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压力范文
护士职业压力范文(精选12篇)
护士职业压力 第1篇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压力
护士职业压力是指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因工作负荷过重、人际关系复杂等, 导致角色、个人价值与现实发生冲突的表现。它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如果压力持续存在, 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 既影响护士自身健康, 又会影响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而产科护士因其面对的是一类特殊的群体, 其职业压力也就有其特殊性, 如果能够明确压力的来源并采取相应对策, 将有利于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维护母婴健康。
1 职业压力来源
1.1 服务对象
1.1.1 由于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控制, 在女性
妊娠、分娩等生理情况下, 孕产妇常因情绪反应使该轴线分泌平衡失调, 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 在医疗过程中就出现消极、抵触、不配合等表现, 给产科护士的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1.1.2 由于产科病员的特殊性, 使病员及家属对产科的工作期望值
比其他科室更高, 容不得半点马虎;随着医院卫生体制的改革, 病员的经济负担加重, 各种媒体的负面夸大宣传, 病员法律意识增强, 自我保护意识提高, 医患关系显得更加紧张, 特别是护患冲突, 它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1], 稍有不慎, 易发生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害。因此产科护士在工作中有时受到患者无理羞辱仍要极力抑制自己的愤怒而做出妥协, 时时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及医疗纠纷。这些都影响到产科护士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乐观性, 从而造成潜在的职业压力。
1.2 工作性质
产科每一项工作都维系着母婴两条生命, 工作内容复杂、责任重、风险大;夜间急危重症多、病情变化快;工作负荷重, 病员周转快;产科护士要面对各种刺激 (如临产后产妇的叫喊, 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时家属的质疑, 急产, 畸形儿的引产, 计划生育政策转嫁的压力等) 及职业危害 (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及各种性传播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 对产科护士工作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规律, 使人身心疲惫。高风险、高强度、紧张的工作性质增加了产科护士的心理压力。
1.3 社会方面
产科工作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 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 产科开展了许多人性化服务, 如母婴同室、导乐陪伴分娩、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等, 这些要求产科护士必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 新技术,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但许多患者与家属不能理解护士, 在享受这些服务时仍认为护士不过是医嘱的执行者, 护理工作没有太大的作为, 这种不公平的评价使护士对自己的价值及能力产生怀疑, 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产生心理压力[2]。产科护士劳动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社会地位低, 社会上普遍重医轻护, 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很少给予肯定[3]。
1.4 生活方面
作为普通职业女性, 产科护士肩负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除了要承担职业责任外, 还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既要当好医生的助手、领导和患者满意的护士, 又要做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和孝顺的女儿。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并出现矛盾时, 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当家庭问题与工作发生冲突时, 矛盾更加突出[4], 产生和加重心理压力。
2 对策
2.1 解决服务对象方面带来的压力
2.1.1 增强产科护士抗风险能力,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产科护士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及时、认真、准确、完整、规范各种记录, 保存好各种医疗文件, 做到"有据可查, 有据可依", 严格履行法律程序, 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加强专业方面的训练, 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要学会接受自己, 悦纳自己, 爱惜和保护自己, 发展业余爱好, 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培养应对职业压力的心理素质, 正确对待各种职业性的刺激, 做好心理准备, 努力培养职业情感。学会宽容和理解, 学会自我调适技术及方法。
2.1.2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产科护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围绕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进行工作, 保护患者隐私,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并注意工作态度和方法, 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善于运用沟通技巧, 加强与孕产妇及家属的沟通, 避免由于误会和彼此的不理解而产生的护患纠纷。当与患者出现误会和纠纷时, 要端正态度, 找出根源, 进行换位思考, 理解孕产妇及家属心情, 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
2.2 解决工作性质方面的压力
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懂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护理人员的天职和宗旨;要有主人翁精神, 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 正确看待"白衣天使"这个崇高的职业, 正确认识产科工作的特殊性, 并努力去适应。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增强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正确对待工作, 塑造健康向上的职业心态, 提高工作积极性。护理管理者要切实关心护士的思想、工作与生活,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丰富护士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护士心理知识讲座、联谊交心活动, 让护士们在一起交流各自在生活工作中的感受, 让她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 增强集体凝聚力。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 可以调节情绪, 放松身体, 减轻疲劳。对每一个护士进行正确的定位, 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潜力, 根据护士的能力、特长, 扬长避短, 使每个护士对自己有认同感和满足感。根据工作量适当增加护士编制, 减轻工作压力, 合理、弹性排班, 保证产科护士得到充分休息。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 及时消除工作中的压力源。
2.3 解决社会压力
纠正社会对护士的不良看法, 倡导"重医尊护"的社会意识, 让人们真正理解这个行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增加媒介正面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支持。护理管理者要以人为本, 激发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加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使护理准她们的内心渴求, 尽量满足护士合理、健康的需要。给她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体现自我价值;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谈话, 增进交流与沟通, 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充电。要为护士争取更大的的权益和更多的利益,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利用各种力量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在关注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 也要关心护士、了解护士、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4 解决生活方面压力
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 拓展知识, 开阔眼界, 提高社交和沟通技能。掌握自我放松技巧, 合理宣泄消极情绪, 培养健康的人格[5]。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主动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烦恼时及时向朋友倾诉, 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减压等心理保健方法, 学会宽容别人, 善待自己, 理解他人, 保持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尽量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 不把不良情绪迁怒于亲人, 正确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扮演好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同时, 护士家属也要理解护士、关心护士, 帮助护士解决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 创造和谐的家庭氯围。护理管理者要注意观察, 及时协调、解决护士家庭茅盾, 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护士排忧解难, 时刻把护士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 做到护士生病时看望、生日给予祝福、有困难及时帮助, 让其安心工作。
参考文献
[1]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3.
[2]余凤英, 罗艳华.868名护理人员职业心态和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1) :229-231.
[3]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8.
[4]钟华.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3) :48-49.
浅谈精神科男护士的职业压力及对策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27-01
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明显异常,大多数患者往往无自知力、丧失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力、拒绝治疗。众所周知,精神病院由于环境的特别,护理对象的特殊,故对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有着特殊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她们具有较高的危险性[1]。而精神科护士较其他普通科护士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3]。其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普通病区护士,甚至较门诊患者焦虑发生率还高[4]。而在精神科护理者这个特殊群体中男性护理工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护理工作繁杂多变,护理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持续性高水平的应激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如工作疲惫感增加和工作满意度下降[2-3]。又加之社会对男护士的偏见、甚至歧视,使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紧张、害怕、自卑、无助、消极悲观等。现将精神科男护士存在的职业压力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提高护士的应对能力。
1职业压力产生原因及表现
1.1个人成就感方面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大多数男护士是在不情愿或无奈的情况下选择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心理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而且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重复的打针发药、单纯的执行医嘱、机械的操作缺乏灵活性和挑战性,男护士自我发展空间受限,没有职业成就感。加之社会的偏见,常使他们在朋友面前感到不自在,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冷淡、不合群、自卑、无助、消极悲观等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精神科护士在社会上缺少尊重和理解,待遇低,致使精神科护士个人成就感低,家属的认同度也低[5]。
1.2人身安全方面精神科护士直接接触的对象是病情复杂多变、行为异常、病态思维的精神病患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出现自杀、自伤、冲动、毁物、外逃、攻击、伤害他人等行为。其攻击行为难以预料,护士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意外,乃至危及其他患者和护士的生命安全。每当出现危机情况,男护士总要出现在第一现场。出于自尊,男护士还要保护女护士的安全。在这些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6]。这些事件的后果又直接与当班护士工作业绩挂钩,所以男士长期处于责任重、压力大、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疲劳。精神科护士夜班频繁,生活不规律,而夜班又是意外发生的高峰,这就导致护士的睡眠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工作环境,男护士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自制力、忍耐力以及稳定的情绪。另外,男护士工作时可能会遭受患者的打骂,在受到伤害后长期压抑而得不到发泄,就会产生心里不平衡。
1.3心理方面除了精神科专科特点如:随时都可能发生自杀、自伤、伤人等意外对男护士形成一定的压力外,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工作已从单纯执行医嘱转向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需要护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精力。而且精神科的病情不同于其他科室,需不停的巡视、耐心的沟通、细心地观察,从而掌握患者的心理,避免发生一些差错事故的发生,这就导致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进一步加重。除此之外,目前社会对护士的工作不理解,认为护士就是保姆,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劳动成果。认为女同志干护理天经地义,男同志干护理就属另类,或被视为无能和没有前途,自尊心受到强烈冲击,男护士与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形成较强烈的观念冲突。这样就造成男护士自我角色的困扰。甚至因为职业关系,有不少男护士找对象都困难,这样就就是男护士更加缺编,即便是在职的男护士也会不安心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选择改行、跳槽,产生负面影响。
2对策
2.1加强精神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精神科知识讲座,不断加强精神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详细了解各种疾病的症状和特点。对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产生副作用的症状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每位精神病患者,才能对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发生紧急情况时,也能沉着应付,对每位患者出现的症状应对自如。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男护士的成就感。
2.2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精神科护士由于严重缺编,又频繁地倒夜班,基本上是超负荷的工作。而面对的患者又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冲动、伤人等事件,加之患者又多,精神症状千奇百怪,病种复杂,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无论是男护士还是女护士都无法胜任精神科繁琐、复杂的护理工作。只有保证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紧张的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才能尽可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精神科护理工作质量。
2.3加强男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遇事多与家人及朋友沟通,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注重与人接触、交流、沟通。加强对男护士的心理知识培训,学会职业心理应对技巧,掌握基本的自我调适放松技巧。使其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
2.4改善医疗环境和精神科硬件设施改善环境和硬件设施,使精神科护士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尽可能减少环境对护士工作的影响。充分利用男护士在工作中稳重、勇敢、沉着以及生理和体力上的优势,使其自我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消除病区内一切不安全因素,加强患者容易出现意外区域的防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对有冲动、幻觉、妄想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应置专户病房,限制其活动范围,必要时还可给予间断保护性约束,以避免出现伤害他人的意外发生。
2.5加强对男护士的关心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在生活上和工作中对男护士给予关心,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尽可能提高男护士的待遇,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尊重男护士的人格,让优秀男护士脱颖而出,为他们创造条件,创造机遇,增加男护士与媒体的广泛接触,将男护士的优秀事迹向社会作出宣传报道,让男护士的职业形象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
3小结
由于精神科专科特殊,风险过多,夜班频繁,待遇较低,社会偏见等因素使精神科男护士对其工作的评价总处于不满意状态。这种特殊的工作对男护士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强化男护士职业认识和知识技能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心态。保障男护士的身心健康,切实维护男护士的合法权益。而且,领导应关心、尊重、支持男护士的工作,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班次,提高劳动报酬。通过多渠道不断努力提高男护士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使众多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男护士在工作、学习、生活和情感上无后顾之忧,安心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精神科男护士的护理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新伟.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2):119.
[2]鞠风,杨秋兰.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及工作满意度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6(4):4.
[3]刘士英,王妩媚.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疲劳原因调查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1,41(1):49.
[4]刘光琴,邢海燕.精神科护士焦虑的调查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4):241.
[5]何假蓉,顾炜.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16):700.
论护士舒缓职业压力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压力;关心;环境;医疗;和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91-01
护士压力来源:
①来自职业的压力。 由于护理工作范围很广,要求护士密切接触病人和病人家属,对病人健康负有重要责任,护士既是病人的治疗执行者,又是日常医疗活动的管理者,还是病人的生活照顾和病人家属的关心者,事无巨细,均需操劳,容易产生压力,而护理工作的平凡、琐碎、繁重,经常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再加上普通的护士缺编和生活无规律,使护士经常精力透支,日积月累对护士的健康产生伤害。
②来自特殊工作环境压力 。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护士每天要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又要承受生死离别的情感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而护士面对的工作环境中,经常有许多毒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核放射的威胁,以及拥挤的工作空间和空气中充满不适的气味,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使身心态度疲惫的护士不得不应对的工作环境,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③职业风险性的压力。 由于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因此,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职业风险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
④复杂的人际关系给护士带来压力。 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医护、护患、护护同事及护理管理者之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发生冲突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尤其是涉及护患关系,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
⑤心理卫生知识缺乏造成的压力。 由于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平衡和完善,从而造成护患冲突,产生人际障碍。
⑥ 社会价值不对称造成的压力。 在市场经济下,相当一部分医院存在重医轻护,认为医生能“开大刀,收大钱”,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而护士则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有的人认为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会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与其护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没有呈明显的相关关系,护士的职称、文凭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肯定和补偿。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护士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工作倦怠,与病患关系恶化,社会人际关系恶化,严重者甚至造成抑郁症以及精神问题,更有甚者,走向死亡,因此,护士职业压力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我们到底要怎么才能舒缓护士的职业压力呢?
①关心体贴护士的心理感受。 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帮助护士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理耐受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当护士发生职业心态偏差,与患者产生矛盾冲突时,护理管理者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去体谅护士,化解矛盾,多去关心和理解她们的感受,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②提高护士本身应对的能力。首先护士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断充实自己,善于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热爱护理工作,明确护理岗位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学会客观地看待得与失,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和比赛等使护士正确认识自我工作价值,增强自信心。
③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医院可以丰富其业余生活,组织多项活动,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并组织专题心理讲座、座谈、个别沟通等,引导护士学会适当的发泄方式疏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④护士要合理安排自己工作。护理任务忙闲不均,而护理人员又缺编或配备不足,针对病房特点计算各工作时段的工作量,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医院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护士能劳逸结合。
⑤医院要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的人文环境,形成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提高业务水平突出或在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其工作动机和成就感。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鼓励。
⑥创造条件提高护士的收入。医院通过不断深化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将护理服务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并不断创新,以高质量的护理增值服务,为医院取得经济效益,同时使护士的辛勤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
⑦护士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调查中发现,提升能力和增强体质能有效地抗衡工作压力。护士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准确定位,消除自卑心理,自尊、自爱、自强,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调节自己心理状况,恢复心理健康。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既可松驰精神,促进健康,又可增进社会交往。
护士职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我院268名护士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17名, 女251名;年龄18岁~45岁;115名未婚, 153名已婚;第一学历:88名中专毕业、150名大专毕业、50名本科毕业;通过继续教育取得进一步学历196名;125名护士, 90名护师, 51名主管护师, 2名副主任护师。
1.2 调查内容
对每名被调查护士采取问卷方法, 护士职业压力来源问卷内容包括职业风险性压力、社会压力、患者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值班特殊性压力、职业发展需求压力、不良工作环境压力。
2 结果
268名调查对象均表现出不同的护士职业压力, 通过护士职业压力来源问卷调查, 可以看出职业压力来源主要是职业风险性压力201名 (75.00%) 、患者压力198名 (73.88%)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169名 (63.05%) 、值班特殊性压力158名 (58.95%) 、职业发展需求压力127名 (47.38%) 、不良工作环境压力117名 (43.65%) 、社会压力89名 (33.20%) 。
3 讨论
3.1 职业压力来源
3.1.1 职业风险性压力
护士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 由于患者的疾病不同、病情不同, 每天需要面临多变、突变、易变病情,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病例进行密切的观察和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积极正确地处理, 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 才能解除疾病的危险;由于长期接触患者, 如未能做好职业防护[1], 有可能被传染上疾病, 对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职业风险性压力。
3.1.2 患者压力
近年来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 患者法律意识加强, 加之媒体错误的引导, 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紧张, 多地出现对医护人员的严重暴力行为, 使得护士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 害怕与患者接触, 害怕被患者找到工作的失误和缺点, 从而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
3.1.3 超负荷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存在较大的护理人员缺口, 不能达到相应的病床与护士人数的匹配, 加之患者人群巨大, 护士长期处于较为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工作;还有频繁的夜班, 导致护士的生物钟严重紊乱, 机体应激能力下降, 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记忆力下降、失眠、精力不足等情况, 形成了超负荷工作压力。
3.2 职业压力对策
3.2.1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医院高层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压力认识, 重视其危害性及潜在的危险性, 是更好地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医院高层应在平素控制护理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护士人性化关怀, 开展护士交流, 充分了解护士心声, 了解护士除了工作之外的需求, 聘请心理医生向护士进行心理辅导, 降低护士职业压力, 增加护理人员的节假日, 安排定期外出游玩舒缓职业压力。
3.2.2 法律、业务知识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法律知识讲座, 使其充分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 在工作中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避免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发生;对护士进行多种、多样的业务知识培训[2], 充分掌握在护理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避免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 降低发生纠纷缺陷的概率;特别需要进行职业防护培训, 让每一名护士掌握特殊性疾病的正确防护方法,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职业感染, 从而降低职业风险性压力。
3.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超负荷工作压力是由于人员配置不足造成, 应对护士进行合理人力资源配置, 增加护理人员, 合理安排值班, 避免过劳、过累、过于频繁地倒夜班。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使护士能够在精力饱满、心情舒畅下进行工作, 从而避免超负荷工作压力。
3.2.4 提高护士抗压能力
护士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 心胸豁达, 宽容待人, 主动疏泄压力, 树立正确人生观,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 增加自身对压力的“免疫力”[3]。
参考文献
[1]郭瑛, 吴晶琼, 方玉华.护士职业压力应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13) :38-40.
[2]唐彦, 刘晓云, 张晓娇.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10) :202-203.
护士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第5篇
王
凌
【摘要】 本文对护士存在的压力现状及对策进行综述,包括对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旨在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减轻护士压力,使她们能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压力源;应对措施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es’ pressure/ZHU Gai-fang 【Abstract】 To make nurses work, live and study better,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care.It summarizes tha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essure on nurses, analys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sure, and giv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t also designs different method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nurses.【Key words】 Nurses;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 source of pressure;The Countermeasures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1],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严重者还导致医疗事故[2]。同时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甚大。为便于了解目前护士压力现状、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现将其综述如下。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据国外报道,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为75/10万~267/10万,其中护士发病率约为1 088/10万。国内报道,护士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发生率较高[3]。
压力源(或者刺激源)是指那些来自内部的引起压力的各种事物的总称。通常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其中慢性压力源对机体的压力机制产生长期的激活,对人的伤害是缓慢的,累积性的,严重的,这两种压力源在护士身上都有所体现。现将护士压力分析与对策介绍如下。1.护士压力源分析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4],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临床工作。由此看来,护理人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等[5]。但经过临床分析由于护士职业的风险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临床护士工作中最主要的压力源,而另外一方面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也是使临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1.1 职业的风险性
护士在医院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护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护患之间、医护之间和护护之间的冲突。而护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每天会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又要承受生离死别的情感的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在工作当中应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6],因此,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而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人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医院的护士严重缺编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其身体疲惫和心理高度紧张,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背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等。这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护理质量。
由于病人及家属权利意识提高,近年来,护理过程中的医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7]。这不仅恶化了医患关系,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广大护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8]。1.2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护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付出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加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长期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9]。
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这种长时间的感情投入,会使护士“精神耗竭”[10]。最重要的是,目前护理人员的基础学历普遍低,但医疗水平提高使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而医院又很少为护理人员提供深造的机会,导致她们仅局限于少量书本知识无法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护理技术难以适应新的医疗水平,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护士智能上的压力;非护理工作太多,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的专业概念;心理卫生知识欠缺,不能或不会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1]。
随着社会的改革医疗发展的新形势,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为病人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尽管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高、责任心重,但是护士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机会较少,其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而且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护士心里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所以护士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医院高标准管理及严格要求
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来自病人的声音,并出台严厉的惩处政策,使护士的职业风险与责任越来越大,但其实临床上大量的医疗纠纷并非纯属医疗事故,真正的医疗事故仅占医疗纠纷的10.0%[7]。而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酿成严重的后果[8]。因此给临床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她们必须为他们所有的护理行为负责。此外,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实施举证责任倒置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使医护人员有“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的感觉,这就要求护士在积极谨慎的为病人治疗的同时还必须为可能的潜在医疗纠纷寻找无过错的证据,所以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若医护人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卷入医疗纠纷之中,所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对护士压力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应对措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1 保持健康心态
我国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中焦虑是其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占19.6%)。焦虑情绪不仅导致护理工作的失态,影响医患关系,而且影响对病情冷静、周密的判断和处理,最终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康复,这种心理问题大多始于工作、生活及社会中的紧张应激[12]。这就要求护士要热爱护理职业,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生活中保持幽默感,缓和紧张气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同事间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建立一个和睦友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角色的应对能力,注意心理调控,增强健康体魄,避免压力大而产生负性情绪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排除“攀比”心里,提倡奉献精神。自尊、自强、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和社会地位,调整心理状态,加强自我肯定,提高应对能力。2.2 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负性情绪。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大视野。当出现焦虑、紧张、忧愁等心理状态时,应及时发现、承认负性情绪的存在并冷静、理智对待,自己找寻问题症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使心理压力得以及时消除。2.3 学会自我调适
自觉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沟通技巧及操作能力,掌握各种新技术,增加心理、伦理、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的杂志等。学会自我调适,筑起“心理负荷”的堤坎,增强心理“抗震”能力[13]。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善于调整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若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采用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深部肌肉松弛法、幽默、微笑、热水浴、冷水浴、沉思默想、放松训练等进行自我缓解或寻求外界支持[14,15]。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心里平衡。2.4 信任和宽容
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交往的双方产生安全感,使人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及重视,同时信任感的产生可以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使人能够真诚、坦率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感情、恩情及愿望。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善解人意的群体,这样会使护理群体更加和睦,使大家在集体中体会到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以规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自然大方的仪态取得患者的信任。
2.5 管理者的作用
2.5.1对于医院领导者来说,应给予护理工作全方面的支持,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进护理装备、合理分配奖金、健全后勤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等[16]。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各种物品放置有序,标识明确,便于护士查找。关心体贴护士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指导护理人员释放压力。同时培养护士积极的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里耐受能力。另外,管理者可利用激励理论,帮助护士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对危重病人多、工作量大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待遇。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护士,尽可能满足护士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安排有关心理调适方面的学习课程,定期培训,提供各种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当护士发生工作偏差或与病人出现矛盾时,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体谅护士,解决冲突关心他们的感受,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护士的紧张情绪;及时调整护士的心态,防止压力过高产生危险,出现心理危机,导致护理质量下降。2.5.2对于护士长来说,应合理排班,充分考虑轮班对护士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17]。尽量减少护士身体上的疲惫感。在工作中也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了解护士的各种合理需要,同时采取各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这样以来,护士既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18],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2.6 社会
护士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社会舆论可使公众对护理工作和护士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19],形成全社会尊重护士、重视护士、关爱护士的良好风尚,这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护理工作进行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消除自卑感[20]。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进修深造,培训学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会;医院要采取措施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尽可能的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全医院形成“尊重护士,关爱护士”的氛围,并通过办心理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的多样活动,引导护士纾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注意加强对护士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使护士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浅谈护士的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节 第6篇
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护理服务趋向市场化,为护理专业带来了自主发展的机遇,同时,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对护理服务业的质量提出更严厉更客观的要求。日渐增加的护理工作压力已使护士成为一种危险职业,首先出现的变化表现在生理方面,如精神不振、失眠、食欲下降,甚至严重的惫溃感。其次表现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有沮丧、焦虑、抑郁。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是特殊环境下的职业,时时充满挑战与压力。据调查护士职业群体的心理问题要高于一般人群,护理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及防范措施日益受到重视,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指导护士正确对待和控制工作中的各式各样的压力源,提升护士的应对处理能力,最终达到改善护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提高职业满意程度,提升护理质量。
1 压力来源
1.1 专业因素 护理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护士感到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护士所承受的巨大的专业压力,工作负荷过大,生活缺乏规律,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紧张感对生理方面的免疫系统和心理状态都存在负面影响。护士在工作中容易面临事故出现的风险,如操作和处理医嘱时害怕犯错会使护士的生理和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护士在工作中需要处理护士之间、医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护士与病患冲突时,即便遇到歪曲事实的情况,护士也必保持理解、平和的心情,并解決患者遇到的问题,因此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精神上做出妥协,护士的感情受到伤害而又无法表达,工作努力却得不到理解,这种长时间的情感投入,使护士产生更多心理问题。
1.2 环境因素 护士每天身处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的工作环境中,心理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许多科室都具有多种电子诊疗仪器,如呼吸机、除颤仪、起搏器等,室内充满报警声和机器的操作声,这些都易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另外护士的职业角色与为人妻、为人母的社会角色也存在一定的冲突,所有存在的这些职业应激,造成护士职业精疲力竭、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
1.3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存在护士工作超负荷、护士严重缺编,频繁的夜班影响正常的生物节律、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进一步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少等现状。多年来社会上认为护士就是医嘱执行者,就是打针发药,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简单劳动,可有可无,尽管护士为患者付出了辛苦劳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内心期望的自我价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护士的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失望、悲观、沮丧、焦虑等情绪反应,长此以往,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4 自身因素 我国护士学历普遍较低,除外护理学专业知识,社科人文知识缺乏,这与现在要求的护士对病患实施身心、全方位的社会护理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护士在自我心理调节方面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再次,部分护士存在身体状况不良,心理素质差等也是影响护士的适应行为的主要因素。
2 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2.1 改善工作环境,领导者应尽最大努力为护士提供一个可以使心理上感到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2.1.1 人员配备上,尽可能保证护士编制,并按老、中、青各层次分工合理搭配,对环境差,工作量大的科室要给于待遇、人力方面的政策倾向。
2.1.2 物资供应上,保证设备仪器完好,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避免护士增加额外工作量。
2.1.3 管理作风上,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以人为本,及时和正确处理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尽最大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如此,使护士在工作时身心感到愉悦,保持健康积极的适应状态水平。
2.2 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训练,决定应对强度的关键是护士的心理状态,因此,管理者对刚刚上岗的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时应培养积极的情感,增加心理方面的教育。对于某些工作压力大的科室,如新生儿科。急诊科等,要在平常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心理方面的讨论和学习,鼓励护士交流应对压力的经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疏泄护士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及消除心理压力。
2.3 相信自己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自卑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再加上社会对护士工作的误解,使护理人员更容易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就会束缚自己不去冒险做任何新的促进自我发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由于护理学模式的改变,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人文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又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我们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探索新课题,接受新挑战。
2.4 关心护士生活管理者应尽可能为护士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工作时间分配上尽量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分开,使护士的业余时间能自主安排,使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基层医院护士职业压力分析与对策 第7篇
1 护士承受职业压力的原因
1.1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医疗职业是神圣的, 它担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任务, 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临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远程诊断、服务功能的运用, 对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服务的方向和内涵都在拓展, 从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增高。临床护士在疾病的康复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职业的因素, 除了工作护士还必须不断地学习, 适应发展, 护士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1.2 医疗服务的高风险性及不良的工作环境
医疗职业的伤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也比较大, 护理人员长期与病人接触, 护理过程中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易被感染, 且针刺皮肤的伤害发生率较高。医院有许多致病因子, 如细菌和病毒、核放射的威胁, 拥挤的工作空间, 以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这些不良的工作环境可给护士带来压力。
1.3 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和举证导致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紧张源
护士面临工作和举证的双重压力, 导致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性增高。病人对医疗护理过高的期望值不能得到满足, 护患关系日趋见长, 行为上稍有过失或语言上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发护患矛盾或导致护患纠纷、护理投诉等。
1.4 心理压力
医疗卫生系统中, 护士的工作相对较辛苦, 而报酬却相对较低, 劳动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 护士被动地去执行医生的医嘱, 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
1.5 紧张的工作性质
护士责任重, 工作量大, 经常面临急症抢救、生离死别、技术革新以及各种疾病的威胁。临床上病人病情变化多端, 不确定因素多, 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 并迅速作出反应, 同时要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这些都会使护士产生工作压力。
1.6 沉重的工作负荷
目前, 基层医院护士严重缺编, 致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态, 日夜不停地工作, 生活不规律“三班制”、“弹性排班”扰乱了护士身体的生物钟节律, 对护士生理及心理功能、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有不良影响。长期的工作负荷造成护士身心过度支出, 很多人有了躯体化症状, 如胃不舒服、颈椎病、晕厥、休克等。
1.7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理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护患关系及医护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 护士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 但由于职业的需要, 没有选择余地,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 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这无疑会增加护士的工作压力。医护关系也是主要的压力源, 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但整个社会仍认为护士是医生的助手, 而不是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 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同时医护协调时的矛盾及冲突也会使护士产生压力。
1.8 担心发生差错事故
护士的职责和任务是使病人舒适, 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如果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 会威胁到病人的身心健康, 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风险性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1.9 医院的竞争与技术压力
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 医院的发展趋向企业化, 同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技术力量相当的情况下护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决定一个医院的生死存亡问题。基层医院护士大多数是中专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 对护士工作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基层医院护士得不到及时培训, 使护士缺乏自信。
1.10 严格的护理管理
在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 低收入回报的前提下, 不断的加强护理服务和提高护理质量, 如护理操作、文书记录、人性化服务、“三基”考试、操作比武、上面检查、病人满意等, 稍有松懈就扣分、处罚, 面对严格的管理使护士心理、精神负荷过重, 产生不公平感、厌倦感。
2 职业压力对护士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产生激励的作用, 从而促使护士加强理论修养和言语行为修养, 强化业务知识水平, 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工作。
2.2 负面影响
也即消极的心理反应, 压力过度会使护士心理、生理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长期持续的心理压力可导致抑郁、厌倦、焦虑、失眠等症状[3]。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 就会进一步加重而出现沮丧麻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结果导致护士抱怨增多, 心理不平衡, 烦躁易怒, 在工作中护士既不能耐心倾听, 也不能敏捷地做出反应, 对病人态度冷漠, 甚至逃避与病人接触, 从而造成护士精神不振, 意志消沉, 责任心不强, 工作效率差。有时甚至发生毁物、自伤、自杀行为。据笔者调查, 有8%的护士有请长假或离岗的倾向。
3 对策
3.1 监测护士的紧张度
护理工作需要一定的压力, 但压力过高则产生危险。因而, 监测护士的紧张度可及时调整护士心态, 防止心理危机。
3.2 医疗结构方面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应加强法制教育使护士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明确自己的责、权、利, 提高自身维权意识。②减轻护士工作负荷, 稳定护理队伍, 提高护士待遇, 纠正社会偏见, 增加编制。③护理文件是医疗机构重要举证材料证明, 而且全部属于可复制部分[4]。书写记录稍有疏忽, 就可能不能举证。因此, 应尽快制定规范的护理表格来有效对举证责任倒置。④认真执行签字同意制度。对病人的特殊检查、治疗和处置, 护士应协助医生履行告知义务,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严格执行签字手续。
3.3 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应树立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观念, 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自愿, 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培训, 使护士能及时更新知识。
3.4 医院方面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要采取一切措施, 激励护理人员提高自己, 同时应尽可能地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日常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尊重护士、关爱护士, 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机会[5]。可设立优秀护士各种奖励政策, 切实为护士提供成长、成功的平台。用先进的医院文化塑造优秀护士, 使护士成为一个美丽而幸福、知识而优雅、智慧而成功的新型文化护士, 使护士的才华得以展示, 使护士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3.5 护士自身方面
作为护士本身, 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 释放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措施, 如采取微笑、幽默、旅游等调节方法, 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 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不过分苛刻自己和他人, 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同时要勤于学习, 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提高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 刘秀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8.
[2]肖祖芳, 丁俊英, 袁小平.年轻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1, 15 (3) :17.
[3]吴晓红, 王小英.临床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九江医学, 2002, 17 (4) :53-54.
[4]徐甜, 刘慧香.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整[J].中原医刊, 2005, 32 (1) :51.
浅谈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措施 第8篇
1 压力源
1.1 职业性损伤和感染
(1) 针刺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据调查报道, 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报道, 每年至少发生100万例意外针刺伤。 (2) 由于护理人员工作在第一线, 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如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 而且还会成为传播媒介, 造成交叉感染, 引起严重的后果。
1.2 职业性质
护士职业责任重, 工作量大, 护理工作的平凡、琐碎、繁重, 事业竞争带来的紧迫感, “三班倒”扰乱护士身体的生物钟节律, 给护士造成躯体上的压力。长期超负荷工作, 造成护士心力、体力同时过度支出, 以致很多人有了躯体症状, 如:胃部不适、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还有些人因为承受不了强大的压力而选择离职, 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3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 然而护士为患者付出辛勤的劳动, 有时却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有的患者甚至任意辱骂护士, 护理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公正的评价。再加上职称晋升, 进修深造, 薪酬待遇等问题上的不合理, 使护士心理失去平衡, 产生“失落感”。
1.4 特殊的工作环境
护士长期工作在布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 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 及生离死别、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 极易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和身体上的疲惫。此外, 病房辐射多, 工作环境拥挤、嘈杂也易加重护士精神上的负担。大部分护士是女性, 工作与家庭又必须兼顾, 这种身心疲惫的状态也不利于家庭的稳固与和谐。
2 防护措施
2.1 职业性损伤的防护
护士要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对全院护士进行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的宣教。在操作过程中, 如采集血标本或肌肉注射时, 皮下注射完毕后, 必须立即戴上针帽, 并及时销毁注射器。将针头剪置于特制的锐器盒内,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统一处理。操作过程中, 尽量避免刀、剪误伤自己或他人。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挤出少量血液, 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后, 再用2%碘酊及75%的酒精处理伤口。如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利器刺伤时, 应根据受伤程度定期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2]。
要让护士充分认识到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是可感染性操作。应配备隔离防护用品, 如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 在接触每例患者前后都要洗手, 包括脱手套后。
2.2 积极发挥医院管理者的作用
医院应给予护理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3], 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 改进护理装备, 合理分配奖金, 健全后勤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护士晋升及深造机会, 提高护士待遇。护士长应合理排班, 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 了解护士的各种需要。当发现护士处于某种困境时, 护士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尽可能给予护士帮助和支持, 为其排忧解难, 摆脱困境。
2.3 加强护士心理素质培养和身体素质培养
(1) 理解患者:护士面对的是一个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群体患者, 患者的情绪会因病情的起伏波动而变得焦虑、恐惧。他们对护理工作时有挑剔, 有的不配合护士的安排, 有的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这时候更要求护士能以轻松、平和的心态展开工作。而护士本身背负着压力时, 则易导致医患和护患矛盾的激化。这时更应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会理解患者的不满。不妨作换位思考, 患者的压力比你大, 适当的发泄对他也许是必要的。 (2) 倾诉:在遇到压力不能排解时需要及时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诉, 因为护士也需要人理解他。还可以成立“同伴支持小组”, 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 互相开导, 互相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让那些不快乐的事情在经过讨论后烟消云散, 在压力排解后继续开心地工作, 积极地生活。 (3) 增强体质:张小兰[4]在调查中发现, 提升能力和增强体质能有效地抗衡工作压力。护士应熟悉自己的职业, 消除自卑心理。工作之余, 鼓励护士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既松弛精神又促进健康, 增加了社会交往, 同样起到消除工作压力的作用。
2.4 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
护士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它与护士的生活环境, 工作压力, 社会、家庭的支持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及全社会都应从根本上重视对护理队伍的建设,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 让护士以健康的心态救护患者。如:减少护理人员在辐射场所停留的时间;孕期或者将要怀孕的护士应调离辐射危害大的岗位;规范陪护人员探视管理制度等。
3 小结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必须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也要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多理解患者, 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工作。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制订可行的防护措施, 减少护理人才的流失。
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不断提高, 临床护士所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已被认为是一种职业危险。而护士的身心健康将会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医疗水平, 护士职业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 更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因此,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护士职业压力, 提高护士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 已成为当前护士职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护士,职业压力,身心健康,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晓颖.国内外护士职业压力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 :4-7.
[2]王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290.
[3]孙月芬, 闫丽红, 康福霞, 等.护士流失的职业心理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2) :92-94.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调查研究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医院144名精神科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国内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3]对144名精神科在职护士进行调查。运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 均分≥2.5分表示压力程度高, 均分<2.5分表示压力程度一般。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4份, 回收有效问卷144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中男52名, 女92名;年龄20岁~53岁, 平均27.68岁;本科34名, 大专78名, 中专、高中32名;护士72名, 护师45名, 主管护师18名, 副主任护师9名;工作1年~32年, 平均9年。
2.2 护士工作的压力源 (见表1)
2.3 单项得分中前10项情况 (见表2)
3 原因分析
3.1 病人护理方面
精神疾病主要依靠护理人员日夜守护病人, 观察病人病情, 将病情变化报告医生, 提供临床可靠的参考信息。“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护士工作未被承认”“家属不礼貌”等排在工作压力源单项得分的前10项。由于精神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 例如大多数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失去正确的认识能力而出现拒绝服药或拒绝治疗的行为;对自己躯体不适不能正确描述, 并时常受妄想、幻觉的支配发生伤人、毁物、自杀、自伤、逃跑等行为, 致使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精神科护士在医院里直接面对精神病人, 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地位却比医生低很多, 病人在出院后往往对医生表示感谢, 而对护士的工作及贡献承认较少, 致使护士精神压力增大, 不安心工作。
3.2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
“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工作量太大”等排在了护士工作压力源前10位。主要原因是:精神科护士护理的对象是特殊的群体, 护士不仅要做好生活护理和症状护理, 还要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与组织管理, 使护士的工作任务琐碎繁重;为使各班工作之间很好的衔接, 每日都要书写许多护理文书, 内容重复, 占用护士大量时间;随着医院病房的扩大, 新病区的建立, 病房护士人数有限, 加之辅助系统不健全, 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承担许多非护理性工作, 护理工作量加大, 加剧了护士资源的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三班制”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 造成护士的压力和体力同时过度支出, 影响其身心健康。
3.3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
“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低”“常倒班”“晋升的机会太少”排在了压力源前10位。有统计认为, 薪水的高低、工作的自主性、职业的高低对于工作满意起决定性作用。但长久以来, 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4]。医生职业高于护士职业的看法普遍存在, 由于人们对精神病病人存在偏见, 使精神病人受到歧视, 而精神科护士也被歧视, 社会地位低, 护士晋升的机会少, 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使护士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 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产生压力。
3.4 工作环境与资源方面
精神科病房属于封闭式管理, 让护士感到心理压抑。精神病人受幻觉、妄想的支配, 随时可能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意外。因此, 护士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 还要警惕病人随时可能伤到自己。安全得不到保障, 护士的精神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上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3.5 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
医院把“打不还手, 骂不还口”当作纪律约束工作人员, 把“服务无止境、病人无过错”当作调整护患关系的依据, 保证道德规范的落实, 管理者对精神科护士的理解和支持不够、家属过分挑剔等, 使精神科护士感到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较大。
4 对策
4.1 管理者要重视
医院应给予护理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5]。对护士进行人性化管理, 如合理增加护士的编制、合理分配奖金、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重视护士劳动价值。通过与护士面对面的沟通, 了解护士身心状况和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管理者应认真解读《护士条例》, 切实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减少人员流失, 稳定护理队伍。
规范各种工作流程、操作标准, 让护士从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 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 做到合理用人、按需用人, 真正落实人岗匹配, 减少护理工作压力, 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护士进行分层管理, 加强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水平的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能力。运用正负性激励方法提高护士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4.2 加强职业教育
对新上岗的护士, 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症状学、治疗护理方法、与病人接触与交往的技巧、意外事件的防范、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行为准则、观察能力和慎独精神的培养, 使护士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预防和减轻工作压力对身心造成的危害, 进行系统精神疾病知识讲座, 在继续教育方面突出安全知识教育, 使每位护士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 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忙而不乱, 使治疗护理顺利进行。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尊重病人, 理解病人, 与病人有效沟通, 做好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
4.3 自我心理调节
护士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取得医院及各管理层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 提高其社会地位, 鼓励护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 疏解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5 小结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源主要来自5个方面:病人护理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方面、工作环境与资源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加强护理管理、护士职业教育、护士自我心理调节等方式可有效排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 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源, 探讨减轻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对策。[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144名精神科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压力源依次为:病人护理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方面、工作环境与资源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结论]精神科护士承受很大的职业压力, 建议从管理角度减轻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 并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减压训练,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压力源,职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黄爱松.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1) :42.
[2]Hawley MP.Sources of stress for emergency nurse in Four Urban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2, 18 (3) :211-216.
[3]李小际, 刘彦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
[4]李亚萍, 张秀英.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 (6) :21-22.
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探讨 第10篇
压力 (stree) 压力分精神与物理两方面概念。物理概念具有客观属性, 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又称紧张[1]。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 如人际冲突、恶劣环境、学习、工作等。压力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 人格与文化的全人类经验[2]。当人在遇到压力时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适应能力要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以刺激机体, 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一旦人的压力源解除, 身体的各系统就会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的高水平压力会使机体内用于适应和调节压力的精力和能量耗尽, 造成机体平衡的失调, 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3]。近年来很多学者认识到了护理工作和压力之间的关系。然而, 21世纪的护士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护士所要承受的压力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职业性危险, 不仅给生理或心理造成一定危害, 而且将给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应给予高度重视。
2 护士的压力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患者及其家属对就医的正当的权益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对医疗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导致医疗民事诉讼案例日益增多, 护士害怕差错事故的发生, 使其心理压力增大, 加之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的增高, 从而导致护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职业枯竭现象不容忽视
3 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长期倒夜班生物钟紊乱, 三餐不准时导致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疾病。护理技术含量的提高, 护士缺编。累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状态。尽管很多学者呼吁护士的压力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 必须要给予重视, 并且提出了很多减轻压力的办法。但是护士的压力依然较重, 护士的编制也没有因此而增加, 尤其是在ICU、急诊科等特殊科室、心血管病房的护士和怀孕期间的护士, 仍然处在身心疲惫之中。她们在感觉到压力过重或者身体不适时, 也不能进行轮换和休假。
3.2 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要求保留证据, 遭遇信任危机, 表面风光, 内心彷徨。护士在工作当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 如果不能进行很好地处理, 将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4]。主要表现为医护之间、护士之间处理意见发生矛盾, 不能做到相互尊重和进行很好地合作。尤其是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冲突, 它涉及到护患双方的健康和经济问题、权益问题、法律责任与人格和有关道德问题。所以, 原则上护士即使遇到了情绪激动、歪曲现实、甚至对护士进行辱骂的患者, 也必须要保持冷静理解、平和的心情, 并帮助其解决问题。从而压抑自身的感受, 作出精神的妥协。护士在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自己, 得不到理解或者感到威胁的时候, 就会感到人身安全不佳, 地位低下, 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由于这种长时间的情感投入, 将会使护士“精神耗竭”
3.3 因为社会因素使得社会地位低下
护士为患者付出了辛勤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 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比较低, 继续深造和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少, 护士的贡献没有被社会完全承认。甚至有的传媒不符合事实进行报道, 严重打击了医务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大多数护士为女性, 在家庭中还要承担着许多家务。很多护士为了更新知识和提高学历, 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 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自考学习, 集工作负担、家庭、学习于一身[5]。
3.4 高强度的工作
职业本身巨大的风险性、知识不断更新、继续学习和晋升等都是压力的来源[6]。护理人员因为自身因素, 医学理论知识有限, 不能完全适应不断更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以及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导致护士智能上拥有很大的压力。心理卫生知识欠缺, 对工作的满意度因为频繁的倒班、日常工作的繁重, 护士很少有机会去参加护理学术和护理科研的活动。只能通过参加学历教育, 然而参加学历教育也会受到班次和工作的制约。护士对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排班制度, 其主要表现为安排周末休假的灵活性、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和每个月休周休的机会的不满
4 压力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心态, 正确的面对压力, 压力也会对我们工作产生许多积极的作用。
4.1 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精神集中, 从而避免许多因为懈怠而引起的错误。
4.2适当的压力可以鞭策我们前行。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护理要求所带来的压力, 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从而使自身更加完善。
5 压力的消极作用
5.1 突然的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会造成身心障碍或崩溃。
5.2 持久而慢性的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可致使身心耗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
5.3 压力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影响。
6 压力的应对
6.1控制压力源, 使其全部作用于护士可适应的范围内。人面对刺激能否作出有利的反应取决于自身的适应水平, 即适应能力范围[7]。人对刺激的适应情况取决于输入的刺激和人的适应水平, 即个体所处的情景和采用的适应方式, 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减少消极心理防御是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基础。控制和改变各种刺激因素, 可减少压力源的作用强度和范围, 减轻因压力带来的身心损害。
6.2提高心理应对能力护士压力与情感障碍正相关系, 逃避对压力事件的应对会增加护士的情感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正确认识压力, 并能有效的适应方式。
6.3热爱专业, 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业务素质热爱专业是作好工作的基础, 良好的业务水平可减轻工作中的压力。
6.4加强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人类特有的需求, 从沟通中可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使一个团体中的人与人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 增进了解, 起到提高情绪、增进团结、调节行为的作用, 研修了人际沟通技巧的护士不仅能够在同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工作气氛协调一致, 感受到同事间的信任、支持与帮助。加强沟通:护士群体主要是女性, 相互间应加强沟通, 化解矛盾。互相体谅:人的语言往往因人的不同情绪影响而出现难以控制的现象, 护士应保持平静的心态, 不要太计较。总之,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压力已经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护士所承担的压力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性的危险。社会和医院都应该采用有效的措施从而缓解这种隐患, 使护理人员可以在一个比较安全的领域中更好的为患者和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压力与护理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医院护士所担负的方方面面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上危险因素, 不仅给生理或心理造成一定危害, 而且将给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应给予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广大民众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患者及家属对到医院就医的正当权益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对医疗水平、医疗护理安全、护理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目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医疗民事诉讼事件也越老越多, 护士担心医疗事故的出现, 产生其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地增强,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护士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压力,医患关系,应对
参考文献
[1]李亚萍, 张秀睃.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 (6) :21-22.
[2]刘菁.护士压力与心理干预的研究近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2) :158-159.
[3]刘玉馥, 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 17 (1) :3-5.
[4]余菊芬.陈旭.护士职业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24) :69.
[5]菊芬.陈旭.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52) :186.
[6]李艾晔.医院托管后护理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应对措施[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1 (3) :59.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护士;压力;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23-01
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但是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力和精力耗尽,导致心身疾病[1]。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如果护理人员的身心疲惫,将会直接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有鉴于此,我们通过对本院所有护士进行一次随机问卷调查,探讨影响压力的因素,对保护和改善我院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并最终达到提高护士护理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合理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依次以工作性质、婚姻状况、学历、职称为分层变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院526名护士中随机抽取100名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0.23±7.72(n=100)岁;平均工龄为9.81±8.03年;性别均为女性;工作性质包括在编护士64%和编外护士36%;婚姻状况包括已婚护士63%和未婚护士37%;性格分为内向型37%,外向型63%;学历包括本科7%、大专42%和中专51%;职称包括护士52%、护师32%和主管护师及以上16%。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调查表主要参照李小妹[3]压力源量方法,首先进行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包括个人工作性质、婚姻状况、性格特点、学历、职称、家庭人口数及需要赡养老人数、个人年龄和工龄9个方面。其次,进行压力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I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II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III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IV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V 管理及人际方面的问题。调查答案选项分为4个压力等级:A基本无压力;B轻度压力;C明显压力;D高度压力。
1.2.2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均為有效问卷。
1.2.3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2.结果
2.1 压力状况分析
100名护士心理压力状况平均压力得分为56.67±12.88(n=100)。分析表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学历、职称及家庭状况对压力分布影响不显著(p>0.05);婚姻状况对压力分布影响两组之间差异性显著( p=0.02),已婚护士压力明显高于未婚护士。
2.2 压力源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护士的最大工作压力源为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其中73%的被调查护士有明显的压力感,其中有6%的被调查者压力分值为满分。其次分别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以及管理及人际方面的问题。其中护士对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的压力最敏感,其次为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第三为对护理的病人病情过重所产生的压力。
3 讨论
通过对不同工作性质、婚姻状况、性格特点、学历和职称的组间统计分析表明,只有已婚护士压力明显高于未婚护士,其余各因素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由于医院本身倒班的护士人数较少,缺少足够时间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已婚护士一般家里存在老人和小孩,家庭负担较重,因此她们对工作和待遇的要求较高,而未婚护士则不存在以上问题,压力相对较小。普通护士一般开始工作时年龄在20岁左右,退休时在55岁左右,因此36-40岁的护士一般工龄也在16-20年左右,此时她们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包括孩子的教育成才和老人的赡养退休等个人生活问题,导致她们压力也就更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护士也是医院排除压力的重点关照对象.
调查发现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和护士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是护士最主要的两大压力来源,由于护理病人是护士的本职工作,同时护士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她们需要经常面对生老病死,因此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感。面对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是护士最大的压力负担,这主要是由于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导致继发影响,它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认为自身工作中的很小失误或差错即会导致患者死亡。另外,包括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和护理的病人病情过重这两个因素对护士产生的压力影响也很大,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及病人权利意识提高,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来自病人的声音,护士的职业风险与责任越来越大,给护士带来了很大的期望压力[3]。因此,医院在排除护士压力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经常与死神打交道的护士群体,属于需要重中之重的关照对象。
参考文献
[1]孟玉兰. 护士压力现状分析[J]. 家庭护士,2007,5(11):59-60
[2]胡艳娜,李青,张景屹.护士压力及社会支持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护,8:72-74.
护士职业压力 第12篇
1 护士职业压力大的表现
1.1 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
从服务层面上看, 由于疾病谱的不断变化, 护理服务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 特别是近年来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其次, 由于基层医院对艾滋病等疾病无诊断权限, 护士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2]。另外, 各种重大疾病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导致护士的知识无法满足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
1.2 持续的紧张焦虑
三班倒导致不规律的生活, 担心被传染, 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严重影响护士的健康。虽然紧张、焦虑是一种应激的本能, 可以调动人的身心综合能力, 以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但人如果长期处于此状态, 就会影响身心健康。人在紧张状态下自我评价较低、挫折感增强、工作效率下降, 而且脾气暴躁、易怒, 感受不到个体价值所在。
1.3 职业倦怠的产生
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状态, 即感到精力耗尽, 对病人漠不关心, 工作热情逐渐丧失;去人性化, 即个体以消极、冷酷、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个人成就感降低, 工作兴趣丧失, 执业热情降低, 继而影响工作质量。
2 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
2.1 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2.1.1 工作强度大, 风险系数高
医学是一门高技术、高风险的学科, 本身面临很多无奈[3]。节奏快、任务重、节假日加班、三班倒致生物钟颠倒等, 对护士的身体、精力和心理极限提出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 举证责任倒置、《护士条例》的颁布施行都对护士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护理工作直接与病人打交道, 病人稍不满意即可引起争端。较强的职业风险性必然带来心理的高度紧张。
2.1.2 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目前护理工作大多数采取业绩考核制, 护士的准入门槛比较高, 特别是近年来合同制护士的增多, 护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日趋严重, 管理机构在加强护士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的同时, 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的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多数护士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2.1.3 职称评定竞争激烈, 个人发展空间的局限
随着护士队伍的庞大, 需要晋升职称的人越来越多, 加之职称的评定影响工资的提升, 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职称问题成为护士竞争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 护士往往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知识逐渐老化, 思维趋于惯性, 经验主义越来越严重, 虽然培养专科护士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能外出进修学习的护士较少, 多数护士还只是在临床上从事的护理工作。而部分管理者未顾及护士的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 忽略了护士的个人发展。
2.2 来自社会的压力
2.2.1 护士角色的超载
由于职业的需要, 护士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 还必须成为问题解决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等。有的医院甚至将收费、记账、拿药等工作都交给护士。护士在工作中同时扮演多个富有挑战性的角色,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多种不同的工作, 就会发生角色超载, 它是与工作压力紧密相连的一个因素。
2.2.2 社会对护士的高期望
“质量零缺陷, 服务零距离”, 病人的要求日趋苛刻, 要想成为优秀的护士, 就必须对工作更加投入, 才能够保证质量。这种来自病人的期望、要求、批评和建议等综合性压力, 只会不断加大而不会减弱。
2.3 个体因素
2.3.1 自身知识的局限与自我期望过高
护理工作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除了应具备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之外, 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深厚的业务知识和人文关怀知识, 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储备和思维模式在飞速发展的服务业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人肯定”[4]。护理工作的反馈主要来自病人, 服务中的任何失误会导致领导的反复批评[5]。而护士的多重角色身份使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追求完美的倾向。一旦遇到困难, 内心必然产生困惑和沮丧, 造成很大的压力。
2.3.2 自身人格的不健全
个人性格特征影响个体对压力的知觉与反应。性格内向者富于内省, 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且有些悲观, 遇到压力时往往不善于向他人倾诉, 久而久之容易导致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此外, 孤立、隔绝也会导致感情脆弱, 耗费职业资源。对于同样的职业压力情境, 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护士往往能更好地面对和调节;情感脆弱且自我期望过高的, 就会苦闷、抑郁而不能自拔。
3 应对策略
3.1 完善机构的管理功能
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管理方式。领导的管理方式对降低员工职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高关怀、高要求的领导方式则具有双重激励作用, 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又可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减少职业压力的产生。护士不仅仅是为了医院而存在的客体, 更应是被关怀和理解的主体。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了解并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为护士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帮助每位护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为护士打造健全的内部成长机制, 有效的开发医院内部的护理人力资源, 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6]。提升核心竞争力, 也是缓解职业压力。当前有些医院重视岗位成才, 评选“优秀护士”“操作能手”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做法值得提倡。
3.2 构建稳固的支持系统
领导的支持是护士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表现为支持他们的工作以及对其劳动的认可和肯定的评价等。另外, 营造积极的支持氛围, 也能够降低护士的压力, 他们能从同事那里得到情感支持、有用的建议、信息, 一起分享忧虑。相关研究表明,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7]。此外, 医院还可多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为护士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 使他们的焦虑、郁闷、疑惑等负性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3.3 培养和谐健全的人格
马斯洛的研究发现, 世界上真正完善的人是不存在的, 绝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着人格的某些弱点, 都有完善人格、挖掘潜能的任务。个体有可能通过不断努力, 克服人格弱点, 达到理性、情感和人类本能协调成一个整体的人格境界。拥有此人格境界的人很少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 他们在心理上是自主的, 所以对心理压力有免疫力。同时, 他们可以将疾病、挫折、冲突等体验化弊为利, 转化成积极的体验。因此, 面对各种压力,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及时把情感从所接触的人和事中解脱出来, 认清自己的角色, 有些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要以平常心对待, 护士要有意识地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格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要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除耐心、细心外, 还要有信心, 信赖自己的机体和心理能力。
3.4 掌握必要的调节策略
3.4.1 兴奋点转移
当导致压力形成的外界因素的兴奋凝聚不能消失的时候, 往往使人对压力更敏感, 注意力更集中, 从而加重压力对人的冲击, 形成恶性循环。一个针锋相对的办法是将注意力转至与压力无关的事物上。在心理学上, 称之为移情, 在客观上可对一时难以化解的压力产生对抗作用。此外, 在工作之余, 进行一些反省、沉思, 甚至做“白日梦”, 也都可以起到放松自己的作用。
3.4.2 加强时间管理
很多护士感到压力大的原因在于时间紧张, 这与工作量有关, 也与时间管理有关。一方面很多人被不重要的事情占用了很多时间, 另一方面对事件的拖延, 使本来可以有充足时间完成的事情, 最后变成了有极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和焦虑。
3.4.3 经常锻炼身体, 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紧急、不如意的情况, 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长期的紧张状态会扰乱机体平衡, 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体育锻炼对缓解应激状态, 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有一定帮助, 有助于降低紧张引起的生理生化反应。因此, 护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必须经常锻炼身体, 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有效调节不良情绪, 不让它随意泛滥和持续时间过长。缓解负面情绪有以下方法:①尽量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这样行为会影响情绪, 人会真的快乐起来;②经常保持微笑, 笑的时候人通常都会深呼吸, 内脏可以得到按摩, 使人感到舒服和愉快。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 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散步、听音乐等方法来消除, 经常运用, 就会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3.4.4 享受家庭和独处时光
家庭虽不是护士职业压力的直接来源, 但起着催化作用。好的家庭是每个人努力工作的坚强后盾, 但不少护士一回到家便把工作中的愤懑和烦躁宣泄出来, 作为新时期的护士, 对自己要有充分认识和了解, 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建立支持系统[8]。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隔离”开。
3.5 其他
还有一些减轻压力的策略也是非常有效的, 如向专家请教, 读减轻压力方面的书籍等, 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层医院护士却极少运用。
护士职业压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