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颈痛范文
颈椎病颈痛范文(精选5篇)
颈椎病颈痛 第1篇
1.1 诊断标准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5-04~2007-08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 男72例, 女48例;年龄最大65岁, 最小22岁, 平均39岁;病程最长18个月, 最短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颈痛消胶囊治疗组 (治疗组) 80例, 颈复康颗粒对照组 (对照组) 40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坐位颈椎头带牵引, 重量为 (6±2) kg, 每天1次, 每次30分钟, 牵引20天。治疗组:给予具有活血利水、益气通络功效的颈痛消胶囊 (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加工制备。基本方:川芎40g、赤芍30g、丹参60g、当归15g、葛根60g、车前草30g、黄芪60g、薏苡仁60g、汉防己40g、泽泻30g、地龙30g、红花30g、元胡60g) , 每次5粒 (含生药10g) , 每日3次口服, 3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颈复康颗粒 (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每袋5g) 每次10g, 每天2次口服, 治疗30天。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统计学处理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 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
3.2 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安全检查结果
对8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 未发现任何过敏等不良副作用。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等服用本药后无明显异常变化, 说明本药对心、肝、肾等脏器无损害, 服用安全可靠。
4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颈肩痛”等范畴, 患者正气亏虚, 加上外伤或劳损, 导致局部气血运行紊乱, 气虚血瘀, 气不化水, 水湿内停, 血水互结, 脉络瘀阻而发病。瘀血与水湿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现代研究[3]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变为先导, 在神经根管狭窄的基础上, 神经根损伤后继发性的机体生理、生化改变。神经根受到挤压和刺激, 继发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及传导特性损害, 形成化学性神经根炎性颈椎病。持续的化学刺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反应的表达, 使神经多肽释放出来, 加重刺激和炎症反应, 神经因缺血缺氧而产生脱髓鞘改变产生根性痛。颈痛消以活血利水、益气通络为治法, 川芎、赤芍、丹参、当归、红花活血化瘀, 疏通血脉;车前草、薏苡仁、汉防己、泽泻利水消肿, 疏通经脉;黄芪补气升阳, 以助血水运行, 地龙、葛根、元胡通络止痛。诸药配伍, 使瘀血得化, 水湿得行, 经脉得通。现代药理分析本方有明显抗炎、消肿、止痛作用, 可以改善神经供血, 降低神经根水肿。活血利水法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 减轻炎症反应程度, 减少神经根的变化,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我们应用活血利水法治疗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取得肯定疗效, 证明活血利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3.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46.
颈痛:不一定是颈椎的事 第2篇
笔者仔细看过何松照的片子,发现他的颈椎没有任何突出畸形的迹象,只是皮下组织有少许的血肿。对于这些血肿,首先排除了受伤引发的可能,询问何松在私立医院所做的牵引,感觉也不会引发这种不良反应。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他颈部不适的呢?
经过了解,笔者发现何松还没有结婚,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型和阳光形象,衣服通常穿得比较单薄,即使在冬天也不例外;夏天办公室里有空调,温度往往调的很低,但他并没有因此另备衣物。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再加上他的寒虚性体质,颈部肌肉受损,导致局部缺氧,再逢寒气入侵,就会造成颈部不适。找准症结之后,笔者让何松改变原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注意颈肩部位的保暖。何松照要求去做,肩颈部的疼痛果然无药自愈了。
秋冬时节或夏季,许多30岁~50岁的白领常会感觉有不同程度的颈肩椎痛。有过颈、肩病痛史的人,很容易脖子受凉,这些部位的肌肉血管痉挛,导致局部板滞,疼痛逐渐加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颈椎病。其实这属于劳损导致的颈肌型病变,多数属于风寒病。
对于风寒引发的颈肩部疼痛,通常的处理办法是物理手段为主,药物为辅。
温热敷 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局部外敷,疼痛感较强烈时,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但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此法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僵硬,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
枕疗 很多人睡觉时习惯将枕头垫在后脑,由于正常颈椎有个前凸后凹的生理弧度,如果用枕头垫高头部,时间一长可引起颈部肌肉的痉挛。所以颈部不适者,不宜选用又高又软的枕头,枕头最好垫在肩胛骨的上部分,不使颈部落空。仰卧时枕头高度为5厘米左右,侧卧时的枕头高度约为10厘米。睡觉时,尤其是侧卧时,要保证被子盖住脖子,同时头部不要面对洞开的窗户及卧室门,必要时开空调保持卧室的温度。
及时加衣 在气温较低的室外或空调房呆久时,尽量穿高领的衣服或系上围巾,注意颈肩部位的保暖。
颈椎病颈痛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1月就诊于我院针灸推拿科的80例颈椎病颈痛伴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 年龄33~62岁, 平均年龄 (41.5±4.5) 岁;观察组男15例, 女25例, 年龄30~61岁, 平均年龄 (42.5±3.5) 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失眠的临床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中“非器质性失眠”的诊断标准[3]。疼痛的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师学会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4]。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 选取心俞、肾俞、大椎、百劳、神门、腕骨穴位, 双侧取穴。刺法:患者俯卧位, 常规消毒针刺部位, 取一次性针灸针30号0.25mm40mm毫针, 采用直刺法, 针刺深度为10~30mm, 入针后小幅度提插捻转, 运针至得气, 留针30min, 每隔10min醒针1次。
对照组采用手法推拿治疗, 按揉风池、风府穴, 拿肩井穴, 按天宗穴并分别揉之;再按、拔、揉颈项部及其两侧和颈肩部, 按、揉、击肩部, 待颈肩部肌肉放松后, 行颈椎关节拔伸手法约5min。再用捏法和拿揉法松弛颈部肌肉和软组织, 弹拨颈项部肌肉, 点按双侧风池和颈部阿是穴, 最后用活络关节手法运摇双上肢, 每次20min。
两组患者均1周治疗2次, 5次为1个疗程, 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量表分析和临床疗效评定。
1.4 观察指标
(1)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NPQ) [5]; (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调查式问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NP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PSQI评分, 即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总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见表1, PSQI评分比较见表2。
(±s)
(±s)
3 讨论
3.1 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
Hogg Johnson等[6]对过去十年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 颈痛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55‰~2.3‰, 其中30%~50%的患者病程超过12个月, 因疼痛而导致活动受限的患者约占1.7%~11.5%, 且女性多于男性。Chiu等[7]研究发现, 香港的大学教师中, 有60.5%在操作电脑时采用头部取前屈姿势, 该组教师1年内颈痛发病率高达46.7%;一些长期低头伏案, 或工作压力大者, 如会计、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员, 由于长期低头工作引起颈后肌肉、韧带组织以及颈部屈曲状态下椎间盘的内部压力高于正常体位 (甚至超过1倍以上) , 造成其退变加速, 导致该类人群的颈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3.2 针灸治疗的临床意义
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操作简单方便, 治疗方法多样。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发现,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率达90%以上。毫针针刺、腹针、穴位注射疗法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针刺疗法, 其次为火针疗法、腕踝针、针刀疗法;亦有很多综合疗法, 如艾灸、针刺联合推拿、针刺配合牵引法、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用法等, 常能获得满意效果。但如何提高针刺的远期疗效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3.3 颈椎病颈痛与失眠关系探讨
临床研究发现, 颈椎病颈痛与失眠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疼痛往往是导致失眠、睡眠障碍的首要因素。继发于慢性疼痛的失眠, 在临床表现上与原发性失眠症存在高度一致性, 且疼痛程度与睡眠障碍程度相关性显著。颈部疼痛范围越广, 患者越容易患失眠症。郭元琦等[8]调查研究250例受试者后发现, 慢性颈项部疼痛患者多伴有失眠等睡眠障碍。
3.4 颈椎病颈痛失眠患者中医学分析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 主神志, 肾主藏精, 心肾与失眠密切相关。栗胜勇等[9]研究了心和肾之间的关系, 充分阐述了阴阳相交的核心思想是保障睡眠的基础, 认为颈椎病、颈部疼痛、睡眠障碍等与心肾有密切联系。在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指导方针下, 从心、肾角度治疗颈椎病颈痛与失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故本研究取穴心俞、肾俞、神门穴等临床主穴。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可通达三焦之原气, 维护正气, 有效抵御外邪, 调整脏腑功能。如 (灵枢九针十二原) 说:“五脏有疾也, 当取十二原”, 充分体现了心、肾脏腑的辨证思维, 结合腕骨、大椎、百劳局部、循经取穴针灸的思想[10]。
心俞、肾俞穴是心肾脏腑气输注和汇聚于背部的腧穴, 百劳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大椎穴属督脉, 腕骨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 诸穴同治体现了脏腑经脉辨证治疗的思想。针刺可调节脏腑, 尤其是心、肾的机能平衡, 交通阴阳, 调济水火, 疏通局部气血, 因此可起到安神定志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针刺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针灸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但选穴的规范化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虽非常重要, 但日常生活习惯、颈部护理以及身体锻炼对提高远期疗效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智毅, 顾一煌, 杜建明, 等.颈性失眠病理特点和中医治疗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7) :51-52.
[2]宁行.中医药治疗颈性失眠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8) :156-158.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8-9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5-119.
[5]张云凌, 赵学田, 李兆文.近十年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 (6) :59-60.
[6]HOGG JOHNSON S, VAN DER VELDE G, CARROLL LJ, et al.Bone and Joint Decade 2000-2010 Task Force on NeckPain and Its Associated Disorders.The burden and determinants of neck pai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of the Bone and Joint Decade 2000-2010 TaskForce on Neck Pain and Its Associated Disorders[J].Spine, 2008, 33 (4Suppl) :S39-51.
[7]CHIU TT, HUI HAN CW, CHEIN G.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TENS and exercis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neck pain[J].Clin Rehabil, 2005, 19 (8) :850-860.
[8]郭元琦, 陈丽仪, 符文彬, 等.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07, 27 (9) :652-656.
[9]粟胜勇.灸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临床研究[J].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1) :90-91.
颈椎病颈痛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在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颈椎病患者, 研究中途脱落2例, 其中针刺组因工作调动脱落1例, 灸法组因工作调动脱落1例, 最终纳入研究病例为148例。其中, 针灸组49例, 灸法组49例, 针刺组50例。针灸组中, 男20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 (38.2±11.5) 岁, 平均病程 (52.3±17.4) 个月;灸法组中, 男15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45±9) 岁, 平均病程 (52±22) 个月;针刺组中, 男女各25例, 平均年龄 (40±15) 岁, 平均病程 (48.2±10.2) 个月。三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1]
(1) 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2) 患者在治疗期间不遵医嘱, 不配合治疗; (3) 患者在研究期间自行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取穴。
三组取相同穴位, 均取大椎、风池、俞府、列缺、天井、肩中俞。
1.3.2 操作方法。
(1) 针刺组:令患者宽衣静卧, 放松四肢, 保持合适的体位。选定穴位以后为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针具选用一次性毫针, 长度分别为1、2、3寸。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行针手法, 留针时间以20~30 min为宜。 (2) 灸法组:以艾绒为灸材,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柱, 或者在选定的穴位上涂抹凡士林, 以便麦粒灸的粘附, 置于腧穴上点燃艾柱尖, 当灸柱燃烧剩2/5或1/4而患者微有灼痛时即可易柱再灸, 每个穴位灸5壮为宜,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3) 针灸组以上述方法针刺结束后进行麦粒灸。每2天治疗1次, 两次治疗时间间隔在48~71 h, 每周3~4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的疗效。
1.4 疗效观察
颈部压痛阈采用M-tong压痛手持测试仪测量, 每次患者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压痛阈 (PPT) 的测量值, 每个患者的每个测试点测量3次, 取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压痛阈值比较
分别抽取三组患者第1、3、6、8、10次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情况, 针灸组、针刺组和灸法组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压痛阈值明显较治疗前升高, 差异显著 (P<0.05) ;针灸组痛阈值升高最为明显 (P<0.05, 表1) 。
注:与针灸组相比, *P<0.05。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有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2例不良反应为针刺组患者, 4例不良反应为灸法组患者。6例患者均属于轻度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均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
3 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经椎间盘萎缩退化等原因, 刺激或者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一些列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对颈椎病明确的提法, 但是有关症状在“痹症”、“痿症”、“项强”、“眩晕”等方面有相关论述。其发病机理为风寒湿邪入侵机理, 留于筋骨, 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 这是导致颈椎病患者颈背部疼痛的原因。而针灸治疗颈椎病采用针刺和麦粒灸相结合, 标本兼治, 配合使用, 效果较好[2]。在我国传统医学论著《灵枢·禁服》中提到“紧则先刺而后灸之”提示灸法和针刺的配合使用;《灵枢·九针论》中也提到“形乐至苦, 并生于脉, 治之以灸刺”, 意思是指灸法配合针刺可以治疗血脉方面的疾病。针与灸的结合, 首先使用针刺调节筋脉, 而后使用麦粒灸的热气疏通筋脉, 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现代医学科技较发达的今天, 针刺和艾灸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在颈椎病方面仍然独树一帜。
在笔者本次研究中, 采用针刺配合麦粒灸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先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提插捻转予以针刺, 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刺激治疗, 再配合麦粒灸, 通过麦粒灸的温热刺激使皮肤局部充血, 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能力。综上所述, 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颈椎部疼痛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评价针刺配合麦粒灸对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压痛阈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150例颈椎病颈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针灸组、针刺组和灸法组。针灸组49例, 行针刺穴位后进行麦粒灸治疗;针刺组50例, 行针刺穴位治疗;灸法组49例, 行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均每2天治疗1次,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后评价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接受治疗后压痛阈均增加, 针灸组患者的压痛阈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灸法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刺配合麦粒灸对颈椎病颈痛患者的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麦粒灸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 (疼痛学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98-99.
颈椎病颈痛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颈椎病颈痛并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失眠的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 女性22例;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 (45.63±4.07) 岁;患者病程1~8年, 平均病程 (3.78±1.29) 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 女性23例;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 (45.58±4.15) 岁;患者病程1~8年, 平均病程 (3.68±1.31) 年。两组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从心肾论治方案。 (1) 针刺治疗:于颈百劳、腕骨、神门、照海、太阳等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并行常规消毒, 随后以规格为0.22×40mm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穴位直刺而入, 刺入的深度约10~30mm为宜, 插入后将毫针略微提转, 运针至得气后将毫针置留患者体内约30min, 留针期间以10min/次的频率行运针; (2) 穴位埋线治疗:将3cm无菌可吸收外科缝线 (山东博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剪成0.5~1cm, 患者采用卧位, 常规皮肤消毒, 取颈百劳、肾俞、心俞双侧穴位, 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在7号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的前端放置已经准备好的羊肠线, 后接针芯 (针芯前端磨平) , 快速进针刺入穴位 (针尖方向朝向脊柱) , 深达肌层, 当有针感后将针芯继续向前推进, 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将线植入穴位的肌肉层, 出针后紧压针孔, 检查无线头外露以及出血后贴创可贴。每10天1次, 3次为1个疗程; (3) 艾灸治疗:将艾条切断为2.5cm长艾柱, 插入灸器内的锥形针上进行点燃, 把灸器放置于大椎、肾俞、心俞等穴位, 每个穴位灸2个艾柱直至穴位皮肤泛红。
对照组:实施常规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方案。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针具与刺法实施治疗。 (1) 针刺治疗:于中诸、百劳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2) 穴位埋线治疗:于颈百劳、肩中俞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3) 穴位艾炷灸治疗:于颈百劳、肩中俞、大椎穴位进行双侧取穴。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PQ (颈痛量表) 及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作为相关指标, 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PQ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PQ均得到一定改善,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PQ不存在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的N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分)
2.2 两组患者PSQI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SQI均得到一定改善,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不存在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s, 分)
注: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存在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颈椎病患者由于颈部疼痛症状可直接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 颈椎疼痛的程度与失眠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这是由于颈部的痛感可通过心性神经将上升性网状激活系激活, 并对视丘下部调节系的抑制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同时还可引发睡眠中枢系统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失眠症状的发生。中医学认为,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颈项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现象, 均可概括为“不通则痛”, 而失眠的病理机制大致出于心肾不交, 因此, 从心肾论治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并失眠原理便在于经络辨证。我院特对此观点进行了研究论证。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从心肾论治方案进行针灸联合穴位埋线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PQ及PSQ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从心肾论治针灸应用于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 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某院收治的92例颈椎病颈痛并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 (46例) 和对照组 (46例) , 给予观察组患者从心肾论治方案,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针灸治疗方案,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PQ和PSQI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PQ及PSQ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从心肾论治应用于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颈椎疼痛症状, 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可得到改善,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失眠
参考文献
[1]于鹏, 王谦.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针灸方案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0) :164-165.
[2]吴永刚.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并失眠的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 (2) :36-38.
[3]傅惠兰, 曲姗姗, 陈俊琦, 等.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4) :650-652.
[4]周靖, 邓志, 代雷.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4, 25 (2) :248-249.
颈椎病颈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