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病原学监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病原学监测范文(精选8篇)

病原学监测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点的设置

选择本市2家呼吸道疾病就诊量较多的医院 (市一院和市二院) 的发热门诊、儿内科门诊和儿内科急诊作为监测点进行常规监测;龙岩市、各区县市CDC负责辖区内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的疫情监测。

1.2 对象及标本采集

选择哨点医院发病3d以内的流感样病例 (腋下体温≥38℃, 伴有咳嗽和咽痛之一[2]) , 且未服过抗病毒药物者为病原监测对象。每周采集5~10份流感样病例咽拭标本, 保存4~8℃, 48h内送龙岩市CDC流感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

1.3 检测方法

采用MDCK细胞分离方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按全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进行, 分离的阳性标本经传代血凝滴度达1∶8以上, 送省CDC采用血凝抑制试验 (HI) 定型别并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与鉴定。

1.4 试验用材料及试剂

狗肾传代细胞 (MDCK) 由福建省CDC流感实验室提供, 试验用抗原, 诊断血清及霍乱滤液每年均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凝集血球则采用新鲜的人“O”型红细胞用0.85%生理盐水洗涤3遍, 配成1%悬液, 用于测定病毒。

2 结果

2.1 哨点医院标本阳性分离率

1~12月份中, 除11月和12月未检出阳性标本外, 其他各份均分离出毒株, 其中以2~4月和7~9月为两个分离率高峰。2~4月分离率分别为10.7%、9.3%、8.7%;7~9月分离率分别为8.9%、10.5%、8.1%;1月和5~6月、10~12月分离率较低。

2.2 毒株型别分布

545份标本分离出各型流感毒株33株 (6.1%) , 其中6株因血凝滴度<1:8或其他原因未能鉴定, 已鉴定的27株结果为H1N1为8株 (29.6%) , H3N2为2株 (7.4%) , BV为8株 (29.6%) , BY为9株 (33.3%) , (注:By为B型yamagata系, Bv为B型victoroia系) 。见表1。

3 讨论

2008年我市流感病原监测结果表明, 流感全年均有流行, 2~4月和7~9月为两个流行高峰, 表明冬春季与夏秋季流感活动较为活跃, 这与北方地区只有冬季一个流行高峰不同[3]。在全年人群中同时流行H1N1、H3N2、B型毒株, 其中B型较为多数 (占63.0%)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 给流感防控带来很大困难, 从而也可能引起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的变异多首先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 我市也是流感的多发地, 因此加强流感病原学的监测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便及时发现新的流行毒株, 及早进行疫情预测预报、及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元吉, 程小雯。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试验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7。77-7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Z]。2008。

猪圆环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第2篇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PCV2;病原特性;基因结构

中图分类号:S852.65+9.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7

Abstract: Porcine circovirus virus (PCV) has 2 serotype, named porcine circovirus virus type 1 (PCV1) and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PCV1, the first discovered one, has no pathogenity to pigs, while PCV2, the newly defined virus,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in pathogens for PCVDs. The disease has prevalented in many countries and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 and also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y. It is highly valued by scholars in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hogeny of PCV2.

Key words: porcine circovirus; PCV2;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structure

1 发现及分类地位

迄今,人们对猪圆环病毒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了解得并不多。可追溯的最早的有关于PCV感染猪群的资料是在1962年的德国[1]。Hans Nauwynck 博士通过血清学方法研究证实,猪圆环病毒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出现。1974年,Tischer I 等首次报道在PK-15细胞中发现猪圆环病毒(PCV1),由于该病毒不引起细胞发生病变,当时被认为仅仅是一种细胞污染物。通过深入研究,Tischer I 等[2]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胞污染物实际上是一种单链的环状DNA病毒, 并将其命名为猪圆环病毒。加拿大在1991年报道了一种新猪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pigs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MWS)。该国的养猪业由于PMWS在猪群中的广泛流行而遭受了很大的损失。Harding 和Clark 等从PMWS 的病料中分离鉴定出的病毒与已发现的PCV有70%的同源性,从而认识到该病毒有不同的致病特性,故将无致病性的PCV命名为PCV1,有致病性的命名为PCV2。随后,PCV2由地方性流行性疾病发展为动物流行性疾病,并在全球的猪群中不断感染扩散,引发了一系列猪圆环病毒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PCVDs)[3],该病毒不仅可感染家猪群,也在野猪群中广泛传播。虽然很少出现临床症状,但其仍被认为是全球养猪业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在PCV2疫苗问世前,亦有诸多专家学者认为与猪圆环相关的疾病(PCV2-systemic disease ,PCV2-SD)的出现和传播其实与PCV2并无太多关联,而是与其他某个尚不确定的因素[4] “agent X”[5]有关。然而,也有人认为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外来的传染源。随着PCV2疫苗的问世,PCV2被证明是引发PCV2-SD的主要原因,关于PCV2疾病爆发的“因果论”的争辩也因此结束,但对于病毒由地方流行性发展为动物流行性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第八次国际病毒学会议上,将脊椎动物的圆环病毒分为圆环病毒(Cir-covirus)和环病毒(Gyrovirus)两个属。

2 形态结构与理化特性

PCV是已知最小的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6],其直径约12~23 nm[7],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病毒的基因组是一条共价结合的闭环单链DNA,衣壳蛋白由单肽链组成,分子量为36 kDa。根据其基因序列、致病性和抗原性的差异,将PCV划分成PCV1和PCV2两个型。PC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72 ℃高温条件下能存活15 min,在酸性环境(如pH3)和氯仿中也能存活很长的时间。该病毒对苯酚、氧化剂、氢氧化钠和季胺类化合物等比较敏感,以上消毒剂可用于PCV的消毒[8]。PCV没有血凝活性,不能凝集猪、牛、羊、鸡等动物和人的红细胞[9]。PCV1和PCV2在理化特性方面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3 组织培养特性

PCV能够在增殖能力旺盛、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PK-15细胞上复制,该病毒的复制主要依赖于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细胞蛋白及酶[10]。Tischer等[11]将PCV2接种到没有污染PCV的PK-15单层细胞上,发现PCV2能够增殖并形成浆内包涵体或核内包涵体;接种PCV的PK-15细胞用D-氨基葡萄糖处理,对病毒DNA进入细胞核有着促进作用,增加30%的细胞感染量。Stevenson等[12]通过研究发现,适当延长PCV2在PK-15细胞上的培养时间(24 h),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病毒增殖效果。除PK-15细胞外,PCV还可以在其他细胞中复制,如牛外周血单核细胞、外周血液细胞、猪骨髓细胞等。但PCV2对RK和Vero细胞的适应性比较差,且在PT、ST、PET等传代细胞系和BHK-21细胞、恒河猴肾细胞、原代胎猪肾细胞等细胞上不能增殖。Taís F.等[13]发现,如果用收毒技术(Shell vial technique)培养接种于ST细胞的PCV2,可以收到比传统培养技术更好的效果。

4 基因组特征及分型

PCV的基因组非常小而且核苷酸序列非常保守,PCV1的基因组只含有1 759 nt,PCV2基因组则分为3种:1 766 nt、1 767 nt和1 768 nt。研究表明,PCV1和PCV2可能有相同的进化起源,其中PCV1突变率是每年1.15×10-5个变异位点[14],PCV2则是每年1.2×10-3个变异位点[15]。不同PCV2毒株之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6%,而PCV1相对保守,不同毒株之间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9%[16]。PCV1和PCV2核苷酸的相似性是68%,基因序列推导出的aa同源性小于76%。现预测PCV基因组含有11个潜在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 ORFs),大部分阅读框大小相差很大,且存在部分重叠的现象。有一定同源性的开放阅读框有ORF1、ORF2、ORF3、ORF4、ORF7和ORF8,其中ORF1、ORF5、ORF7和ORF10的5-3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其余的ORF则为逆时针方向。

迄今,已经报道的PCV2包括4个基因亚型,即PCV2a、PCV2b、PCV2c和PCV2d。其中PCV2a和PCV2b 是主要的基因型,PCV2c亚型毒株目前只有丹麦分离并报道,而PCV2d不仅发现于中国,可能还出现在欧洲野猪群和南美洲。我国报道的PCV2分离毒株的基因型主要是PCV2a和PCV2b,其中PCV2b已成为近年来国内流行范围最广的基因型[17]。虽然PCV2b的流行与各国近年PCVDS的频繁爆发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相符,但PCV2基因型的转变仍属于PCVDS进化的未解之谜。

5 复 制

PCV依赖双链DNA (dsDNA)中间体从而完成自身复制,dsDNA 也就是人们说的复制型(Replicative form,RF)。RF是双义的,其负链主要编码ORF2和ORF3,正链主要编码ORF1。PCV的主要开放阅读框是ORF1和ORF2,其5'端和3'端分别由基因间区(Intergenic region, IR) Ori和编码终止处IR隔开。 ORF1非常保守,有研究表明,PCV1和PCV2的rep和Ori可以完全替换;比较而言,ORF2变异程度相对较大[18]。PCV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是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自主复制的最小病毒,其复制主要是滚环模式。Mankertz等发现,该病毒滚环复制时正链合成的起点位于PCV1基因组ORF1与ORF2的中间区域的728~838 nt处,长111 bp。这段片段包括圆环病毒属特有的茎环结构 TAGTATTACC 或AAGTATTACC (stem-loopstructure),其顶端的保守九核苷酸基序(nonanucleotide motiof)是滚环复制的剪切位点。位于茎环结构下游还有该区域的特异性结构,即4个六聚体重复(5'-CGGCAG-3') ( H1, H2, H3, H4 ),是病毒复制酶蛋白的结合位点。因为病毒正链的起始点和终止点都在这个保守基元中定位,所以病毒复制的关键是九核苷酸序列,该保守序列的第7和8个碱基之间被核酸酶切开,进行滚环复制。

6 编码蛋白

6.1 ORF1编码的蛋白

ORF1全长945 nt,由312 aa(PCV1)或314 aa(PCV2)组成,分子量大小为35.8 kDa,编码后可形成分子量约为36 kDa的Rep蛋白,Rep基因转录后剪辑的产物为分子量为19.2kDa的Rep'蛋白。Rep必须和Rep'相互作用才可以促进PCV的复制过程,单独启动病毒的复制是不可能的。Rep蛋白含有结合dNTPs的P环(P-loop )结构(序列为G—GKS )、3个糖基化位点以及与典型滚环复制(RCR)相关的3个保守基序,这些结构对维持Rep蛋白的功能非常重要,发生突变或缺失,均会影响病毒的复制。在PCV2体外感染PK-15细胞的试验中,该病毒感染后可产生10种RNA[19],其中5种与Rep蛋白相关,分别为Rep(1 000 nt), Rep' (750 nt), Rep3a(280 nt), Rep3b(280 nt)和Rep3c(470 nt),这些RNA具有相同的5'和3'端核苷酸序列。研究表明,Rep mRNA可能是病毒基因组的初始转录物,其余mRNA的功能目前尚不明了。

6.2 ORF2编码的蛋白

ORF2主要编码构成病毒衣壳的结构蛋白,即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 Cap),该蛋白是由60个Cap亚单位组成的二十面体[20],包括702个核苷酸,含有233或234个aa,分子量大小约为27.8 kDa。Cap蛋白与病毒和宿主细胞结合有关,且对Rep和Rep'蛋白的复制转运起一定作用[21]。ORF2基因的启动子位于Rep基因内部的1 428~1 168 nt处,转录起始位点在1 238 nt,转录子是一个119 nt的非翻译引导序列。通过多肽扫描分析,发现PCV2 Cap蛋白上存在一个PCV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及3个特有的抗原位点,即65-87aa, 113-139aa和193-20aa,这一特点为建立区分其它圆环病毒的PCV2的特异性血清学方法奠定了基础。Fenaux等研究发现,CP110位(P-A)和191位(R-S)氨基酸发生改变可以增强病毒的体外复制,但会减弱病毒在体内的毒力。2003年他们发现用感染性克隆构建的来自PCV1 ORF1及PCV2 ORF2重组病毒在猪体内无致病性。

7 结 语

PCV2所引发的一系列PCVDs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该病及其病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相关疫苗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2],接种疫苗是目前国内外防治该病最有效也是最有收益和回报的方法。但现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最近一种发生于接种猪群的新的疾病——急性肺水肿(Acute pulmonary edema ,APE),似乎与PCV2疫苗的接种有关[23];国外有报道仔猪在接种55 d后分离出了PCV1,且在接种的21 d后出现肺部损伤,似乎证明PCV1也是具有致病性的[24]。因此,我们应该对PCV2的致病机理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推进此项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Jacobsen B, Kruege L, Seeliger F, et al.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he occurrence of porcine circovirus 2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entities in Northern Germany[J]. Vet Microbiol, 2009,138:27-33.

[2] Tischer I, Gelderblom H, Vettermann W, et al.A very small porcine virus with circular single-stranded DNA[J]. Nature, 1982, 295:64-66.

[3] Segalés J.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infections: Clinical signs,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J]. Virus Res, 2012,164:10-19.

[4] Segalés J, Allan G M, Domingo M. 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J]. Anim Health Res Rev, 2005(6):119-142.

[5] Rose N, Opriessnig T, Grasland B, et al. Epidemiology and transmiss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J]. Virus Res, 2012,164:78-89.

[6] Segalés J, Kekarainen T, Cortey M.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From an inoffensive virus to a devastating swine disease[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13, 165 :13-20.

[7] Rodriguez-Cari o C, Segalés J.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in lymph nodes from pigs suffering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J]. Vet Pathol, 2009,46:729-735.

[8] 贾艳艳. 猪圆环病毒2型分离鉴定、实时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9] Allan G M, Phenix K V,Todd D, et al. Some biolog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rcine circovirus[J]. Zentralbl Veterinarmed, 1994, 41(1):17-26.

[10] Cheung A K.Porcine circovirus: Transcriprion and DNA replicarion[J]. Virus Research,2012, 164: 46-53.

[11] Tischer I, Peters D, Rashch R, et al. Replic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Induction by glucose mine and cell cycle dependence [J]. Arch Virol, 1987, 96(1-2):39-57.

[12] Stevenson G W, Kiupel M, Mittal S K, et al. Ultrastructure of porcine circovirus in persistently infected PK-15 cells[J]. Vet Pathol, 1999, 36(5): 368-378.

[13] Taís F Cruz, Joo P Arau Jr. Cultivation of PCV2 in swine testicle cells using the shell vialtechnique and monitoring of viral replication by qPCR and RT-qPCR[J].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2014, 196: 82-85.

[14] Cortey M, Segalés J. Low levels of diversity among genomes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1 (PCV1) points to differential adaptive selection between Porcine circoviruses[J]. Virology, 2012, 422:161-164.

[15] Firth C, Charleston M A.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 emerging livestock pathogen: Porcine circovirus 2[J]. J Virol, 2009,83:1813-1821.

[16] Guo L J, Lu Y H,Wei Y W, et al.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Genetic variation and newly emerging genotypes in China [J]. Virol J, 2010(7):273.

[17] Allan G, Krakowka S, Ellis J, et al. Discovery and evolving history of two genetically related but phenotypically different viruses, porcine circoviruses 1 and 2[J]. Virus Res, 2012,164:4-9.

[18] Beach N M, Smith S M, Ramamoorthy S, et al. Chimeric porcine circoviruses (PCV) containing amino acid epitope tags in the C terminus of the capsid gene are infectious and elicit both antiepitope tag antibodies and anti-PCV type 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pigs[J]. J Virol, 2011, 85:4591-95.

[19] Chaiyakul M, Hsu K, Dardari R, et al. Cytotoxicity of ORF3 proteins from a nonpathogenic and a pathogenic porcine circovirus[J]. Journal of Virology,2010, 84: 11 440-11 447.

[20] Khayat R, Brunn N, Speir J A, et al. The 2.3-angstrom structure of porcine circovirus 2[J]. J Virol, 2011,85:7 856-7 862.

[21] Cheung A K, Greenlee J J. Identification of an amino acid domain encoded by the capsid gene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that modulates intracellular viral protein distribution during replication[J]. Virus Research,2011, 155: 358-362.

[22] 刘长明,陆月华,郭龙军,等.猪圆环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12(2): 55-56.

[23] Cino-Ozuna A G, Henry S, Hesse R,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disease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in previously vaccinated herds[J]. J Clin Microbiol, 2011,49 (5):2 012-2 016.

病原学监测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 (Mag MAXTM-96 Viral RNA Isolation Kit)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I7500荧光定量PCR扩增仪 (美国ABI公司) 、Thermo fisher 96孔核酸自动提取仪 (美国Thermo公司) 。

1.2 标本采集

参照全国流感监测方案,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和宁晋县人民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选择发病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 (ILI, 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 而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采集ILI患者鼻咽拭子标本, 标本在4℃条件下保存, 48 h内送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 不能在48 h内送到实验室的, 置-70℃冰箱中保存。

1.3 核酸提取

吸取50μl咽拭子标本, 按照Mag MAXTM-96 Viral RNA Isolation Kit说明书操作方法, 利用Thermo Scientific King Fisher Flex全自动磁珠提取纯化系统提取核酸。

1.4 核酸检测

将提取好的病毒RNA按上海之江流感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的说明配制反应体系, 在ABI7500荧光定量PCR扩增仪上进行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分型。

1.5 统计学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B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09—2014年各监测周期检测结果见表1。每个监测周期的B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9, P<0.05) 。2011年6月—2012年5月B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 而2012年6月—2013年5月未检出。

2.2 各型流感病毒株的时间分布

如图1所示, 2009年6月—2010年5月监测周期内B型流感流行期为2009年12月—2010年5月, 流行高峰出现在2010年1月, 阳性率高达为40.63%。2010年6月—2011年5月监测周期内流行期为2011年3月, 阳性率高达为2.11%。2011年6月—2012年5月监测周期内流行期为2012年1月—2012年3月, 流行高峰出现在2012年2月, 阳性率高达为49.59%。2012年6月—2013年5月监测周期内未出现B型流感流行。2013年6月—2014年5月流行期为2013年12月—2014年4月, 流行高峰出现在2014年3月, 阳性率为30.52%。

2.3 B型流感检测结果年龄分布

2009—2014年监测B型流感的年龄分布, 见表2。不同的年龄分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05, P<0.05) , 见表2。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 (12.73%) , 1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低 (4.06%) 。

3 讨论

B型流感病毒是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常常引起局部流感暴发。2009年6月—2014年5月的5个监测周期内出现3次B型流感流行高峰期, 分别为2010年1月、2012年2月、2014年3月, 阳性率分别为4 0.6 3%、4 9.5 9%和3 0.5 2%。其中, 2 0 1 0年6月—2 0 1 1年5月和2 0 1 2年6月—2 0 1 3年5月为低水平或未流行。邢台市B型流感呈现隔年流行的特点, 流行期为当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这一流行特点与李达等[4]对北京市西城区2009—2012年度B型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分析结果相似。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可能有2个:其一, 一种毒株流行后往往能引起人群抗体水平的增高, 从而限制了该毒株在人群中再次流行[5];其二, 我国当年的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为WHO推荐第2年的流感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而为预防第2年的B型流感流行奠定了基础, 然而病毒谱系间的转换常常使人群的免疫力迅速失效, 导致B型流感的再次流行。

本研究B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的为5岁~年龄组, 这与文献[6-7]报道的一致。一般而言, 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而抵抗力低下, 老人的免疫系统退化以及基础病等原因造成抵抗力较弱, 因此婴幼儿和老年人成为B型流感的高危人群。然而, 近几年婴幼儿和老人是流感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 可能导致本研究中0岁~年龄组婴幼儿和60岁~年龄组老年人B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较低。

B型流感病毒根据其抗原性和基因特征划分为两大谱系, 代表株分别为B/Yamagata/16/88和B/Victoria/2/87。这两大谱系的流感病毒抗原差异非常大, 两大谱系的疫苗几乎无交叉保护[8]。B型流感病毒和A型流感病毒一样, 通过改变抗原性来逃避宿主特异性的免疫识别和清除, 病毒受人群的免疫作用不得不发生变异, 改变其抗原表位, 可见决定流感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人群中的免疫力[9]。因此, 加强对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征监测十分必要。目前, 我中心采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阳性毒株使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 但该技术的分离率较低, 限制了B型流感病毒的型别鉴定。今后, 我们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标本进行B型流感病毒的型别鉴定, 为B型流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实验数据。

摘要:目的 分析2009—2014年邢台市乙 (B) 型流行性感冒 (流感) 病毒流行情况, 为科学预防和控制流感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6月—2014年5月流感样病例 (ILI) 的咽拭子标本,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B型流感病毒核酸, 以每年6月至次年5月为监测周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个监测周期采集ILI咽拭子标本分别为1 392、513、642、628和1 185份, B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8.33%、0.39%、12.31%、0.00%和6.50%,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9, P<0.05) 。5个监测周期内出现3次B型流感流行高峰期, 分别为2010年1月、2012年2月和2014年3月, 阳性率分别为40.63%、49.59%和30.52%, 流行期分别为2009年12月—2010年5月、2012年1—3月和2013年12月—2014年4月。其中, 2010年6月—2011年5月和2012年6月—2013年5月低水平或未流行。0、5、15、25和60年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00%, 12.73%、4.06%、4.50%和4.76%,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05, P<0.05) 。5年龄组阳性率最高, 15年龄组阳性率最低。结论 2009—2014年邢台市B型流感呈现隔年流行的特点, 流行期为当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 高峰期出现在1—3月, 5年龄组为易感人群。为更好地防控流感, 及时掌握流行趋势, 仍需加强监测。

关键词:乙型流感,病原学,实时荧光定量PCR

参考文献

[1]巴斯德医院.第56次世界卫生大会.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全球大流行和季节暴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8) :752.

[2]胡逢蛟, 许国章, 董红军, 等.3起连续发生的乙型流感暴发疫情病毒抗原性与HA1基因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6) :1294-1296.

[3]李昕, 罗云, 张斌, 等.内蒙古自治区近两年乙型流感病毒暴发疫情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10) :1773-1774.

[4]李达, 胡晓芬, 张晶波, 等.北京市西城区2009—2012年度乙型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2, 19 (5) :206-210.

[5]赵群, 罗春蕊, 宁德明, 等.云南省2005—2008年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4) :446-448.

[6]Neuzil KM, zhu Y, Griffin MR, et a1.Burden of interpandemic influenza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a 25-year prospective study[J].J Infect Dis, 2002, 185:147-152.

[7]王芳, 朱汝南, 钱渊, 等.2000—2006年北京地区婴幼儿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2) :94-97.

[8]Chen GW, Shih SR, Hsiao MR, et a1.Multiple genotypes of influenza B viruses cocimdated in Taiwan in 2004 and 2005[J].J Clin Micmbiol, 2007, 45:1515-1522.

病原学监测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采集房山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良乡医院)监测诊室具有流感样症状(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发热3天内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放入含4 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4℃保存,于48 h内运送至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未能48 h内送检的应放置于-70℃或以下冷冻保存,避免反复冻融。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方案》要求[4],在流感流行季,流感哨点监测医院每周采样≥15件。

1.2 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

1.2.1 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

按照实验操作方案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流感病毒RNA的提取,提取核酸试剂盒为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货号:145022677),采用BIOLINE一步探针法试剂盒BIO-76005进行流感核酸分型,鉴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季节性甲H3N2亚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等。

1.2.2 病毒分离及鉴定

在流感流行季,网络实验室接收的全部标本要同时开展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使用犬肾细胞(MDCK)培养法,细胞病变连同微量血凝实验方法(HA)检测病毒。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和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情况

2014年10月—2015年4月共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480例,核酸检测阳性103例;检测甲通阳性65例(13.54%),全部为甲H3N2型,乙通阳性38例(7.92%)。2014年10月—2015年4月各周核酸检测阳性率见图1。房山区流感病毒流感核酸阳性率最高的月份为2014年12月(第51周),2015年3月(第9周)和4月(第14周)也分别出现了高峰。

2.2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情况

2014年10月—2015年4月共分离到流感病毒84株,阳性率17.50%;其中甲H3N2型55株、乙型27株、未分型2株,未分离到甲型H1N1病毒株。2014年10月—2015年4月,各周病毒分离阳性率及分离毒株见图2。由图2可见,2014年第44周—2015年第3周流行病毒株为甲H3N2型,2015年第4—19周主要的流行病毒株为乙型,仅检测到1株甲H3N2型、2株未分型。

2.2.1 各年龄组流感病毒分离情况

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4月流感样病例采样患者个人信息,以年龄进行分组,各年龄组分离到的流感病毒的阳性分离率分别为6.90%、25.44%、22.41%、20.00%和16.67%。χ2检验显示,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8,P<0.01)。见表1。

2.2.2 不同性别流感病毒分离情况

χ2检验显示,男女性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P>0.05)。见表2。

2.2.3 不同地区流感病毒分离情况

采集的480例流感样病例标本中,90.83%标本来自良乡(城区)和长阳地区(城乡接合部),其余采样标本涉及房山区各乡镇。平原乡镇包括琉璃河、石楼镇、长沟镇、阎村镇和城关,山区乡镇包括大石窝、佛子庄、河北镇、十渡镇、霞云岭、燕山区、张坊镇、周口店和青龙湖,χ2检验显示不同乡镇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5)。见表3。

2.3 流感暴发疫情情况

2014年11、12月共接到集中发热疫情10起,涉及7所小学和3所中学。共发病79例,采集咽拭子标本75例,核酸检测甲H3N2型流感病毒阳性55件,阳性率73.33%。集中发热疫情与日常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一致。

注:其他包括丰台区、密云县及河北省。

3 讨论

在北方流感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6,7],冬春两季高发。房山区地处北京市西南,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在冬春季不利于空气流通扩散,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和疫情暴发。2014年10月—2015年4月房山区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本流行季以甲H3N2型和乙型为优势毒株。自第44周开始至次年第4周只检测到甲H3N2型,自第48周开始进入快速上升阶段,于第51周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流行主要在冬季。次年第4—19周主要出现乙型毒株流行,持续约3个月,并且有文献报道2014年乙型流感病毒有向世界范围扩散的趋势[8],当变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人群中流行,提示我们应加强乙型流感的防控。今年流感疫情提前到来,甲H3N2型和乙型的流行现象与流感活动特点和人群的免疫周期有关[9,10]。流感病毒分离监测曲线与核酸监测曲线趋势一致,说明房山区流感监测技术已比较成熟,监测质量较高,可以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检测核酸阳性103例,分离流感病毒株84株,包含2例未分型毒株。说明在病原学分离中,除规范采样、及时送检外,更应该完善标本运送和保存步骤,避免因标本冷藏保存条件所导致的病毒分离阳性率偏低,同时出现未分型毒株,应及时复核,还应加强房山区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学分离的灵敏性。

从年龄分布看,不同年龄组阳性检出率有差异。房山区5~14岁组阳性率最高,原因一是学龄儿童聚集在学校中,较其他人群相对集中;并且由于年龄较小,免疫力较弱,易受感染;二是当前家长发现病情及时就诊,也可导致流感检测阳性率偏高,所以在标本采样工作中,要避免偏倚出现。

从地区分布来看,不同地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有差异。长阳镇地区病毒分离阳性率最高,由于本地区流动人口多,人群患病率高;因距离良乡医院较近,就诊率高,阳性检出率也高。山区乡镇流感阳性率高于平原乡镇,原因是因其地处偏远,流感防控宣传教育不到位,自身防护意识差等。良乡由于城区经济、卫生条件相对较好,一旦出现流感样病例症状,立即治疗,因此良乡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比房山其他地区较低。针对山区乡镇和长阳镇应加强流感防控意识,增加防控措施,密切关注流感疫情暴发情况,尤其应加强对群众流感相关知识、行为和技能的健康教育[11]。其他地区其地域广阔,标本量少,对于流感病原学监测意义较小。

流感监测是预防控制流感的关键策略和措施之一,也是每年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分,及早发现变异株、流感疫情预测和预警的基础。未来的工作应加强房山区流感全年监测,及时掌握本区流感的流行规律,做好预警防控。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10月—2015年4月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了解流感毒株流行情况以及流感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良乡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采集480份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阳性数为103例,其中甲H3N2型为65例,乙型流感病毒为38例。病毒分离阳性数为84例。第51周病原学检测阳性率最高,第44周至次年第3周流感病毒型别是甲H3N2型,次年第4—19周主要的流行病毒株为乙型。不同年龄和地区流感病原学分离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4年10月—2015年4月北京市房山区冬季(第44周至次年第3周)流感毒株主要是甲H3N2型,春季(次年第4—19周)主要是乙型。冬春季节为流感高峰季节,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流感。

病原学监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采集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市1480例手足口病确诊患者, 其中男性945例, 女性535例, 年龄2~14岁, 平均年龄 (6.75±1.31) 岁, 其中重症病例45例占3.04%, 普通病例1435例占95.56%, 无死亡病例。

1.2 材料与方案。

实验设备:ABI7500实时荧光监测PCR扩增仪 (生产与美国life technology公司) ;实验试剂:病毒核酸 (RNA) 提取试剂盒 (生产与德国QIAGEN公司的Q1AGEN Reansy Mini Kit, 货号:74104) 。方法:对所有手足病疫情病例进行咽拭子、疱疹液、粪便分泌物采样, 继以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2009) 制定流程, 监测所有手足口病标本的核酸病毒。

1.3 判定方法:

所有标本均依据描述性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资料记录分析[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用t检验组间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时, 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不同标本类型对肠道病毒的监测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咽拭子样本58.91%肠道病毒总监测率与粪便样本的67.56%,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疱疹液样本监测率82.70%明显高于咽拭子及粪便样本,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观察不同患病程度患者肠道病毒的监测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75重症病例中, 柯萨奇病毒A16阳性6例占8.00%, 肠道病毒71型阳性47例占10.67%, 其他肠道病毒17例占22.66%, 阴性5例占6.66%;1435普通病例中, 柯萨奇病毒A16阳性759例占52.89%, 肠道病毒71型阳性453例占31.56%, 其他肠道病毒223例占15.54%, 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观察不同月份病原学监测情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 4-7月份柯萨奇病毒A1阳性监测1263例占85.33%, 肠道病毒71型阳性监测217例14.66%;9-10月份柯萨奇病毒A1阳性监测333例占22.50%, 肠道病毒71型阳性监测1147例占77.50%,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疱疹液样本肠道病毒监测1224例占8 2.7 0%明显高于咽拭子的8 7 2例占5 8.9 1%以及粪便的1 0 0 0例占6 7.5 6%。提示疱疹液样本相较于咽拭子及粪便具有相对较高监测率, 利于手足口病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并且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由此得知本研究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71型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率均高于普通患儿, 提示加强对此病症重症患儿病情的重视和及时采用恰当治疗方案, 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有效率, 增强生命质量, 是保证重症患儿生命健康延续的重要因素。同时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4~7月份柯萨奇病毒A1阳性监测率85.33%, 9~10月份肠道病毒71型阳性监测率77.50%, 与国内多数专家实验研究结果一致[3,4]。由此得知, 4~7月份及9~10月份是手足口病Cox A16及EV 71两种主要病毒感染的高峰期, 如何增强在病毒高发季节的防控措施, 是降低儿童感染手足口病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 采集有效监测样本, 掌握引发手足口病疫情的重要因素, 明确其发病主要高峰季节, 有利于增强手足口病预防及治疗有效率, 同时有助于恰当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及成长安全性, 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监测, 为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采集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市1480例手足口病确诊患者, 对其病原学特征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疱疹液样本82.70%监测率高于咽拭子的58.91%及粪便的67.56%, 且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肠道病毒感染高普通病例, 同时不同季节肠道病毒感染率比较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充分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合理分析病原学的检测结果, 有助于提高手足口病有效防控, 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流行病学,病原学

参考文献

[1]王英.2008-2010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及死亡病例分析[J].疾病监测, 2011, 26 (6) :424-426.

[2]贾蕾.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聚焦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1, 18 (1) :5-10.

[3]吴月娇.漳州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6) :16-17.

病原学监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手足口病个案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8-2012年现住址为嘉兴市、病种为手足口病的报告卡, 人口资料来自嘉兴市公安局。对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8-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7 759例, 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1.20/10万 (2 120例) 、58.83/10万 (3 108例) 、130.75/10万 (7 157例) 、70.96/10万 (3 976例) 和202.90/10万 (11 398例) , 前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开始下降, 2012年又出现大幅上升;重症病例19例, 分别是2008年1例、2010年6例、2011年5例、2012年7例 (死亡1例) 。见表1。

2.2 地区分布

2008-2012年嘉兴市5县2区均有病例报告, 各县市区2011年发病数均比前一年发病数少, 而2012年发病数均超过前4年, 除海盐县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较2008、2010年少, 其他6个县 (市、区) 2008-2010年的发病数逐年增加, 年均发病数依次为南湖区1079例、海宁市945例、秀洲区882例、嘉善县872例、平湖市759例、桐乡市585例、海盐县429例。见表1。

2.3 时间分布

2008-2012年嘉兴市HFMD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2008年5月之前未收入直报系统) , 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尤以2012年最明显。以2012年为例, 病例数自4月份开始上升, 至6月份达高峰, 7月份开始下降, 11月份出现一个小波动。其中4-7月发病数最多, 合计发病7 324例, 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4.26%, 见图1。19例重症病例中, 5月份4例, 6月份9例, 7月份1例, 8月份2例, 10月2例, 11月1例。

2.4 人群分布

2008-2012年报告发病的HFMD病例中, 男性为17 093例, 女性为10 666例, 男性高于女性, 男女性别比为1.60∶1;重症病例报告中, 男性12例, 女性7例。发病年龄最小为出生1天, 最大为61岁。5岁以下儿童发病23 521例, 占84.73%;1~5岁组儿童发病率达2 367.09/10万;1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 达3783.20/10万;19例重症病例年龄分布分别是5月龄1例、1岁3例、2岁1例、3岁5例、4岁7例和5岁2例。按职业分析, 散居儿童17 894例, 占64.46%, 幼托儿童8 740例, 占病例总数的31.49%, 学生1 070例, 占3.85%, 其他55例, 占0.20%, 与年龄别分布一致。见表2。

2.5 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疫情发生情况

根据卫计委《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4]上针对聚集性病例的定义:一周内, 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以上, 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 (或宿舍) 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 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 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通过进一步对幼托和散居儿童发病情况分析发现, 报告手足口病的幼托机构逐年增加, 报告发生的聚集性疫情也呈逐年增多趋势。2008-2012年我市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起数分别是2008年6起, 2009年12起, 2010年30起, 2011年32起, 2012年70起。无暴发疫情。

2.6 病原学监测

我市2008-2012年网络实验室诊断手足口病病例1266例, 其中EV71型为473例, 占37.36%, 其他肠道病毒397例, 占31.36%, CVA16型396例, 占31.28%。2008-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例19例, 其中EV71型病例13例, 占重症总数的68.42%。

3 讨论

3.1 发病特征

2008-2012年监测结果显示, 手足口病是我市发病率较高的丙类传染病之一, 并逐年呈增高趋势 (与监测敏感性和诊断技术的提升有关) , 2012年上升尤为显著。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和10-12月, 第一个发病高峰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5,6], 第二个高峰发生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从地区分布看, 呈现出地域分布高度分散, 而在局部又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儿童多发, 为所有传染病小年龄组发病率之最。性别构成中, 男性多于女性, 与其他多市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男孩喜好活动, 相互接触密切有关。我市幼托儿童发病数逐年增加, 与幼托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数逐年增加一致, 这与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密切相关 (主要为密切接触, 如同吃、同玩、同住等) , 同时一些私人幼儿园、托儿所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保育员和卫生老师对此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停课、隔离患儿、消毒等措施落实延误是造成聚集性发病的主要因素。本市病例以轻型病例为主, 一般经3~10天的治疗后痊愈, 除1例重症病例因病情危重, 来不及转至上级医院抢救而死亡外, 其他所有重症均已痊愈。

3.2 病原学特征

目前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近年来国内外多数手足口病暴发资料显示, Cox A16和EV71型是主要的病原体。由于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的病人可能会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循环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严重时可引起死亡。2008年3月在安徽阜阳发生的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即证实由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当时由于公众对此病缺乏认识, 短时间引起不小的社会恐慌。我市1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13例病原学检测为EV71型, 说明我市重症手足口病多因感染EV71型所致。2008-2012年的网络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 目前嘉兴市手足口病以EV7l为主, 与毗邻的江苏、上海等地的监测报告一致[7,8]。

3.3 预防措施

(1) 各级部门重视:卫生、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幼托机构等重点场所手足口病的防治, 密切配合, 真正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这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前提。根据近年来发病形势, 国家自2008年5月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为该病的防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监测, 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同时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掌握相关知识, 在流行季节注意及时发现病人, 及时报告;幼托机构做好晨午检, 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也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在幼托机构发病的关键。2005年嘉兴市将手足口病纳入医疗机构传染病的监测报告系统, 2008-2010年、2012年嘉兴市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也说明了目前各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监测的敏感性逐年提高。 (3)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疗机构和幼托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发现病人后, 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隔离治疗外, 还应对幼儿园进行彻底消毒, 教室开窗通风, 被褥置于阳光下曝晒, 餐具一用一消毒, 并严格落实晨检和因病缺课追踪制度。医疗机构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加强预检分诊, 设立专门诊室, 严防交叉感染。 (4) 保护易感儿童:高发季节尽量少让儿童到公共场所, 减少被感染机会;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 防止病从口入。同时加强部门合作, 多措并举加强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工作, 如定期通过手机短信向市民发送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提醒市民要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充分利用分布在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知识, 引导社区居民积极预防;印发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免费向幼托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发放;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本次监测的结果可以作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一个本底资料, 继续监测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病原学特征, 探索其流行规律, 可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Kung SH, Wang SF, Huang CW, et al.Genetic and antigenic analyses of enterovirus 71isolates in Taiwan during 1998-2005[J].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7, 13 (8) :782-787.

[2]李兰娟.手足口病[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6.

[3]陆一涵, 姜庆五.人肠道病毒71型与手足口病[J].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3) :183-1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 [EB/OL].http://www.moh.gov.cn/zhuzhan/gfxwj/201304/2455757fe843447c8289e1431b20a1a9.shtml.2012-6-21.

[5]李冬梅, 刘海博, 甘亚弟, 等.北京市大兴区2006-2010年手足口病分析及2011年发病趋势预测[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11) :1267-1269.

[6]朱德东, 唐倩如, 李红山.宁波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2 (3) :126-127.

[7]王月萍, 陈艳.江都市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9, 20 (2) :24-25.

病原学监测 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采集采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瑞安市人民医院、塘下人民医院、红十字医院感染科及儿科门诊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 大便性状发生明显改变 (稀水样、蛋花样、黏液样等) 的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507份, 于-70℃保存备用。

1.2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及T aq m an荧光探针技术。仪器采用美国A B I 7 5 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试剂采用上海辉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轮状病毒A/B分型RNA检测试剂、诺瓦克病毒G1/G2分型RNA检测试剂、扎幌样病毒/星状病毒RNA检测试剂、肠腺病毒, 5种病毒检测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所有试剂耗材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毒检出情况检出病毒阳性标本181份 (35.7%) 1 96株, 其中轮状病毒9 5份 (5 2.5%, 95/1 8 1) , 诺瓦克病毒71份 (39.2%, 71/181) , 星状病毒14份 (7.7%, 14/18 1) 、扎幌样病毒1 2份 (6.6%, 1 2/18 1) 、肠腺病毒4份 (2.2%, 4/18 1) 。混合阳性14份 (7.7%, 14/181) , 其中轮状病毒A型+诺瓦克病毒G2型6份, 轮状病毒A型+诺瓦克病毒G2型+星状病毒1份, 轮状病毒A型+扎幌样病毒2份, 轮状病毒A型+星状病毒3份, 诺瓦克病毒G2型与扎幌样病毒、星状病毒混合感染各1份。

2.2不同性别、年龄病毒检测情况男性标本2 9 3份中病毒检出阳性107份 (36.5%) , 女性214份中病毒检出阳性74份 (34.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 0, P>0.05) 。<3岁216例中, 病毒检出阳性115例 (53.2%) ;3~15岁4 3例中, 病毒检出阳性11例 (25.6%) ;>1 5岁的248例中, 病毒检出阳性55例 (22.2%) 。三组病毒阳性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62, P<0.01) 。

2.3不同月份病毒检出情况瑞安市2012年5月检测33份, 阳性7份 (21.2%) ;6月检测32份, 阳性2份 (6.3%) ;7月检测4 5份, 阳性1 2份 (2 6.7%) ;8月检测3 1份, 阳性10份 (32.3%) ;9月检测17份, 阳性5份;10月检测53份, 阳性14份 (26.4%) ;11月检测57份, 阳性16份 (28.1%) ;12月检测70份, 阳性37份 (52.9%) ;201 3年1月检测6 4份, 阳性4 2份 (65.6%) ;2月检测16份, 阳性8份;3月检测53份, 阳性17份 (32.1%) ;4月检测36份, 阳性11份 (30.6%) 。病毒性阳性检出率在12月份至次年2月最高, 6月份最低;各月份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 6.6 8, P<0.0 1) 。

2.4城乡病毒检出情况城区5种病毒检出率34.2% (66/1 9 3) , 农村地区5种病毒检出率3 6.6% (1 1 5/3 1 4)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 1, P>0.05) 。

2.5轮状病毒感染情况95株轮状病毒阳性患者中男性4 9例, 女性4 6例, 男︰女为1.1∶1;<3岁组6 6例 (30.6%, 66/216) , >15岁25例 (10.1%, 25/248) , 3~1 5岁4例 (9.3%, 4/4 3) 。各年龄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3, P<0.01) 。轮状病毒12月份至次年2月检出率较高, 8月份也出现1次小高峰。见图1。轮状病毒混合感染12例 (12.6%, 12/95) , <3岁8例, >15岁4例。

2.6诺瓦克病毒感染情况71株诺瓦克病毒中单纯诺瓦克病毒G2型感染62株, 混合感染9株。<3岁组诺瓦克病毒阳性43例 (19.9%, 43/216) , 3~15岁阳性5例 (11.6%, 5/43) , >15岁阳性23例 (9.3%, 23/248) ;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6, P<0.01) 。诺瓦克病毒12月份至次年2月检出率较高, 7月份也出现1次小高峰。见图2。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轮状病毒A型为主要病原, 其次为诺瓦克病毒G2型。轮状病毒A型主要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 是目前病毒性腹泻预防控制的重点。诺瓦克病毒在流行性和散发性腹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且在各年龄组都能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治疗诺瓦克病毒腹泻的方法[2]。扎幌样病毒易引起小范围流行, 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则易引起重型腹泻, 也应引起重视。

监测发现, 瑞安市病毒性胃肠炎发病高峰为冬春季 (12月份至次年2月) ;同时, 轮状病毒腹泻在8月份出现过小高峰、诺瓦克病毒腹泻在7月份出现过小高峰, 实施临床诊治及疫苗接种预防应充分考虑发病高峰期和最佳接种时期。从年龄构成看, <3岁组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诺瓦克病毒, 与深圳宝安、哈尔滨地区的感染情况一致[3,4]。原因主要与婴幼儿免疫系统不成熟, 抵抗力较弱有关。因此, 婴幼儿应作为病毒性胃肠炎防控重点人群, 尽早做好相关疫苗 (如轮状病毒疫苗) 的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防止出现重症感染病例和病毒性腹泻疾病的暴发流行。瑞安市>15岁组患者多由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及两种病毒混合感染, 与天津市[5]结果相近;轮状病毒感染率远高于佛山地区[6]。混合感染多以轮状病毒或诺瓦克病毒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其中轮状病毒混合诺瓦克病毒感染最多, 其次为轮状病毒混合星状病毒感染, 再次是轮状病毒混合扎幌样病毒感染, 混合感染检出率低于兰州[7]。

综上所述, 瑞安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复杂, 应重点加强以3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 同时也应考虑成人病毒性腹泻的明确诊断和合理用药问题, 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由于监测、诊断条件的限制, 本市医疗单位未系统开展病原学检测项目。疾控部门做好疾病监测工作, 掌握疾病规律;加强卫生宣传, 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开展好儿童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减少病毒性胃肠炎发生, 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了解瑞安市病毒性腹泻患者病原学分布以及主要病毒流行病学特点, 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瑞安市人民医院等收治的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507份, 检测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扎幌样病毒、肠腺病毒。结果 检出上述病毒阳性标本181份 (35.7%) 196株, 其中轮状病毒95份 (52.5%) , 诺瓦克病毒71份 (39.2%) , 星状病毒14份 (7.7%) , 扎幌样病毒12份 (6.6%) , 肠腺病毒4份 (2.2%) 。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感染冬春季高发;婴幼儿检出最高。结论 瑞安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呈多样性, 3岁以下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

关键词:瑞安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学,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

参考文献

[1]段招军.加强我国病毒性腹泻的监测[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2, 26 (1) :1.

[2]陈平, 许志良, 崔大伟, 等.浙江省急性腹泻患儿中肠道病毒检测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2) :109.

[3]赵晓玲, 张克春, 杨杰, 等.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12) :1.

[4]许军, 舒畅, 杨明, 等.哈尔滨市2011年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3) :301.

[5]张之伦, 张颖, 李佳萌, 等.天津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 (12) :1304.

[6]黄燕婷, 吴智刚.佛山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32) :3523.

病原学监测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到该市某医院就医的患者的鼻、咽拭子609份, 其中男性386例, 女性223例。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 最大83岁。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德国QIAGEN QIAcube全自动核酸抽提仪和QIAGEN QIAamp Min Elute Virus Spin Kit试剂盒提取总核酸;使用AB公司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和华瑞安生物的14种呼吸道病毒阵列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

1.3 方法

1.3.1 分组方法

将所有患者按年龄的不同共分为7个组, 即≤6月组、7月~1岁、13月~2岁、25月~3岁、37月~5岁、61月~10岁、>10岁组, 以了解病毒分布的年龄特点;将患者依据性别分为两组, 即男、女组, 以了解病毒分布的性别特点;同时根据时间分布, 对不同季节病毒检出的情况进行分析。

1.3.2 检测方法

对所有搜集到的标本均行呼吸道病毒的检测:将搜集到的标本置于无菌管中, 并使用生理盐水和病毒保护液进行保护, 并详细标注, 在0~4℃的环境中进行保护, 于24 h内送往实验室提取核酸, 将提取到的核酸置于-70℃的环境中进行保存, 严格按照检测仪器要求进行操作。

1.4 统计方法

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比较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情况

609份检材中, 14种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34份, 总阳性率54.84% (334/609) 。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流感病毒, 阳性率为21.18% (129/609) , 其它从高到低排列的分别是副流感病毒 (1, 2, 3) 型9.03% (55/609) 、鼻病毒7.55% (46/609) 、呼吸道合胞病毒4.76% (29/609) 、冠状病毒3.61% (22/609) 、博卡病毒3.45% (21/609) 、偏肺病毒3.12% (19/609) 、腺病毒2.13% (13/609) 。在334份阳性检材当中, 合并2种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份, 合并感染率7.06% (43/609) , 其中合并3种病毒感染的有3份, 合并感染率0.49%, 合并4种病毒感染的有2份, 感染率0.33%。

2.2 呼吸道病毒与年龄的关系

0~6个月的婴幼儿检材共有20份, 病毒阳性率40.00% (8/20) ;6个月~1岁的婴幼儿检材145份, 病毒阳性检出率为64.83% (94/145) ;1~2岁的患儿检材有92份, 病毒阳性检出率53.26% (49/92) ;2~3岁的患儿检材有55份, 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0.91% (28/55) ;3~5岁的患儿检材有89份, 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9.44% (44/89) ;5~10岁的患儿检材有77份, 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6.75% (36/77) ;>10岁年龄组检材有131份, 病毒阳性检出率57.25% (75/131) 。其中6月~1岁婴幼儿病毒阳性率最高, 提示该年龄组婴幼儿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见表1。

2.3 呼吸道病毒与性别的关系

609份检材当中, 男性病例386份, 女性病例223份, 男女性别比为1∶0.58。其中男性病例检出病毒阳性样品227份, 病毒阳性率58.81% (227/386) ;女性病例检出病毒阳性样品107份, 阳性检出率为47.98% (107/223) , 男性样品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89, P=0.0097) 。提示相对于女性, 男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见表2。

2.4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时间分布

609份检材当中, 各种病毒一年四季均有检出, 病毒检出率在50%左右, 其中春季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最高, 达到62.56%, 检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与流感的流行有关。1~3月份, 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 其阳性率依次为27.31%、9.69%、9.69%;4~6月份, 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 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27.151%、13.24%、3.97%;7~9月份, 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 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1.96%、11.96%、10.87%;10~12月份, 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 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1.51%、10.07%、7.19%。见表3。

注: (1) 是Flu A+B总数; (2) 是PIV1+2+3总数; (3) HCo VOC43+229E+HKU1+NL63总数。

3 讨论

呼吸道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 治疗上也主要依赖于病毒病原学的检测[5,6], 而多病毒共感染、病毒的变异和新病毒的出现是呼吸道病毒检测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 一般的临床医疗单位由于种种原因, 无法或极少开展病毒病原检测, 只把法定传染病送疾控部门检测, 造成临床极大部分病毒病缺乏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 不利于诊疗及疾病预防控制, 大大降低了疾病监测网络的敏感性。该文通过对在该市某医院诊疗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开展14种呼吸道病毒核酸的检测, 发现该人群呼吸道病毒感染率较高, 达到54.84%。呼吸道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处在相对较高的态势, 特别是春季病毒感染率比其它季节明显偏高, 达到62.56%, 这可能与该季节流感的流行强度较高有关。这次监测, 感染率较高的病毒依次是流感病毒 (A+B) 、副流感病毒 (1、2、3) 、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人博卡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该研究中发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当中, 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 在334份阳性检材当中, 合并2种以上病毒的有43例, 病毒混合感染率达到7.06%。各年龄组人群呼吸道病毒病均可感染, 其中6个月到1周岁的患儿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1~2周岁患儿、2~3周岁患儿以及0~6个月患儿。符合李梨平等人报道结果[7], 提示6个月~1周岁的儿童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这可能是因为小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 比成人差, 年龄越小, 免疫功能越差。小儿的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低下, 不能抵抗病菌的入侵。咳嗽反射差, 呼吸道排痰的功能差, 有痰排不出, 病菌容易在呼吸道安营扎寨、生长繁殖。呼吸道中的免疫球蛋白在12岁才达到成人水平, 因此12岁之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8]。同时, 婴儿出生后体内有母亲传给的免疫球蛋白, 这些免疫球蛋白在6个月后消失, 而这时婴儿本身尚不能合成免疫球蛋白, 所以在6个月后呼吸道感染突然增多。而1~3周岁的小孩器官发育比一周岁前较完善, 所以6个月~1周岁的小孩呼吸道感染率较高。另外, 发现男性患者病毒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 提示男性患者特别是婴幼儿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

综上所述,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我市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 由于此类疾病往往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 精确的病原学检测不仅是疾病确诊的依据, 也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加强对病毒性疾病病原学的监测和检测, 了解和掌握呼吸道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对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降低药物滥用, 降低诊疗费用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 呼吸道病毒往往容易引起流行及暴发, 对社会影响较大, 每起疫情对临床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都是严峻挑战, 系统地开展相应病毒的监测, 将进一步提高对病毒性疾病的预测、预警以及应对重大传染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梓荆.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肺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4.

[2]肖霓光, 张兵, 段招军, 等.116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 (14) :28-32.

[3]Midulla F, Scagnolari C, Bonci E, et al.Respiratory ayncytialvirus, human bocavirus and rhinovints bronchiolitis in infants[J].Arch Dis Child, 2010, 95:35-41.

[4]隋竑弢, 王大燕, 舒跃龙.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 2013, 29 (2) :238-244.

[5]吉维民.ICU患者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 (4) :366-368.

[6]刘利君, 罗鑫, 郑动, 等.我院2012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 2013, 24 (30) :2832-2835.

[7]李梨平, 赖源.长沙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7 (2) :876-878.

病原学监测范文

病原学监测范文(精选8篇)病原学监测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监测点的设置选择本市2家呼吸道疾病就诊量较多的医院 (市一院和市二院)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