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精选7篇)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第1篇
1 高校体育场地的供求矛盾探析
1.1 高校体育场地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
调查发现, 国内很多高校, 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硬件非常好, 加上1999年以后扩招导致很多高等学校建立新校区, 在建立新校区的时候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从长远发展考虑兴建很多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场馆, 这些运动场馆不仅能满足日常的体育教学, 而且都符合举办大型赛事的场馆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一些体育场馆华而不实, 很多场馆利用率非常低, 高等学校把这些体育场馆作为实力的一种象征, 导致学校体育资源严重浪费, 难道真的是学校体育场地过剩吗?通过实地走访和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 不是学校的体育场地供过于求, 而是这些场地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矛盾, 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 很多体育项目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甚至听说过, 更谈不上参与了, 导致这些场地利用率低, 并不是学生不需要运动场地, 也并不是学校的体育场地供过于求;相反, 很多学生平常参与率很高的运动项目场地供不应求, 导致很多想参加体育锻炼或者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由于场地问题不能参加体育锻炼,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兴建体育场地时要通过调查与走访, 兴建那些学生迫切需要的运动场地, 不是要多而广而是要讲究实用性, 做到有针对性的修建, 不应该为了追求学校门面而建立一些形象工程, 那样不是促进教育的进步, 而是阻碍教育水平的提高。
1.2 高校体育场地的绝对面积与相对面积矛盾
用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来对高校体育场地供求矛盾进行探析, 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认识高校体育场地的供需矛盾, 用这两个概念划分高校体育场地建设的有效与无效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一直以来, 高等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场地的兴建只考虑到绝对面积的建设,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也只是在绝对面积上来进行研究, 也就是从供不应求方面进行研究, 很少考虑到相对面积方面研究, 忽略了高校体育场地兴建的相对面积的内涵与外延的研究, 也考虑不到, 说兴建的体育场地是否学生真的需要以及是否被大多数大学生有效利用于体育锻炼中去, 高校和教育部门很少权衡绝对面积与相对面积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从绝对面积来分析, 绝对面积指的是高校所建立的体育场馆按照生均面积来修建, 如某高校有一万名学生, 高等学校在修建体育场地的时候考虑只要生均1平方米即可, 就是全校要兴建一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 这要就达到国家所规定标准, 而未考虑到某项目的运动场馆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利用, 利用率到底有多高, 出现有的运动场地学生扎堆, 而有的运动场地很少有学生利用, 甚至沦为商家的生意场所或教职员工的停车场, 导致体育资源严重浪费, 被大多数学生所利用的体育场地我们称之为有效体育场地, 那些没有用于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场地称之为无效体育场地;相对面积建设是依据大学生中场地使用者的面积的均值,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修建体育场馆时候一定要以相对面积来作为修建的依据,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到学生中去, 对学生所需要的场地种类了如指掌, 充分利用体育场馆, 提高场馆修建的实用性以及有效性。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差异性所导致的体育场馆的供求矛盾仍然没有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的相对面积应该始终大于并随着学生场地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趋向等同于相对面积, 这样兴建的体育场馆才是有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高等院校所修建的体育场馆的绝对面积与相对面积的均值越接近, 证明所修建的体育场地越有效, 越符合学生的需求, 也是大学生体育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标志, 若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说明高校体育场馆的修建的实用性越低, 利用率也越低, 无效体育场地面积就越大。
1.3 高校体育场地的有效占有与无效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高校体育场地是使用过程中, 很多体育场馆尽管被学生占有在使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使用都属于有效使用, 这就有必要对体育场馆的有效占有和无效占有加以分析, 从而为高等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资源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为以后体育场馆的修建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效占有指的是大学生将体育场地充分用于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 从而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 将体育场地充分合理的用于锻炼身体;无效占有指的是大学生将体育场地占有利用但并不是用于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 或者是该运动场地与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不一致, 这样体育场地的利用被称为无效占有利用, 这就失去某项目运动场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高等院校和主管部门, 对体育场馆的修建要充分考虑到无效占有和有效占有之间的矛盾, 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有针对性的修建场地, 并且对体育场馆加以合理的管理, 对无效占有体育场地要进行管理和引导,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从而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
2 对高校体育场地供需矛盾的理论探讨
2.1 高等院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等院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着高校体育场馆的供求状况。对高校体育工作重视的领导在体育场馆的兴建、学校体育活动的举办方面会加大投入, 兴建体育场馆, 对学校的供求状况调查研究, 对体育场馆修建方面做充分而细致的研究, 避免对体育场地无效占有的状况。领导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风气的形成, 会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 为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树立榜样, 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 反过来会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将无效体育场地变为有效体育场地, 提高体育场馆修造的有效性, 提高学校体育人口的数量,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更加有序的开展;教育主管部门, 对解决高等院校的体育场地的供需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能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体育场地的供求矛盾的解决要比高等院校更加有效,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直影响着学校体育场馆的供需状况, 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的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体育场地的供需矛盾就少, 因为教育主管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这样就不存在场地的数量和面积不足的矛盾, 由于投入大量的人力, 在修建体育场地之前, 肯定做了一些充分的调查研究, 这样体育场地的无效利用率就大大降低, 体育场地的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更加趋于吻合,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场地的使用性和针对性。
2.2 高校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文化包括学校体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高等院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和使用情况, 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高等院校, 其体育场馆的面积必然相对充分, 在相对充分的前提下, 其有效利用率必然很高, 就不会出现相对过剩和不合理利用的现象, 一个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学校, 其体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必然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等院校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作用, 学校体育文化以潜在的内隐力促进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 很多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工作的投入只限于物质和制度方面的投入, 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修建体育场馆, 制定很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体育场馆, 而严重忽视了长期潜在与学校体育自身的那种自发的体育传统文化, 在当今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解决学校体育场馆的供求矛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但为什么无法抑制大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滑的趋势呢, 我们并不否认当今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严重影响, 但是这一切对大学生自发的体育锻炼行为来说其阻力微乎其微的, 并不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锻炼的需要,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 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的指导, 很多大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有效意识, 对体育锻炼缺乏能动性。因此, 大学生对于体育场地的充分利用和健身态度的内化的形成还要依赖于学校体育文化,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 只有科学的理解学校体育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 才能将体育文化渗透到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中去, 才能挖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无限潜能, 因此, 只有在学校体育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兴建体育场馆才能促进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 才能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体育才能发展日趋完善。
2.3 学生的经济状况
当前学校体育场馆使用的过剩状况与学生的经济水平高度相关, 尤其在很多高校需要付费的健身房以及形体房的使用方面, 经济状况良好的同学可以到很多高档的锻炼效果较好的体育场馆去锻炼身体, 而且许多消耗性大的运动项目必须要求参与的大学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只能参加那些经济要求不高的大众化项目, 这对提高体育人口数量, 降低体育场馆的无效利用率都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也就是说, 人群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本质是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需求, 通过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与其支付能力呈现正相关。高等院校在兴建有偿体育场馆时候, 要以学生的支付能力为基准点来进行规划, 对有偿服务场馆的修建的数量、种类以及层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有效需求为依据, 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布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建设适合学生锻炼的体育场馆, 充分避免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 避免超过学生的支付能力。
3 结束语
在当今的高等院校体育场地供求过程中, 既存在着体育场地面积的严重不足, 又存在着相对过剩的供过于求的现状, 是当前高等院校体育场地供求矛盾的直接体现, 究其原因是高等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体育场地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 兴建的体育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 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在修建体育场地时要考虑到学校的体育文化传统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实际出发, 做好场地的修建工作, 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孔庆波, 崔瑞华.农村体育场地的供求认识与矛盾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0 (2) :33—36.
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研究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我国社区体育蓬勃发展,参与人数逐年增加,社区体育理论逐步完善,但就社区体育的器材管理方面的科研水平严重滞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等多种科研方法对社区体育的器材管理进行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社区体育 器材 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社区中大量体育器材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合理利用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理论上对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新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一、问题提出
社区体育服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措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体育社会化的促进因素,也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举措。社区体育的基本条件便是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社区居民进行器械锻炼的物质保障,是社区体育的基础条件,在走访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理论,各社区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其中大部分是常见并简单的体育器械项目,有扭腰器、摸高横梁、单双杠、肋木、跑步机、固定式踏桩、仰卧起坐床等体育器材。
然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这些体育器材闲置,一部分器材被用来晾晒衣物等;器材损坏严重,比如器材生锈,跑步机只有一条腿。出现这一系列情况必然是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亟待解决。
二、社区体育器材管理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器材缺乏科学管理
体育器材的科学管理是保障体育器材得以正常使用的基础条件[3]。调查中了解到社区没有出台相应的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政策条例,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也没有分管领导负责管理,领导层不重视,这两大原因就造成社区体育器材严重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器材的严重损坏。
(二)社区健身场地被私人化,健身场所卫生无人管理
通过走访和观察发现,现有的健身场地和器材已经在逐步演变成私人场所。走访发现一些器材场地被一些社区居民用来晾晒衣服,还有一些场地被用来停车等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社区管理部门并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任由其发展,导致公共的体育设施被私有化。另外,健身场所卫生无人打扫,纸屑、果皮随处可见,很多健身器材的使用说明被小广告覆盖,从小区居委会得知,小区的健身场地卫生原本是由小区物业负责,但是小区物业委员会因资金欠缺等原因,目前的岗位空缺严重,除了一些大面卫生之外,细节卫生做得不到位,特别是公共设施等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影响健身者的情绪。
(三)健身器材露天安放,无人维护检修
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体育观念逐渐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各社区修建了体育器材,但是很多器材都已经是“历经风霜”。“肋木”、“转体训练器”、“摸高横梁”等多处油漆脱落、锈迹斑斑,很明显就是没有管理保养,无人维护检修的后果。健身器材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使用损耗。“社区健身器材损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居民普遍缺乏健身器材的使用知识,其次是未能及时维护造成健身器材损坏,如器材松动,器械磨损等[4]”。特别是一些高频率使用的器械损坏严重,如漫步机只剩下一条腿、扭腰器松**摆等。
(四)群众参与率低,器材利用率低
社区健身场地没有相关的健身规章制度和健身指导,健身者只能依靠器材上的说明,一知半解地进行锻炼,没有明确的健身计划,健身者只是把体育器材当作一种娱乐方式,不合理地使用器材,简短了体育器材寿命。随着“坝坝舞”的兴起,社区居民更倾向于这一类简单的健身方式,而对于器械这一类稍有难度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体育器材的损坏,居民不得不放弃利用社区体育器材健身的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相关政策,科学化管理。首先应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完善管理体制,落实到分管领导,将这一项工程纳入相应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科学化管理。思想上重视,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件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来抓,保障政策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合理规划健身场地,调整器材密度和间距。在对居住区健身的规划中应考虑到居民健身空间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空间安排的有机性,追求生活化、方便化、安全化、趣味化,合理调整器材的密度和间距,发挥每一个健身器材的使用价值,如把锻炼效果相仿的器材划区域摆放,民族传统型的器材和新型器材结合起来使用。
(三)探索社区健身场地器材管理的新模式。委托社会专业组织管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形成管理规范、制度保障、环境优雅、科学指导的全民健身新体系[5]。专业管理人员要一天两巡视,二天一维护,二天一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健身器材的正常使用。借鉴我国发达地区的管理维护经验,结合本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社区体育健身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四)改善社区健身场地的卫生环境,加强监督。社区管理者逐步完善健全的社区环卫机制,落实相关的环卫政策,鼓励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并保持,获得良好的健身环境的同时也为社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议以几个家庭为单位,成立社区环卫小组,轮流值日,为社区健身场所营造美好的健身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体育场地管理 课程设计 实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体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课题编号:2011YGZ8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9-02
体育场地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场所,体育设施是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体育场地越来越多,大量高层次体育场地管理人才需求也日渐增长。
体育场地管理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已成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任职高级体育场地工岗位,从事场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主要支撑课程。但是目前的体育高职《体育场地管理》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选用本科体育院校编写的教材,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局限于作业,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很难适应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前提,对体育场地工职业岗位进行整体调研和分析,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对《体育场地管理》课程进行重构。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在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体育场地管理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从事体育场地管理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收集高级体育场地标准及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任务分项目教学,以学习效果(图纸、方案、技能证书等)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获得适应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操作、会维护、会管理的“三会”课程设计
(一)职业岗位定位
体育场地工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在各类体育场馆中,使用专门技术或设备,对运动场地和配套器材进行清洁、布置、安装、调试、维护和监管等保障工作。
(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素质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体育场地工工作岗位实地考察、与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查阅体育场地工国家职业标准等,分析总结出体育场地工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布置、安装、调试、维护、清洁和监管;典型工作任务是:场地器材布置、场地器材设备操作、场地养护器材维护、场地保洁、场地器材管理;体育场地工应具有操作体育场地专用器械设备,对体育场地进行维护、保养和翻修,并掌握体育场地及其附属设备的构造、性能和管理方法等职业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围绕体育场地工岗位的典型任务,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融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课程内容编排遵循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递进顺序按照工作过程展开,构建以会操作、会维护、会管理的“三会”课程体系。
表1 《体育场地管理》教学内容
(四)学习单元设计
由于运动项目不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同,体育场地管理课程选择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将学习领域细分为十二个主题学习单元。
三、课程教学实施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是以行动为导向。
(一)工作过程任务化
根据不同体育项目场地设施不同,将任务项目化后,按场地器材设备的布置—安装—操作—维护—保洁—管理,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应工作任务,学习过程转变为工作过程,通过由易到难的工作,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二)组织教学情境化
为满足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采用“教室—场地—设备(器材)”现场教学,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到体育场地现场边教边学边做,在完全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以真实的场地工身份完成学习任务。
(三)考核评价成果化
以场地画图、器材性能比较、场地布置、场地器材养护、场地保洁、管理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制定、场地工等级证书考取等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既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绘图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能力。
(四)师资队伍团队化
组成由不同运动项目的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团队,分项目协作完成各项目场地设施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实践操作法、交互检查法、纠错排故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六)教学资源多元化
场地、器材、教材、课件、图片、动画与视频等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教育部.2010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Z].20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体育场地管理》编写组.体育场地管理-全国体育场地工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地工(职业编码为4-04-03-02)国家职业标准(劳社厅发[2006]6号) [S] [EB/OL].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6-04/04/content_112137.htm
作者简介: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第4篇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基础, 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必备条件, 在促进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 克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相对不足的困境显得非常重要。在全国现有850 080个体育场地中, 体育系统有18 481个, 占全国总数的2.2%;教育系统558 044个, 占65.6%。[1]可以看出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在全国范围内占有很大比例, 这些场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湖北省教育系统所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占全省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71%, 而由于武汉市高校众多, 武汉市教育系统标准体育场地设施占全市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75%, 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处理好这些体育场地设施的关系, 充分利用这些场地设施的功能, 不仅关系着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也直接关系着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 并在第五次场地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场地设施的使用、运营、对外开放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三、结果与分析
1.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设置的总体现状
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武汉市高校共有标准体育场地832个, 占地2 120 277.91平方米, 非标准体育场地188个, 占地355 721.7平方米;在标准体育场地中有808个属于国有经济成分, 22个属于民办高校 (私有经济) , 2个属于集体经济;在高校所属的标准体育场地设施中有31种体育场地设施 (地掷球场、划桨训练房、健身房、举重房、篮球房、排球房、攀岩场、乒乓球房、体育舞蹈房、棋牌房、室内轮滑场、室外轮滑场、台球房、体操房、田径场、田径房、武术房、游泳馆、羽毛球房、篮球场、排球场、室外网球场、室外游泳池、体育场体育馆) , 数量最多的是篮球场有414片, 其次为排球场142片, 再次是室外网球场78片、体育场29个、田径场24片、体育馆15个、足球场15片, 其他类型的场馆则相对较少。
2.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分布特征
武汉市781万人口的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8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 (424万人口) 人均1.4平方米, 远城区 (357万人口) 人均2.2平方米。江北地区 (江岸、江汉、桥口、汉阳4区) 人均0.9平方米。江南地区 (武昌、洪山、青山3区) 人均1.9平方米。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的状况, 在高校云集的江南地区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明显高于江北地区。
武汉市高校的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65所高校中, 其中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的有3个, 分布在老年活动场所的有3个, 分布在校园的有821个, 另外是分布在其他地方的场地。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分布在校园内的分布特征给体育场地设施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障碍, 由于我国的高校不像国外的一些高校没有围墙和大门, 都是用高高的围墙和壮观的校门围成的象牙塔, 校园管理也是处于半封闭或封闭状态。这样周围的社区居民要想使用环境优美和设施相对完善的校内体育场地设施就要费一番功夫了。不过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有部分体育场馆是对外有条件开放的, 并且正在逐步规范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3.高校体育场地近年发展情况
图1是武汉市高校近十年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情况, 从1994年到2003年基本上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的, 但是2002年标准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数量明显低于2001年和2003年。这也说明体育场地的建设在某些方面受政策的影响, 例如教育部以及省市里每隔几年的教学评估等不但影响高校其他方面硬件的建设, 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各高校每当教育部评估前都会加大对本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这表明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短时间内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 但是长期来看其明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同步增长。
4.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如图2所示, 在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资金来源中大部分属于单位自筹, 占67%, 财政拨款占26%, 社会捐赠为2%。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校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自身的投资, 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每年的学费收入和上级拨款等。
5.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情况
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 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 且环境优雅、绿化充分, 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周围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在余暇时来此既可健身, 又能感受知识殿堂的文化熏陶。高校体育资源的空间特征对群众锻炼来说, 具有其他标准的体育设施不可比拟的优势。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 在武汉市高校所属标准体育场地设施中, 对外全天开放的只有5%, 部分开放的有4%, 不开放的占91%;在非标体育场地设施中, 对外全天开放的只占8%, 部分开放的有9%, 而不开放的体育场地设施则占83%。这说明目前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对完备, 条件优于一般社区的体育设施, 在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余, 对外有条件地开放体育场地设施, 既可以缓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又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和运营资金, 因此, 采取灵活措施针对目前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运营现状和社会的需求现状, 对外开放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经营状况
武汉市高校所属标准体育场地的运营性质属于公益性的有826个, 经营性质的有6个。所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收入只有48.4万元。如表1所示, 在设备条件相对较好的体育馆中高校有15座, 分别属于武汉大学、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但是这些体育馆中没有一座是完全对外开放的, 部分开放的只有三个, 分别是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武汉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馆和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馆, 其中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馆是免费开放的, 没有经营收入。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营收入最高的也就是每年4万元, 说明这些体育馆的经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体育馆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 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从每周参加活动的人数上来看只有两个体育馆是每周最多5 000人, 其他一般都是2 500人以下, 这也说明了这些体育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或者在经营管理上不够科学。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总数为1 020个, 体育场地设施所占比例较大, 其中篮球场地最多, 其次为排球场地, 网球场地设施建设近年有了快速发展, 室外网球场就有78片。由于高校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高校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校园内, 因此武汉市高校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这是武汉市体育场地分布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但是其增长并不是稳定的逐年增长, 一些年份其场地建设力度反而没有往年高, 这也说明体育场地的建设在某些方面受着当局政策的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设施开放力度不够, 只有小部分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武汉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属于公益性的, 经营性的体育场地设施很少, 经营管理也不够完善。
2.建议
首先在加大高校体育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协调与其他系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关系, 使其符合武汉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长期规划,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之后方可进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多方筹资, 采取多种方式募集资金。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投融资模式来进行, 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纳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围, 建立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规范和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实现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各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规范来指导协调各校的开放工作;[2]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营机制, 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有力条件, 积极发挥其作用, 实现有条件的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场馆利用率, 另一方面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有所创收,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区。[3]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相关法规, 促使和监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开放和规范经营;学校也应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加大法规贯彻力度, 采用适合的经营管理方式,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4]
说明: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ch inasfa.net/tyjs/3 tycg/20050128-1.htm.
[2]刘芳, 苗耀祥.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及对策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10-13.
[3]张强.浅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9) :112-114.
江桥小学体育运动场地管理规定 第5篇
1、学校体育运动场地是学校的财产,爱护运动场和其它体育设施,保养好草坪,人人有责。运动场地平时由体育科组负责管理。
2、足球场内草坪需要经常保养,每天由后勤组安排人员浇水一次。一般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为保养期,期间未经同意,一律不得进入草坪内,违者将给予经济处罚。
3、开放时间:上午早锻6:00-7:00;下午体锻5:00-6:20;体育课根据课程表时间安排,其他时间不自由开放。休假日仅提供篮球场、足球场。
4、在开放时间内,运动场只提供本校学生、教职工活动。可在运动场进行除投掷类外的其他项目运动;草坪内只允许开展足球运动。严禁在塑胶跑道上踢足球或进行其它球类活动。如遇有校外人员参加的友谊赛、大型比赛等活动,必须报学校领导审批,体育组安排方准提供使用。凡遇雨天一律停止使用。
5、学校体育场地对肇中体育俱乐部会员按计划安排有关活动。
6、上塑胶跑道必须穿软底运动鞋,学校安排下的运动员训练或比赛确需穿钉鞋、跑鞋,其钉子为球状,长度不得超过5mm。其它钉鞋一律不能穿着在塑胶跑道上使用。
7、严禁携带具有可燃性、腐蚀性、污染性物品进入运动场内。
8、经常打扫场地内外以及周围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的清洁卫生。进入运动场人员不得随地吐痰、吸烟、乱扔垃圾。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第6篇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从字面上去解释为船要离港招集船员的旗语,在后来被人们解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现普遍把拓展训练分为:高空项目、场地项目、水上项目、野外项目。根据拓展训练的分类,笔者认为场地拓展训练是在陆地上实施的低风险团队挑战及团队支持下的个人挑战项目,其目的是达到锻炼个人和打造团队的目的。所以,笔者为了能更准确地搭建本文实施的拓展训练课程,故用“场地拓展训练”命名。
我国已有多个学校率先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且已有多家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拓展训练基地,其教学效果显著。但这些学校一般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浙江、山东等地区大学中,一些中部及西部地区学校较少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因此设想把“场地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作为教育手段,一来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拓展训练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二来解决有些学校因为一部分拓展项目需要专业设备而不能开设此类项目的难题。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具体如下:
访谈对象:10名教授专家和20名专业拓展教练及对新疆师范大学二年级74名实验对象进行访谈;
问卷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乌鲁木齐5所高校69名公共体育教师和新疆师范大学二年级179名学生进行调查;
实验对象:对新疆师范大学二年级74名学生进行了分组教学实验。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拓展训练等方面著作20余部。通过中国期刊网、知网检索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浏览多家国内专业的拓展训练网站,获得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背景及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分学生问卷及教师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是涉及教师及学生对拓展训练的认知和初步意向。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
(1)在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发放体育教师问卷各16份,共计8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69份,有效率86.25%。问卷经过专家效度检验,85%的专家认为效度较高。
(2)发放学生问卷179份,回收问卷179份,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100%。
2.2.3 教学实验法
分为两个实验组,进行为期16周的场地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le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理论依据
3.1.1 场地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相同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而场地拓展训练的首要目的也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并且场地拓展训练还锻炼人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
3.1.2 场地拓展训练的培训手段和方法与体育教学似同
场地拓展训练将培训内容渗透到参与者的行为体验中,从学员在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最现实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表现入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和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可以形成新的品质。同样,体育教学也是通过一定的身体活动,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
3.1.3 场地拓展训练运用的原理和途径也与体育教学有很多相同点
有调查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都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拓展训练设计特定的场景来让学员通过活动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得到一种体验,这种方式与体育教学的模仿练习和教学比赛也很相似。另外,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都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两者也是相同的。
3.2 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可行性的条件分析
3.2.1 专家、教师高度认同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
(1)拓展教练专家认为把场地拓展训练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从拓展训练的功能及要求的场地器材是可行的,但是如何设计这些项目,让这些项目真正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需要进一步思考。
(2)学校体育教育的教授专家认为,把场地拓展训练运用到公共体育教学中来即做到把拓展的功能运用到教育中来又考虑到场地器材的限制。这对于体育教育来说是进一步拓宽了教育的途径。
(3)94.2%的教师赞同场地拓展训练作为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赞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场地拓展训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的积极作用,对场地要求不高,丰富课程资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个别教师不赞同开设的原因是认为拓展训练的安全系数低及没有专业的师资。
3.2.2 良好的师资条件
从表1可以看出,有61%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教授拓展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潜在的师资力量比较充裕,具有开设场地拓展训练的师资基本条件。
3.2.3 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从表2可以看出,有77.1%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拓展训练课,有17.2%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表示无所谓,6.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选修拓展训练作为课程进行学习。学生不愿意选修的因素基本上集中在不了解、不愿体验新鲜事物以及不感兴趣上。从整体上看,学生对拓展训练还是充满兴趣,对场地拓展训练的学习也持有积极意向。
在课程结束前期与被试对象进行访谈,从而了解通过一学期的场地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他们认为有哪些收获。得知他们逐渐了解了拓展训练的价值与乐趣。有一位学生说,这是她上过最有意思的体育课,在这里她不仅可以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她还体验到与人交流沟通的快乐,希望下学期还能进行场地拓展训练的学习。在访谈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交流,并且有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有一个感受集体温暖的地方。记得有一位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分享中这样说过,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集体。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们都对场地拓展训练有着浓厚的兴趣。
学生将场地拓展训练作为其对公共体育课程的认知,主要是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了解学生对拓展训练价值以及其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授的感知。
在体验过场地拓展训练课后,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我们所宣传的拓展训练的价值。有一位学生在做完“背摔”项目时这样说到:“这是我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情,我连打篮球都不敢,害怕被球砸着。但今天的所作所为让我很兴奋,我今天不仅仅突破了自己,我还认识到责任、信任、自信的重要性。谢谢大家今天能成功的接住我,谢谢老师让我有这样的体会。”
3.2.4 场地设施要求不高
从教学实验来看,所进行的场地拓展训练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大部分项目只要一块空场地就可以完成。比如绳圈的力量只需要一根拔河绳和一块空场地就可以;电网只需要一块空场地和一些尼龙绳就可以;盲人方阵、雷阵、挑战50s、云梯、一路有你、达芬奇密码等等只需要简单的道具和空场地并且在室内也可完成不受天气影响。
3.2.5 合理的开设及考核评价形式
从表3、表4可以看出,60%以上的教师认为,开设一学期的场地拓展训练课程比较合理,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以选项课的形式开设比较理想。这可能是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进行必修课和军训课程可能需要更多的师资,所以普遍认为以选项课形式开设比较理想。
在考核形式及注重哪些方面来看,教师普遍认为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上课时参与的积极性及完成任务时付出的努力以及考勤,在评价方面认为应该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教师评定为辅,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在用何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上,教师认为采用小组形式改编并展示,由学生自己担任评委进行评定较好。这与学生的认同极为相似。
3.3 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实验分析
3.3.1 场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两组男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与实验前相比都有非常显著性提高。其中两组的1000m成绩均有极其显著提高(P<0.001),在握力指标上呈非常显著提高(P<0.01);场地拓展训练组在50m指标上呈显著提高(P<0.05),场地拓展训练+身体素质组在50m上呈非常显著性的提高(P<0.01)。
从表6可以看出,两组女生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800m、50m、握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提高,其中两组在800m指标上呈极其显著性提高(P<0.001);在握力指标上呈极其显著性提高(P<0.001);在50m指标上呈显著性提高(P<0.05)。说明场地拓展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都能促进女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800米成绩上,由于女生的起始水平较低,稍加体育锻炼就能提高其耐力水平。
3.3.2 场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两组实验后SCL-90总均分都显著高于实验前(P<0.001),说明场地拓展训练对学生缓解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症状有良好的影响。但显然加了身体素质训练的场地拓展训练的学生SCL-90总均分更低,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实验结果还表明,两组实验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极其显著性高于实验前(P<0.001)。说明场地拓展训练对学生的自信、与人交流及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症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协作、信任他人。
3.3.3 场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从表8可以看出,两组实验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极其显著高于实验前(P<0.001)。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场地拓展训练之所以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有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拓展训练模拟的是真实的场景,是以解决社会工作中的问题和如何让自己适应社会为目的。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学会处理矛盾、学会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如何看待冲突和不同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学习中将会碰到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论
场地拓展训练课程在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具有理论依据和可行性。专家、教师对场地拓展训练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持赞成态度,目前虽缺乏专业的师资,但现有的师资情况具有潜在的优势,场地拓展训练不受场地设施的限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形式。学生对场地拓展训练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也持赞成态度并对学习这门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实验结果也表明场地拓展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地设计场地拓展课程模式,可以作为公共体育课程让学生进行学习。
摘要:文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来了解教师及学生对拓展训练的认知情况,然后通过教学实验法对74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场地拓展训练课程教学,以验证场地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关键词:场地拓展训练,公共体育教学,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3-16.
[2]史俊梅.拓展训练对实现田径教学目标的作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58.
[3]胡仲秋,沈纲.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0-112.
[4]赖新明.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课发展研究——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拓展与融合的视角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科学管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 第7篇
预见性:场地器材的管理要根据体育教学计划, 对学生人数、教学进度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并应预见到所有场地器材能否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提前做好准备。
服务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要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为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群体活动等服务, 做为管理应首先树立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教学、训练、竞赛服务的观念, 努力做到热情、周到, 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场地器材管理服务的质量。
相对独立性: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 与学校其他物质的管理有其自己的科学管理体系及规律, 要遵循其规律, 加强计划性, 使管理更加科学, 合理有效益。
有序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 都需要按照类别、项目分类管理, 做到入库有据, 出库有凭证, 摆放有序有规律, 避免由于无序管理而使有些东西用时找不到, 而不常用的却随手都可以碰到。因此, 管理有序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主要有: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勤俭办体育原则、效益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 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 各种设施的设备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教育性原则应贯彻于管理工作的始终, 从准备上课、学生借用器材到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 所有工作人员及教师都要充分地贯彻教育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学校的场地器材从固定到室外和移动的到低值易耗的物品有上百种, 如果不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 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在学校场地器材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