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手段范文
不同治疗手段范文(精选12篇)
不同治疗手段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120例发生先兆流产的早期妊娠患者。研究之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1)每位患者的均被诊断为为早期妊娠;(2)自然受孕;(3)年龄22~25岁;其他影响因素均排除。将其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患者的怀孕周数、血清β-HCG水平、年龄、体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自行选择不同剂量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A组:注射黄体酮2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一直到症状消失后停止注射。B组:注射黄体酮40 mg/d,注射方法是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20 mg/d,观察一周后停止注射。C组:注射黄体酮6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40 mg/d,维持一周的注射量,一周之后再将注射量减少到20 mg/d,注射时间维持一周,一周后停止注射。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治疗前临床指标比较
三组治疗前血清孕酮、血清β-HCG水平以及临床特征(包括年龄、孕周)比较,(P>0.05)。见表1。
注:三组治疗前比较,P均>0.05
2.2三组治疗后结果比较
(1)继续妊娠至足月数,三组比较,(P>0.05);(2)使用黄体酮后孕妇产生的副作用:如恶心、头晕及头痛、乳房肿胀。B组及C组患者使用黄体酮之后产生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3)三组致畸率均为0。(4)流产率较高的为C组,显然这与黄体酮的用量有关,当黄体酮的用量在一定范围内时,患者由于黄体酮的使用所引起的不适现象以及流产率很小,随着黄体酮的用量的不断增加,患者的流产率也会相应的增加。数据显示:对A、B、C三组流产率进行两两比较,A、B组比较,(x2=1.04,P>0.05);A、C组比较,(x2=1 5.1 2,P<0.0 0 0 1);B、C组比较,(x2=10.19,P<0.005),三组流产发生率比较,(x2=21.51,P<0.0001)。见表2。
3讨论
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的记录与分析,80%以上为早期流产。流产的原因有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环境因素。由于黄体酮分泌不足导致的流产率在15%。孕酮和HCG在胚胎发育和着床中发挥重要作用。黄体酮的作用主要是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和腺体增生,利于胚胎着床;降低母体免疫排斥反应;防止子宫收缩,使子宫在分娩前处于静止状态,黄体酮的缺乏是引起流产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的方案为注射黄体酮尽心保胎。但也有大部分的人认为使用黄体酮注射法进行治疗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和后遗症。甚至会出现胎儿畸形等症状。从本次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黄体酮的使用不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更加不会导致畸形。三组患者胎儿致畸率均为0。可以反驳社会上的相关舆论。
但是根据A、B、C三组患者的黄体酮的用量不同,三组患者的副作用的发生率均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继续妊娠率虽无明显差异,(P>0.05)。出现副作用最高的是C组,C组的黄体酮的用量是最高的。依次是B组、A组。其中A组的黄体酮的用量是最少的。研究证明:黄体酮的用量不但会使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患者的流产率也是在相应增加的。所以过量使用黄体酮,不但不能改善胚胎的发育,反而会导致稽留流产。因此在治疗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不能过分的依赖于借助黄体酮的注射来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症状,而是要对孕妇做详细的检查后,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有副作用的药物进行能少用就少用。避免黄体酮的滥用给孕妇和胎儿带来生命危险。
摘要:目的 探讨黄体酮的不同剂量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发生先兆流产的早期妊娠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且经检验,每位患者的血清孕酮(P)水平和血清β-HC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注射黄体酮2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一直到症状消失后停止注射。B组:注射黄体酮40 mg/d,注射方法是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20 mg/d,观察一周后停止注射。C组:注射黄体酮6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40 mg/d,维持一周的注射量,一周之后再将注射量减少到20 mg/d,注射时间维持一周,一周后停止注射。结果 1经观察,三组患者的妊娠并没有明显的不同。2黄体酮的使用对人体是有后遗症的,其中受黄体酮副作用最为明显的是C组,受黄体酮副作用最小的是A组。3三组早孕流产患者均已经顺利生产,并且在后期的观察中,并没有出现胎儿畸形等不良的症状。4在C组中发现流产者。结论 早孕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与黄体酮的用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黄体酮的发亮使用会导致流产率的增加。
关键词:黄体酮,先兆流产,治疗
参考文献
[1]汪俊敏.妊娠期孕酮疗法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性[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1987,14(3):87.
[2]何志莲.临床观察早期先兆流产的处理方法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2010,(23):31-32.
治疗不同类型蛀牙的方法 第2篇
1、浅龋
浅龋时期的症状不明显,一般需要x光线才能看到,此时的治疗办法是,可对龋洞进行纳米树脂填充也可以进行窝沟封闭。
2、中龋
中龋是指侵蚀程度已经达到了牙齿的本质,形成了牙齿本质上的龋洞,此时,需要先将坏掉的龋洞组织磨除,然后填充银汞合金或者树脂等进行封闭。
3、深龋
此时的侵蚀已经到了牙齿的本质深层,有很深颜色的龋洞,人用肉眼也可以很清楚的看见。这时的做法是要先去除腐质,再进行一个永久性的填充。
4、牙髓炎
龋洞已经到达牙底,去除龋坏组织后,牙髓已经暴露。所以此时需要先进行牙髓炎治疗,在洞底加上护髓剂,然后再选择材料进行填充。
5、根尖周炎
此时是牙髓炎发展到晚期,此时的牙髓组织大部或全部坏死。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方法是将根管扩大,在用根管锉将根管壁制备光滑,然后用双氧水洗干净,再封入药。待症状消失,根管内清洁时再充填牙根管。
6、根尖脓肿与肉牙肿
不同治疗手段 第3篇
【关键词】康复手段;脑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44-01
脑瘫属于一种新生儿在出生前以及新生儿期因为诸多原因导致患有的一种脑部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往往合并表现出癫痫、听觉以及智力低下等系列的症状,通常难以有效治愈,针对患儿选择不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能够将患儿的功能障碍有效减少【1】。为了确定最佳的康复方法对脑瘫患儿进行干预,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临床选择不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最终发现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完成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获得显著提高,GMFM评分获得显著提高,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09月-2015年09月脑瘫患儿70例。通过抽签法对所有脑瘫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A1组(观察组 35例)以及A2组(对照组 35例)表示两组脑瘫患儿的组别名称。A1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分布为5个月-21个月,平均年龄为(12.6±1.3)个月;A2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分布为5个月-22个月,平均年龄为(12.9±1.5)个月;两组脑瘫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针对A1组患儿,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针对患儿,实施运动疗法,具体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等,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来执行。对患儿来讲,为更好的治疗脑瘫,对患儿进行有目的的认知治疗,包括指认鼻子、耳朵等等,训练患儿的爬行能力、抓物能力等。对患儿实施有效的物理疗法,具体包括蜡疗法、水疗法等等,温度需控制在患儿承受范围内,且应循序渐进来完成。对患儿加强语言、交流等方面的治疗,进一步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此外选择Bobath+Vojta方法进行治疗,要求治疗师分别于上午以及下午对患儿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0分钟。剩余时间指导患儿家属于康复中心进行相关的训练。将3个月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针对A2组患儿单纯选择Bobath+Vojta方法進行治疗,最终对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2】。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对患儿完成3个月的治疗后,同治疗前进行比较,患儿病情进步的程度为1度,患儿主要功能评分大于12分,或者各项总分进步的分数大于20分;有效:患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大于6分,患儿各项总分合计大于10分;无效:患儿各项总分在5分与10分之间【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两组脑瘫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选择t检验以 形式表示GMFM评分,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脑瘫患儿完成康复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同A2组脑瘫患儿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2.2 GMFM评分
所有脑瘫患儿完成康复治疗后,在GMFM评分方面,同A2组脑瘫患儿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3 讨论
脑性瘫痪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出现了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大脑传导功能出现了失常的现象。通过对患儿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儿脑细胞功能重建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对患儿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针对潜伏通路进行有效诱发。对于Vojta以及Baboth神经生理学疗法,主要根据上述特性,选择合理正确的手法针对异常姿势以及运动模式进行有效抑制,有效协助表现出正常反应,经过反复刺激以及相关训练,最终有效确保运动模式正常。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治疗,其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单纯神经生理学治疗,P<0.05。从临床上来分析,综合康复治疗,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阶段性的治疗方案,一方面不断的巩固疗效,避免病情恶化;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患儿的智力,促使患儿的脑瘫程度持续降低,为患儿的日后成长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针对脑瘫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治疗,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的方法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GMFM评分改善明显,成功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星,周梅,程春红等.29例不同年龄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分析[J].激光杂志,2012,33(2):93-93,95.
[2]蒙家纺,夏梓红,姚婧等.运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不同年龄阶段小儿脑瘫疗效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2(3):432-433.
不同治疗手段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1月~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20例尿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为33.5岁,均系会阴部的骑跨伤或骨盆骨折遂来院就诊。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在伤后均出现会阴的疼痛,以及下腹的胀痛,和排尿困难,甚至尿道滴血等。
1.2 手术方法
1.2.1 B组
选择开放性的传统手术,于患者下腹部作正中切口,将膀胱显露后予以切开,并钝性分离,于尿道外口将金属的导尿管插入,以食指经患者膀胱插入到后尿道,同前方金属的导尿管会师,于食指指引下再将其导入到膀胱内,之后于金属导尿管中把一次性的输液管自尾端引出,并将金属导尿管退出,再把引出管以缝线和Foley的顶端连接,并将其带入到膀胱内,其尖顶以缝线同膀胱的造瘘管相连接,之后充胀气囊,将其留置在患者膀胱内[3,4]。
1.2.2 A组
对患者进行硬膜外,或者腰麻与硬膜外的联合麻醉,首先嘱患者取截石位,贮备好输尿管镜与斑马导丝,以及灌注泵和膀胱穿刺的造瘘针等。以输尿管镜对尿道先予以镜检,当抵达损伤的部位,予以仔细,并寻找到患者尿道损伤其近端,将斑马导丝插入。使输尿管镜顺着斑马导丝将尿道的断裂端越过,再进入到膀胱,并检查膀胱是否破裂,若有膀胱破裂者,改为开放性手术,若无则同时将斑马导丝留置后,把输尿管镜退出。之后把三腔气囊的导尿管头端作部分剪除,将斑马导丝套入,连同导丝将导尿管一并推入到膀胱。将气囊注水达20~30ml后再抽出导丝,并与引流袋连接,同时向外适当的牵拉导尿管,以便断端能够对拢吻合。于术后需留置导尿管达3~4周时间[5,6]。
1.3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7.0对数据予以统计及处理,其中()用以表示数据,同时选择t检验来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再将χ2检验用作计数资料的统计,而于两组间实施相互对比则选择q检验,以其P值在0.05以下系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60例手术均成功(100%),B组52例成功(86.7%);A组手术时间,与术中的出血量,以及住院的时间,和治疗费用,较B组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经输尿管镜行尿道会师术,在术后患者留置导尿管大约为3~4周,在将导尿管拔除后需不定期的予以尿道扩张。见下表。
3 讨论
尿道损伤系泌尿外科较常见的急症,而早期予以及时并且正确处理,能够减少创伤,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能够减少临床并发症[7,8]。而尿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最主要的目的则是恢复患者尿道连续性,并引流其膀胱的尿液,以及防治其尿道出现狭窄[9,10]。以往的治疗方法中,主要为开放性的尿道会师术,以及尿道的吻合术。尽管能够早期的将尿道损伤修复,并恢复患者尿道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同时清除血肿,以及解除其尿外渗,患者手术往往也会受到较大的创伤,也可能会加重其尿道的损伤,同时手术出血多,以及术后的临床并发症也会相应的增加。
但输尿管镜同尿道膀胱镜相较,更为纤细,并且更容易进入患者尿道损伤其近端。于输尿管镜下行尿道会师术,不仅能够在尿道的管腔内操作,而且还避开了对患者尿道周围以及其耻骨的后间隙部位的解剖,所以手术的操作也相对简单,并且也没有造成患者尿道以及其周围组织出现进一步的损伤,同时还具有出血少,以及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
综上所述,于输尿管镜下对尿道损伤患者行尿道会师术,不仅安全性较高,而且手术时间也较短,还具有患者住院时间短以及疗效显著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廖国强,何国文,陆明,等.腔镜下尿道会师术在尿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3):1021,1024
[2]张健全,陆俊地.尿道会师术治疗后尿道断裂17例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4):572~573
[3]盘延鲜,梁泰生.输尿管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体会[J].医药前沿,2011;1(12):10~11
[4]王贵平,刘会恩,张涛等.膀胱破裂3 4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432~1433
[5]张贵福,王跃强,杨剑兵等.输尿管镜下腔内尿道会师术治疗男性尿道损伤40例报告[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9):847~848
[6]郭晓丽.尿道损伤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入血中毒1例[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523
[7]王雷.闭合性尿道损伤35例诊治体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1):96~99韩旭,范里莉,曹颖俐等.电视腔镜手术配合中紧急开放的团队配合[J].中国医
[8]韩旭,范里莉,曹颖俐等.电视腔镜手术配合中紧急开放的团队配合[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1647~1648
[9]吴永兵,宋体松,张成辉等.输尿管镜行尿道会师术治疗后尿道断裂23例分析[J].微创医学,2009;4(1):59~60
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治疗方法是什么 第5篇
如果腰背部受到潮湿、寒冷等不良因素环境,很容易导致腰背部肌肉发生痉挛、紧张等,而导致的腰椎病的复发。尤其是在秋冬两季,应随着天气的变化增加衣服,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
保持正确的姿势
如果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保持正确的坐姿,能有效的减轻腰椎的负荷,延缓腰椎的退行性改变的程度,从而达到有效的预防腰椎病复发的效果。
坚持锻炼
在日常闲暇时间,一定要坚持锻炼,尤其是腰背部的功能及前屈、后伸、旋转运动的锻炼,就能增加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韧性及强度等,达到有效的预防腰椎疾病复发的效果。
避免腰部外伤
不同方法治疗腋臭临床效果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腋臭;疗效;切口愈合;瘢痕;对比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31-02
腋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它的患病率为4.56%[1]。病因以大汗腺异常分泌增多及细菌繁殖有关。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影响其社会活动、择业和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理疾病。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腋臭最好的办法。随访自2001年9月~2009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39例腋臭患者,分別采用的不同方式治疗,经过4个月~5年的随访观察,我们对这几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9例腋臭患者,均为双侧腋臭,共278侧。其中男48例;女91例;年龄18~40岁。其中47例采用传统梭形切除手术,52例患者采用原位薄皮瓣手术,40例采取激光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一天清洗双腋,并剃除腋毛,用甲紫画线标记出腋毛分布的菱形区域,并用碘酊固定标记线。术中取仰卧位,双上肢外展,屈肘,抱头。
1.2.2 麻醉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取2%利多卡因20 ml加生理盐水60 ml配成浓度为0.5%的局麻药,皮下浸润麻醉。
1.2.3 治疗方法 ①传统梭形切除手术:将汗腺异常发育区的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梭形切除后,切口拉拢直接缝合。②原位薄皮瓣手术:沿腋窝横行皱襞做横行口,长4~6 cm。自切口向两侧潜行游离皮瓣,范围达整个腋毛分布区。翻转皮瓣并剪去皮瓣下脂肪、毛囊及大汗腺。检查皮下无活动出血后,两侧皮瓣各戳一小孔引流,切口直接缝合,打包加压包扎,使皮瓣与基底紧密贴服。③激光治疗: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Co2激光,功率10~15W,光班直径0.5mm, 激光探头对准大汗腺开口,距皮肤约1Cm,沿毛根方向进行烧灼,深度约2一4mm,烧灼气化毛囊和汗腺。一次烧灼不完全可再次烧灼。
1.2.4 术后处理 ①传统梭形切除手术的给予上肢制动,切口包扎换药,术后2-3周拆线②原位薄皮瓣手术者打包加压包扎,双上肢制动3-4天,以免过多活动导致术区出血,形成皮瓣下血肿,影响伤口愈合。术后3-4天换药,10天拆线③激光治疗者局部应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1.3 随访4~60个月,疗效按气味方法判定①治愈。臭味去除,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夏季穿着较少的情况下不被他人察觉;②有效。臭味明显减轻,在日常生活中偶而被他人察觉;③无效。臭味仍明显影响生活。
2 结果 传统手术者,拆线后切口裂开35例,治愈率93.6%,有效率6.4%。平均治疗时间36天,均遗留明显瘢痕。原位薄皮瓣手术者,发生皮瓣下积血2例,治愈率93.3%,有效率7.7%,平均治疗时间16天,3例遗留明显瘢痕。激光治疗者,单次治愈率85%,有效率15%,平均治疗时间26天,6例遗留明显瘢痕。8例行二次治疗。
3 讨论
3.1 腋臭产生的原理 腋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产生是由于腋部大汗腺分泌异常,腋部通
风透气性差,细菌易在该处存留,存留的细菌与大汗腺分泌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发生作用,产生短链脂肪酸和氨而形成臭味。Yoo等[2]的研究证实了腋臭的发生在于腋区大汗腺的异常:数量多,体积大,分泌旺盛,即使这类患者在与正常人腋区菌群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腋臭。通常认为大汗腺主要分布于皮下层,导管开口于毛囊漏斗中,大汗腺与毛囊在数量、密度、分布上一致[3],因此腋臭治疗的范围多为腋部毛发分布区。现已证实,采用手术治疗腋臭适应症广,疗效较非手术治疗可靠[4]。
3.2 3种腋臭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3.2.1 腋毛区切除法 梭形皮瓣切除能将产生腋臭最主要的部分切除。同时能在直视下修剪边缘的脂肪组织及毛囊和汗腺。该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气味消除好。并且费用也较低。但术后早期(3月以内)上肢活动明显受限,晚期术区有明显瘢痕增生,一般术后切口瘢痕宽2 cm左右。甚至会出现蹼状瘢痕。上肢活动受限和影响美容是其明显不足。另外,切口宽度超过8 cm时较难闭合,易出现切口裂开。对腋毛区较宽者不利于手术切除。本组部分病人没有能完全去除臭味即和患者腋毛区较宽,唯恐切除后不能缝合切除受限有关。有人认为认为腋部最好不要去除皮肤。因为腋窝皮肤在伸展位时较收缩位要扩展许多倍,去除皮肤不论多少都可增加腋窝伸展时皮肤的张力,从而导致术后张力性瘢痕的增生[5]。
3.2.2 原位薄皮瓣手术法 皮下修剪能直视下充分去除浅筋膜以上的脂肪,毛囊和汗腺组织。清除彻底,术后效果好。可以较大范围内彻底清扫术区大汗腺而不影响皮瓣成活,因切口无张力,愈合快。切口在腋窝皱襞内,瘢痕隐蔽细小,美容效果好,且不影响肢体活动。缺点:手术操作略复杂,可能会发生皮下积血,术后早期需限制上肢活动,以防皮片移动。
3.2.3 激光治疗法 该方法有创伤小,可反复治疗的优点,由于不开刀易被患者接受,方法简单,治疗费用也低,术后对上肢活动的影响小。缺点是需用设备,异味遗留重,并且由于治疗后患者不重视创面的护理,同样可以导致感染、皮肤坏死和瘢痕增生。随着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激光介入治疗是其发展方向。顶泌汗腺一次破坏后有修复、恢复分泌的可能,治愈率相对较低,需多次重复治疗。
4 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的日益增多,人们治疗腋臭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不再局限于单纯切除腋臭,而且要求美观,不影响功能。而对于大多数青年女性,腋部瘢痕要求更加隐蔽。原位薄皮瓣手术具有恢复快,疗效好,术后瘢痕不明显,不影响上肢活动的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而对治疗要求强烈但对美观要求一般的中重度腋臭患者,则可酌情选择皮肤梭形切除术。CO2激光治疗则适用于年轻女性,臭味较轻且害怕手术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蔡 梅,邓丹琪,付 萍,腋臭的三种治疗方法回顾性比较[J]临床经验及治疗,2008,30(3):30-31
[2] Yoo HB, Jang HK, Seng WP,et al. Histopathology ofapocrinebromhidrosis[J].Plast Reconstr Surg,1996,18(2):288-292.
[3] 陈锡唐,刘季和,邱炳森,等.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9.
[4] 唐荣祥.腋臭的病因探讨.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1):24-25.
不同治疗手段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156例, 女性144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42~78岁, 平均年龄为 (59.5±14.5)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且满足中华神经科学会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规定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25分之间, 且配合临床检查, 无吞咽障碍和意识障碍。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B、C、D、E共5组, 且各组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所有300例观察对象均接受阿司匹林、甘露醇、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以此为基础, A组患者静脉滴注250 mL的5%葡萄注射液与100 mL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参麦注射液制成的混合溶液, 每天用药1次;B组患者静脉滴注250 mL的5%葡萄注射液与400 mg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塞通制成的混合溶液, 每天用药1次;C组患者静脉滴注500 mL的5%葡萄注射液与80 mg沈阳药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存的奥扎格雷钠制成的混合溶液, 每天用药1次;D组患者静脉滴注250 mL的5%葡萄注射液与50 mg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灯盏花素制成的混合溶液, 每天用药1次;E组患者静脉滴5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与400 mg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的丹参注射液, 每天用药1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和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对本次临床研究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其中, 基本治愈指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指患者病残程度在1~3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进步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变化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或是降低均不足18%;恶化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超过18%。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最高, E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最低, 且五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如表1所示。
2.2 治疗成本
A组患者治疗总成本最高, E组患者治疗的总成本最低, 且五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成本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如表2所示。
2.3 不良反应
所有观察对象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 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高黏度滞血症以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 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血管血流突然受阻, 进而使脑组织进入缺氧缺血状态, 并诱发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局灶性脑缺血梗死[1]。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口歪眼斜等。然而, 患者梗死部位的半暗带仍有部分侧支循环, 且存在大量的活性神经元, 能够获得持续的血液供给, 若患者经过临床治疗能够及时有效地恢复神经细胞功能, 改善脑代谢, 恢复血流供应, 则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成功抢救, 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2]。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 临床上常用的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方案均具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其中, 血塞通的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0%左右, 且治疗成本较低,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3]。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成本。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E组, 五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药物治疗, 对比五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成本。结果 五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成本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血塞通治疗, 不仅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治疗成本更低,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治疗方案,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冯艳敏.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06) :8-10.
[2]杜笑.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 2012, 22 (06) :523-524.
面瘫不同时期的治疗及预防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08例,男116例,女9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5岁,病程最长3.5个月,最短1 d,初诊者140例,经其他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转来我科者68例。病例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被确诊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其中4例为双侧。
2 治疗方法
2.1 局部取穴:
阳白、头维、攒竹、太阳、四白、下关、迎香、颧髎、人中、承浆、地仓、颊车、牵正。
2.2 整体辨证取穴:
初期风邪入络取风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风寒偏盛者加拔火罐阳白、下关、乳突下颈项部;眼睛不能闭合取睛明、申脉、照海;耳后乳突病痛取翳风、外关、完骨;听觉异常或耳鸣者取听宫、中渚;失治误治或病情使然而致面肌痉挛者针健侧相对应穴位或反应点远取阳陵泉、合谷、太冲、太溪;重症后期加头针运动区下2/5或用灸法或点刺内颊穴。恢复期或气血虚者取足三里。以上经穴可轮留选取,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或隔日1次,留针30 min, 10次为1疗程,休息3 d~5 d行第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容恢复正常,但有部分面肌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减轻,面容较治疗前有所恢复,面肌功能恢复不够满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146例,占70.2%,显效50例,占24.0%,好转8例,占3.8%,无效4例,占1.9%,总有效率98.1%。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致气血阻滞不通,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对于轻者局部加远端取穴,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自可康复。而对重者治疗甚为棘手,短期内很难奏效。笔者认为该病的治疗因人而异,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循经远取,标本兼顾,辨证施穴,灵活变通,分期治疗至关重要。早期局部轻浅直刺、毛刺,以疏调经气导邪外出。中期局部平刺、斜刺,意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末期或病程长者,局部透刺、重刺、滞针牵拉、点刺放血,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早期取风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以祛风解表通络,因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行于面颊口,有曰“面口合谷收”。足厥阴环唇《百症赋》“太冲泻唇㖞以速效”。合谷、太冲名四关穴。早期取足三里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风散寒通络,恢复期取足三里调补气血,乃足三里为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强壮穴,该经脉始于面行于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阳陵泉为筋会加太冲、太溪以息风镇静止痉。外关八脉交会穴,主治目、头侧、面颊之疾。申脉、照海通阳跷、阴跷脉,主司目的开合。如此祛邪扶正、补泻兼施、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达阴平阳秘。
西医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不主张针灸疗法。但笔者通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本病的治疗宜早不宜迟,否则拖延病情,延期治疗会给今后的治疗造成很大困难,甚至造成终身容貌不整。因此笔者认为面瘫急性期针刺不但不伤正,反而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利于导邪外出。但初期局部针刺宜浅而轻,或仅远端循经辨证取穴。现代医学表明,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所致,所以早期针刺其目的是给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以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使病情及早控制,达到早期痊愈的目的。
5 预防
不同治疗手段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盆腔炎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 (37.8±0.5) 岁, 其中已婚127例, 未婚23例;平均病程2年。患者的病因:由于药流术后而引起者64例, 由于人流术后引起的46例, 有10例是由于腹部手术后引起的, 5例由于引产术导致, 3例由于放环术引起, 22例是由于产后经期不注意卫生而引起。临床表现特征主要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的下腹部疼痛, 有时会出现白带量增多以及腰骶部酸痛的临床症状。在妇科检查方面,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宫体压痛, 宫颈举痛, 以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的表现, 有26例患者出现不孕现象。B超提示盆腔内有炎性包块的有68例。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 由徐州市宝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SGCM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治疗, 治疗体位为平卧位, 患者的下腹部双侧附件直接与微电脑治疗的电极片接触, 通过微机自动控温, 40℃为治疗温度, 35~40min为治疗时间, 1次/d, 14d为1个治疗疗程。对照组采用康妇消炎栓, 由葵花药业集团 (伊春) 有限公司生产, 直肠给药, 1粒/次, 2次/d, 连用14d。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的方法, 检验水平α=0.05, 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在150例患者中, 实验组有效率93.33%,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67%。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 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用康妇消炎栓的疗效, P值为0.003 (<0.05) ;在两组治疗过程中, 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周后, 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常规进行抽血检测, 发现两组血细胞均无显著性变化, 与正常血液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在日常生活当中, 由于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较长, 病情常常较为顽固, 当患者抵抗力出现下降时, 慢性盆腔炎会出现可急性发作的表现[4]。慢性盆腔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带来了的巨大的躯体和精神痛苦。目前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是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效果不尽相同。例如, 比萘芬片是临床当中常用于治疗非细菌的慢性盆腔炎, 可以非竞争性地阻断真菌DNA多聚酶的磷酸盐结合部位, 有效防止焦磷酸盐从三膦酸去氧核苷中分离及霉菌的延长, 目前已成为治疗慢性盆腔炎一种方法。康妇消炎栓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苦参、败酱草、紫草、地丁、蒲公英、猪胆粉以及芦荟等中药, 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 杀虫止痒, 利湿散结, 用于湿热、湿毒所致的腰痛、小腹痛、阴痒、带下病、阴蚀等妇科疾病[5]。
在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中, 发现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所产生的微波具有较强止痛作用[6]。在治疗过程中, 能释放出有效的热能, 热效应通常是指生物体在多功能微波的作用下, 通过相互摩擦而产生热量, 可使机体的局部血管或组织扩张, 淋巴和血液循环加快, 从而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 加快消肿和消炎的作用。笔者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 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确, 治愈率高, 显效迅速, 复发率及对机体的损害等副作用明显减少。同时, 使用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也比使用康妇消炎栓患者出现耐药性和药物副反应的现象较少, 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和实践。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 评价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和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采用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治疗75例, 对照组采用康妇消炎栓治疗75例。经过2周的治疗, 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50例患者中, 实验组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67%。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 实验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值为0.003 (<0.05) 。在两组治疗过程中, 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周后, 均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常规进行抽血检测, 发现血细胞均无显著性变化, 与正常血液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服用康妇消炎栓的有效率。同时, 在采取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中, 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肝功能受损的情况。
关键词:微电脑中低频综合治疗仪,康妇消炎栓,慢性盆腔炎,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勇, 周铁中.少腹逐瘀汤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河南中医, 2013, (2) :227-228.
[2]张振亚.金黄散外敷联合周林频谱仪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5) :28.
[3]孙艳华.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9) :58.
[4]王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50例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9) :87.
[5]马利行.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3) :370-371.
不同治疗手段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1.5岁, 排除妊娠期、月经、其他疾病不可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微波治疗、药物治疗以及超高频电刀治疗组三组, 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①药物治疗组患者使用名为“爱宝疗”的聚甲酚磺醛阴道栓剂药物, 将无菌生理盐水和爱宝疗按照4:1的比例进行配置, 使用棉球对药水进行浸透, 擦洗患者宫颈和阴道[2]。并在患者宫颈处放置无菌棉签, 用力按压2~3 min之后撤下, 同时剪切与患者宫颈糜烂面积相同的无菌纱布, 将其贴在糜烂面上方, 保持3~5 min, 隔天使用1次药物, 控制6次为一个治疗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②微波治疗组患者, 首先行常规消毒, 使用可连续调输50~70 W的功率, 并对治疗时间进行灵活科学的掌握, 微波探头在患者糜烂较为严重的区域增加压力[3]。并将治疗边缘放大到超过糜烂范围3 mm左右, 直到患者宫颈表面呈现出黄白色、无出血为止。
③超高频电刀治疗患者, 常规消毒, 暴露患者病灶面, 结合病情选择电刀、电凝功率, 并将其控制在40~60 W和20~40 W[4]。选择不同的环形电极对患者糜烂面实施环性切割, 切除范围可超过病灶区域5 cm。需灵活掌握深度, 手术后使用球形电极进行止血。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患者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轻、中度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时, 发现三种治疗方法效果较为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度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 其使用超高频电波刀治疗的疗效要优于药物治疗和微波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宫颈糜烂属于慢性宫颈炎中较为常见的病理改变, 并发原因和患者宫颈解剖、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感染、滴虫有关, 是女性生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炎性病变, 对患者身心健康有着较为严重的伤害和影响[5]。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物理以及手术治疗等。为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科学性、有效性, 需要结合患者不同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性地对患者病变组织进行破坏, 不会对其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还能够刺激患者肉芽组织增生, 让表皮能够实现更好地覆盖, 具有杀菌和收敛的效果[6];微波治疗则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患者病部位的蛋白质实现凝固化, 对周边健康组织不会造成影响;而超高频电刀治疗效果较为彻底、范围较大、深度较广, 能够发现患者早期出现的癌病变, 不同的治疗方法特点各不相同。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宫颈糜烂疾病, 适龄女性要定期接受宫颈检查, 其不仅能够降低宫颈糜烂的发病几率, 还能够有效避免宫颈癌。宫颈癌的出现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此21岁之后的女性要能够结合实际状况定期接受宫颈刮片检查, 注意个人卫生, 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不良性交等行为, 从而降低宫颈糜烂的发病几率。
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120例接受了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对轻、中度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时, 发现三种治疗方法效果较为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度患者临床治疗过程发现, 其使用超高频电波刀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药物治疗和微波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在对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时, 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其中轻、中度患者可以选择微波或者药物治疗, 重度患者可使用超高频电波刀治疗[7]。
参考文献
[1]闫桂玲.临床不同疗法用于妇产科宫颈糜烂治疗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07:111-112.
[2]冯雪梅, 贺媛, 杜媛媛.宫颈糜烂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2:1862-1864.
[3]宁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 2011, 08:27-29.
[4]胡莉萍.宫颈糜烂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附574例报告) [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1, 05:423-424.
[5]李永勤.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 2014, 07:117.
[6]李建萍.妇产科宫颈糜烂临床治疗预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1:126-127.
不同治疗手段 第11篇
【关键词】妊高症;硫酸镁;硝苯地平;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46-01
妊高症为妊娠期妇女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于孕20周以后,在我国妊高症的发病率在10%左右。妊高症以蛋白尿、高血压为临床主要表现,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妊娠期妇女肌酐含量、心钠素敏感素降低等存在密切关系[1]。妊高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孕妇昏迷、抽搐等,对孕妇、胎儿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鉴于此,笔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妊高症,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观察对象选自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妊高症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年龄介于23~35岁,平均年龄为(26.5±3.5)岁;孕周介于30~38周,平均孕周(35.5±2.2)周;经产妇21例,初产妇25例。观察组年龄介于22~36岁,平均年龄为(25.5±3.7)岁;孕周介于29~37周,平均孕周(34.5±2.5)周;经产妇27例,初产妇19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2]制定的关于妊高症的相关诊断标准,血压超过140/90mmHg,或与孕前、孕早期血压相比升高25/15mmHg,间隔4h,至少测量2次;蛋白尿检测提示阴性或轻微蛋白尿,存在浮肿、胸闷、头晕、头痛、恶心等临床症状。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全身性严重疾病者、血液性疾病者、植物性神经系统严重疾病者。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 将25%硫酸镁(批号: H41022332)溶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之后将25%硫酸镁溶液50ml加入1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治疗 将硝苯地平(批号:H52020377)口服,每次10mg,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7天。
1.4疗效观察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尿蛋白基本恢复正常,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收缩压低于155mmHg,舒张压在90~105mmHg,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血压较治疗前降低,孕周可维持至37周,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迹象,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 )表示,等级分类资料行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详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比较,详见表2。
3讨论
妊高症为女性妊娠期常见、多发病症之一,是导致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子宫胎盘内缺血、自身免疫因素、患者自身扩血管激素缺乏等是导致孕妇发生妊高症的主要因素[4]。全身小动脉痉挛为妊高症主要病理改变,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严重时可致使机体重要器官缺氧、缺血,危及胎儿及孕妇安全。
本次研究以9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且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硫酸镁为临床常用的一种解痉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来改善脑部代谢循环;通过对乙酰胆碱形成干扰而约束神经末梢敏感性,继而阻止肌肉与神经的传导作用,从而对血管痉挛起到抑制作用;减少血管紧张素对机体的作用程度,松弛平滑肌,增加血流量,提高胎盘功能。临床研究表明,足量硫酸镁能明显降低血压,缓解抽搐情况,改善胎儿缺氧情况。该药虽具有较好疗效,但其不良反应多,且易发生中毒情况。硝苯地平为钙拮抗剂,能够选择性的抑制心肌细胞膜的钙内流,减少心肌能量和氧的消耗,降低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对子宫平滑肌、支气管、血管兴奋性起到抑制作用,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解除痉挛,达到降压目的。本次研究将硫酸镁与硝苯地平联合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
综上所述,与单纯硫酸镁治疗相比,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升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勤.探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妊高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112-113.
[2]郑怀美,苏应宽.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68~274.
[3]王九丽,秦小娟.硫酸镁及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84例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89-90.
不同治疗手段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早期牙隐裂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被判定为早期牙隐裂,经X线检查未发现牙体组织疾病[1]。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50例。试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45.2±5.8)岁;常规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66岁,平均年龄(44.2±5.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调模充填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主要步骤为:将患者锐牙边缘嵴与牙尖进行调磨[2],将力减轻后,对患者牙隐裂部位行箱状洞形准备,覆盖底部后对病变处进行填充与修复治疗(选用材料为光固化复合树脂[3]),并将力进行调整。
1.2.2 试验组:
采用全冠修复治疗。主要步骤为:对患者行局部麻醉,准备好牙体,采用专用树脂材料制作临时牙冠,后粘固好临时牙冠(粘固材料为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并将力进行适当的调整,治疗2周后仔细观察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若出现不良情况,应及时采用烤瓷全冠代替临时牙冠。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分为I级、Ⅱ级、Ⅲ级。其中I级表示患者无临床症状,牙齿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牙髓正常;Ⅱ级表示咀嚼较为坚硬的物体时出现轻微的不适感,遇到冷热酸刺激时出现一定的敏感症状,且经临床检查后无牙周与根尖疾病;Ⅲ级表示经过临床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经临床检查后出现牙周疾病或根尖变形等。有效率等于I级与Ⅱ级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4.0%,常规组为78.0%,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常规组对比,P<0.05
2.2 不良反应:
试验组出现2例牙髓炎,2例牙折裂,1例黑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5/50);常规组出现5例牙髓炎,4例牙折裂,5例黑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14/50)。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期牙隐裂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牙体病变,属于牙体非龋性损伤的病症范畴[4]。主要发病对象为中老年群体,且给患者的日常饮食、日常交流等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类疾病在发病早期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不易察觉,因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长此以往,病情缓慢加重,导致出现牙折裂、牙齿缺损等诸多不良情况。
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对牙隐裂疾病的临床治疗日趋成熟,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对牙隐裂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分别为调磨充填与全冠修复,经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后发现,采用全冠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采用调磨充填治疗的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进行调磨充填时对调磨的程度控制不当,容易出现裂纹磨除不彻底的情况,导致成为牙隐裂的相关危险因素[5],影响最终的临床治疗效果。而行全冠修复时对患牙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使得牙齿能够合力均匀,防止出现牙断裂等不良情况,保证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对牙隐裂患者行全冠修复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烤瓷光滑度高、密合性高,可以明显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牙髓的冲击,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合力负担均衡,以便实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早期牙隐裂患者采用全冠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牙折裂、牙髓炎等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方法对早期牙隐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早期牙隐裂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50例。常规组给予调模充填的方法治疗,试验组采取全冠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且该组患者出现牙髓炎、牙折裂、黑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早期牙隐裂患者采取全冠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牙隐裂,治疗,方法,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张生.三种根充糊剂治疗老年牙隐裂伴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52-4553.
[2]张艳,廖湘凌,龙翔,等.不同方法治疗早期牙隐裂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036-3037.
[3]崔珊珺,刘静.烤瓷冠修复治疗中老年活髓牙隐裂9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263-4264.
[4]王静.冠修复与Cortisomol糊剂根管充填同步治疗老年隐裂性牙髓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438-5439.
不同治疗手段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