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第1篇
1 基岩岩性
根据钻井、录井、岩心、薄片等资料, 茨榆坨构造带基岩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在基岩内幕发育侵入岩。变质岩可细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中可进一步分为片麻岩、变粒岩、角闪岩等。侵人的火成岩为少量燕山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碱性脉岩、煌斑岩、辉绿岩等。垂向上可分6个岩性段, 从下至上依次为混合花岗岩夹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夹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片麻岩夹薄层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等。
2 储层特征
研究区变质岩储层的岩性以混合岩和花岗岩, 受古地形、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及风化作用的参与, 使储集的类型表现出极大的不均一性, 无论在横向上还是纵向上均有显著的差异[2]。差异的原因是岩性不同, 造成了储层发育程度不同。基岩中的片麻岩、混合片麻岩及混合花岗岩的混合岩化作用依次增强, 混合花岗岩岩性较脆, 在构造运动时容易发生破碎, 而形成宏观裂缝, 孔渗性较好, 有利于油气聚集, 片麻岩等暗色矿物含量较高, 韧性较强, 构造运动时不容易破碎, 形成的裂缝以微裂缝为主, 孔渗性较差, 对油气成藏不利。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7口井的基岩储层物性实测结果可知, 基岩储层主要储油气孔隙以构造裂隙为主, 研究裂缝的发育程度、寻找裂缝发育带、是进行基岩勘探的关键。
3 储层裂缝预测
3.1 基岩风化壳裂缝预测
地层的构造变形程度一般用构造曲率来量度, 曲率越大, 地层变形越强烈, 更容易导致裂缝的发育。孙尚如 (2003) 比较了主曲率和高斯曲率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认为高斯曲率在构造变形幅度相对平缓的地区有较好的应用效果[3]。针对茨榆坨构造带基岩风化壳的构造特点运用曲率法进行了储层预测工作, 茨榆坨构造带基岩风化壳整体裂缝发育程度较高、构造带高部位发育, 连片状分布特征。如茨4、茨630、茨109等井区为基岩风化壳裂缝发育带。局部出现裂缝发育低值区, 如茨48、茨28、茨37等井区。经钻井证实为岩性坚硬且致密, 测井解释致密层, 裂缝不发育。
3.2. 基岩内幕裂缝预测
断层是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断层相关裂缝的发育可以分为破碎带、裂缝密集带、区域节理带。不同区带裂缝发育程度不同:破碎带岩石碎裂裂缝发育程度最高, 裂缝密集带裂缝发育程度高, 区域节理带分布范围广, 但裂缝发育程度低。在综合分析茨榆坨构造带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质构造应力影响的基础上, 从小断层出发预测裂缝发育情况, 对裂缝发育密度进行直接的刻画与描述。预测结果表明:茨榆坨构造带基岩裂缝整体上北部较南部发育, 基岩内幕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低, 内幕储层发育受断层控制。茨东、茨西等断层上盘及派生断层基岩内幕裂缝较发育, 呈点状分布特征。如茨110井位于茨东断层上盘, 受茨东断层影响基岩内部裂缝发育, 获高产工业油气流。远离茨东断层的茨117井裂缝不发育, 勘探效果不好。
4 结语
4.1 茨榆坨构造带基岩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混合花岗岩岩性较脆, 在构造运动时形成宏观裂缝, 片麻岩等暗色矿物含量较高的岩石, 构造运动时形成微裂缝。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和微裂隙。
4.2 根据裂缝预测的研究, 基岩风化壳裂缝主要发育于北部, 整体连片分布;内幕裂缝主要伴断裂发育, 茨东、茨西等断层上盘及派生断层基岩内幕裂缝较发育, 整体呈点状零散分布。
摘要:茨榆坨构造带位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部, 茨110井在太古宇变质岩勘探获得成功, 展示了构造带基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利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 对基岩储层进行研究, 分析该区基岩岩性和储层特征。根据基岩风化壳与基岩内幕不同的储层裂缝发育及分布模式, 采用曲率法及地震属性法进行了基岩裂缝分布预测, 预测了基岩风化壳与基岩内幕裂缝发育及分布范围, 为下步基岩勘探提供依据。
关键词:裂缝性储层,储层特征,地震属性,凹陷
参考文献
[1] 谢文彦, 孟卫工, 李晓光, 等.辽河坳陷基岩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36-42.
[2] 刘汉之, 茨榆坨地区变质岩潜山成藏条件分析[J].特种油气藏, 2010, 17 (1) :21-28.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第2篇
砌体裂缝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常遇到的一个质量通病,引起这的通病裂缝原因是多方面,既有设计上的原因,又有施工方面的因素。但一旦出现的砌体裂缝往往施工单位无从着手,设计单位拿到后感到措施贫乏,该维修的裂缝不修,不该修的裂缝作处理,修了裂、裂了修,反反复复,施工单位与设计方面常常引发争议。住户在准备做装璜时,认为房屋有质量问题,能理解的住户只要作维修,遇到不太理解的住户提出种种理由。至于什么样的裂缝需要处理呢?我们在这里借此一页与同行们探讨,关键在于裂缝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要有专业性鉴别。例如,砌体因抗压强度不足而产生竖向裂缝,是构件达不到临界状态的重要特性之一,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固或卸荷;而常见的温度裂缝,一般不会危及结构安全,通常都不必加固补强,只在其砌体表面维修即可。因此,鉴别裂缝的不同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裂缝性质鉴别
砌体最常见的裂缝原因是温度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这二类裂缝统称为变形裂缝。荷载过大或截面过小导致受力裂缝虽然不多见,但其危害性往很严重。由于设计构造不当,材料或施工质量低劣造成的裂缝比较容易鉴别,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因此,本文重点阐述鉴别裂缝的方法和根据,下面主要经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裂缝位置、形态特征、开裂时间、发展变化、建筑特征、使用条件和建筑变形方面,以下介绍三类裂缝的鉴别方法,供参考:
二、砌体裂缝是否需要处理的界限
(一)标准规范的规定
1.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砌体裂缝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有一节“防止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以往设计中虽在构造措施上作了规定,砌体裂缝依然屡见不鲜。
2.《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中,对砌体裂缝是否需要处理的界限作了规定:
(1)受力裂缝:当砌体结构或构件已出现明显的受压、受弯、受剪等受力裂缝时,应采取措施处理。
(2)变形裂缝:当砌体结构或构件因温度、收缩、变形和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时,应处理和必须处理。
3.建设部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有关砌体危险构件的规定:
(1)砌体裂缝长超过层高的1/
2、缝宽大于20mm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1/3的多条竖向裂缝。
(2)梁支座下的墙体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柱体产生多条水平面裂缝。
(3)门窗洞口或窗间墙产生明显的交叉裂缝、竖向裂缝或水平面裂缝。
(4)砌体柱身出现水平裂缝,或产生竖向贯通裂缝,其缝长超过柱高的1/2。
(二)砌体裂缝处理界限的建议
1.根据裂缝鉴别的依据,正确区别受力或变形两类不同性质的裂缝。
2.当确认为受力裂缝后,由原设计部门根据砌体的实际强度和尺寸进行验算,作出“应进行处理”或“必须处理”的结论。
对于明显的受力裂缝均认真分析,尤其是受压砌体的竖向裂缝,梁或梁垫下的斜向裂缝或竖向裂缝,柱身的水平裂缝。只有在取得足够的依据时,可不作处理。
3.当确认为变形裂缝时,应根据结构特征、环境条件、使用要求和可能造成的危害作适当的处理。对已经稳定的变形裂缝,一般不作结构性修补,而仅作恢复建筑功能的局部修补。对造成柱断裂或产生水平错位的裂缝,必须及时加固处理。
4.墙体出现明显的交叉裂缝时,必须认真分析处理。
三、裂缝处理原则
(一)基本原则
1.查清原因:从消除裂缝因素着手,防止再次开裂。如控制荷载,改善屋盖隔热性能等。如有人字形屋架或屋盖,采取加固措施,减少下弦伸长值,降低屋盖对墙或柱施加水平推力等。
2.鉴别裂缝性质:重点区别受力或变形两类性质不同的裂缝,尤应注意受力裂缝的严重性与迫切性,杜绝裂缝急剧扩展而导致倒塌事故的发生。
3.观测裂缝变化规律:对变形裂缝应作观测,寻找裂缝变化规律,或确定裂缝是否稳定,作为选择处理方案的依据。
4.明确处理目的:如对裂缝封闭、地基加固、结构补强、减少荷载等。
5.选定适当的处理时间:受力裂缝应及时处理,地基变形最好在裂缝稳定后处理;温度变形裂缝宜在裂缝最宽时处理。
(二)具体原则
如我们经常遇到的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和荷载裂缝等,可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温度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经过一段时间观测,找到裂缝最宽的时间后,通常采用封闭保护或局部修复方法处理,有的还需要改变建筑热工构造。
2.沉降裂缝:绝大多数裂缝不会严重恶化而危急结构安全。难过沉降观测和裂缝变化状态,对那些沉降逐步减小的裂缝,待地基基本稳定后,作逐步修复或封闭堵塞处理;如地基变形长期不稳定,可能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时,应先加固地基,再处理裂缝。
3.荷载裂缝:因承载能力或稳定性不足或危及结构物安全的裂缝,应及时采取卸荷或加固补强等方法处理,并应立即采取应急防护措施。
---------------------------------------
填充墙体截面缝的预防与修补
填充墙体的界面裂缝,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新老建筑中都存在,尤其是用某些收缩较大的新型墙体材料,且未根据新型墙体材料的特性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建筑中,界面裂缝较为多见。
l 界面裂缝及产生原因
常见于填充墙墙体与混凝土梁、柱等结构构件之间的结合处。当墙体材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材料养护期、设计和施工未根据其特性,而处置不当时,在施工后一定时间内会产生一些裂缝。
裂缝的产生和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材料内部的拉应力有关,当墙体的抗拉强度大于拉应力时,不会出现裂缝;当墙体抗拉强度小于拉应力时,产生裂缝,且裂缝必在拉应力大于抗拉强度处产生。
凝土砌块和混凝土砌块,都是含水的硅酸盐制品,都经过带水的养护,制品从较高的含水量至平衡含水率,是一个水份减少的过程,随着水份的减少,制品产生收缩;水化硅酸盐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的质物,会与大气中的CO2进行碳化反应,碳化反应的结果释放出水化产物中的水,也会引起制品的收缩,新型墙体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当墙体的两端受约束,随着墙体的收缩。在墙体内部产生拉应力,在墙体中两边的应力小,中间的应力大。当墙体与柱子的连接强度大且墙体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小时,在墙体的中间的位置呈拉应力>抗拉强度,变形在该处体现出现裂缝;当墙体与柱子的连接强度较小且墙体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大时,变形出现在界面处,产生界面缝。
2 界面缝一般是安全的
填充墙是自承重墙,与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无关。墙体与柱、梁等结构构件有拉接筋相连等构造措施,能经受一定量的侧向力、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界面缝的出现,一般不会对结构安全产生威胁,仅仅是影响美观。
3 界面缝的测试及观察结果
为了解决新型墙体材料作为填充墙时的界面缝问题,按目前常用的材料和常用的方法进行试验,其中部分试验为选具有代表性的墙体材料,砌成填充墙,测试界面处的变形情况和观察裂缝的生成情况。试验选用的墙体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砂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砖。按现行规范,砌筑成高2.8~3m的填充墙,柱子的间距为3.3~3.4m,砌筑砂浆为M5.0砂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采用专用粘结剂砌筑。砌筑完成28天后,做外饰面,共计有4种方法:(a)抹1:4:0.01(水泥:砂:AD4002稠化粉)砂浆;(b)抹l:3(砂泥:石膏)砂浆;(c)覆石膏板;(d)覆防火板。
为比较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解决裂缝的效果,选择下列四种方法对填充墙体与混凝土柱的界面的对应部位作了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a)在对应界面位置的水泥砂浆中加钢丝网。(b)在对应界面位置的石膏砂浆中加玻纤网格布或钢丝网。(c)在对应界面位置的水泥砂浆表面采用AD4005弹性腻子作柔性连接。(d)在对应界面位置的覆纸面石膏板和DF防火板,界面缝与板的拼缝采取对缝和错缝二种方式。板缝采用弹性腻子、柔性腻子。 变形的测试:
在每条界面缝位置的两侧埋测试头子,间距5~7cm,长度方向共同4对,早期每隔一周测一次,中后期每隔二周测一次变形。
经一年半的测试和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现象,分析结果如下:
(1)界面缝的产生与材料本身的收缩值有关,并与施工时的状态和环境有关。砂加气墙体裂缝较小,多孔砖墙体裂缝较大:砂加气采用专用粘结剂砌筑,水份较小;多孔砖墙体采用砂浆砌筑,砌筑后第二天,墙面者昕艮潮湿,水分较多。
砂加气在温度湿度变化较小的一楼裂缝较小,在温度湿度变化较大的二楼裂缝较大。
(2)界面缝产生后,缝的大小随着温湿度的变化而变,阴雨天裂缝较小,晴好天裂缝较大,主要为热膨冷缩和湿胀干缩引起。
(3)当变形>0.2mm时,采用刚性材料处理的位置都出现了裂缝。即在本试验中所用的几种刚性材料,抗变形的能力都小于0.2mm。不采用增强材料的刚性材料处理部位,产生一条连贯的裂缝;采用钢丝网或玻纤网格布增强的刚性处理部位,产生多条不连贯的小裂缝;主要原因为增强材料分散了变形引起的应力所致。
(4)采用柔性处理时,变形≥l mm时仍未见裂缝。柔性材料的相对变形较大,在该部位柔性材料的绝对变形能力大于缝的变形量。 4界面缝的预防
根据界面缝的特点,产生原因及试验得到的结论,对解决界面缝提出下列一些预防方法与措施:
(1)减少卜墙时墙体材料本身的收缩值。对加气混凝土砌块注意出釜适当的时间、存放时注意防止淋雨,使砌块在含水率较低时上墙;对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多孔砖,注意材料的配比(有些厂家的制品不用石子做骨料,收缩值偏大)和一定的养护期。
(2)减少墙体的收缩,尤其是粉刷后的收缩尽可能少。砌筑前砌块浇水会增大收缩,故不应浇水;加气混凝土可采取=F作业法,用专用粘结剂砌筑;砌筑后间隔较长时间再做饰面;加气混凝土砌块可用批嵌方法做饰面,减少饰面后的收缩。
(3)减少墙体的绝对收缩值,释放墙体的应力。减少构造柱间距,控制墙的长度一般为2.5~3m;对收缩较大、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构造柱不设马牙槎。设马牙槎使构造柱对墙体的约束力加强,绝对收缩值增加不利于拉应力的释放,实际使用中采用马牙槎的墙体有在离构造柱一米左右处出现纵向收缩裂缝的现象。
(4)墙体材料与梁柱采用发泡聚氨酯连接。
(5)在对应界面接缝处的表面采用柔性连接。根据界面缝是安全裂缝,仅影响美观,可在表面进行处理。表面处理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按界面处的变形情况而定,如果变形小于0.2mm,可采用水泥砂浆或石膏砂浆,并在砂浆中加入钢丝网片或玻纤网格布。钢丝网片或玻纤网格布的加固,虽对抑制墙体的变形没多大的作用,但可使墙体变形时在该部位产生的应力。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分散,提高砂浆层的抗变形能力。当变形大于0.2mm时,应采用柔性连接,采用性能较好的弹性腻子和合适的施工方法可解决较大变形的界面缝。柔性连接的方法为:
(a)在对应混凝土与砌块接缝处的粉刷砂浆表面,留一个宽40~50ram,深35mm的斜槽;
(b)在中间部位涂隔离剂,宽20mm左右;
(c)分二次将斜槽填平,前一次填忱粥厚度,
干固后填第二次;
(d)弹性腻子干固后,批AD4008柔性腻子使表面光洁;
5界面缝的修补
已建成的房屋如产生界面缝可进行一些修补:裂缝的修补,关键不在于裂缝的大小而在于裂缝的变形,应根据变形情况选择修补材料和方法,曾见修补不当裂缝由一条变成两条和修补材料因裂缝变小而鼓出。如果裂缝稳定不变形,在裂缝上批嵌建筑腻子即可;如果裂缝变形小于0.2mm,可去掉原饰面层,在裂缝处抹水泥砂浆或石膏砂浆,并用钢丝网片或玻纤网络布加强。水泥砂浆中不宜用玻纤网格布。石膏砂浆中不宜用普通钢丝网片,以免砂浆对加强材料的腐蚀;加强材料应靠近砂浆的表面层,这样有较好的抗裂效果;如果裂缝变形较大,可在裂缝处的表面采用柔性处理,并估计裂缝变形的大小,根据弹性腻子的性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弹性层在一定的相对变形范围内,保证有较好的美观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墙体裂缝修补:
(1)清理裂缝两边,使产生宽30~50mm,深2~3mm的斜槽;
(2)裂缝变化较大时,斜槽深3~5mm,中间涂隔离剂,宽20mm左右;
(3)其他与柔性连接相同。
柔性处理方法,已在多个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6 结语
(1)一般主要由墙体收缩引起界面裂缝是安全的。
(2)新型墙体材料因本身收缩较大,抗拉强度较小,作填充墙时,较易产生界面缝。
(3)可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产生界面缝,已产生的界面缝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修补。
(4)裂缝的处理,关键是变形,变形小于0.2mm时,可采用刚性材料处理,变形大于0.2mm时须用柔性处理
---------------------------------------
框简结构的,裂缝是砖块与钢筋混凝土之间出现的,因为砖与混凝土吸水率和伸缩率不同造成的,应该是开槽2CM,先用弹性腻子填上,再用石膏批上,干贴一层牛皮纸,有是批一层石膏,湿贴一牛皮纸,再做含901胶的腻子,必要时要加钢丝网。
对于墙体上的施工洞的填充墙与墙体接口处的裂缝处理,应将裂缝两边的基层铲除约150毫米,用膨胀螺栓固定钢丝网,分层抹灰到原墙面基层厚度,干燥后再进行饰面层施工。
---------------------------------------
浅析轻质砌块填充墙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轻质砌块作为一种新型墙材产品,以其容重轻、保温隔音好、施工方便等优点,被普遍采用,用作框架结构房屋的分隔和填充材料。轻质砌块主要包括轻集料砼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砼砌块、粉煤灰砌块等。目前,在山西太原市建筑工程当中应用较多的是加气砼砌块,使用量占新型墙材使用量的85%以上。然而,轻质砌块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墙体抹灰后出现了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裂缝。作为一名墙改工作者,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对生产、设计和施工等多方面做过调查,想就轻质砌块填充墙体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一番探讨。 砌体裂缝的原因分析
1.砌块本身材性产生的问题。一是由于砌块本身的性能即它的收缩性引起的裂缝。轻质砌块收缩率比黏土砖大,在自然收缩过程中,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引起不同程度的裂缝;二是由于砌块单体体积大,灰缝面积小,砌体的抗拉、抗剪度低,仅为黏土砖的1/2,容易沿灰缝方向产生裂缝;三是填充墙自身收缩而产生裂缝,这主要是由于砂浆具有流动性,在重力作用下,而引起的收缩。再者,是由于砌筑砂浆凝结硬化时会产生收缩;四是砌块强度达不到要求产生的裂缝。由于非承重填充墙主要承受自重受压荷载作用,因此这种裂缝多为垂直裂缝;五是因不同材料差异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如框架柱、梁与填充墙之间、填充墙与剪力墙之间的裂缝。这种裂缝实际上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由于填充墙和钢筋砼的线膨胀系数不同,使得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
2.设计构造产生的问题。设计单位对轻质砌块材质、性能认识不足,缺少经验,考虑不周,在设计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一些设计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当墙体尺寸与砌块规格不配时,难以用砌块完全填满,造成砌体与砼框架结构的梁、柱、板部位空隙过大,容易开裂;二是在设计中对单片墙体水平长度超过5m的砌体未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三是房地产商为了室内的美观,采用将大量的管线凿墙暗埋的方式;四是在门窗洞及预留洞边等应力集中区,未采取有效的拉结加强措施时,会由于撞击振动引起开裂;五是砌筑砂浆设计强度过低,会使墙体刚度不足,也容易引起裂缝。
3.施工引起的问题。施工单位在具体施工中未能严格按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程操作,对轻质砌块本身的性能及特点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从而造成一些裂缝问题。主要有:一是施工前不做砌块的排列图设计,砌块无错缝对孔搭砌,日砌高度过大,均容易引起墙体开裂;二是使用了龄期不足或雨期淋过雨的砌块;三是砌筑砂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灰缝不饱满,削弱了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而引起墙体开裂;四是砌块与砼柱或剪力墙连接处及施工洞口填砌处理不当;五是在不同材料的接口部、新旧砌体连接处及开槽位置,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可因起抹灰层的开裂;六是开洞槽埋管线后,填塞及抹灰层面处理不当往往引起局部开裂。
防止裂缝产生的措施引起轻质砌块填充墙体裂缝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防止裂缝的产生应该从材料的生产、设计、施工3个方面入手。具体措施有:
1.严格控制砌筑材料的质量。对龄期不到28天或淋过雨的湿砌块不得马上使用。另外,砌块的品种、规格、强度等级和密实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并且要有出厂合格证。要强化生产厂家的管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工程上使用的砌块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测和备案。
2.严把设计关。设计单位应根据设计和技术规范,结合具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本地区的实际,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确保工程质量,防止墙体的开裂。
3.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一是砌筑前应根据砌块的尺寸编制排列图,并考虑墙体的上下搭接长度不小于块高的1/3,也不应小于15㎝.必须镶砖时,应分散布置。二是砌筑时应尽量采用主规格砌块,尽量对孔搭砌。砌筑砂浆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灰缝应横平竖直,砂浆饱满,以确保墙体的质量。三是为了避免砌体沉缩变形过大,日砌高度严格控制在1.8m以内,当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有小于一皮轻质砖高度的空隙。待砌体沉实(约5天)后,再用斜砌法砌实。四是砌体和钢筋砼柱(或剪力墙)要拉结。沿柱(或剪力墙)高度方向约每隔500mm~600mm(应按砌块高度调整)预留两根Ф6mm拉结钢筋,其拉结钢筋深入砌体内的长度不小于500mm.五是当楼层高度小于或等于3m,单片墙体长度小于4m,在墙体中间应加设一道50mm~60mm厚的水平砼板带;当墙面高度超过3m时,长度超过4m,在墙中间应设置构造柱及现浇砼板带。六是轻质砌块填充墙在砌筑后应尽量让墙体有一定的稳定时间,保证墙体有充分的收缩变形,而后再进行抹灰。七是在填充墙与梁、柱的接合处钉钢丝网或贴麻片,墙体材料的强度较高时应钉钢丝网,强度较低时应贴麻片。八是为了增强抹灰砂浆和砌体的粘结力,外墙抹灰前基层表面必须做处理,在施工中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具体操作时要严格按施工程序,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九是抹灰完后必须加强对抹灰面的养护,防止砂浆收缩过大。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第3篇
裂缝区别于背景的特征有两个, 一是亮度要暗一些, 二是成现出线性的形状。
裂缝图像一般分为三部分:裂缝信息、背景信息和干扰 (噪声) 信息。其特征分别如如下。
(1) 裂缝图像的特征:裂缝相比背景亮度较暗;裂缝具有一定线性特征。
(2) 背景图像的特征:背景图像较裂缝呈亮色;背景一般占图像的比例高;背景的亮度通常较复杂。
(3) 噪声图像的特征:随机产生, 分布较孤立;亮度值突变, 且与其相邻像素点具有无关性。
根据对裂缝的理解, 可以从裂缝区域的灰度特征以及区域几何特征的角度来研究裂缝图像的识别和提取。
要获取图像的参数信息, 需要进行如图1所示的步骤。
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 为的是去除噪声干扰, 得到优质的图像, 针对裂缝图像特征, 本论文改进了中值滤波的图像增强算法。其次, 进行图像分割, 本文对区域分割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 为了减少图像可能仍然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照成的影响, 进一步利用裂缝的形状特征去除非裂缝图像信息。最后利用干净的裂缝图像对裂缝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算出裂缝的面积, 长度和每一段的宽度。
1 中值滤波的改进方法
在图像的采集过程中, 图像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大量的噪声。所以, 首先要对数字图像进行去噪处理。目前图像噪声一般指的是在成像和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随机噪声中的高斯噪声和脉冲噪声, 高斯噪声的特点是在平坦的区域出现幅值较小的噪声。而脉冲噪声点分布比较孤立, 灰度值突变, 且与相邻像素点无相关性。
对于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这些经典方法确实不同程度的减少了噪声干扰, 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可以看到这些噪声的特点和裂缝边缘的特点近似, 在进行去噪的操作中, 同时也模糊了裂缝的边缘。这不利于对裂缝的识别。因此要克服这个问题, 对这两种经典方法进行了改进, 把这种干扰降到最低。
传统的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平滑滤波方法。其算法步骤是将滑动窗口中各像素点的按大小进行排序, 去中值来替代指定点 (一般为窗口中心点) , 但这种方法不能全面适用于图像中每条裂缝的形状和走向。
为了适应裂缝具有线性特征的特点, 在二维滑动窗口中, 过中心点分别在0°, 45°, 90°和135°方向形成4个一维子窗口, 分别对4个子窗口求中值, 然后取其最小值作为中心点的值。
具体算法如下:M为大小为 (2n+1) (2n+1) 的窗口, 中心点为 (i, j) , 窗口内的像素点为X (e, f) , 则4个一维子窗口依次表示为
对于每个子窗口分别进行一维中值滤波即对子窗口所有元素进行排序取中值, 设分别为p1, p2, p3和p4, 则最后输出:
min函数是取最小值运算, 则Y (i, j) 即为中心点像素的灰度值。
图3~图5针对同一幅图像 (图1) 进行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和改进后的中值滤波处理结果。从处理效果可以看出中值滤波和均值滤波都在一定程度上滤除了噪声, 但也使图像变得模糊且裂缝信息也受到影响。而改进后的中值滤波大大克服的这个弱点, 效果较好。
2 图像的分割
图像分割是从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 只有在图像分割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目标对象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应用。分割的精确程度甚至决定着图像分析的精确程度。可以说, 图像分割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图像的理解。
图像分割的方法和种类很多, 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或几种完善的分割方法, 按人们意愿准确分割出目标图像。针对裂缝图像的特点, 介绍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
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算法是由日本学者大津于1979年提出的, 是一种自适应阈值确定方法, 简称OTSU法。其算法如下:
设:图像像素灰度范围为整数集H=[0, 1, 2L-1], 对应灰度为i的像素个数为ni, 则图像的像素总数为:
灰度为i的像素的对应的概率为:
则整幅图像灰度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µ, 表示为:
假设选定的阈值为T, 可以把整幅图像的像素分成两部分, 用D1和D2表示。其中D1中像素的灰度值集中在[, 0 T]之间, 而D2中像素的灰度值在[T+1, L-1]。则D1和D2发生的概率分别用ω1和ω2表示。
D1和D2的灰度平均值分别用µ1和µ2表示。
类间方差定义为:
令T在[, 0 L-1]中依次取值, 使σ2最大的T值即为最佳分割阈值。
OTSU阈值分割算法简单、处理速度快, 是一种较好的图像分割算法, 分割效果如图4所示。但由于裂缝图像中裂缝相对于背景像素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时, 可以增添人工选出裂缝区域的功能, 使得算法应用在这个区域中, 这样可以避免裂缝比例小的问题。
但由于裂缝图像通常比较复杂, 如果OTSU阈值分割算法不能得到有效的分割图像,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人工选择阈值进行分割, 来弥补其不足, 参见图6所示。可以编程绘制灰度直方图, 来描述图像中灰度值所对应的像素的个数, 其横坐标表示像素的灰度级别, 纵坐标表示该灰度出现的像素个数。通过人工输入阈值的方法, 来实现阈值分割图像的目的。人工固定阈值图像分割界面如图7所示。
3 进一步区分图像中裂缝和干扰信息
经过图像分割后裂缝图像基本上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整个图像也变为了二值图像。由于分割时采用了裂缝亮度比背景暗的特征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和裂缝同样亮度的干扰物存在, 就会把干扰图像也同样保留下来。因此, 我要通过裂缝的线性特征把这样干扰图像清除掉, 为下一步的裂缝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利用数学形态学的知识来处理经过图像分割处理后的二值图像。
首先, 将图像进行图像细化操作, 所谓细化, 就是从原图中去掉部分点, 但要保持原来的形状, 即保持原图的骨架。如正方形的骨架为它的中心点;圆形的骨架为它的圆心, 长方形的骨架为长方向上的中轴线。根据这个特性, 裂缝经过细化将留下和裂缝走向一致的曲线。
然后, 对细化的图像用文章前面讲过的“中值滤波的改进方法”进行滤波处理, 这样非线性的细化点将会被清除。
最后, 还原裂缝图像信息。运用数学形态学里的图像膨胀的算法对细化的图像进行处理, 然后和细化前的图像的每个像素分别进行与操作, 注意由于是二值图像, 是令裂缝的阈值为1, 而背景的阈值为0。重复膨胀操作和与操作直到细化图像不再发生阈值的改变。此时, 便得到裂缝图像。
4 裂缝的特征参数分析和提取
裂缝特征的提取主要包括裂缝面积、长度和宽度的计算等。裂缝面积的计算是通过对裂缝像素的统计实现的, 而长度和宽度的计算则需先对裂缝进行细化, 得到裂缝的骨架, 求得各段骨架的斜率, 通过计算得到长度和宽度值。
4.1 裂缝的长度
基于裂缝的线性特征, 首先对裂缝做细化操作, 得到单像素宽的裂缝骨架曲线。裂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骨架图像骨干点之间的长度之和。骨化后的图像是一个单像素宽度的连通性好的骨干图像。可以分别求取相邻像素之间长度, 然后把所有的相邻像素之间的距离求和即为所得, 如下式:
H是水平方向的比例因子, 即水平方向上的像素个数与实际情况水平长度的比值;
V是垂直方向的比例因子, 即水平方向上的像素个数与实际情况垂直长度的比值;
l是两个相邻像素之间的长度。
总长度即为所有相邻元素的长度之和。
4.2 裂缝的宽度
骨架各点所在裂缝的位置的宽度反应出裂缝各段的宽度, 由于骨架曲线是单像素曲线, 则一个骨架点与相邻的其他两个骨架点相接, 分别求出与相邻点的斜率。则每个斜率的垂线与裂缝边缘相交两点, 两点的连线的大小即为宽度值。比较这两个宽度值其中较小的为裂缝此段的宽度。
设骨架曲线的其中一个骨架点用B (x1, y1) 表示, 其相邻骨架点分别为A (x2, y2) 和C (x3, y3) 。
骨架线在B点的斜率近似用直线AB的斜率表示, 则斜率k1表示为:
K1=y1-y2x1-x2 (4)
过骨架点斜率为1/k1的直线与裂缝图像边缘交于两点, 记为E (x4, y4) , F (x5, y5) 。
则裂缝此段的裂缝的宽度D1表达式为:
同理, 骨架线在B点的斜率近似用直线BC表示, 同样的原理求出D2, 然后比较与D1的大小, 取较小值作为裂缝此段的宽度的最后结果D=MIN (D1, D2) 。
5 实例
源图像取自在破旧房屋拆迁现场, 实地拍下的房屋侧壁裂缝照片。采集的数据是24位彩色图片。通过各种图像处理得图像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信息。
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灰度图使用改进的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进行去噪处理。经过滤波后图像中的干扰的得到控制。中值滤波、均值滤波和改进的中值滤波处理图像的结果如下图3~图5。
第三步使用OTSU阈值分割算法进行图像分割, 效果如图6, 采用人工固定阈值分割方法。
第四步进一步去除非线性干扰信息。首先进行细化效果, 然后滤除非线性信息, 还原裂缝图像。
第五步对裂缝特征参数进行提取和分析。首先求得裂缝图像的面积, 然后细化求得裂缝的长度, 得到裂缝的平均宽度, 最后计算出裂缝每一段的宽度信息并显示。
6 结语
本文讲述了裂缝图像采集结束后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数字裂缝图像进行处理, 提取出感兴趣的裂缝信息, 并对裂缝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的一套处理方法。根据裂缝特有的特征, 改进了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等经典算法。在运用OTSU阈值分割算法进行图像分割的同时, 根据裂缝线性特征, 提出一些新的方法去除非线性图像, 进一步更好的分割图像, 随后利用几何算法和统计方法计算出长度、宽度等信息。实现了裂缝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析。
摘要:裂缝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参数统计在工程质量调查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途, 与目前人工判读相比, 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 页提高了解释精度。要实现对裂缝图像解释, 首先改进了中值滤波技术, 通过改进算法, 裂缝边缘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利用最大类间方差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 并根据裂缝的线性特征, 进一步去除非裂缝图像;最后提出一种合理地有效地计算裂缝平均宽度、长度及每一段的裂缝宽度算法。该算法应用于裂缝识别和检测过程中, 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裂缝,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
参考文献
[1] 联骏.图像编程精髓:从开发自己的Photoshop开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 张宏林.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典型算法及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第4篇
一是指示性通知。用于直接发布行政法规和对下级某项工作的指示、要求。带有强制性、指挥性和决策性。
二是批示性通知,又称转发性通知。领导机关用批转、转发的方式发布某些法规,要求下级贯彻执行。批转下级机关送来的工作报告、建议、计划等,以及沟通情况,指导工作。
三是周知性通知。多用于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宣布某些应知事项,不具有强制性。
四是会议通知。用于对上级或平级。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第5篇
一、 根据现场裂缝宽度划分补强措施
① 宽度小于0.2mm时(原规定0.3 mm)为满足使用功能,当裂缝浅而细时用环氧树脂浆进行表面对闭;当裂缝细而深时,用低粘度环氧树脂浆灌注。
② 裂缝宽度不小于0.2 mm时,用环氧树脂浆灌注,表面用环氧树脂贴纱带,两脂两带进行对闭。
③ 裂缝宽度不小于0.8 mm(原规定 1.0 mm),可用微膨胀水泥液补修。补修前裂缝表面轻剔成“V”型槽,清理干净,在裂缝表面涂刷一层水泥浆界面剂。 ④ 配合比(主要比)。
a. 环氧树脂浆配方为环氧树脂:邻苯二甲二丁酯:二甲苯:乙二胺 =100:10:50:10。 b. b.水泥浆制作。为了满足操作的要求,水灰比应为(0.7~1):l。制作时先放水后放水泥,在放水泥的同时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2min~3 min。如灰浆中掺防水剂时,防水剂应先加入水中,后与水泥搅和,要求混合均匀。
二、 施工要求
①灌浆前应对裂缝进行处理 ,其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a.表面处理法:对于现浇板上较细(小于0.2 mm)的裂纹,可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内部及表面的灰尘和松散层等污物;然后用甲苯、酒精等有机溶液把裂缝及两侧30 mm~40 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b.凿槽法:对于现浇板上较宽(大于 0.8 mm)的裂缝,应沿裂缝用钢钎轻凿成“V”型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确定,开槽时先沿主裂缝方向打开,再向开侧延伸加宽,开槽时应避免伤到钢筋,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碎屑粉尘清除。
C.埋设灌浆嘴,表面灌浆处理的裂缝或凿成“V”型槽的裂缝,采用电钻钻孔设灌浆嘴,钻孔内埋设灌浆管,上部应设封头防护。当裂缝宽度大于0.8mm,长度为500 mm~1 000 mm时,在裂缝交叉较宽及裂缝贯穿处用电钻钻孔,钻孔内应埋设灌浆嘴,一条裂缝上必须有进浆嘴、排气嘴、出浆嘴。埋设灌浆管时,先在灌浆管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 mm的环氧胶泥,再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结在预定位置上,钻孔灌浆可先在孔内埋设铁管。
环氧胶泥配方(重量比)为环氧树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二胺:水泥=100:20: 13~15(8~10):350~400(250~300)(括号内的数字为堵缝用的水泥用量)。 ②封缝应根据不同裂缝情况及灌浆情况确定,封缝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a.环氧树脂胶泥封缝:对于不凿槽的裂缝可用环氧树脂胶泥封缝。先在裂缝两侧(宽20 mm~30 mm)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后抹一层厚1mm的环氧树脂胶泥。 b.粘贴胶带封缝 :先在裂缝两侧(宽 80 mm~100 mm),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后将已除去油脂的纱带沿缝从一端开始粘贴,要保证密实、连续。不规则裂缝在粘布时应相互搭接 20 mm~ 30mm,不得有空鼓。纱带可粘贴两层并且局部加宽。
c.水泥砂浆封缝 :对凿“V”型槽面上,用毛刷涂刷一层 (厚约1 mm~2 mm)环氧树脂基液,涂刷要均匀 ,其表面再抹水泥砂浆封闭,防止出现水泥块,漏刷透底现象。
胶泥或砂浆有一定强度后可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 试漏前沿缝涂一层肥皂水 ,从灌浆嘴通人压缩空气,凡起泡均为漏气处,应予修补密封至不漏为止。点数较多时,应返工。
浆液配置应按照不同浆材的配方及配置方法进行。浆液配置数量需以浆液的凝固时间及进浆速度来确定。
③灌浆补强处理是关键工序之一,应确保灌浆质量:
a.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接通管路,打开所有灌浆嘴用压缩空气冲孔道及裂缝直至无杂物飞出。
b.根据裂缝区域大小,可采用单孔灌浆或群孔灌浆,灌浆可由一端到另一端,也可划成小区分片施工,保证前序成品无任何外界因素破坏。
c.灌浆时当下一个排气嘴出浆时,立即关闭转芯阀,化学浆液和水泥浆液的灌浆压力逐渐均匀开压,达到规定压力后,应保持压力稳定,保证灌浆饱满密实。 d.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清理干净。化学灌浆还应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
三、 补强处理后的验证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第6篇
1.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
名贵品种有:西湖龙井、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等。
绿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
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捻揉: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态。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1. 炒青: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1)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
(2)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3)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2. 烘青: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
3. 晒青: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 蒸青: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红色,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萎凋: 分为室内加温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萎凋程度,要求鲜叶尖失去光泽,叶质柔软梗折不断,叶脉呈透明状态即可。
捻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使用双脚揉茶。50年代采用铁木结构双桷水力揉捻茶机。至60年代,揉捻这一工序又加以改进,采用了铁制55型电动揉捻机,提高制茶效率。揉捻时要使茶汁外流,叶卷成条即可。
发酵: 俗称“发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酵素活动,缩短发酵时间,一般在5~6小时后,叶脉呈红褐色,即可上焙烘干。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
烘焙: 把发酵适度的茶叶均匀搜集放在水筛上,每筛大约摊放2~2.5公斤左右,然后把水筛放置吊架上,下用纯松柴(湿的较好)燃烧,故小种红茶具有独特的纯松烟香味。刚上焙时,要求火温高些,一般在80度左右,温高主要是停止酵素作用,防止酵素活动而造成发酵过度,叶底暗而不开展。烘焙一般采用一次干燥法,不宜翻动以免影响到干度不均匀,造成外干内湿,一般在6小时即可下焙,主要看火力大小而定。一般是焙到触手有刺感,研之成粉,干度达到,而后摊凉。
复焙: 茶叶是一种易吸收水分的物质,在出售前必须进行复火,才能留其内质,含水量不超过8%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按照其加工的方法与出品的茶形,一般又可分为三大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和红茶茶珍。
小种红茶:小种红茶是最古老的红茶,同时也是其它红茶的鼻祖,其他红茶都是从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它分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均原产于武夷山地区。
马边功夫:马边功夫为红茶新贵,由四川马边金星茶厂创制。选用海拔1200-1500米的四川小叶种为原料,结合各地功夫红茶工艺精制而成。
红碎茶:红碎茶按其外形又可细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产地分布较广,遍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主要供出口。
3. 黑茶
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黑茶(dark tea)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边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安徽古黟黑茶。(俗称黑五类)。
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
杀青: 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
初揉: 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转/分左右,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黑茶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渥堆: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黑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复揉: 将渥堆适度的黑茶茶坯解块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烘焙: 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干燥方法采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烟味,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与其它茶类不同。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并保持火力均匀,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要火温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以上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约2~3厘米,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7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即行下焙。
自然晾置干燥法为传统干燥工艺,黑砖仍采用这种传统工艺,茶叶踩压成包压制成形后,置于阴凉通风之处,10-15天时间。千两茶百两茶等则用日晒夜露49天的干燥工艺,让水分缓慢干燥。
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天尖: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 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贡尖: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生尖: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降解脂肪、抗血凝的功能。还能使血管壁松弛,达到降压、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抗癌、杀菌消炎,利尿解毒等作用。
4. 乌龙茶
乌龙茶(oolong tea)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品种有:安溪铁观音(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武夷岩茶中最有名的)武夷肉桂、闽北水仙、凤凰水仙(广东)、铁罗汉、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东方美人(台湾)、罗汉沉香(四川)、冻顶乌龙茶(台湾)等等。
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
5. 黄茶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黄茶是我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又分为黄小茶和黄大茶。如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所产的一些黄茶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黄茶功效: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
6.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因鲜叶原料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及新工艺白茶5种。
裂缝的种类及特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