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精选6篇)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第1篇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证伪主义思想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困境,现代科学革命的强烈震撼以及他本人对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分界标准的局限性批判基础上.分析他的证伪思想的原则和逻辑基础,探讨他的科学知识增长的方法即试错法对我们今天发展科技有重要启示.

作 者:张铁山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AND TECHICAL COLLEGE年,卷(期):1(1)分类号:B089关键词:分界标准 归纳主义 可证伪性 否定后件推理 严格全称陈述 试错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第2篇

证伪主义对传统形式逻辑学前提性知识的影响--纪念卡尔・波普尔诞辰100周年

传统形式逻辑的前提性知识曾被认为其真已由实践所证实,波普尔的分析显示,这种知识并不可靠,它不具有必然性;因此,依据证伪主义,我们必须不断地审视它.

作 者:李春泰 作者单位:嘉应大学,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324(3)分类号:B81关键词:证伪主义 传统形式逻辑 前提性知识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第3篇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方法论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 作为知名的科学哲学家, 出生于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被他的哲学研究占据着,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是倾向于对哲学方面的科学问题等进行深刻探究。对于理性运动主义的批驳, 波普尔是它的发起人之一, 随后伪证主义的方法论也已悄然而至, 波普尔坚信在观察事物中积累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必能找到本体并指导其本身, 然而对于理论自身而言, 也是可以证伪的。由于以上的观点, 波普尔认为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 批驳与否定的观点始终贯穿其中。以此来看, 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 其中理论科学的可证伪性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在发展着的科学当中, 反驳与猜想是存在着的, 而理论只能被证伪却是不能被证实的。因此, 方法思想论也被称为伪证主义方法论。在认识方面的论方法的内容当中, 对归纳方法这一方面是十分有信心的, 在建立量子力学以及与相对论这两种物理体系的过程中, 也是饱受非议的。“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 绝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它体系本身是否含有部分错误, 并不在于通过实践经验去验证。实际最主要的是:并不是任何的理论科学都是准确无误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 其错误的部分是会逐渐显现的。因此, 波普尔在对证伪主义的论述过程中毫不吝啬的指出科学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矛盾。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剖析

波普尔在有多重局限性的情况下, 使用意义划界的标准解析了实证逻辑主义, 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并不是最符合要求的, 仍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此基础之上, 波普尔在可伪证性的划界标准科学中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他认为凡是在科学当中, 有正反两面可供其证伪的均是科学, 由此推之相反则不具备科学性。那么何为可伪证性呢?波普尔认为经过一定的实践积累的经验与观察中的发现相结合, 只要有一组在逻辑推断与规则上发生冲突便是所谓的可证伪性。在对分界标准解释的规则下有以下一些注意事项:1) 已经确证的和未被确证的不能混为一谈。波普尔的可伪证性是指在实践经验中可以推导为伪命题, 并非是指在逻辑上的。2) 效仿他的可伪证性原理, 有多种在实践经验中对问题的论述与得出的科学结论其实都是可被推翻的, 也可以说是在科学本身存在不自洽的。3) 波普尔在对待可伪证性的划界问题上, 还附带有对结论的说明。因此, 他始终坚信一个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结论, 始终存在其风险性。4) 可伪证性的类别可以区分为二种。他的可伪证性确切的说在绝大多数的人的潜意识中并未受到现代思想的改变的情况下, 可称之为革命性和非革命性伪证。5) 他的伪证性已经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与冲击。在他的观念之中, 经过实践推翻的科学并不是缺点, 反而可以被视为一种好的现象, 因为以此可以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不断开化, 对于发展科学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三、对证伪主义的合理评析

借助于以上解析, 我们不难看出波普尔的伪证思维是他一切科学的基础, 是他多年来对科学研究的深刻领悟。这种新型的思想可谓是给科学界带了不小的震动, 其积极性是不难否认的, 但其中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在使用“拿来主义”的时候, 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评判体系。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的这种研究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起初, 他的课伪证主义一经传播, 就给其他两种人们长期认定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其一便是人们常言的“科学理论便是真理”;其二便是“科学伦理及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科学中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使得波普尔对自己的科学见解更加深信不疑。虽然这个全新的观点在起初是不被大众科学家和世人所接受认可的, 但他始终没有因此而对自己的科学认识有所怀疑和动摇。科学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出现需要一段时间接受科学家和大众检验才能够被逐渐认可, 这不论是对解放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而言, 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

四、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波普尔的可伪证性的思想是处于其科学思想的中心位置的。集中来看, 他的思想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划界问题, 二是归类问题, 三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问题。他的可证伪思想基本上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是研究与探讨的, 波普尔的这种不畏惧世俗对他的批判与质疑的精神, 对于发展科学, 人类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警示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时, 要有批判与怀疑精神, 不要一味相信书本或者经验知识, 要在科学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检验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入新的篇章, 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丛林.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评述[D].吉林大学, 2008.10.

对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研究 第4篇

Aug,

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

对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研究 第5篇

归纳原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全称陈述。“假如我们试图认为它的真理性来自经验而得知,那么,导致引入归纳原理的同一个问题就再一次产生了。为了证明这个原理,我们就必须运用归纳推理;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我们就必须假定一个更高层次的归纳原理;如此等等。这

作者简介:梅磊(198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田

军(1983-),男,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286―

? 199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cnki.net

现代商贸工业

Aug,2008

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

第8期

样,想把归纳原理建基于经验之上的试图就破产了。因为这样做必定导致无穷后退。”所以,不可能从有限的单称陈述中证明无限的全称陈述。

在波普尔科学哲学中“,可证伪性”的分界标准,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分界标准提出来的。自培根开始的古典归纳主义受到休谟的质疑之后,归纳推理暴露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个别的、有限的经验事实怎么能够证明具有普遍意义逻辑实证主义也意识到,任何科学理论的命题都是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命题,而证实这些命题的证据却是有限的,但是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者同归纳主义者-样,仍然坚持经验证实的分界标准。波普尔不同意这样的分界标准,他认为“,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假如我们想避免实证主义者所犯过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标准。”

波普尔指出,他在分界标准中所说的“可证伪”,是指逻辑上的可被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和理论,都是科学理论。它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也包括至今尚未被证伪、的理论。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波普尔对“可证伪”,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并不是只要求对理论进行反驳和否定,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在科学活动中不能把现有的理论当作终极真理来顶礼膜拜。

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的理论假说,即P1→TT→EE→P2的四段论模式,从而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思想。其中P1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排除错误,P2表示新问题。这一公式表明科学从问题(P1)开始,通过提出各种大胆的试错性的猜测(TT),然后对其进行批判、反驳或证伪(EE),提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P2)。而P2即使经过观察和实践的严格检查,它最终都将被证伪,证伪一个理论并取代新的“猜测”,这样科学才能在清除错误中前进。(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猜测,经过事实检验,暂时达到真理,然后会再有新的问题出现,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的增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问题走向问题的发展。批判的方法追求自由与情感,鼓励独立思考。没有真正意义的独立思考,科学研究是不可能有创新的。(2)批判的方法以生活世界作为研究对象,重现平民的人生际遇、思想冲撞、学习历程、提出问题的艰难和解决问题的深刻等话题。所以,合乎情理的学术是个性化,场景化,活动化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动态过程。

3 可证伪性的现实意义

3.1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对学术创新的影响

(1)信奉怀疑与批判是学术研究的本质,批判理性主义

假定了我们能获得与这个客观世界相符的结构,或本质属性;科学研究就是分析世界中的实在物以孤立事物的本质属性,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这些属性,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和它的结构;研究的本质就是发现、记忆和应用这些属性的过程;研究的结果是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存在、并能代表事物属性的符号体系;学术研究都在重复着同一个套路,即用先验的理论和抽象假设,来使自身变成形而上学的无谓思辨,并以此充当合法化的研究逻辑,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又作为研究的论据佐证后来的研究,科学结论在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圈套中恶性循环。批判理性主义是对传统研究过程本质的批判、反思与超越。强调真实性更多地存在于研究主体的大脑中,强调我们通过已有的经验质疑与批判世界,从而建构我们自己的真实世界。

(2)。证伪原则给我们的启示,,科学要告诉人们世界究,,,就要修正。这不,正是科学的生命力所在。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不应再是那种经验地、教条地打着科学的招牌,行的却是前人已经给定的理论结果,不想、也不敢突破前人的成果与经验。3.2 “可证伪性”分界标准是证伪和证实的统一

波普尔肯定了科学理论包含有丰富的经验内容而且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在批判中不断增长的科学知识其内容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波普尔虽然认为理论评价的重要标准是它们的可证伪性,在他看来,一个理论的可证伪度,越高,该理论就越进步。但他又指出,仅靠可证伪度还无法衡量竞争中的理论就更进步,因为可证伪度高的理论可能是已经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它也许虽未被证伪,却被它可从中推导出―――或是它的极为密切的接近―――的一个可更好检验的理论所代替。”

波普尔后来在他的《猜测与反驳》一书中,把“理论应通过某些新的、严峻的检验”作为知识增长的第三个要求。他说,我们不仅需要对理论进行成功的反驳,而且也“需要我们的某些理论成功,需要从经验上确认,在我看来很清楚,只有通过我们理论的暂时成功,才能相当成功地把我们的反驳归因于理论迷宫的确定部分。”他看来,证伪和确认这两个方面对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证伪和反驳,科学就会成为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而停滞不前;但如果理论所包含的新内容得不到经验的确认,科学就会变得难以捉摸而同样不能发展。波普尔提出确认这个概念,是对可证伪性标准的合理补充,使证伪主义也从静态方面把握科学理论,从而说明科学理论在一定范围也有被“证实”的一面。参考文献

[1]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铁省林.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和

的重要性,在于对认识过程本质的独特理解。任何科学理

论都是针对问题所作的一种猜测,因而迟早会被证伪的。在波普尔看来,学术研究要求大胆猜测,严格反驳。所谓大胆猜测,意味着科学的发展不是消极地等待经验事实积累的过程,而是积极创造的过程;所谓严格反驳,强调在科学领域不迷信权威,不受任何教条束缚,一切都必须服从客观实际的检验和批判。过去学术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在于它

出发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8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cnki.net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第6篇

———卡尔·波普尔

自人类被抛到大千世界之中,面对外部世界的辽阔与无垠和自身的渺小与卑微,不由得陷入震惊与恐怖之中。然而人类终究是能感受到存在的有智识的存在物,他既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人类从这一点出发,开始运用自我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去理解这诸多的存在物,并企图理解存在物背后的那个存在本身。在自然领域,人们开始探索自然存在物的规律;在社会领域,人们则去探索人本身,以及人创造出来的各种社会存在物的规律,一曰自然科学,二曰社会科学。人类试图去探得这些规律,去理解这些存在物,理解存在,理解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但问题是,人类该怎样运用自我的智识去达至这些目标呢?

1 发现的逻辑

人类自从对这个星球上存在依赖,在寻求理解各种存在物之上,始终在追寻发现这些规律的逻辑。人类最初通过观察,然后通过总结、推理、类比等方法得到各种各样所谓的规律。人类之所以把之称为规律,是人们相信,这些规律适用于他们的对应存在物。人类把揭示这些规律的学问,称之为科学。人类欣然自得于自我的这些成就,甚至已不满于找到这些具体事物的规律,而试图去探寻人类社会的规律,从而做到“按规律办事”。如卡尔·马克思语: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它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阵痛。甚至,按照由规律得出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形态,在现实社会中去规划、建设人间的天堂。

然而,规律本身存在吗?人类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他们所说的所谓规律是规律呢?去掉一切附着的派生物,人类答曰:是归纳证实,即这是因为这些法则符合他们所对应的存在物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发展变化。再进一步追问,这些法则真的符合它所对应的所有存在物吗?否则,怎么能称它是规律呢?人类回答:我们无法知道,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观察到这些法则所对应的所有存在物。至此,归纳证实宣告了自己的无效。休谟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所有归纳推理都是无效的,使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有效地推导出将来事件的归纳推理中缺乏所谓的“中项”。他常常举这么一个例子:无论我们在过去多少次看到太阳升起,明天太阳也仍然可能不再升起。但是休谟却告诉我们,归纳在逻辑上虽然是无效的,但在心理上确是必要的,否则,人类将陷于无尽的惶惑之中。

事实是这样吗?波普尔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答案:不。他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科学根本不能被证实,也无需被证实;但科学仍是客观的与合理的———它是不可证实的合理知识。然而,我们必须能够以理性和经验去检验它,即他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波普尔曾这样对他的学生讲述他的可证伪性:他提出可证伪性作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为了以小写“s”开头的科学(science)代替大写“S”开头的科学(Science)。换句话说,他想表明科学是一件关系到人的事务,也是一件非常容易出错的事务;科学家像其他人一样犯错误,可能甚至比其他人更容易犯错误;最为重要的是根本没有能称得上绝对权威(excathedra)的科学知识之类的东西。

那么,可证伪之下,可能错的科学如何为人类所用,指导人们行动并取得进步的呢?

2 猜想与反驳

波普尔坚信我们的科学知识是会出错的,科学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而得到增长。也就是说,客观的科学知识并不是由被证实为真的信念构成的,而是由我们在解决科学问题时所提出的理论猜想、推测和假设构成的,通过检测我们的理论,科学取得了进步。作为科学家,不能通过概括观察发现并证实他们的理论,但他们能够发明理论作为对于他们的问题的思辨的解决。

由此,人类对事物规律的理解变成了一个无尽的探索过程。没有人有资格宣称自己穷尽了对世界甚至是对某事物的理解,人们所做的,只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符合这个世界以及各种具体事物外在形象和发展变化趋势的理论,并用理性和事实去检验这个理论,以使该理论同样具有进化的可能。

回到人类社会的事务,我们能穷尽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特别是能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社会最终的家园,并依此来对现实社会做出规划和建设吗?通过以上的分析逻辑,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在这里,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主义,他将历史主义看作是以诸多不同形式出现的决定主义的迷信。他说,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历史存在着隐秘的情节,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破解这一秘密,我们就将掌握通向未来的钥匙”。在历史主义的神学版本中,历史的情节是会干预人类事务的上帝———或众神———书写的,但也有自然主义的、唯心论的与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版本。其中历史发展的规律被描述为自然规律、精神发展的规律或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波普尔所言:因为尽管以相当程度的明确性描述了这个目的,但要达到它我们还必须走上一段漫长的路程。而这段路程不仅漫长,并且还弯弯曲曲,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因此,任何可能想得到的历史事件都能妥善地放到解释框架之中。没有想象的到的经验能够驳倒这个目标,而对那些相信这一点的人来说,它提供了关乎人类历史终极结局的确定性。历史主义者的方法假定了科学的主要目的是预测未来,社会科学中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操纵历史变化的规律。它称解决我们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科学方法必须以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规律”为基础,社会科学的任务也就是“揭示社会进化的规律以便预测社会的未来。”

波普尔认为历史主义严重的曲解了科学的目的,科学规律的本质及语言在科学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称社会科学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解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不能预测在任何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最多也就预测在确定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科学家使用预测来检验他们有关那些因果关系的理论是否为真。

因此,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人能够穷尽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人类最终的家园所在。我们的科学探索就是解决问题。随着我们提出理论解释未知的事物并批判这些理论来减少错误,我们的知识得以增长,使我们逐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成为了可能。这样,关于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便被悬置了。那么,人类如何在没有必然规律的情况下,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呢?

3 思想自由的意义在于在不断证伪中接近真理

既然没有人能够占有真理,我们所有人所理解的法则都只是部分的符合事物的特性,那么思想自由——让每个人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味着越多的思想被证伪。越多的思想被证伪,意味着在思想的交锋与相互借鉴中,更加接近真理———就成为我们迫近事物本身的必由之路。同时,我们要勇敢地承认我们是可能错的,我们的行动会产生与我们所意料中的大相径庭的结果。我们因此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的解决方法,并检验它们,减少它们的错误。

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在承认我们的自身可错性的基础上,我们去寻找社会中最大的最紧迫的恶,并与之斗争;我们去尽力确认国家中现实存在的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尽力设计并反复设计会缓解现实苦难的社会制度。这便是波普尔推崇的寻求更美好的世界的方法:零星工程。

在一个思想自由的世界里,生活不断呈现给我们以新的问题,我们通过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制度来努力解决它们。但没有人能独占真理,我们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制度并不必然正确,所以,我们要承认自我的可错性和他人理论的价值性,不断的检验这些理论和制度,批判它们,并改善它们。由此,在无尽的探求之中,人类走上了进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美]马克·诺图洛:《波普》, 北京:中华书局.

[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精选6篇)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 第1篇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评析证伪主义思想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重要组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