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精选9篇)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6年9月-2008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163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证实 (包括病史、症状、其他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 。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公司Logiq 9、飞利浦公司Sonos4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0~12.0MHz。患者检查前均禁食、禁水8h以上, 次日晨空腹检查。常规扫查上腹部、脐周及右下腹部。观察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肿大淋巴结形态、大小、包膜、内部回声以及包膜等情况。治疗后复查。
2 结果
患者脐周及右侧回肠末端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 超声影像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呈低回声结节, 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 多发或成簇存在, 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晰, 表面光滑。被膜呈较高而细的回声带, 内部皮、髓质界限欠清晰, 回声较低。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1.0~2.0cm。对症治疗后再次超声观察, 淋巴结长径及宽径明显缩小。患儿症状消失。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急性改变, 淋巴结内炎性侵润、纤维素渗出, 组织增生及被膜水肿而淋巴结肿大[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造成儿童反复性腹痛的原因之一,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 因此高频超声检查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方法。既往普通腹部超声检查小儿腹部淋巴结阳性率极低, 而开展腹部高频超声检查后, 能较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 并能鉴别肠系膜淋巴结肿瘤及急性阑尾炎等其他病变。随着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 笔者发现高频超声作为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发挥更大作用, 结合临床可确诊本病。
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可见: (1) 脐周及右侧腹腔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或淋巴结成簇存在。 (2) 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晰, 表面光滑。 (3) 肿大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 淋巴结内呈低回声。 (4) 肿大淋巴结的被膜呈较高而细的回声带。以往本病易误诊为肠痉挛, 通过高频超声检查可确诊此病, 提高此病的早期诊断率, 及时治疗患儿, 减轻患儿痛苦, 大大提高儿科诊疗效果。且应用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无痛苦, 检查方便, 可重复性强, 患儿易配合等优点。
综上所述, 超声影像学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并可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肿大淋巴结的变化, 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影像特点, 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3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表现。结果:本组病例特征性超声表现为:患者脐周及右侧回肠末端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 肿大淋巴结呈低回声结节, 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 多发或成簇存在, 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晰, 表面光滑。被膜呈较高而细的回声带, 内部皮、髓质界限欠清晰, 回声较低。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对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诸福棠, 等.实用儿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04.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2篇
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12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也有,多属病毒感染,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腹痛。流行病学: 临床报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且有逐渐增多趋势,用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腹腔内肿大的淋巴结,操作简便、迅速、可靠、安全,现对我科超声检查到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作回顾总结。
1 资料与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98例患者,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皆为多发,以右下腹、脐周为最多见:患者中以12岁以下的儿童居多,占77%,其次是13岁-22岁患者.占20%,大于22岁者,占3%。临床症状:突发或间歇性腹痛,部分患者有呕吐,发热,有时伴腹泻或便秘,以脐部及右下腹明显,范圍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多数青少年发病时腹痛程度较儿童程度较重,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DC-6彩超(迈瑞公司产品),Philips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时先用凸阵探头对全腹进行筛查式扫查,目的是确认疼痛最显著的部位,观察有无肝、胆、胰及泌尿系系统疾病,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重点有序地对全腹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重点是右下腹、脐周及疼痛最显著处,观察有无肿大阑尾回声,仔细扫查肠间隙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则仔细观察其分布部位、大小、数目(单发或多发)、包膜、内部回声等二维图像以及彩色多谱勒和频谱多谱勒表现,观察肠间隙有无积液,排除阑尾炎,肠套叠,肠蛔虫,淋巴结核等。小儿哭闹腹肌紧张时、体胖腹壁较厚或部分患者肠管增宽,肠内容物较多时淋巴结不易显示,探头应加压探查,部分体瘦患者腹壁较薄,不宜加压探查,所以应依据患者情况而用力不同。
2 结果
98例患者中,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淋巴结较多时脐周及左侧腹也可见淋巴结回声。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 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1]。有的淋巴结较小,但显示两个以上淋巴结,并有不明原因腹痛症状,其中20例伴有阑尾显示或肿大,阑尾肿大明显或形成脓肿时多可见周围腹膜增厚,14例可见肠间隙积液,30例右下腹肠蠕动差或较差,6例可见肠管增宽。
声像图表现:淋巴结单个或呈簇存在,单个淋巴结呈椭圆形,肾形的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尚规整,包膜完整,皮髓质分界清楚,中央髓质呈高回声,周围皮质呈低回声,也有的中央高回声不明显完全为低回声,彩色多谱勒部分内部可见少量点状或短带状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
3 讨论
导致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属(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红球菌、假结核杆菌、青霉菌属、病毒、血吸虫、阿米巴等。肠系膜淋巴结炎产生的病理原因据文献报道是由于在呼吸道与肠系膜上有特殊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所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多见于回盲部淋巴结。该处淋巴结很多,儿童尤为丰富。肠内容物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而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多见于回盲末端。其病理改变为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淋巴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与纤维素渗出及组织增生[2]。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腹痛多需要于阑尾炎相鉴别,因为两者均为不明原因腹痛,我科检查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者中,肠系膜淋巴结炎白细胞数量不高,腹痛多为脐周及右下腹,疼痛点不明显,有压痛,无反跳痛,多数曾有间歇性腹痛病史,疼痛的程度较阑尾炎轻。高频超声可探及淋巴结回声,多位于右下腹,淋巴结多时,脐周及左下腹可探及多发增大淋巴结回声,右下腹髂血管周围未探及明显肿大阑尾回声,而急性阑尾炎则白细胞数量增高,右下腹疼痛点明显,有压痛及反跳痛,腹痛程度较重,右下腹髂血管周围可探及肿大阑尾回声,有时肿大的阑尾周围也可探及增大的淋巴结回声。
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方便、实用、无创伤等优点,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先方法。先用穿透力强的凸阵探头作筛查式扫查,可对腹腔的大概情况有个整体的印象,首先排除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由于凸阵探头分辨力低,对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而在此基础之上再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作有针对性的重点扫查,则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并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层次,根据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结合病史、相关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在正常儿童中,也可检出增大的淋巴结回声,有文献报道并非肠系膜淋巴结炎,而大多是反应性增生,在本组检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并有腹痛症状患者中,少数与肠管增宽及阑尾肿大同时显示,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肠炎或阑尾炎可并存。
参考文献
[1]本莲,李民,郑红,等.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2009(25)3:294-296.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3篇
关键词:超声影像,急性肠系膜淋炎,腹痛,鉴别诊断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病原因较多, 常见的病因是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 是儿科常见多发疾病。该病多属于病毒感染, 常与小儿肠道感染、呼吸道等有关。临床上发病多见于小儿回肠末端, 淋巴结呈多发性肿大、充血。笔者归纳总结利用高频彩超鉴别诊断小儿肠系淋巴结炎的数据资料, 进一步证明了高频超声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4月间我院儿科接诊的患者7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年龄3.5~8.5岁。患儿体征:腹痛腹泻、发热、咽喉痛;实验室检查:白细泡普遍增高;病理检查:淋巴结充血、水肿。
1.2 超声检测方法
使用PHILIPS 4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置5~12MHz。取仰卧位, 对患者右中腹部、下腹部, 肚脐周围, 患儿盆腔做大范围探查;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患儿淋巴结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同时测量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入选的78例患儿中, 9例患者诊断为急性阑尾炎;69例诊断为肠系淋巴结肿大;影像学特征:患儿肿大的淋巴结呈卵圆形, 边缘光滑, 完整, 纵横径比>2;患者肾形结构可辨, 皮髓质分界清楚;患儿淋巴结内血流信号的显示比正常患儿淋巴结丰富, 纵切时刻, 可见垂直于淋巴门的红血流信号与蓝血流信号。患儿动脉频谱呈低速低阻型, 收缩期峰速在0.06~0.30m/s之间, 阻力指数0.47~0.68之间。临床上经过其它检查, 诊断准确率达到97.1%。
3 典型病例
男孩, 6岁, 经常腹痛, 便秘。在其它医院做首次治疗, 诊断为“慢性阑尾炎”, 口服药后, 症状减轻。二次发病, 来我院就诊, 以剑突下为主, 无发热, 做B超示下腹部淋巴结直径直径12~16mm, 诊断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炎, 经过西咪替丁及抗感染治疗, 口服中药治疗, 腹痛完全缓解, 康复出院。
4 讨论
儿科腹痛极为常见, 当然有关疾病都有相应的症状、体症, 家长也可以学会触摸小儿腹部, 注意排除阑尾炎、肠梗阻等, 只要腹软, 无固定压痛点, 无突然松手后反跳痛, 无肌肉紧张, 小儿一般情况良好, 就不必难过, 也不要自己轻易用止痛药, 但要注意观察, 必要时要在正规医院请医生慎重检查 (现在有轻率大范围器械、放射、同位素检查趋势) 并明确诊断。注意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急性非特异性炎症, 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它病毒所致。同时可能会出现咳嗽、扁桃腺和颌下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患儿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利用超声波探查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方便、实用、无创伤。因为患儿肠系膜由于位置较深, 血管粗大, 血管网络多, 分辨率及精确度下降, 利用高频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患儿淋巴结, 还能显示患儿淋巴结的形态, 淋巴结内部回声及淋巴结血流情况, 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因此认为高频彩超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检查手段,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 在部分小肠扩张患儿, 小肠黏膜环形皱襞的声象图亦呈平行光带回声, 易与蛔虫虫体相混淆。所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还需注意蛔虫与正常小肠黏膜环形皱襞鉴别。蛔虫虫体的长轴与小肠的长轴一致, 而小肠黏膜环形皱襞的长轴与小肠的长轴相垂直, 两者可相鉴别。
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是一种疾病的腹部异常症状和体征, 如上所述其分类不同, 病因不一, 慢性中最常见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主要和零食摄入有关, 而急性多与感染有关。在传统杂志和思维中的再发性腹痛或肠痉挛也有敷衍的成分。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还要临床医生综合分析, 不要一概而论, 细心的问诊查体分析必不可少, 笔者曾经见过一例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肝炎患者, 其实还是临床医生认识局限性导致的, 只知其然, 不知所以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都是在孩子有腹痛主诉就诊经腹部B超发现的。除了阑尾炎、呼吸道感染等原因, 除了腹痛外, 无发热、少有呕吐、腹泻及压痛反跳痛等症状体征, 便秘的儿童发生腹痛的机会非常多。笔者认为, 厌学症的儿童有焦虑症的孩子腹痛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详细询问病史, 就会发现这些儿童一般腹痛不会发生在休息日, 从来都不会因为腹痛而中止游戏, 或因为腹痛而取消游玩计划, 腹痛都会发生在上学日、即将开学日, 尤其是作业未写完时, 还常有头痛表现, 有时称“星期一综合症”。其治疗需要的是行为治疗、家长培训、老师配合等综合方法, 才能起效。
参考文献
[1]蔡茂盛, 李建一.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价值标准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8) :129-131.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4篇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肠系膜淋巴结;腹痛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3-1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去由于检查仪器条件限制,肠系膜淋巴结炎所引起的腹痛常常被忽视。高频彩色多普勒是目前所有检查中被认为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及特异的检查。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儿童门诊腹痛小儿的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1040例以腹痛为主诉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的门诊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60例,女480例,年龄2~14岁,7岁以下(包括7岁)860例,7~13岁180例。平均年龄6.9岁。临床诊断标准[1]:(1)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2)发热、腹痛、呕吐伴有腹泻或便秘;(3)反复腹痛,疼痛间隙活动如常,经解痉、驱虫、保护胃粘膜无效者;(4)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压痛部位不固定;(5)白血病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
1.2仪器与方法采用东芝Powervision-6000-SSA-370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仪,探头频率根据不同状态为3.5-6mHz或6-9mHz。患儿仰卧位,常规全腹扫查,重点检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对肿大淋巴结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必要时可稍加压。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数目、内部结结构及血流分布等,测量其纵径、横径,并计算其纵横比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凡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径>0.5c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肿大[2]。
2结果
1040例患儿中有940例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以低回声为主,皮髓质分界清晰,髓质回声略增强,L/S>2,淋巴结多为成簇存在,彼此无融合现象,CDFI:淋巴结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肠系膜淋巴结分布以脐周部、右下腹为主占84%,上腹部及左下腹占16%。经临床证实肿大淋巴结中930例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为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3]。小肠系膜含丰富的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走行排列,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它的发病一般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感染有关[5]。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临床症状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腹痛、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因无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相对困难。若未及时治愈,病情迁延,患儿常导致间断性腹痛、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方便易行,可重复检查,无创伤、无痛苦,小儿容易接受并配合检查[6]。在诊断本病过程中常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1)急性阑尾炎:可见右下腹低回声管状结构,形如手指,横切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有时阑尾炎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但肿大淋巴结数量大多少于3枚,因此在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应仔细观察阑尾是否增粗。(2)肠套叠: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诊常见病之一,其声像图表现为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结合临床患儿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扪及包块等,较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3)肠系膜淋巴结核: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核包膜不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液化区及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光点、光团,可合并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4)恶性病变的转移性淋巴结:在超声上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淋巴结门部强回声消失或偏移,而良性淋巴结门强回声规则存在[7],纵径/横径<2;恶性淋巴结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8],CDFI示血流信号多呈不规则的紊乱信号,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组成的杆状血流,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明显区别。
总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明显的超声改变,高频彩色多普勒对肿大的淋巴结定性、定位准确,并能对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肠套叠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2.
[2] 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超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3] 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4] 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5] 姜伟.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J].中华全科医学,2008,6(9):972-973.
[6] 叶长空,吴嗣泽.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6):648-649.
[7] 彭季兰,杨通明,唐石初,等.浅淋巴结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4):17-18.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5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 男32例 (66.67%) , 女16例 (33.33%) , 年龄2~12岁, 其中2~4岁9例 (18.75%) , ~7岁32例 (66.67%) , ~12岁7例 (14.58%) , 最小2岁, 最大12岁, 平均6.2岁;发病时间:11月至次年4月33例 (68.8%) , 5~10月15例 (31.2%) ;病程1~10 d, 平均3.5 d。
1.2 临床表现
48例 (100%) 均表现有腹痛, 其中脐周痛20例 (41.67%) , 上腹部痛6例 (12.5%) , 右下腹痛14例 (35%) , 下腹部痛5例 (10.41%) , 部位不清者3例 (6.25%) 。腹痛为陈发性发作, 痉挛性痛疼34例 (70.83%) , 隐痛9例 (18.75%) , 绞痛5例 (10.42%) 。发作间歇期患者感觉良好。发作次数3~10次/d, 发作时间3~20 min不等。发热20例 (41.67%) , 大多体温在37.8~39℃之间, 有3例体温在39℃以上, 多为不规则发热, 恶心呕吐28例 (58.33%) , 腹泻4例 (8.53%) , 咳嗽12例 (25%) 。腹部压痛40例 (83.33%) , 其中脐周压痛20例 (41.66%) , 上腹部压痛5例 (10.41%) , 右下腹压痛10例 (20.83%) , 下腹部压痛5例 (10.41%) , 左下腹压痛1例 (2.08%) , 无明显压痛8例 (16.67%) , 绝大数压痛部位可随部位变化而变化, 压痛部位不固定。腹肌紧张2例。咽部充血24例 (50%) , 扁桃体肿大12例 (25%) , 双肺呼音粗8例 (20.83%) , 双肺可闻及湿罗音4例 (8.33%) , 肠鸣音亢进3例 (6.25%) 。
1.3 实验室及诊断医技检查
48例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增高, 或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15例 (31.25%) , 白细胞总数正常而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的18例 (37.5%) ,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12例 (25%) , 白细胞总数降低的3例 (6.25%) 。CRP检查30例, 增高12例 (25%) 。大便常规检查14例 (含腹泻病人4例) 3例病人WBC (+) , 脂肪球 (+) 。尿常规检查30例, 均正常。血尿淀粉酶检查18例, 均正常。全部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 均可见多发肿大的淋巴结, 呈低回声, 表面光滑, 边界清晰, 皮髓质分界清, 呈串珠样改变, 纵横径比>2, 最大24 mm9 mm, 最小12 mm6 mm, 横径在6~9 mm, 平均7.5 mm。同时超声对小儿肝、胆、胰、双肾、输尿管、右下腹、痛疼区、腹腔、盆腔, 女孩卵巢等脏器部位进行了检查, 均未见异常。胸部正位片检查12例, 其中支气管炎6例, 支气管肺炎4例。胃镜检查4例, 浅表性胃炎2例。
1.4 综合诊断
全部48例均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同时原患疾病如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 急性支气管炎6例, 支气管肺炎4例, 急性肠炎3例, 浅表性胃炎2例, 无明显原发疾病3例。48例患儿住院治疗38例, 10例症状较轻,
行门诊治疗。
1.5 治疗与转归
所有48例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及解痉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d腹痛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缩短, 痛疼强度明显减轻, 临床症状缓解, 7 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疗程7~12 d。治疗10 d内复查腹部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 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 16例患儿治疗后2个月, 再次复查腹部彩超, 13例肿大淋巴结全部消失。
2 讨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男孩多于女孩, 提示男孩更易罹患此病。4~7岁发病率最高, 提示诊断此病时, 4~7岁年龄段儿童为重点考虑对象。原因可能是4~7岁淋巴结发育阶段, 淋巴结具有一定的过滤和吞噬作用, 通过淋巴结的致病原在此滞留较多, 而淋巴结的吞噬功能相对较弱, 未能尽快将淋巴结内的致病原杀灭, 致淋巴结发炎肿大。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以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多见, 多位于脐周、右下腹部, 但上腹部痛、下腹部痛、全腹疼痛亦常出现, 腹部压痛不固定。本组48例患儿100%出现腹痛, 阵发性痉挛性疼痛34例 (70.83%) , 位于脐周和右下腹34例 (70.83%) , 腹痛间歇期小儿反应如常。绝大部分患儿腹肌软, 腹部压痛阳性, 反跳痛阳性仅有2例, 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 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与文献报导相符[1]。本病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缺乏特异性, 需与急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双肾输尿管结石、美克尔憩室炎、肠套叠、肠梗阻等以腹痛为表现的疾病相鉴别。腹肌软、腹部压痛不固定、无反跳痛, 可与腹部固定脏器急性炎症性疾病相鉴别。该组病例中发热20例 (41.67%) , 先发热后腹痛, 可与急性阑尾炎等腹部脏器急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先腹痛后发热特点相鉴别[2]。绝大多数 (33例68.75%) 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但有部分病例白细胞增高, 难与腹腔脏器急性炎症相鉴别, 血常规不能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特异检查。大便常规、尿常规、血尿淀粉酶等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帮助。腹部超声检查, 48例患儿全部有多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其淋巴结大小、声像反应等与文献报导一致[3]。同时, 超声检查可以一并对腹腔其它脏器进行检查, 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临床上根据患儿多有呼吸道、肠道感染前驱史, 而后出现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查体腹部有不同程度不固定压痛, 超声检查有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排除其它引起腹痛的常见疾病, 即可诊断。本组病例确诊后给予抗感染、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 均迅速痊愈, 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王晓冬.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36例诊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5) :132-133.
[2]吴秀英, 叶瑞方, 欧弼悠.小儿腹痛病因及诊断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9, 14 (1) :17-18.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收治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28例, 年龄2~14岁, 平均6岁, 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多位于右下腹、脐周, 呈阵发性, 无或有轻压痛, 仅少部分患儿有肌紧张及反跳痛。其中59例伴有消化道症状, 如腹胀、纳差, 27例近期有腹泻史, 54例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IU-22、HDI 5000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2MHZ, 患儿取平卧位, 首先检查肝、胆囊、脾、胰腺、泌尿系统, 排除相应疾病, 常规检查全腹排除肠套叠, 检查右下腹以排除阑尾炎, 再仔细扫查脐周部、左侧腹部、右中下腹。如发现肿大淋巴结, 对分析大小、分布范围、形态、内部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长短径比值, 同时注意有无腹腔积液。
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标准:淋巴结长径>10 mm、短径>5 mm、长径/短径≥2为肿大[1]。
结果
128例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变分布如下:脐周88例 (68.8%) , 右中下腹28例 (21.9%) , 左侧腹部12例 (9.4%) 。肿大淋巴结分布于腹腔肠管, 尤其是血管周围, 与疼痛部位基本相符, 淋巴结长径10~24 mm, 短径5~10 mm, 长径/短径2.0~2.6, 呈椭圆形, 形态规则, 边界清, 表面光滑, 未见融合现象, 皮髓质分界基本清晰, 内部回声均匀。所有淋巴结未见钙化及液化现象, 沿肠系膜呈串珠状排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探及较丰富的淋巴门血供。脉冲多普勒 (PW) :PI 0.50~0.64。抗感染治疗及对症处理1周后复查超声, 所有患儿肿大淋巴结均缩小或消失。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系统炎症性疾病, 是婴幼儿期腹痛一种最常见的原因, 多为病毒感染, 常继发于肠道炎症或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病毒可沿血液循环到达区域淋巴结。回肠末端和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 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丰富, 且肠内毒素和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因回盲瓣的关闭而长时间滞留于回肠末端,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肿大淋巴结多分布于右中下腹和脐周[2], 所以重点检查该部位。
患儿主诉常不明确, 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 临床诊治困难。为避免急性阑尾炎可能造成穿孔和腹膜炎, 以往部分进行性腹痛的患儿无法明确诊断时会先按急性阑尾炎处理。儿童腹壁脂肪薄, 超声衰减少, 肠系膜淋巴结可采用高频超声扫查, 避免了误诊对患儿造成的伤害。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大小2~5 mm, 淋巴门无血流信号, 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清。肠系膜淋巴结炎时, 皮髓质分界清, 无液化、钙化, 淋巴结增大,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探及淋巴门血供。超声检查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须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诊断, 并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 肠套叠超声表现:患儿哭闹,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及果酱样黏液血便;腹腔内可见“套筒征”或“同心圆征”图像。 (2) 阑尾炎超声表现:临床症状为阑尾区压痛、反跳疼、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阑尾区可见条索状低回声, 形如“腊肠”, 可伴有周边淋巴结肿大。 (3) 淋巴结核的超声表现:临床症状有低热、盗汗、消瘦等慢性消耗表现;肿大淋巴结回声强弱不等, 互相融合, 可见液化, 长径/短径<2, 可合并腹水。 (4) 淋巴瘤的超声表现:腹腔大血管周围可见串珠样大小不等的淋巴结, 肿大的淋巴结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包膜可有局限性隆起, 皮髓质分界不清, 长径/短径<2, 部分互相融合, 可伴有微小钙化, 累及多器官, 常伴脾肿大, 早期鉴别有困难, 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和动态观察予以确诊[3]。
在检查过程中, 反复加压检查以减少肠道气体的干扰;按顺序检查以避免肿大淋巴结的漏诊。为获得较佳的彩色血流图像, 可以适当降低彩色血流增益。对于肥胖儿童, 使用腹部探头并调节深度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是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检查方便、患儿易配合、无痛苦等优点。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28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脐周淋巴结肿大88例 (68.8%) , 右中下腹淋巴结肿大28例 (21.9%) 。肿大淋巴结分布于腹腔肠管, 尤其是血管周围,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探及较丰富的淋巴门血供。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超声
参考文献
[1]徐更田, 王秀芹, 白皓,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7 (14) :489-490.
[2]周桦, 张文君, 贺档, 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指标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9, 11 (6) :395-397.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无锡市北塘区黄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确诊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共16例, 其中男9例、女7例, 年龄2.5~12岁, 平均年龄6.5岁。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阵发性腹痛, 脐周或右下腹压痛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
1.2 使用仪器
东软Sunny180, 探头频率7.5MHz。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 常规对全腹进行仔细扫查, 重点检查右中下腹和脐周, 进行纵、横、斜多切面较大范围探查, 必要时稍加压, 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及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等, 计算纵横比, 并嘱患儿治疗后10~14d复查。
1.4 诊断标准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 (含两个) 以上淋巴结显示, 长轴径>10mm或短轴径>5mm, 纵横比>2, 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1], 视为肿大。
2 结果
本组16例患儿均检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 具体如下:
2.1 部位
右侧中下腹11例, 占68.8%;脐周4例, 占25%;左侧腹1例, 占6.2%。
2.2 数目及大小
本组淋巴结肿大全部为多发, 以3~5个多见, 呈串珠状或簇状排列, 无融合, 大小多在10~20mm, 本组最大者达27mm。纵横比>2。
2.3 回声特征
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梭形、“肾形”, 表面光滑, 包膜完整, 周围皮质为低回声, 中央髓质为高回声, 皮髓质分界清晰。CDFI: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
2.4 治疗后10~14d复查, 肿大淋巴结缩小6例, 占37.5%;未探及淋巴结10例, 占62.5%。
3 讨论
3.1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炎症之后, 发病年龄以2~12岁儿童多见。
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机体免疫功能旺盛, 而免疫屏障尚未发育完善, 各种细菌、病毒、毒素, 易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且回肠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最丰富, 肠内容物由于回盲瓣的作用, 在此停留时间较长, 毒素和代谢产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 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大都发生于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高频彩超在探查时应以右侧中下腹和脐周为重点。
3.2 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使肠系膜淋巴结能较清晰
地显示, 加上小儿腹壁较薄, 高频超声对腹腔内结构层次显示清晰, 通过对全腹纵、横、斜多切面仔细连续扫查, 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 回声特征及血流分布情况, 作出准确诊断。较以往淋巴结检查方法, 如淋巴结造影法、CT、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免疫镜观察法等, 高频彩超诊断腹腔淋巴结具有方便、快捷、准确、无创伤、可重复等特点, 优势明显。
3.3 关于鉴别诊断[2]
3.3.1 急性阑尾炎
超声特征:右下腹可见条索状低回声, 形如手指, 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数目一般<3个。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特征。
3.3.2 肠套叠
超声特征:腹腔内可见“同心圆”、“靶环状”或“套筒征”图像。患儿年龄偏小 (<2岁) , 临床以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 果酱样黏液血便为特征。
3.3.3 淋巴瘤
超声特征:腹腔大血管周围串珠样大小不等淋巴结, 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球形、不规则形, 被膜可有局限性隆起, 纵横比<2。多个淋巴结聚集成融合状, 可伴微小钙化。累及多器官, 常伴脾肿大。
3.3.4 淋巴结核
超声特征:肿大淋巴结回声强弱不等, 相互融合, 可见液化, 纵横比<2, 可合并腹水。CDFI:结内血流信号减少。临床有低热、消瘦等慢性消耗表现。
综上所述, 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它方便、准确、无创、可重复, 是目前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 应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对明确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腹部高频彩超检查。结果 患儿右侧中下腹或脐周均可探及肿大的淋巴结, 且肿大淋巴结内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与其他辅助检查相比, 优势明显, 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高频彩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 李泉.浅表器官超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经高频超声诊断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共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患儿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病程1~7 d。临床表现主要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下腹或脐周疼痛,部分患儿有恶心呕吐、发热、咽喉肿痛症状。所有患儿均经抗炎治疗10 d后进行复查对照。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飞利浦M2540A彩超仪,高频探头频率3.75~12 MHz。患儿取仰卧位,年龄较小者可喂服10%的水合氯醛0.5 ml/kg于睡后检查。首先二维超声观察腹腔有无肿块,肠间隙有无积液,肠管有无扩张。然后于脐周从上至下横切面、从右至左纵切面顺序扫查时,可适当加压、旋转探头或嘱患儿屏气,在肠管间隙探查淋巴结回声,观察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测量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最后行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情况并以脉冲多普勒测定供血动脉的阻力指数(R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儿在脐周发现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其中10例为脐周单发淋巴结肿大,46例为多发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周、右下腹为主(52/56,92.3%),分布呈孤立性或呈簇状,未见淋巴结融合征象。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形态多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呈低回声,皮髓质结构显示清晰,L/S>2。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淋巴结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多为短线状,部分为点状、分枝状,阻力指数在0.50~0.65。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症状缓解,10 d后复查超声显示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长、短径(mm)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淋巴结长短径比明显提高(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多由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临床表现为腹痛等[2]。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多位于脐周,可见一个或数个,呈肾形或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淋巴结内多不能测及血流信号或仅测及点状血流信号,部分患者右侧髂窝三角处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当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长径>5 mm),用高频探头(≥7.5 MHz)探查,因探头频率高,小儿腹壁较薄,在肠系膜根部易地找到肿大的淋巴结,特别是回盲部稍内上方尤为多见。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3,4]:(1)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均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外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长径与横径的比值(L/T)≥2。(2)肿大淋巴结以2~5个为多见,散在无融合,孤立存在。(3)CDFI:淋巴结内有星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经抗炎治疗10 d后复查对比显示腹部肿大淋巴结均明显缩小或消失。
高频超声不仅能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量,还可以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因此对鉴别诊断也有很大意义。本文中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1)一般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外形不规则,受累淋巴结数目较多。可同时累及数个相邻解剖区内淋巴结,声像图上可见多枚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呈串珠样排列,内部可表现为实质、均匀低回声。(2)恶性淋巴瘤的声像图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外形近似圆形,纵横比<2,累及节段较长,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失去正常形态[5]。(3)肠套叠的声像图表现为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随着病程的延长,其周围淋巴结出现反应性肿胀。(4)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肿大的阑尾呈囊状低回声,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不明显。(5)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可见液化及钙化,可有腹水和肠粘连等改变,可与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6,7,8]。
综上所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腹腔内的肿块、肠间隙的积液、肠系膜的增厚等异常征像,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的血流情况,对于小儿腹痛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一种方便、快捷、可靠及重复性好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声像图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6例。结果:56例患儿在脐周发现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形态多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呈低回声,皮髓质结构显示清晰,L/S>2。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50~0.65。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症状缓解,10 d后复查超声显示,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长、短径(mm)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且淋巴结长短径比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12.364、15.342、3.475、2.364,P<0.0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可以作为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23.
[2]昊锡新,林纪光,金国信,等.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诊断价值[J].江西医药,2007,42(11):985-986.
[3]张锋,丁中,陈寒,等.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淮海医药.2008,26(2):111-113.
[4]李建锋,林家东,卢志娟.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10,20(5):11-12.
[5]易寅华,高洪波,张志娟.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0,8(6):58.
[6]胡疆依.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分析16例[J].海南医学,2010,8(20):267-268.
[7]郭玲玲.高频超声在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96-97.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患儿均以脐周及右下腹痛就诊,部分患儿伴有呕吐、发热,查体腹部有或无压痛,无反跳痛,年龄1~10岁,仪器用GE公司的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10MHz,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先使用低频探头常规腹部扫查,除外胆囊炎、肠套叠等腹痛疾病,再用高频探头仔细检查脐周及右下腹肠系膜区域,必要时加压探查,尽量使探头接近肠系膜淋巴结,提高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若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mm或短轴径>5mm,纵横比≥2.0,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均视为肿大1,测量其长径和横径,计算纵横比,纵横比为同一切面上纵径和横径的比值,是目前鉴别肿大淋巴结性质的较好的影像学方法,若纵横比≥2.0超声区别正常反应性淋巴结和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1%~95%[2],抗感染1~2周、1个月后对可随访的36例患儿进行复查,观察肿大的淋巴结变化情况。
2 结果
158例患儿中,132例在脐周及右中下腹发现多个肿大淋巴结,26例患儿在左上腹肠系膜根部发现肿大淋巴结,超声在腹部特别是右中下腹可见串珠状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无融合,直径10~30mm不等,肿大的淋巴结纵横比≥2.0,彩色多普勒显示低回声区可见点状血流信号。本组所有患儿经抗感染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可随访的36例患儿,其中肿大的淋巴结消失的10例,缩小至10mm以下的26例,1个月后复查肿大淋巴结消失的有30例,6例尚能探及淋巴结,但纵径均小于10mm,横径均小于5mm。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弓状动脉分布,非常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为明显,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盲部停留,因此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容易在此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3],由于儿童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因此容易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炎,我们可以从其占腹痛患儿的比率0.5(158/316)可以看出,临床表现为临床反复发作的脐周及右下腹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无特征性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困难,如未能及时至于常引起患儿间断性腹痛,影响食欲,甚至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肿大淋巴结呈均匀性增大,形态趋于椭圆形或扁圆形,即长径大于横径,长径大于10mm或(和)横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2.0时具有临床价值,病理提示肿大的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3]。抗感染治疗有良好效果,经抗感染治疗一周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可随访的36例患儿中超声提示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其中10例肿大淋巴结消失,26例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
临床上须与急性阑尾炎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血象不高,超声检查可探及肿大的淋巴结回声,腹部反复扫查未能发现肿大的阑尾回声,即可明确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炎同时须与恶性淋巴结肿大相鉴别:恶性肿大淋巴结常失去正常形态,形态趋于圆形,结构紊乱,长径/横径<1.5,肿大的淋巴结>20mm时右融合趋势[4]。肠系膜淋巴结炎也要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可见液化及钙化,可有腹水和肠粘连等改变。
儿童腹壁较薄,腹部前后径短,运用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儿童腹腔内结构,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测定其大小,并判断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同时可发现胆囊炎、阑尾炎、肠套叠等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高频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方便、快捷、无创伤、无痛苦,便于治疗前后对比,并易于为患儿及家长接受。故可以作为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条件。
摘要:目的讨论高频探头在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价值。方法对316例1~10岁腹痛患儿用高频探头加压探查。结果316例腹痛患儿中检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58例,肿大的淋巴结呈均匀性增大,经抗感染治疗患儿症状明显好转,其中复查的36例患儿中,肿大的淋巴结均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儿童,高频超声,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2]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22.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1009.
[4]黄自强.高频超声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6,8(4):253.
[5]武国良,李建华,张华超,等.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142-143.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