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思想的词语
表示思想的词语(精选9篇)
表示思想的词语 第1篇
1、回首
2、回顾
3、回忆
4、回想
5、感触
6、感想
7、梦想
8、空想
9、幻想
10、设想
11、假想
12、理想
13、猜想
14、料想
15、妄图
16、妄想
17、惦念
18、想念
19、冥想
20、沉思
21、寻思
22、思念
23、牵挂
24、相思
25、百虑一致
26、百虑攒心
27、变心易虑
28、不足为虑
29、长计远虑
30、长虑顾后
31、长虑后顾
32、长虑却顾
33、沉谋重虑
34、沉谋研虑
35、长念却虑
36、澄思渺虑
37、沉思熟虑
38、处心积虑
39、存心积虑
40、措心积虑
41、池鱼之虑
42、殚诚毕虑
43、殚精竭虑
44、殚精极虑
45、多谋善虑
46、殚思极虑
47、防微虑远
48、顾虑重重
49、革图易虑
50、衡虑困心
51、涸思干虑
52、居安虑危
53、计穷虑极
54、计穷虑尽
55、焦思苦虑
56、计深虑远
57、谨始虑终
58、计行虑义
59、困心衡虑
60、困心横虑
61、苦心积虑
62、虑周藻密
63、轻虑浅谋
64、千虑一得
65、千虑一失
66、迁思回虑
67、千思万虑
68、杞天之虑
69、齐心涤虑
70、潜心涤虑
71、朝不虑夕
72、斋心涤虑
73、盛必虑衰
74、深计远虑
75、深见远虑
76、深谋远虑
77、深思熟虑
78、深思远虑
79、深惟重虑
80、设心处虑
81、设心积虑
82、适性忘虑
83、无虑无思
84、无虑无忧
85、无思无虑
86、无忧无虑
87、心烦虑乱
88、洗心涤虑
89、远愁近虑
90、研精竭虑
91、远虑深谋
92、一致百虑
9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95、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96、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97、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9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表示思想的词语 第2篇
表示神态的词语和表示心情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表示神态的词语是指表现在人面部表情,神和姿态的词语。如:满面春风 笑逐颜开。表示心情的词语是指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如:忐忑不安,窃喜,心惊肉跳。
表示神态的词语:
沉思 庄重 踌躇 惊讶 镇定 恳切 羞涩 沉着 沉静 沉稳 安详 悠闲 娇憨
疲惫 腼腆 羞愧 憨厚 诚挚 出神 傲慢 愧疚 惊慌 慌乱 恐慌 神往 怀念
沮丧 诧异 默然 矜持 惬意
笑盈盈 喜滋滋 乐融融 笑眯眯 笑哈哈 喜洋洋 乐悠悠 乐陶陶 兴冲冲
傻乎乎 泪汪汪 阴沉沉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热泪盈眶 怒气冲天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闷闷不乐 黯然销魂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处之泰然 泰然自若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全神贯注 忍俊不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张口结舌 局促不安
疾言厉色 冥思苦想 得意忘形 唉声叹气 哭天抹泪 哭笑不得 得意洋洋 惊恐万状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满面春风 落落大方
怒火中烧 喜上眉梢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 气宇轩昂 面红耳赤
嘻皮笑脸 噤若寒蝉 慌手慌脚 愁眉不展 精神恍惚 横眉冷对 瞠目结舌 黯然神伤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 专心致志 惊慌失措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一本正经 小心翼翼 无忧无虑 心乱如麻 心狠手辣 心高气傲
漫不经心 愁眉苦脸 如坐针毡 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嫣然一笑 谈笑自若 眉开眼笑
火眼金睛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面相觑 双目如潭 怒气冲冲 白净柔嫩 满头银发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悠然自得 小心谨慎 咬牙切齿 怒发冲冠 焦头烂额 飞扬跋扈
目不转睛 忧心忡忡 有气无力 嬉皮笑脸 油腔滑调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满面红光
捧腹大笑 谈笑风生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洗耳恭听 神采飞扬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表示心情的词语:
不紧不慢 语重心沉 抑郁寡欢 春晖寸草 黯然无神
悲喜交集 莼鲈之思 惊魂未定 黯然神伤 茶饭无心
心宽体胖 欣然自得 以日为年 惘然若失 笑傲风月
黯然魂销 悦目赏心 屏气慑息 人莫予毒 归心似箭
徒乱人意 满脸春风 急杵捣心 心潮澎湃 观望不前
心神不宁 饮冰茹檗 吐气扬眉 挖耳当招 感激不尽
心焦如焚 低回不已 坐而待旦 赏心悦目 迫不及待
面若死灰 求贤如渴 闲情逸致 寒毛卓竖 神清气爽
愁多夜长 满面红光 襟怀洒落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陶情适性 娱心悦目 人琴俱亡 倚门倚闾 如释重负
肃然起敬平心而论 槁木死灰 悲欢离合 七拱八翘
莼羹鲈脍 闷闷不乐 春风得意 澹泊寡欲 柳泣花啼
凤狂龙躁 朽木死灰 灭此朝食 心焦如火近乡情怯
万念俱灰 孜孜汲汲 体贴入微 废然而反 望云之情
新亭对泣平心定气 夺眶而出 唾壶击缺 掀拳裸袖
喜上眉梢 悠然自得 泣血稽颡 若释重负 屏气敛息
心广体胖 碧海青天 搔首踟蹰 爽心悦目 迁延观望
满腹牢骚 坐立不安 捏一把汗 怡情悦性 巴巴劫劫
挂肚牵心 熏风解愠 赏心乐事 面如死灰
表示思想的词语 第3篇
词义具有两种状态,即储存状态和使用状态。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后者则表现出词义的具体性和灵活性。词在储存状态中的意义叫储存义,在使用状态中的意义叫使用义,在普通语言学上又把二者称之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王宁先生(1996:37)指出:“储存状态的词是作为全民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存在的,在它的意义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对这个词所标识的事物全部的共同认识和感情色彩,包括了全民族统一的对于用这个词命名的事物的各种经验,所以,它大部分是多义的,又是广义的。”
“使用状态的词也就是个人言语中的词,它活动在说话或作文者的口中或笔下,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全民语言中概括的词义就转化为个人语言中的具体词义,它不但有固定的含义而免除了词的多义性,还有了具体所指,免除了词的广义性。它还带有了说话者个人希望展示的具体的情感和形象的体验。这种具体意义首先要在全民共同理解的意义基础上实现;其次,由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为听话和读书的人了解,所以,它仍然具有社会交际性能,而不是个人主观的。”
例如,“公子”一词在储存状态下的意义是概括的,其义有三:一为“诸侯的儿女”,《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公子则下卿送之。”此句指“诸侯之女”,又《左传·隐公五年》:“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此句指“诸侯之子”;二为“诸侯之庶子”,与“世子”相对,《礼记·玉藻》:“公子,谓诸侯庶子也”;三为豪门贵族子弟的统称,《战国策·楚策四》:“(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后来“公子”一词还用于对别人儿子的敬称,但不管哪个意义,都是概括的。《左传·隐公五年》杜预注:“二公子,曼伯、子元。”杜预这里就释出了“公子”的具体所指,这种注释是非常必要的。
训诂学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我们知道,客观对象是词义形成的基础和根据,概括就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和性质的现象归纳在一起,给一个名称,使它们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小学专著如《说文》、《尔雅》等,乃至今天的字典、词典对词所作的解释就是这种词义。同时,训诂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阅读古书,因此确定进入句子以后的词的确切而灵活的含义,也是训诂学的重要任务。这时,词义在概括过程中被舍弃的某些特征又重新显示出来了。朱熹在他的训诂中就很好地区分了词义的这两种状态,这集中体现在他对《诗经》的注释中,例如: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朱熹集传:“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也。”
《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朱熹集传:“之子,指游女也。”
《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朱熹集传:“之子,指夫人也。”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朱熹集传:“之子,指戴妫也。”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朱熹集传:“之子,流民自相谓也。”
《诗经·小雅·采绿》:“之子于狩,言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朱熹集传:“之子,谓其君子也。”
“之子”的“之”为指示代词,这里用作定语,表示泛指。《尔雅·释训》:“之子,是子也。”《诗经》毛传、郑笺多采之,极少根据语境做出具体解释。而朱熹通过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意,将“之子”在具体语言环境当中的意义确切地解释了出来,使“之子”在句中有了具体所指,避免了“之子”的多义性和广义性,为我们准确理解句子含义提拱了帮助。
又如:
《诗经·鄘风·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
朱熹集传:“我,共姜自我也。”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朱熹集传:“我,家长自我也。”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朱熹集传:“我,主人也。”
《诗经·小雅·雨无正》:“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朱熹集传:“我,不去者自我也。”
《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朱熹集传:“我,为有田禄而奉祭祀者之自称也。”
《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朱熹集传:“我,为宣王之自我也。”
“我”本为第一人称代词,指称自己。《说文·我部》:“我,施身自谓也。”《广韵·哿韵》:“我,己称。”《周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有时也泛指自己的一方,《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汉书·李广传》:“虏亦不得犯我。”毛传、郑笺于“我”处多不作解,朱熹则根据“我”在具体语境中所指称对象的不同,分别对“我”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使读者对文意有了更为确切的了解,为我们今天阅读古书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揭示词语的受义之由
东汉刘熙在其著作《释名》的自序中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明确指出该书的写作动机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得名之由。
在我们今天看来,并非所有事物的命名都有理据可寻,因为在语言发生的起点,音义结合是任意的,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正如《荀子·正名》篇中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但是也确有词语是可以解释其意义的来源的,我国古代的声训就在为探求词语的受义之由而不断地做着尝试,例如“日,实也”,“月,阙也”。很明显,这里所解释的并非“日”、“月”的词义,而是企图说明“日”、“月”的得名之由。朱熹训诂中亦有用声训来探求事物命名理据的例子:
《楚辞后语·大风歌》:“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令儿皆歌习之。”
朱熹注:“筑,音竹。状似琴而大头细颈,安弦以竹击之,故名为筑。”
按:朱熹这里用声训的方法说明乐器“筑”的得名之由是因为“安弦以竹击之”,“筑”与“竹”的上古音同为端母觉部,在《广韵》中的读音同为“张六切”,是知母入声屋韵字。朱熹用“竹”为“筑”注音,说明在朱熹时代,二者的语音仍相同。
朱熹在注解古籍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某些词义的来源是有理据的,故而他在训诂中力图解释这种理据,特别是在名物训诂中,朱熹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事物的命名理据都尝试着做了解释,尽管有些解释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是有局限性的,但是能够意识到词语受义之由的存在并能够自觉地予以揭示,已属朱熹训诂思想中的闪光点。
(一)从事物特征的角度揭示命名理据
1. 因与已有事物的特征相似而得名
《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朱熹集传:“籧篨,不能俯,疾之丑者也。盖籧篨本竹席之名,人或编以为囷,其状如人之拥肿而不能俯者,故又因以名此疾也。”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朱熹集传:“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
《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朱熹集传:“泮水,泮宫之水也。诸侯之学,乡射之宫,谓之泮宫。其东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雍,故曰泮水,而宫亦以名也。”
《楚辞·大招》:“北至幽陵,南交址只。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朱熹集注:“羊肠,山名。山形屈辟,状如羊肠。”
以上几种事物的命名,朱熹的解释是因其形貌特征与已有的事物相似,故而得名。“籧篨”本指粗竹席,《说文·竹部》:“篷,籧篨,粗竹席也。”因为被用来“编以为囷”后,“其状如人之拥肿而不能俯者”,故用来指不能俯身的病名。“毕”指古时田猎用的一种长柄网,《说文·部》:“毕,田罔也。”段玉裁注:“谓田猎之网也。”毕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八颗,以其分布之状像古代田猎用的毕网,故名。《尔雅·释天》:“濁谓之毕。”郭璞注:“掩兔之毕,或呼为濁,因星形以名。”“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泮水”为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因其形状如半月而得名。“羊肠山”的命名理由则更为直接,以其“山形屈辟,状如羊肠”,故而将此山命名为“羊肠”。
2. 因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而得名
《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朱熹集传:“两,一车也。一车两轮,故谓之两。”
《诗经·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朱熹集传:“阴,掩軓也。軓在轼前,而以板横侧掩之,以其阴映此軓,故谓之阴也。”
《诗经·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福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羹,笾豆大房。”
朱熹集传:“羹,大羹,铡羹也。大羹,太古之羹,湆煮肉汁不和,盛之以豋,贵其质也。铏羹,肉汁之有菜和者也,盛之铏器,故曰铏羹。”
《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朱熹集注:“离,香草。生于江中,故曰江离。”
《楚辞·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朱熹集注:“泽曲曰皋,其中有兰,故曰兰皋。丘上有椒,故曰椒丘。”
《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朱熹集注:“九疑,在零陵、苍梧之间;疑,似也,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游者疑焉,故曰九疑也。”
以上几种事物的命名,朱熹的解释是因其自身固有某些性质,故而得名。例如以“两”来指车,是因为车有两轮。《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孔颖达疏:“数车之法,一车谓之一两。”《后汉书·吴佑传》:“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李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也。”“阴”指车轼前覆车軓的横板,“以其阴映此軓”,故得名“阴”。《释名·释车》:“阴,荫也。横侧车前,所以荫笭也。”“铏”指古代盛羹的器皿,常用于祭祀。《周礼·秋官·掌客》:“铏四十有二。”郑玄注:“铏,羹器也。”《广韵·青韵》:“铏,祭器。”“铏羹”是一种肉菜羹,因其盛于铏器之中而得名。“江离”是因为“离”生于江中,“兰皋”是因为皋中有兰,“椒丘”是因为丘上有椒。“九疑”是山名,因为该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游者疑焉”,故名曰“九疑”。
(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命名理据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朱熹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
《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
朱熹集注:“重阳者,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楚辞·远游》:“时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毂。”
朱熹集注:“玄武,北方七宿,谓龟、蛇也,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朱熹集传:“阳,十月也。时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名之曰阳月也。”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朱熹集注:“赋,兵也。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春秋传》所谓‘悉索敝赋’是也。”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朱熹集注:“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朱熹集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楚辞·远游》:“接径千里,出若云只。三圭重侯,听类神只。察笃夭隐,孤寡存只。魂兮归徕!正始昆只。”
朱熹集注:“三圭,谓公、侯、伯也。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也。”
以上朱熹分别从天文、历法、社会制度、礼仪等方面对“营室星”、“阳月”、“赋”、“彻”制、“交征”、“重阳”、“玄武”、“三圭”等几个词语进行了命名理据的阐释。虽然其中有些阐释在今天看来缺乏科学性,例如对“重阳”得名理据的阐释:“重阳者,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这虽然来源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但也反映了朱熹认识上的局限性。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杀朱熹在探求词语受义之由和事物命名理据方面所做的努力,朱熹在这一训诂分支领域里还是有重要贡献的,对此我们应当予以正确看待。
三、对多义词、同音词和同形词现象的区分
多义词、同音词和同形词是汉语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就语言的本质来说,某一特定的语音形式同特定的意义内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一语音形式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内容,不同的语音形式也可以用来表示相同的意义内容,这种情况是由社会的习惯来决定的。因此,词的声音和意义是词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胡裕树1995:216)也就是说,如果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了相同的意义内容,就造成了词的同义现象,产生了同义词。如果用相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了不同的意义内容,就分别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和同音现象,从而产生了多义词和同音词。
“多义词和同音词,都是一种用同一语音形式来表示不同意义内容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共同点,但相互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多义词指的是一个词具有不同的意义,而同音词则是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因此,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明显的、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来的,有共同的基础。而同音词则不然,它们相互之间虽然语音形式相同,但意义上缺乏联系,缺乏共同的基础。”(胡裕树:224-225)
朱熹虽然没有从理论上说明这几种词汇现象的区别,但通过对他的训诂实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朱熹已经能够正确地对这几种不同的词汇现象予以区分。朱熹训释的多义词、同音词和同形词分别如下:
1.朱熹对多义词的训释
《楚辞·招魂》:“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朱熹集注:“投,擿也。”
按:“投”的本义是“抛、掷”,《说文·手部》:“投,擿也。”“擿”是“掷”的古字,《说文·手部》:“擿,一曰投也。”段玉裁注:“今字作‘掷’。”《庄子·胠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司马贞索隐:“擿与掷同,古字耳。”《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杜预注:“投,掷也。”
《诗经·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朱熹集传:“投,弃也。”
按:“投”由“抛、掷”义引申为“丢弃”。《小尔雅·广言》:“投,弃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后汉书·樊准传》:“投戈讲艺,息马论道。”
《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魂乎归徕!听歌撰只。”
朱熹集注:“投,合也。”
按:“投”还有“相合”的义项。《广韵·侯韵》:“投,合也。”唐·李白《秋日赠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载,荣枯所共欢。”宋·王安石《得书知二弟附陈师道舟上汴》诗:“儿童闻太丘,邂逅两心投。”成语有“情投意合”,“投”正为“合”义。
以上“投”的三个义项之间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引申关系的,“投”是一个多义词。
2.朱熹对同音词的训释
《诗经·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朱熹集传:“摄,检也。”
按:《诗经》该篇孔颖达疏:“摄者,收敛之言,各自收敛,以相助佐为威仪之事。”此处“检”为“约束、限制”之义。《书·伊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孔颖达疏:“检,谓自摄敛也。”《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字汇·木部》:“检,检束也。”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朱熹集注:“摄,兼也。”
按:该“摄”为“代理、兼职”之义。《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杜预注:“摄,兼官。”《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广韵·叶韵》:“摄,兼也。”
《论语·乡党》:“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朱熹集注:“摄,抠也。”
按:此处“摄”为“提起、牵曳”之义。朱熹下文注:“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说文·手部》:“摄,引持也。”段玉裁注:“谓引进而持之也。”三国·魏·曹植《弃妇诗》:“搴帷更摄带,抚絃调鸣筝。”余冠英注:“摄,牵引。”
以上三个“摄”的上古音均为书母葉部,中古音也为书母葉韵,在《广韵》中的读音同为“书涉切”,属于入声字。但是它们的意义之间缺乏联系,分别是三个不同的词语,属于同音同形词。
3.朱熹对同形词的训释
同形词可以分为同形同音词和同形异音词两种类型。朱熹对同形同音词的训释如上所述,实际上反映了朱熹对于同一字形身兼数职现象的区分,比如朱熹在《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一句下注云:“欸,叹也。《方言》云:‘南楚谓然为欸。’《史》、《汉》:‘亚父曰唉’及唐人‘欸乃’,皆此字也。”这是对三词共形现象的区分:其一,释为“叹也”的“欸”为动词,义为叹息。汉·扬雄《法言·渊骞》:“始皇方猎六国,而翦牙欸!”李轨注:“欸者,绝语叹声。”其二,“南楚谓然为欸”及“亚父曰唉”的“欸”(唉)为叹词,表示应答。《方言》卷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广雅·释诂一》:“欸,譍也。”《集韵·海韵》:“欸,譍也。或作唉。”章太炎《新方言·释词》:“今应人及然许人皆言欸。”其三,“欸乃”为象声词,形容摇橹声。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唐·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柳柳州》:“《元次山集·欸乃曲》注云:‘欸音襖,乃音蔼,棹舡之声。’洪驹父《诗话》谓欸音蔼,乃音襖,遂反其音。”
朱熹训释的同形异音词例如:
《诗经·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朱熹集传:“将,进也。”
按:该“将”为“行进、前进”之义。《广雅·释诂一》:“将,行也。”《诗经·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毛传:“将,行也。”孔颖达疏:“今日悔我本不共是子行去兮。”《墨子·节用中》:“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诗经·商颂·长发》:“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朱熹集传:“将,大也。”
按:该“将”为“壮、大”之义。《尔雅·释诂上》:“将,大也。”《方言》卷一:“将,大也。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诗经·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毛传:“将,壮也。”《法言·孝至》:“夏、殷、商之道将兮,而以延其光兮。”李轨注:“将,大。”
以上两个“将”的上古音均为精母阳部,中古音也为精母阳韵,在《广韵》中的读音同为“即良切”,属于平声字。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朱熹集传:“将,愿也。”
按:该“将”为“愿、请”之义。《广雅·释言》:“将,请也。”《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郑笺:“将,请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欢,神听钟鼓。”
该“将”的上古音为清母阳部,中古音也为清母阳韵,在《集韵》中的读音为“千羊切”,是平声字,与上面两个“将”的读音不同,且相互之间的意义也没有联系,是一组同形异音词。
上述朱熹对词义的储存状态和使用状态的区分,对词语命名理据的揭示以及对词汇系统中几种特殊的词汇现象的认识,都反映了朱熹在古籍词语训诂方面的成就。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朱熹作为宋学的集大成者,既汲取了汉唐训诂学的精华,又能不拘泥于古籍旧注的束缚,勇于探索,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新的见解,其训诂成就亦为后人多所继承,是中国训诂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
参考文献
王宁1996《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胡裕树1995《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许慎196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唐·孔颖达1997《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朱熹1958《诗集传》,中华书局。
宋·朱熹1983《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表示思想的词语 第4篇
一、潜入文本,用心推敲,体悟语言魅力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情感的熏陶。”词语的意义是人们在给予客观事物以称谓,表达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认识。与此同时,往往还加入人们对该事物的主观意识、主观评价,学生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必须让学生研读文本,仔细斟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有篇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可以从雷奈克的内心活动入手,从“难过”一词了解他内心的焦虑,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尽职的医生。从他“整日思索”可见雷奈克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第二自然段中,体会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这与第一自然段描述的“整日思索”相照应,孩子们游戏的动作“贴”“划”是雷奈克“被吸引”的真正原因,通过“木板”“另一头”“清楚地听到……声音”等词语说明雷奈克是怎样在观察中有所发现的。
二、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语境理解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画下来。(学生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读完之后,让学生讲出不理解的词语,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语: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师:现在同学们读书遇到困难了,怎么解决呢?
生:把这些词放到课文中再读一读。
师:老师来读一读,你们听,然后评一评。(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发出赞叹。)
生1:老师,你读的真好,我好像看到了可怜的小稻秧。
生2:老师,我给您提个建议,我觉得读杂草的话,还要再大声一点,再凶一点,因为课文中写的是“气势汹汹地嚷道”。
师:大家说的真好,理解的真深刻。谢谢你的指点,下次一定改正。我发现你注意最仔细,很会读书,爱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好吗?(我没想到学生会对自己的动情朗读挑“刺”,同时也为这位学生的表现喝彩。)
生2: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文本的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词语,并能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表情达意。这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否则很有可能词不达意,言不尽情。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并对这些词语进行辨析,品读,可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运用感情色彩的词语的遣词造句的能力,用这些词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爱憎等态度,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演一演课本剧,领悟词语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这几个词,我想请几名同学来台前表演一下,我扮演小稻秧,你们几个扮演杂草。(我随机叫了几名学生上台)课文中描述,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台上的几名学生若有所悟,马上调整位置,从周围把老师围起来。)
师:杂草丛生,是团团围住呀!(此时,学生们紧紧靠拢,从四周围住老师。)
师:(胆怯地,害怕地,低声地说)你们干什么?
生:(大声地一起说)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声音挺大、挺凶,可是模样不怎么吓人。最好摆几个造型,能表现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请同学们再来一次。
生:(有的手叉腰,有的握拳,做出要打的动作,大声、恶狠狠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生一边嚷,一边抢。(此时,学生从四周团团围住老师,凸显“一拥而上”,你争我夺,“小稻秧”拼命不让,由于争夺中“小稻秧”消耗体力过多,力不从心,病倒了,下面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并没有过多讲解这几个词语,只是把这几个词语放在文中,和同学们演一演,学生理解的就特别透彻,词义带有贬义。在学生的入情入境、淋漓尽致的表演中,能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玩得开心,学得愉悦,多好呀!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动作的指点,语音的点拨,情境的体验,使得感悟水到渠成,教者是充满智慧的:他没有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让学生机械地硬背词语的意思,而是借助情境去启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教者是充满情趣的:与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尽情地演,在轻松愉悦中,得以共同发展。
《小稻秧脱险记》中有几个词语用的非常特别,“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这几个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要理解的词语。老师引导学生从演课本剧入手理解词语,很有味道,从学生的表演中去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在语言表达中学会准确恰当地使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这样有利于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学会词语的褒贬反用,能使爱憎情感表达更鲜明,表达效果更强烈。
表示笑的词语_词语 第5篇
【暗笑】:(1)暗中高兴。(2)暗中讥笑。
【鼻笑】:1.讥嘲或鄙视的表情。
【鄙笑】:1.轻视讥笑。
【贬笑】:1.讥笑。
【笑】:1.欢笑。
【傧笑】:1.或颦或笑。傧,通“颦”。
【博笑】:1.谦词。谓换取别人一笑。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不值一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
【惨笑】:内心痛苦、烦恼而勉强作出笑容。
【谄笑】:1.谓强笑以求媚。
【谄笑胁肩】:讨好地强装笑脸,缩敛肩膀。形容阿谀逢迎的丑态。
【冁然而笑】: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冁然一笑】: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
【笑】:1.用言语笑话对方。
【嗔拳不打笑面】:比喻不可以欺凌态度和悦的人。
【吃笑】:1.被耻笑。 2.谓耻笑。
【蚩笑】:1.讥笑;嘲笑。蚩o通“嗤”。
【嗤笑】:讥笑:为人~。
【痴笑】:1.傻笑。
【耻笑】:鄙视和嘲笑。
【传为笑柄】:笑柄:被人取笑的材料。流传开去被人们当作取笑的资料。
【传为笑谈】: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打情卖笑】:打情骂俏,指男女调情。
【大笑】:1.纵情地欢笑。 2.爆发式地狂笑。 3.指狂笑或无遏制地笑。
【当面输心背面笑】: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电笑】:1.《神异经.东荒经》s“东荒山中有大石室o东王公居焉……恒与一玉女投壶...
【斗笑儿】:1.方言。逗笑儿。引人发笑。斗,通”逗"。
【逗笑】:1.引人发笑。
【逗笑儿】:<方>引人发笑。
表示热的词语四字词语 第6篇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热心苦口: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趋炎附热:趋:奔走;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热可炙手: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
寒耕热耘:泛指农作辛苦。
满腔热枕:心里充满热烈真挚的感情。
热血沸腾:比喻激情高涨。
眼花耳热: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表示想的词语四字词语 第7篇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谬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荒谬。
非分之想: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妙想天开:形容想法奇特、乖谬。
思前想后: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暮想朝思: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异想天开: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魂驰梦想:形容思念万分。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沉思默想:静静地深思。
瞑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昼思夜想:昼:白天。日月想念。形容思念极深。
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
论意思表示的构成 第8篇
意思表示作为一种欲实现一定私法效果的人的行为, 离开了人身体的动与静 (或谓思想交流) 便难以实现。同时, 意思表示构成要件的瑕疵或欠缺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 且当意思表示出现瑕疵时,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为案件处理提供了一个技术处理方法, 有利于了解错误的根源。
(一) 现存观点之考查
任何完整的意思表示都必然包含主观要件 (内心意思) 和客观要件 (表示行为) , 在意思表示的两个基本要素中, 内心意思是实质性要件。但其做为意思表示中的根本要素, 比作为客观要件的表示行为复杂地多, 因而对其认识也就争议较多, 众说纷纭。德国传统民法理论将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抽象为五项:交易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其中除了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的客观化外在表示要素外, 前四项均为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
1. 交易意思。
所谓交易意思, 是指获得一定交易成果的意思, 乃是对于经济上一定效果之欲望, 而非对于法律上一定效果之欲望。
2. 效果意思。
指表意人内心企图发生被法律认可的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
3、表示意思。
其又称为表示意识, 指表意人能够理解认识自己的外部表示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力;也即表意人将其举止言行作为表示的行为, 至少是有意识地将其举止言行作为表示的要件。
4. 行为意思。
行为意思指表意人有意识地进行某一行为或举动的意思, 其实质在于表明一个人是否有进行某一项行为的意思或愿望。
5. 表示行为。
是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 是内心意思的客观化外在表现, 在民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争论较少。
德国民法上关于意思表示之此种划分根源于“19世纪后期一种流行的心理学观点, 但现在已不为人们所接受。”而其他国家的划分又是在德国民法理论上的进一步延伸。但由于对德国法中从意思表示中抽象出来的五项要素的不同理解和归纳, 从而出现了分歧, 进而产生了“四要素说”, 如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意思表示由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构成。胡长清先生则认为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法效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构成;“三要素说”, 如史尚宽先生认为意思表示由行为意思、表示意识、表示行为构成。大陆民法学者梁慧星先生则认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构成;“两要素说”。佟柔则认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和表示意思的行为构成。
(二)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在考量意思表示时, 应将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区分开来, 意思表示的构成是研究一个意思表示的存在须在事实上由哪些要素构成, 而意思表示的成立生效则涉及对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法律评价与价值判断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可把意思表示从逻辑上区分为两大部分: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
1. 事实要素, 即构成意思表示在事实上存在的要素, 其是价值
要素的一般前提,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 内心意愿。在事实要素中, 只强调表意人内心有无一项意愿, 而不强调考查此项内心意愿的对错, 即只强调事实上的有无, 而不对其进行价值评判。
(2) 表示行为 (上文已有说明) 。
(3) 表示方式。所谓表示方式, 指为达到目的而实施行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理论上, 表示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明示和默示。一般情况下, 沉默和其它行为是没有表现力的。但特定的与意思表示相关的沉默与其它行为则具有意思表示的效力。具体包括依当事人约定、法律拟制、习惯而定的特定行为与沉默。
2. 价值要素
一个意思表示的成立、有效须符合三大价值目标:健全、真实、自由。其中, “健全”涉及意思表示是否成立;“真实”和“自由”则是研究已成立的意思表示是否可生效。
(1) 意思表示健全。在意思表示的构成理论中, 一个完整的意思表示须具备意思要素和表示要素,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意思表示便不健全。
(2) 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要求外在表示与内心意愿具有一致性, 依造成此种不一致的原因的不同, 可将其区分为意思表示故意不一致与意思表示非故意不一致两种。前者包括三种, 即游戏表示、真意保留、虚假表示。
(3) 意思表示自由。意思表示不健全和意思表示不一致均是表意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表意人未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而意思表示不自由是表意人在受到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所为的意思表示, 其表示意思与其真意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外界的影响和他人的干扰, 故法律设定表意人对善意相对人不负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责任。
二、意思表示之价值
“我们自由, 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民法之下”。正因为如此, “每个人都需要私法自治制度, 只有这样, 他才能在自己的切身利益方面自由作出决定, 并以自己的责任处理这些事情。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 他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 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 每一个成年公民都享有私法自治, 这是私法的一项主要的原则和基本原则。”在《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理由书”中提到, 私法自治的意义在于法律给予每个人提供一种法律上的权力手段, 并以此实现个人的意思。这就是说, 私法自治给个人提供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使个人获得自主决定的可能性。当事人的意志不仅是权利义务的渊源, 而且是其发生的根据。而意思表示理论具有特定的形成基础——承认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创设法律关系。尼泊德说, 意思表示理论的出发点是:人有能力借助于他的各种意思表示, 在他所属的法律体系划定的限度内, 形成他意愿投入的各种法律关系。综上所述, 意思表示制度是民法私法自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它实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主。意思表示和私法自治是同质关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邵健东等,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3]比德林斯基《私法自治与负担性法律行为之客观基础》1967年版。译.法律出版社。
表示思想的词语 第9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心理感觉 词语 判断 猜测 议论 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25-02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诗歌鉴赏专题是考生普遍觉得不易掌握的一项专题内容,也不容易拿到高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诗歌语言本身的凝练、含蓄、跳跃性的特点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二是诗歌鉴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包括对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意象等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内容博大精深;三是对诗歌创作艺术手法的掌握;四是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应该说,能够准确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唤起自身情感共鸣,获得阅读上的享受是鉴赏诗歌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掌握前三项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小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做到较快地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抓住诗歌中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语中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诗眼”,而有一些是表示判断、猜测、议论、反问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并结合诗歌意象、意境仔细揣摩,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分类举例分析。
一、抓住诗中显而易见的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
这些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是显而易见的“诗眼”,如喜、怒、哀、愁、乐、寒、酸、痛、伤、羡、空、自等。这些词语直接呈现在诗歌文本中,可以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I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尾句的“羞”也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为不能再战沙场立下战功而羞愧的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1卷的宋诗鉴赏题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揣摩诗人的情感可抓住尾联的“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的“羡”字,从而明确诗人是羡慕并向往渔人在斜风细雨中乘着小舟悠然自得的生活。抓住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羡”字,题目的第二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赏析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自”是“独自”、“孤独”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流水无情独自流,哪管人肝肠寸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送客的悲凉之感及与同为谪臣的友人惺惺相惜之情。
贾岛的《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颔联“落日恐行人”的“恐”字和尾句的“烟火渐相亲”的“亲”字表现了诗人由独自一人经过萧疏荒凉的旷野的恐惧到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院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变化过程。
二、抓住诗中表示判断的词语
某些诗歌中有一些表示判断的词语也能表明诗人的情感倾向及志向,这也是在鉴赏时需要关注的。这些表达是或否的判断词一般能较为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怀、决心或志向。如“免”、未肯”、“不管”等。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韩偓的《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尾句的“免”直接表达了诗人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的爱国之心。
例如,宋代诗人杨朴的咏物诗《莎衣》:“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尾句的“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未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愿意用功名利禄来换取蓑衣象征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感倾向非常明显。
又如,赏析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本诗的诗眼是“交情”,尾句还有一个表判断的词语“不管”,意在强调无论世上有怎样的风波,诗人与朋友的友情就像这个山溪渡口一样是坚定不移的。
三、抓住诗中表示猜测的词语
有的诗歌中有一些表示猜测的词语也能帮助我们揣测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些表猜测的词语如“似”、“疑似”、“料得”等委婉表达了诗人对某人某物的特殊情感。
例如,明代高翥的《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第三句“豆花似解通邻好”的“似”字是“好像”的意思,结尾两句是说豆花好像了解“我”想要和邻居交往的愿望,伸长了藤蔓到墙的那一边表达“我”对邻居的问候。这是借物传情,表达了对邻居问候的温馨情感。
例如,宋代寇准的《春日偶书》:“柳岸花塘慵独赏,闲门春尽阻闲游。少年多故心先老,却被人疑似白头。”诗中“疑似”一词既紧扣前句表达自己年少多经历患难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被人错认为“白头”的无奈与心酸。
又如,唐代高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尾联的“料得”一词将一个浪迹烟波、不问世务的渔父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四、抓住诗中表示议论的词语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和论说,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见解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议论也包含着揭示事物外在与内在,或者与它事物之间的哲理及其关系。也就是说,诗人对诗歌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古诗中表议论的词语多出现在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和哲理诗中。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的“可怜”一词道出了诗人对贾谊悲剧一生怀才不遇的惋惜和悲叹。
例如,元稹的《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第三句以否定句式“不是偏爱”,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第四句“更无”道出了原委,表明了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可以说,诗歌赞颂了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又如,我们熟悉的哲理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五、抓住诗中表反问的词语
古诗中表反问的词语能直截了当、强烈地表达诗人坚定的决心与志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决绝态度与不卑不屈的气概。
例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尾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岂”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无比自负的心理,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清高宗敕编的《唐宋诗醇》这样评价:“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
又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南北史感遇十首(其五)》:“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奸佞岂能惭误国,空令怀古更徘徊。”第三句中的“岂能”直接表达了对奸邪谄媚之人误国的愤慨之情。
揣摩诗人的情感因诗歌难度不同鉴赏难度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如果能尝试着从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突破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在诗歌鉴赏中若能牢牢抓住这一点也就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表示思想的词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