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精选8篇)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105例, 其中男63例, 女42例, 年龄2~77岁, 平均35.4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55例, 坠落伤18例, 挤压伤8例, 尖锐伤14例, 其它10例, 受伤时间10min~3h, 平均时间45min。
1.2 救治方法
快速病情评估, 现场院前救治, 并延续院内复苏期 (止血控制期) 救治。
1.2.1 病情评估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损伤部位、出血量估计, 及时对病情做出评估。
1.2.2 院前救治措施
1.2.2.1常规抢救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养、包扎止血、固定、镇痛, 必要时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
1.2.2.2液体复苏
建立静脉通道,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 予先以静脉输注晶体液平衡盐, 后胶体液羟乙基淀粉, 一般前30min内输入液体500ml左右, 维持血压在60~80mm Hg。晶:胶=2~3:1。
2 结果
105例严重患者经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尽快转到相关科室进一步院内复苏, 死亡率为16.2% (17例) , 其中死亡原因为脑疝11例, ARDS 4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
3 讨论
传统的观念认为, 抢救创伤性休克的原则是以早期液体复苏提升血压, 维持组织灌注, 预防休克及并发症发生, 被称为充分液体复苏或积极液体复苏, 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对传统液体复苏提出了质疑[1], 认为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 即刻、大量的液体复苏会引起血液稀释, 加重酸中毒, 使各组织器官氧供减少, 严重扰乱机体内环境, 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 出血量增加, 致使复苏早期的病死率增高。由于易引起组织水肿及高氯代谢性酸中毒, 加重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凝血功能障碍, 增加并发ARDS、SIRS与MOF的风险, 易导致“死亡三角”的出现 (持续出血、血液稀释、体温下降) 。
限制性液体复苏又称延迟性液体复苏或低血压性液体复苏, 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出血性休克时, 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 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能有效保障重要器官血供的较低水平范围内, 从而减少再出血, 直至彻底止血。通过液体复苏, 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 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以利于改善休克期的组织灌注和氧供。是一种较新的理论,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已非常广泛, 适用于出血未控制的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2], 尤其是胸膜贯通伤、穿透伤患者, 最适用于不伴有其它并发症的年轻患者。复苏时收缩血压维持在80~85mm Hg。
限制性液体复苏常用的液体为晶体和胶体。晶体分等渗液和高渗液, 等渗液中常用生理盐水和平衡液, 但一般认为, 大量使用生理盐水会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及稀释性凝血障碍等, 平衡液较生理盐水能更好地改善失血性休克后的肾血流灌注, 预防高氯血症, 恢复酸碱平衡, 适合于早期液体复苏。有学者指出[3], 高渗盐溶液是有效的血容量扩张剂, 能改善和维持MAP, 增加心排出量, 对于院前急救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既起到液体复苏的作用, 又可以降低颅内压。合并颅脑损伤的严重失血性患者, 有学者[4]推荐使用高渗盐溶液, 其在恢复血容量的同时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从而保护脑功能。但亦有学者提出对于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 需立即外科手术及影像检查。合并肺损伤的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 高渗盐复苏可减轻肺损伤, 改善氧合, 保护肺功能, 改善肺换气, 复苏时注意输入速度与输入量。胶体液分为天然胶体和人工胶体, 天然胶体为血液制品, 人工胶体使用较多的有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等, 一般认为, 胶体液不应过早使用, 容易使细胞内液转移到细胞外, 影响细胞功能, 大量胶体液会使组织液过度丢失, 且有出血倾向。单纯的晶体液或胶体液都不能满足液体复苏的要求, 两者常联合应用, 在实际情况中应根据病情需要, 权衡利弊, 合理搭配晶胶比例, 通常晶:胶=2~3:1。
限制性液体复苏液体输入路径临床上一般采用大口径的静脉导管, 便于快速急救和复苏监测, 院前急救时常采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
由于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使用一直处于研究中, 使用时与临床适用条件、复苏液体选择、液体输注速度、血压控制水平、低压持续时间、复苏监测指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一直在探讨, 目前没有统一的复苏指南, 在院前救治活动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 选择最佳的方案和取得最好的效果, 挽救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105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抢救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 并延续院内复苏, 死亡率低为16.2% (17例) 。结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 适用于临床救治。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
参考文献
[1]郑伟华, 汪新良, 徐华,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9) :533-535.
[2]Robin D Berry.Management of shock in trauma[J].Trauma, 2008, 9 (9) :390-393.
[3]刘完宝, 刘剑, 乔着意, 等.高渗盐水抢救颅脑损伤所致急性颅内高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9) :777-780.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2篇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产科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49-01
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分娩后1天内,出血总量>500ml,而当产妇的出血量持续增加并>1000ml时,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1],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我院产科在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10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在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10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中,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为(26.34±4.13)岁;剖宫产术出血性休克20例,妊娠晚期出血性休克22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11例。实验组53例患者中,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为(27.01±4.37)岁;剖宫产术出血性休克17例,妊娠晚期出血性休克21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1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予以治疗。立即建立输液通道,并且行快速补液处理;针对休克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需马上给予2L等渗平衡盐溶液和O型红细胞,当血红蛋白量≥10g/dl,且MAP在(11.96±0.64)kPa时,停止输入红细胞。
实验组:对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予以治疗。首先,确保患者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快速止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其次,立即向患者输入平衡液和胶体液,促使MAP维持为(5.32-7.98)kPa范围,SBP维持在(5.40-9.31)kPa,CVP数值>0.3kPa,然后逐渐放慢输液速度,并且对复苏液的使用量进行限制,与此同时保持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2:1。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气剩余碱(BE)、血压值;(2)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PT和血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对照组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1.32%,实验组患者死亡1例,死亡率为1.89%,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发病急,且难以控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就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来看,主要有按摩子宫、采用促宫缩药物、采用盆腔血管结扎术等,并且联合大量的静脉输液予以治疗[2]。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良好的满足人体各个重要器官、组织的血氧供应[3],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必须要寻求其他的治疗方法,提升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指的是对液体输注速率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帮助患者维持血压,并且達到彻底止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达到止血目的[4]。在本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复苏液体量的大小、流速进行合理化控制,确保患者的心、肾等重要器官均具有良好的灌注和氧供,具有较高的个性化特点,从而以最快速度恢复患者血容量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PT、BE、血压值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治疗的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1.89%)明显低于对照组(11.32%)(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具有较高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且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琳.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8):89.
[2]陈银华.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6-7.
[3]李丽萍.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之路,2014,13(07):72.
限制性输液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19~70 (42.0±9.5) 岁。其中外伤出血31例, 消化道出血14例, 其他原因出血5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18~71 (41.0±9.2) 岁。其中外伤出血30例, 消化道出血16例, 其他原因出血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输液复苏:
在患者气道通畅的情况下给予止血, 对于严重休克或者出现循环衰竭者, 给予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并实施压迫止血的有效应急措施, 并快速建立2条静脉输液的通道。对感染进行积极的预防, 给予限制性输液复苏, 快速输注平衡体液和胶体液, 当MAP为 (8.64±0.66) k Pa后, 将输液速度减慢, 限制输液量, 控制晶体液:胶体液 (2∶1) 。对于外伤患者, 还应给予保温、镇痛处理[1]。
1.2.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输液复苏:
气道通畅下进行止血, 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进行快速大量补液。严重休克患者, 给予2L平衡盐溶液和红细胞 (同型或者O型) 快速输注。未达到复苏条件的患者, 再给予红细胞输注, 当患者的MAP为 (11.96±0.64) k Pa, 血红蛋白水平超过10g/dl后停止[2]。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进行输液记录、血气分析和凝血指标监测,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血细胞比容、血气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输液量、平均动脉压、血细胞比容、血气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病死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限制性输液复苏 (又称延迟复苏) 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 属于一种积极复苏的抢救方式, 是在未对活动性出血有效控制以期即给予小容量液体而进行复苏, 在短期内低血压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主要脏器的供氧和灌注。临床主要根据患者血液检测的数据对失血性休克的病情进行判断分析, 通常情况下, 患者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检测的数据会出现血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比容升高、肌酐和尿酸钠的水平上升。当患者的失血量增加且过程延长使, 特别是患者体内的自由水分开始明显丢失时, 血清钠的水平会上升。而失血量增加会导致低容量性休克出现, 经中心测压显示, 患者全身血管的阻力开始增加, 而静脉血氧饱和度、肺动脉楔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血量开始下降。在临床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中, 给予平卧、避免搬到、吸氧、静脉输液扩充血容量等常规处理外, 给予快速大量输液的常规输液复苏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特别是对于出血不止的患者, 给予快速大量的输液复苏, 很可能出现稀释性的凝血功能障碍, 而患者血压回升后其血管内的凝血块很可能发生脱落, 并易导致再次出血。另外, 快速大量输液血液稀释后会使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极易导致机体组织的供氧减少而出现并发症, 增加死亡的几率[3]。本研究显示, 给予限制性输液复苏的观察组患者, 在输液量、平均动脉压、血细胞比容、血气剩余碱、凝血酶原时间、病死率方面明显优于给予常规输液复苏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限制性输液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使患者主要脏器的供氧、灌注得到有效的维持, 降低了再次出血率和病死率, 对于临床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成龙, 张利远.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低压复苏机制新探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 (2) :155-159.
[2] 刘华清, 李福龙, 陈琛.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0) :1778-1779.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急诊救治的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50例,B组(非限制性液体复苏)48例。其中,男76例,女22例;年龄15~78岁,平均(42.7±5.8)岁;病因:交通伤63例,钝器伤13例,砸伤5例;多发性骨折61例,肝破裂17例,脾破裂9例,肝脾钝性损伤11例,无合并颅脑多发伤者。全部患者均为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失血量均达25%~35%,收缩压为8~10 k Pa(1 k Pa=7.5 mm Hg),均有少尿症状。所有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3 h,平均(1.2±1.4)h,均未经过院前液体复苏及急诊手术治疗。
注:PMNs:中性粒细胞
注:BE:碱剩余;INR:国际标准化比例
1.2 诊断标准
创伤及其合并损伤程度使用AIS90-ISS评分标准[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标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参照Malone[4]文献标准。
1.3 方法
1.3.1 液体复苏措施
A组50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入院一旦确认为创伤失血性休克首先即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道,之后由医务人员对休克患者进行评估失血量。一次性从一条通道加压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6 mL/kg),最多不超过500 mL,输入速度30为mL/min,输入完毕后用500 mL平衡液维持。另一条静脉通道输入乳酸钠林格液:在抗休克开始30 min内以1~1.5 mL/(kg·min)输液速度,然后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情况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使收缩压上升至10~12 kPa(75~90 mm Hg),并维持该血压水平。若红细胞压积(HCT)<30%,则予以输血。B组48例采用非限制性液体复苏,复苏措施与A组相同,但是在输液治疗后患者血压维持在12 kPa(90 mm Hg)以上。若红细胞压积(HCT)<30%,则予以输血。
1.3.2 综合治疗措施
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充分镇痛基础上,早期适量应用激素及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在血压达到各组控制水平后均早期实施抢救措施,其中,剖腹探查术48例,开胸探查术6例,骨科(包括血管吻合)手术36例,其他手术8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液体复苏治疗情况及血常规情况
A组与B组患者年龄、ISS评分、复苏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液体输入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较B组明显减少,复苏中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PMNs)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A组与B组患者pH值、碱剩余(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浆渗透压、国际标准化比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和病死率比较
住院期间A组与B组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F:急性肾功能衰竭;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创伤患者常见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由于大量失血,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得不到血液供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可能发生器官的衰竭表现,并发全身的一系列其他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失血过多会导致休克表现,如ARDS、SIRS、多器官功能不全等,最终导致死亡。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及时迅速恢复患者的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和生命体征,然后实施其他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技术、理念等的提高,术前急救手段可以是一方面迅速扩容,一方面迅速止血,减少血液去向并快速补充来源,达到快速控制患者血容量来恢复血压以恢复各重要脏器和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传统急诊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观点认为,对于这种休克应该尽早补充液体,越多越快才能越好,快速使患者的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正常水平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但是通过很多研究者的实验以及临床经验表明,早期大量补液并没有像想象中效果那么好,也并没有大幅地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相反,患者会因为快速地补充大量液体导致血液稀释,加重出血,发生血管内皮发生脱落等病变反应,因此,此种传统方法带来了更高的死亡率和更多的并发症。因而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限制性复苏的新概念[3,5]。限制性液体复苏又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具体是指在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和量,保持患者血压维持在一个能保障重要器官血供处于一个较低正常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使机体的代偿机制和液体的复苏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理想的复苏效果。它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输入进行复苏,而主张止血前给予少量的林格乳酸钠溶液等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需要,彻底止血后再给予充分复苏。
本研究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在总液体输如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含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没有完全止血时,大量补液维持较高血压,需要输入浓缩红细胞亦越多,而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却反而会明显降低,但是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降低医疗费用,节约血源。另外,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复苏前p H升高,PaCO2、HCO3-、BE降低,这与患者的由于休克所致机体代偿性地增加潮气量、缺血所导致的机体耗氧量增加但是得不到有效灌注以及由此并发的全身代谢异常表现有关。Davis等[6]在研究失血性休克时发现,BE能准确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抢救效果,它还可以间接反映身体乳酸水平。本组研究显示:两组在pH值、BE的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病例选择有关。但两组电解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引起钾降低,钠、氯升高,Na+平均升高12 mmol/L;Cl-平均升高14 mmol/L,最高达126 mmol/L。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组织器官内中性粒细胞一定程度的聚集是对炎症介质的正常反应,对患者具有保护作用;但过度的应激反应必然将促使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的过度活跃,造成对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6]。由于休克所致机体代偿性地增加潮气量、缺血所导致的机体耗氧量增加但是得不到有效灌注以及由此并发的全身代谢增加,因而可能加剧SIRS,诱导淋巴细胞代谢加快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7]。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血中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数量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均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因此,证实了大量的液体复苏可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出凝血功能障碍。而A组则相反,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较B组低(P<0.05),也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具有较传统方法更高的临床价值。
很多研究表明,ARF的发生与休克发生时机体血液重新分配、肾脏长时间低灌注有关[8]。本研究将复苏初期的收缩压低限确定为75 mm Hg,足以保证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结果显示,两组ARF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不增加ARF的发生。而ARDS的发生与创伤、合并伤、休克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液体输入量及输入时间有关[9]。目前认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SIRS的常见并发症,而SIRS则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否发生的标志[10]。本研究中A组ARDS、SIR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提示延迟液体复苏可降低ARDS、SIRS的发生率。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大多与创伤后期的各种并发症有关,且不论SIRS程度如何,一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达50%[11]。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特别是没有完全止血的患者,应该在止血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机体血压在10~12 kPa(75~90 mm Hg),可以有效恢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容量与血压、全身重要脏器功能等,具有与传统大量快速补液复苏相比更为明显的优势,在机体维持相对理想血压范围内然后实施各项抢救措施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与降低复苏并发症等方面效果明显,达到了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燕化医院急诊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急诊救治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和B组(n=4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术前急救中将两组收缩压分别维持在10-12 kPa(75-90 mm Hg,1 mm Hg=0.133 kPa)(A组)和12 kPa以上(>90 mm Hg)(B组)。比较两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液体输入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渗透压、pH值、碱剩余(BE)、国际化标准比例(INR)、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及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①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pH值、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渗透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住院期间两组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减少了再次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ARDS、SIRS等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5篇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疗效
失血性休克指的是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妇产科等多种疾病引起的休克, 如抢救不及时, 对患者会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1,2]。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引起了全世界医学专家的关注, 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2011年6月~2013年5月以来收治的3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 全部患者符合卫生行业标准中关于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5~68 (平均34.2) 岁, 受伤住院时间1~7 (平均3.8) h。交通事故伤41例, 挤压伤8例, 刀伤5例, 其他原因6例。将本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3]
对两组失血性休克患者立即启动病情评估系统之后, 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吸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1) 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治疗:给予患者输入平衡液和血浆 (两者之比为3:1) , 待患者的收缩压 (SBP) >90 mm Hg时控制好输液速度。 (2) 治疗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给予患者快速输入7.5%的Na Cl (按照剂量4ml/kg) 后, 输入血浆, 待患者的收缩压 (SBP) >70mm Hg时控制好输液速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均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失血性休克的液体输入情况及死亡率比较
治疗组的平均输液量 (1420±321) ml和死亡率 (2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输液量 (2678±486) ml和死亡率 (46.7%) , 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血浆量 (508±319) ml与对照组血浆量 (514±327) ml相当, 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失血性休克快速、准确的急救治疗是抢救患者的关键, 一般采用保证气道通畅和止血、大量快速补液的方案[4]。限制性液体复苏为当今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方法, 黄国亮[5]等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在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低于常规液体复苏法。本文可以观察到:治疗组的平均输液量1420±321 ml和死亡率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的平均输液量2678±486 ml和死亡率46.7%, 治疗组血浆量508±319 ml与对照组血浆量514±327 ml相当。表明, 限制性液体复苏发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复苏, 改善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孟凡琳, 张洪, 于晓敏.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32例[J].现代中医药, 2013, 15 (1) :18-20.
[2]李中芳, 卢桂尧, 黄雪兰, 等.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8 (10) :39-40.
[3]Hong-Bin Li, Guang-Zhi Wang, Jie Gong, et al.BML-111 attenuates hemorrhagic shock-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through inhibiting activ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in rats[J].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3, 183 (2) :710-719.
[4]谢小铭, 吕宝军, 姚蓝.不同的血压控制在早期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中的治疗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10 (2) :142-143.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科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 排除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等患者。对照组43例, 其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18~79岁, 平均 (44.3±2.6) 岁;试验组43例,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19~80岁, 平均 (45.1±1.6) 岁;其中交通意外患者30例, 高楼坠落患者30例, 砸伤患者26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一定的基本抢救措施, 例如开通静脉, 针对患者补充一定的血容量, 使患者的微循环得到一定的改善,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补液方式针对患者补充液体, 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治疗后, 对于患者的治疗后结局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测, 发现试验组采用的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方式治疗, 34.03%。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针对患者进行低血压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在患者出现一定的程度的活动性出血创伤休克时, 可以通过调节患者输入液体的速度, 用来保证患者的整体血压维持在一种较低的状况, 直到患者彻底止血[3]。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排出量减少, 患者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患者严重的血压下降, 患者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以及患者的低血量加重,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器官衰竭, 因此患者在发生失血性休克时, 受到要保证患者的重要脏器以及气管的血流灌注一定要得到必要的保障[4]。如果没有在短时间内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有效措施后, 对患者的机体整体影响较大, 因此在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的治疗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补液治疗, 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其中对照组主要是针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补充液体, 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 但是在本次研究中, 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其中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从而有效的保证患者各个器官的血供正常, 且患者体内无其他代谢紊乱。在本次实验中针对两种不同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发现试验组采用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中的成功率较高, 且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34.03%, P<0.05, 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综上所述, 对于患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 能够快速有效的针对患者进行抢救[5], 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成功率,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 因此,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荐。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进行复苏, 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进行复苏,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采用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34.03%,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的治疗, 效果较为明显, 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失血性休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琼湘, 周俊杰.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11-13.
[2]王秀蓉, 李涛, 苏钊,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 (1) :39.
[3]章颖.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研究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9) :30.
[4]黄向辉, 丘革新, 郑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52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19) :3018-3020.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10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 年龄19~35岁, 平均 (24.3±1.5) 岁, 其中, 输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5例, 妊娠晚期失血性休克19例, 剖腹产术中导致大出血的出血性休克11例;对照组45例, 年龄21~37岁, 平均 (27.3±1.3) 岁, 其中, 输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6例, 妊娠晚期失血性休克21例, 剖腹产术中导致大出血的出血性休克8例。两组患者年龄、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 (1) 对上述患者建立良好输液通道, 并对其立即进行快速补液抢救; (2) 若患者休克程度比较严重, 则需要迅速对其输注等渗的平衡盐溶液2000 ml, 除此之外, 还应建立血液通道对患者输注同型血液; (3) 如果有患者经治疗后仍旧处于危险状态, 则需对其继续进行输血治疗, 直到患者的血红蛋白量达到90 g/L以上, 使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89.70±4.80) mm Hg。观察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进行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确保患者气道畅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快速止血, 必要时需对其进行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处理; (2) 在预防患者感染的同时, 迅速对其输注平衡液及胶体液, 使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60 mm Hg, 中心静脉压在2.3 mm Hg以上, 收缩压维持在40~70 mm Hg, 然后对患者缓减输液速度并限制复苏液的使用量, 同时需使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值控制在一定范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出血量,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HGB、HCT、PC、PT、APTT、BE、血压值, 观察两组患者DIC、ARDS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GB、HCT、PC、PT、APTT、BE、血压值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HGB、HCT、PC、PT、APTT、BE、血压值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液量、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输液量、出血量、DIC、ARDS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8.78, P<0.01)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3], 因此, 寻找适宜的用于早期体克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的难题。临床研究发现, 尽快为失血性体克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可以帮助其尽早恢复液体复苏, 保证患者机体恢复正常的血液供给及氧气供给[4]。研究发现, 临床一旦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 若控制手段不及时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则会引起体内血液缺失, 如果此时对其大量补液则可进一步加剧血液丢失, 致使出现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进而使组织出现缺氧, 最终导致酸中毒[5]。研究表明, 对患者进行大量快速补液能够影响血管的收缩反应, 造成患者血栓发生移位, 导致新的出血的增加[6]。另外, 选择合理的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进行适当的输血对保证治疗效果意义更大[7]。对患者进行大量的液体输入同时容易造成患者的肺部及肺间质出现水肿, 这样不利于氧气在肺部的弥散;而且, 大量的输液造成了血液的过度稀释, 则对氧气的携带及运输极为不利, 影响了组织器官的血液及氧气的供给, 从而扰乱了患者机体的代偿及内环境的稳定。因此, 选择合适的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 可减少患者肺水肿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专家认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收缩压维持在50~70 mm Hg, 这样较为合理, 当患者机体的收缩压在50 mm Hg时其冠状动脉灌注压将会迅速升高, 患者的脑底动脉环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功能将会恢复, 这样肾小球的滤过压就会增加, 则使患者的尿生成恢复正常[8]。因为, 此时孕产妇本身的血液动力学呈现高容量、高血凝状态且具有大出血的风险, 再加上临床对出血量的估计不准确, 所以,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将患者的有效血压确定在合适范围, 一方面可以保证心、脑、肾等脏器的血供[9],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多、过快液体复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HGB、HCT、PC、PT、APTT、BE、血压值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输液量、出血量、DIC、ARDS的发生率方面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78, P<0.01) 。结合上述结果及临床实践中体会, 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一般需要保证其平卧、全身需要保暖, 尽可能地降低患者的来回挪动, 需要及时对患者补充氧容量, 使患者的血容量得以扩充。但是, 上述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 治疗过程中出血量较大, 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因此,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有助于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保证了失血性休克患者组织器官的血液及氧气供应,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产科近5年间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HGB、HCT、PC、PT、APTT、BE、血压值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输液量、出血量、DIC、ARDS及病死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78, P<0.01) 。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保证了失血性休克患者组织器官的血液及氧气供应,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产科,失血性休克
参考文献
[1]吴佩蔚.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4) :2200-2201.
[2]吴燕生, 李金雨, 李昌.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3) :614-615.
[3]罗琼湘, 周俊杰.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11-13.
[4]刘彦宇, 周雪鹏.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 2012, 11 (31) :68-69.
[5]岳俊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6) :202-203.
[6]李春.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8 (35) :39-41.
[7]罗小波, 马远征, 王爱民.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2 (1) :18-20.
[8]袁茵, 姚尚龙, 李玉梅, 等.不同液体复苏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幼猪早期氧代谢及胃黏膜p H值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 (5) :914-917.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98例患者, 分为观察组 (综合性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49例, 男27例, 女孩22例, 包括外伤出血17例、消化道出血11例、妇产科疾病出血8例、其它原因导致出血3例。对照组 (常规性液体复苏组) 49例中男25例, 女24例, 包括外伤出血18例、消化道出血15例、妇产科疾病出血10例、其它原因导致出血6例。
1.2 血液检测分析
失血性休克时临床主要依据血液检测数据分析临床病情的轻重, 一般数据上可以看到血细胞和血红蛋白比容上升、尿素氮和肌酐比例增大。失血量较大且过程长, 尤其是自由水丢失逐渐增多时, 会出现血清钠增高的情况。失血量若较大则引起严重的低容量性休克, 中心测压结果显示全身血管阻力增高, 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血量以及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念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亦称延迟复苏, 是相对于积极复苏的临床救治方式, 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给予小容量的液体进行复苏, 从而在短期允许的低血压范围内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氧供。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方法, 在输液通道建立后, 立即给患者大量快速补液。其中休克较严重者, 迅速输入等渗平衡盐溶液2L及同型或O型红细胞。尚未能达到复苏要求者, 再输用红细胞, 至血红蛋白≥10 g/d L[1], 平均动脉压 (MAP) 维持在 (11.96±0.64) k Pa为止。
1.4.2 观察组
(1) 在保证气道通畅基础上止血, 对休克严重或循环衰竭的患者, 除行气管插管外, 还需实施机械通气。可行的有效应急措施为压迫止血, 尽快地建立起2条静脉输液通道。 (2) 积极防治感染, 限制性液体复苏, 快速接受平衡液及胶体液输注, 使MAP维持在 (8.64±0.66) k Pa后, 减慢输液速度, 限制液体量, 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控制在2∶1。 (3) 其它相关措施。外伤时除及时止血外, 还应镇痛、保温等。
1.5 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血气分析凝血指标监测, 将治疗过程的血压值、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气剩余碱 (BE) 、病死率进行分析统计测算。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值、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气剩余碱 (BE) 、死亡率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休克是个从亚临床阶段的组织灌注不足向MODS或MOF发展的连续过程;而认识休克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对于休克的防治十分重要。微循环障碍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 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失血性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包括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3期的变化。由于大量血液淤积在微循环内, 回心血量减少, 使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 加重休克发展。严重的可发生心、肾、肺功能衰竭。这是休克的危急状态, 应立即抢救、补液、解除小血管痉挛、给氧、纠正酸中毒[2], 以疏通微循环和防止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然而从这一期发展到微循环凝血期则是休克恶化的表现, 此期病情加重的机制是由于应激反应使血液凝固性升高, 凝血因子的释放和激活, 微循环障碍, 组织缺氧等, 从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使各重要器官的机能代谢障碍也更加严重。
研究显示, 对于大量失血性休克患者综合性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后, 在血压值、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气剩余碱 (BE) 、病死率方面均好于常规性液体复苏治疗。临床实践中该院体会到, 对于失血性休克, 一般处理包括患者平卧, 全身保暖, 尽量少搬动, 吸氧, 尽量静脉输液以扩充血容量等, 临床往往给予大量快速补液[3], 然而此举在治疗中有缺陷, 对出血不止的情况, 大力进行液体复苏会冲掉血栓, 增加失血, 降低存活率, 虽然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否适合各类失血性休克尚未有明确结论。失血性休克发病原因很多, 但临床处理时首要原则必须是迅速止血, 消除病因。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在临床属低血容量休克, 常见于严重创伤、消化道出血、妇产科出血等。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导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跳骤停。此类休克在未控制出血时, 常规做法是积极复苏, 但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 早期积极复苏可能会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在血压升高后, 血管内凝血块脱落易造成再次出血[4], 而且血液经大量液体灌注后稀释导致血红蛋白降低, 会引起机体组织氧供减少, 最终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5]。该院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 给予小容量液体复苏, 不但避免了积极复苏带来的上述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 而且这样还维持了重要脏器如心肝肾的持续灌注和氧供, 减少了患者再出血率及相关并发症。此外, 该院还体会到,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的应用要依据临床病情而定, 至于复苏使用的溶液类型, 在为补偿失血而给予输血之外, 还应该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 以便适应体液分离之需, 否则仅仅采取限制补液和利尿的处理方法将会加重休克,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6], 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 甚至造成死亡。
综上,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氧供, 减少失血性休克的再出血率及死亡发生, 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临床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98例为病例研究对象, 依据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综合性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和对照组 (常规性液体复苏组) 各49例,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值、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气剩余碱 (BE) 、死亡率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氧供, 减少失血性休克的再出血率及死亡发生, 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复苏,限制性液体,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007)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8) :581-587.
[2]支淑华.国内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 22 (1) :301-302.
[3]刘良明, 胡沛红.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新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3, 15 (5) :314-315.
[4]陈冲, 许梅, 刘磊.失血未控制性休克煤矿工人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22) :48.
[5]沈洪.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利与弊[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 11 (2) :136.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