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机电管理计算机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机电管理计算机(精选9篇)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1篇

UMC (Utility Management Computer/机电管理计算机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对无人机整个机电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控制, 其中UMC完成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功能。UMC的性能要求做到快速、实时、准确, 通常采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实现方案, 核心是嵌入式处理器, 功能完善的机电管理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飞机的标志[1,2]。

该文通过对机电管理计算机的总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实现了无人机机电管理系统对于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1 UMC总体方案

UMC是一个外场可更换部件 (LRU) , 对液压系统、火警系统、燃油系统、供电系统、EPU等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并将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1553B总线传给VMC (Vehicle Management Computer/飞行器管理计算机) 和飞参。具体的UMC原理如图1所示。

2 UMC硬件设计

UMC硬件设计遵循模块化设计原则, 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总线接口模块、串行通讯模块、离散量采集模块、离散量驱动模块、模拟量采集模块[3,4]。硬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2.1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数据处理模块完成对UMC的控制和管理、与其他功能模块进行信息交换并完成解算和控制等任务, 实现与VMC系统的数据传递功能, 完成UMC数据的记录和输出等功能。数据处理模块由中央处理器CPU、程序存储器、非易失存贮器、数据存储器、中断控制器、计时器、看门狗电路、自测试电路及控制电路等组成。数据处理模块和其他模块间握手方法为查询、中断或无条件读写。具有两路用于软件调试的RS-232接口。

2.2 总线接口模块设计

总线接口模块主要完成UMC与VMC和飞参之间的数据通讯, 总线接口模块的功能电路主要由通信控制器、总线协议处理器、双端口存储器、主机接口电路、实时时钟、看门狗计时器、双通道收发电路组成。其中, 通信控制器主要完成总线协议处理器的初始化、多消息组织及传输管理工作, 并响应主机命令, 负责与主机进行信息交换等。通信控制器具有16位的微处理器、8K×16位的EPROM及8K×16位的RAM。通信控制器具有中断处理功能;总线协议处理器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全部功能;双端口存储器容量为8 k B, 用于存放从多路传输数据总线接收或发送到多路传输数据总线上的所有消息和存放协议执行过程中所使用的通信命令表。

2.3 串行通讯模块设计

串行通讯模块用于完成RS-422A异步串行数据通信接口。异步串行数据通信接口传输率:9 600 bps。在串行通讯模块中包括缓冲驱动电路, 译码控制电路, 时钟电路, 串行通信电路。串行通信控制电路由88C681芯片构成。88C681与CPU之间的握手方式为中断方式。该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通信过程信息的编码格式及数据串/并转换等。时钟电路由晶体振荡器、驱动电路组成, 用于产生88C681的工作时钟。采用3.686 4 MHz的晶体振荡器, 由54HCT244进行驱动。接收和发送电路由MAX488、MAX483芯片分别构成RS422的全双工/半双工通信链路。保护电路由电阻、电容和稳压网络组成, 可防止电磁干扰。

2.4 离散量采集模块设计

离散量模块主要完成离散量信号的输入及变换。通过设计激励电路、状态回读电路实现测试功能。离散量模块主要由EMI电路、电平转换电路、缓冲驱动电路、译码控制电路、BIT支持电路等组成。BIT电路按CPU要求执行自测试。译码电路控制离散量模块和CPU的数据传送和指令译码, 控制离散量模块的动作。当上电复位时, 从子系统来的信号经EMI滤波, 并经电平变换电路变换成一个TTL兼容电平, 经数据缓冲器, 等待CPU读取, 数据传送方式为无条件传送, 供CPU处理。

2.5 模拟量采集模块设计

模拟量模块主要完成模拟量信号的输入及变换等功能。离散量模块主要由LBE总线接口电路、A/D转换电路接口电路、模拟多路开关、隔离/滤波放大电路、译码控制电路、译码/控制电路、自测试支持电路。

3 UMC软件设计

UMC软件主要完成对供电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火警系统、EPU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并将监测到的机电系统状态信息上传VMC和飞参, 并接受VMC的控制指令。软件的设计重点主要是任务的划分及优先级的设定, 该系统选用国产天脉操作系统, 以充分满足UMC实时通讯的要求。

UMC软件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UMC加电启动后执行主程序进行自检测, 若有错误, 则报UMC自身故障, 若成功, 则创建主任务并执行, 包括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的控制解算、总线通讯、周期BIT测试等, 最终完成对机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4 结语

该文研究了典型机电管理计算机的设计架构与软硬件实现, 并将该机电管理计算机应用于某无人机机电管理系统。经过系统联试试验, 机电管理计算机稳定可靠, 实践结果表明, 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能够满足无人机机电管理计算机对于高精度和实时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Soumelidis A, Gaspar P, Regula G, et al.Control of an experiment-tal mini quad-rotor UAV[C]//Conference 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8.

[2]冯琦, 周德云.军用无人机发展趋势[J].电光与控制, 2003, 10 (1) :9-13.

[3]董延军, 刘莹, 张晓斌.1553B总线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8, 16 (11) :1578-1581.

[4]周文霞, 胡志忠, 肖前贵, 等.基于ARM的某型无人机飞控计算机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9, 17 (7) :1286-1288.

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实习指导书 第2篇

一、实习的性质

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实习是面向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训练实习。它是Word软件应用、计算机绘图的实习环节。

二、实习的目的通过该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Word的基本应用、加强对计算机绘图软件PCCAD的使用熟练程度,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地点

校办501室。

四、实习内容与要求

1.Word的使用

建立一个Word文档,文件命名方法:学号+班级。如0903111班的1号,其文件名为010903111。

文档内容要求:

 封面应独立成页,包括本次实习名称、班级和学号(注班级在前,学号在后)。

 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正文各节的标题及页码(包括参考文献、附录等)

 正文包括《机械制图》P314-P321“§8-1装配图的内容~§8-4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及明细栏、标题栏”的文

字内容。

 参考文献为《机械制图》的参考文献

文档格式要求:

 纸张:B5

 版面设置:上、下边距为2.54cm,左边距为3cm,右边距为2.2cm,行距为1.25倍,字距为标准。

 页码:封面无页码、目录页码单独编排(Ⅰ、Ⅱ、„„),正文页码排在页面的右下角(1、2、„„)。

 字体:中文汉字、符号采用宋体字,数字及西文字母、符号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 字号:封面标题用一号字加粗(居中),班级、学号用小二号字加粗(居中);正文中标题用四号字加粗(居左、缩进两个汉字);正文文字用小四号字。

2.PCCAD的使用

《机械制图》P315,图8—1绘制在A4图纸中(横置)。

文件名输入方法同上。

3.实习报告内容:

以上的Word文档和CAD图作为本次实习的实习报告;

五、注意事项

1.要求必须携带《机械制图》书及尺子一把。

2.本次实习结束时,打印实习报告并提交电子文档。

3.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爱护公物、不经教师允许不得移动计算机。

4.严禁玩游戏!

5.保持室内卫生,下课后值日生打扫完室内卫生方可离开。

六、成绩考核

根据提交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综合评定,具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记分制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规定的全部要求,按时提交实习报告且实习报告内容准确无误,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态度端正。

良好: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规定的全部要求;按时提交实习报告且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态度端正。

中等:完成大部分实习任务,达到规定的主要要求,按时提交实习报告且实习报告内容无大错,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态度端正。

及格:完成基本实习任务,达到规定基本要求,按时提交实习报告且实习习报告无严重错误。实习中虽有轻微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纠正。

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者,均以不及格论。

1)未按时提交实习报告者。

2)实习报告抄袭别人或内容有严重错误。

3)未能参加实习时间超过全部实习时间三分之一以上者。

计算机技术视野下的机电一体化 第3篇

1 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及信息单元

控制及信息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储存、分析、加工, 根据信息处理结果,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 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一般由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 (PLC) 、数控装置以及逻辑电路、A/D与D/A转换、I/O (输入输出) 接口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控制和信息处理单元的基本要求是, 提高信息处理速度, 提高可靠性, 增强抗干扰能力以及完善系统自诊断功能, 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化。在系统中, 系统控制单元在软、硬件的保证下, 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判断、决策, 以达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对于智能化程度高的系统, 还包含了知识获取、推理及知识自学习等以知识驱动为主的信息控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 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计算机, 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 网络与通信技术, 数据技术等。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计算机信息处理部分指挥整个系统的运行。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 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

2 计算机技术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2.1 计算机技术推动工控机技术发展

从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试验性数控系统, 到现在已走过了57年的历程。近十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不同层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应运而生, 发展很快。目前正朝着标准化开放体系结构的方向前进。工控机是嵌入在工业系统内部, 在工业极端环境里能够连续长期稳定可靠工作的工业型计算机。随着I n t e l C P U和Microsoft DOS/WINDOWS架构演变成事实上的标准, ISA/PCI总线加固型工业PC (IPC) 开始向工业领域渗透。IPC虽然经过了工业化改造 (如取消了大母板, 采用无源背板、插卡式模板, 工业电源, 全钢密封机箱微正压散热, 温度自动检测和调整等) , 但其本质上仍然不是工业型PC,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母板水平放置、抗震动冲击能力差、元器件失效率高、平均修复时间 (MTTR) 长、维护困难等问题, 难以满足工业控制任务的苛刻要求。为了满足市场对工业型计算机的要求, 除了VME总线工控机外, 产生了一系列基于PC的、与ISA/PCI总线标准兼容的嵌入式工控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ompact PCI/PXI总线、AT96总线、STD总线和STD32总线工业控制机。

2.2 软件新技术推进机电一体化进程

新的软件技术的发展, 推进了现行机电一体化软件技术和PC机积累技术的发展。比如行业性编程编口API规范, 无线网络操作系统、IP构件库和嵌入式JAVA等, 为嵌入式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设计技术共享和软件重用、构件兼容、维护方便和合作生产是增强行业性产品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充分利用行业软件技术开放给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随着嵌入式Linux多种原型的提出, 和GNU软件开发工具软件的实用化进展, 正为我国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应用软件技术提供了极好机遇和环境。硬件提供商以数据软件库的形式, 将其久经验证的处理器逻辑和芯片版图数据, 供EDA工具调用在芯片上直接配置MPU/D SP功能单元;而软件核则是软件提供商将SOC所需的RTOS内核软件或其它功能软件, 如通信协议软件, FAX功能软件等构件标准API方式和IP核构件形式供IDE和EDA工具调用制成FLASH或ROM可执行代码单元, 加速SOC嵌入式系统定制或开发。正在兴起的IP构件软件技术正为一大批机电一体化软件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 J2ME技术将对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JAVA应用小程序能够在带有JVM的任何硬软件系统上执行, 这对信息家电等网络设备十分有利, 将有力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Qian L., Gero J.S. Function-behav-ior-structure Paths and their Role in Analogy-based Design.AI EDA M, 1996, 10 (4) :289~312.

[2]姚邦松, 江长尧.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4) .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4篇

摘要:兼并重组煤矿生产和发展具有其特殊性。煤矿企业机电安全管理是一项极具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这给煤矿企业机电安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机电管理的经验,提出从机电管理 人员素质 设备选型 安全责任等方面来探讨机电管理经验。旨在为从事煤矿机电管理同行如何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电管理 人员素质 设备选型 安全责任

机电系统是有很多机电设备组成。尤其是在当今安全、高产、高效的煤矿发展模式之下,煤矿机电管理尤其重要。要使机电管理满足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就必须使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向精细化、制度化 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安全质量。

1、兼并重组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煤矿机电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管理人员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煤矿机电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很多矛盾。当生产与机电发生矛盾时,上级的裁决往往是机电必须给生产让路,甚至不惜让主要设备带病运转、带隐患运行。在机电安全管理方面严重存在人力资源缺乏、物资投入不到位等问题。很多方面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机电管理的正常运转,对整个煤矿的生产与发展也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尽管各兼并重组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付生产,应急问题处理,应付上级检查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1、2、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社会地位低,机电人员工资待遇差。高智商、高文化的人几乎没有,从而出现人员文化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年纪大等问题。又没有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接受新的知识慢,遇事反应能力差。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安全生产没有保障。

尽管兼并重组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文化低,年纪大等因素,对培训内容听不明白。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培训走过场。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1 、3、设备选型、购置、验收、试管理不到位。

煤矿机电设备选型、购置、验收是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过程和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兼并重组矿井还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一般这些都是老板或他自己的亲属直接插手这项工作,他们位置不同,没有监督机制。各种选型、购置、验收等各项制度形同虚设,存在“内行听外行,价格胜于质量,权利胜于真理”的怪现象。从而导致设备选型、购置、验收和使用严重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划。

1、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是煤矿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齐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存在差距。设备、配件采购混杂,同型号、不同厂家,通用性差,不能相互替换,备件利用率低,增大了工作难度。

1、5、设备投入不足,水平落后

由于管理、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限制,很多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上的投入不足,设备因超期服役,安全性能大大降低,同时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严重制约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影响着安全生产甚至会为安全事故付出代价。

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资源有限,搬家挪面频繁,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检修、维护量增加,机电职工经常加班延点,而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2、改进兼并重组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2、1、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选型责任制度

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机电管理的安全责任制度。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负责和监督。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范围内的安全工作加深认识、提高警惕。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定期检查、随时汇报、实时监控,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2、2、设立专业的机电监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设立机电监机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本矿设备要进行地毯式逐台设备、逐线、逐面全面监察,对查出的问题,不留情面,该停的停,该罚的罚,绝不手软。要用铁心肠、铁手腕去严格把关,公正执法。以身作则,摆正监察与被监察,监察与服务关系。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发现问题严格做到:定人员、定标准、定资金、定时间整改,并确保落实、监督到位。

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教育培训。教育职工爱护机电设备,不胡干蛮干,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使用。严格落实设备包机制度。坚持“谁使用,谁维护,谁负责”的设备包机原则。把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人。确保机电设备定期保养到位,故障及时得到处理。

2、3、积极倡导新的工艺和技术

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人员要积极的推广新设备的应用,要及时学习和引进新工艺。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最流畅的工艺,从而实现矿井设备、工艺、生产的安全、高产、高效。确保煤矿必须的生产装备、安全监控设备投入到位、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对设备的购进、安装、使用把好进入、验收、维修关,保证设备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坚决杜绝伪劣机电、无煤安标志、非防爆、非阻燃产品违规入井,从源头上消灭事故隐患。

2、4、重视机电管理水平

首先是矿井主要领导要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辅助,机电产品,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

在当前的设备制造与工程建设领域内, 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的出现为设备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机电一体化理论的技术基础, 就是将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理论进行组合配置, 实现设备自动运行的设计理念。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其对我国各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发挥出了突出的技术支持。在其技术发展过程中,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在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技术地位。所以在实践研究中, 针对一体化设计中计算机辅助应用开展研究, 对其技术发展有着良好的支持作用。

1 一体化概念及发展过程探析

开展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作用研究前, 技术人员首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念以及发展过程开展了设计研究。这是这一技术研究的重要基础。

1.1 一体化理念概念分析

在技术研究实践中我们将机电产一体化设计理念了总结, 将一体化理念的概念总结为以下内容。机电一体化理念就是将机械工业与电子技术进行结合, 实现设备运行中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设备设计理念。在这一设计理念中, 其核心技术因素包括了以下3点。机械工业技术、信息化电子工程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所以做好一体化设计中计算机辅助技术实践研究, 对于一体化技术发展与设计水平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设计中的实践作用探析

在社会技术发展领域, 提高机械设计过程中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含量, 使之可以适应现代化生活与生产要求, 是机电产品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在这一理念指引下, 将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进行技术结合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就成为了技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技术人员主要的主要问题就是, 传统机械设计理念其管理系统理念与电子工程技术有所冲突, 进而造成设计工作遇到了较大困难。而在设备研究体系中,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保证机械工程管理系统的运行, 同时也符合电子工程设计理念, 所以这类辅助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一体化技术设计中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体化设计深入研究过程里,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可以发挥出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持作用。

2 一体化设计中辅助技术实践应用研究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而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体系中,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设计层面、以及一体化设计中的集成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技术体系中。下面我们分别针对这些技术应用进行实践研究。

2.1 一体化设计中计算机辅助基础技术

一体化设计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应用包括了设计、制造与工艺设计三项重要的辅助工作。这三项辅助性工作分别有着以下作用。

首先, 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开展, 是机电一体化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内容。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 包括了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工作内容。狭义的辅助性设计, 主要表现为平面与模型设计软件的应用, 其工作只集中独立的设计过程中。而广义的辅助技术, 除了平面与模型的实际外, 还包括其他设计工作内容。如在设计中进行设计资料与数据的检索、制定高质量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对设计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分析等, 都属于广义辅助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广义辅助设计理念的提出, 对于一体化设计过程自动化设计模式的实现, 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 辅助制造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在一体化设计体系中发挥着制造技术的支持作用。在其辅助作用下, 技术人员可以在设计中可以保证一体化设备在制造过程中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如在设备设计中, 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的应用, 完成对设备制造的自动化控制, 保证一体化设备在制造过程中, 实现制作、安装、检测等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在实践技术调研中我们发现, 这种辅助技术在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 会大幅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降低管理成本。

最后, 辅助工艺设计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 工艺设计主要就是对设备制造中工艺技术进行合理的配置与管理。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 对设备设计方案以及实际生产情况开展工艺分析, 合理的配置材料、工具以及顺序等生产工艺因素, 在达到技术数据指标的前提下, 实现工艺效益最大化。实践生产中我们,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技术的应用, 对于一体化设备生产效率与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2.2 一体化设计中集成系统应用

在一体化设备设计过程中, 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应用也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主要内容。集成系统的应用合理的将技术、制造、工艺设计三项基础性辅助技术内容进行了结合起来, 继而发挥出三项辅助技术的组合性优势, 保证一体化设计技术含量提升。

在集成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柔性制造系统的采用是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 对于一体化设备设计中灵活性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柔性制造系统技术就是通过信息化分析与处理技术, 对设备生产过程中各项实践数据进行处理, 提高生产管理中的柔性因素, 实现初步的智能化生产要求。如在设备技术换代较快的设备生产过程中, 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生产线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技术与生产转换过程, 提高设备生产效率。

在一体化设计发展领域里, 技术人员利用技术手段经集成系统与柔性制造系统进行结合, 通过其对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控制技术发展, 完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应用实践。这一系统的控制下, 一体化设备的生产实现了从设备设计、制造到成型的整体工作中,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全面应用, 继而充分的发挥出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作用。

3 一体化技术设计未来趋势研究

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一体化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有着显著提升。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集成与微型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中集成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这种集成化趋势的发现, 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为设备的微型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可以预测的是, 集成化与微型化设计理念将是未来机电一体化设计的重要趋势。

3.2 数字、智能与环保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必将向数字化控制理念发展。同时数字化控制的应用, 设备管理中的智能化水平也会全面提高。如在生产中智能化机械臂的应用, 就是数字控制与智能化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 智能化控制可以很好地降低设备运行中的能源消耗, 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这些技术因素的实现, 促进了一体化设备环保化趋势发展。

4 结束语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别是在其技术设计领域中,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研究体系内, 技术人员以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一体化设计中的作用、实践应用内容以及发展趋势开展了全面研究, 为其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孙鹏.浅谈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一体化技术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01) .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6篇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概况

机电产品的出现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高速发展的产物, 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科技产物, 机电一体化设计是当前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也是众多国家正在极力研究的高端科学领域。随着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机械设计理念和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工程的发展需求, 机电产品的发展也陷入瓶颈阶段, 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带来了灵感, 它不仅使机电一体化设计成为了可能, 同时还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辅助功能也是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D/CAM/CAPP集成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不断涌现和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1) 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简称CAD, 狭义的CAD技术是指机械CAD软件在产品过程中的一种强大的二维设计以及三维模型设计的软件, 但是广义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不仅仅包括工程制图, 同时也还包括在检索资料、设计方案、计算分析等等在产品设计全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数据的处理, 对机电产品一体化设计进行智能分析、优化设计以及模拟仿真等, 实现自动化设计。

(2) 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制造简称CAM, 是指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通过控制机械设备自主完成对产品的加工、制作、安装、检测、包装、维修等工作, 提高加工制造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在缩短加工时间以及成本的同时提高加工质量。

(3)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简称CAPP, 是指计算机系统通过对所生产的产品的要求进行分析, 在生产制造的过程对材料、工具、顺序等各个方面的加工工艺进行选择的过程。由计算机系统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选择, 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失误造成产品制造过程中带来成本的提高以及质量的降低。

(4) 集成系统。所谓集成系统就是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促进机电一体化设计水平的全面提高。

(5) 柔性制造系统。由于计算机辅助系统是通过系统编程等方式事先设计出触发和响应, 实现智能化, 但是缺少灵活性。柔性制造系统就是指能够及时对生产要求的变更做出相应响应的系统, 它通过数控机床、机械臂等设备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以及频繁更替的产品设计。

(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成成制造系统在原先CAD/CAM/CAPP集成系统的基础上, 加入柔性制造系统以及各种自动化生产设备, 将各个元素进行整合处理, 在满足产品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系统。不仅提高生产效率, 而且节约成本[2]。

3 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一体化技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1) 集成化。随着科技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集成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所谓集成化也就是将计算机辅助系统、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各个领域交叉综合起来, 实现有机结合与统一, 发挥各个领域的长处简化生产过程, 综合处理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包装、检修等加工工艺过程, 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2) 智能化。智能化生产是机电一体化生产的必然趋势, 通过计算机编程系统、人机对话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 使机电产品具有人的思维模式、自主判断以及自主选择的能力。随着机器人、机械臂等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 智能化生产将会不断取代操作人员的手工劳动, 是想智能化生产。

(3) 数字化。在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数字化系统能够极大程度上简化编程系统以及操作系统, 使得操作更加简便, 不易出错, 微控制器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为数字化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因此, 数字化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简化操作, 结合计算机操作系统还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检测以及修复等工作。

(4) 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生产不仅能够在心理上与消费者达成共鸣, 同时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实用型强。充分考虑人们在使用机电产品时的需求, 例如产品的大小、重量、颜色、外观等等能够影响人们消费选择的因素, 通过市场调研、统计学原理等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 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来改善机电产品的设计。

(5) 微型化。随着集成电路以及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 同时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对机电产品的需求趋向微型化。微型传感器、微型处理器、微型探测器等的发展为机电产品微型化的实现提供了契机。综合以上两点, 机电产品的微型化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

(6) 环保化。随着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环保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都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3]。电子污染、噪音污染等已经成为制约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解决环保问题, 使机电产品环保化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同时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求, 因此, 机电产品的环保化是大势所趋。

4 结语

科技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生产提供了硬件支持, 而人们的需求是机电一体化生产的设计导向。机电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机电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 又要发挥创新精神, 创新是实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才能使机电产品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功能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 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设计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自动化

参考文献

[1]陈小安, 蒋沪生, 王永刚, 倪红松.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一体化设计技术[J].兵工自动化, 1991.

[2]芮延年, 张志伟.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展望[J].苏州大学学报, 2004 (10) .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7篇

1 计算机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1.1 煤矿自动化配煤装车系统

配煤装车系统关系到煤矿车辆的调用以及资源的储备情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在线灰分仪监控系统,调节给煤机变频器的频率,从而对配煤过程进行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配煤装车系统中的运用,可有效的提高配煤装车的效率和质量,在监控系统下经过详细的计算,能够确保车辆运输与仓储之间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1.2 煤矿井下自动给排水系统

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矿井下生产的安全性,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井下给排水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水位的检测,可自动控制水泵的运行。在水泵运行期间,计算机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水泵的运行参数分析而控制其运行状态。计算机技术在给排水系统中的运用,同时还可以对水道进行监测,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

1.3 胶带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胶带机是煤矿输煤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也是运行频率较大的设备。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对胶带机的运行进行控制操作。根据煤流的状态控制胶带机的启停,并且能够对胶带机的跑偏、打滑、超温、堆煤等状态进行监控,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对胶带机进行的远程集中控制,不仅能够减少人员投入,减轻劳动负担,还能够节省电能,达到节能生产的目的。

1.4 煤矿井下变电所远程监控系统

在地面可动态显示井下个变电所高压开关的实时运行状态,实施监测故障信息。矿井下的变电设备都很关键,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生产与安全,通过计算机来控制可以有效地、直接地、直观地观察井下的变电设备,便于工作人员的检测与及时维护。

1.5 矿井生产虚拟仿真系统

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可对矿井下的生产情况进行形象的模拟,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新员工培训中,通过对矿井下生产情况的真实模拟,能够全方面的感受到矿井生产作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提高培训效果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培训时间和费用。虚拟仿真系统还可以利用到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布局中,通过仿真技术,对井下的排水、消防、供电等系统进行模拟,对于布局的合理性进行演示,可为矿井生产布局的合理布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2 煤矿大型机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2.1 机电设备温度监测技术

该技术是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状态监测最广泛应用的技术,由于很多机电设备在出故障是温度会骤然升高,因此对于温度检测不可能实现安全监测一机设备故障初始阶段的预警重任。

2.2 铁谱技术

该技术是大部分煤矿机电设备现阶段最常见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它最早始于美国煤矿企业,并且得到了发展和推广,但是由于铁谱分析技术属于离线检测技术,通过现场采样。制作样本再进行实验分析。这个必然导致分析结果滞后,速度慢,降低了设备监测的及时性。

2.3 振动监测技术

该技术以机械振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利用传感器采集关键部件的振动信号,再对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进行分析,这是设备检测最直接的办法。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磨损、疲劳和裂纹都会使零件所产生的振动信号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设备关键零部件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这直接监测了机电设备零部件的运行状态,从而根据信号识别机械设备零件的故障类型、故障原因,从而为设备优化和维修提供实际依据,这就保障了煤矿大型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3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技术

针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设计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对目前设备不知去向、设备过期还在使用以及设备维修比新购成本还高的情况实现了有效的管理方式,设备在生命周期的查询及提示报警或短信报警,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煤炭行业设备整体安全的最优化。

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软硬件结合的系统,根据煤矿井上井下设备从采购、使用、维修、报废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发生各类成本、费用及消耗情况等投入进行分析,得到各类设备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变动数据,结合设备管理人员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做出采购数据,实现设备所创造价值的综合分析,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全方位设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结束语

机电设备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模式。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煤矿生产应该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中,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监控、远程控制操作、模拟仿真等操作。计算机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为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对促进煤矿生产的稳定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廉新宇.浅谈计算机相关技术在煤矿机电装置运行中的合理应用[J].通讯世界,2015,6,12.

[2]刘小亮,张保香,臧东伟.基于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8,30.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8篇

一、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中,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融合多项技术的专业, 是建立在信息论、控制论演技系统论的基础上的, 同时包含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 因此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计算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有效的整合, 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 信息处理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为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到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对提高机电一体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有效整合, 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 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 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机电一体化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必然条件。

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 真正的实现了以功能为线索的原则, 机电一体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 借助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 系统包括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以及传感器等五个部分, 其中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其次, 该课程符合以机电为基础的要求, 即在五个功能要素中, 除了计算机功能要素, 其他要素都是建立在机电基础上的, 满足了机电一体化的要求。此外, 该课程的设置完全遵循了以信息为核心的原则,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 计算机技术贯穿教学的始终, 信息的处理是核心问题, 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实现了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总之, 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为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工作环境,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促进机电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兴趣, 为后期工作操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机电一体专业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工作过程中的计算机基础操作, 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熟练的应用, 真正的发挥计算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推动作用。在该课程的设置过程中, 包含着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机电一体化知识, 如设备操作规范的编写、材料的台账统计以及机电技术的管理报告演示等,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作中, 需要学生熟练掌握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以及网络制作等多种计算机基础知识。

在对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设计中, 我校坚持以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 以工作过程为指导, 将其对典型案例的应用的原则, 合理的设置了课程。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是结合了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 并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巡检的编写教材。同时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打破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 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 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教学, 目的是为了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真正的连接起来。此外, 为了更好的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工作环境为基础和导向, 将工作环境融入到学习环境中, 实现了教学与职业情境的有效结合, 进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真实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后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活动的开展

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为推动机电一体化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加深了学生对工作环境的了解,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兴趣, 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开展上述课程, 需要教师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合理的组织教学,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 合理编写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教材的选择对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材。首先, 要坚持任务驱动和实践导向的原则, 提高教材编写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材中必须涉及到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情境模拟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 教材要突出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 同时要重视教材编写的前瞻性, 避免将职业能力简单的理解为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写中, 教师要把握岗位工作过程中的能力需要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恰当的编写, 为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拥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 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教师要可以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作环境作为主要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在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难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 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任务, 使学生自觉的融入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发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的良好开端, 能够使学生形成对工作环境的正确认识, 并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

就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 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避免讲授式教学方式, 而是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坚持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生安排明确的任务, 真正的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巧妙的将讲授的知识蕴含在了教学任务之中, 然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 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着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几个环节, 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逐渐养成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第一, 任务的设计, 在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选择典型的项目任务作为教学的任务。在任务设置以前, 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动员活动, 向学生简要介绍任务的意义和重要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 积极的收集相应资料, 激发学生进行项目任务实施的兴趣;第二, 要进行任务的确定, 即向学生传达完成项目需要的任务要求, 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划分为小组, 推选出小组负责人, 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落实好分工, 一般而言, 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 确定小组成员。在小组各个成员明确项目任务以后, 在进行项目的实施,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加强引导。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 会遇到一些难题,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 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切实感到计算机在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应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上机实训操作等实践项目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后, 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尤其是要突出过程评价, 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作业、任务考核等手段,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并注重平时考核。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 结合具体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 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由制作者介绍该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做法, 由其他学生互相点评,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评, 总结项目结果的优点和不足, 使学生对项目的结果有感性认识。

其次, 反思型教学的应用。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放置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 由于缺乏实训,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进行反思型教学, 即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教学活动信息反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尤其是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予以纠正, 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重视, 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要结合教学评价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 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断推动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

(五)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 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需要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这就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 配备健全的设备, 为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 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 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 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 使其接触生产一线、实训一线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 也可以直接从工厂一线抽调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

结束语:

基于工作环境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成为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更加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合理的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牟连佳, 梁皎, 李显.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2 (11)

[2]罗明玉.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I].中国水运, 2011 (07)

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9篇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台数控系统, 是一台具有实验性质的数控系统, 该系统是在美国被研发出来的, 从这台数控系统的出世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而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不仅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出现了不同的层次的比较鲜明的数控系统, 同时这些数控系统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快速的。由于数控系统自身多个方面的优势, 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技术限制, 进而在工作过程中的时间持续更长、效率更高, 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了多个方面的改造, 例如采用无缘背板、工业电源等等。但是这些技术的改造在本质上都没有改变, 都不属于工业性质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使得实际的技术应用中效率下降, 不能达到技术运用后应有的效果。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面临更加有利于的发展环境。

2 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中应用的计算机技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以PLC技术为例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希望可以为更多技术有效的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应用做出一些贡献。

2.1 信息单元和系统控制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运用

机电一体化的信息单元和系统控制是该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信息单元能够将来自各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 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 同时在系统命令的指引下进行运转。而系统单元控制是由电路、转换器等组成的。而这两个主要的方面要想更加有效的运转就必须要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所以, 在目前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 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最为关键因素。

2.2 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

PLC技术是当前计算机技术领域比较前进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该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在模拟量控制方面, PLC技术可以根据所要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的对象, 灵活的对系统进行控制。PLC技术在模拟系统控制中的应用给自动化系统控制的维护和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次, PLC技术在开关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可以提供自动化系统开关控制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该技术利用中间继电器, 根据相关公式进行检查, 进而保证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 PLC技术该可以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位置控制以及系统集中控制中, 总之PLC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天地。

2.3 软件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软件不断发展、不断开发的当下, 吸纳带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计算机技术在嵌入式JAVA、IP构件库等新式软件的发展下, 不仅给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给企业、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使得机电一体化领域实现了NU、多种嵌入式Linux原型、工具性等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为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尤其是IP技术的研发以及更加广泛的应用, 使得该技术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空间, 更使机电一体化的软件开发面临新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研究方面有很多, 而以上仅仅是笔者对于该课题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 并且由于笔者在计算机技术一体化专业应用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 所以, 上述的研究也比较浅显。所以, 对于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应用的研究还需要这两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3 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结合

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要想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就必须要有效的将计算机的多种高端技术相融合, 同时这种融合必须是要在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的基础之上的, 并且要在计算机技术软件的支撑下进行发展。然而, 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的应用不仅仅是将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更是要将该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之中, 使得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新技术、计算机新软件能够更加及时的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之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不仅关系着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同时更加关系着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的发展。所以, 在今后的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中, 要不断的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的重视和研究, 从而研究出更好、更有效的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应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秋.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发展应用前景[J].江西有色金属, 2000, (12) .

机电管理计算机

机电管理计算机(精选9篇)机电管理计算机 第1篇UMC (Utility Management Computer/机电管理计算机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