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芩苷药理作用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黄芩苷药理作用(精选5篇)

黄芩苷药理作用 第1篇

1 抗肿瘤作用

黄芩苷在抗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肝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功效。黄芩苷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2]:一是可以有效清除体内多种活性氧类物质, 阻止机体内多种自由基的反应。二是可以有效阻断机体乳腺癌与肺癌肿瘤等细胞周期。三是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Wang等人[3]把黄芩苷与黄芩黄素等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的治疗中, 发现黄芩苷与黄芩黄素等均可影响肿瘤细胞周期及诱发细胞发生凋亡, 可以有效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

Chen LG等人[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黄芩提取物可以抑制人体肺上皮癌A549细胞中炎性因子之基因表达, 具有较强的抗肺癌肿瘤功效。

2 抗病原体作用

当前, 随着抗生素应用越来越广泛, 临床上出现了许多耐药性细菌。而黄芩苷的抗菌作用范围比较广, 对一些耐药性细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孙冬梅等人[5]通过体外实验及体内实验观察了黄芩苷对耐药性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之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苷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也有研究报道称[6], 黄芩苷具有较好的抗肺炎衣原体作用。

3 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宁康健等人[7]运用四氯化碳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模型, 探讨黄芩苷对肝损伤之保护作用。研究发现, 黄芩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小鼠血清中ALT活性比模型组更低 (P<0.01) ;其肝组织中的ALT活性比模型组更高 (P<0.01) ;其肝细胞内的线粒体与内质网结构的受损伤的程度比模型组更轻。研究表明, 黄芩苷在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董惠文[8]建立了跟临床上患有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病情相似的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所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 运用黄芩苷对小鼠肝损伤保护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黄芩苷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好。宁康健等人[9]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黄芩苷可以增加肝细胞之抗损伤的能力, 在修复肝脏及保护肝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王新华等人[10]对通过研究发现黄芩苷能够有效抑制TNF-α蛋白在机体的表达, 进而减轻了肝细胞之凋亡及坏死的发生率。

4 对糖尿病肾病的改善

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是致使肾功能衰竭之主要病因。刘海霞[11]通过实验研究了黄芩苷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之影响, 研究发现, 使用黄芩苷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后, 病人的尿蛋白与β2微球蛋白等指标明显更少, 研究结果显示黄芩苷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苏宁等人[12]通过实验发现, 黄芩苷能够降低机体血浆AngⅡ的含量以及肾小管内TGF-β的含量。

5 对脑损伤的修复保护作用

李敏等人[13]通过实验探讨了黄芩与栀子联合使用对脑缺血大鼠之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苷与栀子苷联合配伍使用对脑缺血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估计是它们可以控制脑缺血时炎性因子之释放。胡秀梅[14]研究发现, 黄芩苷能够较好地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行为学障碍, 并且可以降低梗死率及大脑NOS之活性, 有效减轻自由基对大鼠脑组织带来的损伤。

黄芩及其提取药渣黄芩苷含量的比较 第2篇

为了研究小柴胡颗粒中黄芩药材提取前后黄芩含量变化,分别以6倍于药材的`水提取黄芩药材中有效成分,提取2次,每次1.5 h.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药材和提取药渣中黄芩苷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然后比较.测试结果显示:提取后黄芩药渣中黄芩苷的含量是黄芩药材黄芩苷总含量的70.3%,多数黄芩苷遗留在黄芩药渣中.从而得出:水提法不能有效提取黄芩药材中的黄芩苷,需优化黄芩提取工艺,减少工业浪费.

作 者:冷桂华 LENG Gui-hua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5(10) 分类号:O657.7+2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黄芩   药渣   黄芩苷   含量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3篇

关键词:黄芩,黄酮,药理作用

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 其干燥根, 性寒、味苦, 归肺、脾、肝、胆、大肠、小肠经, 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肠炎痢疾、黄疸及化脓性感染等症。经研究证实, 黄芩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 包括黄芩苷元 (baicalein) 、黄芩苷 (baicalin) 、千层纸素 (oroxylin-A) 、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 (oroxylin-A-7-O-glucuronide) 、白杨黄素 (chrysin) 、汉黄芩素 (wogonin) 、汉黄 (wogonoside) 、黄芩新素Ⅰ、Ⅱ (skullcapflavone) 、二氢黄芩苷 (dihydroba-icalin) 等[1],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及抗变态和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黄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其水煎液总提取物或单一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问题也日趋严重, 其耐药水平越来越高, 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 给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耐药性是细菌在不良生存环境下产生的本能生理反应, 是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特性, 因而不管研制什么样的新一代药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此, 有关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耐药性抑制剂, 提出中药制剂在抗感染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价值和前景。

1.1 抗菌活性

黄芩浸出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和毛癣菌等病原性细菌与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吕小讯等[3]报道, 黄芩的醇溶物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MIC=12.5 mg/m L) ;水溶物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氧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MIC分别为1.56 mg/m L、3.125 mg/m L、6.25 mg/m L、12.5mg/m L和25 mg/m L;黄芩稀醋酸提取液有抗申克孢子丝菌、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作用。商亚珍等[4]采用试管法和平板实验法发现, 黄芩根水煎液和醇浸液均可抑制金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黄芩茎叶黄酮则对金黄色葡萄球、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13种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芩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衍生物, 其机制包括破坏菌体细胞生物膜、抑制细菌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细菌内毒素等三方面。孔晋亮等[7]研究发现, 黄芩水煎液在体外可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 并可增强氧氟沙星对生物膜内细菌的抗菌活性, 但作用的机制不甚清楚。熊英等[6]利用同位素标记测定了黄芩苷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 结果发现黄芩苷在体外有较好的抗白念珠菌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就是通过抑制白念珠菌的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导致菌细胞死亡而起到杀菌作用;邝枣园等[7]报道, 黄芩苷对肺炎衣原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抑制肺炎衣原体诱导的TOLL受体 (TLRs) 、TNF-α抑制粘附因子和IL-8的表达。李敬等[8]研究发现黄芩苷可降解内毒素, 降解率达87.45%, 从而显著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兔体温升高;同时, 黄芩苷还可抑小鼠血清中NF和NO的过度释放, 降低脂多糖致小鼠死亡率。

1.2 抗病毒活性

近年来, 已有文献报道黄芩素和黄芩苷具有抗流感病毒 (AIV) 、鼠白血病病毒 (MLV) 和艾滋病病毒 (HIV-1) 等的抗病毒活性。黄芩苷在低于细胞毒浓度时可以抑制T细胞和HIV-1型Env蛋白, 在HIV-1被吸附之处, 可以阻止其复制, 其作用机制和主要环节在于干扰HIV-1攻击靶细胞;Wang Q等[9]在对比黄芩苷与黄芩苷-锌复合物 (BA-Zn) 的抗HIV-1活性试验时发现, BA-Zn较黄芩苷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高的抗HIV-1活性;孙逊等[10,11]等报道, 黄芩素具有一定的抗HIV活性, 可通过Mannich反应在黄芩素8位引入甲胺类取代基或用苄基取代6位羟基获得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抑制蛋白激酶C (PKC) 和抑制HIV活性的衍生物。张凤英等[12]报道, 黄芩茎叶提取物具有直接抗柯萨奇病毒 (CVB3) 作用, 能增强Hela细胞抗CVB3的攻击, 干扰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 (PRRSV) 在Marc145细胞中增殖;Nagai等[15]报道, 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病毒包涵体/溶酶体膜的融合, 能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复制, 当黄芩黄酮类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肾细胞时, 能减少病毒的释放。

2 抗炎作用

黄芩具有抗炎作用, 能改善动物模型的炎性表现。刘菊福等[14]研究发现, 不同产地黄芩对小鼠耳肿胀和肉芽肿炎症模型具有不同作用, 并发现作为道地药材的河北围场黄芩较其他几个产地黄芩的抗炎作用为强, 且未显示出任何毒副作用;陈曦等[15]用完全佐剂诱导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发现黄芩及黄芩和Glucosamine Chondroitin联合用药, 不仅明显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 对继发性反应的全身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黄芩对不同的炎症动物模型的作用存在差异, 其中黄芩素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中的抗炎活性较角叉菜胶行大鼠足趾水肿的抗炎活性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种炎症动物模型的发病机理不相同所致;就黄芩的主要抗炎活性物质黄芩素、黄芩苷及汉黄芩苷对角叉藻胶导致的爪水肿有抗炎活性, 但强弱存在差异, 其中以黄芩苷的作用最强[16]。

黄芩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性细胞的趋化性和炎性分子生物学效应及粘附分子的表达来实现的。黄芩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运动, 其中的黄芩素可通过抑制NF-KB结合位的活性[17]。黄芩各活性成分对花生四烯酸的通路有阻断作用, 不同的成分其作用强度不一, 目前研究的靶点多集中在炎症介质的释放, 对通路的上游尤其是磷脂酶A2的作用未见报道。黄芩苷、汉黄芩素和黄芩素能对PGE2、LTB4、LTC4、白三烯C4等部分或全部炎性效应因子的合成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但其抑制效应不同, 阻断环节也存在差异;黄芩素和黄芩总黄酮都能通过阻止C/EBPβDNA绑定活性抑制COX-2的合成, 从而抑制炎症反应[18,19]。Chen等[20]报道, 黄芩能显著抑制ICAM-1的表达, 但黄芩素和黄芩苷单体的作用不明显。

3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自由基的强氧化性能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 生成过氧化脂质, 伤害生物膜, 加速衰老, 诱发多种疾病。黄芩的主要成分-黄酮结构中的2, 3双键和4位羰基以及3或5位羟基对黄酮的抗氧化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黄芩素是最有效的抗氧化剂, 可预防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引起的成纤维细胞损伤。Shieh等[21]报道, 黄芩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最强, 汉黄芩素对细胞色素C的作用最强, 黄芩苷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清除游离氧来实现。黄芩素具有促氧化和抗氧化的双重作用,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起到最佳的细胞保护作用, 浓度过高则导致抗氧化作用降低。黄芩素能减少呼吸链阻断造成的自由基堆积[22], 但其有效剂量以及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 抗肿瘤作用

黄芩除上述作用外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国内外有学者研究证明黄芩黄酮类成分可以通过影响环氧化酶 (COX) 和脂氧化酶 (LOX) 途径调节氨基酸代谢而发挥抗肿瘤作用。Zhang等[23] (HNSCC) , 提示黄芩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是通过降低COX-2的表达, 抑制PGE2的产生, 阻断PGs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而实现的。研究证实12-LOX的代谢产物12-HETE血小板型有促进有丝分裂, 刺激细胞增殖, 并促进肿瘤新血管的生成;单体黄芩素、黄芩苷通过抑制12-LOX代谢达抗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表现出抗肿瘤活性。

许多人类恶性肿瘤是其细胞凋亡过程严重受阻, 肿瘤细胞在数量上无限制恶性增生的结果[24], 这种增殖与死亡的平衡失调被认为是由细胞凋亡的调节紊乱引起的。许多研究证实, 黄芩苷对胃癌、肝癌、肺腺癌细胞的凋亡存在诱导作用, 但目前尚不清楚诱导的作用机制。另外, Scheck等[25]研究发现, 黄芩苷还可抑制原发或继发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 可辅助其他化学治疗药物进行抗癌治疗。

5 其他作用

除上述药理作用外, 黄芩苷还具有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浸润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黄芩素还可降低血压、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此外, 黄芩在脑缺血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 可改善行为异常, 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降低受损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6 结语与展望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4篇

1 抗菌、抗病原体作用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 体外研究发现, 黄芩生品及炮制品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有效。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黄芩苷对白念珠菌黏附口腔上皮细胞与阴道上皮细胞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表明黄芩苷可以对临床妇科中常见的白念珠菌性阴道炎以及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如鹅口疮等疾病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此外, 黄芩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甙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10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苷还有抗内毒素作用, 能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作用[2]。近年来研究显示, 黄芩素具有抗HIV的作用, 能诱导感染HIV的细胞发生凋亡[3]。

2 抗氧化作用

黄芩中已知的黄酮大多都具有酚羟基结构, 因此是较好的抗氧化剂。郭少英[4]等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黄芩苷对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等的清除能力及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以探讨黄芩苷抗氧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黄芩苷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药物, 黄芩苷除了可以增强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 还可以抑制氧自由基产生的来源, 并且可以直接清除氧自由基, 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另有报道[5]在大鼠心肌组织匀浆缺乏外源性亚铁血红素或血红素蛋白的情况下, 亚硝酸盐-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系统可诱导蛋白质发生消化和氧化作用以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发生。黄芩素能有效地保护大鼠心肌组织免受脂质过氧化和蛋白质消化性的损伤, 该作用的发挥与其抗氧化活性一致。

3 免疫调节作用

蔡氏[6]等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清IgM和B细胞分泌IgM水平, 体内用药还可增加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 表明黄芩具有增加免疫能力的作用, 可以增加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因此提示黄芩苷有成为新的免疫调节剂的潜力。马氏[7]等试验了不同黄芩成分对孕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成分对母体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其中黄芩苷可降低Thl型细胞因子含量, 提高孕酮的含量, 具有一定的保胎作用。黄芩还能增强巨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能力, 体内试验表明, 它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低剂量可显著增加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和溶菌酶含量, 高剂量则起抑制作用[8]。

4 抗肿瘤作用

顾氏等[9]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处理细胞后,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前列腺癌细胞DUl45的凋亡率, 结果表明, 黄芩苷能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改变细胞周期分布, 从而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 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研究证明黄芩黄酮类成分可以通过影响环氧化酶 (COX) 和脂氧化酶 (LOX) 途径调节氨基酸代谢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5 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黄芩苷通过抑制单核细胞DNA, Pr合成及Ca2+内流, 阻止内生致热源的产生, 使其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黄芩煎剂和浸剂都能够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 表现明显的镇静作用[10]。而从黄芩茎叶中提取分离的总黄酮, 明显抑制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次数, 提高钾离子透皮所致大鼠疼痛的域值, 表明黄芩具有镇痛作用。但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6 保肝作用

陈忻等[11]观察发现黄芩苷能显著减轻BCG和LPS所造成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ALT、AST的升高, 减轻肝细胞坏死, 促进枯否氏细胞以及肝细胞的增生;能显著减轻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引起的谷胱甘肽降低和肝脂质过氧化的损伤, 认为抗氧化可能是其保肝降酶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李海燕等[12]研究发现黄芩苷可明显降低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丙二醛 (MDA) 含量,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还原性谷胱甘肽 (SGH) 活性, 并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7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刘平等[13]通过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 黄芩苷可以使大鼠脑内NO和NOS含量显著降低, 表明黄芩苷具有抑制NOS活性, 进而降低NO活性, 减轻其高浓度引起的神经细胞毒性, 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张仁良等[14]观察了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5-LOX转位表达, 从而减少cys-LT的合成, 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另外, 还有研究发现高剂量黄芩苷可以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同时抑制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15]。

8 对心血管作用

研究表明: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注射黄芩苷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的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 的含量, 升高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活性, 其结果表明, 黄芩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室功能具有保护作用[16]。

9 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研究显示黄芩苷可使糖尿病肾病 (DN) 大鼠肾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升高, 并且能延缓DN的发展进程, 从而减轻DN肾脏局部氧化应激反应[17]。

10 其他

黄芩提取物还具有抗溃疡作用、抗炎作用。黄芩素还可降低血压、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近些年来, 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认识也日趋深入。深入研究开发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对HIV、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可更好地为我国中药治疗疾病发挥作用。

摘要:黄芩因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微小、价格低廉以及来源丰富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常用中药材之一。由于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对其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亦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近年来对黄芩药理作用研究现状的结果表明, 黄芩具有抗菌、抗病原体、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解热、镇静、镇痛、保肝等作用;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对糖病肾病也有一定作用。有着广泛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中药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5篇

1 抗病原体作用

黄芩具有的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姚干等[1]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研究表明芩栀胶囊 (黄芩、栀子) 可明显延长甲、乙型流感病毒、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天数, 提高感染小鼠存活率, 逆转感染小鼠的肺炎性病变, 并对表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奇变杆菌、变形杆菌、板畸杆菌等17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张道广等[2]通过考察黄芩多糖对猪生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在传代细胞系MARC2145细胞中增殖的影响, 证明黄芩多糖可在细胞水平抑制病毒增殖。徐珊等[3]采用体外细胞培养, 对黄芩茎叶活性部位 (SLSBGAF) 的抗病毒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SLSBGAF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10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杨洁、刘萍[4]同样用体外细胞培养证明了黄芩提取物及其含药血清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在Hep-2细胞内复制的作用。高雷等[5]研究发现黄芩苷体外对流感甲型病毒和柯萨奇B3型病毒感染, 有抑制细胞病变的作用。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是黄芩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作用。Qian Wang[6]等在体外对黄芩苷-锌复合物的抗HIV-1活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黄芩苷-锌复合物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高的抗HIV-1活性, 并且能有效的抑制重组子逆转录和HIV-1进入宿主细胞。这些研究从开发角度和研究思路上对深入的工作有很好的启示。

2 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

王丽娟等[7]应用热板刺激法、扭体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模型观察了黄芩的抗炎镇痛作用, 证明了黄芩能明显延长小鼠对热刺激反应的潜伏期, 抑制腹腔注射醋酸溶液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 可使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陈曦等[8]用完全佐剂诱导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研究发现黄芩及黄芩和氨基葡萄糖软骨素 (Glucosamine Chondroitin.GC) 联合用药, 不仅明显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 对继发性反应的全身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说明黄芩不仅对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效, 对免疫性炎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陈敬国等[9]在一般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黄芩苷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60例, 结果显示其可抑制增加的白细胞介素 (IL-6) 的合成, 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此外, 人们对黄芩苷抗炎机理的研究也有深入。体外实验[10]证明了黄芩甲醇提取物SBM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及促炎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Kyung Jin Woo等[11]用Raw264.7细胞建立脂多糖诱导的炎症模型, 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抗炎的可能机理, 发现黄芩素通过抑制COX-2基因表达, 阻止C/EBPb DNA结合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炎症作用。张涛等[12]通过体外培养RIMMVECs, 观察黄芩苷等中药成分对LPS损伤RIMMVECs表达ICAM-1的调节, 结果表明, 黄芩苷等中药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LPS诱导的ICAM-1强阳性表达, 其抗炎作用与其下调ICAM-1的表达密切相关。李会英等[13]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 研究黄芩苷对脂多糖 (LPS) 刺激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HPLFs) 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苷对LPS刺激HPLFs合成和分泌TNF-α有显著抑制作用, 与地塞米松抗炎效果相近, 作用机制与其抑制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产生有关。丁亚春等[14]研究黄芩苷与甘草甜素合用对实验性哮喘豚鼠的影响, 结果显示黄芩苷与甘草甜素合用能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 降低血清NO及iNOS水平, 对豚鼠哮喘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华晓东等[15]灌胃给予小鼠黄芩素, 在2, 4-二硝基氯苯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豚鼠Forssman皮肤血管炎症反应、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 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组织胺致豚鼠足痒实验、豚鼠离体回肠收缩实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实验中, 证明了黄芩素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拮抗组胺和一定的抗炎作用。研究黄芩苷的脱敏作用机理, 发现主要是抑制巯氢基酶的活化并防止肥大 (嗜碱性) 细胞脱颗粒以及组织胺、5-羟色胺等介质的释放, 同时还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曾光等[16]以刀豆蛋白A (ConA) 或佛波醇酯 (PMA) 加离子霉素诱导小鼠淋巴细胞中T细胞增殖, 并利用ConA或PMA诱导T细胞激活, 观察黄芩苷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显著抑制多克隆刺激剂ConA或PMA介导的小鼠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王敏等[17]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单独作用及其与丝裂原 (ConA, LPS) 共同作用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结果说明黄芩苷能显著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 并与ConA、LPS对T、B淋巴细胞有协同刺激作用。

4 保肝作用

陈忻等[18]观察发现黄芩苷能显著减轻BCG和LPS所造成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ALT、AST的升高, 减轻肝细胞坏死, 促进枯否氏细胞以及肝细胞的增生;能显著减轻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引起的谷胱甘肽降低和肝脂质过氧化的损伤, 认为抗氧化可能是其保肝降酶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李海燕等[19]研究发现黄芩苷可明显降低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丙二醛 (MDA) 含量,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还原性谷胱甘肽 (SGH) 活性, 并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Sang-Won Parkl等[20]的研究显示黄芩苷对四氯化碳诱发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有保护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以及抑制促炎症介质有关。

5 抗氧化、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黄芩的主要成分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可预防诸如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引起的成纤维细胞的损伤[21]。苏宁等[22]研究显示黄芩苷可使糖尿病肾病 (DN) 大鼠肾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升高, 并且能延缓DN的发展进程, 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肾脏抗氧化系统功能, 从而减轻DN肾脏局部氧化应激反应有关。王富玉[23]在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上, 观察到黄芩苷降低了MDA含量, 升高心肌细胞SOD活性, 并增加心肌细胞活力, 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说明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自由基有关。

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具有黄酮类母核, 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一方面, 体外的实验证明形成的金属离子配合物具有药理活性, 从而影响黄芩苷的抗氧化作用。武荣兰等[24]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发现, Cu2+、Fe2+、Al3+、Mn2+、Zn2+、Ni2+6种金属离子均可增强黄芩苷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的活性, 对黄芩苷的抗氧性具有促进作用。陈忻等[25]通过观察黄芩苷对Fe2+-半胱氨酸致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发现, 黄芩苷可显著抑制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 且随黄芩苷浓度增加 (0.005~50 nmol/L) 抑制作用加强, 认为这种作用可能是黄芩苷通过与Fe2+发生络合, 降低反应体系中Fe2+游离浓度而实现的。又如Yan Zhang等[26]给予铁-葡聚糖诱导铁超载小鼠含有黄芩苷或槲皮素的饲料 (1%w/w) 45天, 发现铁超载诱发的肝脏脂质过氧化和蛋白氧化水平显著降低, 血清非血红素铁水平升高, 铁的排泄增加并从粪便排出。体外研究还证明, 黄芩苷和槲皮素都可以使铁从蛋白中释放。这些结果表明, 除了具有抗氧化活性外, 两种黄酮类成分还可以使铁从肝中释放, 最终通过粪便排泄到体外。黄芩苷与铁离子螯合作用所给予的提示, 预示其可能在与铁积聚有关的一些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具有潜力,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陈忻等[27,28]在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上, 观察到黄芩苷能阻止鱼藤酮导致的纹状体DA含量的降低, 使纹状体多巴胺保持正常水平, 说明黄芩苷对鱼藤酮致PD大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有保护作用;在MPTP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上, 发现黄芩苷可以防止由MPTP引起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丢失以及纹状体DA含量的降低, 并显著升高小鼠脑内GSH水平, 认为黄芩苷预防给药对MPTP致帕金森小鼠有保护作用。刘平等[29]通过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 黄芩苷可以使大鼠脑内NO和NOS含量显著降低, 表明黄芩苷具有抑制NOS活性, 进而降低NO活性, 减轻其高浓度引起的神经细胞毒性, 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张仁良等[30]观察了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芩苷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5-LOX转位表达, 从而减少cys-LT的合成, 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有研究[31]显示黄芩苷能降低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升高缺血侧脑组织中SOD、GSH-Px、CAT的含量, 降低MDA的含量, 说明其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氧化损伤有关。刘萍等[32,33]的研究表明黄芩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芩苷降低神经细胞内Ca2+含量, 抑制caspase-3表达, 促进HSP70表达, 从而发挥抗凋亡作用。熊娟等[34]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梗塞体积, 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降低脑组织MDA、NO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水肿程度, 升高SOD活性并降低MPO活性, 显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理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抗炎和减轻脑水肿有关。

除大量体内实验外, 体外细胞培养也同样证明黄芩有神经保护作用。朱陵群等[35]用缺氧-复氧结合缺糖-复糖的方法攻击SH-SY5Y神经细胞, 模拟人体神经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观察黄芩苷对此损伤的治疗作用, 结果显示黄芩苷可以显著减轻由损伤造成的SH-SY5Y细胞线粒体的活性下降和凋亡率明显上升现象, 从而对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神经前体细胞 (NPC) 具有在成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 在很多实验性大脑损伤模型中, 均可出现NPC的增生和迁移, 但依靠自身代偿机制到达损伤部位的内源性NPC数量不足以满足损伤修复的需要。石田寅夫[36]等用Wistar大鼠双侧大脑皮质为标本, 培养星形胶质细胞,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 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的缺氧星形胶质细胞能促进NPC的迁移, 说明其具有促进神经分化的潜在能力。此外, 还有研究发现高剂量黄芩苷可以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同时抑制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37]。这些结果令人鼓舞, 预示着其在促进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价值。

7 抗肿瘤作用

新近的研究显示黄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 李宏捷等[38]采用体内、外两种方法对黄芩苷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黄芩苷对体外培养的人Eca-109、KB、CL-187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对小鼠H22肝癌、S180实体瘤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可使移植小鼠的瘤重减轻, 肿瘤抑制率提高, 提示黄芩苷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匡菊香[39]选用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以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分别处理黑色素瘤A375细胞, 结果表明黄芩苷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张转建等[40]观察了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处理胃癌细胞株SGC-7972的凋亡情况, 证明了黄芩苷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并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 具有抗肿瘤作用。张学武等[41]用MTT比色法观察黄芩苷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黄芩苷对HepG-2细胞期分布的影响, 结果显示黄芩苷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 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还可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改变细胞周期分布, 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Ziyi Sun等[42]运用电化学方法对黄芩苷进行研究, 其结果显示黄芩苷可以通过嵌插作用与DNA结合。Xin CHEN等[43]的研究发现黄芩苷对H2O2诱导的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DNA单链断裂具有促进修复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黄芩苷与DNA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黄芩苷药理作用

黄芩苷药理作用(精选5篇)黄芩苷药理作用 第1篇1 抗肿瘤作用黄芩苷在抗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肝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功效。黄芩苷抗肿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