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报告接种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51

报告接种率范文(精选11篇)

报告接种率 第1篇

1 事情经过

10月25日为该煤矿医院接种门诊接种日, 24日下午对接种门诊进行了消毒, 25日上午由防疫医师进行登记, 护士接种, 两人均经过专业培训, 取得预防接种工作上岗证。10:00对该2名儿童进行了登记接种, 2名儿童1个月内均未接种过其它疫苗和注射过其它药物。 (刘某:男, 2009年5月5日出生, 无过敏史和严重疾病史, 无接种禁忌证, 卡介苗、糖丸、百白破、乙肝疫苗均已按程序接种, 接种后均未发生过异常反应。王某:男, 2008年4月7日出生, 已完成卡介苗、糖丸、百白破、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 亦未发生过异常接种反应。) 按照免疫程序, 刘某应接种一剂百白破疫苗0.5 ml, 王某应复种一剂百白破疫苗0.5 ml和麻疹疫苗0.5 ml, 护士从冰箱取出两支百白破疫苗 (2 ml/支, 4人量) , 一支冻干麻疹疫苗 (按规定用1 ml注射用水稀释, 2人量) , 分别在右侧臀部给刘某注射1支百白破疫苗2 ml, 给王某在左侧臀部注射一支百白破疫苗2 ml、上臂注射1支麻疹疫苗1 ml, 接种后防疫医师发现桌上3只空安瓿, 由于接种时是接种同类疫苗的两人同时进入, 两人接种前还没有对其他人接种, 故确认两人为超量接种。

2 处理经过

2.1接种后反应

接种后受种儿童经观察2 h无异常后回家。10月28日下午师疾控中心人员到儿童家调查, 刘某母亲自述孩子当晚发热哭闹不安, 用体温计自测体温37.8℃, 经查:右侧臀部注射针眼部位隐有3 cm×3 cm左右硬结。王某母亲也自述孩子当晚发热哭闹不安 (未用体温计检测) , 经查:左侧臀部注射针眼部位有明显硬结, 约4.5 cm×5 cm左右, 接种上臂无反应。第2天经检查体温均恢复正常。

2.2 治疗处理措施

对2名儿童全身和局部反应情况加强监测, 对症处理, 对注射部位进行局部处理, 用云南白药和食醋调成糊状, 用无菌棉签敷于硬结上, 无菌纱布进行覆盖, 胶布固定, 每6~8小时在纱布上滴食醋一滴, 保持湿润, 每24小时更换1次。查验核对接种证、以进行接种率调查工作为由, 对当日接种的所有儿童进行检查。对接种剩余疫苗器材留样。定期进行随访, 观察记录反应情况, 及时向师疾控中心报告, 及时处理。认真学习免疫规划程序、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相关法规制度, 认真学习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办法。

3 讨论

预防接种门诊必须按照要求设置专门的工作室, 并应达到标准, 这是保证现场接种安全有序的物质条件。临床医疗房屋禁止同预防接种混合使用, 是防止错种、误种的有力保障。

一起卡介苗接种差错事故分析报告 第2篇

[关键词] 卡介苗;接种差错;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5-0130-01

2010年6月23日,赤水市人民医院接种门诊发生1起误将卡介苗当作麻风疫苗接种的事故。

1 临床资料

袁某,男,2008年10月20日出生, 足月,顺产。该儿童按接种程序应于2010年6月22日接种麻风疫苗,接种医生误将0.2 mL卡介苗当作麻风疫苗,接种于该儿童右上臂三角肌皮内。

该儿童2010年6月22日接种麻风疫苗,接种当日该儿童有轻微的感冒、发热症状,未接种。6月23日感冒症状消失,到我院接种麻风疫苗。接种医生在接种时,误将接种剩下的0.2 mL卡介苗接种在该儿童皮下。在接种后约半小时,又一儿童接种麻风疫苗,接种医生才发现没有接种剩下的麻风疫苗,发现已误将剩下的0.2 mL卡介苗接种在该儿童皮下了。

2 病例追踪调查

2010年6月25日下午找到该接种儿童。经查体出现发热(体温38.0℃)、烦躁、夜间睡眠差且哭闹、食欲减退。右上肢接种部位轻度红肿,表面皮肤发烫,肺部未闻及啰音,未见颌下淋巴和腋下淋巴结肿大。作普鲁卡因皮试阴性后,用异烟肼50 mg加入0.5%普鲁卡因1 mL中(混合均匀)于注射针眼周围作环状封闭。

6月26日该儿童的全身症状除只有体温低热(37.6℃)外,局部红肿较25日轻,用异烟肼50 mg加入0.5%普鲁卡因1 mL中(混合均匀)再于注射针眼周围作环状封闭。

6月27日该儿童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局部只有针眼处红,用异烟肼50 mg加入0.5%普鲁卡因1 mL中(混合均匀)于注射针眼周围作环状封闭。

于7月1、5、9日每日一次,连续3次后改为每3日一次,共封闭8次,于7月9日结束封闭;同时口服维生素C 0.05 g,每日3次,共服3天。分别于2010年7月、8月、12月追踪该儿童一切正常。

3 讨论

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1],把卡介苗误认为是麻风疫苗或其他疫苗给儿童接种于皮下的事件,近年来各地均有发生[2],或是把卡介苗接种于儿童皮下的事件也屡次发生。为此,进一步规范定点接种门诊的工作,提高接种人员的技术和水平,增强接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显得日趋重要。

接种门诊要配足够桌、椅,接种时,各种疫苗要分苗、分桌摆放,做到”一苗一室”或”一苗一桌”,季节性接种疫苗要与以上疫苗接种日分开。操作台面应铺设白色消毒台布,摆放接种盘、醒目的疫苗名称标牌等。接种前接种医生要认真查对疫苗、查对接种儿童,严格做到“三查七对”,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加强接种医生资质的管理的技术培训,接种人员应有中专以上学历,从事防疫工作2年以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强,受过各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知识和接种技术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件后上岗。明确接种人员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计划免疫技术操作规程》,熟悉接种方法、部位、途径、剂量以及一般反应的处理方法。开展接种工作时,工作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佩带标志上岗。接种卡介苗的人员应佩戴卡介苗接种上岗证。接种人员要相对稳定,如需调动,须经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意,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对乡级定点接种人员进行接种前的业务培训。

误将卡介苗当作麻风疫苗接种的事故, 由于发现和处理及时, 没有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接种医生责任心不强, 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造成(一苗一桌)。但也说明该接种门诊管理制度不严, 操作程序不规范, 存在可能混种的安全隐患,而造成事故发生后,虽然立即报告, 但由于接种登记不认真使事故处理延误79 h。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医院应严格做好安全注射, 对接种疫苗的医生进行培训与督导, 规范其操作。一旦发生错种、误种, 接种医生不能拖延、隐瞒,应立即报告疾病控制部门, 尽早处理, 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同时,加强对流动儿童卡介苗接种,对0~5岁的儿童,开展卡介苗接种率和结核菌素试验调查[3],提高卡介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加强定点接种点的建设,赤水市人民医院承担着市中片区预防接种大部分工作任务,但由于接种室房屋等原因,很难执行卫生部颁布的《计划免疫技术操作规程》,做到“一苗一桌”或“一苗一室及各种疫苗要分苗、分桌摆放等,因此,各级领导层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预防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熊昌辉,梁晓峰,王华庆. 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效果的系统评价[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26(4):32-33.

[2] 徐益准. 一起卡介苗误种调查报告[J]. 职业与健康,2011,21(12):78-79.

[3] 尚卫超,尹彩霞,刘月发. 灵宝市城区0~5岁儿童卡介苗接种率和结核菌素试验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15(1):65-66.

报告接种率 第3篇

1.1 基本情况

患儿男性, 汉族, 2009年11月24日1时36分出生, 于11月24日8时在出生医院由有接种资质的接种人员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 在其左上臂三角肌外侧下缘皮内注射卡介苗0.1 ml, 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0.5 ml, 观察30 min后回母婴病房。

1.2 既往史

患儿足月剖宫产, 出生时一般情况良好, 体重3.05 kg, 体温正常, 否认家族及本人有结核病史及其他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

1.3 疫苗、稀释液及注射器情况

卡介苗、稀释液及注射器来源均为逐级供应。卡介苗生产厂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批号:2008121202, 有效期:20101225, 规格:5剂/支。稀释液生产厂家:江苏天禾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07060101, 有效期:201005, 规格:1ml/支。卡介苗和稀释液保存容器均为冰箱, 保存温度为5℃。接种器材为普通一次性注射器, 生产厂家: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批号:20070108, 有效期:20100107, 规格1ml, 使用后进行了毁型消毒处理。

1.4 临床经过

2010年1月6日患儿母亲发现患儿发热并伴左侧腋窝下不明硬块, 于2010年1月7日至阳信县人民医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5℃;一般情况良好,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神志清, 呼吸稍促;外科检查:于左侧腋下可扪及1cm×2cm×3cm大小肿物, 左上肢活动无障碍, 余无异常。局部B超:于左侧腋窝内探及肿大淋巴结反射。初步诊断为:淋巴结炎, 遂入院给予抗炎治疗, 2010年1月11日出院时体温正常, 左腋窝下肿块明显减小。

2010年3月11日患儿母亲发现其左侧腋窝下肿块增大, 遂至滨医附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8℃,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神志清, 精神可;外科检查:左腋窝可见隆起肿物, 中央皮肤发红, 局部皮温稍高, 无破溃, 扪及包块约为3cm×5cm×3cm大小, 基地触不清, 似多个结节融合状, 浅部肿物有波动感, 左上肢活动无障碍, 余无异常。局部彩超:左腋窝低回声团块, CDFI:低回声内见血流信号。初步诊断为左腋窝淋巴结结核, 遂住院治疗, 于2010年3月13日行左腋窝包块切除术, 切除包块内见乳白色脓汁, 脓肿壁有粟粒状改变, 病理诊断:左腋窝淋巴结内肉芽肿性炎, 考虑为疫苗接种后结核病样反应并感染, 术毕用盐水及异烟肼冲洗后关闭切口, 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按时换药。于2010年3月20日出院, 出院情况:病情稳定, 无发热, 换药见左腋窝切口愈合良好, 切口甲级愈合。出院诊断为左腋窝淋巴结结核。

现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发育正常, 营养及精神良好, 左腋窝切口处正常卡疤形成, 左上肢活动无障碍, 查体余无异常。其它免疫规划疫苗均按免疫程序接种, 未见任何异常。

1.5 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对象的接种反应情况

当地同批次卡介苗接种数为2 845剂次, 未发生一例类似反应。

2 分析与讨论

卡介苗属国家一类疫苗, 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 公民如无禁忌, 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按照免疫程序实施接种。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有效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结核病。反应发生后分别报告阳信县卫生局和滨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 阳信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诊断结论为:接种卡介苗引起的卡介苗淋巴结炎, 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依据: (1) 从患儿病灶病理、B超及临床经过分析均为腋窝淋巴结结核; (2)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排除疫苗本质、疫苗使用等方面因素引起, 应与患儿个体因素有关; (3) 从接种史、发病部位、发病时间分析是由接种卡介苗后引起的异常反应。本起异常反应且符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遵循的一致性、特殊性、时间联系的因果关系。

通过这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 (1) 要加强对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培训, 认真学习《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熟练掌握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切实搞好预防接种服务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加强冷链系统和疫苗使用管理, 确保疫苗质量和正确使用疫苗。 (2) 要加强对各级医疗单位内、儿、皮肤科医生的培训, 使其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以便及时准确处理异常反应; (3) 要加强对预防接种人员及相关临床医生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发动和风险沟通培训, 掌握宣传发动和风险沟通技巧, 既让群众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又要让群众正确认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避免纠纷和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负面影响,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一名新生儿预防接种卡介苗后引起左腋窝淋巴肿大。根据现场调查, 综合分析患儿的接种、发病、治疗转归情况, 符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遵循的一致性、特殊性、时间联系的因果关系, 诊断结论为接种卡介苗引起的异常反应 (淋巴结炎) 。

关键词:预防接种,卡介苗,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武高峰。接种卡介苗引起腋下淋巴结炎1例报告[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 (6) 。

预防接种门诊自查报告 第4篇

关于疫苗、疫苗冷链管理的自查报告

针对山东疫苗事件,根据县卫计委要求,我门诊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对我门诊疫苗、疫苗冷链管理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XX预防接种门诊均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有相应的疫苗管理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温度监测、管理等工作。

2、XX预防接种门诊有X个疫苗冰箱,冷藏包X个,冰排X个,在疫苗储存和管理方面,均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并且每天有2次测温度记录,有冷链档案,冷链运转正常,保证了疫苗质量安全;疫苗管理出入库手续规范,苗账相符。

3、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均是疾控中心用冷藏车运送至XX预防接种门诊,冷链记录完成,从未从其他渠道和个人处进取过一类和二类疫苗。

4、通过自查未使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批号问题疫苗。

5、我门诊有专人负责预检登记工作,登记资料齐全,询问详细,已做好接种前的告知询问工作,并做好告知和禁忌症的询问书面记录。电脑有专人负责,信息化软件运转正常,做到人,卡,苗核对,工作人员衣帽穿戴整齐,并持有有效的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接种时严格按照规范接种;接种二类苗时充分征求家长同意并签名,以严格遵守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

XX预防接种门诊

报告接种率 第5篇

当日下午6时许,患儿脸部及头皮处出现散在粟粒样红色皮疹,次日皮疹蔓延至腹部、后背及大腿,并伴发热(最高时体温38.1摄氏度),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抗过敏药物口服及灌肠。3天后皮疹消退,仍发热、恶心、干呕,轻度腹泻,随到召陵区人民医院诊治,接诊医生按“急性肠炎”给予消炎、止泻等药物对症治疗。9月22日~29日,患儿仍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3摄氏度之间,热峰38.3摄氏度,辗轉于当地医院和诊所治疗,化验血象高,血小板高。9月25日患儿出现双手指末端脱皮,无红肿,不痒,9月29日入住漯河市中心医院儿科。入院查体:体温37.0摄氏度,脉搏116次/分钟,呼吸32次/分钟,左耳后、颌下触及2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硬度:中度,无红肿和粘连,活动度好。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听诊心率116次/分钟,心音正常,节律齐,无杂音;双手指末端甲床与皮肤交界处呈大片状脱皮,无红肿。血沉:42毫米/小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9×109/升,中性粒细胞比例63.7%,血红浓度122克/升,血小板计数410×109/升。心脏及颈部彩超显示:心内结构及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按“扁桃腺炎;川崎病;败血症”给予“头孢孟多、痰热清、丙种球蛋白针、西咪替丁针”静滴及“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片”口服2天,效果欠佳,患儿出现呕吐,非喷射性,7~8次/天,伴腹泻,大便3~4次/天,黄色稀水样,无黏液脓血。患儿经补液治疗,吐泻减轻,仍发热,随于10月2日转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治疗,给予“丙种球蛋白针、热毒宁针、哌拉西林舒巴坦针、磷酸肌酸针”等静滴及“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片、小儿柴胡退热颗粒”口服。10月16日患儿痊愈出院,嘱门诊随访,定期复查。出院诊断:川崎病,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

患儿平素体健,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无家族疾病史。以前已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过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2010年3月20日)、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2010年2月20日),无接种反应史。该地区同期接种同批次麻疹疫苗和A群流脑疫苗人群中,未有相关病例报告。

接种麻疹疫苗和A群流脑疫苗引起川崎病未见文献报道。本例发生川崎病于接种疫苗后发生,在时间上关联程度大,但川崎病是一种迄今病因未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该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因此,综合本例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偶合发病的可能性大。

参考文献

报告接种率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城区接种门诊和两个乡镇接种单位2006—2009年出生并建卡的本地常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城区接种门诊和两个乡镇保留的这些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片及其记录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麻风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以上八种疫苗下称“八苗”)预防接种史,进行分类统计。

1.2 接种门诊类型

一个乡镇实行以村卫生室为接种点进行按月定点接种(下称村级接种);一个乡镇实行以乡镇接种门诊与村级接种相结合方式进行按月接种(下称乡村同种);城区接种门诊设在县疾控中心(下称门诊接种),实行周接种。

1.3 方法、指标和标准

1.3.1 方法、指标:

⑴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分别对三个接种单位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间出生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核查,统计当年出生并建卡人数、实际全程接种人数、未全程接种人数以及全程合格接种人数和不合格接种人数,计算“八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和全程合格接种率。⑵分别对三个接种单位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儿童的乙脑疫苗第二剂次(即加强免疫)接种情况进行核查,统计当年出生并建卡人数、实际接种人数和未接种人数,计算乙脑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⑶分别对三个接种单位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儿童的脊灰疫苗第四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情况进行核查,统计当年出生并建卡人数、实际接种人数、未接种人数以及全程合格接种人数和未合格接种人数,计算脊灰疫苗加强接种率和加强合格接种率。

1.3.2 评价标准:

“八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参照《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中的“四苗”全程接种率方法计算;合格接种标准与乙脑疫苗、脊灰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计算方法同《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规定的合格标准和单苗接种率计算方法。

2 结果

2.1 2009年出生儿童基础免疫“八苗”全程接种及其全程合格接种情况

通过对表1按照行×列资料的χ2检验,在ν=2时,得P>0.05,三种接种方式下全程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行×列资料的χ2检验,在ν=2时,得P<0.01,三种接种方式下,全程合格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⑴统计分析门诊接种和村级接种两种方式的全程合格接种率,得0.010.05,差异无显著性。⑶比较乡村同时接种和村级接种两种接种方式,得P>0.05,差异无显著性。

通过统计学分析说明,随着群众对预防性接种认识的提高,三种接种方式下2009年出生儿童“八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009年出生儿童基础免疫“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门诊接种方式明显高于村级接种,而与乡村同种差异无显著性;村级接种与乡村同种两种接种方式下的“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无统计学意义。

2.2 2008年出生儿童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分析

⑴通过对表2按照行×列资料的χ2检验,在ν=2时,得P<0.01,三种接种方式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⑵比较门诊接种和村级接种两种方式的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得P<0.01,差异有显著性。⑶比较门诊接种和乡村同时接种两种方式的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得P<0.01,差异有显著性。⑷比较乡村同接种和村级接种两种方式的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得P<0.01,差异有显著性。

统计学分析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三种接种方式下2008年出生儿童乙脑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有明显差异。村级接种方式下的乙脑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明显高于乡村同种和门诊接种,乡村同种方式下的接种率也明显高于门诊接种。

2.3 2006年出生儿童脊灰疫苗加强接种和加强免疫合格接种情况

2.3.1⑴通过对表3按照行×列资料的χ2检验,ν=2时,得P<0.01,三种不同接种方式下脊灰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⑵比较门诊接种和村级接种两种方式下的脊灰疫苗加强接种率,得P<0.0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⑶比较门诊接种和乡村同种方式下脊灰疫苗加强接种率,得P<0.01,二者也有显著性差异。⑷比较乡村同种和村级接种两种方式下脊灰疫苗加强接种率得P<0.01,两种接种方式下接种率有显著性差异。

2.3.2通过对表4按照行×列资料的χ2检验,ν=2时,得P>0.05,三种不同接种方式下,2006年出生儿童脊灰疫苗加强免疫合格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

统计学分析说明,三种接种方式下2006年出生儿童脊灰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村级接种明显高于乡村同时接种和门诊接种,乡村同时接种方式又明显高于门诊接种。由此可以看出,村级接种在加强免疫中的突出作用,多次的查漏补种和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对提高加强免疫接种率是十分必要的。

3 讨论

三种不同的接种方式下,2009年出生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是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及其效果的显现,城乡群众对计划免疫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尤其是在孩子刚出生的1~2年间,因此,在全程接种率上无明显差别。但在基础免疫全程合格接种率上,门诊接种的合格接种率要明显高于村级接种。查找原因多为间隔短,这些与接种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村级接种人员的培训仍需不断加强。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接种针次少,间隔长,与接种门诊人员联系少,家长对计划免疫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加之接种地点远、接种时间不合适导致儿童出现漏种现象[1],所以加强免疫接种率村级接种明显高于门诊接种,也暴露出接种门诊仅仅依靠群众自发上门进行疫苗接种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双向的联系方式,及时掌握儿童的流动及接种情况,便于群众的咨询和通知,以提高疫苗加强接种率。

以村级卫生室定点接种为主要方式的村级接种,在目前的基层农村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接种方式,尤其是在现今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开展的情况下。村医接种利用其距离接种对象近,与群众联系多,便于及时收集相关信息、通知儿童家长,以及群众对接种人员比较熟悉、接受服务比较便利等优势,可以较好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保持较高的疫苗接种率。而村级接种在预防接种服务的规范性、服务设施、接种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规范、完善和提高,从而稳步提高疫苗的合格接种率。

以乡镇规范化接种门诊接种为主,并与村卫生室定点接种相结合的方式是我们在基层农村预防接种服务方式转变中的一种尝试。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今天,这种接种方式既有利于疫苗接种率、合格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提高,也满足了部分群众对享受较高水平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同时兼顾部分边远山村群众预防接种服务不便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村医的上传下行作用,及时掌握儿童的流动、接种情况,减少迟种、漏种和不合格接种现象,从而提高加强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这种方式为家长接受预防接种服务提供了两种选择机会,既可选择在本村接种,也可选择在乡镇接种门诊接种。有的儿童家长可能因为时间、天气和赶集等情况,有时选择村卫生室接种,有时又选择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由此出现多处接种,双重管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管时出现重复通知,一处接种;如果其接种地点多次不固定,可能会出现乡镇以为其转为村级接种,村级又以为其转为乡镇接种门诊接种,使部分儿童存在某一段时间内二者都不管的情况,造成迟种、漏种现象,这可能也是加强接种率没有预期高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尚要不断探索好的衔接方法,加强乡镇与村级之间的配合,使这一理想的预防接种方式达到预期的、满意的效果。

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是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乡镇卫生院要根据人员、设备、房屋和服务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以巩固提高疫苗接种率和便于群众接种为目标,采取多种因地制宜的接种方式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工作,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山高坡陡,地广人稀的边远山区采取入户接种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服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水痘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 第7篇

关键词:水痘,水痘减毒活疫苗 (水痘疫苗) ,接种率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 属呼吸道传染病, 一般经空气飞沫和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黏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全年皆可发病, 以冬、春季节多见, 是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15岁以下人群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以感染性强、传播快为特点, 极易引起暴发流行, 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 接种水痘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免于发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12年9月我院对我院辖区的1岁~7岁儿童水痘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统计, 并对接种水痘疫苗儿童和未接种水痘疫苗儿童发病率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辖区1岁~7岁符合预防接种条件、正常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516人, 男1328人 (52.78%) , 女1 188人 (47.22%) ;1岁~2岁496人, 2岁~3岁465人, 3岁~4岁427人, 4岁~5岁419人, 5岁~6岁371人, 6岁~7岁338人;常住1 604人 (63.75%) , 流动儿童912人 (36.25%) 。

I.2 方法

对1岁~7岁儿童进行水痘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 对1岁~7岁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和未接种水痘疫苗儿童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及回访。

2 结果

2.1 我院辖区1岁~7岁儿童水痘疫苗接种情况

见表1、表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我院辖区1岁~7岁儿童接种水痘疫苗2 088人, 接种率为82.99%。男女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无明显差异, 常住儿童接种率略高于流动儿童。

2.2 1岁~7岁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和未接种水痘疫苗儿童发病情况调查及回访

我院辖区1岁~7岁儿童接种水痘疫苗2088人, 1个月后患水痘22例 (1.05%) , 临床症状不典型, 与甘永生报道接种水痘疫苗保护率达99.08%接近[1], 说明水痘疫苗接种有效, 接种水痘疫苗后再发水痘者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未接种水痘疫苗儿童428人, 患水痘31例 (7.24%) , 发病率较高, 症状较重, 持续时间长, 医疗花费较高。

3 讨论

水痘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影响十分严重, 其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国内外研究[2,3]均表明水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及其父母的学习和工作, 还会引起较重的经济负担, 如治疗费用、误工误课费用、护理费用等。水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做好易感人群的水痘疫苗接种工作是控制水痘疫情的重点。

第1类疫苗高接种率是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 所有接种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 其疫苗相关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保护了广大儿童的健康[4]。由于我国已将水痘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范畴, 未将水痘疫苗纳人国家免疫规划, 为监护人自愿自费接种。我院加大对接种水痘疫苗防病的宣传力度, 接种率较高, 明显高于海淀田村水痘接种率 (64.67%) 的调查结果[5], 对辖区儿童水痘疫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我院接种的水痘疫苗89.25%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10.75%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 两种水痘疫苗累计接种率在82.99%, 疫苗接种反应较少, 据统计仅有15例出现局部红肿、疼痛, 给予局部消炎膏敷用2 d~5 d症状消失;23例低热等一般反应, 未做处理自愈;6例发生水痘样皮疹、疫苗相关疾病, 经抗过敏、抗病毒、对症等治疗后痊愈;未出现过敏反应。

通过对1岁~7岁接种水痘疫苗和未接种水痘疫苗儿童的调查及回访, 发现接种水痘疫苗儿童水痘发病率远远低于未接种疫苗儿童, 证明水痘疫苗对儿童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水痘疫苗国内已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少, 有部分家长对水痘疫苗认识不足, 认为水痘可以治疗, 出水痘以后终生免疫, 打疫苗需要付费, 对预防接种门诊收费不理解, 缺乏对水痘疫苗预防接种的主动性、依从性。预防接种门诊应在做好国家免费疫苗接种的同时, 加强健康宣教, 加大水痘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 争取更多的儿童接受水痘疫苗保护, 减少儿童水痘发病率。

参考文献

[1]甘永生.水痘疫苗对水痘防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1 (9) :1516-1517.

[2]De Wals P, Blackburn M, Guay M, et al.Burden of chickenpox on families:A study in Quebec[J].Can J Infect Dis, 2001, 12 (1) :27-32.

[3]殷大鹏, 宋立志, 张晓曙, 等.鲁甘湘三省2007年水痘门诊病例经济负担调查[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9, 15 (2) :123-126.

[4]罗风基, 刘方, 张菁, 等.北京市朝阳区疫苗可控制传染病发病评价[J].首都公共卫生, 2008, 2 (2) :52-54.

报告接种率 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率

我院承担四个社区居委会, 15万多人口的预防保健任务, 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免疫规划工作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辖区内的3所小学、11所幼儿园, 及辖区内的外来人员子女较多, 免疫规划工作量大。0~7岁儿童中建卡8000余名, 每天接种人次达200余人次, 由于医院地处城乡结合部, 其工作难度很大。

1 健康教育

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 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已大大增强, 把一般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联系起来, 使健康教育渗入到免疫规划工作中。具体工作的思路是, 在开展免疫规划宣教时, 首先宣传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介绍国家规定的一类疫苗是免费由政府埋单;二类疫苗是自愿接种费用自理, 说明免疫规划工作是儿童预防保健的一个重要部分。

2 健康教育方式与对象

2.1 健康教育方式

2.1.1 宣传栏

每两个月1期, 其内容时常更新,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儿童及家长易接受, 并针对季节开展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

2.1.2 设立固定的宣传展板上墙

如《家长接种须知》,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接种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流程》, 《儿童接种后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禁忌证》等内容。

2.1.3 音像

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健康教育室或候诊室反复播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形式直观性强, 教育性广而活, 易于人们接受。

2.1.4 宣传横幅, 宣传画、宣传单, 宣传活动

通过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的开展, 在接种门诊及社区居委会悬挂横幅和张贴宣传画、散发相关免疫规划宣传资料、让每个儿童家长了解并深深体会到“免费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 “即时接种疫苗, 保护儿童健康”等知识和国家政策。

2.1.5 开展短信通知、电话咨询业务

设立咨询台和热线电话, 主要由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 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 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对前来接种的0~7岁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实施计算机管理, 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

2.1.6 对家长的培训

利用每周一次办理预防接种证的机会, 对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不定期组织儿童保健专家讲授儿童保健知识。

2.2 把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日门诊

充分利用接种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预防接种门诊的有力阵地, 在每天接种的各个环节做好口头和书面的健康教育宣传。

2.3 建立一支合格的健康教育队伍

对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可提高其开展教育的实际沟通能力和宣教能力。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 可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的免疫规划人员仅有6名, 辖区流动人口15万余人, 特别要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是保证和提高接种率的有利因素。

2.4 宣教对象

以新建卡儿童及流动人口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 也包含辖区内的高危人群人群如老年人等。

3 结果

由于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工作相互渗透的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 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儿童预防接种保健知识, 同时将国家的免疫规划相关政策传达给家长, 使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接种的疫苗。预防接种门诊的年建卡人次由2004年的100余人到2010年的900余人, 由开展周门诊到日门诊接种, 由原来接种“五苗”, 再扩大接种到14种免费疫苗和目前的20余种二类疫苗的接种。

4 讨论

4.1 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独立又互为相关的学科, 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 而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所以在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1]。

4.2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 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 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

4.3 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免疫工作是综合医院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且这项任务政策性强, 工作量大, 需要家长和辖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4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 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 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4.5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 可防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4.6通过健康教育渗入预防接种工作中, 促使辖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辖区内相应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结核性脑炎、乙脑、流脑等疾病, 从2004年至今无一例发生, 麻疹也控制在1/10万以内。

实践证明, 将健康教育融入免疫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一支培训有数的健康教育队伍,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是促进免疫规划工作, 提高预防接种率, 防控传染病, 保障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报告接种率 第9篇

1.1 调查对象

调查时居住在西湖区的2005年10月1日~2006年9月30日出生的常住和流动人口儿童。

1.2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 户口及居住情况, 家长文化程度及儿童卡疤情况和计划免疫接种记录。

1.3 调查方法

按照WHO推荐的用于估计接种率的抽样方法——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 (Probability Pro Pportional to Size, PPS)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本区随机抽取30个社区;第二阶段, 在每个选中的社区中随机确定一户, 并由该户开始按规定的路线调查询访7名适龄儿童的接种情况, 共调查210名儿童并计算接种率。

1.4 判断标准

流动儿童:户籍不在居住地的外省和本省外县 (市、区) 适龄儿童。接种记录以预防接种证为准, 无证不作判断, 仅做卡疤检查。合格接种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及接种单位、接种者的记录;免疫起始月龄及针次间隔时间完全正确 (≥28天) ;周岁内完成卡介苗 (BCG) 、乙肝疫苗 (HB)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百白破混合制剂 (DPT) 、麻疹疫苗 (MV) , 五苗全程免疫;及时接种——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BCG) 、2月龄开始口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3月龄开始完成百白破混合制剂 (DPT) 首针接种、8月龄完成麻疹疫苗 (MV) 接种;家长承认或预防接种卡、册、证记录相符。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282名儿童, 分布于30个社区, 其中常住儿童216名, 流动儿童66名, 调查儿童中有接种证人数210名, 其中常住儿童187名, 流动儿童23名。

2.1 西湖区儿童五苗接种情况

调查儿童282名, 卡疤阳性数261, 卡疤率92.55%。西湖区周岁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为90.48%, 其中西湖区户口儿童为92.51%, 流动儿童为73.91%,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8.22, P<0.01) 。 (表1)

全区五苗及时率65.24%, 其中常住儿童68.45%, 流动儿童39.13%,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χ2=7.76, P<0.01) 。 (表2)

2.2 不同性别的儿童五苗接种情况

共调查210名儿童中, 男孩127名, 女孩83名, 男孩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2.91%, 女孩五苗全程接种率为86.75%,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儿童疫苗接种率之间并没有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2.22, P>0.01) 。表3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家长们对女孩重视程度已不亚于男孩, 女孩的受免疫的机会已等同于男孩。

3 讨论

随机对全区210名儿童进行五苗接种率的统计处理表明, 五苗全程接种率在90.48%, 各单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 达到了较高的免疫水平。

调查中发现, 目前西湖区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仅为65.24%, 尤其是流动儿童, 由于随着父母东奔西走, 很难及时完成各种疫苗的接种。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直接影响预防接种工作, 文化程度低者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 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家庭人口少, 家长 (特别是母亲) 受过良好的教育, 母亲年龄较轻且受到良好的产前保健。而严重生理缺陷和残疾的儿童很少接受免疫。

报告接种率 第10篇

【摘要】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金秀瑶族自治县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方法 各乡镇对于远离卫生院的村委进行调查,以入户随机抽查的方式对29名符合要求的儿童展开调查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他们免疫卡、证上的接种情况记在调查表中。如该村委会调查儿童人数缺少,则可以从邻近村委抽调至规定人数。完善免疫接种率的核查工作以及各村委的接种卡中适龄儿童加强免疫情况。结果 1、单种疫苗接种率偏高,排除长垌乡的A群流脑(96.55%)、忠良乡 甲肝(96.15%)、三江乡 甲肝(85%)、大樟 甲肝(95.65%)等接种率,其余各乡疫苗的接种率高达100%。单苗合格接种率:排除乡镇:罗香乡:A群流脑(82.76%)、甲肝(77.27%)、六巷乡:乙脑(79.31%)、甲肝(89.66%)、三角乡:乙脑(86.21%)、长垌乡:乙脑(79.31%)、A群流脑(89.66%)、三江乡:甲肝(80%)、金秀镇:A群流脑(89.66%)外,其他乡镇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均在90%以上;2、金秀镇(60%)、桐木镇(85%)、头排镇(90%)、三角乡(85%)、三江乡(80%)、忠良乡(70%)、六巷乡(60%)、大樟乡(90%)、长垌乡(60%)、罗香乡(70%),金秀镇、三江乡、六巷乡、长垌乡、忠良乡、罗香乡的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均未达到85%的标准;3、加强免疫接种率,麻疹类:除江乡(92.86%)以外,其余均在95%以上;百白破:均达到90%以上;糖丸:排除金秀镇(6.67%)、三江乡(87.50%)、罗香乡(50%)外,其余均在90%以上;白破:排除头镇排接种率在90%以外,其余乡镇的接种率均较低,其中金秀镇、长垌乡、罗香乡没有接种[1]。乙脑:排除三江乡(58.33%),其余各乡镇均在90%以上。A+C流脑:排除桐木镇、头排镇,其余各乡镇均未到达90%。结论 目前各乡镇疫苗接种中,合格接种率低的单疫苗为乙脑、A群流脑以及甲肝,多数由于接种不合格;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较低,60%的乡镇未能达到85%的标准,多数由于卡、接种证资料不完善;大部分乡镇在糖丸、白破、乙脑以及A+C流脑方面的加强接接种率低[2]。

【关键词】金秀瑶族县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分析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16-02

接种率是反映区域接种情况的有效凭证,对于防疫部门来说,也有利于对于接种率常规报告的错误进行纠正,从而完成整体免疫接种的进展反映,特别是对于免疫空白的问题,往往需要相关的防疫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进行落实和完善,以便于区域的防疫工作的完整评估[3]。而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详细的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区域信息

调查区域为金秀瑶族自治县,该县包含10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一个远离卫生院的村委进行调查,因此本次调查共10个乡镇[4]。

1.2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10个目标乡镇随机抽取29名儿童进行调查,年龄范围为2~3岁,其中2岁组含儿童146例,3岁组含儿童144例,两组儿童的人数无显著差异[5]。

1.3 调查方法

乡镇对于远离卫生院的村委进行调查,以入户随机抽查的方式对29名符合要求的儿童展开调查基础免疫接种率,同时他们免疫卡、证上的接种情况记在调查表中。如该村委会调查儿童人数缺少,则可以从邻近村委抽调至规定人数。完善免疫接种率的核查工作以及各村委的接種卡中适龄儿童加强免疫情况[6]。

1.3调查内容

建立EXCEL表,记录2014年全县基础免疫接种率情况(即单苗合格接种率及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加强免疫接种率情况。

2.判定标准

2.1 基础接种判定标准

要求免疫起始不能低于疫苗的免疫初始月龄;此外剂次间隔时间正确符合规定标准;在12月龄内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记录完整:在电脑中需包含出生日期、接种日期、疫苗批号、厂家、接种者姓名等有效信息,有卡有证的以证为准,有卡无证的以卡为准。

2.2 接种率标准

对于乡为单位而言,除去乙肝疫苗首针24小时接种率高于85%以外,其余疫苗的接种率要大于90%;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要大于85%;加强免疫标准: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要高于95%;百白破疫苗、乙脑、流脑等接种率要高于90%[6]。

3.结果

3.1建证、建卡情况

在抽样的290名2~3岁儿童均持有卡、证,持有率高达100%[7]。

3.2 接种情况

根据所有疫苗以及剂次接种情况显示,所有乡县的接种率都保持在90%以上,若以县为单位,则调查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4.83%,详情可见下表表1:

3.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乡镇在疫苗接种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一下三点:1、存在漏种问题,案例:六巷乡1名3岁儿童未能完成乙脑第二针疫苗接种,情况了解为该儿童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卫生院曾屡次通知,但是依然没有家属带领至接种点完成接种;2、卡证不相符,存在错误[9]。本次调查显示,目前两个乡镇都查出1例卡证不符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接种时间的矛盾;3、异地接种现象,一些乡县由于划分较近,从而出现异地接种情况,也让各乡镇的信息录入一时难以到位。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乡镇的强免工作不到位、防疫人员缺乏责任心,区域管理与划分缺少科学性。

对于以上问题来说,我县主要通过五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1、卡证核查改革,主要体现在截至2014年10月31日,各乡镇卫生院完成对2009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出生儿童的接种证和接种卡的信息对比核查,保证接种的及时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2、实行查漏补种,即对自身辖区的1至3岁儿童进行信息核查,如果存在漏种问题,要及时补种解决;3、接种时间调控,保证针次的间隔时间,避免出现提前或者延后接种问题;4、重点对幼儿园地区进行接种查验,特别是一些新入托的儿童,发现疏漏,必须及时补种、补证;5、加强辖区儿童的关注,特别是留守儿童,完善免疫的规划和人口流动的记录[10]。

参考文献:

[1] 纪文艳,刘维祥,苗良,虞睿,刘东磊,吴疆.2011年北京市常住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1(11):858-862.

[2] 魏秀芳,张伟,郭人今.2012年新疆博州儿童扩大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04(02):74-77.

[3] 王艳梅,朱宝,黄蓉娜,杨汝沛,曾莉,郑珂. 2013年成都市预防接种门诊儿童接种率调查与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02(02):119-122.

[4] 莫桂琼,苏健海,张丹丹,梁晓丹.2013年港南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4,10(05):290-291.

[5] 薛小妩,蔡立强.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2014,02(02):93-95.

[6] 黄嘉迎.何慧萍.胡术贤.华卫平.梁剑辉.清城区2009-2013年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4,07(07):958-961.

[7] 张少新,田菊贵,赵立志,李志,许秀琴,陈戈.新疆农三师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14,12(35):77-78.

[8] 沙吾拉西·热加甫,甫尔哈提·吾守尔,玛合木提江·库尔班,艾合买提江·依明.叶城县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02(02):17-22.

[9] 蒋静,严毅,田滔滔,体荟,徐英.宜昌市城区1~3岁儿童十年间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05(05):760-762.

报告接种率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在本社区选取新生儿及其母亲526例, 对新生儿和新生儿的母亲进行采血检测, 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1.2 检测方法

在对526例新生儿及其母亲进行检测时, 所采用的检测试纸是由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HBs Ag胶体金检测试纸。检测所采用的试剂是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提供。检测结果要按照相应的说明书进行, 所采用的试剂要在其有效试用期之内。

1.3 乙肝疫苗免疫程序

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2天进行接种第1针, 1个月后接种第2针, 之后4~7个月内完成第3针接种。3针乙肝疫苗免疫都在上述时间之内完成, 则为全程及时接种;如果没有在上述时间之内接种但是完成了3针接种, 则为全程接种[2]。

1.4 计算方法

接种率是接种数与调查新生儿数之比乘以100%;全程接种率就是全程接种数与调查新生儿数之比乘以100%;首针及时接种率为出生后第2天以内接种数与新生儿接种数之比乘以100%;全程及时接种率为全程接种数与新生儿接种数之比乘以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

按户籍分为2组, 常住人口占385例, 流动人口为141例, 常住人口全程接种率和全程及时接种率都明显高于流动人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流动人口比较, *P<0.01

2.2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其他影响因素

调查中发现, 新生儿胎次与乙肝疫苗接种关系有密切关系, 第2胎新生儿的乙肝疫苗首针和全程及时接种率均低于第1胎新生儿, 表明新生儿胎次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都有密切关系。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比较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人们对乙肝都有一定的认识, 而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的最重要的措施。新生儿是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主要以新生儿接种疫苗为主要手段, 为了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保护效果, 在社区医院, 要普及HBs Ag检测试剂、检测技术和设备, 加强对孕妇的HBs Ag筛查工作, 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时接种率,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进行乙型肝炎的疫苗接种, 接种后的一个月需要对其血清中的抗表面抗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 这也就产生了是否出现应答的现象。一般来说, 无应答或者低级应答都是没有抵抗力或者抵抗力不足的情况, 在接种相关疫苗之后, 患者还有可能再一次感染乙肝的病毒, 而出现相关方面现象的原因, 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相关疫苗的剂量不足, 接下来就是可能与接种的质量、遗传方面的因素或者患者自身免疫力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原因[4], 当然, 患者已经被乙肝病毒进行感染的情况也不能排除在外。

本研究数据显示, 常住人口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0%和全程及时接种率95.6%, 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新生儿92.2%和87.9%, 第2胎新生儿的乙肝疫苗首针和全程及时接种率均低于第1胎新生儿。分析未全程接种的原因, 在流动人口主要是因为需要返乡等忘记了接种的时间或错过了接种时间, 有的家长缺乏保健意识, 忘记了需要接种第3针疫苗, 或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放弃了接种等。因此, 需要加强流动人口中家长对儿童预防保健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社区医院可在各个居民小区开展基础的健康宣教, 通过海报、宣传单页等手段加大对接种疫苗知识、疫苗的防病等的宣传, 提高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保健工作的开展。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并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效果。方法 在社区医院采取了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出生的526例新生儿及其母亲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采血检查, 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果 常住人口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率100.0%和全程及时接种率95.6%, 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新生儿92.2%和8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新生儿胎次也会影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结论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与户籍、胎次等有关, 要进一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 需要加强对孕妇进行HBsAg筛查,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周新, 方刚, 刘青恋, 等.四川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11 (4) :166-167.

[2] 杨超美, 邓颖, 向真, 等.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推广应用的初步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2) :199-200.

[3] 金宏, 宋长江, 周雪.黑龙江省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 :145-147.

报告接种率范文

报告接种率范文(精选11篇)报告接种率 第1篇1 事情经过10月25日为该煤矿医院接种门诊接种日, 24日下午对接种门诊进行了消毒, 25日上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