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范文
鼻内镜下范文(精选9篇)
鼻内镜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9~69岁;病程1.5 h~15 d。出血部位:下鼻道穹隆部20例,嗅裂鼻中隔部11例,鼻中隔后段6例,中鼻道3例,下鼻甲后段2例,中鼻甲后段2例,鼻咽Woodruff静脉丛1例。入院时仍有间断性鼻腔、咽部渗血,多为夜间阵发性反复出血,每次出血量40~200 ml。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及肝功能均正常。合并高血压23例,严重鼻中隔偏曲11例。
1.2 治疗方法
接诊时稳定患者情绪,予以支持、镇静治疗,出血量大者予以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有内科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取端坐位头稍后仰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内血迹及分泌物,予以丁卡因加麻黄素棉片麻醉鼻腔黏膜,收缩鼻甲,反复3次,每次约5 min。在吸引头的引导下用各型鼻内镜自上而下,从前至后,由内到外,查找可能出血部位。依次为:鼻中隔前段、下鼻甲前段、嗅裂、中鼻甲、中鼻甲后端、鼻中隔后段、中鼻道、下甲后段、下鼻道、后鼻孔、鼻咽部等。明确出血点后,清理术区,除尽积血及分泌物,用微波热凝出血点周围至组织发白,再热凝出血点。有少量出血者可用麻药棉片压约15 min后再予以热凝,出血凶猛者先予以少量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出血点,48 h后取出再热凝。止血成功后术区涂抹金霉素眼膏,并予抗炎、止血、支持、对症治疗3~5 d,并禁止擤鼻、剧烈运动,控制喷嚏,尽量避免低头。
1.3 疗效标准
治愈:出血止住,3个月随访期内无出血情况,鼻腔黏膜修复,红润。好转:出血止住,3个月随访期内出血频率较治疗前减少,鼻黏膜部分修复。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对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鼻腔无渗血或未再出血为治愈,鼻腔有少量渗血或少量出血为好转,鼻腔有出血需再次治疗为无效。所有45例患者中,治愈3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95.56%,随访6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2],而且患者往往恐惧紧张、要求迫切,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主要由鼻部疾病及全身疾病引起。出血程度多少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鼻涕带血,严重者可一次性大出血后休克。有的患者出血1次即止,严重者可连续多次大出血而危及生命,部分患者连续多年反复出血,有的患者往往伴有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而增加危险性。笔者观察,在寒冷、干燥、高温、高湿或气温变化急剧季节易发。
鼻出血的病因包括局部和全身两大类,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黎氏区,此处有汇集成网状的血管,表面黏膜菲薄,很容易因情绪波动、疲劳、挖鼻孔、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使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损伤出血。
鼻出血治疗的重点是怎样迅速找到出血部位,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止血方案,从而有效的处理出血[3]。鼻内镜本身有放大功效,在检查过程中可以骨折和移位中、下鼻甲,鼻腔后端和顶部的结构得以显露,出血部位不再隐蔽。常见的出血部位依次是鼻中隔黎氏区、下鼻道后部、鼻中隔前下部、蝶窦前壁、鼻顶部(嗅裂)、其他部位。
鼻内镜用于治疗鼻出血具有以下优点:(1)便于寻找出血点;(2)找到出血部位后,可在直视下通过药物烧灼、填塞、微波、电凝等手段准确止血,填塞时仅用1~2根凡士林油纱条便可压迫住出血点,可避免不必要的后鼻孔填塞;(3)在吸引器的配合使用下,对一些活动性出血也可进行有效治疗;(4)该技术尤其适用于并发高血压、血管疾病及血液病等患者鼻出血的治疗。对个别出血较剧的动脉出血选择结扎或栓塞供区血管后治愈,通过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分支血管,能针对性栓塞主要出血区域的供血血管,故具有止血效果好、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其缺点是价格昂贵,放疗后并发鼻腔大出血患者较多,这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对鼻咽纤维血管瘤引起的大出血,先行DSA止血术再手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摘要:目的 在鼻内镜下明确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45例鼻腔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确定出血部位,予以电凝止血或区域性鼻腔填塞治疗。结果 45例均在鼻内镜下找到出血点,经电凝止血或区域性鼻腔填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结论 在鼻内镜下能准确找到出血点,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电凝或填塞,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出血,鼻内镜,治疗
参考文献
[1]鲜均明,杨建波,唐明均,等.探讨急症鼻腔血的最佳治疗方案.华西医学,2004,19(1):77.
[2]李育广,宋小平.鼻内镜下处理鼻出血80例.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2):118.
鼻内镜下治疗老年鼻出血的护理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 对33例老年鼻出血进行鼻内镜下微创止血, 其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65~83岁。就诊时反复鼻出血时间0.5~10.3 d, 平均4.1 d, 均为单侧出血, 出血量30~400ml, 合并高血压病史32例, 糖尿病病史7例, 鼻中隔偏曲15例, 患者均无外伤及血液病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缓慢抽出鼻腔填塞物, 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内血液, 1%丁卡因麻黄碱棉片充分麻醉收敛鼻腔黏膜, 0°及30°鼻内镜检查, 吸引器边吸除血液及分泌物边寻找出血部位, 避免吸引器碰触鼻腔黏膜, 检查顺序为:鼻中隔-嗅裂-蝶筛隐窝-下鼻道-中鼻道-后鼻孔缘及鼻咽部。出血点处黏膜表现为粟粒状红色突起或黏膜轻度溃疡糜烂呈“火山口”样, 吸引器轻触后, 可诱发出血。精确定位出血点后, 酌情进行烧灼、压迫、电凝等。术后观察15~20min, 无活动性出血, 送回病房。
1.3 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行鼻内镜下止血, 其中28例一次止血成功, 5例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行二次止血成功, 平均止血时间30min, 本组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2 护理
2.1 心理干预治疗[4,5]
老年鼻出血患者常伴有担心、易激惹、紧张、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出汗、神经过敏等症状, 可引起反射性升压, 加剧鼻出血, 因此心理干预治疗非常重要。热情接待患者, 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并进行疏导。有针对性地解释, 使其清楚治疗的原理方法,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觉, 使患者得以配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各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性格、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或家庭角色等方面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 使之保持良好的依从性, 取得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在处理鼻出血的过程中要沉着自信, 冷静而敏捷, 避免加剧患者的恐慌。
2.2 全身状态的改善
老年患者因全身疾病多、抵抗力低下、组织修复能力下降, 出血不易自止, 病情易反复, 更与老年人易患的高血压病密切相关[6]。术前需改善全身状态。贫血严重者先纠正贫血, 补充血容量再进行手术[1]。对出血较剧, 渗血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显者,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止血、补液。对伴有高血压的患者, 要密切监测血压。适当降压十分重要, 但血压不宜降得太快, 过低, 一般在120~140/80~90mmHg[7], 止血药物也应慎用, 如血压低, 鼻出血后血容量不足, 止血药物使血小板凝集, 血液粘稠度增加, 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5]。必要时予以吸氧。本组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2.3 出血的观察与预防
术后嘱患者头高体位。注意观察患者鼻腔分泌物性状, 若有血液流入口中, 嘱其吐出, 切勿咽下, 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及便于观察出血量。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保证良好的睡眠。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给予缓泻剂。嘱患者勿用力擤鼻、挖鼻, 以防再次出血。本组3例便秘患者术后24h内自行下床排便时再次出血, 予再次鼻内镜下止血及开塞露塞肛、中成通便药口服等对症处理后好转。
2.4 预防感染
静脉给予抗生素。保持口腔清洁, 加强口腔护理, 1∶5000呋喃西林含漱。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保暖防感冒。
2.5 饮食指导与中药调理
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半流质饮食, 忌辛辣煎炸刺激食物及烟酒。可配以中药温服。黄敏齐等[4]报道裸花紫珠片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疗疮的功效, 对预后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
2.6 行为干预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鼻出血的预后及防治至关重要, 因此, 对老年人普及鼻出血的相关知识十分必要。老年鼻出血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的特点, 加之患者受年龄、文化程度或疾病的影响, 普遍反应较迟钝, 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承受力均较差。因此, 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要耐心细心、通俗易懂, 采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实施行为干预, 使之对鼻出血有足够的认识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嘱患者戒除用力擤鼻或挖鼻的习惯。空气干燥时外出戴口罩。平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时要及时使用缓泻剂。注意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积极治疗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旦有鼻出血的情况, 尽早就医。研究显示[4], 就诊时间能够非常显著地影响鼻出血的预后, 表明鼻出血治疗越早, 预后越好。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迅速查找出血部位和快速、有效地终止鼻内出血。老年鼻出血具有顽固性、难治性、隐蔽性以及耐受性差等特点, 单纯的鼻腔填塞不仅痛苦大, 而且存在盲目性, 很难保证治疗效果。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临床应用的普及, 鼻腔出血点大多能在鼻内镜下找到, 而得到有效治疗 (电凝、微波、激光、烧灼、鼻腔填塞等) , 其微创、有效, 更适宜于老年人。在鼻内镜下治疗老年鼻出血的护理过程中, 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个性化的心理干预, 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解除心理负担, 还能避免因精神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 使止血事半功倍;二是控制性降压, 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的病情观察和严密的血压监测, 保持血压平稳对鼻出血的预后及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意义重大。今后, 随着鼻出血诊治技术的不断完善, 护理工作更应提倡个性化, 对患者有更加全面的评估和准确的认识, 在鼻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对于老年人应给予更有效的行为干预并进一步普及健康教育, 防止鼻出血的发生。
摘要:总结了33例老年鼻出血进行鼻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心理干预治疗、全身状态的改善、出血的观察及预防、感染的预防、饮食指导与中药调理、行为干预治疗等。认为鼻内镜下微创止血是治疗老年鼻出血有效的首选方法, 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和全程的血压监控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首要和重要环节, 行为干预治疗是影响鼻出血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鼻出血,老年人,内窥镜,护理
参考文献
[1]石达, 刘长益, 王虎, 等.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19 (4) :277~278.
[2]孙东东, 杜鹃, 彭云飞.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89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19 (6) :420~421.
[3]王金星, 乔小良, 田佳新.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17 (12) :664.
[4]黄敏齐, 郭镇平.鼻出血预后多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4) :327~328.
[5]陈洁, 常淑红, 王振喜.老年鼻出血内镜下射频治疗及心理干预[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19 (6) :441~442.
[6]练状, 张攀.鼻内镜下成人严重鼻出血处理[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4) :325~326.
鼻内镜下 第3篇
【关键词】鼻内镜;鼻息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73-01
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表现为鼻腔单发或多发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新生物,病理学上表现为极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且因息肉组织填塞及鼻黏膜息肉样改变阻塞鼻窦自然窦口常伴有鼻窦炎。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在鼻腔手术中不断运用,在鼻息肉手术治疗方面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不仅能彻底清除病灶,并尽可能地保留鼻腔正常结构以恢复鼻腔黏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但对于一些病程长,复发性息肉或息肉组织巨大填满患侧鼻腔者,术中存在出血较多、视野及结构层次不清晰的情况。我科在鼻内镜下运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系统及电动手术吸割器配合下行该类手术治疗,把以往很多破坏性手术改变为功能性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9~68岁,双侧鼻腔息肉10例,单侧鼻腔息肉8例,复发性息肉6例。术前行副鼻窦CT检查,了解鼻腔结构,有无骨质破坏,所有患者CT检查报告均伴有上颌窦、筛窦炎,2例为全组副鼻窦炎。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了解息肉发生部位。术前1周给予皮质激素口服,以减轻炎症缩小息肉、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手术。
1.2治疗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麻醉成功后用1%丁卡因5~10ml+肾上腺素2ml棉片行鼻腔填塞,充分收敛鼻腔鼻道黏膜及部分息肉组织以暴露息肉或息肉样变组织根部,手术切除之前先取部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然后于鼻内镜引导鼻中隔黏膜剥离器配合下用叉形等离子射频刀头叉住息肉或息肉样变组织根部进行射频消融(消融时间为2~3s,输出能量为3~4档),以阻断息肉或息肉样变组织血供及消融部分息肉组织,再用电动手术吸引切割器将消融过根部的息肉组织吸切干净,并以相同方法逐次进入将深部或残余的息肉组织吸切干净,遇有出血及时用射频止血以保持手术视野清晰。息肉切除干净后,根据患者CT检查情况,有鼻窦炎者于钩突前下缘作弧形切口,分离并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并酌情开放各组筛窦,鼻腔用膨胀海棉填塞止血。术后24~48h取出术腔填塞海棉,次日开始每2d在鼻内镜下清理1次术腔分泌物及血痂,鼻腔局部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全身应用抗生素1周。出院前1d在鼻内镜下清理手术部位,酌情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单位冲洗手术窦腔。出院后定期随访,根据病情每1~2周复诊1次,表面麻醉下鼻内镜检查鼻腔情况,清理鼻腔分泌物、清除痂膜、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部位新生肉芽、囊泡及复发息肉,防止鼻腔、窦口粘连,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3个月后,每月门诊复诊1次,6个月后视复查情况不定期复诊。
2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性将鼻息肉组织切除并顺利完成副鼻窦手术。术后复查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上颌窦开口狭窄或闭锁3例,在随访过程中重新开放及扩大窦口后治愈;鼻腔粘连2例,分离粘连后用医用明胶海绵分隔下治愈;全组患者没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经1年以上门诊复查均未见鼻息肉复发。
3讨论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新方式[1]。鼻内镜具有良好的照明和放大作用,手术视野清晰,术者在鼻内镜引导下可以准确找到鼻息肉根部去除病变组织,对鼻腔黏膜损伤较小,利于术后恢复。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也是近年來发展的一种微创技术,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极小,减少了对鼻腔黏膜及鼻中隔损伤的并发症。但是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对于一些病程长或复发性鼻息肉,虽经术前皮质激素治疗但息肉组织大仍填满患侧鼻腔,术中存在出血较多、视野差、结构层次不清晰情况,甚至有时不能一次性完成副鼻窦手术治疗[2]。本组所有病例都在鼻内镜下观察到鼻息肉发生的部位,因鼻息肉体积大,手术在全麻鼻内镜直视下进行[3],先于息肉或息肉样变组织根部进行射频消融以阻断病变组织血供、部分消融并逐次在手术电动吸割系统的配合下将息肉组织及周围病变黏膜完整清除,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结构层次清楚,对病变周围的黏膜损伤小,保留了鼻腔正常结构;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对息肉根部进行射频消融、止血处理降低了鼻息肉复发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其次,术后换药对防止鼻腔粘连及术后复发非常关键,我科于术后不同阶段对术腔进行反复的清理和换药,再配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对复发息肉、增生囊泡、肉芽组织进行消融,相比用息肉钳清理病变组织具有出血少、反应轻,黏膜损伤小、有助于黏膜上皮功能的恢复,治疗效果良好。笔者认为在鼻内镜下运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可减少巨大鼻息肉手术中及术后换药的出血、手术视野清晰、结构层次清楚、对鼻腔正常黏膜和结构损伤小,使术后鼻腔粘连和鼻息肉的复发率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李腾.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182.
[2]韩玲.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18-119.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的临床分析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鼻出血患者126例, 男88例, 女38例, 年龄18~72岁, 平均46岁。初次出血患者79例, 反复出血47例, 病史2 h~2个月。接受门诊治疗76例, 住院治疗50例。经鼻内镜检查, 其中鼻中隔利特尔区出血72例、嗅裂区25例、中鼻甲及中鼻道10例、鼻中隔后端8例、鼻腔底6例、下鼻道顶端5例。治疗的126例患者均为单侧出血。51例伴有高血压史 (32例为首次发现高血压) , 18例伴有糖尿病史, 5例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所有患者均经辅助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首先完善术前准备, 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苯巴比妥, 然后在鼻内镜下行鼻腔电凝止血术, 采用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患者仰卧位, 头抬高15°, 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并开通静脉输液通道。常规消毒后铺巾, 用含肾上腺素和1%丁卡因浸润的棉片放到患者出血鼻腔进行鼻腔黏膜麻醉、收缩, 进行2次, 每次放置3~5 min, 在鼻内镜下逐步抽出鼻腔填塞物, 边抽取鼻腔填塞物时边密切观察出血来源。术中寻找鼻腔内出血点时, 遵循由前向后、自下而上的原则。确认出血部位后用微波治疗仪进行具体部位的治疗, 如果止血创面仍有渗血则用浸有肾上腺素和1%丁卡因的棉片进行暂时压迫2~3 min, 之后重复上述的微波治疗过程, 直至出血停止。如果患者的鼻出血为活动性, 则在检查的过程中使用鼻内镜进行吸血操作, 在吸血的同时仔细观察, 如果患者的出血点位于鼻腔的前段, 则发现相对容易, 进行止血也相对简单, 但是如果患者的出血点位于鼻腔的深部, 则需要手术者仔细地观察, 特别是重点检查后鼻孔处, 对一些可疑的出血部位进行逐一的重点检查, 以防止发生疏漏。对于一些患者的出血点如果经过仔细的排查仍不能明确, 则可以对一些可疑的高危部位进行尝试性的电凝止血。在检查及微波止血的操作过程中, 动作一定要轻柔, 避免操作的过程中对鼻黏膜造成损伤引起出血, 此外, 在电凝止血时, 止血部位的大小应做到适当, 不可过大或过小, 过小则可能导致止血效果不理想, 而过大有可能会增加术后出血。如果患者的出血点已明确查出, 并且经微波电凝止血后效果良好, 则不必要再行鼻腔填塞, 反之则需要填塞涂有金霉素的明胶海绵, 以保护鼻腔黏膜, 防止术后再出血。术后全身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3~4 d, 无出血即可出院。
疗效评价标准[2]: (1)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都消失, 鼻腔无出血点, 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个月内无再次出血, 黏膜愈合良好; (2) 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明显缓解, 鼻腔内血性分泌物大大减少, 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随访3个月, 有些患者再次出现出血, 但量极少, 经积极治疗后好转; (3)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都没有得到改善, 出血没有很好地控制, 仍然反复发生出血。 (显效+有效) /样本总数×100%=总有效率。随访3个月, 观察比较复发率。
结果
在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在126例患者中, 102例 (80.9%) 患者显效, 这些患者都是一次治疗成功, 并且长时间随访没有复发;18例 (14.3%) 患者有效, 这些患者经过2次治疗成功, 并且长时间随访没有复发;6例 (4.8%) 患者无效, 总有效率95.2%。对于无效的患者, 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 以有效地止血。3个月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讨论
鼻出血又称为鼻衄, 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 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一般来说多是由于鼻腔局部发生病变所导致。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将鼻出血分为单侧和双侧鼻出血, 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是单侧鼻腔出血, 在本研究中, 所有入组患者也均是单侧鼻腔出血。一般情况下每个患者的出血情况均不相同, 有的表现为长时间持续性的出血, 有的表现为间断性的出血, 出血量也有多有少, 少的仅表现为鼻涕中带有血丝, 而多的则表现为大量的出血不止, 甚至可导致休克的发生。由于鼻腔视野狭窄, 腔小洞深, 普通的额镜检查很难准确地定位出血部位。大量的研究表明, 利特尔区是鼻出血最常发生的部位, 在本研究中, 126例患者中72例患者的出血发生在利特尔区, 充分证实了该观点, 导致该部位容易发生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相对集中, 并且其位置靠近鼻腔内侧, 发生碰撞时容易损伤到该部位[3]。
一般情况下在门诊遇到鼻出血患者时,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进行简单处理, 并且应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科或高血压等疾病, 然后给予对症处理。临床中最常采用的处理办法是额镜下前、后鼻孔填塞, 虽然该种方法能够起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但也容易引起黏膜损伤、中耳炎等并发症, 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虚脱, 甚至是休克,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疗技术和设备也在逐渐地进步和完善, 鼻内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目前, 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效避免了传统的填塞治疗所造成的弊端。采用鼻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具有很多优势, 其具有很高的照亮度, 能够使操作者在直视下很清楚地看到鼻腔内的具体情况, 从而易于找到出血点, 并采取进一步的止血措施进行有效的止血[4]。找到出血点以后, 可以使用鼻内镜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 此时可采用多种止血措施, 如激光止血, 或向黏膜下注射硬化剂以及电凝和微波止血等。与其他止血措施相比, 微波止血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本身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局部使用后会瞬间产生很高的温度, 然后使出血部位的蛋白凝固, 组织发生变形, 从而起到止血的目的。DSA血管栓塞虽然能够发挥很好的止血效果, 但是治疗的费用高, 要求的操作条件也较高, 所以在一些条件欠缺的医院难以实施, 患者因为费用的原因也多数不情愿接受该治疗。鼻内镜下行微波止血的操作简单, 并且止血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费用也相对较低, 容易被多数患者所接受。此外, 鼻内镜下行微波止血除了可以有效地止血外, 还能够查找到患者出血的原因, 然后对出血的位置进行适当的修复, 从而有利于减少以后再次出血的可能。并且手术过程较为安全, 对患者基本不产生痛苦, 术后患者能较快地恢复。如果患者没有处于出血状态, 行鼻内镜检查时发现局部黏膜小的光滑突起或随动脉搏动呈“灯塔征”, 则表明该部位以后有非常大的可能会发生出血, 对这种高风险的出血部位可进行诱发出血, 然后再使用电凝止血。患者病情轻时在门诊治疗, 本组接受门诊治疗76例, 住院治疗50例。术后观察3~4 d, 无出血即可痊愈出院。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效果明显, 本组126例患者显效102例 (80.9%) , 有效18例 (14.3%) , 无效6例 (4.8%) , 总有效率95.2%。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 在鼻内镜的辅助下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点, 然后使用微波治疗能够快速地止血, 并且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少, 安全性高, 术后患者恢复快, 能够有效地避免以后的再次出血,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蔡红武.鼻内镜在鼻出血诊治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4, 18 (1) :18-19.
[2]杨大章, 程靖宇, 韩军, 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5) :361-362.
[3]孟粹达, 朱冬冬, 高鸽, 等.隐蔽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17 (2) :85-87.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接受低温等离子治疗者中, 男67例, 女43例;年龄14~78岁, 平均46岁。以微波治疗患者60例作为对照。
1.2 低温等离子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用2%丁卡因加0.1% 肾上腺素棉片作鼻腔表面麻醉, 共3次, 期间间隔5 min, 在0℃或30℃鼻内镜下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分泌物。由前向后、由上向下检查出血灶, 仔细检查全部鼻腔黏膜, 发现出血点或病灶处。将用一次性双极针状探头凝出血点, 时间3 s, 至黏膜组织变黄为止, 凝后局部涂金霉素眼膏保护创面。术前有填塞史的患者, 鼻腔黏膜有一定程度的擦伤, 用明胶海绵置于患处, 均能止血。3~5 d后鼻内镜下检查鼻腔, 清出明胶海绵。有基础疾病者术后同时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1次治愈95例 (94.6%) , 2次以上治愈13例 (4.8%) , 无效 (出血汹涌, 射频照射未能止血) 2例 (0.73%) 。随访6个月~3年, 复发12例, 占2.9% , 并发鼻腔粘连2例, 鼻中隔穿孔0例, 嗅觉减退1例;对照组60例中, 一次治疗成功30例, 两次治疗后治愈13例, 未愈17例。并发鼻腔粘连8例, 鼻中隔穿孔3例, 嗅觉减退6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填塞、烧灼、冷冻、激光、射频、气囊压迫[1] 、止血材料压迫、选择性血管栓塞[2] 、相关血管结扎等。而传统的激光或者微波治疗鼻出血均采用超过150℃的高温, 对组织损伤较大, 患者的痛苦较明显。内镜下治疗亮度充足, 视野广阔, 显视器下图像放大清晰, 能进行深部检查, 快速准确发现出血点或病灶[3];等离子体是继气体、液体、固体后的第四种物质形态;是电的最佳导体。高度吸收能量的等离子体在计算机STU程序精确控制下, 将温度锁定在低于52℃时对病变组织进行高速凝固及消融, 封闭血管止血, 术后水肿轻, 愈合更快, 且无辐射。其治疗鼻出血的基本原理是低温凝固, 即利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的能量, 以较低的温度 (4℃~70℃左右) 来进行组织的凝固, 从而减轻组织的损伤, 并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缩短康复的周期。两者结合应用可使鼻出血的治疗达到微创、精确、迅速、安全有效的目的。外涂金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覆盖患处可压迫、滋润、保护创面, 并能防止局部结硬血痂, 且有抗感染的作用。本实验组1次治愈95例 (94.6%) , 2次以上治愈13例 (4.8%) , 无效 (出血汹涌, 射频照射未能止血) 2例 (0.73%) 。随访6个月~3年, 复发12例, 占2.9% , 并发鼻腔粘连2例, 鼻中隔穿孔0例, 嗅觉减退1例;对照组60例中, 一次治疗成功30例, 两次治疗后治愈13例, 未愈17例。并发鼻腔粘连8例, 鼻中隔穿孔3例, 嗅觉减退6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实验组等离子治疗引起并发症鼻腔粘连2例, 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 均伴有慢性鼻炎和鼻中隔弯曲;中鼻甲与鼻中隔及鼻腔外侧壁均粘连, 患者有中鼻甲肥大和息肉样变存在, 鼻中隔、中鼻甲同时凝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安全, 简便, 疗效好, 患者痛苦少, 可作为常规鼻腔止血方法之一。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治疗鼻出血主要适用于:①反复发作的鼻出血;②隐匿部位鼻出血;③顽固性鼻出血;④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不耐受其他治疗的鼻出血;⑤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鼻出血。其中顽固性鼻出血除局部因素外, 全身的处理也至关重要。ERS也存在如下局限:①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期;②出血过于汹涌, 射频热凝无效;③鼻腔黏膜广泛糜烂, 无法确定出血部位;④鼻腔畸形, 鼻道过于狭窄;⑤肿瘤组织不易刺激或射频热凝无效;⑥出血量少, 简单的药物或局部压迫有效;⑦外伤需急诊进行其他治疗等。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的各种类型鼻出血进行疗效。方法对110例鼻出血进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以微波治疗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结果实验组110例中, 一次治疗成功95例, 两次治疗后治愈13例, 未愈2例;对照组60例中, 一次治疗成功30例, 两次治疗后治愈13例, 未愈17例。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安全, 简便, 疗效好, 患者痛苦少, 可作为常规鼻腔止血方法之一。
关键词:鼻内镜,鼻出血,等离子
参考文献
[1]杨怀安, 徐学庆.应用鼻腔止血气囊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2, 16 (7) :373-374.
[2]张萍, 褚勇, 罗燕云.选择行血管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3, 17 (11) :657-658.
鼻内镜下老年性鼻出血治疗策略探讨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入组标准 (1) 患者大于60岁, 以突然单侧鼻腔出血或反复单侧鼻腔出血就诊;
(2) 排除良性或恶性肿瘤患者, 小血管瘤除外; (3) 凝血功能正常; (4) 入院前除鼻腔填塞外无其他特殊治疗。
1.2 一般资料患者106例, 男63例, 女43例, 年龄60~89岁, 平均 (74.
4±4.2) ;病程3h~9d;伴高血压64例、冠心病48例、糖尿病22例、肝脏疾病4例、肺心病4例, 长期口服抗凝药物49例;初次就诊78例, 在他院2次以上填塞者28例。
1.3 评估和治愈标准
1.3.1 鼻内镜评估出血程度:
参照Boezaart[1]鼻内镜手术术野出血状况评分系统:1级出血少, 不需要吸引清除:2级少量出血, 需要吸引清除;3级较多的出血, 需要频繁吸引清除;4级移开吸引管后血液立即覆盖黏膜;5级出血难以控制, 吸引管移开后血液立即溢出鼻孔。
出血部位:1鼻腔前部中鼻甲附着处之前;2鼻腔上部中鼻甲游离缘以上;3鼻腔后部, 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下至后鼻孔;4中鼻道和上鼻道;5鼻咽部;6部位不明。
鼻腔结构畸形:1鼻腔结构无畸形;2结构畸形与出血不相关;3畸形与出血直接相关。
1.3.2 治愈标准出血停止, 随访3个月无复发。
2 治疗
2.1 治疗策略Ⅰ级:
局部射频/微波治疗, 适于鼻腔所有部位出血点明确的少中量出血, 和鼻腔前部所有等级出血者;Ⅱ级:a有目的的局部填塞, 24~72h去除填塞物进行局部治疗, 对中等 (3级) 以上程度出血, 部位在鼻腔上部、鼻腔后部采用;b全鼻腔填塞, 对出血点不明者, 出血程度在3级以上;Ⅲ级:前后鼻孔填塞+局部治疗, 适用鼻腔后部出血局部治疗失败者和全鼻腔填塞失败者;Ⅳ级:手术治疗。
2.3 治疗方法
2.3.1 全身治疗测血压、血糖、血常规, 心电和指脉氧检测, 估计出血量, 建立静脉通道, 吸氧, 给予对症处理。
停用抗凝药物。
2.3.2 局部治疗常规鼻窦镜检查体位, 头部稍抬高, 1%地卡因液+0.
5万肾上腺素液棉片, 挤干棉片行鼻腔麻醉。注意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鼻内窥镜下详细检查, 评估出血程度、出血部位和畸形与出血的关系。按照病情的分级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3 结果
106例患者首次治疗成功率84.9%, 鼻腔填塞率27.9%, 并发症发生率7.54%。
4 讨论
老年性鼻出血发病率高、难止血, 原因是鼻黏膜萎缩, 血管壁变薄和肌层纤维变性, 导致血管弹性差质脆易破裂, 而且缺乏收缩力, 一旦出血较难自行止血[2]。不同于青少年多见的黎氏区出血, 老年人出血部位多位于鼻腔中、后部和嗅裂, 部位深在, 难以直视[2]。经过临床观察发现, 出血程度、部位和与出血相关鼻腔结构畸形是影响老年人局部止血的三大因素。
出血量决定着能否有效的观察出血点, 大量的出血可以带走微波或电凝的热能, 造成局部治疗失败, 所以大量出血的情况下应先填塞止血, 不应盲目反复检查加大出血量, 填塞24~72h后行鼻内镜检查止血治疗。鼻腔是由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同时供血, 以中甲游离缘平面为界。筛前、筛后动脉是眼动脉分支, 顽固的嗅裂区出血只能通过血管结扎。其他区域的顽固性出血, 则可以通过DSA血管栓塞或动脉结扎治疗。对于治疗头可以到达的出血部位, 中、少量出血一般可以一次性止血。中隔偏曲是顽固性鼻出血最常见的局部因素[3]。和偏曲相关的出血通常在棘突或嵴突处前部或者周围并且反复发作。偏曲后方的凹陷处出血, 局部凝固止血很困难, 应在内镜下放置修剪合适的带线Merocel高分子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局部微填塞, 择期手术。
鼻内镜下局部治疗已经成为鼻出血治疗的主流方法。采取鼻内镜检查评估影响止血的三大因素, 有利于医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快速止血, 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减少鼻腔填塞率。盲目的鼻腔填塞是止血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也是二次损伤出血的主要原因。笔者的结论是, 鼻内镜下准确评估和分级治疗在治疗老年性鼻出血上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Boezaart AP, Van der Merwe J, Coetee A.Comparison of sodium ni-troprusside and esmolol induced controlled hypotension fo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Can J Anaesth1995, 42:373-376.
[2]吴柳青, 梁志成.鼻内镜在老年鼻出血中的应用.中国内镜杂志.2006, 12 (6) :656-657.
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51例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24例, 年龄32~72岁, 平均48.3岁, 均为单侧鼻腔出血, 15例 (29.4%)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病。所有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48例经鼻内镜检查发现有明确出血点, 其中嗅裂鼻中隔部26例 (51%) 、下鼻道顶部17例 (33.3%) 、中鼻道后部7例 (13.7%) , 部位不明者1例 (2%)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作常规检查及全身状况评估, 如有休克、高血压危象等可危及生命之病症, 先抗休克及控制血压, 如患者伴有活动性鼻出血, 同时处理鼻出血。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进行, 取仰卧位, 用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缩, 麻醉鼻腔黏膜。应用吸引器开路, 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 依次检查嗅裂、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供血区, 鼻中隔后段、下鼻道, 找到后予电凝再行止血纱布、Merocel高膨胀止血棉 (美国Medtronicxomed公司生产) 行鼻腔填塞, 未找到出血点的患者对可疑出血部位行填塞或观察不予填塞, 等待下次出血后立即行鼻内镜检查, 再行电凝及填塞治疗。
2结果
51例患者中, 42例予以双极电凝烧灼+止血纱布+Merocel填塞 (82.4%) , 其中40例1次治愈;5例予以止血纱布+凡士林纱条+Merocel填塞 (9.8%) , 其中3例1次治愈;4例予以止血纱布+Merocel填塞 (7.8%) , 其中3例1次治愈。电话随访3个月, 1次治愈46例 (90.2%) , 2次治愈5例 (9.8%) , 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
3讨论
首先, 在暴露术野方面, 因为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经鼻腔填塞等治疗后鼻黏膜多肿胀, 常有擦伤而出血创口出血, 需用含较高浓度肾上腺素液的地卡因棉片行鼻黏膜麻麻醉, 我们常用25 ml1%地卡因液体中加肾上腺素4支, 这一剂量不会引起心血管系统有意义的变化[2]。术前充分收缩鼻黏膜, 对于寻找出血点至关重要, 而顺利找到出血点, 是治愈鼻出血的关键。如遇鼻道狭窄患者, 我们常行鼻甲骨折移位或采用直径1.7 mm内镜下寻找出血点。
其次, 对于出血点的判断。如患者出血较剧, 需用大号的吸引器迅速吸除鼻腔残留血块, 根据血流方向大致判断出血区域, 再换用小号的吸引器至较狭窄区域寻找出血点。因患者仰卧位, 血流自前往后流, 我们通常以中鼻甲后端为标志, 观察血流位于鼻道侧还是嗅裂侧, 再逆血流方向边吸边寻找出血点, 常能找到出血源头。对于有些鼻出血时伴有内眦部出血的患者, 常常为下鼻道顶靠近鼻泪管开口处出血, 应重点检查该部位。以上出血多为动脉性出血, 动脉性的出血点局限, 通常高出周围黏膜, 呈“火山口”样出血点, 出血呈搏动性, 严重者可如小喷泉状, 而由黏膜糜烂引起的出血, 其出血范围弥散, 特别是经前鼻孔填塞后, 鼻腔黏膜呈擦伤样改变, 我们需仔细判断, 如误认为鼻腔原发出血点处理, 易导致治疗失败。
对于电凝后的鼻出血创口, 我们常规用止血纱布敷贴其表面。止血纱布应用在鼻出血电凝止血后填塞, 可起着压迫止血作用, 在创面表面形成保护性的凝胶, 促进伤口愈合[3]。止血纱布为可吸收材料, 不需取出, 所以还可避免抽鼻腔填塞物时与伤口摩擦引起的再次出血。
嗅裂鼻中隔区域的出血有时因出血点位置过高, 还有一些下鼻道顶壁出血而下鼻道较为狭窄, 下鼻甲骨较坚实的患者, 电凝较为困难, 我们常用吸引器先将出血点的栗粒状突出部位搔刮平整, 再用止血纱布行局部填塞, 再予以细小凡士林纱条加压止血纱布, 总鼻道再填以Merocel以固定上述填塞物, Merocel高膨胀止血棉质地柔韧, 对鼻腔黏膜刺激损伤小, 不影响局部血循环, 填塞后鼻腔局部疼痛及头痛、反应性水肿等症状较轻[4], 以后拔除Merocel止血绵时, 有止血纱布相隔, 不与出血部位摩擦, 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再次出血的几率, 这些患者虽未行电凝治疗, 也常能获得良好疗效。
上述病例中其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左侧鼻腔反复短暂出血3月, 外院多次行鼻腔填塞, 考虑左侧利特尔区黏膜糜烂, 后经两次该区域的微波治疗仍不能治愈。我科收入住院后排除高血压病等内科疾患, 发现患者每次出血为凌晨2、3点钟, 出血发作时立即检查出血又停止, 出血为每次持续约10数秒钟。我们考虑为左侧鼻腔隐蔽区域出血, 予以止血纱布行左侧嗅裂区、左侧中鼻道后总鼻道再填以Merocel后治愈, 电话随访3月未再出血。所以,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和 (或) 鼻腔填塞综合治疗鼻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和鼻腔填塞综合治疗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1例萍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患者1次治愈46例 (90.2%) , 2次治愈5例 (9.8%) , 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和 (或) 鼻腔填塞综合治疗鼻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关键词:鼻出血,电凝,填塞
参考文献
[1]杨大章, 程靖宁, 韩军, 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5) :360-362.
[2]王荣光, 许庚, 郭宝煌.鼻内窥镜手术图解.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8:40-41.
[3]钟庭彬, 黄明燕, 徐浩文.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填塞数字纱布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观察.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2) :91-92.
鼻内镜下 第8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85-02
中图分类号:R 766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43
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住儿童腺样体肥大100例患儿,在鼻内镜及电视监视下行腺样体刮除术,同时配合微波热凝,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00例儿童腺样体肥大患儿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14岁,其中10岁以上70例;病程6个月~8年。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睡时打鼾,耳聋、耳鸣,张口呼吸,反映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年龄偏大且能配合患儿经硬性鼻咽镜检查,不配合者行鼻咽侧位片或鼻咽CT拍片,证实均有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扁桃体炎50例,表现为扁桃体Ⅱ~Ⅲ度肥大,伴有咽痛、咽干,异物感及吞咽困难;合并分泌性中耳炎15例,主要症状为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合并鼻窦炎35例。术前常规心肺功能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功能检查,术前8小时禁食水,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手术方法 根据手术进路分别准备0°、70°鼻内镜,高度冷光源,内窥镜数字显像系统,腺样体刮匙。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患儿仰卧经口插管,肩部垫高,头后仰,如腭扁桃体Ⅱ~Ⅲ度肥大或有慢性扁桃体炎者,常规切除腭扁桃体,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行鼓膜穿刺抽液术。鼻腔较宽敞者在0°鼻内镜及内窥镜数字显像系统监视下,伸入腺样体刮匙,将肥大之腺样体组织刮除。鼻腔狭窄者用戴维斯开口器开口,暴露口咽部,用细导尿管经鼻牵拉软腭,用70°鼻内镜置于口咽部在内窥镜数字显像系统下调整内镜角度,看清鼻咽结构及腺样体情况,在直视下将腺样体刮匙置于腺样体的上端和后鼻孔的后端,咽鼓管的内侧,适当用力将腺样体刮除,吸引器将创面血液吸除后,直视下检查腺样体是否残留,如有残留可继续刮除,对于突入后鼻孔、咽隐窝等隐蔽部位的腺样体刮匙不易接触的部位,在鼻内镜引导直视下从鼻腔或口咽导入微波探头进行热凝,热凝残留的腺样体组织,同时用吸引器吸微波探头进行热凝引起的烟雾,直至残体组织缩小。用浸有1‰肾上腺素的稀释液纱条压迫创面5分钟左右。术后1个月部分患儿门诊随访,术后0.5~1年所有患儿均接受电话随访。
3.结果 85例患者选择了经口入路,15例选择了经鼻入路。术后无出血﹑软腭瘫痪﹑咽鼓管咽口及咽后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软腭及腭垂水肿轻微。70例患儿打鼾症状消失;30例打鼾症状明显改善;25例患儿鼻窦炎治愈,10例鼻窦炎症状明显改善;15例分泌性中耳炎无复发。术后随访时行硬性鼻咽镜检查、鼻咽侧位片或鼻咽CT拍片显示:腺样体切除彻底,无残留,鼻咽结构显示良好。
讨论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在儿童中其发病率为9.9%~29.2%[1]。小儿腺样体肥大与睡眠呼吸障碍、鼻炎、鼻窦炎、咽炎、支气管炎、中耳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2]。儿童病程较长者,可不同程度影响鼻腔、面骨、胸部以及小儿身体发育。当腺样体肥大引发相关症状时,应进行手术治疗[3]。腺样体切除术一般在4~10岁进行为宜,因分泌性中耳炎多与腺样体肥大有关,腺样体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手术[4]。手术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手术过程出血,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避免对咽鼓管等组织的损伤。由于腺样体深隐鼻咽,传统腺样体切除术主要应用腺样体切除刀或腺样体刮匙,在不可视的情况下盲目操作,易出现软腭瘫痪﹑咽鼓管咽口闭锁、咽后壁损伤等并发症。20世纪末鼻内镜广泛应用[5],鼻内镜直视下切除腺样体,视野清晰,可切除突入后鼻孔、咽隐窝等隐蔽部位的腺样体残留组织,准确彻底,并可避免软腭﹑咽后壁、咽鼓管咽口及鼻中隔、下鼻甲后端的损伤。
鼻内镜直视下腺样体切除术有经鼻腔和经口咽两种术式。由于儿童鼻腔相对狭窄,经鼻进路鼻内镜下切除腺样体操作比较困难,且对鼻腔结构和功能易造成损伤,导致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时尚需矫正鼻中隔偏曲以及外移甚至部分切除下鼻甲,故仅适用鼻腔较宽敞者。而将鼻内镜置于口咽部,活动范围大,不易污染,同时,在内窥镜数字显像系统监视下可将手术视野放大、清晰,特别是腺样体过大,与两侧咽鼓管圆枕周围淋巴组织难以分开或完全堵塞后鼻孔时,可避免重要结构的损伤,有利于减少出血和彻底止血。同时可采用微波探头热凝残留腺样体组织,微波探头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组织凝固,血管封闭,达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微波探头有弯有直,易进行深部操作,克服了刮匙难以达到后鼻孔、咽隐窝等隐蔽部位的不足,使腺样体切除彻底。
本组100例患儿腺样体切除借鼻内镜及内窥镜数字显像系统将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经鼻腔或口咽部直视下完成,避免了盲目操作引起的软腭﹑咽后壁、咽鼓管咽口等组织的损伤,效果非常明显。
总之,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在鼻内镜引导及内窥镜数字显像系统监视下进行,配合微波探头热凝残留腺体组织,视野清晰,损伤小,出血少,切除腺体准确、彻底,避免腺体残留的优点,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盲目性、易残留腺体组织、并发症多等不足,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文海,孙 彦,李 娜,等.鼻内镜直视下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1):20.
[2]杨 军,李晓波.单纯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右江医学,2008,36(3):331.
[3]张鸿彬,盛晓丽,张思毅,等.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广东医学,2008,29(3):485-486.
[4]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49.
[5]刘 贤,李 鹏,叶 进,等.鼻内镜双径路吸割术治疗腺样体肥大[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40-41.
(收稿日期:2009-06-11 修回日期:2009-08-28)
鼻内镜下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 就诊前均在当地医院或本院行常规鼻腔填塞1次及以上, 均为单侧鼻出血,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18~71岁, 平均47岁。出血原因:鼻腔结构异常22例 (44.0%) , 高血压病26例 (52.0%) , 鼻腔血管瘤3例 (6.0%) , 鼻面部外伤5例 (10.0%) , 混合两种以上因素17例 (34.0%) , 不明原因14例 (28.0%) 。出血部位:嗅裂25例 (50.0%) , 中鼻道18例 (36.0%) , 鼻中隔前下端3例 (6.0%) , 鼻中隔后端1例 (2.0%) , 下鼻甲1例 (2.0%) , 不明出血点2例 (4.0%) 。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均正常。1.2仪器与设备应用0°鼻内镜, 内镜数字图像处理系统SIJ型图像显示仪 (由杭州市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生产) 。表面麻醉药为2%利多卡因, 由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出品。鼻黏膜收缩药为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剂, 由江苏云阳集团药业有限公司出品。Merocel高膨胀止血材料由美国美敦力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金霉素眼膏由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凡士林纱条为本院自制。
1.3 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均取半卧位, 在鼻内镜引导下取出前后鼻孔填塞纱条, 以2%利多卡因呋喃西林麻黄素棉片表面麻醉, 收缩鼻腔黏膜2~3次, 用吸引器吸出血凝块, 由前往后、由下往上持续推进, 重点为中鼻道、嗅裂、鼻中隔前后端和下鼻道。遇鼻黏膜收缩不良或鼻道狭窄鼻内镜难以置入者, 可换用0°耳内镜操作。遇可疑鼻出血点如骨棘表面扩张血管处, 用吸引器头端轻贴摩擦, 常可诱发鼻出血, 明确出血点后准备止血材料 (一侧涂布金霉素眼膏) 。出血点为中鼻道及嗅裂区可将高膨胀止血材料剪成条索状, 鼻中隔前后及鼻甲处可剪成类圆形, 涂布金霉素眼膏侧对应出血点, 局部贴敷压迫8~10min, 观察未出血后放一条凡士林纱条加压填塞。未找到出血点者于中鼻道、嗅裂处填塞膨胀止血材料, 然后行常规前鼻孔填塞。所有患者均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 予常规半卧位、心电监护、颈部冷敷及止血药物等综合治疗。再发鼻出血10例 (20.0%) , 其中8例在全麻视频鼻内镜下找到出血点后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术, 其他处理同前。未找到出血点2例的处理措施同急诊未找到出血点者。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 治愈48例 (96.0%) , 治疗后1个月内未在同一区域发生鼻出血;其中内镜下鼻腔填塞一次治愈40例, 再发鼻出血予全麻下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治愈8例。未找到出血点2例 (4.0%) , 术后均因再发鼻出血转上级医院就诊。
3 讨论
鼻出血病因复杂, 治疗手段较多, 传统方法有前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烧灼法、冷冻止血法等, 但存在诸多不足。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 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出血部位。传统观点认为, 鼻腔后部的Woodruff静脉丛是主要出血部位, 考虑与该部位血管丰富且较易曲张有关。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也为难治性鼻出血部位的仔细检查和准确定位提供了可能, 而且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Woodruff静脉丛出血很少见[2]。
难治性鼻出血多为动脉性出血, 常呈阵发性发作, 即使在前后鼻孔填塞的情况下也易间歇性发作。出血部位多位于鼻腔前中段上部, 如嗅裂鼻中隔部、中鼻道前上及中鼻道后上部等。鼻内镜下操作与常规盲目前后鼻孔填塞治疗比较具有损伤小、止血确凿的特点。Merocel高膨胀止血材料浸湿后膨胀性好, 涂布金霉素眼膏与出血点贴敷后很少出现移位。
鼻内镜下寻找鼻腔出血点的手段简便易行, 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为缓解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及填塞带来的痛苦, 可边操作边安抚, 使其更好地配合检查。 (2) 左右手轮替操作内镜, 检查时可用右手持镜, 使用吸引器时可用左手持镜, 右手持吸引器, 填塞时同理。 (3) 找到出血点后仍需按顺序检查其他部位, 以防漏诊。本组2例外伤患者就存在两处出血点。 (4) 与吸引器配合, 边吸边找, 较易找到出血点, 碰到活动性出血的病灶, 可边吸引边压迫, 直至出血停止。 (5) 再次出血行全麻鼻内镜手术者, 术前需反复强调可能会找不到出血点致多次出血, 术中仍找不到出血点时建议至上级医院就诊。本文结果显示,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效果良好, 治愈率达96.0%, 损伤小, 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满峰, 于娜.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9) :569-570.
鼻内镜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