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精选8篇)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第1篇
居民健康体检状况调查分析
了解河北省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现状,为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统一培训调查员,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4200人,仅11.64%的人近5年进行过健康体检,城市体检率为26.6%,高于农村的5.2%(p<0.01);体检率随文化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达60.3%;农林牧水利业生产人员体检率较低,仅为4.2%;男性体检率为13.3%,高于女性的10.5%(p<0.01)。结论 河北省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率低,不同年龄、文化、职业及性别之间健康体检率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等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1],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以及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健康体检服务已成为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了解河北省城乡居民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为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2007年按照“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方案”要求,对河北省18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卫生保健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凡在调查时居住在调查地6个月以上、年龄18~69岁的常住居民均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11个市173个县(区)范围内根据经济、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抽取20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2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抽取3个居委会(自然村),每个居委会(自然村)抽取35个居民户,在居民户中依出生年月日期与调查日期最接近的1人作为被调查对象。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并按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问卷[3]对被调查者进行逐一询问和填表。
1.3调查内容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近5年(2003-2007年),被调查者健康体检情况。
1.4统计分析全部数据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统一两次录入,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2.1 样本人群基本特征共调查4200人,其中城市1260人(30.0%),农村2940人(70.0%),城市与农村比0.43:1;男性1734人(41.29%),女性2466人(58.71%),男女比0.70:1;年龄分布,18~24岁年龄组149人(3.55%),25~34岁年龄组559人(13.31%),35~44岁年龄组1301人(30.98%),45~54岁年龄组1241人(29.55%),55~64岁年龄组690人(16.43%),65~69岁年龄组260人(6.19%);文化程度分布,文盲和半文盲666人(15.86%),小学至高中文化水平2968人(70.67%),大专及以上学历161人(3.84%);职业分布,农林牧渔水利人员2475人(58.9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有关人员290人(6.90%),商业、服务业人员184人(4.38%),专业技术人员152人(3.62%)办事员和有关人员137人(3.26%),机关、企事业负责人66人(1.57%),其他劳动者167人(3.98%),未就业者455人(10.83%),离退休人员258人(6.14%)。
2.2不同年龄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 被调查城乡居民的健康体检率为11.6%,其中城市26.6%,农村5.2%,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779,p<0.01);各年龄组城市均高于农村;城乡18~岁年龄组居民体检率最高(25.5%),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33,p<0.01),见表1。
2.3 不同文化程度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 被调查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率随文化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为60.3%;不同文化程度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13.899,p<0.01),除文盲、半文盲组外,其余各组城市居民健康体检率均明显高于农村,见表2。
2.4不同职业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 被调查城乡居民不同职业健康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925,p<0.01),其中,在校学生体检率最高,列第2~5位的分别是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体检率最低。除农林牧渔水利人员、其他劳动者和离退休人员,其他职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率城市均高于农村,见表3。
3讨论
维护健康最重要的是预防疾病发生,而不是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前提是及时掌握个人健康信息和相关疾病的发生规律,并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价,让被评估者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积极参与自身健康管理,采取行动改善健康;而体检正是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最基本方式[4]。通过定期健康体检,人们可以从常规化验数据的量变中,看出身体质变的信息,从而指导修正调节机制,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5]。因此定期定点,规范合理的体格检查是必须的,中年以上人群尤其重要,而且不同年龄、性别、家庭史、职业、生活地区的人,应有所侧重、体检不同的项目,这样才能及时检出危险因素,使一些疾病得到最佳诊治机会[6]。
2007-200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的《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课题,对中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亚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劳动力人口约有60%身陷亚健康危机 [7~8]。2008-07,39健康网开展的“中国个人健康体检情况调查”显示:尽管现代都市人饱受“亚健康”困扰,健康理念有了很大进步,对于健康的投入和关注也日渐增多,83.69%的调查对象认为“体检是必须的”,但真正能付诸行动的人依然很少,61.05%的调查对象没有进行个人体检的习惯,48.41%的调查对象参加的是团体体检[5]。可见,关注健康体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是预防疾病、关注个体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需要,也是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开展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现实要求。2008年,河北省曾开展第4次公共卫生服务调查,但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情况未见公开报道。
该调查情况看,参加健康体检的城乡居民仅占11.64%,远低于浙江(64.27%)、北京(58.51%)等地的健康体检率[9~10],说明河北省城乡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较差,亟待提高;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人群,城市体检率均明显高于农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卫生保健的不公平性:卫生保健服务不公平、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服务不公平[11]。
健康体检率最低的人群主要为35~54岁年龄段,各占10.2%,分析这一年龄段人群体检率低的原因可能与其工作和生活紧张、无暇顾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或自认为正当壮年不会有什么大病不用体检等思想有关。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健康体检率逐步提高,体检率最低的文盲、半文盲仅为4.2%,体检率最高的大专或大专以上人员达到了60.3%,这与“受教育程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 [8]的调查结果具有相似性,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强。从职业看,体检率最低的主要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林牧水利人员,仅为4.2%,这部分人群健康体检率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工资收入水平偏低等因素有关。女性体检率低于男性(10.5%<13.3%),这可能与“女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很多女性健康观念陈旧,对健康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有病才去治’的层次;同时,由于家庭和社会工作双重压力的增加,时间就等于金钱观念的作祟,一些女性没有时间去就诊并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12]等有关。
建议:(1)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人们关注自身健康的重要体现。只有人们自觉地去关注自己的健康,才能将预防为主的理念变成现实。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是提高居民预防保健意识、普及健康防病知识的重要手段,居民健康知识掌握越多,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就越高,其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13]。因此,健康教育不仅要从知识上,还要从行动上,给城乡居民以正确的引导,在促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对健康的关注意识,做到早期预防。
(2)实施健康干预。针对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率低这一问题,结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1-2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提高城乡居民参与健康体检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主动上门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服务,督促、劝导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高高危人群健康体检率、早诊率。
(3)对体力劳动者和女性人群给予更多爱。体力劳动者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其受教育程度及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而农业劳动者(含农民工)身心健康状态又往往较差[8];女性相对于男性,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亚健康表现强于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亚健康症状[8];在新医改方案中,国家明确提出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给予这两类人群以更多的关爱,有效提高其健康体检率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促进卫生保健服务的分配公平。财政投入应向公共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医疗倾斜;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改变城乡分化和地域分化[14];借鉴成都实施“全民免费体检”[15]的做法,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让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成为预防疾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第2篇
您好!我是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的在校学生。今天想了解一下您和您家人的健康保健状况。我的问卷采用的是不记名的方式,保护您的隐私。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性别__⑴ 男⑵ 女年龄__A 30岁以下 B 30—39岁 C 40—49岁D 50—59岁E 60岁及以上 3 文化程度__
⑴小学以下 ⑵小学 ⑶初中 ⑷高中或中专 ⑸大专及以上所在村庄与附近其它村庄相比经济状况?__
⑴ 比较富裕 ⑵差不多⑶贫困家庭人口数量__劳动力人口数量__上一年主要经济收入来源__
⑴种地收入 ⑵打工收入 ⑶做生意收入 ⑷政府救济 ⑸其它
如有打工人员月收入大概为(没有不回答)__
⑴800以下 ⑵800—1000 ⑶1000—1500 ⑷1500—2000 ⑸ 2000以上 上一年年外出打工时间大概多长?
⑴3个月以下 ⑵3—6个月 ⑶6—9个月 ⑷ 9-12个月您家每月最主要的花销是什么?__
⑴基本生活费 ⑵子女教育 ⑶看病花费 ⑷健康保健 ⑸红白事 ⑹烟酒 ⑺其它 8 您家每月基本生活费开销大概是多少元?__
⑴ 200及以下 ⑵ 200—300 ⑶ 300—400 ⑷ 400—500 ⑸ 500—600 ⑹ 600—700 ⑺ 700—800 ⑻ 800—900 ⑼ 1000及以上
9您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吗?__
⑴天天吃 ⑵除了冬天每天都吃 ⑶偶尔吃 ⑷很少吃您在买油盐酱醋、饮料、食品等最看重的是什么?__
⑴好的厂家品牌 ⑵主要是价格便宜 ⑶会稍微注意厂家和生产日期您平时喝什么样的水?__
⑴生水 ⑵白开水 ⑶纯净水 ⑷矿泉水您抽烟吗?__
⑴抽 ⑵不抽(3)己戒烟您是否喝酒过量?__
⑴经常 ⑵偶尔 ⑶没有您会锻炼身体吗?__
⑴经常锻炼 ⑵偶尔锻炼 ⑶没有锻炼您有什么娱乐活动吗?__
⑴经常打麻将、扑克 ⑵偶尔打麻将扑克⑶串门聊天⑷看电视 ⑸没什么娱乐活动 16 您知道的健康保健知识基本上是从哪里获得的?__
⑴医生 ⑵网络 ⑶电视广播 ⑷书刊报纸 ⑸家人 ⑹亲戚朋友 ⑺村里墙报、广播 ⑻其它 ⑼不知道,说不好。您觉得您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__
⑴好 ⑵ 一般 ⑶差 ⑷ 很差您有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__
⑴ 参加了(跳过19)⑵没参加您为什么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__
⑴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 ⑵报销太少,用处不大 ⑶定点医疗机构不好⑷其它 20 您有没有买商业医疗保险__
⑴有 ⑵没有您觉得身体不舒服时有没有去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__
⑴有(跳过22)⑵没有您不去检查治疗的原因是什么?__
⑴觉得无大碍 ⑵不愿花钱 ⑶医院没有必要的检查太多 ⑷没有时间⑸医院服务差 ⑹其它您患小病时一般会选择哪里就医?__
⑴自己吃点药或不管它 ⑵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⑶乡镇医疗机构 ⑷县医院 ⑸市医院及其它您选择上述方式治疗的原因是什么?__
⑴便宜 ⑵离家近⑶水平高 ⑷定点单位 ⑸有熟人或信任的医生 ⑹服务态度好 ⑺其他看病时医生会告诉您一些健康保健的知识吗?__
⑴会 ⑵不会您对看病的医疗单位最不满意的是什么?__
⑴无⑵态度差⑶设备环境差⑷提供不必要检查或药品⑸价格高⑹水平低⑺手续烦⑻其它
27您没有有直接在医院拿药?__
⑴是,医院的规定(2)不得不,因为外面买不到 ⑵否,去外面的比较便宜的药店拿药您会定期的做体检吗?__
⑴会 ⑵不会您体检时发现有小病时会及时做治疗吗?__
⑴会(跳过30)⑵不会
30您为什么不去治疗?__
⑴觉得病轻没大碍 ⑵医生说的严重其实无需治疗 ⑶经济困难 ⑷其它 31 政府有组织免费的体检活动吗?__
⑴有 ⑵没有
若政府组织免费的体检活动您会参加吗?__
⑴会 ⑵不会 ⑶不一定
您或您亲戚的孩子有没有计划免疫接种卡或手册?__
⑴有 ⑵没有 ⑶不知道
若是疫苗接种花钱,您还会主动让孩子接种吗?__
⑴会 ⑵不一定 ⑶不会
近三年你或您的家人由于看病大概花费多少__报销了多少__有没有为看病借钱?
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状况调查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龙岗中心城区随机选择3~4个社区, 经过入户及公共场所调查, 抽选20~60岁居民为观察对象, 调查总人数为300人。在调查问卷有效的296人中, 男147人, 女149人;其中20~35岁112人, 36~49岁128人, 50~60岁56人;教育背景:初中及以下34人, 高中53人, 大专82人, 大专及以上127人;职业类别:企业员工109人, 职员55人, 公务员33人, 教师43人, 个体经营者35人, 其他职业21人。
1.2调查方法
自主印制调查问卷, 内容包含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类别等) 、健身活动情况 (包括健身活动、健身活动场所、健身器材等) 、健康体检情况 (居民体检方式包括单位组织、社区组织、保险公司提供、自费等, 健康体检需要间隔时间为1年) 、健康知识的认知 (以8项卫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具体为营养、生活方式、心血管类疾病、糖尿病、肿瘤、传染病、口腔、急救与用药) 和行为习惯 (以10项卫生行为情况, 包括是否吸烟与饮酒、饮食行为、运动、睡眠、备药、接种疫苗、健康检测、刷牙、就医行为) [3]。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当场填写签名后立即收回, 在发放的问卷中有296份为有效问卷。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在健身活动场所方面, 多数居民在露天场所锻炼, 锻炼次数大多不会超过3次/周;在体检方式方面, 单位组织所占比例较大, 有48.6%的居民会每年进行1次体检, 但居民对于饮食营养搭配却不够理想, 此外, 居民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不甚理想, 仍需要加强, 见表1。
注:1mm Hg=0.133k Pa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专家在研究目前人类的健康特点和疾病危害的走向后清楚地表明, 引发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缺乏锻炼运动, 这也是如今一种最不正确的生活方式[4]。此次参与调查的300人经过调查问卷, 有露天场所、室内场所或广场可以使居民专门进行锻炼活动的比例为97.6%、28.0%、29.7%, 健身器材充足的占41.6%;每周参加3次以上健身活动的人数有12.2%;每年进行1次体检的人数占48.6%;对营养结构搭配十分注意以及注意的分别占2.7%、13.8%, 不吸烟居民人数为40.5%;知道需要间隔1年进行健康体检的比例为33.8%;认为危害健康的因素有抽烟、酗酒、缺乏锻炼运动, 认为和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 知道我国人群在食盐量为每人6g/天的比例为42.2%;了解成年者正常血压的最大值为140/90mm Hg的居民占有39.5%。
中国健康管理的执行式才刚刚起步, 所以需要增强对其调查的力度, 配备齐全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人员, 此外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加大教育宣传工作, 建立更为恰当和适合中国社区健康管理制度和相关策略, 结合具体状况进一步普及保健知识和技能, 指导居民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完全改正危及健康的行为, 增强社区居民保持健康的能力;主动开展医疗体育, 以取得健康教育的效果, 使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 社区人群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超过3次的仅为12.2%。美国疾控中心及运动医学学院建议锻炼方式为每周锻炼次数至少为3次, 每次时间不少于30min, 为中等强度, 如此才能收获良好的运动锻炼成效[5]。伴随着人们对于运动的重视, 社区更应该倡议锻炼所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 动员个体、家庭、社区和全社会的人们共同积极参与, 可以按照年龄层次的需要和具体情况, 成立健身活动俱乐部和健身活动中心, 积极组建可唤起居民健身热情的团队;此外加大建设运动场地及设备器材, 确保健身活动所需;针对防治慢性疾病, 提出相应的健身方法, 逐渐提升社区居民总体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的实际情况, 为社区的健康改善和居民自身的健康教育提供实质性依据。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城区随机选择3~4个社区, 经过入户及公共场所调查, 抽选20~60岁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共选择300人进行此次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在健身活动场所方面, 多数居民在露天场所锻炼, 锻炼次数大多不会超过3次/周;在体检方式方面, 单位组织所占比例较大, 有48.6%的居民会于每年进行1次体检, 但居民对于饮食营养搭配却不够理想, 此外, 居民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不甚理想, 还需要加强。结论 龙岗区社区对居民的健康促进较为重视, 有多样性的健康教育方式, 但居民依然缺乏足够的健康知识以及良好的健康行为。
关键词: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调查
参考文献
[1]陈晶, 毛富强, 王连胜, 等.天津市和平区居民主客观健康状况相关回归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1) :2062-2065.
[2]毛龙飞, 詹乾钢, 陆洲, 等.越城区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2) :76-78.
[3]石凯, 谢莎丽, 张玲, 等.重庆市社区中老年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17) :15-17.
[4]张婉奇, 杨凤池, 朱梅芳, 等.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 :1081-1085.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第4篇
关键词:城镇;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测试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成为广大民众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体质,对人个体而言,是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城鎮人群和农村人群体质上的差异,除了受生活环境影响外,对自身体质的有意识关注度不断提高等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诸多因素造成了二者差距。本文对我省城乡居民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比找出其差异的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城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测试对象、项目及时间
1.1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我省城镇和乡村居民,年龄在40岁至59岁之间。
1.2 类别与样本量。
城镇和乡村居民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40-44、45-49、50-54、55-59),4类样本共计16个年龄组。每一年龄组抽样150人,总样本量为2 400人。
1.3 测试项目。
身休形态:身高标准体重、皮褶、腰围、臀围;
身体机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脉搏);
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
1.4 测试时间。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
2.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统计分析。
2.1.1 身高标准体重(体重指数BMI)。
城镇居民身高标准体重均高于乡村(P<0.01)(表2-1)。整体情况城镇肥胖或超重比例较乡村大。(N表示测试人数,下同)
注:黑龙江省人群体重分析
根据BMI可对体重进行如下分类:BMI<18.5为体重过轻;BMI<20为体重偏瘦;BMI=20-25为正常体重;BMI>25为超重;BMI>27为肥胖。
2.1.2皮褶厚度比较。
城镇居民上臂皮褶厚度和腹部皮褶显著高于乡村(P<0.01)(表2-2)。
人体脂肪组织总量中约有2/3分布在皮下组织中。通过皮褶厚度可测量皮下脂肪组织,进而推测人体脂肪组织的总含量。通过(表2-2)得出城镇居民人体脂肪组织的总含量多于乡村居民。
2.1.3腰围、臀围身高比值的比较。
城镇男子腰围显著高于乡村(P<0.01),城镇女子显著低于乡村。城镇男子臀围大于乡村(P<0.05),城镇居民女子略小于乡村(表2-3)。
2.2身体机能统计分析
2.2.1肺活量/体重比较。
城镇男子显著低于乡村(P<0.05),城镇女子显著高于乡村(表2-4),得出女子肺活量的衰减城镇慢于乡村。男子肺活量的衰减城镇快于乡村。
2.2.2运动后脉搏频率比较。
根据运动后脉搏频率恢复速度可评价心脏的调节机能。脉搏恢复越快的,说明心脏调节功能越好。以第三分钟指标最有意义。
男子和女子都是城镇显著高于乡村(P<0.01)(表2-5)说明运动后脉搏频率恢复速度乡村快于城镇。
2.3身体素质统计分析
2.3.1坐位体前屈比较。
坐位体前屈是评价人体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的指标。
城镇居民略低于乡村(表2-6)。乡村居民身体柔韧性素质好于城镇。这应该和乡村居民在田间劳作的特点有关。
2.3.2闭眼单脚立比较。
闭眼单脚立是反映人体平衡能力的指标。城镇显著高于乡村(P<0.01)(表2-7),说明平衡能力城镇居民显著强于乡村。
2.3.3选择反应时的比较。
选择反应时是评价神经、肌肉系统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指标选择反应时城镇显著短于乡村(P<0.01)(表2-8),说明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城镇显著快于乡村。这可能与乡村人体能消耗大、过于劳累、营养条件较差有关。由于劳动的特点,肌肉的相对力量较大,但比较僵硬,灵活性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城镇人由于营养条件好,缺少锻炼,体内脂肪严重堆积,造成肥胖或超重的比例较高。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上班族缺乏锻炼时间,同时压力过重导致的失眠、情绪低落也在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不断深入、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发生,以至于取代了营养不足和传染病等传统健康问题,成为健康不佳的最突出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 年也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
从身体形态来分析,腰围身高比和臀围身高比主要是反映体型特点的指标。由于城镇居民身高比乡村居民高的特点,虽然城镇居民体内脂肪含量高于乡村,但在腰围体重比和臀围体重比中,城镇男子与乡村男子无显著差异,城镇男子只分别高出0.92mm和0.55mm,城镇女子甚至分别低于乡村女子1.26mm和0.19mm。双方的身高标准体重比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身材匀称。
3.1.2城镇居民的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好于乡村。但乡村居民心肺调节功能好于城镇。从身体机能分析,城镇居民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好于乡村。但从肺活量体重比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男子肺活量的衰减比乡村居民快。运动后脉搏频率恢复速度乡村比城镇快。身体机能总体情况乡村好于城镇。这和乡村居民体力活动多,走路的距离也比城镇多有关。另外,城镇空气污染严重也是心肺机能下降的原因。缺乏体育锻炼加上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这一群体的身体机能提前衰老,也可说明部分城镇居民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3.1.3乡村居民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相对肌肉力量好于城镇。但在身体平衡能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等方面城镇好于乡村,说明城镇人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强于乡村人。
3.2建议。
3.2.1提高城镇、乡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
3.2.2重点增加乡村居民的饮食营养,改善饮食结构。
3.2.3加强“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体育教师的培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使乡村居民从小就进行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
3.2.4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条件和学生的营养状况,结合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增长。
3.2.5指导乡村居民多进行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的运动练习。以此缓解体力劳动带来的身体疲劳。
3.2.6组织成立农村体育协会,定期进行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比赛。
3.2.7大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
3.2.8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倡导城镇居民以步代车。周末到郊外进行陡步运动。
3.2.9向社会开放各级体育场馆,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攻关软科学项目“我省城乡居民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提高体质问题研究”的主要部分(GC09D506)。
参考文献:
[1]肖丰,李萍,傅道华,张培志,孔祥宁,刘晓军. 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2.
[2]黑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黑龙江省体育局,2005.
[3]河北日报,2006.
[4]2005年黑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黑龙江省体育局,2005.
[5]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14,35-36.
[6] WHO/NUT/NCD.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M]. Report of a WHO Consullation of Obesity.Gneva: WHO,1997:3-5.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第5篇
1、社区责任医师,您知道您所管辖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吗?①知道②不知道;
2、他(她)所患疾病①②③
④。
1、社区责任医师,您知道您所管辖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吗?①知道②不知道;
2、他(她)所患疾病①②③
④。
1、社区责任医师,您知道您所管辖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吗?①知道②不知道;
2、他(她)所患疾病①②③
④。
1、社区责任医师,您知道您所管辖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吗?①知道②不知道;
2、他(她)所患疾病①②③
④。
1、社区责任医师,您知道您所管辖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吗?①知道②不知道;
2、他(她)所患疾病①②③
④。
1、社区责任医师,您知道您所管辖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吗?①知道②不知道;
2、他(她)所患疾病①②③
④。
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第6篇
您好!
感谢您参与问卷调查和对我们学生工作的支持,问卷中所有的问题的作答形式将会被标出,请选择您认为合适的选项或打“√”或者填上文字。您填写的信息将受到我们的严格保密,感谢您的配合!
基本情况:
您的性别:您的年龄:________________ 家庭基本情况:
1、您的家庭成员共人
A、3人B、4人C、5人D、5人以上
2、家里有个子女,分别是、(性别),年龄是、岁,子女受教育程度____________
A、大学B、高中C、初中D、小学
3、是否为单亲家庭_________
A、是B、否
4、家庭收入来源_________
A、农产品收入B、养殖收入C、外出打工D、其他
5、年总收入大概__________元
A、1000元以下B、2000-3000C、3000-5000D、5000以上
6、目前您家的主要支出___________(多选)
A、教育费用B、家庭基本生活支出C、赡养老人
D、医疗费用E、其他支出
7、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贫困__________
A、经济来源较少B、家庭子女过多C、教育费用高昂
8、是否希望外界的一些帮助________
A、是B、否
9、您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________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0、政府和国家对你们有_________政策
A、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B、农村低保补助C、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D、粮食最价收购低政策
11、您对子女的教育事业是否支持_________
A、很支持B、一般C、不支持
12、您对大学生的支教活动是否支持_______________
A、是B否
您希望能给你的孩子带来什么帮助?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希望国家和政府给予你们一些什么方面的扶持和补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调查 第7篇
院系年级:电气工程系2009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电信S2009-5班
姓名:丘银昌
学号:05 号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胡总上台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富农、安农的政策,虽然如此但为什么国内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呢,教育、医疗、官司是大家心中一个共同的纠结。要使国内消费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那么城乡居民养老状况就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近年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状况社会调查情况:
一、目前国内养老保障制度成就:
1.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初步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近若干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也发展迅速,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初步形成。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20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059万人。现在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养老保障网。
2.城乡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有所上升:
根据我们这次2011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城乡居民对政府养老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小城镇居民的满意度超过城市居民,但是实际上小城镇居民享有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中,基本养老保险在75%以上,而小城镇居民中拥有比例最高的仅为46.1%。
3.一定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养老保障:
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参加的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养老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覆盖面有明显提高。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急待提高 :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在调查的18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7位,1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较公平”和“很公平”的刚刚超过一半,为50.4%,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或“不大公平”。从国家统计局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4%,50~59岁的人口也占到13.94%,所以解决好养老保障问题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根据2008年的调查,接近1/3的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一个老人的家庭占18%,两个老年人的家庭超过13%;从家庭人口数来看,在所有的一人户家庭中,35.2%的一人户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有的两人户家庭中,两个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三分之一。而从收入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中老年人数越多,家庭年人均收入越低。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在农民中引起极大反响,但这一政策是面向计生户的,到2006年,共有134.7万人受惠,目前覆盖面还相对有限。因此,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需要着重予以考虑。
2.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2008年的调查,目前社会养老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比如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单位,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在60%~80%之间,三资企业也接近60%,但在私营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享有的比例只有33%,就业于个体机构和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享有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7%左右。还有一类是没有单位者,这部分包括自由职业、做散工等无固定单位者,与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一样,都在17%左右。
3、目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养老保障的交叉和管理混乱,使参保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奔走于各个单位才能在一系列的程序办理后拿到自己应有的福利。
4.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警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绝对量在快速增加,居民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数据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参保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是5.4:1,到90年代中期上升到4:1,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为 3.06:1。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中,基本的趋势是,越是年龄大的年龄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就越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随年龄的降低而递减,特别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参保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
三、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
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和新兴国家面临通胀压力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通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
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很多参加各种类别养老保险的居民都有超过15%的人不知道报销的比例,说明在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使居民了解参加养老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样一方面解决看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养老保障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另外,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多,社会养老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任务日益繁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参保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根据城镇和农村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设计、管理和运行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对推进农村养老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地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5.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全面推广和实施的同时还要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广大群众的参保意识。
养老问题是全球一个普遍头痛的事,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的同时更是一个人口老年化严重的国度。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老年人数量庞大。据全国老龄办2010年7月13日在京发布《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
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而且老年化速度还在逐步加快,在我国还未实现现代化之前就提前进入老年社会,出现未富先老的困境。这无疑是对我国全面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6.在养老体系快速建设的同时必须着重抓就业率和发展,只有在有稳定、可靠的收入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养老,不然一切都是个空想。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创造大量的岗位。要养老就必须要有收入而要先富就要先修路。例如在西北,第二亚欧大路桥横贯我国,是欧洲、中亚、东亚乃至西太平洋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便利就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如旅游、餐饮、物流基地等等,同时也方便了当地人到外地去发展。简直整个交通线就是一个经济流域。现在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地区不仅人口众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快速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我国的邻邦,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加快与他们的交通建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也能加快与之相邻的地区和辐射地带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睦邻、安邻、富临的政策,当然也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那么发展起来就更是一帆风顺了,而有了发展养老问题就有了出路有了保障。
青岛市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青岛市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6 206人 (常住人口定义为居住并生活在一起6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 。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和样本推断总体原则, 考虑城乡、性别、年龄等分层因素抽样, 随机选定青岛市所辖12个区 (市) 48个监测点, 发放问卷6 240份, 回收有效问卷6 206份。
1.2.2 调查方法
参照《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 将健康素养分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等5类健康问题, 共计75题。健康素养包括公民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等三个方面。具备健康素养的判断标准: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1.2.3 质量控制
培训调查员, 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 采取入户面对面询问的调查方式, 由一个调查员和一个督导员共同完成每份问卷, 调查过程中和调查结束后各调查点需进行督导和复核, 数据采取双录入。
1.2.4 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方便与全国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报告中未做特殊说明的数据均为经过标准化处理, 非样本结果。采用Epi 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 SAS 9.2以及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6240人, 回收有效问卷6 206份, 有效回收率99.45%。其中男性3 128人, 占50.40%;女性3 078人, 占49.60%;城市居民2 078人, 占33.48%;农村居民4 128人, 占66.52%;年龄分布在15~69岁, 平均年龄44.17±14.57岁。
2.2 居民健康素养情况
青岛市居民健康素养的比例是12.77%, 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素养的比例分别是21.51%、13.63%和31.37%。不同人群健康素养得分及综合得分见表1。
2.3 不同特征人群健康素养
无论是总的健康素养还是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 城市居民具备率均高于农村居民 (P<0.05) 。总的健康素养男性具备率高于女性, 基本技能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男女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从年龄特征看, 除15~25岁人群外, 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素养具备率逐渐降低, 65岁以上老人在各个方面的具备率均处于劣势。从教育程度看, 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具备率也越高。硕士及以上在基本技能方面相对欠缺;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具备率远低于平均水平。但是健康生活方式素养中,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这些特征与全国健康素养普查结果相同。见表1。
2.4 五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
青岛市居民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占33.90%, 传染病预防素养占22.92%, 安全与急救素养占28.41%, 基本医疗素养占13.16%, 慢性病预防素养占8.66%。见表2。
2.5 不同人群5类健康问题分析
城市居民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高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也越高, 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远低于平均水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除65~69年龄组、不识字/少识字和硕士及以上人群外, 各特征人群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传染病预防、基本医疗和慢性病预防。其中慢性病预防健康素养具备率最低 (8.66%) , 科学健康观健康素养具备率最高 (33.90%) , 其中慢性病预防健康素养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男性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高于女性, 仅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青岛市居民具备五类健康问题素养的特征与全国普查结果相同。见表2。
3 讨论
3.1 青岛市居民健康素养占有比例情况不乐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市居民具备健康素养所占的比例为12.77%, 这一比例虽然高于全国 (6.48%) 和东部 (7.03%) [3]水平, 但仍然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数字。国外研究证明, 健康素养与不良健康结局及卫生支出之间存在负相关, 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4]。健康素养水平越低, 对现有的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也越低, 低健康素养水平和不必要的就诊、住院有一定关系。另有研究证明, 健康素养水平低的人, 容易误解处方药的说明书、造成就医错误、对食品营养成分标签不理解和较高的死亡率[5]。因此,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健康素养的提升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纳入“健康城市”的整体框架之中, 应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 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水平。
3.2 健康素养不同纬度存在明显差异
从健康素养的3个方面上看, 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具备率分别是21.51%、13.63%和31.37%, 比全国的14.97%、6.93%和20.39%, 东部的15.57%、8.03%和23.58%高[3]。基本健康技能素养在本次调查中最高, 可能的原因是本调查中技能的测试偏重于知识层面, 问题数相对较少, 导致正确率偏高。但是整体来说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方面比较低, 说明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理念, 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健康生活方式。因此, 更应该注重健康生活行为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促进健康行为形成。
5类健康问题素养中, 最高的是科学素养观念, 占33.90%;最低的是慢性病预防素养, 占8.66%, 与全国及东部地区情况相同。随着中国疾病谱的变化, 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 慢性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青岛市居民死因中慢性病占74.66%, 是引起青岛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慢性病的预防将成为卫生工作的重点, 提高青岛市居民的慢性病预防和健康素养是重中之重。
3.3不同人群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别
本次研究发现, 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8.62%) 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7.62%) 。相对城市地区, 农村地区在交通、信息获取、收入水平、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农村居民在获取健康信息方面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 应创造农村居民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 使健康教育深入基层、走进农村百姓生活, 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 促进农村居民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素养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提高, 这与中国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的科学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与教育水平的关系基本一致[6]。公众文化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健康素养水平, 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 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前提条件, 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 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及措施, 应重视儿童、学生的健康教育, 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本研究发现, 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 仅为3.81%。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由于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较差, 导致其死亡率高于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老年人[7]。青岛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老年人是多种疾病的易发人群, 尤其是慢性病, 对老年人应开展按时体检、按时服药、自我检查、自我管理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有助于减少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 提高慢性病控制率, 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Current bibliographies in medicine[EB/OL].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health-literacy.html
[2]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卫生部, 2009.
[3]王萍, 毛群安, 陶茂萱, 等.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4) :243-246.
[4]马少华.广州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D].广州:中山大学, 2006.
[5]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National action plan to improve health literacy[R].Washington, DCAuthor, 2010.
[6]何薇, 张超.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对对科学技术的态度[J].科普研究, 2008, 3 (10) :8-37.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