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后发区域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后发区域范文(精选2篇)

后发区域 第1篇

关键词:后发区域,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转移,产业引进

一、理论综述

产业生命周期指产业从产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 (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 的改变过程,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则是在实证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的现代产业组织学重要分支之一。这一理论是在Vernon1966年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化而形成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经过20世纪70年代William J.Abernathy和James M Utterback共同提出的A-U模型, 到80年代由Gort, Klepper提出的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再到90年代Klepper, Graddy的K-G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A-garwal, Rajshree等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使该理论在各个分支的纷争和融合中逐渐走向成熟。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雷蒙德.弗农 (Raymond Vernon) 对产业转移的考察有独到之处。他的“产品循环说”阐述了产业如何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1966年弗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指出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间的演化是国际贸易发生和流向的主要动因。弗农的“产品循环说”间接阐释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 强调了产业的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 其基本依据建立在“技术差距”之上的技术扩散, 赋予了其较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影响力。Michael.E.Porter (1980) 进一步指出, 这3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国际产业竞争由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这3种基本型式。

弗农的继承者L.T.Wellijir和D.J.Lecraw等人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变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发生在产品周期的成熟期与学习曲线的上升期的交点, 并且是倾向于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行跨国生产。他们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下游方向的投资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日本学者牛丸元等 (1999) 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S模型来解释赤松要的雁行模型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产业发展的雁行状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 但实质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

对产业转移理论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是日本经济学小岛清 (Kiyoshi Kojima, 1978) , 他将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引入产业区域转移分析, 将传统的赤松要模式和弗农理论结合起来, 改造为批上新古典理论外衣的“小岛清模式”。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之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 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 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 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而接受投资的国家接受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而使潜在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小岛清理论引入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 建议在投资国与接受国之间“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移植”, 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移植的承担者”。小岛清的理论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形式, 他以日本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包括廉价的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寻求市场和生产销售的国际化等方面。

以上对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是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产业转移的现象, 这对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后发区域产业引进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后发区域在产业引进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该研究,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 并具有可能性的目标对象。

二、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4个阶段 (见图1) 。产业的这4个阶段与产业转移其实是有很大联系的, 同时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产业的技术特征、组织形态、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等均具有明显差异。将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转移联系起来分析, 对于后发区域的产业引进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 萌芽期自然垄断阶段

它是指新技术或新工艺出现到逐渐成熟, 形成生产能力进入市场, 为部分目标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由于发明创造, 或者优先引进新技术, 最初只有少数企业进入该产业;技术不很成熟, 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进入该产业的企业在经历投资初期的亏损经营后开始逐渐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 产业进入壁垒较高, 风险较大。这是处于产业的萌芽阶段, 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是技术的创新, 这也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该产业主要是从经济发达、科研技术水平较强的先发地区萌芽。

(二) 成长期全面竞争阶段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减少, 使得作为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 加上产业发展的需要, 政府的扶持和鼓励, 高额利润的吸引, 许多投资者开始进入该产业, 也使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诸侯割据”的全面竞争状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产业技术逐步完善与成熟;自然垄断利润逐步消失, 新加入者很多, 竞争重点表现为激烈而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不少企业开始注重通过经营观念、技术创新, 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构筑未来竞争的战略优势, 从而为产业进入下一生命周期阶段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的产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是为了拓展市场, 并达到降低生产运作成本的目的, 梯度转移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形式。

(三) 成熟期产业重组阶段

经过全面竞争阶段的洗礼, 产业出现了分化, 产业内部分企业, 由于生产效率较高和经营理念, 手段创新的成功, 从而从众多竞争者中突显出来, 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经济实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成为产业中的领导者;而另一部分则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或成长缓慢,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从少数成功企业看, 他们希望通过产业内的资源重新配置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率, 同时巩固其产业领袖的地位。而大多数经营状况不理想的企业, 则希望通过适当的方式退出, 或以其他形式重新参与产业竞争, 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机也逐渐成熟, 即产业进入了优胜劣汰为主要特征的重组阶段。兼并和淘汰产业是发展的主旋律, 市场需求处于一种相对饱和状态;由于产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小, 各企业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取优势, 促进企业的发展, 他们从取得产业内主导地位起便在强化经营管理的同时开始注重技术创新与升级换代, 从而为产业向下一个生命周期阶段过度提供了条件。在产业的成熟期, 一方面为了开拓市场,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同时, 在这一阶段, 产业内的分工协作关系显著, 大部分企业将生产、研发、市场等进行有效的分工, 以便更好地利用各实体的灵活性。

(四) 衰退期蜕变创新阶段

经过产业重组后, 各企业为了竞争, 也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般都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进行原有技术的升级与创新。这样, 产业进入蜕变创新阶段。蜕变创新阶段与新产业生命周期的自然垄断阶段密不可分, 产业内企业之间主要竞争重点放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新产品开发与营销以及经营管理上, 消费者处于一种徘徊与观望状态。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组织形态作了分析, 并说明了各阶段发生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以及发生转移的主要内容。

三、后发区域适宜引进的产业及其特征

一般来说, 适宜引进的产业决定于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 一方面是着力引进与本区域资源禀赋结构适宜的产业,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的引导实现转变于调整, 发挥区域的后发优势替代性。但是, 就产业具有生命周期这一角度来看, 由于产业各阶段的发展特性以及产业组织形态存在差异, 后发区域作为承接转移的基地, 根据本区域发展水平, 重点吸引拥有成熟技术或产品的企业。通过本文分析, 可以将后发区域适宜引进的产业及其特征概括为:后发区域应重点引进产业内处于成熟期的产品与技术, 这不仅使得产业引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而且有利于融入产业链系统, 在分工协作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 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2) .

[2]、 (日) 牛丸元.日本企业国际经营行动[M].同文馆, 1999.

[3]、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5]、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2.

[6]、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7]、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 2003 (4) .

[8]、关爱萍, 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 2002 (12) .

[9]、唐宇文.优先发展产业选择:方法与应用[J].系统工程, 2001 (5) .

后发区域 第2篇

关键词:制度模仿,技术模仿,后发劣势,后发优势

一、关于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的争论及评说

1. 杨小凯的制度模仿论

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 避免后发劣势, 杨小凯从最基本的制度层面, 即从宪政制度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 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后发国的“后发劣势”, 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制度难, 因而倾向于技术模仿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

(2) 模仿应该由难而易。认为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 应该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逆其道而行是不行的, 比如先发展经济, 再进行宪政体制改革, 必然导致腐败现象和国家机会主义, 导致长期经济发展的失败。

(3) 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是经济转轨的核心。

(4) 激进式模仿是可取的。

(5) 政治不统一对制度模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2. 林毅夫的技术模仿论

林毅夫对杨小凯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他认为技术模仿而不是制度模仿对一个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 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后来居上的主要依据, 靠引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而从技术的昙面来说, 发展中国家有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的潜力。

(2) 因为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内生的, 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等有关系, 所以, 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好。

(3) 宪政体制不是经济长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也不具备短期内建成的可行性。

(4) 宪政体制不一定是最优的制度, 最优制度内生决定于一个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 因而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

3. 对争论的评说

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 实质上是对后发国家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路的争论。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是后发国后发优势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着重点有所不同, 单纯的技术模仿论和制度模仿论都是错误的。并特别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如果说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优势, 那么后发劣势也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 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应该既不以后发劣势的存在而失去信心, 也不能只看到后发优势而忽视后发劣势的存在就会为自身的落后而盲目乐观。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信心和正确地制定发展战略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同样, 全面认识后发劣势对于国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时全面考虑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保证了和平稳定, 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而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可分为:

1. 环境代价太大, 资源过度消耗。

2. 贫富差距拉大, 劳工权益受损。

3. 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

三、中国在未来10-20年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

综上所述, 应该在发挥后发优势的同时尽量避免后发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避免后发劣势的消极作用, 本文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

1. 在强调物资资本作用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而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教育, 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因此,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2. 在强调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科技的自主研发。

加大对于R&D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收益相对与应用科学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是基础科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却是有着极强的扩散作用。

3.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 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要加强在岗工人的在职培训,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术工人。

5.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广泛采用民

主听政制度,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集思广益, 发挥集体的智慧。

6. 政府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支持创新和创业的社会环境, 并培育将企业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评杨小凯、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劣势之争》[J].学术月刊, 2004, (4)

[2]Jeffery Sachs, 胡永泰, 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 2003, (7) :961-988

后发区域范文

后发区域范文(精选2篇)后发区域 第1篇关键词:后发区域,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转移,产业引进一、理论综述产业生命周期指产业从产生到衰亡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