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精选10篇)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 第1篇
工作记忆属于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前沿研究成果,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工作记忆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从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 最终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在英语学习中, 关系从句属于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一种复杂的句型, 关系从句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 是学生掌握更深层次语法的铺垫和阶梯。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 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一个系统。在学生的学习中, 工作记忆往往被称为一个临时心理平台, 利用这个工作平台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 这样方便学生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语言, 然后进一步的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应用上, 工作记忆可以是语音的语音环, 通过这个语音环学生能够记住单词的顺序从而实现对信息的保持, 工作记忆也可以是视空图像的处理器, 在学习中对视觉和空间的信息进行加工, 同时工作记忆也可以看成注意的中枢系统, 作用是对注意资源进行分配, 控制和加工。
(二)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以分为显性教学方式和隐性教学方式。所谓的显性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给于学生一定的规则, 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规则。而隐性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并不明确的指出这些规则,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并掌握这些规则, 也就是说显性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规则的练习进行理解和掌握, 而隐性教学法注重学生对规则的发现。
(三) 关系从句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 关系从句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种, 其分别是宾语-主语型, 主语-主语型, 主语-直接宾语型和宾语-直接宾语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宾语-直接宾语型和主语-主语型的语法难于另外两种。
二、英语关系从句的教学研究
(一) 英语关系从句的教学需要按照顺序进行
在大学阶段, 英语关系从句是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对整个英语教学的效果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工作中, 部分教师因为关系从句过于难教就进行有意的回避, 让学生在对话和写作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种结构, 由于学生无法掌握关系从句, 造成了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无法理解更高难度的文章而遇到学习瓶颈。所以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语法教学顺序进行, 不能因为关系从句的复杂而进行逃避。
(二) 在英语关系从句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调整教学方法
当前的大学生对于关系从句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例如在理解比较宾语型关系从句中往往会出现困难。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 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规律来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和课堂活动, 或者采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学生因为关系从句的难度而有意识的回避, 要让学生积极的面对困难, 从而实现对关系从句的全面掌握。
三、工作记忆和教学方式在关系从句学习中的作用
(一) 工作记忆和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
在英语的语法学习中, 工作记忆的容量越大, 语法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根据艾宾逊的句法预测局域理论, 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中的关系从句之时首先将最初的信息存入到工作记忆当中, 然后学生再将这些记忆和学习已有的信息进行融合, 最终通过追踪句子的中心词来完成语法的学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学习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资源, 第二是学习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之间进行联系, 第三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资源整合, 其整合的难度在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比较近, 那么整合就容易, 语法比较容易学习, 如果距离较远, 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学习困难。
一般来说, 学生的工作记忆如果容量较小, 那么学生学习英语关系从句则难度较大。在大学生学习英语关系从句的研究中发现, 一些工作记忆容量小的学生在对关系从句的句子阅读理解中将大量的资源用在了信息的存储上, 这样的就造成了资源只存储不加工, 由于工作记忆存储时间短, 没有经过加工的资源会很快消失, 最终造成学生阅读效率低下。如果学生的工作记忆达到中等水平以上, 那么在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中就无法产生显著的差别, 这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是学生的记忆容量如果不是太小,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资源进行合理储存和加工, 最终能够很好的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工作记忆作为学习功能的一部分, 其和智力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学生的智力在学习语言的基本之上没有显著影响, 也就是说无论智力高低都能够学习基本的语言功能。但是在高级学习阶段智力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不但以语言学为基础, 而且还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所以学习中不但需要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而且还要进行有效的记忆。也就是说, 如果学生的工作记忆能力在中等水平, 但是如果其分析能力比较强, 同样可以在关系从句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第二是英语语法的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工作记忆只是这些因素的一种, 学生的英语基础, 分析能力等都会对语法的学习产生影响, 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如果工作记忆能力较差, 那么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因素来进行补偿。
(二) 教学方式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
大量的实验证明教学方式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少调查结果表明显性教学法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显性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规则的订立和遵守, 这和英语语法的重要特征相契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需要注意的语法的关键方面进行不断的强化提示,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明确的目的,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明确的学习规则下, 学生在学习英语关系从句时可以将注意力和记忆容量转向重点和难点内容, 这对新内容的有效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 显性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注意力的引导, 而注意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大量的研究发现, 注意力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上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在关系从句的学习中, 学生对于基本结构难度不大的语言结构如果施以良好的注意力, 能够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 工作记忆, 教学方式和关系从句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工作记忆较高的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有良好的适应性。显性教学法有助于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同时工作记忆和教学方式如果共同作用于英语关系从句的影响研究中发现, 一些分析能力强, 工作记忆的容量比较大的学生在学习关系从句中如果采取显性教学法则会获利更多, 但是二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显性教学法对学生注意力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掌握关系从句中的关键方面。这样不但可以理解和掌握特定语言特征, 而且还能够减轻工作记忆的, 负担,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研究工作记忆和教学方式交互影响方面, 不少学者认为:第一, 如果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较小, 那么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其学习结果都会出现明显的偏差, 如果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较大, 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两种方式都能很好的掌握住关系从句结构知识。工作记忆对教学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二, 工作记忆容量和学生的理解加工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工作记忆和教学方式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多交集。此外, 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工作记忆则是学习能力中的一小部分。第三, 英语语法的学习涉及方面广阔, 教学方式和工作记忆能力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 其中还有很多的影响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工作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关系从句中占据一定优势, 这是工作记忆注重语法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同时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 所以在英语关系从句注重规则的特征下显性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工作记忆特点适当的改进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摘要:将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工作记忆作为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原理有着很好的诠释性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显性教学法也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将工作记忆, 教学方式和关系从句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目的在于为英语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英语语法。
关键词:工作记忆,教学方式,英语,关系从句
参考文献
[1]蔡金亭, 吴一安.从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看可及性层级假设[J].《现代外语》, 2006 (04) :382-391, 437.
[2]陈月红.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4) :12-17, 81.
[3]陈月红.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回避使用关系从句[J].《福建外语》, 1999 (1) :50-56.
[4]戴运财, 胡慧玲, 张晓雯.从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看关系从句习得的理论假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5) :71-77.
浅谈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 第2篇
关键词 记忆;信念;强化
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
一、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妆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
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有的学生说:“真糟糕,我的记忆力太差,看书总是记不祝”也有的学生平时精神饱满,但是,只要读书就“头痛”起来。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对自己记忆力缺乏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二、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润滑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
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三、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如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气体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一摩尔的体积才是22.4升,而不要靠死记硬背。
四、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五、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
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就会想起好多种酸的酸酐。
六、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振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七、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八、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九、不断运用,巩固记忆
人脑通过感知、识记保持的信息,再经神经通道联系分析器运用,每用一次就能使正确的回忆得到强化,错误的回忆得到纠正,遗忘了的再进行识记,久而久之终生不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断使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不应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不能视为就是为了储备,而要进入周转,加以运用,才能巩固,才有效能。”
中学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法 第3篇
一、坚定信念, 锻炼记忆
人的记忆力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如有的学生看到难记的东西就“头痛”, 这大多是由于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反应。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的某些因素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信念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人的大脑如同健美运动员的肌肉, 越练越发达。一旦你形成懒散的记忆习惯, 你的大脑将会慢慢生锈、腐蚀, 遗传因素再好, 环境再好, 也是无济于事。
二、巧用方法, 提高效率
记忆方法很多, 但重要的是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这要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 思而疑, 疑然后悟。理解了再背就能增加信息量, 能触类旁通, 历久不忘。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 那就更好了。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规律记忆。
化学知识多而散,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挖掘其规律。如初中化学对于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都是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研究。再如讲到酸碱知识的时候, 先介绍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然后总结出酸碱的通性, 对于其他酸碱可以照着这些通性去认识。
(2) 对比记忆。
“对比”是识记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只有比较才能区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理论、实验就可以运用此方法, 寻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区别与联系, 抓住其内在属性。如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中相同点是纯净物, 不同点是元素的种类。再如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可以比较三者的实验装置异同, 实验步骤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 对任何易混淆的知识点都能清晰地认识,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知识的掌握也就比较准确。
(3) 口诀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容量大, 记忆难, 但又要常用。教师根据教材可以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来背, 口诀要求简洁明快, 新颖独特, 记忆方便。如常用的化合价可编成口诀:一价钾钠氢氯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二四六硫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氮磷, 铁有二三铜一二。
(4) 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 提高兴趣, 我们记忆时要采用趣味记忆, 把无趣变有趣, 无味变有味。如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化合反应A+B=AB (多合一, 结婚) , 分解反应AB=A+B (一分多, 离婚) , 置换反应A+BC=B+AC (取而代之, 第三者插足) ,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相互交换, 换婚) 。再如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 我们可以记为“父亲”。
(5) 要点记忆。
将比较复杂的概念、操作概括成要点, 使记忆简单化。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 (谐音可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试管中装入药品,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 收收集气体, 移导管移出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
三、适当复习, 强化记忆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爱宾浩的遗忘曲线, 遗忘总是先快后慢的, 所以要及时复习旧的知识, 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 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 变换复习方法, 使记忆具体化。学习就像牛吃草, 多次咀嚼, 反复吸收才能被完全消化。
浅谈初中历史学习中的科学记忆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学习;认识能力;科学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03-01
我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历史要记的内容太多了,记不住”“唉,前记后忘,头都大了”等。学习历史需要记忆,但绝不是死记硬背。初中生绝大多数智力水平相当,基础知识记不住,排除态度问题外,主要原因就是记忆方法上出了问题。反思这些年的历史教学,总结出一些科学记忆历史的办法。
一、联系自己的记忆深处
有些人、有些事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出现相关场景,就会再现。比如自己的姓名、生日、获奖等,或自己深爱的亲人、朋友的事。学习历史就是要善于建立与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之间的联系,记起来不仅容易,而且经久不忘。比如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了。我是1976年出生的,从此我永久性地记住了美国的年龄,只要在我的年龄上加上200岁就行了。
二、编制顺口溜,巧记历史事件
例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编成: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清末废。内容简单易记,并且再现了科举制的历史过程。再如识记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将五个特区的字头连起来组成一个短语“深珠汕厦海”,读顺了就记牢五个经济特区了。有时为了增强趣味,加深印象,所编的顺口溜还可采用谐音记忆。如“深珠汕厦海”当成“生猪三下海”来记忆,有趣多了。
三、善归纳,抓关键词,加快记忆
例如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其内容的条理性很清晰,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抓哪些关键词呢?想一想,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表现形式是新文学、新道德。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的对立面分别是:独裁专制、愚昧盲从、旧文学、旧道德。这样,“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内容很快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有人会说,“许多内容我都记得,单独默写过关都没什么问题,可到考试时就出错。”这跟记忆也有很大关系。识记的内容不求甚解,不善比较,方法单一,不注重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出现记忆与应用脱节。
(一)强调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每一门学科都强调的方法,历史最需要理解也是最难理解的是背景原因。例如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黑人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若只管记住这一要点,不求甚解会严重影响其它内容的理解掌握。其实美国当时南北两方是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力的争夺上,而争夺劳动力就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战争还没爆发就可以预见他们失败的命运。理解了这些,再去学习理解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就容易了,即使不刻意记忆,也能写出一两点。
(二)强调比较记忆
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比较,有时就发现不了。例: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两个历史事件,它们的标志意义仅一个词语的差别,若没注意比较,还真会弄混了。再如: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去比较、辨析,还真看不出来两个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也存在着某种联系。
(三)强调图文结合
历史考查越来越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有时考历史也是考地理。例如给你一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示意图,让你找出哪一路是刘邓大军,有什么战略意义?学习时如能结合地图,知道大别山在河南、湖北、安徽的交界处,西边是湖北重镇武汉,东边是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胸中有图,图文结合,学习会倍感轻松。
(四)强调灵活运用
最佳的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喜好,结合所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的。例如识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大致浏览两三遍后可以将条约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割地、赔款、开放五口、关税。先记这些关键词,待关键词有了较深印象后再进行拓展。割地:割的是香港岛;(注意:是香港岛,不是香港。作为学生,对于老师强调之处,不仅要用心听,还要养成做记号的习惯。)赔款:赔2100万元;开放五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处通商口岸不易记住,要结合地图,找出它们的位置,留下直观印象,再把每个城市的第一个字连成一句“广厦福宁上”,反复念几遍,念顺口了便不易忘了。)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英国人在我国做生意,应缴纳的关税中国人说了不算,反倒要和英国商议。这就是前面说的理解记忆,理解了,即使表述有些差异也无妨。
论英语学习中的记忆问题 第5篇
1 英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教授为主要的手段, 而如今新课程改革给英语教学增添了许多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中明确目的才会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总结有效的记忆方法;在我国, 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很少, 这是一个不利的条件, 因此学生多数都是自尊心强自信心弱, 容易对英语产生抵触和畏惧的情绪;另外由于单词量小也对学习造成干扰,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提出适合学生的记忆方法解决这种学习状况是非常必要的,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合格毕业生。通过记忆规律, 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点制定英语记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 学生记忆的特点
在学习中, 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记忆过程, “记”是将我们感知到的信息输入大脑存储的过程, 信息进入大脑后也就完成了记的过程, “忆”顾名思义是通过再现和再认可将我们存入脑中的信息恢复并提取出来, 正如我们常说的“创业容易, 守业难”, 听到看到很容易, 但是想全都记住就难了, 我们并不能把曾经感知到的信息全部忆起来。
遗忘是学生最大的天敌, 它是我们记忆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经过科学家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大脑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在开始的时候遗忘速率最高, 随着时间的增长遗忘速率也将降低, 我们记忆的东西在随着时间的变长而不断遗忘。学习刚刚完成时记忆量为100%, 学习后20分钟的剩余记忆为58.2%, 一个小时后为44.2%, 8~9个小时后为35.8%, 1天后为33.7%, 2天后为27.8%, 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种遗忘就是先快后慢的规律。
3 影响学生记忆的因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有许多因素在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记忆, 其中既包含有主观因素也包含有客观因素, 我们把主观因素描述成情感因素, 把客观因素描述成环境因素,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来进行分析。
3.1 情感因素
情感指在学习中制约学习者行为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不同的情感使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不同的态度, 喜好或厌恶。消极情感会带来抵制心理和反抗行为, 反之, 积极情感可以给学习开辟一条捷径。情感因素由很多方面构成, 例如兴趣、动机、情绪等。
兴趣:兴趣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讲, 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记忆的效果, 对英语感兴趣, 就会收到好的记忆效果。
动机:动机是指发动并维持学习者心理倾向或意向。也可以将动机理解为学习欲望的强烈与否, 如果你认为非常重要, 非常渴望知道的东西, 一定不那么容易忘记, 相反如果是认为不重要或是反感的东西, 一定会很快忘记。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情绪:这里提到的情绪是与情感不相同的概念, 情感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态度, 而情绪是随时可变的。例如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浪费注意力和时间, 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就相对减少, 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 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
3.2 环境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会影响学生的记忆以外, 学生身边的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记忆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来自课堂、家庭、同学、社会等。
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浓厚的兴趣, 更容易记忆, 因此在教改中倡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利用多媒体等人性化教学手段, 抛弃以往的传统口述和书写式, 这样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刺激学生对课堂教授知识的记忆;其次, 家庭是学生除学校以外的另外一个重要学习场所, 课余时间是学生需要对课堂知识消化理解的时间。
4 英语学习记忆方法的总结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我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记忆”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并加以总结。
4.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人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对事物的记忆更牢固。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上兴奋起来,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记忆的最佳状态,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力求达到的目标,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学, 才能有学习的乐趣。上台演讲、编排小品等多种生动的英语教学会使学生喜欢英语并产生主动性来培养兴趣。
4.2 背诵课文
背诵是一种强制的记忆方法也是一种简便的记忆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引导使其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但是通篇背诵是很枯燥乏味的, 把文章中具有生词和带有句型的句子背诵下来, 并主动在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增强记忆。这样, 对英语的句式和用法形成条件反射。
4.3 扩大阅读的范围加强记忆
利用每天或每周做汇报的方式检查作业进度, 让学生养成看英文报或杂志的习惯, 在实践中扩大词汇量。遇到生词不要逐个字的去查, 可以试图通过上下文猜, 好的词句抄下来, 不仅可以摄取更多的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语感、练习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要做个有心的人, 每次看到街上的英文招牌或网上的英文缩写都要留心注意, 回来再把它的弄明白, 慢慢加强运用英语的能力。
4.4 多听多练
声形并茂的学习对增强记忆很有帮助, 要结合听和说一起来记忆, 听力是学生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光用听力磁带是不够的, 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方式, 比如创造机会听英语新闻、参加英语角、看英文电影, 有情有景帮助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和其他同学用英语聊天、讨论课题, 创造机会和外宾交流, 如果能够接近真正的地道英语, 听力和口语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5 及时有效地复习
英语学习, 旨在自主学习。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词汇量是基础, 因此背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每天强迫自己记10~20个单词, 然后采取滚动复习法检查自己, 即每天除了记住新学的词汇, 还要把头一天所学的复习一遍, 以此类推。一个星期下来就能记住大概140个单词了。
4.6 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
在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规律, 很多单词和语法都是从当地文化习俗等衍生出来的, 所以熟悉英美文化背景对学好英语大有帮助。在背单词时, 可以采取联想记忆法、词根词缀记忆法、语境记忆法等。将单词分类, 每一类单词可能会拥有相同的词根和相似的用法, 这样记忆起来比较容易。
5 结论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并激发学生大脑记忆的潜能, 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果。
摘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谈谈英语学习中的记忆问题。
例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记忆方法 第6篇
一、图片展示, 形象记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的直观视觉比其他的感官记忆效果更好。在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 图片展示是最直接的直观教学方式, 可以通过剪贴画、简笔画等图片来组织教学。比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 笔者提早一个星期要求学生用彩笔将元素符号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 再按照元素周期表上的格式标注各元素的名称、原子序数等, 为了便于以后保存, 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 部分“作品”会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 学生在课外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 课上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 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图片本身, 学生从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 同时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及成就感, 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都乐于上化学课, 乐于学习化学知识。此外, 画图片还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实现了引导学生通过对元素符号图片或形状的视觉刺激, 牢牢记住元素符号的名称、写法及原子序数。
二、充分理解, 区别记忆
部分化学概念比较抽象并且容易混淆,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加以区别记忆。比如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张冠李戴, 究其原因, 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充分的缘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找出概念之间的区别, 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区别记忆。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逐步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又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或对比的学习方法进行记忆, 可谓一举多得。
三、总结归纳, 强化记忆
化学是一门内容相当广泛的学科, 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 但只要将零散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便可以大大简化学习的过程。比如, 用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一些其他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操作可归纳为:气体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同样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运用此法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用元素的化合价可归纳为:一价氢锂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 铜一二铁二三, 二四六硫二四碳, 二四六七锰全占。如此总结归纳便于学生强化记忆。在联系与对比中, 找出记忆的规律, 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可强化学生对一类知识点的总结记忆。
四、实验感知, 深刻记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实验教学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 更重要的是, 实验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实际化、简单化。例如, 好些同学对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认为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是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 但实验中检流计的指针却发生了偏转。于是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刺激了学生求知的动力, 促其一探究竟。实验中学生亲自探究未知事物, 去伪存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记忆也更深刻、更牢固。由此可见, 实验教学对于学好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等形式将文字信息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是非常必要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观, 对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的效果更可想而知。
五、竞赛活动, 输出记忆
知识竞赛活动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帮助记忆的方法。小到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化合价的标示, 大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化学原理的应用。竞赛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参赛小组, 小组成员要为集体的荣誉而拼搏。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当然在这个输出记忆的过程中, 也带动了其他记忆形式的再现以及学生思维的拓展。
六、把握规律, 反复记忆
尽管上述方法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确实很有帮助, 但毕竟对于系统知识的记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记忆事物的时间长了容易忘记这是不争的事实。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遗忘曲线理论。该理论表明,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在最初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最快, 以后则缓慢递减。因此, 要把握客观规律, 对学习过的知识及时复习, 进行反复记忆。这样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持久的记忆, 进而将所学知识根植于脑海, 在以后的应用中才能信手拈来。
摘要:中学化学知识识记性内容较多, 如化学概念、化学用语及化学原理等, 因此要学好化学就离不开有效的记忆方法。通常可通过图片展示、充分理解、归纳分类、实验感知、竞赛活动、把握规律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 第7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对词汇的掌握离不开记忆和频繁使用。而其中关键在于记忆, 一般认为, 词汇学习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有效的词汇学习包含各种学习策略, 尤其是记忆策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记忆就是对信息的编码。如果信息受到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 以语义的形式储存, 经过复述, 精细加工, 组织编码等, 则进入长时记忆。
联想作为一种记忆法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也得到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青睐。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有机地联系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记忆, 就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的一种方法。词汇联想记忆包括语音、形态和语义联想, 具体就是在记忆生词时根据词本身音、形、义的信息, 通过各种联想建立所学词汇与已知词的关系, 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各种联系就形成多条记忆链, 只要激活记忆链中的一个环节, 就可以“顺藤摸瓜”, 检索、再现单词。
联想能加深记忆的认知心理学依据是:人原有的认知结构, 即图式知识 (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 , 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 对语言的记忆和理解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当学习者试图记住某个信息时, 如果能将这个信息跟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更多的联系, 那么就能更有效地存储、检索、提取这个信息。我们都有同感:对熟悉的事物容易记忆, 而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记忆则要经过长时间的回忆, 甚至要经过信息的重组才能形成 (短时) 记忆。
二、影响词汇记忆的因素
1. 个人心理因素
学习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词汇的记忆, 记忆时是充满信心而不是紧张、焦虑, 效果就好。所以别总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差, 而是要充满信心, 坚信自己一定能记住。学习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不是精神涣散。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言语信息加工处理的深度, 识记内容呈现的次数, 即频率也有影响。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跟动机有关, 还会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广度。因此学习者要培养对教师、同学、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以及说目的语的人的积极态度。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记忆的强大驱动力。记忆的效果也和语言学能相关, 语言学能因人而异, 像智力一样, 是与生俱来的, 训练和实践并不能对此有所提高。语言学能包括语言编码能力、语法敏感能力、归纳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语言学习者对自身能力应用的效率不同, 因而其词汇记忆习得的程度就有了差异。
2. 词汇的难易度
一个词的读音、外形结构、多层意义、句法特征、它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等都可能带来学习上的困难。心理语言学对于第二语言单词识别的研究表明,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识别书面英语单词时, 依赖最多的是词形, 其次是词音, 最后才去注意语义。词形的识别直接影响到词音与词义的掌握。有以下词形特点就相对难记:如有多种书写形式的音素的单词, 至少包含一个有多种发音方式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单词, 至少包含一个不发音字母的单词, 引起吞音现象的词, 以及音节过多的长词。
3. 信息加工的程度
认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记忆的好坏也受到信息加工活动质量的影响。“加工水平”体现了信息加工出的“质”, 而“频率”表示信息加工的“量”。
(1) 加工水平。Craik和Lockhart的加工水平认为, 信息的保持依赖于信息加工的水平。他们提出认知加工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加工是形式加工;第二层次加工, 即语义加工层次, 注重把记忆信息与已知的知识进行匹配,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模式识别和意义提取。指一个词得到识别之后, 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想, 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对于语义层面的加工, Wittrock提出产生性加工, 就是学习者所做得有利于记忆的语义加工, 如学习者自己产出的含有目标词的句子, 这需要学习者要积极激活和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对信息进行主动构建。主动产出可以在新旧信息之间构建更加复杂的联系, 从而增加了新信息进入记忆的途径, 与已有知识建立稳定的连接点。加工层次理论认为, 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 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 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 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浅表分析的信息, 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 并持续较短的时向。习得词汇的过程中, 学习者对其要进行形式的浅加工和语义上的深加工及产出性深加工。
(2) 处理信息的频率。频率表示对信息加工的量。指识记内容呈现的次数。多次复述 (重复或复现) 的单词, 信息加工的频率就加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定义, 复现是原始刺激物通过感官在头脑里再度呈现的认识过程, 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多次重现是增强记忆的必要手段。一般来说, 接触的次数越多, 记忆就越牢。复现增加处理信息的频率, 为什么能增强记忆呢?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复现。感觉记忆中重要的是注意, 而影响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复现。增强注意强度的方式有两种, 即语言材料的凸现程度和语言材料的出现频率。一般而言, 越有显著特征的材料越容易被注意, 出现越频繁的同一种语言形式材料, 越可能引起注意。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其特征是:有信息加工、信息容量有限、保持时间短暂、可提取、易遗忘, 也就是说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活力不强, 但只要经常重复, 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长时记忆的特征是:信息容量大、保存信息时间长、输入的信息在没用时, 处于潜伏期状态, 需要被激活才能提取。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若长期不用会逐渐消退, 记忆储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 新旧信息混淆在一起, 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因此, 需要各种形式的复现来激活记忆, 重复一次, 就激活一次记忆, 而不激活记忆就削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就表明对语言材料的记忆取决于语言材料的心理呈现频率。所以要想记得牢, 就得重复。
三、联想策略优化影响记忆的因素
1. 联想是一个词汇重现的过程
联想引发的重现是中间有时间间隔的, 而不是机械重复。以词根、词缀为联想结去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时, 就可以复现单词。掌握含有词根“ceive (拿) ”的词有:receive, perceive, conceive, deceive, 其中他们熟悉的就是receive, 所以要想记住其他三个, 教师就要在讲解perceive时, 提及conceive, deceive, 而在讲解conceive时, 提及deceive, perceive, 在讲deceive时, 提及conceive, perceive。多次重现会引起学生的多次注意, 学生就会记牢他们。这样呈现单词的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关联性和频率, 能帮助学习者减轻记忆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2. 语义联想实现对词汇的语义深加工
语义深加工是指注重把记忆信息与已知的知识进行匹配,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模式识别和意义提取。指一个词得到识别之后, 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想 (语义关系联想) , 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语义联想是以语义关系为联想结进行的联想。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存在着同义关系 (synonym) 、反义关系 (antonym) 、搭配关系 (collocation) 、语义场 (semantic field) 关系、上下义关系 (hyponymy) 等。同义联想, 如单词match (竞赛) 使我们联想到同义词:contest, battle, engagement, game, sport, play, 而与drink同义的联想词是:wine, alcohol, whiskey and spirits。反义联想, 如common的反义词有:eccentric, peculiar, odd, queer, unique。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单词进行语义联想, 激活原有的词汇知识和经验,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意义, 完成对词汇信息的深加工。
3. 产生性联想 (即学生自己造句) 优化词汇记忆中的情感因素
产生性联想就是学生自己产出含有目标词的句子。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举出贴近各自实际的真实例句, 把目标词汇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刚开始时可能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任务不知如何下手, 教师要首先示范, 通过自身经历举例展示单词的词汇知识, 然后使用恰当的提问, 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要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如, 学习compulsory这个词时, 我根据自身的情况先给学生一个例句As an adult woman, to raise my child or to support my elder parents financially is compulsory for me.And what is compulsory for your college students?而学生的造句也确实能反映他们的生活:To attend classesto follow the college regulationsto do the homeworkto learn the English words each dayto write the term paper...is compulsory for me.自己造句是实现增添的有效手段, 能增强记忆, 提高词汇学习效率。不仅如此, 这种呈现单词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 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并能创造一种亲切、放松、自由的学习情境, 降低学生的心理抑制和自我障碍。因此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愿望都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袁玲丽.联想策略与直接词汇教学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9) .
[2]桂诗春.记忆与英语学习.外语界, 2003 (3) .
[3]郝文杰.英语词汇联想记忆及其心理学理论依据.广东外语大学学报, 2001 (3) .
例谈记忆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8篇
一关键字记忆法, 简明扼要
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 精选出一些关键性或概括性的词句来作为记忆的提示点, 从而以点带面, 使知识全面再现。例如, 《化学》必修一中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知识点为: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作还原剂。教师指导学生用关键字记忆时可以表示为“升失氧化还原剂”。其中, 氧化包括发生氧化反应、元素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三种意思。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关键字记忆法总结以下内容: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作氧化剂。用关键字记忆法可表示为“降得还原氧化剂”。其中, 还原包括发生还原反应、元素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三种意思。学生在模仿教师用关键字记忆法时提高了知识归纳能力, 深化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印象。
又如, 《化学》选修四中的电化学中的电解质这一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弄不明白怎么分阴阳极, 发生什么反应, 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的正向移动方向。教师可以把关键知识点板书出来:电源的正极电解质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向阳极移动;电源的负极电解质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向阴极移动。用关键字记忆法可以表示为:“正阳氧化阴离子, 负阴还原阳离子”。在课堂中运用关键字法帮助学生记忆时, 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关键字记忆法, 还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进行记忆, 简明扼要, 朗朗上口, 学生一看就明白, 深化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印象。
二形象记忆法, 有趣生动
所谓形象记忆, 就是用常见的形象化的, 读起来较顺口的、生动的东西来替代那些不常见的、缺少形象的, 读起来拗口、枯燥无味的东西, 从而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把形象化记忆法应用在化学教学当中, 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时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谐音记忆法, 让记忆轻松愉快
谐音法是利用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组成简单易懂的或诙谐的词语或谐谑的笑话,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
例如, 《化学》必修一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方面内容。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排前三位的是“氧、硅、铝”可谐音记为“养闺女”;黑色金属“铁、铬、锰”可谐音记为“铁哥们”, 磁铁能够吸引的金属为“铁、钴、镍”可谐音记为“铁姑娘”。学习《化学》必修一中合金的应用时, 学生总是记不住制造飞机的合金的主要成分, 教师就可以用谐音记忆法:“镁铝合金美女飞机上有美女”。这样, 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就记住这一知识点, 而且终身都不会忘记。
2. 字形记忆法, 让学生“望字生意”
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 但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 而化学中的一些字和定义或物质的组成、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学生记忆化学中的定义或物质的组成、性质。例如, 《化学》必修二中的烃的定义为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字形记忆法:碳+氢火+经中右部分=烃。这样, 学生在做判断烃的定义的习题时, 一看到烃字就知道是由什么构成的, 想做错都难。又如, 《化学》必修一中硝酸中的资料卡片中王水的成分为盐酸∶硝酸=3∶1, 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根据王字来记这一比例, 王字的构造是三横一竖, 也就是盐酸与硝酸的体积比。《化学》必修二中的氢的同位素:氕、氘、氚, 三个字比较难写、拗口, 用字形记忆法可表示为:一竖二竖三竖分别是1H、2H、3H的质量数。
三口诀记忆法, 朗朗上口
化学知识虽然源于生产生活实践, 但有许多内容比较抽象, 显得枯燥、乏味, 如果将知识要点编成口诀, 加以记忆, 不仅简单易学, 方便好使, 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有较浓的趣味性, 对提高记忆大有帮助。
例如, 让学生在初学化学时记住化合价是比较困难的。若运用口诀记忆法:“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硫有负二正四六, 铜汞二价最常见。”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利于学生在不理解这些内容时进行记忆。当然, 若想让学生进行深刻记忆, 还要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结合。又如, 《化学》选修四中盐类水解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 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向学生传授水解规律, 是比较难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先向学生讲解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 无弱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 谁强显谁性。”只要把水解规律讲授完, 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这一内容。
四联想记忆法, 深化记忆效果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 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 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 形成多种联想, 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1. 意境联想法, 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是让学生记忆最深刻的。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 尽最大努力加深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迹的深度, 提高记忆效果。还可以把抽象、模糊的知识通过借用、具体化、形象化, 由大化小、以点代面、取字面意谐音等方法, 使其转化为意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深化记忆。
例如, 《化学》必修一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章, 在学习Fe3+性质的过程中, 课本上有Fe (OH) 2沉淀转化成Fe (OH) 3沉淀的课堂演示实验:向少量新制备的硫酸亚铁溶液中,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开始的时候析出一种白色絮状沉淀氢氧化亚铁, 这种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即先生成Fe (OH) 2沉淀:Fe2++2OH-=Fe (OH) 2↓, Fe (OH) 2在空气中被氧化成Fe (OH) 3:4Fe3++3O2+6H2O=4Fe (OH) 3。这个实验现象是溶液颜色从白色到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在教学中, 可以抓住颜色的变化进行记忆。教师可采用学生都熟悉的两句唐诗“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来帮助学生记忆, 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一个优美的天地, 洁白的天鹅“Fe (OH) 2”, 绿莹莹的湖水“灰绿色沉淀”, 红色的鹅掌“Fe (OH) 3”, 学生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Fe (OH) 2和Fe (OH) 3的颜色。
在学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时, 教师就可以将之与明朝于谦的《石灰吟》相结合:“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的化学名称叫氧化钙 (Ca O) , 它的前身就是大理石, 化学上叫做碳酸钙 (Ca CO3) , 也叫做石灰石。大理石从深山里面被开采出来, 然后用火煅烧。煅烧之后剩下白色粉末氧化钙, 氧化钙就可以被实际应用, 如抹墙, 刷涂料等。涉及的化学反应如下:Ca CO3=Ca O+CO2↑, Ca O+H2O=Ca (OH) 2, Ca (OH) 2+CO2=Ca CO3↓+H2O。学生在学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时与《石灰吟》相结合, 想象石灰石经开采、煅烧后得到石灰, 石灰与水、二氧化碳又可以生成石灰石。这样不但掌握了碳酸钙的性质还学习了古人的爱国情操, 一举两得, 无论过去多久, 学生都会记忆犹新。
2. 类比联想, 发散思维, 增加记忆量
由一种物质的性质联想到与另一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 发散学生思维, 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量。
学习《化学》必修一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SO2的性质时, SO2作为酸性氧化物就具有酸性氧化物的共性。记忆S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CO2+Ca (OH) 2=Ca CO3↓+H2O, CO2+Ca CO3+H2O=Ca (HCO3) 2。从而联想到SO2+Ca (OH) 2=Ca SO3↓+H2O, SO2+Ca SO3+H2O=Ca (HSO3) 2。由二氧化碳尾气的吸收:CO2+2Na OH=Na2CO3+H2O, 可知二氧化硫尾气的吸收为SO2+2Na OH=Na2SO3+H2O。
学习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 要引导学生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学习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 同时也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取O2、NH3气体。学习到硬水的软化时, 要引导学生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学习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 也要引导学生联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 应怎么处理。
不同的记忆方法能使化学中的记忆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让化学课堂其乐无穷。除了关键字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 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若能针对需要记忆的内容, 选取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就能利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学以致用, 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就能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化学。
参考文献
[1]姜桂波、郭松涛.“快乐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学, 2002 (10)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 第9篇
1 认知学习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1.1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心理学界一般对它的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而教育心理学领域通常将其定义为:学习是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1]。
学习理论是多种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教育科学、哲学认识论等。它主要回答3个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学习理论都对这三个问题做出阐述。
1.2 认知学习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认知学习理论飞速发展,出现了认知结构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两种研究倾向。认知倾向的心理学家重在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而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过去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括两种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由于信息流程是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故称此为自下而上加工;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于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故称此为自上而下的加工[3]。
1.3 经典信息加工模型及其与学习的整合
围绕信息加工理论,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很早就展开关于记忆的研究。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第一次提出一个系统全面的信息加工模式——Atkinson-Shiffrin模型,即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新信息要经过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3个阶段。进而,他们提出包括感觉记录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内的信息加工模式的记忆理论。1974年,加涅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关研究,提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核心应当是有效地信息加工,也即如何促进信息的短时记忆存储并如何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对记忆的研究是信息加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加工学习论更加强调信息的选择与记忆,重视个人的认知过程。
2 记忆与遗忘概述分析
2.1 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的基本功能之一,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而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同步?异步?并行?串行?还是有其他的方式进行的?现在学者普遍认为,记忆的过程因其记忆内容而不同。它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可以是并行的,也可以是串行的,甚至可以是同时发生的。
2.2 遗忘概述
根据对记忆的信息加工视角定义,可以相对提出遗忘的定义,在这里将从信息加工角度出发,将遗忘定义为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与回忆,也即可以将遗忘看做不能正确提取目的信息。
从遗忘的分类看,通常将其分为自然性遗忘和有意遗忘。自然性遗忘指对输入的信息,不能回忆或难以检索,或者再认和回忆发生错误,在遗忘过程中没有意识的有意参与。有意遗忘指对指定材料进行定向遗忘,是在意识的参与下对要求忘记的材料进行有意识的遗忘[4]。
2.3 对记忆与遗忘思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会强调学会记忆,教学过程中充斥记忆策略的传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记忆就是积极向上的,而遗忘就是消极不好的。
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分析,记忆的本质就是将外部信息编码存储的过程,遗忘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编码障碍而使信息未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第二种则是长时记忆系统的信息未能顺利提取。
2)从人文学角度看,记忆是人生存、发展、交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遗忘是人健康发展、和谐共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有意遗忘对痛苦经历的回避和烦恼忧虑的剔除利于维持身心健康,而自然遗忘对过时信息淘汰有利于存储新的知识信息。
3)从广义教育学视角看,广义中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往往复杂多变,信息量巨大且无较为统一的道德考量标准,家庭的功利教育、封建思想教育及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熏陶常常对孩子产生负向教育功能,儿童如果不进行选择性的遗忘,往往会产生角色定位迷乱(埃里克森同一性混乱),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因此,广义教育中的遗忘与记忆几乎是同样重要的。
3 记忆与遗忘策略
3.1 记忆策略
本文所讲的记忆策略主要是基于信息加工提出的认知策略,因为认知策略是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基于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因此也可称为记忆策略。通常记忆策略分为程序性知识记忆策略与陈述性知识记忆策略,对程序性知识记忆策略本文不再赘述。下面将对陈述性知识记忆策略中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3种策略展开详细探讨。
1)复述策略是通过重复而把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的过程。它的记忆原理是使信息较长时间在工作记忆中保留以使其更多地转化到长时记忆。但是由于短时记忆工作容量极其有限,因此复述策略的复述容量不可太大。一般复述策略常用的操作模式有:①降低干扰与前后摄抑制,新信息接收前复述加工;②多种感官参与;③整体识记(短信息)与分段识记(长材料);④过度学习;⑤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分散复习、集中复习;⑥复习形式多样化;⑦反复实践。
2)精加工策略常常与组织策略结合起来一起使用。精加工策略是指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它们的记忆原理为赋予每个工作记忆中独立信息单元更多的逻辑内容以及建立新旧信息间连接,增加信息提取途径。常用的精加工与组织策略的操作模式有:①位置记忆法;②缩减法;③谐音联想法;④视觉想象法;⑤列提纲法;⑥图示法;⑦表格法。
3.2 遗忘策略
借鉴记忆策略的定义,整合遗忘的定义与遗忘的分类,从信息加工角度出发,笔者将遗忘策略分为自然遗忘策略与有意遗忘策略。遗忘策略指干扰信息被感觉登记、工作记忆加工存储于长时记忆或信息从长时记忆有效提取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短时记忆的遗忘策略,从信息加工模型分析出发,应当阻断或干扰初始加工和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复述和编码过程。对于感觉登记过程,降低对特定信息的感官感知是有效的自然遗忘策略,声画刺激要比单一感官刺激更容易被登记加工,高分贝声音相对低分贝声音更容易被注意加工。转移注意是有效地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进行初始加工的方法,将注意力分散或集中到其他信息上可以降低对特定信息的注意。
针对短时记忆工作过程,具体的遗忘策略的操作模式为:1)降低信息单元的复述频率;2)加快信息单元更新速率,避免编码与加工;3)避免短时记忆内容与背景知识产生联系;4)增加干扰,使信息产生混淆。
长时记忆的遗忘通常为压抑遗忘,当前对压抑遗忘的研究角度为执行控制机制。从信息加工模型中分析来看,就是阻止干扰信息从长时记忆向短时记忆准确提取。从理论上来讲,这种阻断干扰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建立非优势反映,破坏目标记忆的优势反映;2)使用压抑策略终止提取过程;3)尝试记忆重构。
4 结语
正如前文所讲,很多情况下遗忘与记忆是同等重要的,特别是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上看。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的社会学科,心理学不应当仅仅承担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应当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批判式地思考。本文仅仅是管中窥豹,提出几点浅显的关于遗忘的观点看法,希望能够带来更多的关注、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玉文.记忆研究与记忆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2-23.
[3]王苏,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宋耀武.有意遗忘过程中认知加工机制及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 第10篇
人体正常结构是高专护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结归纳了一些人体正常结构学习记忆的方法, 将其传授给学生,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现将这些记忆方法介绍如下。
1 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法是指将人体复杂的结构按共性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变成更有条理的、更系统的、便于记忆知识的方法。譬如在学习内脏器官时, 按内脏器官的结构分为实质性器官和中空性器官, 实质性器官一般都具有“器官门”, 便可以将肺门、肝门、肾门、脾门、淋巴结门等知识放在一起去记忆, 这样知识既不容易混淆又记忆牢固。同理我们也可以将神经系统的3个交叉即丘系交叉、锥体交叉和视交叉放在一起去记忆, 有助于帮助学生弄明白各自交叉的位置在哪里、交叉特点是什么。
2 比较记忆法
利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事物的共性和特征, 加深对事物的印象。比较记忆法可以在多个章节灵活应用, 譬如白细胞分类的镜下结构是血液章节学习的难点, 尤其各类白细胞胞核形态和胞质染色内容更为难记。我们可以结合血涂片彩图对各类白细胞镜下结构充分区别后再去记忆, 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 以上肢肱骨和下肢股骨的形态结构记忆为例, 肱骨和股骨虽然都属于长骨, 形态结构有相似之处, 都有“一体两端”, 即长骨体、上端和下端, 但它们的形态结构又有各自的特征。将这些知识放在一起比较记忆, 找到共性和不同, 既能掌握重点, 又能突破难点。
3 区别记忆法
区别记忆法即将器官形态结构不同的特征区别开来, 加以分析记忆。如左右肺形态的区别:左肺狭长、分2叶, 右肺粗短、分3叶;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行较水平, 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走行较垂直。通过区别, 能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不同之处, 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同时又增强了记忆效果。
4 口诀记忆法
将复杂难懂、难记的人体结构知识编成口诀去记忆,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口诀特点是朗朗上口又生动押韵, 不容易遗忘, 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在学习心脏瓣膜位置及作用时, 可以这样记“房室口, 二三片, 入室不能回房见;动脉口, 三个瓣,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学习全身重要浅静脉时, 可以这样记“上肢头贵肘正中, 内踝前大外后小;头颈最大是颈外, 儿科采血选此条”;记忆胸骨形态可以编成“胸骨形似一把剑, 上柄中体下刀尖;柄体交界胸骨角, 平对二肋是特点”;记忆肩胛骨形态可以编成“肩胛三角形, 上冈登高峰, 外侧关节盂, 上下二七平”。
5 规律记忆法
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分类、形态、结构、毗邻和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规律。如骨和骨骼肌形态分类都有4种类型, 骨分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骼肌分长肌、短肌、扁肌、不规则肌;心和肺的形态结构都具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都有3个狭窄等。通过寻找、总结这些规律, 可以从中获得共性的知识, 便于记忆,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对立记忆法
人体的方位术语、组织及器官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等均存在相对的对立性。譬如描述人体位置关系的方位术语包括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浅和深及近侧和远侧等, 上和下的含义即为近头者为上, 近足者为下;关节的运动方式包括屈和伸、内收和外展及旋内和旋外等, 屈和伸的含义即为关节绕冠状轴运动时角度越来越小称为屈, 反之称为伸。运用对立记忆的方法, 可以正确描述器官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 从而举一反三。
7 类比记忆法
类比记忆法就是将枯燥、不生动的人体正常结构知识类比成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知识去记忆。譬如把肝小叶比喻成立着放而书页散开的一本书;把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比喻成人与衣服的关系;把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比喻成“桥下流水”等。这种记忆方法简单易掌握, 学习效果非常好, 深受学生欢迎。
8 其他记忆法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