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结构范文
集群结构范文(精选8篇)
集群结构 第1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期对集群网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网络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组织边界、合作机制等,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的成果也日渐增多[3]。陈金丹等( 2013) 构建了动态外部环境影响整体网络演化方式的四维度分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企业知识网络受动态外部环境影响的演化历程[4]。黄训江( 2011) 构建了集群知识网络演化过程模型,分析了集群知识网络演化的过程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要素对集群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程度[3]。李文博等 ( 2011) 应用扎根理论提炼了集群情境下知识网络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发现网络共享性资源、企业适应性行为、企业网络化能力和集群政策性情景四个主范畴的影响路径的不一致[5]。且也有学者从不同网络的叠加嵌入的角度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集群网络内和超集群网络嵌入的研究,如魏江等 ( 2011) 定义了集群知识网络的双重嵌入,即从地理范围上同时嵌入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从主体类型上同时嵌入知识应用网络和知识服务网络,并根据这两个维度将知识网络分为四类,并探究其演化路径[6]; 徐磊等 ( 2012) 将集群企业的关系嵌入划分为集群内外关系嵌入,从而分析集群内外边界下,企业两种不同网络类型的关系强度形成的多重嵌入对其创新能力的作用[7]; 余雷 ( 2013)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传统内生型产业集群网络发展经历经济网络、社会网络、创新网络三个发展阶段不同,实现了三者相互融合,以创新网络为核心的综合网络[8]。
总体来看,目前对集群知识网络的研究重点正在从概念、属性、治理、前因、结果等静态问题的分析逐渐转变为对其成长、演化等动态问题的研究[9],理解网络演化过程是实现有效网络管理的前提[4]。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网络演化过程中的静态属性,缺乏阶段性,或只关注某一网络类型的效应,缺乏从整体的眼光出发,针对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分别进行研究,大大制约了集群研究在操作层面上的应用价值[10]。由此可见,对于尚且空缺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演化过程分阶段、分类型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聚焦于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模拟出集群演化的具体情况,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力求揭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演化的一般规律,从而对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2 产业集群结构演化
2. 1 产业集群网络的层次结构
集群的本质是网络,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结构的变化。Butler和Hansen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不同网络的演化过程[11]; Carbonara认为,在集群发展的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占据主导位置的网络在变化,这种变化离不开资源在特定空间内的集聚和相互作用[12]。因此,可以从空间维度与网络维度来认识传统内生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发展阶段[8]。网络是集群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按照先链状后网状最后向集群外不断扩张的大致规律,分阶段嵌入到不同类型的集群网络中。集群企业先以供应链关系为主导,形成供应链网络;之后,集群企业间基于地理相近,不同供应链的企业存在跨链间竞争与合作,并和游离于供应链的大量企业和组织互补,形成集群内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集群企业与集群外企业和组织基于组织临近,不限于集群地理范围,通过联系互动,形成超集群网络。本文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要素的聚集程度增加,集群企业逐渐嵌入供应链网络、集群内网络和超集群网络组成的多重网络当中,聚集程度趋于稳定。并且在此过程中,集群企业不断与集群内外的其他个体,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发生相互作用,推动了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将产业集群结构发展进程大致描述成如图1所示。
2. 2 仿真建模
2. 2. 1演化原则。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复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生态系统[13]。产业集群在自身演化过程中,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信息、物质、能量等交换,形成一套集群适用的自我调节机制,构建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14]。该系统中,各个节点不断建立联系或删除联系以适应集群发展需求,并且竞争力较弱的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调节机制淘汰,新进入的个体也只有有利于集群发展才能够持续存活。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政府等要素按照特定功能聚集,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制度环境、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系统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存在基础和实际载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维持集群生态系统的平衡,期间个体间相互作用如图2所示。正如Bass等人提出“网络是节点的集合以及反映出节点间是否存在关系的边的集合”。在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a. 连接规则: 个体与个体间建立连接时,以遵循选择与自身知识相匹配为前提,在集群演化初期或者新进入集群时往往更偏向于选择影响力较大的伙伴,即与其他个体建立联系较多的个体,这类个体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与其建立联系更有利于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当集群发展至一定阶段或是个体在集群中拥有一定影响力时,个体的选择合作伙伴不单考虑备选个体的度分布,还会更多的考虑自身与备选个体的竞合关系,并参考已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个体对备选个体的评价,综合判断是否应与其进行连接。
b. 增长规则: 随着集群的发展,个体与个体之间活动关系紧密,与此同时,也不断有个体为获取更多利益想要加入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新个体进入集群要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其是否能在现有的集群中拥有一席之地,取决于集群内已有个体中是否有愿意与该个体发生联系的个体,而已有个体一方面要考量新个体的实力以及与自身的匹配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考量该时期自身已建立的连接数量,是否有必要花费一定成本继续扩大合作个体的数量。并且该个体的加入应该能够促使集群的整体实力的提升,而不是降低集群的平均收益。
c. 衰退规则: 随着演化的深入和周围环境的改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了解和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会根据现实需要判断是否应该继续与原个体保持联系,或是断开此处联系与新的个体发生联系,有利于降低成本并和集群内部其他个体形成更好的沟通,创造更多收益。
2. 2. 2模型构建。本文使用Matlab2012a对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假设某工业园区内开始拥有10家企业,他们之间没有合作关系。为了方便研究,不考虑联系的方向性,并且假设集群内部个体全部为同质的企业。假设Aij代表个体i个j之间的连接关系,当Aij= 1时,表示个体i和个体j之间形成一条边,即在t时刻企业i与企业j发生联系。
在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当中:
第一,在模型演化开始时,网络初始设定t = 0,根据组织距离确定网络节点间建立联系的概率p,由于产业集群中企业联系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组织距离的远近,并且节点间建立联系的概率与节点之间的组织距离呈指数关系递减。设p = exp ( - M/βL) ,其中M为各个节点间的组织距离,L是网络节点间的最大组织距离,β为调节参数,并确定建立连接时的临界概率p0= 0. 3,大于p0的则建立连线,否则小于等于该值的就不建立连线。组织距离M由心理距离e和地理距离d构成,假设心理距离占有的比重为Q1,地理距离占有的比重为Q2,且Q1+Q2= 1,则有M = Q1* e + Q2* d。当演化开始时,由于企业间联系主要依托地理邻近,这也是最初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设e = 0. 2,d = 0. 8,而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 ( 设定企业数目N >120之后) ,借助互联网等现代联络工具,企业之间的联系突破地理因素的限制形成超集群网络时,地理距离的影响减弱,心里距离的影响增强,设e =0. 8,d = 0. 2。同时,心理距离又包括共同愿景差异度e1、企业文化差异程度e2、组织行为模式的差异程度e3。这三个方面,并分别给予权重q1= q2= q3
第二,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增加联系、删除联系还是维持原有的联系,主要考虑双方合作将会产生的收益m0。设定双方合作产生的收益的界限m1=0. 75,如果m0> m1,则双方增加联系,同时设定一个界限m2= 0. 35,如果m0< m2,则断开双方的联系。在每一个模拟期,集群内部建立 ( 或删除) 的联系至多为h1= 2。
第三,假设各个节点在集群中创造的价值v0及其自身的节点度状况s0,设置界限v1= 0. 1和s1,s1取平均节点度的。若v0< v1并且s0< s1,该企业就会被淘汰出集群。这样可以使创造价值能力不强的企业退出集群,有利于集群的健康发展。
第四,每一个模拟时段,都会有g个企业试图加入集群。设新企业自身的状况为m3,而能够通过集群自然选择机制进入的界限为m4。已进入集群的新企业可以与集群内的企业建立联系,联系的建立同样需要双方依据由组织距离确定的概率p进行判定,但我们假设新加入集群的企业在一个模拟时期内至多与群内的企业建立h2条联系。
第五,在第一步的初始条件下,虚拟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在此后的每一个模拟时段内都会经过第二、第三和第四三个阶段的演化,直至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演化状态。得到仿真结果如下:
2. 2. 3仿真结果分析。
阶段一: 集群内企业较少,供应链网络形成
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企业数量较少,以供应链为基础形成供应链网络。图3 ( a) 中点和点之间仅存在链式连接方式,还未能呈网状展开。集群内首先是存在少量实力较强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的供应商,销售商等,在纵向关系上以供需关系为主导,形成了单链式供应链。同时,不同核心企业之间形成竞合关系,核心企业间密切配合,进一步改善区域配套条件,在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互补合作,营造和优化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生产商、制造商、供应商[13]。但在生产产品上又面对着替代品的竞争,不断寻找最适合的供应商降低成本。这种竞合关系使单链式供应链间相互协作,促使供应链网络形成。此时,由于企业数量较小,各个企业之间也较为了解,信息沟通及时。
阶段二: 集群内企业增多,集群内网络形成
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企业进入集群当中,集群内网络逐步形成。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于是企业间开始有选择性的进行联合。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企业在以知识匹配为前提的条件下,选择在网络中信誉较高,影响力较大,与其他企业有较多合作的企业发生联系,以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多资源,加快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速度。在竞合关系的牵引下,网络中企业之间关系不断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竞合平衡的状态。同时,在集群地域内的其他机构,如大学、中介结构、政府组织等,通过技术支持、科技咨询、人才输送等方式与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系。如图3 ( b) ,随着新企业的加入,在原有核心企业的基础上,个体之间的连线不断增多,当n = 120时,如图3 ( c) ,可以看出连接变得更加密集且复杂,交织成明显的网状结构,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集群内企业只和集群内部个体发生联系。此时,以地理位置为依托,产业集群内个体总量不断增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复杂,呈网状拓展开来,形成集群内网络。
阶段三: 集群内网络向外扩张,超级群网络形成
随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集群内企业开始向集群外部寻找合作伙伴,超集群网络逐步形成。集群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汲取更多的资源,如果现有的集群网络中无法满足内部企业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企业就必然会产生突破现有网络边界的想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一想法成为可能,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兴起使集群企业超脱了地理范围的限制,寻找集群外部企业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进一步促进了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如图3 ( d) ,可以看到一部分企业已经向集群外部企业寻求合作,超出了传统产业集群地理范围的限制形成超集群网络,集群内网络总体上呈现出由单维度网络向多维度网络演进,由边界内网络向边界内外网络协同整合演进[15]。这种趋势弱化了产业集群原有边界,催生了超集群网络的形成。此时,产业集群同时嵌入供应链网络、集群内网络和超集群网络共存的多重网络之中。仿真结果符合现实,说明该仿真模型具有一定可信度。
3 多重网络产业集群结构特征
本文主要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对于产业集群演化仿真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主要从紧密程度和中心势两方面入手。
3. 1 网络紧密程度
多重网络产业集群的密集程度可以通过网络密度和集聚系数来表示。一般来说,关系较紧密的产业集群合作行为较多,信息沟通也更加容易,工作绩效较高,有利于企业间形成共同行为和达到预期目标,有利于集群内分工协作的加深和资源的整合。但关系过于紧密很可能导致网络锁定的风险,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16]
网络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网络中关系的数量与复杂程度。在一个密度为1的网络中,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所有个体产生关系。相反地,在一个密度为0的网络中,不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有的连接数,N为网络节点数。集聚系数表述的是每个节点之间结集成团的程度的系数。具体来说是一个点的邻接点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假设节点vi与ki个节点直接连接,这ki个节点间可能存在的最
根据仿真模型计算绘制图4,结果表明,集群发展初期,网络密度较大,但有一个集聚下降的过程,之后有显著上升,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密度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越来越缓慢,最后趋于平稳。可以看出,在链式产业集群网络阶段,企业个数较少,自然彼此之间密切联系才有利于共同的发展。在集群内网络形成阶段,随着企业增多,原有企业会对新进入的企业进行筛选,有选择性的与其发生连接,导致密度的一个大幅下降,但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各种需求也进一步增加,有可能与原先未发生联系的企业发生联系,会导致密度上升的一个高潮,之后又逐渐下降。在超集群阶段,由于嵌入其中的企业不再利用地理位置临近的便利,因此企业挑选合作方时会更加谨慎,与外部企业发生联系的机会较原先集群内部的连接会少一些,因此导致网络密度的进一步下降,但最终会保持在稳定水平。
图5显示,集聚系数随模拟次数的增加总体呈现出逐渐增加最后趋于平稳的状态。在供应链网络形成阶段,企业数量较少,任意企业的进入都会对集群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集聚系数的波动幅度也较大,集系数明显增高且增长起伏较大。在集群内网络逐步形成时,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进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也相对变小,影响减弱,集聚系数仍然保持增长状态,但较供应链网络阶段增长缓慢。在超集群网络形成时,集群内企业开始与集群外部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但由于地理位置较远,选择集群外部合作伙伴时较集群内部更为谨慎,导致集聚系数相比之前增长更加缓慢,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可以看到在模拟次数达到70次附近时,集聚系数基本维持在0. 3到0. 4之间,这也反应了多重网络产业集群的聚集程度较为稳定,呈现出良好的自我调适功能。
3. 2 网络中心势
在网络中,一个行动者与其他很多行动者有直接联系,该行动者就处在中心地位。节点度是指和该节点相关联的边的条数,可以看做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程度。我们对单个节点的中心度展开研究,以此反应整个集群的中心势。下图反应了在集群演化过程中,随着企业不断增多,各个企业度的变化。
图6显示,当节点数量较少时,节点的度数也较高,大多在20 - 35之间,而当节点编号大于120时,度分布基本稳定,这同上面演化仿真图的结果一致。在供应链网络形成时,虽然集群内企业数量较少,但多为核心企业,它们较早进入集群占据了集群中的优势位置,方便与其他企业产生连接,同时能够更加容易获得有利资源,增强自身实力,吸引其他企业与其产生联系,因此此时的节点度分度较大。随着集群内网络的逐渐形成,核心企业占企业总数的份额也相对减少,不少后进入的新企业不能扮演核心企业的角色,只有少数企业愿意与其建立联系,所以这些阶段的度数明显减小。当超级群网络形成时,不断有企业突破地理范围限制与集群外企业发生联系,但联系程度较原有集群内企业而言相对较小,导致编号靠后的节点度分布也相对较小,并且到后期逐步趋于稳定。表现在图中为,在节点编号大于50之后,节点度数出现了显著减少的现象,但在节点编号为120时基本维持稳定状态,大约在3 - 5度。
图7显示,节点度数多集中在在3 - 5区域内,而度数超过20的节点只占较小一部分,这与网络图中节点大小分布图相吻合。综合以上两幅图也能看出,在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虽然在集群发展初期依靠小部分核心企业凭借丰富的资源和技术等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但随着企业数量的上升,企业逐步嵌入供应链网络、集群内网络和超集群网络之中,集群内部不存在过于强大的核心企业,权力分部趋于均等,这极大地避免了因为中心节点的迁出导致集群整体实力的大幅度下降,增强了集群的鲁棒性。
4 多重网络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含义
根据前面的仿真结果,针对多重网络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力求巩固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群整体竞争力。
a. 在多重网络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地域优势,企业间多形成链式联系。由于企业数量较少,此时鼓励恰当的企业入群作为核心企业,对于带动集群整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选取与集群效应相匹配的企业进入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产业集群运行规范和标准,培养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为今后集群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预防“锁定”效应的发生。
b. 在多重网络产业集群形成阶段,集群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这时,政府有必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对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进行扶持,鼓励其在集群中的发展,完善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等在集群中的运行机制,分散社会资源,使集群中的合作关系能够更加融洽,降低风险,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共同促进集群整体利益的提升。
c. 在多重网络产业集群成熟阶段,此时已有部分企业已经超脱地域因素的限制,与外部企业也发生了联系,政府部门应当正确引导本地集群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建立联系,提供最新的产业发展情况以促进集群内外的信息交流,吸引外部企业深入集群内部寻找合作机会,输送人才、技术、资金等有利资源,提升集群内部经济实力。同时要注意集群内部优势资源的流动,避免在与外部企业合作过程中优势资源过多向外部流逝,致使集群创新能力大幅下降的风险,并且有意识地培养新的核心企业,避免网络中心势过大造成解体风险以保持集群的持久创新能力[16]。
5 结语
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研究 第2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竞争主体超越了企业的边界,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产业集群应运而生,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着眼于关联企业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突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演化,将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运作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一、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的自组织判定
自组织理论认为当系统具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涨落现象等四个必要条件时,才能判定该系统具备自组织机制。通过分析认为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具备自组织机制,具体分析如下:
(一)开放系统
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活动有反馈和引导作用,两者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使得物流产业的优势转换为社会经济的优势。物流产业集群是为了更好服务社会经济活动,当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变化时,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就会发展演化和重构。因此,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结构。
(二) 远离平衡态
在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系统中,所谓的平衡态是指在该空间结构中物流需求、物流供给、物流基础设施等保持既定的方式,不发生任何变化。这与实际不相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需求与供给会不断变化,物流基础设施也会随着政府规划的调整不断地演变,这就使得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系统的各子系统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一些物流功能将不断被强化,而另一些则逐渐被弱化,不断地改变着物流的流量和流量;同时,由于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物流企业对区位的争取以及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都会影响着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由此可以看出,物流集群的空间结构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结构,并且集聚程度越高,远离平衡态的趋势会越显著。
(三)非线性作用
在线性作用下演化要素的作用只能是线性叠加增长而不能产生质的飞跃,以往的演化经验也不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然而在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中,历史的经验会很大程度影响到未来的方向,并且某一要素的变化就可能会对空间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系统内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为非线性作用。
(四)涨落现象
由于内部因素(物流需求的变化、物流效率的变化、物流技术的创新等)和外部因素(新的产业规划、新政策的出台等)的影响,使得涨落现象贯穿于整个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这些随机的、偶然的涨落现象通过非线性作用形成居涨落,从而产生新的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因此,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会出现涨落现象。
二、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实质
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首先从分散状态到集聚状态,接着从集聚状态经过扩散后达到再集聚的不断循环往复过程,如图1所示。
(一)分散的原始状态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运输、仓储等单一的物流活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综合型物流企业随之出现,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仓储、运输、包装、信息等多样化的服务。在这个阶段,物流资源、设施的分布处于分散状态。
(二) 集聚状态形成
物流产业的集群首先在优势区位形成相同物流功能空间集聚的初始集聚区,由于初始集聚区的出现,使得该区位的区位优势增强,从而吸引更多的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向初始集聚区聚集;接着该区位的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和更多物流功能的聚集,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累计,物流产业在该优势区位的集聚状态逐渐形成。
(三) 空间扩散变迁
物流产业的集聚也带动着相关产业的集聚,随着优势区位产业集聚达到饱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于协作,产业集聚变得不再经济,该区位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从而驱使物流功能空间形成向外部空间扩张的趋势。导致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当物流产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规模负效应,导致收益减少,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可以选择降低原集聚区的规模或建立新的集聚区这两种方式,现实情况下这两种方式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两种方式都是通过减少集聚成本,使得盈利水平回升。
假设C为物流产业集群成本函数,E为物流产业集群的收益函数,P为物流产业集群的盈利水平,则P可以表示为P=E-C。其中C、E、P是关于N和D的函数,N表示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用物流企业的数量表征),D表示距离初始集聚区的距离。
P与物流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为:
当P>0时,表示集群能够带来经济效益,集聚趋势将会增强;
当P<0时,表示集群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扩散趋势将会出现;
当P=0时,表示处于集聚临界状态。
C、E与物流产业集群的关系为: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程度不断增加,物流产业集群的成本初期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当集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收益则恰好相反,初期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当集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T=T0时,在距离初始集聚区的距离为D的区域,收益曲线与成本曲线相交于A点,此时P=0,物流产业集聚处于临界状态,假设集聚程度为N0(N0=0);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程度开始增加,使得P>0,集聚带来经济效益;当T=T1时,P值出现最大值,假设集聚程度为N1(N1>N0);当T=T2时,收益曲线和成本曲线相交于B点,此时P=0,物流产业集聚再次处于临界状态,假设集聚程度达到N2(N2>N1);随着集聚程度的进一步增加,P<0,集聚不再带来经济效益,物流产业呈现扩散趋势。扩散后由于距离初始集聚区的距离为D的区域的物流需求由于产业联动作用随之减少,使得收益曲线向下移动;由于物流产业的扩散,集聚程度降低,规模负效应随之消失,成本降低,使得成本曲线也向下移动;但是,由于规模效应重新发挥作用,成本的降低远大于收益的降低。扩散后物流产业集群收益与成本变化示意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当T>T2时,在距离初始集聚区的距离为D的区域,随着集聚程度的增加,集聚成本大于集聚收益,物流产业集群不再带来经济效益,从而物流功能呈現出扩散趋势,由于扩散作用,D区域的物流产业集群收益曲线由E(N,D)变为E′(N′,D),成本曲线由C(N,D)变为C′(N′,D),使得物流产业集群继续带来经济效益。
(四)再集聚的形成
当物流功能扩散到新的区位时,由于该区位市场还未达到饱和,物流产业的集聚会带来经济效益,在该区位将形成新的物流产业集聚。这些从原集聚区扩散出来的物流功能将通过专业化分工、产业耦合等作用与原集聚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当物流功能在原集聚区的集聚逐渐减弱,新集聚区的空间集聚逐渐形成时,物流产业集聚空间结构呈现出集聚与扩散两种状态。
三、结束语
集群结构 第3篇
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中, 结构与功能、性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即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某一事物的性质或者某一系统的功能。制度经济学认为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提供了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框架, 成为个体行动的规则, 它对于一种社会构成或者一种经济秩序的形成, 具有重大意义。集群网络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集群资源的占有、分布状况, 反映了集群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效应的深度。集群分工协作、知识溢出、学习机制以及创新行为在特定的集群网络结构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直接影响到集群企业的战略取向和策略选择, 特定网络结构下集群的协调方式和组织化程度最终决定了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1 基于结构视角的企业集群分类
目前关于对集群结构的分类主要是根据集群的生产协作分工状况进行分类, Lynn Mytelka和 Fulvia Farinelli (1998) 按照集群企业内在关系不同, 把企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和创新型集群三类。Markusen (1996) 基于集群企业结构的不同, 曾提出产业集聚区有马歇尔式产业区 (原子式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轮轴式产业区 (大企业支配小企业) 、卫星平台式产业区 (以跨国公司的分厂为主形成的集聚区, 相互间缺少联系) 之分。Hayter (1997) 也曾提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聚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聚两种不同类型的集聚区。蔡宁 (2002) 根据集群内“战略性环节”的占有情况将企业集群分为中卫型集群和市场型集群。朱允卫 (2004) 则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把企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 即大企业主导型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主导型企业集群。
2 两种基本的企业集群网络结构
虽然国内外不同文献从不同视角对集群结构进行了划分, 本文认为, 集群中有无主导集群发展的领导企业, 这是集群结构中最为主要的特征。有核心企业主导的集群结构与无核心企业主导的集群结构在生产协作的组织、企业网络的治理、集群发展的稳定性、集群的创新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因此, 最基本的集群结构是中卫型和小企业共生型。
如图1所示, 其中, 中卫型企业集群又称为“轮轴式”集群 (Markusen, 1996) 、“龙头企业网络” (许庆瑞、毛凯军, 2003) 、“主企业领导型集群” (张杰, 2006) , 在中卫型集群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 这些核心企业对于集群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是指那些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中, 规模比较大的少数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和其他中小企业比起来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些核心企业一般自己只从事少量的生产或根本不从事生产, 它们把生产任务交给自己的分支机构或者外包给集群内的其他企业, 而自己只负责原材料的供应、产品样式和工艺的提供、技术开发以及市场营销, 从而在核心企业周围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产协作网络。小企业共生型集群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多属于一种市场型关系, 企业间是一种基于市场关系的专业化分工, 企业间的关系和地位是平等的, 表现为共生性特征。基于集群网络结构是一个耦合结构, 集群创新网络也就不仅仅包含上述集群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 从内容上看, 它还包括集群辅助结构、以及集群支持结构, 本文认为虽然分工协作结构不能构成集群网络结构的全部, 但是集群分工协作结构是集群网络结构的核心。中卫型集群和小企业共生型集群表现出不同的网络结构和网络特征。
2.1 中卫型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中卫型集群结构中的核心企业不仅在分工结构中占据价值链的核心地位, 核心企业有时还提出可共享的商业理念, 投资或领导合作伙伴的发展, 倡导企业间彼此信任与互利的文化, 具备选择和吸引优秀伙伴的能力 (Lorenzoni, Baden Fuller, 1995) 。如图3-4所示, 核心企业嵌入于由企业、公共机构组成的关系网络中, 与相关组织形成众多变化的关系, 涉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大量交易活动。核心企业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具有较大的谈判力, 对于地方中介组织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改进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集群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此外, 核心企业与集群外和国外的其他企业、机构同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从而形成与集群外组织的弱关系和集群内组织的强关系。
2.2 小企业共生型集群网络结构
小企业共生型集群是由从事同一产品生产或者专业化于生产链不同生产环节的小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网络”。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市场关系的专业化分工, 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是平等的。在分工较为细化的共生型集群中, 集群企业依靠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相互协作衔接、相互信任、利益共享来完成对某一产品的生产。小企业可以利用整体分工网络体系中的专业化分工经济和专注于单一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 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基于血缘、亲缘、地缘所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型信任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网络间的交易成本。由于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 单个企业在与政府、中介组织以及外部集群连接方面表现较差。小企业共生型集群的集体效率主要依赖集群企业的整体协作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之上。
3 基于网络结构的集群发展能力比较
企业集群网络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 集群的网络结构决定集群网络的功能和效率, 而集群网络的功能则反映了集群网络的结构。由于中卫型企业集群与小企业共生型集群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 所以在集群的集群内部组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现。
3.1 稳定性比较
不同网络结构集群的稳定性是不同的, Mc-Cann, Arita和Gordon (2002) 按照产业集聚稳定性的把聚集分为三类:纯粹聚合式 (pure agglomeration) 的企业间缺乏联系, 联系最为松散;社会网络式 (social network) 的集聚是基于信任合作的集聚, 稳定性更好;产业综合式 (industrial complex) 的集聚以生产联系为主, 因而也最稳定。小企业共生型集群具有社会网络式特征, 基于血缘、亲缘、地缘所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型信任有效降低了企业网络间的交易成本, 集群企业之间建立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专业化分工或者共同市场基础之上,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比较而言, 中卫型企业集群具有产业综合式兼有社会网络式的特点, 企业间的联系以生产联系为主兼有信任合作的特点, 信任建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层层分包、转包网络的基础之上, 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主导的战略网络, 所以集群稳定性更强。
3.2 创新特点比较
Uzzi (1997) 指出, 相对于弱联结, 强联结在帮助网络成员解释外部机会和威胁, 做出反应方面更为有效。Hsu (1997) 提出, 网络的强联结有助于组织间的深度互动, 对组织生产管理方式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影响。由于中卫型集群中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结, 特别是当二者建立了长期的分包关系后, 网络结构促进了集群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 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一般情况下, 核心企业与集群外和外国企业、机构同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形成了不同于群内企业间的非冗余网络关系, 这种弱联结所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 便于获得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弱连接的强力量”。
作为企业分工网络的一种, 中卫型企业集群的核心优势在于多层分包商与具有自我研发能力的核心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 有效地整合创新所需要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突变性和渐进性, 不断提升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核心企业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推动下实现集群生产系统的协同升级, 以实现规模经济与速度经济条件下的最佳匹配组合。
在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不同的网络结构使得企业在自主创新和模仿之间进行选择, 这种行为策略的选择对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影响。小企业共生型集群在模仿成本较低的情况下, 由于企业间的相互模仿, 创新企业由于得不到利益将会逐渐失去创新动力, 造成集群创新能力缺失的局面。这时集群需要通过外部学习机制和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来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 从而推动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中卫型企业集群, 由于核心企业是企业集群的创新主体, 跟随型中小企业将成为技术模仿者。因此, 培养和提高核心领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
3.3 治理机制比较
在小企业集群生型集群中, 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 相互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平等性、对称性的关系, 单个企业的力量往往很弱。集群关系的维护和协调主要通过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 以及集群的网络机制 (如信任机制、文化机制、声誉机制) 来完成, 或者借助于第三方治理。而在中卫型企业集群中, 除了网络机制以外, 由于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位置优势, 往往在集群行为的协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核心企业的治理机制也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科层治理, 核心企业主要通过内部采购、标准设置、资金或研发支持、资源共享、声誉引导等机制, 有时还通过自身的谈判能力借助商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力量对集群行为进行协调。
3.4 集群经济性比较
资料来源:Michael Stoper and Bannett Harrison (1996) , 转引自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26页。
Storper (1991) 认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有两种:一是生产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它是指一个类似工厂性质的生产实体;另一种是区域系统意义上的, 即马歇尔意义上的外部经济。按照这两种含义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把区域投入产出系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中卫型企业集群趋近于第Ⅵ种投入产出系统, 一方面地理聚集给集群带来了较高的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另一方面, 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或者骨干企业由于其规模和禀赋优势保持了较高的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般情况下, 中卫型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一级分包商规模较大, 在生产的组织、创新的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 这种规模效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外在表现为集群系统的经济性, 特别是在集群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Markusen (1996) 也认为由于结构上和制度上的原因, 中卫型) 集群可能有较好的收入分配。较小的供应商依赖于核心企业, 或者虽然不一定和大企业做买卖, 但可以享受与大企业集聚的带来的好处。而小企业集群生型集群则属于第Ⅴ种投入产出系统, 缺乏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5 灵活专业化程度比较
在小企业共生型集群网络结构中, 分工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专门从事装配业务, 这类企业主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它们很少对专门的设备进行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资。另一些企业从事主要产品和部件的生产业务, 资产投入具有一定的专有性, 但是由于它们供给于不同的装配企业, 其资产既有可能被企业A使用也有可能被企业B使用, 其资产具有一定的共用性和较长期的稳定性, 是一种产业专用性投资。集群的“灵活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在装配企业对产业专有资产的不同搭配。装配企业通过组合C、D的资产生产某种产品或组织E、F的资产生产另一种产品, 完全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情况而定, 装配企业具有“灵活资产”, 但这种资产不是体现在固定资产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上。
在中卫型企业集群网络结构中, “灵活专业化”体现在集群高度专业化的密集分包和创新网络的互动中。核心企业具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能力, 核心企业通过控制终端市场保持与顾客的密切联系, 通过整合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资源, 引导和满足市场需求, 实现灵活专业化。企业核心企业以及它们的一级分包商的资产属于“企业专有资产”, 包括投入的机器设备和雇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围绕核心企业以及一级分包商周围, 有众多辅助的小企业, 这类企业的资产也属于企业专有资产, 资产专用化程度较高。中卫型企业集群的层级分包网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因此, 上一级分包商的资产专用性的提高必然也会带动下级分包企业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中卫型企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甚至可以达到零件专业化或工序专业化的高度专业化。
摘要:从网络结构视角对集群进行分类并对两类基本的集群网络结构进行比较, 并对这两种不同网络结构的企业集群在稳定性、创新性、治理机制、经济效率、灵活专业化等方面进行比较, 揭示集群发展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创新能力,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MYTELKA L, FARINELLI F.Local clust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 The Unites Nations University, A-dapted form UNCTAD, 1998:7-9.
[2]MARKUSEN.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 :293-313.
[3]HAYTER R.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The Factory, theFirm and the Production System[M], England:John Wiley&SonsLtd, 1997:65-69.
[4]蔡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7) :45-50
集群结构 第4篇
关键词: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创新能力,集群政策
1 引言
当人们认识到现代创新活动的网络特征以来, 从网络视角对创新活动进行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以网络作为本质特征的企业集群, 其创新活动是在集群网络上发生的, 从网络结构视角出发对集群创新行为进行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企业集群创新的微观机制和本质特征。
基于网络结构视角对集群创新行为进行研究的文献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把集群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 认为集群是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中的第三种组织形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交易频率、交易确定性, 资产专用性也高于纯粹市场。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来自于集群的网络特性;第二类是将网络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主要是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网络结构属性的集群创新行为进行分析, 如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对称性等属性对集群创新行为的影响;第三类则是结合集群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 对不同类型的集群创新行为进行分析, 不同类型的集群有着不同的网络结构特性, 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决定着集群企业的创新行为和集体效率。
2 集群的网络属性与创新行为研究
关于企业集群的属性, 仇保兴 (1999) 认为企业集群就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性办法。另一种相似的制度性办法就是“企业集团”, 从“中间性组织”的谱系来看, 企业集团处于靠近层级组织的一头, 而企业集群则处于纯市场组织的另一端。集群内部的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关系和经济交易活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集群网络。企业集群网络不仅包括正式合作网络, 还包括非正式的合作网络 (Saxenian, 1999) 。正是基于这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协作网络构成了集群创新的制度基础。
创新的本质就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与整合过程, 网络关系对于集群创新的作用在于网络是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协作创新的治理机制以及知识整合的平台。Thomas (2004) 认为集群成员间网络建立, 指的是在集群内扩散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以及从外部向集群内部输入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创新集群在发展外部联系的同时, 不断地建设着内部网络。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集群内的企业互相合作、联合研发, 建立了丰富的企业间网络, 这种网络也汇聚了大量的资源。不同企业的不同能力的灵活整合, 也可以让它们对市场条件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 (Goldman etal., 1995) 。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及其它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是积累创新能力的重要投入 (Lundvall, 1992) , 结网可以促进互动创新, 因为产生渐进性创新需要将不同来源的多种知识融入企业的日常运作, 硅谷、意大利的一些集群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归因于各主体间的网络关系, 硅谷的诸多相互联系的风险投资企业、律师、猎头公司、设备租赁公司、投资银行等良好的商业条件促进了新企业的成立和发展, 加快了企业创新的过程, 有利于硅谷竞争力的培育 (Saxenian, 1994) 。
Hotz-Hart (2000) 总结了交互网络对网络内的企业创新具有以下的潜在收益:更好地接近信息、知识、技能和经验;改进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反应能力;减少创新风险、道德风险、信息和交易成本;提高信任和社会凝聚。Dahl etal. (2004) 认为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已经成为知识扩散的重要渠道, 从业人员的确能够从非正式网络中获取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在集群网络中, 不同企业的研究人员会跨越组织边界为对方提供知识, 他们甚至会交流企业的专用知识, 他们互相交流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希望会在未来获益。李正卫 (2005) 认为集群网络平台之所以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根本原因在于集群网络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知识密集并且易于溢出与共享的知识平台。
3 社会网络分析下的集群创新行为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学与管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在于其在社会科学理论中的独到解释, 另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
Granovetter (1985) 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Economic Action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一文, 提出了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的。此后, 社会网络分析逐渐成为集群研究的重要视角。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网络特征变量对集群网络结构进行度量和刻画, 如网络节点在联结中的联结强度和网络位置, 强联系、弱联系、中心性、结构洞, 网络密度和对称性、互惠性等。Thorelli (1986) 主要是以影响网络紧密程度及成员交流内容的因素来描述网络, 认为影响网络密度的因素可以分为:量即密度;质即强度;成员间交互作用的形式。Kimann, R.H, & Kimann, I. (1991) 认为网络关系的特性为:密度、联结性、集群性和层级性, 认为网络结构特征的不同影响到网络资源配置效果, 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 进一步影响到集群的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与网络理论密不可分的。社会网络理论主要通过知识、信息获取的质量、数量和方式对集群创新进行解释。Granovetter (1973、1985) 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 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 强弱关系在个体之间, 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根据格兰诺维特的“强联结优势理论”, 强关系能够促进信任与合作, 进而便于企业获取更多精练的、高质量的信息和隐性知识。而且强连结企业间会形成共享态度、主张、以及信念 (Simsek, 2003) , 这会提高网络内知识和信息的深度沟通、有价值信息的交换, 使企业能够快速识别市场的细微变化。根据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理论”, 集群网络的弱关联可以传递新鲜的知识和信息, 可以避免知识和信息的冗余, 因此企业集群需要建立开放性的网络结构, 与外部知识源保持一定地联系, 以避免集群内部强联结的不利影响。
Portes (1995) 对社会资本的起源和性质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 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依赖关系网络或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资格来调配稀缺资源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个体固有的, 而是个体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的一种资产, 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Burt (1992) 的结构洞理论则强调了网络中结构洞的位置优势, 认为那些占据结构洞的网络成员将获得拥有更多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机会, 可以享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是从集群网络的规模、密度、成员的地位差别等视角研究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能力。集群应具有适度的机构稠密性, 因为稠密性能增进信任、激发企业家精神 (Amin & Thrift, 1992) 。稳定性的网络更容易发展出相互信任关系、共享准则, 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 从而使得集群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
4 特定集群结构与创新行为的研究
企业集群网络结构与集群创新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集群网络的分工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等一系列结构安排, 决定着集群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影响集群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Gulati (2003) 从结构嵌入的观点指出企业内部资源的效率受制于战略网络的结构, 因此网络结构特征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Gnyawali (2001) 认为网络结构会使企业产生不同的动机强度和能力水平, 对其他成员的竞争行动做出反应, 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不同的技术创新强度选择。Simsek (2003) 认为其他嵌入关系会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 如企业间战略行动的相互认知能力和治理关系。黄中伟 (2004) 在研究集群创新机制时, 也发现集群的创新机制和绩效来自于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王云平 (2007) 对调查了我国23个纺织服装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与网络结构的类型的关联, 结果显示:对于无核心的联结模式, 如果大量发生的低成本模仿使创新企业的收益耗散, 并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源缺失, 则集群企业的最优技术发展战略是向外寻求技术模仿源。而多核心或单一核心企业集群中, 集群内部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作为龙头主导着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而其他多数中小企业则更多通过模仿创新、干中学、反求工程等来实现创新, 集群相对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张杰、刘冬 (2006) 认为主企业领导型集群的核心优势在于多层分包商与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领导企业的紧密协作, 在集群主导企业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推动下实现整体生产系统协同升级。他们对戴南不绣钢制品集群进行研究, 认为从“蜂窝式”生产协作方式转变为大企业领导型协作方式更加符合环境的要求, 使得戴南不绣钢制品集群从衰落走向新生。
关于主导企业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Lissoni (2001) 对Bresci机械企业集群的研究表明主导企业在协同集群行为和孕育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ammarra和Belussi (2006) 认为集群中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对于大企业来讲, 通常通过发展内部研发活动或者创造自己的销售渠道容易在价值链中获得升级, 这些研发活动对于系统性创新非常重要, 集群中大型企业的作用是一个帮助集群技术升级的重要条件。Arnaldo (2003) 对意大利的眼镜集群从1995年以来的演进过程的考察也表明全球化和新技术已经影响到传统的以社会嵌入、地方化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 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适度层级化的集群结构显得更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
5 总结
从现有基于网络结构的集群创新行为的文献分布来看, 多数文献集中在第一类, 即从集群的网络组织特性出发, 这类文献研究很好地解释了集群网络的创新特征以及不同于市场、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形式的创新优势的原因, 其主要的贡献在于它的共性角度, 对于不同集群创新能力的差异则缺乏深入的分析。随着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在集群创新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类文献也逐渐增多, 使得集群创新研究不断深入。但是这类方法强调集群创新的社会网络属性, 相对忽视了集群网络的产业关联以及集群创新行为的经济动因。总的来看, 目前文献对于特定产业关联结构下的不同种类集群的创新能力的明显不足。随着国际化的发展、ICT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需求的更加复杂化, 企业集群逐渐从同质化到异质化、从对称性到非对称性、从集群自发演进到有目的的战略设计发展, 很多集群将逐步走向结构化和层级化。在新的竞争态势下, 对基于特定网络结构的集群创新行为、学习机制、创新机理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提升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制定量体裁衣式的集群创新政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49-57.
[2]SAXENIAN, ANNA LEE.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R].San Francisco, CA: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1999
[3]HOTZ-HART B.Innovation networks, regions, and globalization[M]//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Eds G LClark, MP Feldman, MS Meric, S Gert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0:432-450.
[4]GRANOVETTER MARKS.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problem of embedded 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19 (3) :481-510.
[5]Portes A.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AConceptual Overview[M]//in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5:1-41.
[6]GULATI, et al.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203-215.
[7]黄中伟.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绩效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3) :94-102.
[8]SAMMARRA A BELUSSI.Evolution and relocation in fashion-led I-talian districts:Evidence from two case-studies[J].“MARCOFANNO”Working Paper July, 2006 (23) :30-32.
[9]王云平.纺织服装业的集群创新特征及实证分析——基于全国23个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调研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47) :2-8.
[10]NUNZIA CARBON.New models of inter-firm networks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2, 14 (3) :229-246.
[11]LISSONI.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the case of Brescia mechanical cluster[J].Research Policy, 2001 (30) :1479-1500
集群结构 第5篇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作为群内经济社会主体关系的外在表征, 是影响集群网络特征以及群内主体产出水平的重要因素, 与集群的生命力息息相关;集群风险的产生既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更受集群内企业网络组织结构的制约, 不同的集群网络组织结构决定了集群的不同抗风险能力。因此, 基于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视角, 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问题, 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 网络组织理论
网络组织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联结, 相互渗透的, 从而导致了企业间复杂多变的网络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制度安排。拉森 (1992) 研究了组织间的关系, 提出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企业等级的三级制度框架替代传统的市场与企业等级两级制度框架, 他形象地把网络组织看作是看不见的市场和看得见的企业之间的握手。学者们分别从网络组织的内涵、形成与演化、内部结构形态几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网络组织理论。
1.1 网络组织的内涵
格拉多里 (1987) 认为控股或合资、特许经营、转包、卡特尔联合体、董事互派、族系和社会关系是存在于独立法人之间的网络组织形态, 而且由前向后的顺序表现了网络组织形态向纯市场交易形式演变的趋势。马耶等人 (1991) 从经济维度、历史维度、认知维度和规范维度等多维角度对网络概念进行了解释。1997年美国学者Cadence Jones把社会关系引入网络组织治理中, 认为社会网络的嵌入对交易的协调与维护至关重要。在网络组织生产活动中, 自动调节、强制调节和社会调节相互交织在一起。
1.2 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
哈堪森 (1995) 等学者对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网络模式。该模式通过分析影响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变量和网络组织的构成关系来解释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王忠耀 (2002) 认为根据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位, 网络组织可以分为有盟主的网络组织和无盟主的网络组织。企业集团、分包制、虚拟企业等网络组织属于有盟主的网络组织;而在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网络组织属于无盟主网络组织。
1.3 网络组织内部结构形态
传统网络理论认为网络连接是随机设置的, 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 即节点的分布方式会遵循泊松分布, 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1999年, Albert和Barabasi在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 实证研究了万维网等复杂系统的网络结构, 发现了“无标度”特性, 突破了随机网络模型的束缚, 使我们认识到各种复杂系统的网络结构都遵从某些基本的法则。车宏安 (2004) 等人介绍了这种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一些网络中占少数的集散节点拥有大量的连接, 而大部分的节点连接数目非常有限, “平均数”不见了, 这种网络被称之为“无标度网络”。
2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集群的研究逐步从集群的静态优势过渡到集群的动态能力, 从集群的形成机制转向集群的动力机制, 从集群的生产系统深入到集群的知识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的企业集群, 其网络结构具有生产力功能, 决定着集群的行为, 影响集群知识系统配置和运行效率。众多学者从组织管理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技术经济学、博弈论出发, 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有益探索。
2.1 集群网络结构内涵
学者们从网络组织的角度刻画了集群网络结构的内涵, 认为网络中主体间关系表现为网络的结构形态, 它与产业集群风险有密切的关系。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集群网络各节点的链接方式, 决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和相互关系, 它决定着集群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整合深度, 规定集群中各主体的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着集群整体的行为取向。从静态看, 它决定着集群静态竞争优势;从动态讲, 它构成了集群的动态能力。 (蔡宁, 2002;倪沪平, 2005等)
2.2 集群网络结构构成维度
学者们认为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 是大量相关企业、辅助机构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集中的生产协作系统, 具有经济属性特征, 同时集群又嵌入本地经济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以及区域规范、习惯之中, 具有社会属性, 企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网络。产业集群生产网络层的链接关系大致归纳为三类常见模式:以纵向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条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齿轮模式和以公共性投入和生产要素共享为主导的沙滩模式;社会网络层的经济联系概括为两种模式:官、产、学、研合作主导型的菱形协同模式与孵化器主导型的孵化器模式。产业集群网络是生产分工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知识信息网络的耦合网络。在集群网络系统内部存在着生产模块、价值模块和知识模块的3个不同层次的耦合现象。 (青木昌彦, 1995;李凯、李世杰, 2007等)
2.3 集群网络结构与竞争优势研究
学者们指出集群网络结构与集群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集群网络的分工结构、社会结构和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结构安排, 决定着集群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影响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组织内部存在着模块化竞争机制, 并以生产模块化竞争、价值模块化竞争和知识模块化竞争3层模块化内耦合结构表现出来, 专业化分工是集群组织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组织模块化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选择和完善集群网络结构, 增强集群竞争优势的建议。 (王发明, 2006;张杰, 2006;李凯、李世杰, 2007等)
2.4 集群网络结构的风险与危机
学者认为集群网络成员联系在一起时, 会导致额外成本, 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偷懒都会引起网络成本提高, 从而削弱网络的优势。无论是静态概念的“锁定效应”, 动态的“路径依赖”, 还是“结构性风险”, 都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集群网络结构的“适应性”, 即通过集群的动态演进去适应集群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蔡宁 (2006、2008) 等认为集群网络的结构属性给集群风险带来3个方面的影响:小世界属性可能导致网络的锁定效应, 无标度特征使得集群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双重特征, 增强集群网络的抗风险能力, 需要增强其鲁棒性, 降低脆弱性;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网络组织呈现特有的网络失灵现象, 与分包制、战略联盟等网络组织相比, 产业集群具有网络模糊、既非共同也非互补目标、非正式契约、非结构化网络、进出壁垒低, 主体多样特征等。
3 产业集群风险
一般学者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两大类:①内生性风险。内因是集群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中衍生的, 是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因素, 主要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型风险、生态性风险、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等。②外生性风险。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 包括周期性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3.1 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研究
3.1.1 结构性风险
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随后, 德国学者格拉伯赫 (1993) 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集群研究后发现, 整个集群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能力弱化, 即产生所谓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G在弗农“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他据此论述所谓的“结构性风险”, 是指企业集群老化或衰亡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当集群走向成熟甚至衰亡的时期, 企业集群由于其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单一产品, 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 变成难以复苏的“老工业区”。丹麦学者Bent Dalum等 (2002) 在波特的基础上, 以北欧无线电通信工具集群为例,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3.1.2 网络性风险
利用社会经济网络分析作为一种新理论研究产业集群风险的范式, 其代表是瑞典的哈堪森和斯涅何塔, 提出了影响网络组织结构基本变量和网络构成关系, 在这一模式中, 网络元素行为主体、资源和活动彼此依存, 行为主体间的活动就是企业之间通过网络协作与竞争的行为, 而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同时, 网络组织中个别企业都不能逃脱网络约束, 而网络的形成又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其演进带有路径依赖特征, 相互依赖的网络最初阶段是力量的源泉, 但由于环境动荡可能会成为僵化、惰性的根源。Scott (1989) 、Harrison (1994) 、Abrahamson (1994) 等也从不同侧面指出集群网络会成为保护传统方法的力量, 从而抑制创新。
我国学者仇保兴等 (1997) 对浙江永康保温杯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现象, 用信息经济学中“柠檬市场”模型给予解释, 将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陷阱归结为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过度竞争。吴晓波等 (2003) 借鉴植物学术语把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称为“自稔性”风险, “自稔性”是指植物的籽花结实性, 集群鉴于产生优势的自身特性, 同时也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他们把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性概括为以下4个: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互相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朱瑞博 (2004) 在吴晓波等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模块化理论, 分别对产业集群“自稔性”的四大风险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用模块化解决这些问题的机理。
蔡宁、吴结兵 (2003) 认为一个网络平均路径较大的集群网络对其网络连接方式的改变往往会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甚至被环境淘汰。集群网络结构才是影响集群风险的内在根本因素。他们把网络性风险概括为三方面: (1) 不同的网络结构的风险不同; (2) 网络中存在各种资源如信任、关系等会成为保护传统方法的力量, 对创新的抑制; (3) 网络主体活动及相互影响的风险。
3.1.3 生态性风险
秦婉顺、顾佳峰 (2003) 、王发明等 (2006) 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和方法, 从组织变革与结构惰性、选择的限制、生存与竞争三方面对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①组织结构的惰性是组织无法跟上环境的变化, 造成组织衰退;②天性的自然限制使集群无法采取有效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③集群形成时的内外部环境决定这个集群的未来发展轨迹, 以及它是否会被变化的环境淘汰或繁荣。
3.2 产业集群外生性风险研究
波特早期在《族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中指出, 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 可能因为外部威胁 (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 以及内部僵化 (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 而失去竞争力。Fritz等 (1998) 在Tichy.G研究基础上, 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他们认为, 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造成的负面影响, 可能会使集群走向衰落;而周期风险是一种突发的、不可能人为控制的、由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可能会出现在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何一段时期, 将导致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不稳定。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受到国家经济景气的影响, 有时甚至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冲击。他们把产业集群看做区域经济中的一个产业, 则区域经济由一个或极少数几个主导集群所支配, 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周期变化产生的风险;而区域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基于区域福利功能的, 区域收入或就业最大化同时使收入和就业水平波动的风险最小化, 区域集群则处于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被动接受的地位。
段鸣 (2005) 将地区产业集群放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 从外部的网络联系这一视角分析集群形成机制。他从集群在价值链延伸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整合机制框架下, 分析了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价值链治理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关联机制和风险的不同表现后指出, 在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
另外, 少数学者也对企业集群组织风险评价进行了初步研究。倪荣 (2005) 运用风险决策模型对企业集群风险因素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韦静 (2008) 、尹建华等 (2009) 分别尝试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群风险评价模型。他们的初步探索值得肯定, 但是有待于实证检验和具体数据的支撑。
4 结论与启示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可见, 对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及其风险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而深入。但是, 现在的研究主要囿于传统的经济学范式, 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工具从宏观上审视企业集群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或者从系统论的角度, 指出集群网络的系统结构是集群保持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根据, 集群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结构调整提高集群防范风险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的量化研究。对于产业集群风险的各项衡量指标、集群正常经济运行的数量标准以及风险识别、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不足, 这使得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成果缺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集群网络结构属性出发, 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风险的辨识参数和预警原理, 进而建立集群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网络稳定性的预警模型, 提出预控对策, 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剑锋.国内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4)
[2].王海平, 等.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1)
[3].蔡宁, 等.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经济地理, 2006, (6)
[4].蔡宁, 等.产业集群网络失灵及其政策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5].王发明, 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6, (12)
[6].曹丽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8)
[7].刘乔志.产业集群的风险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 2008, (11)
[8].俞利芳.浙江“块状经济”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 2008, (9)
[9].李凯, 李世杰.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集群结构 第6篇
近年来, 许多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在关注集群范畴下的技术创新活动, 认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是产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创新优势来源的解释也存在着差异。目前,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渐渐达成了一则共识, 即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 网络中的结点及其联结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一) 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这五个组织。在这五个要素当中, 企业是集群网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员, 是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集群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能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 科研院所中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成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直接创办新的企业。地方政府主要是为集群内部知识、信息的传递以及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通过建立正确引导社会走向的投资机制、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来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一般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各种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 可以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专长,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是集群发展的“黏合剂”。金融机构, 为集群中的其他结点尤其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如当地的国有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二) 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模型
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它与外部网络之间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对于保持集群网络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 集群通常只能完成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环节。因此, 本文在构建集群网络结构模型时, 除了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几个要素, 还要将集群的外部环境纳入其中。根据这些要素对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性与紧密性, 可以把集群的网络分为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围网络层三个层次, 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 核心网络层。
企业构成的核心网络层是通过一定的产业链形式表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为垂直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供需关系, 以及水平产业链上竞争企业、互补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 这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核心网络的一般特征。
2. 辅助网络层。
第二层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主要是为核心网络中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本以及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 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等向核心层的流动和传递。其中, 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直接参与到创新当中, 而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 主要是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有效促进创新的形成。
3. 外围网络层。
该网络层是对集群网络的一个补充。集群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外部市场以及外部其他相关行为主体。其中, 社会文化对创新有着牵引与导向的作用, 网络成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越是接近, 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就越高, 硅谷的成功就是根植于该地区深层次的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这种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
二、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一) 基于核心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集群的核心网络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企业网络, 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合关系, 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内接触到以下三类知识源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 一是来自从事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竞争者的知识和来自从事互补或关联产品生产的相关企业的知识;二是来自上游供应商的知识, 一般依附在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本品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三是来自客户的知识, 主要是客户的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 并且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这些知识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并围绕在企业的周围, 核心网络里的企业通过技术学习, 将这些知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输送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 促进技术的创新。
一般而言, 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学习是高技术能力企业对低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拉动”过程, 因为只有高技术能力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研发新产品和技术, 或是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去接受外来引进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用“位势”来解释这种技术能力非均衡的现象, 高技术能力企业是高位势企业, 低技术能力企业是低位势企业, 两者之间技术能力的差异即为企业技术能力的“势差”。
如图2的左图所示, 在一条产业链中, 某个高位势企业形成之后就会产生技术的势差, 这种势差会对其邻近的生产环节产生影响, 在横向产业链上表现为同行之间的模仿学习, 纵向产业链上则表现为上下游企业对自己配套技术的提升。邻近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之后又会通过波动效应带动整条产业链, 最终使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是“以点带线”的技术学习方式。还有一种“线拉点”的情况, 如图2的右图所示。当同一条产业链上大部分环节的企业技术都提升时, 如果还有某个环节技术比较低下, 就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瓶颈, 那么该环节由于受到前后环节的压力会努力提升技术, 若实在提升不了, 就会再产生新的企业来替代该企业的位置。新生企业通常会比原有产业链中的技术水平高一些, 且具有管理优势和成本优势, 又会带动整条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 高位势企业对低位势企业的技术拉动并不是一种主动的技术转移。核心网络内技术学习的方式主要有:1.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人员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间的传递, 而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可能会带来技术领先企业创新效益的外溢当然, 这种人员流动的速率不能过高, 否则会破坏知识的持续性积累, 削弱企业的研发能力。2.企业之间人员的非正式沟通。这是集群内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和分享, 而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能够使不同企业的员工分享交流中的智力溢出。3.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这种合作互动的方式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创新, 各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 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技术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中的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为企业之间结成技术联盟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提供了组织基础。4.企业衍生。衍生出的新企业与母企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加速了集群内部的人才和知识流动, 也促进了当地企业间正式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非正式沟通。
(二) 基于辅助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1.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互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集群内重要的创新源泉, 集群网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 企业可以直接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技术需求、提供科研经费, 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会明显增强, 创新机会将大大增加。集群网络中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等院校, 可以为企业输送研发人才以及为企业培训在职科技人才;能够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 提供科学与技术储备;还可以参与创新成果转化, 传播科学知识, 营造科学氛围。
核心网络层中的企业与辅助网络层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可以存在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其中, 直接合作的形式可以有项目式合作、技术咨询、人员兼职、合办研发机构、技术专利转让等。合作形式的选择受企业的战略、规模、现有的技术力量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的都是集群中的大企业或集团,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取新技术。间接合作是指集群所在的地方政府、中介结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直接合作。尽管集群内的企业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发生合作关系, 但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机构与其合作, 而自身是合作的受益主体, 因此对企业而言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合作关系。
2. 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地方政府通过积极培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 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直接参与者的角色在逐渐淡化, 但作为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创新资源的配置者、创新环境的建设者的角色在不断增强。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 重点是科技政策的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 比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加大财税等对科技投融资的扶持、允许和鼓励技术与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
中介机构主要是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机构, 是技术和知识流动的纽带。它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整体创新功效。各种金融机构能够为创新的主体提供金融支持。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 特别是高技术项目, 这就决定了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开展的创新活动需要强大的投融资体系来支撑。同时, 技术创新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 而传统的金融体系又不能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投融资支撑。因此, 在集群的创新投入中, 企业是主体, 政府的投入是重要的引导力量, 而风险投资、金融投资则是重要的支撑。
(三) 基于外围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产业集群的知识源还可以是区际的甚至是国际的。外部知识源与集群内部知识源在知识流动和机制上是相似的, 只是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 其表现形式和作用才有所不同。外围网络层中的创新主体与前两个层次的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的知识交流和互动, 对科技基础薄弱的集群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即使是科技基础较好的区域,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 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的对接仍然十分必要。如果集群中的企业仅限于本地网络的技术学习和知识流程, 很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 那么整个集群的技术活动就容易被锁定在一条陈旧的技术轨道上。同时由于不了解外界需求的变化, 也就不能及时做出创新应变。只有那些具有广泛外部联系的集群才能获得最新的知识源从而快速响应外部的技术与市场变化, 实现更好的发展。
集群结构 第7篇
1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 全市2/3是山地, 由于长白山地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早在计划经济年代, 通化市就有了十几家以长白山中药材为原料的国有和集体药厂。上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对中药市场的升温, 通化市内纷纷兴办药厂, 老百姓办药厂的热情空前高涨, 政府因势利导, 提出了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 通化市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以药品生产为主导, 医药教育、医药科研、医药商贸和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医药出口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优秀特色产业基地。
据统计, 2006年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数量84户, 4.5万人从业, 拥有“东宝”、“万通”、“修正”、“斯达舒”等知名品牌, 生产各类药品15075t, 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03.7亿元, 实现利润9亿元, 连续19年居吉林省第一位。集群的增长率从1995年实现产值7.4亿元, 发展到2006年的103.7亿元, 年均增长29%。“十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5.1%。医药产业已成为通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规模经济等来描述。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 他是指产业中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通常采用CRn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CRn=∑Xi/X, 式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的企业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等的指标数值;X表示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CRn表示最大n家企业的集中度 (通常取3, 4, 5或8, 10家企业) , 其值介于0和1之间, 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一般而言高寡占型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 寡占型的CR8一般应在30%与40%之间, 低竞争性的产业CR8则应该大于20%。
市场集中度应用在医药产业集群上, 可以用某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值介于0和1之间, 值越大表示此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越积聚。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全国医药业总产值5536.9亿元, 通化市医药总产值为103.7亿元, 市场集中度=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全国医药总产值, 即103.7亿元/5536.9亿元*100%=1.87%, 这与浙江一些产业集群占全国份额超过30%的比重相比差距甚大。
市场集中度低使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居于全国前列的大集团, 难以达到体现医药产业规模竞争特点的较强的竞争力, 多数企业面临着在将来竞争中被击败的危险。
2.2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而有力抵御同行的竞争和政府的降价政策。产品差别化可以独立的形成市场价格, 防止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 并最终获取丰厚的利润。
产品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借助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来衡量。按照需求弹性理论, 如果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对产品的需求量影响都较小, 则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高, 反之, 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雷同, 产品差别化小, 小企业间互相模仿, 如降糖胶囊, 在通化就有七家药厂生产。如此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导致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企业通常用压价竞销、仿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达到短期的热销, 这种低劣的行为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 即高品质产品最终被低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 严重损坏了整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声誉和地区的形象。同质化的产品也会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 当市场需求旺盛时, 集群发展繁荣, 当市场需求萎靡时, 集群内企业都将处于停产状态, 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的行业准入制度, 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实行的制药企业GMP强制认证制度、GSP强制认证制度, 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这使得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药产业小、散、乱的格局, 但是, 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下, 国家政策并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 我国医药市场的低集中度格局没有彻底改善, 与国外医药市场的高寡占性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医药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行业的沉淀成本高造成的。由于医药行业投资成本较高且专用性较强, 导致效益不佳的企业不能及时撤出, 退出壁垒较高。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得政府阻止一部分企业的退出, 也增加了退出的壁垒。
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具备了医药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特点, 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 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部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技术信息、相关技术人才、医药市场资源等, 有利于企业的衍生和创建, 所以产业集群能使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并且集群内的退出壁垒也较低, 因为在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 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应不会太强烈, 加上群内为生产性服务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 市场发育相对健全, 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另一方面, 对医药产业集群外部的其他企业, 则增高了企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因为现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 足以形成相对于群外企业而言的进入壁垒。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成药, 生产技术含量低, 工艺简单, 因此进入壁垒较低, 过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同一市场, 竞争情况严重, 通化市大约有50%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 他们散乱的独立分布在集群内部, 企业间缺乏合作和沟通,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缺乏, 单个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区域内也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同时, 国家的许多强制性政策的实施, 不仅增加了在位企业的沉淀成本, 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退出行业的壁垒, 因为一旦企业退出行业, 企业前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就无法收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都变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我国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差异化小、进入集群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 这样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集群内企业竞争激烈而合作与创新不足, 不利于集群优势的发挥。
对于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现状,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鼓励行业中的大企业做大做强, 形成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 鼓励小企业联合重组, 有效整合企业各项资源, 扩大规模, 增强实力, 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市场集中度, 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作用。
(2) 努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目前通化医药集群内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价格竞争, 而经营雷同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施差异化战略, 如果在确实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将稳定的低价策略作为自己竞争优势的根本;但如果在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情况下, 则可以在产品、服务、环境、便利和体验等某一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3) 加强市场进入管制, 规范批准和认可准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把医药企业的准入关, 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 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在降低退出障碍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晰产权, 重构多元产权主体。目前, 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要靠这些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 这也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 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 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 设计产权转让方案, 提供资金支持等, 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孙国君, 邱家学.试论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J].中国药房, 2003, 14 (5) :260-262.
[3]Schmitz, H.and Nadvi, K.“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Introduction”[EB/OL].http://www.elsevier.com/locate/worlddev, 1999.
[4]李春英.SCP视角下的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579) :5-6.
集群结构 第8篇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ing) , 有时简称集群, 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中,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 并形成区内企业之间柔性专业化分工, 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 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空间产业组织体系。
一般意义上, 网络是指一系列链路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的一组节点。 (Richard Schmalensee, 1995;Nicholas Economides, 1996) 。我国学者钱平凡也指出, 静态、缺乏合作的产业集群只会产生一种简单的集群经济效应, 只有内部成员之间形成有意识的、主动的合作, 才能真正地体现出集群的竞争优势。许多学者总结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 比较成功的产业集群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1) 集群内部产业间专业化和分工与协作的程度相对较高;2) 无论是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之间, 还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 都表现出了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 这种组织基础就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结构即网络结构;3) 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 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劳动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体系比较完善;4) 无论是传统的产业集群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其成功的关键就是集群内的企业之间, 以及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在相互的经济交易中结成了合作的网络, 从而使得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网络传导机制在不同的节点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服务单位) 之间顺畅地流动、扩散和创新, 从而提高集群的竞争力。
可见, 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网络结构, 才能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和创新能力, 集群内部的企业和产业简单地在地域上的聚集而缺乏相互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并不能使产业集群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一个网络从内容上来讲, 主要是由节点、联结和能量构成。在产业集群网络中, 这三个构件对应为网络的行为主体 (节点) 、网络行为主体的合作竞争行为 (节点之间的联结) 、集群中的资源 (能量) 。集群中的行为主体相当于网络组织中具有决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活性节点, 主要包括集群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集群中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联系强度, 包括经济交易和非正规的技术、知识的传播和交流;集群中的资源相当于网络结构中节点的位置决定的“场能”, 包括自然禀赋、硬件基础设施、金融资产、人力资本、政府政策等等。
2. 基于企业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所形成的特征
波特 (1998) 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诞生、发展和衰亡, 而TichyG认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产生阶段。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 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 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 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第二是成长阶段。集群发展迅速, 增长率高, 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 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 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集群内的资源 (知识、信息、技能等) 会日益集中, 更多地投入到主导产业 (或产品) 。第三是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 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 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 利润下降。第四是衰退阶段。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 只有少量新进入者。
本文借鉴TichyG的理论来分析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的特征, 按照一般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把集群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
2.1 孕育阶段
集群初创阶段, 它一般表现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 开始创办或通过引进, 形成若干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 (节点) 。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并能获得较丰厚的利润, 成为吸引厂商集聚在一起的“磁石”, 企业所在区域就成为“磁场” (网络结构的能量) 。此时, 除了个别政府主导型集群外, 企业在空间结构上大多是自由选址, 分散布局的。所以, 这些企业相互之间, 尚未出现以产业链或价值链为基础的纵向联系, 在孕育期, 由于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也不具备集群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特征。所以, 此时区域“磁场”的吸引力比较弱小, 生产要素由外围向极点集聚的极化效应不是很强烈。即在此阶段, 虽然集群网络结构“节点”之间的联结不是很紧密, 但是由于仍有吸引众多的企业加入到集群中的“能量” (如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或者政府政策的支持) , 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初露端倪, 并稳步上升。
2.2 成长阶段
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数量逐渐增多, 单位企业网络成本降低, 集群收益升高。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 开始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同时大量辅助性、补充性产业的企业也开始加入其中。各种社会网络组织 (如行业协会) 等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基于知识生产和创造的创新服务体系 (如教育机构、科研机构) 等集群要素也开始形成。企业间开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 (如展览会、各种论坛) 以及非正式的交流进行横向联系。随着各企业在本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同一地区的知识扩散效应也逐步增强, 企业的技术创新从线性式创新逐步过渡到网络式创新。与此同时, 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也开始提升集群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就总体网络特征来说, 这一时期, 随着“节点” (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纵向联系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 的大量集聚、丛生, 并通过“联结” (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 产业集群开始形成网络效应, “能量”逐步增强, 促使产业集群竞争力迅速提升。
2.3 成熟阶段
此时的集群处于发展的鼎盛阶段, 企业间的网络成本达到最低。集群内部分工明确, 企业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内部的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已经完善, 集群基本实现经济、知识、社会资本的最优组合。但在这个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核心企业和中介机构。核心企业是集群创新的主体, 它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进行自主研发, 还与外界专业组织或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 以从外界获得新技术。同时, 中介机构在集群创新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协调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活动, 促进集群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 并与集群外部环境进行交流, 促进集群形成完整的创新系统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这类产业集群目前在国内几乎没有, 主要还是在国外, 最典型的是美国硅谷高技术产业群。在该系统中, 居于中心地位的是英特尔等高技术企业, 他们对技术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 并且积极地进行创新活动;以斯坦福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及研究机构是硅谷技术创新系统的源头;政府不仅投资教育, 而且直接对一些科研机构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补助;大量的中介组织为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节约了巨大的交易费用。此阶段集群的“节点”数目众多, 增长数目已逐步降低, 企业集聚出现稳定, 网络组织得以充分发挥, 节点间的“联结”紧密,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能量”释放稳定, 此时只要维持一种稳步发展的状态, 成熟期将得以延长。
2.4 衰退阶段
产业集群到了成熟阶段后期, 受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的打击或影响, 会步入衰退期。产业集群一旦进入衰退期, 若是无法实施战略调整, 它的集聚力将不断减弱。这样, 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开始萎缩, 竞争力不断下降。在此条件下, 集群成员企业可能纷纷外迁, 集群内的原有人才和资本开始流往别处, 导致区域资源出现转移现象, 这一集聚区最终将出现产业空洞化, 不再存在原有的集群。产业集群的衰退阶段不一定都存在于成熟阶段之后, 它也可能提前出现。从网络结构方面来分析, 此时集群中的“节点”数目不再增加, “联结”不再密切, 竞争变得十分激烈, “能量”也无法得以较好的发挥。
波特指出, 集群产生后处于动态演化之中, 可能因外部威胁以及内部僵化而失去竞争力。蔡宁等 (2003) 认为, 产业集群进入衰退期, 竞争力减弱, 面临机构风险、周期风险、网络风险等都将对产业集群乃至区域经济产生致命打击。因此产业集群各“节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3. 建议与对策
集群与普通集聚的区别就在于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密切联系, 这种联系正是通过集群内部的网络结构实现。而维持完善的网络结构需要“节点”密切的“联结”, 使“能量”得以有效地利用。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经济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 集群网络结构正处在由单一的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向复杂的层级结构转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对于增强集群竞争力, 延续集群的生命周期, 具有重大的意义。
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网络结构的复杂化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 笔者主要从网络结构的三要素方面给出一点建议:
3.1 节点方面
加快发展集群的龙头企业。集群内一般都有若干个具有带头作用的企业, 要加快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企业内的核心主体, 带动配套企业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主导产业具有其他非主导产业无法比拟的产业优势, 能产生极化效应, 引起其他经济活动向产业集群靠拢, 形成区域聚集规模经济。通过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可以拉动前向产业, 推进后向产业, 影响旁侧产业, 提高补充产业,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3.2 联结方面
1) 产业链的衔接。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在生产过程的协作, 产业链之间的衔接稳定性和联结方式直接决定了协同效应的优劣。还要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 实施“走出去”战略。
2) 知识技术的协同竞争。从垂直关系上看, 这样上下的技术合作开发明显是双赢的结果, 加强了上下产业链节点的联系。
3) 企业联盟。一个地方性的集群创新网络如果不与外界的开放系统相联系, 就会形成“路径依赖”, 造成“技术锁定”现象。联盟的形成可以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
3.3 能量方面
1) 发展集群劳动力流动网络,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配置。
2) 发掘集群金融网络, 建立适应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 广拓融资渠道, 保证产业集群创新所需资金, 促进产业群资本集聚。
3) 政府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提供好公共服务。作为政府部门, 应大力解决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源培训、教育支持、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等问题, 为集群成员间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提供条件和场所。
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扩散研究项目 (2006B70104018)
参考文献
[1]夏兰, 周钟山等著.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和创新[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2]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3]王雅芬.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5) .
[4]张明龙, 官仲章.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运行机理分析[J].天府新论, 2007, (5) .
[5]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 :77-90.
[6]Tichy Q.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Published by Pi-on Limited, 207Brondesbury Park, London NW25JM, 1998.226-236.
集群结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