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壶腹周围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壶腹周围范文(精选6篇)

壶腹周围 第1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4例, 男35例, 女19例, 年龄39岁~71岁, 平均年龄54.6岁。其中胰头癌33例, 壶腹癌9例, 十二指肠乳头5癌例, 胆总管末端癌7例。患者上腹隐痛37例, 渐进性黄疸41例, 纳差、消瘦、乏力18例, 陶土便12例。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GE9000型CT扫描机, GE LOGIQ5彩超, 探头频率为7.5~12 MHz。CT扫描层厚度5 mm, 从肝顶部连续扫描到肾静脉水平。增强检查在静脉快速注射60%泛影葡胺水溶剂后进行, 扫描前分次口服1%~2%的泛影葡胺水溶剂500 ml (扫描前30 min及5 min分别口服300 ml及200 ml对比剂) , 使胃、十二脂肠、近端空肠充盈, 便于壶腹部占位病变充分显示。5例术前行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乳头区菜花状肿物。观察内容包括:梗阻程度、胆管壁厚度、肿块部位、周围血管浸润等。

2 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壶腹周围癌术前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5.2%, 彩超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7.0%, 两种方法的对比情况见表1。

CT和彩超直接征象:壶腹周围显示肿块阴影或肿块回声;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扩张, 胆囊胀大, 胆胰双管扩张 (胆总管内径≥12 mm, 胰管内径≥3 mm) 。

误诊病例:CT漏诊小胰头癌1例, 3例钩突浸润癌彩超误诊为胰头癌;9例壶腹部肿瘤病变突入胆总管内3例, CT误诊为胆总管末端癌;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CT和彩超分别漏诊1例和3例。

3 讨论

Vater壶腹周围癌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在消化系肿瘤中占第6~7位。壶腹周围癌系指乏特壶腹、胆总管下端、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肠黏膜等处的癌肿, 这些来源不同的肿瘤, 由于其所在的特殊解剖部位有着相同的临床表现, 手术时也难以将其截然分开, 统称壶腹周围癌。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 确诊的胰头癌多为进展期, 部分病例肿瘤往往侵及周围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等血管, 肿瘤压迫胰管及其共同开口处, 从而表现为渐进性黄疸、消瘦、腹痛和腰背痛, 此时的手术切除率已很低。据报道, 70%的壶腹癌具有小肠的形态结构, 其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具有胰胆管组织类型的患者, 即壶腹癌的预后明显优于胰头癌。另有文献认为壶腹癌、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78%, 17%, 21%, 89%, 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34.7%, 16.7%, 23.5%, 33.3%[2,3]。因此早期诊断壶腹周围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临床提供了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Vater壶腹周围癌的CT征象。十二指肠在其降段肠腔内充盈缺损、壶腹部实质性软组织肿块、壶腹段胆总管壁增厚或管腔截断或呈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是Vater壶腹癌的直接CT征象。充盈缺损征的形成是Vater壶腹癌呈息肉样由乳头部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4], 这与造影剂在十二指肠内的分布及充盈有关。本组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的CT定位诊断率优于彩超 (80%, 40%) , 原因是因为CT在检查前30 min内分次口服1%~2%造影剂及薄层小间隔扫描克服了摄影时的“部分容积效应”, 提高了CT清晰度, 充分显示充盈缺损、软组织肿块及胆总管腔截断征象。文献报道CT平扫诊断壶腹部3.0 cm的肿瘤的敏感性为57.6%, 特异性53.3%与准确性56.3%仍较低。而CT增强扫描则对病灶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见封三图1) 。壶腹部肿块多生长于十二指肠侧2 cm以内, 大体分为局限肿块型、内壁增厚型及周围粘连团块型, 无论CT或彩超均与胆管末端癌不易区分 (见封三图2、3) , 这是造成二者定位不准的主要原因, 但双管征是二者的共同表现。CT和彩超对胰头癌的定位诊断率相对前者较高 (96.8%, 90.3%) , 但有时病灶侵犯钩突时CT和彩超均可误诊为胰头癌 (本组有3例胰头钩突肿块彩超误为胰头癌) 。一般来说, 胆管下端癌位置稍高于壶腹部癌, 本组9例胆管末端癌的彩超定位诊断明显优于CT (100%, 66.6%) 。主胰管是否扩张取决于病变部位的高低, 本组3例胆总管末端癌浸润至壶腹区致主胰管扩张而呈双管征 (见封三图4) , 其余6例仅显示胆总管全程扩张 (1.2 cm~3.1 cm) , 胆囊胀大积液。本组CT定位诊断壶腹周围癌的总符合率为85.2%, 彩超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7.0%。

CT的最大优势是临床医生能直观地阅片, 且不受肥胖与气体的影响。但由于这种检查方式的不连续及非动态性, 极易丢失有关肿瘤生长的信息, 且部分患者对造影剂过敏。超声切面灵活, 能顺着扩张的胆总管行程显示其末端管腔内的病灶和管壁浸润情况, 对个别胃肠胀气者应用胃十二指肠水窗法, 能清晰显示壶腹部肿块的大小、边界及周围浸润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 (CDFI) 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中可显示肿瘤和相邻血管的确切关系, 对术前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1]。总之, CT和彩超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综合应用可有效地提高壶腹癌的诊断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CT与彩超对壶腹周围癌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CT和彩超对照检查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结果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5.2%, 彩超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7.0%。结论在壶腹部癌的定位诊断方面, 彩超优于CT, 二者互补则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壶腹肿瘤,X线计算机,超声检查,体层摄影术

参考文献

[1]李逢生, 霍兴隆, 马胜荣,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对胰头和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 18 (8) :621~624

[2]戈少云, 王炳生.胆管下端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1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6, 12 (1) :45

[3]刘训良, 苗毅, 杜竞辉.127例胰及壶腹部肿瘤切除术回顾[J].实用肿瘤杂志, 1996, 11 (3) :119

壶腹周围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05年2月至2010年12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8~74岁,平均56岁。22例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部周围癌患者,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8.3岁,其中壶腹部癌17例,十二指肠癌3例,胆总管下端癌2例。经统计学分析表明: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之间的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5, P>0.05)。观察两组治疗1年后的愈后情况。愈后分为死亡和存活。

1.2 手术方式

胰头癌:39例患者均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IPPLE)[3]:切除范围包括胰头(含钩突)、远端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胆囊和胆总管。需同时清除相关的淋巴结。切除后再将胰、胆、胃和空肠重建。壶腹周围癌:行WIPPLE术20例,无手术死亡;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脂肠切除术2例。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检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54例患者的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并发症:胰瘘3例,胆瘘5例,胃排空延迟10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类型与手术后愈后关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61例患者中,以胆总管下端癌与病死率较高,为100%。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类型与手术后愈后之间的病死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62, P<0.05)。四种癌症的病死率比较显示: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癌>胰头癌>壶腹部癌。表明:壶腹周围癌恶性程度相对低,术后存活率高,胆总管下端癌与病死率较高,为100%。

3 讨论

近年来胰头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4],胰头癌已成为消化系统的第二位恶性肿瘤,在美国占肿瘤病死率的第四位。胰头癌的诊断应根据其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对于胰头有不规则轻度增大,分叶状结构消失,或胰头有小的局部突起,不管伴或不伴有胰胆管的扩张,有无明显肿块,均应高度怀疑胰头癌的可能。对于单纯出现胰管扩张的病例应行胰头薄层增强扫描以排除位于胰管内的早期胰头癌。本研究39例中胰头癌中,CT仅表现为胰头不同程度增大,钩突圆钝或失去正常形态。39例中有20例表现为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占51%;有12例主胰管出现不同程度扩张,占30.7%。壶腹部周围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壶腹部周围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师的警惕和经验并结合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因此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有上消化道轻微症状,上腹痛和上腹饱胀不适,腰背部疼痛应警惕壶腹部周围癌的可能,要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期更多的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癌的术后并发症胰瘘,一旦发生,处理不当病死率极高。对于术后早期胰瘘,量较大者,应毫不犹豫再次手术[5]。

总之,要真正提高胰头壶腹部周围癌的手术治愈率和术后生存质量,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围手术期工作的良好处理、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以及精湛的手术技术。

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胆总管下端癌与手术后愈后关系病死率较高,壶腹周围癌恶性程度相对低,术后存活率高。病死率比较显示: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癌>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端癌时,由于胆总管闭塞导致陶土色大便,这一特征便于临床鉴别诊断。因此胆总管下端癌得诊治以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最佳的方法。十二指肠癌时,粪便潜血常为阳性,患者常伴有贫血等临床症状。组织活检可以确诊。壶腹部癌的恶性程度相对最低,治疗后病死率低。可通过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总而言之,对于胰头和壶腹周围癌我们应该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以争取病人术后具有良好的愈后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沈松杰, 赵玉沛.胰腺癌疫苗研究进展[J].胰腺病学, 2004, 4 (3) :63-65.

[2]Casadei R, Zanini N, Morselli-labate AM,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periampullary and pancreatic tumor res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World J Surg, 2006, 30 (11) :1992-2001.

[3]Jover JM, Carabias A, Fuerte S, et al.Results of defunctionalized jejunal loop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Cir Esp, 2006, 80 (6) :373-377.

[4]王肇炎.胰腺癌的诊治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6, 18 (1) :69-71.

壶腹周围 第3篇

关键词:壶腹周围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

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壶腹周围肿瘤进行治疗,手术视野开阔,能够有效清扫淋巴结,切除肿瘤[1]。本研究特选取3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壶腹周围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分别给予患者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以探讨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手术效果,为壶腹周围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出现黄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被确诊为壶腹周围肿瘤,肿瘤的直径为0.8~3.3cm。患者均在出现黄疸症状后送院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手术方法有所了解,于手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电脑随机抽取的方法,将这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41~73岁,平均(61.52±4.53)岁;其中,有6例患者为壶腹癌,4例患者为胆道癌,3例患者为胰癌,2例患者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肿瘤直径为0.8~3.2cm,平均(1.83±0.54) cm。观察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42~72岁,平均(61.49±4.62)岁;其中,有7例患者为壶腹癌,4例患者为胆道癌,2例患者为胰癌,2例患者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肿瘤直径为0.8~3.2cm,平均(1.79±0.56) cm。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在手术前排空膀胱,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对患者进行常规气管插管联合全身麻醉。

对照组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患者右上腹直肌处作切口,从远至近对腹腔进行探查,查看患者的肠系膜根部和腹主动脉旁的淋巴是否发生转移,查看患者肝内、腹膜内以及盆腔内是否存在转移的肿瘤、是否发生癌变,对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进行探查,确认患者具备手术指征。将胆总管切开,对胆总管远端实质性占位进行探查,对十二指肠外侧腹膜进行钝性游离,将十二指肠壁进行切开,切除肿瘤,并送检。切开胃窦与肝之间的韧带,分离胃大弯侧系膜,将十二指肠各段交界处切开,切开肝管下方的胆管,在肿瘤左侧1~2cm处对胰头进行切除,切除肿瘤和肿瘤所在的幽门、胆总管、胰头以及十二指肠降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胃十二指肠动脉选择切除或保留。对肝十二指肠的韧带、腹动脉处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对未发现肿瘤细胞的切缘进行术中冰冻活检。重建消化道,并对各切断面进行吻合处理。吻合后,将胃后壁连接胰腺被膜的部位切断,对Trietz韧带进行松解。常规放置T型管进行引流。

观察组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对照组手术方法相同,但观察组手术中保留幽门,在距离幽门管2cm处对胰十二指肠进行离断。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胃肠减压,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给予患者为期1个月的抑酸治疗,并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患者的死亡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情况:

对照组共有8例患者取得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53.33%,观察组共有14例患者取得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3.3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更高(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P<0.05),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诸如胆瘘、胰瘘。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腹腔发生感染,检查后发现腹腔内出现积液;有3例患者胃排空出现障碍,检查后发现十二指肠吻合口出现水肿;总共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中,仅1例患者腹腔发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在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治愈。

2.3 随访结果:

随访发现,对照组中出现4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为26.67%,其中2例患者由于肿瘤复发而死亡,1例患者由于上消化道发生大出血而死亡,1例患者由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并肺水肿而死亡;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6.6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更低(P<0.05)。

3 讨论

壶腹周围肿瘤主要是指发生在壶腹部、胆总管下段、胰管、十二指肠乳头处的肿瘤。由于壶腹周围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肿瘤体积较小,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肿瘤多为良性,因此,手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可达到较好的根治效果。目前,在临床上,壶腹周围肿瘤的基本术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种手术方法无需对胰腺头颈部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进行切断,能够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手术中的各切断面的吻合难度较小,术后出现胰瘘和胆瘘的概率较低[2]。但常规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不高,术后恢复不佳,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有效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手术方式,同时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1978年,有学者首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保留幽门,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种手术方式通过对胃幽门予以保留,从而保护了患者的胃消化功能,能够促进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有效巩固手术效果,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在术中及术后,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尽量不对胃十二指肠动脉进行切断,能够保证十二指肠的血供充足;(2)手术过程中,应对Trietz韧带进行松解,能够降低十二指肠吻合的难度,保证十二指肠的血运正常;(3)术后,应对胃肠进行充分的减压;(4)术后,应给予患者至少1个月的抑酸剂治疗;(5)手术后,应保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局部发生粘连,减少胰瘘和胆瘘的发生。

本研究为探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效果,特选取30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对这30例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更高(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P<0.05),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更低(P<0.05)。这说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手术成功率高,且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存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福翔.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周围肿瘤手术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5):70-71.

[2]车旭,单毅,朱怀宇,等.高龄壶腹周围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特点[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396-398.

壶腹周围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我院肝脏外科收治的患者, 共64例, 40例为女性, 24例为女性;64例的年龄在51~72岁, 年龄的平均值为58.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10例出现消瘦以及纳差症状, 出现寒战以及高热症状的有8例, 15例出现乏力困倦症状, 出现黄疸症状的为39例, 54例出现了上腹隐痛症状。64例周围癌的情况如下:13例为下段胆总管癌变, 胰管开口癌变的为8例, 10例为十二指肠当中的乳头部分出现癌变, 壶腹癌患者为11例, 其余22例为胰头癌变。

1.2 方法

采用CT设备对64例患者进行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检查之间的12h开始禁食, 进行CT检查之前, 让患者服用1000m L的温开水, 以便有效充盈胃部, 便于CT扫描。检查所采用的仪器为螺旋式CT机, 检查时的孔径为40mm, 螺距为1mm, 层厚为3mm。为了增强扫描时得到的动态结果, 则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将对比剂输入患者体内, 以2.5m L/秒的速度注入药物, 当注入的药物量达到75m L以及175m L时, 采用CT机扫描动脉期以及门静脉期, 在检查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情况将扫描时间适当延长。

2 结果

在CT检查当中, 发现壶腹肿瘤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下:3例患者的胰头胆总管出现了增厚现象, 且表现为花边样;17例患者的十二指肠当中出现了缺损充盈现象, 在缺损充盈的患者当中, 有3例的内缘钩突出现了增大现象;23例患者的胆总管内部出现了结节影, 其余21例患者十二指肠与胆管相连处出现了截断现象。在检查中, 薄层重建的厚度为2mm, 因此肿瘤强化特征、具体形态以及位置等均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表现, 在动态扫时, 发现所有患者体内的肿瘤均属于轻度与中度之间的强化阶段。在CT检查中, 观察到患者的肝外胆管以及肝内总管出现了以下病变:37例患者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胆总管扩张、肝外胆管扩张以及肝内总管扩张, 其中有30例患者的胆囊也出现了扩张现象;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 发现有26例存在“双管征”。

3 讨论

如壶腹部附近两厘米的范围内出现癌变, 一般将其当作壶腹周围癌, 该病是一种恶性肿瘤, 一般出现于消化系统;如发病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则极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甚至可能引起死亡。十二指肠、壶腹以及胰头部分出现的癌变, 均可以认为是该病的病理表现[2]。目前, 切除十二指肠为治疗该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关研究证明, 如切除十二指肠, 则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为病因不同, 所以患者病情恶化的程度以及治愈率等也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该病具有解剖位置复杂以及进展速度快的特点, 所以一旦发病极容易出现恶化现象;而另一方面, 壶腹周围的血管以及组织会掩盖住病理改变情况, 因此, 其早期症状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征, 而部分患者到医院进行诊断时, 该病很有可能已经进入晚期[3]。一般而言, 当黄疸症状表现为梗阻性时, 一般可初步判断患者存在壶腹周围癌;在本次研究的64患者中, 有39例出现了黄疸症状, 占比61.0%, 比例较高, 所以当患者出现黄疸症状时, 应考虑是否出现该病, 并尽可能进行CT检查。如在检查中, 发现患者的胰管以及胆管同时出现扩张的情况, 同时不存在结石与胆管炎症等病症, 则应高度警惕患者是否存在壶腹周围癌, 这一点也在本研究当中得到了证实。正因为CT检查可以发现该病存在的一些特征性病理改变, 所以在诊断时, CT检查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T检查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当中通过薄层扫描壶腹部位, 并能够将整体图像以及三维图像展现出来, 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到淋巴结周围情况、肿瘤强化特征及其具体形态等, 从而有利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4]。在采用CT检查的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时, 应注意对癌变的间接征象以及直接征象进行认真观察, 以便了解壶腹周围组织癌变的进展情况。为了避免造影时, 因肠道蠕动现象而导致出现伪影, 则应在检查之前, 让患者喝下适量温开水, 从而排空肠道, 并使之保持低张状态;以便使造影图像的质量变得更好, 方便于检出具体病变形态。对于CT检查而言, 肿瘤出现的原因不同, 则具有不同的强化特征。如肿瘤因缺乏血供而形成, 则容易引起胰腺癌, 在检查当中, 可见胰头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 增大以及变形现象为主要强化特征[5]。对于十二指肠部位以及壶腹部位出现的癌变而言, 则造影特征主要为强化结节, 如十二指肠出现了扩张现象, 则具有较为明显的门脉期、动脉期以及充盈缺损表现。在本组患者当中, 也出现了此类情况, 因此要进一步了解病变形态, 则可以进行多期扫描以及强化扫描。

当壶腹周围癌患者病情还处于早期时, 虽然不具备明显的异性特征, 但是其CT检查影像则具有较为明显的异常表现。在检查中, 胆管扩张与胆道梗阻等病理改变均可以显示出来, 这对于鉴别肿瘤以及诊断肿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 CT检查还可以显示出管腔具体形态发生改变的情况, 这对于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鉴别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注意的是, 在检查平面梗阻状况的过程中, 虽然可以发现肿瘤, 但是也不排除漏诊的可能, 所以当CT检查结果呈阴性时, 也要认真观察病情。为了寻找肿瘤起源, 则可以进行强化检查, 通过强化扫描, 也可以找出异常病例的典型病理改变。综上所述, 壶腹周围癌患者具有非常特殊的病理改变, 为了有效治疗患者, 延长患者发病后的生存时间, 则应尽早诊断。对于该病的临床诊断而言, CT检查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于CT检查存在的部分局限性, 则应积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 如彩超检查等, 以及新型诊断技术, 以便降低漏诊与误诊出现的概率, 从而使诊断率得以提高。尽量在CT检查当中弄清肿瘤来源, 确定是否将肿瘤切除;并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从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晓棠, 刘起旺, 张辉, 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脂肪抑制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3 (16) :890-891.

[2]王金萍, 王宁新, 许红强, 等.超声对壶腹癌诊断价值及检查方法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10, 15 (29) :347-348.

[3]张美喜, 陶桂梅, 王占秋, 等.MRI和CDFI诊断壶腹区病变的对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2 (26) :521-522.

[4]龚洪翰, 姜建, 何来昌, 等.CT低张增强扫描诊断胆总管壶腹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9) :808-809.

[5]王丽萍, 谢光辉, 殷信道, 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壶腹周围癌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4 (27) :374-375.

壶腹周围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作为PAD组。其中,男性221,女性168例,年龄25~83岁,平均63.58岁;再随机将同期400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无PAD组)。其中,男性227例,女性173例,年龄20~89岁,平均60.21岁。两组资料术前临床表现相似,主要有腹痛、发热和(或)黄疸等症状。两组资料中患者经B超、CT、MRCP1项或1项以上检查明确胆总管内存在结石,而对胆总管结石同时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者不包括在本研究对象之内。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准备同普通ERCP,所有患者常规行十二指肠镜检查,寻找十二指肠乳头,观察乳头形态及有无憩室,并了解憩室类型,选择性插管;根据疾病类型分别显示胆胰管;根据X线图像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在行ERCP的同时施行治疗性ERCP,在ERCP基础上所开展的治疗性ERCP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 terotomy,EST);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及碎石等内镜治疗技术。

1.3 设备及耗材

采用Olympus JF-10型纤维十二指肠镜、Olympus TJF-240型和Olympus TJF-26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内镜下使用的三腔切开刀、导丝、胆道扩张器及胆道扩张球囊等各类十二指肠镜治疗附件及耗材如鼻胆管、胆道塑料支架等选用德国福莱克斯公司(ENDO-FLEX)产品。

1.4 观察指标

血淀粉酶水平:检测各组术前、术后3、24和48 h血淀粉酶水平。术后并发症:(1)胆管炎:术后明显腹痛、高热寒战、血常规指标升高;(2)胰腺炎:术后腹痛、血尿淀粉酶升高并经影像学证实;(3)出血:粪便潜血实验阳性;(4)穿孔;(5)结石复发;(6)滞网。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资料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1,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取石成功率

两组中内镜治疗情况见表1。PAD组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病人均行治疗性ERCP。其中,355例胆总管结石一次取净,24例胆总管结石二次取净,胆总管结石取净率97.43%。有5例因多发结石,同时结石直径超过1.5 cm,转开腹手术治疗。有5例因乳头方向不正或乳头较小,取石困难,转开腹手术治疗。本组中憩室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一次性取出结石最多达13枚,直径最大为3.6 cm。400例对照组(无PAD组),其中376例胆总管结石一次取净,18例胆总管结石二次取净,胆总管结石取净率98.50%。有3例因多发结石,结石直径超过2.5 cm,转开腹手术治疗。有3例因乳头较小,取石困难,转开腹手术治疗。无憩室组中一次性取出结石最多达11枚,直径最大为2.8 cm。两组比较ERCP取石成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例(%)

两组比较ERCP取石成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2.2 治疗性ERCP术后并发症

PAD组和无PAD组患者均行治疗性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见表2。

结果显示:与无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相比较,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进行治疗性ERCP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P>0.01)。

例(%)

3 讨论

壶腹周围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是指位于以瓦特壶腹为中心,半径为2、3 cm范围内的十二指肠憩室,如憩室不涉及壶腹本身,则称之为憩室旁乳头(juxtapapillary diverticula,JPD)。乳头位于憩室之内则称为憩室内乳头(int radiverticular papilla,IDP)。胆总管结石合并PAD已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组既往的研究表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PAD密切相关,PAD是胆道结石形成和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4]。PAD不仅使乳头的形态发生变异,而且亦往往使胆总管末端的走向发生改变。当其合并胆总管结石时,胆总管增粗,长轴延长,进一步加重胆总管末端的扭曲和转位,从而增加了内镜下EST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其难度和危险性主要表现乳头旁憩室行EST后有发生出血、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危险,特别是憩室内乳头术后容易发生十二指肠穿孔。文献报告,壶腹周围憩室EST术后穿孔并发症发生率0.50%~1.80%[5]。但是,AKOGIU等[6]认为,EST是治疗本病的一种安全有效能的方法,可以替代十二指肠胆总管吻合术。SUGIYAMA等[7]报道,尽管EST治疗有一些轻微并发症,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在本组资料中,PAD组所有患者采用治疗性ERCP后没有穿孔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而无PAD组中EST后穿孔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2例EST后穿孔患者因ERCP术中及时发现,即刻转为开腹手术,2例患者均病愈出院。无PAD组在实施ERCP后出现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该患者经应用生长抑素联合CT引导下穿刺引流病愈。分析其发生原因:首先,无PAD组发生2例穿孔和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本身的扁平型小乳头有关。其次,与患者术前、术中高度紧张以及操作者术中不够谨慎,对穿孔的警惕性不高有关。由于本组术者注意到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可能导致EST后穿孔。因此,对所有PAD患者在行EST时采用精准的中小切开,对结石过大者机械碎石后再取石,避免了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还与有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比较松弛有关。本组治疗经验可概括为:(1)切开范围在11、12点处最佳,切开方向随着胆总管十二指肠壁的方向而不断调整,使其始终沿着胆总管壁段的方向延续。(2)EST切开的长度取决于胆管在肠腔内隆起的大小,切开长度不易超过十二指肠乳头口侧隆起近端。切开指数选择较低,切开速度以1~2 s/切为宜。(4)尽可能术前纠正凝血机制障碍。EST后尽快去除结石,EST后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对不能耐受鼻胆管者选择胆道支架内引流(ERBD),能有效预防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本组资料表明:伴有或不伴有PAD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性ERCP取石成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率均无明显差异,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进行治疗性ERCP并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只要熟悉胆总管末端与憩室的解剖关系,全面而熟练地掌握EST及碎石器械碎石、取石的操作技巧,规范操作过程,减少对胰管的刺激和充盈,治疗性ERCP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治疗不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避免麻醉相关风险和降低治疗费用等多方面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体质差、不宜开腹手术的患者。

参考文献

[1]WU SD,SU Y,FAN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duode-nal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 and biliary disease in 178patients undergoing ERCP[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3):299-302.

[2]TZENG JJ,LAI KH,PENG NJ,et al.Influence of juxtapapillarydiverticulum on hepatic clearance in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sphincterotomy[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20(5):772-776.

[3]CHRISTOFORIDIS E,GOULIMARIS I,KANELLOS I,et al.Therole of 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a in biliary stone disease[J].Gastrointest Endosc,2002,55(4):543-547.

[4]李汛,李玉民,周文策,等.壶腹周围憩室与胆道结石的关系探索[J].消化外科,2002,1(5):350-352.[4]LI X,LI YM,ZHOU WC,et al.To stusy the relationship of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 and billiary calculi[J].Chinese Journalof Digestive Surgery[J].2002,1(5):350-352.Chinese

[5]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等.诊断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国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77-80.[5]LI ZS,XU GM,SUN ZX,et al.Early complication treatment of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RCP[J].Digestive Disease and En-doscopy,2002,19(2):77-80.Chinese

[6]AKOGLU M,SAHIN B,DAVIDSON BR.Extended transduodenalsphincteroplasty for bile duct stones associated with a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J].Postgrad Med,1992,68(799):346-349.

壶腹周围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3例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病人中, 男8例, 女5例;年龄31岁~74岁, 平均53岁;13例病人行胰头十二指肠 (Whipple) 切除术及Child吻合术;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腺癌9例, 乳头状癌2例, 转移癌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围术期,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顺利度过治疗期的保证。糖尿病病人担心术后愈合不良, 为此, 护士主动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并向病人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应注意的问题,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使病人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和术后治疗[1]。术后早期病人将面对切口疼痛及各种管道存在的不适, 往往具有急躁、不安情绪, 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解释各种引起不适的原因, 取得其配合。恢复期则应对病人的活动、饮水、进食、排便等方面进行指导, 帮助和鼓励病人, 使其安然度过康复期。

2.2 术前准备

2.2.1 纠正营养不良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 因疾病对身体正常代谢的影响早而显著, 病人均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严重影响组织愈合能力。除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外, 应用胃肠外营养 (TPN) 补充能量, 并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浆、白蛋白, 纠正营养缺乏状况, 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2.2.2 控制糖尿病

入院后常规测血糖, 及早发现隐性糖尿病。本组2例病人入院后查出患有隐性糖尿病, 术前进行饮食控制, 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 4 h测血糖1次, 根据血糖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药物剂量, 将血糖控制在手术适宜范围内, 即5.3 mmol/L~7.6 mmol/L (与内分泌科协同制订降糖方案) 。

2.2.3 改善凝血功能

因胆汁不能进入肠道, 脂溶性维生素K难以吸收, 导致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合成受到影响, 使凝血功能低下, 术前1周每天静脉应用维生素K 30 mg~40 mg, 改善凝血功能, 预防术中、术后出血。

2.2.4 肠道准备及预防用药

术前3 d口服甲硝唑, 进流质饮食, 术前晚清洁灌肠及术晨排便灌肠1次, 以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 减轻术后腹胀, 促进肠蠕动恢复, 术前3 d应用抗厌氧菌药物, 预防术后感染。

2.3 术后护理

2.3.1 引流管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 以减轻吻合口的压力, 促进愈合。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数量、性质, 如果引流胃液每天超过1 000 mL, 应注意血容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术后3 d~5 d肠蠕动恢复即拔除胃管。固定好腹腔引流管, 防止脱出, 每日更换引流袋, 定时捏挤保持引流管通畅, 指导病人翻身, 防止受折、脱出。观察、记录引流液量及颜色, 及早发现并发症[2]。

2.3.2 控制血糖

由于麻醉及手术刺激, 术后血糖波动较大, 禁食期间用微量泵控制静脉注射胰岛素, 进食后改用口服降糖药物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术后定期测血糖、尿糖, 根据测量结果调整用量, 使血糖维持在5.3 mmol/L~7.6 mmol/L (或正常范围) 。

2.3.3 营养支持

早期采用胃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既能满足机体的能量需要, 又节省氮源, 同时补充胰岛素有利于组织修复和肝细胞再生。TPN应于24 h内匀速输注, 以防止突然停止发生的低血糖反应, 加强导管相关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局部换药, 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 如感染、渗漏、脱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考虑导管感染的可能, 必要时考虑拔管。术后2周内补充适量血浆、白蛋白及多种维生素,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3.4 加强基础护理

禁食期间, 每日口腔护理2次, 协助指导病人定时翻身, 更换卧位,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按摩局部受压皮肤, 预防口腔感染及压疮。

2.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4.1 腹腔内出血

腹腔内出血是由于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结扎线滑脱而造成。术后48 h内, 若病人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 或短时间内 (1 h~2 h) 腹腔引流血性液在200 mL以上, 应考虑有内出血发生。如果引流液虽渐少, 但有上述表现, 也不能忽视, 应查看管道是否阻塞, 并进行相关检查, 如腹腔穿刺、床旁B超等明确腹腔内有无出血。本组有1例出现上述症状而腹腔引流管无大量血性液体引出, 经及时诊断, 立即再次开腹手术, 发现大量出血, 给予及时手术止血, 病人得以挽救。

2.4.2 胰瘘、胆瘘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3,4,5]。多发生在术后3 d~7 d, 单独胆瘘并不多见, 常与胰瘘合并存在。术后3 d~7 d监测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的含量, 有助于早期发现胰瘘。当病人出现腹痛、腹胀、高热及引流液量增多, 呈米汤样, 查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升高, 应考虑发生胰瘘。若表现在腹腔引流管内排出胆汁样液或出现腹膜炎体征, 腹腔穿刺抽到胆汁样液, 应考虑胆瘘的发生。本组有1例胰瘘发生在术后第6天, 另1例胰瘘并胆瘘发生在术后第5天, 采取半卧位, 调整引流管或负压吸引, 应用生长抑制剂 (思他宁或奥曲肽等) 。加强全肠道外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瘘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均在2个月内自行闭合。

2.4.3 上消化道出血

多发生在术后1 d~7 d[6], 与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增加及胆盐对胃黏膜的损害和胃液中逆行扩散有关。术前、术后用制酸药, 如法莫替丁20 mg~40 mg或奥美拉唑40 mg每日静脉输注1次或2次, 用药时间不少于2周。如果胃肠减压抽出血性液表明有出血迹象。本组有3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 凝血酶胃管注入, 巴曲酶止血及奥美拉唑等静脉输注处理, 均于3 d后止血。

2.4.4 感染预防和护理

糖尿病病人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 易导致肺部、泌尿系及切口感染。当腹腔引流液浑浊, 病人高热不退时, 应做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以便及时发现并确定腹腔感染的菌种, 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导尿病人做好观察尿液颜色、量, 每日行膀胱冲洗及会阴护理。术前2 d及术后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锻炼, 术后常规用抗生素、化痰药物行射流雾化吸入, 鼓励病人咳嗽、咳痰, 协助叩背, 预防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真菌感染发生。

3 体会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大、并发症严重、病死率高, 而合并糖尿病病人使术后恢复延缓, 风险及病死率更高。因此做好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是病人顺利康复的保证。

摘要:[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血糖控制、营养状况改善, 术后加强各引流管护理、维持血糖稳定、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13例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术前科学的准备和术后严密监护, 是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壶腹周围癌,糖尿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傅世桃.2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5B) :1264-1265.

[2]屈新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4C) :1091-1092.

[3]晏建军, 张柏和, 钱光相, 等.壶腹周围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 10 (4) :287.

[4]朱亚萍, 钟碧绿, 沈芳, 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7A) :1699-1701.

[5]盛招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B) :131-132.

壶腹周围范文

壶腹周围范文(精选6篇)壶腹周围 第1篇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4例, 男35例, 女19例, 年龄39岁~71岁, 平均年龄54.6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