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1篇

1.观察树木的年轮时,要以年轮的( )为原点,沿( )和( )方向画“+”。 2.根据树木的年轮可以推算树木的( );根据树木的年轮还可以了解树木生长所经历的( ),如光照、气温、降雨量及矿物质的营养的供应等;还可以用来测知过去发生的( )、( )发等;测定事物( ),推断( )等。 3.在适宜的条件下,树木长得好年轮就( ),反之年轮就( )。有偏心的年轮,那就说明树木两边的环境不同,通常在北半球朝南的一面较朝北的一面温暖,所以朝南的一面树木年轮较宽。在我国北方,年轮密的一方是哪( ),年轮疏的一方是( )。 4.树木年轮的宽窄可以获得树木的( )信息,宽表明( )窄表明( )。 5.通过光谱分析,还可以测出年轮中各年吸收重金属的含量。这说明,树木年轮是环境污染的( )。 6.判断题:

(1)燕子低飞一定要下雨。 () (2)根据某些植物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附近是否存在矿藏资源。 (√) (3)许多动物都出现异常表现,就说明一定快发生地震了。 () (4)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和向肥性等特征。 (√) (5)根据化石可以判断古代某个时期内植物生长的周围环境情况。 (√) 4.下列谚语中,不能说明快要下雨的是( )

A、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B、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C、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D、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5..通常,生长在北半球的树木年轮轮新偏向树木的( ) A 北侧 B 南侧 2.树木生长茂密的一面是( )的部分 A 向阳 B 背阴

6..蚂蚁搬家蛇过道,预示着( ) A 雨要来临 B 地震要发生 4.年轮偏心向北,表明树木生长在( )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7.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是( )

A、地壳抬升作用 B、地壳下陷作用 C、冰川堆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8.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并记录下来。 8.大自然还告诉我们的信息有:p39 (1)、植物能告诉我们地下矿藏;(2)、地震前大自然有预兆; (3)、下雨前燕子低飞;(4)、化石告诉我们地球的变迁。

第17课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检测题

1.蚂蚁靠( )传递信息,用( )探路;蜜蜂靠( )传递信息。 2.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的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 3.动物之间有它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它们可以通过( )、( )、( )等感觉器官以及一些行为来传递信息。

4.捕蝇草在苍蝇靠近自己的( )时会迅速合拢,将苍蝇捕杀并消化掉;母鸡下蛋后用( )来传递信息;大猩猩通过( )传递恐吓对方的信息。 5.蜜蜂跳“8”字舞表示( );跳圆圈舞表示( )。 蜜蜂的舞蹈包含着:( ),( )及( )等信息。 6. 实验观察表明:蜜蜂是通过( )的方式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的。 7.雄孔雀是通过( )向雌孔雀传递信息的。 8.判断题:(1)蝙蝠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 (2)植物的花能散发香气,吸引昆虫。 ( ) (3)生物传递信息方式很多,有的生物用超声波传递,有的用表情传递。 ( ) (4)不同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一般不同,同种生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是单一的。 ( ) 9.大猩猩是通过( )来传递信息的。A、语言 B、气味 C、表情 D、色彩 10.大批蚂蚁出洞时,通过( )沿着已有路线运行。

A用触角探知同伴留存的气息 B、观察同伴走过的路线 C、同伴发出的声音 11.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会以( )的方式表达自己饿了。A、哭闹 B、笑 C、不出声

第18课电脑与网络检测题

1.下列工作中能利用电脑与网络完成的是( ) (多选题) A、播放教学录像 B、直接传递声音信息 C、不同的电脑中的资源共享 D、购买商品 2.( )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3.因特网具有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 ),覆盖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二是( ),统一使用“TCP/IP”网络协议,为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统一的平台。 4.判断题:

(1)消息传递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都很重要。 ( ) (2)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统一使用“TCP/IP”网络协议。 ( ) (3)网络对小学生没有任何好处,我们要远离网络。 ( ) (4)网络的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学生放假后,不用约束学生们上网。 ( ) 4.电脑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1)利:查找资料;下载歌曲;发送邮件等。 (2)弊:迷恋游戏;轻信网友;上当受骗等。 4.为什么要上网?

第19课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检测题

1.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使人类进入( )时代。芯片也叫( )和( ),它是微电子技术的主要产品。电视、广播等是利用( )传递信息的。 2.判断题: (1)、古代战争用烽火的信息,不但能通报有敌兵来侵犯,还能告知敌兵大体数目。 ( ) (2)、书籍也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传媒。 ( ) (3)、现在的手机还不能传播影像信息。 ( ) (4)、现代多数的收音机中没有电子芯片。 ( ) 3.下列传播信息的工具中,传播信息原理不同的是( ) A、书籍 B、收音机 C、电视 D、手机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2篇

“壮丽的祖国山河”

王琴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导语。

2、明白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以及中心句,学习两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积累本单元写景名句和宽带网内容,了解我们祖国还有哪些名川大山。

4、通过单元导语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明白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以及中心句。

2、学习两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的祖国名川大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咱们今天继续学习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 用你们响亮的声音把课题读两遍。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读单元导语

1、读单元导语

(出示课件2)谁想朗读单元导语? A、指名读。

B、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齐读单元导语小诗

王老师发现单元导语中的语言特别优美,我把它编成了一首小诗,(出示课件3)你们愿意朗诵吗? 齐读。

《壮丽的祖国山河》

我们的祖国, 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 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村, 繁华的都市。 祖国的东西南北, 处处有迷人的景色,

让我们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3、分小组合作读单元导语小诗

(出示课件4)我们的祖国多么让人骄傲啊,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来读一读,

1、2组读红色部分,

3、4组读蓝色部分,黑色部分一起读。

《壮丽的祖国山河》

我们的祖国, 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 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村, 繁华的都市。 祖国的东西南北, 处处有迷人的景色,

让我们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4、填空提示背单元导语小诗

A、自由背。这么动人的诗歌你们肯定想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出示课件5)根据老师的提示背一背这首诗吧。先自由地填一填,开始吧!

B、指名背。谁敢来试一试? C、齐背。我们一起来背。

《壮丽的祖国山河》

我们的祖国, 有奔腾的( ),

澎湃的( ), 有( )草原, ( )森林, 有( )山村, ( )都市。 祖国的( ), 处处有( ),

让我们去感受祖国的( )和( )!

三、单元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了单元导语,你们知道第六单元单元要告诉我们什么吗?指名答。

2、那第六单元有到底哪几篇课文呢?我们来玩个游戏。王老师送给你们美丽的图片,你们来猜一猜是哪篇课文?(出示课件

6、

7、

8、

9、10)齐答。

3、课件出示第六单元知识树

师:对了,第六单元包括了(出示课件11) 生齐答:21《古诗两首》22《富饶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24《香港,璀璨的明珠》

师:还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桂林山水》这两篇自主阅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古诗两首》

1、读21课《古诗两首》。

我们首先走进21课《古诗两首》(出示课件12) 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学习“课题扩展法”

A、(出示课件13)先看第一首,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你能根据刚才咱们了解的信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指名答。

B、同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C、刚才我们从读课题得到信息归纳出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就叫做叫“课题扩展法”。(出示课件14)齐读“课题扩展法”两遍。

D、其实苏轼特别喜欢西湖的美景,他还写了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歌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15)自由读;齐读;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刚才学的“课题扩展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同桌说一说,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3、怎样预习古诗

我们要想学好古诗还得提前做好预习,怎样预习呢? 指名答(预设: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查工具书、上网、看课文里的注释理解字、词、诗意、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想象画面)

大家真会学习!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一定很轻松!

(二)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1、学习第1段

欣赏了奔腾的长江、美丽的西湖,我们去西沙群岛看看吧!(出示课件16)齐读课题两遍。

(相机出示课件17)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7页,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26段

小组内自由读课文的26自然段,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学习第7段

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

4、了解文章结构

清楚了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你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吗?指名说。对了,26自然段讲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都是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文章的第一段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七段写

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就是“首尾呼应”。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出示课件。

5、学习“中心句归纳法”

现在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说。通过弄清楚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到中心句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叫“中心句归纳法”。(课件出示18)齐读两遍。

(三)《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

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让我们印象深刻,(出示课件19)小兴安岭和香港这两个地方也毫不逊色,你们小组喜欢去哪个地方,就选择那篇文章读一读。注意看清老师的要求(课件出示20),指名读。

学习要求:

1、完成填空:课文先讲了( ),然后分别讲了( )、( )、 ( )、 ( ), 最后讲了( )。

2、课文是(

)结构。文章的中心句是( )。课文是( )结构。

3、主要内容是( )。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小组内合作回答,每个问题一人)(出示课件

21、22)

(四)拓展自主阅读《桂林山水》

1、刚才小组内合作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自由地独立阅读《桂林山水》(出示课件23),自己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2、指名说主要内容。(出示课件24)你用的什么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呢?生答。大家真会学习,很快掌握了“中心句归纳法”

五、当堂积累

1、学习宽带网知识。

A、初步了解了第六单元的课文,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有气势雄伟的长江、美丽迷人的西湖、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还有北国山岭-------小兴安岭、绚丽多彩的现代都市香港,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师生接读)祖国迷人的风光还不止这些呢,你们看。(出示课件25)

(自由读、分组读、配乐齐读。)

我们的祖国有迷人的风景, 雄伟的长江三峡,秀丽的桂林山水。 壮观的秦兵马俑,神奇的敦煌石窟 我们的祖国有富饶的物产,

河北的鸭梨,浙江的龙井茶, 新疆的细羊毛,内蒙古的三河马, 山西的煤矿,辽宁的铁矿 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特别富饶!

B、你们还知道你们还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些迷人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吗?指名说。(出示课件26)

2、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就是赞美这些壮美山河的,先自由地读一读。(出示课件27)

(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自由背,小组展示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六、谈收获(出示课件27)

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七、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8)

1、预习21课《古诗两首》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P4748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编排特点: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也构架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明确了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创设活动情景,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理解乘法的意义,激发孩子的动脑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趣吗?

谁能说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动物园、水上公园、游乐场等。

师:你们去的游乐场有哪些好玩的?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场(出示教材46页情景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游乐场的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提出(小飞机里比小火车里少几人? 过山车和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教师有意识的吧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在一起。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出教材中的情景图及学生对情景图的好奇,喂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

1. 教学例1 师: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的特点,教师可适当引导:(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找到相应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会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说,3+3+3+3+3=15这里每个加数都是3。6+6+6+6=24,这里每个加数都是6。 教师:概括出每个算式中的所有加数都是相同的。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把它叫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让同学试着写出这样的连加算式,看看谁写出的加数多。(分别请同学读出这些算式)学生读,教师提问:是几个这样的加数相加呢?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算起来很麻烦。今天老师告诉你们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这么麻烦的问题。 板书:乘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我们一起算3+3+3+3+3=15,我们看下是几个3连加?(5个3),我们就可以写成53.这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就是乘号,看一看它像什么。 介绍乘号和35的读法。

师:计算的时候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也可以写成53. 板书范读,并一起读

师:你们能把上面这些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看看他们的结果都等于多少?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把同学们写出的算式读一读,问问还有什么写法? 教师提问: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2+2+2+2+2+2+2=14人,谁有不同看法?竖着看过山车又是几个几个地排的?加法算式怎样列?(7+7=14人)这是几个7相加?

刚才我们看的方法不同,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列出了这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你发现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交流) 7个2,和2个7,都可以列成乘法算式72=14或27=1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为协商自主建构乘法的一样提供空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交流,认识到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2.学习例2 师:出示情境图,商店门口(有漂亮的小熊气球,一个有几个小熊气球呢?请同学们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5+5+5=15 35=15 53=15 学生作答,教室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读乘法算式。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做加数,那么乘号两边的数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说说叫什么呢?

(很轻松的说出乘数),在一个乘法算式中: 例2 5 + 5 + 5 =15 3 5 =15 5 3 =15积 ↘↙

乘数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

三、总结提升,练习 48页做一做1.2.3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以参观校园游乐园,商店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探索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多次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相同数连加起步,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乘法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2. 2~6的乘法口诀,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教科书第52页),5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节课。例1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福娃”,呈现出五组,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教材没有给出5个5连加的算式,而是给出了下面填空形式,要求把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填在□中,为下面写出算式和总结创造直接素材。然后,给出用每组“5个点”的直观图,分别给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对应点子图写出15=5,25=10两个完整的算式和相应的口诀,其它三组只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前半句。

第二课时(教科书第54页),2和3的乘法口诀。例2选择了一副乒乓球拍有2只的事例,先呈现两副乒乓球拍,又给出2个点的直观图。第一排有1个图,第二排有2个图,对应点子图给出12=2和22=4两个算式,以及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两句口诀。例3,呈现三束棒棒糖,每束有3个,给出了3个点的直观图。第一排有1个,第二排有2个,第三排有3个,对应点子图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课题: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5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把2---6的乘法口诀编排成5的乘法口诀、

2、

3、4的乘法口诀和6的乘法口诀三段。

2.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

5、3个

5、4个

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

2、

3、

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

5、3个

5、4个

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

2、

3、

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课前学情调研中已经了解到,少数学生已经会背一部分口诀,但是并不理解意思,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口决的意义,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学具、教具准备:课件、点子图模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激活数数的经验

教师(用课件呈现1盒福娃):数一数,1盒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用课件呈现4盒福娃):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教师:要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福娃?可以几个几个地数?(5个5个地数)。 师生采用5个5个数的方式,共同计数福娃的个数。 教师(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激活相同数连加的经验

教师: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请同学们将2个

5、3个

5、4个

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填在空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填空。5+5=( )

教师:结合上图,请同学们分别说出3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4个5呢?

(一)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需求。 1.借助多种经验,探究乘法算式的结果。

(1)以3x5和5x3为例,探究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要求3盒福娃共有多少个,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下。

35 53 教师:如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同学们可以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用手中的点子图代表福娃,动手摆一摆、数一数,也可以根据前面加法计算的结果找到答案。如果你已经算出答案了,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形成如下板书: 35=15 53=15 (2)探究其他乘法算式的乘积。

教师: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你能用乘法算式计算出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形成板书如下:

2、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计算乘法算式的乘积时,有的要反复看前面连加的结果,有的要看点子图数一数,如果每次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都要这样做,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看来要想一个好办法,帮我们又快又准的酸楚乘法算式的得数。

(三)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1.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根据3个5相加的结果,就能算出3与5相乘的得数。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把几个5相加的得数,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2)学生尝试“创造”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表达方式,重在说明自己或同学表达的意思,理解意义。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一些记录方式(略) 2.比较交流,逐步规范。

在学生明确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怎样简洁清楚地进行表达,逐步规范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中写出完整的口诀,并告知学生这就是“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了解历史,加强认识

教师:乘法口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方便计算乘法,就编出了乘法口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因此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让学生集体诵读乘法口诀,深化理解意义,并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记忆口诀。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四五二十”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对口诀

两个学生一组,对口诀。 2.送数回家。

53= 25= 54= 55= 1+5= 51=

20 5 25 6 10 9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五)提升认识,课后延伸。

教师:观察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计算出5x6的得数吗?你能在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六)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教科书第55页),4和1的乘法口诀。例4教材选择了盒子装豆沙汤圆的事例;每排4个,共放了3排。和5的乘法口诀一样,先给出在□中填得数的3个4连加的过程。按着用一组4个点直观图,从上往下依次出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对应点子图,给出14=4和相应的乘法口诀,其它只给出了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前半句。在总结出4的乘法口诀后,教材提出想一想:11=□,和一一( ),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课题:

2、

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2、

3、4的乘法口诀;(教材第

54、55页) 教材编排特点:

其编排体例与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同样出现了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算式来想口诀。由于4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做一做”中的第一题以对口令的形式练习乘法口诀,即提醒教师注意练习形式的趣味性,又通过游戏使学生熟悉4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了解

2、

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

2、

3、4的乘法口诀。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应用

2、

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学情分析:

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重点:熟记

2、

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学中玩、玩中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一遍好吗? 学生集体背诵5的乘法口诀。

师:谁能说说“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怎么来的,根据这几句口诀能写出那几个算式?

学生回忆后回答。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出示课件)

师:一副乒乓球拍有2个,这1个2,该怎么列乘法算式呢?能编一句口诀吗? 生:12=2,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

师:真棒!如果2副球拍就是2个2了,又该如何列乘法算式口诀呢? 生:22=4,口诀是:二二得四。(板书) 2.教学例3。

师:同学们的举一反三能力越来越强了,现在自己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用几根小棒。你能根据这个图形列出乘法算式吗?会编口诀吗? 生:13=3,口诀是:一三得三。(板书)

师:自己试着继续摆,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口诀。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研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面我们来试试会不会用啊?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回答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并适时作出评价。 3.教学例4。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4图)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自己摆小棒,然后正确填空吗?小组尝试合作完成。 组织交流,总结4的乘法口诀并板书。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师生对口诀的游戏)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学会了

2、

3、4的乘法口诀,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呢?

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强化记忆。

四、随堂练习

学生独立解答第55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组织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2、

3、4的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1=2 4+48+412+416 22=4 二二得四 14=4 一四得四 41=4 13=3 一三得三 31=3 24=8 二四得八 42=8 23=6 二三得六 32=6 34=12 三四十二 43=12 33=9 三三得九 44=16 四四十六 教学建议: 1.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追问怎样能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乘法口诀的欲望。

2.在讲例4时重在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应注重几个4逐次累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加到乘的过程,再通过“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进行练习。

第四课时(教科书第58页),乘加、乘减问题。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利用主题图中旋转木马的事例提出“提出一共坐了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教材以学生个性化方法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解答方法。(1)先算坐满人的3组有多少人,再加两一组的2个人:33+2=11。(2)先按4组都坐满了人算,再减去多算的1人:34-1=11。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能够想到,能够理解的。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课题: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58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材的编排特点:

1、“乘加,乘减”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了乘加、乘减式题,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亲们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并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

2、教材分以下3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了学生坐旋转木马的情境图,并把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为学习新知提供素材。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格局情境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第三个层次是由小精灵指出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的编排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式题运算顺序的掌握。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33+2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8页做一做

1、2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第五课时(教科书第60页),6的乘法口诀。例6选择了一个在豆角有6个豆子的事例,给出了6个豆荚,以下教材呈现方式和内容与前面有所不同。设计如下的表格,要求把1个、2个、3个、4个、5个、6个豆荚各有多少个豆子粒填在表中。然后,只给出算式和乘法口诀的前半句,其他让师生填写完成。

课题: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P6062页 教学目标:

1.编制6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背诵2-5的乘法口诀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在远程教室上课,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高兴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叶儿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刀子里面结果子,果子可做美佳肴(豌豆) 2.揭示课题

师:对了,就是美味豌豆,出示课件:一起来看看:有6个豌豆,每个豌豆有六个豆,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高兴吗?(高兴) 板书课题:六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点拨引导

你们看,豌豆来了!

出示课件:1个豌豆。1个豌豆有6个豆,他表示几个几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2个豌豆。2个豌豆有12个豆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3个豌豆。3个豌豆有8个豆你是怎么算的?(6+6+6)还有其他方法吗?(二种: 36 26+6)你能编出口诀吗? 4个豌豆。4个豌豆有24个豆? 2.自主探索

师:在咱们共同的努力下,已经编出四句6的乘法口诀,余下的老师想交给你们自己独立去探索,有信心吗?(有)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题卡,看这一面(师举起题卡示意大家是哪一面)分别算出5个、6个、7个、8个、9个豌豆有多少个豆,并根据相应的算式编出口诀,然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交流后马上坐好! 3.指名汇报

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及口诀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齐读并用心记忆口诀 (2)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上面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6。

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6。

(3)如果你忘了其中的一句口诀,怎么办?【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掌握了,那么下面这道题你能做吗?

课件出示:6 8 = 6 7 +( )= 6 9 -( ) (4)读两遍口诀,记一记 (5)对口令游戏

师生对:老师说前半句,你们对出后半句

生生对:同桌合作,一人说前半句,另一人说后半句

师:口诀对答如流,看来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小豌豆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大,高兴极了 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

师:打开题卡的这一面(老师示意学生哪一面)快速完成第一题,要书写工整、大方,做到准确。

第一关 根据口诀填空 一六( ) ( )六十二 六( )四十二 三六( ) ( )六二十四 六( )四十八 五六( ) ( )六三十六 六( )五十四 师:做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比比看哪桌最先完成 第一关顺利通过,来看第二关,要做到又准又快。 第二关 看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六七四十二 六九五十四

师:恭喜大家成功闯过第二关,第三关有点难,看看大家是否都能顺利通过,现在开始

第三关 算一算:

3 6= 7 6= 4 6= 6 8= 5 6= 6 3= 6 2= 1 6= 6 9 - 6= 6 7 + 6=

三、总结提升 出示课件:

1.1片雪花有六个花瓣,2片雪花有12个花瓣,三片雪花就有18个花瓣 2.1个六边形有6条边,2个六边形有( )条边,3个5个呢? 1只蚂蚁有六条腿, 1只蝉有六条腿, 1个“多”字 是6笔写成的, ......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用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希望同学们能用你那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它、解决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教学反思: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研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与自主探索的能力。

第六课时(教科书第63页),用合适的方法解答问题。例7,选择了学生身边的事例,提出两个问题。(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教材设计了“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三个问题,引导解答问题的过程。在“怎样解答?”的问题讨论中,以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的计算方法:(1)题用乘法:54=20(张);(2)题用加法:5+4=9(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明提出问题:两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教材给出两个问题的图示。在“解答正确吗?”的问题中,提示了检查的方法: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及相关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

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在“解答正确吗?”的环节,以文字出现了回顾检验的内容和顺序先检查图再检查算式,教给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正确解题方法的技能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6的乘法口诀都学完了,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玩对口觉的游戏好不好?

师生对口决,复习1~6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帮忙解决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但意思不一样。

生2:第(1)小题中有4排桌子,而第(2)小题中只有两排桌子。

生3:第(1)小题中的4排桌子都一样多,没排都有5张桌子;第(2)小题中的两排桌子不一样多,一排是4张,一排是5张。

师:同学们很认真,分析得也很透彻,那么该怎样回答呢?

生;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这样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分析题意,检查思路对不对。

师:对,画图更直观形象,画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代表桌子,现在就试一试吧,然后再解答。 学生尝试画图并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板书。

二、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64页第

1、2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4篇

【学情说明】这是必修4的古代人物传记单元。通过必修13的文言学习,以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文言阅读的经验,积累了较多的文言相关知识。加上学生的教辅资料《优化探究》上面有详细的文言知识的归纳和课文译注,因此本教案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归纳法。

3.“引导探究”学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说:从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结合《导学案》的“知识梳理”,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2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3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布置作业

四、课文板书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教法学法

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

1.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

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5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6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

说文解字,一课一字。节,繁体字節,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本义:竹节。

这一环节,我将以“节”的说文解字来导入新课,通过剖析“节”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为下个环节以“节”为线索梳理全文做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

(1)承接上文的“节”字,引导学生围绕“节”来梳理全文,小组讨论,师明确。

明确:文章大致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持节出使

第二部分38自然段两次守节求死

两次为节拒降

一次护节求生

第三部分

9、10自然段不辱使节,白发归国

进而让学生总结:“节”不仅是使者出使的凭证,也是一国尊严的象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学习讨论,不仅解决本课的知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

在文章第二部分中,苏武的守节护节英雄事迹,使其人物形象得以彰显,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先从两次为节拒降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与苏武形象截然相反的三个反叛人物:张胜、卫律、李陵,再逐一分析。张、苏二人对比的内容较短,可一带而过;分析苏、李二人,可点派两名学生来分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再由学生自评,从人物的言语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

A.张胜面对卫律逼降作何反应?

请降

B.卫律劝降苏武,使用何种手段,苏武作何反应?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不动,不应

C.李陵劝降苏武,使用何种手段,苏武作何反应?

晓之以理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动之以情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讨论法和诵读法,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讨论中剖析人物形象,在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达到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的目的。

(2)在这一环节,我将设置问题,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文中曾提到苏武两次舍身求死,从容就义,一次被阻止,一次被救活。后面囚禁在海上时,又极力求生,这是什么原因,前后是否矛盾?

A.组织学生演一演两次苏武求死的内容,表演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谁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表演得更好。

(可引导学生从对话、动作等细节描写方面,来点评分析。在这一演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体悟人物形象)

B.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苏武求生的原因,经过上一环节的一演一说,学生不难分析出:苏武为守护大汉的尊严,忍辱偷生,如此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

四、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民族气节千古流传。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及其事迹。

五、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

为苏武写一份颁奖词。

六、板书设计

苏武传

班固

张胜请降

苏武卫律逼降

李陵劝降

《张衡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的情况;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能力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炼简洁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相关情况导入。

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是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开创地震学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

(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注意注音、断句等。 2.学生集体朗读。 3.提示读音。

属文 (zhu) 璇机(xuan) 算罔论(wang) 蟾蜍(chanchu) 4.疏通字句。

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谦虚谨慎) “从容淡静”“举孝谦不行” (淡泊名利) 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2.除此之外,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有《归田赋》《四愁诗》等。地动仪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可见其对天文的兴趣。 3.全文共六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文学成就(第一段)

科技成就(第

二、

三、四段)

9 治国才能(第

五、六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4.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五、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1.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2.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1)集体朗读。

2)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的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3)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3.引导学生学习

5、6段。 1)学生自读,疏通字句。

2)这两段写了哪儿几件事情?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一件是交代《思玄赋》的来历,突出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一件为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的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六、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1)通假字

员径八尺 通“圆” 形似酒尊 通“樽” 2)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 “方向” 现指相近的几个人物事情之一。 衡下车 “初到任” 现为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奇其才 (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句) 果地震陇西 (状语后置)

讽议(于)左右 (状语后置、省略句) 视事三年 (省略主语)

七、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总结要领,引导思维:

1.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一生中经历了几位皇帝? 四位皇帝:东汉章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也是以时间为经线来写的,时间虽长,但叙事清晰。 2.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3.小结人物传记的写法:

1)以时间为顺序组材,概括人物的一生。 2)突出人物重要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4.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突出特点,请同学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重点看第四段,主要由学生完成) 5.学习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如:

1)品德和人格是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2)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 3)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4)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大家对人物传记写作技巧的认识,并且帮助大家将课内的文言知识有效迁移,我们一起完成一道文言阅读题。 《曹植失宠》(参见发的资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特点,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今后在传记的写作中借鉴。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1、 善属文

1、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

2、 善机巧

2、剪裁得当。

3、 善政事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5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丰富词语积累

2、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培养兴趣,逐步形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设计练习题和登分表。

2、学生准备:复习本组课文中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1、师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而且还学会了不少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词语 盘点大比拼,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掌握的生字新词多。

2、 揭示板书课题词语盘点大比拼。

3、 交代游戏规则本次游戏由老师担任主持人, 学习委员担任登分员, 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进行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我会读”“我会写” “我会用”三关,得分最多的为优胜小组。

4. 学生分组,推选参赛小组组长。

二、第一关:我会读

1、主持人宣布“我会读”游戏规则。 (1)、 各组成员先自由读一读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中的词语, 然后小组内相互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

(2)在各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采用开火车的互读互听, 每人次读 准一个词语加一分, 反之扣一分。 (教师事先把词语卡随机排序出示) 2. 学生自由读,接着小组内互读互听互纠正。

3. 各组开火车读词语,组织其他组评议,登分员做好得分记录 第一关结束后,主持人宣布“我会读”得分情况。

第二关:我会写

1、主持人宣布“我会写”游戏规则。

(1) 各组成员先自由写一写“读读写写”中要求会写的词语,而 后由小组长组织听写,及时查漏补缺。

(2) 在各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主持人从“读读写写”中选5-10个词语进行听写,然后小组间互改,每人次写对一个词语加一 分,反之扣一分。

2. 学生各自书写“读读写写”中的确词语,接着小组内听写,及时纠 错

3、全班听写,然后小组间互改,登分员做好得分情况。

4、第二关结束后,主持人宣布“我会写”得分情况。 第三关:我会用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6篇

1) Can ask and state own and other problems 2) Can give advice 【Strategies】

1) Find the expressions that have the same meaning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2) Gues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Culture】

Opinions about taking after-school classes in eastern and wea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period 1a~2d 1a

To introduce Ss to the first unit goal:talk about problems. To set the scene, increase Ss’vocabulary and introduce the target language. Let Ss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in their life. Lead Ss to go through 1a.learn the word and expressions .After learning ,T gives advice. 1b Listen and circle the problems you hear in 1a. Repeat it after the tape.It is helpful to finish 1c 1c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s together and make a new one in groups .Then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2a and 2b Tell Ss the main idea and introduce some key words. Listen to finish 2a and 2b Repeat it after the tape Note the words and phrases. 2c Role-play a conversation between Peter and his friend.First in group.Then act out. 2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First repeat after the tape and underlin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y don’t know.T explain them to Ss.Then practice and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Homework】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prepare the performance for tomorrow.

The second period 3a~3c Step1 Revision 1.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2d 2.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Step2 Presentation 1. Tell Ss what we learned in this unit.Ask them what problems they have in their family and how they solve them.Whe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t home, what do you do as a kid? 2. Ask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T can give some key words during this step.For example,fight a lot,get on with. 3. Introduce the article is a letter. Pay attention to the style. And we can get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style. 4. Give questions and ask Ss to read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s must have enough time to do it. So T is patient to wait for them to find the keys. 5. 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the problems and advice.It can be made into some small conversations.

A:I can’t get on well with my family.What should I do ?

B: You should talk about these feelings with his family. 6. T play the tape and ask Ss to repeat. When they read, they should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y don’t know. 7. T explai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Ss. Practice them with Ss 8. Read and translate the two letters in group. T give help if they need. Step3.Discussion Ask Ss if they agree /disagree with his advice and why. Step4.Practice 3c Which words or phrases in the letters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s as the following? Write a sentence using each word or phrase.Because my Ss have poor English, it’s better to lead Ss to do it together. Then T write Ss’ answer on the Bb. Step5.Homework Rewrite the two letter in a short passage. Try to recite the letters. Remember the words and phrases and T check them in class. The third period

Grammar Focus~SectionB1e Step1 Revision 1. check the words and the expressions on Page 27. 2. Encourage Ss to recite or retell the article.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Grammar focus Ss read it and translate it in group.T gives help when they work in group.Then T can have a check about it. 2.4a Expain the use of although, so that and until.Prompt Ss to suggest what these words mean and what they are used for.T can help S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  Although is used to join wro parts of a sentence and it shows a contrast between the ideas in the two parts.  So that is used to introduce a reason for what is stated in the earlier part of a sentence.  Until is used to show that an action continues up to a certain time and stops at that time, 4b. Tell Ss some problems and ask them what advice they can give.It’s better to write down Ss’answer on the Bb. 4c T show these problems to students and discuss them together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metimes Ss can give some perfect responses.Rmind Ss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Section B 1a and 1b Ask Ss how to lower stress .Make a list of activities on the Bb. T also can make a survey about the activities in 1a. 1c Lead Ss to look through the sentences .read and translate them to make sure they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Ss can get a main idea about the listening material.T can make it a small conversartion about each stress.Listen to check the problems. 1d Before listening , T can ask Ss to make a gue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by using the contextual clues. After listening, Ss repeat the conversation. 1e Ss practice speaking the target language by talking about the problems and advice. Step 3 Homework Memorize the Grammar Focus Talk about the stress and the way to solve it.Write it down as a composition.

The fourth period 2a~2b Step 1 Revision Check the words and the phrases.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Step 2.Presentation 2a Go through the activities and check the ones the Ss do 2b 1) Ss scan the intructions and the two questions in 2b and predict the main idea to make sure the purpose of the first reading. 2) Ss read the text and say the main idea. If Ss have difficuly, T can provide some pharses for Ss to choose, Then let Ss express the main idea by using the whole sentences 3)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Find the points they can’t understand.

Exam skills, so that, in order to , compete, typical, on most days after school, football training, cut out, the tired children don’t get home until after 7:00pm.,have a quick dinner, It’s time for homework,continue, comparewith, crazy, push their kids hard, development, cause a lot of stress, even.T explain the keys to Ss and practice them with Ss. 4) Ss repeat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Step3 Homework Retell the story

The fifth period 2c~self check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

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范文第1篇1.观察树木的年轮时,要以年轮的( )为原点,沿( )和( )方向画“+”。 2.根据树木的年轮可以推算树木的(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