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精选9篇)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1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元旦的钟声已经敲响,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在紧张有序的进程中已接近尾声。走过一段路,身心有些疲惫。需要稍稍修整一下,给自己一点静心思索的空间。看看前段路程大浪淘沙后,有没有在沙滩上留下些许令人欣喜的贝壳,还是依然是沙子。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一贯坚持着。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撰写高质量且有效可行的教案,做到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探讨,并虚心听取各位教师的好建议,好方法。主动听取同科教师的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等,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依然保持着。 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信任他们,激励关爱他们。对待他们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批评、训斥。多一些细心、耐心,少一些冷落、焦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面。多一些实战演练,少一些理论灌输。总之,多从自身做一些改变与调整,少指责他人的弱点与不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欣赏赞许的眼光面对着60多位已进入青春萌动期的初二学生。三.高质量、严要求、高标准的教学工作始终如一的贯彻着。
1.学习新知识,力求学生随学随掌握。随时检查督促,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及时巩固,不留“知识”的剩饭。
2.阅读指导,读文本要求学生要善于发现寻找文章的美点。不读书,不动笔。随时圈画文中的好词、妙句。并静心细细的品味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这样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3.作文指导,大部分学生已做到了谋篇布局的合情合理、语言表达的自然顺畅、过渡的自然。本学期侧重训练记叙文中精彩片段的描写,要求做到有视觉的画面感的效果。如命题作文《我在阳光下成长》《生活中的“小插曲”》、《身边的美》,非常适合多个片段、多角度选材描写的展示。经过一次次的习作、评改、指正,效果还不错。另外,说明文文体的教学也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对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学生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更好的掌握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这一特点。设计了命题作文《我们的学校》或《我们的教室》。评改学生习作的《我们的教室》后。问题百出,对事物性说明文体的掌握不甚理想。教师下水作文《我们的教室》(以教室为例)作为范本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第二次习作《我们的教室》。虽然个别学生还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较成功。四.对单调有序的教学工作流程的一点思索。工作流程如下:
1备课。细致入微的研究文本,结合着《教师教学用书》在文本中做着必要的圈点批注。
2.写课。撰写出有效高质量的教案——课堂的教学流程。3.上课。
4.布置作业。作业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背诵的、抄写的、默写的、《配套》、《同步》、作文、有助教学所做的必要的练习题补充的等。
4.讲析习题。《配套》、《同步》、教师补充的练习题等是需要教师一一讲解的,这需要教师也要一一做一遍。遇到课外的文言文还需要上网查资料弄清文言文的文意。4.检查、批改作业。对无形作业的检查:
文言文的背诵、古诗词的背诵、学生谈心疏导。对有形作业的批改不是一个对号或错号所能解决的,需要教师的认真审查来决定的。(有时要面批,进行指导纠正。老师都利用课间的十分钟)不管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老师们都像一个个机器人似的被这种单调重复的教学流程所驱赶着、所控制着。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被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充斥着。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微乎其微的。或许你会说:
“只要你想有,时间总会挤出的。”大脑不可能在8小时工作范围之内总是处于亢奋状态,有时也有几个小时的疲劳期。或许挤出的那一点点时间,正是大脑的疲惫期,什么也不想做。这自由支配的时间等于零。自由支配的时间既然不存在。要求老师们多学习,要有创新的理念,要提高教学效率便只是口号,喊喊而已。想汲取些许新鲜的血液,用来为自己充充电,不至于被时代的步伐落得太远。汲取新的知识,需要大脑处于良好轻松的状态。否则,什么也学不到。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2篇
一、教材简析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以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七年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却有待加强,下面根据初一期终考试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如下:七年级期末语文合格率为91.7%,优秀率为14.3%,平均分为90.2。因此,本学期在保持合格率、平均分总体较好的势头之下,还要大力抓好优秀率,力求本年级总体水平一致。目前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过程安排
(一)识字写字方面
1、课后读一读、写写和课文注解为重点,学生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自觉养成语言积累的情况,改正写错字别字的缺点。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文字知识,让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识记和扩展。
3、课后听写,反馈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订正。
(二)阅读方面
1、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2、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3、课堂教学方面:抓住关键,简化头绪,关注细节。首先要自主对文本进行细读。其次参考有关鉴赏文章。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关键问题进行预设。关键问题要指向明确,有意义,有发展思维和提升语悟的价值,具有开放性,能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不同学生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言说的凭借,都可能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尽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同时对自己的每一堂都要有反思。课堂比较精彩的地方做实录。鞭策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三)写作方面
1、首先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因此这学期开始“班级日志”的活动,每组一本日志,一天一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练笔的机会,文体内容都不限。
2、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个单元给学生类文阅读,并写读后感。既可以积累素材,同时也可以练笔,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四)朗读方面
除了加强课堂的朗读指导外,进行自主早读的实践。
(五)实行反思型的单元学习评价。
2016 9 9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3篇
一、讲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
在“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的教学中, 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具有本地特色的故事,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学生通过向当地的老人了解, 知道了如下两个故事。
“麂狮岩洞”故事麂狮岩洞是国庆村东南乌蜀山山脚的一个山洞, 现也称“蟢丝岩洞”。据传当年朱元璋曾兵败逃难至此, 撞进了洞中, 可无遮身之物, 只有几只蜘蛛在小洞口结网。他向蜘蛛祷告, 蜘蛛似通人性, 竟迅速吐丝, 把洞口遮了个严严实实。追兵赶到, 见洞口结有丝网, 就到别处搜寻了。朱元璋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来他为感谢蜘蛛称之为“蟢”, 麂狮岩洞也就改称“蟢丝岩洞”了。
“八仙岗村”故事离县城不远有个村庄叫八仙岗村, 相传八洞神仙当年遨游到这里, 被这里的秀丽景色所吸引, 于是找了块平整的大石席地而坐。这时, 汉钟离与吕洞宾闲情大发, 下起棋来, 下着, 下着, 吕洞宾突然瞥见山脚池塘边有一苗条女子, 被女子美丽动人的姿色所迷, 起了调戏之心。汉钟离看出吕洞宾的心思, 劝他摒除俗念, 结果两人争执起来。吕洞宾因理亏争执不过拔腿就跑, 汉钟离紧追不舍。吕洞宾无奈钻进路旁的石洞。汉钟离在洞外规劝得口干舌燥, 吕洞宾在里面既不吱声也不出来。说也很巧, 洞中忽然火起, 在危急之际, 汉钟离随手抓了一大把稀泥, 抛将过去, 恰好封住了洞口。至今山洞的沙石泥土依然还在, 八洞神仙坐过的那块岩石还依然印着八个屁股印呢!
优美的传说, 打动了学生, 激起了他们亲自去看一看的欲望。
二、诵描写当地风景的诗句
在“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懂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树立环保意识, 产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责任感, 笔者搜集了历史名人描写本地优美风景的一些诗句, 让学生朗诵。
清朝周礼有一首题为《长门流涧》的诗, 描写本镇城头岩下山村龙门山的瀑布。原诗是这样的:“万斛源水细涧流, 龙站常带剑光浮;深湾九折深无际, 何处寻芳古渡头。”
清朝施典型有描写八仙岗古迹的诗:“涉陡高岗日已西, 话求古迹草萋萋。八仙坐印今犹在, 一二三四排整齐。”
名人徐鼎新有一首题为《轮岩瀑布》的诗, 描写的是墩头东南约十里的转轮岩瀑布:“嵯峨岩厂插长空, 万里长江一望中。举步青云随足起, 抬头旭日封眉红。嫦娥点烛光难掩, 银汉河翻水易攻。白练飞泉天际落, 其声滂湃振无穹。”
当代文学家曹聚仁在1956年写过一首题为《金华感怀》的诗:“梦回夜半是金华, 默对北山若忆家。竹叶潭深留旧网, 挂钟尖外送飞霞。桥头一觉黄粱熟, 叱石非羊世事麻。只有梅溪流不尽, 古樟丛柳乱归鸦。”
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描写本地名胜古迹的优美诗句, 心潮激昂, 精神振奋, 产生了热爱这方热土、保护这片自然环境的情怀。
三、赏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
在“综合探究四过年, 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 笔者为了让学生不仅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欢乐中, 而且感受到节日带来的浓浓的情, 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谚语, 分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达到传递美好情感、弘扬传统美德的目的, 如:
“年初一拜太公, 年初二拜外公”, 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一种瞻拜祖宗、敬仰祖宗的风俗, 也体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情感。
“正月不空手”, 讲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礼尚往来的礼节。
“五月端午驱病邪, 家家门前插艾叶”, 俗传五月是“恶月”, 端午是“鬼日”, 有恶鬼作祟, 故民间家家门前插艾叶。
“六月六, 晒得鸡蛋熟”, 农历六月初六, 是最炎热的时候, 作为民间传统节日, 地方上就有吃肉、曝晒衣物、狗洗浴等风俗, 表达了人们防虫蛀、去晦气、保平安的愿望。
“银洋整担挑, 没有人敢要”, 反映的是古朴淳厚的民风;“勤勤俭俭粮满仓, 大手大脚仓底光”, 反映的是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亲戚担对担, 邻居碗对碗”, 反映的是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爹娘对儿囡路样长, 儿囡对爹娘箸样长”, 反映的是父母疼爱子女的感情。
欣赏这些谚语, 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并立下继承传统美德的志愿。
四、品具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
在“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 笔者收集了一些反映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歇后语让学生品析。
“红绸子上绣牡丹———锦上添花”“金戒指上镶宝石———好上加好”“江边的弄潮儿———赶浪头”等, 反映了人们衣着打扮上的变化。
“早上吃得饱, 中午吃得好, 晚上吃得少——养生真好”“吃得耳朵都动了———味道好爽”“吃西瓜蘸蜂糖———甜甜蜜蜜”等, 道出了人们在饮食上的变化。
“十字路口行车———四通八达”“马路上安电灯———光明大道”“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航天飞机出发———远走高飞”等, 反映了人们出行的方便快速。
“过年的贮藏室———满了”“节日的礼花——万紫千红”“欢心歌儿唱不尽———其乐无穷”“捧着鲜花坐飞机———美上天了”等, 反映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4篇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立交桥、交通标志、天安门、剪纸(窗花)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而关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重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发现、归纳、比较、运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義;
2.能辨别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欣赏图片,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先不提轴对称现象)
教师: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象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飞机、窗花、蝴蝶、交通标志、天安门等图片)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类似(对称)的物体,并与同桌交流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折痕处不要完全剪短(先对折,再多次对折得出不同的图案),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多演示几遍)
2.结合先前观看的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提出对称现象)
3.前后或同方同学议一议:再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直线两旁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练习:
试一试: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轴对称
1.出示教材第59页图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就能够重合。
2.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练习
(1)找出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多少?
(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
理解。
1.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学生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图形。
联系: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将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你能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五、作业
1.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2.教材第64页习题1、2、3。
八年级下学期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第5篇
(1)核技术领域:
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
(2)航天技术领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两弹元勋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6篇
(一)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启发思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新思路、新模式。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上努力创造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努力方向和不足之处
一学期来,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长进。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勤于学生的意识有待加强,朗读水平也有待继续提高,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对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语文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特色点。
(二)语文教研组总结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狠抓语文常规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课程课堂改革办法,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下面我将本学期的我教研组的工作做简单总结如下:
1.注重业务学习。为了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积极参阅《语文教学通讯》杂志、《教师报》以及《中国教育报》,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拓宽语文改革思路。
2.注意精心备课,认真上课。
3.认真落实听、评课措施。每节语文公开课我们组都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并且能提出宝贵意见,便于讲课老师及时修改自己的教案和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听评课活动,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转变成教学行为和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存在一些的问题:a、应该再把评课工作落实得再细致一些。我们教研组虽有评课意识,但是氛围不浓。有些人不说不好听的话,和实质性的指导意见。b、我们的教师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教学建议工作。
c、要多搞课外语文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7篇
A.桅杆(wéi)
镌刻(juān)
溃退(kuì)
瞥见(piē)B.要塞(sài)
解剖(pāo)
惊骇(hài)
歼灭(jiān)C.踱步(dú)
绯红(fēi)
诘责(jié)
窒息(zhì)D.滞留(zhì)
粲然(càn)
踌躇(chóu)
翘首(qiào)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正襟威坐
抑扬顿挫
畸形
匿名 B、荡然无存
诚慌诚恐
胆怯
懊丧 C、暗然失色
名副其实
犀利
凛冽 D、锲而不舍
微不足道
咆哮
管辖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头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该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在他杂乱无章的房间里,我终于找到了那本册子。
D、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梦游江南,;游走大漠,;探访名山,;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月球车“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B.这篇报道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C.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D.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而且了
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
6、根据语境仿写句子。(2分)
欣赏是一种领略,欣赏也是一种收获。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
。
7、默写。(8分,每空1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该空不得分)(1)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2)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3)柴门何萧条。《梁甫行》(4)树树皆秋色。《野望》(5)月下飞天镜。《渡荆门送别》(6),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8分)
(一)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共4分)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然 而逝。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今天,朝夕相处的九年级一班的老师、同学,相聚在离别的路口,再次回顾那些共同奋斗过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浓浓情谊,畅想绚丽多彩的未来,特举办师生联欢晚会。请你为告别晚会完成以下任务。
8、请你为这次晚会取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2分)
9、毕业晚会上,小明准备献唱《朋友,别哭》可当音乐响起时,他却紧张得忘了词。如果你是主持人,会说什么为他解围呢?(2分)
(二)名著阅读。(共4分)
10、《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__国的记者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每空1分,共2分)
11.同学们,《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读本,你应该读得差不多了吧,书中最能打动你的人物是谁呢?试以人物的事例简单分析打动你的原因。(2分)
三、阅 读(共42 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12-16题。(14分)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 才会飞行
①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 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 少次才能做对?
②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 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③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地眺望着窗外。
④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
⑤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⑥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
⑦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⑧“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⑨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⑩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⑪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⑫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⑬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⑭忽 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⑯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看过一本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们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
⑰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 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事欲速则不达。”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
⑱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⑲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
12.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4分)
主要事件
起因 一道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经过
结果 1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3分)
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
14..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2分)
16.文中的肖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17-20题(12分)两角钱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 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 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 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 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17、.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 的那种感觉” 中“干净 透明”的含义。(3分)
18、“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3分)
19、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3分)
20、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21-23题。(11分)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3分)(1)、相与步于中庭
(1分)(2)、怀民亦未寝
(1分)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分)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2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阅读古诗,完成24、25题。(5分)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4、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单 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5、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3分)
四、作文(50分)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财富观因人而异。有人视金钱为财富;有人视亲情为财富;有人视友情为财富;有人视青春为财富……
请以“我的财富”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八年级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6题每题2分,7题8分,共20 分)
1、A
2、D
3、D
4、B
5、A
6、略
7(1)乱花渐欲迷人眼(2)岂不罹凝寒(3)狐兔翔我宇(4)山山唯落晖(5)云生结海楼
(6)晴川历历汉阳树(7)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8分)
8、友谊地久天长,同学情,良师恩。
9、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相信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也跟小明一样,定是感慨万千,让我们一起和小明唱响《朋友,别哭》吧!
10、美国埃德加·斯诺
11、略
三、阅读(共42分)
(一)《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 才会飞行》(14分)
12.经过:肖老师发现王小鹏在琢磨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结果:肖老师在和同学讨论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时帮王小鹏树立了信心(4分)
13、愣住:为王小鹏思考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一问题而感到惊讶。沉思: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要如何帮助王小鹏才能让他在学习上飞翔(3分)
14、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肖老师认为王小鹏观察蝴蝶与学习无关,表达了对王小鹏的担忧和关心之情。(2分)
1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煽动翅膀的蝴蝶。因为作者文章主要是围绕“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来展开论述的。暗线是:肖老师对王小鹏的态度。刚开始肖老师对王小朋观察蝴蝶这一行为的不在意、生气,后来通过和同学们探讨之后,从而对王小朋的认可、肯定。(2分)
16、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富有教育机智,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发试卷时,下意识地观察王小朋,可以看出她关爱学生;面对王小朋“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这一问题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自己陷入沉思,可以看出其尊重学生;面对简单的题讲了三四遍,王小鹏还是不会做,肖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是结合王小朋观察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同学讨论并帮王小鹏树立了学习信心,可以看出她富有教育机智、注重教育方式方法。(3分)
(二)《两角钱》(12分)
17、“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3分)
18、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3分)
19、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是快乐和自豪的。(3分)20、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1分)
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1分)
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1分)
(三)文言文阅读(11分)
2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3分)(1)共同、一起(2)睡觉(3)清闲的人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3、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4分)(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四)《使至塞上》(5分)
24、(B)
(2分)
25、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 瀚沙漠的 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3分)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第8篇
1.本节课课时为45分钟, 通过运用跳读, 略读, 细读, 听录音和朗读等多种阅读技巧, 完成选择、填空、改错、问答、表述等形式多样的同步习题, 使学生对California这篇课文内容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阅读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小组竞赛和角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 既培养了团队精神, 又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 通过歌曲欣赏、影片播放、图片赏析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既体现了教师对多样性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又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设计新颖, 环节紧凑, 教学手段丰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自然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各种教学目标, 较好地展现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特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阅读部分的课文, 分别介绍了美洲土著人、西班牙人、俄罗斯人、金矿工人、后来移民、最近移民与未来移民, 使学生认识到加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地方, 并对加州的变化、发展过程有更深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进一步拓宽视野。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阶段, 大部分高中生学习英语是迫于高考的需要, 学习兴趣不浓, 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英语学习的价值, 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通过加强文化导入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 促使学生对英语社会与文化的态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态度, 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求。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加州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学习目标
(1) 明白并理解加州巨大的种族和文化差异产生的历史原因。
(2) 能够表述加州的历史。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加州移民的特点以及加州的文化、历史。教学难点:
了解加州多元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 (3分钟 )
(1) 课间播放歌曲California, 上课后教师以这首歌为引子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主题California, 让学生分享有关加州的信息;
T: Good morning, everyone. Have youheard of the song? It’s my favorite songcalled California. I am sure some of you arefamiliar with California. Would you like to sharesomething about California with all of us?
S1: …S2: … S3: …
(2) 欣赏短片, 同时教师对加州进行简介。
T: (along with the video) : California is thethird-largest state in America. As a coastalstate, California has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with cool, rainy winters and dry summers.The culture of California has been greatlyinfluenced by several immigrants, such as, the Spanish, and people from Latin America, the Indians. Many beautiful places are worthvisiting, such as Chinatown, Golden GateBridge, and Fisherman’s Wharf, Hollywoodand Disneyland.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美妙动听的California歌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California, 然后通过几位学生对California的表述, 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了解。接下来在短片展示的同时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同步讲述, 生动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为下一步阅读教学做好了铺垫。
步骤2:快速阅读 (4分钟)
(1) Skimming: Read Para.1 quick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below.
What does the text mainly talk about?
答案:A
A. The history of California.
B. The population of California.
C. The culture of California.
D. The lifestyle of California.
(2) Scanning: Read the headings in therest of the text and answer:
How many kinds of people are mentionedin this text?
Native Americans, Spanish, Russians, gold miners, later arrivals, most recent arrivals
设计意图:该环节让学生运用略读和找读两种阅读技巧完成相关的习题, 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段落大意。
步骤3:精读 (10分钟)
Task (1) : 听课文第二段录音, 并填空。Native Americans were living in California atleast 1_____ years ago. In the 16th century, after the 2_____ of the Europeans, nativeAmericans were 3_____ or forced into 4_____, and many 5_____ from the diseases broughtby the Europeans.
① 15000; ② arrival; ③ killed;
④ slavery; ⑤ died;
Task (2) : 读第三段, 找出正确答案。
During which period was California partof Mexico?
答案:C
A. 1846 — 1848.
B. 1821 — 1848.
C. 1821 — 1846.
D. 1848 — 1850.
Task (3) :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段, 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Who was the first to arrive in Californiaafter gold was discovered?
South Americans and people fromthe United States were the first to arrive inCalifornia.
Task (4) : 欣赏《淘金记》中的节选
T: So many gold miners crowded intoCalifornia, did they achieve their dream ofbecoming rich during Gold Rush Period?
Ss: …
T: Although this section of the film ishumorous, we can see gold miners had ahard time during that period. Also, from thispassage, we know California is a place withdifferent cultures and races. That is why it’scalled A Land of Diversity.
设计意图:该部分为细节阅读, 通过听录音和学生朗读两种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 以及“填空、选择、问答”等多种形式的设疑方式, 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理念。此外, 通过欣赏卓别林滑稽幽默的无声短片, 使学生在加深理解淘金热的同时, 一张一弛, 放松了身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步骤4:小组竞赛 (6分钟)
竞赛内容分为必答题、和风险题。
☆必答题: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均有机会; 回答正确加10分, 回答错误不扣分;当某组回答错误时其它小组可以抢答, 回答正确加10分, 回答错误不扣分。
☆风险题:组长抽取题号, 小组讨论, 组长代表本组回答问题。答对加20分, 答错扣10分。
(1) 必答题 (8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并准备一些问题, 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提问和回答 (见图1) 。
(2) 风险题 (8分钟) :教师给出California一词, 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风险题, 由组长代表本组进行选择, 可与队友讨论后回答问题。
如:选取字母C, 该题为
California, a state in the western USA, borders ________.
答案:A
A. the Pacifi c Ocean
B. the Indian Ocean
C. the Atlantic Ocean
D. the Arctic Ocean
选取第一个A字母, 该题为
California is the ________ largest state.
答案:C
A. fi rst
B. second
C. third
D. fourth
比赛结束后评出获胜小组, 颁发奖品, 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和肯定。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小组竞赛形式新颖, 竞争性和趣味性相得益彰, 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小组活动中达到了对该部分的深层理解。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既完成了 教学任务, 又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培养了团队精神, 展现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自然有效的达成了情感目标。
步骤5 (10分钟) :角色扮演
假设你是加州州长Jerry Brown,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致欢迎词, 并简单介绍加州。 (小组讨论, 选出一位同学展示。)
Suppose you were the governor ofCalifornia—Jerry Brown; please deliver anaddress of welcome to visitor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该部分通过角色表演这一小组活动, 不但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所授内容的掌握程度, 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充分展现了学生素质和个人风采, 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步骤6:总结 (2分钟)
With China developing rapidly, more andmore foreigners come to China to work, studyand live. So we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cross- cultur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better. Meanwhile, our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 should be valued because of its longhistory and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world.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教师本人的总结, 一是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阅读内容的掌握, 展现了教师的个人素质。二是由California的多元文化拓展到中国的文化大融合, 使本节课达到升华, 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从而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步骤7:评价与家庭作业 (5分钟)
1. Make a summary of the text in about100 words.
2. Surf the Internet to fi nd more informationabout California and you are expected topresent it to your classmates in the next class.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理解主旨大意;
2、寻读具体信息;
3、理解细节;
4、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
5、理解文段的文化信息。
评价方法:
1、单项选择;
2、填词题;
3、是非题;
4、口头转述;
5、按指令完成文段;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第9篇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绯红(fēi)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人教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