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语考试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汉语考试范文(精选8篇)

汉语考试 第1篇

近十年来, 我国留学生数量迅猛发展, 其中医学留学生数量增长最为迅速。目前医学留学生学历教育使两种语言, 一种是针对南亚、中东等以英语系为主要语言的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模式;另一种就是针对中亚等非英语系国家的汉语教学模式, 这就需要对留学生进行2年左右的汉语预科。学生汉语水平考试 (简称HSK) 考试达到4级就可以进入专业学习。本文探讨如何将HSK考试与平时的汉语预科教学相合, 做到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顺利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HSK考试分为基础, 初、中等, 高级三大级。留学生主要参考基础考试。HSK基础考试内容分三项:听力理解 (50题, 约35分钟) , 语法结构 (40题, 40分钟) , 阅读理解 (50题, 60分钟) 。

2教学对策

2.1分等级小班授课。所有学生均进行入学考试, 根据学生汉语程度不同分成相应等级班级, 使得汉语教学能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基础。每班人数不超过15人, 保证汉语教学效果。

2.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速度。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古诗、成语, “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 结合对文章、古诗、成语的讲解, 穿插历史背景的介绍, 逐步提高学生对呆板文字的理解能力, 对文化的了解和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 阅读由浅和深、由简到繁、由交际到文化、由具体到抽象, 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速度的目的。

2.3加强词汇组词、造句、书写训练。HSK不同级别有具体的词汇量表, 根据留学生汉语书写能力差的实际情况, 将HSK词汇量表中的词组词、造句, 加深理解, 并明确具体的书写要求, 并反复复习和听写考试, 加深记忆。

2.4加强“文化教学”。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要达到语言的教学理想目标, 文化教学不可或缺[1]。着意将汉语歌曲、中化饮食、水墨画、剪纸、戏曲等传统文化引入汉语教学内容中, 通过文化熏陶, 让留学生更加理解汉字、更加理解汉语。

2.5活跃课堂气氛, 强调情景教学, 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开口说汉语。在课堂教学上, 认真备课, 充分利用好45分钟, 上课情绪饱满, 激发学生表达欲,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2];幻灯有大标题有层次, 不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利用网络媒体技术, 收集各种音乐、舞蹈、图片材料激发学生想像力;充分考虑单位时间的信息量, 精心挑选每断视频;除了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各种场景, 三五人一组, 模拟语言交际的体验,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2.6加强教师之间横向沟通,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汉语预科课程分为:听力口语、精读、汉语综合、医学汉语, 到高级班阶段还开设写作课程。老师学历层次都在硕士以上, 基本都是语言教育专业精英, 但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克服“单独做战”, 注重集体背课, 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达到各门课程相辅相承, 相互映衬, 不断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7开设HSK考前辅导课, 以考促学。课堂教学以理解和提高为主, 达到言语、技能平衡发展。而HSK考前辅导, 侧重于历年来考试题型, 每个等级需要掌握的字、词训练, 考试时应试技巧等等。通过考前强化训练和辅导, 使学生能顺利通过HSK考试, 增加学习汉语信心。

摘要:针对医学院校留学生汉语授课预科教育, 本文探讨如何将HSK考试与平时的汉语预科教学相合, 做到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顺利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希望能对其他专业的汉语预科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预科,HSK

参考文献

[1]闫晓松.对医学留学生HSK (汉语水平考试) 的推广和教学对策[J].神州, 2014 (11) :52-53.

汉语水平考试 第2篇

为使汉语水平考试(HSK)更好地服务于考生及考试用户,“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组织国内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充分调查、了解海外实际汉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吸收原有HSK的优点,借鉴近年来国际语言测试研究最新成果,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将汉语考试与汉语教学、教材相结合,通过调整、增加考试等级,推出了新汉语水平考试(HSK)。

一、考试结构

新HSK是考查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权威的、科学的国际化考试。它覆盖面更广,从低到高,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HSK(六级)。在笔试之外,还有一项面向所有考生的HSK(口试),口试采用录音形式。

二、考试等级

新HSK参考《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与其对应关系及各等级词汇量如下表所示:

新HSK 词汇量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欧洲语言框架(CEF)HSK(六级)5000及以上 六级

C2 HSK(五级)2500 五级

C1 HSK(四级)1200 四级

B2 HSK(三级)600 三级

B1 HSK(二级)300 二级

A2 HSK(一级)150 一级

A1

三、考试原则

新HSK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考试设计与目前国际汉语教学现状、使用教材紧密结合。新HSK关注评价的客观、准确,更重视促进考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发展。新HSK制定明确的考试目标,探索提高汉语学习效率的新途径,将对国际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考试用途

新HSK延续原有HSK一般(或通用)汉语能力考试的定位,面向成人汉语学习者。其成绩可以满足多元需求:

1.为院校招生、分班授课、课程免修、学分授予提供参考依据。2.为用人机构录用、培训、晋升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3.为汉语学习者了解、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4.为相关汉语教学单位、培训机构评价教学或培训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五、成绩报告

考生在考试结束后3周内获得成绩报告。

新HSK报告考试分数,不按分数设定等级。HSK(一级)、HSK(二级)设合格分数线,其它等级只报告分数。

六、HSK介绍

HSK(一级)介绍

HSK(一级)考查考生的日常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级、《欧洲语言框架(CEF)》A1级。通过HSK(一级)的考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汉语的能力,能理解并使用熟悉的日常用语和一些非常简单的句子,满足具体的要求。

考试对象:HSK(一级)主要面向在海外按每周 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一个学期(半学年),掌握 150个最常用词语和与之相应的语法知识的考生。

HSK(二级)介绍

HSK(二级)考查考生的日常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二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A2级。通过HSK(二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熟悉的日常话题进行简单而直接的交流,达到初级汉语优等水平。

考试对象: HSK(二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个学期(一学年),掌握3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HSK(三级)介绍

HSK(三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1级。通过HSK(三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任务,在中国旅游时,可应对遇到的大部分交际任务。

考试对象:HSK(三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三个学期(一个半学年),掌握6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HSK(四级)介绍

HSK(四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2级。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

考试对象: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HSK(五级)介绍 HSK(五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1级。通过HSK(五级)的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考试对象

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考试对象: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HSK(六级)介绍

HSK(六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2级。通过HSK(六级)的考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听到或读到的汉语信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考试对象

汉语考试 第3篇

有教学, 就应该有考试, 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 在变换环境之后,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变得复杂起来。

在我国, 传统的考试方法也就是做试卷, 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本国学生之所以能够一拿到试卷就动笔作答, 这是以他长年浸泡在汉语环境下为前提的。外国学生自小所学、所思、所用的并不是汉语, 要让一个个的方块字在他们心里扎根,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对于世界上流行的欧美语言, 汉语的学习难度要大得多, 这主要是作为语言基本元素的汉字不仅数量多, 而且笔画复杂。在学生熟练地识记汉字之前, 单纯做试卷的方法很难行得通。

在新的环境下, 教师只有打破陈规, 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指导思想上作相应的改变, 考试才有可能成功。

我认为, 中文教师施行考试的障碍之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考试模式和观念。一门语言作为母语来学习和作为外语来学习, 这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在本国以外, 学生由于缺乏语言运用的环境, 他们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形成是比较缓慢的。因此, 当汉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兼顾听、说、读、写的要求, 在考试的设计上, 要改变以笔试为主的做法, 树立更为全面的考试观这不仅是全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 也是破解考试难题的关键。

那么, 什么是“更为全面的考试观”呢?这其实不难理解。“全面的”也就是涵盖了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在我国,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 (HSK) 即是这类考试的典型代表。从2007年开始, 国家考试中心推出了新版的HSK, 它包括主试卷 (听力和阅读理解) 、写作试卷和说话试卷三部分。这三部分考试不是同时进行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其中一个。

HSK为组织海外学生考试提供了一个范例, 但要照它的标准和方法来实施, 这显然不现实, 毕竟海外学生一般学汉语的时间都不长, 不具备良好的汉语基础。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教师自身所实施的考试可以更简便, 更灵活。至于采用何种形式的考试, 这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

在马达加斯加任教期间, 我给学生的考试是与阶段学习和颁发结业证书结合起来的, 考试的形式则参照了国内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我把12册《汉语》课本分成四个阶段来完成:1~4册为初级班, 5~8册为中级班, 9~12册为高级班。学生每学完四册书, 就要参加结业考核, 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每一次考试, 听、说、读是基本的内容, 书面表达则从中级班开始实施具体做法是:预先定下几个写作题目, 由学生选择写成文章, 再在考试时演讲。“写”的要求最终通过“说”的形式体现出来。

下面结合我的做法, 谈谈考核题目的编写。

正如普通话测试一样, 考核题目有好多套, 以便学生抽取准备。题目要编写多少套才合适?这要视考生人数而定, 考生多, 当然就要多准备几套。各套题目之间是否应做到内容完全不同?我觉得不必要, 也很难做到。像自我介绍及回答问题这部分, 所列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主考人员只要按要求从中选取提问即可。又比如认字识词这一部分, 有的班级所学的词汇不多, 如果题目套数较多, 在字词的分配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字词的搭配编排看起来很简单, 但细细一琢磨才发现这工作一点儿都不轻松。首先我们要对课本的字量和词量进行统计, 然后再分配组合每一组字词应该包括各种读音, 也不能单从某一册书中抽取, 而是较均匀地从四册书中选择。由于考虑到读音和来源的均衡性, 每编一组字词都要把四册书过一遍, 费时费力那是必然的。

题目的第三部分是短文朗读。朗读材料不能太长, 100~200字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也不能有太多生字, 我们国内的一些小学课文就很不错, 比如《彩色的“蘑菇”》《落叶》《我们的祖国》《毛驴卧冰》《我是什么》《骆驼和羊》等。国家有关部门向海外的华文教育基地提供了数量不少的学习资料, 只要认真留意, 这类小文章应该可以找到。

自我介绍及回答问题, 认字识词和短文朗读, 加上从中级班开始的演讲, 这是我在马达加斯加实施考试的四个基本部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关题目可以灵活变通。比如初级班, 第一部分是回答问题, 看起来没有自我介绍, 但它其实包含在几个必答问题中, 即: (1) 你叫什么名字? (2) 你是哪一个国家的人? (3) 你工作了吗? (4) 你在哪儿上班 (或你在什么学校读书) ? (5) 你学汉语有多长时间了?把自我介绍转换成问答的形式, 简单易行。只不过, 在题目的量上要注意平衡, 中级班、高级班的题量比较大, 短文朗读就只安排一篇 (当然篇幅相对长一点儿) , 而初级班则安排两篇。

在设计问答和演讲题目时, 要注意不能和学生的实际相差太远, 而应该与课文内容以及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 “在汉语班上, 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一边工作, 一边学汉语, 是吗?”“今天比昨天冷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等等, 这些问话包含的句型都是课文里来的, 即“是还是”“一边一边”“比”“最”。又比如以下写作题目:《我是怎样学汉语的》《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公外婆》《我的一天》、《马达加斯加的四季》等, 这些题目学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有的甚至可以模仿课文来写。

通过以上介绍, 我们能不能看出这个考试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体现了什么指导原则?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切合学生实际, 二是尽可能减小或避开学生难以解决的困难, 三是便于操作, 尽可能通过一次考试来反映学生的情况。例如, 马达加斯加京城中华学校是一所业余学校 (学员以大中学生和社会人士为主) , 只有一位中文教师, 每次考试都要邀请中国大使馆和华侨总会的有关人员前来, 否则难以进行。

组织海外学生考试, 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首先要构思考试的形式, 然后编写题目, 再帮助学生作好考前准备。编写考题十分烦琐复杂, 却要耐心细致;输入电脑、排版打印、复印等, 都得自己动手。讲解汉字知识和查字典的方法, 为学生修改演讲稿, 这是考前准备中至关重要的两项 (关于汉语字典词典, 建议教师们选用按笔画数检字的, 部首查字法学生不容易掌握) 。其他一些小的方面, 如学生名字、工作单位、就读学校的中文翻译等, 也不应该忽略。总而言之, 教师要能够预想到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着手解决。

古代汉语考试题 第4篇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 之 亚 常 卍(wàn),佛教名词,象征吉祥福瑞,武则天定为汉语读“万”。受 严 邻

巡 希 幽 胡 怡 攻 书 民 煎 者 茁 贰 郊 望平术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⒋ 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⒌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⒍ 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六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类?根据字型判断它们在句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⒈ 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⒉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⒊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⒌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⒍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⒎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⒏ 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江琬《传是楼记》﹚

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A﹚组:

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⒊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⒋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⒌ 间命工斲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 《传是楼记》﹚ ⒍ 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⒏ 却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⒐ 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B﹚组:

⒈ 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⒉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⒊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⒌ 夫鹓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⒍ 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⒎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⒏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⒐ 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⒑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八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 ⒈ 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追日》﹚

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⒊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⒋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⒌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⒍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⒎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⒏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⒐ 由汉室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 《传是楼记》﹚ ⒑ 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⒈ 肉事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⒉ 而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⒊ 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安之战》﹚ ⒋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⒌ 其乡人曰:“肉事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⒈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呼?﹙《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⒊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⒌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⒍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⒎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⒏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⒈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⒉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⒋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⒌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⒍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⒈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⒉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⒊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⒋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⒌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⒍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上》﹚

⒎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⒏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⒐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⒑ 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做状语)?

⒈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⒉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两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⒊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⒌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⒍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⒎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⒐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⒑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⒈ 儿能骑羊引弓射乌鼠,少长则射狐兔。﹙《汉书·匈奴传》﹚ ⒉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⒊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⒋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⒌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⒍ 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⒎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⒏ 献公说,曰:“壁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易长矣。”《韩非子·十过》﹚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字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⒉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⒊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⒌“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⒍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於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而已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於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於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传》)练习三

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四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五 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 行中书省 二千石 谥号 闰月 知府

六 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七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阴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阴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籑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A)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B)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2.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手册》)(C)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十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点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於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十一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它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练习四

一 解释下列名词:

疏 读为 读若 衍文 句读 正义 十三经注疏 古文辞类纂 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或词组。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伦》)

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毒》)6.子夏之晋,过魏,有读史记者:“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三 下列的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晁错《论贵粟疏》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欧阳修《泷冈阡表》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曾鞏《墨池记》

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兴也北风寒冷之风雱盛貌笺云寒冷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凉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惠爱行道也笺云性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疾时政也○好呼报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虚其邪既亟(虚虚也亟急也笺云邪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疏]北风至只且○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凉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欲以共归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尽也只且语助也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4.郑玄对“邪”是怎么解释的?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五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侍前左右执子刀而进晏子止之而问於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使自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公怨积於百姓兵弱於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於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上》)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即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於法枉於法则免於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於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练习五

一 解释下列词语: 四六 工对 律赋 互文

二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2.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屈原《离骚》)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四 分析下面两组句子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五 利用工具书查处下面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六 指出下面各句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褘、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2.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5.故有志深轩冕而汎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醴,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9.势家多所宜,咳吐自成珠。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芻。(赵壹《刺世疾邪赋》)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七 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八 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予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讬?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九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王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於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於秦其子襄王复用馋言迁屈原於江南而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练习六

一 “ 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二 熟记先秦古韵三十部和“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韵目。

三 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四 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 破读 三十六字母 出韵 双调 借对 词牌近体诗 一字豆 重唇音 绝句 排律

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3.穹室熏鼠,塞墐向户。(《诗经·豳风·七月》)

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6.比尔维何,维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

7.择三有事,亶候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交》)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六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双声联綿词和叠韵联綿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母。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2.黾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经·大雅·生民》)4.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经·豳风·七月》)5.忳郁邑余侘傺兮,余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6.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屈原《哀郢》)7.迴穴冲陵,萧条众芳。(宋玉《风赋》)

8.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悽惏慄,清凉增欷。(宋玉《风赋》)9.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枚乘《七发》)10.瀄汩潺湲,披扬流洒。(枚乘《七发》)

七 利用工具书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的词哪些是同源词,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A)组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2.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4.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枚乘《七发》)

5.若华夕曜,岩泽气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B)组

1.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豳风·七月》)、2.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经·大雅·生民》)

3.余既滋兰之就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4.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萧统《文选序》)

5.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八 下面一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黏失对之处)。前 出 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人 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簾声。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九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汉语考试 第5篇

(一) 突出了各阶段的重点难点, 使教学有所侧重, 便于教学研究

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 (新YCT) 是专门为国外中小学生汉语学习者而设计和研发的一种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新YCT词汇大纲中1~3级词汇还按照词性进行了分级, 划分了词类。按词性分级是一种最基本的对词进行分级处理的方法, 新YCT大纲对于词汇的分级是最基础的分级, 这样的分级是不足以满足课堂教学实践的。本文将已经按照词性分级处理后的所有词汇遵循“词与语法贯通”的原则进行了再分级, 分出重点词汇和非重点词汇。这样的分级突出了各个阶段的重点、难点, 使教学有所侧重, 对于实际的教学设计有所裨益, 对于未来新YCT大纲相应配套教材的编写也有参考价值。

(二) 虚词优先, 词与语法兼顾

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重中之重。新YCT大纲词汇的再分级处理, 使虚词的重要性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分级处理中虚词优先, 所有虚词均列入重点词汇I, 是重点中的重点。同时, 笔者参考新YCT大纲语法大纲, 筛选出所有含有语法项目的词汇, 使新YCT大纲词汇的再分级处理兼顾了语法项目。

二、对《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大纲》 (新YCT大纲) 分级处理的原则

(一) 在新YCT大纲原分级处理基础上再分级处理的原则

本文对《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大纲》 (新YCT大纲) (1~4级) 的分级处理, 是在新YCT词汇大纲原有1~4级分级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分级处理, 从而突出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

(二) 重视虚词, 词与语法贯通的原则

虚词, “实词”的对称,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在现代汉语中, 虚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与实词相对的一类词, 其要义在于它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种语法手段。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经常出现在虚词上, 所以在词汇分级处理时对虚词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对新YCT大纲再分级处理时, 十分重视虚词的地位, 将所有虚词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列入重点词汇, 同时遵循词与语法贯通的原则, 其他所有含有语法项目的实词也被列入重点词汇。

(三) 强调区分重点与非重点, 不区分可讲与可不讲的原则

大纲词汇与一课书出现的词汇不同, 大纲中的每一个词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词。因而, 对于新YCT大纲的再分级处理的过程中, 只能区分重点词或难点词, 以及非重点词, 而不能也无法确定可讲或可不讲的词。因此, 本文对于新YCT大纲词汇的再分级处理强调区分重点词汇和非重点词汇, 不区分可讲词汇和可不讲词汇。

三、对新YCT大纲词汇的再分级处理的结果

(一) 重点词汇Ⅰ

1.一级词汇

动词 (2) :是 有

代词 (11) :我 你 他 她 我们 这 (这儿) 那 (那儿) 哪 (哪儿) 谁 什么 几

数词 (1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量词 (2) :个 岁

副词 (2) :不 很

连词 (1) :和

介词 (1) :在

助词 (2) :的 吗

2.二级词汇

名词 (2) :里面 上边

动词 (5) :是 有 会 要 可以

代词 (14) :我 你 他 她 我们 这 (这儿) 那 (那儿) 哪 (哪儿) 谁 什么 几 怎么 怎么样 多少

数词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两 零

量词 (4) :个 岁 块 只

副词 (5) :不 很 也 没有 真

连词 (1) :和

介词 (2) :在 比

助词 (4) :的 吗 了 呢

3.三级词汇

名词 (9) :里面 上边 前 后 左 右 下 旁边 外面

动词 (6) :是 有 会 要 可以 能

代词 (19) :我 你 他 她 我们 这 (这儿) 那 (那儿) 哪 (哪儿) 谁 什么 几 怎么 怎么样 多少 您 它 每 /为什么/ 自己

数词 (16)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两 零 半 百 千 第一

量词 (8) :个 岁 块 只 本 次 件 些

副词 (14) :不 很 也 没有 真 都 别 一起 太 再 就 最 还 当然

连词 (4) :和 因为 所以 但是

介词 (3) :在 比 把

助词 (7) :的 吗 了 呢 得 过 吧

4.四级词汇

名词 (14) :里面 上边 前 后 左 右 下 西 旁边 外面 北方 东 南 中间

动词 (9) :是 有 会 要 可以 能 可能 应该 敢

代词 (22) :我 你 他 她 我们 这 (这儿) 那 (那儿) 哪 (哪儿) 谁 什么 几 怎么 怎么样 多少 您 它 每 /为什么/ 自己 大家 其他 别人

数词 (17)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两 零 半 百 千 万 第一

量词 (23) :个 岁 块 只 本 次 件 些 层 公斤 公里 刻 辆 双 条 页 元 张 种 俩 (数量词) 一点儿 一会儿 一下儿

副词 (33) :不 很 也 没有 真 都 别 一起 太 再 就 最 还 当然 必须 大概 到处 多么 非常 更 还是 互相 极 经常 马上 先 一定 一共 已经 一直 /越来越/ 正在 另外

连词 (13) :和 因为 所以 但是 或者 然后 虽然 无论 只要 不但……而且…… 一边……一边…… 既……又…… 如果……那么……

介词 (11) :在 比 把 被 除了 从 离 对 关于 为了 向

助词 (10) :的 吗 了 呢 得 过 吧 啊 地 着

(二) 重点词汇Ⅱ

1.一级词汇

名词 (7) :今天 明天 现在 月 号 星期 点

动词 (4) :去 爱 喜欢 认识

2.二级词汇

名词 (12) :今天 明天 现在 月 号星期 点 年 分钟 昨天 早上 晚上

动词 (7) :去 来 做 爱 喜欢 认识 觉得

3.三级词汇

名词 (19) :今天 明天 现在 月 号 星期 点 年 分钟 昨天 早上 晚上 中午 小时 时候 时间 去年 意思 事情

动词 (12) :去 来 做 回 给 懂 爱 喜欢 认识 觉得 想 知道

形容词 (1) :对

4.四级词汇

名词 (26) :今天 明天 现在 月 号 星期 点 年 分钟 昨天 早上 晚上 中午 小时 时候 时间 去年 刚才 将来 以前 周末 最近 意思 事情 办法 心情

动词 (16) :去 来 做 回 给 懂 爱 喜欢 认识 觉得 想 知道 好像 记得 明白 以为

形容词 (9) :对 方便 附近 合适 马虎 清楚 突然 一样 准时

(三) 非重点词汇I

1.一级词汇

动词 (6) :谢谢 再见 看 吃 喝 叫

2.二级词汇

动词 (19) :谢谢 再见 请 /不客气/ 对不起/ 没关系/ 看 吃 喝 叫 坐 买 画 说话 玩 学习 睡觉 起床/打电话/

3.三级词汇

动词 (55) :谢谢 再见 请/不客气/ 对不起/ 没关系/ 欢迎 看 吃 喝 叫 坐 买 画 说话 玩 学习 睡觉 起床/打电话/ 听 读 写 开 关 问 走 穿 洗澡 找 笑 哭 帮助 让 休息 运动 跑步 游泳/踢足球/ /打篮球/ 唱歌 跳舞 完 生病 迟到 感冒 卖 进 出 丢 上网 拿/刮风/ /下雪/ 送

4.四级词汇

动词 (140) :谢谢 再见 请/不客气/ 对不起/ 没关系/ 欢迎 祝贺 看 吃 喝 叫 坐 买 画 说话 玩 学习 睡觉 起床/打电话/ 听 读 写 开 关 问 走 穿 洗澡 找 笑 哭 帮助 让 休息 运动 跑步 游泳 /踢足球/ /打篮球/ 唱歌 跳舞 完 生病 迟到 感冒 卖 进 出 丢 上网 拿 /刮风/ /下雪/ 送 搬 比赛 毕业 变化 表演 参观 参加 尝 出发 打扰 打扫 打针 带 戴 等 锻炼 发烧 放 放假 复习 /感兴趣/ 告诉 够 挂 还 换 加 坚持 减 见面 讲 教 接 借 介绍 决定 开会 开始 考试 /来得及/ 离开 联系 练习 /聊天儿/ 流汗 旅游 迷路 爬山 排队 骑马 起来 散步 上班 受不了/ 刷牙 躺 /弹钢琴/ 讨论 听说 停 同意 脱 忘记 习惯 响 行 醒 选择 用 站 照顾 照相 住 注意 准备 猜 打算 担心 害怕 难过 生气 熟悉 讨厌 小心 希望

(四) 非重点词汇II

1.一级词汇

名词 (25) :家 学校 商店 中国人 爸爸 妈妈 哥哥 姐姐 老师 手 口 眼睛 头发 耳朵 鼻子 个子 猫 狗 鸟 鱼 水 牛奶 米饭 面条 苹果

形容词 (7) :好 多 大 小 长 高 高兴

2.二级词汇

名词 (49) :家 学校 商店 房间 医院 北京 中国人 爸爸 妈妈 哥哥 姐姐 老师 弟弟 妹妹 同学 学生 朋友 医生 手 口 眼睛 头发 耳朵 鼻子 个子 脚 猫 狗 鸟 鱼 熊猫 水 牛奶 米饭 面条 苹果 茶 香蕉 包子 铅笔 书包 桌子 椅子 电视 汉语 名字 天气 颜色 钱

形容词 (14) :好 多 大 小 长 高 高兴 冷 热 漂亮 好吃 红 黄 绿

3.三级词汇

名词 (88) :家 学校 商店 房间 医院 北京 车站 教室 动物园 中国人 爸爸 妈妈 哥哥 姐姐 老师 弟弟 妹妹 同学 学生 朋友 医生 爷爷 奶奶 小姐 先生 手 口 眼睛 头发 耳朵 鼻子 个子 脚 身体 猫 狗 鸟 鱼 熊猫 老虎 猴子 水 牛奶 米饭 面条 苹果 茶 香蕉 包子 鸡蛋 西瓜 面包 菜 饺子 果汁 蛋糕 水果 生日 铅笔 书包 桌子 椅子 电视 衣服 裙子 裤子 鞋 杯子 飞机 公共汽车 电脑 电影 玫瑰花 礼物 雨伞 药 自行车 汉语 名字 天气 颜色 钱 东西 课 问题 年级 太阳 月亮

形容词 (38) :好 多 大 小 长 高 高兴 冷 热 漂亮 好吃 红 黄 绿 蓝 少 白 黑 忙 快 慢 远 近 累 新 可爱 饱 饿 坏 舒服 着急 快乐 难 胖 瘦 男 女 疼

叹词 (1) :喂

4.四级词汇

名词 (182) :家 学校 商店 房间 医院 北京 车站 教室 动物园 草地 长城 超市 公园 国家 楼 门口 桥 上海 体育馆 图书馆 洗手间 校园 中国人 爸爸 妈妈 哥哥 姐姐 老师 弟弟 妹妹 同学 学生 朋友 医生 爷爷 奶奶 小姐 先生 阿姨 儿子 服务员 孩子 护士 警察 邻居 女儿 售票员 叔叔 孙子 手 口 眼睛 头发 耳朵 鼻子 个子 脚 身体 肚子 脸 腿 猫 狗 鸟 鱼 熊猫 老虎 猴子 虫子 大象 蝴蝶 兔子 水 牛奶 米饭 面条 苹果 茶 香蕉 包子 鸡蛋 西瓜 面包 菜 饺子 果汁 蛋糕 水果 冰激凌 饼干 烤鸭 梨 葡萄 巧克力 汤 糖 桃 西红柿 羊肉 饮料 生日 春季 冬 寒假 秋 暑假 夏 铅笔 书包 桌子 椅子 电视 衣服 裙子 裤子 鞋 杯子 飞机 公共汽车 电脑 电影 玫瑰花 礼物 雨伞 药 自行车 报纸 冰箱 窗户 床 词典 地铁 地图 电灯 电梯 电子邮件 排球 盒子 花 火车 空调 筷子 盘子 乒乓球 沙发 手表 玩具 网球 信封 眼镜 钥匙 游戏 杂志 照片 汉语 名字 天气 颜色 钱 东西 课 问题 年级 太阳 月亮 成绩 初中 大海 地址 功夫 工作 号码 节目 节日 句子 生活 声音 新闻 星星 云 知识 作业

形容词 (73) :好 多 大 小 长 高 高兴 冷 热 漂亮 好吃 红 黄 绿 蓝 少 白 黑 忙 快 慢 远 近 累 新 可爱 饱 饿 坏 舒服 着急 快乐 难 胖 瘦 男 女 疼 矮 安静 安全 聪明 错 短 干净 渴 贵 健康 紧张 旧 辣 老 礼貌 厉害 凉快 年轻 努力 便宜 暖和 破 奇怪 晴 认真 容易 甜 危险 幸福 勇敢 有名 圆 重要 特别 难过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普及本) , 1999.5257.

汉语考试 第6篇

信度和效度是评价语言测验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不过,信度具有一定的静态性,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信度的高低可以从测验本身获得刚性的佐证。效度则是柔性的,只能依据各种经验证据、理论证据或统计证据论证测验效度的高低。效度验证必须以测验分数的使用、解释或推断为参照点,依靠各种外部证据证明效度的高低。对于语言能力测验而言,最重要的是构想效度问题,即“语言测验实际测得的东西与理论假设的语言能力要素或心理特征相吻合的程度”(舒运祥,1999)。如果测验的构想效度不高,那么测验结果(测验分数或测验表现)就无法对被试语言能力的高低做出有效的解释或推断,更无法准确地对考生在非测量情景中的语言表现水平做出有效的概括。

很久以来,关于效度,特别是构想效度的定义问题,在心理测量学界颇具争议。有不少学者主张将效度划分为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构想效度等不同形式,但Messick(1981,1989,1996)、Cronbach(1971)和Bachman(1990)等人认为,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是获得构想效度的手段,三者具有一元结构性。通过专家评判获得的内容效度,以及通过测验之间的相关分析所获得的效标效度,只是为构想效度提供证据和输入而已(Shohamy,1991),因此,在所有的语言能力测验中,构想效度问题都是测验设计、开发和使用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在构想效度的验证过程中,获取证据的来源越广泛,证明测验使用或分数解释有效的说服力就越强。效度验证时所获得的各种类型的证据,包括重要的、但未必支持测验使用或解释的证据,都应该被测验开发者予以评估甚至采纳,以编制出更有效的测验或对现行测验进行必要的改进,使之更合理。证明测验使用或解释具有构想效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证据的动态过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测验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某种理论依据是否吻合来说明测验是否有效,或者依靠专家的经验判断从测验内容方面探讨效度的高低,也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方法获得实证证据对效度进行验证。总之,效度验证不是一劳永逸的即时过程,而是一个使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多渠道不断进行证据积累的历时性论证过程。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以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一般汉语能力为唯一目的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其测量结果对考生求学、求职以及汉语能力评价的影响后效均具有高风险性,因此,HSK从设计之初就十分重视测验的效度问题。HSK考试的基本理念是,以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为主线,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标准化形式(多项选择题)为基本方向(刘英林,1989)。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考生的一般语言能力,在测验任务设计时,要对考生的目标语言使用域及交际特征进行分析与概括,并从中选取若干典型样本作为测验任务。

考虑到听力理解能力测试在汉语水平考试中的特殊性,本文拟使用实证统计法专门研究听力理解测验的构想效度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运用多元等级聚类分析法对HSK听力理解测验的三种任务形式,即句子、简短对话和长对话(或讲话)三种听力测验项目所测量的潜在纬度结构进行考察,然后验证测验项目纬度结构与HSK听力理解能力的一元结构构想是否吻合,最后以本研究的统计证据为基础,从提高测验任务的真实性角度出发,在不损害测验效度并维持现有分数体系的前提下,对HSK(初、中等)听力理解测验任务类型的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对未来HSK测验方式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二听力测验的构想与测验方法

听是语言交际活动、二语习得的前提,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学习者生存、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Anderson,1999)。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以听和读为主要形式的接受型技能总是先于表达型技能(邹申,2005)。从语言能力结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语言能力模型都将听力理解能力看作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理解能力被公认为是一个人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第二语言教学和测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语言测验,均以相当大的权重将听力理解能力列为必考的内容之一(如TOEFL、IELTS、MELTB、TEF、J-TEST、CET、PETS等)。不过,语言理解能力属于一种非常复杂的构想,因而对听力理解能力的认识是人类从心理学、语言学角度不断探索的漫长过程。从现有的L1和L2听力研究文献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测验可以依据的、被普遍接受的听力能力解释理论。在实践中,测验设计者往往在参考其他相关测验的基础上,凭知觉或个人经验来编制听力理解测验(Buck,1991),因此,测验质量保证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使用什么样的测验任务来测量听力理解能力,无疑是影响测验使用或分数解释效度的关键。

由于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抽象的特质,它本身不能像物理测量那样进行直接测量,只能建立在对经验事实或行为观察的基础上(陈宏,1997)。因此,测验设计和开发者必须根据构想定义的能力要素,从那些与一般语言能力具有潜在对应关系的目标语言使用域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听力材料作为测验任务输入,然后针对听力理解材料设计一个或若干个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加工输入材料的基础上,从备选项目中选出正确答案。最后再根据被试在测验任务上的表现情况,来推断其在目标语言使用域中的一般听力理解能力或特征。在应用性测量中,了解考生在特定测验任务上的表现,并不是测量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把被试在测验上的表现或分数解释为个人语言能力水平指标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恰当程度,而不是仅仅把被试的测验表现解释为其参加特定测验的应试能力(Bachman and Savignon,1986)。听力测试的有效程度就在于测试结果能否真正反映考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听力理解能力,因此听力测验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言应用任务特征的吻合程度,是影响测验构想效度的关键要素之一(Bachman&Palmer,1996)。如果两种任务特征脱节,那么考生在测验任务上的表现水平对考生在目标语言应用域中的语言使用表现就没有足够的概化能力(见图1),即测验缺乏构想效度。

HSK(初、中等)的听力理解测验部分,在遵循HSK总体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主要承担对考生一般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测量,即“通过测量考生能否听懂语速正常的句子、对话和一般题材的讲话(或长对话)来考察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刘英林等,1989)。测验所选用的语料在内容和题材等方面适当广泛。在语料集层面上追求多元性、平衡性和中立性,避免语料在风格和内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性,以便为不同地点、以不同方式和依据不同教材学习汉语的考生群体提供均等的考试刺激条件。

HSK(初、中等)的效度问题,一直是设计和开发者最关注的问题。刘英林(1994)对HSK(初、中等)设计的理念进行过最基本的探讨。张凯(1991)用因素分析法对HSK(初、中等)测验的构想效度进行了研究,郭树军(1995)、陈宏(1997)分别用Grant Henning的内部结构效度法和多质多法就HSK(初、中等)的构想效度作过考察。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即:尽管HSK(初、中等)考试的测验操作结构由4个分测验、9个小部分所构成,但从测验实际所测量到的能力因子来看,HSK(初、中等)主要测量了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HSK(初、中等)的听力理解测验构想就是考生的一般汉语听力理解能力。

三听力测验项目的聚类分析

HSK(初、中等)的听力理解测验任务,由基于三种不同类型的言语刺激形式所设计的50个多项选择题所构成,测验试题包括句子理解15题(S01~S15)、简短对话理解20题(S16~S35)以及长对话或讲话理解15题(S36~S50)。测验的具体操作结构见图2。通过三种相对独立的测验任务来测量考生能否了解句子、简短对话和讲话的基本大意,跳跃障碍,抓住主要信息或重要细节,根据所听到的材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理解说话人的目的和态度。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测验项目进行聚类分析来探索句子理解测验任务是否测量了相对独立的因子。

(一)研究样本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内32个考点参加HSK(初、中等)考试的7828名考生的实测数据。本研究只对由句子理解、简短对话和长对话(或讲话)三部分所构成的听力理解测验部分进行统计分析。为了确保研究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我们从考生团体中随机选取1000名考生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结构和测验分数描述情况见表1。

(二)研究目标

HSK(初、中等)的听力理解测验部分,一共由50个多项选择题构成。出于对HSK试卷进行等值处理的需要,在听力理解测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嵌入了4个“锚题”,为了排除“锚题”曝光率因素给研究结果可能带来的统计“噪音”,本研究不考虑考生在“锚题”上的作答反应情况,只对卷标为J323卷的42个有效测验项目进行实证聚类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等级聚类分析法。等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简称HCA)是一种根据变量之间相似程度或距离远近进行聚类的多变量分析程序。在对测验项目进行聚类以前,先不考虑每个测验项目所属的刺激结构,也不局限于项目预期测量功能(functioning)的先验判断,而是把测验项目看作平行变量,淡化每个测验项目在试卷卷面中的自然结构和篇章或任务类型的约束关系,根据被试作答的认知反应模式,以考生实际认知反应的相似程度为分类基础。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则是,被分在同一类内的测验项目,应该具有尽可能大的同质性,而被分在不同类内的项目之间则应该具有尽可能大的异质性。

由于测验采用的是(0/1)二分记分法,因此聚类研究可供选择的测度指标有简单匹配系数、雅可比系数和果瓦系数等三种(郭志刚,1999)。本研究采用雅可比系数为测度指标,以组间平均联结法为聚类方法,用逐次聚类的方式对3种听力测验任务的42个多项选择题进行统计分类。

(四)聚类输出结果

聚类分析的结果,最终以聚类树状图的形式将所有项目成员之间的嵌套关系、等级层次关系等形象地显示出来。据此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项目间的聚合、亲疏关系。项目树状图可以从横向上揭示类和类之间的异质程度,在同一类内可以反映项目之间的同质性;在纵向上可以揭示亚类和母类之间的等级层次关系。通过考察测验项目聚类结构与测验任务操作结构之间的对应情况(测验任务与测验项目的操作结构情况,见图2),来探讨测验项目与任务类型之间的约束关系。研究样本的统计聚类结果见图3。

(五)聚类结果解释

根据对聚类树状图的直观分析可以明显地发现:所有的听力测验项目几乎均以“从下而上”的方式逐级递增而被聚合为一个大类。测验项目的聚类顺序与测验任务的顺序之间没有对应性。项目的聚类结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在以句子、简短对话和长对话(或讲话)三种任务为约束关系的42个听力理解测验项目中,只存在两组连锁项目,分别是第15题和第37题、第47题和48题;

2.从整体上看,测验项目并没有按照测验任务的分类约束关系进行对应聚类;

3.测验任务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等级嵌套关系,测验项目的潜在纬度只有一个。

四讨论

语言测验任务的选择,是测验设计理念的体现,是测验开发者依据不同的语言能力模型,结合测量目的、用途及可行性,并从保证测验使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主观决策。从本质上讲,HSK(初、中等)听力测验的任务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一是需要听解的言语刺激或输入,其二是根据听解结果要求考生对命题者编制的二级刺激(即多项选择题)做出的必要反应。三种测验任务在刺激长度、交际特征、信息密度和语境依赖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从传统的语言加工理论上来看,与同一类测验任务相对应的测验项目之间理应具有较强的聚敛效应,与不同测验任务对应的题束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判别效应,即测验项目应该按任务类型形成平行结构或嵌套关系。然而,项目的实证聚类结构与预期的项目结构完全不同。

首先,被试在回答三种测验任务的题目时,虽然需要借助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策略知识和短时记忆负担有所区别,与同一测验任务类型对应的测验项目所发挥的测量功能应该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在聚类树状图上至少应该各有一个亚类与测验任务相对应。但聚类结构图显示,测验项目并没有按照三种任务类型形成聚类结构,以不同任务类型为约束的42个听力测验项目实际测得的因子比预期的要单一得多。听力测验项目的潜在纬度只有一个。假如HSK(初、中等)听力理解测验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句子、简短对话和讲话或长对话来测量一元结构的听力理解能力的话,研究结果表明,HSK(初、中等)的听力理解测验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测量目的,三种测验任务共同测量了被试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因而测验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被试汉语听力能力的高低,听力测验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

其次,聚类结果显示,有两对测验项目的局部聚敛性较强,分别是S47题和S48题、S15题和S37题。通过与测验任务结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测验项目S15和S37分别属于测验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显然这两个测验项目并不受同一个输入刺激约束,因此不属于影响测验效度的构想无关变异。不过,测验项目S47和S48则受同一段长对话材料的约束,因而发生了连锁项目关系(Aiken,2003)。通过考查,第47题和48题之所以发生连锁关系或者缺乏局部独立性的原因,很可能是题目所考查的东西重叠或彼此间具有较强的暗示效应。如果测验中存在过多的连锁项目,无疑会导致不恰当的项目聚敛关系,从而影响测验的构想效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有完善的命题、预测和分析等质量控制体系,HSK(初、中等)的听力测验部分已经将项目的连锁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了测验项目具有良好的性能。

最后,项目实证聚类结构并没有显示相对独立的因子与测验任务相对应,从测量一元结构的听力理解能力角度来看,HSK(初、中等)的任何一种听力任务类型在测量功能方面均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五结论与建议

语言测验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被试在测验任务上的表现水平,来推断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能力,因此,测验任务要尽可能反映与构想定义相对应的目标语言使用域中语言使用任务的基本特征。如果测验任务特征与非测量情景中的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相比具有足够的真实性,那么测验结果就可以准确反映考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反之,如果测验任务与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吻合性不高,那么测验结果就只能反映考生完成特定测验任务的表现水平,而不能据此推断或解释考生在非测量情景中的语言能力。

经验证据显示,在HSK听力理解测验的三种任务类型中,句子理解测验任务与其他两种测验任务相比,在任务真实性、交互性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见表2)。而本研究的统计证据则进一步表明,在测量目标方面,句子理解测验部分并未测量到其他听力测验任务所无法测量的独立纬度,三种测验任务在测量目标方面具有相当强的一致性。这说明现行HSK的听力理解测验在测量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但是,如果从听力测验任务的拟测功能来考察,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测验任务置换另外一种测验任务形式的话,测验仍可以实现期望测量的目标。

语言能力不是考生静态语言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在现实交际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在语言测验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中,应尽可能保证所选择的测验任务特征与非测量情景中的语言使用任务特征具有最佳对应性。考虑到句子层次的听力理解任务与其他两种任务类型相比,在真实性、交互性方面较差,而句子理解题目在实证研究中又没有体现出测量不同因子或特质的独特功能,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增加简短对话和长对话或讲话题目的数量,取代句子听力理解测验任务,这样不仅可以结合交际语境全面考察考生的语言知识、语用知识、语言策略,而且还可以在保证甚至提高测验构想效度的前提下,明显提高测验任务的真实性、交互性,确保现有记分方法和分数体系的稳定性。

摘要:本文在探讨测验构想效度验证和测验方法的基础上,使用等级聚类分析法(HCA)对HSK(初、中等)听力理解测验的项目纬度进行研究。基于测验构想效度和任务真实性考虑,并参照听力测验项目的实证聚类结构与句子、简短对话、讲话或长对话三种测验任务的操作结构对应关系,对听力理解测验任务形式的有效程度和改进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汉语考试 第7篇

任何一个大规模、高风险的考试, 都不能忽视公平性问题的研究, 因为公平与否是考生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领域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到考试研发机构与公众的对话、交流。在一些知名英语测验中, 少数族裔的考生经常会就公平性问题对考试研发机构、实施机构提出质疑。所以, 做好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HSK关于公平性问题的研究这些年也在不断的深入。在HSK的DIF研究中, 曾经做过在中国境外参加考试的考生与在中国境内参加考试的考生、女性考生与男性考生的DIF检验, 其中在中国境外参加考试的考生、女性考生是目标团体, 也就是我们担心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团体。这些研究表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对这些考生亚群体是公平的。

汉语水平考试 (HSK) 是为测量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置的标准化水平测验。从理论上讲, HSK的考生应该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 但是从最近几年的考生统计数据来看, 来自亚洲国家的考生在全部考生 (不含少数民族考生) 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5%, 其中韩国考生所占的比例在70%左右, 这说明汉语的实际影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而欧美国家对参加HSK考试的热情还不算太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很有可能是西方大多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 差异比较大, 因此很多非亚裔考生对汉语学习有畏难情绪。作为考试的研发者,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从测验本身的角度, 来做一些相关的研究, 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非亚裔考生团体当作目标团体。

2 研究方法

2.1 MH方法。

Mantel-Haenszel统计法, 简称MH方法, 是检验DIF的固定参数假设模型。1959年, Mantel和Haenszel介绍了一种新的研究匹配组的程序, 最初用于生物统计。1988年Holland和Thayer改编了这个程序用来评价DIF。MH方法目前已经成为检测DIF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做DIF研究时, 如果采用了新的方法, 一般都会与MH方法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重要性。

MH方法通过统计目标组、参照组在每道题上答对、答错的频次, 来计算统计量αMH, αMH的取值范围介于0至正无穷之间。美国ETS对αMH又做了一个变换, 将之与他们的Δ量表相配, 得到另外一个DIF指标ΔMH, ΔMH为0表示研究项目无DIF, ΔMH为正表示对目标组有利, 为负表示对参照组有利。

ETS公司根据MH方法计算的结果, 把项目分成三种等级:等级A:ΔMH的绝对值小于1, 或者与0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这类项目被认为具有很小的DIF或者没有DIF, 可以用于测验。等级B:ΔMH的绝对值不显著大于1且小于1.5。这类项目经过专家修改, 也可以使用。等级C:ΔMH的绝对值大于1.5, 并且显著大于1.0 (P<0.05) 。这类项目被认为具有严重的DIF, 除非专家认为项目对测验至关重要, 否则该类项目应被删除。

2.2 SIBTEST方法。

SIBTEST方法的意思是同时性项目偏向估计 (Simultaneous Item Bias) , 由Shealy和Stout于1993年提出。

SIBTEST采用β作为目标组和参照组对项目正确反应的概率, 对于大样本, β呈现一个标准的正态分布。β正值有利于参照组, β负值有利于目标组。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ps为第S能力水平上组中目标组和参照组答对该项目的人数比率;分别是第S能力水平组中的参照组和目标组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平均得分。

依据公式MH来确定MH与SIBTEST两种DIF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当时, 检验出来的DIF相当于MH方法中的A级DIF;当时, 检验出来的DIF相当于MH方法中的B级DIF;当时, 检验出来的DIF相当于MH方法中的C级DIF;

起初, SIBTEST把所有的项目都作为匹配标准, 对每一个项目逐项检验, 然后再把有DIF的项目排除在匹配标准之外, 这样不断反复, 直到形成一个不含DIF项目的“有效测验”。这个有效测验就可作为最终的匹配标准。最后, 用这个最佳匹配标准对每一道题进行DIF检验。

2.3 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

Logistic Regression主要适用于由0/1记分方式的项目组成的测验, 如果要检验多级记分测验是否存在DIF, 就需要对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作一些改动。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它无论对一致性DIF还是非一致性DIF都很敏感。所谓一致性DIF, 就是被试的能力水平与其组别 (目标组/参照组) 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即在各个能力水平上, 某一组的被试回答某一项目的正确率都高于 (或都低于) 另外一组;反之则被称为非一致性DIF。

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若把测验总分X当作匹配变量, 对参照组和目标组被试进行匹配, 那么在某一测验题目上的得分Y在X上的回归对X而言应该是处处相等, 即:ER (Y|X) =EF (Y|X) (E是期望算子, R表示参照组, F表示目标组) , 则没有DIF的存在。当上述等式在某个自变量取值上有不同的期望时, 就说明存在DIF。

所谓Logistic模型, 或者说Logistic回归模型, 就是人们想为两分类的因变量做一个回归方程出来, 概率的取值在0~1之间, 但回归方程的因变量取值在实数集中, 直接做会出现0~1范围之外的不可能结果, 因此就有人将概率做了一个Logit变换, 这样取值区间就变成了整个实数集, 做出来的结果就不会有问题了, 从而该方法就被叫做了Logistic回归。

3 研究过程

3.1 数据准备。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06年12月参加HSK初中等考试的29016名考生。因为是做国别研究, 所以其中一些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数据被剔除掉, 得到非亚裔考生 (目标组) 1340人, 亚裔考生 (参照组) 27160人。对目标组和参照组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3.2 数据分析及结果。

(1) 运用MH方法检验DIF。为了保证两组考生的能力一致, 我们对参照组的数据进行分层抽样, 得到一个与目标组分布一致的随机样本, 人数也是1340人。具体的方法是:按照听力理解的成绩, 每5分为一个分数档, 把目标组的考生分成10个组, 统计每组的人数, 然后在参照组中抽取相同数目的考生, 也得到10个组。这样, 就把听力理解分数当作匹配变量, 然后用foxpro语言编写的程序进行DIF分析。

用MH方法进行DIF分析的结果是得到C级项目6个、B级项目10个。

(2) 运用SIBTEST方法检验DIF。在参照组中随机抽取一个1340人的样本, 然后把数据转换成0/1计分的形式, 使用SIBTEST程序进行DIF分析。

用SIBTEST方法进行DIF分析的结果是得到的项目 (C级) 14个、的项目 (B级) 8个。

(3) 运用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检验DIF。

用SPSS软件来进行分析。

用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进行DIF分析的结果是得到一致性DIF项目6个, 非一致性项目14个。

(4) 对三种检验方法进行比较。运用三种方法进行DIF检验, 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高, 尤其是MH方法和SIBTEST方法之间的一致性, SIBTEST方法检验出来的DIF项目完全涵盖了MH方法检验出来的DIF项目, 只不过SIBTEST方法检验出来的DIF项目更多, 这说明SIBTEST这种方法更加敏感。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和MH方法、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和SIBTEST方法检验出来的DIF项目的重合率也比较高。具体数据参看表2。

三种检验方法共同检验出来的DIF项目有4个, 其中17题是有利于目标组 (非亚裔考生) , 15题、33题、40题有利于参照组 (亚裔考生) 。

4试论产生DIF的原因

出于各种原因, 我们不能将这套HSK试卷的题目公开, 所以分析DIF的成因就变得比较困难。在本研究中, 三种方法共同检测出来的DIF题目有4个。为了研究目的, 根据原题模拟了两道题 (15题、17题) , 尽量接近原题的命题角度和考察重点。

1 5 题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觉得有时候自己就像一只鸵鸟, 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总想把头埋藏在沙子里。

问:说话人在做什么?

A.建议B.推荐C.表扬D.反省★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这道题是有利于非亚裔考生的, 追其原因很有可能这道题题干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晰, 题目中涉及到了一个动物形象 (鸵鸟) , 可能对非亚裔考生来说这种表达方式更易于理解。而亚裔考生可能会考虑得比较多, 反而容易做错。

17题的内容大致如下:

男: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轻松一点儿的?挣钱多的?

女:太轻松了反而没动力, 挣钱多就一定好吗?

问:女的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A.挣钱多B.不太累C.离家近D.她没说★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这道题是有利于亚裔考生的。如果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非常强的话, 每个单词都听懂了, 答对这道题并不困难。如果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 就很有可能被题目中女的的反问所迷惑,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很有可能是非亚裔考生和亚裔考生的逻辑差异导致的。

当然, 把这种统计上的DIF指标解释成思维或逻辑上的差异, 只是很多种可能的一种而已, 绝对是一家之言, 肯定还会有很多种不同意见, 关于产生这种情况的深层次的原因, 还可以做更多、更细致的研究

摘要:任何一种测试都要公平、公正, 否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语言测试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是测验开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汉语水平考试 (HSK) 是专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设计的语言测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HSK在公平性问题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针对HSK特有的考生构成特点, 本文将考生数量较少的非亚裔考生当作研究对象, 将其设为目标组, 考察HSK是否会对这个亚群体考生不公平。在此运用三种传统的DIF检验方法——MH方法、SIBTEST方法和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 对HSK【初中等】一套试卷的听力理解测验进行DIF检验, 比较目标组 (非亚裔考生) 和参照组 (亚裔考生) 在同一组项目上的表现。

关键词:DIF,公平性,MH方法,SIBTEST方法,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

参考文献

[1]任杰.中国境内外HSK成绩公平性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5) .

[2]任杰, 谢小庆.中国少数民族考生与外国考生HSK成绩的公平性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2, 2:51-56.

[3]任杰, 李航.HSK成绩中关于女性考生公平性的分析[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2:371-380.

[4]王艳.基于项目反映理论的项目功能差异检验[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6.

汉语考试 第8篇

1.汉语水平考试 (HSK)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汉语水平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其研制却相对较晚。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 1985年完成了第一套试题, 1986年举行了首次汉语水平考试 (HSK初中等 ) , 1990年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1992年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汉语水平考试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又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密化迈进了一大步, 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1]。

由于HSK考试等级过多 (共11级) , 在国际上很难对应其他国家的语言考试标准, 同时考试内容过难, 导致HSK在海外推广遇到困难。因此, 2009年, 国家汉办组织中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专家, 重新研发、推出了新汉语水平考试 (新HSK) 。经过近几年的过渡, 新汉语水平考试已经逐步取代了原来的汉语水平考试, 成为权威的测试汉语为非第一语言者汉语能力的水平测试。截止2012年, 国家汉办在全球101个国家 (和地区) 设立了640个考点, 2012年全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了33.4万人[2]。新HSK在汉语国际推广、汉语教学方法改进等 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新HSK共6级分别对应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一至五级 (五级对应HSK5级和6级) 和《欧洲语言共 同参考框 架 (CEF) 》的A1至C2级。新HSK每一级别都分别考试 , 考试对象为不同学习时限或水平的考生。每一级考试的内容、题量、时间都稍有不同, 一级和二级设听力和阅读两部分, 三至六级多了书写部分。

2.新HSK5级

HSK (五级 ) 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 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考试共100题, 分听力、阅读、书写三部分。考试时长约为125分钟。

听力考试包含两部分, 全部为多项选择题。第一部分为听对话选答案, 共20题;第二部分为听短文选答案, 共25题。阅读考试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正确答案填空, 共15题; 第二部分阅读一段文字选出与该段文字内容一致的一项 , 共10题 ;第三部分 阅读几篇 文章 , 选择正确 答案 , 共20题。书写考试包含两部分, 第一部分, 整理句子, 共8题;第二部分的两题分别为用给定词语写80字左右的短文和看图写80字的短文 [3]。

二、新HSK阅读

通过下表比较新HSK1~6级阅读考试的内容。

1.有无试题描述

试题描述或答题指导, 指的是对同一类试题特点的表述或者指导考生答题的语句或者词组。例如:新HSK四级阅读第一部分, 第46~50题:选词填空;第56~65题:排列顺序。新HSK一级至三级没有试题描述, 答题指导全部采用举例方式, 上表一级至三级的试题描述由笔者根据考试大纲总结, 因此加下划线标出。四级至六级则全部有试题描述, 四级不仅有试题描述, 还有举例, 应该算是一种过渡。从四至六级的试题描述来看, 有的是语义比较明确的概括, 甚至形成了术语, 如选词填空、排列句子、选句填空等;有的则是答题的一种指导, 如“选出正确答案”出现四次, 在四级中出现一次, 五级中出现两次, 六级中出现一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试题综合了多种试题类型, 目前没有合适的术语或者有合适的术语但不适合做试题指导语。如新HSK五级阅读第一部分, 既包含选词填空, 又包含选句填空, 属于综合性质;新HSK四级、五级阅读第三部分和新HSK阅读第四部分, 试题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理解”, 但这个似乎不太适合做答题指导。

2.试题类型

从上表来看, 新HSK阅读全部采用客观题, 且全部设置为唯一正确或恰当的答案。客观性试题有多项选择题、是非题 (判断正误题 ) 、配伍题、排序题、完形填空题[4], 新HSK阅读全部包含这五种题型。

多项选择题其实就是阅读理解题, 在新HSK阅读中大部分描述为“选出正确答案”题, 包含新HSK三级、四级阅读的语句理解、五级的语句、语段理解和六级的语句、语篇理解。是非题就是判断对错题, 只出现在新HSK二级阅读中, 判断两句话意思是否一致。配伍题又叫连线题, 把有联系的一对用线连起来, 虽然是客观题, 但是答案显然不太适合机器阅卷, 所以在新HSK考试中采用字母与题号配对的改进型配伍题。配伍题出现的频率最高, 共出现了六次, 全部为试题描述或答题指导中包含“对应”二字的题型, 分布在一至四级中。排序题就是将三个打乱顺序的小句排列成正确顺序的句子, 只出现在四级阅读中。完形填空题, 包含选词填空和选句填空两部分, 出现在五级和六级阅读中。

3.题型难度分布

各种题型之间的难度很难比较, 但是新汉语水平考试不同等级的试卷需要用不同试题进行难度区分, 而且在不同级别的试卷中, 题型的分布也不尽相同, 这其中能找到各种题型的难度分布。从题型分布来看, 考虑了三个因素:

词、句、段、篇逐步加深。阅读理解材料越多、越长, 越难理解 , 因为材料 多 , 包含的信 息量就大 , 难点也就 越多。因此, 从理解难度来看, 语篇大于语段, 语段大于语句, 语句大于语词。比如一级主要考语词、语句, 二级考语句, 三级考语句、语段 , 四级考语句、语段 , 五级考语段、语篇 , 六级考语段、语篇。

选项的多少。选项是提供给答题者的一种选择, 选项越多猜测的几率越小, 题目越难, 反过来就越简单。如果选项只有两个, 则猜测的几率为50%;选项有三个, 猜测几率为33%;四个选项, 猜测几率为25%。那么是非题就比有三个选项的句子排序题简单, 三个选项的多项选择题又比四个选项的多项选择题简单。

有无题干。题干的作用就是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来, 答题者可以从题干中获得如何答题的全部信息[5]。题干往往能提供一定的答题语境线索, 题干和选项之间有一定的相容性, 有题干会比没有题干相对简单一些。另外, 在选出答案以后可以放入题干中检测, 如果没有题干就无从检测, 会增加一定的难度。例如, 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选出有语病的一项”就没有题干只有四个选项, 答题时没有题干提供语境, 选择后不能验证, 只能仔细阅读四个选项, 难度比较大。

三、新HSK五级完形填空

1.命名分析

新HSK阅读第一部分的试题描述是“请选出正确答案”, 而不是“完形填空”, 是一种综合了语篇选词填空和语篇选句填空的综合题, 而在六级考试中则分别设立了语篇选词填空和语篇选句填空, 这三类试题与传统意义上的完形填空既有相似又有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完形填空是介于客观题和主观题之间的半客观题型, 由Wilson Taylor于1953年创造。典型的完形填空是在文本中每隔N个词就删掉一个词, 由被试填入适当的词。完形填空有四种类型:定距删词完形填空、合理删词完形填空、选择式完形填空和完词式完形填空[6]。

新HSK五级阅读第一部分与典型的完形填空有如下相同点:都是选取一篇文章, 按照一定的规律留空, 每空提供四个选项;但是在形式上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那就是典型的完形填空都是删词, 但新HSK阅读有时候会删掉一个小句。

完形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 其认为当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会把空缺的部分填补上去, Taylor认为阅读也是一个完形过程, 虽然他创造的完形填空删掉的都是词, 但是句子或小句的空缺也可以引起人们的完形过程。张月辉提出完形填空是从完整的文章中删掉词或者句子, 让被试从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恢复整篇文章, 并且将新HSK五级阅读分为完形填空、语段理解和短文阅读[7]。我们将新HSK阅读第一部分、六级的选词填空、选句填空都定义为完形填空。

2.新HSK五级阅读完形填空分析

作者分析了2013年2月至7月的五份真题, 发现新HSK五级阅读完形填空共有15题, 分布在4篇短文中, 第一篇短文3题, 第二篇至第四篇短文各4题且都包含一个选小句填空题, 没有例外。

这部分考题考查的是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部分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还考查正确表达的能力, 重要的考点有上下文关系、古代背景的题、幽默管事、关联词语、近义词、形近字、小句等。

3.试题编写原则

在选择阅读题的材料时要考虑内容、题材、体裁、难易程度、长度、可测点分布等。在内容选择方面应该考虑真实性、新颖性、多样性、公平性等条件[9]。

该部分考题基本来自真实的交际活动, 基本上是考生在真实阅读中可能读到的书面材料, 如2013年2月的考试, 四篇短文分别涉及音乐、失败与成功、篮球秋衣号码、国王选法官的故事, 基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

新颖可以是新事情、新进展、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等。HSK考试几乎每个月都举行 , 考题要不会重复 , 只有在新颖这个方面开拓新材料。例如2013年4月的考试, 四篇短文就分别涉及了 (黄色安全帽) 新知识、 (失败综合症) 新道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思想、 (新衣服舍不得穿) 新观点。

多样性是为了考查被试对各种不同内容文章的理解能力, 多方面考查被试的阅读能力。如在题材方面, 该部分试题的短文涉及了日常生活、艺术、体育、环境等各个方面。多样性与公平性是一对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公平性就是选择考试材料时避免对某些考生十分熟悉, 而对另外一些考生十分陌生的情况, 不能只考虑多样性。

在选项的设计上, 选词填空部分能遵循答案的唯一性、考点明确、长度和结构基本相似等原则, 如2013年7月考题第47题四个选项分别为:从事、接受、担任、接待, 长度、词性都保持了一致。但是在小句选择时, 有时候长度相似性把握不是特别好, 往往最长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如2013年4月真题第50题, D选项明显比其他三项都长而且是正确答案 , 这样就增加了猜测的几率。

四、结语

新HSK五级阅读有一定的技巧, 如找准关联词、区分近义词和形近词、由面到点地考虑问题、先猜测再求证等。但是不论是何种技巧都建立在考生本身已有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基础上, 注重积累、打好基础才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摘要:汉语水平考试是测试汉语为非第一语言者汉语能力的水平考试, 文章首先介绍了新旧汉语水平考试的发展历程、试卷结构, 其次通过表格形式分析了新HSK五级阅读的试题类型、难度分布, 最后通过分析2013年上半年的考试真题得出了完形填空题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五级阅读,完形填空,设计原则,新汉语水平考试

参考文献

[1]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2-113.

[2]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2年年度报告[OL]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

[3]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新HSK5级考试大纲[OL].http://www.chinesetest.cn/godownload.do.

[4][5]王佶旻.语言测试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1.

[6]刘润清,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 (修订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张月辉.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与五级阅读试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

[8]刘云.新汉语水平考试 (5级) 应试指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1.

汉语考试范文

汉语考试范文(精选8篇)汉语考试 第1篇近十年来, 我国留学生数量迅猛发展, 其中医学留学生数量增长最为迅速。目前医学留学生学历教育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