蔬菜表达同样的意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每个人的审美和价值观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⑶ 关于其他动物的几个例子。
Ne réveillez pas le chat qui dort. 字面意思是说 “猫都睡着了,你不用叫醒它了。” 换言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自找麻烦。法语中有大量与猫有关的谚语和俗语,猫可称得上是法国人最喜爱的宠物。然而中国人对猫是并不喜欢的,认为猫是一种怪异、谄媚、阴冷、奸馋的动物,所以常常是避而远之,比如俗语“夜猫子”“猫腻儿”,比如“猫哭老鼠”、“猫鼠同眠”、“争猫丢牛”、“照猫画虎”等成语, 以及“猫狸换太子”之类的古代传奇。
C’est un vieux renard. “他狡猾得象只老狐狸。”中国古人关于狐狸的传说很多,虽然狐狸是狡猾的代表,但是某些文人依凭想像塑造出来的“狐狸精”使得中国人普遍有着狐狸精情结,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影视作品中,人狐相恋成为许多作品的原型和素材,甚至对其寄予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浪漫爱情的憧憬。这一点上,法语中关于狐狸的描述更多地来源于童话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二、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谚语和俗语最能反映市井民情和文化风貌,中法两国相隔遥远,在谚语、俗语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 却又在很多意象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汉语中,出现动物名词的谚语不少,有的动物用于比喻人们的爱情关系,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如今人们用鸳鸯比喻恩爱夫妻,俗语中有“乱点鸳鸯谱”;有的动物用于比喻人的勤劳,如“牛”,鲁迅先生遗留给后人的座右铭“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这些关于动物的谚语和俗语,是中国人在长期历史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人通过对各种动物不同的观察体验,产生的不同好恶心理,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态度既可以看出其民族心理,也反映了其文化心理倾向。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对周围事物价值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虽然法语谚语中,常常也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 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以“母牛”在法语俗语中为例:“Quelle vache!” 字面意思是感叹句“这是怎样的牛啊!”喻指凶狠的人;“La vache!”指“真糟糕!”(表示气恼、怨恨)或者“真棒,真好!”(表示赞赏、钦佩),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两种相反的语气;“C’est vache, ce qui lui arrive.” 直译“这是牛,他遇到的。”意为“倒霉事发生在他身上”;“Manger de la vache enragée!”意思是“吃疯牛”,实际上指“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由此可见,法语谚语中的“牛”大都含有贬义,完全不同于中国人对“牛”的特殊情感,认为它身上承载了勤劳、本分的象征意义。
三、结束语
法汉语言中都拥有大量的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反映了法、汉两个民族相应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这些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语言成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艺术性,它们凝结了不同民族人民智慧的光芒。探讨与研究法汉谚语和俗语中动物名词的寓意,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所赋予法汉谚语和俗语的独特内涵,通过谚语和俗语对两个民族语言差异和语义有一定的认识与积累。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和俗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形式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仅广为口传,言简意赅,而且表现力强,富含深意。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有很多以动物名称设喻的语言现象,法语和汉语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因此赋予了动物名词不同的文化色彩。本文通过解读和比较这些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以及蕴含的文化渊源,帮助法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第4篇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 谚语英译 直译 意译
一
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谚语所傳递的文化信息不同,这种差异正是翻译的难点。若不处理这些文化因素,则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解或文化流失。由于拥有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这些背景和特点同样会影响谚语的措辞和表达,并且经常使谚语翻译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都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谚语的背景和特点。因而怎样体现谚语的这些背景和特点是一个急需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分析英汉俗语差异的一些主要表现:
1.历史背景的差异
汉语里的“挥金如土”常被中国人拿来形容大把花钱、浪费金钱,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spend money like soil”,事实上,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此意。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历史背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前文所说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则是其一。此外,还有“to be in hot/deep water”(陷入困境),“draw water in one’s own mill”(谋取私利),“make one’s mouth water”(使某人垂涎)等。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人与中国人对不同的事物、动物、习惯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印记。在中国人眼里寓意吉祥、美好、褒义的事物或动物在英国人眼里可能根本毫无寓意或者寓意着贬义,反之亦然。
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松、柏”夸赞一个人坚毅、顽强的品质,因为松柏四季常青、不畏严寒。而在英国人眼里,松柏只是一种树叶不会枯落的树而已,并无特殊的寓意。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他像松柏一样坚强”,如果在交际中直译为“He is as strong as a pine tree or a cypress”,就会给外国听者造成很大困扰。在动物形象上,文化习俗的差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国的谚语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幸运日。),“Lucky dog”(幸运的人)等很多俗语都用狗这个动物形象表达美好的寓意。在英国,人们普遍爱狗,很多人甚至把宠物狗当成自己的儿女,所以有很多关于狗的谚语,且表示褒义。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贬义色彩,如汉语的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盗鸡鸣”,“狗仗人势”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国、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两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史和大量的历史故事。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承载这些历史事件的载体,根据特定的时间、背景及历史事件,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其中大多数谚语都出自这些历史典故。不深入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典故,是无法正确在译文中表达出原谚语中的思想内容的。如汉语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弃笔从戎”,“昭君出塞”等,倘若不清楚这些典故的出处,要翻译则有相当大的阻碍。同样,英文中的戏剧、歌剧,不深入了解,也是很难翻译成汉语的。
4.部分词汇表达的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2015年春节是中国羊年,春节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羊年把全世界英文媒体搞疯了!究竟是哪种羊?”,“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英语里,关于羊的表达有ram,sheep,goat,而中国羊年只是简单的一个羊字,并未细分哪种羊,这就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非对应现象的表现。
二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因此,正确翻译谚语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将汉语谚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下面介绍英汉互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并结合一些实例探讨汉语谚语的英译。
1.直译法
翻译中,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并非取决于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语言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可以说,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直译法的必备条件。直译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对等。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产生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如许多汉语谚语中“形同意合”的情况都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情况下使用直译法,不仅能形象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容易给听者造成困扰。
汉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可以直接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It’s easy to dodge an open attack bu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a clandestine one.”。又如“凡事总有个开头”,可以直接翻译“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一回生,二回熟”,可直译为“Different the first time,easy the second.”,等等。直译法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有些直译的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谚语翻译成英文,有些使用意译也能表达出原句的意思,但是会缺乏源语的那种感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直译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也可意译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意译后的谚语虽很简短,也很贴切地表达出了源语中“时间才能见证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内在”这个意思,但与直译后的谚语相比,少了源语中那些具体的形象主体“遥远的路途”、“马”、“时间”、“人心”,并且少了对比,少了结构上的对称,所以不如直译的妥当。
2.意译法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有时使用直译法翻译后的译文会使听者无法理解,而且很多情况下使用直译会给翻译带来相当多的障碍。在此情况下,译者只能在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背景下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免产生诸多障碍。
“一寸光阴一寸金”,其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和金钱一样,都很珍貴,如果直译,就必须把一寸翻译出来,在英文里比较难找到对应的词,所以使用意译翻译效果更好,“Time is money.”,既简单又贴切,关键是听者易懂。又如“人不可貌相”,可以意译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若直译,可译为“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但直译后的英文根本没有表达出此谚语“在一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了”的意思,所以直译后的句子并不妥当。因此可以意译为“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这样一来,既能正确表达出源语的意思,又能让听者一听即明了。
翻译谚语,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完全取决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只要谚语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就应该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努力减少原句的损失并确保语言的活力。有的谚语出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接翻译,或者直接翻译后,译者也难以理解,则应该使用意译。需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使用直译还是意译,译者都应该充分地理解源语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孙桂玲.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李迎春.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报,2009,10.
[3]魏军梅.词汇空缺与英汉互译[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10).
具有经商智慧俗语 第5篇
做人讲人格,买卖讲道德。
重打鼓另开张。
种地要紧,买卖要勤。
指山卖蘑,买空卖空。
只要勤撒网,总会扑到鱼。
只选对的.,不买贵的。
占有信息,必得效益。
誉高招客远,物好价出头。
信息网络宽,隔行不隔山。
小数怕长点,零数怕整算。
小利不舍,大利难得。
经商民间俗语 第6篇
当哄得哄,当骗得骗。
货卖用家,货卖识家。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
你是草,客是宝。
人不能一日无食,店不能一日无货。
花香自有蜂蝶来,货好顾客满柜台。
人凭一张脸,货卖一张皮。
一分钱,一分货。
酒香不怕巷子深。
人无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货卖回头客。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芒种谚语_芒种节气谚语俗语 第7篇
芒种时节的五大习俗
芒种节气的谚语
1、豆不让宿,麦不让晌。
2、要吃豆腐,泥里咕嘟。
3、春谷宜晚,夏谷宜早。
4、水源能保险,可以提前串。
5、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
6、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
7、槐花稠,豆子收;槐花稀,豆子秕。
8、棉花不治虫,有苗没有铃。
9、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不怕施肥远,就怕施肥浅;不怕施肥浅,就怕埋不严。
12、芒种雨汛_期,护堤排涝要注意。
13、南京到北京,都耩隔耧青。
14、大豆锄瓣,豇豆锄蔓。
15、芒种三日打麦场。
16、两腿拉得宽,_摆得欢。
17、棉花灌在麦收时,十年就有九适宜。
18、苹果树,要夏剪,疏枝、扭梢、枝盘圈。
19、埋麦露豆晒芝麻。
20、芒种忙,麦上场。
21、豆勒脖,一个豆粒打不着。
22、芒种雨涟涟,夏至要旱田。
23、湿麦进仓,烂个净光。
24、芒种南风扬,夏季雨满塘。
25、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26、麦前蹲苗,麦口浇花。
27、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
28、耩地深又暄,就怕大雨灌。
29、过了芒种不种稻,过了夏至不栽田。
30、手快不如工具快,老汉能把青年赛。
31、芒种有雨,芒种后日日雨。
32、田里看年景,场里看收成,仓里定输赢。
33、麦子割倒还未运,遇雨种豆不用问。
34、豆子当宿就翻身,再下大雨就无损。
35、蚂蚱蚂蚱,剩个楂楂。
36、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37、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
38、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39、浅播豆,半边露。
40、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
41、拉到场里一半,收到囤里才算。
42、芒种皮脸火,夏至雨淋淋。
43、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44、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
45、芒种芒种,水打田垅。
46、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
47、麦收要紧,秋收要稳。
48、一步丢一棵,一天丢一垛。
49、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
50、生割麦子出好面,生砍高粱煮好饭。
51、芒种现蕾,带桃入伏。
返回目录>>>
关于芒种节气的谚语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南京到北京,都耩隔耧青。
3、七分家什,三分行家。
4、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5、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6、大豆锄芽,荞麦锄花。
7、磨镰擦锄,不误工夫。
8、麦前蹲苗,麦口浇花。
9、豆子就怕急雨拍,抓紧划搂莫懈怠。
10、湿麦进仓,烂个净光。
11、麦子夹生割,谷子要熟妥。
12、麦子上了场,棉花别没娘。
13、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14、夏种无早,越早越好。
15、耩地深又暄,就怕大雨灌。
16、豆勒脖,一个豆粒打不着。
17、五月冷,一棵豆子收一捧。
18、芒种皮脸火,夏至雨淋淋。
19、芒种地里无青苗。
20、棉花灌在麦收时,十年就有九适宜。
21、麦秸氨化好,牛羊没个饱。
22、不怕施肥远,就怕施肥浅;不怕施肥浅,就怕埋不严。
23、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
24、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25、要吃豆腐,泥里咕嘟。
26、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27、把式把式,离不开家什。
28、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29、埋麦露豆,提耧耩谷。
30、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
31、蚂蚱蚂蚱,剩个楂楂。
32、苹果树,要夏剪,疏枝、扭梢、枝盘圈。
33、槐连豆,打滴溜,今年不收明年收。
34、小麦不进场,不敢说短长;小麦进了场,也难说短长。
35、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36、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37、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38、麦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39、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40、麦收要紧,秋收要稳。
41、麦收前后浇棉花,促棵健长把架搭。
42、玉米地里带豆,十年九不漏,丢了玉米还有豆。
43、心巧不如手巧,手巧不如家什巧。
44、有风没风,堆到当中。
45、晚种一天,秸矮粒扁。
46、春争日,夏争时。
47、一步丢一棵,一天丢一垛。
48、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
49、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50、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返回目录>>>
芒种送花神是什么意思
芒种时节送花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人们认为,芒种已过,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是日,人们要设案供物,焚香祭祀,来为花神饯行。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返回目录>>>
芒种时节的五大习俗
一、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三、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四、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五、端午节
此节气里,我国有许多习俗,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出现在芒种期间,其中,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天中、朱门、五毒日。端午节有喝雄黄酒、吃粽子、吃绿豆糕、煮梅子、赛龙舟的习俗。
经商谚语、俗语 第8篇
关键词:俄汉 成语 谚语俗语 “Добро/善” 观念
观念是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是人意识世界中的文化的基础内核,也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要素”(彭文钊、赵亮,2006)。观念借助于语言符号在文本中展示它的意义,例如成语、谚语俗语、文学作品等。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源于现实生活,俄语成语及谚语俗语是对俄罗斯人民生活经验的一种记录。俄语中的成语、谚语俗语十分丰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中最精彩、最生动的部分,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各种思想。《详解》及《现汉》的书证中包括大量反映“Добро/善良”观念的成语及谚语俗语。我们把这些谚语俗语摘录出来,从词典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语言单位在词典中的分布。
一、俄罗斯成语及谚语俗语中体现的“добро”观念
(一)受东正教影响的俄罗斯民族的“добро”观念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俄罗斯是个笃信宗教的国家,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东正教思想对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特征、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帝(бог)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主宰,具有洞察一切、惩恶扬善的神奇力量。”(刘艳春,2012:32)
1.东正教认为只有承认上帝的存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善与恶。上帝是评价善恶的最高法官,善是被上帝所认可的,做善事的人上帝也会帮忙。例如:
(1)Доброму бог помогает.(上帝会帮助善良的人。)
(2)Доброму бог на помощь.(吉人自有天相。)
(3)Кто добро творит,тому бог отплатит.(上帝会报答做好事的人。)
(4)Кто добро творит,того бог благо славит.(谁做了好事,上帝会眷顾谁。)
(5)Кто любит Бога,добра получит много.(热爱上帝,定能幸福。)
此外,东正教认为强调罪恶是为了让人悔改,并不是最终目的。上帝是至真至善的,罪恶深重的人只有通过上帝的救赎,才会有得救的希望。
2.善恶报应论也是俄罗斯人意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为善者将升入天堂,而且死后灵魂会重生,作恶者将沦入地狱永受折磨。俄语中反映这类观念的谚语也不少。例如:
(6)За добро платят добром, за зло зло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7)Добро и зло воздадут своё человеку, ибо они, как тень, всюду следуют заним.(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8)Сделав добро,худа не ждут.(行善之后,不会有灾祸。)
(9)Смерть злым,а доброму – вечная память.(凶恶的人将死亡,善良的人将获得永生。)
同时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远离罪恶。例如:
(10)Доброе дело не опоздано.(做善事永远不嫌迟。)
(11)Добро помни,а зло забывай.(要记住善,忘记恶。)
(12)Добро поощряй,а зло порицай.(劝善去恶。)
(13)Добро творить–себя веселить.(行善,自己也会快乐。)
(14)К доброму мостись,а от худа пяться.(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15)Жизнь дана на добрые дела.(人生在世是为了做善事。)
3.“在俄罗斯文化中,受东正教思想的影响,‘善和‘恶的原型即‘上帝(бог)和‘魔鬼(дьявол)。”(刘艳春,2012:15)每个人右边站的是上帝,左边站的是魔鬼。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也多尊右鄙左,把“善恶”和“左右”联系起来。例如:
(16)Не плюй направо–там ангел–хранитель,плюй налево–там дьявол.(莫往右吐,那里有天使;要往左吐,那里是魔鬼。)
(17)В правом ухе звенит – к добрым вестям, в левом – к худым.(右耳鸣喜,左耳鸣愁。)
(18)Правая нога в дороге озябнет прежде левой – к добру.(途中右脚先冷,福祉与你同行。)
(二)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俄罗斯民族的“добро”觀念
俄罗斯的哲学家们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提出了自己对善恶的理解。著名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善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
(19)На то щука в море,чтобы карась не дремал.
(20)На мышку и кошка зверь.
(21)Не всяк злодей,кто часом лих.
(三)俄罗斯人还经常将“善”与财富、美、食物以及春天相比较,食物通常是甜的馅饼和蜂蜜,都是素食,俄罗斯人认为“善”远远超越了这些东西。例如:
(22)Не ищи красоты,ищи доброты.(不要找漂亮的,要找善良的。)
(23)Не хвалить серебром, хвались добром.(不要赞赏钱财,而要夸奖善良。)
(24)Доброе слово лучше сладких пирогов.(良言比甜饼更好。)
(25)Добрые слова дороже богатства.(良言比财富珍贵。)
(26)Доброе слово что весенний день.(良言似春天。)
(27)Не одежда красит человека,а его добрые дела.(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衣服而美丽,而是因为他的善行而美丽。)
(四)在俄语成语及谚语俗语中,有一些是把“善”与动物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些与“善”观念有关的动物形象有:“羊”(овца)、“夜莺”(соловей)。例如:
(28)Та не овца,что за волком пошла.
(29)В речах по-соловьиному,а в делах по-змеиному.
二、汉民族成语及谚语俗语中的“善”观念
(一)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汉民族的“善”观念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3世纪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认为善恶终有报,“上天”和“乾坤”是主要的审判者,因为自己的行为,人们不仅在个人一生中受惩罚,还将波及到下一代,人们所做的所有事,不仅对他们自身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子孙后代。例如:
(30)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
(31)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恶,善自受善。
(32)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废。
(33)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34)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如果不报,时辰不到。
(35)做善好消灾。
(36)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教视人生为苦海,为摆脱痛苦就要多做善事。与人为善。诸善奉行,诸恶莫做。一个人生前行善或作恶,决定下世生命形态。”(刘艳春,2011:34)因此,佛家劝诫人们要行善去恶,多修“阴德”,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谋幸福。
(二)受儒家和道家影响的汉民族的“善”观念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里的“仁”可以取代“善”。“仁”是孔子所主张的道德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悌之道的‘善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艳春,2011:18)例如:
(37)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38)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
道家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人们所做的事都由“天”或“乾坤”来评判。例如:
(39)天辅善人。
(40)天道福善祸淫。
(41)苍天有眼,庇护善人。
(42)善人自有天保佑。
(43)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44)人有善念,天必从之。
(45)善恶若无报,乾坤比有私。
(三)“善”在汉民族文化中被认为是最高尚的品质,并且经常借用“水”包容一切、滋养万物的品德来形容“善”。例如:
(46)为善最乐 乐善好施
(47)上善若水 从善如流
综上所述,俄汉两个民族的“добро/善良”观念在成语及谚语俗语中有很多相同之处:两民族都认为善恶终有报,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远离罪恶;善与恶是相对的。
不同之处:俄罗斯民族中的“добро”观念主要受东正教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汉文化中的“善”观念主要受佛家、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上天”和“乾坤”是最主要的审判者,俄罗斯人认为“上帝”才是人类的最高主宰;俄罗斯人经常将“善”与财富、美、食物、春天以及一些动物(овца、соловей)联系起来,汉文化中则将“善”与快乐、水、孝悌联系起来;东正教和佛教的善恶观都劝诫人们行善去恶,但佛教侧重人性善的一面,东正教侧重人性恶的一面。
三、结语
本文通过考察“добро/善”观念在成语及谚语俗语中的体现,对比分析了俄汉语中“добро/善”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俄汉两个民族的“善”观念具有其独特的宗教色彩,“两个民族都能科学地、理性地对待善恶,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刘艳春,2011:39)
参考文献:
[1]张崇,张志军.俄汉语言文化对добро与“善”的解读[J].黑龙
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04-105.
[2]姜雅明.对“концепт”的解读与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07,
(1):8-13.
[3]宋金兰.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善”的起源[J].语文建设,1999,
(6):57-58.
[4]王安林.东正教的善恶观和苦难观[J].宗教学研究,1993,
(2):41-47.
[5]周秋光,徐美辉.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
明,2006,(2):4-8.
[6]杨越.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добро”与“善”观念的对比分析
[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杨秀杰.语言文化观念及其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5).
[8]叶芳来.俄汉谚語俗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刘娟.术语концепт及其概念意义探究[J].外语学刊,2007,
(5).
[11]刘艳春.俄汉语言文化中“善”“恶”观念的对比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天气的谚语俗语 第9篇
二、大寒南风,五谷丰登
三、春雨贵如油
四、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害
五、雨水有,年成好
六、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七、云绞云 雨淋淋
八、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九、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十、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十一、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十二、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十三、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十四、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十五、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十六、星光含水 雨将临
十七、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十八、对时雨 连几天
十九、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二十、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二十一、清明要清,谷雨要雨
二十二、蜻蜓飞屋檐,风雨在跟前
二十三、蜜蜂不出门,大雨快来临
二十四、蚊子咬得凶,雨在三天中
天气的俗语谚语 第10篇
关于天气的俗语谚语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十雾九晴天。
4.早雾晴,晚雾阴。
5.朝霞雨,晚霞晴。
6.好中秋,好晚稻。
7.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8.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9.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0.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1.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2.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3.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4.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5.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16.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17.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18.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9.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20.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21.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22.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23.星光含水 雨将临
24.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25.对时雨 连几天
26.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27.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28.燕子低飞 天将雨
29.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30.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31.蚂蚁搬家 天将雨
32.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33.猪衔草 寒潮到
34.狗泡水 天将雨
35.鸡晒翅 天将雨
36.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37.蚯蚓封洞 有大雨
38.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39.风吵有雨。
4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41.雨来雪,不停歇。
4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4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4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4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4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47.大雨无雨,明年旱。
48.立春落雨至清明。
4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5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5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52.乌头风,白头雨。
5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54.东北风,雨太公。
55.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6.春雷十日寒。
57.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8.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9.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60.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61.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62.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63.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64.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65.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66.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67.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8.蜜蜂低飞,有雷雨。
69.打雷,梅雨终结。
70.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71.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72.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73.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74.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75.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76.九月九港风。
潮汕话俗语谚语 第11篇
上轿正缠脚(指没有做好准备)
刀砍姻缘免想断(真正的爱情不能破坏)
奴仔坐掷(以婴儿吸奶的坐势喻十拿九稳)
拉扑遇着熟人(吹牛遇到知道事实真相的)
敢生敢死畏老婆(英雄难过美人关,怕老婆)
张无三日新娘样(以前新娘初嫁是要安静贤惠,指新娘过门之后没几天就打回原形了。)
走仔饲大十八变(女儿养大十八变)
花无错开,人无错对(有缘遇才能结合)
富人富千金,穷人穷寸铁(贫富悬殊)
吾死大破相(不死也得大病一场)
一人做工课,百人担浪话(光说不做的人倒是没有缺点)
乌天暗地(昏天黑地)
出门无六月天(天气无常,要多备寒衣)
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
看了生目针(过去认为眼周炎是偷看妇女导致)
三分戏品,七分做人(为学做戏,应先学做人)
吾知头尾(不知道天高地厚)
有关帮助俗语谚语 第12篇
比喻彼此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也指彼此毫无关系。
英雄所见略同
杰出人物的见解大致是相同的。赞美双方意见相同,现有时含有调侃意味。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机会或没有施展的地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什么就收获什么。比喻做什么事,就会有什么结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喻虽然有些事物规模较小,但却样样都有有。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外来的豪强也斗不过当地的恶势力。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而顶峰位于中国境内。39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来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恃聪明,反而办了蠢事,吃亏上了当。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比喻费很大的力气找不到的东西,却在偶然间又轻易地找到了。
七大姑八大姨
泛指各种关系的亲戚。
二百五
指作事莽撞带有傻气的人。或者指对某种知识技能未入门径半通不通的人。
天王老子
比喻地位权势极高的人。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相要隐瞒、掩盖真相,手段拙劣,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开中药铺
比喻讲话,写文章爱罗列现象或问题,没有作切实分析的内容。
打防疫针
比喻做预防性的工作。
打如意算盘
比喻从主观愿望想得太美好。
打笔墨官司
用文章展开争论。也作“打笔头官司”、“打笔仗”。
打退堂鼓
比喻遇到困难中途退缩。也作“批散堂鼓”。
死马当作活马医
比喻作最后的尝试努力。
红眼病
比喻嫉妒他人得到好处的不良心态。
花花肠子
比喻不正当的想法。
乱点鸳鸯谱
春天的谚语俗语 第13篇
1、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
2、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
3、春无三日晴。
4、春差日子夏差时,百般宜早不宜迟。
5、一滴春水一滴油。
6、春天比肥堆,秋天比谷堆。
7、天寒,春不寒;春雨,春不雨。
8、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9、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0、春天孩子面。
11、冬看果木春看瓜,五月十五看棉花。
12、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13、春放阴坡,夏放东西,秋放近坡,冬放高坡。
14、惊蛰蛾子春分蚕。
15、秋天抚(中耕)母竹,来春笋成林。
16、春风如醇酒,着物物不知。
17、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18、春栽阴(北坡),冬栽阳(南坡)。
19、立春阳气转,雨水落无断;惊蛰雷打声打声,春分雨水干。
20、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21、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22、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23、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24、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25、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26、春天鸡易瘟。
27、春天出现在盛天的花卉里,秋天出现在丰硕的果实里。
28、明前采芽为上春,明后采芽为二春。
29、春分,日暝封分。
30、春分不种麦,别怨收成坏。
31、春天栽树要早,夏天灭虫要了。
32、春捂秋冻,少生杂病。
33、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
34、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35、春前一道粪,粮食堆满囤。
36、春旱不算早,秋田旱一半。
37、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38、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39、节到惊蛰,春水满地。
40、不珍视秋天的人,不会真正爱春天。
41、春季多流汗,秋季歌儿唱不完。
42、惊蛰闻雷米似泥。
43、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44、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
45、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46、春分栽菜。
47、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48、秋耕深,春耕浅。
49、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50、春鸡腊鸭子(抱窝)。
51、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2、立春好栽树。
53、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54、冬放洼塘夏放岗,秋放山阴春放阳。
55、春菜,夏瓜,秋萝卜。
56、春天多种菜,能吃也能卖。
57、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58、山坡朝阳地发暖,春栽宜早不宜晚。
59、春雨贵如油。
60、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61、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62、春冷冻死牛。
63、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64、南天春意浓,北国正冰封。
65、春天后母面。
66、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67、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68、春蚕不吃小满叶。
69、惜春切勿误春时。
7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1、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72、春天种下秋天收,如今存下将来用。
73、冬天的食,春天的力。
7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75、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
76、春天多一锄一遍,秋天多打一面。
77、立春赶春气。
78、瞒春(立春前)插柳。
79、阳春三月不做工,十冬腊月喝北风。
经商谚语、俗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