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精选6篇)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1篇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争光金矿床产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中,赋存于NWW、NNW向断裂构造带内,矿体呈脉状,具有膨缩和尖灭再现特点.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地层为金矿之矿源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岩浆作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源,构造作用对含金热液的流动与迁移提供了通道.该金矿矿床成因为热液-构造蚀变岩型.

作 者:赵广江 候玉树 程富强 ZHAO Guang-jiang HUO Yu-shu CENG Fu-qiang 作者单位:赵广江,候玉树,ZHAO Guang-jiang,HUO Yu-shu(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程富强,CENG Fu-qiang(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有色金属 ISTIC PKU英文刊名:NONFERROUS METALS年,卷(期):59(3)分类号:P618.51关键词:采矿工程 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因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2篇

白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白云金矿床位于青城子矿田外围,产出于白云推覆构造带中,围岩主要为辽河群盖县组的矽线石云母片岩和黑云母变粒岩.主要矿化类型为硅钾蚀变岩型.

作 者:赵鸿志 杨沈生 李辉 ZHAO Hong-zhi YANG Shen-sheng LI Hui 作者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6队,辽宁,铁岭,112001刊 名:有色矿冶英文刊名:NON-FERROUS MINING AND METALLURGY年,卷(期):200925(3)分类号:P618.01关键词:推覆构造 硅钾蚀变岩 矿床特征 成因探讨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3篇

1 地质背景

1.1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中-上统塔木兰沟组(J2-3tm),北东向展布。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相以喷溢相为主。该组岩石喷发不整合覆盖于三道湾子单元(T3sd)二长花岗岩之上,岩石含金背景值较高[5,6,7];白垩系下统光华组(K1gn)岩石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北部,岩石组合为流纹质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凝结凝灰岩、流纹岩、珍珠岩等。厚度变化较大,以爆发空落相及喷溢相为主,覆盖于塔木兰沟组之上。

1.2 侵入岩

区内出露侵入岩主要为晚三叠世三道湾子岩体。单元岩石类型为中粒二长花岗岩。岩体形成在大陆抬升的晚造山阶段,属陆内坳陷型,为“I”型向“A”型过渡型花岗岩,是金矿化成矿前岩体。

1.3 构造

地层展布和岩浆活动主要受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控制,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次级张裂带是矿区内含矿热液运移和定位的有利部位。

矿区内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向,其次为北西向(图2)。地表矿(化)体及蚀变带多为近南北向,北西向构造主要为Ⅰ号金矿带主矿体(Ⅰ1)的容矿构造,长约350m,产状为走向330°,倾向SW,倾角60°~82°。主控矿构造为近南北向,为容矿构造,地表呈舒缓波状,长约500m,总体产状为0~10°,倾向E,局部具反倾特点,倾角53°~70°。另有多条与之平行的次级张裂隙。通过野外地质编录和对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推测在矿区内存在一条右旋性质的成矿后断裂(F),发育在Ⅱ号和Ⅲ号矿脉之间,是一条NW向的破矿构造,断裂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矿床特征

2.1 矿体规模、产状及品位特征

大平南山岩金矿床划分为Ⅰ、Ⅱ、Ⅲ三个金矿带,受控于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带。

Ⅰ号金矿带与Ⅰ号石英—方解石脉带在空间位置上基本一致,受控于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沿走向和倾向都有膨胀和狭缩现象,延伸稳定。矿体均赋存于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J2-3tm)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中,金的载体主要为石英—方解石脉。Ⅰ1号矿体规模较大,是该矿带的主矿体,呈脉状,总体走向330°,倾向SW,倾角55°~78°,地表水平长度350m,南端隐伏于地表以下,向下有变宽的趋势。矿体厚0.58m~5.37m,平均2.14m,厚度变化系数125%,属厚度变化较稳定型。金品位0.50~61.90×10-6,平均6.85×10-6,品位变化系数178%,属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型。

Ⅱ号金矿带位于Ⅰ号金矿带东,矿体数量较多,受控于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沿走向有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围岩与Ⅰ号金矿带一致,金载体主要为石英—方解石脉。Ⅱ1号矿体规模较大,是该矿带的主矿体,呈脉状,总体走向近SN,倾向E(局部反倾),倾角65°~79°。地表水平长度200m,南端隐伏于地表以下,并且有品位变富、厚度变厚的趋势。矿体厚0.60m~3.85m,平均1.85m,厚度变化系数156%,属厚度变化较稳定型。金品位0.67~44.61×10-6,平均4.25×10-6,品位变化系数170%,属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型。

Ⅲ号金矿带位于Ⅱ号金矿带北,产状与Ⅱ号金矿带基本一致。Ⅲ2号矿体规模较大,是该矿带的主矿体,呈脉状,地表水平长度145m,矿体厚0.76m~2.58m,平均1.56m,厚度变化系数116%,属厚度变化较稳定型。金品位0.52~124.10×10-6,平均8.42×10-6,品位变化系数179%,属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型。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工业类型均属含金石英—方解石脉型,其特点为贫硫。按自然状态划分,矿区均属原生脉金矿石。据矿石结构构造可将矿石划分为致密块状石英—方解石脉型矿石、石英—方解石细网脉型矿石、石英—方解石脉角砾岩型矿石,以致密块状石英—方解石脉型矿石为主。

矿石呈灰白色、浅褐色、浅黄绿色,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晶结构、半自形—他形晶结构、包含结构及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细网脉状、晶簇状及角砾状构造。

2.2.2 矿石的矿物成分及主要矿物特征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钛铁矿、黄铜矿及自然金。矿石中非金属矿物以石英、方解石、角闪石、斜长石为主,其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钾长石、钠长石、沸石等。

黄铁矿:是矿石中最主要的金属硫化物,含量较低,多呈半自形晶结构,少量呈自形、他形晶结构,黄铁矿呈正方体粒状,淡黄色,均质性,反射率较高,R=51%,呈棱角状碎屑。与石英碎屑混杂在一起。主要嵌布在脉石粒间,少量产生在脉石微裂隙中,在矿石中呈星散状分布,局部为浸染状分布,未见到黄铁矿中有金粒。

石英:自形—他形粒状,大小一般为0.01mm~0.05mm,大颗粒多呈梳状集合体,表面略模糊;细小颗粒呈长条梳状、细碎粒状局部微碎裂。自然金常沿石英晶隙嵌布。

金:粒状,心形、三角形,反射色为金黄色,均质性,正交偏光下不完全消光,多擦痕,表面有麻点,多成他形不规则状,常沿石英晶隙嵌布(表1)。

3 围岩蚀变和矿化阶段

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成带状分布在第二期石英—方解石脉两侧,总体宽度不大。

矿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石英—方解石阶段,早期成矿热液沿裂隙带充填交代,形成石英—方解石脉,脉幅较窄,不规则分布,多呈较纯净的晶体,一般不伴生金属矿化,为弱金矿化阶段;第二阶段为石英—方解石—金—多金属阶段,该阶段成矿热液交代围岩及前期脉,石英—方解石脉脉幅较宽,大致平行分布,除了切割早期石英—方解石脉,并使其错位外,还对构造破碎起胶结作用,对围岩产生了的蚀变作用,其中硅化与成矿关系密切,局部为角砾岩型矿石。含少量黄铁矿等,是主要的金矿(化)阶段;第三阶段则为碳酸盐化阶段,主要表现为方解石细脉沿裂隙穿插充填,或穿切二期中的构造角砾岩,矿石偶见黄铁矿化,褐铁矿呈黄铁矿假象,渗透到脉的微裂隙中,矿化微弱。

4 矿床成因浅议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一系列火山环境中,区域性深大断裂与破火山口的环状断裂的交汇部位是重要的控矿部位,但金矿床往往并不直接产于深大断裂中。断裂构造和热液角砾岩筒构造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两种重要容矿构造形式[7,8]。矿区所在区域,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活动的影响,发育NE向区域性深大断裂,也发育NW和EW向断裂构造以及伴随火山活动而形成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构造[9]。大平南山岩金矿赋存于中生代火山岩内,受构造控制较明显,近SN向和NE向次级张性断裂构造为控矿、容矿构造;围岩蚀变有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组合;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组合主要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碳酸盐等,为典型的低温矿物组合;矿石结构主要为碎裂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为(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显示低温热液组构特点;矿石构造为脉状、网脉状构造为主,属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特点。综上所述,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平南山岩金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大平南山岩金矿床特征如下:

(1)大平南山岩金矿床产于中生代安山质火山岩内,石英—方解石脉为金矿的主要载体,矿床工业类型主要为低硫化物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床。

(2)矿体呈脉状,受控于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带。

(3)胶结构造角砾岩、两侧围岩蚀变(偶见黄铁矿化)的石英—方解石脉,为重要找矿标志。

(4)大平南山岩金矿床为与火山岩有关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摘要:大平南山岩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燕山期成矿带东南部,产于中-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地层之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床。通过对大平南山岩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等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对同类型的岩金找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矿床特征,矿石特征,大平南山岩金矿

参考文献

[1]陈炳蔚,陈廷愚.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和成矿作用[J].岩石学报,2007,23(5):865-876.Chen Bing-wei,Chen Ting-yu.Trans-Asian Tectonic MegaBelt Its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y[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07,23(5):865-876.

[2]庞奖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现状及其趋势[J].黄金地质,1995,1(3):34-38.Pang Jiang-li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Research On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J].Gold Geology,1995,1(3):34-38.

[3]江思宏,聂凤军,张义,胡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最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4,11(2):401-411.Jiang Si-hong,Nie Feng-jun,ZhangYi,Hu Peng.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Epithermal Deposits [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4,11(2):401-411.

[4]祁进平,陈衍景,Franco Pirajno.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J].矿物岩石,2005,25(2):47-59.Qi Jin-ping,ChenYan-jing,Franco Pirajn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Epithermal Deposit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J].MineralPetro,2005,25(2):47- 59.

[5]吕军,赵志丹,曹亚平等.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中国地质,2009,36(4):854-860.Lvjun,Zhao Zhi-dan,Cao Ya-ping,et al.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Shandaowanzi gold deposi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GEOLOGY IN CHINA,2009,36(4):854-860.

[6]张佩华,赵振华,包志伟,等.碲成矿机制研究新进展[ 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2):55-58.Zhang Pei-hua,Zhao Zhen-hua,Bao Zhiwei,et al.AdvancesIn Studies of Tellurium Metallogenesis [J].Geologic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0,19(2):55-58.

[7]张志华.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Zhang Zhi-huang.Study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Heilongjiang Province[D].

[8]臧恩光,梁学民,张春晓等.黑龙江双鸭山金星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黄金,2008,29(10):16-21.Zang En-guang,Liang Xue-min,Zhang Chun-xiao,et al.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deposit genesis of Jinxing gold deposit in Heilongjiang[J].GOLD,2008,29(10):16-21.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4篇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低温热液矿床;水磨坪金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秦岭玛曲—舟曲—留坝成矿亚带的西部已发现有坪定、拉尔玛、刀扎等微细粒型金矿床,突出特点为金汞锑砷共生,表现为低温成矿作用特征【1】。近年在该成矿亚带东部发现的水磨坪小型金矿床,既和西部金矿床有相似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独特性。研究水磨坪金矿的地质特征,可以加深对该成矿带东部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为该区找矿提供有益启示。

1 区域地质背景

水磨坪金矿床位于南秦岭留坝—旬阳晚古生代陆缘海盆的西部,地层区划属华南地层区秦祁昆地层分区紫柏山小区(图1)。华力西晚期的伸展裂陷作用形成了以区域大断裂F1、F2、F3等为代表的正断层体系及其北侧的留凤关盆地;印支期扬子地块由南向北推挤的造山运动,使本区隆起,形成一系列近EW向的逆冲断裂和褶皱,并沿断裂带旁侧发育中酸性岩脉群;燕山晚期区内发生和区域构造一致的左行平移走滑。喜山运动沿先成断裂产生差异性断块隆升,直至形成本区地质构造景观。本区处于陕甘交界,在嘉陵镇—紫柏山一带已发现了甘肃通天坪、头滩子【2】及陕西水磨坪等金矿床【3】。

图1 陕西水磨坪金矿地质略图

1.凤县—镇安陆源盆地 2.隆务河—留凤关浊积盆地 3.留坝—旬阳晚古生代陆缘盆地 4.舟曲—安康早古生代裂谷 5.羊山灰岩

6.四峡口组 7.袁家沟组 8.铁山组 9.闪长玢岩 10.矿化体 11.矿体 12.断层 13.地层产状 14.倒转地层产状 15.省界 16.矿区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处水磨坪背斜转折端,为EW向和NE向断裂交汇部位,总体呈近EW向的断褶带。

矿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铁山组(D3-C1)t由下而上为中厚层状灰岩夹钙质板岩,薄层灰岩、条带灰岩,绢云板岩夹泥灰岩。下石炭统袁家沟组C1y为硅质板岩夹含燧石条带生物碎屑灰岩、细晶灰岩。下—中石炭统四峡口组C1-2s由含菱铁矿结核的炭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条带灰岩组成。下二叠统羊山(组)灰岩P12y由鲕粒灰岩、含蜓灰岩、砂屑灰岩等组成。

水磨坪背斜轴线近EW向,长近10 km,向东延至紫柏山以南。核部为(D3-C1)t地层,南北两翼出露C1y和C1-2s地层。在水磨坪轴面向NNW陡倾,并于佛崖一带倾没。由于受后期NE向走滑断裂的破坏,其形态已不完整,水磨坪以东往往缺失C1y地层。

矿区以F2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成的断裂体系控制了闪长玢岩脉和金矿体的产出与分布。断裂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断裂F2是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断裂,由近于平行的一组断裂组成,断续切割了C1y和C1-2s地层,断层破碎带宽数十米,断带内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等,属韧—脆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即由华力西期张性—印支期逆冲—燕山期走滑。F2在区域上断面总体南倾,在水磨坪一带因受后期应力影响而向北陡倾,倾角50°-70°。中期断裂有F5、F7、F8、F9、F12等,形成于印支期的挤压逆冲,后期伴随有走滑作用,沿该期断裂带充填了大量的闪长玢岩脉。F5是(D3-C1)t与C1y的分界断裂,断裂带内岩石破碎并炭化,断面南倾,倾角70°。F9、F12是F2的分支复合断裂,特征与F2相似。F9断层后期走滑显著。晚期断裂有F11、F13、F14,形成于燕山期的平移走滑,呈NE向,规模较小。

矿区岩浆岩为印支期沿断裂带侵入的闪长玢岩脉。岩脉总体产状与各地段主断裂产状基本一致,水磨坪以西岩脉产状320°±∠70°±,水磨坪以东65°±∠80°±。闪长玢岩脉最长可达300米,最宽30米以上。岩脉具斑状结构,斑晶含量20%~30%,主要为板状斜长石和少量柱状角闪石组成,自形~半自形中粒状,基质含量50%~60%,由斜长石、角闪石和少量石英、黄铁矿等组成,半自形微细粒状。斑晶和基质蚀变强烈,其中斜长石蚀变为绢云母、粘土类和白云石,角闪石被交代蚀变为绢云母、白云石、金红石、黄铁矿、石英等,但蚀变长石、蚀变暗色矿物形态可辨。

2.2矿体特征

矿区已发现5条金矿体,其中KT1、KT2较大,为主要金矿体,其它金矿体都很小。除KT4矿体产出于(D3-C1)t的条带灰岩裂隙中,由含辉锑矿的方解石雄黄石英脉组成外,其余矿体均产出于闪长玢岩脉内或岩脉的接触带内,受断层破碎带控制。金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具上大下小、上富下贫的特征。矿体一般长50~210米,沿倾向延深40~104米,厚0.62~11.25米,平均厚1.13~4.12米,金品位0.50×10-6~11.6×10-6,矿体平均金品位1.86×10-6~3.59×10-6。矿体产状与岩脉产状基本一致,KT4矿体为110°∠35°±,其余矿体为330°~340°∠70°±。矿石主要由岩脉形成的碎裂岩和少量角砾岩组成,矿化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雄黄矿化、硅化、辉锑矿化等,以星散状、微细网脉状雄黄矿化发育为直观特征,矿化石英脉含量不足5%。矿体地表氧化深度仅1~5米,主要以褐红色褐铁矿化为特征,原生矿石占90%以上。

2.3 矿石特征

主要矿体矿石中的矿物成分为:黄铁矿3.1%、雄黄1.7%、辉锑矿0.1%;石英35.2%、斜长石10.8%、白云石14.3%、绢云母16.5%、黑云母8.5%、粘土矿物9.7%,还有微量的褐铁矿、赤铁矿、毒砂、辰砂等。黄铁矿为含砷黄铁矿,平均含砷1.95×10-2,平均含金60.15×10-6,呈浸染状、团窝状、细脉状分布于蚀变闪长玢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结晶较好,团窝状黄铁矿晶形较差;黄铁矿粒度一般为0.003~0.15 mm,其中85.15%的黄铁矿粒径都<0.05 mm。雄黄含金量为0.50×10-6~1.72×10-6,主要呈脉状、网脉状不均匀分布于脉岩及灰岩的裂隙中,一般不与黄铁矿共生;雄黄粒度为0.002~0.258 mm。辉锑矿含金量0.19×10-6~6.80×10-6,呈细脉状、团块状、浸染状,与石英、雄黄共脉产出;辉锑矿粒径0.01-0.08 mm,呈针状、长柱状自形晶。石英有两种产出状态,一种石英主要分布在蚀变闪长玢岩中,石英颗粒粒度细,含包裹体多,主要为原生石英和交代蚀变生成的石英,与黄铁矿关系密切;另一种为脉状石英,和雄黄、白云石、辉锑矿共脉产出。经取样统计,脉状石英平均含金量为3.48×10-6±。白云石、绢云母、粘土等矿物主要是长石或角闪石蚀变的产物。

矿石结构有交代假象结构、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角砾结构、斑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团窝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块状构造等。

矿石中Au为有用元素,As、S为伴生组分。金主要分布于黄铁矿(占71.72%)和脉石(占27.40%)中,雄黄和辉锑矿中含金量<1%。金多以微细粒(-0.0385 mm)自然金形式赋存,包裹金占95.12%,少量裂隙金、粒间金。其中硫化物包裹金74.91%,硅酸盐、褐铁矿、碳酸盐包裹金各占9.76%、6.27%、4.18%。As、S含量1.21%、2.56%,主要赋存于雄黄和黄铁矿中。

2.4 成矿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

成矿热液活动主要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交代蚀变,形成浸染状、团窝状、细脉状黄铁矿,细粒状石英等,斜长石呈现绢云母化、白云石化。后一阶段主要为充填作用,形成石英、雄黄、白云石等矿物的单脉、网脉和共生复脉。闪长玢岩脉普遍呈现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由矿体中心向外一般为断层角砾岩—构造碎裂岩或裂隙带—蚀变脉岩—地层,随着破碎程度减弱,黄铁矿化、硅化、雄黄矿化、绢云母化等也逐渐变弱。矿化蚀变局限于地层岩石裂隙、脉岩及其接触带,黄铁矿化、硅化蚀变愈强,金矿化愈强,各种矿化的蚀变叠加愈强,金矿化愈强。

3 矿床成因分析

3.1 矿床形成的条件

早期断裂F2及其次级断裂(中期断裂)组成的断裂体系控制了闪长玢岩脉的分布,并起导矿、配矿作用,燕山期先成断裂的继承性活动所产生的晚期更次级断裂、节理、剪性裂隙带则起到储矿的控制作用。闪长玢岩脉位于构造活动的有利部位,因脆性易于形成断裂和裂隙,不同岩性接触带易于位移破碎,为矿液的运移就位提供通道和空间。矿体主要赋存于脉岩或其接触带内,矿化规模形态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带的控制。因此,多期次、多级序断裂构造组成的构造体系及其闪长玢岩岩脉相互依存,对矿化共同控制,是本区成矿的必要条件。

3.2 成矿物质来源

该区地层中金汞呈低背景,砷锑呈高背景【3】。尽管地层中金平均值较低,但闪长玢岩和灰岩中金的含量分别为地层平均值的5.73倍、4.68倍,显示二者是重要的金源层。同时,含矿溶液中砷锑的存在,极利于流体对围岩中金的萃取,金的溶解度会成倍增长,有利于成矿,含砷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就说明了这一点【4】。

3.3 矿床成因类型

成矿作用形成于闪长玢岩脉侵入之后。受燕山运动影响及地压增温作用,岩石建造水、下渗地表水等地体水被加热、挤压、浸出,形成热液,并对地层围岩不断进行矿质萃取及交换。同时,在构造应力持续作用下,先期断裂活化,在闪长玢岩和地层中形成压扭性断裂和剪性裂隙。随着地体物化条件改变及热液挤压力作用,含矿质热液向减压带运移聚集,在岩脉和地层的裂隙及其薄弱部位渗透交代围岩,并进一步沉淀、充填,形成矿体。该矿雄黄矿化显著,矿石中锑、汞含量是本区地层平均值的数百倍和数十倍,成矿元素表现为Au-As-Sb-Hg组合,矿石建造和矿物组合表明水磨坪金矿为典型低温热液金矿床。

结论

(1)水磨坪金矿床受近EW向多期次多级序构成的断裂系统和闪长玢岩脉的共同控制,呈现断裂构造—岩脉—金矿体三位一体的时空分布规律。矿石为与闪长玢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化作用以低温热液交代及充填为特征,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交代—充填金矿床。

(2)嘉陵镇—紫柏山一带的晚古生代地层中, 沿区域断裂带有大量的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煌斑岩等岩脉产出,这些岩脉大多蚀变,并具金矿化,脉岩局部含金0.1×10-6~0.5×10-6【2】【3】,具较好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寒冰,李宗会,杨合群,等.秦岭地区成矿单元划分[J].西北地质, 2014,47(2): 146-153.

【2】孙明,蔡贤,石素娟,等.甘肃省徽县嘉陵镇-两当云屏寺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找矿论丛,2006,21(4):253-257.

【3】李方舟.陕西水磨坪—尖峰垭锑金矿资源富集区及找矿方向[J].陕西地质,2001,19(2):48-57.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5篇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东南缘与松辽坳陷接壤部位, 嫩江深大断裂北西侧, 龙江隆起带的西南边缘。在成矿带中的位置位于近东西向的东乌旗矿带、西乌旗矿带和北东向的大兴安岭东坡成矿带的交汇处, 成矿条件有利。

地层出露主要有上古生界及中生界, 其中中生界陆相火山岩及沉积岩地层在本区大面积分布。岩性主要有上古生界下二迭统大石寨组中酸性变质火山岩夹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 哲斯组酸性火山岩及砂板岩、大理岩;中生界下白垩统龙江组中基性火山熔岩、碎屑熔岩及凝灰岩, 光华组酸性火山岩夹沉积碎屑岩等。本区岩浆活动具多旋回特点, 可划分为海西晚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三期。海西晚期花岗岩类大面积分布, 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浆作用极为强烈, 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体多见, 它们对内生矿床的形成至关重要。该区构造线方向为NE及NNE向, 主要为断裂构造。西部有NE向好斯台-乌兰浩特深大断裂通过。二龙金矿床处于该断裂的东侧, 构造、岩浆岩活动和矿化、蚀变均受此深断裂的影响。南部3公里有罕达罕河谷的近EW向断裂, 与NW向张扭性断裂交叉组成格状构造格式。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岩性为上古生界下二迭统大石寨组中酸性变质火山岩夹大理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下二迭统哲斯组白色大理岩;中生界下白垩统光华组酸性火山岩夹沉积碎屑岩。

2.2 岩浆岩

火山岩:包括晚古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即大石寨组的安山岩、流纹岩和中生代白垩纪的酸性火山岩即光华组的流纹岩类。

侵入岩:可分为两期, 即海西晚期和燕山晚期。海西晚期侵入岩, 仅见到斜长花岗岩 (γо43-2) 和花岗岩 (γ43-2) , 在测区内大面积出露, 呈岩基状产出。燕山晚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 (γ53-2) 、白岗质花岗岩 (хγ53) 、闪长岩 (δ53) 、闪长玢岩 (δμ53) 、石英钠长斑岩 (φо53) 、伟晶花岗岩 (γρ53) 等。其中与金矿化关系较密切的主要为花岗岩, 侵入于海西晚期中粗粒斜长花岗岩中, 呈岩株状产出。

2.3 构造

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 导致区域内发生大规模剪切作用, 断裂构造发育, 韧性剪切带特征明显。断裂构造, 继承性活动很明显, 主要构造线方向均为NE50-60°。倾向有NW和SE两组, 后者较发育。前者倾角一般60-80°, 后者倾角一般40-60°。主要表现为破碎带和裂隙, 按形成先后可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构造。

成矿前构造:从矿化赋存构造位置可知, 主要控矿构造为倾向145-170°、倾角50-65°的构造裂隙或节理密集带。倾向北西的构造裂隙为次要控矿构造, 可能与其倾角较陡有关。主要控矿构造多被石英脉所充填。成矿期后构造:一般规模不大, 对成矿基本没有破坏作用。

3 矿化特征

该区蚀变矿化带规模大、蚀变强, 岩石片理化发育, 目前已圈出11条金矿体。

3.1 韧性剪切带与矿化的关系

中生代末由于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对海西晚期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造成局部不同程度的动力变质。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花岗结构变为碎裂花岗结构、糜棱结构, 片状、片麻状构造。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发育, 形成NE向沿二龙东山-三道沟分布的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与铁、金等矿化关系密切, 在岩石片理化发育, 糜棱岩化较强地段, 见大量磁铁矿, 并有旧采坑遗迹。金矿体多产于海西晚期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的韧性剪切带中。

3.2 石英脉与矿化的关系

矿化带内石英脉发育, 大部分出露于NE50-60°的构造裂隙中, 倾向SE, 倾角多为40-70°。石英脉产于斜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中, 其次是斜长花岗岩或花岗岩与闪长玢岩的接触部位。石英脉与金矿化有密切联系, 含矿石英脉沿走向、倾向品位变化均很大, 沿走向常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等现象。

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岩石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高岭土化、伊利石水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钾化等。以石英脉周围的岩石蚀变最强, 分布于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及闪长岩类岩石中。上述蚀变类型常单独出现, 只有绢云母化-硅化蚀变组合在矿化较好地段出现。近矿围岩蚀变分带除受构造控制外, 还受岩性控制。

3.4 矿体特征。

二龙东山矿化带共圈出11条矿体, 矿体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 严格受裂隙、韧性剪切带的控制。走向NE, 50-75°, 倾向SE, 倾角一般为46-79°。

3.5 矿化特征。

蚀变较强及片理化较为发育的斜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中矿化较好, 矿物成分较简单, 主要为黄铁矿, 其次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产出, 多为粒状, 少数细脉状。

4 成因类型探讨

4.1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时代推测。

根据矿体为热液型矿化, 且与燕山晚期侵入体紧密相关, 推测成矿物质 (不包括水) 主要来自深部即下地壳或上地幔, 成矿时代应为燕山晚期。

4.2 控矿因素。

本区处于嫩江深大断裂北西侧, 北东向大兴安岭成矿带 (中生代火山岩带) 与东西向东乌旗成矿带及西乌旗成矿带的交汇部位, 这一大地构造位置控制着龙江一带燕山晚期侵入体以及诸多矿点的分布。区内燕山晚期火山作用期, 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燕山晚期侵入体的分布, 因此侵入体呈大致北东向排列, 而次级北东的断裂和韧性剪切带则控制着蚀变体与矿体的分布, 因而蚀变体与矿体多呈北东走向。该区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体的存在是找矿的前提。金矿化与硅化有关, 蚀变较强, 则矿化较好、品位较富, 蚀变体较大, 则矿体规模较大。

4.3 矿化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根据前述, 金矿化与围岩蚀变类型有关, 以交代型石英脉 (强硅化带) 、硅化-绢云母化较强地段含金最好, 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次之, 弱绢云母化含金微量。同时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斜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具韧性剪切带特征, 区内石英脉及矿体规模均较小且不连续, 形态为脉状或透镜体状, 与剪切带产状一致, 说明与韧性剪切带有关。剪切带及交代型石英脉、硅化-绢云母化是金富集的标志。因此, 该区成矿类型应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脉状金矿床。

金的直接找矿标志有花岗岩类中具片理化或糜棱岩化即韧性剪切带特征的部位, 蚀变为强硅化或硅化-绢云母化的岩石。

摘要:二龙金矿位于二龙沙金矿床上游, 发现金矿体11条。本文根据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与韧性剪切带、矿化与石英脉、矿化与围岩蚀变的关系等方面研究, 分析了控矿因素, 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 确认了找矿标志。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6篇

关键词:喷溢环境;变基火山岩;拉班玄武岩;中~酸性岩脉;金矿化;富集规律

益阳南郊金矿位于益阳市城区南部,东起梓山村水库南端至七里桥,西至白若寺经观音寨至槐树湾一线,长约7km,面积20km2。笔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结合矿山开采时呈现的矿化富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和介绍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对未来寻找同类型金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矿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冷家溪群下组(pt2ln1)、中组(pt2ln2)和第四系更新统马王堆组(Qpmw)。

(1)冷家溪群下组(pt2ln1)岩性由粉砂质板岩和板岩构成,分布于矿区西部。

(2)冷家溪群中组(pt2ln2):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板岩互层为主;中部为灰绿色泥质不等粒石英砂岩、铁泥质细中粒砂岩;上部为灰绿色厚板状板岩、硅质板岩、砂质铁质斑点板岩、粉砂质板岩等。分布于矿区东部及作为夹层分布于火山岩体内。

(3)第四系更新统马王堆组(Qpmw):下部砾石层,上部棕红色含砾网纹状粘土,含粉砂,分布于资江河岸附近和矿区低洼处。

1.2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主要有武陵期变基火山岩和雪峰期中—酸岩脉。

1.2.1武陵期变基火山岩

由一套以变基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夹少量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及板岩为主的火山岩系,组成幼年岛弧型火山喷溢——沉积岩相。

(1)拉斑玄武岩:分布广泛,构成本区火山岩的主体,其风化深度为10~110m之间,且风化裂隙节理发育。新鲜岩石呈灰绿色、深灰色、灰黑色,致密块状,具架状结构、纤状结构。金的背景值为5.54ppb。

(2)玄武质科马提岩:为数不多,分布于下部旋回底部,新鲜岩石呈灰绿色、暗绿色、浅绿色,风化后呈黄褐色、桔黄色,部分为紫红色,玻基斑状结构。金的背景值为3.52ppb。

1.2.2雪峰期中—酸性岩脉

该矿区火山岩内发现中—酸性岩脉近百余条,侵入冷家溪群中组变基火山岩内及附近的沉积变质岩中,大多数呈脉状产出,少数呈小岩株(出露面积0.04平方公里)产出,岩脉受构造断裂控制,走向各异,以北东向为主。中—酸性岩脉内金的背景值为8.19ppb。

1.3 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位于柳溪—花果山褶皱带与北东向石砠塘倒转背斜的交接处。矿区构造主要表现石咀塘倒转背斜、油麻冲向斜、王四村扭性断裂、邓石桥压扭性断裂。

(1)石咀塘倒转背斜:位于益阳市南部的赫山庙至邓石桥一带,总体倾向3000,倾向50~600之间,轴线长大于7km,在其倾伏部位及火山岩与沉积岩接触部位次级裂隙发育,并有含金石英脉、花岗岩岩脉充填,其中以500、700方向两组裂隙充填为主要含金脉。

(2)油麻冲倒转向斜:位于益阳市西南邓石桥之北,岩层向北西倾斜,倾角40~600之间,北西翼倒转,轴线长约5.0km,宽1.5km,被清溪冲压扭性断裂、邓石桥压扭性断裂所切割错开,向斜中次级裂隙发育,石英脉成群出现,并为金矿脉赋存场所。

(3)王四村压扭性断裂:位于益阳南部王四村矿段,断裂切割了变基性火山岩,沿断裂岩石较为破碎,宽达20m,长2.5km。断裂走向40~450,向北西倾斜,倾角750左右,是主要的含金破碎带。

(4)邓石桥压扭性断裂:位于益阳市南部邓石桥地区,该断裂切割了冷家溪群板岩及变基火山岩,断裂走向北东200~250方向,长约6.5km,断面向北西倾,倾角720~780,断裂中石英脉发育,并含金较富。

1.4 变质作用与蚀变

本区火山岩岩体为中元古代中期(武陵期构造)喷溢作用形成的产物,且经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动,在多次热液蚀变及区域变质作用下,已成为绿片岩相的变质岩。变质及蚀变作用种类繁杂,主要有透闪石化、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及泥化等。火山岩内和内外接触带均有中~酸性岩脉和含金石英脉分布,说明后期岩浆热液侵入其中,蚀变过程促使金矿化的迁移和富集。

2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脉特征

矿区火山岩体内和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均有含金石英脉分布。但主要集中成矿构成工业矿体的地段还是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根据含金石英脉分布和金矿化富集程序,划分良田水库、王四村、金井坡矿段三个富集矿段。其中良田水库矿段:位于矿区西侧中段的良田水库附近,为石咀塘倒转背斜西北翼。发现金矿脉17条,矿化体57条,整体走向40~500方向,倾向各异,倾角700左右,矿脉长30~200m,矿脉厚度数厘米至1.2米,金脉含量均在4.0~10.0克/吨,局部可达200克/吨。王四村、金井坡矿段,位于矿区东南部,王四村矿段发现矿脉14条,矿化体43条,矿脉受王四村压扭性新裂控制,走向50~550,倾向330~100,矿脉长50~140m,矿脉厚数厘米,金脉含量2.0~6.0克/吨。金井坡矿段,发现矿脉20条,矿化体33条,矿脉走向700左右,矿脉整体倾向于北向,倾角650左右,矿脉长约70~120m,矿脉厚数厘米,该矿段构造发育、节理、裂隙纵横交错,中—酸性岩脉和矿脉到处可见,常出现鸡窝形金,是本矿区岩金矿脉最富集地段。

2.2 矿化富集规律

(1)含金石英脉除少量赋存于火山岩体内外,主要赋存于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变质的接触带及附近,构成工业金矿床。

(2)含金石英脉主要受构造控制;表现为金矿脉集富于石咀塘倒转背斜两翼,并赋存在邓石桥、王四村压扭性断裂附近次级节理、裂隙构造中。

(3)金矿化的富集与中~酸性岩脉的侵入和多次热液蚀变有关,即岩脉频繁出现和蚀变强烈处其金品位高。

(4)矿脉和金矿化的富集地往往集中在次级节理,裂隙构造的交叉处是鸡窝金分布的有利部位。

(5)矿脉和金矿化的富集,与后期小型东西向断裂有关。因小型东西断裂切割了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说明后期构造和热液作用促使金更进一步地迁移和富集。

2.3 矿石类型

该区金矿床的矿石类型有金复式石英脉型、金破碎带型、金黄铁矿型等。

2.4 微量元素特征

本矿区的微量元素特征如下:

(1)与维氏值相比,本矿区各岩类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偏低,仅Cr、Ni、As、Au几种元素高于维氏值,其中在火山岩中Cr、Ni、As三种微量元素高于维氏值,Au微量元素与维氏值相当。上述现象与强烈蚀变和风化作用有关。

(2)Au微量元素在变基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岩中的含量与维氏值相当,而在强破碎带蚀变岩、中~酸性岩脉、石英脉中的含量高出维氏值1.9~5.5倍,这说明后期的构造运动及热液蚀变作用对Au的迁移和富集起促进作用。

3成因分析

3.1 火山活动与喷溢环境

北西益阳—宁乡—麻田—醴陵深部断裂是本区最早发育并长期活动的构造,武陵运动中前期,本区处于动荡活动环境。本区变基火山岩是幔源岩浆在海底水下裂隙式宁静喷溢环境下形式。

3.2 控矿因素

从矿脉空间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来看,控矿因素有如下特点:

(1)层位控矿:该区金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一定层位控制,赋矿层层位是冷家溪群中组(pt2ln2)。

(2)建造控矿:一套以变基玄武质科马堤岩—拉班玄武岩夹少量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及板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对金矿的形成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3)构造控矿:石咀塘倒转背斜与邓石桥、王四村压扭断裂很明显地控制了金矿带的分布。

3.3 物质来源分析

(1)从微量元素分析:在变基火山岩及正常沉积变质岩中Au元素的含量在3.52~5.54ppb与维氏值4.3ppb相当;重矿物分析在变基火山岩内发现自然金,两者可说明金的矿物质来源于变基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变质岩。

(2)从破碎带蚀变岩、岩脉、石英脉中的微量元素分析,Au的含量为维氏值的1.9~5.5倍,一方面说明后期构造和热液活动有利于金的迁移和富集,另一方面说明金矿物质来源于后期深处岩浆溶液。

3.4 金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早期武陵运动前的北西向益阳—宁乡—麻田—醴陵深部断裂为幔源岩浆喷溢及金源提供了通道,后期广西运动形成的褶皱和断裂、裂隙构造为金的富集提供了赋存空间和聚集场所,其后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热液蚀变作用促使金物质迁移和富集。因此,该金矿床大致经历了海底火山喷溢—沉积成岩—区域变质—岩浆及后期热液作用等过程。其中火山—沉积作用是形成矿源层的基础,区域变质作用促使金物质迁移,是初步富集的先决条件,后期断裂及裂隙为矿物质提供了富存空间,岩脉的侵入和热液蚀变促进了金矿物的进一步迁移的富集。其成因初步认为应属火山—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中低温)型金矿床。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精选6篇)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第1篇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