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班主任谈话方式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班主任谈话方式(精选6篇)

班主任谈话方式 第1篇

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去。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家长却絮叨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自己孩子看“低”,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轻则对家长的善意教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重则让家长耐心的教导得到“爸爸,你真烦!”的回报!

“迁移”型

“迁移”指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或做的坏事“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家长本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良好心愿,想当然地左叮咛,右嘱咐,这就在无形中把孩子看“坏”了,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他们或者认为家长对自己没信心,不信任自己,或者怀疑自己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久而久之,干任何事都会缺乏自信,唯唯诺诺;或者对你的说教充耳不闻,甚至反唇相讥!

“审问”型

学生甲、乙因课间踢球发生争执,发展到动手动脚。老师将情况如实反映给甲的父亲。放学后,甲提心吊胆推门进屋,其父脸一横,冲着他喊道:“你在学校干了什么?老实交待!”而后又“你年纪多大,就跟同学大打出手。长大了还不变成流氓,坐大牢!”接着拳头就挥了过去……

如此做法完完全全把孩子看“死”了,他们会因为你妄加推测或言过其实而大为恼火。

“揭丑”型

令人讨厌谈话方式态度 第2篇

(1)灰暗:

①对事物和他人持否定态度的人;

②讲话方式和神态让他人感到压抑的人;

③总让人觉得有所隐瞒的人。

(2)不负责任:

①不愿承担责任,一旦出现某些不利情况便怪罪到他人身上的人;

②工于心计,只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进行思考和行动的人;

③态度暧昧,常常使人感到不安的人。

(3)不信任感:

①口若悬河,轻易地泄露秘密而不能令人相信的人;

②说话不算数,靠不住的人;

③爱说谎,嘴上说得很动听却使人感到不踏实的人。

(4)自我封闭:

①戒心不足,不能放松地倾听对方说话的人;

②强词夺理,只想保护自己的人;

③懦弱、退缩、装腔作势等,给人感到不坦率的人。

(5)过分自卑:

①说话时含糊其辞,令人不知道他究竟想说什么的人;

②太拘泥于小事,过分敏感,让周围的人感到窒息的人;

③性情乖僻、莫名其妙的卑微、爱溜须拍马的人。

(6)消极:

①凡事退缩、没有勇气贯彻自己信念的人;

②喜欢孤独,不合群,缺乏想要搞好人际关系的气概的人;

③总是保持着清醒而无动于衷的人。

(7)轻薄:

①缺乏做人的内涵,不能使人感觉到那份深刻的人;

②喋喋不休,信口开河,很少为他人着想的人。

(8)以我为中心:

①态度和礼仪等很少顾忌到他人的人;

②不理解自己的处境,过分固执的人;

③心术不正,或只想教训他人的人。

(9)偏执型:

①经常采取极端的态度,凡事爱做两极思考的人;

②还没等他人说完就迫不及待地作出反应的、不善于倾听的人;

③自己缺乏主见,所以举止残忍,或动辄恐吓他人的人。

(10)支配他人:

①喜欢施恩于他人,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的人;

②孤行己见,与他人难以通融的人;

③目中无人,傲慢的人。

这样的谈话方式要不得 第3篇

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去。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家长却絮叨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自己孩子看“低”,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轻则对家长的善意教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重则让家长耐心的教导得到“爸爸,你真烦!”的回报!

“迁移”型

“迁移”指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或做的坏事“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家长本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良好心愿,想当然地左叮咛,右嘱咐,这就在无形中把孩子看“坏”了,从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他们或者认为家长对自己没信心,不信任自己,或者怀疑自己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久而久之,干任何事都会缺乏自信,唯唯诺诺;或者对你的说教充耳不闻,甚至反唇相讥!

“审问”型

学生甲、乙因课间踢球发生争执,发展到动手动脚。老师将情况如实反映给甲的父亲。放学后,甲提心吊胆推门进屋,其父脸一横,冲着他喊道:“你在学校干了什么?老实交待!”而后又“你年纪多大,就跟同学大打出手。长大了还不变成流氓,坐大牢!”接着拳头就挥了过去……

如此做法完完全全把孩子看“死”了,他们会因为你妄加推测或言过其实而大为恼火。

“揭丑”型

孩子确实犯下令家长难以忍受的过错时,有些家长当着同学,亲友的面大加数落:“你这不争气的!”“你就不能做些好事吗?”“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心头之火是发泄了,但却把孩子看“扁”了。岂不知此时的孩子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谅解、宽恕,更渴望父母替自己适度保密。當众揭孩子的丑,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极易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他们会更加无所顾忌,我行我素。

孩子最讨厌的四种谈话方式 第4篇

一是“唠叨型”

许多家长都抱怨说,现在的孩子都太不听话了。老枪觉得吧,碰到这种情况,咱们做家长的应该反思一下,是孩子不听话,还是咱们唠叨起来没完,把孩子唠叨烦了?老枪觉得是后者。比如某个道理,你说一遍,以现在孩子的智商,一般就明白了,甚至人家早就明白,而咱们呢,总觉得孩子不明白,总是唠叨个没完没了,这就把孩子看“低”了。所以,你越说,他就越听不进去,弄烦了甚至还会冲撞你。所以,我们应该点到为止,切莫没完没了。

二是“迁移型”

别的孩子感冒,让自己的孩子吃药,弄的孩子是苦不堪言。别的孩子身上有坏毛病,咱们就不问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当然地千叮咛万嘱咐,这就把孩子看“坏”了。当然,咱们做家长的这种动机是好的,就是希望孩子别学坏,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把孩子的感情推向了对立面。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咱们的说教充耳不闻,甚至反唇相讥。

三是“提审型”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小屋里“单独审问”,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就把孩子看“死”了。他们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恼火。孩子不是犯人,发现问题的苗头,应该循循善诱,决不能动辄就“提审”,这样做你将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也会让孩子很寒心。

四是“揭丑型”

这个情况比较普遍,孩子确有过错,你看家长可逮着了,吃饭的时候“训话”,当着同学、亲友的面数落,这就把孩子看“扁”了。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求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走向家长愿望的反面。

班主任谈话艺术初探 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谈话;方式;目标

谈话,是班主任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化解学生间的矛盾、强化学生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法宝,是让学生增强荣誉感、坚定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重要手段。但谈话不能是简单的教育说服,而要讲究方式方法,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笔者根据多年来做班主任的实践经验,就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艺术,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谈话前要认真准备,明确目标

找学生谈话,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谈话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同时要明确目标,如掌握情况,便于下一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鼓励进步,激发向上;布置工作,明确责任,指导方法;沟通感情,融洽师生关系等。谈话目标要尽量集中,内容要围绕主题进行,把握好分寸和时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把握谈话的时机,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

班主任平时要做有心人,多留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情绪变化和心理倾向,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应抓住时机,及时谈心。当学生犯错需要帮助时,当学生知错需要谅解时,当突遭不幸需要安慰时,当取得成绩需要肯定时,当失去自信需要激励时,当骄傲自满需要警醒时,在考试前、考试后、新学期伊始等都是找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但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较为激动时,学习较为紧张没有闲暇时不宜找其谈话。要等学生的心绪较为平静,不太冲动或学习较为轻松时方可适宜谈话。

谈话场合的选择也很重要。交谈场所虽然不是谈话的具体内容,却是语言交谈赖以进行的外在环境,而且对语言交谈有很强的制约作用。谈话场合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对语言交谈有诱发作用和暗示作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在令他兴奋的场合会侃侃而谈,这充分说明谈话的背景对说话情境有诱发作用。谈话场合会影响人的语言行为,对语言交际有控制作用。谈话场合还可以丰富词语意义,使交谈语言含有言外之意。朋友型谈话要创造一种朋友间友好的气氛,可以选择在校园的小花园内、操场边、图书馆等等。批评型谈话,若是不指名的批评,只批评某种现象时,可选择在教室;指名性批评,最好选择在办公室,一对一,给他一点面子,以保护学生的自尊性。

三、要注意谈话对象

俗话说“百人百性”,不同的家庭环境、各异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学生们不同的脾气性格。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进行教育,才能使谈话收到最佳效果。对于性格豪爽的学生,谈话宜直截了当,不必迂回周旋;对于性格内向而又自尊心强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委婉含蓄,不可疾风骤雨;对于有惰性、依赖心强的学生,语气可以较激烈些,但不可讽刺挖苦;对于盲目自大、自我觉悟性差的学生,谈话时宜采用参照对比法,即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方式,指出其存在的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强的学生,宜采用商讨式谈话法,营造一种友好、平等的谈话氛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复杂的,与他们谈话时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四、要注意多种谈话方式的灵活运用

谈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班主任要注意多种谈话方式的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谈话效果。如个别谈话,这种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一对一谈话。采用这种谈话,通常是朋友型谈话,似拉家常一般。如不能公开表扬的,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批评型谈话,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型学生进行批评,最好采用个别谈话,以保护他们自尊心。书面谈话,是指采用书面形式与学生进行谈话。有时候,班主任感到当面直说不很方便时,也可以采用书面留条、通信的方式,把话说得委婉些、含蓄些,以引导学生思考。电话谈话,这种谈话最好事先考虑好谈话要点,语言要简洁、明了,时间要短,否则增加开支,或者影响他人通话。班主任老师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一种或多种谈话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教育无定法。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艺术,班主任应遵循规律,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但最为首要的还是一个“情”字。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要“达理”必先“通情”。

参考文献: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第6篇

关键词:谈话方式方法艺术

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感情,是新时期解决学生思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作为班主任,若能多一点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地找学生谈心,就能温暖学生的心,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学生通过和班主任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产生了如临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但有的学生却因谈话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笔者根据一些班主任的经验和本人的体会,就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方法,谈几点浅见。

一、精心准备,有的放矢

当班主任确定谈话对象后,谈话前就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等因素作些调查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恰当的谈话方式。如果不知道谈话对象矛盾的原因和心理活动就没有针对性,甚至会越谈越远,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

笔者对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认为:

1、与后进生谈话,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比如:一位同学,由于父母离异,继母对她又很不关心,经常为一点小事而责骂她,使她意志消沉,也丧失了信心。为此,在与她谈话中鼓励她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这次谈话后,她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还请她家长来校了解她的进步情况,她的父亲尤其为她骄傲,通过这件事也完全改变了她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变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2、与中等生谈话,要挖掘其动力点

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可采取“触动式”谈话,以“刚”克“刚”使其猛醒,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触动,要掌握分寸,注意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3、与优等生谈心,要找出其自省点

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话应运用“提醒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

4、与失足学生谈话,要激发其内燃点

有一部分学生犯了错误,一蹶不振,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与这部分学生谈心,应采用参照或进行“横向式”与“纵向式”对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和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进而增强改过的信心。

二、把握谈话时机,事半功倍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要捕捉谈话时机,把握谈话火候,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一般情况下,当问题未形成,矛盾初露时;当初次犯错误,产生悔恨时;当火头已过,心平气和时;当思想疙瘩解不开,易产生过激行为时;当屡遭不幸,需要安慰时;当内心抑郁,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过早,时机不成熟“话不投机半句多”。过迟,时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于事无补,悔之晚矣。前些年,邻近某学校一女生因谈恋爱,受到批评,晚自修后独自跑到校外山坡上徘徊了一晚,第二天终因想不开而出了事。事后,她的班主任痛心地说:若当时能及时开导她,就不会导致这种结果了。

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工作安排情况及学生思想状况与情绪表现。如学生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发火,此时不易谈话。如学习太忙,学生也会心不在焉。地点、场合的选择对个别谈话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应选择清洁、舒适的而不是杂乱无章、难以置身的地方;应选择比较清静易于定心,不受外来干扰的场所,应尽量避开人多的场合;应选择学生感到亲切、自在的地方;比较严肃的,应单独找学生谈,以引起重视。一般情况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劳动时间甚至自习课时间,也可借故与学生同路,与其作非专题性交谈。

三、专心倾听,适时提问

被谈话的学生一般都会先将情况向班主任诉说。这时,班主任应是学生最专注的知音。在听学生说话时,绝不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常看手表,或用手指在桌上漫不经心地敲打。而要全神贯注,身体稍稍倾向说话人,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老师,有的学生是急性子,即使有伤害你的言词,也要耐心地听完,然后再说明你的看法。有的学生是慢性子,半天提不到正事,也不能着急发火,应点拨引导,适时地追问和插话,引导他尽快表述正题。在听对方倾诉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若刚听一两句话就感情冲动,轻率下结论,往往搞错。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班主任需要冷静与理智的态度,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抓住真实的、本质的东西。

四、注意方式,讲究艺术

“谈话要注意自己的对象,点明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找学生谈话时,若是该生性情豪爽,谈话往往开门见山,直陈主题;若是自尊心、羞涩感较强的学生,往往采取委婉含蓄的技巧,让人思而得之。现在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若是初犯错误,本人又有悔改之意,多采用委婉谈话较好。正如培根所说:“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曾有一位学生在宿舍只讲究自己干净,而不顾他人的卫生,造成同学对他意见很大。找他谈话时,采用的是讲同班另一位同学处处帮助他人,同学们也十分乐意帮助他的事例来引导他。同时,也表扬了他爱清洁的好习惯,希望他能带动大家将寝室的卫生搞好,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责备他的话。后来,他主动帮助别人整理内务,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谈话的语言技巧上,班主任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清晰明确,通俗质朴,简洁精当。若说话词不达意、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会使学生失去对你的信任感,增加谈话的难度。

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炽热的感情,真挚的语言,才能使被谈话者感到可亲。切忌在谈话时,表露出不耐烦神情。老师皱一皱眉头,学生有时都会敏锐地产生一种被轻视的感觉,从而引起对立情绪。因此,班主任在谈话时要有一点“人情味”。这样容易很快和学生沟通感情。晓之以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记得有一次,发现一名学生有早恋倾向,就把他找到了办公室。没有直接批评他,而让他品尝了一个小李果,问他什么滋味,他皱着眉头说:“又酸又涩。”我又让他品尝成熟的李果,问他感觉如何,他答道:“又香又甜,非常好吃。”我见时机已到,问:“为什么?”他答道:“因为小李果还没有成熟,吃起来自然又酸又涩了。”我接着说:“中学生谈恋爱就像吃小李果一样,过早地品尝它,只能是又苦又涩,自食苦果,待到它成熟的时候再去吃,才能香甜可口。”学生恍然大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在我的启发下,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这样的方式技巧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觉得教育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之功效。由此可见,说服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方能奏效。

总之,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谈话的作用,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认真研究谈话艺术,让谈话成为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心灵火花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谈话方式

班主任谈话方式(精选6篇)班主任谈话方式 第1篇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