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包埋材料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51

包埋材料论文范文(精选7篇)

包埋材料论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设备

纯钛 (日进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氧化镁系包埋材料 (日进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磷酸盐系包埋材料 (洛阳北苑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氧化锆系包埋材料 (山西西京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Symbion Cast纯钛铸造机 (日进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蜡网 (上海齿科器械厂) 。

1.2 方法

1.2.1 蜡型制作

制作20mm×20mm×0.85mm具有7×7格栅状的蜡网, 共98个网格片段, 相邻两端分别安插直径2.5mm的铸道, 并与主铸道相连, 制作蜡型18个, 随机分为3组, 每组6个。

1.2.2 包埋铸造

按3种包埋材料规定的粉液比及升温程序包埋、焙烧、室温铸造。非自耗钨电极作为热源, 熔金电流为290A, 微机控制操作系统。

1.2.3 铸流率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

将网状试件参照Hinman计数方法对完整的网格进行计数并求出各组的CV值和标准差。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别比较3种包埋材料对纯钛铸流率的影响。公式如下: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铸造后各组试件容易与包埋材料分离, 其中只有磷酸盐系包埋材料的铸件粘砂明显, 氧化锆系包埋材料的铸件粘砂少, 但氧化镁系包埋材料的铸件无粘砂。

2.2 铸流率 (表1)

实验结果显示, 包埋材料对纯钛合金铸流率的影响较大, 统计软件分析3种包埋材料对其铸流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氧化镁系包埋材料铸流率最高, 氧化锆系次之, 磷酸盐系最低。

3 讨论

牙科合金的铸流率是指铸金铸入型腔内的完整性, 即实际铸入铸型腔内的合金占应该铸入铸型腔内的合金量的百分比。总结以往学者的研究有2种测试铸流率的方法, 一类是直接法, 从问题的抽象研究合金的铸流率, 能较客观的反应合金铸入铸型腔的能力。第二类是直接法, 从问题的具体来研究, 模拟牙体牙冠外形制作帽状试件, 通过全冠适应性推断铸造精度。本文采用网状试件测定方法研究纯钛在3种包埋材料下得铸流率。

在牙科铸钛机研制已日趋完善的今天, 包埋材料已成为保护钛原有的生物和物理特性, 提高铸造精度及质量的关键所在, 目前常用的耐火材料有石英、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钙等, 铸钛也为相应的系列。包埋材料影响合金的铸流率, 即使使用同种包埋料也由于润湿性、热传导性、气体穿透性、颗粒大小的不同对合金铸件的铸造完整性产生不同影响。磷酸盐系包埋材料与钛的反应较强, 容易造成铸件表面脆化, 铸造时表面反应层较厚, 铸件多成黑色。氧化镁系包埋材料作为针对石英类包埋材料与熔钛反应大的特点而开发的, 其优点是铸件表面光洁, 污染极小。在钛的铸造中, 锆也以金属锆粉的形式加入包埋材料中, 利用其加热后的氧化膨胀提高铸件精度。氧化铝系包埋材料高温时体积稳定, 结构致密, 不易龟裂, 其与钛反应较小, 其缺点是所需硬化和烧烤的时间较长, 且铸模坚硬, 脱模性差。氧化钙是最稳定的铸钛包埋材料之一, 一氧化钙为包埋材料的铸件形成的铸件脱模性极好, 表面光滑, 精度高, 但其易于溶于水, 其产品的开发和实用性有待于解决。

本实验选择磷酸盐系包埋材料、氧化镁系包埋材料、氧化锆系包埋材料分析不同包埋材料对纯钛铸流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3种包埋材料对铸流率有影响, 氧化镁系包埋材料的铸流率最高, 可能是氧化镁的透气性较好以及包埋材料与界面反应较小的原因。口腔组织由于其细微的结构及特殊的功能对修复体的形态, 精度, 强度要求都高, 目前各国研究的口腔专用的口腔包埋材料都不够理想, 改进包埋材料, 提高铸件质量是我们的目标, 有待于开发更适合铸钛的包埋材料。

参考文献

[1]曹洪喜, 张建中, 丁伟山, 等.包埋料和铸造方法对自研贵金属合金铸流率的影响[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2, 11 (3) :117~119.

[2]宫相芹, 张云, 杨晓东, 等.两种包埋料对钛铸件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医学, 2007, 2 (8) :36~37.

[3]高渤, 刘金城, 郝玉林, 等.铸模温度对牙科用钛铌锆锡合金铸流率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 2006, 22 (2) :113~115.

石蜡包埋机系统设计 第2篇

在动物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和临床实践中,经常要对病理组织进行研究分析,石蜡包埋切片分析法是常用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生物组织块置于融化的石蜡中,利用石蜡固定组织,然后通过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以供研究用。包埋机就是实现将组织进行石蜡包埋的设备,其广泛应用于医学院校、医院病理科、医学科研单位等场所。

1 包埋机组成原理

包埋机主要由蜡缸、加热膜、电磁阀、平台、致冷片等组成(如图1)。在控制器控制下,对蜡缸中的石蜡进行加热并保证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若电磁阀打开,融化的石蜡经管道流向蜡嘴;操作者在平台区或左右缸实施组织的包埋操作;致冷平台是为了加快已完成包埋的包埋盒中石蜡的凝固,提高包埋工作效率。

为了便于使用者对蜡缸进行清洗,蜡缸设计为可拆卸结构;加热膜安装在缸的底部,靠金属接触来实现热量的传递;测温传感器也在缸底部。由于管道均是金属材料,为防止石蜡在流动过程由于散热温度下降而凝固,整个管道分四部分:电磁阀前一段、电磁阀、电磁阀后一段、蜡嘴,每一段均进行温度测量和控制,目的使整个回路中蜡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整个系统分:蜡缸、阀前、阀体、阀后、蜡嘴、左缸、右缸、平台8个部位进行测控,各部分的温度的前后协调、恒温是本系统设计的关键,当然安全性也是必需考虑的。

2 系统硬件设计

控制系统硬件主要有温度测量电路、加热控制电路、LCD液晶显示电路、键盘、时钟、存储器以及CPU等部分组成(如图2)。本系统CPU为Microchip公司的PIC16F77,并且用两片CPU实现双机控制。

2.1 温度测量电路

温度的准确测量是本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在实际应用于中,石蜡的温度一般控制在60℃~70℃左右。本系统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测量设备,实现对各测量点温度采样。DS18B20的测温范围-55℃~+125℃,输出数字量9~12位,最高测量精度达0.0625℃。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获得数字温度值,不需要调零、温度修正等生产、调试过程非常难实现的工序,不但减化硬件设计、调试工作量减轻,同时也方便软件编制,减少程序数据处理量。

2.2 时钟电路

由于石蜡预热时间比较长,一般要半小时以上,若每天上班后才开机则势必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利用钟控电路,使系统按人为设定的时间提前开机加热,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果,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本系统利用DS1302作为时间显示和控制的芯片;DS1302是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一种高性能、低功耗、内部带31个RAM的具有闰年补偿功能的实时时钟芯片;三线制通信、8脚封装。利用DS1302实现时钟功能,不但可减少芯片所占据的体积和节省I/O引脚,同时其内部RAM可用于数据的保存,灵活设置不同需要的钟控数据信息。

2.3 存储电路

本系统采用美国Ramtron公司FM24C16铁电存储器作为参数存储单元,铁电存储器除了有一般EEPROM的优点外,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可以总线速度写入、在写入后无需任何等待时间、近乎无限次写入、超低功耗等;FM24C16接口与24CXX芯片相同,均为I2C协议。

2.4 显示电路

系统功耗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利用液晶可大大降低功耗。本系统选用内置汉字库、自带负压发生器的JM12832B图形点阵液晶显示器作为LCD;图形点阵LCD不但可显示汉字信息,更可实现图形效果,提高产品档次;其内置的字库也减轻了CPU对点阵数据的处理量。

2.5 其它技术

稳定、可靠是医疗电子产品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除采用简化硬件设计外,还采取了如:对信号输入端采用限流、串接二极管防止接错等方法;输出采用固态继电器进行隔离;用专用的AC/DC电源模块、在电源输入端采用电源滤器进行滤波等等方法。

3 软件设计

3.1 程序设计语言

本系统在Picmate IDE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软件开发,利用C语言作为主要编程语言,充分发挥C语言编程的高效率优势;同时通过内嵌汇编语言,发挥汇编语言指令的实时强优势,两者相互配合,开发应用程序。

在C语言中内嵌汇编语言可用二种方法,方法一用#asm...#endasm语句,两语句之间可嵌入多条汇编指令;方法二是用asm("...")语句实现单条指令的嵌入;另外,C语言定义的变量在汇编语言程序中同样可使用,只要在变量名前加下划线前缀即可。

3.2 双机SPI通信

本系统两个CPU之间通过SPI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主CPU向从CPU发送各种控制命令,以及从从CPU读取有关数据,利用SPI通信完成主从CPU之间的任务协调。SPI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同步串行接口,在同步时钟作用下,可同时进行数据的发、收工作,它比一般UART通信具有更高的通信速度和数据交换效率。

PIC16F77单片机具有一标准的SPI通信结构,通过对SSPCON控制字中的方式选择位的设置、编程,可选择主控或从动工作方式;当SSPCON寄存器中SSPM3-SSPM0为0000时,则SPI工作于主控工作方式。SPI通信其时钟速度受主控方控制,速率最高可达fosc/4,如系统时钟fosc为8MHz,则SPI时钟可达2MHz,完成一字节数据交换只要4μs。

3.3 并行单总线控制

DS18B20采用的是单总线接口标准,利用一根信号线完成数据传递、交换,并且每一器件均有唯一的序列号,可以将多个设备挂在同一总线上实现多点组网功能。

组网技术虽然可以节省I/O引脚,但由于DS18B20是属于低速转换器件,当测量精度为0.125℃即11bit数据,最大转换时间为375ms,若采用12位精度则时间达750ms。图3为DS18B20控制的流程图,每一次数据读取均包含复位、启动等过程;若采用组网方法,因为是8个采样点,则至少是8倍的这样控制过程,温度采样实时性较差。

为了提高采样速度,系统设计时将8个18B20分别接在RB端口的不同输入线上,即分别受不同的引脚控制,通过软件模拟单总线标准进行并行控制。并行控制其思想是:原来的单个bit转换成8个bit,即输出0则转换成00H,输出1则转换成FFH;原来读单个bit,现读RB口的8bit,将所有数据读取并存储完毕后,通过软件方法将每个18B20对应的数据处理出来,转换成相应通道18B20的温度数据。通过并行方式同时控制8个18B20,同时启动转换、同时读取数据,即一次控制流程程序的运行就能得到8个器件的温度数据,这样大大提高了温度采样速度。

3.4 模糊控制算法恒温控制

包埋机系统控制的关键是温度的恒定控制,但由于间接接触加热、石蜡容量不确定性、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采样和控制都不能真实反应实际需求点的值,无法准确获得系统数学控制模型。

模糊控制算法是工业控制过程常用的控制算法之一,尤其适合于控制对象不明了的场合。图4为本系统采用的模糊控制原理图,将温度采样值与设定值相比较,获得温度差值e和温度变化率Δe,分别对此两数据进行模糊处理转化成相应模糊值,并根据模糊控制规则库,采用玛达尼推理法获得模糊输出量,运用重心法对模糊输出量进行解模,最后获得控制加热膜占空比的数据,对加热膜实现PWM控制。

由于模糊控制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为了减轻CPU的运算工作量,实际运用过程可以采用分段方法,当温度差值较大时,直接采用开关量控制;当温度接近设定值时才打开模糊控制功能。在实际运用中,本系统以0.5s为控制周期,当温度差<5℃时才进入模糊控制。

4 结束语

模糊值与PWM占空比的关系是经验值,要通过实际多次调试才能确定。实际证明本系统温度误差<1℃,有时达0.5℃,并已在华利电子得到了应用并取代了老款包埋机。另外,系统在设计时预留了自适应控制算法,利用自动记录在FM24C16中数据,寻求最佳控制经验数据。

参考文献

[1]石东海.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从入门到精通[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林凌.新型单片机接口器件与技术[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窦振中.PIC系列单片机应用设计与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士荣.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5]郑荣.预估模糊控制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7(6):135-138.

[6]PIC16F73/4/6/7Datasheet[EB/OL].(2003-04-01)[2007-09-01].http://ww1.microchip.com/downloads/en/Device Doc/30325b.pdf,2003.4.1

[7]DS18B20Programmable Resolution1-Wire Digital Thermometer[EB/OL].(2005-03-02)[2007-09-01].http://pdfserv.maxim-ic.com/en/ds/DS18B20.pdf,2005.3.2

包埋材料论文 第3篇

包埋机加热定时设定后不能按预设时间正常开启, 影响病理科常规包埋工作。

故障维修:

我科2000年1月购买国产中威BMJ—Ⅲ型包埋机。2010年1月出现上述故障。打开包埋机后盖, 发现包埋机内部有部分废蜡沉积, 有的部位有石蜡层包裹, 找出定时系统和温控系统集成电路板。用万用表分别检测此集成电路板的线路和电路板两端的接点线路, 发现控制定时系统的1个接点线路两端电流为0, 其他所有线路都正常, 由此可以推断此条线路中间出现断裂或接触不良。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由于集成电路板线路连接点上有石蜡覆盖, 所导致的接触不良, 故用电吹风稍稍加热线路接头, 使石蜡融化后, 再用浸有二甲苯的棉球对接点和线路进行清洗, 接着用无水乙醇进行清洗, 最后用电吹风吹干, 开机后重新设定时间, 结果包埋机按预设时间正常开启, 故障排除。找到问题的关键后, 为了防止其他线路也出现同样问题, 我们用沾有二甲苯的棉球将仪器内部石蜡彻底清除, 最后用无水乙醇棉球擦洗一遍, 待晾干后装机。

体会:

尿素包埋法纯化DHA油脂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尿素包埋,DHA,裂殖壶菌

1 背景

高纯度的DHA可以作为保健药品用来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裂殖壶菌发酵制得的DHA油脂其含量受发酵条件变化波动较大,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富集纯化DHA油脂,尿素包埋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分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天然存在的DHA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而甘油酯的空间位阻较大,难以直接用于尿素包埋分离[1]。本研究以裂殖壶菌发酵生产的DHA油脂为原料,经转酯反应生成混合脂肪酸乙酯,通过尿素包埋法获得纯度更高的DHA油脂。在尿素包埋过程中,影响包埋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尿素的用量及溶剂的用量,这些因素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DHA精油,由江苏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发酵而得,所得毛油经脱胶、碱炼、脱色、脱臭后得到精油。

从表1可知,裂殖壶菌发酵生产的DHA油脂中,饱和脂肪酸主要为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两种,其他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低,故将二者的总量作为饱和脂肪酸的总量(SFA)计。

2.2 实验流程

(1)在三颈瓶中分别加入100g油脂和30g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溶于0.5g KOH),在60℃下搅拌回流1h,静置数小时后,弃下层甘油相,上层用适量温水洗涤数次,除去皂角等杂质。旋蒸除去水和乙醇,得出乙酯型油脂,备用。

(2)取5g乙酯型油脂,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尿素和95%乙醇溶液,在70℃的恒温水浴锅中用搅拌器搅拌至澄清,然后冷却至室温后,置于一定温度环境中数小时进行尿素包埋反应。

(3)尿素包埋后的样品,抽滤后,取滤液,弃滤饼,滤液用100m L正己烷混溶,然后加入50m L去离子水,水洗除去尿素和乙醇,水洗数次至下层液澄清,上层液留下转入圆底烧瓶中,且用无水硫酸钠去水,最后得出滤液进行旋蒸,最终得出富集后的DHA乙酯型油脂,称重。

(4)气相色谱分析富集相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包埋温度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

在包埋时间为8h,尿酯比为0.8(w/w),溶酯比为8∶1(v/w)的条件下,包埋温度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如图1所示。随着包埋温度的升高,富集相中饱和脂肪酸乙酯(SFA)的含量和富集相收率不断升高,富集相中DHA乙酯的含量随温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包埋温度为0℃时,液相中的DHA乙酯的纯度和液相收率均较高,尽管温度越低纯度越高,但收率也会有所下降。故综合考虑,包埋温度选择为0℃。

3.2 包埋时间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

在包埋温度为0℃,尿酯比为0.8(w/w),溶酯比为8∶1(v/w)的条件下,包埋时间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如图2所示。图2表明,富集相中DHA乙酯的含量随包埋时间的延长先增加,而后逐渐趋于稳定。富集相的收率随着包埋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明显。综合考虑,包埋时间为8h是比较适宜的。

3.3 尿酯比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

在包埋温度为0℃,包埋时间为8h,溶酯比为8∶1(v/w)的条件下,尿酯比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尿酯比对饱和脂肪酸乙酯及DHA乙酯的含量和富集相的收率的影响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尿酯比的提高,包埋反应进行的越来越充分,当尿酯比为1.2时,富集相中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含量仅为1.6%,远低于初始时的26.27%,DHA乙酯的含量也提高到53.6%,富集相收率为56.6%,当尿酯比大于1.2时,富集相DHA乙酯含量提高趋于缓慢,尿素包埋反应充分达到平衡,但富集相收率却下降显著[2,3],故选择尿酯比为1.2。

3.4 溶酯比对尿素包埋效果的影响

取5g乙酯型的油脂、4g尿素,分别以20~60m L的95%乙醇为溶剂,即溶酯比分别为4∶1~12∶1,在0℃环境下静置结晶8h。实验过程中发现当溶脂比例较小时,尿素难以在乙醇中充分溶解,需要适当提高溶解温度。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溶剂量的增加,富集相收率有着明显的增加但对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的影响。

3.5 尿素包埋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3.5.1 实验设计

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Design Expert8.0.5.0软件设计实验,选用4因素中心点复合设计来优化尿素包埋脂肪酸乙酯型油脂。尿素包埋后以富集相中DHA-乙酯含量Y1(%)和油脂收率Y2(%)作为考查指标。响应面实验设计的考察因素及水平如表2所示。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Y1模型中包埋温度和尿酯比的一次项及包埋时间、尿酯比和溶酯比的平方项对DHA乙酯含量的影响高度显著(p<0.01),包埋时间和溶酯比的一次项、包埋时间与溶酯比、尿酯比与溶酯比的交互作用项对DHA乙酯含量的影响显著(p<0.1),其余各项对DHA乙酯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Y2模型中溶酯比的一次项及包埋温度和溶酯比的交互作用项对富集相油脂的收率的影响显著(p<0.1),包埋温度的平方项对富集相油脂的收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其余各项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p>0.1)。

相关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包埋温度和尿酯比是影响尿素包埋后DHA乙酯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包埋时间和溶酯比对DHA乙酯含量的影响作用也较显著;溶酯比,即溶剂用量是影响富集相油脂收率的最主要因素。

设Y1和Y2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二次多项方程可以表达为:

其中,Y为预测响应值,β0为常数项,βi为一次项系数,βii为二次项系数,βij为交互项系数。根据表5中的实验数据,应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模型如下:

3.5.3 模型检验

表3和表4给出了2个模型的方差分析。对模型进行F检验可知,2个模型方程的失拟与纯误差均较小,可以认为模型与实际实验数据基本相符。在高度显著性(p<0.01)条件下,两拟合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R2)的值分别为0.9794和0.8845,分别只有总变异的2.06%和11.55%不可以用此模型来解释。这说明拟合的模型方程与实验数据值是相吻合的。

X1=包埋温度(℃);X2=包埋时间(h);X3=尿酯比;X4=溶酯比。*显著p<0.1,**高度显著p<0.01。

3.5.4 响应面及等高线图分析

包埋温度与尿酯比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固定包埋时间(6h)和溶剂比(10∶1)条件下,包埋温度越低或尿酯比越大,DHA乙酯的含量越高,二者并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DHA乙酯的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的趋势,随包埋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包埋反应平衡时,可达到比较良好的富集效果。在包埋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尿酯比对DHA乙酯的含量影响显著,在较短的包埋时间内增加尿酯比可以增加DHA乙酯的纯度,但是因为反应时间过短,在结晶过程中会夹带DHA乙酯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导致富集相的收率降低。包埋时间与溶酯比交互作用明显,DHA乙酯含量随时间及溶酯比变化均呈抛物线状,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包埋温度与溶酯比交互作用不显著。DHA乙酯含量随二者变化呈抛物线状,尿酯比与溶酯比交互作用明显。

3.5.5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

通过对Y1模型的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模型的极值点:包埋温度-4.72℃,包埋时间5.86h,尿酯比1.14,溶酯比12.25,此模型预测的最大响应值为56.73%。在可接受的实验条件下,将尿素包埋的工艺参数调整为:包埋温度-5℃,包埋时间6h,尿酯比1.2,溶酯比12。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性实验,所得实验结果为DHA乙酯含量为56.62%,油脂收率为62.42%。所得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基本吻合,较好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存在极大值。

4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尿素包埋处理乙酯型DHA油脂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在考查了影响尿素包埋效果的单个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实验,从而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裂殖壶菌制得的DHA油脂与KOH乙醇溶液进行转酯反应,得到混合脂肪酸乙酯溶液,以富集相中DHA乙酯的含量及富集相收率作为主要考查指标,分别分析了尿素包埋反应中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尿酯比、溶酯比对混合脂肪酸乙酯中DHA乙酯富集效果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包埋温度0℃、包埋时间8h、尿酯比1.2、溶酯比8时,尿素包埋对DHA乙酯纯度的提高及富集相的收率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二,根据单因素的实验结果,运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考查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借助响应面设计软件分析了实验结果,并拟合得到了DHA乙酯纯度及富集相收率的二次多项式模型。

第三,最后得到尿素包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包埋温度-5℃,包埋时间6h,尿酯比1.2,溶酯比12。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性实验,所得实验结果为DHA乙酯含量为56.62%,富集相收率为62.42%。

参考文献

[1]Wojciech K,Gunther L.Enrichment of food products with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by fish oil addition[J].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6(222):472-477.

[2]Dipak P,Ahindra N.Production of PUFA concentrates from poultry and fish processing wast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2011(88):589-593.

包埋材料论文 第5篇

近年, 将FISH技术用于石蜡包埋的人体组织中进行疾病的诊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展, 成为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之一, 尤其是在乳腺癌的分子靶向的治疗标志物HER-2的检测、淋巴瘤及软组织肿瘤的分子诊断及靶向的治疗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1]。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探索了石蜡包埋组织中FISH技术的应用, 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等, 现报道如下。

1 组织的固定是基础

病理科保存的人体组织, 首先要经过福尔马林的固定。组织固定的质量水平已严重影响着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病理学中的应用。常规的组织固定液是指10%的中性福尔马林, 浓度的过高过低, 固定液的p H值过高过低均影响组织的固定质量。福尔马林可以使DNA或蛋白质的氨基团间形成亚甲基网桥, 以利于维持细胞的结构和组织的形态, 同时也可以保证DNA不发生降解和断裂, 使后续的各种检测技术得以进行。所以, 有效的组织固定是非常关键的。此外, 固定的时间同样重要, 固定时间不足以及固定时间过长也将影响组织固定的质量。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p H值为7.2的10%的福尔马林固定液将组织固定24h是最为理想的。离体组织的及时固定、大块组织的切开固定也是保证组织固定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 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些因素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也是执行的不够好的。因此, 我们认为要提高石蜡包埋切片FISH的质量, 组织固定是最重要的基础。

2 石蜡切片的消化是关键

石蜡切片的FISH操作过程中, 对于切片的前处理以及处理的效果好坏是获得良好杂交信号的前提。如果处理不够或处理过度都将直接影响杂交的结果, 导致探针无法与DNA靶序列结合。因为, 在组织固定时, 福尔马林液使DNA及蛋白质间形成的亚甲基网桥, 阻碍了核酸探针进入细胞内, 使得杂交信号减弱或不能获得杂交信号。

酶消化处理是最常用的前处理方法, 也是最为关键及最难把握的环节, 操作者需要积累经验, 尤其是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待测靶序列的杂交, 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常用于石蜡切片FISH的消化酶有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 根据组织切片的厚度和酶的浓度, 消化过程一般需要10~30 min的时间[2]。有文献报告胃蛋白酶对石蜡包埋切片的消化能力比较差, 而且所需时间也比较长, 杂交后效果不够理想[3]。蛋白酶K具有很强的活性, 配制后不容易很快发生变性, 是理想的FISH前处理消化酶。由于蛋白酶K的消化效率比较高, 如果浓度过高、消化时间过长或孵育温度过高都会导致消化过度, 对细胞的结构有一定的破坏, 细胞核变得模糊不清。同时, 组织切片也容易发生脱落, 影响杂交结果。我们的经验是, 对于组织结构多样又含有比较丰富的结缔组织的样本, 如乳腺浸润性癌等, 采用蛋白酶K的消化要优于胃蛋白酶。而对于组织结构比较单一, 细胞密度比较大的组织, 如淋巴瘤、软组织肉瘤等, 胃蛋白酶的消化要优于蛋白酶K。

酶促反应的条件与三个因素有关, 即浓度、温度和时间。因此, 酶消化的时间和温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不论选择哪种消化酶, 消化处理的时间不易超过30min, 特别是使用胃蛋白酶消化时, 时间最好控制在20min以内。因为, 胃蛋白酶容易失活。我们借鉴了其他单位的经验, 采用20 g/L的蛋白酶K在50度的温度下消化20min的方法,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 杂交的条件与时间是可变的

样本的前处理完成之后, 依次进行FISH的各个步骤, 包括:固定、变性、杂交、冲洗、复染及封片等环节。变性的条件是可以根据组织切片的特点及待测靶序列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杂交的温度一般都选择37℃, 但是杂交的时间也是可以根据上述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简言之, 不同的实验室需要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杂交效果好的条件和时间, 并确定下来, 以保证石蜡切片FISH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 基于石蜡切片的FISH技术的建立, 使FISH技术很快的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中。建立和完善石蜡包埋组织的FISH质量控制, 将有助于该项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正确的组织固定、合理的石蜡切片的消化以及可调整的杂交条件和时间, 均将保证高质量的FISH检测结果的获得。

关键词:石蜡包埋组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NaKayama R, Miura Y, Ogino J, et al.Detection of HEY1-NCOA2 fusion by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i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as a possible diagnostic tool for 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J].Pathol Int., 2012, 62 (12) :823-826.

[2]Paternoster SF, Brockman SR, McClure RF, et al.A new method to extract nuclei from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to study lymphomas using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J].Am J Pathol, 2002, 160 (6) :1967-1972.

包埋材料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原发翼状胬肉,转位包埋术,复发

在眼科临床工作中, 翼状胬肉是影响视力和美观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因多种多样, 主要是增生性炎症病变[1]。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任何手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率。防治翼状胬肉复发一直是眼科临床工作者研究的课题[2]。为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 笔者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100例 (117只眼) 原发性静止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手术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下头部转位下穹窿结膜下包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5岁以上翼状胬肉患者100例 (117只眼) 均是原发性静止期翼状胬肉患者, 无活动性炎症反应, 大部分为内眦翼状胬肉, 有17例为双眼翼状胬肉患者;内外眦同时患翼状胬肉6只眼。男55例 (63只眼) , 女45例 (54只眼) , 年龄45~78岁, 平均58.2岁, 病程7~39年, 其中肥厚型翼状胬肉18例 (22只眼) 。1.2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 在手术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下, 利用0.5%地卡因表面麻醉2次, 上开睑器, 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翼状胬肉体部, 精心分离 (最好是钝性分离) 翼状胬肉头部, 用显微有齿镊和15号刀片彻底清除角膜上残留的翼状胬肉组织, 细心分离翼状胬肉组织至内直肌附着处, 特别注意不要伤及内直肌, 如果翼状胬肉肥厚则清除部分胬肉筋膜组织, 保留球结膜, 如果翼状胬肉较薄则不须清除, 钝性分离球结膜至下穹窿, 将游离的胬肉头部转位于下穹窿结膜下 (转位于上穹窿结膜下患者会有强烈的异物感) , 用5-0丝线褥式缝合固定, (笔者曾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 数天后翼状胬肉头部脱出, 太细的缝线有切割作用) 。彻底清除巩膜上残留的胬肉组织, 烧灼巩膜面出血点和扩张的血管、充分止血, 清除暴露在结膜外的翼状胬肉组织, 整复球结膜。术后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眼, 加压包扎术眼。

1.3 术后治疗

术后第1天换药包眼, 术后第3天不包眼, 白天点抗生素眼药水, 夜晚涂抗生素眼膏, 每日静滴抗生素, 一周拆线。此后局部用药2周。

1.4 随访观察

拆线出院后每月复诊一次, 每次检查视力、测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结膜情况、有无翼状胬肉复发等。

1.5 判断标准

治愈:角膜上皮愈合良好, 表面光滑, 无明显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复发:结膜充血增厚, 有新生血管和胬肉样组织向角膜方向浸润[3]。

2 结果

次日检查时存在结膜充血, 有少数病例可见结膜下出血, 术后一周拆线, 术后2周角膜创面基本修复, 术后4周巩膜创面逐渐被结膜上皮覆盖。

随访0.5~1年, 有13只眼复发, 复发率11.11%。复发患者年龄多在45~55岁之间, 有9只眼, 占复发总数的69.23%, 其中翼状胬肉肥厚者复发8只眼, 占复发总数的61.53%。复发时间从术后2~8个月不等。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增生性眼病。现有的研究显示阳光, 风尘等各种外界因素的慢性刺激和局部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病有关。病理学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成分为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血管的增生和退变, 以及球结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4]。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5]。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 手术的方法有很多种, 以往传统的方法是切除术, 复发率高达20%~70%, 国外报道达24%~89%。所以现在已经很少应用。笔者对100例 (117只眼) , 年龄45~78岁, 原发性静止期翼状胬肉进行头部转位下穹窿结膜下包埋术, 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术后复发13只眼, 复发率11.11%。复发者年龄在45~55岁的9只眼, 占复发总数的69.23%, 翼状胬肉肥厚者复发8只眼, 占复发总数61.53%。复发时间术后2~8个月不等。

复发原因分析:根据文献报道, 未切除干净的结膜下增生组织是复发的主要因素, 而巩膜表面的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复发的根本原因[6]。笔者认为角膜创面及巩膜创面翼状胬肉残留组织是复发的重要原因, 胬肉肥厚者复发率较高, 可能是肥厚胬肉组织内血管丰富增生快所至。

笔者对原发性翼状胬肉采用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下翼状胬肉头部转位下穹窿结膜下包埋术, 术后复发率11.11%, 这个复发率远远低于传统单纯的切除术。分析原因:⑴笔者选择原发静止期的翼状胬肉。⑵在显微镜或额带放大镜下完成手术能彻底清除角膜及巩膜残留胬肉组织。⑶充分止血。⑷清除暴露在结膜外的胬肉组织。同时眼科医师的手术技术水平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之间存在着重要相关性, 熟练的手术技巧将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5]。

为了防治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 眼科临床工作者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有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术, 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术。各种抗代谢, 抗炎等药物的应用等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为了预防复发, 笔者强调要彻底清除角膜及巩膜残留的翼状胬肉组织, 清除暴露在结膜外的翼状胬肉组织。

笔者对原发性静止期的翼状胬肉采用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下翼状胬肉头部转位下穹窿结膜下包埋术有以下优点:手术方式简单;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不高;术后复发还可以选择其他手术方法再手术。另外, 术中不要过度烧灼止血, 以免导致巩膜组织因缺血而发生无菌性坏死。

总之, 翼状胬肉手术是眼科手术后复发率高的手术之一, 只要掌握正确手术时机, 在手术中细心操作, 彻底清除角膜及巩膜创面残留的翼状胬肉组织, 彻底清除暴露在结膜外的翼状胬肉组织, 充分止血, 就能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19-1322.

[2]方秋云, 沙翔垠.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63 (10) :876-880.

[3]刘凯波, 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 29 (1) :975-977.

[4]桑爱民, 陆宏.翼状胬肉6FCF TNF-ap53表达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 28 (10) :1136-1139.

[5]刘祖国, 王华.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10) :865-867.

包埋材料论文 第7篇

2014年1-5月收集送检的术中冷冻切片诊断标本50例, 卵巢12例, 子宫3例, 宫颈2例, 甲状腺13例, 乳腺7例, 肠道3例, 脑组织2例, 软组织2例, 肾2例, 涎腺4例。

试剂:医用生理盐水、市售普通胶水、B超耦合剂和莱卡OCT包埋剂以及HE染液。仪器:莱卡CM1850型冷冻切片机。

方法: (1) 取材:较大实性组织切成约1.0 cm×1.0 cm×0.3 cm大小, 囊壁组织切成约1.0 cm×0.3 cm大小, 较小组织全取材。 (2) 包埋、切片及染色:滴2~3滴包埋剂在组织样品托中央, 然后把取材组织放在上面 (对较小组织, 先将包埋剂冷冻变硬起垫高作用, 再滴包埋剂和放组织) , 多数组织冷冻2 min左右开始切片, 切片温度根据组织种类选择-18~-23℃, 切片厚度6~7μm, HE染色。 (3) 评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学分册) 》关于HE染色切片质量基本标准评分, 总分100分, ≥90甲级片, 75~89乙级片, 60~74丙级片, ≤59丁级片, 由2位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 (±s) 表示切片质量评分,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种不同包埋剂对同一组织制作的冷冻切片效果相当, 与进口OCT包埋剂制作的冷冻切片差异较小,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大部分组织能达到甲级片标准, 见表1。

在各种组织综合效果比较中,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冷冻切片亦称冰冻切片, 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却到一定硬度, 然后进行切片的方法。因其制作过程较石蜡切片快捷、简便, 而多应用于手术中的快速病理诊断, 此种诊断是临床和病理之间的紧急会诊, 为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在医疗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冷冻切片在制作过程中, 一般使用进口OCT包埋剂, 但该产品价格较高, 所以不少技术工作者在试图寻找进口OCT包埋剂的替代品。本试验通过生理盐水、普通胶水和B超耦合剂替代进口OCT包埋剂, 发现这3种物质的使用效果与进口OCT包埋剂相当, 制作出的切片质量无显著性差异, 可以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代替进口OCT包埋剂使用, 这和有关文献报道的包埋剂替代品研究结果较一致[1,2]。

在冷冻切片机中, 冷室、组织块、包埋剂和切片刀之间的温度平衡于优化的切片温度 (OCT) 附近, 是获得高质量冷冻切片的保证, 不同的组织因构成和脂质各异而具有不同的OCT温度。冷冻组织在接触刀刃瞬间, 局部温度短暂升高发生局部融化, 随后切开的组织薄片暴露于冷室被再次骤冷冻。这种融化-冷冻温度变化是切片皱褶或断裂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础上切片的软硬度和厚薄度进一步影响皱褶产生[3]。在切片过程中, 包埋剂也须历经与组织类似的温度变化, 这就要求包埋剂须具有与组织块相近的冷冻速度和软硬度。进口OCT包埋剂是一种聚乙二醇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性混合物, 高分子聚合组成的无色透明黏稠液体, 其冷冻速度和软硬度与组织细胞相近, 因而能保证优化的OCT温度, 并具有填充、减少皱褶和断裂等作用, 可任意添加于样品托上以支持和固定样品, 不影响后续HE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等操作, 并可用水或PBS冲洗完全去除, 不会增加染色背景, 是理想的冷冻包埋剂。普通胶水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醇, 它在冷冻切片中作用原理与进口OCT包埋剂相似, 黏附固定作用是主要的。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水溶液, 它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是大致一样的, 是人体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浓度, 能够避免细胞破裂, 不会让细胞脱水或者过度吸水。B超耦合剂主要成分是卡波姆, 又名聚羧乙烯, 是一种由丙烯酸与丙烯蔗糖或丙烯基季戊四醇交联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这两种包埋剂在冷冻切片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根据我们的体会, 普通胶水作包埋剂比较实用, 价格低, 购买方便, 节约成本, 特别适合基层医院运用。有些普通胶水较黏稠, 可用生理盐水稀释呈液滴状使用。但对于小标本和用于科研的冷冻切片, 建议用进口OCT包埋剂, 它的浸润固定作用, 能使切片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月红, 袁静萍, 袁修学, 等.介绍一种冰冻切片包埋剂的替代品[J].西部医学, 2010, 22 (9) :1706.

[2]钱萍, 马时荣, 阮立新, 等.不同包埋剂对冷冻切片质量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8, 24 (2) :237-238.

包埋材料论文范文

包埋材料论文范文(精选7篇)包埋材料论文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和设备纯钛 (日进齿科材料有限公司) , 氧化镁系包埋材料 (日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