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痰方范文
健脾化痰方范文(精选7篇)
健脾化痰方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本研究对象120 例全部为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确诊为乳腺癌并实施围手术期化疗的患者。时间跨度为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入组患者均行A ( E) C、CA ( E) F、TA ( E) C, TA ( E) 方案应用6 周期, A ( E) C→T序贯应用, A ( E) C应用4 个周期, T应用4 个周期, 共8 个周期。
患者均为女性,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中药组60例和对照组60 例。中药组: 年龄31 ~ 75 岁, 平均 ( 50. 9 ±2. 8) 岁; 其中44 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5 例为乳腺单纯癌, 2 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2 例为导管内癌伴早浸, 4 例为髓样癌, 2例为微小浸润性乳头状癌, 1 例为实性乳头状癌; TNM分期为Ⅱ期32 例, Ⅲa期15 例, Ⅲb期9 例; Ⅲc期4 例。
对照组: 35 ~ 73 岁, 平均 ( 49. 7 ± 4. 1) 岁; 其中39 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6 例为乳腺单纯癌, 3 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4例为导管内癌伴早浸, 3 例为髓样癌, 4 例为微小浸润性乳头状癌, 1 例为实性乳头状癌; TNM分期为Ⅱ期29 例, Ⅲa期17 例, Ⅲb期11 例, Ⅲc期3 例。
本研究的两组患者的年龄、癌症分型、分期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 P > 0. 05) 。
1. 2 入选标准
( 1) 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 ( 2) 重要脏器功能正常, 能耐受化疗; ( 3) 无精神类疾病; ( 4) 患者年龄30 ~ 75 岁; ( 5) 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病例需符合以上所有条件。
1. 3 排除标准
( 1)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 ( 2) 伴有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恶心呕吐; ( 3) 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能耐受从而接受其他止吐方法或对症治疗者。有以上一条者剔除本研究。
1.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吐方案[1]: 化疗前30 分钟给予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5 ~ 1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于化疗第1 天用; 地塞米松持续应用于第2 天和第3 天。
治疗组在对照组止吐治疗基础上, 同时给予健脾化痰方煎剂口服。处方: 半夏9 g、竹茹9 g、人参6 g、黄连3 g、黄芩6 g、干姜6 g、炙甘草6 g、茯苓9 g、白术9 g、大枣4 枚。胃脘痛者加炒白芍6 g; 胃脘痞闷者加木香6 g; 纳差甚者加焦山楂10 g、焦麦芽15 g; 虚寒重者易干姜为炮姜9 g; 热象偏重者人参改为太子参10 g。中药群药煎取150 m L药液, 每天2 ~ 3次口服, 连用3 天。
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由瑞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5 mg; 地塞米松注射液由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5 mg; 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放免分析药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
1. 5 观察指标
1. 5. 1P物质与血管活性肠肽治疗前和治疗3 天后, 静脉取血2 m L, 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测量P物质与血管活性肠肽。
1. 5. 2 止吐疗效将止吐疗效分为四级: 不呕吐为完全缓解; 每天呕吐1 ~ 2 次为部分缓解; 每天呕吐3 ~ 5 次为轻度缓解; 每天呕吐> 5 次为无效。
1. 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组间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数据呈正态分布, 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比较止吐疗效采用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治疗后都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治疗组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2. 2 止吐疗效比较
两组乳腺癌患者经过治疗后, 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例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经 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a有效率的统计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之和计算。
3 讨论
现代医学虽然能够在肿瘤治疗效果上较前有所提高, 但现实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离人们对治疗的期望仍有很大差距,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仍不得不使用细胞毒药物来进行治疗。其中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脱发, 甚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2,3]。尤其化疗诱导的呕吐不仅造成脱水、营养不良、代谢失调, 严重者造成消化道黏膜出血危及生命。
P物质是由11 个氨基酸组成的脑肠肽, 全身均有分布, 作为一种兴奋性肽能神经递质, 可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 也是新的止吐药物的靶点[4]。血管活性肠肽, 是由28 个氨基酸组成的消化道多肽激素, 能直接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 也是止吐药物的重要观测靶点[5]。
中医药在改善化疗诱导的呕吐方面从本虚标实入手, 疗效显著[6]。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同时, 常伴有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 脉沉细弱等症状; 亦有心下痞满、干噫、食臭、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者。总不外乎化疗伤害人体正气, 造成脾胃虚寒, 升降无权, 气机痞塞, 升降失常。课题组自拟健脾化痰方, 补益脾胃、调理寒热、辛开苦降、止呕化痰。
半夏、竹茹二药为君。半夏性沉而降, 消胸腹各痰热满结, 虚而有痰最为适宜。竹茹涤痰开郁, 清热止呕除烦, 配半夏, 一寒一热, 健脾燥湿, 和胃止呕力彰, 主治脾胃不和, 胃气上逆, 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症。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既为四君子汤, 以期补气益气健脾。此方中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干姜、炙甘草、大枣为半夏泻心汤, 其和胃降逆, 平调寒热, 散结除痞之功, 在治疗化疗造成的胃肠道反应已经多有应用。自拟健脾化痰方虽为一方, 视患者脾虚、湿困、气虚、痰阻、胃气之强弱、气阴耗伤情景, 尤其是寒热、虚实, 酌情加减。强调个性化治疗, 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为规范对照, 本研究只观察三天, 在临床应用时可以适当延长疗程, 根据具体症状随症加减疗效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 若能进行中药干预乳腺癌围化疗期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等项目的观察, 更可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 (2014版) [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4, 19 (3) :263-273.
[2]李志杰, 杜昌国.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预防乳腺癌化疗呕吐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4) :440-442.
[3]程俊, 张琼.甲磺酸托烷司琼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防治顺铂引起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 2009, 13 (4) :438-439.
[4]陈兴阳, 汤义平.安非他酮缓释片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P物质和神经肽Y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9) :107-109.
[5]张琰, 宋平, 李洪利.血管活性肠肽在胃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4) :18-20.
健脾化痰方 第2篇
关键词:健脾补肺化痰方,哮喘,气道重塑,大鼠,全血五元素
对于哮喘缓解期的治疗,近10余年来治疗重点是长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进行局部抗炎,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在缓解期的特点是肺、脾、肾脏气虚,且哮有夙根,若触遇诱因则易引起BA反复发作,致使正气不支,疾病迁延难愈[1,2,3,4]。为突出中医治疗优势,从中医角度深刻认识支气管哮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我们根据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经验,遵循缓解期以“健脾气补肺气以化痰”的立方法则,确立了以健脾补肺化痰方为主方的治疗方法[5,6,7]。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严谨的科研设计,以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幼龄大鼠为对象,观察健脾补肺化痰方对幼龄大鼠全血五元素摄入的影响,来论证中医药治疗哮喘所具备的优势,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与药物
清洁级SD幼龄大鼠,雌雄各半,体重(90±5)g,由安徽省长临河动物实验基地提供。共18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地塞米松0.75 mg/片,浙江仙居制药厂生产),每组30只;健脾补肺化痰方(健脾补肺化痰方:炙黄芪10 g、太子参8 g、炒白术8 g、茯苓6 g、陈皮6 g、炙甘草6 g、葶苈子6 g、薏苡仁10 g、砂仁5 g、桔梗8 g、山药10 g、白扁豆10 g,每剂用60~80 mL水混匀,所含生药量为0.866~1.155 g,组方为冲剂剂型。)组分为4周组、8周组、12周组,每组30只。适应性喂养7 d后开始实验。
1.1.2 试剂和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元素专用检测试剂(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BH5500S(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造模及给药方法
1.2.1. 1 造模方法
常规饲养7 d后复制BA大鼠模型,除正常组外,各组参照文献[3],分别于第1天及第8天大鼠腹腔内注射新鲜配制的卵蛋白溶液1 mL(内含卵蛋白100mg,氢氧化铝100 mg)致敏,第15天开始将大鼠逐个放入体积约为4 L密闭容器中,雾化吸入1%卵蛋白激发哮喘,隔日1次,雾化流量5 mL/min,每次20 min,共6周。以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深快,肋间隙凹陷,腹肌出现明显收缩,呛水,喘鸣等呼吸道梗阻症状为激发成功。
1.2.1. 2 给药方法
引喘结束后第8天,西药组地塞米松0.75 mg/(kg·d),用蒸馏水融化为3 mL灌胃,连续给药4周。健脾补肺化痰方组予以健脾补肺化痰方7.38 g/(kg·d)灌胃,4周组用药4周,8周组用药8周,12周组用药12周,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各组大鼠均于最后给药后常规喂养1周,再予指标测定[7,8,9]。
1.2.2 取血
将大鼠各组大鼠用2%戊巴比妥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于测定肺功能后迅速从体瞄箱取出,打开腹腔,腹主动脉取血2 mL。
1.3 指标测定
腹主动脉全血,加原子吸收光谱仪元素专用检测试剂,1∶31稀释后,按原子吸收光谱仪操作规程检测Cu、Zn、Ca、Fe、Mg浓度。分别统计正常组与哮喘模型组、西药组与哮喘模型组和健脾补肺化痰方各组与哮喘模型组大鼠全血五元素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将各组资料建成数据库文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西药组与哮喘模型组大鼠全血五元素比较
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Zn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Fe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Cu、Ca、Mg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健脾补肺化痰方各组与哮喘模型组大鼠全血五元素比较
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Zn浓度低于正常组(P<0.01);Ca浓度低于正常组(P<0.05);Fe浓度高于正常组(P<0.05);Cu、Mg浓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健脾补肺化痰方4周组Zn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u、Ca、Mg、Fe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补肺化痰方8周组Zn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u、Fe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Ca、Mg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补肺化痰方12周组Zn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u、Fe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Ca、Mg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补肺化痰方各组间比较:健脾补肺化痰方4周组全血Cu浓度高于8周组、12周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微量元素与哮喘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宁等[10]发现哮喘患儿血中必需微量元素Zn、Se、Cr、Sr及宏量元素B、Mg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而Fe、Cu、Ca、V、Al、Co及有害元素Cd则显著升高。结果表明,小儿哮喘与人体免疫缺陷、部分微量元素降低及有害微量元素升高密切相关。冯学斌等[11]对2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12种微量元素钙、镁含量,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哮喘组血清锌、铁、铜、锂、钙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锂作为重要生物学活性的微量元素,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可促进T细胞发育、成熟。且铁与T细胞增殖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D4+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铝与T细胞增殖功能呈正相关;钛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表明血清微量元素与T细胞亚群间有密切关联。哮喘时微量元素降低或缺乏,可能通过相应酶活性改变,使T细胞功能受损,临床上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而促使哮喘发作。
本课题所采用的健脾补肺化痰方由炙黄芪、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葶苈子、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药、白扁豆组成。方中太子参、炙甘草性平味甘,健脾益气以扶正;炙黄芪补肺脾之气;茯苓、炒白术健脾补气;葶苈子化痰;陈皮为脾、肺二经之气分药,既能理气,又能燥湿。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全血五元素含量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Zn、Ca浓度低于正常组,Fe浓度高于正常组,说明哮喘的发生于低Zn、低Ca、高Fe密切相关;健脾补肺化痰方各组与模型组比较,Zn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Cu、Fe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说明健脾补肺化痰方能改善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幼龄大鼠的低Zn、低Ca、高Fe状态,从而减轻哮喘症状。
健脾化痰方 第3篇
2治疗方法1) 一般治疗: 嘱患者正常饮食,作息规律,配合运动减轻体重。2) 中药治疗: 以化痰燥湿、补肾调经为主。方药: 清半夏10 g、陈皮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苍术15 g、胆南星12 g、香附10 g、枳壳10 g、鸡内金15 g、净山楂30 g、泽泻20 g、牛膝15 g、鸡血藤30 g、菟丝子30 g、覆盆子15 g、当归10 g、白芍10 g。卵泡期加用三棱15 g、莪术15 g; 排卵期加用桂枝10 g、干姜6 g; 月经期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6 g、红花10 g、熟地黄15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10 g、坤草30 g、香附10 g、茯苓20 g、陈皮15 g、苍术15 g、胆南星12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 L,分2次服。2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参照文献[3]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闭经10例中,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月经后期或伴月经过少15例中,治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 单纯月经过少5例中,治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0% 。
4体会
健脾化痰方 第4篇
关键词:疏肝健脾化痰法,糖尿病前期,效果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由正常的血糖调节发展成为异常的血糖调节,且血糖出现升高现象但又没有到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出糖耐量以及空腹血糖等受损的症状[1]。有资料显示,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和2型糖尿病比较接近,且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有30%左右一般在5年之内就会转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对其的治疗就尤为重要。该院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疏肝健脾化痰法进行糖尿病前期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资料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辨证理论中脾虚痰盛及气滞的相关诊断标准。空腹时的静脉血糖在6.2~7.1 mmol/L之间。以治疗方法的不同为依据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在25~73岁之间,平均年龄(49±5)岁;病程在1~36月个之间,平均病程(18±6)个月,该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在26~75岁之间,平均年龄(50±6)岁;病程在1~34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7±7)个月,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疏肝健脾化痰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进行性别、病程以及年龄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62例患者均进行运动治疗、糖尿病知识教育以及饮食治疗等常规治疗。以此为基础,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冠心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详细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西药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并不采用其他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肝健脾化痰法进行治疗,药方组成为:20g葛根、15 g瓜萎、6 g柴胡、15 g苍术、12 g半夏、10 g白术、30 g黄芪、10 g黄芩及15g山药。针对大便干以及腹胀的患者则加10 g枳实,针对舌苔黄腻以及口苦的患者再加6 g黄连[2]。加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分2次服用。所有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治疗,并2周进行1次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血糖的变化情况给予严密的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3 诊断标准
首先,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以1997年我国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为主要参照标准进行诊断:饮水不多、能食和便溏症状同时出现、口渴,或者四肢乏力、饮食减少、脉滑、苔白腻、头重昏蒙以及舌淡。其次,糖尿病前期西医诊断标准。在进行口服75 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OGTT)时,2 h血浆糖在7.8~11.0 mmol/L之间。
1.4 排除及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将无严重感染及外伤,无恶性肿瘤,无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纳入研究。排除标准:哺乳期以及分娩期妇女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使用了其他的降糖药物,终止服药的患者,出现急性的并发症。
1.5 评定标准
效果较好: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完全消失,空腹血糖在4.4~6.1 mmol/L之间,餐后2 h的血糖在4.4~7.8 mmol/L之间;效果一般: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显著改善,空腹血糖在6.1~6.5 mmol/L之间,餐后2 h的血糖在7.8~8.6 mmol/L之间,或者在原来的血糖基础上下降了2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完全较治疗之前无任何改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均未出现任何改善。
1.6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19.0软件完成相关统计学分析及其处理,用()来表示计量资料资料,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应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当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7%,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总有效率=(效果较好+效果一般)/组例数×100%,表中,*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73%,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34%,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症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比较
在治疗治疗,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症候积相比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治疗10周以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症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组症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0周以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症候积分比较时,研究组的症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临床上,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调节功能就已经受损,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出现受损现象以及葡萄糖耐量出现减退现象两种[3]。因此,在糖尿病前期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以缓解糖尿病前期的各种临床症状就极为重要。我院在糖尿病前期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中药进行糖尿病前期的治疗。现阶段,糖尿病前期的中医治疗方药通常有以下几种:活血祛瘀方药;益气健脾方药;行气化痰方药;养阴生津方药;利水渗湿方药。组方上主要是养阴生津以及益气健脾,并常和行气祛湿以及清热活血相配合,同时辅以滋补肝肾法以及疏肝解郁法[4]。以养阴生津、益气健脾为主,以祛湿、清热、化痰以及活血法相配合,以疏肝解郁、滋补肝肾以及消食健脾为辅的治疗方法,成了糖尿病前期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方规律。在糖尿病前期治疗的时候,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依据,科学运用其方药及组方来进行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5]。
糖尿病前期在和中医辨证理论中属于食郁及脾瘅等范畴,糖尿病前期的发生还和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禀赋异常以及久坐少动等因素密切相关[6]。在糖尿病前期中,情志失调是其主要的发病诱因。糖尿病前期如不尽早进行治疗,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从而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我院通常采用疏肝健脾化痰法进行糖尿病前期的治疗,疏肝健脾化痰法是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脾虚症和胰岛细胞的激素异常分泌具有密切的联系,而疏肝健脾化痰法能够使加胰岛P的细胞数目大大增加,同时使胰岛β细胞的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减轻糖尿病前期症状的目的[7]。在疏肝健脾化痰法中,柴胡及黄芩具有宣透郁热之功效,瓜萎、苍术及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白术、黄芪及山药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葛根具有清阳、健脾之功效,全方配伍具有疏肝、键脾及化痰的功效,同时能够调节机体的体内代谢,使患者的症状表现得到有效改善。因此,疏肝健脾化痰法在糖尿病前期的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7%,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73%明显比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7.34%低。在治疗10周后及20周后,研究组患者症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糖尿病前期治疗的时候,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对疏肝健脾化痰法进行有效应用,对提高糖尿病前期的总体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症候积分。相比西医治疗,疏肝健脾化痰法对患者的机体的危害更小,副作用也更小,由于疏肝健脾化痰法是从根本上对患者实施治疗,因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加强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及了解,并在开展糖尿病前期治疗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应用疏肝健脾化痰法进行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其对患者的不利影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治疗糖尿病前期的过程中,对疏肝健脾化痰法给予科学、合理的使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糖尿病前期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症候积分得到进一步改善,且疏肝健脾化痰法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学安.益气健脾化痰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3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8):560-561.
[2]张婷,高东,蒋成刚,等.糖尿病前期患者餐后2h血糖水平与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4(7):54-55.
[3]肖天梅,林泽宏,李乐愚.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1(11):88-89.
[4]祝继英,秦佰焰,王明贤.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4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5(14):23-24.
[5]张萍,王世浩,刘艳萍,等.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同管理模式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1):36-37.
[6]厉平,姜冉华,李雪,等.青少年人群诊断糖尿病前期不宜采用糖化血红蛋白标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5):386-387.
健脾化痰方 第5篇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60例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 符合西医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诊断标准[1], 血肌酐 (SCr) 177μmol/L~707μmol/L, 年龄18~75岁, 患病时间在0.6~8年, 平均2.43年。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平均年龄 (64.26±5.73) 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 女性15例, 平均年龄 (64.32±5.62)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 给予益肾健脾通络化痰汤 (本院制剂室提供) 150m L, 每日早晚空腹口服。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30g、熟地20g、大黄8g、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川芎15g、茯苓15g、泽泻15g、薤白15g、瓜蒌15g、菟丝子15g、地龙10g等, 在治疗第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 给予尿毒清颗粒 (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 每次1袋, 每日3次口服, 在治疗第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
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3 两组治疗前后SCr、BUN变化比较见表2。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慢性肾功衰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水肿”、“关格”、“溺毒”、“腰痛”等范畴。祖国医学对其因、机、证、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以证为纲, 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确立了理法方药, 为后世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医家根据经验将本病分为本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证:湿浊犯胃、浊阴上逆、肝阳上亢, 进行辨证施治[4]。笔者运用中医学理论, 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究, 祖国医学有关“久病入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化湿浊解毒, 标本同治”[2]等理论的阐述, 指导我们在临证中更加重视补肾益气活血通络法的应用;针对痰浊毒瘀等即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 运用化湿浊祛痰解毒, 标本同治法[3], 综合确立益肾健脾通络化痰法治疗肾衰。益肾健脾化痰通络汤中党参、黄芪、茯苓健脾气、益肾气、利水湿;熟地甘温, 归肝肾经, 有养血滋阴、补精填髓之功;菟丝子有滋补肝肾作用, 可以使小鼠体重肾重增加;大黄泄浊解毒、逐瘀通经, 有抗感染、止血、保肝、降压、降胆固醇的作用[4];赤芍养血和血、入络破血行瘀;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 二者相伍, 行血而不破血, 补血而不滞血, 同时加强大黄祛瘀之效;薤白、瓜蒌宽胸化痰散结、润肠通便, 其中薤白有增进纤维蛋白溶解、降脂抗凝的作用[5];当归、桂枝、白芍有养血和血、温通经络的作用;地龙长于通经络、利血脉、利尿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脾、通络化痰之功效, 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表明,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益肾健脾化痰通络中药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010:203, 207.
[2]邢海燕, 董晓伦, 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 3 (9) :502.
[3]张佩青.张琪肾病医案精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43.
[4]李敏, 李丽霞.大黄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 2006, 8 (4) :34.
健脾化痰方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 在九台市中医院及协同医院治疗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124例治疗组健脾补气祛瘀化痰汤84例, 对照组常用西药40例 (绞股蓝片、肌苷片) 进行对照观察, 疗效满意, 研究总结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本组124例均为九台市中医院及协同医院患者, 男性78例, 女性46例。
年龄22~65岁, 平均43岁, 全部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体质量超重者38例, 中度肥胖21例, 轻度肥胖7例, 其中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肝硬化等疾病者。
1.1.2 纳入标准
(1) 参照《常见病诊疗判断标准》; (2) 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乙醇性肝病学组非乙醇性肝肝病治疗指南[1]。症状:肝区不适伴隐痛、腹胀、恶心、肝大、质稍硬或有触痛。肝功能有AST、ALT、GGT增高, 治疗后可逆转。B超检查:肝脏大小, 肝前后部回声差异, 回声的密集减低, 肝内管道结构静脉变细不清。血脂 (三酰甘油) 升高。主要见于原发性高脂血症, 糖尿病、肥胖、酗酒等。
1.1.3 排除标准
起病急、病情重、可有黄疸、腹水、出血、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胰腺疾病、结缔组织病、抑郁病、严重心脏病、孕妇或乳期妇女等, 或有认为不适合纳入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健脾补气祛瘀化痰汤治疗, 药物组成:白术15g、丹参10g、泽泻15g、决明子30g、山楂25g、首乌20g、柴胡10g、海藻30g、白芥子15g、郁金20g、薏苡仁15g, 煎汤分两次口服, 每日1剂, 2周为一个疗程, 连用4个疗程。
1.2.2 对照组
给予绞股蓝总苷片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2片, 3次/d。肌苷片 (上海中西制药厂生产) , 每次2片, 3次/d, 连服2个月。
1.3 观察疗效
1.3.1 疗效标准
(1) 肝脾回缩, 肝密度较均匀, 主要症状消失。 (2) B超或CT检查, 结果恢复正常, 或明显好转, 肝/脾CT值=1。 (3) 疗程结束时, 体质量下降达到标准体质量或在超重范围。 (4) TC≤5.17, TG≤1.7 mmoI/L。 (5) 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者符合上述标准3项以上者, 有效符合其中2项, 无效者上述标准4项以上无改变。
1.3.2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n (%) ]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1.3.3 肝功能、血脂比较见表2。
[n (%) ]
注:两组治疗后恢复正常或好转人数比较: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
脂肪肝的病理机制主要有脾失健运, 肝血瘀滞, 痰浊不化[2]。即本病多为脾气虚弱, 健运失司, 无力转输布散饮食精微-脂质 (脾不散精) [6], 精微-脂质在脉道滞留蓄积过量, 脂质由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而转变为对机体有害的多余物质的脂浊。脂浊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故可称为浊邪。由于浊邪作崇而导致各种疾病, 就可以称之为浊病。此即, 祝谌予老的“气虚浊留”[3,6]。气虚运血无力, 血流缓慢而致瘀 (肝血瘀滞) , 脾气虚弱, 无力运化水湿。水湿内停, 聚而为痰。浊邪与痰湿瘀血逐渐聚集形成胶着缠粘的浊痰瘀聚集物[4], 随血液运行到达肝脏。沉积于肝细胞组织而致本病, 据于前述浊邪所致之病称之谓浊病。浊 (脂浊-浊邪) 痰瘀所致之非乙醇性脂肪肝也是浊病。
基于前述, 浊痰瘀三者胶着缠粘聚集物沉积于肝脏细胞组织, 导致本病。现代医学脂质异位沉积于肝细胞[2], 形成非乙醇性脂肪肝。如是, 浊痰瘀三者胶着聚集物与现代医学脂质有特异性联系 (密切相关性) 。肝血瘀滞, 痰浊不化, 即是祝谌予老之“瘀血阻络, 痰浊不化”[3]。肝血瘀滞, 痰浊不化和浊痰瘀三者胶着聚集物, 均是中医非乙醇性脂肪肝中医病理机制, 故浊痰瘀胶着聚集物与祝谌予老之“瘀血阻络, 痰浊不化”有着特异性联系 (密切相关性) 。如斯, 祝老之“瘀血阻络, 痰浊不化”学说, 是非乙醇性脂肪肝 (浊病) 的病理机制。
2.2 健脾补气祛瘀化痰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
本方中, 白术、山楂、郁金、柴胡、川楝子、健脾疏肝理气, 燥湿化痰。山楂主要含黄酮类, 解脂酯, 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 促进脂肪分解, 山楂配丹参、泽泻, 调解血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决明子、首乌、含大黄素, 大黄酚, 能降脂、化浊降低胆固醇,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决明子入肝经, 清肝泻火。泽泻、苡仁, 以利水渗湿健脾, 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降脂、泄浊驱邪, 利尿, 同时可以降压、降糖, 泽泻可以通过抑制外源性三酰甘油、胆固醇的吸收而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和抑制三酰甘油肝内的合成, 从而改善肝脏脂肪代谢。海藻、白芥子, 化痰散结, 化肋下之痰癖。首乌:可有效的减少和阻止肠内脂类物质的吸收, 促进脂类物的转运和代谢, 能阻止脂质在血中滞留和渗透到动脉内膜, 达到无脂质的蓄积。其减少脂质物质在器官中的沉积。本方药物以多种有效成分, 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不同的环节, 恢复肝功能, 促进肝内脂肪的代谢, 改善肝细胞脂肪浸润, 抗肝细胞损伤, 改善肝脏循环。抑制肝内多种酶质的合成, 直到调脂降浊作用, 全方以疏、补、活兼治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降浊之效。同时要求患者饮食调节, 适当运动。使脂肪肝逆转的作用明确而疗效显著。
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早在1978年就以中医病机学重要概念浊痰瘀 (瘀血阻络, 痰浊不化) 阐发了肺泡蛋白沉积症[5] (中医脏器组织浊病) 的病理机制。揭示了浊邪——代谢产物 (脂质、蛋白质、微量元素) 异位沉积所致中医脏器组织浊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奠定了中医“浊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古籍无“浊病”记载, 建国以来也无“浊病”的报道。李振中氏在王永炎院士指导下, 在梳理理论进程中, 于2008年发现提出“中医浊病”。认为“浊病”的病机为:“气虚浊留”, “瘀血阻络, 痰浊不化”。防治大法为健脾补气, 祛瘀化痰。
摘要:目的健脾补气祛瘀化痰汤治疗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疗效。方法将124例脂肪肝患者, 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84例, 服用健脾补气祛瘀化痰汤, 对照组40例服用绞股蓝片、肌苷片, 均治疗8周,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 (三酰甘油) 、B超, 三项数据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B超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健脾补气祛瘀化痰汤治疗非乙醇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脂肪肝,浊病,中药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草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 9 (6) :32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董振华, 季平, 范爱平.祝谌予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1-43.
[4]季春林, 郭蕾, 佟志, 等.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与浊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10) 615.
[5]祝勇.祝谌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13.
健脾化痰方 第7篇
关键词: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毛细支气管炎,痰湿闭肺型,小儿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之一, 喘憋、气促、三凹征是其主要的临床特点。病因多为病毒感染, 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为最常见的病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中医一般归属于“肺炎喘嗽”或“喘证”等范畴, 痰湿闭肺型在临床上较常见, 笔者运用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法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痰湿闭肺型,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4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且中医辨证为肺炎喘嗽 (痰湿闭肺型) 的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 治疗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在5~18个月;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1例, 病程4~19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儿科肺炎喘嗽的诊断标准[1]。
1.2.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痰湿闭肺型) 。主证:咳嗽, 痰声漉漉, 大便稀。次证:低热或不发热, 喘促鼻煽, 食少纳呆, 小便略黄, 舌质淡、舌苔润, 指纹紫滞, 现于气关。
1.2.3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①于24个月以下发病,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儿;②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咳嗽与喘憋同时发生为本病的特征;③发作时烦躁不安, 呼吸、心率增快, 有鼻翼煽动、三凹征、发绀明显等症状体征, 有发热或无热, 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弥漫性细胞细湿啰音;④全肺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 支气管周围炎或肺纹理紊乱增粗, 可有点片状阴影或条索状阴影;⑤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1.3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均应用炎琥宁静点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活络定喘汤, 药物组成丹参、川芎、地龙、僵蚕、苏子、陈皮、半夏、茯苓、川贝母、白前、桔梗等, 日3次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咳橘红口服液, 药物组成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甘草、瓜萎皮、紫菀、麦冬、知母、桔梗、地黄、石膏、苦杏仁 (去皮炒) 、紫苏子 (炒) , 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4 d为1个疗程, 观察2~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记录咳嗽、喘促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1.5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②有效: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减少。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结果说明,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儿咳嗽、喘促缓解时间、啰音消失时间:见表2。表2结果说明, 治疗组咳嗽、喘促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nt=4.41, 6.59, P<0.05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尤其以1~6个月的小儿为主, 近年来, 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在增高, 若不及时予以诊治, 会直接影响患儿身体健康, 严重者会出现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等。目前西医认为,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的合胞病毒感染所引起, 病毒感染后, 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 水肿, 黏液分泌增多, 加上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管腔, 导致明显的肺气肿和肺不张。治疗上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支气管扩张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免疫球蛋白、双哌达莫、干扰素等[3]。中医认为毛细支气管炎属于“喘证”, “肺炎喘嗽”等的范畴, 痰湿闭肺型以素体脾虚湿困患儿更易患病, 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婴幼儿脾脏更娇, 脾失健运, 水湿不能化生津液, 酿为痰浊, 加之外感风寒之邪, 导致痰湿内盛, 闭阻肺络, 而发生咳嗽, 喘息, 痰声漉漉。其标在肺络郁阻, 本在脾虚失运, 故予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法治疗。川芎味辛、性温, 活血开郁, 行气燥湿;地龙性寒、味咸, 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 一寒一热, 一升一降, 共为君药以活络定喘, 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共为臣药, 丹参、僵蚕、苏子、川贝母、白前活络定喘, 降气化痰共为佐药, 桔梗性升散, 尤擅开宣胸膈以上郁闭之气, 与降气的苏子相配, 宣降相因, 以复肺气之宣肃功能, 且将其作为肺经之引药。上药合用共奏活络定喘、健脾化痰之功效。
临床证明, 活络定喘、健脾化痰法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痰湿闭肺型) ,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87-288.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9-1201.
健脾化痰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