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导学案2
高二数学导学案2(精选6篇)
高二数学导学案2 第1篇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总第4课时
【复习】什么是化学反应热?如何表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有何意义?书写步骤?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状态?
3、化学计量数与△H的关系?
一、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书写步骤: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标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g,液体l,固体s,溶液aq)
(3)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中学阶段可不特别注明);
(4)写出△H的值并标明“+”与“-”;
(5)检查化学计量数和△H值是否对应。
化学计量数与△H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例如:
H2(g)+Cl2(g)=2HCl(g);△H=-184.6KJ/mol
1/2 H2(g)+1/2Cl2(g)=HCl(g);△H=-92.3KJ/mol
2H2(g)+O2(g)=2H2O(g);△H=-483.6KJ/mol
H2(g)+1/2O2(g)=H2O(g);△H=-241.8KJ/mol
规律:
1、△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2、无论化学计量数怎么变,△H的单位都规定为KJ/mol。
【练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课本第6页,课后习题第3题
【思考】H2(g)+1/2O2(g)=H2O(g);△H= 241.8KJ/mol,热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含义?
【分析】例如:H2(g)+1/2O2(g)=H2O(g);△H= 241.8KJ/mol,表示1mol气态H2和1/2molO2反应
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的热量。(在101Kpa,25℃时)
【练习】
1、已知C(s)+O2(g)=CO2(g);△H=-393.5KJ/mol
H2(g)+1/2O2(g)=H2O(g);△H=-241.5KJ/mol
欲得到相同热量,需充分燃烧C和H2的质量比约为()
A、12:3.25B、3.25:12C、1:1D、6:12、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H2(g)+O2(g)=2H2O(l);△H=-571.6KJ/molC3H8(g)+5O2(g)=3CO2+4H2O;△H=-2220KJ/mol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是
()A、1:3B、3:1C、1:4D、1:1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②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
中和热均为57.3 kJ/mol,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③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中和热测定实验:
1、实验步骤
(1)往小烧杯中加入50 mL 0.50 mol/L的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
(2)用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并测量其温度。
(3)将NaOH溶液迅速倒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并用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
(4)重复实验2~3次。
2、注意事项
(1)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
(2)为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使稍稍过量。
(3)实验中若使用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数值
1.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使用下列用品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碎泡沫塑料B.环形玻璃棒C.底部垫纸条 D.两个量筒
2.含Ba(OH)2 1 mol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
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Ba(OH)2(aq)+2HCl(aq)===BaCl2(aq)+2H2O(l);ΔH=-114.6 kJ/mol
B.Ba(OH)2(aq)+2HCl(aq)===BaCl2(aq)+2H2O(l);ΔH=+114.6 kJ/mol
11Ba(OH)2(aq)+HCl(aq)=== BaCl2(aq)+H2O(l);ΔH=-57.3 kJ/mol 22
11D.Ba(OH)2(aq)+HCl(aq)= BaCl2(aq)+H2O(l);ΔH=+57.3 kJ/mol 22
3.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温度计,其中水银球应悬空在反应的溶液中的是
A.苯和硝酸的反应制硝基苯B.中和热的测定
C.混合液的蒸馏D.浓H2SO4与乙醇反应制乙烯
4、了测其酸碱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 ②碱的浓度和体积 ③比热容 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⑥反应前后浓度变化 ⑦操作所需的时间
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⑤C.③④⑤⑥D.全部
--
5、0.5 mol·L1 NaOH溶液分别与0.5 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反应,且所取的溶液体积均相等,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分别为ΔH1和ΔH2,则ΔH1和ΔH2两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1>ΔH2B.ΔH1=ΔH2C.ΔH1<ΔH2D.无法比较
C.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总第5时课时训练、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1)H2(g)+1/2O2(g)= H2O(g)ΔH1 = a kJ/mol
(2)2H2(g)+O2(g)=2H2O(g)ΔH2 = b kJ/mol
(3)H2(g)+1/2 O2(g)= H2O(l)ΔH3 = c kJ/mol
(4)2H2(g)+O2(g)=2H2O(l)ΔH4 = d 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a
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b>a的是()
A.H2(g)+Cl2(g)=2HCl(g);△H=-a
1/2H2(g)+1/2Cl2(g)=HCl(g);△H=-b
B.C(s)+1/2O2(g)=CO(g);△H=-a
C(s)+O2(g)=CO2(g);△H=-b
C.2H2(g)+O2(g)=2H2O(l);△H=-a
2H2(g)+O2(g)=2H2O(g);△H=-b
D.S(g)+O2(g)=SO2(g);△H=-a
S(s)+O2(g)=SO2(g);△H=-b5、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是6、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7、101kPa时1molH2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
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H1C(s)+O2(g)===CO(g);△H2
②S(s)+O2(g)===SO2(g);△H3S(g)+O2(g)===SO2(g);△H4
③2H2(g)+O2(g)===H2O(l);△H52H2(g)+O2(g)===2H2O(l);△H6
④CaCO3(s)= CaO(s)+CO2(g);△H7CaO(s)+H2O(l)=Ca(OH)2(s);△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
式为:2H2(g)+ O2(g)= 2H2O(l)Δ H= -572 kJ /mol
CH4(g)+2O2(g)= CO2(g)+2H2O(l)Δ H= -890 kJ /mol
1mol 氢气和3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
10、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8H18(l)+25/2O2(g)=8CO2(g)+9H2O(g)△H=5518kJ·mol-1
C、C8H18(l)+25/2O2(g)=8CO2(g)+ 9H2O(l)△H= + 5518kJ·mol-1
D、C8H18(l)+25/2O2(g)=8CO2(g)+ 9H2O(l)△H=-48.40kJ·mol-111、常温常压下,1g H2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HCl气体,放出 92.3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g)+ Cl2(g)= 2HCl(g);△H=-92.3 kJ/mol
B.H2(g)+ Cl2(g)= HCl(g);△H=+92.3kJ/mol
C.H2 + Cl2=2HCl;△H=-184.6kJ/mol
D.2HCI(g)=H2(g)+Cl2(g);△H=+184.6kJ/mol12、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 l mol水时放热57.3 kJ
B.含l molH2SO4的稀硫酸与足量稀NaOH溶液中和后,放热为57.3 kJ
C.1L 0.l mol/L CH3COOH与1L 0.l mol/L NaOH溶液反应后放热为5.73 kJ
D.1L 0.l mol/L HNO3与 1L 0.l mol/L NaOH溶液反应后放热为 5.73 kJ
-
13、1.2 g KOH的稀溶液与1 L 0.1 mol·L1 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
11H2SO4(aq)===K2SO4(aq)+H2O(l);ΔH=-11.46 kJ/mol 22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ΔH=-11.46 kJ/mol
C.2KOH+H2SO4===K2SO4+2H2O;ΔH=-11.46 kJ/mol
11D.KOH(aq)+H2SO4(aq)===K2SO4(aq)+H2O(l);ΔH=-57.3 kJ/mol 2214、说法正确的是()A.KOH(aq)+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15、的测定实验的关键是要比较准确地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量热器要尽量做到绝热;在量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热量的散失,要求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中和热的测定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或纸条)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改在___________中进行效果会更好。
--(2)该实验常用0.50 mol·L1 HCl和0.55 mol·L1的NaOH溶液各50 mL。NaOH的浓度大于
HCl的浓度作用是___________。当室温低于10℃时进行,对实验结果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若上述HCl、NaOH溶液的密度都近似为1 g/cm3,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则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kJ(填表达式),ΔH=___________ kJ/mol(填表达式)。16、101 kPa时,H2在1.00 mol O2中完全燃烧生成2.00 mol H2O(l)放出571.6 kJ的热量,H2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1.00 L 1.00 mol·L1 H2SO4溶液与2.00 L 1.00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___________,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
(2)2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
高二数学导学案2 第2篇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号。与并称“元白”,与并称“刘白”。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
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
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
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
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
凝睇()人寰()擘()...
2、解释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
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
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
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
三、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小组活动)
第二课时
【思考与探究】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
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5、《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
用是什么?
6、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
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课后作业
一、名句默写: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渔阳鼙鼓动地来。
(3),云栈萦纡登剑阁。
(4)君王掩面救不得。
(5),秋雨梧桐叶落时。
(6),两处茫茫皆不见。
(7)在天愿作比翼鸟。
(8)天长地久有时尽。
二、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德宗贞
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
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
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
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
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
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
戒。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móu)凝脂(zhī)云鬓(bìn)骊宫(lí)鼙鼓(pí).....
城阙(què)千乘(shèng)花钿(diàn)萦纡(yíngyū)旌旗(jī......
ng)龙驭(yù)踌躇(chóuchú)马嵬(wéi)悄然(qiǎo)耿......
耿(gěng)霜华重(zhòng)衾(qīn)临邛(qióng)绰约(chuò)....
玉扃(jiōng)参差(cēncī)珠箔(bó)仙袂(mèi)迤逦(y.......
ǐlǐ)飘飖(yáo)凝睇(dì)人寰(huán)擘(bò)....
2、解释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专宠)..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美貌的女子,此指杨贵妃)..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皇帝的车驾)..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任马前行)...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纵横)..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凝视)..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用手分开).
【思考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参考: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
图享乐了。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让其成为自己的妃子。之后俩人沉溺欢爱。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乱,杨
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回到京城之后,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
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绵。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参考一(简洁版):第一部分: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玉环被杀,痛思玉环
第三部分:人间天上,人鬼情未了
参考二(诗化版):第一部分:重色思倾国,祸根此种植
第二部分:悲从美色来,思由倾国生
第三部分: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隔
(二)第一部分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
国”有什么作用?
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突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
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
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
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5、《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语,点出了题名“长恨”
之意;否定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愿望,加深对李、杨爱情悲
剧意义的渲染,增强其感人的力量。同时在高度地概括了这种遗恨千古,悲痛悔恨的沉
痛心情中,还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后人、点明题旨的作用。
6、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
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
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
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
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怎样表现恨:逃亡途中;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7、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汉皇: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杨女:美貌和忠贞
8、概括主题: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
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
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
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
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
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
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
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
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
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
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
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高二数学导学案2 第3篇
本课是高二16单元的第3课,以“生活故事”为主题,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童年学习语言的真实故事,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且抽象、情节脉络较复杂。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海伦凯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本课设计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课文内容理解, 通过各个步骤力求让学生清晰的整理出文章结构,提取文章信息并进行一定的输出活动。第二课时除了加深理解文章写作风格之外,还要操练重点词汇,并进行笔记写作和口语活动。
二、学习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重点词汇:severe,restriction,unbearable,stubborn,troublesome,straightforward,precise,precious,eager,gradual,complex,warmth,apparent,uncertain,breakthrough
相关词汇:sweetness, now that, expand,valuable, obvious,be eager to
语法:过去完成时的功能和形式,情态动词过去时的功能和形式
2.语言技能目标
Listening: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故事的大体情节。
Speaking:以课文为范文,说出Helen Keller学习语言的过程。
Reading:读准本节课中出现的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断句。注意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Writing:正确而流利地写出重点词汇及相关词组。
三、Pre-reading
Introduction about Helen Keller
Helen Keller (June 27,1880 - June 1,1968), was anauthor, lecturer, and humanitarian whose unusual life anddedicated献身的work had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thelives of the disabled (残疾人). She became blind and deaf at theage of 19 months through a damaging brain fever and couldcommunicate only through hysterical歇斯底里laughter orviolent tantrums发怒. But, with the help of her teacher AnneMansfield Sullivan,Keller learned to read barilla盲文and towrite by using a special typewriter. Bibliography自传: Keller,Helen, The Story of My Life and Teacher (1955); Waite, H.E., Valiant Companions: Helen Keller and Anne Sullivan Macy(1959);
四、Reading
Task1: Reading strategy (1)
Before reading, look at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firstcouples of lines of the text.
Look for clues to help you predict what kind of text it is andwhat it is about.
Reading strategy (2)
a.Read the text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Ignore words youdon’t know.
b.Read the text again. Try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important new words. Use a dictionary if you can’t.
c.Read any comprehensive questions and try to think ofpossible answers. Then fin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Task2:Read the passage again,slow down and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How was Helen Keller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ldren?
2. Why was her teacher so important to her?
3. How did she learn new words?
4. Why did she feel happy when she understood the meaningof the word “water”?
5. Why was the word “love” so difficult for Helen tounderstand?
6. Why did she think that love might be the sun?
7. How did she learn the word “think”?
8. What do the words “love” and “think” have incommon?
五、自主反思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为学生演示海伦凯勒著名的著作选段,增大了课堂阅读量,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为学生播放海伦凯勒自传电影的相关片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该课例成功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和有效网络资源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上利用网络、电影及图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课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课文内容发表看法,加强了语言输出练习;课后,还为学生提供了网络阅读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何用好数学导学案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使用 重要性
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应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优化课堂、优化学生发展,由教师经过反复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穿插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强调自主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广泛推广。
1.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正确使用。
初中数学导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由四阶段组成:知识准备阶段、知识探究阶段、知识应用阶段、知识测评阶段。正确使用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知识准备阶段是指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导学案中清晰的预习思路,找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导学案的经典分析来完成数学学习,形成知识框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导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将不明白的或者认识模糊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探究阶段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依据数学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情境和研究主题,各小组做好人员分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问题的探究和讨论,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得出假设,进行推论证明;成绩居中的学做好讨论记录,依据导学案和教材,寻求依据,提供证明材料;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及时求教,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及讨论和记录的学生,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讨论结束后,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注意吸收其他小组的精华,改正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找到病根寻求教师帮助。数学教师在本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应用阶段是指在经过预习和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安排的练习题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练习之外,仍需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做错的题目及时纠正过来,因为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或者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将问题彻底弄清。需要将概念弄清,消除疑点的问题,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再详细研读,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深入解读来解决;需要加强练习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指定的范围内加强练习稳固,确保自主学习内容落实到位。
知识测评阶段是指随堂小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个性问题个别处理,典型问题通过当堂讲解,使所有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出错的学生,要求其当堂纠正,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课下再次进行巩固练习和思考,也作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以备日后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通过以上对初中数学导学案正确使用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导学案的使用意义深远,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具体来说,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内涵丰富。
2.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
2.1导学案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丰富全面,知识点明确具体,教学重点和难点明显突出,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真正能够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导学案的例题设计精巧,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学生的优差方面,都有深入的考虑和研究,真正做到学习具有针对性,教育学生能够因材施教。
2.2导学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转化后进生。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的形式,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思路偏窄,反应慢等原因,不愿意接近教师,而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以相同身份共同学习的机会,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导学案还注重了因材施教和引入竞争机制,成绩优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竞争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2.3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针对导学案安排的讨论问题和设定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发言的角度越广泛,认识问题越深刻,所以说,导学案的使用促使学生之间必须增强合作意识,相互取长补短,合作意识越强,看问题就会越深透,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设计范围,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所在。另外,课堂上时间有限,所有问题全靠教师来解决,费时费力,不一定效果好,学生之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印象更深刻,课堂效率更高。
2.4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促进了学生自觉的进行预习,主动的学习和探讨新知识,自主的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检测,对于出错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整理,学生由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但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学案是初中数学学科新课改的产物,它适应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达成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高二数学导学案2 第5篇
于 坚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弄懂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2、理解作者别样的自然观,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3、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追求(白描)。
第二课时
(三)第三部分
1.第8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有何作用?
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层意思是针对上文而言,作者再一次说明,在云南冬天的树林,生命与死亡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树上树下都是一种平常的自在的存在,所以“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作者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不应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该去除它们的“遮蔽”,(以审美的姿态)以尊重自然物的态度去接近事物本身。这一段的后半节,是第二层意思,讲如何去接近事物本身,那就是“躺下”。综合起来,作者提倡带着“一种归家的心情”平和地看待生死,看待叶生叶落,以“躺下”的姿势享受自然的宁静和自在,并学会沉思或倾听,不要总是以习惯性的“文化好恶”想象冬天树林的孤独,反抗自然的节律,矫情地期待“另一个季节”。
参考问题:①如何理解“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归家的心情”就是“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无论你的生命处于一个向上走的阶段还是走下坡路,在家里,你都能够得到完全的接纳。就像四季轮回一样,人生总有起落。但在家里,没有任何功利的价值标准,只有爱和接纳。心灵在这里获得了最本真最完整最纯粹最敞开的满足,于是人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实际作者在这里仍旧想帮助我们“去蔽”:不要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繁荣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衰败凋零的俗套,要去除他人言说的“遮蔽”。
参考问题②: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你认为“躺下”包含了哪些含义?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放下万物之灵长的架势与优越感,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更不要想当然的去表达什么意义),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真正想走进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2.第9-13段都以“躺在那儿”领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这几段都是写躺在树叶和泥土之上,心无旁骛地对树林里丰富的形、色、声、光作细致人微的观察与体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气味,有那么多复杂而神秘的音响,有在静寂中攀援编织的黑蜘蛛,有一只神情变幻姿态玲珑活泼的小鸟,还有许多忙碌、紧张而勤奋的蚂蚁,还有各种不同的光的变化,作者静静地躺在林中看阳光渐落,看月华升天,林中一片朦胧,呈现出更为神秘的影像,而入夜后林中的声音更加显露出树林勃勃的生命运动。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①第9段:看树、树叶等。从视觉(“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间的光束和雾片”到“同样辉煌”)、嗅觉(“松开四肢”到“松鼠和蛇的气味灌进去”)、听觉(“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到“只能倾听”)和知觉(“你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到“山中的某处”)四个角度写人躺在那儿享受着林中的形、色、光、味、音,渐渐到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物我同一了。这是一种宁静祥和的人生,真正进入到一种“自在”的状态了:“你们并不意识到‘在’,只是在着,在那儿,冬天,山中的某处。”(注意“在”与“在着”的区别)②第10段:看黑蜘蛛。作者形容这黑蜘蛛说:“自足自在的昆虫,守着它那一份很小的天堂,一动不动。”这种自足自在,是人类所没有的。
③第11段:看鸟。作者说鸟的生活是一种最无作为的自在,鸟的世界里没有功利的价值标准,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甚至嫉妒一只小鸟聆听到的世界,那一定是人类以芜杂的心灵无法聆听到的美妙与澄净。开头用了一段冗语,“看一只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在偷看它的鸟”到“但你不知道它是那些名字中的哪一只”。说明大自然的东西是无法言传的,每个生命本身也不是一个名字所能概括的。所以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个生命本身,就要认真的看,哪怕是看鸟那些看似无聊的举动。
④第12段:看蚂蚁:蚂蚁的紧张、勤奋、团结、严密。让作者惊异的是,蚂蚁虽然没有思想(也不需要思想),但却一样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作者所见一切源于心思的单纯。
⑤第13段:看光及暗中的错觉与真相。在光中,人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丰富而美妙的错觉,心中充满了命名的兴奋和喜悦。与此同时,万物之灵长的感觉渐渐回来,人类的自大同样是人在自然面前对自我的错觉。而到了黑夜,人的真相就暴露出来了:在比自己更强大的生命面前,被恐惧和自卑所占据。(不能躺了,站了起来——人对树林产生错觉,人对自己产生错觉——人的真相露出,树林的真相隐没)
“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3.第14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紧承第13段“树林的真相”而言,云南冬天的树林,无论真相是否被隐没,它总是“在”着,不需言说,呈现出两种姿态。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这里,作者没有搞什么意义深刻的象征或比喻,而是承认事物原原本本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仍然是一种去蔽:即便人逃离树林,语言逃离了存在,但存在仍然“在着,不需要言说”,并且“在世界的念头之外”,既在“明朗的高处”,又在“阴暗的低处”,在云南冬天“那山冈上的树林上”。它是神秘的自在者,不以人类的言说为转移。
(四)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追求 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他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绿叶、落叶乃至自然)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套路化、定式化的“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实际上早已不是对象和事物本身,当我们在叙说绿叶的“攀登”并“仰视”它、叙说落叶的“寂寞”并“抛弃”它的时候,只是我们的想当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的“误读”中,真正的绿叶与落叶与我们渐行渐远。
于坚的立场不失为另一种对自然的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越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自以为是的“意义”,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须澄怀涤虑,摆脱我们对自然或自然物下的种种现成的套话系统,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样的审美态度,于坚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时,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比如第5小节关于落叶的那段描写,比如第9小节对林中声音的描述,第13小节对光的描写等。
高二数学导学案2 第6篇
(1)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and do thei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2) Get the Ss to improve oral English by talking.
Important points & difficult points:
(1)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o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speak freely.
Teaching methods
(1) Discussion
(2) Ask and answer
Teaching aids
1) A tape recorder
2) A computer
Procedure:
Step 1 Lead-in
Show Ss some nice pictures to enjoy and ask them whether they want to live in such beautiful places. (make Ss love our earth)
Step 2 Picture-talking
1. Show Ss some pictures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pollutions and let them guess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think of them.
2. Show Ss several pairs of pictures and 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let them know the change of the places because of the pollution)
Step 3 Discussion(1)
1.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at?
2. What will be the result of the pollution? (Show Ss some pictures)
3. Talk about the natural disasters:
Step 4 Discussion(2)
1. Did you do anything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in your daily life?
2.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our daily life?
1.Using the handkerchief instead of the paper napkin.
2.Using paper bag instead of plastic bag.
3. Don’t use one-off chopsticks.
4. Go to work on foot or by bike not by car.
5. Throw cans, bottles, paper and plastic into the dustbin.
..
End: A nation destroying its environment destroys itself.-----F.D. Roosevelt
Step 5 Language points
1. one:
2. man:
Step 6 Appreciation
Enjoy the song “Heal the world”
高二数学导学案2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