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精选5篇)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第1篇
从中年级开始,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初,学生日记的内容不是七拼八凑,便是流水账。经过我的再三指导和鼓励,同学们渐渐学会了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了用日记和我进行心灵对话。尤其是进入高年级之后,写日记已经不再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而是成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我经常徜徉、陶醉在学生的日记中, 与学生一同欣喜,一同流泪;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在这种神圣的育人事业中,班主任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更重大。班主任在教育中厌烦自己的学生,动不动对学生发怒,草率解决问题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别看学生年龄小,有的行为让人无法忍受,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本质并不坏,只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控制自己,他们需要家长、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他们渴望上进,渴望得到鼓励。而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往往只把学生看作小孩子,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感受,殊不知,他们幼小的心灵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石,易碎不坚。下面我摘抄几篇学生日记,标题均系笔者加注。
日记一:单亲孩子的痛苦
我的妈妈不爱我,因为她是后妈,她老是看我不顺眼,常在爸爸面前说我的不是,指使爸爸打我。今天中午,因为我没看好妹妹, 又遭到了她和爸爸的一顿臭骂。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好像个乞丐,不是要饭的乞丐,是讨要母爱的乞丐。我从来都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没有妈妈,怕他们嘲笑我。老师,要不是你常关心我,爱护我,我的委屈都不知道该向谁诉说。
日记二:教师的过激行为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这段时间我很倒霉。前几天毕业模拟考试,我的语文不及格,老师一气之下把我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我觉得老师这样做不公平。我本来学习不好,再加个子小、视力差,坐在最后一排对学习影响很大,怎么把成绩赶上去呀?今天语文课,我看不清黑板上的拼音字母,就问了问同桌,没想到老师看见后打了我一巴掌,这一巴掌疼在了我的心里,老师还骂我。委屈的泪水在我眼眶里直打转,但我还是强忍着没有在课堂上哭出来。下课后, 我跑到后院哭了一场。
日记三:学习成绩平平但不缺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老师,昨天我撒了谎,我要向你道歉。那天我旷课的真正原因不是有病,而是离家出走。最近,爸爸常埋怨我的学习成绩不出色,让我小学毕业后别上初中在家干活,说上中学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我不知道做父母的为什么只知道关心孩子的吃和穿,却从不关心我心里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学习成绩平常, 但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再走父母的路,一辈子摆摊卖豆腐脑;我想念书,想将来比父母有出息。我心里很烦,就离家出走了,可是在外转悠了一天,没吃没喝,没地方可去,才觉得没有父母自己就无法生活。天黑了,我灰溜溜地又回到了让我心烦的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学生在日记中发自内心世界的那一句句肺腑之言,使人心动。如果不是沟通交流,我们很难发现那一颗颗容易被刺伤的心。当走进他们心灵深处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些似乎快乐无比的孩子,他们除了单纯、幼稚、无邪之外,还有一些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渴求被我们忽视了。我们班主任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像母亲那样呵护学生,像艺术家欣赏自己艺术品那样欣赏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现状来调试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才不至于在教育过程中留下一些缺失和遗憾。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第2篇
孩子们排着队去上音乐课了,我整理好桌上的东西准备回办公室,在走过小姜座位时,一本书留住了我的步伐,哎,小姜他也看《读者》?不是我对他有偏见,实在是半年来我几乎从没有看到过他认真好学的样子,就连作业有时也要我多次督促才能完成,一直认为自己还挺关注他的,难道是我对他关心还远远不够,难道是数学老师的缘故,忙着批作业而很少对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多做了解,难道
于是拿起书本坐在小姜的座位上看了起来,不知不觉孩子们上完音乐课回来了,我放下书本,问:“小姜,这本书是你订的吗?”
小姜点了点头,说:“沈老师,你拿去看吧!”
“不用了,谢谢!我刚才已经看得差不多了。这本书不错,你可要好好看啊!”说完我又批起了作业。
本来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觉得孩子我们真的需要再多花点时间来关心和了解,可是两天后,当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时,小姜进来了,手里还拿了本书,“沈老师,这是刚到的,您看吗?”
“那你先看,看完了再借给我吧!”
“没关系的,您先看吧!”
“好吧!”望着小姜一脸真诚的样子,我真不好意思推辞,“那我呆会儿就还你。”
“您慢慢看吧!明天给我好了。”说完就放下书走了。
瞬时,我感动之极,原来他有这么关心我,就看到过我看过他的《读者》,新书到了,马上让我来做他新书的第一个读者。
关心是一种智慧,关心也是一种感情,关心又是一种境界。培养这种情感,便于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有了这种情怀便易于达到这种境界,便会提升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书”教师身上,学生在试着分辨什么是真、善、美。在学习怎样思维;怎样处理问题;怎样和别人相处。在学习怎样做人,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无声的楷模,甚至于是学生认识、评论社会的模式和标准。从而;一名老师的言行不完全属于自己,他还属于他率领的.集体,属于他的学生们,也属于社会。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班主任工作,用心沟通
班主任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只有与学生多沟通, 才能了解学生的实情, 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此, 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机会多与学生沟通, 处处做“有心人”和“知心人”, 达到师生心理想容, 思想相通。可是如何与学生沟通, 实际上也是要讲究方法与技巧的, 不被学生接受与包容的教育方式,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 我提倡的方法就是“用心去沟通”。
一、大爱是根本
作为一名班主任, 强烈的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 仅仅靠责任感还不够。必须带着爱心走向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平等地对待他们。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每位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种爱, 不一定如狂风骤雨, 但一定是涓涓细流, 润物无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 关心学生的需要、发展和将来。像母亲爱孩子一样无私;像父亲爱孩子一样严格;像兄长热爱弟弟一样宽厚;像姐姐爱妹妹一样体贴;像战士热爱祖国一样忠诚;像哲学家热爱真理一样执著。有了爱, 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完整, 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完美。
二、交心是关键
有一扇大门上挂着一把锁, 铁棒连撬带砸, 也不能把锁打开。而钥匙伸进锁孔里, 轻轻一转, 锁就开了。铁棒问:“为什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打开, 而你却能轻易打开?”钥匙回答说:“这是因为我能深入它的内心。”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见压服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是心灵的对话。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 学生犯了错误后很容易发脾气批评学生。我们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苏北农村, 有的同学见到班主任会显得拘束, 貌似接近, 实则陌生;个别同学一听到加强管理, 严格要求之类的话, 心里就紧张, 有心里话不愿也不敢向班主任吐露。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 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法, 要让他们真正对你的话信服, 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
于是我不光是利用班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更多的时间是与他们进行单独的交流。利用谈心式的批评, 觉得这是走进他们内心的比较有效的途径, 面对面交流, 深层次沟通,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三、方法是保障
1、学生犯了错误, 与他们单独交流, 也要注意方法。
必要时先不正面直言, 而是采取“迂回战术”, 从侧面, 从远处, 甚至从意想不到的话题开始, 自然引入正题, 既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又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得学生易于理解, 乐于接受。
2、个别谈话多数是发生在学生有错误时, 于是老师一定是愤
怒在先, 音调起码要比平时高八度, 我自己也经常这样, 要不好像难以泄愤一样。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他说, “作为一个老师, 尤其是班主任要牢记:当错误发生时, 老师发脾气, 训斥人已经没有用了”。教师与学生谈话的语言应该让学生产生爱而非恨, 产生理想而不是让学生绝望的语言。比如“你 (们) 真是没药救了”、“你是我遇到的最差的学生”等这些话会严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要绝对的避免, 要细心倾听学生的意见, 从长远的角度, 切身的体会身边的事例, 分析结症, 使学生心服口服。
3、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学生谈话,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办公室经常是教师跟学生谈心的地方, 但这对犯错误的学生来说并不理想。因为他们担心的就是老师的批评和训斥, 担心自己的错误会被更多的老师知道。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与老师谈话, 心神不定, 躲躲闪闪, 这样就难以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 教育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地说, 我都会把学生叫到画室或者空着的教室谈心, 让学生有一个轻松、自然的感觉, 这样, 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地袒露, 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对症下药,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教师掌握好谈话时机, 是使谈话取得最佳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般地说, 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 总是有他的理由的, 如果这时老师凭着一时的冲动, 立刻把学生喊来, 他将会极力向老师申诉“理由”, 有时会与老师争执起来, 甚至出现“顶牛”的现象。这时, 任何严肃的批评或者说理规劝学生都是口服心不服, 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记得大二第一学期的时候, 我们班有两位男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 把他们找过来了解情况, 非常地不配合, 后来再找他们情况却好了很多, 原来已经言归于好了。这种现象表明, 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及时地找他们谈心, 晓之以理, 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四年来, 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 班级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要不断改进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 不断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 不断提升班主任实践智慧与工作艺术, 既当学生的老师, 又做学生的益友, 与学生心连心。其实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心中都拥有太阳, 洞悉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定然能管理好班级。
参考文献
[1]鹿守美.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之我见[J].科技风, 2011, (01) .
[2]冯翠珍.爱是班主任的名片——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感想[J].科技风, 2011, (05) .
[3]王冬清.用宽容引领人生——班主任工作案例浅谈[J].读与写杂志, 2009, (04) .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艺术 第4篇
一.谈话应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即谈话具有明确的目的, 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能针对学生及有关情况的实际, 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境施教, 这是谈话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在谈话前, 教师必须先“备”好课, 明确谈话主题和教育目的, 防止谈话漫无边际, 使学生无法全面正确地领会教育的意图, 起不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
二.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有关情况的实际, 确定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由于年龄、个性心理的不同, 其家庭背景的不同, 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从而影响其受话的心理反应。如性格好强而且熟练于人情世故, 社会经验异常丰富的学生, 对刺激其自尊心的话就会非常反感;父母离异的学生, 往往比较孤僻、敏感、偏激。有些学生缺乏敏感和热情, 上进心也不太强, 这样的学生, 一般来说想通过让他们有太大的改观太大的作为是很困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与之谈话时更多地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施治以爱;而性格开朗, 待人有礼貌, 遵规守纪, 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 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处是胆子小, 循规蹈矩, 缺乏闯劲, 就需要教师从个体素质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强调个性素养和创新教育的统一性。
三.谈话时要根据不同事件的内容和性质, 确定不同的谈话方式。同时谈话要因事论事, 不可随意扩大、缩小和迁移, 以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的对抗。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 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 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 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同样的事情, 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
四.谈话时, 我们选择合适的环境, 谈话环境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如办公室特定的环境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压力, 对一般学生, 谈话效果是好的;课外场地这种环境就会使学生精神轻松, 谈话随意, 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尤其对那些腼腆、内向、胆小的学生, 会收到更好效果;在心理咨询室谈话, 学生会相对比较放松, 对于那些需要做细致工作的学生, 在宿舍谈话, 易使学生认真思索, 理解且接受谈话内容。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环境, 确定是否要谈话及如何谈话。
五.谈话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 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谈话方式, 或语重心长, 或激情高昂, 或低沉婉转, 或严肃活泼、宽严相济, 或“趁热打铁”, 或适可而止。因此我们可采取心理换位的方法,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 体验学生的心理感受, 防止自我为中心, 主观臆断。
六.谈话要注意时机。谈话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语言教育的基本策略。在进行谈话活动中要注意把握日常生活活动, 挖掘随机性谈话契机。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动物、图书、植物等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切入点, 使他们更愿意去交谈、去思考, 去探索。因此, 善于发现和创造谈话的有利时机, 学生会更易于接受,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七.要注意克制情绪冲动。我们与学生谈话, 最忌感情冲动。有的教师“火气”一上来, 便让“火气”冲昏了理智。失去“章法”和“策略”, 不仅口不择言, 而且可能做出辱骂、殴打学生等过激的行为, 企图通过“高压”强迫学生“就范”。这样的谈话, 非但学生不会接受, 反而会造成对立情绪, 增大教育难度。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沟通 第5篇
关键词:运用,语言,沟通
教师经常会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而被教师运用最广泛的方法莫过于“谈话法”。谈话, 能使学生笑起来, 也能使学生跳起来, 能使人喜, 也能使人悲。谈话是教师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艺术, 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同时也是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具体过程中, 要学会灵活地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谈话方式, 注重谈话技巧, 这样就可以及时消除学生的内心的障碍, 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而可以沟通师生关系,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那么,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与学生沟通呢?
一、谈话要有目的, 要有准备
教师找学生谈话不要信口开河,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谈话要有目的, 要在谈话前做到胸中有数, 准备要充分, 即明确为什么谈, 谈些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症结所在, 说话要有的放矢, 要打动学生的内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起因和社会、家庭、学习等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制定具体的谈话方案, 寻找最好的谈话方法。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安全、学习成绩和纪律就是谈话的主要切入点。成绩的好坏是一个学生学习成效的集中反映, 从测试成绩能看出学生学习是否努力, 是否偏科, 问题在哪里。此外,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纪律方面的情况, 比如课堂的表现、自习纪律、课间活动、午休、放学路队、劳动等。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打瞌睡, 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就要弄清学生为什么打瞌睡, 是身体原因, 还是因晚上睡觉太晚, 或是家庭作业太多, 总之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二、谈话方案要具体, 要有的放矢
与学生谈话前, 教师要确定具体的谈话方案, 及早设计好谈话内容。学生发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同是学困生, 有的或许是心理因素, 有的或许是家庭原因, 还有的或许是学校的原因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在谈话前一定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状况,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性,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明确谈话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从而确定谈话的主要内容。谈话时, 教师应特别关注学困生的闪光点, 积极引导他们向上, 要有意识地感情投资,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学生觉得谈话如沐春风。教师要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 让学生得到尊重,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的谈话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有一回, 我刚走进教室, 王凯就站起来说:“老师, 我的笔袋被人拿了。”我问:“什么时候发现没有的?”他吞吞吐吐地说:“是上课前。”这时, 我发现他很不自然而且有汗流浃背的情形, 就想也许是他太贪玩, 玩得太猛而忘了带笔袋, 害怕老师批评, 就编了谎话来敷衍老师。我心平气和地说:“你别急, 说不定笔袋在家里等着你呢!你快回去找找吧!”他的家就在学校对面。一会儿, 他高兴地拿着笔袋来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也轻轻地笑了。下课, 我把他叫来。见我没有批评指责他的意思, 他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他说:“今天中午爸爸妈妈不在家, 我吃完饭就高兴地在外面玩, 一时忘了上学, 听到预备铃响了, 赶紧就跑, 来到教室发现没带笔袋, 怕老师骂, 就说笔袋被人拿了。”听了他的话, 我摸了摸他的头轻轻地说:“和我想的一样。你能实话实说就是好孩子!”这次谈话后, 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主动在班会上作了检讨, 表示愿意接受大家的监督和帮助。
三、谈话要把握时机, 注重方式
如今的学生, 独立性和自尊心日益增强, 很难接受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说教, 教师与之谈话要选择好的时机。假如谈话的时机找的不好, 超前或者推后, 都会使谈话所要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使谈话失去意义。所以, 把握谈话的时机尤为重要, 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情绪稳定时, 教师可以随时谈;反之, 当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 就需要“冷处理”, 或过段时间经过疏导后再谈。同时, 教师要区分轻重缓急, 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打架等, 就应该立即谈, 及时处理。而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习课吵闹等, 教师就可以等待时机成熟时准备充分后再谈。当然, 教师也不能守株待兔, 应创造条件, 促成谈话时机的到来。
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谈话要不拘泥形式, 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有灵活性。事实证明:不同的谈话方式与环境, 其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如安慰式、谈心式、激励式、批评式等等。谈话的地点, 可以在办公室, 还可以在教室外等。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做到看人下菜碟。比如, 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语言要含蓄、婉转;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应循循善诱, 刚柔并济。对学困生, 教师应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学生的能力总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四、谈话要找准切入点, 要有幽默感
与学生谈话时,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还要注意谈话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就事论事、语重心长、是非分明、态度明确、言简意赅, 切忌拖泥带水或牵强附会。教师要在谈话前注意熟悉情况, 研究透学生, 了解他的爱好、兴趣, 注意了解问题出现的本质。最后要确定切入点, 要让谈话轻松和谐, 使学生心服口服, 接受教师正确的观点, 从谈话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还要牢记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真心和学生交往, 鼓励学生说真话、做真人。同时, 教师也要为人师表, 给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谈话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不同的接受能力、性格、性别、习惯爱好等, 运用富有幽默性的语言, 与学生愉快地沟通, 减轻学生的恐惧感, 如和风细雨, 或旁敲侧击, 或欲扬先抑。我们还可引用一些学生熟知的名人名言、谚语、童话故事、诗词歌赋等, 巧妙地穿插于谈话之中, 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感受中, 能接受并乐于接受教师善意的批评,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教师千万不要心浮气躁, 或急于求成, 而要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领。
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