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个人简历学位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个人简历学位范文(精选10篇)

个人简历学位 第1篇

Search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work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engaged in teaching or research activities.

Personal Information

Name Date of Birth Sex Male XXX ***

Graduated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academic institutions, professional Dr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07 English proficiency graduation time CET6

Origin, marital status *** *** *** political landscape

Personal evaluation

I am honest sincere, character, cheerful, mature self-confidence, positive; good communication, a strong team spirit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trong organizational skills; thinking active, good at innovation, a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suitabl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work of

Education

Dur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9-2007.7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PhD

.9-2004.7 ******

.9-2001.7 *****

Foreign language

CET-6. Solid foundation in English, I heard that a stro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read a foreign language periodicals, literature, good at English writing

Professional skills

To proficiency in organization and cell culture

Proficiency in immunocytochemical technology

Good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and feed resources development, use of

Familiar with commonly used office software and feed formulas, SAS statistical software, etc., to carry out the maintenance of local area network

Main Course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of animal, animal cell engineering, control the topic of animal nutrition,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asic research techniques, such as veterinary science

Engaged in research projects

.1 ~ 2007.6,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somatic cell-induced embryonic germ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research subjects engaged in regulation of reproductive stem cells work.

2006.1 ~ 2007.6, to participate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ject “poultry reproductive stem cells as the carrier of the bio-reactor research platform,” the study subjects engaged in the work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1 ~ 2007.6,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reproductive stem cells for the vector of avian bioreactor platfor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subjects engaged in regulation of reproductive stem cells work.

2006.7 ~ 2007.6, Zhejiang Province Office of Educ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Effects of ginsenoside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chicken primordial germ cells of the very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he prolifer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s engaged in the work of regul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

Mammalian oocytes and early embryos in vitro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primordial germ cells in vitro

Oocyte maturation and type A spermatogonia proliferation control

Contact

Address :****************

Tel :******** Email :*************

Thanks!

个人简历学位 第2篇

李军同志在省发改委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工业行业及项目管理工作,先后担任综合处副处长、产业政策处副处长、产业协调处副处长、服务中心主任等职务,主要负责全省的轻工、食品、纺织、建材等主要工业行业宏观管理,以及全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先后牵头负责了全省“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起草编制工作,多次组织了省级工业聚集区评选、重大项目跑办等全省大型活动,主持编制了全省《造纸工业发展规划》、《食品工业发展规划》、《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见》、《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全省淘汰落后产能调整意见》等规划和意见,并先后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执行,主笔撰写了《河北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并被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录用。自担任服务中心主任以来,在机关建设和保障服务方面开创了新局面,赢得了机关干部的一致好评。该同志有基层工作经验,曾担任过县委常委、副县长职务,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现挂职唐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在经济工作方面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外语程度为大学英语四级。

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个人简历学位 第3篇

关键词:个人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影响

一、研究的背景

如何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影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不仅包括客观方面的制度保障、硬件设施、软件配套、文化传统等, 还包括主观方面的个人素质、主观能动性等。显然, 个人素质在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素质是成就科学事业的前提。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是博士生追求的目标。但是, 并不是每个博士生都可以做到的, 在机会均等的同时之所以能够取得不同的成果, 这是和博士生的个人的素质差异分不开的。现代研究证明, 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潜在的创造力, 并且这种天赋的创造力的差异不是很大, 正常、健全的人都潜在着不同程度的创造力。那么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个人以后的发展过程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作为获奖的优秀博士, 这些素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朱克曼曾指出:“每个人在科学上的成就, 主要是由成绩积累得来的, 而不是靠天赋所致。”因此, 优秀学位论文获奖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与他们的获奖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

所谓“素质”, 《辞海》中的定义为“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 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但笔者认为, 个人的素质主要是由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所形成的性格、阅历和所受的教育、知识面决定的。“素质主要是一个人在思维方式、身心状态、行为修养等方面的内在品质, 这种内在品质在人的语言、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

那么, 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个人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作为对获奖的优秀博士生的素质研究, 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

个人性格:家庭出身, 长子 (女) 地位, 性格内敛、兴趣爱好, 个人努力程度。

个人阅历:第一学位, 教育经历, 在职攻读, 承担科研项目, 留学经历或进修。

二、个性特点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个人素质所包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起主导作用的是家庭出身、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程度。

从统计分析发现,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中, 有82%出身农村, 90%是农民和工人子弟, 50%是家里的长子 (女) 。就长子 (女) 来说, 他 (她) 们一般具有责任心、独立性强、有勇气和毅力。有的获奖者从小就对自己现在从事的科学有深厚的兴趣。每位获奖者都甘于寂寞沉下心来做学问, 大部分获奖者都有丰富的阅历。绝大部分获奖者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对自己的事业帮助很大。大部分获奖者在中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一位女性获奖者说, 她尽管在中学默默无闻, 但发奋读书在同学和老师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有不少获奖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要克服比一般人更多的困难。这些都构成了他们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

从调查的获奖者个人的情况来看, 他们在获奖之前就已经在某些方面比较杰出。他们长期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已经在某一领域已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大部分人发表数篇研究论文或是学术带头人。

笔者认为, 评估博士生创新能力, 首先应从创新性活动入手, 也就是说, 创造性活动是体现博士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因此对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评估, 便可以通过博士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科研等方面的特点加以衡量。博士生思维灵活, 想象力丰富、具有好奇心、冒险性和顽强的挑战性。通过对已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的博士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凡是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 他们在家庭出身、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 都表现出较强个人特点, 分析如下:

1. 农村出身。

论文作者绝大部分出身于农村和中小城市。其中, 农村出身的作者占总数的82.6%。教育是产生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主要方式, 从无知识阶层进入知识阶层, 或者从底层社会进入高层社会的有效途径就是教育, “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机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大部分出自于农村, 其原因一是摆脱艰苦的生活条件, 进入知识阶层是他们不懈努力的原动力;二是我国的教育制度也为他们进入知识阶层提供了条件。

这里的家庭出身是指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社会阶层的家庭出身。在全国的硕士中, 出身于农民、工人、自由职业家庭占到53.2%, 其中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占到29.0%;在全国博士中, 出身农民、工人和自由家庭的占到42.7%, 其中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占到27.6%。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讲, 从农民阶层流动到知识阶层, 是社会阶层流动的显著变化趋势。由农民阶层跨入到知识阶层的比例为各阶层的首位。

究其原因, 本文认为, 教育制度是广大农民子女刻苦学习攀登上一社会阶层的原动力。我国高考制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实施, 为广大中下阶层民众子女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这一点, 在我们对陕西地区28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访谈、调研中得到了印证;94%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出生于农村。

2. 老大现象。

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 有50%是家庭子女中的长子 (女) 。作为长子 (女) , 一般具有老大现象:无论诺贝尔奖获得者, 还是两院院士, 或者是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很大部分是兄弟姐妹中的长子 (女) 。

3. 性格内敛。

这里所说的性格内敛主要是相对于浮躁而言的, 从我们调查的获奖论文作者中无不出现这一特征, 这些获奖作者在他们求学过程中性格沉静。绝大部分认为他们在上学过程中性格内向, 在班里是比较听话的一类学生, 他们甘于寂寞, 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很丰富。他们对于学术成就保持一种低调的谦虚, 认为他们只是认真完成了自己所应当和能够做到的, 谈到研究, 就应该甘于寂寞, 不受外界干扰, 有静心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

4. 兴趣爱好。

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活动的精神动力和起点。科学源于好奇, 具有很高创新能力的人总是对感兴趣的事物怀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些获奖的作者中从小学、中学就痴迷于某一科学领域, 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的能力强,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34%的获奖者对自己的研究有很强的兴趣和信心。

5. 个人努力。

实际动手能力是这些获奖作者的一个共同特点, 在有成熟想法的时候, 他们会很快付诸行动, 在试验过程中寻找突破口。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都具有吃苦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耐得住寂寞, 能够持之以恒地做研究。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 个人努力程度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朱克曼教授所指出的, 人们在科学上的地位, 主要由个人成就得来, 而不是由天赋所致。获奖作者中, 66%的人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 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或者工作室度过的。

三、教育经历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这里的阅历是指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研究经历。丰富的个人阅历是一个人成功的宝贵资源。

1. 第一学位。

这里的第一学位是指获得的硕士学位。教育促进个人向上流动的同时, 也使得个人的阅历得到了提升。从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作者来看, 有83.2%以上的第一学位 (即硕士学位) 是在重点大学获得的。应该说, 他们的智商都在中上水平以上。从中国的教育制度来讲, 由于人口资源丰富, 中学生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竞争十分激烈, 初中生升入普通高中属于选择性教育, 大学高考更是竞争十分激烈的选择性教育, 除了具有基本知识之外, 智商在不同层次大学的选择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 在考取博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来说, 良好的大学教育和硕士教育经历, 无疑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名牌大学为他们的年轻教职员提供了优势”。

2. 教育经历。

这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 从小学、中学、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 本科阶段是在重点高校重点学科的占87%, 重点高校的培养为他们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中, 不少人在中学阶段受过良好的教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好或者兴趣,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几位获奖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从中学起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班主任或者其它任课老师对自己都有难忘的影响, 有的中学老师影响着自己一生的发展。

3. 在职攻读。

一个人生的每一段经历, 都会对自己留下一定的影响, 有的甚至会留下很深刻的影响。有些很特殊的经历, 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特别是人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获奖者中, 绝大部分属于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这里提出的在职攻读是指在职不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在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占86%。一般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获奖之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为做博士论文起到了铺垫作用。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之后, 特别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项目资助之后, 就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有些继续进行博士论文尚未做完的课题, 有的走上了探索更高层次领域课题的征途。这方面,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中属于大多数, 占有比较高的比例。

4. 承担科研课题。

获奖论文作者中, 承担过科研课题的占85%。这些获奖作者, 在攻读博士学位前后, 大部分已经独立或者合作承担了一些科研课题, 这些科研课题大部分是国家或者省级重点科研课题, 为完成论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5. 国外留学或进修。

这是指在国外的留学、工作经历。有国外的留学或者工作经历, 能够了解本专业国际前沿的进展状况。经统计, 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中, 67%以上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四、性别因素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性别是作为个人内在素质的补充, 由于生理上的区别, 个人在素质的形成上也存在差异。

从上表可以看出, 我们所研究的获奖优秀论文中存在很大的性别偏差, 获奖的论文作者以男性居绝对多数。494篇获奖优秀论文中仅有58位女性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 其所占比例1.2%。在每个学科中的女性所占比例也是不同的。其中医学类获奖论文36篇, 女性获奖14人, 所占比例为29.8%。人文社会科学类获奖论文79篇, 其中女性14人, 所占比例为17.7%。接下来分别是理学9.5%、工学8%、农学4.5%。

虽然女性在获奖的博士论文作者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但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上看, 女性的比例在上升。1999年女性在获奖论文中占4%, 2000年11%、2001年为12%, 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15.5%和16.5%。

尽管从制度层面上讲, 男女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 但是, 可以看出,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群体中, 存在较大的性别偏差。

五、年龄因素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们先从这样一个假设入手: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博士生中, 年龄大一些的、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博士生, 比起年轻的同学会有更多的发现机会, 创新能力也会更高一些。因为, 他们熟知专业领域, 而新手不熟悉。也就是说, 年龄应该和创新能力是成正比例的。然而结果会是这样吗?

在369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中, 不同学科的获奖者年龄分布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年龄与成果之间具有相关性。统计表明:25-35岁获奖人数约占总数的75%;36-45岁占22%;46岁以上占3%。但各学科之间也有差别。如25-35岁之间的获奖者在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的获奖比例为:医学83.3%, 管理学66.7%, 军事学40%, 而36-46岁之间的比例顺序正好相反:军事学40%, 管理学16.6%, 医学2.6%。

25-35岁之间人文、理学、工学、农学的获奖比例为:理学84.4%, 工学79%, 农学72.2%, 人文50.8%, 而36-45岁之间的比例顺序为:人文47.3%, 农学27.8%, 工学18.7%, 理学15.5%。

结果表明:25-45岁之间是创造性年龄, 而25-35岁是创造的最佳年龄。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各学科或专业的年龄结构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在同一个学科之中, 存在着有年龄特点的研究兴趣、中心和理论趋向。这样看来, 与其说是有经验年长者的创新能力强, 不如说是新近培养的年轻的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更强一些。

六、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博士生培养水平高低是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博士生的选拔和培养应当注重博士生的个人素质。缺乏良好的基本素质, 便很难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当我们再面对“我们怎样才能在我们的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现创造性的苗子?”以及“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这些问题时,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这些素质特点能为我国的博士生选择和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俊琳.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1)

[2].哈里特·朱克曼.周叶谦, 冯世则译.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 1979

[3].候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个人简历学位 第4篇

学位证书是学位获得者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证明。自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学位授予单位颁发给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证书,均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格式和统一印制(1985年至1992年期间,实行过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合一制发,证书由高等学校自行设计印制)。学位证书统一格式和印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我国学位制度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对应的,起到了规范学位证书使用、防止滥授学位和伪造学位证书等作用。随着学位工作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统一制发学位证书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学位授予单位也提出了改革要求。

调整学位证书制发方式,由学位授予单位设计、印制学位证书,既符合我国学位工作实际,又体现了国际通行做法,便于人才交流。学位证书制发方式调整后,学位授予单位在学位证书的信息表达上具有较大空间,可根据培养或学位授予实际,做出本单位的规定。为加强学位授予工作和学位证书制发监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管理办法》中对学位授予信息收集、审核、报送等相关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做出了规定。

北京小学初中更换“新课表” 每节课不再为45分钟

《北京晨报》消息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于7月31日起实施。该计划从课时、课程、作业、考试、教材等五大方面做出改变,包括打破45分钟一课时规定、九年级增加历史生物、低年级不留课外作业等。

多年来,中小学规定课时长为45分钟。而在新的《课程计划》中,不再对课时长度进行硬性规定。北京市教委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安排课时。据了解,北京市教委规定学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每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把原有的上课时间拉长或者缩短,符合学生注意力大约集中在20至30分钟的特点,有些课没有必要一定要上45分钟。同时,还要兼顾学科教学的特点,比如语文课,或者探究、研究性的课程,比较适合安排长课时,而和校外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可以短一些。程方平建议,实施长短课,关键在老师。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得灵活,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上最好安排一些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者注意到,新《课程计划》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在九年级增加历史、生物两门学科。北京市教委表示,这样调整主要从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上考虑,解决小升初、初升高的学科衔接问题。

《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需要在课内完成,要求教师在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一周布置一次”。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教育部:考级证书不直接作为艺术素质测评依据

《光明日报》消息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三个通知,决定建立中小学艺术教育测评制度,要求如实记录每一名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明确规定,考级证书不直接作为测评依据。

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该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构成。基础指标是中小学生在校内参加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业指标是中小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发展指标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分数形式呈现,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双学位简历 第5篇

团员 宣传委员 1992.9.10 XXXXXXXXX@ XXXXXXX

汉族 XXXXXX古塔区 教育背景

20XX.9-20XX.6 XXXXXXX

20XX.9-20XX.6 XXXXXXX

社会实践

辽宁省市场调查大赛中进行实地街头拦截调查

辽宁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进行企业观察学习

实习经历

20XX.8-20XX.9世联调研有限公司 电话调查员 20XX.7-20XX.8千盛广场 促销员 20XX.1-20XX.2迪信通手机大卖场 促销员 20XX.1-20XX.3大连市统计局信息中心 督导助理

获奖情况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

校三好学生

技能专长

计算机:熟练运用windows office办公软件,图片和视频编辑软件

专业: 熟练运用spss统计软件,EViews软件,统计分析,统计预

测等专业知识

驾 照: 20XX.4顺利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C级驾驶执照

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爱好特长

双学位电子简历 第6篇

为大家推荐下双学位的同学的简历模板:

姓名: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65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5岁

 

求职 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 类型:

高级求职

应聘职位:

工业/工厂类:产品工程师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行政专员/助理

工作年限:

2

职称:

工程师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5000以上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10---中大科技研究工程院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科技大学

最高学历:

硕士

毕业日期:

2004-07-01

所学专业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所学专业二:

商务 英语

受教育培训经历:

北京科技大学.9--2004.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

武汉大学.9--2002.7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八级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英文简历:学位的写法 第7篇

在英文简历中,要怎样表达学位呢?请看

英语专业文学学士

Bachelor of Arts in English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in Telecommunication

物理研究生

Master of Science in Physics

心理学博士

Ph.D. in Psychology

大专学历的写法

个人简历学位 第8篇

一、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

双学士学位, 英文为“Double Major Program”, 意为双主修教学计划, 在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以及各高等院校中普遍以“双学位”作为统一名称。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尚没有确切的文件予以规范, 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认识是:双学士学位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 学习本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 跨学科门类攻读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 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1]。

第二学士学位, 英文为“The Second Major”, 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 按照招生计划, 经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 学制两年, 学习合格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2]。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教育部有明确的文件规定, 该文件是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于1987年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二、发展历程

(一) 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双学位模式是伴随着学分制在我国的普遍推行而出现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 在教育部所倡导的“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学分制”这一政策激励下, 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 探索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模式[3]。1983年前后, 学分制的试行从少数重点大学、综合院校推广到普通大学、单科院校。学分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普遍推行为双学位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武汉大学率先开始了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 经教育部 (原国家教委) 批准于1983年正式出台了辅修与双学位的相关制度[4]。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自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 双学位模式开始在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及少数普通院校试行。

经过部分高校的试点与探索, 20世纪90年代双学位模式在全国高校开始普遍推广。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方面”,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在深入推进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 教育部号召有条件的高校通过校际联合办学、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推动区域高校发展和办学效益提高。由此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了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 建立起校际联合办学机制, 鼓励在校大学生跨校辅修另一专业并攻读双学位。例如, 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于2000年开设跨校第二专业, 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 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5];始于2001年的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 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联合办学的目标[6]。

(二) 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于1984年开始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少数高等院校开始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86年开始, 通过入学考试, 择优录取, 招收来自航空航天系统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工业管理工程和工业外贸两个专业学习;经过两年的培养, 为国家输送出一批批航天航空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外向型人才[7]。1987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使得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培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开始推行第二学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

1998年, 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同时, 为规范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名称, 以利于实施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 高教司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了整理。至此, 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达到81所[8]。但是, 由于教育部在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申报、招生规模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 加之辅修与双学位制在各高校的普遍施行, 近年来, 部分高校减少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专业与人数, 某些大学甚至停止了对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招生。如清华大学的软件学院、微电子所、中文系自2004起不再面向社会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大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市场营销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目前已停止招生。

三、培养模式比较

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可以看出, 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着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结合《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以及高校开展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情况, 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 培养目标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都明确地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学科背景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但是, 在具体的办学定位上却有区别, 双学士学位属于大学本科教育层次,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办法》第一条的规定, 第二学士学位“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 与培养研究生一样, 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 其主要目标是“有计划地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可见, 双学士学位教育偏重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更加偏重于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培养对象

目前, 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将更大的自主办学权利下放给高等院校, 形成了各地区各高校各具特色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因此, 各高等院校对双学位的招生对象具有不同的规定与限制,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申请双学位的资格与条件为:本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好;学有余力, 主修课程成绩优良, 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9]。而大连理工大学却要求申请攻读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是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满足各专业的具体报名条件[10]。从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双学士学位招生情况来看,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培养对象为在校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 学习成绩良好, 主修专业的学分绩点要达到某一标准以上[11]。

根据《办法》第五条的规定, 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对象, “主要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 “也可以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 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见, 是否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是满足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对象的首要条件, 这与双学位的要求显著不同。同时, 由于第二学士学位偏重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部分高校在招生上形成了与企业合作, 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

(三) 招生计划

由于各高等院校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很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招生计划一般都由开展双学位教育的各院系自行制订, 而各院系一般又根据该专业前一年的招生情况来确定。常常出现热门专业招生计划年年递增, 而冷门专业招生计划逐年缩减, 甚至取消招生的现象。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根据《办法》第三条, “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 不大面积铺开, 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 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 师资力量较强, 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 “年度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 并严格按计划招生”。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规模与计划有着较大的干预与控制, 第二学士学位每年的招生计划比较稳定, 招生人数少。

(四) 专业设置

对于双学位专业的设置, 国家教育部给予各高等院校较大的自主权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目的是让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所处区域优势, 设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专业。从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工作实际来看, 大多数学校都将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强势专业作为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业。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设置, 《办法》中规定“均须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告, 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报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从2001年至今, 教育部每年都会对高校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审核并予以批复。相比较而言, 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数量较少, 需要综合考虑学校专业优势以及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审批严格且过程复杂。

(五) 经费来源

目前, 国家没有给予高校开展的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 而给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12]。双学位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相关费用 (按照各个学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学成本, 每个学分缴纳100300元不等) 。《办法》第九条规定, “经国家教委批准, 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内的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其所需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 按照研究生班的经费标准及其他待遇, 分别在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业费中开支”。但是, 随着高校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 大多数高校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学费按照本科生学费标准收取。

(六) 授位条件

目前, 对双学士学位授位的一般观点是:要求该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应该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否则不能取得双学位文凭[13]。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学位”中“双”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规定, 致使各高校在双学位的授位工作中意见不一, 双学位的含金量因学校而不同。

教育部颁布的“办法”中第二条规定第二学士学位与原主修专业原则上要求跨学科门类, 但“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 经国家教委批准, 在同一学科门类中, 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 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 成绩合格, 准予毕业的, 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四、人才培养的优势比较

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逐渐改变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僵硬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大激发了各地区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种种尝试。两种培养模式的推行共同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持续增长的需求, 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效益。但是, 由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上述诸多差别, 在人才培养中又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

首先, 双学士学位模式更有利于区域高校的资源共享;而第二学士学位模式更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合作, 联合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次,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业数量少、专业设置要求严格, 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时, 可供选择的专业有限, 不能满足学生兴趣与发展的需要, 造成某些专业出现招不满学生的情况。相反, 双学士学位教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对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更广泛的贡献, 更加体现了高校承担的社会服务的职能。

第三, 双学士学位模式一般要求学生同时学习两个不同的专业, 时间紧, 压力大,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第二学士学位模式正好能弥补双学位模式的这一缺点, 学生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与精力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养, 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能够保持一定的优势。

五、结语

通过对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分析, 结合这两种培养模式各自的发展情况,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 对各高校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进行必要的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双学士学位的含金量。

第二, 针对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逐渐萎缩的现状, 国家应该修订《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放宽高校进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相关要求。

第三, 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与资源优势, 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双学士学位模式与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各自的优势。

摘要: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存在诸多差别。文章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出发, 简要叙述了二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以及人才培养中各自所具有的优势, 提出几点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

简历指导:如果我没有学位 第9篇

因为别人有学位证书而你没有,与你一道的求职者们找到了好工作,把你留在了泥泞中?遵循以下的诀窍将你的简历做到最好,然后和其他有着更具吸引力的教育背景的求职者竞争。

突出你最过硬的证书

想想雇主为什么要从那么多的申请者中选择你来担任这个职位。你能提供什么他们所不能提供的呢?或许你的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和这份工作更相关。如果你的经验比教育背景更过硬,在简历中把工作经历放到教育背景的前面,并且写下你的职业成就,工作成绩的纪录和行业知识。

在简历中包括你整个职业生涯的所有成就的详细列表。证明你有着杰出的工作成绩,将是未来雇主公司的一根“顶梁柱”。在招聘经理读到教育部分的时候,他们会由于对你的工作成绩有深刻印象而认为你教育背景的缺陷可以被忽略。

尽管有可能由于你没有职位所要求的.教育背景,一些雇主会对你不感兴趣,但你会发现仍然有一些雇主欢迎你的经验,技能和专业知识。

突出其他的教育和培训

可能你缺少一个正式的学位,但一直在职业生涯中坚持接受培训。你可以在简历中教育背景部分描述一下专业发展部分,突出你所接受的继续教育。想想与工作有关的培训,证书,会议,在职培训,研究会,网上培训甚至是自学。对一些专家来说这一部分将是很具吸引力的。展示你最近的培训能比以前所获得的学位更有价值。

展示正在接受的教育

包括部分完成的和正在接受的教育

例如:

•如果你当前正在参加一个项目:

XX州XX市ABC学院

参加文学学士项目,〈〉专业,将于05年5月获得学位

个人简历学位 第10篇

姓名:黄水水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以上,我懂得了历练才能使人成长的道理。

个人简历学位范文

个人简历学位范文(精选10篇)个人简历学位 第1篇Search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work...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