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精选13篇)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第1篇
贺新郎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作者辛弃疾是怀着很深沉的感情写下这篇佳作《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的,他胸中有着许多的壮志,但是却没办法实现。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译文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赏析
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第2篇
贺新郎
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 第3篇
一、比较规范的词律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云:“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惟句豆平仄, 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 前后片各六仄韵。”[4]以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为定格:
《贺新郎》是双叠常用词调, 116字 (按“柳暗凌波路”一首为117字) , 上下片各10句, 两片第二句以下平仄、用韵皆同;上下片各押六仄韵, 即第一、三、五、六、八、十句押韵。从韵律上看, 上下片除五六两句皆押韵之外, 其余均两句一韵。用韵较密, 适于抒发激越悲壮之情。而且用入声韵者为多, 共九首, 主要集中于“月”部的月、发等字, “薛”部中雪、说、绝、别、裂等, “屑”部韵中铁、咽、切等, 薬韵的薬、约、攫、脚等, 鐸韵的阁、乐、鳄、鹤、壑等。此外, 还用了“末”、没、葉、栉、觉、合等韵部中的一些字。用入声韵, 发声简促凌厉, 情感激烈、雄放豪迈。其余十四首为上去声韵, 各词字韵分别在第三、四、六、八、十、十一、十二部的仄声, 通常都是在同一部韵, 上去声交错使用。
辛词《贺新郎》句法上, 三字句至八字句不等。三个八字句, 八个七字句, 二个六字句, 一个五字句, 四字句二个, 四个三字句。
从句式上看, 歇拍和结拍皆为两个三字句, 其句式有二:“一二”式如“波似箭”、“催鸣橹”、“谁共饮”、“有诗侣”等;“二一”句式如“空有恨”、“奈何许”、“烟艇小”、“五湖去”等。
四字句通常为“二二”句式, 如“为谁情苦”、“竞传佳句”、“泪珠盈睫”等, “一三”句式如“翁能来否”和“十常八九”, “三一”句式仅“浣溪沙渡”一句。
五字句以“二三”句式最常见, 如“老大那堪说”、“著厌霓裳素”、“翠浪吞平野”等, 较特殊的为“四一”句式, 有“细把君诗说”一句。
六字句常见的句式为“二四”和“四二”两种。前者如“不见朝云暮雨”、“引得东风相误”、“蹙踏松梢残雪”等, 后者如“人解扁舟欲去”、“汤沐烟江万顷”、“一抹《梁州》哀彻”等。此外, 还有“三三”折腰句式“两两燕穿帘幕”。
七字句最多, 以“二五”、“四三”、“三四”句式最常见, “二五”句式如“灵均千古怀沙恨”、“期望衣冠神州路”、“谁解胸中吞云梦”等;“四三”句式, 如“黄陵祠下山无数”、“物换星移知几度”、“剩水残山无态度”等;“三四”句式, 如“到如今落霞孤鹜”、“正目断关河路绝”、“到君家悠然细说”等。此外, 还有一字领“一六”式, 如“正江阔潮平稳渡”、“听湘娥泠泠曲罢”等。
八字句, 有“一七”和“三五”合成句式, 以前者居多, “一七”式如“问玄都千树花存否”、“但金杯的砾银台润”、“想沉香亭北繁华歇”等, “三五”式如“唾花寒唱我新翻句”、“甚多情为我香成阵”、“粲珠玑怨郑惊风雨”等。
二、独特的章法结构
(一) 《贺新郎》词的起调
1.以景起, 如两首送别之词的起句“柳暗凌波路”和“绿树听鹈鴂”, 前者交代了送别的环境在一个暴雨刚歇的深春时节, 友人欲乘船远去, 词人借春景写难舍难分的离情, 进而设想友人自长沙至临安的情景, 以委婉之笔, 道出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情怀。后者词人以所闻所见即鸟的悲鸣声和香花的凋谢营造了强烈的悲感气氛, 再由眼前自然之景过渡到社会历史, 将兄弟离情过渡到国仇家恨, 感情不断加深, 笔力千钧沉郁苍凉。
2.以情起, 开门见山, 直陈胸臆。如“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 只今馀几”, 开篇即叹衰老, 平生交游零落,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更主要的是隐藏词人年岁见老而壮志难酬的愤慨, 从而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笼罩全篇。
3.以事起, 即先叙事, 引弓待发, 笔锋一转, 一泻而下, 如“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 洞庭胶葛”, 上片细品友人之诗, 作出很高评价, 后以友人怀才不遇作为过渡, 由评诗转入议政, 最后词人以坚定执著的信念勉励友人, 同时也是自勉, 在逆境中振作, 实现复国的政治理想, 全词以一条主线贯穿, 脉络分明。
(二) 辛弃疾《贺新郎》词的过片
一般来说, 过片在词的章法上必须做到若断若续地有机联系, 彼此才能密切配合[5]。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须要承上接下。”[6]辛词《贺新郎》的过片,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上下勾连者, 如“柳暗凌波路”一词, 上片写友人乘船远行, 表达了依依惜别的离情。下片首先想象友人自长沙至临安途中的情景, 对其深表关切, 后面数句借友人归临安之事, 化用刘禹锡的诗“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树”两句, 委婉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情怀。过片“黄陵祠下山无数”以自叙的方式想象友人船途经之地, 所见之景,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在内容上与歇拍“波似箭, 催鸣橹”前后相承, 意脉上与上片抒写的离情紧密不断。
2.上下融为一体, 上下片一气贯注, 如“别茂嘉十二弟”一词, 上片开头数句主要以春末夏初出现的三种鸟的悲鸣声起兴, 营造了悲感氛围。“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连用五个典故, 将上下两片合为一体写有关人间离别, 上升到历史寄予着家国之恨, 感情步步加深。结拍“谁供我, 醉明月”点出送别本意, 将兄弟情谊与家国之恨融为一体。
3.上下片好像说两件事, 实则气脉贯通。如“著厌霓裳素”一首, 是咏海棠之词。上片主要写人, 别有深意。下片咏花, 词人不吝笔墨夸赞海棠。上下两片看似无关联, 但细细品味, 上片虽主要写人, 但借海棠的颜色、姿态夸赞西施的美貌, 而后融入西施功成身退, 随范蠡泛舟湖中的传奇经历, 赞扬了西施不贪慕名利、独立不迁的人格。上片人与花、人品与花品应是互相映衬的。过片“当时倩得春留住”使得下片转入赞花。就全词寓意来看, 在意脉上是前后相通的。
三、使事用典的境界
辛词善于使事用典, 已为人共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如淮阴将兵, 不以数限, 可谓神勇。”[7]以此赞扬词人用典之精妙。陈学祖在《主体品性的定格和物化论稼轩词美与用典》一文中指出:“稼轩词典故是一种包蕴密致的意象符号”, “它涵盖了历史和现实两重内涵”[8]。词人用典方法灵活多样、内涵丰富深刻, 这些均使得辛词显现出曲直刚柔丰富多样的特点。
《贺新郎》一调中用典比较典型的一首“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 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全词用了昭君出塞、阿娇辞阙、戴妫于归、河梁长绝、易水壮别五个典故。这五个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为远嫁异国他乡, 生不得还, 或遭帝王无情抛弃而受幽禁之苦, 或与爱人阴阳相隔, 或因兵败被俘, 声名败裂, 有家难回。或为报国仇家恨, 慷慨激昂, 一去不还。此皆为人间极为惨烈的人间离别, 寄予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 感情强烈深挚、沉痛悲壮。词中紧扣“离别”主题, 将五个典故一以贯之, 充分体现了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可谓丝丝入扣。
此外, “把酒长亭说”词中“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 莫吹裂”分别用《资治通鉴》二六五卷中罗绍威“铸错”之语和《太平广记》卷二○四李谟条引《逸史》独孤生“入破笛裂”事表现词人来不及追赶友人的遗憾和别后对友人的不可抑制的相思, 情意真挚;“老大那堪说”词中“汗血”、“盐车”分别用《汉书武帝纪》和《战国策楚策四》中的典故, 千里马服盐车喻才士遭受压抑, 用非其所。这里指有志报国的人才无人顾惜。“补天裂”见《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裂之事, 用来比喻完成中原统一大业。其他不胜枚举。
四、熔铸百家的化用
词人爱化用前人之诗文, 熔铸经史子集, 其词达到“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9], 其创作可谓完全摆脱了羁绊, 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 进入了自由境界。如“甚矣吾衰矣”一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 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 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 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亭云诗就, 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 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 二三子。
这首词中的化用真是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经部如“甚矣句”出自《论语述而》, 集部如“白发句”出自李白《秋浦歌》, “一尊二句”出自陶渊明《亭云诗》, “江左二句”出自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杜甫《晦日寻崔戢李诗》, “云飞风起句”出自汉高帝《大风歌》, 子部如“能令公喜”出自《世说新语宠礼篇》, 史部如“我见句”出自《新唐书魏征传》、“不恨句”出自《南史张融传》。全词多处灵活化用, 取经史子集各部, 以此展现词人的寂寞孤独, 对岁月蹉跎, 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慨。
此外, 如“赋海棠”词中的“霓裳素”出自《楚辞九歌》, “惊风雨”引自杜甫《寄李白二十韵》;“老大那堪说”中“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分别出自韩愈《与孟尚书书》和《荐士》诗;“滕王阁”中“高阁临江渚”、“物换星移知几度, 梦想珠歌翠舞”均出自王勃《滕王阁》诗, “天宇修眉浮新绿”出自韩愈《南山》诗, 等等。正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所云:“别开天地, 横绝古今, 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 南华、离骚、史、汉、世语、选学、李、杜诗, 拉杂运用, 弥见其笔力之峭。”[10]是为的评。
五、激昂雄豪的词风
辛词《贺新郎》一调中激昂雄豪的词风, 能通过其使用问句、运用情感字词等手法体现出来。《贺新郎》调中, 词人特别喜欢用问句, 在23首词作中有19首使用过问句, 常用的疑问词有“谁”“问”“何”“几”等, 如“谁共饮?有诗侣”、“问谁使君来愁绝?”“硬语盘空谁来听?”“问谁使君来愁绝?”“问渠侬神州毕竟, 几番离合?”“问何方可以平哀乐?”等问句, 集中反映了词人心怀报国的满腔悲愤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
其问句的位置一般不在起调、过处, 而在片中, 能起到承接转换或为后文情感造势。如“肘后俄生柳”中“问新来萧萧木落, 颇堪秋否”承接上句对青山秀立的描述, 同时又为下句写“千岩万岫依旧”起到桥梁作用。作者此处借岩岫言己, 表现其铮铮铁骨、磊磊英气, 言外之意显而易见。
问句置于结拍, 一则挽合全文, 二则发人深省, 引人回味。如“逸气轩眉宇”词中结拍“谁载酒, 带湖去”这两句表明词人欲归隐山林, 借酒消愁之意。纵观全词, 词人空有才而不得志, 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让其不得不心生退隐之念, 令人叹息, 为其感伤。结拍以问句形式, 在内容上照应全词, 同时留有余味, 发人深省, 有力托起全篇。
用字上, 《贺新郎》一调特别善用表达感情特别强烈的词, 如笑、悲、愁、叹、恨、怅、诉、苦、慨、哀、惨等, 这跟词人的人生遭际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这些字囊括了其人生全部的情感体验。下面以“笑”“愁”为例加以说明。
辛词《贺新郎》中的“笑”, 虽也有踌躇满志, 意气风发的笑, 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无情现实的嘲笑、对黑暗现实的愤慨无奈进而自嘲式的苦笑。如“一笑人间万事”, 词人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式的嘲笑。“笑富贵千钧如发”, 词人志在恢复, 视富贵如无物, 嘲笑世人却将其看得太重。“笑渊明瓶中储粟, 有无能几”, 词人以渊明自况, 以渊明衣实无着的境况暗示自身悲凉的处境实在是一种无奈式的苦笑。
“愁”既有相思离别之愁情, “马上离愁三万里”、“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 又有对现实中理想破灭, 灰心失望的哀愁, “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愁殢酒, 又独醒”、“愁为情, 幺弦诉”。
词人一生“三仕三已”, 四十年宦海的沉浮, 长期无望的期待中包含壮志难酬的愤恨, 曾经的意气昂扬一变而为悲凉揾泪。面对这样的人生, 词人只能悲叹, 其词背后隐藏心灵痛楚, 是恢复无望、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悲慨。因此, 词人不仅以英雄的豪情壮志入词, 还将英雄失路的悲叹尽情发泄于词中。
总之, 辛弃疾以英雄本色, 借《贺新郎》绝妙的章法结构, 抒发激昂、豪迈、奔放的感情。词气纵横, 笔力超拔, 表现力极强, 足以代表两宋《贺新郎》的最高成就, 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邹同庆, 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目录第11页.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 卷二十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217.
[3]邓元煊.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贺新郎》[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8, 前言第4页.
[4]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83-184.
[5]宛敏灏.词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2
[6]张炎.词源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3.
[7]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950.
[8]陈学祖.主体品性的定格和物化[J].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2) :101-106.
[9]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508.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4篇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亭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达十年之久后,绍熙三年(1192)春,被起用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以谏官黄艾论列被罢帅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次年江西铅山期思渡新居落成,“新葺茅簷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这首词就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
词一起即发出浩然长叹:“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当年少日,铁马渡江,而“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西江月》),事业无成,平生交游所剩无几,不免因而生恨。首句源于《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虽引用了前一句,但也含有后一句的.意思。这里以散文的句式入词,顺手拈来,贴切自然,包含着万千感慨。按词意“恨”字仍贯下二句。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个)长”。辛增一“空”字,则青出于蓝。李谓三千丈缘于愁之多;辛则言愁有何用,我一生都白白地消磨过去了!既然大半生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如今年老体衰,那么对人间万事万物只好付之一笑了。悲愤中含有无限苍凉意。“问何物”句,设问,接借用《世说新语宠礼篇》:“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薄,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髯,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薄,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以下自作答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由上面“慨当以慷”的直倾胸臆转为委曲婉转,希望像李白那样“相看两不厌”,能与青山互通款曲。《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此或有与名臣魏征自比意。而对青山的赞许,何尝不是对自己人格的自励。《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亦正是此意。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第5篇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
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栊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呜咽。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此词赋琵琶而累用故实。或谓其“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白雨斋词话》);或谓其“大气足以包举之,故不粗率”(《艺衡馆词选》)今之论者亦多谓忧国之感,兴衰之慨。或谓此词作法与《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同一机杼,以其罗列故实相仿。然细察之,《贺新郎》词脉清晰,此篇章法颇有紊乱不明、融贯不力之弊。
②“凤尾”句:琴槽似凤尾,琴拨以龙香柏木削就。极言此琵琶之精致名贵。郑嵎《津阳门》诗:“玉奴琵琶龙香拨。”诗人自注云:“(杨)贵妃妙弹琵琶,其乐器闻于人间者,有罗檀为槽,龙香柏为拨者。”苏轼《听琵琶》诗:“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拨:拨弦之具。
③“自开元”两句:言自开元年间《霓裳》一曲以来,这琵琶经历了几多岁月磨蚀。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为唐代宫廷中著名琵琶乐曲,起于玄宗开元年间,盛于天宝年间。按:说“《霓裳》曲罢”,暗用白居易《长恨歌》诗意:“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谓安禄山叛乱,惊破了唐玄宗的艳梦。这里暗含兴亡之感。风月:风晨月夕,指岁月。
④“最苦”两句:言浔阳江边,送客舟头,一曲琵琶最动谪人离愁。白居易《琵琶行》序说他贬江州司马时,送客江边,夜闻舟中琵琶声,慨然命笔作《琵琶行》。诗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诸句。辛词本此。浔(xún循)阳江:江名,指长江在今江西九江市北的一段。客:指白居易。画舸:泛指华丽的船。亭亭:形容画舸高挺秀丽。
⑤“记出塞”三句:用汉昭君出塞和亲事,见前《贺新郎》(“绿树听鹈)”注⑤。这三句具体描绘其马上琵琶、回望汉家宫阙情景。黄云堆雪:黄沙蔽天,白雪遍地。极言塞外之苦寒。欧阳修《明妃曲》:“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即是此意。昭阳:汉都长安未央宫中的一座殿名,这里泛指汉宫,以见昭君塞外思汉之意。
⑥“弦解语”两句:言琵琶弦丝虽能传语,却诉不尽弹奏者心中的怨恨。庾信《王昭君》诗:“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长。”
⑦“辽阳”句:言遥望辽阳方向,亲人音讯全无。辽阳驿使: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县)驿道中的`信使。司空图《偶题三首》诗:“辽阳音信近来稀。”
⑧“琐窗寒”两句:言寒窗下,思妇含泪独弹琵琶。琐窗:雕刻花饰的窗,代指女子卧室。拢、撚(niǎn同捻):以手指叩弦、揉弦,奏琵琶的两种指法。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⑨“推手”两句:言思妇饱含深情,一曲《梁州》哀痛欲绝。推手、却手:琵琶指法。手指前弹曰“推手”,后拨曰“却手”。欧阳修《明妃曲》:“推手为琵却为琶,胡人共听亦咨嗟。”抹:也是琵琶指法,言顺手下抹。《梁州》:唐教坊曲调名,亦名《凉州》。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梁州》彻,色色《龟兹》轰陆续。”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第6篇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
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瓢泉别墅。
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源于《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浊醪(láo):浊酒。
贺新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翻译
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得我一路行色匆匆,数El奔波,历经几番风尘与骤雨。在甜美的梦乡里,我苦苦寻找秋天,却没有找到,秋天究竟在哪里呢?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异乡作客,本已堪悲,何况又值万木萧疏的秋天,更何况在万里之外,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对镜自照,两鬓生斑,人已憔悴不堪;美好的少年时光是无法留住的,它已匆匆地流逝过去了。这一切令人可笑!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业是永无止境的。
我一个堂堂男儿,却无法完成为国家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事业。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那时,我不可一世,就连腰间的三尺佩剑也寒光闪烁。我则时常起身看剑,对它喃喃夜语,因此也就不忍心对着灯花淌下热泪了。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用他们描写江东渭北相思之情的诗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吧。
注释
铗:剑。
芜:荒废、杂乱。
雁信:雁儿传信。
把:拿菱花:镜子。
箕踞:膝头屈起的一种坐法,形状如箕,表示倨傲。
更:怎能。
杜陵: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甫曾在此居住。
风月手:此指写诗的能手。
羁旅:客居异乡。
赏析
这首词写于作者中年以后溯江而上之时。他有志报国,投书献策,希图仕进,并劝说诸路帅臣,致力恢复中原,均未奏效,流寓他乡,抑郁不平。上片写依人客居,抒寻秋思乡的失意之情。起首三句先用冯谖弹铗的故事叙说自己从金陵西上,旅途艰苦、窘迫十分不得意的状况。“梦里”三句点明时间是在秋季,心情的苦闷,更勾起思乡的情怀。但家乡路遥。欲归不得,更令人伤感。“万里”以下,感叹自己长期在外奔波,岁月流逝,年纪已老,却事业无成,字句之间,流露出深沉的感慨。下片追忆青年时代的凌云理想与豪迈气概,抒请缨无路的惆怅。那时他的理想虽无人理解,但他自己立下不澄清中原绝不罢休的壮志,酣放自若,不可一世,连腰上的宝剑也发出声来表示要上阵杀敌,可现在他竞一事无成,谁能理解他此时的心绪?最后他希望有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人,用他们的诗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
贺新郎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作者:周邦彦8.7(70人评分)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
作者:曹勋7.7(24人评分)
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8.5(15088人评分)
贺新郎·九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少年”三歌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歌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力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歌,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力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力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人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歌呼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贺新郎九日》创作背景
贺新郎 张元干 翻译与赏析 第10篇
写这首词的时候,身为一朝宰相的李刚向朝廷上书主战,然而当时的朝廷上奸臣众多,反对声一片,阻力十分大,在此情况下,作者写了这首词以表支持和敬仰。其原文如下: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贺新郎字词解释:
李伯纪:即李纲。
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此指鼾声如鼓。
“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
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
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
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
铜华:指铜花,即生了铜锈。
垂纶: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吕尚在渭水垂钓,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钓指隐居。
贺新郎作品翻译:
拖着手杖登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象敲打鼍鼓。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事隔十年好象一场噩梦,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亲手杀死金的统治者用这把三尺的宝剑,莫使留下怨恨象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请你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要乘着大风浩荡,高高地飞翔腾举。
贺新郎作品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此时的作者在胡诠遭贬后,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送给他。
贺新郎中心思想:
贺新郎·夏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诗》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此处化用了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幽清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产生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效果。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贺新郎夏景》创作背景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第12篇
东阳:即今浙江金华。
来:访问,探望。
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
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
紫溪:在铅山县南四十里,为建阳上饶的必经之道。
既别之明日:别后的第二天。
追路:追随,追赶。
鹭鹚林(lùcílín):地名,古驿道所经之地。南宋史弥宁《鹭鹚林》诗:“驿路逢梅香满襟,携家又过鹭鹚林。含风野水琉璃软,沐雨春山翡翠深。”
方村:村庄名,在鹭鹚林西南。
怅(chàng)然:失望的样子。
不遂:没有成功。
泉湖:地名,在信州东,方村附近。
《乳燕飞》:《贺新郎》的别名,因苏轼《贺新郎》有“乳燕飞华屋”句而得名。
见意:表达意见。
索词:要我写词。
心所同然:两人内心所共同想到的。
长亭:古时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饯别亲友。
渊明:陶渊明,这里指陈亮。陈亮没有做过官,所以辛弃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渊明。
风流:高洁宏远的风度和志趣。
酷似:非常相似。
卧龙诸葛:未出山前的诸葛亮。这里是称赞陈亮,说他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卧龙,比喻才能杰出的隐士。
蹙(cù)踏:踩踏。
剩水残山:凋敝的山水。
无态度:不成样子。
料理:点缀,装饰。
风月:泛指风光景色。
萧瑟:冷落,凄凉。
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好友。这里指陈亮。
重约:重视约定。五年前,陈亮约访辛弃疾,因被诬下狱未能践约,此次方践旧约。
轻别:轻易地分别。
冰合:冰封住了江面。
车轮生四角:谓道路泥泞,车轮像长了角一样,不能转动,无法前进。
销骨:极度伤心。
愁绝:极端哀愁。
“铸就”句:《资治通鉴》卷二六五:罗绍威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此言没留住陈亮是个错误。费尽人间铁,用尽了人世上所有的铁。这里是用夸张的笔法,写友谊的深厚坚实。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第13篇
陈亮自浙江省东阳县来会见我,留居十日。我俩同游鹅湖(江西铅山县境内),后又同赴紫溪等候与朱熹会晤,而朱没来。陈亮明天就要飘然东归,我十分恋恋不舍,追送他一程。走到鹭鸶林,遇雪深泥滑,我难以前进,与他分别。便独自在方村饮酒,惆怅了许久,恨自己挽留不住好友。我于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甚悲,便写下了《贺新郎》寄托情思。过了五天,陈亮来信索取此词,我俩千里相隔而心思相同,料想彼此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译赏
想起我与陈亮在驿亭饮酒话别,我曾说他的才能和文采像陶渊明,满腹经纶和政治抱负可比诸葛亮。(这里通过称赞陈亮,写出二人志同道合,友情深厚无比。)不知何处飞来乌鹊,把松枝上的积雪急促地踏下来,落在我的破帽上,好像我头上多添了白发。(这里借景抒情,写自己年近五十,破帽苍颜,蹉跎岁月,报国无门,不胜感慨!这是神来之笔,自嘲庸碌衰老,且与赞美陈亮的话相对照,巧妙!)当时,正值岁末严寒,草木凋零,大地是剩水残山,缺乏美好景物(无态度),只有几枝疏梅装点风光。两三只雁,在长空发出凄厉的叫声。(这里明写自然景物,暗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只落得水剩山残。“疏梅”“两三雁”影射力主抗金的志士,势单力薄,艰难困苦。字里行间,蕴含深远的忧国情思。)陈亮是品德美好的佳人,重约守信,如约前来相会,聚谈十日之后,又轻易地离别。此时,清江(指江西信江上游)水深冰冻,不能渡越,我很愁苦。车轮路断,好像轮生四角,难以行动,使我不能继续追送他,深感离别的悲伤,销魂直到骨髓!不禁发问:谁使陈亮(兼指自己)如此极度愁怨?是我俩志趣相投、同仇敌忾的深厚友情,才产生了如此临别依依的万千愁怨,如同费尽人间铁才铸就的错刀钱币一样【注】。于是,我们的离别之情,而今便可喻之为相思错。(“相思错”暗含深意:当时南宋国运衰危,朝廷腐败,使人民群众颠沛流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当然是南宋当政者的错误,也是辛陈二人“愁绝”的主要根源。“错”有双关语意,既指错刀,也指错误。但后者不便明说。)耳听长夜笛声凄凉,更添愁苦。希望吹笛人悠着点儿,莫把笛子吹裂了。
注
据《資治通鉴》第265卷记载:唐哀帝天佑三年,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内矛盾,借来朱全忠军队,又大铸错刀钱币,供应朱军军饷。历年积蓄用之一空,自寻衰弱,悔而叹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在这里,“错”字语意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
★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原文及赏析
★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 贺新郎,贺新郎周紫芝,贺新郎的意思,贺新郎赏析
★ 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古诗赏析
★ 《捕蛇者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及赏析
★ 贺新郎,贺新郎杨冠卿,贺新郎的意思,贺新郎赏析
★ 贺新郎,贺新郎甄龙友,贺新郎的意思,贺新郎赏析
★ 贺新郎,贺新郎王义山,贺新郎的意思,贺新郎赏析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