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精选8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1篇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
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2篇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二、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月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课文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是什么?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甲、社会背景恶劣: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乙、工作性质恶劣: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协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协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丙、待遇恶劣: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丁、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戊、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板书结构:
生活困难包工作时间长
纺背被迫卖身身工作环境差日本纱厂托着中国冤魂
纱日本纱厂工劳动强度大一点温情已经不存在
女需要劳工的劳动报酬低黎明的到来不可抗拒
工景中外势力遭人身缺自由
相互勾结与其他
五、语言特点
1、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2、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类分析。
反语
倒装
联想
《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标示直接引用人物的对话, 即放在引号里边的话是实际那样说的。这类用法是引号的最基本的用法。例如:
(1) 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 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 去烧火!妈的, 还躺着, 猪猡!”
(2) 有人觉得她太难看了, 对老板说:“比如做好事吧, 放了她!”
二.标示引用来的, 即为援引的, 有来历, 有出处。例如:
(3) “恐后无凭, 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4) 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 闲人莫入”的木牌。
(5) 打死不要紧, 在这种情形之下, 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三.标示是反语, 含有讽刺或否定的意味。例如:
(6) 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 用盐一浸, 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7) 所以包身工……, 可以“安全地”保藏, 自由地使用, 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8) 东洋婆望了一会, 也许是她不欢喜这种不“文明”的殴打, 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走近身来, 揪住小福子的耳朵, 将她扯到救火用的自来水龙头前面, 叫她向着墙壁立着。
(9) 这种“文明的惩罚”, 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四.标示语句中要着重指出或强调的部分, 起到着重号的作用。
(10) 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11)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 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12)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 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 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五.标示特定的称谓, 有时专名、术语之类的词语也用引号来标示。例如:
(13) 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等之外……
(14) 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15) 包身工由带工带进厂里, 厂方把她们叫做“试验工”和“养成工”。试验, 意思是试验有没有工作的能力;养成, 意思是将一个“生手”养成“熟手”。
(16) 在纱厂, 活儿做得不好, 罚规大抵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
六.标示词语具有某种特殊含义。这类加引号的词语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例如:
(17) 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这一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加引号以突出喻体“机器”。课文中类似的还有“罐装了的劳动力”、“罐头”等。
(18) 她十五六岁, 除了老板之外,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明喻中的喻体“芦柴棒”, 直接借代其本体姓名。课文中“猪猡”、“懒虫”也属此类用法。
(19) 血肉造成的“机器”, 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
———这句跟 (18) 例一样, 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机器”借指包身工, 不过与 (18) 例用法有别。
(20) 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 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4篇
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
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等知识。并在阅读新闻知识、挖掘新闻背景的过程中,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报道内容,虽然对中国报告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但从高中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继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一方面高中学生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另外,从情感目标来讲,本文是进行爱国教育、人生教育的绝好素材。鉴于此,设教学重点如下:
(1)了解“点面结合”手法,了解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
(2)情感目标的达成。
2.本课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篇幅较长,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度,容易遗漏信息要点。
3.基于上述分析,本课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根据文章内容,列出包身工的作息时间表,以检测学生筛选的能力,同时理清文章的线索。在导入环节,采用游戏导入,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在学习新闻事实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了解“点面结合”的手法;在学习新闻背景过程中,用导学法达成情感目标。本文语言特色的教学,贯穿于文本解读之中。作为课堂的延伸,课后带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进行价值观教育。
【教学内容及环节】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1.完成《包身工》基础汇总。(见附页)
2.阅读全文,列出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5个词语:自由、尊重、劳动、权利、爱。然后开始他们三步艰难的选择: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抛弃其中的一项,你会划去哪个?有第二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接着抛弃余下的两项,你又会划去哪两个?最后你剩下的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你会保留哪个?
导语设计:作为个人的秘密,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在心灵深处坚守的是什么。但老师知道,同学们的选择过程很艰难。那我们就要珍惜拥有,善待生命!可是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不被尊重,蜷缩在被爱遗忘的角落,她们只有劳动,劳动,劳动!她们是——包身工!(板书)
三、预习检测,了解新闻事实
1.学生展示所列出的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说明:注意关键时间,“上午四点一刻”(第一段)、“四点半之后”(第五段)、“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第三段)。还要注意这样的语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第五段)、“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第一段)和“在上午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最后一段)。
2.关于新闻事实的学习
问题一:小组自主探究,本文都记述了包身工的哪些事件?
说明:学生的展示可能会依照行文顺序进行,教师通过板书或用幻灯片展示明确。(见板书设计)
问题二:小组自主探究,并在组内交流,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的境遇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好?试作分析。(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进行)
说明:一是比喻、拟物手法的运用。如“生物在蠕动了”、“罐装的劳动力”、“饲养小姑娘”……这些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于精当的语言对深刻思想的表现力。二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如“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爱上了殴打”、“合理的惩戒”……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毫无掩饰地赤裸着,人性的泯灭与天良的丧失直观地传递给了读者。
问题三:(开放性问题探讨)包身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她们的心情感觉如何?
说明:虽然学生找到了具体事件,但对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显然不够深刻。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包身工——作为“人”的情感,探寻生命的尊严。
四、挖掘新闻背景,达成情感目标
1.文章除了对包身工工作生活记述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说明:旨在探究新闻背景。
(1)包身工产生的来历和身份。(第七段-P45第四段)
(2)包身工产生的土壤和根源。(第三段-P47第二段)
(3)作者的评论及控诉。(其他段落)
2.包身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学生可能会找到很多原因,如水旱灾害的肆虐,父母不忍儿女饿死,昧心的带工同乡的欺骗得逞,帝国主义的压榨,中国封建势力的迫害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带工同乡之所以会昧心欺骗,是因为他身后的那个隐隐浮现的面目狰狞的罪恶势力与腐朽势力的勾结,对廉价、安全、没有自由的“包身工”的大量需求。而从“包身工”身上榨取的血髓自然也养活着寄生于这个制度上的贪婪的带工老板。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纱厂罚规中殴打流行的原因了。
另外,由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学生往往表现为面对自然灾害的一种心理无奈感,容易把水旱灾害的肆虐看作是“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不必过多纠缠于是非对错的定性判断,而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似乎要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可是越是深重的自然灾难,越能体现一个政党、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人文关怀。在特大地震、冰雪灾害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积极作为,抗震救灾,体现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根据授课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多少?
五、课外拓展,走进现实,体会人的尊严与劳动的价值
课后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青泉啤酒厂,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搜集资料,并要求分组撰写关于当代工人的报告文学。一方面学以致用,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点评时与原文进行比较,明确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与当时的包身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通过合同和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1995年珠海一家工厂的韩国女老板因为体罚工人下跪而被工人诉诸法律,最终向工人做出赔偿并公开道歉一事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与出卖自己身体和劳动、任人欺凌的包身工不同,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的劳动是在追求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评定,是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甚至是对家乡发展、社会繁荣的积极贡献。
六、板书设计
(见下图)
附页:《包身工》基础汇总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拎着 惺忪 水门汀 弄堂 褴褛 执拗
拗断 拗口 木栅子 薄粥 籼米 莴苣
叩首 露骨 揩桌子 蹒跚 谄媚 惩戒
贿赂 作坊 脖颈子 锭子 宁愿 舷窗
2.下列字词的书写是否正确?请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蠕动 既使 搅绊 份内 报怨 帐目
3.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横线处。
①“神州七号”进入太空轨道后,在航天员的操作下,_____了来自太空的信息。(搜集 收集)
②面对生命的疑惑,找不到答案;有迫切的需要,而不能解决:人们便会向他们所信奉的“神明”______。(祈求 乞求)
③这个杂技演员尽管年纪小,但台上的_____不错。(功夫 工夫)
④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_____,任何人也不能剥夺。(权利 权力)
⑤我生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_____。(故乡 家乡)
4.填空。
夏衍,原名_____,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品有报告文学《_____》,话剧剧本《_____》《_____》等。
5.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15字)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第5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与预习检查(6min)
上周我去其他班听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同学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形容成了“地狱的第十八层”。其实,这样的人间地狱不只出现在二战时期的布热金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在一间间狭小的工房里,有一群人也像是活在地狱里。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包身工。)
首先还是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认读:猪猡 水门汀 拎着 弄堂(补充:弄瓦 弄璋)游说 胆怯 嘈杂 执拗 簿子 轧票(补充:轧)木栅(补充:栅)籼米(补充:袁隆平的科研创新精神)露骨 莴苣 揩桌子 搽粉 玄色(补充:玄皂的异同)皮辊 欺侮 锭子 扎线绳(补充:扎)怔住 薯莨(2)听写:良莠不齐 褴褛(补充:字源)舀水 蹒跚
二、课文体裁简介(2min)
《包身工》这篇课文的体裁是?(生齐: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
报告文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及时性(补充:“轻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将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传达给读者)、真实性(写真人真事,有所选择、提炼)、文学性(使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有很大区别,刻画人物、记述事件生动而有感染力;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5min)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表格)(10min)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包身工)有谁能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请一位学生尝试下定义,学生的定义可能很不全面)我们先来填写一张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完成卡片上的这些内容。
(生读课文、找答案)(1)年龄:十五六岁
(2)性别:女(为什么是女性?)
(3)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懒虫(“小福子”不是绰号)(4)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强调是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的;什么是“包身”:一仆二主——日本老板“东洋婆”,中国工头“拿摩温”(No.1)、上级女工“小荡管”)
(5)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强调是日资)(6)工作时间:一天12小时以上(看情况提醒后四问答案范围)
(7)居住条件:每间每层十七八人,蜂房、鸽子笼般,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
(8)饮食条件:两粥一饭;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为什么给吃饭?饭比粥成本更高呀。揭露了资本家的工于心计、剥削本性)
(补充:穿着)
(9)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实际惩罚中带工头常用殴打)(10)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实无所得),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包身工都是女性?工钱比男人少,干活和男人一样多)
2.给“包身工”下定义(2min)
我们已经对包身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在再回头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下定义”是考试的一种题型。下定义有两种常用的句式,一种是A是B,一种是B叫做A。比如说,我们可以说,包身工是xx,也可以说xx叫做包身工。谁能根据这张信息卡来给包身工下个定义?先给你们半分钟组织语言。(请上次回答的那位学生下定义)
根据信息卡,我们可以说:包身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日资工厂中的,从农村贫苦家庭里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失去人身自由、没有劳动所得的一群年轻女工。
3.时序描写,点面结合(3min)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除了这样整体的记叙之外,课文里有没有着重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芦柴棒”、小福子、无名女工)这种既写整体又写个例的手法叫做?(点面结合)“点”就是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这篇课文中有哪些“点”呢?(请一位学生按照课文写作顺序找出)
在写作中,有了“面”,文章就有了整体感,就有了“骨架”;再加上“点”,文章就有了“血肉”,更加充实丰满、生动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合作交流,问题探究(12min)
1.寻找背景材料(2min)
前面我们关注的是课文中的记叙部分,而新闻作品除了陈述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呢?你们来找一找。(提示:除了议论和抒情,除了记叙和描写包身工们在工房、厂房里的生活的,就是背景。)
(学生思考半分钟后点人回答:写背景的有那些段落,分别介绍了什么背景)7-11:包身工居住环境,老板、“带工”等人的情况,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15-22(除“芦柴棒”挨打一事的描写之外):包身工制度突然兴盛的原因 34:在对包身工的压榨之下,中国的东洋厂迅速发展壮大
2.探究问题(10min)
从这些背景材料中,我们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包身工制度会产生,为什么包身工会这样受欢迎。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两个问题: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包身工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之后我们请代表来发言。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16-22段)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②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工潮的影响(注意“罐装了的劳动力”)③廉价: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2)包身工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
②帝国主义势力、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剥削压榨入城谋生的农民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成为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第二课时】
五、精读课文,赏析文本(20min)
1.作者简介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看一看课本下面的注释,夏衍是一位?(剧作家)对,夏衍不是一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他是一位优秀的戏剧、电影作家,因此他的写作语言非常有画面感,有感染力。
2.赏析文本
我们上一节课也说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点一位学生检查复习)及时性、真实性、文学性。《包身工》的文学性是很强的,它的语言需要我们好好品析。所以下面五分钟,前两分钟大家独立思考,找出你觉得写得精彩的语段,想想它为什么好;后面三分钟小组讨论,选一处表现力最强的语言进行赏析。(提示:抓细节,找手法)
六、精读课文,把握主旨(15min)
1.文章主旨
(从文末议论引出)揭露现实,愤怒控诉,坚决反抗,呼唤光明。2.拓展延伸:《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多年了。期间中学语文课本曾经删去了它,后来又重新把它收录了进来。为什么我们的课本要收录这篇课文呢?除了它的文学性强、语言有感染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学生畅所欲言,试着探讨)
①提醒我们先辈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曾经受过的苦难,也提醒我们先辈曾经为发现、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剥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参考课文后《〈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②旧社会的包身工处在社会底层,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是距离现在80多年的事情。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包身工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是的,就在今天的中国,在某些暗无天日的角落里,还有千千万万“包身工”在过着非人的生活。(事例)
③关注“弱势群体”(事例)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6篇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研读课文。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四、第二步精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以“思考和练习”为纲,采用讨论法进行。
1、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2、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
(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4、布置作业:
(1)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包身工》教学设计方案 第7篇
《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 起身──住宿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芦柴棒
4:30 早餐──饮食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小福子
5:00 上工──劳动
↓ ↓
面 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1、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
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1、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2、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3、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教学漫议 第8篇
新课程必修教材(一)中夏衍1936年写的《包身工》又出现了,这篇报告文学以真实性、战斗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绘制出了一幅呻吟在人间最底层的“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画卷。作者以燃烧着怒火的笔触,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所设下的兽性屠场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义愤填膺的评击了中外反动派对中国人民进行掠夺和压榨的滔天罪行。同时,以坚定的信念指出,当时虽然是“死一样的寂静”,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篇文章并没因时间的久远而淡漠,而以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深深地震撼了学生。
一、
《包身工》主要反映了“一·二八”以后到抗战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外国资本象狂潮一般侵入我国工农业等各个方面,从而完整控制了我国整个的经济命脉。尤其日本在上海等地的纱厂恶性膨胀,进一步并吞民族工业,榨取工人血汗。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十分高涨,工农运动也非常活跃。这对中外反动势力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外国资本家为了避免工人罢工的威胁,便唆使走狗用卑劣的手段诱骗农村幼女到上海卖身做工,,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童工,来代替普通成年工人。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在我国便畸形发展起来了。《包身工》就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它有力地揭发和抨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惨无人道地榨取工人血汗的滔天罪行。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出“包身工”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包身工起床和吃饭的两个典型场面。文章开始,先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她们在“清晨四点一刻”,就被带工驱赶起来,“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里,顿时忙乱不堪。这里有包身工蓬头、赤脚四处奔走的群象,也有外号叫“芦柴棒”的包身工忙着烧粥的特写镜头。作者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将一幅触目惊心的人间地狱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此基础上,文章笔峰一转,由叙入议,着重指出包身工的来源。她们原是灾区无法生活下去的农民的孩子,是被带工用“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诱骗而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她们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成了资本家及其走狗赚钱的工具。文章进一步表明:“包身工”制度是十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贩卖奴隶的历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演。它的野蛮程度,是令人发指和骇人听闻的。在描绘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后,文章又着力描写她们吃饭的场面。包身工吃的是碎米、锅巴煮成的薄粥,不仅粗劣,而且量少。开饭时,在三十个人两条板凳的房子里,她们“一窝蜂地挤拢来”,争着抢着,唯恐得不到一点残汤剩羹,然后,又“四散的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或者门口”。同描写第一个场面一样,这里仍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突出了令人目不忍视的场景。当大家争抢着吃粥时,个别人因擦地板,倒马桶,连一碗也得不到时,于是老板拿起盛粥的空铅桶,刮一些锅巴、残粥、冲上冷水,用梳过头的油手加以搅拌,将这推到她们面前。在这里,包身工的饥饿难耐,老板娘的凶恶狠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这幅人间地狱的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作者指出,包身工劳动时不仅有噪音、尘埃和湿气的“三大威胁”,还有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的“三大威胁”,尤其是殴打几乎是包身工随时随地都可以遇到的事情。這部分描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和上一部分描写她们起床和吃饭的情景结合起来,构成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在这里,文章以铁的事实证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因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制度是帝国主义对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第三部分概括包身工的生活,并为她们的悲惨命运而抗争。文章用充满控诉力量的语言表明:包身工过着猪一般的生活,如泥土一样被践踏,她们承受着残酷的掠夺,直至被榨完最后一滴血汗。文章结尾处通过船户养墨鸭一事,意味深长地加以类比,进而指出包身工制度的惨无人道的本质,同时还借索洛的话,愤怒地向那些吃人者发出警告,并深信黎明代替黑暗将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二、
本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鞭挞,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强烈的阶级感情。作为一篇报告文学,本文的材料完全是真实的。据说,作者在写本文之前曾用了三个月时间,每天清晨四点多,便到了日本纱厂门前观察,同工人谈话,了解情况,因而取得了真实的材料和确凿的数据。报告文学的生命就在于真实,但是如果缺乏文学性,真实性也就失去了附丽。本文在艺术性上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它以包身工的非人生活为重点,展开记叙和描写,着力描绘了他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面。其中每一个场面的背后都暗含一个重要的问题。如前所述,从起床和开饭的场面显示出吃住条件的恶劣,从劳动的场面显示出工作环境的险恶。在描述每一个场面之后,作者都分别加以评析和议论,从而深刻的揭露出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本质。描述的部分为议论的部分提供了事实基础,议论的部分则是描述部分的概括和深化。文章的材料服务于观点,观点又统率材料,从而达到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地步。
本文出色地运用了借代、反语、类比等表现方法,充分调动了文学语言的表达功能。比如,作者用“芦柴棒”借代被压榨得瘦瘠不堪的女工;用“猪”称代过着猪一般生活的人;用“机器”代替为资本家赚钱而毫无反抗,象工具一样的包身工。这样写来,不仅形象鲜明,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抗议之情。又如,文中有意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毒打,说成是“文明”、“合理”的惩戒方式;把包身工险恶的工作环境,说成是“优惠”的保护,这些反语有力的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无情,增强了语言的思想锋芒。结尾处,为了抒发深沉忧愤的思想感情,作者出色的运用了类比方法。将船户养墨鸭和资本家对待包身工两件事作了巧妙地对照,从而意味深长地指出:“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最后,由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自然地引申出作者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冤魂 ”这些生动的类比和象征,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夏衍报告文学漫议》(张宝华)
《包身工》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