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女性观范文
病态的女性观范文(精选9篇)
病态的女性观 第1篇
1身体观的基本概述
1.1身体观的性质
1.1.1历史阶段性
在社会中,性别观念的形成,除了与生物基础有关之外,还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身体的要求。而人们对于身体要求的历史性变化, 使得身体观这种观念得以诞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知等方面的变化,身体观也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生理功能和生理结构,而是由于文化变迁、社会发展、人们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身体观[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身体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进而引发了身体观的变化。
1.1.2文化差异性
在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的情况下,身体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欧洲历史上女性的束腰、中国历史上女性的缠足等。这些极端的身体改造和装扮形式,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需求。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观,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束腰和缠足都是不同文化下对女性身体观的炫耀,体现出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男性心中建立的评判女性身体价值的标准。
1.2身体观的维度
在人类的身体方面,除了物质性以外,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性。涂尔干认为,人具有两面性,分别为普通的生理性身体以及高层次的社会化、道德化的身体。而道格拉斯认为,是由文化决定的身体的自然性表达,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2]。在当前对于身体观维度的相关研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分别为身体的生物、社会、精神属性。在生物身体观当中,将身体看作物质客体,认识了身体物质基础,体现了身体认知的科学性。其中主要包括系统机能、 能力水平、生理机制、解剖结构等方面。在社会身体观当中,体现出身体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作用。社会的不同,使得身体也具有了不同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身体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最初,不同的性别分工产生与家庭当中,随后发展到社会上形成了性别差异的社会分工。审美身体观体现出了外在的文化,它是一种价值关系,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价值关系始终具有很大的影响。
2女性身体观和女性体育
2.1女性身体观
在女性身体观当中,存在着本质论和建构论两种观点。其中, 本质论认为,女性的身体是在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是固定不变的。而建构论则认为在生物身体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在社会中,理性、力量、坚强等特征被看作男性身体的主导,而依赖、被动、软弱等特性却被认为是女性的物理性质所决定[3]。在建构论当中,认为女性所具有的气质特性,是由社会建构所产生的。 虽然身体具有官能、生理和生物基础,但是,同样也具有社会性,并且不会超越历史和文化。在身体范畴中,女性主义者将女性身体独立出来,并不是只对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身体差异进行强调,否则就会陷入本质主义的陷阱。人们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男性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差异,而并不是完全基于生理结构的不同。
2.2女性体育
体育活动的媒介是身体,其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社会文化中,身体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体育是一种人体文化方式,其特征为竞技性。基于历史的实践,使得女性体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同的女性话语,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产生的[4]。基于不同的女性话语,女性对自身不同的社会行为和性别角色进行塑造,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女性体育。女性体育具体指的是以女性的身体活动为基础,通过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最终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因此,女性体育的作用对象就是女性身体,方式是女性身体活动,目的是改造女性身体,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严格来说,女性体育也属于一种社会性质的文化活动。
3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的女性身体观之下,逐渐形成了女性体育。不过, 既然女性体育是一种文化形式,因此档期逐渐发展成熟的时候,就会产生能相对独立的文化品质,从而反过来影响女性身体观。在女性身体观和女性体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当中,可能是融合、认同与适应,也可能是对立、排斥与冲突。因此,可以说,在女性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当中,女性身体观对其有直接的影响[5]。由于前文提到,女性身体观可分为三个维度,因此,其对女性体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能够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1生物身体观
女性的生理功能和身体构造是客观形成的,不过,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的认识会不断发生变化。不单单局限于生理机制、系统机能、解剖结构等方面,同时也包括了身体能力水平。因此,对于女性身体观的理解的不断变化,对女性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3.2社会身体观
在社会中,身体不同的社会功能,是由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所赋予的,而对于社会中两性的不平等地位,则是通过性别差异的不断制造所保持的。因此,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基于社会化的力量,两性的生理差异得到了强化,使得两性的界线进一步划清, 最终形成了性别化的社会秩序。对于女性体育来说,这些观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3.3审美身体观
在社会当中,文化对女性的身体美,是通过审美身体观加以体现。因此,女性的审美身体观,对女性是否决定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参加何种体育活动,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女性审美身体观的转变, 也影响着女性体育的发展。
4结语
女性身体观是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观念,而女性体育是一种针对女性而言的体育活动。由于二者都与女性身体共同发生作用,因此,在女性身体观和女性体育之间,也存在着直接的互动关系。在实际发展中,女性身体观会对女性体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决定了女性体育发展的方向。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女性身体观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其对女性体育的影响, 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摘要:在女性对自己进行价值判断、情感态度、身体认知等过程中,女性身体观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女性的身体是女性体育的对象,手段为身体活动。女性体育属于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以改造身体、全面发展为目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但是由于两者都是作用于身体,因此,女性身体观会对女性体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女性体育来说,女性身体观具有动力、规范、导向的作用。在女性身体观的限定框架中,女性体育的发展也会与女性身体观产生一定的矛盾。
《水浒传》中的女性观 第2篇
《水浒传》的主题表面上是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替天行道,对英雄的忠义的赞扬,实际上是权力的争夺。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都是被当时的律法所不容的罪犯,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拉帮结派与当时的统治阶级争夺权力。他们以“忠义”为口号,广结天下无路之士,以“替天行道”为旗帜攻打他人领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声威。为了有一天得到朝廷的赦免,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对于女性,他们就表现出极其的冷淡,甚至歧视。
我想主要是封建女性地位低下的观念影响着,还有就是红颜祸水的意识根深蒂固。历史上的西施、褒姒、杨玉环等给他们以警告。我觉得这两点是使水浒英雄对女性冷漠的原因。他们要建功立业,一直以“兄弟为手足,女人为衣服”的口号凝聚力量。在他们眼里,要成大事肯定是男人的作用,女人不但起不了作用,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还会牵制甚至毁了男人。
《水浒传》中表现的是对女性的歧视。小说中涉及的女性极少,而多以反面角色来塑造。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女英雄”其实也是些“恶女”,如“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和“母大虫”顾大嫂等。另一类是“出墙红杏”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卢俊义之妻贾氏等。这两类人物都塑造成反面人物,出墙的红杏不用说,违背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在当时虽说是有反对封建伦理束缚,追求个人欲望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要遭受人们否定的。她们不是贞洁烈女,不符合贤妻良母的标准。而扈三娘虽然美丽能干,但是她身上也存在问题。梁山好汉杀了她的父兄,她确投了梁山,还拜了宋江的爹为义父,这是不孝。他先前已经许给了祝彪,却又嫁给了矮小、低能、猥琐、好色的王英。可见她的所作所为何以当“女英雄”。孙二娘先前以做人肉包子为生,视为女魔鬼。王婆和阎婆也不是什么好人。由此可见,《水浒》里面的女性是作者否定的对象。
值得提出的是关于红颜祸水的具体体现和水浒英雄对女性冷淡憎恶的原因。从水浒中几个重要的英雄被逼上梁山可以见出:鲁智深是为了保护弱女犯了事;宋江因阎婆惜走投无路;林冲也是为了妻子被逼上梁山;武松也是杀了潘金莲犯了罪;卢俊义、杨雄等也是杀妻上梁山,燕青、石秀也随之上梁山。可见,是女性导致英雄末路。虽然,有些是因为丈夫对妻子的冷淡,使之红杏出墙,有的是
保护女性而走上犯罪之路,但都因为女性。所以,我认为水浒中的英雄对女性的漠视多多少少是因为这些教训,在他们心中形成的红颜祸水意识更加深刻。
在《水浒》里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甚至真正平等的爱情也没有。要说潘金莲与西门庆那不是爱情,只是欲望使然。潘巧云与裴如海也是因为杨雄对她的忽视所致,否则,对于做官的和做和尚的,你说她会爱谁?我想一般正常的女人会选择杨雄。阎婆惜独守空房,何来爱情之说,换句话说,宋江不是谈情说爱的人。王英与扈三娘,我们可想而知,一个好色之徒,而二人相差甚远,又是宋江这个梁山第一把手做的媒,要说有爱情也太牵强附会了。
值得提出的是林冲与妻子,我想更多的是一个重情重义而顾家的好男人,一个严格遵守纲常伦理的贤妻良母,要说有爱情也是说得通的。《水浒》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浪子燕青和名妓李师师,虽说他们之间没有真正地表白出来,但是我还是看出了他们彼此间都有一段朦胧的情思。他们身份不同,一个是名妓,身份虽低贱,但是当时皇帝常召见;一个是梁山好汉,因恩义要随义父出生入死。李师师仰慕燕青的英雄气魄和多才多艺,爱上他是可以理解的。燕青身份也不高,虽为卢俊义的义子但也没有多高的身份,在梁上好汉排行榜中也稍后。他这个年龄,对于这个美丽娇艳、多情多义而仰慕自己的女子,不可能不动心。但是他有未完的事业,今后生死未卜,他不能接受这个女子,至少现在不能。所以他虚报了自己的年龄,认李师师为姐姐。有人说,燕青只是在利用李师师,不可能对一个地位低贱的妓女动感情,我个人觉得这是说不通的,以燕青这种性情中人的个性和为人,不会这么做的。就算开始有一点,但后来也被李师师的气质和才情折服。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我们可以读出来的。我认为《水浒》里最美的感情反而是这一段,不能说有利益上的冲突,也不直白,却是很清澈纯粹而含蓄朦胧的。
原著里的结局是燕青浪迹天涯,李师师没有交代。他们是否在一起便成了迷,因为李师师的出现是为了塑造梁山英雄的需要,现在梁山散了,她的作用就结束了,作者便不了了之。新旧电视剧里,现代人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进去了,暗示他们在一起了,观众自然都希望这个结局,可这毕竟不是原作者的结果。
林冲娘子受到高衙内的调戏,最后死了。作者没有在她身上多加着笔,而是以她的遭遇来写林冲被逼一步步走上梁山的结果。她的作用就是个催化剂,所以她不是作者歌颂的对象。李师师虽美却出生风尘,自然就有一些遗憾,她的形象 2
就有所弱化。
上面所述的《水浒传》里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是我从这部小说中解读到的。除此之外,我还要从历史和作者自身原因来加以深入分析。
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反元起义队伍。从中可见,他对元朝的统治极其不满,可能是因为民族大义(元朝统治者是入侵的蒙古族),也可能是因为元朝后期的腐败政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说他对宋朝甚至唐朝的故国怀念情节。所以,《水浒传》的故事背景为宋朝。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远在男性之上,可后来男性地位超越了女性,成为主宰者。封建社会一直用纲常伦理压制女性地位,可到了唐朝,武则天再次把女性地位提到了封建社会最高时期。武则天弄权虽有政绩,可是让男性内心痛恨,不合纲常。于是,当武则天的时代结束后,女性自然还要被打压,特别是杨玉环的出现,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她被吊死在马嵬坡,人们对女性的祸国殃民深恶痛绝。女性地位也就一天天被降低了,后来被裹足为取悦男性就是地位降低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朝时,男性压制女性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对作者来讲,宋灭了,蒙古族的铁骑踏破了汉人的江山,建立了元朝。施耐庵痛恨这个入侵的外族,所以他参加了反元的队伍。像他这种重视汉人血统的人,有民族大义,接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化,自然也痛恨女性的祸国殃民,压制女性的地位。所以《水浒传》中的女性地位低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病态的女性观 第3篇
女性主义 (fem inism) , 亦称女权主义。其发展从19世纪中期开始至今经历了三个浪潮。20世纪70年代, 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 为女性主义的深入探讨打开了思路。70年代中后期,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 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 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在巴斯内特、西蒙等人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 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 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 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积极的力量。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在于探讨女性主义翻译在翻译策略上挖掘文学翻译的女性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而实现其男女平等的政治诉求。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察翻译中的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它颠覆了传统译论中原文与译文的主仆关系, 瓦解了传统译论关于译文要忠实原文的观点。女性主义观认为, “翻译是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 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
二、西蒙与身份认同
谢莉·西蒙是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文化专家。她是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有影响的声音。代表作《翻译的性别:文化认同和政治交流》 (G 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 ission, 1996) 成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广为阅读的著作。
20世纪70年代, 欧美女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 它从政治、文化以及文学途径全面进入了人文社会学科。8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文化转向”, 更加为女性主义翻译观在理论上作好了准备。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结合, 是人文与社会思潮作用下的结果。西蒙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 指出翻译的衍生性和女性的从属性, 在历史上的低下地位都是一种建构。她曾借用哈伍德的话说自己:“我是一个译文, 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要揭示这样的一个扭曲的建构过程, 即用忠实与不忠实来看待女性与翻译, 以及在描述女性时使用的歧视性词汇。
在传统译论中原作和原作者在创作方面是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原作者创作新的意义和文本, 因为是生产的, 译作和译者依赖于原作和原作者, 在翻译中不能自由发挥, 因而是依赖的, 被动的。译作由原作规定, 译作的内容是必然的。同时传统译论认为, “译者在本质上不是创作, 只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复制, 因而是生殖的。”这样女性和译者成为了社会文化中有缺陷的代名词, 其地位低下可见一斑。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这种思维定式的约束, 在欧洲, 妇女首先是通过翻译再进入文学界的。西蒙赞同斯皮瓦克的观点, 即性别像其他文化身份一样, 是身份与经验的构成因素, 是由社会意识和话语而建构的。
三、他者与翻译
男性把女性看成自己的他者, 而女性译者所做的就是试图颠覆“他者”的形象。妇女必须摆脱男性主观性语言, 才能找到成为自身的自我。
后殖民主义者霍米·巴巴在讨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时, 对这一方面有过较深入的探讨。巴巴在讨论后殖民文化身份时引出了“混杂性”这一概念, 并指出在第三空间的混杂文化中, 主体身份是不稳定的, 翻译不仅仅是模仿原文, 而且还置换原文。由于长期被主流文化主宰而处于从属他者地位, 后现代、后殖民的女性和译者没有认同感又缺乏本原本质特点, 只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碎片。但同时, 他者的碰撞和杂交蕴含着张力和生机, 而女性译者处在了这种交流的碰撞的中心。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完成一种破旧立新的话语变革。它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切入点, 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 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 探讨了性别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向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发出了挑战, 逐步促进了20世纪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Simon, 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6.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 第4篇
王晨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情史》中的古代女性婚姻贞节观 第5篇
摘要:本文以《情史》文本为基础, 围绕冯梦龙的“情真情教说”, 说明他编纂通俗小说的目的在于用真情感动世人, 重点阐释古代女性婚姻恋爱中的贞节观。从中体现冯梦龙“情真不可废”的观点, 以及强调“情”是万物的本源, 宇宙的核心的看法。
关键词:冯梦龙,《情史》,婚姻,贞节观
参考文献
[1]、冯梦龙:情史·张倩娘[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132
[2]、冯梦龙:情史·吴兴娘[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139
[1] (明) 冯梦龙:情史[M], 湖南:岳麓书社, 1986.9
[2]付承洲:冯梦龙与侯慧卿[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4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
《水浒传》的先进女性观探究 第6篇
一、先进女性观的表现
(一) 女英雄的出现
古代文学中涉及女性的作品中或塑造贤妻孝女, 或批判红颜祸水, 以英雄形象出现的女性并不多见。而《水浒传》第一次塑造了一批女英雄, 将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这三位女性列入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中, 让她们与男子一起替天行道, 体现了很大的进步。如“母夜叉”孙二娘开着祖传的黑店, 在孟州道十字坡卖人肉包子, 就已经显示了她的不凡。当武松在大闹孟州道后, 孙二娘、张青劝武松到附近一个二龙山去落草, 投奔鲁智深和杨志, 这里边就看出了孙二娘的见识。为了让武松掩盖金印, 她否定了丈夫张青的贴膏药的方法, 提出利用头陀的衣服, 这样就成功地改变了武松的身份, 使武松免除了一场灾祸,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和男英雄一样, 侠肝义胆, 武艺高强, 怀有一颗惩奸除暴的善心。她们壮大了梁山起义部队, 有时甚至起到了男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 作者能够描写出这样一群女性无疑是一种突破, 在一定程度上和封建社会倡导的男强女弱的社会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对英雄女性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二) 女性婚姻观念的改变
封建社会的妇女观一直有着“从一而终”的认识, 即便是丈夫死了也绝不能改嫁, 否则就是失节。然而, 《水浒传》关于改嫁问题却是比较开明的, 并不赞成那种残酷地摧残女性的肉体和精神的守节行为。这从“一丈青”扈三娘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如果从封建礼教的观点来看, 扈三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不孝不贞的女子了。梁山好汉杀了她的父亲和哥哥, 而她却认宋江的父亲为义父, 这已经是不孝了;随后在宋江的撮合下同王英结合, 她应该不从才能表现她的节烈, 因为她父母已经把她许配给了祝家, 祝彪死了, 她就应该为之守节, 这才是传统道德所容许的, 否则便要背上“不贞”的罪名。但是, 《水浒传》却完全不是这么认为, 宋江成全一丈青的婚事, 不是违背封建传统的罪人, 而是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功臣。这种重视人的天性, 同情和容许妇女改嫁的观点, 较之封建女性观是一大进步。
(三) 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
传统女性观强调男尊女卑, 妇女只能依附于男性。而《水浒传》在叙述英雄好汉的壮举之间穿插的一些夫妻、家庭、爱情生活的描写, 都表现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如顾大嫂与丈夫孙新的关系中, 顾大嫂在家里的地位要高一些, 家中大事都由顾大嫂做主, 孙新也很少违背顾大嫂的意思。在救解珍、解宝兄弟的过程中, 整个过程都是顾大嫂在出谋划策, 运筹帷幄。她重情重义, 明辨是非, 侠肝义胆, 敢作敢为的形象跃然纸上。
正是在这种家庭关系中, 可看出《水浒传》的女性观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挑战和与传统女性观的对立。在男性拥有至高权的《水浒传》中, 妇女地位的这些微妙变化, 都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先进女性观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虽然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 但是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市民文化兴盛, 大城市多有“瓦舍”、“勾栏”, 演出各种技艺、戏剧, 歌楼妓院也更加繁盛, 有了多样性的生活形态, 社会思想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 产生了一些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这些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这部主要反映市民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者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 也因此要求摆脱落后的封建道德伦理关系。
(二) 个人因素
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 会使作者的思想不断发展变化, 表现出一些进步的、开明的、反传统的观点, 如《水浒传》中对妇女婚姻自由的支持和对下层妇女的尊重等。在与传统女性观的对比中, 体现出以往作品所没有的先进性。
细读《水浒传》, 其中的女性角色绝非可有可无, 而是作者为表现全书主题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表现和原因我们可看出《水浒传》中女性观点的进步, 这不仅是作品艺术魅力的又一亮点, 无疑也是社会的进步, 对后世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要:《水浒传》既塑造了无数勇猛豪爽的梁山好汉, 也刻画了许多有思想、有性格的女性形象, 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水浒传》中有关女性的描写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观, 虽然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时代色彩, 但同时也具有同时代其他作品所没有的先进性。本文将从表现和原因两方面探讨《水浒传》的先进女性观。
关键词:《水浒传》,女性观,先进,对立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2]任定华.论《水浒传》笔下的女性世界[J].科技信息, 2008 (14) :211-212.
[3]谭志斌.《水浒传》中女性的婚姻观探析[J].名作欣赏, 2012 (17) :38-40.
《荆棘鸟》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解读 第7篇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 在西方文坛被誉为继《飘》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从帕迪携妻子菲奥娜及全家从新西兰迁往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继承姐姐玛丽的遗产开始, 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男主人公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描绘出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三十多年过去, 《荆棘鸟》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仅在于小说中祖孙三代人各具特色及内涵的爱情, 更在于她们虽然在男权统治下饱受压迫, 但却依然能够亲近自然, 努力守护内心的自我, 与命运, 社会不断抗争。
生态女性主义 (ecological feminism) 最初是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认为女性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所在, 社会对环境的破坏也会引起对女性的迫害, 而西方的价值二元论却将男权文化处于主导地位, 强调人与自然, 女性与男性的对立, 从而实现父权制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统治 (曾繁仁, 2009)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 自然与女性或多或少都摆脱不了被压迫的悲剧命运。但是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抗争。只有消除女性被掠夺和被压迫的二元思维方式和等级观念, 人与自然, 男性与女性才能够和谐共处, 如此才有可能创建出长久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类社会 (汪柳花, 2013) 。
2《荆棘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说一开始便讲述了在古老的凯尔特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说的是一只鸟儿, 一生只唱一次, 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优美动听。从离开窝巢的那一刻起便寻找荆棘树, 直到如愿才歇息下来将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 在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唱出最美的歌声, 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的歌声 (考琳, 2007) 。这荆棘鸟的传说已不知不觉将读者引入大自然中, 去发现其中的绿色, 去聆听其中的美妙歌声。
《荆棘鸟》中不乏对德罗海达牧场那片荒凉土地的细致表现和自然描写。小说中, 我们可以从气候, 土地, 牧场, 玫瑰花和草等的描绘中去感受自然。德罗海达的牧场则是自然的代名词, 它接纳人类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当梅吉看清对她不闻不问的丈夫—卢克, 决定离开他重新开始新生活时, 她想到的归宿便是德罗海达牧场。“德罗海达, 德罗海达!魔鬼桉和懒洋洋的、高大的花椒树上, 翻滚着嗡嗡叫的蜜蜂。畜牧围场和乳黄色岩石的建筑依然如故, 迥然一色的绿草坪围绕着大宅。花园里盛开的花卉, 香罗兰和百日草, 紫苑和大丽花, 金盏草和金盏花菊花、月季花、玫瑰花……明妮和凯特跑了过来。有力的胳膊拥着她, 就像链条缠绕着她的心。德罗海达是家, 这里就是她的心脏, 永远是” (考琳, 2007) 回到德罗海达, 梅吉可以带着自然赐予的力量重新认识自我, 抛弃烦恼, 去发现自然界中单纯的美。即使澳大利亚独特的气候特征与环境需要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但这也是大自然赠予中的一部分。“好年景能下10到15英寸的雨水, 坏年景降水就会少于5英寸, 也可能滴雨不下”, “冬天干旱, 夏天就没有雨水, 茂盛的没膝高的草在炎炎烈日的照射下变成了茶褐色, 甚至连片叶心都蔫了” (考琳, 2007) 等, 这也让读者看到人与自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一个被仁爱包围的自然界, 将会成为人类的力量之源, 如此, 人与自然才能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图画。
3《荆棘鸟》中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
小说中祖孙三代的爱情多多少少都映射出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女性所承受的压迫。生态女性主义力图消除对女性的偏见与压迫, 并且建立一种无男性偏见的实践和理论 (吴琳, 2014) 。这与我们说的“男尊女卑”有相同的根源, 即剥夺女性的话语权, 进而剥夺他们的自由和地位。凯尔特人传说中荆棘鸟毕生寻找的荆棘在《荆棘鸟》中, 便化为一群女性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
克利里家族中, 受父权制压迫的女性是菲奥娜。菲奥娜聪明睿智却总是沉默寡言, 这与她少女时代爱上有妇之夫帕吉汗的经历息息相关。虽然她生下了私生子弗兰克, 但帕吉汗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没有选择她。最终她不仅被自己深爱的人抛弃也被自己的家族所嫌弃。无奈中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帕迪, 从此过上在父权制社会里称得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所有孩子中, 她最上心的还是弗兰克, 这种关心给了她爱情的延续, 也让这种代价变得更为长久, 最终成为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女主人公梅吉则是整个家族中的第二只荆棘鸟, 插入她胸膛的荆棘是她爱得深入骨髓的拉尔夫—一个一心只想要成为红衣大主教的神父。他对拉尔夫的爱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不论是迫于天主教的教规教义还是迫于拉尔夫心中对于男性地位, 前途和荣耀的追逐, 这份情感都注定成为悲剧。在被拉尔夫拒绝后梅吉冲动地嫁给了卢克, 却发现卢克只是与拉尔夫外表相似。离开卢克之后的梅吉决定同上帝争夺拉尔夫, 却只是拉开了另一个旷日持久的悲剧的开端而已, 而这个悲剧以她与拉尔夫的孩子——戴恩的死为结尾。
4《荆棘鸟》中女性的抗争与觉醒
生活在父权, 夫权, 神权文化体制下的菲奥娜也追求过心中的真爱, 她坚强地生下与帕吉汗的私生子弗兰克, 这一切却不得不止步于帕吉汗为了追求仕途而抛弃自己之后, 父亲为了社会习俗而阻拦自己之后, 无奈之中嫁给帕迪之后。与菲奥娜相比, 梅吉不只是简单地追求, 更是勇敢地反抗和挑战上帝。她对神权的反抗体现在她的思想上:“除了从我身边夺走了拉尔夫。上帝为我做过些什么呢?上帝和我, 我们互相不喜欢。” (考琳, 2007) 在麦特劳克岛上, 梅吉更是用行动来战胜上帝, 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戴恩, 她与拉尔夫的儿子。梅吉的女儿朱丝婷是克利里家族的第三代, 与菲奥娜和梅吉不同, 虽然处于父权制社会中, 但她却通过追求经济, 生活, 思想上的独立来向传统宣战。她没有盲目接受世俗的婚姻, 而是追求自己的演艺事业。她对结婚的回应是“根本不可能!哭天抹泪, 像叫花子似的度过我的一生吗?向某个连我一半都不如, 却自以为是的男人低眉俯首吗?哈哈哈, 我才不能呢!” (考琳, 2007) 她绝不会在自以为是的男性面前放弃自我。相反, 她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中逐渐明确自我意识。
生态女性主义观提倡的是解放生命, 反对压迫, 包括性别压迫。它也反对各种社会统治形式, 支持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 比如女性。它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生态的, 可持续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人类与自然, 男性和女性平等相处, 相互依存, 和谐发展, 共同繁荣 (Karen, 1997) 。《荆棘鸟》的可贵之处在于即使身处父权制社会, 这些女性都不同程度地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努力过, 抗争过, 并且一代胜似一代。纵观整部小说, 从菲奥娜到梅吉, 再到朱丝婷, 他们逐渐对父权话语提出挑战, 与男性的地位也在不断走向平等和谐。这与生态女性主义观的理想不谋而合。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女权运动的萌芽和发展, 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5 结语
《荆棘鸟》体现了考琳·麦卡洛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生态女性主义认为, 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 力图消除父权制的统治, 提倡人与自然, 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的发展观。麦卡洛在《荆棘鸟》中通过描写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在寻找爱情道路上与父权, 夫权和神权文化体制的抗争和挑战, 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广袤的德罗海达牧羊场, 麦卡洛勾勒出一副田园牧歌似的风景画,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实现男性与女性平等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生态女性主义的理想。
参考文献
[1]Karen J.Warren.Ecofeminism:Women, culture, Natur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3]Olga Consuelo Vélez Caro:Ecofeminism:New LiberationPaths for Women and Nature, Exchange[J].2015 (44) 64-82.
[4]吴琳.继承与超越: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及生态学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 2014 (5) :58-63.
[5]考林·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 译.译林出版社, 2007.
[6]汪柳花.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荆棘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 (5) :59-62.
从女性墓志铭看唐寅的妇女观 第8篇
围绕唐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唐寅的文化思想、历史观、文学成就、艺术成就等已引起了多学科、多层面的广泛关注, 但有关唐寅妇女观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就正史而言, 为妇女作传数量很少, 而且大都局限于后妃、公主和恪守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贞女节妇, 墓志铭却不受这种限制。唐寅撰写的墓志铭, 有着固定的格式, 穿插其中的是他认为值得强调和颂扬的女性美德, 而拥有这些美德的女性就是唐寅心目中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对唐寅为某些女性撰写的墓志铭的解读, 探讨唐寅视野中的女性日常生活以及他对女性的理想期待, 以期弥补学界对于唐寅的妇女观研究的不足。
一.充分肯定女性的家庭角色
(一) 孝妇——侍养舅姑尽妇道
“百善孝为先”, 如何侍奉长辈, 能否恪尽“孝”道是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仪礼·丧服》中将“不事姑舅”列为“七出”条件之一, 由此可见侍养舅姑尽妇道的重要性。在绝大部分女性墓志铭中, 我们都能看到墓主“极尽恭敬”、“备极孝谨”, 从而“父母奇爱之”、“得舅姑欢心”之类的词语。正因为对父母舅姑的态度是女性表现妇德、妇道的首要方面, 所以记述墓主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来获得父母舅姑甚至祖父母欢心的笔墨是女性墓志铭中相对较多的一部分。唐寅在《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中写道:“夫子宜之, 有琴瑟之和;舅姑称之, 尽桑梓之敬。”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女性, 不仅要孝顺舅姑, 获得舅姑的称赞, 还要处理好和妯娌的关系, 也是非常重要的。唐寅在《许天锡妻高氏墓志铭》写道:“令人早值家艰, 遄车就聘, 温淑闲静, 与性俱成。历堂仰侍, 由房下抚, 恭舒并得, 非仪靡闻。及乎徬接妯娌, 既云贤妻;外应宾客, 亦称鵩母。”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的明代, 社会上对“孝”的极端强调往往要求女性晚辈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和无原则的顺应, 而很少虑及长辈的贤愚、要求的合理与否。因此, 年轻女性要想获得女性长辈的欢心,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 贤妻——辅助其夫尽妻道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古代妇女在家庭生活中, 除了孝养舅姑之外, 最大的事情就是服侍和帮助丈夫了。所谓“相夫教子”之“相”字, 除了帮助和服侍的意思之外, 本身就含有从属的意味, 暗含着女性从思想到身体全身心无条件地付出。妻子对丈夫的态度要能做到“生能敬夫如宾, 既而服丧如父”, 方能谓之贤。因此, 在明代女性墓志铭中我们看到, 在事夫上, 女性为获得“贤妻”的称号, 在很多方面也要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牺牲, 凡是值得称道的所谓“贤妻”, 在婚姻方面除了“从一而终”外, 对丈夫的小妾, 妻子绝不能有妒忌之心。仅无妒忌之心还不够, 要为夫家子嗣计, 如果丈夫不太主动, 甚至要主动替丈夫买妾, 如唐寅在《吴君德润夫妇墓表》中写吴德润妻子金氏:“有贤德行, 以君允嗣未繁, 为纳侧室陈氏, 以恩礼接遇之, 有姜妫之风焉。”实际上, 明代以前, 虽然丈夫也有纳妾的, 但女子只是容忍而已。如此主动为夫买妾, 在明代以前罕有所见, 在明代则是屡见不鲜。
二.对女性才学的赞赏
“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直都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所谓“妇言”与男性的“立言”完全不同, 它不是提倡妇女著书立说, 而只是要求女性“不必辨口利辞也”。这就从观念上抹杀了妇女展示才学, 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所以明以前女性要么识文断字, 通《孝经》、《列女传》之类, 要么则只字不识。到了明代, 男子对女子接受教育的态度发生了不少改变, “不仅名门闺秀学诗作文, 小户女子也执笔以试, 反映一时之风尚”。在这种风气下, 明代女性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文化水平比前代大有提高, 明代中晚期又要高于前期。而在墓志铭中, 对女性评价标准已不再只是“三从四德”, 而已加入了新的时代因素。所以他们不仅在撰写墓志铭时不避讳女性才学, 反而歌颂女性的学识见解与艺术才能。唐寅在《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中写道:“盛德之后, 必有淑人;积庆之余, 式生良媛。令人蕙质外朗, 不待学于师氏;兰情内映, 自能合于女史。颦笑亦式, 榼纤合度。戴妫淑慎, 日思古人;钟姬明敏, 皆称士女。”在这里, 唐寅热情歌颂了女性的才能、智慧, 批判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甚至把“蕙质外朗”、“兰情内映”、“钟姬明敏”的吴东妻周氏称为“士女”, 这就把女性放在了同文人、士子一样高的地位了。
三.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肯定
传统家庭的分工模式是“男主外, 女主内”, 给人的错觉是男性承担了全部家庭经济生活的重担, 而“奉上、事夫、教子”就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内容。实际上, 迫于生活的压力, 下层人民中单靠男子一人不足以养家, 女性也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经济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传统女性主持家政是不包括“治生”这项内容的, 如何“治生”本来是男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是小脚风行、女子行动不便的明清时代。但是, 从明代女性墓志铭中我们看到, 一个家庭真正意义上的发迹或振兴虽然还是需要由男子当官或经商发财后才算完成, 但在发迹前或平时的家庭维持中, 女子往往能在经济方面发挥她们独特的作用。正是这个原因, “治生”成为了明代女性墓志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尤其是对中下层家庭来说更是如此。一些在传统上无关“妇道”、“妇德”的内容在明代女性墓志铭出现并受到重视, 如对母亲, 明人并不仅叙述其如何勤俭持家、相夫教子, 还把这些在前人眼里所谓的小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唐寅在《徐廷瑞妻吴孺人墓志铭》中写道:“孺人性好纺织, 自庙见而抵于垂老, 几六十年, 自旦至暮, 未尝一日不在筐篚之侧, 虽祈寒盛暑不废也。性禀节俭, 韭盐之外, 不求兼味……又不好佛事, 自信以为修短有算, 祸福有数, 天道不可邀冀得也, 故梵咒之音未尝出口。”天命观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它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富贵也好、贫贱也好, 都是由命运决定的, 人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对自己已经注定的命运做出任何改变, 人所能做的只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徐廷瑞妻吴孺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自信以为修短有算, 祸福有数, 天道不可邀冀得也”, 能有如此见识, 恐怕一般的男子也做不到。“道”在历代都是男人的专利, 有志于“道”是历代传统文人的终极追求, 而唐寅把其岳母一生的点点滴滴竞归于“知天道”, 这实际是把女性放到同男性一样高的地位了。
四.新颖的夫妻观
在中国古代社会评价女性时只对其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方面的赞美, 而很少涉及其它。即使是夫妻之间感情甚好, 出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传统信条, 人们也很少在文章中加以明确直白的表达。明朝男女地位虽然也不平等, 但是相对于前代, 女性受到了更多的尊重, 对夫妻之情表现得也更直接。中国是个讲究“礼法”的国度, 是否合于“礼”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尤其对女性更是如此。“礼”还表现在夫妻之间对感情的控制, 因为男人的事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女子过分伤情在古代是很有些让人轻视的。但明人在“情”与“礼”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新变。明代夫妻之间不仅有爱情, 还有友情, 讲究“以妻为友”或“亦妻亦友”。唐寅在《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写道:“夫彩云易散, 玉簪中折。灰酒不灵, 唯睹障中之匣;雨铃兴感, 但留巾上之香。呜呼!天眷有德, 柔者必寿, 顾兹懿行, 不至遐龄, 何哉?得非天爽其信, 神食其言欤?……坤词著功, 周诗咏色, 既且伯姊, 尤饰言容。人称郝法, 尼谈谢风, 才溢珠瑶, 操均寒松。天道无知, 硕人斯丧, 晋使远集, 秦医徙望。香断银炉, 尘流华帐, 宾尞 (僚) 忆惨, 山川增怆。里殒淑德, 夫失良相, 百岁之后, 魂其同葬。”这篇墓志铭既是悼妻亦是吊友, 是爱妻亦是怜才, 把自己对妻子的爱情与友情, 对妻子的美丽与才华的赞美之情, 尽情地抒发出来, 传统礼教的樊篱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一种新型的夫妻观鲜明地表达出来。
由上可见, 唐寅的妇女观既有传统保守的一面, 也不乏新颖进步的一面。原因何在?明代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程朱理学占据着思想领域的垄断地位, 它所宣扬和提倡的封建传统的儒家贞节观已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 从而造就了一大批的贞节烈女, 成为暴虐的宗教信条;另一方面,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西学东进的传播, 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潮已经兴起, 一批进步人士已开始认识到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罪恶, 自觉地宣扬反礼教、反传统的妇女观;社会上的淫秽书籍流行, 纵欲和宣淫的思想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妇女在经济地位上也有所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汇合成强大的反封建礼教的力量, 猛烈的冲击着封建的伦理秩序。在这种社会里, 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共同存在同一个社会, 表现在唐寅的妇女观中的, 就是对这种礼教观念的既保守又叛逆的矛盾性。
参考文献
[1]周道振, 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汪跃.明代女性墓志铭研究[D].上海大学硕士论文, 2006.
[3]杨静庵.唐寅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70.
海明威《雨中的猫》中的女性观 第9篇
《雨中的猫》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旅游期间, 由于下雨不能出去, 丈夫在床上看书, 而妻子在向旅馆的窗外张望时发现了一只猫躲在一张桌子下躲雨, 可等她出去找猫想抱进屋里时, 猫却不见了。妻子回到屋时后则引发了对猫的渴望, 而这时旅馆的女服务员却给她送来了只猫, 文章到这就结束了, 留给了作者无限的遐想。
在小说当中, “硬汉”的形象虽然也一直都贯穿于《雨中的猫》当中, 但海明威仍然把女性渴望独立、渴望自由的愿望尽情的表达了出来, 并且也分析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以及解放女性运动所倡导的女性自由。其实, 我们从海明威的多部作品都能够看到, 他在运用男性的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 也在关注着女性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表现。小说中的美国太太在看到“躲雨的猫”的时候就产生了想要拥有它、保护它的想法, 以及要提供给猫一个自由的家园, 这其实也正是她在家中的地位与她的思想和“猫”的处境是一样的, 在男权的社会当中, 她没有家庭地位, 她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要以丈夫为中心, 她渴望被人呵护, 被人关注, 但是她的丈夫却自始对她都是那样的淡漠, 她的那种无助、无奈通过小说的描述的淋漓尽至, 让人从心底对她产生了同情和怜惜。
二、海明威的女性观
《雨中的猫》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是结合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背景的。作者海明威通过该作品表述了他独特的女性观。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女性意识到自我
小说中的美国夫人发现了躲雨的猫, 其实和美国夫人自己有着许多的相同的地方, 躲雨的猫其实就是妻子自己的化身。猫在雨中没有可以躲藏的地方, 非常可怜, 而且没有人给予它关心和帮助。和美国妻子的处境是一样的, 妻子在雨天呆在陌生旅馆无所事事, 极度的抑郁, 同时和丈夫之间又没有交流和沟通。而妻子对“猫”的同情, 也正是其看到了她自己寂寞、无人关心呵护的困境, 当其想要把猫从雨中抱回来的时候, 也正是其自己的思想的转变, 即想要摆脱其自己的空虚和枯燥, 正是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渴望自己能够独立, 能够和男人一样有同等的地位, 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也体现了作者海明威对女性的同情, 提倡的女性拥有自立、自强的意识的观点。
2. 肯定自我
《雨中的猫》尽管美国夫人没有找到猫, 但是旅馆的老板却对美国夫人很尊重和恭敬, 并且让服务员送了一只猫给美国夫人。这一行为和其丈夫对她的不重视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同时也带给了美国夫人非常大的触动, 让她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意识到自己还是有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这也正是海明威文章中暗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女性, 虽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虽然和男性地位还不一致, 但是其照旧有其存在的价值, 不管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最起码女性自己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 不能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3. 改变自我
猫没有找到, 妻子回到房间, 更加希望能够得到猫, 妻子对猫充满了同情, 其实也是对其自身情况的不满, 其想要借助寻找猫而使自己从精神困境中得到解脱, 尤其是受到旅店老板的尊重之后, 妻子除了想要猫, 还产生了其他方面的想法, 希望通过改变自我, 来更好地展现自我的女性意识和存在价值, 这才是妻子真正想要的。妻子想要改变自我, 改变自身的处境, 来实现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得到和男人一样平等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 可以自由地追求个人情感幸福, 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海明威特有的女性观所要倡导的女性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去改变自我, 实现自我, 做到自尊、自立同时还要自强, 争取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这一点在一战之后, 女性解放运动取得了初步效果里得到了证实, 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选举权、受教育以及工作方面一系列的权利。
4. 希望
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在妻子非常失落的时候, 却意外得到了旅馆老板送的一只猫。虽然这只猫肯定不是躲雨的那只猫, 但是还是带给了妻子希望, 让妻子看到了改变自我的希望, 看到了自我意识觉醒的希望。在当时男权主义的时代背景下, 妻子正是已经开始觉醒的女性的缩影, 她们想要通过自己努力的改变自己的现状;她们渴望她们的需求被男性、被社会所关注, 但是很显然在男权社会制度下部分需求还是不能够完全被真正的满足;海明威通过这部小说很巧妙的指出了女性所想要改变的自我, 但同时又遭受到男权社会限制的矛盾的处境, 而其在小说最后结局又给了所有的女性带来了希望, 并且给所有的女性带来了无限的暇想, 充分表达了作者海明威对女性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建议女性要自立、自尊、自强, 通过自身来改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观点、
三、结语
海明威通过《雨中的猫》描写了妻子和猫的故事, 成功地刻化了一名自我意识正在逐步觉醒的女性形象。整片小说从女性角度用不加任何修饰最简洁精练的话语表达了女性的情感、矛盾、挣扎和渴望, 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从女性最一开始的孤独、无助、不被人重视和理解到女性意识的觉醒, 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改变现状的热切向往, 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处境的同情和支持。同时海明威在小说中非常细微地描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女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 也表达了其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同情和理解, 并且其在文章当中一直在不断的建议现代女性要自尊、自立、自强, 要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对于海明威主要以描写男性人物为主的“硬汉”作家而言, 以及在当时那种男权制的时代背景下如此的关注和重视女性生存状况的独特女性观, 是非常难得的, 也是最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仁敬.论海明威与象征主义[J].外国语言文学, 2012 (01) .
病态的女性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