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第1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从几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课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4、在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名胜古迹,文明出行,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从几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课前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江苏有这样一句俗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有多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苏州园林》,了解苏州园林的美。说到园林,你们应该都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园林,就是利用并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玩或居住的环境。你们想像一下你心中的园林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近美丽的苏州,真实的感受一下苏州园林之美。请大家欣赏苏州园林图片资料。苏州城历史悠久,苏州有的园林距今2600多年,经过历代修建,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1997年12月,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字词处理
1.生字
2、生词
四、朗读欣赏
并纠正字词读音。
1、我准备找几个同学朗读展示一下他们的自学情况。同时为了让他们的阅读不枯燥乏味。老师给他们配了一首很好听的古筝曲,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读。别的同学仔细看书看他们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哪些地方值得学习。(读后师生共同点评)
2、接着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读。按照“抓特征—理结构—找方法—品语言”的步骤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片展示。
五、课文讲解
同学们刚才读了,那大家回答一下:苏州园林在我国的地位用文中一句话回答?他的主要特征或共同点是?哪些自然段来说明的这些内容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后边哪些段和来详细说明这一特征。找找这些段分别和哪句话相对应。(学生思考后回答)本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说明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或共同点是:学生讨论后回答。
2、段落层次划分
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你们来概括下每部分的内容。讨论明确:
第一段(第1、2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第二段(第3——9节),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其中,第3—6节是第一层,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第7——9节是第二层,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第三段(第10节),总说苏州园林该说的还有许多。
3、学习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请同学们找找看?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
讨论明确:标本”一词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影响和作用。
总的印象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4.讲读第一段(第2节):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或共同点是“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讨论明确: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其中,“布局”指整体,“配合”、“映衬”指部分,“层次”指次序。这些词语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建造时很重视整体上的安排,局部上景物的分工配合,远、近景色的次序这些问题。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是本文的说明中心,课文第二部分是对这一中心的详细说明。本段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二)学习第二段第一层(第3—6节)
老师谈话: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总体特征的详细说明。3---6小节是从整体上来介绍园林的,7----9是从局部来介绍的,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为两层来学习。
现在学习第一层。
1.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亭台轩榭布局的?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把古代的宫殿、现代的一般住房与苏州园林相比较,并把前两者比成是图案画,后者是美术画,突出了苏州园林之美。
2.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 讨论明确:
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重峦叠 嶂”写出了假山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出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艺术不可复制,技术通过努力可以学到,这两个词生动准确的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高超的艺术成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讲究各种景物的配合的?
讨论明确: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作者先作正面解说,一个
“俯仰生姿”,道出了各种树木的美丽姿态,两个“相间”,说明这里鲜花不败春常在。这些词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
讨论明确: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三)讲读第三段第二层(第7------9节)。
1、第7节主要讲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说明?找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
讨论明确: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主要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列举了三例:“阶砌旁边„„”,墙上„„,窗前„„。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阶砌小处也不放过;“蔓延”一词表现爬山虎 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些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分析第8节的主要说明内容。并分析文中准确生动的用词。
这一节主要主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的几个词用得准确。“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决”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显得更加坚决。“即使”是表示假设加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论。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
3、第9节说明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的。
4、第789三节也在于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什么在第二节不加提示。如(四个讲究)?
讨论明确:本段第一层的内容在第二节用四“讲究”作提示以示重要,比较起来,这一层比较次要,这样安排显得主次分明。
(四)分析第三段
讨论明确:文章结尾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七、从说明顺序和用词方面归结本文写作特点。讨论明确:
1、本文具有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的第2节提出了说明中心,从第3节开始,按照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加以说明。在组织材料加以说明时,大致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的。
2、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1)文中第7段说明苏州园林在第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几个动词。紧扣“注意图画美”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2)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3)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其“一切”、“决不”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法制教育
面对这美丽的苏州园林,这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名胜古迹,让我们为 之倾到,为之骄傲。可是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面对众多的风景名胜,有许多素质低下的国人,他们到了那儿,不光去观光了,而且学起了孙悟空,写了什么到些一游什么的等等许多不文明现象,他们的行为严重的触犯了法律及社会公德,行为恶劣的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轻的也将受到人们的唾骂。或许这个假期就有同学去实地欣赏观光。面对这美丽的画卷,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更应该保护。文明出行,做一个尊纪守法的骊中学生,好吗?
九:作业,写一处你到过的地方。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临其境!学习这样的作品,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说明顺序,概括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3.掌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4.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导入时,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拓展,深化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认识。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4.研讨法。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感受写作大师的语言美,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
◇学情分析◇
1.重点:(1)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2.难点: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今天我们就先通过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早期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池沼(zhǎo)
轩榭(xuānxiè)
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斟酌(zhēnzhuó).....(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标本: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范例。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峦。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步骤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1.阅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第3~9段):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三部分(第10段):尾声,回味无穷。
2.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
4.课文第七、八、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
5.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明确: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7.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明确: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全文的。步骤三: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明确: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教师小结: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课堂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先总说再分说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回顾之前所学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看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看一看有关古典园林的图片、纪录片,自己总结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老师叫大家回顾之前所学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了?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究下本文的说明方法。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研读课文,把握说明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子: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②“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步骤二: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1.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以第五自然段为例简要说明。
明确:三种。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相映成趣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2.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明确:如第七自然段中的描写,第一自然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做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3.朗读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括号内的问题。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明确: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明确: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三、课堂小结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周游了苏州的著名园林,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同时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要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自己的居室或我们的学校。要求运用空间顺序,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附:【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完美的图画
分述
◇课后反思◇ 可取之处:通过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学生基本能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提高了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能初步写说明文。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第3篇
一、课前练习:文本合一, 注重整体感知
1. 整组单元预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这种编排形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组合。我们发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这四篇课文无论在文章体裁、内容安排以及人物精神体现上都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 如果放在一起预习, 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尝试着运用“课前单元预习单”进行了单元预习, 丰富多样的文本内容、简单而清晰的表格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预习的热情。从下面随机选取的一名学生的“课前单元预习单”中 (表一) , 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这种形式的预习, 孩子们已经对四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毛泽东这一伟人的形象已不再平面, 有效地避免了单篇课文学习显得单一、枯燥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从“积累的新词”一栏中发现, 孩子们所积累的词语正是我们字词教学的重点, 而“我的问题”中真实地反映出了孩子们的困惑, 为我们提供了“以学定教”的依据。显然, 进行整组单元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 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 推荐相关背景材料
“红色经典课文”的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单篇课文的学习往往会因为缺乏一定的信息储备而产生阅读障碍。我们设计了“资料研究单”, 分为“人物研究”和“事件研究”两类, 教师推荐相关的材料, 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合作完成。本单元为“人物资料研究单”。
可以告诉孩子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 也不要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大篇幅的文字, 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进行相互交流, 共同完成第一次的研究任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 再加上小组的互助, 通过完成这一张小小的研究单, 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为走入红色经典课文作好铺垫。
二、随堂练习:讲练合一, 重视个性体验
1. 批注中整体感知
通过课前练习, 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在课堂上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因势利导, 让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如何了解孩子们的心声呢?运用批注进行整体感知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策略。
我们根据四篇课文体裁、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的不同, 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而且语言精练, 含义深刻, 我们就放手让孩子们自由说, 了解孩子们的已有基础;《开国大典》通过抓住群众的反应, 感受领袖的伟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主席言行的细节描写;《毛主席在花山》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 教学时则可以直接从人物的品质入手进行感悟。
2. 想象中深入体悟
走进人物生活, 才能感受人物的精神。特别是红色经典中的伟人, 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 只有帮助孩子们展开合理的想象, 才能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是一处含蓄而感人的细节描写, 放在结尾意味深长, 充分地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伟人博大的胸襟。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之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一想主席在签字时的复杂心情, 写一写: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那一个晚上, 主席____。
这样的想象练习在“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孩子和伟人、先烈们之间的距离, 做到“感同身受”。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样的想象练习时,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做到“情到而辞发”。
3. 拓展中加深理解
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 孩子们对“暖”和“寒”的理解是:金沙水长时间地拍打着高高的石崖, 使崖壁变暖;大渡桥上的铁索十分危险, 寒气逼人。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浅层次的, 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毛泽东主席那份喜悦、那份豪情?这里, 教师就可以适时进行拓展———拓展巧渡金沙江解放军欢呼雀跃的场景, 拓展飞夺泸定桥时那惊心动魄的镜头———此时仅仅是石崖变暖了吗?仅仅是铁索让人胆战心惊吗?“四两拨千斤”, 孩子们看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思维豁然开朗:是的, 是胜利的喜悦让这陡峭的悬崖变得温暖如春;是凶残的敌人让这天险透出了刺骨的寒意, 但在英勇的红军面前, 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样的, 一篇《长征》让孩子们热血沸腾, 老师此时又顺势拓展了好几首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卜算子·梅花》《清平乐·六盘山》。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 当孩子们朗朗诵读的时候, 又怎能不被毛主席那气吞万里的胸怀和雄视千古的睿智深深打动, 强烈感染呢?
“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拓展练习可以是画, 也可以是文;可以看, 也可以读;可以成为帮助理解的金钥匙, 也可以作为增量的强化剂。
4. 迁移中促进写作
“红色经典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学习中, 结合文本提供的范例进行适当的“迁移”, 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感受了《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的气氛后, 教师出示了“世博会”人头攒动的场景, 结合自己参加世博会的体会, 一篇篇精彩的小短文便诞生了。
在感知了人民群众的心奋、激动、自豪的心情之后, 教师让孩子们想一想, 什么时候我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心情———“运动会”“拔河比赛”“奥运会”……那份激情总是让我们难忘。读读《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 既要写毛主席, 也要写观众, 还可以写写周边的环境;既可以写人们的神态, 也要写动作, 还可以加上心情。就让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 写写那同样让我们激动万分的场面。
精彩的范例加上饱满的情绪, 此时的“迁移”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后练习:知行合一, 强调综合运用
本组“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走近毛泽东, 感受他的风采采, , 同时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在设计课后后练习时, 我们同样需要根据文本特点, 将“对人物的研究究””和“对知识点的运用”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
1. 继续完善任务研究单
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学“红色经典课文””更更要注重其认识的一个再提升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求学生生在课后取出预习时的“资料研究单”, 看看通过学习, 你又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 对毛泽东这个人物又有了哪些新新的认识。
2. 撰写推荐书
学完了本组课文, 相信孩子们已经对毛泽东主席和和那段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观看各类红色影视作品, 在“研究单单””的基础上通过“我的推荐单”进行展示交流。 (见表四)
从这份随机选取的推荐单中,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们已经走进了“红色岁月”, 对那个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的的时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 “内容梗概”的描述述、、“精彩片段”的选取以及“推荐理由”的编写又真真切切地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这, 不就是我们期待的吗?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第4篇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东莞)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岛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审题可以看出,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掠夺,故选择C。
例2 (2010·汕头)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率三路大军入疆,击败阿古柏侵略军
B.出使俄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
C.出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主张加强海防,放缓西北塞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通过分析题目可以看出,B选项说的是曾纪泽通过谈判的方式收回伊犁;C选项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乾隆皇帝带领下取得的;左宗棠提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所以D选项不正确;左宗棠带领三路大军进入新疆,打败阿古柏伪政权,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10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逝世160周年,他曾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几百万斤鸦片,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曾在被贬途中写下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位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洪秀全 C.左宗棠 D.林则徐
2.晓明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他要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他应该选择()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上海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近代使上海蒙羞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晓雯的曾祖父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A.虎门销烟后B.《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5.电影《圆明园》借助西洋牧师朗世宁的视角客观回顾了圆明园的成园过程,再现了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四个帝王真实的皇家生活,探讨了清王朝的兴衰。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
A.瓦德西B.戈登C.华尔D.西摩尔
7.两次鸦片战争都直接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使之逐渐发生变化。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诗句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9.光绪皇帝曾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下列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A.《林则徐》 B.《太平天国》 C.《甲午风云》 D.《末代皇帝》
10.梁启超、林缵统等八十余人在《呈文》中指出:“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形象描述()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阿蛮为了养家糊口,进了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做童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寫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5.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中列强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中国近代史上,堂堂的大清帝国是列强眼中的“一只羊羔”,可以任意宰割。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列强有()
A.英法美 B.英美日 C.英日俄 D.法美俄
17.晓强的曾祖父一生坎坷,饱经沧桑,老人生于1848年,卒于1940年,他一生可能经历()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2日起在虎门镇举行,数十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交流和展示鸦片战争学术研究的成果。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写出与材料三有关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名称与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怎样的危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國《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材料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中国面临如此劫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3)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20.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中华民族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休戚与共;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多风雨,所以我们懂得国必兴旺。”这段话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发展的渴望。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处境。请你依据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一 闭关锁国下的清王朝图二 鸦片战争
图三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图四 八国联军在北京挨家抢劫
(1)根据图一分析闭关锁国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图三描绘的状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4)读图四,你认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5)从后三幅图中,你认为中国近代的斗争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A 4.B 5.B 6.C 7.D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B
二、18.(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2)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妥协。(3)“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与完整,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5)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株洲】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但结合题干分析,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工厂,这说明在洋务运动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2 【2010·东莞】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未达到目的,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A、B选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只有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860年,曾国藩就上奏咸丰皇帝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
2.解放军东海舰队于2010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东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军队对于自身海上实力的自信,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回顾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你认为应该从哪一事件开始()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充满坎坷。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等新式海军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
A.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使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6.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B.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进行变法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7.北京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一所名牌大学,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8.戊戌变法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死水塘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9.“民生”是党和政府历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把解决好民生问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世纪初,一位伟人将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位伟人是()
A.曾国藩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0.皇帝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史诗巨片《辛亥革命》于2010年8月在长春电影节举行开机仪式,阵容堪比《建国大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2.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同封建复古思想做斗争
1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分不开()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民主义 ②民主,科学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15.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6.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C.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国家统一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分别指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提到“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这些政治力量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3)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1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兴华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
(1)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为推动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根据所学知识将A、B、C、D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填在右面的横线上。
(2)请写出A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事件主要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措施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中国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C 3.A 4.C 5.C 6.C 7.B 8.D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二、17.(1)经济上的工业化是指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西化”是指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2)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3)特点:由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感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八年级英语上册五单元教案 第5篇
中坝学校 李小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单词(soap opera, sitcom , news , stand, mind)和句型:A:What do you think of …?
B: I like them、it / I love them./ I don’t like them./ I can’t stand them./I don’t mind them
2.能掌握各类电视节目的名称和谈论对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的看法与偏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视频、大声与小声游戏、看图片猜电视节目类型、听录音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电视节目的种类: news、soap opera、sports show、talent show、game show、sitcom、talk show。
2.通过师生问答、角色扮演、句子接龙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学会What do you think of …? I can’t stand them./ I don’t mind them.I like/love them./ I don’t like them.等句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不要沉迷看电视,以免影响学习和健康。
二、教学内容: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sectionA(1a-1c)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电视节目类型和句型
A: What do you think of......?
B: I like them./ I love them./ I don’t like them./ I can’t stand them./I don’t mind them.2.难点:学会询问他人对某事物的观点并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Ask two questions: 1:Do you like watching TV? 2: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tep2 New words: 1.Presentation: Watch the videos to present the new words.(talk show.game show.sports show.talent show.sitcom.news.soap opera)2.Practice(play two games):
(1)大声读,小声读(教师先与全班学生练习,再分别与A组、B组操练)
(2)学生看图片猜电视节目类型(全班抢答)
3.Consolidation:
(1)Finish 1a(Give students 1 minute to finish 1a and check the answer)
(2)Finish 1b.(A: Tell Ss to read the shows in the box.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shows.B.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number the shows1-4.C.Play the recording again.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Step3 Sentences: Presentation:
1.The teacher 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What do you think of…?”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aces:I love /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 them /it 2.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like this: T: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S1: I can’t stand them.T:What do you think of talent shows? S2: I don’t mind them.…… Practice Pairwork: Make the conversation like 1c
Consolidation:
Play a game.------which group is lucky? 1.Divide the class into six groups.Each group chooses the number to get the topic and mark.2.Each group practices the conversation like this: S1: 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2 : I… it.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3: I… it.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4 : I… it.What do you think of Eglish? S5 : I… it.……….(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第一个同学问第二个同学What do you think of …?第二个同学回答完第一个同学的问题后,接着问第三个同学相同的问题,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回答完为止。)
3.Then ask two groups to play the game and choose the number to get another mark.Please remember :Don‘t watch TV too much!It‘s bad for your
health and study.Step4 Summary: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五、作业: Do a survey.Ask your family members for
opinions towards different TV shows.六、板书设计: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 A 1a-1c What do you think of
sports shows、talent shows、game
shows、sitcoms、talk shows、soap opera、news?
I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第6篇
叶圣陶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
1、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1 辨明字音:
○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镂空(lòu)邱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庸俗(yōng)模样(mú)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课堂活动
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 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 学生齐读第4段。
② 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3、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⑴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⑶ 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4、随堂抽测。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随堂抽测。阅读答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1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 B ①ㄧ②③④‖⑤⑥ C ①ㄧ②③‖④ㄧ⑤⑥ D ①ㄧ②③‖④⑤⑥ 3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 从整体到部分 B 从主要到次要 C 从概括到具体 D 从原因到结果 4 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6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7 文中加黑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苏州园林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