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精选9篇)
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腹腔出血患者150例, 其中男性87例, 女性63例, 年龄12~64岁, 平均41岁。其中实质脏器 (肝、脾、肾) 破裂80例, 血管 (腹膜后、肠系膜、颈部血管) 破裂25例, 肝癌原发破裂3例, 异位妊娠10例, 术后出血2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20例, 绞窄性肠梗阻10例。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21例, 10例因入院时或经处理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而采取非手术治疗获成功, 其中诊断脾损伤3例、肝损伤2例、肾损伤2例、肠梗阻3例;5例严重出血及6例合并其他外伤者在抢救过程中尚未及手术即死亡。
手术治疗129例, 包括脾损伤40例、肝损伤20例、肠系膜血管损伤12例、肾损伤11例、单纯后腹膜血肿4例、颈部血管损伤5例、肝癌原发破裂1例、异位妊娠10例、术后出血2例、SAP17例、肠梗阻7例。出血量300~2 500mL, 其中<500mL 11例, 占8.5%;500~1 000mL 17例, 占13.2%;>1 000mL 101 例, 占78.3%。
2结果
本组腹腔出血患者共150例, 存活136例, 死亡14 例, 病死率9.3%。手术治疗129例, 术后死亡3 例, 术后死亡率2.0%。非手术治疗21例中严重脑外伤4例、严重胸外伤2例、迅猛出血5例, 均尚未手术即死亡, 病死率52.4%。
3讨论
3.1 腹腔出血的原因
腹腔出血常由腹部创伤、腹腔内脏、器官及组织等疾病所致。腹腔创伤导致腹腔出血者占腹腔出血绝大多数 (70.0%) , 其中肝、脾、肾实质脏器破裂出血居首位 (76.2%) 。外伤性脾破裂为腹腔脏器损伤中最常见的疾病, 本组有40例脾破裂患者, 发生率占腹部损伤的38.1%, 其中18例脾实质及包膜完全破裂, 形成血腹;17例脾包膜完整, 实质破裂;5例延迟性脾破裂。肝破裂发病率仅次于脾破裂, 本组中发生肝破裂者20例, 发生率占腹部损伤的19.0%。其中12例肝破裂者因大量混有胆汁成分的肝血流入腹腔内, 表现出腹膜炎的体征;6例出现延迟性肝破裂;2例出现胆道出血。肾破裂发病率相对较低, 发生率占腹部损伤的10.5%。此外, 胰腺、腹腔中暴露的大、中、小动静脉损伤及术后出血也常是腹部创伤引起腹腔出血的原因。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其中15%~20%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1], 本组发生率较低, 为11.3%, 可能由于该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 患者没有及时入院造成的。另外, 绞窄性肠梗阻、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异位妊娠等腹部疾病也常致腹腔出血。异位妊娠中7例输卵管妊娠, 其中2例因当地医疗条件差, 入院晚出现失血性休克。
3.2 腹腔出血的诊断
应重视了解病史, 详细调查受伤经过。为查明腹腔出血的原因和急腹症病人是否为脏器出血, 需仔细了解既往病史与近期的发病经过, 包括既往的腹部外伤史, 有无肝脾肿大病史, 有无肝硬化、肝肿瘤、腹主动脉瘤及动脉硬化病史;女性病人有无妇科病及与腹腔出血有密切关系的病史。通过询问病史, 对73.7%的患者得出准确诊断。检查腹部时做到望、触、叩、听。如腹胀、结膜苍白、伤口的部位及方向、伤口出血情况;腹肌的紧张程度、肌卫征、压痛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象;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等。此外, 肝、脾、胰及肾脏损伤者常伴有下胸部、季肋区、腰背部的皮肤伤痕及肋骨骨折等。诊断性腹腔穿刺在闭合性腹部损伤的诊断中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快速获得诊断依据, 可在不同部位、时间重复穿刺动态观察的特性。文献报道腹腔积血量500mL以上者穿刺阳性率可达90%以上[2], 本组病例中穿刺阳性率为83.3%。阴性结果可能由体位或穿刺位置不对造成。穿刺为阴性, 但据症状、体征不能排除脏器损伤与出血者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 (DPL) , 其敏感度为96%~99%。据报道肝破裂时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确诊有困难时, 迅速进行腹腔穿刺和腹腔灌洗术, 阳性率高达90%以上[3]。根据血、尿常规、血小板、红细胞压积 (Hct) 及出、凝血时间的变化, 判断有无腹腔出血及出血的程度。血尿淀粉酶高伴血性腹水者作为诊断SAP的依据, 且SAP时24h内血清及腹水TNF2α水平呈显著升高[4];腹外伤, 尿中有多量红细胞则有助于判断肾脏损伤。在异位妊娠诊断中, HCG特别是血β-HCG的动态监测大大提高诊断的精确度[5]。闭合性腹外伤或急腹症患者, 尤其疑有腹腔出血者, 只要条件允许都行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 该检查易于发现血肿、积血、积液以及实质性脏器损伤, 尤其包膜下血肿。其中超声动态观察, 对距外伤时间不长和发生延迟性的脏器破裂者尤为重要。使用高频探头能很好地显示浅表部位的损伤。但超声对腹腔游离气体的检出率仅为64.1% , 不如X线检查[6]。采用立位透视或腹平片, 判断有无空腔脏器破裂的阳性率为89.3%。CT检查亦属非侵袭性检查, 对腹部实质性脏器包括肾脏的损伤、腹内血肿、包膜下血肿和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很有价值。蔡子良等[7]指出, CT及动脉造影是诊断肝癌破裂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本组通过CT检查准确率高达96%。随着现代外科的发展, 微创化原则已深入外科的各个领域[8], 腹腔镜应用于腹部开放性创伤诊治早有报道[9]。腹腔镜可清楚地显示有无腹腔内出血并能明确出血的原因, 并对8例患者用腹腔镜进行止血后均未行开腹手术而获成功。
3.3 腹腔出血的处理原则
本组中7例患者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经一般处理后出血停止, 3例腹部闭合性实质脏器损伤出血者, 出血停止1周后, 经判断无延迟出血的可能性, 未行手术治疗, 均痊愈出院。有腹腔出血的可能或已有失血性休克表现者, 迅速于上肢或中心静脉开放1~2条静脉通道, 先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或胶体液, 但24小时不宜超过1 000mL为佳。必要时不等量输血。对于小的出血, 循环支持主要靠补充血容量, 未用升压药物, 加用止血剂, 如凝血活素、止血环酸、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维生素K1等, 此法对大出血收效不大。所有腹腔出血患者均应用抗生素,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动态监测血气及生化的各项指标, 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是否行手术治疗, 根据影像学检查来决定。任何原因的腹腔内出血, 如诊断及出血部位明确, 在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对于诊断不明确, 但腹腔穿刺已肯定有腹腔活动性出血, 观察12~24小时, 输血量在800mL左右, 血压仍有波动者行手术探查。7例患者病情危重, 已处于休克状态, 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行急诊手术探查, 术后均痊愈出院。常规对于腹腔出血的确诊病例, 采用手术切除、结扎、缝合止血或填塞压迫方法处理, 如脾脏、宫外孕、原发或继发肿瘤等破裂出血行切除术, 此种方法最彻底;对于较轻的实质性脏器裂伤、非主要的小动脉出血、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等采用结扎或缝合止血;对于一些无法切除的病变, 而其他方法又不能完善止血, 如肝癌破裂, 后腹膜广泛渗血, 则采取大块纱垫局部填塞, 达到止血目的后, 保留纱布, 另一端置于切口外或另戳孔引出, 在3~5天后, 无继续出血, 在麻醉下缓慢拔除, 再治疗原发疾病。
腹腔出血的病人较危重, 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法, 术后近期密切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同时加强对各重要脏器的支持治疗, 以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50例腹腔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腹腔出血患者, 经非手术治疗21例, 10例获得成功, 5例严重出血及6例合并其他外伤者在抢救过程中尚未手术即死亡;手术治疗129例, 术后死亡3例, 余均痊愈出院。手术后死亡率2.0%, 总死亡率9.3%。结论:腹腔出血可由多种原因造成, 外伤占绝大部分, 迅速、准确的诊断并行手术治疗可大大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腹腔出血,原因,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Uhl W, Warshaw A, Imrie C, et al.IAP Guidelines for thesurg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 2002, 2 (6) :565-573.
[2]周信永.腹部闭合性损伤7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2) :3070.
[3]刘太江, 曹轶鹏, 王彦业.外伤性肝破裂280例临床治疗与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 (5) :265-269.
[4]程宝泉, 刘春涛, 钟宁, 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肾损伤机制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45 (2) :175-180.
[5]王晓萍, 刘喻, 钟伏莲.异位妊娠286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29 (1) :81-82.
[6]黄先会, 何福果.外伤性腹腔脏器破裂的超声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6, 8 (7) :443-445.
[7]蔡子良, 张莹, 周首璋, 等.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消化外科, 2006, 5 (5) :393.
[8]陆朝阳, 姜洪池.微创化—现代外科学发展的基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 (8) :91-93.
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伊宁市农四师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妇科共收治腹腔内出血161例, 发病年龄17~42岁, 平均33岁。161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其中异位妊娠136例, 内出血600~3 000ml;卵巢黄体破裂12例, 内出血500~2 000ml;出血性输卵管炎9例, 内出血350~700ml;巧克力囊肿破裂4例, 内出血150~300ml。
1.2 症状与体征
16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以异位妊娠破裂最重, 为撕裂样疼痛伴下腹坠胀感;出血性输卵管炎腹痛较轻, 为钝痛;其余的腹痛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有停经史130例, 不规则阴道流血6例, 恶心和呕吐151例, 有腹膜刺激征者148例, 有移动性浊音者134例, 入院时伴休克者88例, 尿 HCG定性阳性136例, 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156例, 抽出淡血性及咖啡色液体的5例。
2结果
本组161例均行腹腔镜手术诊治, 根据病变性质和部位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经腹腔镜探查发现101例为输卵管妊娠破裂, 均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35例输卵管妊娠流产中, 26例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 9例采用输卵管妊娠开窗去胚保守性手术, 保留患侧输卵管。12例为卵巢黄体破裂, 手术方式为电凝止血4例、破口缝合止血修补卵巢6例、卵巢楔形切除2例。9例为出血性输卵管炎, 1例见双侧输卵管充血水肿且有活动性出血, 自伞端溢出且无生育要求, 故行双侧输卵管切除;6例患侧输卵管充血水肿且有活动性出血, 故行患侧输卵管切除;2例内出血较少, 术中已无活动性出血, 清理腹腔后保留双侧输卵管。4例巧克力囊肿破裂均例行巧克力囊肿剔除术。
3讨论
3.1 异位妊娠
诊断比较容易, 根据患者有停经史、腹痛及阴道流血史, 尿 HCG定性阳性, B超检查, 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基本上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本组136例异位妊娠术前都作出了正确诊断。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保守手术后有较高的宫内妊娠率, 但是术后再次异位妊娠率和持续异位妊娠率也较高。而部分学者研究认为保守手术和输卵管切除术后, 再次宫内及异位妊娠率相当。因此对于对侧输卵管闭锁、缺如或积水的异位妊娠患者, 保守手术无疑是明智的选择[1]。如果输卵管妊娠包块大、创面广、出血多, 而对侧输卵管正常者, 应选择输卵管切除较合适, 不必勉强保留患侧输卵管。故本组对于101例输卵管破裂的患者均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对于35例输卵管流产的患者, 26例对侧输卵管正常者均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9例对侧输卵管闭锁、缺如或积水者则采用保守手术。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
3.2 卵巢黄体破裂
多发生在已婚或有性生活的生育年龄妇女, 发病时间大多在月经第18~30天之间, 此期间排卵后的黄体直径增大, 当卵巢受到外力的影响, 如排便用力、恶心呕吐或性交等因素诱发黄体囊肿破裂。卵巢黄体破裂易与异位妊娠破裂、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等急腹症相混淆而被误诊。随着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 腹腔镜诊断卵巢黄体破裂已成金标准, 它在得到明确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时, 黄体破裂口较小的患者, 可直接采用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如黄体破裂时间较久或破裂口较大, 先取出黄体组织, 修剪囊壁后, 再用4-0肠线缝合黄体破裂口, 亦可卵巢楔形切除后再用4-0肠线缝合。此法的优点是创面底部清晰、止血彻底、损伤小。本组患者中腹腔镜下电凝止血4例, 镜下缝合止血6例, 卵巢楔形切除2例, 均取得满意效果。
3.3 出血性输卵管炎
近年有增多趋势, 多数发病有宫腔手术操作史。9例本组患者中有6例宫腔手术操作史, 占78%。出血性输卵管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输卵管的充血、水肿、出血、坏死, 输卵管增粗或肉芽组织增生, 绝对见不到绒毛或滋养细胞[2]。出血性输卵管炎的治疗以非手术为主, 主要是抗炎治疗, 辅以止血药物, 只有腹腔内出血多时方可行腹腔镜下探查术, 即明确诊断又及时手术治疗, 充分体现腹腔镜手术带来的微创优越性。本组1例行双侧输卵管切除;6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2例内出血较少, 保留双侧输卵管。
3.4 巧克力囊肿破裂
本组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 因而手术以保守、半根治为主。目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 以明确诊断、减灭病灶、减轻疼痛和促进生育为目的保守性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的治疗方法。因此本组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均行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 术后出血明显者电凝止血。为了保护卵巢功能, 巧克力囊肿剔除术时应尽量减少卵巢组织损失, 对创面止血尽量少用电凝止血, 同时也应缩短电凝时间, 减少电灼组织的面积, 让患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治疗。
总之, 腹腔内出血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一经诊断, 即应剖腹探查。然而传统的剖腹探查术创伤较大, 临床在诊断未明情况下往往不敢贸然施行, 因而延误病情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腹腔镜诊治本组161例妇科腹腔内出血患者取得满意效果。而对于腹腔内出血休克患者亦不是本手术的禁忌证, 相反, 由于腹腔镜有放大作用, 视野清晰, 吸净腹腔血液后更容易寻找破裂口。本组合并休克的88例患者中, 腹腔镜手术均亦取得满意效果。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操作性强,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手术治疗, 无疑是更理想的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 腹腔镜设备不断完善, 监测手段不断进步, 手术医师操作技巧不断提高, 腹腔镜诊治妇科腹腔内出血是安全、有效的一种诊治方法, 具有及时准确性,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妇科腹腔内出血的方法。方法:对伊宁市农四师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妇科腹腔内出血1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1例患者中, 有136例为异位妊娠, 12例为卵巢黄体破裂, 9例为出血性输卵管炎, 4例为巧克力囊肿破裂。结论:腹腔镜诊治妇科腹腔内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妇科,腹腔内出血
参考文献
[1]马耀梅, 张景玉.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两种术式对照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7) :422-423.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 第3篇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起病原因、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以总结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寻找临床上治疗、预防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一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除2例患者手术治疗外,其余58例患者均进行保守治疗,均给予脱水剂、降颅压、降血压、神经营养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多种维生素和脑保护剂等治疗。治愈11例,好转1 5例,死亡34例,病死率为56 67%。结论 急性多发性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多有常年酗酒、抽烟习惯。该病发病急骤,临床病死率高。
【关键词】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发病原因;临床治疗;临床疗效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严重脑部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年我国死于脑出血的患者约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0%左右,约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20%~30%左右。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出血又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严重威胁着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再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脑出血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虽然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该病发病综合因素较多、发病急促、难治疗,临床病死率较高,而且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探究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以总结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寻找临床上治疗、预防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一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一2013年6月本院院收治的60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47:13,男性患者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为(63.3±6.2)岁;女性患者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为(62.4±4.6)岁。高血压患者32例(53.33%),心脏病患者9例(15%),淋巴瘤患者1例(1.67%),糖尿病患者17例(28.33%),白血病患者l例(15%);其中有27例(45%)患者常年酗酒,有21例(35%)患者常年抽烟。60例患者中有49例(81.67%)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是由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活动中引发,有11例(18.33%)患者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有16例(26.67%),出现头痛症状的患者有37例(61.67%),出现意识模糊的患者有22例(36.67%),其中神志恍惚者4例,浅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病例数依次为10例、6例、2例;出现肢体瘫痪的患者有18例(30%)。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經过CT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其中,患者48 h内头颅CT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一共有126个出血灶,其中,有54例患者有2个出血灶,有6例患者有3个出血灶。出血灶部位:脑叶37个(29.37%),外囊4个(3.17%),基底节65个(51.59%),脑干2个(1.59%),小脑7个(5.56%),丘脑11个(8.72%)。有107个出血灶出血量<10mL,有19个出血灶出血量10~40mL,平均出血量为(28 4-11)mL。
2 结果
本研究6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余58例患者均进行保守治疗;均给予脱水剂、降颅压、降血压、神经营养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多种维生素和脑保护剂等治疗。结果治愈l1例,好转15例,死亡34例,病死率为56.67%。
3 讨论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同时发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病灶的脑出血。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一般较低,但是,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症状及患者发病体征复杂多变,而且临床病死率较高,是中老年致死性疾病中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出血以及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47:13,可见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约为63岁,可见中老年是高发群体。60例患者既往病史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53.33%)、糖尿病(28.33%)、心脏病(15%)、白血病患(15%)和淋巴瘤(1.67%)。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会使患者对脑颅压波动耐性降低,再加上中老年血管脆性增加,因此,加剧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率。本研究中,出血部位有灶脑叶(29.37%)、外囊(3.17%)、基底节(51.59%)、脑干(1.59%)、小脑(5.56%)和丘脑(8.72%)。
有研究调查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出现于丘脑、基底节区;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灶多在额、顶叶等皮质区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外界因素、情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如气候变化人体正常的内分泌代谢使人体血液粘稠度改变、血管的脆性增加,如短时间内人体颅内压力波动明显,有可能会发病;短时间内人体极度悲伤、恐惧等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中老年血管较为脆弱,有发病的危险;据调查显示,长期酗酒可以引起人体血管舒张调节障碍、抽烟可以引起人体血管收缩调节障碍,导致人体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
本研究中的60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中,有27例(45%)常年酗酒、21例(35%)患者常年抽烟。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出现了意识模糊,因此对这类患者及时进行CT确诊尤为必要。虽然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部分地区人群不了解脑出血的相关知识,不能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脑出血是神经系统的急危重症,由于脑部病变会引发全身各个脏器严重的并发症,良好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因此,分析我院救治的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信息,宣讲相关知识以改善个体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总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于单灶出血;高发于中老年群体,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多有常年酗酒、吸烟习惯。治疗与一般脑出血类似,但根据病因治疗较为重要,广泛宣教、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在望 张剑平 于璇 石国锋 薛玉喜 脑出血急性期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4
腹腔镜诊治卵巢囊肿的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病人中临床诊断卵巢囊肿并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者50例, 与2004年至2005年同期卵巢囊肿住院病人行开腹手术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对比, 两组分别为:腹腔镜组:年龄18~57岁, 平均37.2岁。卵巢囊肿直径4.9~12.0cm, 既往有手术史者4例, 其中卵巢囊肿种类包括:单纯性囊肿18例, 卵巢畸胎瘤16例, 巧克力囊肿6例, 粘液性囊肿5例, 浆液性囊腺瘤2例, 其他3例。开腹手术组:年龄17~60岁, 平均38.3岁, 卵巢囊肿直径4.0~18.2cm, 有手术史者3例。其中卵巢囊肿种类包括:单纯性囊肿18例, 卵巢畸胎瘤19例, 巧克力囊肿7例, 粘液性囊腺瘤1例, 浆液性囊腺瘤5例。临床表现有痛经, 月经紊乱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单纯下腹疼痛, 下腹痛伴阴道流血, 不孕等, 及无症状经妇检及B超发现者。两组在年龄、产次、手术史、体征等临床效果采用t检验,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消毒、铺巾, 在脐轮上或下缘弧形切口1cm, 气腹针穿刺, 充入2~4L气体, 形成气腹后, 放置10mm套管及腹腔镜, 改取头低15~20°臀高位, 在左右下腹部相当于麦氏点处各作一0.5~10cm斜切口, 放置套管, 插入手术器械操作, 镜下充分探查腹腔情况, 肿瘤形态、质地,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 卵巢囊肿剥除术对肿瘤直径小于8cm及未产妇多用此法。钳夹正常卵巢组织, 防止夹破囊壁, 用剪刀或电钩切一小切口后钝性分离, 完整剥除囊肿, 创面用电凝止血, 无需缝合, 局部喷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 防止粘连。 (2) 附件切除术对肿瘤直径大于8cm, 无生育要求或蒂扭转且对侧卵巢正常者用此法。先穿刺抽吸囊内物, 缩减肿物体积, 电凝钳分别钳夹、电凝、剪断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峡部及系膜, 在骨盆漏斗韧带近端套一特制肠线, 绑扎韧带, 套线上方电凝剪边电凝边剪断之。将切除的囊肿或附件放置标本袋中, 在袋中吸尽囊内容物, 牵拉至下腹部穿刺孔处, 边拉边退出套管, 钳夹取出或切开阴道后穹窿将标本取出。
手术结束前, 常规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腹腔, 如囊肿破裂, 囊液外溢, 需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多次冲洗盆、腹腔, 以减轻囊液刺激腹腔引起的腹膜刺激征。
1.2.2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 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体温、疼痛程度、胃肠恢复情况、排尿情况及下床活动时间, 见表1。腹腔镜组:50例均获成功, 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 术后疼痛轻微, 无须用镇痛药, 术后6~8h离床活动, 静滴抗生素2~3d后, 改为口服, 连服3d, 术后6h进全流食, 6~12h肛管排气, 之后进半流食, 体温均在术后1~2d恢复正常。开腹手术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 手术当日需用镇痛药物, 拔除尿管后下床活动, 术后均有体温升高现象, 2~3d体温均恢复正常。
注: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3.1 卵巢在盆腔内呈半游离状特点, 非常有利于腹镜手术治疗, 腹腔镜兼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腹腔镜盆腔探查要优于经阴道探查组, 而且更适用于未婚患者。
更重要的腹腔镜为良性附件肿块手术提供了最少损伤的非剖腹途径, 既往采用剖腹手术对卵巢良性病变行病灶剥除, 剥除术后卵巢修复通常采用缝合的方法, 但缝线断端对合不好的创面及出血可造成粘连, 引起继发不孕, 慢性腹痛等。而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术中可通过镜头的放大功能发现盆腔内以外的其他病变, 如骶骨韧带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灶, 同时可在电镜下灼烧活跃的异位灶。因不通过阴道操作, 对未婚女性尤为适用。良性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完全可行, 并且部分手术完全能替代剖腹术。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能与开腹手术相比, 且术中避免了脏器的暴露及手套、纱布等对组织的损伤, 术后粘连少、恢复快、伤口小而美观,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良性卵巢囊肿的手术治疗中应优先选择腹腔镜手术。因此尽管某些手术难度较大, 对术者要求较高, 只要规范操作, 熟练掌握手术技巧, 并通过不断改进设备, 更多的手术方法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则根据囊肿性质、患者年龄、手术目的等多方面考虑。
准确对每一患者进行手术前和手术中评价。 (1) 避免未预计到的卵巢恶性肿瘤在手术时破裂, 以及潜在的癌症扩散危险。Maga[2]报道卵巢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的黏液溢出者随访未发现腹腔假黏液瘤。腹腔镜手术有一定危险性, 如果穿刺吸引卵巢囊肿或囊肿切除术时, 囊内容物溢出, 肿瘤分期就要从Ia升至Ic期。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卵巢交界性肿瘤是可能的, 但囊肿剥除术后复发的风险高。因此, 术前筛查良恶性病例很重要。可采用病史、妇科检查、超声影像及部分肿瘤标记物相结合, 术前对每位病人进行判断。若术中发现可疑恶性者, 应及时活检送冰冻检查, 明确诊断后, 及时开腹手术。 (2) 在行囊肿剥离时, 应尽可能避免囊肿破裂[3~4], 如有囊液外溢应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可防止肿瘤和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种植, 以及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诊治卵巢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诊治50例卵巢囊肿, 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50例卵巢囊肿进行比较, 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 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且无术后并发症, 无脏器损伤及化学性腹膜炎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是目前妇科诊治卵巢囊肿较好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05~310.
[2]Maga GCanis M.Manhes H, et a1.Laparoscopic managementof adnexal cystic masses[J].V Gynecol Surg, 1990, 6:71~7 5.
[3]姜晶, 王强庆, 杨淑玉, 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囊肿[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4, 9 (1) :17~18.
犬出血性肠炎的诊治体会 第5篇
1 临床症状基本上分为两型
1.1 肠型
二月龄以上的犬感染本病后多以肠型出现。病犬表现体温升高达40℃~41℃,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致废绝, 有的出现眼泪;一般先出现呕吐, 吐出带有臭味的食物, 含白色或黄绿色的液状物, 呕吐2~3天后出现腹泻、稀屎并带有恶臭味, 极为腥臭, 混有灰白黏液和血液, 随着病程的发展, 便中含血量渐次增多, 以致便血;患犬消瘦, 眼眶塌陷, 被毛粗乱皮肤出现皱褶;身体蜷缩卧地, 不愿活动, 不听主人召唤。病程5~7天;耐过急性的, 转为慢性。死亡率达50%~70%。
1.2 心型
二月龄以内的犬易患心型病, 主要以心肌炎为特征。肠型的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常常伴发心肌炎。
2 本病的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春季发病较多。患犬不分品种, 但以本地犬耐受力大, 纯种犬抗病力低, 因此发病率、致死率也高。病犬多为一岁龄以内。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也可使用犬细小病毒胶体金检测卡进行确诊。方法是用灭菌棉签从直肠采集粪便放到样品管, 从样品管萃取液的上层吸取样品滴加至反应板的样品孔中, 20分钟后判定。
4 治疗
笔者共诊治病犬21只, 治愈16只, 治愈率达到76%。
发病后及早治疗。治疗越早, 疗效越好。
对病犬每天以5%葡萄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小犬每日50~250毫升, 中犬每日250~300毫升, 大犬每日500~1500毫升。
应用广谱抗菌药或组成广谱抗菌药, 防止并发症和继发症。
对症治疗, 注意保护、维护和补救心脏, 补充VC、VB等维生素。
在发病早期或中期应用相应血清或康复犬全血治疗, 配合上述方法疗效更好。
腹腔镜诊治急腹症的应用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9月~2010年9月来我院接受急腹症治疗的患者196例, 其中男性患者139例, 女性患者57例, 年龄15~76岁, 平均40.5岁。所有患者均伴有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 均有手术探查指征, 经过统计, 其病种、手术类型和手术结果如表1。
1.2 方法
腹腔镜操作方法:在患者脐下做10mm小切口, 放置入Trocar建立CO2人工气腹, 压力为1.4~1.8Kpa, 如果腹胀明显, 则应该开放入路, 建立气腹, 经鞘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并环视患者腹腔, 根据患者病灶的位置选择最佳的操作的孔位置 (通常为2~3个) 。 (1) 诊断准确, 对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应考虑采用何种最佳的手术方式。 (2) 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和手术操作者娴熟程度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 (3) 当使用腹腔镜技术后无法完成手术时, 应该中转为开腹手术。 (4) 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
1.2.1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治疗方法
使用胃管引流减压, 找到准确的穿孔部位, 使用1号可吸收线进行全层缝合2~3针。使用大网膜加盖固定, 接着将患者的腹腔彻底冲洗并将冲洗液吸净, 最后使用Winslow’s孔及在盆腔置管进行引流。对于可疑肿瘤者, 为了避免漏诊必须在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
1.2.2 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方式
发病时间在72h以内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都可以进行LC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当超过72h后进行LC术, 术后在镜下可见患者胆囊被大网膜包裹, 分离后可见患者胆囊出现明显充血水肿, 部分胆囊壁出现坏疽现象, 且周围渗出较多炎性物质, 由经验丰富医师谨慎进行分离呈“冰冻状”的胆囊三角粘连的手术。于Winslow’s孔旁放置引流管, 并应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
1.2.3 急性盆腔炎的手术方式
急性盆腔炎处理切口的方法和急性阑尾炎相同, 使用生理盐水将切口处进行反复冲洗, 吸净后, 使用橡皮引流管放置于盆腔中。
1.2.4 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方式
观察孔位置选在患者脐部, 操作孔位置选择在患者的麦氏和点脐耻中点, 使用无损伤钳将患者阑尾尖端提起, 再使用超声刀将患者的阑尾系膜游离, 使用可吸收夹将阑尾根部夹闭后, 切断阑尾, 电灼阑尾残端, 不进行荷包缝合, 伤口冲洗干净后放置1根多孔引流管。LA术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可以把腹腔冲洗彻底, 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 并发症少。1.2.5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使用腹腔镜探查发现, 病因均为患者小肠系带粘连并出现压迫。根据患者的肠粘连部位选择2~3个最佳的操作孔。使用超声刀或剪刀在远离患者肠管侧将粘连部分分离, 同时将压迫系带切断, 喷涂生物蛋白胶于原粘连处, 以防止出现再次粘连。
2 结果
196例外科急腹症病例, 180例 (91.8%) 获得明确诊断, 其中162例 (82.6%) 腔镜下完成治疗性手术, 22例 (11.2%) 中转开腹手术, 29例 (14.8%) 免做治疗性处理 (表1) 。
平均使用腹腔镜手术的时间, 分别为: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72.5min, 胆囊切除50.4min, 阑尾切除71.4min, 肠粘连松解101.4min, 肝破裂修补88.9min, 脾破裂修补108.9min。患者术后24~48h均可下床活动。
手术后, 有7个病例出现了并发症, 其中3例为脐周穿刺孔感染, 1例术后肠梗阻, 1例手术后膈下积液, 1例为泌尿系统感染, 1例为中转开腹后切口感染, 这7个病例的患者都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196例患者均治愈, 住院为时间2~10d。
3 讨论
病因较为复杂的急腹症, 其病情转归的核心就是早诊断、早治疗。这是因为急腹症的病情演变具有发病快速、进展快速、病情严重的突出特点。通常急腹症根据患者的体征、既往病史和辅助检查等方法就可以进行准确诊断, 临床医师即可判断出选择保守治疗或是急诊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然而, 当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时, 普外科医师往往会面临困难:如果盲目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及开展保守治疗很可能延误了患者最佳的手术时间, 从而使并发症及病死率大大的提高, 并最终选择剖腹探查, 使得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创伤。Ogbonna等[1]曾在急腹症的研究中指出:12%的急腹症患者无需进行剖腹探查, 阴性探查会使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3.1 腹腔镜技术诊治急腹症的优势和意义
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有利于患者得到最合理、有效的治疗。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手术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起着决定性作用[2]。如在急性胆囊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中, 腹腔镜技术的优势最为明显。Majewsk等[3]曾指出:腹腔镜技术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急腹症治疗手段, 可以极大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治疗延误及康复时间。因此, 腹腔镜手术正逐步成为急腹症临床处理的首选方案。
有诊断和治疗双重功能的腹腔镜探查术, 相对于传统的剖腹探查术来说有以下的优点: (1) 腹腔镜下患者腹腔内视野更完全并且广阔; (2) 极大的方便了组织活检的进行, 可以有效地避免阴性或非治疗性剖腹手术; (3) 更好地指导选择中转开腹手术的方案; (4) 可同时发现一些隐匿性疾病, 为患者争取最佳隐匿性疾病的治疗时机; (5) 对于不明原因的急腹症, 腹腔镜探查更可显示出其特有的诊断价值; (6) 其能采取充分冲洗全腹腔等治疗措施来最大限度降低漏诊率。
3.2 中转开腹手术的正确指征和时机的把握
急腹症由于其病情变化比较复杂, 在手术前无法进行判断一些手术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因此, 需要根据手术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患者病情变化的具体情况, 来选择好正确的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和时机。当腹腔镜下手术无法继续进行或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 应立即选择中转开腹手术或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扩大病变部位附近的孔, 再使用传统的方法继续完成手术, 这样既能正常完成手术操作, 又可以减少患者遭受损伤。
对中转开放手术的问题需要正确地认识对待, 并能在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之前及时地选择中转得指征和时机, 使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的手术治疗。中转开腹手术只是手术治疗手段由首选向次选的转变, 并非手术治疗的失败[4]。
3.3 腹腔镜技术的局限性存在于诊治急腹症的应用中
虽然腹腔镜技术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同时在腹腔镜下存在一些难以辨认的病灶部位, 当患者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需要取病变部位周围组织进行活检时, 就要多部位和尽可能选取大块的组织, 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同时注意取组织时尽量不使用电凝, 以防止出现组织碳化, 最终影响诊断的准确率[5]。
然而, 对于病情非常危重而且复杂的急腹症, 特别是对于脏器破裂并且大出血的患者, 传统手术更能快速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 腹腔镜的应用受到技术、器械和患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 腹腔镜技术往往无法处理病情较为复杂或后腹膜脏器损伤的患者, 耽误患者的治疗。
综上所述, 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中具有痛苦轻、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 并能有效降低阴性剖腹探查率等优点, 是处理外科急腹症的理想探查术。考虑到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急腹症应用腹腔镜技术时需要对患者的利弊进行充分的评估, 以便充分的发挥其优势、特点。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手术操作者经验的不断积累, 腹腔镜技术是值得推广使用的。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6年9月~2010年9月间, 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196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0例 (91.8%) 获得明确诊断, 其中162例 (82.6%) 腔镜下完成治疗性手术, 22例 (11.2%) 中转开腹手术, 29例 (14.8%) 免做治疗性处理。196例患者都治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多项优点, 如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并能有效降低阴性剖腹探查率等。腹腔镜技术是处理外科急腹症的理想探查术, 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急腹症
参考文献
[1]Ogbonna BC, Obekpo PO, Momoh JT, et a1.Laparoscopy in developingcountr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 with an acute abdomen[J].Br JSurg, 1992, 79 (9) :964-966.
[2]陈刚, 姜涛, 邵珠君, 等.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7) :532-536.
[3]Majewsk IW.Diagnostical laparoscopy of the acute abdomen and trauma[J].Surg Endosc, 2000, 14 (10) :930-937.
[4]吴继营, 龙越腾, 李水薇.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4, 4 (3) :240.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第7篇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较少见,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1%[1]。症状不典型者较易漏诊误诊。本文就笔者近年诊治的2例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结合文献检索的26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0~75)岁,其中40岁以下14例,(41~60)岁9例,61岁以上5例,平均42岁。
1.2 临床表现
28例中有头痛的13例,腰痛的9例,颈背痛的16例,腹痛的1例,剑突下疼痛的1例,反复四肢抽搐的1例,伴有二便功能障碍的8例,出现双下肢无力的9例,单侧肢体无力的6例,四肢无力的2例,有意识障碍的2例,伴发热的2例。体检有脑膜刺激征的16例,有感觉障碍平面的15例,病理征阳性的10例,有21例行腰椎穿刺检查可见血性脑脊液。20例行相应脊髓MRI检查其中6例未见明显异常,7例考虑脊髓血管畸形,3例行DSA检查证实,2例经手术病理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其中26例治疗后痊愈,2例死亡。
1.3 临床诊断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源于脊髓,主要临床表现:(1)多突然发病,发生严重的颈腰背痛,见于出血平面的相应节段,可向下肢或胁肋部放射,偶尔可放射腹部酷似急腹症表现;(2)出血后脊髓损害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出血量大时血液逆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病变部位在脊髓全段均可发生,以颈段最多,胸段次之,腰段最少[2]。病因中最常见的是脊髓动静脉畸形,亦可见于脊髓动脉瘤、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血液病、动脉硬化、脊髓炎症等[3]。腰穿检查多见有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脊髓MRI或DSA检查也可为诊断提供依据。在MRI上,脊髓动静脉畸形表现脊髓内或髓周长T1、长T2型号,且信号不均匀,可呈条状、团块状在血管流空影,脊髓可有增粗。脊髓DSA检查可以显示畸形血管的全貌、供血动脉、畸形部位、与脊髓的关系、引流静脉等情况,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2 讨论
2.1 鉴别诊断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多样,尤其症状不典型者极易误诊、漏诊。对于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逆流入脑蛛网膜下腔的极易误诊为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5%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4]。尤其是脊髓损害不典型而有头痛、呕吐,甚或意识障碍而颅脑检查有未见异常者,不应忽视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颈、胸、腰、骶突发疼痛的可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急腹症、主动脉夹层、颈椎病、腰椎病,发作性肢体瘫痪的易误诊为短暂性缺血发作,腰穿检查是诊断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切实有效的方法,病变处CT、MRI检查及脊髓造影或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均有助于诊断,甚至确定病变性质[5,6]。
2.2 诊治体会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很关键。国内个案报道中该病有较高的误诊率,本组患者误诊率高达50%。该组病例中分别误诊为高血压脑病、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肌梗死、脑干梗死、流行性出血热、肩周炎、腰椎增生、腰椎间盘脱出、脊髓炎等。具体原因各有不同,除了在于对脊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认识不足,关键是本病不像脑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头痛、呕吐、颈强等典型症状。凡具备以下症状、体征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突然起病,有明显的脊髓神经根性痛及脊髓膜刺激征,如克氏征(+);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如双下肢瘫痪、感觉障碍、锥体束征、膀胱功能障碍等;发病时绝大多数没有脑的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脊髓神经根性痛出现在头痛、呕吐之前,并较头痛严重,且头痛等脑部症状消失后仍残留神经根性痛症状。凡遇到颈、胸、腰、骶突然疼痛的患者,不应遗漏克氏征的检查。另外有的早期症状可不典型,CT、MRI常出现阴性结果,及时腰椎穿刺检查对早期诊断大有帮助。该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脊髓压力、制止再出血、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安静卧床休息(2~3)周,并给以止血剂、脱水药物,可适当选用镇静剂。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包括畸形血管切除、供血动脉结扎、介入栓塞、畸形血管电凝、放射治疗等。
参考文献
[1] Walton JN.Subarachroid hemorrhage of unusual etiology[J].Neurology [J],1953 ;(3) :517
[2] 高宗恩,支兴龙,吴浩.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与诊断[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9) :419-424
[3] 徐国政,马廉亭,余泽,等.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 :68-69
[4] 孙红斌.王学峰.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5~147
[5] 王素香.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4) :218
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第8篇
【关键词】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女性不孕症;护理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检查和治疗各类妇科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促进机体加快恢复,减少创伤程度和对盆腔内环境的干扰,再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保证预后效果[1]。本文选取了100例女性不孕症患者,均给予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其中50例采用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女性不孕症患者,均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术后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年龄23~37岁,平均(27.5±2.7)岁,其中原发不孕27例,继发不孕23例。观察组50例,年龄24~37岁,平均(27.3±2.6)岁,其中原发不孕28例,继发不孕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治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4d左右,全麻处理后行气管插管,对会阴部和下腹部进行消毒处理,取截石卧位,检查输卵管情况、子宫的内膜形状以及子宫的形态等,将双腔导尿管放置于宫腔内。于气腹下行腹腔镜检查,取头低臀高位,充分暴露盆腔部位,检查子宫、子宫直肠陷凹、卵巢、输卵管及盆腔腹膜,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术前护理 不孕症患者因担心手术会伤害到生育生理或者影响正常生活,但又渴望孩子的到来,因此心理会承受较大压力。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关于手术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信心,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
1.3.2 术中护理 术中辅助麻醉医师进行气管内插管。在患者膀胱下垫棉枕,避免腓神经受损,连接并调节各个仪器。观察并记录灌注量和排出量,有效调控灌注压力,密切配合手术,提供手术所需物品、器械、敷料等。
1.3.3 术后护理 患者麻醉清醒后推回病房,避免剧烈搬动,降低出血量,密切观察各项指标,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采用t、χ2检验,采用(χ-±s)记录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治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患者身体状况均已稳定,诊治10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15例子宫内膜炎,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盆腔炎,32例输卵管阻塞。
2.2 护理效果 通过护理治疗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0%,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导致女性患者不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以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为主要因素[2-3]。临床中常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或输卵管碘油造影进行检查,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存在局限,例如在进行盆腔、宫腔检查时对其病变程度无法准确评估。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宫腔、盆腔疾病诊治方面,不但具有损伤小、并发症低和康复快等优点,并且可检查出单用腹腔或盆腔诊断时遗漏的病变,从而保证治疗效果[4-5]。在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术中医护人员的良好配合以及术后密切的观察对患者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手术前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宝聚,杨丽芹.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孕症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302-302.
[2]邢金英,朱丽霞.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70-71.
[3]杜春燕,马爱萍,马安莉,等.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79-380.
[4]陈春燕.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孕症手术的护理配合[J].医学信息,2013,26(5):293-294.
急腹症诊治中腹腔镜的应用体会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30例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19例, 年龄16~78岁, 平均35.8岁。术前就诊时间平均为0.5~48 h, 平均12 h, 患者均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 均生命体征较平稳, 体温>38℃者24例, 经B超、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均不能十分明确诊断, 有急诊手术指征。
1.2 手术方法
30例患者均常规做好术前准备, 置入胃管, 下留置导尿管, 30例患者采用仰卧位, 麻醉为全身麻醉, 腹腔镜探查顺序与剖腹探查原则相同, 手术医师在脐下做一长约10 mm切口, 置入气腹针, 建立气腹, 气压为1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置入腹腔镜探查。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怀疑有腹腔粘连时, 采用开放法建立气腹比较安全。根据探查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应用3孔法, 本组5例胃溃疡穿孔患者,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4个操作孔法,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3孔法, 残端不包埋或缝闭阑尾残端, 电灼止血。手术中医师根据病变情况进行腹腔镜下手术, 对胆囊明显增大上提困难的减压后手术, 手术中应用温盐水反复进行冲洗腹腔, 细心仔细探查, 避免遗漏, 一般急腹症的腹腔镜探查漏诊机会应低于腹部外伤的探查, 手术结束后“8”字全层缝合穿孔1~2针, 大创可贴覆盖。如不能腹腔镜完成手术时, 探查全腹腔明确诊断后立即行中转开腹手术。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全部经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 在腹腔镜下治疗26例, 中转4例开腹手术, 30例急腹症患者通过腹腔镜均得到快速、准确的诊断, 确诊率100%, 患者及家属满意。术中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结石7例, 急性肠扭转5例, 化脓性阑尾炎5例, 胃溃疡穿孔5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例, 卵巢囊肿扭转2例, 卵巢黄体破裂出血1例, 急性胰腺炎2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小肠部分坏死1例。腹腔镜探查后分别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扭转松解术、卵巢囊肿切除术、胰腺炎脓肿引流坏死组织清创术。4例中转手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小肠部分坏死者中转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例、肠梗阻1例。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发生, 手术时间25~80 min, 住院时间为4~14 d, 平均7 d。
3 讨论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腹部急症, 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诊断, 但临床上仍然有较多不典型的“疑难”病例, 若不及时诊断、治疗, 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腹腔镜用于诊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可对全腹直观、实时的检查, 有统计表明, 腹腔镜总的确诊率为97.8%,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病死率低, 在急腹症的诊断及部分患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急腹症当物理检查及其他无创方法不能明确诊断时, 腹腔镜是一种精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
3.1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 由于缺乏特异性辅助诊断方法, 育龄妇女误诊率为35%~45%[2]。腹腔镜最大的优点是直观, 可以探查整个腹腔, 避免了不必要的剖腹探查[3]。避免大切口情况下完成手术, 创伤小, 患者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降低阑尾穿孔发生率。对于老人、儿童及育龄期妇女诊断有怀疑时, 采用腹腔镜手术处理不同部位病变的机动性显然远比麦氏切口优越。
3.2 消化性溃疡穿孔
消化性溃疡穿孔当膈下游离气体不明确需与其他急腹症鉴别时, 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腹腔内常可见消化液溢出及食物残渣, 挤压胃十二指肠可见含胆汁的消化液自穿孔溢出, 大网膜覆盖穿孔部位局部胃肠壁水肿质硬, 周围常可见纤维素附着, 穿孔修补有多种方法, 如单纯缝合修补术、大网膜成形填塞修补术及生物蛋白膜封堵修补术等, 腹腔镜下腹腔引流放置到位, 冲洗更充分彻底, 治疗效果更明确。
3.3 急性胆囊炎
个别不典型病例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可考虑应用腹腔镜, 避免了贻误诊治或做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急诊胆囊切除术也已广泛开展, 在腹腔镜探查的同时, 还可以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方式。近年来研究表明, 腹腔镜在急腹症的检查确诊率为90%~100%, 准确率为100%[4,5]。
3.4 肠扭转
腹腔镜治疗单一粘连带松解术是最简单有效的病例, 局部简单操作解除因粘连带造成的肠管压迫、吊角及内疝等情况, 避免剖腹探查发生新的粘连机会, 患者于开腹相比恢复较快, 预后也不同。
腹腔镜手术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的特点, 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副损伤率低, 创伤最小化, 无切口感染。避免患者剖腹手术的痛苦, 急腹症的患者及时早诊断早处理, 如腹腔镜确诊后需开腹手术, 起码可以在明确病变性质、部位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 避免不必要的大切口剖腹探查, 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项诊疗技术。
腹腔镜虽属微创但也属于一种有创的诊断方法, 首先患者应能够耐受麻醉和手术, 严重休克、心衰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应慎重考虑, 严重腹胀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 相对开腹手术探查, 腹腔镜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既往有手术史、肠管胀气、肠梗阻的病例, 有一定的危险性, 甚至是禁忌证。手术中缺乏开腹时手部对病变部位的触感, 可能漏诊细小病变, 应用腹腔镜探查、治疗与手术医师的经验、技巧有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anna A, Adani GL, Anania G, et al.The role of lana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eritonitis:experience of a single instututioy[J].J Laparoen-dosc Advsurg tech, 2003, 13 (1) :17.
[2]Mac Fadytn BV Jr, Wdfe BM, Mekeman JB.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the a cute abdomen, appendix and small and large bowel[J].Surg Clin North Am, 1992, 72 (5) :1169-1183.
[3]郎景和.新世纪的妇科腹腔镜手术[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19 (5) :1-3.
[4]吴晓燕, 黄涛, 徐北兰, 等.腹腔镜在不明原因妇科急腹症诊治中的价值[J].微创医学, 2007, 2 (5) :494-495.
腹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