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精选9篇)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1篇
一、强化课题, 引领感悟
强化课题是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一篇文章的课题就相当于一篇文章的“导火索”, 只有点燃了“导火索”才能触到文本。例如, 三年级有这样一个训练题目《该不该这样做》。教学时, 可以不直接板书整个题目, 只是先写“这样做”三个字, 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在“这样做”前面填“该”字, 让学生再读并想一想, 学生读过后, 就会想象什么事该做呢? 在学生想象时, 在前面再填一个“不”字, 让学生再读再想, 学生读过后, 会想什么事不该做呢? 在学生想象时, 在前面再填一个“该”字, 让学生再读再想, 经过循序渐进式的阅读强化, 学生对于什么样的事该做, 什么样的事不该做, 就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式, 因此, 在交流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 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直奔主题, 而对于这种强化课题的方式比较少用, 甚至不用。主要原因是一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更新较慢, 总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近似固定的模式难以更改。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方式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 认为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实不然, 这种强化式的方法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抓重点词句, 精读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明确提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 到底该怎样读, 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 抓重点词句, “精读”, 无疑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文本都是由字、词、句、段等若干个元素构成的, 而这些元素, 对于学生感悟文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 往往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大多数文章又都有重点句子。有的文章中重点句能概括主要内容, 有的重点句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些重点句体现课文结构, 反映中心思想。重点句子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所以, 抓重点词句进行精读是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例如, 《倔强的贝多芬》一课中, 关键词是“倔强”, 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倔强”这个关键词反复地品读, 再抓住表现贝多芬“倔强”的有关语句, “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亲王, 你成为亲王, 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 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生气的、怒不可遏的两种语气重点进行朗读。读后再让学生议一议,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到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在精读重点词句中, 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贝多芬的倔强, 同时也了解了贵族们的傲慢与无礼,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懂得了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因此, 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地品读, 把朗读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精读感悟, 悟中促读, 两者相辅相成, 就会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也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的内涵。
三、寻写作方法, 感悟内涵
合理的写作方法不仅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还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因此, 抓住文章中的描写方法也是感悟文本的一种有效措施。《“美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文质兼美, 富有人情味, 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在描写父母对“我”的两种不同评价, 及“我”的反应时, 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来展现人物情感的。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 再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 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所以阅读后很快会找出文章中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当学生明确这些方法后, 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 爸爸、妈妈是怎样评价的? 每次“我”是什么样的反应? 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通过阅读抓住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等语句, 展开合作交流, 在交流中就会认识到, 不管是母亲的“精彩极了”, 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 都是对作者深深的爱。正是作者拥有生活中的这两种爱, 谨慎地把握住了这两种爱, 才使他不断进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必定会深刻地感悟到, 父亲与母亲两种不同评价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联系实际, 升华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 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 生活教材化,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例如, 《讲信用》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之后, 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把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讲信用的事告诉大家。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 必能联系自己的实际, 敞开心扉。再比如, 学习《掌声》一文后, 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得到过别人的掌声的事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明白在得到别人掌声的同时, 也要用掌声去鼓励他人。这样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就会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到位, 有理有情。
总之,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去发现和感悟文本, 努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教师要冷静审视每一堂课, 采取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益于课堂, 课堂才能更精彩、更精妙。
参考文献
[1]张霞.改变教学策略,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 2012, (19) .
[2]郑淑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3.
[3]席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 .
《吹泡泡》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第2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扇、散”;正确读写“游戏、飘游、浮光、四散纷飞、骄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观察画面,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吹泡泡吗?为什么喜欢?
2、分自然段读,并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组织讨论。
(1)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2)说说为什么喜欢?(3)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4)理解句子。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词。
2、强调易错字。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 2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复习生字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课文内容全解。
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试着划分段落。
2、同学发言,分享分段情况。
3、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强调了吹肥皂泡是“我”小时候最爱玩儿的游戏。
(2)第二部分(2—5段):写“我”回忆自己小时候是怎样玩儿吹泡泡的,以及在玩儿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无穷的乐趣。
4、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确玩吹泡泡的两点原因。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玩吹泡泡的,在书中圈圈画画,做上记号。
(2)学习“吹泡泡”的语句,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6、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你最喜欢哪种泡泡,为什么喜欢?(2)学生汇报交流。(3)指导朗读。
7、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吹泡泡的游戏?(2)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3)明确玩吹泡泡的第三个原因。
三、课后作业。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3篇
一、解读文本, 让“入”来得顺其自然
我们经常会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为什么别的老师能抓住重点, 我却不能?我的课堂为什么显得那么零散?”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教师没有去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才础上能进一步搞好语文教学。
1. 在文本中解读三维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解读文本的时候, 要深入了解编者的意图, 把握住文本的三维目标,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不同的三维目标。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 我们正常为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第4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 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介绍钱塘潮的, 但是却清楚细致地写出了大自然的壮观与神奇, 那么我当时就在想, 我们自己的家乡有没有值得学生热爱的地方呢?能否在本课教学目标中设置让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所以, 在解读文本后, 我把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自己家乡的一些人文趣事与自然风光。通过这一组文章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形成努力建设、保护自己家乡的意愿。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来解读文本的教学目标, 这样就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在文本中解读价值取向
2010年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试卷有一道填空题是:“在本学期的学习中, 我们认识了不少形象鲜明的人物, 有_的列宁, 有_的高尔基, 有_的李四光, 有_的孔子”就“_的孔子”一项, 学生的答案有:谦虚好学、彬彬有礼、求知若渴从文本的价值取向看, 大家比较一致的答案是谦虚好学及与此相类似的词语, 那对于其他的答案该如何评判呢?一种观点认为作者借助文本主要表现的是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精神, 学生的答案不应该脱离文本的主要价值倾向, 如果都算对, 语文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因此要适当减分或不给分。而另外一种声音却认为现在的课标精神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学生的答案是对课文中人物的真实解读, 所以应一律算对。
到底哪一方是对的呢?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前提是“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第二种说法忽视了文本存在的价值, 使语文丧失了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却丢失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偏于肤浅, 无法深入文本的内核、灵魂。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坚守文本所表现的主导价值取向, 当学生对文本进行“误读”和“曲解”时, 我们就可以进行引导,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二、感悟文本, 让“出”去得理所当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言语的积聚、感悟和运用。”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资料,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来取得对文章的感悟。
1. 在文本中感悟课文意蕴
文本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 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有审美价值。感悟课文意蕴应该是文本中“表层文字和深层意蕴的融合”。让学生感悟出文章要向我们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和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依据表面文字来感知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意蕴, 由点及面, 从而达到整体把握、感悟文本的目的。
2. 在文本中感悟课文结构
文本结构是作者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人生思索、价值义理, 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从这个角度来说, 感悟文本结构是体验性阅读的关键环节。感悟文本结构强调从文章线索入手, 探求文本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本之情、之义、之理, 为锤炼学生思维提供了“靶场”, 也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豁亮、痴迷、彬彬有礼、熟识”等词语,并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并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与为人。
3、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并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与为人。教学难点: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是,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五、作业。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5篇
人教国标版第五册第29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 深入理解课文, 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要主动地关爱别人, 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
孩子们, 这么多老师来这儿听课, 你们怎样欢迎他们? (一片掌声) 掌声这么热烈, 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你们的掌声代表着欢迎, 还包含着什么? (祝福) 赶快送去你们的祝福吧。 (学生分别向老师祝福)
二、板书课题感受爱
1.这节课, 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齐读课题。 (生读) 读得再精神点。 (生再读)
2.是掌声给了英子力量, 是掌声给了她勇气, 是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 想看吗?
3.课件出示:英子的来信。
过渡: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生活, 看看从前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潜心品读体验爱
(一) 前后对照, 感受英子变化
1. 精读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原来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2) 课件出示:
“她很文静, 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3) 品读感悟, 指导朗读:
A.“默默地”是什么意思?英子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B.对这句话, 谁还有不同的体会?带着你的体会再读。
C.看来, 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那时的她不爱说话, 多么孤独!每个同学都试着读一读, 读出她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过渡:那时的英子是痛苦的, 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那现在的她呢?
2. 赏读第四自然段。
(1)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看看现在的英子是怎样的。
(2) 带着你的感受一齐读, 读出她的快乐、活泼。
(3) 英子原来那么痛苦, 现在如此快乐, 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男女生赛读。女生读第一自然段, 表现痛苦的英子;男生读第四自然段, 表现快乐的英子。
3. 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 此时她最想说的是 (指向大屏幕上的来信) 大家再一起读。
过渡: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和英子一起走进那次难忘的故事会中。 (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二) 品读感悟, 领会掌声内涵
1. 认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 细细品味, 看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同桌交流。
3. 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
(1) 轮到英子的时候, 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从这句话中, 你读出了什么? (紧张、害怕) 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B.如果你就是英子, 当时你会想些什么?
(2)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眼圈红红的。
A.从这句话中, 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犹豫)
B.最理解英子的就是你们了, 你们能把她的痛苦和无奈读出来吗?
C.指名读。
(3)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A.引读:在万般无奈下,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英子终于 (学生接读)
B.她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 (同桌合作读, 男女生轮读)
C.大家再齐读这三句话, 读出英子内心的自卑、痛苦和无奈。
D.假如她就是我们班内的一员,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你想对她说什么?
E.你们的话语中流露出了热情的鼓励, 真诚的关爱, 这浓浓的情谊化作了掌声。
4. 聚焦第一次掌声:
大屏幕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A.这是怎样的掌声?让我们也为英子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吧!
B.孩子们, 你们的掌声就是对英子最好的鼓励!现在, 把你要表达的情感融进朗读中, 再读一读。
C.此时此刻, 英子是多么激动啊!让咱们再次回顾这感人的一幕! (齐读)
5. 聚焦第二次掌声:
大屏幕出示:“故事讲完了, 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A.掌声再次响起, 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 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B.是啊, 掌声是鼓励, 是尊重, 是夸奖!
C.听到这热烈的掌声, 英子想说什么?
D.但她什么也没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带着你的想象再读一读。
E.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 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透过掌声, 我仿佛看到了英子那久违而迷人的微笑, 仿佛看到了英子那被感动的心。让我们再次回到难忘的故事会中, 大声读第二、三自然段, 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 融进你的声音里。
F.多么可爱的同学, 多么美妙的掌声, 就是这充满鼓励, 充满夸奖, 充满爱的掌声, 使英子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 她被深深地感动了, 有多少话要说, 千言万语, 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自信中
大屏幕再次出示来信, 齐读。
1.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 歌声能唤起人的勇气!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 花香能使人振奋起来!孩子们, 你们也是最棒的, 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2.总结:是啊, 爱不需要回报, 但爱需要传递。孩子们, 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传递者。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布置作业传递爱
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讲给你的好伙伴听。
教学评析:
本课的设计, 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 品读重点字词, 引导学生走进英子内心, 挖掘教材空白处, 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 抒发内心情怀, 发表独立见解, 揣摩人物内心, 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巧妙地运用换位思考, 让学生走进文中的角色, 将心比心地思考, 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收获善良的心灵。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6篇
一、思索寻觅
手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有越读越清楚的感觉, 作者是饱含泪水在倾诉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 颂扬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真实可感的光辉人生。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 在课堂情境中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 使学生初步感受鲁迅那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从而在走近鲁迅, 亲近鲁迅的同时, 完成语言训练呢?
1. 从故事内容入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认识鲁迅的经典文章之一。阅读时, 必须注重故事细节, 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的光辉形象。这种做法, 从了解鲁迅的个人魅力来说, 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是语文目标的达成, 即“认真阅读课文, 理清课文思路,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 教师只能在语文意义下, 进行故事细节的挖掘, 这样, 才会对深化教学主旨产生成效。
2. 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
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抓住课文描写鲁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深入品味、咀嚼、积累、运用, 这似乎是顺应大潮流的明智之举。但是, 高质量的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的。我们敬重鲁迅, 不光是因为他的崇高, 更因为他拥有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本真人性。此文是作者对自己9岁时触景生情的回忆, 文章更多的是怀念生活化的、真实可感的伯父。所以, 从语言入手时, 要关注从字里行间中凸显出的人性光辉, 只有让学生从具体语境与人性解读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 才能有效地为写人作文提供更好的范例。
二、突发灵感
教学到底该从哪方面入手好呢?我再次捧起课本, 品读这篇文章。突然想, 我的小学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 自己早已记不清了, 但是, 每一次, 当我思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时, 脑海中总出现一个画面:黄昏,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阴暗。一个身着长衫的先生半跪着, 为黄包车夫洗伤口……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教授, 被他救扶的是一个陌生的、贫穷的车夫。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 又非亲非故, 从不相识。可是, 鲁迅在给车夫包扎伤口时, 却是那样精心, 没有一点架子, 特别是在那样寒冷的环境里, 怎么不会给人留下浓重而深刻的印记呢?想到这, 我的心不禁一动, 这经典的场面描写正是我从孩童直至今日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呀!我何不从这个场面的描写入手, 以中心句为感知主线, 链接那几个故事, 让鲁迅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样, 人物就可感又形象, 还利于实现长文短教。
三、教学预设
1. 整体感知。
(1) 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最简单的几个字给这五件事概括个小标题。 (2) 初读课文后,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在这五件事中, 哪一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 也最感人? (救助车夫)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 主要完成对课文两个方面的整体感知, 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高度概括地从整体上来认识鲁迅, 会减缓学生在精读课文, 完成对课文多元解读时的坡度。
2. 变序精读。
(1) 轻声朗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同桌交流朗读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的语段, 并批注初步感受。 (2) 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 圈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词语。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 , 说一说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 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里准确的动作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再次默读课文, 画出课文直接表明这一看法的句子。 (3) 默读第22自然段, 说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你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这里, 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息? (他在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叹息, 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 (4) 作者“清清楚楚看到”“清清楚楚记得”, 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吗?如果不是, 那是什么? (课件出示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引导学生齐读。) (5) 教师引导: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夫在当时的社会是受人鄙视的, 而在鲁迅眼里的黄包车夫与他是一样的。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为, 在鲁迅心目中,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 现实让他为国家, 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哭泣, 正在流血。面对这些, 一生寻求民族解放道路, 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 都在为民众呐喊、都在执着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 此时, 他的内心思潮起伏, 多少忧虑, 多少愤慨, 他能不深深地叹息吗? (6) 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 还写了哪些事来明确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中心句说的那样一个人? (关心女佣、深切怀念) (7) “关心女佣”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人的心弦为之撼动?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这是为了什么?引导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 (8)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学生朗读并思考:这句话光光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吗?设想, 如果车夫和女佣到了吊唁现场, 他们会怎么想, 怎么做?再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 (9) 教师导读:1936年10月19日, 鲁迅病逝于上海,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礼堂里, 上海上万名各界人士, 自发地前来吊唁, 追悼他, 向他致敬, 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 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 送花圈的有工人, 有学生, 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家都想送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 (10) 引导读书并批注。以后我们读写人文章或自己写人时, 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 神态, 以及内心活动这些细节, 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才深刻、可感。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打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 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过程,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以中心句为主线, 让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中, 在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情”与“泪”中, 使鲁迅先生为黄包车夫“半跪着”处理伤口这一视像永远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 回归品悟。
(1) 从其他二件事的细节描写, 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 并画出难理解的语句。 (2) “评论水浒”有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真是在自夸自己记性好吗?这说明了什么, 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 借自嘲既达到教育目的, 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为孩子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教师导读补充: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 儿童读物, 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 鲁迅翻译, 是他自己拿钱出版的一本书;一本是《小约翰》, 荷兰作家望·葛覃著, 鲁迅与另一译者合译和印刷。鲁迅先生时刻想着“救救孩子, 帮助孩子”, 才翻译了这两本书的。 (3) “谈论碰壁”中, 你理解困难的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你想, 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请默读这句话, 结合预习中你了解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为人, 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了鲁迅什么样的个性?批注你的看法。 (从表面上看, 因为四周围黑洞洞的, 走路就很容易碰墙壁。实际上鲁迅是在述说当时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受迫害。国民政府曾查封了他的书店, 禁止报刊发表他的文章。还有一点, 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什么人会陷害自己, 谁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突然灾难, 在等待着自己去面对呢。) (4) 教师导读:鲁迅先生曾经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他的生活处处不顺利, 但是这种不顺利在鲁迅看来并不可怕, 当局可以根据他任何一句话, 一个行为迫害他, 可他却以此事和小孩子开玩笑。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一首诗写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晔用这样一个例子, 赞扬了伯父不向权贵低头, 为了大众的利益敢说真话的品德。同时, 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 (出示中心句, 引导齐读)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所以, “四周围黑洞洞的”对鲁迅来说就无所畏惧了。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7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受天鹅的叫声
1.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天鹅的故事》。
(齐读课题)
2.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天鹅的叫声, 这三次叫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交流。
(设计意图:以天鹅的三次叫声为线索, 既了解了天鹅破冰的原因、经过、结果, 同时, 又为后面循声读文, 比较、体验、建构, 感其情, 悟其理, 作铺垫。)
板块二体悟天鹅的壮举
1.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聆听俄罗斯老人斯杰潘讲述的天鹅的故事。 (引读三、四自然段)
2.静下心继续读下去,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哪一个画面让人怦然心动?
3.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
画面一:老天鹅破冰
入情朗读, 咀嚼文字。
(1) 让我们首先走进老天鹅破冰的那一幕。 (出示第五自然段)
(2) 老天鹅是用什么来破冰的?是怎样破的? (紧扣“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相机点拨)
补充介绍:据有关资料介绍, 贝尔加湖的冰层在冬天可达1米, 即使在初春, 至少也有一二十厘米厚。
反复诵读, 想象体会。
(1) 你从“像石头似的”体会到了什么?
(2) 这沉重的一击将给老天鹅带来多大的痛苦!我们可以说老天鹅的行动谱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 (把第五自然段改写成诗歌形式, 出示该片断并指导朗读)
(3) 镜子般的冰面剧烈地震动了,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在那皑皑的白雪中, 冰封的湖面上, 你看到了什么?
(4) 如果你就是那只老天鹅, 我想问:
老天鹅啊老天鹅, 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难道真是钢铁之躯, 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老天鹅啊老天鹅,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老天鹅啊老天鹅, 以你的声望, 完全可以命令年轻的天鹅行动, 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配乐朗读, 升华感悟。
(1) 配乐齐读第五自然段。
(2) 此时的老天鹅仅仅是在同冰面作斗争吗?
(3) 是的, 它是在同饥饿抗争, 同死神抗争, 同命运抗争。这时在你的眼里它仅仅还只是一只天鹅吗?是什么? (板书:破冰勇士)
(设计意图:从挖掘内心体验的角度入手, 走进老天鹅的精神世界, 感悟其舍生忘死、勇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画面二:群鹅破冰
(1) 老天鹅不断地扑打着, 不懈地努力着 (引读、出示第六自然段中老天鹅破冰的片断:“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水面在慢慢地扩大。)
(2) 孩子们, 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被惊呆的天鹅, 看着眼前这位破冰勇士的壮举, 你在想什么?
(3) (引导读) “克噜克哩克哩”实际上是想说什么?
(4) (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中群鹅破冰的片断) 此时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5) 想象情景, 反复朗读天鹅的叫声, 感悟天鹅们此时的内心。
(6) 湖面上不时传来“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多形式朗读。“克噜克哩克哩”, 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品读,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群鹅破冰时的壮观场面, 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 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同时, 抓住天鹅的叫声, 反复读,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在读中获得熏陶、洗礼和升华。)
画面三:破冰成功
(1) 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 奇迹终于出现了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 我们的耳畔传来了阵阵欢呼声, “克噜克哩”, 它们仿佛在说些什么?
(3) 是呀, 所有的天鹅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它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昂着头, 挺着胸, 欢呼起来 (引读) “克噜克哩克哩!”, 让它们的欢呼声更响亮些吧! (引读) “克噜克哩克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托文本, 抓住天鹅的叫声, 通过想象课文情境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 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
板块三领悟生命的价值
1.看着这一群可敬的天鹅, 听着这一声声胜利的欢呼, 此时的斯杰潘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 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 再也没有动过。你知道斯杰潘为什么放下了猎枪并且挂在墙上, 再也没有动过吗?
2.因为感动, 因为敬畏, 斯杰潘挂起了猎枪。让我们再一次像斯杰潘老人那样深情地说 (齐读斯杰潘老人的话)
3.故事读完了, 你们在想什么?
4.是的,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假如没有老天鹅的挺身而出, 假如没有整群天鹅的齐心协力, 带给它们的将是饥饿、寒冷, 甚至死亡。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叫它们一声“破冰勇士”。
5.2007年3月份, 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结束了。在这次颁奖典礼上, 有一个独臂英雄丁晓兵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组委会在给他的颁奖辞中是这样说的:“一条臂膀, 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 他是真的勇士。”
6.如果请你给这只老天鹅或者一群天鹅写一句颁奖词, 你怎么写呢?拿起笔写下来。 (音乐起)
7.天鹅是柔弱的, 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是值得敬重的。
8.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在危急的关头, 往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让人类叹为观止的壮歌。你们课后去读读沈石溪的《动物故事情感系列》, 相信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8篇
一、细品语言, 融入角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的教是为学习者的学而服务的, 关注学生学习比关注教学更为重要。因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索, 发掘文本留白, 体会语言魅力, 进一步感悟文本深意, 明白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小说、戏剧课文教学, 若要把握角色特点及其思想特点, 则需要细细品味语言, 发掘文本留白所隐含的内容, 如一些提示、暗示, 加以推敲, 从而融入角色, 走进角色内心, 更全面、更准确地解读文本主题, 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 打造自主阅读课堂, 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的多向对话与互动。
以戏剧教学为例, 旁白、独白、对话等台词都体现了文本的语言艺术, 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渠道。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本,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戏剧台词, 既要读出表面文字, 更重要的是读出这些语言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信息,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领悟角色特点, 把握文本主旨。如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戏剧台词是良好的语言学习材料。正如歌德所评价的:“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语言感动人的。”例如:教学《威尼斯商人 (节选) 》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台词, 捕捉文本留白, 更好地描摹人物。
(1) 品味台词的细, 捕捉个性特点。在本文中, 人物台词自然通俗, 腔调、语气各不相同, 这些都显示出角色的鲜明个性。比如在前半场舌战中, 夏洛克完全是商人口语, 语言鄙俗不堪;在判决后, 围绕“钱”字打转等, 这些隐含的信息就是拜金主义、残酷、贪婪的个性特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同学们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台词, 细细品读, 融入角色内心, 发掘留白, 捕捉人物特点。
(2) 品读语言, 推敲揣摩, 把握细节, 填补留白。比如台词中反复出现“犹太人”, 意味如何?“既然你要求公道, 我就给你公道, 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这又隐含了怎样的信息?等等。这样, 通过品读语言, 甚至标点符号, 发掘留白, 走进剧情, 融入角色, 并结合自身经验与已有知识, 在头脑中勾画出人物的神态、外貌等。
(3) 文中结尾剧情会怎样发展, 给人无限遐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诱导同学们发挥合理想象, 试着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 自主设计台词, 进一步体会感受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魅力, 并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更深入地体会角色特征特点,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二、设置情境, 体会角色
在语文教学中, 情境设置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情感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更好地感悟文本角色, 领悟文本主旨。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 发掘文本留白, 并通过课堂情境巧妙设置留白, 将学生引入学习意境之中, 体会人物角色, 加深文本理解。
如《甜甜的泥土》一文, 蕴含着丰富的留白艺术, 将无限情思隐藏于留白之处, 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留白, 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把握主题思想。比如: (1) 王小亮究竟在哪里?文中, 小亮的亲生母亲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上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儿子, 但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 跨出了校门, 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 踏上了马路, 也没有她的儿子……她是有备而来的, 按理说如果王小亮出现在人群之中, 她是能够辨认出来的。那为什么还是没有她的儿子, 此时王小亮又身在何处呢?对于这一问题, 文中并没有丝毫提及, 给人无限想象与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自主阅读, 交流讨论, 补充留白, 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感受小说构思的精巧。 (2) 老师转身之后。在文中, 老师也是人物形象之一, 但着墨甚少, 只是写道老师悄悄背过身……引导学生想象思考:为什么在学生欢笑声中老师悄悄背过身?此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由省略号与简短语言看, 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 (3) 老头是如何将糖传到小亮手中的?由文中“终于”一词看, 说明传奶糖的过程一定是曲折的。因为王小亮的母亲并不知道小亮是几年级几班、班主任是谁, 因此, 老头将奶糖传送到小亮手中是需要经历一定周折的。从这些留白中, 我们可以想象与感悟到老头高大的形象, 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第9篇
一、沁心品人, 营造情境
人物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人物身上往往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是作者生活时代的缩影。怎样使学生读懂人物、读透人物, 教师需要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剖析人物, 尽可能地将人物还原到作品所描写的历史背景中, 通过营造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迁移到人物身上。
1. 读出人物的正反两面
读人物, 教师往往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入手剖析人物, 以便于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人物。而更深层次的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探寻人物身上的蛛丝马迹, 运用先前知识和生活经历, 剖析人物正反两面的性格。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 林冲作为课文的正面主角, 不仅散发出正能量, 也存在一定的负能量, 这样人物性格才丰满。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课文中找出展现林冲正面性格的描写, 如“躲身施礼”的动作描写、“我输了”的语言描写, 展现了他谦虚礼让的正面性格;但从洪教头的反应来看, 林冲的谦虚有些“窝囊”, 这样剖析使人物形象更加具化、立体。
2. 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很多经典名著都改编成了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有动画片、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为名著改编课文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以上课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水浒传》改编的影视作品为基础, 运用演员所演绎出来的人物形象和课文中相应的描写内容, 启发学生勾连想象, 揣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如洪教头初见林冲时不屑一顾的表情, 展现了其内心的高傲、目中无人;而林冲的谦虚, 说明他不想在服刑期间招惹是非。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从外在到内心, 逐渐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
二、厚读品文, 合作探究
人物从不同侧面去剖析, 文本也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也就是将文本“读厚”,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形成逐层深化探索的模式。
1. 由表及里, 从模仿到感悟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尤其在儿童阶段, 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语言是孩子的习惯性行为。仍以上面的案例为例, 教师在运用《水浒传》的同名影视作品作为多媒体教学资源时, 可抓住学生善于模仿的兴趣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人物配音。每个小组, 包括旁白在内的配音角色可自拟, 鼓励学生可在原文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二度创作, 运用更加生活化、现代化的语言来配音。比如洪教头的语言中用了“何故厚待”一词, 颇值得推敲。学生在配音时, 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 往往表达不出文字的“话外音”。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读、重复读外, 还需适当地插入林冲和洪教头的个人履历介绍, 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二人所处的身份地位, 使学生明了洪教头对林冲态度的成因, “何故厚待”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出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2. 由浅入深, 从阅读到讲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看待人物, 还需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课文。以上教学中, 学生通过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 从阅读者和扮演者的角度剖析了文本, 体验了走进文本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的感受。基于本文的故事性和人物动态特点, 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讲故事”或“说评书”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 学生可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有的学生修改故事脚本, 有的学生讲演故事, 在讲演中模仿评书的表现方法, 使讲演增色不少。
三、体验感悟, 勾连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品人、品文的初衷是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 使其勾连生活经历, 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做到迁情入境, 使自己的情感与人物情感合二为一。
1. 寻找生活中的“他”或“她”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 文学形象展示出了生活中普通人的另一面, 有些放大了人物性格, 有些叠加了人物形象。总之, 艺术作用的原型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 挖掘和文中人物相似的人, 既增添了课外学习情趣, 又使课后作业具备了开放性, 符合小学生心灵活跃的特征。在本课中, 林冲和洪教头分别代表了一正一反两个人物, 他们身上都具有普通人的品质, 比如林冲的谦让、恭谨, 洪教头的目中无人、高傲得意。学生读来, 感到这些人物似曾相识, 仿佛在生活中见过, 这说明学生在调用先前的生活观察经验, 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思维动态, 进一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普通人形象, 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出他们的行为特征, 并与文中人物进行对比, 从而学会作者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实现读写结合。
2. 从感官体验上升到心灵感悟
作为感性思维活跃的小学生, 感官体验是可谓对症下药的教学方法。诚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学案例中, 学生在给人物配音中体验到人物的语言, 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在用评书的形式改编并讲演课文时, 又加深了对文本脉络的了解, 可谓从感官体验到文本情节的推衍, 在学生心中构建起一段立体的、活生生的“水浒”故事。但这些仅完成了理论学习的层次, 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揣摩人物内心, 特别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而不是将自己的解读分析强加给学生。如在这篇课文中, 教师抓住林冲所说的“我输了”这一句话,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描写的环境, 反复解读其意, 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谦虚之道, 从而使阅读上升到心灵感悟的深度。
感悟文本有效教学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