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肝纤维胆道镜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肝纤维胆道镜范文(精选8篇)

肝纤维胆道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均有肝功能异常表现, 患者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明显升高, 经B超检查肝内结石数量、结石部位和胆管病理等未见改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男25例, 女5例;年龄30~70岁, 平均 (46.2±8.9) 岁;观察组男24例, 女6例;年龄31~70岁, 平均 (45.8±9.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将胆总管充分暴露出来后, 切开胆总管, 应用纤维胆道镜辅助配合将结石取出, 为患者留置T管进行引流处理。观察组在采用纤维胆道治疗的同时行肝切除, 将结石取出以后选择超声刀对肝左右、圆韧带及镰状韧带等三角区域切断, 游离肝左右外叶, 为患者留置T管进行引流。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残石率及复发情况。根据文献[5]的相关标准把本次研究治疗效果分成痊愈、好转、无效, 其中痊愈指患者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彻底消失且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好转指患者黄疸、呕吐及腹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且术后有并发症发生;无效指患者黄疸、恶心及腹痛等症状没有消失且伴严重并发症, 严重时还会死亡。手术有效率包括痊愈率与好转率之和[6,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667, P=0.0098)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3例胆漏、2例胆道出血、1例反流性胆管炎、2例感染、无结石残留,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发生5例胆漏、3例胆道出血、1例反流性胆管炎、1例感染、1例结石残留,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6932, P=0.4050) 。

2.3 两组术后残石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残石率为3.33%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6/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0431, P=0.0443) 。

2.4 两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33%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 (15/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6.7045, P=0.000) 。

3 讨论

肝胆结石属于胆道疾病, 会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8]。肝胆结石临床多应用常规手术治疗, 但是对患者身体创伤较大, 术后也需要为患者留置引流管, 易引起感染、出血等并发症[9,10]。由于患者术后恢复期长, 手术风险较大, 而且术后有27%患者容易出现结石残留, 所以要重视结石清除率, 对手术具有重要作用[11]。纤维胆道镜、肝切除均为肝胆结石治疗的新方式, 治疗效果较好, 将两组手术方式联合使用, 应用纤维胆道镜观察患者的结石部位与结石具体情况, 了解肝内部情况后, 选择将部分肝切除, 可以更彻底的将结石清除[12,13]。也有研究认为, 联合两种方式手术可以提高结石的清除率, 降低感染率, 保持更通畅的术后引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文献[14-16]研究相符。可见, 肝胆结石应用肝切除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理想。手术方式与纤维胆道镜的应用具体分析如下。

3.1 手术方式

肝胆管结石手术要根据“去病灶除尽结石、解除狭窄和保持引流通畅”的原则, 尤其是对肝门和肝管狭窄患者, 仅切开胆管管和留置T管进行引流还不完善, 需要将一、二级大胆管等处狭窄实施胆肠吻合内引流术, 若肝叶有结石会合并肝脏纤维化, 对患者肝实质会有较大的破坏, 要选择将部分肝组织切除[17,18]。肝胆管结石容易与胆道狭窄、胆道感染等疾病合并, 所以应用胆道探查取石后容易残留结石, 而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以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能及时将梗阻解除, 还可以解除狭窄, 使引流保持通畅, 从而及时将病灶清除将结石取尽, 及时发现其他病变[19]。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发生3例胆漏、2例胆道出血、1例反流性胆管炎、2例感染、无结石残留,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发生5例胆漏、3例胆道出血、1例反流性胆管炎、1例感染、1例结石残留,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6932, P=0.4050) ;可见, 联合肝切除与纤维胆道镜治疗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残石率为3.33%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6/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33%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 (15/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证明, 术后复发率与残石率均明显降低, 联合治疗方式可以一次性将肝胆管结石与狭窄情况解决, 还能及时清除病灶, 将有癌变肝组织及时清除, 以此降低胆管癌发病概率, 从而起到预防肝胆结石再次复发的目标。

3.2 纤维胆道镜应用

大多肝胆管结石都是根据B超、CT等检查得出诊断结果, 可是肝胆管结石过于复杂时, 应用B超与CT则很难确定结石部位和病理性变化, 可见, 应用B超与CT检查胆总管结石存在很大局限性。胆道造影会延长手术时间, 而且无法直接实施治疗, 纤维胆道镜则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到患者肝内胆管结石数量和位置, 对肝内胆管狭窄情况清晰可见, 更适宜为患者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治疗, 以此降低术后残石率, 也能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20]。所以, 肝胆管结石术后在患者同意后, 均行纤维胆道镜检查。

总之, 肝胆结石应用肝切除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理想, 而且安全可靠, 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有效率, 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并降低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肝切除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结石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 各30例。对照组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将病变肝部分切除, 比较两组手术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残石率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 对照组为36.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残石率为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肝切除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结石效果理想, 安全可靠, 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有效率, 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并且可以降低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 值得推广应用。

肝纤维胆道镜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复发率以及结石残留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优良率,降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胆道镜手术;肝内胆管结石;结石残留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64-01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一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手术治疗之后复发率和结石残留率均较高,一直是临床上肝胆道外科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治疗手段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常规的治疗方法逐渐被新型的治疗手段所取代,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就是肝胆内结石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1]。本文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对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59例,年龄最大的为68岁,年龄最小的为35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在3~1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45年,按照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在治疗前给予患者全方面且详细的检查,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在其右侧肋弓下方进行皮肤切开,并逐层分离皮下的组织,游离并切除胆囊,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运用纤维胆道镜直接观察患者肝内外的胆管情況,并在胆道镜直视下取石。根据术前的影像检查结果以及胆道镜探查得到的结果,决定患者肝脏切除的具体部位,主要包括:后叶部分切除、左半肝切除、左半肝联合右肝后叶下段切除以及左外叶切除和右肝前叶切除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复发率以及结石残留率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 SPSS18.O版本软件实现对两组患者治疗资料的录入及统计分析,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将P<0.05作为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观察组共54例患者,其中治疗效果优秀的有29例,良好的有23例,尚可的有2例,其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5.3%;对照组共54例患者,其中治疗效果优秀的有22例,良好的有27例,尚可的有5例,其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7%,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共54例患者,其中残留结石的有4例,结石残留率为7.4%,有有复发情况的患者有2例,复发率为3.7%;对照组共54例患者,其中残留结石的有10例,结石残留率为18.5%,有复发情况的患者有5例,复发率为9.3%,观察组患者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只要是指分布在患者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主要发生在患者二级以上胆管,由于这一疾病类型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病理变化,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取石不彻底以及二次手术等问题,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二次伤害,应该对更好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2]。

在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的运用,可以在胆道镜全面探查的基础上联合手术前的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出最佳的肝部分切除部位,不仅仅可以彻底的清除结石的再生位置,同时可以防止病变组织的癌变,更好的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组合[3]。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复发率以及结石残留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优良率,降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屠金夫,蒋飞照,张维建,等.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07):547-548

[2] 刘驰,万春,曾峰.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46 例疗效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02):233-235

肝纤维胆道镜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样法, 自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抽取128例患者为本次临床探究依据, 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 将行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的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将行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治疗的64例分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患26例, 女患38例, 平均年龄 (47.3±5.8) 岁, 病程7个月~8年, 结石分布:左肝外侧叶的胆管结石34例, 肝右前叶肝内胆管结石10例, 左半肝外叶胆管结石10例, 右肝后叶肝内胆管结石10例, 21例术中可见肝内胆管狭窄, 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认为胆管癌;对照组中男患23例, 女患41例, 平均年龄 (46.8±6.3) 岁, 病程6个月~9年, 结石分布:左肝外侧叶的胆管结石31例, 肝右前叶肝内胆管结石11例, 左半肝外叶胆管结石9例, 右肝后叶肝内胆管结石13例, 18例术中可见肝内胆管狭窄, 4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认为胆管癌;患者术前均经B超、腹磁共振、MRCP等检查确诊为肝胆管结石, 无一例出现腹水及低蛋白血症,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具有相似性, 具对比意义 (P>0.05) 。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取全麻及仰卧位, 观察组行肝部分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 34例为左肝外叶切除, 10例左半肝全切除, 10例右肝后叶切除, 10例肝右前叶切除, 常规暴露胆总管, 切开胆总管前壁探查, 先以常规器械取出胆总管周边结石, 再经切口置入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及左右胆管的结石情况, 松动性结石可直接以套石网篮法取石, 若为嵌顿型, 则应据结石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导向钳夹法、蚕食法等, 将大总管内的结石取出后, 应加压生理盐水继续冲洗出残余的结石, 术后留置T管引流;对照组行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法。值得注意的是, 术前合并胆管狭窄者, 应先以胆道镜引导扩张, Ⅳ~Ⅴ级肝胆管预计无法取净者, 可先行肝叶段切除术, 再从肝内较粗部位的胆管置入胆道镜进行探查并取石, 术后均行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1]。

1.3疗效评定

术后均接受为期1~3年的随访, 术后胆道镜或T管造影检查显示无结石, 术后一年内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且经B超、CT等检查显示无结石, 术后一年内发现结石则视为残留, 一年后发现结石则视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疗效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均行CT/T管造影/胆道镜检查, 检查提示观察组3例结石残留, 术后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 均一次性取石成功, 无1例复发及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19例存在结石残留, 均行T管窦道胆道镜重新取石, 14例一次性取石成功, 5例二次取石成功, 本组11例复发, 术后并发症7例, 其中切口感染3例, 胆漏4例, 均给予药物治疗后康复出院。由上表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表1) 。

3讨论

中医辨证排石。肝郁气滞, 表现为右上腹或心窝部闷胀疼痛、痛引肩背、情绪不舒即发,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枳壳10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 、川芎6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甘草6克) 以疏肝理气, 利胆排石;肝胆湿热, 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身热不扬、口苦口干粘腻、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6克、车前子12克、生地12克、当归10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生大黄10~15克、青木香10克、甘草6克) 以疏肝利胆, 清利湿热, 通腑排石。中医治疗肝胆结石还可以针灸排石。常用的有体针排石和耳穴压迫排石。体针选穴为胆俞、梁门、期门、太冲、胆囊穴、阳陵泉、日月, 以右侧取穴为主, 每次选穴3~4个, 交替使用, 深刺, 重刺, 用泻法;耳穴选胆、肝、胰、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每次选2~3个反应明显的穴位, 用胶布将中药王不留行子贴压在耳穴上, 隔日1次, 两耳交替, 20天为1疗程。

尽管肝脏外科手术在不断发展与改进, 手术安全系数大为提高, 但肝叶切除术后仍无法完全避免取石不尽、术后并发症高的弊端, 为了弥补传统外科手术的弊端, 保护人体正常生理机能, 临床在肝叶切除手术中联合纤维胆道镜, 该疗法借助胆道镜视野清晰的优势, 术中无视线盲区, 行术者可清晰观察并判定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 病灶遗漏率低, 确保手术在不伤及肝脏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取石手术[2]。若结石较大而无法直接取出时, 可借助钬激光将结石击碎后, 再以套石网篮将结石取出, 可有效避免结石的残留。

本组临床资料证实, 肝切除术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与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法相比, 具有如下优势:镜下取石清晰无遗漏, 可判定胆管狭窄情况, 可规避手术的盲目性;可对左右肝胆管Ⅰ-Ⅱ级结石、胆管开口狭窄或Ⅲ-Ⅳ级肝胆管结石进行尽可能取石[3], 术后行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可有效清除残余结石, 再次手术几率低, 近远期疗效明显, 患者结石残留率与复发率均较低,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究肝切除术联合纤维胆道镜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将于本院行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的6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完整临床资料做为回顾分析依据。另选择同期行肝部分切除联合T管引流的64例患者作为对比依据,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疗法可明显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疗率, 术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较低, 值得在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肝切除术,纤维胆道镜,T管引流,肝胆管结石,疗效

参考文献

[1]罗浏晗.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 14 (11) :148-150.

肝纤维胆道镜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之对象,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通过B超或CT检查确诊, 其术后病理检查的负荷率为100%, 主要临床表现可见患者伴有腹痛、发热、畏寒、黄疸、右上腹痛以及肝区叩痛等。其中包括男30例, 女48例;年龄26~74岁, 平均 (44.3±4.8) 岁;病程1~9年, 平均 (4.5±1.7) 年;既往未接受胆道手术患者34例, 既往接受1次胆道手术患者24例, 既往接受2次胆道手术患者12例, 既往接受3次胆道手术患者8例;结石分布情况为:肝左叶结石52例, 肝右叶结石16例, 肝左右叶均有结石10例, 总体合并胆总管结石24例, 所有患者当中, 结石最多一例达200多粒。将此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其中观察组在术中使用胆道镜, 对照组在术中未使用胆道镜, 同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结石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胆道镜而直接用相关器械行常规取石并尽可能取尽;观察组先同对照组用器械取石, 但同时配合应用胆道镜检查取石, 胆道镜类型选用Olympus胆道镜, 具体方法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 网篮取石法:经治疗孔将网篮送出, 当越过结石后将网篮张开并套住结石, 然后随镜体退出; (2) 导向钳夹法:在术中通过胆道镜寻找多结石分布的胆管枝, 在胆道镜提供清晰视野后, 引导术者将取石钳伸入将结石夹碎并取出, 此方法比单用网篮取石更节约时间; (3) 蚕食咬碎法:当发现有形状较大或嵌顿较紧的肝内2~3级结石时, 如果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则均存有相当困难, 因此可先利用活检钳将结石逐渐蚕食, 当其分裂为小块后再配合胆道镜将其取出; (4) 胆道镜扩张法:当发现胆道存有狭窄的情况, 可在直视推进的同时将胆道镜的前端作为扩张器使用, 并进行反复扩张, 最终将结石取出, 但同时也可应用扩张气囊导管在狭窄胆管处进行充气扩张, 此外, 还可以现行将石篮从狭窄段通过, 然后将较大结石套住后并向外牵拉, 同样可以达到扩张狭窄胆管的目的。

1.3 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并参考相关资料以手术优良率来进行疗效评价[4], 具体为将手术优良率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优:患者可料理家务或处理工作事宜, 胆管结石症状发作次数少于2次/年, 无需住院和输液;良:患者可料理家务或处理工作事宜, 胆管结石症状发作次数2~4次/年, 无需住院和输液;差:患者不能料理家务或处理工作事宜, 胆管结石症状发作次数超过5次/年, 需住院再次给予手术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处理, 行χ2检验, 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术后疗效评价优者15例, 良者21例, 差者3例, 总优良率为92.3%, 结石取净38例, 仅1例患者术后留有残石, 最终残石率2.56%;对照组后疗效评价优者12例, 良者17例, 差者10例, 总优良率为74.3%, 结石取净33例, 6例患者术后留有残石, 最终残石率15.4%。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均为发生严重并发症,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分别发生发热及腹泻各2例, 对发热者给予开放T管并适量加用抗生素后缓解, 腹泻者未给予处理在短期内即缓解, 此外, 观察组出现1例胆管出血的情况, 在给予镜身压迫并灌注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等方法处理后治愈, 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尤其是多发性结石因其术后残石率较高向来都是肝胆外科手术的难题之一。尽管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向来都是临床重点关注并已经多次改进其手术方式, 但始终临床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 同时加上该疾病多发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群, 因此多采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 而其术后的残石率据有报道显示为高达30%~76%[5]。另一方面, 结石复发率高也是该疾病经常规手术治疗后的一大特点, 为此患者通常还可能会因自身状况及多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接受再次手术治疗, 最终可导致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6]。机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对接受尤其是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需尽量在病程早期实现根治, 积极防止复发和多次手术取石情况的发生。与应用胆道镜取石的方法比较, 传统的肝内胆管取石因为只能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手感等对结石的为止、大小和数量做出判断, 因此可以说是存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而将胆道镜应用到取石过程之后, 临床医师则可对结石的特性甚至是狭窄胆管的分布情况都可以做到全局充分掌握, 使手术操作更能有的放矢。

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和复杂的病理, 任何一种术式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狭窄、通畅引流是肝内胆管结石手术遵循的基本原则[7,8,9]。因此若要能对胆道结石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及治疗, 尽可能充分地清晰地显示其结构就显得更为重要[7]。传统的胆道造影只能显示胆道的平面结构, 而不能较好显影肝内胆管和获取立体成像;本研究中观察组所应用的胆道镜兼具了直视和可弯曲提供视野的特点, 并能对肝内3~4级胆管实现良好的扩张效果, 以至于可在存有结石的部位直接进行取石操作。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优良率92.3%, 术后残石率2.56%, 对照组临床疗效总优良率74.3%, 术后残石率15.4%,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在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 提示胆道镜的应用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为肝内胆道结石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另外, 胆道镜的使用, 还可在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受到两次甚至两次以上手术取石治疗的痛苦, 胆道镜可在临床医师的检查过程中为其提供直接视野, 因此也能更容易对多种原因所引发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做出甄别, 并免除了常规的金属探条探查过程,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所承受的医源性损伤。基于以上原因, 传统的胆道造影也完全可以由胆道镜检查取而代之。

有资料显示, 传统胆道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仅为68%, 而本研究观察组术中通过电子胆道镜的应用, 大大提升了对结石发生部位、形态大小的诊断效果, 同时, 对某些在术前经B超或CT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的病变尤其是发生于胆道内的微小占位病变等均可实现更精准的诊断效果, 进而在弥补传统影像检查不足的同时更能对手术方式的纠正发生积极指导意义[8]。

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仍有许多困难之处, 术中患者情况差、胆管壁充血水肿明显、胆管壁易出血。术中常规取石易导致胆道大出血, 取石只能停止。在胆道镜直视下取石, 遇到较大的结石, 还可以碎石后取出, 可以减少胆道大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 应用胆道镜对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进行治疗, 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能有效降低术后残石率, 最大程度免除患者多次接受手术取石所承受的痛苦, 是当前胆道外科技术中较为先进术式之一, 但不能替代手术后的胆道镜取石。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治疗中临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之对象, 将此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其中对照组不采用术中胆道镜而直接用相关器械行常规取石并尽可能取尽;观察组先同对照组用器械取石, 但同时术中配合应用胆道镜检查取石。结果 观察组术后疗效评价优者15例, 良者21例, 差者3例, 总优良率为92.3%, 结石取净38例, 仅1例患者术后留有残石, 最终残石率2.56%;对照组后疗效评价优者12例, 良者17例, 差者10例, 总优良率为74.3%, 结石取净33例, 6例患者术后留有残石, 最终残石率15.4%。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为发生严重并发症,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分别发生发热及腹泻各2例, 对发热者给予开放T管并适量加用抗生素后缓解, 腹泻者未给予处理在短期内即缓解, 此外, 观察组出现1例胆管出血的情况, 在给予镜身压迫并灌注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等方法处理后治愈, 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术中胆道镜对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进行治疗, 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能有效降低术后残石率, 最大程度免除患者多次接受手术取石所承受的痛苦, 但不能替代手术后的胆道镜取石。

关键词: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胆道镜,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田伏洲, 张炳印, 赵铁军, 等.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9年回顾[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0, 6 (3) :187-188.

[2]潘卫东, 方和平, 刘波, 等.术中超声引导纤维胆道镜治疗复杂型肝内胆管结石[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10, 4 (1) :49-51.

[3]黄江生.术中应用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9) :975-979.

[4]向长茂.术中应用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9) :1511-1512.

[5]黄迎彬.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J].当代医学, 2008, 14 (23) :53.

[6]阳历.胆道镜在胆道结石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8 (10) :31-32.

[7]龚学东, 张先林, 吴遵元.左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 (附84例报告) [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4) :24-25.

[8]朱全胜, 王家平, 袁曙光, 等.X线引导胆道镜治疗胆道狭窄及难取性残留结石45例[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8, 13 (1) :51-53.

肝纤维胆道镜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8例;年龄21~67岁, 平均 (47.22±3.16) 岁。术前B超、CT检查, 了解胆囊结石、胆囊管及胆总管情况, 观察有无扩张、结石大小及多少。其中, 胆总管结石16例;胆囊泥沙样结石, 胆囊管增粗 (直径>0.3 cm) 胆总管扩张或结石8例, 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扩张9例, 肝内胆管结石并胆总管结石2例。

1.2 方法

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 充分解剖胆囊管, 尽量接近与胆总管交汇处, 用丝线对胆囊管壁做牵引, 确认胆囊管内无结石, 用胆道探子由小到大扩张胆囊管, 胆道镜用石蜡油润滑后进入胆总管探查。操作要轻柔, 先探查左右肝管, 再探查胆总管及下端括约肌。用取石蓝取石, 对较大结石不易将结石强行拉出, 避免撕裂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 可用活检钳夹碎后套取。对不易套取的小结石可经乳头部推入十二指肠腔内。取石后, 用盐水冲洗胆道, 彻底检查有无结石残留, 完成探查, 结扎胆囊管。术前B超、CT检查胆总管扩张并结石的患者, 术中见胆囊管直径变细, 经过胆道探子扩张, 胆道镜仍无法进入, 笔者剪开胆囊管, 纵向切开胆总管2~4 mm, 顺利进入胆道镜探查, 探查术后一期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3]。

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术中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探查胆道发现, 胆总管结石22例, 肝内胆管结石并胆总管结石2例, 胆总管扩张下端良性狭窄7例, 壶腹部癌1例。因肝内胆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较大不易取出, 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3例, 有3例探查结果为阴性。无因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引起的胆道损伤、术后胆汁漏、胆道狭窄等并发症。

3 讨论

有常规胆道探查指征患者, 胆囊管与肝外胆管汇合处解剖无变异, 都可经胆囊管胆纤维道镜胆道术中探查[4]。胆囊管是由胆囊颈延伸而成, 一般情况下, 胆囊管短而细, 国人长约0.62~4.23 cm, 内径约0.1~0.43 cm平均0.28 cm。常以近乎平行的很小的锐角与肝总管并行后, 由其左右后方汇入胆总管[5]。当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梗阻时, 胆道内部压力增高, 胆汁自胆囊入胆总管排泄不畅, 可导致胆囊管增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局部炎症, 引起胆囊管壁水肿、增厚管经增粗。胆囊管直径>0.3 cm或经过胆道探子胆囊管扩张后达到0.3 cm, 切开胆囊管纵行切开胆总管<0.4 mm, 纤维胆道镜顺利进入胆总管者, 笔者认为更适宜。

禁忌证: (1) 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解剖结构的变异; (2) 胆总管结石质硬, 结石较大直径>1 cm以上者; (3) 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不易取净者; (4)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壁坏死穿孔、胆道肿瘤者。不易用此方法[6]。

胆囊管在解剖上有许多变异, 85%开口于胆道右壁[7]。充分解剖胆囊管是进入纤维胆道镜探查的关键所在, 便于胆道镜的操作。胆道镜可直视探查胆道全貌, 对较大结石或不易取出、取净的结石, 估计有时不易取净应果断切开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 避免损伤胆管或残留结石。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胆道探查安全无损伤、操作简单, 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开腹胆道手术的经验, 还要熟练掌握胆道镜操作技巧, 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熟练胆道镜操作技术。

自Kehr首次创用T管引流以来, 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沿用至今, 已成为一种操作常规。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开腹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经过长期应用, 发现胆总管切开放置T管引流后出现胆管变形狭窄, 术后T管需留置6~8周, 拔管时有发生胆漏等并发症。Perez等总结在与T管放置和管理有关的病例中发生胆道并发症者可高达30%。因此, 应用术中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探查胆道, 本术式对内脏刺激小, 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 对胆总管损伤轻, 避免了留置T管引起的较多并发症。保持了胆总管的完整性且无创伤, 不需留置T管,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患者住院天数, 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传统切开胆总管探查有一定的盲目性, 其阴性探查率高达50%[8]。本组有5例胆道探查为阴性。术中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胆管探查, 可使大部分且有胆总管切开探查指征的患者避免盲目胆总管切开。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胆管探查是一种可靠、有效、安全性高、保持了胆总管的完整性且术后并发症少的方法, 避免了留置T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浩, 张松峰.纤维胆道镜对胆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5) :100-101.

[2]魏代艳.纤维胆道镜辅助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手术配合[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1) :870-871.

[3]姚红华, 邵锦晖, 方海星,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10) :805-807.

[4]汤可立, 石承先, 黄建钊,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86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 2011, 35 (11) :986-987.

[5]余昌中, 于聪慧, 柰超, 等.腹腔镜术中超细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22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5) :451-452.

[6]尚培中, 李晓武, 贾国洪, 等.应用CB30L型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入路胆总管探查的临床意义[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 (8) :2258-2261.

[7]孙文郁, 姜晓峰, 姜洪磊, 等.腹腔镜和十二指肠镜及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6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 (2) :160-161.

肝纤维胆道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9例, 其中男93例, 女76例;年龄23~82岁, 平均52.5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病史及体征。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上腹部CT和 (或) 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扩张明显, 直径1.0~1.9cm, 胆管内结石为单发或多发。黄疸或有黄疸病史130例, 急性胆管炎26例, 急性胰腺炎13例。所有患者病程2h~3年。

1.2 治疗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头高脚底位 (头高20°~30°) , 左侧倾斜20°~30°, 常规四孔法胆囊切除, 对于胆总管无明显炎症、胆管下端通畅及确定无结石残留者可行胆总管一期缝合。LC后经剑突下操作孔将电子胆道镜送入胆管进行检查, 用取石网蓝尽量取尽胆管结石, 常规冲洗胆总管, 用4-0可吸收缝线缝合胆总管。必要时行术中胆总管造影或术中腹腔镜超声检查, 明确是否有胆总管结石残留。当肝内胆管结石不能一次取尽、胆总管内结石残留、胆总管明显炎症及胆总管远端不畅时不应行胆总管一期缝合, 应于LC后行LCBDE+T管引流术。若腹腔镜操作困难则应及时中转开腹进行胆道探查术。确认胆总管无误后应用电刀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约1.0cm, 电凝止血, 防止术后胆管狭窄。根据结石情况采用冲洗吸引、器械取石、胆道镜网篮取石等, 争取一次性取尽结石, 术后放置T管引流, 4~6周后依据造影情况拔管、胆道镜检查。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8% (162/169) , 162例患者均行LC+LCBDE+T管引流+胆道镜取石术, 平均手术时间为90min, 平均住院时间为9.8d。3例并发术后胆汁漏, 每日引流量为50~200m L, 经腹腔引流治愈。7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 5例因术后1个月发现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 愈, 余均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

3 讨论

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大、治疗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腹腔镜、胆道镜的选择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适应了现代外科微创发展的趋势。但是应严格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在已成为了胆囊切除术的标准术式[1],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一直都受到外科界的重视。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方法有: (1) 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2) LC后行EST或ERCP; (3) 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 (LCBDE) 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被认为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的最佳方法, 对具有适应性的病人应成为首选的治疗措施[2]。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术只需掌握腹腔镜技术, 不受胆总管结石的大小的限制。临床实践的结果表明:在设备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的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 其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相似, 但腹腔镜手术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LCBDE的适应证[3]:临床上具有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指征者基本上都适合本手术。具体为: (1) 胆总管直径>8mm的原发或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 结石数量和大小不限, 只要结石松动能够用取石网篮套取或碎石后取出者均可。 (2) 结石所致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 (3) 以上伴或不伴有胆囊结石。除此之外, 既往有上腹部手术病史患者选择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应慎重。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 对169例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然后切开胆总管用胆道镜探查, 取石, T管引流术。结果 7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 5例因术后1个月发现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 其余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肝外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可靠。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37.

[2]黄中荣, 张雷达, 蒲德振, 等.经胆囊管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 5 (2) :53.

肝纤维胆道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结石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在19~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1.43岁。72例患者中肝内加肝外胆管结石13例,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7例。排除标准:排除可能存在胆管狭窄或者同时伴有胆管以及肝叶病理改变的肝胆管结石、合并严重的胆道感染患者以及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 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的安全性。

1.2 治疗方法

术中患者采取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采用四孔法, 首先在脐上缘部位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 主操作孔位于剑突下, 2个辅助操作孔分别位于腋下前线处以及右肋缘下4 cm锁骨中线处。首先使用电凝钩解剖并分离出胆囊三角, 将胆囊动脉以及胆囊管分离出后用生物夹将其夹闭, 完整剥离胆囊以及肝脏, 注意暂时不要切断胆囊管。将肝外胆管充分解剖显露出来, 纵向切开胆总管, 置入胆道镜至胆总管, 仔细观察肝内外胆管情况, 发现结石使用取石网篮将其取出。检查完后使用软尿管置入胆管内充分冲洗, 之后再次使用胆道镜确定是否有残石, 切除胆囊。放置T管, 再将胆管壁缝合, 通过T管进行加压注水以检测是否有渗漏, 从肋缘下锁骨中线处的戳孔将T管引出后经皮肤进行固定。

1.3 术后处理

患者于术后的6~8 h即可下床进行早期活动, 于第二天可以开始给予患者流质食物, 在术后的6~8周进行T管胆道造影, 以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的结石, 通过胆道镜检查, 若发现残余的结石则于术后2个月行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术。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平均住院费用, 治愈率、残石率, 术后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中无转行开腹手术, 6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21 h, 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0.43 m L, 平均住院时间为7.81 d, 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35.92 h, 平均住院费用为1.18万元。6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胆漏, 可能的原因是胆管壁缝合结扎线出现松动, 经过营养支持以及加强引流治疗之后已痊愈出院;6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腹部感染。术后经过胆道镜检查共发现5例患者有残石, 残石率为8.33%, 其中3例为右肝后叶肝内胆管结石, 其余2例为左肝内胆管结石, 5例患者经胆道镜成功取出残余结石。对60例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 均未出现结石复发, 且所有病例的肝功能均正常, 治愈率为100.00%。

3 讨论

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胆石症, 传统的治疗采用开腹手术的方式, 但是开放性手术容易提高患者术后的感染率, 同时手术的创伤大, 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术后卧床的时间长, 使得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以及静脉血栓的概率大大增加。通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患者进行胆总管探查, 能够较为完整保留患者胆总管结果, 在更小的切口之下进行手术, 能够有效减低患者的痛苦, 同时降低胆管狭窄以及胆漏的风险, 避免了开放性手术对胆总管的破坏, 使得手术时间大大缩短[1,2]。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时应该注意采用影像学的检查方法, 确定患者腹腔内是否存在广泛的腹膜炎以及腹腔粘连, 若患者存在明显的休克则需要首先进行抗休克治疗, 再择期进行手术。而对于腹腔内有严重粘连的患者应该行开腹手术。在腹腔镜之下确定患者胆总管的切口位置对于在纤维胆道镜下的碎石以及取石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患者其体型有所不同, 其肝脏的位置也有差异, 因此胆总管切开的位置也需要因人而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手段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其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出血量较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且残石率低、治愈率高, 值得临床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何嘉宾.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 2013, 11 (2) :285-286.

肝纤维胆道镜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患者术前均经磁共振成像 (MRI) 、CT、B型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胆管结石。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36例。联合组患者中, 男12例, 女24例, 年龄29~65岁, 平均 (43±4) 岁, 有黄疸史者13例, 单发性结石28例, 多发性结石8例, 合并胆囊结石10例, 合并胆总管结石13例, 肝功能分级:A级28例, B级8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1例, 女25例, 年龄28~66岁, 平均 (42±4) 岁, 有黄疸史者12例, 单发性结石27例, 多发性结石9例, 合并胆囊结石11例, 合并胆总管结石12例, 肝功能分级:A级30例, B级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联合组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 操作步骤:选择脐下缘下10 mm处, 做一切口, 建立人工气腹, 将腹腔镜放置切口, 另于剑突下一横指处及右上腹外侧壁各做一辅助切口。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然后游离胆总管前壁, 充分暴露肝总管和胆总管, 将胆总管壁切开, 根据结石位置及大小确定切口长度。然后将纤维胆道镜放置胆管内, 先取出近端结石, 再将远端结石取出, 所有结石取净后, 冲洗胆道, 之后缝合胆管切口。对于胆总管畅通、结石未取净患者, 应放置T管引流, 并行间断缝合。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 于右腹直肌旁或肋缘下做一长10~15 cm的切口, 使用胆道镜和取石钳取出结石。术后两组患者均置管引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治疗费用、结石取净率以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 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联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结石取净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联合组36例患者中, 有34例结石完全取净, 结石取净率为94.4%;对照组36例患者中, 有33例结石完全取净, 结石取净率为9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联合组患者无1例发生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共有9例发生并发症 (胆漏3例、胆道出血2例、切口感染4例) ,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0%, 联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导致原发性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特殊的解剖位置决定了其会对肝脏乃至全身造成严重的危害[3]。

目前,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分别是临床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流术式和传统术式, 但这两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 术后易发生十二指肠损伤、Oddi括约肌损伤、胆管出血、胆管损伤等。近年来, 临床提出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新方法——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国外学者在肝脏边缘肿瘤切除术中应用了腹腔镜, 并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与完善[4], 目前, 其已成为治疗肝内疾病的主要方法。有研究显示[5],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还有学者认为其手术效果比传统开腹术后胆道镜取石效果好[6]。胆道镜联合腹腔镜除了用于取石术外, 还可用于检查胆道。国内有报道显示[7], 在对胆管疾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时, 同时做胆道镜检查, 26.7%患者的胆道系都呈阳性, 包括胆道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Mirizzi综合征、壶腹部癌等;81.5%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后, 成功治愈, 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表明,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结石取净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联合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 且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康复时间,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海, 所广军, 黄安华,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68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2) :135-137.

[2]陈安平, 赵聪, 索运生, 等.腹腔镜术中联合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9, 26 (5) :260-263.

[3]崔小鹏, 樊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4) :2847-2848.

[4]刘兴国, 冯德元, 张东, 等.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结石 (息肉) 取出术102例[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10) :1060-1062.

[5]Ravikumar R, Williams JG.The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gallstone ileus[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2010, 92 (4) :279-281.

[6]Knott E.M., Gasior A.C., Bikhchandani J, 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gallstone pancreatitis in children[J].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and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Part A, 2012, 22 (5) :501-504.

肝纤维胆道镜范文

肝纤维胆道镜范文(精选8篇)肝纤维胆道镜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