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护区范文
海洋保护区范文(精选12篇)
海洋保护区 第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要求,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状况、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资源保护区等类型。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禁止和限制开发不同, 海洋特别保护区按照 “科学规划、 统一管理、 保护优先、适度利用” 的原则,在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和恢复资源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活动,从而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
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由230多个岛礁沙组成, 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三沙有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岛礁国土资源、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矿物资源、海洋- 大气能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特定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和权益,保障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早在2008年5月,我国发布的 《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强调指出: “领海基点等涉及国家海洋权益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因此,在西南中沙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对我国保护该区的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和权益,促进海洋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际上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经验
黄石国家公园于1872在美国建立,开创了国家保护区建设的先河[2]。此后,美国逐步发展完整的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 体系,至2009年4月,美国已经有225个海洋保护区被美国海洋保护区国家系统所接受,涵盖面积473 968km2,占美国0~220nmile水域的10 %。100多年来,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相继建立起国家保护区体系。虽然各国保护区体系不统一,但世界多数海洋保护区允许公众进入,进行游憩娱乐和适度的捕捞活动。 海岸线开发强度大的国家, 如欧洲、日本、韩国等国的海洋保护区以陆地景观、海洋景观保护区和自然纪念地为主,旅游产业发达;而海岸线相对原始,多数地区自然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加勒比海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保护区多为国家公园和生境、物种保护区,兼顾保护和开发, 旅游和捕捞等有条件发展; 而严格的海洋保护区相对较少[2]。
3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概况
2005年3月,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了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浙江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近年在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下, 包括海洋公园在内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得以较快发展。目前, 共建有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含国家级海洋公园)28处(其中一处兼具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保护面积近36万hm2, 保护目标涵盖了滨海湿地、 海洋生物栖息地、 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原种场或核心分布区、 自然历史遗迹或地貌景观、 重要海岛、 红树林、 鸟类栖息地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重要资源, 初步形成了包含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 海洋生态保护区、 海洋资源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3], 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为区域海洋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4西南中沙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1侵权侵渔严重
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有领土和领海的要求,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擅自派兵强占我南沙群岛数十个岛礁, 造成复杂的政治局面[4]。虽然本海域是我国南海渔民的传统作业区,但有大批越南、菲律宾渔民在我国海域作业。为了逃避我国渔政部门的管理和尽快获取更多的渔获物,他们往往采用破坏性的炸鱼、毒鱼等掠夺式作业方式,造成渔业资源毁灭性破坏。
4.2岛屿生态系统脆弱
西沙群岛的岛屿由于长期远离大陆,受到风浪、海流的影响,岛屿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而且岛屿面积较小,岛上植被种类相对比较单调,岛屿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多数岛屿海岸线缺乏防护林的有效防护,已遭受海浪不同程度的侵蚀,再者是渔民的生产及居住人数的不断增加,有些岛屿(如赵述岛) 原有的生态林地也受到人为的破坏[5]。
4.3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昔日龟、鸟、鱼、贝、珊瑚等资源丰富的群岛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物种日趋减少, 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这就直接影响到本区具有最高生产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使其面临巨大威胁。
5建立西南中沙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适宜性分析
5.1地理条件特殊性
我国三沙市位于南海,接东南亚的菲律宾、 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 柬埔寨和越南等8国,区位十分重要。本区在南海周围的出口众多,东通太平洋,西南通印度洋。南海航线是中国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 据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专家分析, 中国、 日本、韩国3个国家的经济对南海航线的依存度分别高达85.7 %、90.6 %和87.3 %,南海对中国等几个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所以,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宣布控制全球16个海上咽喉航道,在本区附近就有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和巽他海峡。日本和澳大利亚, 甚至印度都十分关注南海[4]。
5.2生态系统特殊性
三沙市有典型的热带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 其中、西沙群岛珊瑚礁是我国最大面积的珊瑚礁,且珊瑚种类最多,珊瑚资源非常丰富。共有石珊瑚127种、苍珊瑚1种、笙珊瑚1种、软珊瑚21种、多孔媳7种。除21种软珊瑚外,其余全部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列入世界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6]。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南部珊瑚礁集中分布区,具有丰富的造礁石珊瑚种类及生物资源,记录有造礁石珊瑚46属124种[7]。 中沙群岛(黄岩岛)珊瑚礁属于世界珊瑚礁的大洋典型分布区,是我国海域极为珍贵的珊瑚礁区域,记录有造礁石珊瑚19属46种[8]。
5.3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特殊性
据研究,本区海洋生物多样性高。本区海洋生物分为珊瑚礁生物类群、大洋性生物类群、 深海性生物类群和热带大陆架浅海生物类群[9]。 西沙群岛水深300m以浅的礁区鱼类为18目90科237属535种,其中表层和中层水域有71种, 全部是大洋性洄游种类, 中层和下层464种, 绝大部分(432种) 是定栖性珊瑚礁鱼类[10]。 南沙海域海洋鱼类有500多种,名贵优质鱼类20多种[11]。另外还生活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或珍贵的野生动物, 如红珊瑚、 虎斑贝、 眼球贝、 鹦鹉螺、 库氏砗磲、 玳瑁和鲸鱼等。 据统计, 南海诸岛的陆上植物,包括少数海生单子叶植物共计97科,262属,405种,3亚种,15变种,1变型,其中大型真菌8科16属,30种,1变型;地衣及苔藓各1种;蕨类3科,3属,4种;裸子植物4科,4属,3种,1变种;被子植物80科,237属,366种,3亚种,14变种。 它们几乎都是热带成分,其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所占的比例最大[12]。
此外,南海石油地质储量高,约在(230~ 300)108t之间,是全球 “第二个波斯湾”。 加上本海域日照时间长,辐射总量较大,风力资源丰富,平均风速较大。有效风速的时数较多,发展太阳能、风能潜力大[10]。本区人文景观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如古庙、古房、古井、旧碉堡和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 南海诸岛地形图碑、海洋博物馆,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5.4海洋开发利用特殊性
三沙市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科学合理划分出重点保护区, 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以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前提,保境安民,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逐步开发,综合利用,协调发展。
6结论
地理教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 第2篇
整理:公安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教学建议
1.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分析各经济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泄漏和排放到海洋的途径,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等。在分析了海洋污染问题之后,可自然过渡到海洋生态破坏的问题上。针对海洋生态破坏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特别着重在人为因素的的分析上。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有关的录像资料,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印象。
2.关于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在教学中,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合并到海洋环境保护标题下,在讲海洋石油污染时,以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为例,说明造成的危害和监测防治措施。关于海洋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可以用有关的科教片进行展示,比用语言描述效果要好。
3.关于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课堂阅读讨论的方式,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讨论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教学分析
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并未发生严重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海洋对有害物质具有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经过物理过程(扩散、稀释)、化学过程(氧化、还原)、生物过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吸收、沉降、稀释或转化,海洋环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能力大小的标志,它是指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海洋环境容量是海洋环境质量控制和产业规划的一个依据。
20世纪以来,人类及其日益发展的技术,给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反过来海洋污染又对海洋生物资源、工业用水质量和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教材投产业部门讲述了海洋污染物质的来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从类型上说,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中的热能等。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海水中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污染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赤潮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发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古代曾有赤潮现象的记录。但是,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倾倒废弃物是目前赤潮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兴趣,教师可作适当讲解。关于石油对海洋造成的污染的教学分析
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较大的一种。由于人们对矿物燃料特别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开发和运输迅速发展,海洋中石油溢出事件无疑会更加频繁,石油污染将是一种持续的海洋污染现象。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海洋石油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油轮溢油事件开始频繁发生。时至今日,恶性的油轮油溢事件仍时有发生。在海洋石油开来活动中,石油的自然渗出、偶然发生的井喷、油污排泄等,也可能造成油溢。清理石油污染的化学物质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现时影响和长期影响是:(1)破坏海洋生态;(2)危害渔业生产;(3)破坏海滨娱乐场所;(4)使整个海岸环境退化。关于世界海洋管理的教学分析和建议
世界海洋的管理一直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海洋面积辽阔,涉及150多个独立国家的国界。维护公海自由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不仅;因海国家对部分海域有主权要求,一些内陆国家也要求分享海洋。
某些国家甚至因各自要求的领土管辖范围上的冲突而发生纠纷。海洋环境区域差异很大,工业发达国家向海洋中排放的污染物,要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20世纪60年代初,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关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的激烈争论。因此,与海洋有关的环境问题、领土要求问题与资源所有权等问题始终是国际海洋法会议的主要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40年代,世界海洋还被置于少数霸权国家的控制之下。进入60年代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转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和已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反对海洋霸权、争取平等的海洋权的要求。早在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就提及海洋和海洋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遗产。1970年,第25届联大通过了“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底及其底上的原则宣言”,表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适用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已经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1973年12月,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经过9年会议上的争论,在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公海、国际海底的海洋资源属国际共管、共享。
公约所确立的新的海洋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面积和管辖权力,确认沿海国家对于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国家管辖海域按其法律地位的差别,可分为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这四种主要区域。从行使资源主权权利方面讲,国家管辖海域可以被视为海洋国土,这些管辖海域中的海洋资源应当与陆地国土一样,得到重视和开发。
在教学中,可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的知识内容,对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格局与发展适当予以介绍,使学生理解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确立的背景及其与国际海权思想发展、国际海洋权益斗争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读图引入: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
2.提问:海洋污染物质来源于哪些经济部门,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海洋中,从而产生海洋环境问题的。〖海洋环境保护的教学〗
1.讲述: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海洋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本身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的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受到的破坏。海洋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其中,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于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汇入海洋中,危害海洋生物,逐渐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人食用了污染了的水产品,会危及人类健康。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残留的农药随水循环进入海洋;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河口或海洋中,由于水温较高,往往会影响海洋生物;沿海石油化工工业、石油进出口港口、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油轮失事等,都可能造成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环境。
2.阅读:课本《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一文及插图、图表《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3.提问:海洋污染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否都是人为因素?
4.讲解: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破坏海岸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工程建设;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缺乏科学论证的围海造田工程;都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甚至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另外,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如海底火山爆发、海啸、海底地震等,也会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改变。但是,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更为突出。〖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教学〗
1.阅读和读图:课本相关部分内容,并且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
海洋保护区 第3篇
三沙市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建立垃圾回收站和污水处理厂,使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展植树绿化行动,岛礁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三沙市委书记肖杰说,目前,南沙洲上椰子树、羊角树郁郁葱葱,一簇簇红草像地毯一样覆盖在岛中央,良好的环境引来乌燕鸥等海鸟栖息、繁殖。西沙洲上的木麻黄也已经长到七、八米高了。
更为可喜的是,三沙市已在南沙洲、北岛、晋卿岛、甘泉岛、全富岛等多个岛屿监测到海龟产卵、孵化的情况,并在晋卿岛、七连屿建立海龟保护站,将产卵点的保护工作责任分配到人。今年4月以来,七连屿的北岛、南岛、南沙洲等岛礁已经记录到135次海龟上岸产卵,目前已有50多窝小海龟孵化出壳回归大海。位于晋卿岛的海龟繁殖保护站救助、孵化的80只小海龟已被放归大海。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4篇
一、我国海洋文化的现状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发展了海洋文化。然而,由于历史上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闭关锁国、靠天吃饭、知足常乐的国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近代工业革命后各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尤其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禁海”政策等,导致我国海洋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几百年来,我国的海洋文化衰落了。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提倡“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而海洋提不到应有的位置,海洋的国土意识也逐渐被人淡忘,海洋经济也主要是海洋捕捞和海上交通,海洋文化更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那个时期如果有海洋文化的话,充其量也只是海防文化,是防止资本主义通过海洋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海洋的春天来到了。1996年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1998年颁布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海洋,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海洋列为专章,对海洋管理工作及海洋经济发展作了全面规划部署。在其后出台的《全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把海洋作为五大重点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2008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统筹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开放、开拓和进取为主题的海洋文化也得到发扬光大。
但是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利益性,这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海洋开发加速了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因而,构建更为先进的海洋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先进的海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从传统的海洋捕捞、航运,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利用、港口及临海产业、海洋油气开发、海洋化工业、生物工程、滨海旅游等在内的新兴海洋产业体系。197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64亿元,到2007年已高达24 929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主要产业门类已达12个。这表明,我国的海洋经济开发正依其强大的扩张力,向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快速突破,这既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又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既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据《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尽管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主要包括: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5万km2,陆源污染物质排海问题相当突出,约87.6%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溢油事故,赤潮等突发性污损事件增多,损失巨大。
人类以海洋的统治者自居,以征服海洋为己任,贪得无厌地向海洋索取,依靠牺牲海洋生态环境谋得发展,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道路。而当前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任何时代,人类与海洋的不和谐也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严峻和复杂。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上与时俱进,没有思想文化的进步,就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立足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充实整个民族的海洋文化内涵,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以先进海洋文化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海洋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使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三、用先进的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多种功能,对构建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关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用先进的海洋文化武装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自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先进的海洋文化,是善待人们自己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使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这对国家或企业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涉海相关产业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海洋文化的系统产生悖逆现象,海洋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国家海洋整体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础国策,目的是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并使之成为海洋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用先进的海洋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引导人们自觉关心、支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 创造保护海洋环境的海洋文化氛围,约束和规范人们开发海洋的行为
海洋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海洋文化的约束不同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和规范,产生于海洋界整体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些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各成员产生心理共鸣,从而使每一个社会个体认同海洋环境保护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继而达到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改变过去重开发轻保护等错误做法,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发挥海洋文化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辐射带动作用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所有沿海地区的人都具有先进的海洋文化精神。沿海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它还与一个地区特定的历史传统,生计方式和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认识比较超前,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效保证;而另一地区思想认识上比较落后,仍在牺牲海洋环境谋得经济发展,海洋资源趋于枯竭。上述两种状况的出现,表面看是法律方面出现了问题,但实际上是认识上的问题,暴露出是海洋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先进的海洋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本地区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相邻地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海洋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地区或企业的良好海洋环境保护公众形象,提高地区或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家评选环保模范企业、环保绿色产品等都会加强先进海洋文化的传播,从而辐射带动落后地区和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4. 建设先进的海洋文化,降低海洋环境保护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鉴于日益严峻的海洋状况,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法规,这些法律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基本构建了我国海洋环保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及各沿海省市陆续建立了隶属各职能部门的“环境监理”、“中国海监”、“中国海事”等执法队伍,执法飞机、执法船舶及各种相关的仪器设备也在广泛使用,国家财政为此投资巨大。但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这说明如此高投入的执法成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状况。我们暂时抛开体制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使用海洋的守法行为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简单,而是要经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例如,在蓬莱、长岛海域的非法采砂行为,虽然海洋执法部门经常进行法律宣传,多次依法进行取缔,但非法采砂活动并未完全停止,违法者与执法部门打起时间差,偷采海砂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基于心理契约的海洋文化而相互对立,那么就不可能出现环保部门公正执法,相关企业遵纪守法这种应有局面,造成无休止的违法、反复执法,从而导致海洋环境保护成本的大幅上涨,对国家利益、企业长远利益和环境保护国策都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拥有基于心理契约的先进海洋文化则不同,它能使看似矛盾的双方达成共识,从而降低海洋环境保护成本。
5. 海洋文化与海洋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海洋、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相互依赖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都是以海洋为前提,二者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
保护海洋的作文 第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护海洋的作文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护海洋的作文 篇1在地球刚刚形成时,最先见到是那蔚蓝的大海,生命在此繁殖,不停的演变。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成群结队的鱼,五彩斑斓的珊瑚,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鱼儿快乐的游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大海就是无与伦比的五线谱。
那无边无尽的汪洋大海是曾今所养育我们的摇篮,大海是地球的母亲,是生命的起源。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石油,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为人类体供鲜美无比的海鲜……
海里有珊瑚礁,有鲨鱼群,有企鹅,有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以前海洋是湛蓝湛蓝的。可现在海洋不在蓝了开始变黑了,开始变浑浊了。大海妈妈开始生气了,它渐渐的感到后悔,她亲手造就了一班来决定让它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浑浊的人类。使至今在它怀抱里的宝宝一个个离她远去。比如蓝鲸,根据资料的显示,近年来不知道多少蓝鲸遭受人类的戳杀。为什么呢?就因为人类的贪婪金钱的欲望,人类的残暴。让无辜的蓝鲸遭受如此巨大危险。
捕鱼是可以进行的,人需要营养所以大海妈妈将自己的乳汁给了我们。它那些充满着营养的乳汁开始传到世界各地,每天都可以看见新鲜的鱼从港口运来。大海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了营养心里欣慰,但人类却恩将仇报,使海洋受到污染,使海洋里的生物难以生存。
现在地球环境越来越差,人们开始不段排放有毒污水,让海里的鱼逐渐面临死亡。这种鱼一但被人类吃了,后果不堪设想。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垃圾越来越多,似乎人类把大海妈妈当作了世界上最大的垃圾桶。越来越多的垃圾沉积在海底,使大海妈妈越来越脏越来越黑。大海妈妈能不再一次伤心吗?
在钱塘江每年都有壮观的潮水,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看。可近年来似乎跟以往有所不同变得严重了,那可能是大海妈妈对人类的所作所为感到伤心。开始落下一滴又一滴的眼泪。
大海妈妈的伤心和生气原自哪里呢?原自人类,只要人人做好环境保护让更多的垃圾进垃圾它自己的家—垃圾桶。不要为了金钱损人利己,让大海妈妈再一次展现它柔美、发自内心的微笑吧!让大海妈妈觉得人类值得让大海妈妈骄傲。让大海妈妈觉得人类在好好的孝顺它。人类是爱它的。
保护海洋的作文 篇2一望无垠的大海给人期盼,给人美感,给人温暖的母爱。
大海像一首诗,灵动跳跃;像一幅画,意蕴丰富;又像一支交响乐,浩瀚澎湃。它时而平静,犹如一面明镜;时而暴怒,涌起万丈狂澜,能掀翻航行着的小船。在我心目中,大海是蓝色的世界,也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许许多多自由自在的小生命。大海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迷人!
如今,大海变了样。海水不再清澈,它变浊了,变脏了。海水冲上沙滩,留下的不再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还夹杂着不少惨死的小鱼小虾,散发着阵阵恶臭。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有人在海边欣赏美景时,顺手把恶臭的垃圾扔进海里。也有在海边居住的人把厕所的排泄管直通到海底。更可恶的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了一种奇异的颜色。导致生出了许多缺少脑子`智商低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永远见不到美丽迷人的蓝色海洋了。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盆清水比做大海,再把一滴墨水滴入“大海”中。顿时,墨水慢慢地散开、变浅、消失,“海水”几乎和原来一样干净;如果墨水一直不断滴下去,"海水的颜色就会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一盆黑水。地球上60亿人口每天生产出大量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染,就像墨水一样一直注入原本清澈的海水中经快变成,现在的大海已一潭污水了。
为了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美丽迷人的蓝色海洋。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像热爱生命那样热爱海洋,热爱这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保护海洋的作文 篇3一望无际的大海给我们快乐,给我们温暖的母爱。在我心目中,大海是我的妈妈。在小鱼的.生命中,大海是它们的家园。大海妈妈孕育着许多自由自在的生命。大海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神秘啊!
可是如今,大海早已变了样。海水变得浑浊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澈了。海水冲上岸的全是一堆又一堆的垃圾,不再是那些活泼又可爱的鱼儿了。你们一定很想问这是谁干的,其实全是我们人类干的。有些人在海边游玩时,吃完东西就随手把垃圾扔进了海里。更可恨的是,工厂毫无肆惮地把废水排放到海里,给蓝蓝的海水披上了一件污浊的外套。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大海离开了我们,那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如果大海变成了臭熏熏的污水,那我们怎么办?如果是我,我是绝对不会让大海离开的。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海边把海面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入垃圾桶里;而且看到乱扔垃圾的人会提醒他们。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天蓝色的大海不再只是我们的梦想。
大海是鱼儿的家园,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该保护它、爱护它,不让大海离开我们。
保护海洋的作文 篇4“如果地球上没有一口干净的空气,一滴干净的水,有再多的钱都是死路一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美人鱼》里面的女主角姗姗说过的一句对白。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对地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人类对海洋生物造成的种种危害吧!一是过度捕杀鱼类。人类通过大型渔网,一次性将整个鳕鱼群一网打尽。经过推算,每年人们从海洋中获取8300万吨鱼类。虽然鱼类是很健康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依然肆无忌惮的的对鱼类进行滥捕,那么终有这么一天,海洋里面的鱼类会被我们捕捞殆尽。
二是海洋和海滩污染。被污染的海滩会变得很难看,再也看不到美丽的海岸线和细细的白色沙滩,同时污染还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危害。由于人类乱扔垃圾,漂浮在海水中的塑料袋会被海龟、海豚当成水母误食,这些垃圾在鱼肚子里无法消化,最后会导致他们死亡。
三是贩卖濒危海洋生物。虽然全世界都禁止出售濒危海洋生物。但是总是有一些不法商贩在旅游地,向游客兜售这些禁品。比如:鲨鱼的牙齿,珊瑚、海龟壳制作的饰品。由于人类对这些物品的买卖,就导致了杀害。
为了保护海洋和海洋生物,世界各国都发布了相关海洋保护的法令。世界环境保护组织也在努力拯救各种濒危物种,在许多地方建立了濒危物种保护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为海洋提供许多的帮助和保护,让它成为人类和动物的天堂。
从小,我最爱的就是大海,每年旅游,我的首选都是海岛游。望着浩瀚无垠的蓝色大海,欣赏着千奇百怪,色彩缤纷的海洋生物,总让我流连忘返。所以我不想美丽的蓝色瑰宝受到伤害,我想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海洋,让那些神秘、美丽、有趣的海洋生物不会濒临死亡。海洋是大家的,我们人类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破坏掉鱼儿们的家园。
“如果地球上没有一口干净的空气,一滴干净的水,有再多的钱都是死路一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保护海洋的作文 篇5在一个周六,我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游玩。远远的,我就闻到一股臭哄哄的味道;看到海水乌黑乌黑的;海中漂着各种包装袋,食品盒……海洋生物身上全是油,不久就会死去。
还记得以前,我来的时候:湛蓝清澈的海水;海鸥在天空自由的飞翔;各种海生物在海洋里快乐的生活着……
而现在为什么都变成这个样子了呢?我查阅资料,才得知有些人想省钱不建污水处理池,直接把污水排进大海,才让大海臭哄哄的;输油管道质量不合格、操作方法不当,造成石油泄漏,海面才黑乎乎的;有些人随便往海里扔垃圾,海中才会都是垃圾……
以后,我们一定要保护大海,把污水排进污水处理池;把垃圾放进垃圾桶;不在海边建大油田、化工厂;适量扑捉海洋生物……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大海恢复往日的美丽吧!
以前的海边海水被污染了,小鱼死了被油污的螃蟹想爬到岸上寻找生活空间。
保护海洋的作文 篇6我是一只可爱漂亮小丑鱼,我生长在有着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岩和绿色水草的地方,这是个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乐园,我在这里过得好舒适好安稳,也交到了许许多多知心的朋友。
我喜欢到处去旅行,有一次,我出去游玩的时候,看见了许多身体比我大好几倍的鱼,我还看到了海洋中的出色演员「海豚」,海豚的姿态十分优美,当它在展现自己舞姿时,海底的鱼类都看得目不转睛呢?
还有一次,我去散步时,看到了一只超大的鱼类,那就是被称为海中巨无霸的「鲸鱼」,每当鲸鱼换气的时候,它的头顶会喷出长长大水柱,那种场面真的是非常壮观美丽呢!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神”——噪音 第6篇
科学家发现,混乱状态能在超过临界值的某一事物的微弱刺激下,被调控到同步状态。而这个刺激就是来自杂乱的混合及噪音,这就是混沌原理。大脑中神经元的点燃,海底中浮游生物的增减,都缘于这一原理。
科学证明,由于温差变化而产生的噪音、洋流、风波,以及鱼群的运动,影响着浮游生物的生长与衰退。如果条件不足,浮游生物就会停止生长。而此时,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神”——噪音便开始发挥作用。噪音的出现能强化刺激信号,激活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海洋生物迅速生长,使海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可以说,没有噪音就没有海底的繁荣,也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循环往复的季节周期,噪音是平衡海底生态系统的关键。根据这个研究结果,环保科学家便能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噪音,来预测或是阻止有毒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科学家还表示,根据相同的混沌原理,噪音在控制化学反应方面也大有用处。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搅动,在工业混合罐中制造出噪音,让噪音如“催化剂”一样,促进化学反应,减少化工废料,使化工生产更环保。
海洋保护区 第7篇
编者按:海洋是资源的宝库, 文明的摇篮, 也是人类发展的战略空间。近代以来, 发端于陆地的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海洋这一新的要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 海洋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据不完全统计, 近40多年, 世界海洋经济每10年约翻一番, 2000年以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蓝色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我国正处在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海洋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更是与日俱增。
2013年7月30日, 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 扩大海洋开发领域, 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在当前形势下, 以科学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 围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和问题, 进行专题研究讨论, 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组专题集成了来自海洋经济多个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 他们从个角度对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形势、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也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本刊为阵地就海洋经济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海洋保护区 第8篇
1 美国太平洋海洋保护区背景和最新动态
美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太平洋大面积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任期内设立了4个大型海洋保护区:布什总统于2006年6月颁布8031号公告,宣布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 区 (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占地面积为36.3万km2,包含西北夏威夷群岛及周围水域;2009年1月,卸任前的布什总统颁布法令,建立了马里亚纳海沟国家海洋保护区(Marinas Trenth National MarineMonument)占地面积为24.6万km2、玫瑰环礁国家 海洋保护 区 (Rose Atoll Marine NationalMonument)占地面积为3.5万km2和太平洋偏远岛屿国家海洋保护区 (Pacific Remote IslandsMarine National Monument,21万km2),保护区域包括马里亚纳海沟、美国萨摩亚群岛里的玫瑰环礁和赤道附近的7座小岛(贝克岛、威克岛、约翰斯顿环礁、贾维斯岛、豪兰岛、金曼礁和帕迈拉环礁)以及这些岛屿周边50nmile的海域。
以上3个海洋国 家保护区 依据的是 美国1906年制定的《古物法》。该法授权总统依据其判断力可以宣布 历史标志 物、历史或史 前建筑物,以及其他位于陆地上的具有历史或科学意义的物品建设 为国家纪 念物[3]。(该翻译将Na-tional Monuments翻译成“国家纪念物”,也有一些文献翻译为“国家纪念碑”,建议翻译为国家遗址、国家遗迹或国家保护区。)该法是与自然保护相关的最早颁布的美国联邦法,其促进了黄石国家公园———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2014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宣布扩大美国太平洋偏远岛屿海洋国家保护区。提案中,位于太平洋中部的该保护区面积将从21万km2扩大到约260万km2,将原先保护区中7个岛屿以及周围50n mile区域,扩大至200nmile。这些岛屿位于北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到南太平洋的美属萨摩亚之间,按此计划,美国将禁止在保护区进行捕鱼、能源勘探和其他商业活动[4]。若该提案通过,美国则能够创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海洋保护区,并使世界海洋保护区总体面积增加一倍。
该提案同样是依据《古物法》中的相关条例,美国总统签署即可生效,当年就可以实施。值得深思的是,由于美国一直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保护区的设立上可以避开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等相关条款的限制,仅通过《古物法》就可以在公海范围内建立海洋保护区。
2 美国各界对扩大海洋保护区的反应
美国各界对扩大保护区提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环保人士、新闻媒体以及部分政治家认为扩大保护区在海洋环境保护和太平洋权益维护上有积极作用。一些海洋渔业组织和专家持反对意见,认为保护区的维护力量不够,并且禁捕区的设立会对美国渔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政治家则认为相关法律已不适用于现在,尤其是扩大保护区依照的100多年前的《古物法》。
环保人士是该提案的主要支持者,他们认为扩大保护区此 举是未来 环境保护 的重要一 步。早在2010年,皮尤环境组织的全球海洋遗产项目(global ocean legacy project of the pew environmentgroup)中,已有来自40个国家,271个海洋领域的科学家“呼吁建立一个世界级别的,大型、严格的海洋保护区”[5]。美国国家 地理杂志 评论说,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纷纷敦促奥巴马总统扩大保护区行动,限制太平洋捕捞、钻井及其他能够威胁物种的行为[6]。此外,也有专家认为太平洋海洋保护区的扩大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太平洋权益。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副局长莫妮卡·麦迪娜表示:美国“已经找到了一些施加全球影响力、领导全球海洋政策变革的新手段”。在过去大半个世纪,通过控制这些岛屿,美国在太平洋上享有绝对的出入自由权,甚至有一些美国人把太平洋看成美国的湖[4]。
虽然受到大多数环保人士的肯定,但是美国国内对该提案还是有较大分歧的。
首先,一些研究者指出很多海洋保护区仅存在于纸面,因为在保护区内没有足够的管理手段来加强控制和监督。对于此,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负责人 简·卢布 琴科就曾 公开表示,“我们没有足够的监控资源来实际执行、加强和充分了解这些区域”[7]。
其次,相关夏威夷渔业组织认为保护区会给太平洋渔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极力反对保护区的扩张。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发表声明,反对任何限制在该区域的商业捕鱼计划,认为这种广泛的扩张会剥夺 美国渔业 经营者的 重要资源[8]。此外,美国国会仍有部分议员认为奥巴马无权凭借1906年的《古物 法》建立一个 国家海洋 保护区。因为这一法案创立于一个世纪以前,已不适用于现在。其中,斯蒂夫·萨瑟兰议员激烈批评美国政府相关的海洋政策,他提供了一份名 单,要求国会停止批准任何新的国家保护区(nationalmonument)的创立[9]。
3 美国持续扩大太平洋海洋保护区的目的
一般来说,各国选划海洋保护区时会把范围限制在管辖海域内,但美国最近建立的4个大型海洋保护区均涉及太平洋公海范围。值得肯定的是,太平洋海 洋保护区 增加了全 球保护区 面积,对保护海洋环境、生物、气候监测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保护区将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岛屿纳入其中,对于美国的太平洋海洋权益有着深远意义。
从生态环境角 度,太平洋保 护区具有 积极意义。
(1)美国太平洋海洋保护区扩大了世界海洋保护区的范围。目前全球海洋保护区面积远远达不到《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的10%的总体目标,仅覆盖不到海洋总面积的3%[10]。2012年,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已有海洋保护 区的面积 占美国海 域总面积 的8%[11]。若2014年太平洋海洋保护区扩大提案通过,美国则刷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面积,也是最大的海洋禁捕区。
(2)美国太平洋保护区对该地区的特殊海洋生物、植被等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地区保持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很多生态环境与生态群落都是不可复制的。包括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被发现的珊瑚、鱼类、贝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和植被等;也包括许多受到威胁的、濒危灭绝的物种,如玳瑁、珍珠牡蛎、巨砗磲、礁鲨、珊瑚礁系统等。
(3)太平洋保护区的建立能够有利于监测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岛屿远离人类中心,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供以研究赤道及全球环境变迁。海洋环境变化对 海洋渔业 等具有重 要意义,如贝克岛、豪兰岛 和贾维斯 群岛周围 海域有丰 富的鱼类,是由于自西向东的赤道潜流在临近岛屿形成上升流导致的局部营养富集造成的。
(4)太平洋保护区能够保护具有研究价值的特殊区域,增加人类对于海洋系统的了解。太平洋偏远岛屿包含一些世界最原始的珊瑚礁,能显示地球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史。例如,位于夏威夷西边的威克岛,有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珊瑚环礁。约翰斯顿环礁也是古环礁,同样有可能是太平洋最老的珊瑚环礁之一。此外,太平洋海洋保护区还能够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包括土著民 族、地方组织、科 学和教育 事业;保持重建生态系统的可能性,等。
而从海洋权益角度,太平洋海洋环境保护区的建立使得美国能够强化太平洋上的海洋主权。美国在太平洋上的4个大型保护区范围内包括许多具有重要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岛屿,其中很多岛屿都是或曾经是军事基地。夏威夷群岛被称为“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向来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美国在群岛中的瓦胡岛上建立了太平洋地区主要海空军基地;美属萨摩亚群岛曾是“二战”中美军在南太平洋部署舰队的大本营。威克岛是横渡太平洋航线的中间站,岛上部署了空中加油机,可以为美军飞机进行空中补给。豪兰岛现为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中途航空站,美军每年要对其周边海域及岛屿进行巡视。美国统称这些岛屿为“无建制领土”,意为没有纳入正式行政编制的领土,但保护区的划建却将这些岛屿包含其中。新的扩大保护区政策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对于太平洋的掌控范围。
通过美国大型海洋保护区的发展,能够看到国家主权通过海洋保护区的划定在政治言论中逐渐合法化,该区内逐步增强的军事力量也许才是美国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太平洋海域持续扩大国家海洋保护区范围的真实目的。
4 结论与启示
美国这一系列海洋保护区的举措对我国未来海洋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对海洋保护区建设方面的启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 保护区建 设尚处于 初级阶段。建议根据深远海海洋生境的特点,对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深远海地区进行保护区选划,扩大保护区范围,分级分类划定不同类型的海洋保护区。与国际海洋保护区发展目标接轨,借鉴发达国家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方式方法,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为全球海洋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2)对海洋权益维护方面的启示。我国海岸线长,海岛众多,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情况复杂,海洋权益维护困难大。可学习美国相关海洋国家保护区政策,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逐步加强深远海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相关的深远海研究,增强我国的海洋话语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摘要:文章针对美国扩大太平洋海洋保护区提案,进行了相关文献检索、资料收集与翻译整编,并对保护区建立背景和最新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际海洋法理论,从保护区选址位置、设立依据、战略意义等方面,对该提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归纳总结出美国扩大太平洋海洋保护区提案的主要目的。依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海洋保护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海岛,海洋权益,太平洋
参考文献
[1]EILPERIN J.Obama proposes vast expansion of Pacific Ocean sanctuaries for marine life[N/OL].(2014-06-17)[2014-10-12].http://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obama-will-propose-vast-expansion-of-pacific-ocean-marine-sanctuary/2014/06/16/f8689972-f0c6-11e3-bf76-447a5df6411f_story.html.
[2]EILPERIN J.Obama to create worlds largest protected marine reserve in Pacific Ocean[N/OL].(2014-09-25)[2014-10-12].http://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obama-to-create-worlds-largest-protected-marine-reserve-in-pacificocean/2014/09/24/e2ecaab4-433e-11e4-b47c-f5889e061e5f_story.html.
[3]林新珍.美国海洋保护区法律制度探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1(4):594-598.
[4]邓文,李珍,青木,等.奥巴马设立史上最大保护区政治军事内涵引关注[N/OL].(2014-06-20)[2014-10-12].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06/5027362.html.
[5]LEENHARDT P,CAZALET B,SALVAT B et al,The rise of large-scale marine protected areas:Conservation or geopolitics?[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13,85(A):112-118.
[6]HOWARD B C.U.S.creates largest protected area in the world,3Xlarger than California[N/OL].(2014-09-24)[2014-10-12].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4/09/140924-pacific-remote-islands-marine-monument-expansion-conservation.
[7]CRESSEY D.Plans for marine protection highlight science gap[J].Nature,2011,146(7329):146.
[8]HOWARD B C.Conservationists Spar with fishermen over worlds largest marine monument[N/OL].(2014-09-20)[2014-10-12].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4/09/140920-pacific-remote-islands-marine-monument-oceanconservation.
[9]EILPERIN J.Pacific fishing interests oppose Obamas plan to expand marine reserve[N/OL].(2014-06-30)[2013-10-12].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post-politics/wp/2014/06/30/pacific-fishing-interests-oppose-obamas-plan-to-expand-marine-reserve.
[10]MCCAY B J,JONES P J S.Marine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governance of marine ecosystems and fisheries[J].Conservation Biology,2011,25(6):1130-1133.
海洋保护区 第9篇
在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 略总体布 局的背景 下,经国务院 批准,天津确定为 全国第五 个海洋经 济发展试 点区,天津滨海新 区作为全 国经济发 展的重点 地区,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的前提下,为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护大神堂浅海活体牡蛎礁,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同时兼顾天津和渤海湾北部海域溢油、赤潮、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与防范、海域动态管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公众服务等海洋观测和监测的业务化应用需求,借鉴先进通信技术和成熟的监视监控平台构建经验,应用高清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成果,本文提出了基于离岸平台的天津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利用海洋监视监控平台进行视频、环境等数据统一监控,并提供业务化接口,具备开放性和扩增能力,便于开展分步骤的后续海洋监视监控系统建设。
1监视监控系统的总体分析
根据天津市海洋观测网络布局,规划在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分别建设3个岸基海洋监测站,在天津北部大神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南部海域建 设两座海 洋监视监 控平台,形成 “三近、两远”的近岸近海海洋观测体系,开展天津全海域的海洋要素观测和海洋环境监测。
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由离岸海上监视 监测平台、无线传输 和岸基监 控中心3部分组成,该系统定位为海洋智慧监视监测系统,是一套集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海域监管、灾害预警、 指挥调度为一体的智能信息系统。前端监视监控平台能够为岸基监控中心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实时视频图 像、 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监视监控,并对监控数据资料进行存 储、调用、处理,通过开放 式的系统 平台,实现与多部门及其他应用单位的互联互 通, 构建以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为核心的天津海洋大数据信息中心。
2建设原则
(1)规范性: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与规范,遵从各项技术规定,做好系统的标准化设计。运用模块化结构,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 范,保证系统 性能和技 术要求稳 定可靠。
(2)先进性:结合数字海洋、智慧海洋的发展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控技术、监测技术、传输技术和存储技术,提升系统的技术寿命,强化系统升级的可延 续性,保障系统 安全运行 并具发展 潜力。
(3)操作性: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的连接,实现清晰、简洁、友好,操控简便、灵活的人 - 机对话界面,系统采用全中文、图形化软件,便于实现整个监控系统管理与维护。
(4)安全性:为了保证海洋数据信息安全,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分层次和级别、保证数据库在各种级别保密程度上的查询访问,具备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 功能,防止数据 信息被任 意查询和 破坏。
3监视监控系统的架构
3.1系统组成
在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天津大神堂前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 的支持下,天津市海洋咨询评估中心负责天津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天津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共包括三大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中心控制子系统。
3.2功能模块设计
3.2.1监视监控平台
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距岸线约5km,水深约4m,平台建设休息间和设备间组成的环境监测室。其中,休息间用于临时应急、连续试验等情况下派驻人员值守;设备间设置温盐井、验潮井和监测预留井,可实时获取温度、盐度、重金属、溶解氧、营养盐、潮位等监 测指标的 连续数据。在环境监测室房顶搭载重型云台的数字监控摄像机,对半径约3km的范围进行视频实时动态监控。在平台高桩墩台和环境监测室屋顶分别布设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保持稳定的电力输出。同时在平台安装防雷接地系统和安全警示灯,提升监视监控平台的安全等级。
3.2.2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是指前端采集的数据经编译 处理后,以数字信 号方式通 过载体 (如光纤、网线、无线等)传送到数据监控中心。结合天津大神堂前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要求和国内外先进网络技术,大神堂监视监控平台使用IP无线网桥方式进行组网,可实现平台在离岸可视环境下的长时间无人值守运转,保证平台前端视频监控业务、双向控制信号、远程语音报警业务、防盗报警等高效运行。
3.2.3岸基监控中心
岸基监控中心是整个系统的管理单位,包括数据机房、中控室、会商室3个区域,各区域按照功能布设不同的设备。在渤海海洋监测监视基地业务楼搭建无线传输接收终端,将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机房,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保存,同时在中控室设置多个PC终端,用于获取存储的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制作成不同的数字产品,通过会商室的大屏幕进行实时监控和数字产品发布。同时安装交换机和网络防火墙设备,保证对内的安全访问和对外网络的安全连接,通过网络实现与上、下级单位 联网的智 能监视监 控管理系统。
4监视监控系统技术特点
4.1无线数据传输
由于平台选址区域海洋环境条件复杂,距离岸线约5km,采用传统有线网络或者光纤传输数据损耗大、成本高。为实现前端采集数据至监控中心机房的高效链路传输,平台采用5.8G无线数字微波系统,即基于IP网络的数字化传输网络模式,利用点对点的组网方式架构IP数据通路,提供稳定、高带宽的IP数据网络,不仅能够传送多路全数字高清(1 080P)视频图像、双向控制信号、语音信号,而且还能 够为气象 学、水文学、水质学等多种数据业务提供稳定和充裕的数据传输通道,构成监视监测的无线专用网络。
随着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来源认证、保密通信和授权访问等数据安全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微波作为传输数据文件主链路的基础上,该系统兼容北斗卫星、移动3G/4G网络等多种辅助信道,将来可开展主辅混合组网模式,配备“双信道”,通过设置通信的优先级别,根据不同需求,实现不同无线传输信道的自动转换。
4.2能源供给方式
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属于无人值守海洋观测平台,搭载视频 采集、无线传输、环境监测、气象监测、警示灯及其他先进设备仪器,将产生较大的电力能源消耗。此外,平台建设周边海域海洋工程开发活动频繁,综合安全、节能、维护等方面考虑,平台选用风光互补的电力能源供给模式,在平台高桩墩台安装风力发电机和环境监测室屋顶布设先进环保的太阳能电池板,并配置多组胶体蓄电池,即便是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为平台搭载的设备仪器提供稳定的电力能源供应。
4.3钢桩保护措施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环境中,钢结构的局部腐蚀速度远大于平均腐蚀速度,这种局部腐蚀会造成钢结构物的腐蚀穿孔或应力集中,成为钢结构物的安全隐患。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的钢管桩贯穿水位变动区、海水全浸区和海泥区3个区域,钢管桩将受到氯化物、硫化物、各种阴阳离子及海洋微生物的腐蚀,平台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 程度的腐蚀。为降低平台钢管桩的腐蚀速率,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 结合平台钢管桩环氧重型防腐工艺,对平台钢管桩采取“钢管桩牺牲阳极阴极保护”防腐蚀措施, 增加海洋监视监控平台使用年限,为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提供稳定、有效的保护。
4.4警示和报警系统
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位于渤海湾的湾顶,天津中心渔港航道东北侧,西北方向为北疆电厂,并且周边海域是重要渔业生产区域,为了防止过往船只碰撞,在钢桩、墩台和环境监测室墙面喷涂交通荧光标示,并在监测室屋顶拐角处架设安全警示灯。为了提高安全防盗,在环境监测室的屋顶安装一台红外高速球机,利用红外线报警技术,实现对全平台预警报警全覆盖。若发现有人入侵及其他意外情况,可自动发出报警信息,通过岸基指挥中心实时与球机实现语音对讲的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5预留扩展模块
根据“天津大神堂前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要求,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主要功能是监视项目示范区周边的渔业生 产情况,加强项目示范区管理,维护项目示范区的生态修复效果。由于平台受外界干扰少,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自然海域的环境状况变化,为了发挥平台最大作用,在满足监视功能的基础上, 设置了常规环境监测的温盐井、潮汐监测的验潮井及开展其他监测项目的预留井。同时,平台可以搭载气象观测设备,开展大气二氧化碳通 量、 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因素观测,还可以在平台周围进行一些有离岸要求的科研试验,打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海上实验室”。
5应用前景
天津地处渤海 湾的湾顶,冬季存在 结冰现象,为了降低养护成本,结合“天津大神堂前海活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要求,将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建设的平台由最初确定的浮标改为桩基水泥墩台。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基于离岸的海洋监视监控专用平台,对于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监管和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同时, 也是天津市和渤海湾北部海域海洋观测网和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系统的平台设计综合 相关部门的需求,搭载设备仪器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产品,系统集成 融合了视 频图像高 清技术、风光供电互补技术、无线网络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自动报警技术等,在发挥监视监控功能时,还可以兼顾海洋环境监测和观测,对赤潮、漏油等突 发事件进 行及时观 测预警。 此外,根据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将中心渔港和滨海旅游区功能区定位为休闲旅游,利用监视监控系统制作数字产品,通过政府官网、微博、微信等媒介实时发布 “舒适度指 数”,包括水温、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信 息,促进周边 旅游业快 速发展。随着天津市海洋事业快速发展,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将打造成为集监视监测、科研、应急、旅游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平 台, 为区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涉海服务。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津大神堂实施离岸监视监控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离岸海洋环境下,海洋监视监控平台前端数据采集、无线数据传输、后端数据接收和处理等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并对监视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海洋观测和监测台站建设提供参考。
海洋保护区 第10篇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体系
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工具。大量事实表明,尽管全球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但生物多样性却仍在锐减。因此在注重数量提升的同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格外重要。1992 年第四届世界公园大会( World Parks Congress) 建议为保护区管理者制定评估工具,以帮助评价和改进保护区的管理; 《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的保护区工作计划也要求: 各国应于2010 年前对本国至少30% 的保护区进行管理有效性评估[1]。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成为全球保护区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常用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体系进行系统介绍和比较,有利于为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工作及其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1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概念与内涵
有效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是指对企业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主要反映测评单位由于经营管理而产生效益的行为特性。而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评估(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MEE) 是对保护区被管理程度的评估,主要关注管理行动达到保护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程度[2]。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关注的内容包括3 个方面: ① 保护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其大小、形状、缓冲区管理、联系、生态代表性等; ② 保护区管理系统,着眼于如何开展管理、应对挑战,如能力建设、社会关系、实施过程,不仅要考虑是否充分管理,还要考虑管理行为过程是否恰当; ③ 保护区目标完成情况,了解目前的行动与总体目标的差距,从而改进行动,使之朝着总体目标前进[2,3]。
管理有效性评估是对保护区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最主要的方法。建立在监测基础上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能够说明保护区各方面的状态,了解总体保护效果,识别影响因素、主要威胁和危害程度; 从而有利于适时调整管理策略、改善规划、适应变化的需要、促进适应性管理[4],这对于保护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2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主要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和地区尺度上使用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有50 多种[5],这些方法多数是基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 WCPA) 提出的保护区管理过程框架衍生的,主要通过建立适当指标对保护区的规划、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的实施情况与合理性进行评价,以达到实现保护区保护价值和预期保护目标的目的[6]。20 世纪90年代后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由单一保护区转向区域或全球层次[7],形成了一些全球层次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如RAPPEM、METT、EOH[8]、CATIE[9]等; 多数地方尺度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则是在全球常用体系的基础上调整构建,以适应当地特点。
目前多数方法是针对陆地保护区,尤其是森林类型的保护区进行设计,而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较晚,成果较少。目前国际上针对海洋保护区的主要是《IUCN海洋保护区绩效评估指南》和《Marine Tracking Tool》。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中参考和应用最多的方法体系总结如下。
2. 1WCPA框架
1997 年,为了规范和统一保护区管理评价工作,WCPA提出了保护区管理过程中的5 个环节( 设计、管理、监测、评估、调整) 和6 个要素( 背景、规划、投入、过程、结果、效果) 以构建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框架( 表1)[2]。WCPA框架是国际公认的保护区管理评估研究的基础框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结合评价目的、保护区对象和保护区层次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开发了更加详尽的评价方法[9,10,11,12]。
2. 2 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估和优先性确定方法( RAPPAM)
2003 年,WCPA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提出“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估和优先性确定方法”( Rapid Assessment and Prioritization of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RAPPAM)[12]。
RAPPAM采用在利益相关者研讨会上填写“快速评估问卷”的方法进行评估。“问卷”参照WCPA框架的思路,包含背景、压力与威胁、规划、投入、过程、保护区系统等6 个方面的19 个要素、121 个指标,通过问题引导评估者依据指标范围、影响程度及持久性的高低分4 个级别进行评价( y,m/y,m/n,n) ,然后量化评估管理绩效,并确定优先性。
该体系的指标虽多,但评价标准简单,且采用基于经验的评分方式,是一种快速的整体评价法。全球27 个国家的1 000 多个保护区已运用该方法进行管理评估实践[13]。
该体系对海洋保护区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应用于海洋保护区的管理评估中,可以使决策者对保护区系统面临的威胁与管理现状有一个快速的整体了解,识别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未来管理工作的优先方向,方便保护区系统内各保护区的比较[13,14],促进改善保护区管理质量提升。但是该体系在管理结果方面的指标很薄弱,管理活动在社会、生态方面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指标数量少,评价标准的也很笼统,不适用于单个保护区的详细评价,对海洋保护区缺乏针对性。
2. 3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 METT)
2003 年,世界银行( WB ) 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联合发布“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METT) ,该方法也是基于WCPA框架开发的[15]。
该方法首先根据数据清单收集各方面威胁因素的详细情况。评价体系包含法规、规划设计、投入、管理过程、社会与经济影响、生态价值等方面的30 个指标; 每个指标设置4 级评价标准,评价者参照标准描述对指标进行4 级打分( 0,1,2,3) ;再结合加分项,最终得到各指标得分占总分的比例。
METT在指标设置和实际操作上注重定期回顾性评价,通过多次重复评估对管理有效性进行动态跟踪,分析管理水平的变化趋势并识别相关影响因素[15]; 与RAPPAM相比,更加注重对过程的监测,还涉及了土地与水资源规划、保护区经济效益、生态价值的考量。该方法在至少86 个国家的1 150个保护区做过1 500 次评估实践[16]。
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中,可以跟踪保护区的动态变化,分析管理水平的变化趋势并识别相关影响因素。若应用于海洋保护区,还应根据海洋保护区的特性进行调整,如保护区内“交通与服务廊道”“栖息地分隔”“保护区破碎化”等指标可能不符合海洋保护区水域开放性和连通性的特点。
2. 4 海洋保护区打分卡( Marine Tracking Tool)
世界银行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4 年发布的“海洋保护区打分卡”( Score Card to Assess Progress in Achieving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Goals for Marine protected Areas) 是基于WCPA框架和METT方法体系调整而来[17]。
该法广泛使用保护区文献数据、保护区管理员评价和其他独立个人评价等数据来源,评估前需要列一个保护区数据清单,说明保护区概况,然后由保护区管理人员打分、利益相关方进行快速、简易、低成本评价[17]。评价分为背景、规划、投入、过程、结果、效果6 类管理要素,设置34 个问题,给定4 级赋分( 0,1,2,3) 的评价标准,部分要素还增加加分项。最后6 类管理要素被分别计算以评估管理绩效。
与METT相比,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环境意识、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等指标,体现对保护区社会关系、社会影响的关注。该法在欧洲有较广泛的应用[18]。
该体系针对海洋保护区调整了指标的设定,但是总体来看与WCPA框架和METT大同小异,大部分指标评价标准中仅是将“保护区”替换成“海洋保护区”,对于海洋的特殊属性没有充分的反映,缺乏针对性。如缺乏反映水质、沉积物底质等具有海洋生境特点的指标,管理的生态效果方面的评估也仍然薄弱。
2. 5 IUCN海洋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指南
2004 年,世界自然保护区委员会( IUCN) 编写的《海洋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指南》( 《How is Your MPA Doing》) 中基于WCPA框架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19]。
该体系包括生物物理、社会经济、管治3 个方面的42 个指标,用于评估保护区目标的实现程度。各个指标与保护区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相互联系,每个指标对应反映一个或多个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该方法体系不仅阐述了实施评价的流程,还包括对所有指标的逐一介绍、评价结果呈现等,是一个工具箱式的方法体系。其评价方式包括多种手段的协调使用,包括定性描述、定量打分、实际监测等。
与其他方法体系相比,IUCN指南的最大特点在于同时关注生物物理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管治指标,指标体系有较大差别。IUCN评估指标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权威和全面的海洋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为世界各地的海洋保护区管理者和保护者实施适应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参考[19]。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 年,全球已有200多个保护区使用了该评估体系。此后的海洋保护区管理评估研究多参考这一体系[20]。
该体系的指标针对海洋保护区的特点进行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反映海洋保护区的特点; 而且能够较全面地评价海洋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管治等方面的效果。但由于指标评估方法和结果呈现复杂,定量和定性掺杂,最终评估结果不能用一个量化的值呈现,不利于多个保护区的对比和单个保护区的跟踪测评。
2. 6 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
2004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 GB /T 19571 - 2004) 中提出一套“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评价方法”,是我国首个全国性的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海洋保护区管理评价方法[21]。
“方法”中设置了13 个指标,提供每项指标状态的描述及相应的赋分标准供评价者参考。评价过程中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填写“管理绩效追踪调查表”中的数据单、评估表、指标赋值、其他说明。指标总分100 分,将质量评价总分结果划分为4 个等级,评定优劣。
该评价体系采用工作人员基于经验的主观评价,指标简易,概括性强,对中国各地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但是完整原样地应用该方法的案例比较少见,中国多数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案例是参考国内外主要评估体系,结合当地特点调整,构建适合案例本身的评估体系来使用。
该体系针对海洋保护区设计,尤其是“资源保护效果现状”指标中还考虑到不同海洋保护区类型的差异,对野生生物、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等不同类型海洋保护区的差异,对资源状态进行有区别的描述和评价。但是该法缺乏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保护区监测评估、管理的社会和生态效果方面的评价; 评估主体是保护区工作人员,比较单一,缺乏全面性、客观性; 指标评分标准中虽然对指标状态进行描述,但是表述比较笼统,可能使评分者感到模棱两可,不够明确。
3 讨论
基于上述,对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和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 1) 目前国内外海洋保护区评估方法研究渐增,包括各国各地的组织机构开展的研讨实践,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但大部分借鉴WCPA框架和原有全球通用体系,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的缺失将影响管理有效性的全面和深入评估,因此有必要开展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理论基础的研究,从而明确有效性评估的内涵和评估内容,并指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多数评估方法体系侧重于管理背景、投入和行为的评估。然而,无论管理步骤做得多么完善,如果保护区生境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那么保护区就没有达到它的目标,不能称之为有效管理[22,23]。目前大部分体系对保护对象实际保护状况的评估比较薄弱,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另外,社会协调发展也是评估海洋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方面,应该适当增加社会影响,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影响方面的评估指标。
( 3) 尽管WCPA框架和国际常用评估体系一定程度上为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评估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但是海洋环境与陆地有很大差异,水域环境更具开放性和连通性、水质和沉积物底质的变化对保护对象及其生存环境影响显著[6],海洋保护区涉及的保护物种更丰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与渔民生计、海洋经济发展等各方的矛盾更为复杂,加上目前各国各地各层级的海洋保护区管理状况参差不齐,种种状况使得海洋保护区管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大量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需要得到恰当、完整的评估。因此需要更多针对海洋保护区甚至不同类型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海洋环境保护法须与时俱进 第11篇
从法律层面重新定义“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保护法首先要对“海洋环境”进行科学定义。所谓“海洋环境”,有的词典将它解释为:“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从中可以了解一个客观事实,即“海洋环境”不仅包括海水,还有水中的各种物质、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等。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涉及两大领域:一是保护海洋生态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二是“五大”污染源(陆地污染、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倾倒废弃物、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措施。从法律规定内容看,完全不能满足使用“海洋环境”法律名称内涵的需要,也不能体现整个“海洋环境保护”的实践需要。这部法律“帽大头小”的缺陷一直延续了30多年,已经到了必须改正的时候了。
“海洋环境污染”的定义问题
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章第九十五条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做出的解释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第一条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的定义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
首先,“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比《公约》中的“海洋环境的污染”多了“损害”两个字,但是其解释内容前者基本拷贝了后者。按理,前者加了“损害”两个字,意思明显发生变化,应该解释清楚何谓“损害”,主要强调海洋环境污染之后产生的损失和危害,《公约》中“海洋环境污染”的着眼点在于把物质和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之后,对海洋生物等产生有害影响。本次修法应对该名词解释予以斟酌并进行适当调整,要么去掉“损害”两字与《公约》同样使用“海洋环境的污染”,要么另作科学合理的解释。
其次,“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解释将《公约》中的部分文字稍作改动,其结果却大相径庭。《公约》中的表述在处理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或案件时,对受害方或原告方十分有利。特别是在对涉外案件和事件的处理时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如果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定义,美国康菲公司违反规定导致发生渤海湾溢油事件中,若要指控和处罚肇事者,举证责任完全在受害方或曰原告方。不仅如此,这一定义还可以用于整治外国舰船在我国管辖海域实施的军事侵权活动之中。譬如,2009年3月发生在我国南海管辖海域的美国军船“无瑕”号反潜探测事件。如果按照《公约》“海洋环境的污染”定义,中方可以直接质疑或指控,美方反潜探测船“无瑕”号释放的声呐噪音对南海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有害影响,如果美方不服或不承认,他们负有“我没有损害任何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的举证责任。但是,按照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名词解释,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之前,就无法认定和指控美国军船“无瑕”号的海洋侵权行为。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职责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行政执法形成人们热议的“五龙闹海”格局,源于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职责分工。此次修法,在整体格局依然不变的前提下应该考虑: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即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其理由:
一是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国家环保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权利。实际上,只是多了一个“婆婆”而已,非但不能发挥实质性的正能量,还可能会出现负面效应。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独立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环境保护管理需要独立和独特的研究、监测、分析、协调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即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名正言顺,而且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三是我国海洋管理存在诸多瓶颈问题,最大的烦恼是职责模糊不清,责任落实不下去。国家海洋管理一般而言有七大任务对象,即交通安全、海上救助、海洋渔业、海上治安、海洋维权、海洋环保以及海洋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是七大任务对象其中之一,法律规定“海洋环境保护”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海洋局又如何能真正履行海洋综合管理的使命呢?
修法须从实际出发
海洋环境保护法1983年3月1日施行至今33年,自2000年4月1日第一次修订后施行至今也有16年,不少内容亟待补充。
第一,通过处理康菲公司开采石油污染渤海湾事件,发现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处罚条款的规定数量,不足以对肇事者起到惩戒作用,必须修改。第二,日本福岛核电站2011年3月因特大海啸发生爆炸事故,放射性污水排放至今但不向我国通报情况。对此,我国没有相关专业部门主动对号入座,站出来向日本政府或有关方面提出交涉。第三,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海洋法的发展,深海油气开发、可燃冰商用开采、深海矿产开发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原来立法时可以忽略不计的来自海底活动的污染、“区域”内活动的污染、大气层或通过大气层的污染也应该考虑入法。第四,作为法律只需做出原则性规定,切忌包揽“条例”和“规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海洋保护区 第12篇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不协调性及不同步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于辽宁省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省海洋经济现状
(一) 辽宁省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 海洋经济迅速发展, 但产业结构不协调
近年来, 辽宁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迅速, 海洋经济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 2005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GDP的16%左右, 但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表1可以得出:2005年辽宁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之比为45∶21:34, 与同年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17∶31∶52的比例相去甚远, 无论是总产值还是增加值, 传统的海洋渔业均居首位, 占到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44.2%, 其次是滨海旅游业, 占27.0%, 海洋生物医药业尚未形成规模, 产值过低。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现有13个海洋产业门类, 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海洋产业结构, 但辽宁省目前仅有7个产业, 像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洋保健食品等以高知识、高技术、高智力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产业”尚未形成, 产业门类发展不齐全。在各海洋产业内部还存在粗放型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现象。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重复投资和渔业劳动力的过度集中, 造成了资金投入的重复和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2. 海洋渔业快速发展, 但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海洋渔业是辽宁省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 具有传统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基础。2005年, 全省水产品总产量228 057 t, 已形成近海渔场面积449 302 hm2, 海参、海蜇、河豚、海蟹等精品渔业养殖总规模达22.7 hm2, 产量约156万t, 产值164亿元。名优品种育苗规模扩大, 共育大菱鲆400万尾, 牙鲆苗1500万尾, 河豚鱼苗1 200万尾, 海蜇苗4亿头, 新品种的引进规模也持续扩大。但辽宁省海洋渔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004年辽宁省渔业三产的比例为56∶20∶24, 多年来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主体的格局一直未得到改变, 渔业一产比重过高将制约渔业二产和三产的发展, 同时也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和捕捞效益的低下。渔业科技投入不足, “十五”期间辽宁省渔业科技投入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 但总量不到2 000万元, 与山东每年投入1.4亿元, 浙江每年投入8 000万元, 江苏每年投入6 000万元相比, 差距较大, 科研投入不足制约了海洋与渔业科研的发展。渔业科技落后导致辽宁省捕捞渔船还未全部机动化, 助渔导航、探鱼和通讯设备比较落后, 渔业信息化进程缓慢, 渔业生产多以近海生产为主, 渔业养殖品种单一, 精品渔业和观赏渔业规模不大。水产品加工链条短, 还只停留在作为食品的低层次上, 对低值鱼虾的利用程度低, 对作为海洋药物原料的海洋渔业资源利用远远不够。同时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老化、保鲜、加工技术落后, 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3. 海洋科研力度不够, 科技开发总体落后
辽宁全省共有海洋水产研究所22家, 教育单位3个, 水产技术推广单位69家, 科技对渔业贡献率达到60%。但辽宁省海洋科研领域较窄, 主要科技成果集中在海水渔业养殖和渔业新品种繁育方面, 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核心技术缺乏, 科研领域仍属“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 真正的原始性创新很少,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少, 成果产业化能力也很薄弱。新兴技术研发落后导致辽宁省海洋生物医药业规模过小, 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高科技含量产业尚未得到发展,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等高新技术远低于国内先进水平。海洋新兴科技开发落后必将限制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 以新兴的、利润空间巨大的海洋药物研究为例, 由于科技水平跟不上, 辽宁省海洋医药产业发展受到巨大制约: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 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药物开发偏少, 海洋新药十分罕见, 创新有待加强。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海洋高科技开发利用落后和效益低下制约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辽宁省海洋经济与沿海各省海洋经济对比分析
2004年辽宁省海洋产业经济产值在沿海11个省市中的名次总体靠后, 海洋经济总产值位于第七位。从三产比例来看, 辽宁省优于海南、广西、山东三省, 但总产值不及山东省。辽宁省最发达的海洋渔业经济产值排在第五位, 海洋运输业产值排在第七位, 盐业产值排在第二位, 但与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差距巨大, 船舶工业产值位于第八位, 强于广西、天津和海南。辽宁省原油产值在具有原油开采能力的省份中也是较低的。2005年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辽宁省不及山东省的一半;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辽宁省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亿t左右, 与上海港4亿t的吞吐量还有一定差距;海洋油气业产值辽宁省为79.7亿元, 不足广东省的1/4;海洋化工业产值天津市达到114亿元, 而辽宁省海盐和海洋化业两项产值为25.34亿元。相比之下, 辽宁省海洋经济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经济产值总量过小, 没有形成自己的海洋经济强势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产业规模不大, 带动效应不足,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海洋资源开发水平低, 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辽宁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层次较低, 与沿海海洋经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
二、辽宁省海洋环境现状
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人类诸如海洋渔业养殖、海上石油开采等经济活动的干预, 加之渤海本身特殊的地理特征, 导致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结构破坏严重, 近年来赤潮频频发生, 而且面积越来越广, 危害越来越大, 已经严重制约了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一) 清洁海域面积减少
2005年在辽宁省所辖6.8万km2海域内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5 070 km2, 比上年减少3 580 km2,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 200 km2, 比上年增加1 180 km2。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部的双台子河口至辽河口、鸭绿江口和大、小凌河邻近海域, 由于大量的陆源污染物的持续排放, 已使这片海域成为全国海洋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之一, 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鸭绿江、大洋河口和大连湾也同是重点污染海域。部分增养殖区邻近海域环境恶化, 适宜养殖的水域面积继续缩减, 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降低。
(二) 海域赤潮污染严重
港湾、河口区、海水网箱养殖密集区附近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引起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海水富营养化以后导致水体溶解氧降低, 生物物种单一, 赤潮是富营养化最严重时结果。近年来由于赤潮爆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根据《2006中国渔业年鉴》统计结果, 2005年, 辽宁省渔业产量总量损失85 774万t, 其中由于包括赤潮在内的各类污染导致的损失49 756万t, 经济损失15 066万元, 2004年由于各类污染导致经济损失21 252万元, 2003年18 690万元, 其中大部分损失是由赤潮所致。赤潮藻类在历史上一般为无毒性的种类, 但近年已发现有毒赤潮并呈增加趋势, 1998年辽东湾发生有毒赤潮, 2004年, 渤海湾又发生大面积有毒赤潮, 赤潮已经在数量和性质上发生变化。
(三) 空间资源减少
近30年来, 围海造地、盐田虾池、海岸工程兴建等, 导致岸线短缩, 海岸初始形态改变, 对生态化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岛坨礁数量骤减, 辽宁全省沿海面积大于500 m2以上的岛屿原有506个, 目前500 m2以上的岛屿只有287个。近年来, 盐田和虾池等开发活动使全省的滩涂面积在逐年减缩, 辽河苇田由原来的10.67万hm2减到不足4万hm2, 双太河至大凌河湿地资源已有不少已转化为盐田和虾池, 营口、庄河、瓦房店、丹东、普兰店等滩涂萎缩现象也很普遍。辽宁原有海湾36个, 据不完全统计, 因为开发活动, 海湾水面束狭, 有些海湾已名存实亡, 现保持原有完整性的海湾有32个,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型。
(四) 海洋资源开发无序,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由于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长期受资源无价观念的影响, 资源消耗成本并未计入总成本, 海洋开发企业或个人经济效益与海洋资源消耗量脱钩, 资源浪费严重, 环境遭到破坏。盲目开发活动, 使包括湿地、海滩、咸水、沼泽以及依靠其生存的动植物在内的海岸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甚至破坏。不切实际的围垦, 任意建造海岸工程, 随意挖沙采石, 乱砍防护林, 大量的湿地沼泽被添满, 造成海岸后退, 水土流失, 加剧了海岸的侵蚀, 海岸以每年2~5 m的速率向后侵蚀, 最大年侵蚀率达到10 m。绥中沙岸侵蚀率每年1~2 m, 海岸原始形态受到严重破坏。目前辽东湾东西两岸海滩逐年萎缩, 沿岸堤和水下沙脊高度降低, 破坏了鸟类、鱼类等栖息、繁殖场所, 破坏了自然替代的过程和海滨地区的生态平衡。
(五) 海洋生物资源减少, 个别种类衰竭
由于人们对渔业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保护, 在产量指标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不顾资源的现状, 盲目无序无度开发。一方面使传统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 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生态平衡的破坏。据专家介绍, 渤海湾可捕量仅为30~50万t/a, 而实际上近年来捕捞量都在130万t以上, 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单网渔获量由1982年的50.4kg, 下降到2000年的5.017 kg, 下降了9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 辽东湾对虾年产量最高达到3.4万t, 80年代后呈逐年减少趋势:1981年为1.6万t, 1982年为0.5万t, 1983年为1.4万t, 1990年为0.38万t, 1993年为0.13万t, 以后基本消失。从捕获物看, 呈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趋势, 如口虾蛄、鯷鱼、贝类等。渤海原有鱼类116种, 现在减少到60余种, 一些名贵品种如带鱼、真鲷等几近绝迹。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和谐发展对策
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既对立又统一的。首先, 海洋环境承载力有一定阈值, 如果不加控制的向海洋中排放废弃物, 超过海域自身的净化能力时, 就会酿成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这势必要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 当环境受到威胁时, 政府的资金投入就要分散, 原本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可能要用于环境保护上,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最后, 两者虽然是对立的, 但在本质上却是统一的, 海洋环境保护是基础, 海洋经济发展是目的,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有环保意识进而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反过来, 海洋环境的优劣又影响海洋经济效益的大小和发展的持久性。所以, 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辽宁省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和谐持续发展, 其主要对策如下。
(一) 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 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一直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 应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 特别是发展起点高、能耗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产力, 海洋产业的优化和提升必须以海洋科技为依托。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 增加科技投入, 激励科技攻关, 着力把低层次、粗加工的渔业向高层次、精加工的方向发展, 使传统产业新兴化, 新兴产业纵深化, 未来产业超前化, 倡导科技创新与生产工艺创新, 开发利用高新科技与高效成果, 重点扶持新兴海洋产业发展, 建设新兴海洋项目, 逐步形成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 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发挥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产出方面的作用, 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和推广, 从而优化配置, 促使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和谐发展。
(二)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加强海洋科研能力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增加科技兴海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加强对海洋环境自净能力、交换能力和纳污能力的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及生态效应研究;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模式研究;辽宁近岸海域生态保护、整治与修复技术研究;近岸海域养殖环境的污染控制机理研究;海洋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研究;高新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开发研究;海洋环境灾害的监测、预测和评价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研究等, 通过科学研究加深对海洋经济影响海洋环境机制的认识。实施海洋人才战略, 强化和扩大各综合大学涉海院、系建设, 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海洋产业大军。促进海洋产、学、研一体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海洋研发中心, 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合作, 提升海洋科技研发水平, 提高辽宁省海洋科技的总体素质和水平。
(三) 加大海洋环境执法力度
辽宁省涉海部门管理上协调度不高, 不同政府部门依据单一资源和单一目标通过法律、规定, 分别管理海岸带范围内的不同事项, 海洋部门不上岸, 环保部门不下海, 综合管理、宏观调控薄弱。海洋环境监管执法不严, 对企业不合法排放行为没有有力的管理措施, 抽查、监测频率不高, 对危害海洋环境的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的遏制。应加强海洋法制建设, 依法管海、合法用海。建立专门的海洋环境监管机构, 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巡查和执法力度, 防止船舶和海上油气采集输送污染、海岸及海洋工程污染。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 特别是加强对重点河口、港口、重点海域、重要渔业水域以及赤潮的监测能力, 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 加强对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倾废区的管理, 开展对主要海水浴场的环境监测并发布海水浴场环境预报等。
(四)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教育
维护海洋环境单靠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带动公众的广泛参与, 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和海洋知识水平。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 生活垃圾填海, 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 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损害。据2005年对沿海8个重点排污口和85个一般排污口的多项目、高频率监测结果显示, 63.9%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 环境污染严重, 水质达不到海洋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这与沿岸企业的超排, 偷排, 不达标排放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要通过各种层次和各专业领域的培训、教育和交流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 增强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传统的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 取而代之为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仅要着眼于保护当前和当代人的环境, 更要注重未来和后代人的利益, 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正确的战略意识,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蔡静, 赵光珍.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初步探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 25 (2) :16—19
[2]王军, 郝玉, 龙江平.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 2006, 25 (1) :86—92
海洋保护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