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病理学表现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51

病理学表现范文(精选10篇)

病理学表现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囊肿20例, 其中皮样囊肿8例, 表皮样囊肿4例, 皮脂腺囊肿8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1~37岁, 平均13.9岁, 病史1~30年不等, 最初偶然发现单眼眼眶局部肿块, 无不适, 有的渐大, 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活动度可, 皮样囊肿部分活动度欠佳, 皮肤颜色无变化, 多因肿物渐大影响外观就诊。

20例病变术前均采用ToshibaAqulion16层螺旋CT机, 常规眼眶轴位及冠状位扫描, 层厚3mm, 螺距3mm, 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 9例又采用ToshibaAIRISII开放式磁共振机, 常规SE:轴位 (T1WI, T2WI) , 冠状位 (SIIR) 。

2 结果

2.1 CT及MR检查

2.1.1位置:

8例皮样囊肿, 5例位于颧额缝外侧 (图1-2) 。

2例跨颧额缝 (图3-4) 。

1例位于眶内上象限, 多位于眼眶颞上方, 多在骨缝处发生。表皮样囊肿4例, 其中2例位于左侧颧额缝外上方, 一例位于内上隅角鼻根部 (图5-6) 。

一例位于左眼眶外上部颧蝶缝区

皮质腺囊肿8例 (图7-8) 。

2 例位于眼眶内眦近鼻根出, 4例位于颧额缝内侧 (图9) 及外侧方。

1例位于右额骨眶突外侧, 1眼位于左眶内颞侧

2.1.2形态:

3类囊肿多呈圆形、类圆形, 2例皮样囊肿跨骨缝呈葫芦形, 最大者约2.32cm×2.22cm, 最小者0.9cm×1.02cm。

2.1.3密度及信号:

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CT值约0Hu―220Hu, 密度较均匀, 囊壁厚约0.06mm~0.20mm;皮脂腺囊肿CT值约-36Hu~191Hu, 内常见絮状物, 囊壁右或无, 最厚约0.15mm。三者MR均呈稍长T1长T2信号, Stir为高信号。

2.1.4囊壁:

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 囊壁厚约0.06mm~0.20mm;皮脂腺囊肿囊壁有或无, 最厚约0.15mm。

2.1.5与眶壁关系:

与眶骨及骨缝相邻者眶骨皆有受压改变, 骨缝皆有增宽改变, 本组约19例有上述改变, 1例表皮样囊肿位于眉弓区, 远离骨质, 故无变化。

手术病理: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临床及病理特点:

(1) 皮样囊肿在胚胎发育时, 上皮片段陷入发育的眶骨骨缝间或眶内软组织内, 随着生长发育大部分上皮成分萎缩, 小部分存活形成囊肿。典型的皮样囊肿为圆形病变, 不活动, 位于眼眶颞上方。少数囊肿位于眶内, 部分跨眶骨壁生长位于颞窝、前中颅凹和额窦形成哑铃状;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眼眶颞上或鼻上方, 肿块渐长大, 呈半球形凸起, 皮肤无充血肿胀。扪诊包块光滑, 中等硬度、较固定, 一般不引起眼部症状, 症状和体征因病变部位和范围而变化, 前眶皮样囊肿之患者特征性表现为一缓慢进行性、无痛性皮下肿物, 常位于靠近眉的外侧方面。触诊时, 肿物似乎深及表皮内并同其下面的骨质接触。较大的病变倾向于引起眼球向下和内侧移位。有些眼眶皮样囊肿发生于眼眶鼻上方, 在此部位之囊肿临床上常常比较明显, 当患者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眼球突出和移位时, 有时因眼球运动障碍而发生复视。位置较深的皮样囊肿可以很大并占据眼眶较多空间, 肿物可完全位于软组织内, 或可自发破裂, 内容物流出可刺激眶内软组织发生强烈炎症反应。病理:皮样囊肿纤维壁内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 内衬为角化的复层上皮。囊腔内的内容物呈黄色, 含有角化蛋白、脂质和毛干。若囊肿破裂, 内容物进入眼眶, 引起多核异物巨细胞性肉芽肿反应[1~4]。治疗:完整手术切除是治疗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最好方法, 若术中囊肿破裂, 术后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 囊壁未完全切除, 术后必定复发。

(2) 表皮样囊肿:在眼睑囊肿最多见, 好发于上睑眉弓及内外眦部, 由外伤或炎症时表皮细胞植入皮下或先天性发育异常发生。镜下:囊肿壁由表皮组成, 但无毛囊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 囊内充盈角化物质。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见于较高年龄组, 病变常位于眼睑皮肤和眶周 (眶前内上或前外上区, 也可通过眶隔向前扩展, 表现为眼睑肿块) , 眶内的表皮样囊肿极少见, 患者常常有缓慢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眼向前下方移位;病变:囊壁有较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壁内未见皮脂腺、汗腺和毛囊等结构, 内衬为复层的鳞状上皮, 囊内充满脱落的角蛋白[1~4]。 (3) 皮脂腺囊肿:由Zeiss腺导管闭塞所引起的储留囊肿。镜下:囊壁由多层上皮组成, 无棘细胞, 无明显角化。囊腔内含皮脂及一些角化物质。好发于青年, 眶缘可扪及软性、活动良好肿物[1~4]。

CT及MR表现:

(1) 皮样囊肿 (dermoidcyst) :多位于蝶骨大小翼骨缝及额颧缝附近, 呈半圆、椭圆、或哑铃形囊性占位, 有囊壁, 病变内CT值为负值, 且高低密度/信号混杂, 呈不均质, 增强扫描内无强化, 壁有强化, 眶骨弧形受压或骨孔形成, 且多位于眶顶和眶外侧壁。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cyst) 表现:眼眶内上或外上囊性占位性病变, 有囊壁, 边界清楚, CT值为负值, 不均质, 增强扫描内无明显强化, 壁强化, 并有骨质缺损或骨质侵蚀。

(3) 皮脂腺囊肿 (sebaceouscyst) 表现为囊性占位, 有或无壁, 增强无强化, 邻近骨壁凹陷及硬化环病理检查仍是最后依据

总之, 眶周囊肿仅从内含成分影像鉴别很难, 要兼顾好发部位、年龄、临床病史、专科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率。CT与MR检查可明确病灶大小、范围、性质以及与眶骨等邻近结构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眼眶周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其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囊肿20例, 术前行MR或CT扫描, 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皮样囊肿8例, 表皮样囊肿4例, 皮脂腺囊肿8例。皮样囊肿5例位于颧额缝外侧, 2例跨颧额缝, 1例位于眶内上象限。表皮样囊肿4例, 其中2例位于左侧颧额缝外上方, 一例位于内上隅角鼻根部。皮脂腺囊肿8例, 2例位于眼眶内眦近鼻根出, 4例位于颧额缝内侧及外侧方, 1例位于右额骨眶突外侧, 1眼位于左眶内颞侧。CT或MR所见:病灶均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葫芦型低密度影, 最大者约2.32 cm×2.22 cm, 最小者0.9 cm×1.02 cm, 其中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CT值约0 Hu220 Hu, 密度较均匀, 囊壁厚约0.06 mm0.20 mm;皮脂腺囊肿CT值约-36Hu191Hu, 内常见絮状物, 囊壁有或无, 最厚约0.15 mm, 增强扫描囊壁轻中度强化, 邻近骨质弧形受压改变。结论:CT与MR检查对囊肿鉴别有时困难, 但可明确病灶大小、范围、性质以及与眶骨等邻近结构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眼睑囊肿,CT,MR

参考文献

[1]孙为荣.眼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2-354.

[2]蓝平.眼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23-24.

[3]武忠, 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047-3048.

病理学表现 第2篇

炎几种表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支托长度应为()。A.磨牙近远中径的1/4 B.磨牙近远中径的1/3 C.磨牙近远中径的1/2 D.双尖牙近远中径的1/4 E.双尖牙近远中径的1/2

2、下面有一项初级预防的概念是不对的

A.三级预防是修复治疗

B.二级预防包括恢复口腔功能

C.二级预防是“干预”性治疗

D.初级预防又称一级预防

E.窝沟封闭属于初级预防

3、颊系带为

A.唇颊黏膜移行于牙槽黏膜的皱襞

B.口腔前庭沟上相当于磨牙区的扁形黏膜皱襞

C.口腔前庭沟上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扁形黏膜皱襞

D.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间的黏膜皱襞

E.前庭沟中线上的黏膜皱襞

4、下列关于腭大孔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位于硬腭后部

B.在硬腭后缘前约0.5cm

C.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的外、中1/3交界处

D.是翼腭管的下口

E.腭前神经和腭降血管由此孔穿出

5、X线片诊断根尖周囊肿的指标是

A.椭圆形透射区,边界较清晰,周围骨质疏松 B.较大圆形透射区,边界清楚,周围有阻射白线 C.透射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周围骨质稀疏 D.透射区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周围稍致密 E.椭圆形透射区,边界模糊,周围骨质稍致密

6、以下关于面神经麻痹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B.贝尔麻痹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C.面神经损害如发生在茎乳孔外,一般不发生味觉、泪液、唾液等方面的变化

D.贝尔面瘫急性期不宜应用强的刺激疗法

E.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7、早期牙釉质龋脱矿最轻的病变位于

A.表层

B.病损体部

C.暗层

D.透明层

E.色素沉着层

8、颌面部创伤患者伴发休克时,处理原则中错误的是 A.保持伤员安静,保暖

B.禁止随意搬动

C.使用吗啡类药物

D.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E.补液和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9、关于牙龈炎的临床表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炎症明显的部位,牙周探诊的深度常小于组织学上的龈沟深度

B.探诊后出血多出现于牙龈颜色改变之后

C.可以点彩的有无来判断牙龈有无炎症

D.重症龈炎可有上皮附着的丧失

E.若炎症局限于龈沟(袋)壁内侧时,牙龈表面仍可保持相当致密

10、以下关于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临床表现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____ A.局部皮肤弥漫性水肿

B.呈紫红色或灰白色

C.无弹性

D.无明显凹陷性水肿

E.可触及捻发音

11、面龋坏,叩痛(++),冷热诊(-),探诊无反应.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B.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C.慢性根尖周炎

D.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E.不可复性牙髓炎

12、全口义齿人工后牙的近远中总长度应等于该侧 A.尖牙近中面至磨牙后垫前缘的距离 B.尖牙远中面至磨牙后垫前缘的距离 C.尖牙远中面至磨牙后垫1/3处的距离 D.尖牙近中面至磨牙后垫1/2的距离 E.尖牙近中面至磨牙后垫后缘的距离

13、根尖周病疗效评定主要依据

A.临床评定指标

B.X线片评定指标

C.组织学评定指标

D.临床评定指标+X线片评定指标

E.临床评定指标+组织学评定指标

14、牙髓充血与浆液性牙髓炎不同点是____ A.持续的胀痛

B.咀嚼痛

C.无自发性痛

D.温度刺激痛

E.以上均不正确

15、维拉帕米的首选适应证是____ 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B.室性期前收缩

C.心房颤动

D.心房扑动

E.室性心动过速

16、为什么分娩止痛及哺乳期妇女止痛禁用吗啡____ A.吗啡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

B.吗啡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C.吗啡抑制呼吸、对抗缩宫素作用

D.吗啡抑制胃肠蠕动,引起便秘

E.吗啡易产生成瘾性

17、一患者有大张口习惯,检查时发现患者张口度超过3横指,颞下颌关节张口侧位X线片发现髁状突位于关节结节的稍前方,该患者初步考虑为

A.翼外肌痉挛

B.咀嚼肌群痉挛

C.滑膜炎

D.关节囊炎

E.关节囊扩张伴关节盘附着松弛

18、下列哪种是釉质形成缺陷症的最常见遗传类型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性连锁显性遗传

D.X性连锁隐性遗传

E.Y染色体显性遗传

19、容易发生骨折的面骨是____ A.颧骨

B.蝶骨

C.下颌骨

D.上颌骨

E.以上均不正确 20、下列哪项不符合舌损伤的缝合要求

A.尽量保持舌的长度

B.采用小针细线缝合C.距创缘稍远进针

D.缝得深些,多带些组织

E.最好加用褥式缝合

21、固位体设计时应考虑

A.固位形

B.抗力形

C.共同就位道

D.材料性能

E.以上都是

22、下列哪一项不是慢性龈缘炎的临床表现

A.前牙区最明显

B.牙龈充血

C.龈沟深度超过3mm

D.结缔组织附着丧失

E.无牙槽骨吸收

23、中线致死性肉芽肿的治疗应首选

A.手术

B.放疗

C.化疗

D.激素

E.冷冻

24、髓室由几个面组成

A.两个面

B.三个面

C.四个面

D.五个面

E.六个面

25、诊断深龋时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A.问自觉症状及其时间

B.探龋洞的深度和感觉

C.叩诊是否有异常反应

D.探清楚穿髓孔的有无

E.温度测验必须入龋洞

26、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主要显示部位是 A.双侧下颌骨体部

B.双侧下颌骨角部

C.双侧下颌骨升支部

D.双侧髁颈部

E.双侧喙突

27、在菌斑成熟过程中,首先吸附到牙面的是

A.唾液链球菌

B.变形链球菌

C.革兰阳性球菌

D.革兰阴性杆菌

E.革兰阴性厌氧菌

28、可摘局部义齿印模托盘的选择不正确的是 A.大小和形状与牙弓的形态和大小一致 B.托盘与牙弓内外侧应有3~4mm 间隙 C.翼缘应与黏膜皱襞平齐 D.不妨碍唇、颊和舌的活动

E.上颌托盘的远中边缘应盖过上颌结节和颤动线

29、以下关于常规X线牙片作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了解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状况

B.了解牙根的数目

C.了解患牙的颜色

D.可以查出部分邻面龋

E.可以发现有无根折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哪项不是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组织炎广泛切开引流的目的

A.达到充分引流

B.改变厌氧环境

C.预防呼吸困难发生

D.促进毒素排除体外

E.消除皮下气肿

2、医师李某,申请开办儿科诊所,经执业注册后,开展了儿科诊疗活动,同时也以所学知识诊治一些妇科患者,李某的行为是

A.法律允许的行为

B.医师执业规定所允许的C.只要不发生差错,法律即允许

D.超执业范围的行为

E.只要是患者自愿,都是法律允许的

3、医师中止执业活动二年以上,当其中止的情形消失后,需要恢复执业活动的,应当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组织考核合格,并依法申请办理

A.准予注册手续 B.中止注册手续 C.重新注册手续 D.变更注册手续 E.注销注册手续

4、某舌癌患者因术后放疗造成患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继发感染,局部反复肿胀,伴剧烈疼痛。以下治疗措施中,哪项是不适当的

A.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B.高压氧治疗

C.理疗

D.局部冲洗,保持引流通畅

E.在健康骨质范围内施行死骨切除术

5、医师执业变更哪些注册事项时,应当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A.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

B.执业地点,执业类别

C.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医疗机构

D.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服务单位

E.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服务单位,专业类别

6、患者女性,20岁,因口角糜烂就诊,检查时发现左口角唇红、皮肤稍肿,上覆黄色的痂,周围有残存的粟粒大小的疱及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轻度色素沉着,追问病情,发病前该部位曾有烧灼感,且既往在劳累、感冒或例假前屡有发生。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口角炎

B.唇疱疹

C.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D.真菌性口炎

E.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7、全口义齿试戴的时间是在 A.义齿完成后

B.确定完颌位关系后 C.义齿蜡型完成后 D.排列完前牙后 E.排列完前后牙后

8、位于放射治疗范围内的牙齿拔除时间是

A.放疗前

B.放疗后速拔

C.放疗后1个月拔除

D.放疗后1周即可拔除

E.放疗前后均不应拔除

9、社区牙周指数,检查20岁以上成人哪些牙齿

A.右上、左下中切牙和全部第一、第二磨牙

B.右下、左上中切牙和全部第一、第二磨牙

C.右上、左下中切牙和全部第一磨牙

D.右上第一磨牙、左上中切牙和第一双尖牙,左下第一磨牙、右下中切牙和第一双尖牙

E.检查现有的全口牙

10、下列降压药物中便秘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 A.硝苯地平B.维拉帕米 C.氯沙坦 D.普萘洛尔 E.卡托普利

11、行于翼颌间隙内的神经是

A.舌下神经

B.下牙槽神经

C.下颌神经

D.颊神经

E.上颌神经

12、以下哪种囊肿属于牙源性囊肿

A.球上颌囊肿

B.鼻腭囊肿

C.鼻唇囊肿

D.正中囊肿

E.始基囊肿

13、某患者右下阻生智齿反复肿痛1年余。1周来右面下部出现肿胀伴开口受限。X线片示近中阻生,下颌升支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升支外侧皮质无明显破坏,但密质骨外侧有骨质增生。可能的诊断为

A.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B.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C.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D.颌骨结核

E.成骨肉瘤

14、冠周炎最好发的牙齿是()A、上3 B、上8 C、下8 D、下6 E、下5

15、根管充填的目的是 A.严密封闭主根管及侧支根管,防止再感染

B.提高牙齿防御能力

C.防止根折

D.防止牙齿变色

E.使根尖病变愈合

16、维生素K不能用于治疗 A.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所致的出血

B.早产儿和新生儿出血

C.阻塞性黄疸引起的出血

D.水杨酸类药物过量所致的出血

E.低凝血酶原所致出血

17、位置正常

18、长期应用氯丙嗪,最常见的副作用是

A.体位性低血压

B.过敏反应

C.锥体外系反应

D.内分泌障碍

E.消化系症状

19、下列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颊尖略偏远中,舌尖略偏近中

B.外形高点在中1/3处

C.邻面是四边形

D.有近中沟

E.有半数分为颊舌二根

20、患者,女,20岁,因口角糜烂就诊,检查时发现左口角唇红、皮肤稍肿,上覆黄色的痂,周围有残存的粟粒大小的疱及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轻度色素沉着,追问病史,发病前该部位曾有烧灼感,且既往在劳累、感冒或例假前屡有发生。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口角炎

B.唇疱疹

C.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D.真菌性口炎

E.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21、少见的腭裂类型中不包括 A.腭隐裂 B.硬腭裂孔 C.悬雍垂裂 D.悬雍垂缺失 E.混合性腭裂

22、对于心理评估者心理素质的要求不包括 A.观察能力 B.想象力 C.智力水准

D.自我认识能力 E.沟通能力

23、舍格伦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中不包括

A.口干

B.干燥性结膜炎

C.腮腺肿大

D.类风湿关节炎

E.睾丸炎或附件炎

24、以下关于牙损伤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牙挫伤主要影响牙周膜、牙髓和牙槽骨

B.牙脱位的治疗以保存牙为原则

C.轻度牙挫伤可不作特殊治疗

D.牙脱位时可伴有牙龈撕裂或牙槽突骨折

E.完全脱落牙若离体时间不长可行牙再植术

25、磷酸锌粘固粉用于垫底有局限性的原因是 A.绝缘性能很优良

B.抗压强度98 MPA

C.有一定的粘结性

D.对牙髓有刺激性

E.唾液中可被溶解

26、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主要显示部位是 A.双侧下颌骨体部

B.双侧下颌骨角部

C.双侧下颌骨升支部

D.双侧髁颈部

E.双侧喙突

27、在菌斑成熟过程中,首先吸附到牙面的是

A.唾液链球菌

B.变形链球菌

C.革兰阳性球菌

D.革兰阴性杆菌

E.革兰阴性厌氧菌

28、可摘局部义齿印模托盘的选择不正确的是 A.大小和形状与牙弓的形态和大小一致 B.托盘与牙弓内外侧应有3~4mm 间隙 C.翼缘应与黏膜皱襞平齐 D.不妨碍唇、颊和舌的活动

E.上颌托盘的远中边缘应盖过上颌结节和颤动线

29、以下关于常规X线牙片作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了解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状况

B.了解牙根的数目

D.可以查出部分邻面龋

E.可以发现有无根折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周围型小肺癌;CT表现;病理

周围型小肺癌(SPLC)指肺内直径小于3cm的圆形或类圆形恶性肺结节。近年来,我国周围型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通常多在中晚期确诊,患者往往失去了彻底治愈的机会。因此,早期发现周围型小肺癌对疾病早期治疗,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CT检查在早期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征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1.7岁;腺癌21例,鳞癌1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小细胞癌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胸痛、发热、痰中带血等。

1.2 方法

對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行CT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HispeedNX/i双排螺旋CT扫描仪,主要参数为: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20-200mAs,常规扫描层厚l0mm,间隔l0mm(从肺尖到肺底),薄层2-5mm,间隔2mm。较小病灶采用靶扫(小视野200-250mm,范围包括一侧肺野和纵隔,层厚:2-5mm;标准重建法)、高分辨扫描(层厚1-2mm,间隔1-2mm;管电压140kV);矩阵512x512,螺距1.0-2.0,重建层厚1.5-3mm。纵隔窗:窗宽250-350Hu,窗位30-50Hu:肺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600-700Hu。

1.3 观察指标

形态学观察指标:①分叶征:CT图象见肿瘤边缘有切迹,凹凸不平呈分叶状;②毛刺征:在CT上呈细条状,分布于肿瘤周围;③空泡征:CT图象见肿瘤内存在直径≤5mm的低密度影或气体密度影,多个出现时上下层不连续。④支气管血管集束征:CT图象见肿瘤附近的支气管、动脉、静脉在结节处截断或向肿瘤方向移位。⑤胸膜凹陷征: CT图象可见三种表现:凹陷中心平行于扫描层面时,可见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即瘤灶与邻近胸壁间呈三角形影或喇叭口,尖端与线状影相切;凹陷中心偏离扫描层面时,可见由一条分为多条的线状影,并可与瘤体分开,使三角形影逐渐变大;水平裂和斜裂胸膜处出现曲线影。

2 结果

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征象中,41例(91.11%)为分叶征,35例(77.78%)为毛刺征,24例(53.33%)为空泡征,31例(68.89%)为支气管血管集束征,39例(88.67%)出现胸膜凹陷征。

3 讨论

目前CT检查是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方法。CT扫描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实现对肺部结节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普通胸片相比,漏诊误诊率均比较低[1]。

本文通过分析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表现发现,周围型小肺癌主要CT征象为: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在本文患者中的出现率高于50%。周围型小肺癌的这些CT征象往往反映了肺癌的生长方式、肿瘤结构以及病理变化。临床上通过几个CT征象综合判断肿瘤情况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文45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中27例患者具有3种以上CT基本征象。

不同组织类型的周围型小肺癌具有不同的CT征象出现率。本研究显示,腺癌五种征象均常见;鳞癌常见分叶征、空泡征与空洞;细支气管肺泡癌常见分叶征、空泡征及蜂窝征;而小细胞癌早期转移较多见[2]。

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掌握其基本CT征象,对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荣, 程传虎, 蓝博文, 等.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4): 563-565.

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表现 第4篇

关键词:卵巢上皮性肿瘤,病理

卵巢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占卵巢肿瘤的60%,一般认为绝大多数上皮性肿瘤来源于卵巢的表面上皮,由胚胎时期的覆盖在生殖嵴表面的体腔上皮转化而来,它在胚胎期参与苗勒管的形成,苗勒管逐渐分化形成输卵管、子宫、卵巢和阴道。根据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细胞生物学行为,可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恶性以及恶性三种[1]。为了解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现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40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卵巢上皮性肿瘤40例,诊断及病理检查。年龄14~82岁,中位为39岁。其中恶性27例、交界性6例、良性7例。所有病例均经妇产科病理学家确诊,采用FIGO 1985年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分期,Ⅰ期32例,Ⅱ期6例,Ⅲ期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

2结果

卵巢肿瘤发生于覆盖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40例上皮性肿瘤中,浆液性肿瘤17例,其中浆液性瘤、乳头状腺瘤3例,浆液性囊腺癌1例。粘液性肿瘤12例,其中粘液性腺癌1例,内膜样癌1例。卵巢腺癌3例,纤维上皮性肿瘤1例。卵巢单纯性囊肿8例,在上皮性肿瘤中,浆液性肿瘤多于粘液性肿瘤。

3讨论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卵巢恶性肿瘤约占10%。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仅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死亡率侧高于宫颈癌和子宫子宫内膜癌之和。主要原因系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卵巢位居盆腔深部,难以扪及或查得;较早发生盆腹腔内种植或浸润;多数患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皮性肿瘤有卵管上皮类似的浆液性肿瘤、宫颈管上皮或肠上皮类似的粘液性肿瘤、子宫内膜类似的类内膜肿瘤、尿路上皮类似的勃鲁哪氏瘤和移行上皮肿瘤、与肾脏透明细胞肿瘤类似的透明细胞瘤等。

浆液性囊腺瘤是卵巢最常见的肿瘤,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而囊腺癌则年龄偏大。肉眼观,典型的浆液性囊腺瘤由单个或多个纤维分隔的囊腔组成,平均10~15 cm,大者可达40 cm。囊内含有清亮液体,偶混有粘液[2]。良性者囊内壁光滑,可有囊壁的上皮性增厚和乳头向囊内突起。交界性囊腺瘤可见较多的乳头。大量的实体灶和乳头在肿瘤中出现并伴有出血坏死时应疑为癌。双侧发生多见。由于囊内多含有乳头,故又称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或囊腺癌。镜下,良性瘤囊腔由单层立方或矮柱状上皮衬覆,可具有纤毛,与输卵管上皮相似,虽有乳头状结构形成,但一般乳头较宽,细胞形态较一致,无异型性) 。交界瘤上皮细胞层次增加,达二至三层,乳头增多,细胞异型,但无间质的破坏和浸润。浆液性囊腺癌除细胞层次增加超过三层外,最主要的特征是伴有癌细胞间质浸润,单个肿瘤细胞呈现癌细胞特点,细胞显著异型性,核分裂像增加,乳头分支多而复杂,呈树枝状分布,或呈未分化的特点。浆液性肿瘤中常可见砂粒体。

粘液性肿瘤较浆液性肿瘤少见,主要发生中年人。其中85%是良性和交界性,其余为恶性。粘液性囊腺癌相对比较少见。肉眼观,粘液性肿瘤有几个方面和浆液性囊腺瘤不同。肿瘤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腔组成,双侧比较少见。大约5%的粘液性囊腺瘤和20%的粘液性癌发生于双侧卵巢。粘液性肿瘤可形成体积较大的囊性肿块,大者可超过25kg。形成充满富于糖蛋白的粘稠液体的多房性肿瘤。如肿瘤查见较多乳头和实性区域,或有出血,坏死及包膜浸润,则可能为恶性。如间质浸润不能确定,上皮层次为四层或超过四层亦应诊为癌。与浆液性囊腺瘤不同的是,交界性和恶性粘液性囊腺瘤在间质形成复杂的腺样结构,判断间质是否有浸润有一定的难度和主观性,某些作者建议将那些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无明显间质浸润的肿瘤称为非浸润性粘液性囊腺癌。

子宫内膜样肿瘤少数为良性,常有明显的间质纤维,依据囊性结构的有无称为腺纤维瘤或囊性腺纤维瘤。多数为恶性,即子宫内膜样癌,占所有卵巢癌的20%左右。约有15%~30%,卵巢的子宫内膜样癌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一般较好,提示两者各自独立发生,并不是一种为另一种病变的种植性转移。

总之,临床上诊断卵巢肿瘤主要依靠盆腔检查,而对于恶性肿瘤则往往出现固定的肿块、腹水、甚至远处转移等晚期病变的征像,才能做出诊断,病理医生要尽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以便于临床医师采取更加适当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肇敏.卵巢肿瘤.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0:15.

病理学表现 第5篇

【关键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X线检查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5-02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乳腺非炎症性肉芽肿性病变,因其发病率低,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及特异性影像学基础,所以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者较少。现收集我院2012至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8例,对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一年半间经病理确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共8例,左乳5例,右乳3例,年龄28-45岁,中位年龄36.5岁,均已婚,有哺乳史,无乳腺外伤史及特殊病史。

1.2临床表现主诉:无诱因乳房胀痛或触痛伴肿块4例,自检无意中发现肿块伴不适3例,体检时发现肿块1例,肿块质地硬,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均无明显皮肤红肿,1例似有皮肤粘连;2例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行抗炎好转,5例行抗炎治疗效果欠佳。2X线检查

2.1方法采用北京海恩康HAWK-2M钼靶摄影机、KONICA MINOLTA170型号CR机8例均行常规双乳头尾位及内外侧斜位投照,3例加摄侧位和加深曝光的切线位。全组进行乳腺区段切除,3例在术前穿刺经细胞学初步检查证实,所有病例在术中行冰冻切片和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2.2结果表现3例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5例局灶不对称影,皮肤增厚伴脂肪层浑浊2例,腋下淋巴结增大2例:BI-RADS评价:肿块影中1例为4B类,2例为4A类,局灶不对称影1例为4B类,2例为4A类,余2例为3类提示乳腺炎症。3超声表现

其中5例行超声检查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欠均匀,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其中2例X线检查提示4B类,彩超提示炎症可能。4病理

慢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6例伴小脓肿形成。5讨论

5.1病因本病自1972年Kessler最先报道以来,关于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率的临床报道明显增多。本病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病变有关,系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urthyr认为本病与口服避孕药有关;Brow认为其发生可能为乳汁对局部刺激所诱发的免疫现象和局部超敏反应;Flether认为该病与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炎症有关,Inoto认为可能与激素紊乱有关,其确切病因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探讨。也有学者认为病变中可有微脓肿或异物反应,推测可能与外伤、感染或化学性炎症有关。

5.2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生育期经产妇女,以乳腺不适伴肿块就诊,无痛或轻度疼痛[1],本组病例符合,8例中有4例伴有轻度胀痛;皮肤多无红肿;肿块质硬,边界欠清,发生在除乳晕区以外的任何象限[2],与本组病例符合;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

5.3超声表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影、低回声结节及混合型;在彩色血流方面,血流相对丰富,大部分可探及血流信号[3]。

5.4X线表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X线的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致密影及局灶性不对称影,统计以局灶不对称影最多见,与周围腺体分界欠清,其中可夹杂等密度的腺体或低密度的脂肪影;致密影指只在一个体位上看到可疑肿块影,边缘模糊;本组中以肿块影多见,肿块影边界不清,边缘模糊,部分呈分叶状及不规则状,在致密性乳腺中较难发现病灶;间接表现为相邻皮肤稍增厚,皮下脂肪层稍浑浊,局部血管影增粗。本组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X线表现为3例肿块,5例局灶性不对称影,部位大多非乳晕区,除1例病变范围较大延伸至乳头,密度多为接近或稍高于腺体密度,均与周围腺体分界欠清,4例病灶其中可夹杂囊状低密度影,2例可见腋窝肿大淋巴结。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X线表现较为复杂,本组病例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区别:①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的密度通常接近或稍高于腺体密度,较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不对称影密度低,且多为双侧发病,病史长,无明显的胀痛或触痛。②乳腺癌:3例肿块与肿块型乳腺癌相鉴别,2例密度不均夹杂囊状低密度影[4](见图3),另1例肿块为等密度,虽边缘模糊但无明显毛刺,可结合超声、穿刺细胞学检查进一步鉴别,乳腺癌临床多为无痛性肿块,质硬,X线影像可见致密肿块,边缘毛刺,可伴细小多形性钙化影;5例局限不对称影与非肿块型乳腺癌鉴别,2例夹杂囊状密度减低影,随投照位置形态改变(见图2),3例局限团片影边缘模糊(见图1),范围局限,相邻皮肤稍增厚,临床有轻微触压痛,乳腺癌表现局限致密浸润,局部结构扭曲,伴或不伴多形钙化,另少见的炎性乳腺癌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浑浊及血供增加均较肉芽肿性乳腺炎明显,病变密度更为致密;③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变部位在扩张的导管,病灶位于乳晕区,乳头溢液多见,多为双侧性,乳头扁平或凹陷,X线检查见乳晕下区致密肿块阴影,边缘不规则,可见线样排列粗杆状钙化,本组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部位非乳晕区,无乳头凹陷;④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哺乳期,病变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X线表现为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模糊,抗炎效果明显。

5.5病理表现特点肉芽肿形小叶性乳腺炎又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较为少见,是一种非干酪化、非血管炎的、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反应,小叶内见多种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另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呈多灶性散在分布,大小不等,小叶内末梢导管扩张,内衬上皮萎缩,腔内空虚或含坏死物,病变可融合,小叶结构萎缩或消失,通常有脂肪坏死、脓肿形成及纤维化末期病理特征,它们会破坏乳腺正常解剖[5],本组有6例病理见小脓肿。

综上所述,育龄期经产妇,有哺乳史,非哺乳期无诱因乳房胀痛或不适伴肿块,无皮肤红肿,X线检查肿块边缘模糊,内见囊状低密度改变,肿块形态随投照位置发生变化者,应考虑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可能。最后的诊断尚依赖病理检查,放射科医师、超声医生在做出结论前应密切结合临床,在考虑多发病、常见病的同时,不应忽略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这种少见病的存在,全面思考,可以提高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正确率。参考文献

[1]刘复生,刘丹华,主编.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莲荷出版社,1997:1662.

[2]黄斌,韩莉,赵玉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J].现代肿瘤医学,2007(3):334-335.

[3]曹亚,黎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乳腺炎的诊断分析[J].云南医药,2009,3(6):75-76.

[4]刘岚.乳腺钼靶X线片致密浸润影的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5):536.

病理学表现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泌尿科2014年5月-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睾丸结核患者33例, 年龄17~69 (31.58±3.12) 岁;其中>60岁10例, 40~60岁7例, 20~40岁12例, <20岁4例;病程3个月~4.6年, 平均病程 (1.37±0.67) 年;有肺结核及泌尿生殖道结核病史27例, 以阴部肿胀、疼痛就诊15例, 阴囊尾部有硬结节与阴囊皮肤粘连、精索变粗、有串珠样小结节8例, 因不育症来体检5例;胸部X线检查显示存在活动性肺结核和 (或) 结核性胸膜炎9例, 陈旧性肺结核6例, 胸膜粘连4例, 肾结核病史1例。

1.2 方法

33例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 使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东芝Aplio80、西门子CV70, 7.5~10.0MHz的探头频率, 患者取仰卧位, 将患者阴茎用手向上按于腹部, 充分暴露阴囊并固定, 将耦合剂涂匀后, 在阴囊表面放置探头并用力适度地进行纵、横、斜多向扫查, 并将两侧的情况进行对比, 对腹股沟区及会阴部进行仔细探查, 对睾丸及附睾回声、形态、精索回声等情况进行观察, 并对睾丸附睾内低回声结节形态、大小、边界等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同时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血流观测, 对其阻力指数和血流速度等情况进行测量[4];如果需要对患者进行扇形探头检查, 则可使用水囊或耦合垫对距离进行增加, 从而使超声检查范围增大;如果患者存在阴囊严重肿大的情况, 则需要更换较低频率的探头检查病患[5,6,7]。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1) 肿块型:主要呈现为结节样改变或单发实性肿块, 为边界较为清楚的类圆形, 具有不规则的边缘, 不均匀的内部回声, 微小钙化灶2~3个, 超声表现显示病灶存在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 血流速度出现明显增快的情况。 (2) 脓肿液化型:病灶以圆形为主, 具有清晰的边界, 但内壁较为毛糙, 内透声差, 有密集的点状回声存在, 无血流信号。 (3) 弥漫结节型:病变实质回声不均质, 有小低回声结节存在, 但分布不均匀, 呈点状的血流信号, 或不存在彩色血流信号。 (4) 窦道型:病变主要表现为睾丸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包块, 内见无回声区, 透声情况较差;对僵硬部位采用探头挤压, 不容易推动, 并且能看到包块内无回声区的光点逐渐向皮肤外移动及溢出。 (5) 混合型:以肿块型和窦道型并存、弥漫结节型和窦道型并存为主。

2.2 超声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

33例患者经手术以病理检查确诊为睾丸结核, 其中单侧睾丸发病17例 (左侧14例, 右侧3例) , 双侧睾丸发病16例;超声诊断睾丸结核的正确率为81.82%, 低回声包块、混合回声包块、散在斑点状低回声区、局灶性片状低回声区四种类型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5.00%、80.00%、75.00%、87.50%, 详情见表1。

3 讨论

单纯睾丸结核在男性生殖器结核病中极为少见, 一般与附睾结核并存, 以全身乏力、低热、中毒症状、睾丸轻度疼痛、隐痛下坠感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 因此不易确诊[8]。睾丸结核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一样以干酪样改变、空洞形成和纤维化为主要的病理改变, 会对患者睾丸结构造成破坏, 损害睾丸间质细胞, 从而大大降低了分泌男性激素的功能, 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睾丸萎缩等情况, 并引起阳痿、早泄和射精疼痛等性功能障碍, 对男性病患的损害极大, 因此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提高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10]。

本文将33例睾丸结核病患的超声表现与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33例病患均经手术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睾丸结核, 其中单侧睾丸发病17例, 双侧睾丸发病16例;超声诊断睾丸结核的正确率为81.82%, 低回声包块、混合回声包块、散在斑点状低回声区、局灶性片状低回声区四种类型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5.00%、80.00%、75.00%、87.50%。

综上所述, 术前超声诊断能对不同类型的睾丸结核进行较为准确辨别, 其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但还需要根据病患的临床症状、表现及病史等进行综合检查, 从而真正提高超声对睾丸结核的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宋庆达, 张增芳, 滕剑波, 等.附睾及睾丸结核高频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 19 (3) :531-532.

[2]刘英.睾丸、附睾结核的超声表现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1) :70.

[3]成瑞明, 刘罩明, 张铭, 等.附睾结核的超声分型及其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6, 25 (2) :163-167.

[4]庞兴美, 董志坚, 何维曜臻, 等.56例AIDS病患肝脏损害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33 (7) :71-72.

[5]吴晓敏, 陈子勇, 吴志华, 等.睾丸结核超声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4 (23) :153-154.

[6]王晨星.睾丸结核的超声表现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6, 3 (18) :3658-3569.

[7]李栓虎, 王建华.附睾—睾丸结核的超声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1, 5 (1) :45-46.

[8]张文智, 杨高怡, 王大力, 等.33例睾丸结核的超声表现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7 (12) :1133-1135.

[9]宋庆达, 张增芳, 滕剑波, 等.附睾及睾丸结核高频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 10 (3) :531-536.

病理学表现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积乳脓肿患者, 年龄为23~46岁, 平均年龄34.3岁, 17例中, 6例患者处于哺乳期, 14例曾患过乳腺炎。

1.2 MR扫描方法

1.2.1 常规扫描

采用Philips Achiera 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患者俯卧位, 双乳自然悬垂于专用乳腺表面线圈内。利用固定装置适当加压固定。自旋回波 (SE) T1WI:TR 480 ms, TE 12 ms, 横轴位平扫;快速自旋回波 (TSE) T2WI:TR4 200 ms, TE 101 ms, 横轴位平扫, 脂肪抑制。

1.2.2 动态增强扫描

利用3D-FS-FLASH序列, TR 4.4 ms, TE 1.4 ms, 层厚3 mm, FOV 35 cm, 矩阵512×512, 无间隔扫描。增强对比剂为GD-DTPA, 剂量0.1 mmol/kg, 高压泵静脉注入, 速度为2.5 m L/s, 之后注入15 m L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1 min、2 min、3 min、5 min、7 min、9 min进行扫描, 每次扫描40 s, 并于增强后2.3 min、3.4 min时在病灶最高强化区域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1.2.3 扩散加权成像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 (EPI) , TR 5 200 ms, TE 84 ms, 层厚3 mm, 横断面层厚度与常规扫描保持一致, 取b值为0 s/mm2、800 s/mm2。取病变感兴趣区中心区测量3次后取均值, 感兴趣区面积不小于3 mm2。对扩散加权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ADC图, 描记病灶中心感兴趣区, 测量病变表观系数值3次, 取平均值为ADC值。

2 结果

本组17例病灶均为单侧乳腺, 其中右侧12例、左侧5例, 单发15例、多发2例, 6例处于哺乳期, 14例曾患过乳腺炎。脓肿形态多为圆形、卵圆形, 大部分边界较清晰, 纤维包膜完整, 肿块直径1~6 cm, 平均2.4 cm;内部信号均匀或不均匀。17例积乳脓肿患者MRI检查显示T1WI为低、高信号, 或内伴少量斑点状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 脂肪抑制信号稍减低, 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 囊壁环状强化, 呈流入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心DWI呈明显高信号, ADC值减低。据MRI特点分为3种类型。3种类型MRI与病理对照见表1。

3 讨论

积乳脓肿多为40岁以下曾哺乳妇女, 多在产后1~5年内发现, 偶可在10年后才发现。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炎症或其它原因引起乳管阻塞、乳汁潴留、局部导管扩张形成[1], 少部分由囊肿内囊液渗出感染而引起。发作过程一般经过3个阶段:乳汁淤积期、炎症及浸润期、脓肿形成期。临床突出表现为乳房明显肿块, 触诊肿块边界尚清, 活动度好, 早期可有囊性感, 中晚期因水分吸收可变硬, 无明显红、肿、热、痛等症状, 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本组多为单发 (15/17) , 少数为多发, 且均为单侧发病, 可能与不良哺乳习惯有关。积乳脓肿MRI特征: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 边界较清晰, 可见薄壁或厚壁包膜。水分较多时、脂质含量较少时呈T1WI、T2WI高信号。积乳脓肿如形成时间较长、水分被吸收、脂质或蛋白含量较多时, 呈T1WI低信号、内伴少量斑点状高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 脂肪抑制信号稍减低, 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由于囊液黏稠、含大量蛋白及炎性细胞, DWI呈明显高信号, ADC值明显减低, 此与其它良性肿瘤及囊肿表现不同[2]。囊壁为纤维肉芽组织, 增强扫描明显环状强化, 呈流入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此与其它恶性肿瘤明显不同[3]。

本组19个积乳脓肿中有15个可见肿块边缘窄细低信号“晕圈征”, 恶性肿瘤也可有此征象, 但多较厚, 且恶性肿瘤边缘多较毛糙。形成“晕圈征”原因可能为周围受挤压的脂肪或水肿所致。应用MRI图像分析17位患者的乳腺MRI信号特征, 包括乳腺肿块大小, T1WI、T2WI、DWI信号, ADC值, 强化方式及TIC曲线情况, 从多序列、多方位、多参数来进行判断, 这种无创、简便易行、准确定位的检查方法, 可详细观察乳腺内部信号、边缘特征及病理结构特点。总之, 积乳脓肿的MRI表现与病理特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杨维良, 张好刚, 张浩民, 等.乳腺导管扩张症2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 (4) :237-239.

[2]王永杰, 金彪, 张海兵, 等.MR动态增强与扩散加权序列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07) :505-506.

病理学表现 第8篇

一、关注学习情绪, 丰富教学方式

良好的学习情绪是成功地理课的基础, 关注学生应该从关注其学习情绪入手。可是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了用教案来预设课堂, 教学跟着教案走, 致使课堂教学程式化, 地理课堂变得沉闷、呆板, 缺乏生气和乐趣, 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效果难有提升。

要诱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初中地理课教学势必要挣脱教案的束缚, 大胆寻求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对地理课堂保持高度热情。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赛、使用多媒体活跃教学、开展课堂小游戏等教学方式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选择, 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堂的多姿多彩。例如为了让学生牢记我国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相关知识点, 我采用了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我将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负责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知识点, 组内成员相互分工合作, 不仅要完成本组的题目, 还要研究其它组的题目, 负责对它组成员进行提问, 一番准备后,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比赛开始, 每个小组都认真阐述了其所负责地形区的特点、范围、位置、主要河流等, 并且积极提问, 课堂分外热闹。这堂以竞赛为主题的识记课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变得妙趣横生, 识记效果大大提升。

二、关注思维动向, 学会知识迁移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只需, 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学不止是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学会学习。

初中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承接的, 这给教师教会学生思考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提炼、转化, 解决新的问题, 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会科学思考, 提升思维水平。例如在学习气温的分布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向学生直接阐述等温线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等高线的知识, 随后拿出几张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气温分布状况图, 让学生分组研究, 怎样添加等温线、将这张气温分布图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很快, 学生在等高线知识的启发下画出了等温线, 还标出了高低温中心。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既能学好新知识还能温习旧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对已有知识进行改装、变换、迁移, 有力促成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三、关注课堂错误, 抓住教学契机

犯错误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课堂上错误在所难免。然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错误都采取了不当的处理态度, 有的教师对错误置之不理, 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有的教师采取强行纠正的方法, 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 要真正关注学生, 教师还要做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所犯的错误。学生所犯的错误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教师要洞悉错误的本质, 并从中发掘所蕴含的教学潜力, 巧妙纠正错误, 让课堂错误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力因素。例如在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时, 我请学生说一说表示天气状况的常见词语:酷热难耐、狂风大作、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电闪雷鸣等, 但在这些正确答案中也混杂了部分学生错误的声音: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冬长夏短等词, 我没有直接指出错误来, 而是将所有的词语都写在了黑板上, 将正确的词语写在一栏, 不正确的词语写在另一栏, 让学生找一找这两栏词语有什么不同, 经过我的提示和引导, 学生很快把握住了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这一基本概念, 辨别出了正误, 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四、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成功的初中教育不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 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创新能力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同时也是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给教师提供了很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巧妙结合,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设计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探究性的实践课题,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创新的热情, 发挥学习主动性, 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深入探索、大胆创新, 在实践中树立起创新意识, 有效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利用后, 我请学生组成调研小组, 确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河为调研对象,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河水的利用状况、被污染情况、污染程度及损失、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怎样保护和利用河水等这些方面, 我让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己确定研究步骤、设计研究方法, 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拓展研究范围, 每个小组的选题都不同, 做出来的调研成绩却都很出色。这次探究辅助教学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次课外实践的机会, 还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体验了创新的乐趣。

总之, 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的注意点转向学生, 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思维动向、课堂错误及终身发展, 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会学习, 实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芳, 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恩考, 教学研究.学术研究, 2011.4[1]刘芳, 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恩考, 教学研究.学术研究, 2011.4

[2]马爱梅,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例说, 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 2008.1[2]马爱梅,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例说, 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 2008.1

卵巢粘液性肿瘤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 我院收治的卵巢粘液性肿瘤19例, 年龄20~80岁, 均具有完整的临床与随访资料, 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 术前均接受血清CA125水平以及CA199水平检测。

1.2 诊断方法与标准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与广泛性手术两类, 手术切除标本采用10%甲醛溶液进行固定, 并常规经HE染色以及光镜下检查诊断。病理诊断均参照WHO卵巢粘液性肿瘤诊断标准, 均经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生诊断和复核。

1.3 术后随访

术后均接受为期6~12个月的随访, 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完善盆腔检查、超声检查与肿瘤标志物检查, 统计两组的年龄、性别、血清标志物变化、术式以及病理特点等。

2、结果

2.1 肿瘤分类

本组19例卵巢黏液性肿瘤患者, 14例良性患者的年龄在20~72岁, 4例交界性肿瘤患者的年龄在28~80岁, 1例恶性肿瘤年龄为41岁。

2.2 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

本组1 9例患者术前血清C A1 2 5平均为 (22.02±1.34) k U/L, 其中, 6例升高 (>正常值35 k U/L) ;术前CA199平均为 (21.34±2.05) k U/L, 其中, 10例升高 (>正常值37 k U/L) 。

2.3 病理特点

2.3.1 肉眼观察

肿瘤呈囊性或者囊实性, 内部为黏稠胶冻样物质或者淡黄色黏稠样液体。良性患者的病灶内表面较为光滑, 壁较薄, 而交界性肿瘤患者的内表面基本光滑, 且掺杂有较多的簇状乳头状增生组织。恶性病变患者的内表面表现为多房囊实性病变, 且实性区域相比于交界性更为常见, 常合并出血和坏死病灶, 仅少数肿瘤以实性为主, 并掺杂有黏液样物质。

2.3.2 镜下特点

14例 (73.68%) 良性卵巢黏液性肿瘤镜下可见上皮表现为单层排列, 主要由柱状上皮细胞所组成, 细胞的边界较为清晰, 且细胞质内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黏液, 细胞核分布在基底部位, 体积较小且深染, 较少出现核分裂相;4例 (21.05%) 交界性肿瘤的上皮层次明显增多, 且存在出芽或者成丛状变化, 细胞具有非典型性, 细胞核不规则并且深染, 细胞浆内的黏液减少, 相比于良性多见核分裂相;1例 (5.26%) 恶性肿瘤患者的上皮呈现非典型性, 且存在明显间质浸润。

3、讨论

黏液性肿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5%, 以良性肿瘤居多, 约占卵巢黏液性肿瘤的85%, 交界性以及恶性肿瘤相对少见[2]。本组19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 73.68%为良性卵巢黏液性肿瘤, 21.05%为交界性肿瘤, 仅5.26%为恶性肿瘤, 与既往报道一致。卵巢黏液性肿瘤多见于20~50岁中青年妇女, 而交界性与恶性肿瘤多见于30~80岁女性。

由于卵巢黏液性肿瘤中良性、交界性与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混杂存在的特性, 卵巢诊断难度较大, 尤其是交界性肿瘤是临床诊断的难点问题。通常情况下,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的性质为囊性或实性、判断囊内液的性质、辨别肿瘤表面的状态与囊内壁内有无乳头状肿物等, 这些表现对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镜下观察可见, 良性肿瘤多为囊性, 可呈单房或者多房性, 并且囊壁内外均较为光滑, 无乳头状物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 在多房性病例中, 往往呈微小子房密集分布表现, 且在新鲜标本上还可呈现实性黏稠液, 标本质地较为细腻, 往往容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 故在病理检查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和鉴别[4]。典型恶性肿瘤的组织切面常呈囊实性, 且囊性区内房分布较为密集, 而实性区可出现灰白色区, 且质地较脆, 通常同时存在实性区与小囊腔, 部分患者可合并出血、坏死灶, 还有少数囊内壁可合并乳头状增生, 且质地较脆, 容易发生脱落[2,3]。交界性肿瘤由于具有良、恶性肿瘤的共同特性, 临床诊断难度较大。镜下可见上皮增生, 但无明显间质浸润, 并且具有以下三项中的任意两项:出现绒毛样腺状增生, 存在有丝分裂征象或者不典型细胞, 细胞组织在4层以内。对于可疑交界性肿瘤患者, 应确保取材充分, 以便能够检出微小浸润病灶, 避免误诊漏诊, 提高诊断准确率[5]。

总之, 卵巢黏液性肿瘤多见良性肿瘤, 对于可疑交界性肿瘤需进行多点取材并仔细观察, 最大限度地提高诊断准确率, 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改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苏玉杰, 周莉, 靖丽娟, 等.46例消化道来源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3) :511-515.

[2]韩志江, 舒艳艳, 赖旭峰, 等.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瘤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12 (12) :1677-1680.

[3]唐兆瑞, 卜燕燕.卵巢粘液性交界性肿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8) :207.

[4]安云婷, 郑子雯.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36例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8) :1538-1540.

病理学表现 第10篇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类肿瘤的亚型, 最早由Loeffer和Priesel于1932 年首次报道, 他们发现该肿瘤混合有卵泡细胞、 黄体细胞和不同含量的成纤维细胞[1]。 世界卫生组织2003 年定义该肿瘤为一种间质类肿瘤, 由含脂质并且类似卵泡膜的细胞构成, 夹杂有不等量的纤维母细胞成分, 占所有卵巢实性肿瘤的0.5%~1%[2]。 目前, 多数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完全对本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本文选取术后病理确诊的卵泡膜细胞瘤10 例, 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 年1 月至2013 年8 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泡膜细胞瘤的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为24~66 岁, 平均年龄50 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因下腹部不适、扪及包块或由于妇科体检扪及肿块阴道不规则出血、 血清CA125 指标升高等症状, 到妇科进行阴超检查发现卵巢肿块, 按医嘱接受MR进一步检查。

1.2 检查设备及参数

10 例患者均于术前行盆腔MR平扫及增强检查, 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o Tim 3.0 T超导型MR仪, 常规扫描:T1WI:TR 550 ms, TE 8~12 ms, 视野 (FOV) 380 mm, 层厚4 mm, 层间距1 mm, 激励次数 (NEX) 为1。 T2WI脂肪抑制序列:TR 4 280 msTE 91 ms, FOV 260 mm, 层厚4 mm, 层间距0.8 mmNEX为1。 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TR 3 000 msTE 86 ms, FOV 260 mm, 层厚4 mm, 层间距0.6 mmNEX为2。 冠状位T2WI:TR 3 690 ms, TE 106 ms, FOV380 mm, 层厚3 mm, 层间距0.8 mm, NEX为2。 增强扫描:经肘静脉, 按照0.2 mmol/kg体质量、流率2 m L/s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 (Gd-DTPA) , 采用容积三维插入屏气检查序列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 hold examination, 3D VIBE) 行轴位扫描, 扫描参数:TR 3.3 ms, TE 1.2 ms, 带宽500 Hz, 翻转角13°, 矩阵240×320, FOV 300 mm×400 mm, 层厚2.5 mm, 层距0, 扫描时间19 s。 对比剂流速为2.5~3 m L/s, 分别获取增强扫描三期图像 (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 。

1.3 阅片分析

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囊变、钙化及出血、平扫MR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对周围组织脏器的侵犯情况等, 以子宫肌层信号作为等信号参照。 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接受手术, 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MR表现

10 例病灶均呈不同程度的囊实性改变, 外形为球形或类圆形, 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界限清晰, 并呈推压移位改变。 10 例病灶均合并有不等量的盆底积液, 5 例病灶位于右侧卵巢, 4 例位于左侧卵巢, 1 例位于双侧卵巢, 最大直径范围为2.6~12 cm。 将子宫肌层信号作为等信号参照, 5 例表现为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稍高信号, 3 例表现为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等信号, 2例表现为T1WI序列等信号、T2WI序列稍高信号。DWI序列部分病灶呈混杂信号 (如图1 (a) 所示) , 部分病灶呈稍高信号 (如图2 (a) 所示) 。增强后扫描除1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外, 其余9例病灶均有强化的表现, 其中7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 并有延迟强化的表现 (如图1 (b) 所示) , 2例实性成分为主的病灶表现为较均匀的轻度强化 (如图2 (b) 所示) 。周围组织脏器未见肿瘤侵犯, 腹膜后及盆腔内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2.2手术病理结果

术中所见肿瘤大体形态为类圆形 (如图2 (c) 所示) 或分叶状实性肿块, 均具有完整的纤维包膜, 质硬, 肿瘤剖面呈灰白色或黄白相间, 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区。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呈梭形, 由卵圆形的核、中量的细胞质及少许纤维组织构成;细胞质内含有少量空泡, 脂肪染色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脂肪成分。纤维成分把肿瘤细胞分隔成束, 这些纤维成分有不同的玻璃样变性 (如图2 (d) 所示) 。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Nocito等[3]报道了50 例卵泡膜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 发现该型肿瘤起源于卵巢髓质, 而纤维瘤起源于性索。 纤维瘤与大部分的卵泡膜细胞瘤被认为是良性的, 有少量卵泡膜细胞瘤是恶性的。 这种病理学的重新分型表现为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 卵泡膜细胞瘤主要包括4 类:纤维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泡膜细胞瘤和颗粒细胞瘤[4]。

本病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后, 青春期前发病罕见[5]。本组病例最小发病年龄24 岁, 8 例为绝经后妇女, 与文献[5-6]的报道类似。其临床特点为雌激素升高, 表现为月经不规律、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紊乱。 超过50%的黄素化卵泡膜细胞瘤分泌雌激素[7], 有内分泌活性的肿瘤可引起女性化或男性化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腹水, 即麦格综合征 (meigs syndrome) 及CA125 升高。肿瘤切除后上述症状可自行消失[8]。

本组10 例患者中, 有5 例患者表现为CA125含量升高。 CA125 是一种高分子量的抗原决定物类蛋白质, 在术前被广泛用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尽管约超过80%的卵巢肿瘤患者的血清中CA125 含量升高 (>35 U/m L) , 但它并不是肿瘤特异性抗原, 因为大约1%的正常人CA125 也会升高[9]。

3.2 MR表现及病理基础

卵泡膜细胞瘤生长缓慢, 进而导致患者由于病灶增大压迫症状明显而就诊。病灶常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囊实性肿块, 本组10 例患者的病灶MRI呈境界清晰、球形的实性肿块影, 可见完整的包膜, 当周围有炎性反应时与周边组织境界模糊不清。 T1WI序列上呈等、低 (如图1 (c) 、图2 (e) 所示) 信号, T2WI序列上以等、低 (如图1 (d) 、图2 (f) 所示) 信号为主, 其内可见结节状、云絮状高信号, 增强后扫描动脉期呈早期不均匀结节状、云絮状的轻度强化 (如图1 (e) 所示) , 动态曲线呈缓慢上升平台型 (如图1 (f) 、 (g) 所示) ;病灶含细胞成分 (卵泡膜细胞或颗粒细胞) 越多, T2WI序列上云絮状高信号越明显, 增强后强化越均匀明显 (如图2 (b) 所示) ;所含纤维细胞成分量的多少与病灶在T2WI的信号强度呈反比, 增强后扫描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也更不显著[10], 这与增强后正常卵巢的泡膜细胞高度强化, 而纤维成分为轻度延迟强化有关。 据此可以推断, 病灶纤维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强化程度[11]。 本组10 例患者中, 9 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仅有轻、中度强化。 肿瘤实质轻微强化的特点有别于子宫肌瘤及卵巢癌等较显著强化的肿瘤, 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可能与肿瘤的内部结构致密血管较少有关[12]。

注:盆腔内子宫体两侧旁分别见类圆形团块状实性占位, 边界清楚、光滑, 大小分别约为11.5 cm×10.4 cm、5.2 cm×4.7 cm

3.3 鉴别诊断

(1) 颗粒细胞瘤:二者都可以分泌雌激素并导致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影像学表现类似, 均表现为囊性或者囊实性肿块, 依纤维含量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强化程度, 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最终确诊。 (2) 子宫浆膜下肌瘤:与子宫关系密切, 不伴有子宫内膜增厚及腹水, 富含纤维, MR平扫与卵泡膜细胞瘤相似, 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 难以鉴别。 增强后扫描子宫肌瘤的强化方式及程度与子宫肌层类似, 动态曲线均为“快进”型, 而卵泡膜细胞瘤的强化程度不及子宫肌层, 呈“缓升平台”型的轻、中度强化;同时, 卵泡膜细胞瘤可有雌激素分泌症状, 而子宫肌瘤无此特征。 (3) 纤维瘤:同属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多数无临床症状, 发生率低于泡膜细胞瘤, 且该肿瘤质地坚硬, 易发生蒂扭转为其临床重要的特点。 (4) 成熟性囊性畸胎瘤:肿瘤成分混杂, 表现为脂肪、软组织、钙化和骨骼等多种成分, 影像学表现特点显著, 易于鉴别。

参考文献

[1]Tanaka Y O, Saida T S, Minami R, et al.MR findings of ovarian tumors with hormonal activity, with emphasis on tumors other than sex cord-stromal tumors[J].Eur J Radiol, 2007, 62 (3) :317-327.

[2]Chen V W, Ruiz B, Killeen J L, et al.Pat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ovarian tumors[J].Cancer Suppl, 2003, 97 (10) :2 631-2 642.

[3]Nocito A L, Sarancone S, Bacchi C, et al.Ovarian thecoma: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50 cases[J].Ann Diagn Pathol, 2008, 12 (1) :12-16.

[4]Jung S E, Rha S E, Lee J M, et al.CT and MRI findings of sex cordstromal tumor of the ovary[J].Am J Roentgenol, 2005, 185 (5) :207-215.

[5]Templeman C L, Fallat M E.Benign ovarian masses[J].Semin Pediatr Surg, 2005, 14 (2) :93-99.

[6]张静, 王培军, 袁小东, 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11) :1 217-1 219.

[7]Tanaka Y O, Tsunoda H, Kitagawa Y, et al.Functioning Ovarian Tumors Direct and Indirect Findings at MR Imaging[J].Radio Graphyics, 2004, 24 (10) :147.

[8]刘元姣, 曹来英.妇产科疾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57.

[9]Maggino T, Gadducci A, D’Addario V, et al.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CA 125 in postmenopausal pelvic masses[J].Gynecol Oncol, 1994, 54:117-123.

[10]Jung S E, Lee J M, Rha S E, et al.CT and MR imaging of ovarian tumors with emphasis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J].Radiographics, 2002, 22 (6) :1 305-1 325.

[11]Bazot M, Ghossain M A, Buy J N, et al.Fibrothecomas of the ovary:CT and US findings[J].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93, 17 (5) :754-759.

病理学表现范文

病理学表现范文(精选10篇)病理学表现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囊肿20例, 其中皮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