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精选8篇)
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第1篇
1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
1.力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开山和基础,弹力的方向和弹簧、摩擦力应该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受力分析的判断不仅关乎到这个部分,也会影响整个物理学科,所谓武学基础“蹲马步”
2. 运动学
这个部分是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易错,且计算不算死人不罢休的境界,各种刹车、追击、相遇、滑块板块、传送带,没有做题底蕴的支撑,你会感到深深的恶意。
3. 牛顿定律
牛顿就是力学中的隐藏高手,就是王者荣耀中的法师,攻击力本来就不错,还可以对运动学、电场进行加持,让你面对的陡然上升了几个level功力。连接体是这里面一轮要拿下的核心考点。
4. 曲线运动
两大法宝:平抛和圆周,不能说难,但是高考年年出现,平抛的计算、水平圆周模型、竖直圆周模型、向心和离心的机车拐弯,这四个点重点拿下,然后给自己大大的微笑吧
5. 天体运动
天体会的人觉得可爱简单送分,不会的人觉得变态、恶心、惹人烦,这个部分的核心公式之后很长的一组,但是出题的方式确异常灵活,且题目和实际结合多变,总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手,高手过招,就是毫厘之间定胜负,数量级运算可以帮助你不少哦。
6. 功和能
力学部分大boss的存在,谁都可以结合,从弹簧到皮带到滑块,等你做多了你会感到世界的真谛就是动能定理和一堆物理物体,多过程、大计算、复杂分析,烧脑的侦探小说也就到这个程度了,一轮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想想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吧
7. 电场
这就像一个软妹子,看起来瘦弱不堪,但实际是芭比金刚,电场线、带电粒子运动、电容器、这些都是理工科出题人最喜欢的软妹子类型,多接触接触,熟悉了就好
8. 恒定电路
这个部分最难的是电学实验,7个电学实验要如数家珍,有人问为啥啊?因为考,年年考,考到12分熟了,其他的召唤出体内强大的初中物理基础就可以了。
9. 磁场
电磁学的大boss,一剑封喉,杀人于无形,多见于选择题压轴或者和电场结合出在物理最后一道压轴题,难度系数3.5,转体动作复杂且难,尽量从步骤上逐个击破,拿下这个你的高考物理满分有望了。
10.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
每年必考的考点,电磁感应图像、理想变压器、远端输电、杆和框在磁场中运动都是热点,如果知道出题人的喜好,接下来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11. 动量和原子物理
动量的六个常见模型要全面掌握,原子物理类似于文科记忆加理解就好了
12. 选修
不论你是选择光和机械波还是选择热学,选修的诀窍就是多做题然后系统总结考点和易错点,这个是覆盖面的问题,当覆盖面足够的话,拿下就指日可待了。
2高中物理知识点记忆顺口溜
动量定理解题
动量定理来解题,矢量关系要牢记,
各量均把正负带,代数加减万事吉,
中间过程莫关心,便于求解平均力。
动量守恒
所受外力恒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
碰前碰后和碰中,动量总和都相同,
矢量关系别忘记,谁正谁负要分清。
力的作用效果
时间积累动量增,空间积累增动能,
瞬间产生加速度,改变状态或变形。
动量定理 动能定理
动量动能二定理,解起题来特容易,
动量定理求时间,动能定理求位移。
弹簧振子振动
弹簧振子来振动,简谐运动最典型。
a随回复力变化,方向始终指平衡,
大小位移成正比,位移特指对平衡注,
速度与a变化反,这个减时那个增,
动能势能互转化,周期变化且守恒。
(注:平衡位置)
振动周期
振动快慢周期定,固有周期不变更,
一周方向变两次,四倍振幅是路程。
单摆
质点连着轻细绳,理想单摆就做成,
重力分力来回复,小角度下简谐动。
g和摆长定周期,振幅无关等时性,
伽利略和惠更斯,前者发现后首用。
振动的分类
机械振动有三种,依据能量来分清。
阻尼减幅能量减,简谐等幅能守恒,
策动力下受迫振,外能不断来补充。
稳定频率外力定,步调一致共振生。
机械波
振动传播波形成,振源介质不可省,
质点振动不迁移,传播能量和振动,
后边质点总落后,只缘波动即带动。
两向垂直称横波,纵波两向必平行。
横波的图象
横波图象即波形,各个质点位移明。
波长振幅可读出,传播方向须标清,
逆着传向看走势,振动方向就可定。
反相振动正相反,同相振动完全同。
波的频率随波源,传播速度介质定,
波长说法有多种,振源介质共确定。
库仑力
点电荷间库仑力,平方反比是规律,
大小可由公式求,方向依据吸与斥。
电场线
电场线,人为添,描绘电场真方便,
场强大小看疏密,场强方向沿切线。
典型电场电场线
光芒四射正点电,万箭齐中负点电,
等量同号蝶双飞,等量异号灯(笼)一盏。
求电场强度
求场强,方法多,定义用途最广阔,
点电电场有公式,平方反比决定着,
匀强电场最典型,E、U关系d连着,
静电平衡也能用,合场强零矢量和。
电势能
电荷处在电场中,一定具有电势能,
电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还有零,
大小正负公式定,E=qU要记清,
电场力若做负功,电势能就一定增,
电势能,若减少,电场力定做正功。
静电平衡
导体放入电场中,瞬间即可达平衡,
平衡导体特点多,一项一项要记清,
等势体,等势面,内部场强处处零,
电场线定垂直面,表面场强可非零,
电荷分布看曲率,尖端放电显特征。
静电屏蔽
金属罩中放导体,外来电场被屏蔽,
内生电场外屏蔽,定是金属罩接地,
屏蔽意为无影响,并非一定无电场,
静电平衡来应用,此处合场强为零,
仪器戴上金属罩,防止外场来干扰,
高压作业金衣穿,静电屏蔽保安全。
带电粒子运动(一)
粒子匀强电场中,运动类型有两种,
加速减速匀变速,动能定理都能行,
偏转运动类平抛,垂直两向来合成,
速度偏角三因素,设备电量初动能,
离开电场匀速动,反向延长指正中。
解综合题
解综合题并不难,审清题意是关键,
借助草图方法好,分段处理很常见,
平衡临界须关注,运动随着受力变。
求谁设谁常用到,顺藤摸瓜来思考,
牵扯进去即成功,方程数目不能少,
推倒演算求细心,验算作答莫忘了。
分压器限流器
滑变电阻两接法,串联限流并分压,
分压电压可达零,电压变化范围大。
游标卡尺千分尺
游标卡尺有两种,分度读位都不同,
十格读到十分位,二十分度百分停。
螺旋测微千分尺,读到千分才能行。
E感求法
E感求法有两种,切割变率都能行,
F变化率更普适,BLv⊥要记清,
不垂直时化垂直,还要匝数来相乘。
楞次定律
E感(I感)方向楞次定,增反减同要记清,
阻碍变化是核心,实质本是能守恒,
导体切割磁感线,右手定则最好用。
自感日光灯
电流自变自感生,规律电磁感应同。
常见现象有涡流,应用实例日光灯。
镇流器,是线圈,自动开关叫启动(器)。
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第2篇
物理试卷
(命题人高凤梅)
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第1-7小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題目要求。第8-12小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归功于他们采用了正确的物理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卡文迪许用放大法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B.伽利略用理想实验证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C.法拉第用归纳法得出了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D.库仑用微元法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2.如下图所示,一箱苹果沿着倾角为θ的斜面,以速度v匀速下滑.在箱子的中央有一个质量为m的苹果,它受到周围苹果对它作用力的方向:()A.沿斜面向上B.沿斜面向下
C.竖直向上D.垂直斜面向上
3.在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给出的四条图线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开始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做曲线运动,乙车做直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C.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4.图中的D为置于电磁铁两极间的一段通电直导线,电流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在开关S接通后,导线D所受磁场力的方向是:()A.向上B.向下 C.向左D.向右
5.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撤掉挡板A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竖直向下
B.图乙中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圆环内径r=1.6m,小球沿内圆表面过最高点速度可以为2m/s C.图丙中皮带轮上b点的加速度小于a点的加速度 D.图丁中用铁锤水平打击弹簧片后,B球比A球先着地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6.如图所示,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用细线相连,在大小恒定的拉力F作用下,先沿水平面,再沿斜面,最后竖直向上运动,在如图三个阶段的运动中,细线上拉力的大小(物体与水平面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
A.水平面的最小,竖直面上最大
B.在三个过程中拉力大小变化与摩擦因数有关,摩擦因数未知所以无法判断 C.从沿水平面,再沿斜面,最后竖直向上运动过程中,拉力始终不变
D.由大变小再变大
7.如图所示电路,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开关S闭合后,在变阻器R0的滑动端向上滑动的过程中:()
A.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都减小 B.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都增大 C.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D.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8.如图所示,斜面体B静置于水平桌面上.一质量为m的木块A从斜面底端开始以初速度v0上滑,然后又返回出发点,此时速度为v,且v A.桌面对B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不变B.桌面对B始终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C.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D.A上滑时比下滑时桌面对B的支持力大 9.“神舟十号”飞船经多次变轨追赶“天宫一号”.如果将“神舟十号”飞船的多次变轨简化为如图所示的两次变轨:由轨道Ⅰ变至轨道Ⅱ,再变至轨道Ⅲ.下列关于“神舟十号”飞船的描 述正确的是:() A.沿轨道Ⅱ从P向Q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增加 B.沿轨道Ⅱ从P向Q的运动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 C.沿轨道Ⅲ运动的机械能比沿轨道Ⅰ运动的机械能大 D.沿轨道Ⅲ运动的加速度比沿轨道Ⅰ运动的加速度小10.下图甲为小型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固定轴OO匀速转动,线圈的两端经集流环和电刷与电阻R=10连接,与,1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以恒定速率v0顺时针运行。甲、乙两滑块 (视为质点)之间夹着一个压缩轻弹簧(长度不计),在AB的正中间位置轻放它们时,弹簧立即弹开,两滑块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向左、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左右两侧,且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可能相等 B.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左右两侧,但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一定不相等 C.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同一侧,且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一定相等D.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同一侧,但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一定不相等 二、实验题:(本题有2个小题,共9分。13题4分,14题5分,把答案填写在指定的位置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3.利用传感器可以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等。图甲所示为某同学用传感器做实验得到的小灯泡的U—I关系图线。 电阻R并联的交流电压表为理想电表,示数是10V。图乙是穿过矩形线圈磁通量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线圈电阻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阻R上的电功率为10W B.0.02s时R两端的电压瞬时值为零 C.R两端的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14.1cos100t(V)D.通过R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cos50t(A) 11.载流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与直导线中电流成正比,与距导线的距离成反比。矩形线圈abcd通以逆时针方向的恒定电流,用两根轻质绝缘细线挂在水平长直导线MN正下方,如图所示。开始时MN内不通电流,此时两细线内的张力均为T。,当MN中通过的电流为I时,两细线内的张力均减小为T,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MN中通过的电流方向水平向左 B.当MN内电流变为C.当MN内的电流变为方向竖直向上 D.剪断细线后,矩形线圈下落的加速度越来越小 时,两细线内的张力均为零时,线圈的瞬时加速度大小为g,乙 如果将该小灯泡接入图乙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流传感器的示数为0.3A,电源电动势为3V。则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W,电源的内阻为Ω。 14.在研究“物体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学习小组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轨道木板水平放置,把小车从位移传感器(接收器)旁边释放后,传感器能记录任意时刻小车的位置,据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钩码的质量为 m,重力加速度为g) (1)指出该实验中的一个明显疏漏___。 (2)某次实验中,依据传感器的记录,在时间t内,小车由静止开始发生的位移为 x则小 车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____________。 (3)纠正了疏漏之处后,保持小车(包含发射器)的总质量为M不变,通过多次实验,依据得到的数据,在a—F图象中描点(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右侧若干个点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4)若所挂钩码不断增加,a—F图象中各点连成的曲线将不断延伸,那么加速度的趋向值为______,绳子拉力的趋向值为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有4个小题,共35分.解答应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答案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15.(8分)如图所示,带有小孔的A、B两小球穿在水平放置的细杆上,相距为L,两小球各用一根长也是L的细绳连接小球C,三个小球的质量都是m.求:(1)细线对B小球的拉力大小(2)杆对小球A的支持力的大小.(3)杆对小球A的摩擦力的大小.16.(8分)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有A、B两点,它们间距为2cm,两点的连线与场强方 − 5向成60°角。将一个电量为−2×10C的电荷由A移到B,其电势能增加了0.1J。则:(1)在此过程中,电场力对该电荷做了多少功?(2)A、B两点的电势差UAB为多少?(3)匀强电场的场强为多大? 17.(9分)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所示,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l 时,装置可安全工作。一质量为m 的小车若以速度v0 撞击弹簧,可使轻杆向右移动了l/4。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不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1)若弹簧劲度系数为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X (2)求小车离开弹簧瞬间的速度V (3)在轻杆运动过程,试分析小车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求出加速度a 18.(10分)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一根轻绳系一个质量为3千克小球,以10m/s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4m,若运动到A点,突然把绳再放长4米,绳绷紧后小球转入另一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求:(1)小球从放绳开始到运动到O点的另一侧与AO共线的B点所需的时间。(2)在B点绳子所受的拉力。 四、选考题:(共8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中,任选一題做答,并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題号涂黑。注意所做題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題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題。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 一題计分。) 19(选修3-3).某同学利用DIS实验系统研究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实验后计算机屏幕显示如图所示的P-t图像.已知在状态B时气体的体积为VB=3L,问: (1)气体由A→B,B→C各作什么变化? (2)气体在状态C的体积是多少? ℃ 20(选修3-4).如图所示,一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玻璃棱镜ABC,= 30°,D点在AC边 上,AD间距为L。一条光线以60°的入射角从D点射入棱镜,光线垂直BC射出,求:(1)玻璃的折射率; (2)BC边上出射点的位置到C点的距离d。 21(选修3-5).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平板车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M,A、B间粗糙,现给A和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v0,使A开始向左运动,B开始向右运动,最后A不会滑离B,求:(1)A、B最后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2)从地面上看,小木块向左运动到离出发点最远处时,平板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物理答案: 一、选择题: 16(1)W=-0.1J(2)5103V(3)5105V/m 【解析】 试题分析:(1)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W=-0.1J(2分) (2)(3分) (3二、实验题: 13.(每空2分)0.66--0.722--2.67 14.(每空1分)没有垫起轨道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轨道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2x/t,C 三、计算题: 15(1 2(3分) 17(1)x=f/k(2)是匀变速运动a=f/m 试题分析: (1)对轻杆有f=kx(2分)x=f/k(1分)(2)根据能量守恒:mV0则反弹速度V=(V0 /2=fl/4+mv2/2(2分),g,Mg -fl/2m)1/2(1分) 23【解析】 试题分析:(1)C球受力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 (3)因为轻杆运动时弹力始终和摩擦力相等,此过程对小车只受弹力作用所以做匀减速运动。(1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kx=f=ma(1分)则a=f/m(1分) 18(1)4.04s(2)9.375N 试题分析:⑴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突然放绳则小球以原有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到C,在C点处一瞬间8m绳突然拉直,沿绳方向的速度vy突变为0,而小球将以vx做匀速圆周运动,到达B点,由几何关系可知:S1=AC= (1分) (图1分) 2Tcos30° =mg(2分)(1分)∠AOC=60°=π/ 3(2)A球受力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 Tsin60°+mg=N(1分)Tcos60° =f,(1分)解得(1分) ∠BOC=120°=2π/3(1分) 在C点,由矢量三角形可知:vx=vcos60°=v/2(2分) (1分)(1分) (1分) (1分) (2)在B点,则有: (3分) 四、选考题 19.(1)等容变化、等温变化(2)2L 【解析】 试题分析:① A→B作等容变化(2分) B→C作等温变化(2分) ② PB= 1.0atm,VB=3L,PC=1.5atm; 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BVB=pCVC(2分) 得VC=2L(2分) 20.①如图,因为光线垂直 BC 射出,有∠β = 30°。在E点发生反射,有∠α= 30°。可知∠r = 30°.(2分)由折射定律 n sin sinr(2分) 得n=(1分)②ADE为等腰三角形,DE=AD=L,L d=Lsin60°=2(3分) 21.(1) v0(2,向右 【解析】 试题分析:(1)由A、B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0=(M +m)v ①(2分) 所以v=v0(1分) 方向向右(1分) (2)A向左运动速度减为零时,到达最远处,设此时速度为v′,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0=Mv′(2分) 一、利用概念教学分析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 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 其中电场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首先对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 这一知识要点属于概念类型, 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应该采取概念教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元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等内容.电荷量的概念在初中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 所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吸收并不会太困难, 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好对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在学习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时, 我将会利用板书展示该部分的知识框架, 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和吸收我讲授的过程中, 结合知识框架,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理解电场的基本规律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点, 同时对课后的阅读资料进行透彻, 保证学生对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理解的更加渗透, 更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知度.通过结合有效的概念教学, 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对该部分的内容有效的分析, 有利于接下来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二、深入分析电场力的性质, 总结教学重难点, 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 加强对库伦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库仑定律是一个重点的复习知识点, 除了要对其概念含义有所了解和掌握, 还应该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其基本公式为F=kq1q2/r2, 适用于当两个点电荷处于真空中的时候, 并且仅限于点电荷之间的受力, 这是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还有一点是如果两个均匀的带电球体相互作用, 那么可以把其当作电量集中球心处的点电荷;反之, 若作用双方不是均匀球形带电体, 需要将其分割为若干小区域, 把每一个小区域所带电荷看作点电荷, 进而最终算完各区域库仑力后求矢量和, 此外, 还要注意库仑定律与场强叠加原理的联系, 进而算出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 例1 (2014年福建卷Ⅰ) 如图1, 真空中xOy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ABC三点构成等边三角形, 边长L=2.0 m.若将电荷量均为q=+2.0×10-6C的两点电荷分别固定在A、B点, 已知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求: (1) 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大小; (2) C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这道题就是利用库仑定律来求出库仑力, 然后又运用场强叠加原理与库仑定律的知识求出电场强度的大小并做出方向判断, 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 2. 理解电场力的性质 电场中力的性质是指放入静电场中的电荷一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电场强度是一种描述电场力的特性的物理量, 同一个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电场力的性质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多, 如:电场强度定义式、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匀强电场场强公式, 此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两个公式, 还要知道这两个公式的适用范围;那么再来分析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来研究电场, 这个知识要点之所以作为教学的难点, 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教师在带领学生研究电场性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电场强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例如, 电场中一点的电场强度E=F/q, 那么就说明了E和F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与q成反比例的关系, 问学生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E与q和F都没有关系, 所以其说法是不正确的.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对该知识要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电场能的性质分析与知识要点的突破 电场能的性质则表述为放在静电场中的电荷一定具有电势能, 电势同样也是一种描述电场能特性的物理量, 当同一个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电势能也不相同.电场能的性质这一部分的知识要点首先涉及到的是几个重要的概念: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等, 在了解这几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其物理量间的关系以及成立的条件要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并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电场能的性质这一部分中的知识要点比较多且复杂. 1. 理清电势与电势差的概念 电势是指某点相对零电势的电势差叫做该点的电势, 公式为φ=Ep/q, 需要注意的是若只存在一条电场线, 可以用来判定各点的电势高低, 却不能判断电势是否为零和场强的大小, 同时, 还要知道电势差, 即电荷从电场中的一点移到另外一点, 电场力所做的功跟电量的比值称为该两点的电势差, 公式为UAB=WAB/q, 尤其要注意电场力做功公式W=qU中的U不是指某点的电势, 而是指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 切勿混淆, 造成错误.很多相关试题都在考察这些概念, 例如:下列关于电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电场中电场强度大的点电势必定高 (B) 静电场中, 电场强度为零的各点电势是相等的 (C) 匀强电场中, 两点间的距离越大, 两点间的电势差就越大 (D) 无论是匀强电场还是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 电势总是逐渐降低的, 此题目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上述概念的理解和灵活掌握性, 因此, 在解决复杂问题之前, 首先要把基本知识点的含义弄清, 这样才会深入理解, 正确运用. 2. 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联系 在此部分教学中, 还要注意理解和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由于电势能是电荷与所在电场共有的, 在电场中电荷具有的势能就叫做该电荷的电势能, 当电场力做正功时, 电势能减少, 反之电场力做负功, 电势能则增加, 同时要注意电场中的电荷电性有正有负,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是取决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和电量, 而正负电荷处于电势高低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电势能也不同, 一定要注意区别, 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例如:试题关于电势与电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荷在电场中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大 (B) 在电场中的某点, 电量大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比电量小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 (C) 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比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 (D) 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比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小 此题考查的就是电势、电势能的概念和变化.理解了电场的这些特点之后,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对电场能的性质的分析可知, 该部分的知识要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定义、概念和特点等了解和掌握, 该部分的知识要点也是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部分,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 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四、分析电容器及其应用, 把抽象化为具体 电容器及其应用的这部分知识要点主要包含的内容有: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容两大部分, 其中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这部分知识是比较简单的, 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充电的过程中电源的电能是如何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场能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接下来就是电容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 也是比较抽象的, 主要包含的知识要点有: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决定式、单位、特点等五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的实验教学的比较多. 例如, 电容实验、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常见的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才能对知识要点理解的更加透彻、教师在采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电容相关知识的学习, 也为日后电路分析中电容器的作用、产生效果, 以及LC振荡电路的分析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教材的知识要点分析很重要, 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 总结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 才能更好的制定出有效地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本专业, 更加注重人才的竞争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等综合能力, 那么教师在分析教材知识要点的同时, 还要综合学生发展的实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雄.“电场强度”教案:人教版《物理》 (选修3-1) .电场强度的概念、点电荷的电场及电场强度的叠加[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9 (11) . [2]雷运平.高中物理思维迁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一、制订计划,分层落实 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高中毕业班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整理、归纳,并加深巩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制订好复习计划,并印发每一位学生,分段复习。一般来说,可以把高三一年的复习时间做这样的分配。 (1)第一轮复习:通常从9月到来年3月上旬,这个阶段基本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在复习中,知识点的复习要细致、系统。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点,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高。 (2)第二轮复习:从3月中旬到4月底。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是进行分块、专题、小范围综合复习,将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主要从学科知识、方法的角度设置专题复习。目的是使学生弄清哪一类物理模型问题,应当运用哪些物理规律解决。 (3)第三轮复习:4月底到5月底。我们主要是以练习卷为主,实战练习,跨学科综合,模拟考试,同时解决学生在理综测试中的时间分配、做题安排问题,形成个人在综合考试中的风格。 (4)考前的调整阶段:让学生看教材和卷子上做错的题,总结解题方法、自我消化、心里放松。时间分配约一个月。 二、授课内容的设计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1)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基本知识,对物理学科的一些基础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尤其是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要记牢,还应记住的是一些常用的结论。例如,看到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θ的斜面上,首先就应该知道其重力沿斜面分力是mgsinθ,其垂直斜面的分力是mgcosθ;若m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知道该摩擦因数μ与θ的关系满足μ=tanθ;提到秒摆应知道是周期为2秒的单摆。再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侧向位移公式、夹角公式。该记的记住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慢慢地加以灵活运用。如果到用的时候再去推导,费时又易出错。 (2)要多分析物理题型的建模问题。所谓的物理建模问题,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看到题目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就应该想到这类题型是我们最常见(或最相似)的某类题型,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我们所学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的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样的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看到子弹打木块模型,自然就想到了动量守恒,机械能的损失等于子弹与木块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看到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不计重力),就要想到匀速圆周运动,解题时就要用磁场中相应的圆周运动公式;看到运动物体追击、相遇,就要想起他们的位移、时间、速度的条件关系等。 三、重视物理实验题的训练 (1)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重做一次物理实验。 (2)要弄懂实验的考试热点。如,力学实验中,长度的测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 (3)在复习物理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 四、测验,考试题的选编 一、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做好教学准备 作为教师, 在备课时, 我们要设计一些新鲜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以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学生在思考中有获得广泛的体验与感受,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理论练习实际 韩愈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 而不去联系实际生活, 时间一长, 学生便会觉得这样的学习索然无味, 毫无生趣。因此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探究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多多加入这些实际中的知识,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解决物理应用障碍 (一) 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一看到物理问题, 就感觉心烦意乱, 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文字一大堆, 讲述的内容非常多, 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在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还是在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 首先不要恐慌, 更不要抗拒和逃避,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用平常心去对待, 就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去看待, 其实很多题目, 当我们读完之后, 会发现, 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 也许考察的正是最基础的那部分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 教师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选取一些这样的题目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二) 消除认识障碍 高中物理就其学科特征而言, 的确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征, 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特征, 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了解,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谨记, 不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 如果我们只是过分地强调这些, 只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让他们害怕学习物理, 甚至出现放弃学习物理的念头。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 除了向学生阐述物理学科的特征外, 更应该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多面性,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生活中, 随处可见各种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 有些是有趣的, 有些是神奇的, 物理这个大世界中还包括太多有趣、神奇的东西, 都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揭开, 去解密, 只有通过学习, 我们才能了解到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 用这样的语言去为学生描述一个多彩物理大世界, 消除他们的认识障碍。 三、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一) 课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中, 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 教学一个新课题, 会带给学生一些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基于此, 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去思考。课前导入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 这一环节的成效, 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在课题引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注意一点, 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课前导入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服务的, 所以课前导入所选择的案例、实验和问题, 一定要与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相一致。 (二) 概念形成———实验探索, 创设发现情境 物理定理的形成, 就是一个从发现到解密, 再从解密到实验的过程, 也就是从理论到实际, 从实际再到理论的一个循环过程。首先, 发现问题, 然后,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归纳出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 再将这一规律运用于实际, 看是否符合, 这样一个发现、分析的过程, 就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 概念形成的途径和方法都是通过物理实验, 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同样, 实验也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开发一些探索性的实验, 引导学生去做实验, 探究其中的原理, 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分析的过程, 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且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胜利感。 (三) 难点化解———创设阶梯情境, 获得规律 针对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 我们要着重进行分析和探究, 教师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时, 务必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水平, 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所需, 选择出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来对这些难点一一破解, 化解难点的教学手段很多, 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教学手段。 (四) 知识深化———创设应用情境 在获取了物理规律之后, 教师要继续进行深入的讲解, 帮助学生讨论物理规律隐藏的协变关系, 创设应用情境, 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欣哲.“主体活动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学物理, 2013 (8) . [2]陈正庆.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学习与探究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考试周刊, 2011 (60) .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阶段;有效设问 俗话说:“提得好也就是教得好。”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之前要对问题进行设置,如果老师设问的题目过于深奥难懂,那么学生很难入手;如果设问的题目过于浅显,那么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因此,有效的设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物理老师如何进行有效地设问呢? 一、有效设问的原则 高三物理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首先要遵循下面四个原则。首先是鼓励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能依据问题越难越好的设计理念;其次是开放性原则,有效设问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考氛围,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样的;再次是序列性原则,在设计同一个问题时,避免出现重复,而是要对问题有进一步的发展,使得问题逐层递进;最后是提示性原则,老师不能认为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了,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能够更明确。 二、有效设问的案例分析 1.物理问题的情境设置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将问题蕴含到相应的场景中,因为原有的知识体系无法解决所产生的现象,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困惑,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对现象发问。例如老师在复习“电荷守恒定律”时,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这样的情境:用长度相等的绝缘细绳把三个带电小球悬挂在空中,其中A球连接的细绳挂在悬空的一条杆上,另外B球和C球则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A球上,在某种作用力下,学生看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A球、B球和C球三个球呈现正三角的形状,并且平衡时三条绝缘绳是直的,它们之间的拉力为零。学生便会对这个现象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呢?”这时老师便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1)B球和C球之间分别带了什么电荷?(2)假定A球带了q的电荷量,那么B球的电荷量为多少?(3)假定A球的电荷量减少了,而B球和C球它们的电荷量都不变,那么AB之间的拉力和BC之间的拉力会有什么变化?在这种有趣的情境下,學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便更具有方向性。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快速知道这种现象和电荷守恒定律有关,也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从这个方向进行思考后,老师便可以递进地设置假设情境,提出了在A球带了q的电荷量,为了保持平衡,B球所带的电荷量为多少的问题,学生便能够从共力点平衡的角度来思考,利用库仑定律来解决问题。 2.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问题设置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物理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研究、总结得出的,因此,在设置问题时也可以借助物理实验来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如在复习“能量守恒定律”时,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用一根细绳一端系住一个小球,另一端拿在手中,然后将小球拉到某一个高度之后放手,并且在这个简单的实验中,老师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1)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2)实验的操作原理是什么?(3)本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通过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学生会说“小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在空中”,这时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现象有了理论思考,很多学生能明白这是能量守恒定律;最后老师让学生对整个实验的不足进行思考和评价,学生会说“实验没有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这个实验没有体现小球的摆动幅度与其重力之间的具体关系”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便对物理实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思路,分析实验现象,找出实验规律,最后发现实验不足。这样一来,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提高思考效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物理概念的问题设置 高三复习是将高一、高二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理解,从而强化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很多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没有认真学习物理知识,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使得在高三复习的时候跟不上节奏,做题时总会出现失误。例如学生在做“位移”题目时,总是和路程这个概念相混淆,这就要求老师务必重视概念教学,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中,帮学生理清每个物理概念的具体含义,从而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系统的概念体系。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功率”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开门见山,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电功和电功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吗?”很多学生一头雾水,表示经常混淆这两个物理概念。这时老师便可以继续提问:“课本上的‘电功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电流经过某一电路所做的功,它体现了物体的能量。那么‘电功率比‘电功多了一个‘率,大家能从表面字义上猜出它们的区别吗?”学生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学生便在脑海里建立了一种概念体系,以后遇到相近的物理概念便可以轻易地区分开来。 三、有效设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效设问在高三物理复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高三阶段的学生不仅是简单地识记知识,而是从复习中寻找解题的思路,合理设问抓住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复习效率大大提升。因此,老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问题。 1.切不可一味地“传道解惑” 许多老师在高三复习阶段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很少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是直接将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的思维被牵着走,这使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直接的“传道解惑”,而是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进入问题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老师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三物理复习的效率。 2.不可单一地列举问题 老师所提问题必须是有层次递进的,不能将所有问题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将问题设置的主动权授予学生,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挑战老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学生物理学科思维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物理学习,保证高三物理复习的有效性。 3.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高三的学习是紧张枯燥的,学生有时候会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这时老师在设问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切不可一味地否定学生,应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走出困境,尽快地进入积极复习的状态。 总的来说,高三物理复习阶段的有效设问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老师在设问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守四大原则,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科学、合理、有效地设问,使得高三物理的复习效果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李艳.高中物理总复习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吴梅生.高三物理复习课分层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一、专题复习, 构建网络 知识的专题复习打破章节界限, 知识跨度大, 涉及概念规律多, 必须从中寻找联系不同知识的线索, 根据这些线索进行专题复习, 做到纵横联系, 上下贯通, 让学生自主建构高中物理知识的知识网络. 方法的专题复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自主建构方法体系,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效益. 1.构建知识网络, 内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的内容很广, 知识层次十分清楚, 通过第一轮复习, 学生已初步构建了知识系统, 但由于物理学科知识点多, 第一轮又是分章节复习, 虽然物理学的知识层次非常清晰, 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还是比较零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整体的高度, 打破章节限制, 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 对所教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提炼, 从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知识, 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完成从“孤立知识点”到“知识网络”的转变.良好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 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 专题复习中要突出主干, 抓住重点, 如力学知识结构体系, 如图1所示. 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是提高能力的基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要从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 做到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复习力学知识时, 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而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观点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条基本思路. 要掌握受力分析, 就必须熟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这些常见力的性质;要正确进行运动分析, 就必须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常见运动的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主干知识, 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 而且形式多变、深浅多变, 是每年重点考查的内容.要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两种关系, 则需要深刻地理解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 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重力、弹簧的弹力、电场力做功等于相应势能的增量的负值;一对滑动摩擦内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量. 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 就掌握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完整的方法. 专题物理复习中应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为激活学生求知欲, 避免机械的习题训练, 每一个小专题的知识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自主去构建, 让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疑点、难点, 知识间联系, 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 达到丰富知识结构的目的. 2.注重运用, 内化方法体系 在总复习中, 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 应进一步掌握各种物理思维方法. 解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简单明了的图像法;以易代难的等效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本问题的方法, 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分拆物理过程, 等效物理过程;等等, 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要掌握这些方法, 需要通过这些思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内化.更加明确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如解答综合题的方法: (1) 解答力学综合题, 一是要分解物体运动的过程, 仔细对每个子过程进行受力分析, 同时注意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 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或多个过程的问题, 优先考虑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 要明确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原因, 考虑功能关系的应用. (2) 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重力场中运动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 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解这类题要注意粒子在两个场中运动的衔接点, 如位置、速度等.如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偏转”的复习课中, 让学生画不同情境中的运动轨迹, 探究这类问题处理方法, 丰富学生的方法体系. 二、突出重点, 提升能力 物理总复习中要提高针对性, 如学生的审题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广联细究, 总结反思, 提升能力. 1.注重审题, 提升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 审题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认真审题, 捕捉关键词句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把题目看错, 如不需要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而很多同学却考虑了重力, 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 二是基础不扎实. 这就需要耐心审题, 同时注意关键词语, 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 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 忽略了它, 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 思维变得混乱, 无从下手. 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 最先应感知到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出题人的意图, 然后挖掘题目的内涵.其方法可以是:捕捉关键词句, 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明确限定条件;挖掘隐含在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有附图的还要从题目的附图中捕捉信息. 一种事物经常具有多样性, 物理问题也一样, 很多高考物理试题都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答案.“发现多种可能性”的能力主要是反映考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能否通过分析试题所给的情境和条件, 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1如图2, 质量m、带电量q的小球, 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悬挂在O点, 现在该区域加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 场强为E, 为使小球在运动中悬线不松弛, 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该题小球有带正电和负电两种可能, 当小球带正电时, 为使小球在运动中悬线不松弛, 小球过最高点绳子拉力大于等于0, 或小球最多只能在轨道上运动到C点.当小球带负电, 在Eq>mg, Eq=mg, Eq<mg三种情况下, 小球在最低点速度不同. (2) 排除干扰因素, 注意挖掘隐含重要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 要依据题意, 把握命题意图, 排除干扰因素, 找出有用条件, 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 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条件分析是较难的一件事.条件往往隐藏在文字后面, 条件是用语言来叙述的, 但是语言叙述的是一个情境, 一个图, 所以在条件分析当中形象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高中物理习题的条件一般分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临界条件.初始条件是题目中明示的, 是模型识别的基础.条件挖掘难在边界条件和临界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挖掘除了注意题目中文字的暗示外, 往往要借助于图像或规范作图 (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轨迹) 来分析得到.并且要注意典型问题的共同特征:运动合成分解问题, 合运动分运动的等时性;碰撞问题两物体碰后同向运动时后面物体的速度不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竖直面内圆周运动, 恰能做完整圆周运动在最高点, 合力提供向心力等均是相应问题的特征条件. 例2在研究平抛物体的演示实验中, 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 小方格的边长l=1.25cm. 若小球在 平抛运动中的几个位置如图3中的a、b、c、d所示, 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v0=______ (用l、g表示) , 其值是______ (取g=9.8m/s2) . 本题所隐含的条件是:a点不是抛出点. 因此, 若直接套用公式计算必然导致错误.然而, 要挖掘这一条件, 必须克服原演示实验过程中定势思维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ab、bc、cd间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之比为1∶2∶3, 而不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系的1∶3∶5. 根据a=Δy/T2 , Δx=v0T, (3) 画好草图, 物理过程和情境形象化 读题后要将涉及的物理过程和情境画出来, 便于把有效信息提取出来, 使复杂、抽象的物理情境简单化、形象化. 画草图是分析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 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 把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草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电路图、光路图等;也可以是由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还可以是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如v-t图, F-t图, a-t图, U-I图等等. 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物体, 现以水平恒力F1拉此物体, 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F2推物体, 当恒力F2作用时间与恒力F1的作用时间相同时, 物体恰好回到原处, 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 则恒力F1和恒力F2所做的功各是多少?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 弄清过程中两力的位移关系、大小关系以及各自做功情况. 因此画出过程草图 (如图4) , 标明位移, 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通过图示, 很容易得到以下信息:s= -s′, 即1/2a1t2= (-a1t·t-1/2a2t2) , 得 3a1=a2 , 即 3F1 =F2 . 两力都做正功F1s+F2s=32J. 解得:W1 =F1s=8J, W2 =F2s=24J. (4) 变换思路, 加强物理情境间的联系 有些题目, 就题论题很难求得结论, 甚至得不到结果.此时应马上变换思路, 转移研究对象、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 加强相似物理情景间的联系, 挖掘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导出结论. 例4 ab是长为l的均匀带电细杆, P1、P2是位于ab所在直线上的两点, 位置如图5所示. ab上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在P1处的场强大小为E1, 在P2处的场强大小为E2, 试判断E1、E2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解本题时, 学生往往错误地直接将均匀带电的细杆看成是点电荷, 而不会将其迁移成由无数个点电荷构成, 然后采用场强叠加原理和对称性原理进行处理.不难得出E1、E2方向相反, E1<E2. 2.重视实验, 提高实验能力 (1) 夯实实验基础, 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夯实实验基础, 切不可舍本求末.对每个实验的整理复习都要关注以下五个环节: (1) 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 依据什么物理规律, 即实验原理的理解. (2) 根据实验原理, 需要获得哪些数据, 应作哪些测量, 要得到这些数据用什么方法, 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 根据仪器和装置的使用规则或实验要求, 怎样完成实验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 数据处理一般有平均值法和图像法, 特别是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怎么画图?图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图像不过原点, 为什么采用“化曲为直”? (5) 实验结论和误差分析应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从实验中用到的物理规律和仪器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主体, 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可以发现在理论分析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 有的学生画电路图头头是道, 在实物连接时却束手无策.高考中的电路实物连线题, 就是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纸面上的画线展示出来, 这种题错误率很高, 说明考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需要认真训练.为此, 可以考虑向学生开放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有目的地加强较难实验的操作和探究, 提高教学效益.如电路连接中的分压式接法, 讲很多遍不如学生亲自做一遍. (2) 以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为中心展开常规复习 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核心, 它对其他环节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我们只有在真正领会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才可能进而理清实验思路、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确保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能正确、有序地进行. 以实验原理复习带动实验步骤复习, 如探究加速度与作用力、质量的关系等;根据实验原理,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论的讨论, 如测量玻璃砖折射率误差分析;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 如在电学实验仪器选择上, 为了较准确的测量, 并保证器材安全, 选出所需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等, 并画出实验电路图;根据实验原理进行电路连接, 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 电流表是内接还是外接. (3) 归纳同一物理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如测量某一电阻的阻值, 如图6. (4) 实验的分类复习———以实验方法为中心的复习 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专题总结。 ①测量方法: 基本测量方法 (如图7) . 拓展测量方法 (如图8) . ②数据处理方法: 公式计算法、图像法 (U-I图;1/U1/R图;1/I1-1/I2图;U1-U2图) . (5) 设计性实验的复习方法 ①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条件, 构思相关的物理情景, 确定实验原理, 再确定需要测定的物理量, 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和操作程序. ②设计型实验复习方法: 变换实验目的;变换实验原理;变换实验器材. 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作如下拓展. 拓展1:使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并作出小灯泡的电功率P与它两端电压的平方 (U2) 的关系曲线. 已知小灯泡标有“6V, 3W”的字样, 电源是两个铅蓄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 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 R1标有“5, 2A”, R2标有“100, 20mA”.电流表量程有0.6A和3.0A两挡, 电压表量程有3V和15V两挡. 测量时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并尽可能测多组数据. (1) 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__________, 电流表选的量程是 ____________, 电压表所选的量程是 _______. 把图9中实物连成实验电路. (2) 在如图10所示的P-U2的图像中, 可能正确的是 _________, 理由是_____. 拓展2: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电路选择. 拓展3:比较小灯泡和热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 拓展4:伏安特性曲线与电路规律相结合, 运用图解法分析和计算问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步骤 {中图分类号}TN219 一、引言 众所周知,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对大量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后总结出来的。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建立和物理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实验的演示、验证及结果为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无不有赖于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因此,物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从其诞生到发展,物理学科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物理实验的贡献。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1、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机会。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以间接知识为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它有着自身的特点。然而,不管教学过程如何特殊,都要遵循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马克思曾经说过,做物理实验的过程是最确实的,最不受外界干扰的。所以学生在做物理实验过程中,也不会受到干扰,从而积极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验。 2、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 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自己去探索和验证规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从而形成能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能力。实验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它主要是指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制订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合理地选择仪器,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必要结论的能力。在这样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急速提升,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获得科学的物理实验方法 物理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物理学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物理规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验证物理规律的方法,理想化实验的方法等,从而获得正确的,可以终身受用的物理知识。同时,物理实验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的过程。在物理实验的启发下,学生将会更名晓真理的来之不易。 三、如何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毫无疑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开展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遵循以下步骤开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做物理实验也不例外。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有效地掌握基础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从而形成创新精神。因此学生做物理实验要注意这些问题:要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巩固和强化所学过的物理理论知识,验证物理规律,探求新的物理知识;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 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实验步骤和方法,对于整个实验装置的性能、调节和使用方法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做实验时才不会慌了手脚。对于比较复杂的仪器,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先熟悉它,了解其使用方法,还要熟悉这些实验仪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测量合理、数据科学、结果可信,保证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 3、要注意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 在观察时应明确观察对象、条件,要求以及观察的计划和步骤等,以此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加深对已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同时观察与记录也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对待科学研究,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基本推动要素。 4、做好实验分析与总结 做物理实验时,仅仅记下一些物理量的大小和实验现象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运用数学工具(如代数法和图像法),总结和验证出物理规律。当然,实验有成有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每次失败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发现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尊重客观实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高中物理实验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高中物理实验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具有的品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手做,大胆做,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秦陈祥.高中物理实验多元化评价初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2); [2]靳建设.基于新课程观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研究[J].物理实验,2004,(08); [3]沈江天,徐冬云,吴新兵.优化高中物理实验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J].物理教师,2000,(06); [4]王芦苇.试论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整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5]韩瑛.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3);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第3篇
谈谈高三物理最后阶段的复习 第4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要点分析 第5篇
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第6篇
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第7篇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点分析 第8篇
高中的高三阶段物理知识要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