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通信范文
合作通信范文(精选12篇)
合作通信 第1篇
第一, 要重视和支持区域通信网络一体化。要加快区域间通信网络设施建设, 加强网间互联互通, 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低的资费水平, 为中国和亚欧地区经贸往来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通信服务。中方愿意搭建平台, 促进亚欧地区通信交流, 希望相关国家积极探索和完善通信网络设施建设的多元化参与和协作发展机制, 加快区域通信网络一体化进程。
第二, 要进一步加快通信网间互联互通。希望相关国家进一步推动跨境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和网间互联互通, 将通信网络设施与其他公共设施跨境互联互通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做到同步规划、资源共享, 共同探索通信网间互联互通跨境协调合作机制, 与中方一道, 将新疆打造为亚欧国际通信转接中心。
第三, 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希望相关国家推动开放通信市场,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支持企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汇聚多方力量, 共同解决通信网络设施建设难题, 分享信息通信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通信资源互换合作协议 第2篇
甲方: 滁州市移动公司明光分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互惠原则,就双方管道杆路资源置换使用,达成如下协议:
第1条 置换合作内容
1.协议期限:自协议签订后生效起,至止。
2.甲方以置换乙方使用。
一.双方在对等的基础上实行资源互换合作。具体实施如下:
甲方责任1.甲方负责------自有管道维护,乙方不得擅自开启管道。乙方需要在所置换的管道施工时,需通知甲方,由甲方安排时间,并按甲方要求确保甲方已有光缆安全。
2.乙方承诺合理使用管道,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将置换管道提供给第三方使用。一经发现甲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同时清除管道内所有敷设线路。
乙方责任1.乙方负责------自有管道维护,甲方不得擅自开启管道。甲方需要在所置换的管道施工时,需通知甲方,由乙方安排时间,并按乙方要求确保甲方已有光缆安全。
2.甲方承诺合理使用管道,未经乙方同意,不得将置换管道提供给第三方使用。一经发现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同时清除管道内所有敷设线路。
第2条 保证
2.1 为保证上述合作的顺利实现,双方应为对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2 双方均不需要向对方支付任何费用。
2.3 双方应对各自提供的服务负责,保证不违反中国相关法律规定。若一方的服务而引起的针对任何争议、索赔、诉讼等事宜由该方负责解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2.4 对于双方在互换资源方面进行的合作,任何一方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就对方提供资源内容进行修改,亦不得以任何形式有偿、无偿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变相转让给任何第三方使用。
第3条 保密
未经对方书面许可,本协议任何一方不得将本协议内容透露给第三方。
第4条 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4.1本协议经双方书面同意,可以予以修改、补充或调整。
4.2本协议期间,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相关规定,且经另一方书面通知其改正之日起 一周内仍未改正的,另一方有权选择终止本协议或要求对方继续履约。
4.3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另行约定,并应以附件或
补充协议等形式体现。
第5条 不可抗力
由于地震、台风、洪水、火灾、战争、罢工、政府禁令、法律要求或变化以及其他不能预见并且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防止或避免的不可抗力,致使影响协议有关条款的履行,双方应按照不可抗力对影响履行本协议的程度,协商决定是否解除本协议、免除履行本协议的部分义务,或者延期履行本协议。
第6条 争议解决
本协议双方因本协议的订立、效力、履行和解释等发生的任何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加以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任何一方有权将争议提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7条 协议生效及其他
7.1 本协议一式贰份,具有同等效力,由甲乙双方各持壹份。
7.2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后生效,有效期至。
甲方:乙方:
授权代表签字:授权代表签字:
高职通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第3篇
【摘要】针对通信行业的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与改革、教学资源库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高职院校通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通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70-02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通信行业是一个高新行业,其以日常维护、工程建设为主的工作特点与其他生产产品的行业有着较大区别,并且通信设备的价格高昂,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因此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建立起能与行业企业发展相同步的实训基地。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项目课程设计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措施来完善办学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并以此突破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对接之间的困难,是高职通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根本性跨越的关键。
一、面向岗位群能力需求,设计并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通信运营企业、通信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通信项目施工单位,以及其它从事通信设备的运营管理和通信市场营销企业。其职业岗位群主要为线务员、电信机务员、通信终端维修员、电信营销员以及铁路特有工种通信工、工程施工概预算等岗位。对通信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划分,有助于将职业标准更好地融入到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当中。校企双方联合研讨,对通信岗位群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进行分析,共同论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最终制定出符合通信行业实际发展趋势的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在学习过程的中期,安排学生深入通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内部的各类岗位规范和工作流程,有助于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提高,并能让学生更好地对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定位。同时,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纳入校企合作的范围,聘用适合的企业人员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导师,他们将与学校的专业老师一起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论文撰写,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外延。另外,将通信专业典型岗位工作培训课程纳入毕业班的课程学习中,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课程讲师,让学生在毕业前即可接受就职初期的岗前培训,在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还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面向专业教学需求,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改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企业对通信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课程体系也无法及时体现出对通信类人才需求的趋势。针对上述问题,可对通信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课程体系、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在对通信类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联合企业人员与专业课程教师一起对项目课程进行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课程标准;以具体的岗位技能为核心,设置项目情境和学习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抓手,打通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沟通渠道。由此构建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课程改革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和学习项目中汲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解决常见现场技术问题的实践技能,并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
在课程考核标准与方式方面,建立以检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发专业课程项目考核内容和设计与实际岗位要求一致的任务工单,加大教学中过程考核的力度,特别是要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制订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训项目、实训大纲。由此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又可减轻企业岗前培训的成本,使校企双方获得双赢。
三、面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校企共建通信专业教学资源库
全国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协作委员会会长李进曾指出:“要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标志、示范建设的辐射、类型教育的载体以及与行业标准的衔接。”为进一步提高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示范性,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学校应与通信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通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通信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兼顾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的需求为宗旨,以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为核心,以服务社会、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学校课程资源与通信行业企业技能资源为基本组织单元,实现院校“专业·岗位·课程”与企业“专业·岗位·技能”三层次立体资源组织架构的无缝对接。通过“课程开发先行、资源建设丰富、校企合作深化、应用持续推广”的方式,最终构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覆盖区域院校专业与行业领军企业的通信专业教学资源库体系。
首先组织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制定专业教学的标准化文件,如专业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生产性顶岗实习指导书等,收集通信工程中各类生产、施工项目的资料及相关技术故障解决方案。再者,将本院校中相关、相近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或重组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授课,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学习路径,体现不同的教学策略。另外,利用资源库平台开展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也为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便于师生及时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的发展方向,学习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可促进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互兼互聘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四、面向“教、学、做”一体的需求,政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实践办学能力的一个关键性环节,而由于通信设备经费投入很大,仅靠院校自身的条件来建设实训基地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根据开放互助、合作共赢原则,可由政府辅助学校投入建设资金,再由企业或运营商提供部分通信设备,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建通信类专业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
应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以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为导向,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教学情境,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运作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水平及管理方式相仿的校内实训车间。由于专业课程改革对教学场地的建设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新要求,通信技术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通信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相关课程教学方案对实训基地设备标准及导学功能的要求,按照“体现前瞻性、突出导向性、强调应用性、兼顾职业性”的原则不断充实、改善实训条件,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员工的培训、校企合作项目的发展等提供坚实的保障,最终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能实现资源共享,并集教学、培训、研发及创新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五、面向“产学研”合作需求,开展社会服务
目前广西区内还没有符合通信行业技能鉴定相关要求的场所,面向行业企业的需求,在通信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模块,其内容包括通信类职业资格相关的政策法规、职业技能培训资料、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和练习题库、咨询服务等。同时,应不断深化“工学结合、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积极为通信企业的在岗职工、社会其他相关劳动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继续教育及服务活动,从而为通信类高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兼顾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平台,不断创造出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益仙,胡俊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机械职业教育,2009(3)
[2]陈云明,任科宇.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科技信息,2010(33)
[3]吴书安.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作者简介】李昕(1970-),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硕士;冯丽丹(1982-),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寻找两岸通信合作的着力点 第4篇
1 两岸推动移动互联网合作共赢
开放平台成契机
目前, 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移动与互联网的融合, 已经成为全球通信行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课题。两岸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域各有特点, 优势互补, 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两岸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上携手并进, 站在了全球发展潮流的前沿。内地方面, 中国移动的MM商场、中国联通的Unistore、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相继建立;中国台湾方面, 各电信运营商也纷纷推出自家的Android Market平台, 如“中华电信”Hami软件商店等。
同时, 开放式的应用系统平台也为两岸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上提供了合作的契机。中国移动推出基于Android架构修改而成的OPhone智能终端软件平台, 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台湾一直是Android装置生产和研发的重镇。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所长何宝中在会上表示, “两岸在科技领域各有优势, 应加强Android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开拓广大市场。”
相互扶持, 共同发展
在谈到两岸的合作目标时, 何宝中表示:“面对移动互联网开放式浪潮的冲击, 两岸应结合产业优势与特色, 善用广大华人市场利基,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架构, 共同拓展全球商机。”
关于双方合作的领域, 何宝中进一步表示, “双方应共同建立基于Android和OPhone的开放式架构及两岸共同的移动应用服务环境, 加速建立应用服务发展的优质环境;共同制定Android和OPhone标准的智能终端软硬件产品, 加速提供平价质优的多样化应用装置供用户选用;共同开发具有华人特色的移动应用与内容服务, 加速提供广大华人优质多样化的移动应用服务;另外, 台湾需支援大陆各项通信产业发展策略, 加速使大陆成为全球4G行动通信产业领头羊。”
双方合作也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对于大陆厂商而言, 可通过两岸的合作联合台湾厂商的力量, 快速建立完整的服务产业体系, 提供多样化应用智能终端产品, 带动内地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台湾厂商而言, 通过两岸的合作, 可充分发挥雄厚的产业实力, 积极拓展内地广阔的应用服务市场。最终达到通过结合两岸产业力量, 充分掌握华人产业服务市场利基, 以开放的策略完善产业链, 以创新的机制促进产业的发展, 共建紧密的价值链和开放的合作生态环境, 实现两岸双赢的目的。
LINK
2009年3G牌照发放以来, 电信运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建设3G网络, 全年新建3G基站32.5万个, 覆盖238个城市;截至2010年3月, 大陆3 G用户共有180 8万, 其中TD-SCDMA用户769万。
2 无线城市搭桥两岸信息化建设
聚焦无线城市建设
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及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让无线城市再次成为了焦点。
自2004年7月美国费城首次提出并建设“无线费城计划”后, 至今全球已有600多个城市开始或计划建设无线城市。但是, 在国内外众多城市相继开展无线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却鲜有成功的案例。
“这些地区的失败, 并不纯粹是技术的失败, 而主要是运营模式的失败。”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认为, “目前, 大陆无线城市的发展特点是:技术路线明晰, 遵从以蜂窝通信技术为主, WLAN为辅的路线, WLAN作为3G网络的补充, 对3G网络进行流量分担;与政府需求联系更紧密, 开发特色应用, 如3G城管、政务信息发布、移动执法、交通信息等业务;商业模式清晰, 政府与运营商企业加强合作, 政府主导运营商加大网络建设力度, 全力支撑信息化应用。”
目前, 大陆方面, 在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 摸索出了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无线数字城市”发展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台湾在无线城市方面起步较早, 台北的WiFly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当地90%的人口。
两岸探索共建
起步较早的台湾在无线城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而大陆方面则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这就为两岸之间在建设无线城市方面总结经验、展开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两岸已经在无线城市合作领域展开了相对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台湾方面, 由台湾工业研究院牵头成立了台湾工作小组;大陆方面, 工信部成立了由工信部科技司、港澳台办公室、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TD-SCDMA产业联盟、清华大学台研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双方将无线城市的建设作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项目之一, 并将宁波和成都列为了候选城市。在合作模式上, 双方将以TD-SCDMA为主, Wi-Fi (支持WAPI) 为辅的技术架构进行无线城市建设;合作内容上包括TD-SCDMA行业应用及行业终端研发及应用合作, 公众TD-SCDMA增值业务软件、平台及业务创新等。同时, 成都、宁波两地政府、企业均强烈表示愿意作为两岸无线城市的试点单位, 并提出了无线城市规划的相关政策措施。
LINK
两岸搭桥活动交流成果丰厚, 例如, 中国移动委托鸿海生产电子阅读器, 中国联通与“中华电信”洽谈Hami书城合作, 中国移动与远传电信洽谈电子书合作。
3 用智慧和行动共建绿色通信
打造低碳绿色蓝海
在全球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压力愈来愈大的形势下,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带有高科技、低耗能绿色标签的通信行业担负着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运营是中国移动企业社会责任六大行动之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王红梅表示, “中国移动将全面实施绿色行动计划’, 厉行自身节能减排。自2007年起, 中国移动便发动实施以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的绿色行动计划’。内部,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 在运营各环节中推广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外部, 与多方积极互动, 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环境, 通过设备资源节约、能耗降低和成本下降等方式实现各方共赢, 为行业创造绿色蓝海’。”
低碳ICT应用
以信息化解决方案代替和改进传统的、事物化的产品和活动方式, 是中国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理念。中国移动在推广个人低碳信息化应用时, 创新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子车票”等新业务, 降低传统纸质媒体、纸质车票对环境的影响。2009年底中国移动手机报业务用户达到4912万户, 全年发送手机报330亿份, 相当于少砍伐140万棵20年以上的树木。另外, 中国移动还推出了“物流通”、“路灯远程监控”等新业务, 控制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节约了电力消耗。
台湾台达电子郭志鸣博士在会上也讲述了应用在移动基站、电信接入网点、数据机房等各个场合的模块、嵌入式电源、中大功率电源系统和大型分立式电源系统, 以及室内电源、室外电源及再生能源系统的全套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采用了智慧型模块及系统监控, 减少了油机燃料, 提高了模块寿命, 延长了电池使用, 降低维护成本,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和资本支出。
在两岸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 资源、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两岸的共识。节能减排也必将成为两岸合作互动的重点内容, 并且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双方产业与应用的共同发展。
LINK
物联网是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的市场。以RFID为例, 2009年大陆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9.3%, 在全球居第三位, 仅次于英国、美国。
4 物联网富含潜力
物联网合作时机显现
2009年以来, 物联网在大陆迅速走红, 巧合的是, 物联网在宝岛台湾也成为了信息产业发展的热点, 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本次会议上, 多位代表就不谋而合地谈起了对物联网的认识, 对具体的合作方式提出了建议。
在专家看来, 2009年多位国家领导人访问无锡物联网基地, 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 都为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大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这必将为台湾电信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台湾的IT制造业全球领先, 在食品追踪、智能门禁、节能等多个方面拥有领先的物联网应用经验, 双方可以在这些领域共同拓展业务, 实现合作共赢。
以远传电信为例,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宪介绍, 远传电信的物联网应用在政府及企业市场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其智能运输、环境监控、能源监测等业务发展得比较成熟, 出租车定位和调度、特殊车辆定位跟踪管理、水库水位监测、智能仪表、农作物病虫害防护等业务都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这些成熟的经验将有助于大陆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陆物联网发展也初步取得了成绩。以中国联通为例, 中国联通技术部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表示, 该公司目前已在交通物流、城市管理、公众客户、金融领域等开始了物联网的试点, 但是电力、工业生产制造、能源管理、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仍在准备中。在下一步的发展中, 两岸运营商可以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而两岸都具备互联互通的GSM、CDMA、以及WCDMA等网络, 使得物流、汽车信息化等物联网业务的跨境漫游成为可能。
模块与标准是关键
对于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 双方还可以合力解决。例如, 中国联通马彦认为通信模块是物联网的核心部分, 中国联通将通过降低模块成本来促进物联网应用, 远传电信也提出, 物联网要想起飞, 就必需水平整合多元模组, 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因此, 双方在模组方面可以展开合作, 对于具体的合作建议, 马彦提出“双方可共同确定标准, 联合采购, 促进相关产业规模化, 降低业务推广成本。”
最后, 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 各项标准尚未确立, 终端、传感等环节还都面临着巨大障碍。为此有观点认为, 运营商制胜物联网的关键点在于确立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当前, 我国产业界已经先行一步, 走了世界前列。台湾在芯片、RFID等方面技术领先, 物联网起步较早, 因此双方可以共同推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标准完善和统一, 以提升在国际物联网市场的竞争力。
联通公司与学院通信服务合作协议 第5篇
甲 方: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乙 方: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牟县分公司 签约地点:中牟县商都大道 合同编号:
甲方: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郑州市郑州新区中牟县刘集镇职教园区
乙方: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牟县分公司
地址:中牟县商都大道
为满足甲方广大师生的通信网信号区域覆盖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经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新校区联通手机信号覆盖签订以下合作协议,共同遵守执行。第一条 甲方同意乙方对校区内通信信号进行全面覆盖;乙方根据实地勘察情况做好信号覆盖选址、建设、开通及室内通信信号的优化。第二条 甲方同意节假日期间、新生报到期间经甲方批准后乙方可在校内做业务宣传、销售、服务并为提供便利条件和所需的校内场地。
第三条 合作期限为叁年即:从 2013 年 3月 28日至 2016 年 3月 28 日止。第四条 双方义务 4.1 甲方义务
4.1.1 在合作期内,甲方应积极支持乙方工作,确保乙方正常施工和运行维护,并配合乙方做好防盗工作。
4.1.2 甲方配合乙方的网络覆盖设备安装工作,向乙方提供楼顶结构平面图、本楼电源及工作接地的技术资料或进行技术交底,向乙方提供施工临时用电,对工程进行现场安全技术指导和监督。
4.1.3若乙方通信设施分期施工,在乙方后期施工时(如增设屋顶抱杆等),则甲方应予支持与配合。4.2 乙方义务
4.2.1 乙方应确保通信设备的设计及安装符合消防和防盗规范。4.2.2 在网络信号覆盖设备安装过程中,乙方应设备应保持美观与环境相对和谐。
4.2.3 乙方为甲方在校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若干名,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勤工俭学期间的相关费用。第五条 违约责任
双方在合作期内必须遵循合同条款,均不得中途撤约,否则视作违约,违约方应赔偿由此对守约方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第六条 不可抗力
6.1 本协议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地震、台风、水灾、火灾、战争或双方共同认可的其他情况。
6.2 本协议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本合同的义务时,应在不可抗力发生之日起的十四(14)日内通知本合同的其它方,并向其它方出具由当地公证机关公证的不可抗力证明。
6.3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协议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和本协议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七条 协议生效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第八条 协议续签
8.1 本协议期满后,为保障公共通信安全,乙方拥有优先续签的权利。8.2 除非任何一方在本协议履行期满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另一方不再顺延本协议,本协议被视为自动顺签贰年,顺延3次,所有条款继续执行。第九条 争议解决
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第十条 保密条款
甲乙双方有义务保密该协议条款,如一方违约,造成对方工作困难或直接经济损失,违约方负责承担相应责任并进行经济赔偿。第十一条 其它
有关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签署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合同一式 伍 份,甲方执 贰 份,乙方执 叁 份。
甲方: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盖章)乙方: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
牟县分公司(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授权代表:(签字)
合作通信 第6篇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 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5-02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多,电路复杂,涉及知识面广,尤其对数学、电路理论等基础理论运用较深,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而且较抽象,理论难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技术性强,使得本课程的学习比较难。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即使是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只是了解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却不理解单元电路实际中是如何工作于整个通信系统中的,更不要说理解电路的应用和自主创新地设计电路了,这显然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如何让教学活动向应用型靠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在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资源开展教学,并能够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提升动手能力等是本次教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开展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与企业联合修订课程培养方案,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特别是通信电子生产、设计等具体岗位对该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与湖南创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该公司的部分通信电路设计方案与设计图纸等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以提高该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
(1)与企业联合修订课程培养方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修改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验大纲。教学大纲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删除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引入与实际通信专业应用联系紧密的工程案例分析;考试大纲弱化传统的笔试考试,将产品的设计开发纳入考试大纲。
(2)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围绕无线电广播发射系统和无线电广播接收系统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典型通信系统为主线进行项目化教学,将课程内容系统化编排为七个项目,根据知识体系结构,又将每个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把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融入项目中,在每个项目分解完后,再进行工程案例的分析讲解,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开展“任务主导”教学。很多简单的高频电子系统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往往涵盖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各主要章节的内容,课程的前言部分,邀请企业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课程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情况,可以通过仿真软件仿真或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课程有个基本的感性认识。认识到学完通电课程可以完成这些简单电子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以必须完成的任务形式布置下去,突出“任务”教学。
(2)与企业联合建立虚拟软件仿真库和硬件实物作品库
1)建立虚拟软件仿真案例库。与企业合作建立仿真案例库,增加Multisim和Matlab/Simulink两种软件仿真实验训练项目,供同学课后学习参考。
2)建立作品实物库。与企业合作建立硬件实物作品库。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每个项目之前,先通过实物展示,在正式学习电路的基本原理前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快速了解作品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3.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将该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有助于学生自学与查漏补缺。计划将有关课程的全部信息,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课程电子教案、课后习题答案、实验指导书、虚拟仿真软件、优秀作品报告及实验演示等上传到学校教学资源平台。
4.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
《通信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的转换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每一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安排任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对任课老师进行短期培训和项目指导,由企业提供部分产品模型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通过实践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达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要求。
三、结论
根据《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学卿,莫禾胜,邓莉.基于Muhisim11.0的高频电路实验教学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207-209.
[2]乔世坤.PSpice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 145-149,169.
[3]王毅.基于通信电子线路(高频)课程的课堂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172-173.
[4] 许建明,黄同成,谢兵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 124-126.
通信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
近年来, 在国内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形势下, 针对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办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在高职高专办学模式中得到最为拥趸的办学方式之一。由于高职高专中各专业特性不同, 因此虽然同样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 但实际上在专业建设方面, 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却各不相同。鉴此, 我们针对通信类专业的专业特性, 研究了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 该专业在其教学手段,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培养方案等各方面的有效实施方案。
1 通信类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必要性
通信领域的发展特点是速度快且应用广泛, 随着通信网络的更新换代, NGN、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发展, 直接给通信类专业办学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随着技术更新快, 对实验实训设备、办学条件、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相应的, 整个通信行业对掌握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相应较大。针对这一现状, 设有通信类专业的学校希望能较快的感知到行业发展的趋势, 并更新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企业而言, 则希望高职高专院校通信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足够快地掌握新的技术应用能力, 鉴于此, 针对通信类专业的高职高专办学模式, 除了应积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外, 还应该在这种特有的办学模式前提下, 抓住通信行业的行业特色, 因地制宜的完善办学中的各个重要环节, 开展通信类专业的深度校企合作。
何为深度校企合作?深度校企合作[1]就是学校根据实际办学环境、教学条件, 根据针对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与签订校企合作的企事业进行深入的、切入核心的, 双方互利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种培养模式是相对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而言的, 是既强调“结果”, 更强调“过程”的合作。因此, 本文针对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通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改革, 师资培训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以期能更好地发挥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积极作用。
2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在高职高专的办学中,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培养实践的中心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 是对高职教育的质的规定, 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关系到高职高专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正确把握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才能做到对该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 因此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好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 还有其特有的较强的实效性, 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制定通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时也就尤为必要的一点就是其应切合国内通信领域发展规划, 适应该企业对通信类人才的需求。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 应当注重国内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毕业生任职就业要求的变化。然而,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思路, 大多由校内的专业负责人及授课教师讨论制定, 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方面欠缺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 利用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 让企业负责人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利用通信类企业管理者所熟悉的企业人才要求, 使其与校内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专任授课老师在一起深入沟通, 做到既能合理地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基地、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 又能准确评估校内及校外培训力量, 做到为此类专业“量体裁衣”, 制定一份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3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后, 其具体的实施是由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和方案顺利的实现的保证。然而, 要做到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却是一大难点。在针对一些院校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查以及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对历届毕业生的回访中发现, 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安排上滞后于企业对通信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 课程体系未能及时体现出通信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关键是在制定其专业课程体系时, 没有及时地针对通信类岗位需求做出预见性的安排。然而, 对于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技术应用方向, 最能敏锐把握的仍然是企业。校企合作开展的这几年间, 很多学校都与不同的企业达成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 然而, 很多的校企合作仅仅止步于浅层次的合作, 如让学生去企业实习等, 也就是说, 在三年的高职高专培养过程中, 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往往只参与了最后一个环节, 因而, 当毕业生就业后, 企业仍然要拿出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来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较长时期的“岗前培训”。实际上, 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比较突出的矛盾, 也是企业方在引进人才时的一种无奈, 当然也是制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的企业呼吁希望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从而来解决这一矛盾。当然, 这一矛盾的解决, 在“校企合作”的环境中, 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 我们提出, 在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 让更多的通信类企事业工程师走进来, 我们的老师走出去, 按照通信类企业不同的任职岗位, 让人才的培养方与人才需求方共同讨论各类岗位任职人员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综合技能, 针对通信类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 制定合理的、具有一定行业发展预见性的课程体系, 让课程设置、教材规划都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研究过程中, 针对这一方面我们进行了调查走访, 了解到某职业学院就如何培养通信网络优化项目人员与合作单位进行了尝试, 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 首先邀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分析了网络优化项目主要包括有:网络分析与网络工程两个方面, 然后再分化具体岗位, 如普查岗、方案审核岗、测试岗等。其次给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并列出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 由校方与企业方共同拟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样制定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减轻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 使校企双方获得双赢。
事实上, 除了进行上述的课程体系改革合作外, 很多院校都与企业进行了课程的开发等工作, 如深圳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我校的通信专业也与一些相关的通信类企业尝试开展了此类工作, 如区级精品课程《网络综合技能实训3G网络组建与维护》的成功立项, 就是此类合作的有效成果[5]。
4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培养
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经过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其首选工作就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 并协助企业进行生产和建设, 为用人单位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3]。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 对高职的师资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专业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要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兼具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4], 简而言之就是“双师型”的教师, 即既是教师, 又是工程师。
近年来随着对通信类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都新开设了通信类相关专业, 在总的职业教育对师资力量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及通信专业本身较强的技术更新特点上, 通信类专业的师资培训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通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加大, 以及行业技术不断更新, 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师资力量培训变得更加迫切。
现有的高职高专通信类师资力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多数的通信类任课老师是从各大高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引进, 因此可以说是直接由高校进入高校, 这一部分的任课老师大多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但是在实践经验方面缺乏, 相对于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来说, 在实践操作的教学环节中稍有欠缺。二是一部分老师由各企业引入, 这类型的任课教师由于在企业工作过, 对于通信设备、生产等各个环节比较熟悉,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产品及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短, 因此这一类型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掌握新技术, 适应新的课程教学。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 高职院校应拟定有效的通信类专业的师资培训机制。在进行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强调师资培训模式中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3]。因此, 在深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与企业良好的合作环境, 进行有效的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 (下转第203页) (上接第198页) 提高和培养。因此在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其针对通信类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参加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由各企业协办的通信类师资短期培训。 (2) 组织教师参加由企业组织的, 企业工程主讲的短期技能培训。 (3) 与企业签订师资培训协议, 让专任教师暂时离开教学岗位, 到企业中进行中长期的实习, 为期3至6个月, 在此期间, 专任教师可深入企业一线, 系统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实际操作流程,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在对开设了通信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及相关企业的走访中了解到, 以上的三种培训方都可以达到提高通信类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水平,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效果。
5 结束语
通信类专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采用既重结果, 又重过程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本文针对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制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师资培训等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让企业走入这些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的观点, 使其能真正高职院校的通信类人才培养质量, 使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 使在进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高专学校及企业双方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58-63.
[2]陈云明, 任科宇.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33) :440-441.
[3]谢瑞春.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5) :261.
[4]付慧.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 2006 (24) :120.
多中继合作通信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 第8篇
近几年来,协作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分集合并技术的成熟,新型通信模式的协作通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传统的移动通信的直传相比,中继的引入使得系统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多中继引入后,中继选择、合作策略和功率分配等问题成了系统稳定高效的关键技术。
目前,基于中继位置对于协作性能影响的研究多数是在单中继和等功率分配下的研究[1,2]。而且多中继的功率分配研究也主要是在单一的协作策略下进行的[3],对于在不同位置的多种转发下多中继功率分配的课题仍有待研究。
1 系统的基本模型[4]
1.1 中继模型
合作通信中,根据中继端对源端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解码转发DF和放大转发AF。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AF中继用户把收到的信号放大后转发给目的端,DF中继用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将估值后的信号转发给目的端[5]。
直传链路为
第一阶段(源端到中继端)为
第二阶段(中继到目的端)为
AF转发策略下为
yRD,AF=HRD(GySR)+nRD (3)
式中:G为放大系数,且
DF转发策略下为
式中:x为发送信号;HSD,HSR,HRD表示源端到目的端、源端到中继端和中继端到目的端的信道衰落系数,是复高斯随机变量,均值为0;PR为功率分配系数;加性高斯白噪声N0满足n~CN(0,N0)。
在多中继下,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系统中共有L个中继用户参与协作。对于每一个协作用户,转发策略可以根据信道衰减因子HSR,HRD来决定采取AF和DF的任何一种[6,7]。
1.2 功率分配模型[8]
假设系统总功率为P,源所分配的功率为PS,L个中继所分配的功率为PR1,PR2,,PRL。则P=PS+PR1+PR2++PRL。
1) 等功率分配
源节点和所有中继都分配相同的功率或者所有的中继都采用相同的功率。每一个中继端所分配的功率为PRL=(P-PS)/L。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是对所有处在不同位置和不同的信道条件下的协作用户分配相同的资源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9]。
2) 等价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功率分配
AF转发策略下,接收端的链路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式中:γSD,γSR,γRD分别是源端到目的端、源端到中继端、中继端到目的端的信道信噪比。
DF转发策略下,接收端的链路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如果确定译码成功的情况下,相应的链路信噪比为
由于接收端采取最大比接收方式,则接收端多转发策略下的等价链路信噪比为
γL=γAF,n+γDF,L-n (8)
等价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功率分配是本文的功率分配原则。
3) 其他功率分配
常见的功率分配模型主要还有系统容量最大功率分配、误码率最小功率分配和中断概率最小功率分配。上面阐述的等价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功率分配是系统容量最大的一种最优化目标,此外还有最大最小公平分配、比例平均公平分配和调和平均值公平分配等。误码率最小的功率分配是以误码率的边界公式为目标函数进行功率分配的求解。中断概率最小的功率分配则是由中断概率的表达式为目标函数进行的最优功率分配的求解[10]。
2 最优的功率分配
2.1 单中继功率分配
2.1.1 AF转发下的功率分配
AF转发策略下,单中继合作系统接收端的链路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最优化功率分配就是使得链路信噪比最大,即
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可以求得最优解为
2.1.2 DF转发下的功率分配
DF转发策略下,单中继合作系统接收端的链路信噪比可以表示为
最优化功率分配就是使得链路信噪比最大,即
此时,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不容易求得,可以利用MATLAB的一般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可用库中函数fmincon求得在限制条件下函数的最值。
2.2 多种转发策略下多中继功率分配
假设中继1-n采用AF转发策略,中继n-L采用DF转发策略。在接收端采取最大比接收方式,则系统接收端的系统等价链路信噪比为各链路信噪比之和。最优化功率分配就使得系统链路信噪比最大,即
同样,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建立模型当作一般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来进行最优化求解。
3 性能仿真及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中继数目对于合作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根据式(5)在MATLAB上对AF转发下做了仿真。中继所在位置如表1所示。
假定信源到新宿的距离为1,在功率限定在1的情况下,信源和中继的功率是最优功率分配的,系统等价信噪比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系统的等效信噪比并不是随中继数的增加而无限变大,合作中继在6个左右可以让系统的等效信噪比达到最大。
为了验证功率分配对合作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在MATLAB上对多转发策略多中继系统做了仿真。假定中继数目为5,中继1、中继2和中继3采用AF转发,中继4和中继5采用DF转发。在功率限定在1的情况下,信源和中继的功率是最优功率分配的。功率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对系统性能影响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相对等功率分配,采用最优功率分配的合作性能可以得到改善,在平均误比特率达到10-4时,最优功率分配方案较等功率分配方案有接近5 dB的改善。但是,对于直传来说,最优功率分配后性能还有可能更加恶劣,主要是因为直传的性能只与源端的发射功率、源端到目的端的距离有关。
4 小结
通过对多中继下最优功率分配的通信合作系统的研究表明,合作伙伴的增加对于合作系统有积极的影响,但不是随着中继数目的增加无限地改善,因为在总功率受限的情况下,合作伙伴的增加意味着每个节点所分配的功率降低。另外在多中继多转发合作系统中,最优的功率分配对于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改善。因为选择最优的功率分配方案可以使得系统的等效链路信噪比增大,系统的误比特率降低。
摘要:针对功率分配对于多中继系统的重要性,对混合转发多中继合作系统的功率分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等效信噪比最大化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合作伙伴的增加对于系统等效信噪比有积极的影响,但不是随着中继数目的增加无限地改善。在多中继混合转发合作系统中,最优的功率分配对于多中继合作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功率分配,合作通信,MATLAB,多中继
参考文献
[1]林霏,罗涛,乐光新.不同功率分配与中继位置下协同通信SER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9):101-105.
[2]刘伟伟,程恩,孙海信,等.协作分集中的移动中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803-805.
[3]LIN Fei,LI Qinghua,LUO Tao,et al.Impact of relay location accordingto SER for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networks[C]//Proc.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ti-counterfeiting,Security,Identification,2007.[S.l.]:IEEE Press,2007:324-327.
[4]LANEMAN J N,TSE D N C,WORNELL G W.Cooperative diversity inwireless networks:efficient protocols and outage behavior[J].IEEETrans.Information Theory,2004,50(12):3062-3280.
[5]SENDONARIS A,ERKIP E,AAZHANG B.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part I:system description[J].IEEE Trans.Communications,2003,51(11):1927-1938.
[6]LIN Z,ERKIP E,STEFANOV A.Cooperative regions and partnerchoice in coded cooperative systems[J].IEEE Trans.Communica-tions,2006,54(7):1323-1334.
[7]王勇,李辉,张卫东.协作中继分布的系统性能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1):80-84.
[8]DENG X,HAIMOVICH A M.Power allocation for cooperative relayingin wireless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05,9(11):994-996.
[9]顾文珊,张会生,李立欣.基于协作通信的最佳中继选择方案[J].通信技术,2010,2(2):59-61.
合作通信 第9篇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 社会将寸步难行。然而生活中, 总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临时停水, 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解决不可控因素下多方供水需求, 单独的救急中心远远不够, 必须调度多个救急中心的应急资源。由于各需水点对应急资源存在竞争关系, 因此, 寻找一种能够反映各个需水点的缺水严重程度和救助响应时间的应急资源调度策略和模型, 以达到利益均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调度策略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建立
(一) 模型假设
在解决本文提出的不可控因素发生时对应急资源合理调度的问题前可以做出如下假设:
1.对各子系统在相同情况下对应急资源的需求量做出分级, 1表示严重缺水, 2表示重度缺水, 3表示中度缺水, 4表示轻度缺水。
2.现实中单一救急中心往往无法解决所有需水点对水资源的需求, 因此需联合多个救急中心。假设当某一区域的应急资源难以解决问题时, 可从邻近区域调水。
3.成本函数作为一个多元复合函数, 其影响因素包含很多, 比如本事件中子系统的缺水程度, 资源调度到救援响应的时间以及需水点到救急中心的距离等。因此在解决问题前需要对各子系统 (即需水点) 对救急中心的调度成本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
(二) 博弈模型的相关参数与数学表达式
1.调度成本函数Cik
理论上以其为调度策略的依据。Cik的函数表达如下所示:
公式中, Hi表示需水点i的缺水级别, Yik表示需水点i到救急中心k的距离。
2.效益函数Pi
在实际调度过程中, 收益函数等于调度成本的倒数:
其中k∈M。公式中, △Cp表示需水点i在救急中心k未能得到资源而从其他救急中心进行资源调度而产生的额外成本。需水点i从全部救急中心集合M中调度其所需资源的效益函数满足叠加定理。
三、非合作博弈模型的算法求解
(一) 求解水资源调度的非合作博弈模型Nash均衡解的步骤
1.对救援资源初始分配, 确定各需水点向救急中心调度资源所产生的成本;
2.不考虑各救急中心可提供水资源的上限, 按成本最小化原则向各需水点分配资源;
3.考虑各救急中心实际资源量, 若可以满足同一级别各需水点, 则按需分配。若不能, 同级别各需水点对该救急中心的资源将产生竞争, 形成博弈;
4.构造非合作博弈调度模型, 求解Nash均衡解, 并按Nash均衡解对救急中心的水资源进行调度;
5.同一级别的需水点若存在按照Nash均衡解分配后仍不满足需求的部分, 则按成本最小化原则从其他救急中心调度资源, 直到满足需求;
6.重复步骤 (3) 。
(二) 求解纳什均衡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 对所有纯策略组合进行逐一检验, 得出纯策略纳什均衡。应用最多的一种算法称为迭代算法。
在实际迭代计算中可以从任意的s (0) ∈S (策略空间) 开始, 假设初始点s (0) 与纳什均衡点s*之间的距离为d (0) , 经过m次迭代以后, d (s (m) , s*) ≤ζ0d (s (0) , s*) =ζ0md (0) , 因为0≤ζ0≤1, 因此可以采用迭代公式s (m+1) =Xs (m) 来任意逼近纳什均衡点s*。
四、实例计算与分析
问题描述如下:现因某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塌方, 导致自来水厂源水浑浊度超标, 从而导致城市G临时停水, 期限不明。城市G有四个区a, b, c, d, 分别报告了不同的缺水程度。城市G市内只有一处救急中心A, 邻市F有两处救急中心B、C。为了不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现有关部分组织进行水资源救助工作。数据假设如下。
现假设四个区域向各救急中心调度水资源所产生的成本是相同的。运用3.2提出的求解纳什均衡解的迭代方法可以求出该博弈的纯策略Nash均衡解: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可求得:
总成本Ci, p=Ca, q+Cb, q+Cd, q=10+15+17+18=60是为最优化成本调度策略。
根据公式可求得此组合策略的各个收益函数, 将各个需水点的收益函数代入公式, 可得总的效益目标函数为:
综上所述, 利用迭代算法求得的Nash均衡解:
s*a= (10, 0, 0) ;s*b= (1, 5, 2) ;s*c= (2, 5, 1) s*d= (0, 0, 6) 可以实现向区域a, b, c, d进行水资源公平合理调度, 并且能够保证调度策略的成本最小, 效益最优。
五、结束语
该论文本着实用性原则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临时供水不足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论文方法通俗易懂, 且延展性较强, 相关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用来处理类似求解最优化组合的问题, 比如解决自然灾害发生时, 不同地区受灾点的资源调配问题或者用于公司经营中解决客户售后服务的技术人员调配问题, 商业中物流配送问题等。不足之处仍然存在, 但客观讲, 本文思想方法仍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值得广泛推广。
摘要:现实生活中, 突发事件的发生防不胜防, 由于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供水不足问题频繁存在, 不当的处理可能会对居民以及工业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在救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对缺水地区进行合理的资源调度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棘手的问题。本文基于如上现实场景, 将其抽象为存在纳什均衡解的非合作博弈调度模型, 从而把资源调度问题转化为求解非合作博弈调度模型的Nash均衡点问题, 并给出了相关求解方法。
关键词:资源调度,非合作博弈模型,纳什均衡,迭代
参考文献
[1]Sun J, Xu WB.A global search strategy of quantum-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Cyberne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111-116.
[2]HWANG H-S.A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for famine relief[J].Computer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1, 37 (1/2) :335-338.
[3]Wan Xiaoyu, Pu Yifei, Li Bingjun,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Amplitude Hierarchical Feature of MPSK Signals[G].8t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PROCEEDINGS, 2010,
[4]王万良, 蒋一波, 李祖欣等.网络控制与调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杨继军.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博弈调度模型与优化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9.
[6]姚杰, 计雷, 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 2005 (3) :46-50.
[7]吴增军.高校就业统计中的非合作博弈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 .
合作通信 第10篇
一年多来, 两岸通信行业往来不断, 在TD-SCDMA试验网建设、网络互联、漫游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此次再度大规模聚首, 则把合作推向了新阶段。
两岸优势互补
“近年来, 两岸关系积极发展, 三通成果丰厚, 赴台采购已具规模, 赴台游客快速增长, 在这样的形势下, 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已是人心所向。”谈到两岸通信合作的背景时,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刘立清会长如此表示。
在经济合作交流中,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无疑是重中之重, 这和全球经济企稳回升的大背景有关。2009年, 世界经济走出危机, 在回暖的过程中, 全世界纷纷把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从全球经验来看, 每次危机过后都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新技术的应用, 所以ICT将发挥重要作用, 也将获得难得的历史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苏金生总工程师分析2009年以来两岸通信业合作的特殊背景。
两岸合作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而且有着优势互补的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 大陆通信业无论在网络规模还是在用户规模方面都位居全球第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交换机系统生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 还大量出口海外市场。而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外向型特点明显, 3G启动较早, 在集成芯片、通信信息终端、电信服务等方面比较发达。”在刘立清看来, 两岸的优势可以形成互补, 双方取长补短, 促进产业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已成必然。
作为台湾代表团名誉团长的黄重球先生深谙如何发挥当地企业的特长, 他特别强调,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从生产制造扩展至供应链管理和科技研发方面, 交付能力强成为台湾企业的显著特点, 例如, 在2000年的时候台湾企业能做到98%的订单两天内交货, 2003年的时候提高到100%的订单两天内交货, 近年来则提升到所有的订单24小时内交货。
往来交流频繁
6月1日, “台北国际电脑展”开幕, 包括汉王、神州数码、万利达、惠科电子在内的国内百余家厂商高调参与。据悉, 这仅仅是两岸交流的一个剪影。近一年来, 两岸信息通信业来往密切, 交流合作不断。
2009年7月9日, “两岸物流电子商桥”正式开通, 架起了连接两岸航运的信息高架桥;2009年8月26日, 旨在促进两岸通信交流合作深入发展的海峡两岸通信交流协会正式成立;2010年4月23日, 交流协会与台湾电信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签署5项交流合作备忘录, 包括两岸合作建设直达海底光缆、开通3G漫游业务等
作为信息通信产业链的主角, 运营商之间在这一年来更是深入合作。大陆的三大运营商去年来频繁访台, 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其中最典型的, 则是中国移动与威宝电信合作在台湾建设TD-SCDMA试验网, 并于2009年11月打通了两岸首个视频电话。中国移动还深入一步, 与远传、威宝、“中华电信”达成建设TD-LTE的合作意向, 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在未来移动通信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在合作的过程中, 两岸已经在探索发挥双方互补优势的最佳模式。中国移动和宏达电合作就是一次有益尝试, 其中前者出资4700万人民币, 联手后者研发生产手机终端。目前通信终端生产已成为台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吸引着台湾终端企业投身大陆市场, 同时大陆在产业链配套设施和标准规范方面不断完善, 则为两岸终端的合作提供了基础。
迎来新契机
进入2010年,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崛起、3G业务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的稳步推进, 大陆通信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也为两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在这样的形势下, 两岸也在探讨深入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方式。在本次会议上, 两岸专家就此积极献言献策, 在他们的建议中, 3G成为屡次被提及的字眼。
刘立清认为, 两岸三地近年来文化交流活跃, 推进了两岸文化娱乐市场的融合, 这为两岸联手开发3G内容服务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看来, 3G终端领域仍大有机会可为, “iPhone等智能终端和iPad等平板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台湾在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产业方面的优势有了新的增长点, 扩展了两岸合作共赢的空间。”邬贺铨表示。
台湾咨讯工业策进会何宝中所长也看好终端方面的合作前景。“大陆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Android手机市场, 台湾一直是Android的生产研发重镇, 所以Android和OPhone是两岸最佳的合作平台, 双方应加强Android技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开拓市场。”
合作通信 第11篇
时至今日,统一通信已成为业界最为脍炙人口的热点,但用户在应用层面真正享受统一通信带来的便利还有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各部件间的兼容性。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兼容,才能保证统一通信成功实施,并让用户感受到丰富的应用体验。阿尔卡特朗讯作为企业IP通信和融合应用的领航者,在统一通信应用和服务领域有着领先的优势,与亿联的强强联合,正是双方为推动统一通信发展,实现共赢的行动。
阿尔卡特朗讯OmniPCX Enterprise是一款基于业界标准的开放型、分布式通信服务器,同时支持传统配置方式和新的IP配置方式,它内置丰富的呼叫处理应用,涵盖了面向中型、大型、超大型用户的顶级商用电话功能,并支持集中式/分布式IP电话应的部署。它基于纯软件的OmniPCX Enterprise通信服务平台,提供广泛的通信应用解决方案,包括多媒体呼叫处理,并支持TDM、IP、SIP方式的阿尔卡特朗讯或第三方的客户端或终端接入。它集成开放的标准和最先进的技术,提供非常灵活的解决方案,利用互连或集成方式,帮助用户在现有的平台内,最大化投资回报,并通过阿尔卡特朗讯应用合作伙伴计划(AAPP)支持数千种第三方应用。
合作通信 第12篇
光纤通信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现已变为现代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它是现代通信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国际互联网能有如今的巨大规模,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关联。如果没有光纤通信技术,就不会有国际互联网的今天,也不会有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光纤通信在公用的通信网上和专用的通信网上的应用都比较广泛[1]。因此,社会上也迫切需求能够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人才。
通过光纤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功能特点,了解光纤通信的新技术及其在现代信息网络中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实际接触该领域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前期积累薄弱,对该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实际接受较慢。为了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以此为平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以培养面向未来的技能型、应用型通信技术人才。
根据近年的从教经验,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改善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1 从实际市场需求出发、通过亲身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一切事物追求、探索的源泉,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渴望,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课程学习效果不好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兴趣不足。由于起初接触的新概念、新理论较多,专业性较强,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逐渐达不到听课的效果。为此,可在进入专业理论学习之前,与企业相关人士一起发起一个小论坛,先由专业人士详细介绍光纤领域的产生、快速发展,以实例说明其在通信领域的巨大作用,通过企业的产品使学生掌握市场需求方向,以企业为背景,介绍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随后,由学生与企业人士共同就该领域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深切体会到这门学科并不是一种空泛的说教,而是与我们目前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而全光通信是一种趋势。这样,学生初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其次,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可穿插相关环节的参观与实践。如光纤的铺设过程、光纤设备的安装等学生可参观学习。通过实际参与,学生可真实的看到光缆或光纤设备的构造,熟悉了铺设或安装的要求,既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体会到该课程的实际效用。同时,不断地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而又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思考题,通过学生与企业专业人士的交流或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帮助学习。如:光纤到家、光纤到户、光纤到路边是怎么回事,怎么实现。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深入掌握,但是通过不断地交流、思考,不断地查阅资料,他们会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熟悉。一旦熟悉了,那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 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2]。这样,该课程的学习具有实际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浓,更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与企业共建实验室
由于学校资金或技术的限制,实验设备更新较慢,实验内容比较单一。通过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相关实验室,增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除了已开设的验证型、综合型实验外,开发增设设计型、系统型实验。实验项目由原来的4个增加为8个,并分为必做型与选做型实验项目,保证学生实验内容具有层次性。如光纤参数的测量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参数的测量实现不了。通过企业的参与可利用共建实验室来实现,测量的基准法与替代法实验自己选择。这样,实验的内容大大增加,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操作训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与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掌握系统工程的概念以及实际工程的测试方法[3]。
4 师资培训与交流
课程老师去企业锻炼,由企业专业人士指导,参加企业项目,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SDH数字交叉连接设备是目前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网元,通过参与企业中该设备的研究,不但对SDH基础原理和SDH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工作原理知识理解更加透彻,而且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获得项目经验,对同步数字体制、SDH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以及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等相关部分的讲解将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更易理解。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通过面授、远程教室、在线学习等先进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5 成立项目梯队
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由课程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相关的一些小项目或研究性、尝试性项目。如:目前光时分复用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可在该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企业的研发背景,由企业相关人士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研究。这样,既加深了校企合作,又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积累了项目经验,实现了双方互赢。
6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改善光纤通信教学效果的一些措施。光纤通信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光纤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深化,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
摘要: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知识点较多的专业课。结合教学实践与课程特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师资培训与交流,成立项目梯队等措施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光纤通信,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增基,周洋溢,胡辽林,等.光纤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2]黄震,毕卫红,张保军,等.光纤通信教学实践与总结[J].教学研究,2011(3).
合作通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