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氯倍他索范文
丙酸氯倍他索范文(精选9篇)
丙酸氯倍他索 第1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日本岛津LC-2010C高效液相色谱仪,UV/VIS Detctor检测器,LC solution工作站。
1.2 试药
丙酸氯倍他索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00302-2000602),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批号为20060516、20060528、20060719)。甲醇为色谱纯,水为纯化水,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SHIMADZU VP-ODS 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0.05 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85%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2.5)-乙腈-甲醇(42.5∶47.5∶1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室温,进样体积为20μl。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阴性对照溶液在丙酸氯倍他索出峰位置无干扰,见图1。
2.2 溶液的制备[4,5]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丙酸氯倍他索对照品1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适量,振摇使溶解,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上述溶液5.0 ml于5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本品4 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70 ml,于80℃水浴,加热振摇使溶解,冷却至室温,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冰浴放置2 h,放至室温,经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
2.2.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取不含丙酸氯倍他索的空白制剂样品,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即得。
2.3 线性关系考察
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5、10、20、30、4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量(μ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丙酸氯倍他索在5~40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 264X-2 405.3(r=0.999 9)。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0μl,连续进样5次,结果丙酸氯倍他索平均峰面积为535 850,RSD为0.60%,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2.5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批号为20060516)20μl,分别在0、2、4、6、8 h进样,测得丙酸氯倍他索的平均峰面积为541 673,RSD为0.6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8 h内稳定。
2.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批号为20060516)样品,精密称取5份,按上述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测得丙酸氯倍他索的平均含量为98.8%,RSD为0.70%。
2.7 回收率试验
按处方比例分别称取基质约17.99 g,尿素2.00 g,称取9份,分别精密加入丙酸氯倍他索对照品约8、10、12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70 ml,于80℃水浴,加热振摇使溶解,冷却至室温,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冰浴放置2 h,放至室温,滤过,精密量取5 ml,置5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依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2.8 样品含量测定
取3批样品,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含量,结果见表2。
3 讨论
许多文献中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含量测定用的是分光光度法,由于本制剂中丙酸氯倍他索与尿素难以分离,测定结果会使含量偏高,又由于高效液相法空白基质与尿素对测定结果无干扰,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6,7]。
丙酸氯倍他索在冰醋酸或热水中略溶,在乙醚或氯仿中几乎不溶。加氯化钠有利于破乳,故加温热10%NaCl溶液振摇使分散,再用氯仿抽提,使基质达到很好的分离[8]。
摘要:目的:建立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中丙酸氯倍他索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HIMADZU VP-ODS 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85%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2.5)-乙腈-甲醇(42.5∶47.5∶10),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丙酸氯倍他索的线性范围为5~4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05%,RSD为0.72%。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可行,可用于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中丙酸氯倍他索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丙酸氯倍他索尿素乳膏,丙酸氯倍他索,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朱光宇,吴红,王利,等.HPLC测定菘黄感冒颗粒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J].安徽医药,2007,18(2):128-129.
[2]王震,石庆平,丁峰,等.HPLC法测定注射用盐酸吡硫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J].安徽医药,2007,18(2):138-139.
[3]王晓辉,秦盛莹,刘涛,等.RP-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酮康唑乳膏中二组分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查[J].西北药学杂志,2006,21(3):99-100.
[4]汪选斌,熊丽,向继洲.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甲倍霜中甲硝唑和丙酸倍氯米松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2007,27(12):1778-1779.
[5]李旭梅,祝永明,涂厉标.HPLC法测定丙酸氯倍他索搽剂的含量[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6(1):142-143.
[6]孙艳蓉,杨晶晶.RP-HPLC测定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中丙酸氯倍他索及酮康唑含量[J].中国药师,2007,10(12):1253-1254.
[7]林聪明.HPLC法测定复方硝酸咪康唑软膏中硝酸咪康唑和丙酸倍氯米松的含量[J].海峡药学,2007,19(5):49-51.
盐酸倍他司汀片说明书 第2篇
【适应症/功能主治】主要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血管性头痛及脑动脉硬化,并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高血压所致直立性眩晕、耳鸣等亦有效。
【规格型号】4mg*100s
【用法用量】每日2~4次,每次限1~2片,大日量不得超过48mg。
【不良反应】用盐酸倍他司汀片偶有口干、胃部不适、心悸、皮肤瘙痒等,个别病例偶有恶心、头晕、头胀、出汗等,一般不影响继续服药。
【禁忌】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褐色细胞瘤及孕妇慎用;老年人使用注意调节剂量;勿与组织胺类药物配用;儿童忌用。
【注意事项】1、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褐色细胞瘤及孕妇慎用。2、老年人使用注意调节剂量。3、勿与组织胺类药物配用。4、儿童忌用。5、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褐色细胞瘤及孕妇慎用。6、老年人使用注意调节剂量。7、勿与组织胺类药物配用。8、儿童忌用。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盐酸倍他司汀片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增加耳蜗和前底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及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浆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能延长大白鼠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盐酸倍他司汀片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增加耳蜗和前底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及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浆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能延长大白鼠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药代动力学】尚不明确。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包装】4mg*100s/瓶。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866
【生产企业】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
丙酸氯倍他索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局限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患者。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共入选80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为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8~49岁(平均26.4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11.7个月);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8~50岁(平均23.7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13.1个月)。
(2)入选和剔除标准:满足1周内未使用过其他外用药或全身应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18岁以上的慢性湿疹患者。对所用药物及其成分过敏者;有心、肝、肾和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局部伴有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者的慢性湿疹患者除外。未能按时复诊,自动终止治疗者不列入观察。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晨起外搽丙酸氯倍他索乳膏1次,睡前外搽丹皮酚软膏1次,2周后仅单搽丹皮酚软膏,每日2次,再用2周,疗程4周。对照组:外搽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早晚各1次,共4周。
1.2.2 疗效观察及评分方法
治疗第1、2、3、4周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瘙痒程度、红斑、丘疹、鳞屑、皮损肥厚程度和面积,按0~3进行4级评分: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所有分值相加为疾病病情积分。
1.2.3 疗效评定标准
注:2组比较,χ2=0.59,P=0.88
以各观察指标的积分值评定,分别判定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95%,显效为60%~94%,进步为20%~59%,无效为≤20%。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疗效平均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2组疗效比较和治疗效果见表1和表2,2组有效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05)。
2.2 不良反应
试验组在第2周后2例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痛痒,3例患者出现皮损加重,经短暂停药后继续治疗,疗效指数均达到显效或痊愈,对照组治疗4周后4例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扩张,3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未作特殊处理,均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
3 讨论
湿疹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有时顽固难愈。从发病机理上看,主要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2]。传统外用治疗药品主要为糠皮质激素制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多毛等不良反应。丹皮酚又名牡丹酚,具有镇痛、消炎、解热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特别是对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丙酸氯倍他索能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T细胞的增殖,适用于湿疹。本研究表明,丹皮酚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湿疹有效,且可缩短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程,降低因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丹皮酚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部分湿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患者接受治疗,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46例,对照组34例,共治疗4周。结果 经过4周治疗,试验组有效率为60.86%,5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效率为64.07%,7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丹皮酚软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疗效确切,且可缩短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程,降低因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湿疹,丹皮酚软膏,丙酸氯倍他索
参考文献
丙酸氯倍他索 第4篇
食品中丙酸钙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目前气相色谱法检测丙酸最为常见,由于气相色谱法前处理较繁琐,实验成本较高,而GB/T23382-200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面包中的丙酸钙》前处理简便,以超纯水作为溶剂,无毒,低成本,但该方法得出的效果不佳,回收率78%~83%,本研究着重对色谱检测条件进行优化改良,提高了检测的分离度及回收率,能满足实验室中大批量样品检测。
由于丙酸钙微溶于有机试剂,易溶于水,所以选用超纯水作提取溶剂。使用超声提取能使分子运动加剧,提取效果更彻底。水作提取剂时加入磷酸溶液,可使丙酸钙酸化成丙酸而被检测。
材料及方法
设备与试剂。设备:DIONEX P680戴安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紫外监测器);超声波水浴SY-1030F;超纯水器M-illi-Q System;电子天平;离心机CT14RD;搅拌器飞利浦HR1608;具塞50ml比色管;Ph试纸;0.45μm微孔滤膜。
试剂:甲醇(色谱纯);磷酸磷酸氢二铵(分析纯)配备1.5g/磷酸氢二铵溶液,用1mol/L磷酸溶液调ph2.7-3.5(现配现用),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丙酸钙标准品(99.0%)1.1.3标准储备液(10mg/ml)
样品选用方法
样品处理。直接浸提法:把方包捣碎搅拌均匀,准确称取5g(准确至0.01 g)至50ml具塞比色管加入20ml水,加入1mol/L磷酸溶液0.5ml,混匀,经超声浸提30min后,用1mol/L磷酸溶液调ph至3左右,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全部转移至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以转速4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
色谱条件。流动相的确定:加标:往称好的试样]组(A1,A2,A3),2组(A4,A5,A6)中分别准确加入丙酸标准溶液(10mg/ml)1.00ml,即加标量为0.5mg/ml,样品空白A7,A8,按上述方法一并处理待测。
1组相色谱条件:C18柱(安捷伦AICHROMBondC18 150mm*4.6mm/5μm);流動相1.5g/L磷酸氢二铵溶液:甲醇(90:10)等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214nm;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
2组相色谱条件:C18柱;流动相1.5g/L磷酸氢二铵100%平衡1min,1-4.1min甲醇上升至10%,磷酸氢二铵降至90%,4.1-5min甲醇10%,磷酸氢二铵90%等度,5-7min磷酸氢二铵上升至1 00%,平衡4min;紫外检测波长214nm;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
结果与分析
本结果表明梯度洗脱的组2丙酸回收率明显高于等度的组1,峰形坚锐,对称性好,出峰时间在9.107。
样品浸提时加入磷酸溶液使样品中丙酸钙转化成丙酸便于提取;前期实验表明流速为1.0ml/min校准曲线相关性,分离效果最为理想,故本实验选用该流速作进一步研究;相对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前处理更为简便,无毒,节约实验成本,且经实验优化色谱条件后回收率高而稳定,在工作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丙酸、丙酸钙对饲料霉变效果的比较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AFB1检测试剂盒购于北京百林康生物技术公司。饲料购于湖南广安饲料公司。丙酸购自山东奥瑞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
分析天平, 恒温恒湿培养箱, 酶标仪。
1.3 方法
1.3.1 饲料防霉剂的添加
将新鲜的猪全价料30kg均分为三组, A组不添加防霉剂, B组添加50%丙酸钙10克, C组添加50%丙酸10克。
1.3.2 饲料的保存
将三组饲料置于温度为30℃, 相对湿度为70%, 每10d采集饲料样品, 每次每组20g, 用ELISA测定其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1.3.3 样品处理
将样品粉碎, 倒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甲醇:水 (80:20) 溶液80.0mL、石油醚15.0mL加盖。150r/min振荡30min后过滤。待滤液分层后, 移取下层甲醇水溶液16.0mL (相当4.0g样品) , 于65℃水浴通风挥干。用2.0mL的20%MEOH-PBS洗下结晶, 洗液密封保存, 备用。
1.3.4 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黄曲霉毒素B1测定的操作见试剂盒说明书, 用酶标仪测定OD490nm, 每样品测定两次。对照标准曲线, 计算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组饲料中ELISA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
对不同处理、不同时间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 饲料中黄曲霉污染程度逐渐加重, 其毒素产量也越来越高, 尤以不加防霉剂组为甚;当存放时间达60d时, 不添加防霉剂组的黄曲霉毒素达73.50μg/kg, 高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 不宜再作饲料用, 详见表1。根据测定绘制三组饲料黄曲霉毒素增长曲线 (图1) 。
在观察期内, 添加丙酸钙和丙酸两组饲料的黄曲霉含量均低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 说明两防霉剂效果良好, 其中丙酸钙防霉效果略低于丙酸组。
3 讨论
由于黄曲霉分布的广泛性及其毒素的危害性,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 并规定了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极限, 中国国家饲料卫生标准规定,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最高含量分别为:仔猪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不超过10μg/kg, 生长肥育猪、种猪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不超过20μg/kg。
为了障人畜的健康, 人们一方面提高AFBl的检测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防霉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们已经建立了多达30种的检测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是TLC、HPLC和和ELISA三类。ELISA法测定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成本低、污染少, 一次可测定大批量, 能限量和定量测定等优点, 故本研究予以采用。饲料防霉剂主要有丙酸类, 混合酸类, DMF类, SDA类和富马酸类等, 其中丙酸安全性极高, 是世界通用的防霉剂。而丙钙气味温和, 稳定性好, 生产成本低, 在饲料工业中广泛应用。因此本试验选取丙酸和丙酸钙作为研究对象。
本试验设置的饲料存放条件和周期基于黄曲霉特征和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中, 除预混料保质期略长外, 饲料的保质期一般为45天至60天。文献报道, 黄曲霉的最适生长条件为25℃到36℃, 湿度70%到80%, 故本试验将饲料存放在30℃, 湿度70%的培养箱。本试验结果表明, 即使在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 丙酸和丙酸钙均能有效的起到防霉效果。由此可见, 在自然条件下保存60天, 饲料是比较安全的。
尽管丙酸比丙酸钙效果要好, 但由于丙酸的价格相对要贵, 所以目前国内多以丙酸钙为饲料防霉剂。不过, 丙酸的安全性能比丙酸钙更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
摘要:为比较丙酸与丙酸钙对饲料的防霉效果, 将中猪全价料分为A、B、C三组, 每组10kg, A组不添加防霉剂, B组加含50%丙酸钙10g, C组加50%丙酸10g, 存放于30℃, 70% (相对湿度) 条件下。分别于第1d, 10d, 20d, 30d, 40d, 50d, 60d取样, ELISA法测定各样品的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结果:第60d, A组饲料黄曲霉毒素为73.5μg/kg, 超过了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的20μg/kg;B组和C组饲料的黄曲霉毒素分别为8.85μg/kg、7.30μg/kg, 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试验表明丙酸钙和丙酸均有明显的防霉效果, 其中丙酸防霉效果更优。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饲料,ELISA,丙酸,丙酸钙
参考文献
[1]刘作新, 高军侠.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1 (2) :23~26.
[2]冯建蕾.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 2005, 32 (12) :5~7.
[3]蔡其洪.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应用及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 2006, 22 (2) :233~235.
[4]陈玲.ELISA在检测饲料黄曲霉毒素总量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 2006, 27 (21) :38~39.
[5]贾爱元.国内外饲料防霉剂类型及防霉效果[J].江西饲料, 1999, (2) :24~25.
[6]赵飞.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 (5) :123~126.
[7]付炜瑾.丙酸钙的防霉性及检测方法探讨[J].江西饲料, 1999, (1) :8~9.
[8]刘艳丽.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 (6) :15~17.
[9]彭坚.小麦黄曲霉生长预测模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5, 26 (2) :51~54.
氯倍霜毒理学研究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氯倍霜及空白基质 (南通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制剂室提供) ;2, 4-二硝基氯苯 (中国医药公司北京分公司提供, 将其配成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 ;白色豚鼠, 体质量300~400g, 雌雄各半[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SCKX (苏) 2002-005];实验室温度: (25±1) ℃, 相对湿度:70%。
1.2 急性毒性试验[3]
1.2.1 豚鼠皮肤准备:
给药前24h用电推剪将豚鼠背部脊柱两侧毛剃去, 去毛面积约40cm2, 去毛后24h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伤, 如受伤的皮肤不宜用于完整皮肤的毒性试验;破损皮肤的制作系采用注射针头将去毛消毒皮肤划破, 以有渗血为度。实验动物称质量。
1.2.2 分组与剂量设置[4]:
实验动物共分5组, 每组10只, 其中1组为对照组 (空白基质组) , 4组为实验组即完整皮肤2个剂量组、破损皮肤2个剂量组。与人用量等效时, 豚鼠用量为:1.73×104cm2×0.25g/5cm2×0.031÷532cm2=0.05g/cm2, 其中1.73×104cm2为人的体表面积, 0.25g/5cm2为人使用的推荐剂量, 0.031为豚鼠与人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换算系数, 532cm2为豚鼠体表面积。低剂量组动物给予0.05g/cm2 (总量2g) 涂布, 高剂量组动物给予0.2g/cm2 (总量8g) 涂布, 对照组给予0.2g/cm2空白基质。
1.2.3 方法与观察:
实验时, 将受试物均匀涂于动物背部脱毛区或脱毛破损皮肤区, 用消毒纱布和胶布将涂药区覆盖固定。给受试物24h后, 用温水除去残留的受试物, 去除受试物后1、24、48、72h至第7天, 记录实验动物的体质量, 观察动物饮食、皮肤、毛发、眼睛的变化、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是否有中毒表现, 若遇动物死亡, 应及时尸检和肉眼观察, 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1.3 皮肤过敏试验
1.3.1 分组:
将豚鼠按体质量、性别随机分成3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 第1组给氯倍霜, 第2组给空白基质, 第3组为阳性对照组 (给1%2, 4-二硝基氯苯) , 于给受试物前24h将豚鼠背部两侧毛去掉, 去毛面积每侧约3cm×3cm。
1.3.2 致敏接触:
取氯倍霜0.1g涂于动物左侧脱毛区, 用1层油纸及2层纱布覆盖, 以胶布固定, 持续6h, 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样方法各重复1次, 共计3次, 空白基质与阳性对照组方法同上。
1.3.3 激发接触:
于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d, 将氯倍霜0.1g、赋形剂0.1g和0.1%2, 4-二硝基氯苯0.1ml分别涂于相应动物的右侧脱毛区, 6h后去掉受试物, 即刻观察, 然后于24、48、72h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 参考文献的皮肤过敏反应程度的评分标准给予评分, 同时注意观察动物是否有哮喘、站立不稳等全身性过敏反应;按公式计算致敏反应发生率:致敏反应发生率=有过敏反应动物数 (不论轻重) /动物总数×100%, 按致敏发生率推断致敏性。
1.4 皮肤刺激性试验
1.4.1 一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豚鼠皮肤准备方法同“1.2.1”。实验分为完整皮肤组与破损皮肤组, 每组8只豚鼠, 采用同体自身左右对比, 左侧去毛区涂氯倍霜1g, 右侧去毛区涂基质作为对照, 用纱布和胶布固定, 给受试物24h后, 用温水去除残留受试物, 去除受试物1、24、48、72h肉眼观察, 记录涂药处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 按评分标准记分及强度标准判断刺激强度。
1.4.2 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试验方法与观察仍按1次给药试验进行, 但每天给药1次, 连续1周, 去除受试物1、24、48、72h后肉眼观察, 记录各组受试物和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 按评分标准记分及强度标准判断刺激强度。
1.5 评分标准
1.5.1 刺激性症状评分标准[3]:
红斑勉强可见为1分、中度红斑为2分、严重红斑为3分、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为4分, 水肿勉强可见为1分、皮肤隆起为2分、轮廓清楚水肿隆起约1mm2为3分、水肿隆起>1mm2并范围扩大为4分。
1.5.2 刺激性强度评判标准[3]:
分值<0.5为无刺激性, 分值<2.99为轻度刺激性, 分值<6.0为中度刺激性, 分值≥6.0为强刺激性。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性毒性试验
去除受试物1h开始观察, 直至第7天, 实验动物活动自如, 觅食正常, 涂药处皮肤毛发光泽正常, 眼与黏膜无变化, 呼吸无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豚鼠无全身中毒反应, 无1只动物死亡, 表明氯倍霜小剂量 (2g/40cm2) 和大剂量 (8g/40cm2) 外用时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
2.2 皮肤过敏试验结果
阳性致敏物2, 4-二硝基氯苯组动物在激发给药6h后, 有轻度与中度红斑出现, 但无水肿形成, 其致敏反应发生率为60%, 而氯倍霜与基质对照组动物在激发用药后, 均无红斑与水肿形成, 致敏率为0, 提示氯倍霜不产生过敏反应, 见表1。
2.3 一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氯倍霜与基质一次给药对完好皮肤与损伤皮肤的平均反应分值无明显差异 (P>0.05) , 其中对正常皮肤组动物, 氯倍霜与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 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组动物, 氯倍霜与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在用药后1h和24h均>0.5分, 但<2.99分, 表明两者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给药后48h, 这种刺激性消失, 见表2。
2.4 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试验
氯倍霜与基质多次给药后对完好皮肤与损伤皮肤的平均反应分值无明显差异 (P>0.05) , 其中对正常皮肤组动物, 氯倍霜与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 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组动物, 氯倍霜与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在用药后1h、24h和48h均>0.5分, 但<2.99分, 表明两者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给药后72h, 这种刺激性消失, 见表3。
3讨论
倍他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止痒作用, 外用适用于非感染性、炎性及瘙痒性皮肤病, 可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减轻组织的炎性反应[5]。薄荷脑具有局部的止痛、止痒和收敛、温和的防腐和抑菌的作用[6], 氯霉素为一广谱抗菌药, 与薄荷脑可协同起到防止瘙痒所致皮肤损害而引起感染的作用。以上药物合理配伍制成本霜剂, 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透皮促进剂氮酮和二甲亚砜的加入[7], 使本制剂的抗菌、镇痛、抗炎作用进一步增强。笔者发现, 氯倍霜无急性皮肤毒性反应, 反复致敏后使用也无皮肤与全身过敏反应, 1次或多次用药对完好皮肤无刺激性反应, 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但用药48h或72h后, 这种轻度刺激反应自行消退,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07.
[2]丁晓云, 盛国荣.正交设计优选氯倍霜配方的试验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 2007, 14 (4) :2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 (药学、药理学、毒理学) [S].1994:204.
[4]徐淑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 861-1 862.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与生化药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58.
[6]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 240.
倍他司汀用于眩晕的临床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眩晕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 女性18例;患者年龄25~84岁, 平均年龄 (53.6±1.2) 岁;患眩晕症状时间1~7年, 平均患病时间 (2.8±0.5) 年;治疗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7例;患者年龄23~85岁, 平均年龄 (53.8±1.1) 岁;患眩晕症状时间1~8年, 平均患病时间 (2.6±0.4) 年。两组患者上述3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 对照组用药方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每次20 m L, 每天1次, 计划治疗2周。 (2) 治疗组用药方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 每次20 mg, 每天1次, 计划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药物治疗总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人数、眩晕病情治疗效果、治疗后眩晕症状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痊愈:眩晕症状表现及其他伴随症状经治疗后完全消失,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效:眩晕症状表现明显改善, 其他伴随症状表现均已消失,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状态;无效:眩晕症状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减轻, 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发展,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仍然存在明显障碍[3]。
1.5 数据处理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剂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并进行t检验,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0.05, 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 (6.38±1.41) d后眩晕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共计持续接受药物治疗 (9.82±2.05) d;治疗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 (3.95±1.22) d后眩晕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共计持续接受药物治疗 (6.09±1.68) d。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眩晕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痊愈11例, 有效17例, 无效13例, 眩晕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68.3%;治疗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后痊愈16例, 有效21例, 无效4例, 眩晕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90.2%。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药物不良反应和眩晕复发率
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期间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达到17.1%;治疗组应用倍他司汀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达到2.4%。对照组停止用药后12例患者眩晕病情再次复发, 眩晕复发率为29.3%;治疗组停止用药后3例患者眩晕病情再次复发, 眩晕复发率为7.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和眩晕复发率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上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 该类疾病主要具有急性起病的特点, 该类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呕吐, 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4]。人体的平衡与定向功能通常有赖于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来完成。前庭核是脑干中最大的一个核团组织, 对大脑的血供和氧供条件都非常敏感。所以, 当患者的颅内血管即使仅仅出现比较微小的改变或血压水平有所下降时, 均会对其前庭系统的胜利功能造成相应的影响, 进而导致出现眩晕症状[5]。病情发作时大多数患者会感觉到周围的事物处于旋转状态, 有少数的患者会出现视物摆动或摇晃现象, 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倾倒、沉浮或摇晃的感觉, 常会同时伴随出现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斜、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血压改变等症状表现。倍他司汀是组胺类药物的一种, 可对患者的内耳迷路、前庭微循环系统中的毛细血管产生非常明显的舒张作用, 使内耳的微循环系统得到显著改善, 使内耳淋巴的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对前庭神经元的放电过程起到有效的下调作用, 从而使脑后循环系统及内耳、迷路、前庭微循环系统能够得到充分的舒张, 进而使内耳毛细胞的稳定性显著增加, 使前庭神经的传导能力降低, 对眩晕症状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由于该药物在作用于人体后可以持久的解除迷路动脉痉挛, 对血循环进行改善, 使耳蜗和前庭血流量明显增加, 从根本上使迷路水肿现象及内淋巴压力的增高现象得以消除, 从而对内耳性眩晕症状进行控制, 使症状表现的改善速度提高[6]。
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眩晕病情治疗效果、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倍他司汀对患有眩晕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对应用倍他司汀对患有眩晕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1例。采用丹参注射液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倍他司汀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眩晕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眩晕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倍他司汀对患有眩晕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倍他司汀,眩晕,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华, 余清声.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7 (14) :308-309.
[2]王健俐, 闫卫, 李国臣.后循环缺血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7) :181-182.
[3]杨思游.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发作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0, 17 (12) :1286-1287.
[4]徐济民, 邓慧君, 黄震华, 等.葛根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冠心病[J].新药与临床, 2009, 15 (15) :209-210.
[5]徐云飞.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6 (11) :994-995.
倍他乐克致视力下降1例 第8篇
患者, 女32岁。主因慢性肾炎复查就诊。曾多次在我院门诊治疗, 口服复代文 (缬沙坦氢氯噻嗪) 80 mg, 1次/d, 雷公藤多苷片, 20 mg, 3次/d, 肾肝宁胶囊, 4粒, 3次/d, 复方肾炎片, 2 g, 3次/d。查体:无发热, Bp:160/110 mm Hg (1 mm Hg = 0.133 kPa) , 双肺呼吸音清, 心界不大, 心率70次/分, 心音可, 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 肝脾未触及, 双肾区无叩痛, 下肢无水肿。肾功能:Scr:76 umol/L, BUN4.6 mmol/L。尿常规和红细胞位相:RBC (++) , 蛋白 (+++) , 变形红细胞占70%。尿蛋白定量:2.86 g/d。加用倍他乐克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 1次/d口服。患者第二天出现视物模糊, 自行停用倍他乐克, 第四天仍不见好转即来本院眼科就诊。既往视力正常。经眼科检查, 患者双眼视力为0.4, 诊断:药物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给予5%葡萄糖250 ml, 地塞米松5 mg, 氨曲南1 g, 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7 d, 患者于第8天复查双眼视力恢复至1.2, 再予复代文、雷公藤多甙片、肾肝宁胶囊、复方肾炎片, 再未出现过此现象。
2讨论
倍他乐克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 对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开角型青光眼, 手术后未完全控制的闭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等具有良好疗效[1]。
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 倍他乐克引起的多系统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 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气道阻力增加、新发糖尿病危险、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 通常与剂量有关, 一般发生不良反应时最小剂量为 50 mg/ d, 随着使用剂量增加至> 50 mg/ d 及联合用药、长期使用或突然停药不良反应发生增加[2]。视觉损害属于罕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1/1000, 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引起视力下降的报道。此患者既往视力正常, 服用倍他乐克第二天出现视力下降, 经眼科诊断为药物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且停用倍他乐克后再未出现过此现象, 说明视力下降为口服倍他乐克所致。但该患者用药剂量仅为47. 5 mg/ d, 故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患者应用倍他乐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加用倍他乐克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mg, 1次/d口服。结果 患者第二天出现视物模糊, 自行停用倍他乐克, 第四天仍不见好转即来本院眼科就诊。既往视力正常。经眼科检查, 患者双眼视力为0.4, 诊断:药物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结论 视力下降为口服倍他乐克所致。但该患者用药剂量仅为47.5mg/d, 故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倍他乐克,视力
参考文献
[1]李铮, 爱欣.114例美托洛尔不良反应分析.首都医药, 2010, 07 (下) :60-62.
3-羟基丙酸生产菌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9篇
目前, 3-HP主要通过化学途径合成, 以丙烯酸、3-羟基丙腈或丙烯醇等为原料生产3-HP, 这些工艺依赖一些特殊条件, 如高温高压, 此外丙烯酸价格节节攀升, 在2009年和2010年间, 平均增长了60~63%, 这些因素不利于规模化制备3-HP[3,4], 而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3-HP, 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生物合成3-HP的趋势。近些年来针对3-HP生物法合成主要包括野生菌发酵法[5,6]和构建基因工程菌法[7,8,9]。相关研究人员正通过不同的育种手段, 从不同的方向开展选育生产性能优良的3-HP产生菌, 包括从传统的育种方法到利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手段改良菌种, 本文对此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以期为3-HP的菌种选育提供一定参考。
1 产3-HP的微生物及其育种手段
1.1 产3-HP的微生物
从自然环境中能够产生3-HP的微生物存在于多个属或种中, 见表1。目前部分菌株研究得比较透彻, 它们体内存在着3-HP代谢途径、4-羟基丁酸循环或者一些自养微生物体内的二氧化碳固定等途径, 3-HP作为一个中间产物存在其中, 比如极度嗜热菌 (Acidianus brierleyi) 能够将乙酰辅酶A经羧化作用成为丙二酰辅酶A, 该过程依赖生物素的羧化酶, 3-HP由丙二酸半醛经丙二酰辅酶A的还原而生成[10]。另外微生物通过降解某些物质也可以获得3-HP, 比如Dave H等[11]在研究地丝菌属和木霉属的某些菌株时, 发现当培养基中仅有丙烯酸为碳源时, 发酵过程中能够监测到3-HP的短暂积累。丝衣霉属 (Byssochlamys sp.) 的某些菌株能够通过降解培养基中的丙烯酸 (浓度为7%) , 发酵结束时3-HP最大含量达到4.8%[12]。
从筛选产3-HP微生物样品的来源来看, 产3-HP的微生物主要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 海洋环境中产3-HP菌株尚未见报道。Lee SH等[18]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以丙烯酸为唯一碳源的红串红球菌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LG12, 当培养基中丙烯酸浓度为20g/L时, 该菌株经摇瓶发酵24h后, 3-HP产量达到10.6g/L。李冰等[5]从土壤中筛选4株土生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terrigena) , 产物经HPLC鉴定为3-HP, 发酵液中3-HP浓度约为0.1%~0.16%。范俊英等[15]从土壤和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假丝酵母 (Candida sp.) Y-11, 其3-HP产量为4.78 g/L。Takamizawa K等[12]从空气灰尘中分离得到一株丝衣霉属 (Byssochlamys sp.) , 对其进行发酵产3-HP试验时发现, 3-HP产率达到70%。
在产3-HP野生型菌株初筛过程中, 研究人员通常选择以丙酸或丙烯酸为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12,18], 从报道的产量来看, 3-HP产量较低, 尚达不到工业生产的需要。
1.2 育种技术研究
1.2.1 诱变育种手段
诱变育种通常以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对出发菌株进行适当处理, 导致其发生基因突变。该类方法简便易行, 但是正向突变概率较低, 获得高产菌株难度较大。国内外关于3-HP产生菌的诱变选育主要集中在假丝酵母菌株上。Hasegawa J研究发现产3-羟基异丁酸脱氢酶的皱褶假丝酵母 (Candida rugosa) IFO 0750经突变后可以发酵生产3-HP, 该突变株 (NPA-1) 能利用2%的丙酸, 经过75h培养, 3-HP产量达40.2mg/m L。同时, 研究还发现该突变株以丙基醇、丙醛和丙烯酸为底物, 也可得到3-HP[20]。范炜炜等[6]以皱褶假丝酵母GIM2.5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亚硝基胍诱变后, 突变株F3的3-HP产量达到8.88 mg/m L, 是诱变出发菌株的35.52倍, 以此推断经亚硝基胍诱变后, 致使该突变株的3-羟基丙酸脱氢酶活力下降。范俊英等[15]使用多种诱变剂 (紫外、亚硝基胍和60Coγ) 对假丝酵母Y-11菌株进行复合诱变, 选育的突变性5-13B的3-HP的产量为11.78 g/L, 是Y-11的2.46倍, 菌株经复合诱变后, 多种指标均有很大改善, 比如产物的积累, 对丙酸的耐受能力以及底物的转化率等。
1.2.2 基因工程育种手段
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对3-HP产生菌进行选育, 可以有效解决野生型菌株不能大规模应用的问题。通过对已有产3-HP菌株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 可以在预先理性设计3-HP生物合成途径, 最终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效产3-HP的工程菌。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和脱氮假单胞菌中过表达相关酶基因, 甚至通过其他遗传修饰途径以此提高3-HP产量[4,21,22]。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构建3-HP基因工程菌的主要研究可参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较多的是选择肺炎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和大肠杆菌作为宿主, 构建利用利用甘油的代谢途径, 最大限度地提高3-HP产量。研究发现, 肺炎克雷伯氏菌在特定条件下, 以甘油为底物, 既可被氧化成2-羟基丙酮 (DHA) , 又可以在甘油脱水酶作用下生成3-羟基丙醛 (3-HPA) , 而3-HPA作为一个中间代谢产物, 还可以在醛脱氢酶作用下生成3-HP[23]。
构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重组菌株, 卡吉尔公司提出7个生物合成3-HP途径, 并已申请专利[4]。这些合成途径均在葡萄糖代谢过程中, 以丙酮酸或磷酸烯醇丙酮酸为中间产物, 最终生成3-HP, 比如葡萄糖→丙酮酸→乳酸→3-HP途径、葡萄糖→丙酮酸→丙氨酸→丙烯酸乙酯→3-HP途径以及葡萄糖→丙酮酸→草酰乙酸→丙二酸半醛→3-HP途径等[24]。3-HP的最大理论产量取决于代谢途径中的化学计量及葡萄糖和3-HP能含量比较。另外, 设计丙二酰辅酶A途径也能生物合成3-HP, Rathnasingh C等[7]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编码丙二酰酶A还原酶基因 (mcr) 及其他相关酶基因 (pnt AB、acc ADBC等) , 重组菌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发酵24h时积累了2.16 mmol/L的3-HP。
构建以甘油为底物的重组菌株, 目前有两种形式生物合成3-HP。一种是辅酶A依赖型, 另外一种是辅酶A不依赖型。Luo LH等[25]克隆并鉴定了一个来源于罗伊乳杆菌 (Lactobacillus reuteri) 辅酶A依赖性的丙醛脱氢酶基因 (Pdu P) , 随后的研究证实了在克雷伯氏菌中利用甘油为底物, 依赖辅酶A途径进行3-HP合成中, Pdu P起到重要作用[26]。但是在其他研究中还发现, 当醛脱氢酶基因 (Puu C) 过表达时, 3-HP合成则不依赖辅酶A, 该过程需要甘油脱水酶和醛脱氢酶的两步催化完成[27]。
2 生产应用
尽管已经设计出多条3-HP生物合成途径, 并利用重组菌进行发酵生产, 但其产量离工业生产尚有很大距离。研究人员将基因工程技术与传统诱变技术结合使用, 先构建表达乙醛脱氢酶基因的重组克雷伯杆菌, 再通过紫外诱变结合菌种驯化, 最终获得一株可耐受较高浓度3-HP (≥35 g/L) 的重组肺炎克雷伯杆菌。然而, 单一表达代谢途径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 并不能真正实现3-HP的高产[23]。曹宁等[36]实现了将甘油脱水酶基因 (dha B) 、醛脱氢酶基因 (puu C) 以及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 (GPD1) 在克雷伯氏菌中的串联表达, 3-HP产量达到1.45g/L。Zhou S等[37]选择以脱氮假单胞菌为宿主, 构建了重组的脱氮假单胞菌。该重组菌能够以甘油为底物在有氧条件下合成辅酶B12、过表达甘油脱水酶和醛脱氢酶, 进行3-HP的生产。重组菌经摇瓶发酵60h后, 3-HP浓度达到54.7mmol/L。目前重组菌产3-HP的最高水平是57.3g/L, 这是通过构建甘油激酶基因 (glp K) 和醇脱氢酶基因 (yqh D) 双缺陷型重组大肠杆菌来实现。
3 问题和措施
通过菌株改良、微生物发酵生产3-HP固然可以在温和而又安全的条件下完成。然而, 对于满足工业生产来讲, 通常需要经济适用、高产物浓度 (>100g/L) 、高产率 (>2g/L·h) 以及高的底物转化率 (>50%) 。相比之下 (见表2) , 目前设计的众多生物合成3-HP途径, 尽管多数已经通过重组工程菌试验证实, 但其结果不尽如人意。这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
3.1 毒性及耐受性
对于有机酸大规模生产而言, 利用细菌生产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不能耐受较低酸性环境。一般情况下, 有机酸穿过细菌细胞膜, 进入细胞质中, 这些有机酸会分解或破坏胞质中的某些成分。有机酸的毒性对细胞微环境p H产生重要影响, 导致细胞质酸化或一些酶变性失活, 严重损害细胞活力, 抑制细胞生长。为维持适合菌株生长培养基环境, 通常底物浓度相对较低, 这也导致发酵液产物浓度偏低, 势必增加下游处理成本。所以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解决菌株对3-HP的耐受性, 若不能选育出较强耐受3-HP毒性的菌株, 不可能获得3-HP的高产量[4]。此外, 3-羟基丙醛的毒性也被认为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 以甘油为底物进行3-HP合成时, 应尽量避免3-羟基丙醛的积累。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增加醛脱氢酶的活力或者减少甘油脱水酶的活力来解决上述问题[27]。
3.2 辅酶B12的依赖性
甘油转变成3-羟基丙醛过程中需要甘油脱水酶的催化, 而甘油脱水酶依赖维生素B12才能发挥作用。辅酶B12在反应过程中易失活, 需要外源添加辅酶B12。这是因为在很多微生物体内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B12, 比如克雷伯氏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3-HP的生物合成时。当然, 有些研究人员构建重组的克雷伯氏菌进行3-HP生产, 尽管该菌能够合成B12, 但是需要在厌氧或微氧环境条件下, 而这对于NAD+的再生是极为不利的。为此,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构建新的基因工程菌实现在有氧条件合成辅酶B12[27,37]。
3.3 氧化还原及副产物形成
重组菌利用甘油在发酵后期, 3-HP经氧化或还原途径被部分消耗[34], 如果溶氧减少, 将会形成其他一些副产物, 比如乳酸、乙酸和醇类物质。研究表明NAD+再生, 对于产物3-HP积累至关重要。如何确定和保持最佳溶氧水平将是很重要的挑战, 在最佳溶氧条件下, NAD+可以连续再生, 且不影响辅酶B的合成。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维持固氮酶活性, 同时阻止亚硝酸盐类的积累以保证NAD+连续再生[27]。
4 展望
近10年生物合成3-HP取得了显著成效, 原料选择来源丰富且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的甘油或者葡萄糖, 显示出诱人的商业开发前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关键问题需要突破, 比如菌株对产物的耐受性、以甘油为底物更好地解决对维生素B12依赖性等, 这些工作需要在今后研究过程中更加深入的开展。Chen Y等[38]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丙二酰辅酶A途径, 构建芽殖酵母工程菌可实现3-HP在酵母细胞中的生产, 其优点在于菌株能够耐受较低的p H环境以及较为低廉的产品处理成本。虽然酵母生产3-HP还处于尝试阶段, 相信随着代谢工程及基因工程技术发展, 利用酵母工厂生产3-HP将会成为颇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
自从Strauss G等[39]在橙色绿屈挠菌 (Chlorof lexus aurantiacus) 和一些古细菌中发现了3-HP固碳途径以来 (CO2固定途径) , 关于3-HP形成的具体步骤、自养方式、相关酶的催化机理及分子机制等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开展[40,41], 这些势必会推动微生物合成3-HP研究工作的新发展。此外, 传统的自然选育方法仍然不可小觑, 这很有可能极大丰富3-HP产生菌菌种范围以及为后续3-HP菌株改造产生影响, 我们也在着手于该方面工作开展细致的研究, 以期促进3-HP的绿色生产。
摘要:3-羟基丙酸是一种无手性有机酸, 同时也是工业上重要的平台化合物, 广泛应用于许多化工产品的合成, 如聚3-羟基丙酸、丙烯酸和丙烯酰胺。该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3-羟基丙酸菌株选育工作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对3-羟基丙酸菌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丙酸氯倍他索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