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例题详解
记叙文例题详解(精选6篇)
记叙文例题详解 第1篇
钢筋计算例题详解:
某建筑物有3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L1,配筋如下图,③、④号钢筋为45°弯起,⑤号箍筋按抗震结构要求,试计算各号钢筋下料长度及3根梁钢筋总重量,钢筋保护层厚度取25mm,。
注:各种钢筋单位长度的重量为:Φ6(0.222kg/m),Φ10(0.617kg/m),Φ20(2.47kg/m)
1号钢筋:
下部通长筋2根,单根长度=6+0.24-0.025*2=6.19m,2根重6.19*2*2.49=30.83kg 2号钢筋:
上部通长筋2根,末端180°弯钩,单根长度=6+0.24-0.025*2+6.25d*2=6.315m,2根重量6.315*2*0.617=7.79kg 3号和4号钢筋长度相同,由图可知锚固长度为200,弯起钢筋增加长度=(500-25*2)*(1/sin45°-1)*2=373mm,则3号和4号钢筋长度均 为6+0.24+0.025*2+0.2*2+0.373=6.963m,重量均为6.963*2.47=17.20kg 5号箍筋末端135°弯钩,双肢箍,根数=(6000-240-50*2)/200+1=30根,单根长度=【(0.5-0.025*2)+(0.2-0.025*2)】*2+4.9d*2=1.2588m,总重量为1.2588*30*0.222=8.38kg 以上全部加起来乘以3为三根梁钢筋的重量
记叙文例题详解 第2篇
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税费,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例」某工厂所设门市部某日对外零售应税消费品全部销售额为46 800元(含增值税)。增值税率为17%,应缴增值税6 800元,消费税率为10%,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应缴消费税4 000元,应缴城市维护建设税756元[(6 800+4 000)×7%],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为3%,应缴教育费附加324元[(6 800+4 000)×3%],销售收入已全部存入银行,账务处理为:
应交教育费附加=(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3%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7%
借:银行存款
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08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000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756
——应交教育费附加
324
缴纳各项税费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000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756
——应交教育费附加
324
贷:银行存款080
期末结转“营业税金及附加”时:
借:本年利润
080
贷:营业税金及附加
080
「例」某汽车运输公司,2007年3月取得运输收入500 000元,同时该公司还转让一间废旧仓库的永久使用权,取得销售收入2 000 000元,转让一项非专利技术,取得收入900 000元。该公司3月份的三项收入中,假设运输收入适用营业税率3%,转让废旧仓库永久使用权应视为销售不动产,适用税率5%,转让非专利技术适用税率5%.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为3%,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如果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纳税额的计算及其账务处理为:
计算营业税:
运输收入应纳营业税=500 000×3%=15 000(元)
转让废旧仓库永久使用权应纳营业税=2 000 000×5%=100 000(元)
转让非专利技术应纳营业税=900 000×5%=45 000(元)
应纳营业税合计=15 000+100 000+45 000=160 000(元)
计算教育费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应交教育费附加=160 000×3%=4 800(元)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60 000×7%=11 200(元)
账务处理:
计算运输收入应纳营业税时: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000 计算转让废旧仓库永久使用权应纳营业税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000 计算转让非专利技术应纳营业税时:
借:其他业务成本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0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800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200
企业在缴纳营业税时做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60 000
——应交教育费附加
800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200 贷:银行存款
176 000 结转“营业税金及附加”时:
借:本年利润
000
贷:营业税金及附加
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属于损益类账户,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中,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更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
一、“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但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在本科目核算。
二、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税费,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三、期末,应将“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在新会计准则中,将“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科目取消,换成“应交税费”科目。
“应交税费”科目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记叙文例题详解 第3篇
例题通常是一种样板或者标准,在高中数学课本中出现的例题通常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修改过的,以期能够代表同类型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仔细挖掘例题中包含的潜在信息,物尽其用,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通过对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解题的思维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例题时的一题多解
1.分析所给例题一题多解的可能性。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或者作为其他科目的工具,也就是说其存在的价值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众所周知,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不拘泥于一种方法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为达到基本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当老师给学生讲授例题时,首先要自己从各个方面来挖掘所给题目的内容,这包括数字、图形、语句等等。分析所给条件和所搜集到的隐含信息,充分重视它们,先从常规的解法开始解题,接着运用条件进行不同解法的尝试。其次,在讲授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进行一题多解的可能性尝试,多注重解题过程的探究。
2.一题多解的具体应用。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常常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在讲授一道解析几何题时,首先,我们考虑到立体几何属于几何范畴,那么当然先考虑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几何解决这类问题通常来得更直观和方便,一般是用作辅助线或者割补法求解。但是有些题目可以用向量把具体的图形坐标表示出来,这样就达到了从“图”转化为“数”的目的,如此就增加了解法的灵活性。又例如,在解析几何中求指定的变量或参数的取值方法相对较多,如(1)据题中给出的条件来看,尝试能否利用所学曲线定义来解决。(2)尝试用多参法来解答,如有n个未知数,可列出n个独立的方程;在列方程的时候,比较已知条件的各种公式与方法,选择简便办法。
二、例题详解与简便方法
1.吃透常规解法。每一道题目的设置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例题包含着这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掌握例题就能把握这类题目的主要内容。通常例题的基本解法都是很常规的。例如,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根据常规解法有三个方向。(1)定义法: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90°,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3)如果一个平面内任意点在另外一个平面的射影均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掌握这三种基本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熟悉这类题目常规解法,从而掌握平面垂直的基本定义和解题思路,最终吃透这类题型。
2.重视简便解法。中学数学的学习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的帮助学生高考。在高考中有很多学生都不能完全做完整张试卷,然而有部分学生却能提前做完而且分数较高,这不光与学生平时基础掌握知识的牢固与否有关,还与学生是否灵活运用答题技巧有关。试卷中的试题特别是选择题有很多可以运用简便解法。例如,在排列组合中常出现“电影院安排座位问题”,即“不相邻问题”,通常这类问题使用“插空法”较为简便。若是遇见相邻问题则使用“整元法”较为方便。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题目只需用简便方法简单计算,如“赋值法”“代入法”等都会比常规解法更快速而准确。因此在掌握常规解法的同时要重视简便方法的运用。
三、合理使用辅助性手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培养起学生解题时使用辅助性手段的习惯,这里讲的辅助手段包括作辅助线、绘草图等方法,还包括利用三角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在几何题中,特别是在立体几何中作辅助线是很常用的手段,例如,证明一条直线a平行于一个平面就必须在这个平面中找到一条直线b平行于a,这就需要用到辅助线,不然没办法直接进行证明。另外,在部分解析几何问题的讲授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代数”转换成“几何”问题,就是说要让学生善于画草图,几何图形解决问题比较直观,可以让题目的解答变得快捷高效。其次,在几何问题的解答中可以使用数学学习的常用工具,特别是在为学生讲授试卷的试题作答时。部分图形的高度或者角度都可以直接量出来,正规考试的图像都是比较严格的,因此量出来的数据可以作为检查答案参考,若误差太大,就需用重新检查计算是否得当,若吻合或者基本吻合就可以初步判定为计算正确。
记叙文例题详解 第4篇
(一)语言风格:
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种: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自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2、常见表现手法:
(1)整体了解: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2)具体感知常见表现手法: ①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②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例: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③衬托
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例:
鹿 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④虚、实、虚实相生
A、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B、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C、虚实相生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实现。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新澄澈呢?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⑤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位就是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4句诗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不在内。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3、修辞: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
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占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1、“柳”。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后来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
2.“月”、“霜”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3.松、竹、梅、菊、荷、兰等。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节操;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残照)等。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
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因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鹧鸪也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征人游子的象征。
7.蝉。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入诗。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名篇。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秋风
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
9、燕子
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红豆
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长亭
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情,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2、猿啼
多写哀愁,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13、乌鸦
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14、黄叶
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时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15、骏马
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6、浮云
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袁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尺素”代书信,用“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五)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六)篇章结构:
中考英语语法讲详解剖析及例题 第5篇
1.There is a desk and two chairs in the room.(紧挨着be动词的主语是a desk,是单数,故be的形式要用is)
2.There arent two chairs and a desk in the room.(否定句)
3.Is there anything wrong with your ears?(Yes,there is./No,there isnt.)
4.There wasnt a meeting yesterday,was there?(反意疑问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句式有某人在做某事,要用There be +sb.+doing sth.+地点/时间状语。例如:
There are several children swimming in the river.河里有几个孩子在游泳。
There be 结构中常见的时态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上表可知:各种时态的变化是通过 be动词的变化来体现的。至于你提到的两个句子我们先不考虑对错,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There be与have所表示的意义。There be句型表示存在关系,have表示所属关系,两者不能混合在一个句子中。例如,要说明天有一个班会。(1)There will have a class meeting tomorrow.(2)There is going to/will be a class meeting tomorrow.()有时候既表示存在又表示所属时两种都可以用。例如:Class Three have a map of China on the wall.(地图为三班学生所有)There is a map of China on the wall in Class Three.(地图存在于三班)由此看来,There will have是错误的。
牛顿第二定律典型例题详解 第6篇
【例6】图1表示某人站在一架与水平成θ角的以加速度a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台阶上,人的质量为m,鞋底与阶梯的摩擦系数为μ,求此时人所受的摩擦力。
【例7】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bc,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两个质量m1和m2的木块,m1>m2,如图1所示。已知三角形木块和两个物体都是静止的,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 ]
A.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方向不能确定
D.以上结论都不对
【例8】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两个小球,用一根轻弹簧联结后用细线悬挂在顶板下(图1),当细线被剪断的瞬间,关于两球下落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A=aB=0 B.aA=aB=g
C.aA>g,aB=0 D.aA<g,aB=0
【例9】 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图1),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出怎样的判断: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
(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
(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
【例10】如图1,人重600牛,平板重400牛,如果人要拉住木板,他必须用多大的力(滑轮重量和摩擦均不计)?
【例11】如图1甲所示,劲度系数为k2的轻质弹簧,竖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压一质量为m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k1的轻质弹簧竖直地放在物块上面,其下端与物块上表面连接在一起,要想使物块在静止时,下面弹簧承受物重的2/3,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竖直向上提高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
由于拉A时,上下两段弹簧都要发生形变,所以题目给出的物理情景比较复杂,解决这种题目最有效的办法是研究每根弹簧的初末状态并画出直观图,清楚认识变化过程
如图1乙中弹簧2的形变过程,设原长为x20,初态时它的形变量为△x2,末态时承重2mg/3,其形变量为△x2′,分析初末态物体应上升△x2-△x2′.
对图丙中弹簧1的形变过程,设原长为x10(即初态).受到拉力后要承担物重的1/3,则其形变是为△x1,则综合可知A点上升量为
d=△x1+△x2-△x2′
【解】末态时对物块受力分析如图2依物块的平衡条件和胡克定律
F1+F2′=mg(1)
初态时,弹簧2弹力
F2 = mg = k2△x2(2)
式(3)代入式(1)可得
由几何关系
d=△x1+△x2-△x2′(4)
【说明】
从前面思路分析可知,复杂的物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些简单场景的有机结合.通过作图,把这个过程分解为各个小过程并明确各小过程对应状态,画过程变化图及状态图等,然后找出各状态或过程符合的规律,难题就可变成中档题,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轻质弹簧这种理想模型,质量忽略不计,由于撤去外力的瞬时,不会立即恢复形变,所以在牛顿定律中,经常用到;并且由于弹簧变化时的状态连续性,在动量等知识中也经常用到,这在高考中屡见不鲜.
【例12】如图1所示,在倾角α=60°的斜面上放一个质量m的物体,用k=100N/m的轻弹簧平行斜面吊着.发现物体放在PQ间任何位置恰好都处于静止状态,测得AP=22cm,AQ=8cm,则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多少?
物体位于Q点时,弹簧必处于压缩状态,对物体的弹簧TQ沿斜面向下;物体位于P点时,弹簧已处于拉伸状态,对物体的弹力Tp沿斜面向上.P,Q两点是物体静止于斜面上的临界位置,此时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都达到最大值fm,其方向分别沿斜面向下和向上.
【解】 作出物体在P、Q两位置时的受力图(图2),设弹簧原长为L0,则物体在Q和P两处的压缩量和伸长量分别为
x1=L0-AQ,x2=AP-L0.
根据胡克定律和物体沿斜面方向的力平衡条件可知:
kx1 =k(L0-AQ)=fm-mgsinα,kx2 =k(AP-L0)=fm + mgsinα.
联立两式得
【说明】 题中最大静摩擦力就是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确定的,所以画出P、Q两位置上物体的受力图是至关重要的.
【例13】质量均为m的四块砖被夹在两竖直夹板之间,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试求砖3对砖2的摩擦力。
【误解】隔离砖“2”,因有向下运动的趋势,两侧受摩擦力向上,【正确解答】先用整体法讨论四个砖块,受力如图2所示。由对称性可知,砖“1”和“4”受到的摩擦力相等,则f=2mg;再隔离砖“1”和“2”,受力如图3所示,不难得到f′=0。
【错因分析与解题指导】[误解]凭直觉认为“2”和“3”间有摩擦,这是解同类问题最易犯的错误。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内的静摩擦力问题,整体法和隔离法的交替使用是解题的基本方法。
关于牛顿
解析: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如图3所示,A球受三个力,拉力T、重力 和弹力F。B球受两个力,重力mg和弹簧拉力(大小等于F)
A球
①
B球
②
由式①,②解得
图3 图4
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变,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4所示,A球受重力mg、弹簧的弹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弹力。
A球
③
B球
④
由式③解得(方向向下)
由式④解得
故C选项正确。
点评:牛顿
图6
再选人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如图7所示,其中 是吊台对人的支持力。由牛顿
质量指质点的质量,也就是说所研究的物体能看成质点;作用力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加速度指合外力作用下物体获得的加速度。
(1)当合外力恒定不变时,加速度为恒量,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记叙文例题详解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