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精选11篇)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58例为病例组, 同时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58例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男女比例一致, 均为男38例, 女20例, 病例组平均年龄53.5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51.5岁。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等合并症。两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病例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就诊时即采用一次性真空负压静脉采血管收集空腹静脉血, 对其进行血清PCT水平检测、hs-CRP、WBC计数以及一些常规的检查。目前, 临床实验室用于检测PCT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发光测定法、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学分析法、胶体金比色法等, 其中免疫发光测定法最为常用[4]。PCT检测结果<0.5μg/L为阴性, PCT≥0.5μg/L为阳性。其中PCT值可按检测结果高低分为四个等级, 阴性<0.5μg/L;弱阳性0.5~2.0μg/L;阳性2.1~10.0μg/L;强阳性>10.0μg/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PCT水平比较
病例组血清PCT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血清hs-CRP水平、WBC计数比较
病例组血清hs-CRP水平、WBC计数及其他几项常规检查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血清PCT水平的检测被视为严重细菌性和真菌性感染的特异性指标, 亦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可靠指标[3]。PCT不仅是鉴别急性炎症的重要指标, 而且在监控炎症活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 机体一般不产生PCT, 只有甲状腺C细胞会产生极少量PCT, 在正常人群的血清中PCT含量甚微, 一般<0.5μg/L, 通常检测不到[5]。在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情况下, 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 当感染得到控制后, PCT水平又会随着降低。在炎症的刺激下, 免疫系统正常的患者会产生大量的PCT。在炎症过程中, PCT会随着炎症的发生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因此PCT的检测也应该为一系列的, 要不断地严密监控[6]。国内外均早已报道过血清PCT作为一个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的早期指标, 在诊断价值上明显优于hs-CRP及WBC计数[7]。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 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并且加重社会及患者家庭负担[8]。根据PCT水平的变化, 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指导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研究小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研究, 得出结论:PCT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细菌性感染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且与hs-CRP及WBC计数相比, PCT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定华, 石秋萍, 王超, 等.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的临床病例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8) :679-681.
[2]高鸿祥, 潘柏申.降钙素原在肺部感染诊治中的应用.上海医药, 2014, 35 (3) :34-36.
[3]郭秀仪, 张坚胜, 何金花, 等.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发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疗, 2014, 33 (8) :32-33.
[4]李鲁平, 于洋, 谷海峰, 等.降钙素原上转发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7 (2) :144-146.
[5]薛静, 马一平, 于洋, 等.血清降钙素原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价值.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12) :1174-1177.
[6]郭凯, 殷少军, 李微.老年肺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实用老年医学, 2014, 28 (1) :21.
[7]谢曼娥.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与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医学信息, 2014 (6) :109.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 第2篇
一、科室设立
1.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当设立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
2.感染性疾病科分感染性疾病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病房。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可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等整合为感染性疾病门诊。
3.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二、流程布局
1.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2.明确三区分布与功能。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
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
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3.各门诊的部分功能可以合理合并,如挂号收费、配药、化验等,医务人员可以共
用,而患者不能交叉,必须有不同的窗口为患者提供服务;公用区域内的医务人员应做
好个人防护与手卫生。
4.实行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与隔离观察等“一条龙”服务模式。对受场地限制,暂不能实现“一条龙”服务的单位,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5.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有条件的单位建议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6.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7.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
1.感染性疾病科内应为医务人员、患者和陪客等提供方便、有效的手卫生设施与相
关用品,如流动水、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纸等。2.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3.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4.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注意事项
1.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2.不要以消毒为目的在门诊出入口放置踏脚垫,也不要在门把手上缠绕织物。研究表明这些措施不能有效降低环境微生物的浓度,反而有增加微生物污染的潜在危险。
3.重视日常清洁工作。保持诊室、病房的地面整洁、干净,人流量较多时加强清洁次数。重视厕所的清洁卫生。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在湘潭市四所医院 (两所三级医院、两所二级医院) 住院并确诊为COPD并下呼吸道感染1305例次住院患者痰标本, 符合1997年全国COPD诊治规范诊断标准[1], 且有新近发生的痰量增加、脓性痰增多和呼吸困难加重, 全部病例均具备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胸部X线检查提示双肺纹理增多或有浸润性炎性病灶, 符合下呼吸道感染标准。其中男806例, 女499例, 平均年龄58±5.2岁。
1.2 方法
在应用抗生素前或抗生素疗效差时行痰培养。患者晨起清水及30ml双氧水漱口, 用力深咳第1口痰弃去, 留第2口痰于无菌盒中, 1h内接种到羊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CO2孵箱35孵育。以痰涂片光镜检查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 白细胞大于25个, 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者为合格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 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连续2次培养为同一细菌, 即为可靠致病菌。药敏测定采用国际标准Kirby-Baver纸片扩散法, 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标准判定。用大肠埃希菌 (ATCC2592) 、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作质控。近期应用抗生素与近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均为患者入院前三月经常使用。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从1305例次COPD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共分离出388株致病菌, 革兰阴性杆菌212株 (54.6%) 其中大肠埃希菌47株、铜绿假单胞菌4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32株、不动杆菌属23株、肠杆菌19株、卡他莫拉菌属11株、阴沟杆菌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株。革兰阳性菌168株 (43.3%) 其中肺炎链球菌68株、表皮葡萄球菌5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真菌8株 (2.1%) 其中白色念珠菌5株、曲霉菌3株, 见表1, 表2。
2.2
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与近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两者均未用有显著差异;不动杆菌、肠杆菌属、卡他莫拉菌与近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两者均未用无显著差异, 见表3。
3 讨论
3.1 关于COPD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组成
先前的研究[1]认为COPD急性加重期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或病毒, 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需要机械通气的严重AECOPD患者存在革兰阴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国内多数报道[3,4]革兰阴性杆菌居首位, 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居第3位。而本组资料表明, COPD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占54.6%, 革兰阳性菌43.3%, 真菌占2.1%, 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相差不多, 似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 考虑与地区性及应用抗生素情况不同有关。
3.2
在下呼吸道感染中, G-杆菌通常比例较高。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23.9%) , 大肠埃希菌 (21.1%) , 肺炎克雷伯菌 (16.9%) , 可见条件致病菌是下呼吸道G-杆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居多。而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免疫功能低下, 需反复住院治疗, 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导致机体菌群失调, 条件致病菌易引起内源性感染[5]。长期抗生素治疗使患者体内菌群的改变有利于敏感菌株被院内耐药菌株替换[6], 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耐药菌被筛选而发展为难治性感染。少数患者气管切开等因素致使呼吸道黏膜受损, 呼吸屏障减弱, 从而使病菌易于黏附定植于损伤的细胞表面有关[7]。
3.3
本组资料表明革兰氏阳性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表皮葡萄球菌明显增加, 可能为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及糖尿病、肿瘤等复杂的疾病基础, 使其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8]。
有资料[9]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机械通气、糖尿病、联合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因素是不动杆菌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产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本资料显示不动杆菌、肠杆菌属、卡他莫拉菌近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与两者均未用之间无显著差异。考虑与观察的病例数较少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不同, 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时间不同, 人群生活条件及年龄构成不同等诸多差异, 各地人群感染病原菌菌株就会不同, 明确当地AECOPD感染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状况, 对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1 (4) :199~203.
[2]Chandra, D, Tsai CL, Camargo CA Jr。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delay inpresentation and the risk of hospitalization[J].COPD, 2009, 6 (2) :95~103.
[3]林桦, 孙圣华, 周建党.住院重症COPD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6 (7) :994~995.
[4]王永兴, 曹家月, 郭梅, 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20) :1874~1876.
[5]滕琳, 苏芬, 甄永强等.产超广谱8一内酰胺酶细菌肺部感染及耐药性分析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2) :948~949.
[6]赵德军, 付维婵, 田维涛, 等.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J].西南军医, 2008, 10 (4) :68~69.
[7]李延红, 宋卫东, 刘丽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非发酵菌感染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2, 7 (3) :1~2.
[8]王玫文.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6:712~713.
深秋,警惕呼吸道疾病 第4篇
秋意渐浓,孩子和大人都感到神清气爽。而进入深秋以后,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均易首先侵犯呼吸道,宝宝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开始上升。父母们应对呼吸道疾病有所了解。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和哮喘等。
上呼吸道感染
疾病特点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为“感冒”,是宝宝的常见病。“上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大的时候。
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患感冒的病人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唾液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其他人就有可能通过呼吸被传染,感冒也可由玩具、衣物等间接传染给宝宝。宝宝得了感冒,通常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咳嗽、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感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容易引起其他疾病,如喉炎、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
家庭护理
宝宝的年龄越小,对他的护理就越重要:
宝宝的病房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并且注意室内空气新鲜、湿润。在饮食方面,宝宝感冒后要多喝水或稀释过的果汁,吃适量的水果,饮食宜喂食流质或较软的食物。感冒后,宝宝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都会减少,消化能力减弱,所以要减少食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另外,父母还要细心地清洗宝宝的眼鼻分泌物,随时观察他病情的变化。暂时不要给宝宝洗澡,而是改为晚上用热水给宝宝洗手洗脚。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等病情好转后才能活动,以免感冒复发或引起其他疾病。
如何预防
深秋气温变化较大,爸爸妈妈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室温要保持稳定,空气要新鲜流通,但要避免穿堂风。有个小诀窍可以测试宝宝穿衣是否适度:经常摸宝宝的脊背和手,如果宝宝的小手温暖而脊背无汗,说明他的衣着恰到好处。
要保证宝宝有良好的睡眠,感冒流行的季节,宝宝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感冒病人。如果家里有人感冒了,最好戴口罩或用其他方法适度隔离,并且给房间消毒,方法是:
关闭门窗,用食醋每立方空间2~5毫升,加水1~2倍,加热至全部汽化,每日1次,连续数日。
提醒
▲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与感冒症状相似。如麻疹、支气管肺炎、中毒型菌痢等,这些疾病的早期都有高热、寒战和上呼吸道不适症状,类似于感冒。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它们特有的.表现。所以,当孩子有感冒症状时,要细心观察宝宝的各种表现和突然变化,发现与感冒不相符合的表现时,要及早送宝宝去医院检查。
▲因为多数感冒属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但有时为了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预防性地给宝宝使用抗生素。但是切忌盲目乱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
▲宝宝流鼻涕较多时,要用软毛巾或纱布轻轻擦拭,有较硬的鼻痂不可用手挖,要用棉签在鼻痂上涂红霉素软膏,待鼻痂软化后,才用棉签轻轻蘸出,以防感染。
食疗小验方
下面几种食疗方法可以预防感冒,在流感盛行的季节,不妨经常给孩子服用:
1、葱白大蒜饮:葱白250克,大蒜125克。将葱白和大蒜一起切碎,加水l000克煮汤,每日服用2次,每次1小茶杯,可以预防流感。
2、大葱生姜汤:大葱1根,生姜3片,加适量水,煮后喝汤。
3、葱卜菜根汤:葱根、萝卜、白菜根各适量,加适量水,煮后喝汤。
4、葱白豆豉汤:葱白2根,豆豉5克,加适量水,煮后喝汤。
急性喉炎
疾病特点
急性喉炎是指以咽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为表现的一种病症,宝宝喉腔狭小,软骨柔软,黏膜血管丰富,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充血水肿而出现喉梗阻。宝宝急性喉炎主要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常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一部分,也可并见于麻疹、流行性感冒或其他急性传染病。
宝宝急性喉炎是宝宝常见的咽喉疾患之一,发病急,病势重,常易反复发作。
提醒
▲平时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咽喉。饮食上要清淡,鱼虾肉类等要适量;多让孩子吃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宝宝上火;少吃刺激咽喉的食物,如辣椒、姜、葱、食盐、甜食等。
▲在给宝宝喂食时,要注意避免奶、水、药等呛入宝宝的喉头、气管;避免异物刺激宝宝,如室内烟尘、空气芳香剂等容易刺激孩子的咽喉;居室的温度、湿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使孩子的呼吸道通畅。
食疗小验方
如果孩子经常得喉炎,平时可用麦冬10克,胖大海10克,银花15克,泡水常饮。或者用梨1个,带皮煮水喝(加水煮,喝梨内煮出的梨汁及水),以帮助预防喉炎。
扁桃体炎
疾病特点
人的咽部两旁各有一扁桃腺,又称扁桃体。有的人的扁桃体较明显,有的则较隐蔽。外来的病毒、细菌在通过口、鼻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前,都要经过扁桃体的前面,所以它很容易受感染而发炎。宝宝如果经常患扁桃体炎,容易引起邻近器官的感染和一些全身性疾病,从而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扁桃体发炎时会红肿、出现白色脓样分泌物,这就是急性扁桃体炎。得了急性扁桃体炎可能高烧几天不退,嗓子红肿疼痛,吃东西和咽水时疼痛就更加厉害了。可是,有的孩子扁桃体化了脓,也不觉得疼痛,容易被大人和医生忽视。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患扁桃体炎的孩子,容易引起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家长应予以重视。
提醒
孩子患了扁桃体炎,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诊治,如果反复发炎,要考虑摘除扁桃腺体,因为扁桃体虽然是人体的防御器官,但如果反复感染,则可能成为人体的病灶,细菌、病毒长期留存,会引起慢性炎症。
食疗小验方
1、给宝宝常喝生丝瓜汁。
2、生荸荠数个,洗净绞汁;生萝卜一个,洗净绞汁。二汁和匀,频服,可治疗咽喉肿痛。
急性支气管炎
疾病特点
急性支气管炎,即气管和支气管同时发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到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它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或为流感、百日咳、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症。年龄小、体质差的宝宝更易患病。
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多数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痛。患儿不一定发热,有时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已退,体温又骤然升高。由于感染累及气管,所以症状主要以咳嗽为主,多为干咳或痰少,随后分泌物增多,转为痰咳或呼噜多痰,偶有血丝。有时孩子咽部出现少量嘶鸣音,呼吸可稍加快,肺部可听到干鸣音或部位多变的粗中鸣音,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及胸痛。伴有发热的急性支气管炎,常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不适。
家庭护理
急性支气管炎的家庭护理十分重要,护理得当,可促使患儿早日康复;调护不当,则容易转为慢性支气管炎或并发其他疾患。
1、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2、经常给孩子补充水分,特别是伴有发热的孩子。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多给孩子吃瓜果蔬菜,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不要让水或食物呛入孩子的气管。
3、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孩子本身有病,抵抗力已经很差,应该避免再次受凉。
4、居室空气要新鲜、湿润、流通,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刺激孩子。因为过敏因素而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家长要积极寻找可疑因素,让孩子避免接触过敏原。
提醒
▲要按时让孩子服药打针,避免孩子哭闹或大笑,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期彻底治愈。千万不要自行中断治疗,否则会使病情反复或加重。
▲要让孩子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果孩子有痰,要让孩子咳出,不要咽下。经常漱口,注意孩子的口腔护理,防止邻近器官受到感染。
食疗小验方
白萝卜1至3块,生姜3小块,大枣3枚,蜂蜜30克。将白萝卜、生姜、大枣加水适量,煮沸约30分钟,去渣,加蜂蜜,再煮沸就可以了,每日2次,给孩子服用。1岁以下的孩子不宜服用蜂蜜,可用适量砂糖调味。
支气管肺炎
疾病特点
1、高烧,有时可达40℃,孩子烦躁不安或爱睡觉,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有时还会抽风或昏迷。消化道有时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2、肺炎开始就像感冒一样,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流鼻涕、咳嗽、呛奶、口周发青、喘憋、呼吸困难等。但是,病情加重时反而不咳嗽。
3、肺炎的致病菌: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也有病毒引起的肺炎。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重症肺炎常出现心肌炎和心力衰竭;引起脑水肿及中毒性脑病、并发中毒性肠麻痹等。
家庭护理
1、患支气管肺炎的孩子需要新鲜而湿润的空气。天气较冷的时候,也要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三四次,每次15分钟左右(不要有对流风)。通风后,在地上洒热水,或在暖气片上放湿布,或在有空调的房间里经常用湿拖把拖地板,以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
2、如果患儿喘憋,烦躁不安,可以把他抱到室外去,呼吸大量的新鲜空气。几分钟后,孩子一般都可以安静入睡,呼吸平稳,面色转红。
每天可做两三次室外呼吸,每次30分钟左右。如果天气不好,可在室内打开窗子。如果下楼不便则可在阳台上进行。要注意,在做室外呼吸的时候,给孩子穿暖包好,只露出脸和口鼻。这种做法在医学上叫做“冷空气疗法”。如果这样做也不见效果,就应带孩子去医院吸氧气或作其他治疗。
3、病儿需要安静的环境,家长要尽量避免能引起孩子哭闹、咳喘以及妨碍睡眠的种种因素,如喧哗、吸烟、煎炒食物的烟气等。因为安静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充分休息,减少对氧的消耗,保护心肺功能。
4、病儿由于高烧、呼吸加快而消耗大量水分,需要随时补充。可以给孩子饮用各种营养丰富的汁水,如冰糖煮梨水、煮蔬菜汁等。至于食物,由于病儿的消化功能降低,还可能有腹泻,所以一定不要勉强给他吃。
提醒
▲由于患肺炎的多是两岁左右的宝宝,他们有什么病痛和需要通常不能清楚地表示。因此,家长要更加细心地观察孩子,如他的精神、面色、鼻腔是否通畅等。
▲要多给病儿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肺部充血等。病儿躺着时,可把他的上半身垫高些。
食疗小验方
秋冬季多为风寒闭肺型肺炎,病儿会怕冷怕热,无汗,不渴,咳嗽气促,痰白而稀,舌苔薄白。不妨试试下面的食疗方:
1、葱白粥:葱白3条,大米30克,生姜2片。将以上材料加适量水,一起煮粥,趁热给孩子食用。
2、杏仁粥:杏仁10克,去皮尖,加水研磨,过滤取汁,大米30克。将以上材料加水适量,一起煮粥,给孩子服用。
3、百部生姜汁:百部10克,生姜6克,蜂蜜少许。将百部、生姜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调入蜂蜜后,温热时给孩子服用。1岁以下的患儿不宜食用蜂蜜,可稍加砂糖调味。
支原体肺炎
疾病特点
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是其中的一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就叫做支原体肺炎,它既不属于细菌性肺炎,也不属于病毒性肺炎。
以往人们对支原体肺炎并不重视,许多患儿家长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称。然而近年来,支原体肺炎有增加的趋势,它常见于5岁以上的宝宝和青少年。全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偏多,每三到四年就有一次较大的流行。
支原体肺炎通过咳嗽飞沫传染,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差异较大。严重的病例表现似暴发型肺炎,发展迅速,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但多数患儿以发热和咳嗽为主,体温常达到39℃左右,热型不定(体温可高可低,也可持续高热),发热时间可长达1~2周。
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部分病儿呈百日咳样咳嗽,无痰或带少量黏液非脓性痰,咯血少见或偶有痰中带血,咳嗽持续时间多为2周左右,亦可长达4周。此外,多有头痛和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而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虽然大多不重,但较常见。宝宝表现为喘憋或呼吸困难,也可能有胸骨后疼痛,肺部常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表现,还可引起全身疾病。
家庭护理
要让孩子多休息,保持室内温度在18℃~20℃,并且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饮食上应给孩子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并保证有足够的液体摄入。
提醒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与一般肺炎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宝宝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交叉感染和小流行。
支气管哮喘
疾病特点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阻塞性疾病,它不同于一般的气道炎症,而是由吸入变态反应原及其他刺激物或病毒感染后引发的气道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与环境污染、居室环境和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庭护理、降低环境中的触发因素,让孩子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就可以可预防和减少、减轻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家庭护理
1、改善患儿的居住环境,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非常重要。宝宝的房间要安静、舒适,空气要清新流通,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因素,也要避免让宝宝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
居室要经常打扫,但要避免干扫,以免尘土飞扬。房间里不宜铺设地毯、地板膜,也不要放置花草。宝宝的被褥、枕头不宜用羽毛或陈旧棉絮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填充,而且要经常晒、勤换洗。爸爸妈妈要寻找引起宝宝发病的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宝宝接触这些过敏原。
2、饮食宜选用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鼓励孩子多饮水,避免食用辛、酸、麻、辣、油炸的食物及蛋、鱼、虾等易诱发哮喘的食物。
提醒
▲支气管哮喘要坚持治疗,在发作间隙时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度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孩子的康复,可以从夏季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耐寒训练,适当增减衣服,以增加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爸爸妈妈要及时发现孩子病情发作的先兆,如烦躁不安、干咳等,发现先兆应立即用解痉镇静剂或其他平喘气雾剂。
▲要协助患儿调整心理状态,不要紧张,也不要害怕,经常保持心情愉快非常重要。要鼓励患儿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和急躁情绪,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
食疗小验方
哮喘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又分为寒喘、热喘。
秋冬交替时节,正是哮喘的发作期。如果孩子咳嗽、气促、喉鸣、喘息、面色发紫,但还可以平卧入睡,痰稠色黄,面色发红,口渴,便干尿黄等,则属于热喘。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萝卜粥:将白萝卜200克捣成汁,生石膏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将石膏入水中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熬粥,等粥熬好后加冰糖熬融,最后兑入萝卜汁食用。让孩子连服10~15日。
如果在发作期孩子咳嗽气促、痰稀薄、喉中哮鸣、形寒无汗、怕风、流清涕、面色不佳、口不渴或喜热饮,则属寒喘。可选用下面的食疗方:
1、生姜葱白粥:生姜5片,葱白5段,糯米50克,煮粥让孩子食用,之后盖上被子发汗。
2、核桃白果生姜汤:核桃肉10克,白果仁l0克(炒后去壳),生姜3片,加水煮汤饮用。每日l剂,让孩子连服10~15天。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5篇
【关键词】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4-01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通常患儿年龄越小其发病率越高,近些年来,患儿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患儿1年内超过7次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即可确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本文在结合患儿各项检查结果及病因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临床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表现作为临床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40例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其中,女14例,男26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儿在住院时均不同程度出现咳嗽、咽痛,16例患儿伴有发热、头痛症状。经胸片检查均呈不同程度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或斑片状阴影,经抗感染、抗病毒、抗支原体治愈出院后,病情反复。
1.2方法
对40例患儿行血常规检查,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检测、微量元素及免疫功能检查。针对不同患儿病史、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对可能存在基础疾病患儿行肺功能、X线胸片、胸部CT、心脏彩超、纤维支气管镜、消化道造影等检查。经鼻部CT平扫检查后,得知鼻黏膜增厚7例、上颌窦炎3例,咽喉炎24例,筛窦炎6例。给予慢性咽喉炎患儿静脉输注静脉输液阿奇霉素注射液,每次10mg/kg·d,依据患儿自身病情缓解程度适当调整为3~5d。给予慢性鼻炎患儿鼻炎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14d~28d为1疗程。
2.结果
2.1血微量元素检查
微量元素缺乏6例,其中锌元素缺乏3例、铁元素缺乏1例,钙元素缺乏2例,其他微量元素均正常。
2.2免疫功能检查
免疫功能缺陷10例,其中体液免疫功能缺陷4例、IgG偏低2例、IgA偏低1例、IgM偏低1例,细胞免疫缺陷2例。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又以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病情发展更快、病情更为严重,在给患儿造成痛苦的同时,也易伴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有许多,例如患儿体内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低下、自身特异性体质等[1]。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的诱发患儿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可分析为,鉴于鼻位于呼吸道开口,对空气有不同处理功能,气管、支气管所接受的空气是经调解的、过滤的、温湿的空气,因此就会对患儿下呼吸道有一定保护功能,一旦鼻黏膜伴发炎症,温度、湿度调解出现减弱,支气管接受了没有经调解空气,便失去了对气道的保护;一旦患儿发生鼻黏膜炎症时,鼻纤毛清除异物功能减弱,气道防御功能变差,引发气道炎症;慢性鼻炎、鼻窦炎皆可能引发鼻后滴漏,直接刺激咽部支气管或分泌物中细菌下行引起;变态反应引发气道高敏反应状态。现阶段,临床一致认为,鼻窦部冠状CT扫描是诊断鼻炎与辨别解剖变异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技术。
要确保患儿免疫系统功能的完整,就要保持营养上的支持,一旦某种营养素缺乏,便有可能导致与之相应的免疫缺陷。免疫活性细胞对营养供给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亚临床缺乏也可能会引发损害。小儿慢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患儿常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时,其发生比例会更高。
既往研究显示,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患儿,其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普遍较为低下,如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白细胞吞噬功能、补体功能和IgG、IgM 、 IgA均偏低,细胞免疫功能也是如此。因为蛋白质的缺乏,可使得淋巴器官出现较为明显变化,如胸腺萎缩、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以及T细胞亚群发生变化,最先辅助T淋巴细胞的受到影响,接下来会影响B淋巴细胞对抗原产生的抗体免疫应答。
维生素A缺乏会造成患儿黏膜屏障功能遭受侵害,呼吸道黏膜完整性破坏[2]。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消失,并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腺体细胞功能不完整,坏死脱落细胞阻塞管腔,局部免疫功能减弱;维生素A缺乏常伴IT-2缺陷,影响IgA水平偏低。研究证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情发展程度和维生素A的缺乏程度呈明显关联[3]。如上述所言,营养素缺乏会可能使反复呼吸道感染因免疫功能损害而发生,但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并不是全部因营养不良引发。免疫功能低下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缺陷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也有的学者认为体液免疫低下是重要因素[4]。当前,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IgU亚群缺陷的临床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
本研究对患儿实施免疫功能测定,得知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均显著提升,CD3明显减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C3、C4、IgA 、IgG正常、IGM升高,这表示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体液免疫功能正常。临床分析认为,SIL-2R水平增高,抑制T细胞功能,使得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CD4下降,IL-2生成减少。所有患儿在经过各自治疗后,CT复查鼻窦部显示炎症明显吸收,炎症消失。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并非对临床患儿的独立性诊断,关于病因的诊断一直都较为困难,尤其是对部分暂时还没有条件进行细化诊断的医院与单位而言更是如此。慢性咳嗽,是儿科门诊常遇的儿童症状,其诊断标准与慢性呼吸道感染不同,但病因及发病机理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与成人不同,儿童更易患慢性呼吸道感染,这是由于儿童气道黏膜更为柔润、血管丰富,一旦发生感染更易蔓延,形成慢性感染;儿童支气管相比成人更为狭小,发生鼻塞时更易引发炎症扩散。引发小儿慢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隐匿性哮喘等,相比于成人,儿童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这也是临床儿科医师更需要重点关注的。
综上所述,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因素主要有患儿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不完整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原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是主要的临床发病机制。临床除了在考虑致病微生物的因素外,还应找出致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病变,也应注意患儿的过敏因素及气道高反应性。积极预防、及时治疗、降低病原能够更好地抑制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晓文,唐讯波.83例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4(28):186-187.
[2]张云.小儿慢性咳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15-1916.
[3]王新华,葛洋新.微量元素锌与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25):54-55.
[4]宁慧雪.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5(80):89-90.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5例为试验组。患者均符合临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1) 由肿瘤、肺结核、矽肺、过敏、真菌等因素造成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 (2) 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 (3) 合并肾、肝、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等较为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患者; (4) 存在精神类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5) 心肺功能严重障碍者。其中,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20~75岁, 平均 (51.7±10.7) 岁。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13例 (37.1%) , 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22例 (62.9%) 。此外, 抽取同期到我院检查的健康患者30例为对照组,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1~73岁, 平均 (52.4±10.3)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 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先抽取全部患者2 ml静脉血, 保证在30 min之内将血清分离出来, 分别注入两根支管中, 将支管保存于在-20℃环境中直到实验开展。应用LUMI test PCT检测试剂仪 (德国Brahms Diagnostica公司) 及其配套的试剂, 选择免疫荧光分析法进行PCT的检测, 操作过程要严格参考检测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的标准。应用BNⅡ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选择免疫比浊法进行CRP的检测, 操作过程要严格参考分析仪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的标准。正常的CRP参考值在8 mg/L以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检测PCT、CRP水平比较
试验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细菌感染组或非细菌感染者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试验组中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病毒感染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炎症之一, 临床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白细胞分类及计数、体征、临床症状、痰病原菌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等层面来展开。然而, 由于发病者在体征及病症上较为相似, 很难进行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PCT、CRP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左震华, 蔡少华, 李洪霞, 等.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2) :1353-1355.
[2]李俊达, 何剑琴.慢性腹泻患者内毒素和降钙素原水平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766-767.
[3]常春, 姚婉贞, 陈亚红,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7) :444-447.
[4]戈海延, 王丹华.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1045-1047.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肺部感染病人24例, 男9例, 女15例;年龄58岁~82岁;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例, 肺源性心脏病史3例。
2 护理
高龄胆系手术后的病人, 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特别是原有肺部疾病的胆系疾病病人, 对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 由于术后疼痛, 使病人咳嗽、咳痰、肺扩张受限制, 造成气管内痰液阻塞, 细菌感染而到肺部感染。因此, 及时做好呼吸道的护理是治疗此类病人的关键之一。
2.1 病房环境要求
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人最好住单间病房, 限制探视的人员和时间, 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病房2次, 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床头柜等, 房间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2.2 湿化排痰
肺部感染病人往往气管内的分泌物多而黏稠, 极易造成气道阻塞, 因此要湿化排痰。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同时可用盐水纱布1层或2层盖在病人的口鼻处, 30 min~60 min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喷洒纱布1次 (250 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104 U) , 加强湿化排痰。
2.3 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是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和水分撞击成微细的雾滴, 使其悬于气体中, 形成气雾剂而吸入呼吸道, 进行气道湿化, 而达到祛痰、抗感染的目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庆大8×104 U、地塞米松5 mg、5%碳酸氢钠5 mL、糜蛋白酶2 000 U, 3 h雾化 1次, 每次30 min, 同时鼓励病人咳嗽排痰。
2.4 叩击胸背部, 促进排痰
在操作前耐心向病人解释叩背对排痰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 手掌呈杯状, 由上至下顺序叩击背部、胸部, 每次5 min~10 min, 每日2次。同时在保护腹部刀口的情况下, 鼓励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研究认为, 胸背部叩击可导致肺内压改变, 驱动黏液从支气管远段移向近段, 在支气管内形成黏液球, 易咳出。同时认为胸背部叩击振动, 改善了黏膜纤毛间的相互作用及气液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改善纤毛活动, 促进排痰。
2.5 吸痰
吸痰是解除气道梗阻的有效方法, 选用合适的吸痰管, 成人一般14号~16号, 每次吸痰前要增加氧的吸入, 每次吸痰的时机, 以病人咳嗽, 快咳出痰液而又出不来的时刻为佳, 因为此刻由于先前病人咳嗽的力量已使小气管的分泌物被送到了较大的气管内, 以利于痰液的吸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两次吸痰间隔3 min以上, 插管时动作要轻、准, 吸力不宜大, 以能吸出痰液为好, 抽吸不必过于频繁, 吸痰时由深向浅, 左右旋转吸痰管, 不要固定一处, 注意转拔出吸痰管, 充分吸净气管壁的分泌物, 吸口腔及鼻腔的吸痰管不要混用, 每次吸痰最好更换新管, 避免增加感染机会。
3 体会
3.1 做好心理护理是做好呼吸道护理的前提
胆系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人, 有痰咳不出, 发生气道阻塞, 咳嗽又怕腹部刀切口疼痛, 这种心态往往使病人及家属焦躁不安, 情绪不稳, 这时要耐心做好家属及病人的思想工作, 告知伤口不会轻易裂开及咳痰的重要性, 解除其害怕心理,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支持, 以更好地实施呼吸道护理。
3.2 各种呼吸道护理的方法要灵活应用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8篇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300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病原菌的不同, 将其分为细菌组、病毒组和支原体组, 患儿的选择年龄区间为0-7岁之间。细菌组:103名, 男性63名, 女性40名, 年龄范围10-83个月, 年龄中位数41个月。病毒组:81名, 男性50名, 女性31名, 年龄范围12-81个月, 年龄中位数43个月。支原体组:116名, 男性65名, 女性51名, 年龄范围11-86个月, 年龄中位数42.5个月。此外, 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 根据3个研究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特点, 另选取5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4组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表明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4]:a.细菌感染患儿诊断标准为:血液培养或痰培养结果显示出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b.病毒感染患儿检验显示致病菌阴性, 血清学检查显示出病毒阳性。c.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清抗支原体抗体检查结果阳性, 效价≥1:80。
纳入标准:a.患儿除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外, 不伴有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疾病。b.临床表现出明显的咳嗽、发热等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c.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 且愿积极配合该研究的相关检测。d.就诊时未接受过连续的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近期未接受抗生素药物的治疗且未服用过对本次研究会产生影响的药物。
2 研究方法
2.1 检测方法
患儿初次就诊时, 即检测其血中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并于治疗后5天时, 对3种生化指标的水平进行复检。
观察各组患儿首诊及5天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的阳性率。C反应蛋白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其阳性率的判断标准为[5]:C反应蛋白>8mg/L、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70%。
2.2 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后,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 计数数据进行x2检查。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的患者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3组的对比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最高, 且与其它两个感染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3种指标在细菌感染组中以CRP的阳性率最高, 说明CRP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最高。
治疗5天后, 复检结果显示, 治疗后各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及其阳性率均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各组的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且3组中以细菌感染组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对于细菌感染组, 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的阳性率均降至0%, 而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仍有8.3%。
4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病原菌检查由于检测耗时、标本采集困难, 无法做到高效、快捷[6]。生化常规检测因具有经济、快捷、高效的特点, 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各科疾病的感染症状的初步诊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由于能够反应患者机体感染的状况[7], 目前已被作为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主要生化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组患者的3种生化指标的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病毒组、支原体组组和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这说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对细菌感染比较敏感, 通过联合检测这3种指标可以迅速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在3种指标中, 3个感染组中均以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最高, 且在细菌组中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最高。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白细胞因子所诱导产生于肝脏的一种相反应蛋白[8], 能够灵敏反映机体的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 其浓度的上升与机体的感染程度成正相关, 能够有效指导感染性患者的早期用药和临床诊断。治疗前后, 细菌组、病毒组和支原体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粒细胞和白细胞水平均有一定的下降, 且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3组患儿的各指标的变化幅度相比, 以细菌组最为显著, 进一步印证了C反应蛋白、粒细胞和白细胞对细菌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由于3种指标的变化在细菌组中以C反应蛋白的变化最为显著 (P<0.01) 。可见, C反应蛋白具有较高灵敏度, 显著高于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C反应蛋白不仅能够作为预测机体感染程度的独立指标, 而且对细菌感染具有高度灵敏的诊断价值, 能够有效指导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和病原菌的鉴别。
注:细菌组与其它组比较#P<0.0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相对于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临床正常范围较宽[9], 且个体差异性大, 单纯依靠这两种指标很难对感染性疾病的性质进行判断。C反应蛋白因是在炎症反应时释放, 个体差异小且不受精神因素、运动因素等的影响[10], 其临床诊断意义较为固定。因此, 在对小儿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时, 将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这3种指标进行联合检测, 更为合理。能够有效提高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敏感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陆权.疫苗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J].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 (6) :513-515.
[2]Bla nca EDR N, Fr a ncisco J, Espi nosa RC.Rev iew:Im munostimulants for preventing respirator y t 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J].Evidence-Based Child Health:A CochraneReview Journal, 2012, 7 (2) :629-717.
[3]Nair H, Nokes DJ, Gessner BD.Global burden of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 you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The lancet, 2010, 375 (25) :1545-1555.
[4]焦瑞宝, 唐吉斌, 成冰, 等.hs-CRP和WBC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22 (14) :517-518.
[5]邢业兰.C-反应蛋白,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4 (30) :445-447.
[6]Franz A, Adams O, Wil le m s R, et al.Correlation of vira lload o frespiratory pathogen s a n d c oinfections with disease severity in children hospitalized for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2010, 48 (4) :239-245.
[7]Christensen A, NordbφSA, Krokstad S, et al.Human bocavirus in children:mono-detection, high viral load and viraemia are associated with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2010, 49 (3) :158-162.
[8]朱媛媛.快速检测C反应蛋白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7) :415-417.
[9]Edner N, Castillo-Rodas P, Fa l k L, etal.Zincsupplement ation i n severe acute lower respi rator 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a triple-blind randomized place bo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2010, 50 (7) :313-315.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9篇
下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患, 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1]。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可上溯至东汉年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便包括了流行性病毒性疾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时行病者, 春时应暖而反寒, 冬时应寒而反温, 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 病无长少, 率相近似者, 此则时行之气也。”即提出“时行病”之类的概念, 同时指出:“夫时气病者, 此皆因时岁不和, 温凉失节,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 多相染易。”为了掌握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 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从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共140株,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0。
1.2细菌培养及鉴定
本研究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使用到的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中国蓝培养基, M-H琼脂培养基。细菌鉴定生化药敏检测卡, 采用江苏惠洲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
1.3抗生素药敏纸片
哌拉西林 (PIP) 、头孢曲松 (CRO) 、头孢他啶 (CAZ) 、环丙沙星 (CIP) 、左氧氟沙星 (LVF) 、阿米卡星 (AMK) 、头孢吡肟 (FEP) 药敏纸片均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头孢哌酮/舒巴坦 (CPZ/SUL) 药敏纸片为OXOID公司产品, 亚胺培南 (IPM) 为BBL公司产品。
1.4超广谱β-内酞胺酶 (ESBLs) 检测
按CLSI2005年版推荐的ESBLs纸片筛选法和酶抑制剂增强纸片确证法测定。
1.5药敏方法及结果判定
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 (K-B) 纸片扩散法, 结果判定参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NCCLS) 标准[2]。
2结果
2.1革兰阴性杆菌构分布情况
从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140株, 检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等四种菌种, 其占总菌种比例为62.2% (表1) 。
2.2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情况
本组研究分别使用PIP、CRO、CAZ、CIP、LVF、AMK、FEP、CPZ/SUL、IPM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检测各类病原菌的抗药性 (表2) 。
2.2产ESBLs菌株情况
克雷伯杆菌和 大肠埃希 菌中产ESBLs株检出率 分别为27.9%和32.8%。
3讨论
中医辨证治疗: (1) 营卫失和, 邪毒留恋。治法, 扶正固表, 调和营卫。方药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卫;桂枝通阳散寒;白芍和营敛阴;炙甘草、大枣调中。共奏扶正固本, 调和营卫之功效。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固表止汗;兼有咳嗽者加百部、杏仁、炙冬花宣肺止咳;身热未清加青蒿、连翘、银柴胡清宣肺热;咽红、扁桃体肿大未消加板蓝根、玄参、夏枯草、大贝母利咽化痰消肿;咽肿便秘加瓜蒌仁、枳壳、生大黄化痰解毒通腑。 (2) 肺脾两虚, 气血不足。治法, 健脾益气, 补肺固表。方药 , 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党参、山药健脾益气;牡蛎敛表止汗;陈皮健脾化痰;防风走表而祛风邪。补中有疏, 散中寓补, 共奏健脾益气, 补土生金之功效。余邪未清者加大青叶、黄芩、连翘清其余热;汗多加穞豆衣、五味子固表止汗;纳少厌食加鸡内金、炒谷芽、生山楂开胃消食;便溏者加炒苡仁、茯苓健脾化痰;便秘积滞者加生大黄、枳壳导滞消积。 (3) 肾虚骨弱, 精血失充。治法 , 补肾壮骨, 填阴温阳。方药, 补肾地黄丸加味。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峻补三阴;五味子敛阴益气;麦冬滋阴润肺;菟丝子温补肾气;泽泻、茯苓、丹皮泄浊平热。精血充则骨髓壮, 筋骨强则卫外固, 阴生阳长, 元气充实, 久病可愈。五迟者加鹿角霜、补骨脂、生牡蛎补肾壮骨;汗多加黄芪、煅龙骨益气固表;低热加鳖甲、地骨皮清其虚热;阳虚者加鹿茸、紫河车、肉苁蓉温阳固本。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临床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出现严重的耐药性, 研究其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性的变化情况, 对临床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本次研究资料显示,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有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等四种革兰阴性杆菌, 其构成比例分别为22.9%、15.7%、12.9%、10.7%, 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医院常见感染病原菌, 是产ESBLs最主要的肠杆菌, 其表现有很强的多重耐药性, 主要发生因素是由于临床第三代头孢菌素、激素及医院感染有关, 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控制和降低产ESBLs细菌的机率, 减少病菌的发生和扩散[3]。
本研究资料显示, 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对不同的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其中不动杆菌对PIP、CRO、IPM、AMK表现的耐药性均大于10%;而铜绿假单胞菌除了对FEP耐药性 (10.6%) 较低之外, 对其余大部分药物均表现较强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杆菌除PIP耐药率24.1%外, 对其余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低。阴沟肠杆菌对IPM和AMK表现无耐药性, 以及产气肠杆菌对AMK和FEP表现无耐药性之外, 对其余药物均表现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1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IPM耐药率100%, 同时对PIP、CRO、AMK等均表现较强的耐药性。
综上所述, 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 可能与呼吸科患者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肺结构改变易引起呼吸道被膜病有关。因此, 应当加强医院的监测和防控措施, 减少院内感染机率, 同时应当密切观察本病区域内的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趋势, 合理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同时辅助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
摘要:目的 研究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为指导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提供药物选择依据。方法 采集本院下呼吸道感染者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作为标本, 培养分离140株革兰阴性杆菌, 对其敏药性进行试验。结果 从革兰阴性杆菌140株中检出主要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32株 (占22.9%) 、铜绿假单胞菌22株 (占15.7%) 、肺炎克雷伯杆菌18株 (12.9%) 、阴沟肠杆菌15株 (10.7%) , 上述4种主要病原菌除了阴沟肠杆菌对IPM和AMK表现无耐药性之外, 其余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9种杭菌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随着临床滥用抗生素不断严重化, 医院应加强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检测, 合理选用抗生素, 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辅助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中医,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谢小军, 张志宏.IUC医院感染病原菌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9) :1013-1014.
[2]张家云.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探讨[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 2011, 21 (6) :1232-1233.
[3]陈猛, 周月红, 周美华.2008-2010年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7) :3874-3875.
和呼吸道疾病过招 第10篇
呼吸道疾病为何跟春天过不去
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直接与外界接触,因此最易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而致感染。春季气温变化较大,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呼吸道黏膜的防病能力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时,定居在呼吸道内的细菌或外来病原微生物易乘虚而入,引起呼吸道感染。
春天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较高,也会刺激呼吸道,引起痰液分泌增加,纤毛运动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干燥的空气被吸入呼吸道后,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血管收缩,可造成局部贫血和营养障碍。一些有害病原体繁殖后,也能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减弱,防御机能降低,这是春季高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较多,彼此间密切接触机会增多,你来我往,呼吸道传染病便通过飞沫传播开来。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识别
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发烧、头痛等,过程一般3~5天。
支气管炎、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气喘,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也有的患者病程进展很快,可直接出现剧咳、高烧不退、精神萎靡等肺炎的表现,重者还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支气管炎、肺炎主要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
流感、流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也是常见的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它们的早期症状多与感冒类似,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等不适,所以易被忽视、误诊。不过要分辨这些传染病与感冒也并非没有办法,因为除了有相似症状外,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还有自己的特殊症状。比如流脑,它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粘膜淤点或淤斑等。麻疹除了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外,有的还伴有两眼发红、畏光、流泪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口腔内可出现小白点。流感与普通感冒相比,前者起病急,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轻,所以病人常会感觉到全身酸痛、头痛、食欲不振、高热等,后者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一般数天后便可痊愈。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肿胀伴有疼痛为其主要特征,所以相对容易与感冒区分。了解这些呼吸道传染病的特殊症状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家中常备药别乱用
不少人家中有常备药,出现咳嗽、头疼等轻微流感症状,往往会选择自己服用一些感冒药,但要注意的是少用抗生素。先锋类、头孢类、大环类抗菌药物对细菌性感冒有作用,对病毒性感冒不仅毫无作用,还会导致药物依赖。感冒初期,应服些清热解毒和退热作用的感冒药、咳嗽药水等,同时多喝开水,多吃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休息。如果出现发热,或是感冒症状2至3天后,并未出现好转,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呼吸道疾病预防全攻略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改善通风。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当周围有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纸巾掩盖,用过的纸巾不要随地乱丢。勤换、勤洗衣服,天气好时将被褥在阳光下暴晒,不要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像通宵打牌、网游,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运动出汗后注意避风寒。合理安排好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不喝生水、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使身体抵抗力增强。
及时就医。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同时对发病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
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谨防床下灰尘伤身
nlc202309030044
一般灰尘的成分包括漂浮状尘埃、化学烟雾,而隐藏于床下的灰尘除了这些,还包含尘虫及排泄物、纤维等,这些凭肉眼很难发现,人们也常常疏于清理,它们长期漂浮在卧室空气中或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尤其是养宠物的家庭,灰尘中易夹杂动物毛发,更容易滋生细菌。在人们睡眠时,这些脏东西会乘机进入呼吸系统内部,进而诱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小于5微米的粉尘颗粒,会沉积在呼吸道的终部——肺泡里,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支气管炎等。
清除床下灰尘最好的办法是,每隔两三天便简单清洁一次,可以把湿抹布裹在晾衣竿上,伸进床下清扫:每隔一两个月,把床搬开,彻底清扫一遍。由于灰尘容易到处飞扬,因此打扫之前最好能洒点水,也可用吸尘器进行彻底清理。建议清扫时戴着口罩,以避免将有害的灰尘吸入肺内,危害身体健康。此外,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换上家居服。外衣挂在客厅,尽量不要将灰尘带进卧室。
做个健身瑜伽,提高免疫力
通过做简单的健身瑜伽,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轻松预防呼吸道疾病。
喜鹊马步式
双脚站立与髋关节同宽,双臂向前伸直至肩膀高度。吸气,慢慢抬起脚后跟,身体重量均匀地放在脚趾上。眼睛凝视前方,并慢慢地弯曲你的膝盖,利用大腿和小腿的力量保持平衡。维持动作20秒后,再回到原位重复2次。
这个动作可以稳定你的心肺率,并收紧全身肌肉,增强集中力。
眼镜蛇式
俯卧在地上,双手屈肘放在腋窝侧地面,双腿打开与髋同宽,脚背贴地。吸气,收紧腹部及臀部,双肘夹紧,头、肩、胸离地,弯曲上身,头抬起。呼气时,放松括约肌,上身放下。重复3次后,俯卧在地上休息片刻。
这个动作能增强肺活量,同时锻炼腹部及腰部的肌肉。
弓式
俯卧在地上,双腿向臀部折叠,双手抓住小腿胫骨。吸气时,收紧腹部及臀部,四肢用力向上提起,屏住呼吸,感觉肩胛骨间的紧张。呼气时,慢慢地将四肢放下回到原位。重复数次。
这个动作能加强竖脊肌,增强肺活量,有效提高腹部肌肉力量。
拱桥式
仰躺在地上,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弯曲,脚跟贴向臀部,双手屈肘反手放在肩膀两侧。呼气,缓慢地将手脚向地面推,使得背部及髋部向上送出。保持5~10个呼吸,然后慢慢放下回到原位,重复3次。
这个动作能加强四肢及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激活心肺功能。
蝗虫式
俯卧在地上,双臂放在身后,双手握拳。双腿分开与髋同宽,脚背绷直。呼气,轻轻地抬起双腿。吸气时收紧括约肌,抬起上半身。
这个动作能改善消化并刺激胸腔,扩大肺活量。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96例, 其中男61例, 女35例, 年龄48~87 (平均67.5±1.7) 岁;病程5~11 (平均7.3) 年;所有患者均进行痰液真菌培养, 结果均为阴性。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我院制定的新型护理干预手段: (1) 咳嗽指导:教授患者合理的咳嗽方式, 即咳嗽前先深呼吸, 然后连续咳嗽, 之后再把痰液用力排出, 尽量采用舒适的体位并尽量鼓励患者自行咳嗽;若有需要可采用体位引流,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2~4次/d, 0.5h/次, 但患有心脏病、血管病者不能使用。 (2) 营养护理:COPD患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所以应该加强蛋白质的补充, 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3) 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将院内的环境、设施、规章制度等向患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倾听患者所需, 并尽量消除患者顾虑, 可采用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 增强患者信心。介绍COPD的疾病情况、注意事项和治疗手段,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以消除疑虑。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嘱咐其要安慰患者并多加陪伴[1]。 (4) 消毒与无菌操作:保证病房通风0.5h, 并用消毒液对房内物品和地面进行清洁, 对患者使用的各种管道进行严格消毒, 禁止重复使用[2]。 (5) 规范使用抗生素:遵医嘱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生素, 若患者需要采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时候, 护士应再次核对抗生素用药审批单之后才执行, 若患者情况改变, 应通报医生, 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3]; (6) 进行个体化护理:COPD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 若合并呼吸衰竭或心衰时, 应加强夜间巡视;伴高血压患者则要防止左心衰竭、肺水肿等情况;糖尿病患者应检测夜间血糖;对于长期卧床者则应采用肢体按摩, 增加患者被动运动量[4]。 (7) 肺部拍打:在不能令患者感到痛苦的基础上, 叩打患者的肺叶进行拍打。一个部位拍打15min, 每日酌情拍打2~3次。
1.3 疗效判定
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真菌感染人数和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主要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为12.5%, 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5.0%, 两组的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参见附表。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
3 讨论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且容易引发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自发性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使得真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强, 加上COPD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使机体免疫力降低, 常容易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长期的疾病使患者容易失去治疗信心, 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十分必要。采用心理护理能有效增加患者信心, 重建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长期患病者的体质均较为虚弱, 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COPD患者亦不例外。因此若要加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营养支持治疗必不可少。但需注意的是, 患者虽然营养不足, 但由于疾病对呼吸道的损伤, 常有胃口不佳的情况, 因此应鼓励患者多进食以保持营养支持。
无菌操作对于真菌感染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减低患者二次感染的可能性, 同时对改善病房环境和保护医护工作者也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但仍需要注意的是,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应该作好保护措施, 以保证自身的健康安全。
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差,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令菌群失调, 菌落容易过度生长, 加之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又会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和趋化能力, 令真菌易于繁殖。因此, 对于药物的使用, 都应该谨慎操作, 认真核对药物审核单, 保证患者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准确。个体化护理是本次临床护理当中的一个亮点。在目前的医学护理模式当中, 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对待对于患者的重要性。由于COPD是长期疾病, 老年人又是疾病易发人群, 因此临床上易伴发其他各种疾病。因此在护理实行时, 采用个性化护理手段能针对性地对患者的情况采取措施, 有效对其他疾病进行控制。能让患者更专注于COPD的治疗。
综上所述, 本次临床护理发现, 所新增的新型护理干预手段对患者的疗效好转有帮助,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因此我们认为所采用护理手段安全有效, 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和生活质量, 应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鲁万芳, 郭晓芬.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0, 18 (4) :213.
[2]吴军勇, 黄仁清, 乔有萍.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20-21.
[3]吴雪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的护理68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9) :21-22.
[4]杨艳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5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9) :69-70.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