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负压封闭治疗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负压封闭治疗范文(精选11篇)

负压封闭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武汉VSD公司提供的封闭伤口负压引流产品的公司, 其全套产品包括: (1) 负压封闭引流专用敷料; (2) 三通接头; (3) 半透性粘贴薄膜; (4) 负压源使用床头的中心负压装置。压力0.06MPa的负压持续吸引。

1.1 一般资料

骨外露患者20例, 年龄30~60岁。其中2例为骨髓炎患者, 清创, 换药感染控制后的陈旧性骨外露, 创缘疤痕增生, 骨外露面积2cm2cm和3cm4cm。18例为外伤患者, 小腿开放性骨折, 新鲜骨外露, 面积为3cm3cm~10cm4cm。

1.2 治疗过程

彻底清创, 清除所有已坏死或血运不好可能坏死的组织。有骨折的, 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支架固定。新鲜的骨外露, 直接在创面上覆盖VSD护创材料;陈旧性骨折的在骨外露区域钻洞后盖上VSD护创材料, 创缘缝合固定VSD敷料, 半透膜封闭创缘, VSD敷料以及其中的多侧孔的引流管, 通过一个普通水封瓶, 连接到病房墙上的中心负压 (60k Pa) (图1, 2, 3) 。

2 结果

所有骨外露都被肉芽覆盖, 肉芽新鲜, 质量高。<5cm的骨外露1次VSD护创治疗 (10~12d) 即可;大面积的骨外露1次VSD护创治疗后大部分骨外露被一层薄的新鲜肉芽组织覆盖 (如图1, 2, 3) , 更换V S D敷料, 继续负压护创1 0 d后, 骨外露全部被覆盖, 肉芽增厚至1cm, 新鲜易出血。游离植皮。VSD负压护创治疗骨外露疗效肯定, 病程短, 患者无痛苦, 医生和患者都没有换药的负担和相关费用。

3 讨论

骨外露创面的处理是基层医院创伤骨科经常碰到的棘手的问题, 病程长, 治疗效果不佳, 有些病例还由于病程迁延而最终截肢。骨外露的传统的治疗方法: (1) 通过常规的换药, 消毒等待创面肉芽生长, 往往肉芽爬行很小的一段就停止了, 外露的骨皮质容易坏死; (2) 是转移皮瓣, 往往需要破坏邻近的健康组织, 而且治疗复杂, 费用也高。

封闭伤口负压引流治疗骨外露的优势是: (1) 封闭伤口, 与外界隔离, 保持无菌。 (2) 负压充分引流伤口内的渗液, 创面不受渗液的刺激。 (3) 伤口内的负压状态大大促进创口的血液循环, 加快细胞分裂, 肉芽组织本质上是由新生的小血管组成, 新鲜的骨外露由于骨单位的哈弗氏管还是通的, 血液会从骨皮质持续渗出而形成肉芽组织, 陈旧的骨外露需要在骨皮质钻洞引出髓内血循环。在负压状态下, 新生的小血管被“牵拉”着从创面周缘以及皮质骨表面的哈佛氏管快速生长, 迅速覆盖骨外露。 (4) 用于填塞创面的特殊的泡沫可具有趋化作用, 引导和促进肉芽生长而且不和肉芽组织粘连。

欧美国家的封闭负压治疗产品普遍使用的是美国KCI公司的产品, KCI的填塞创面的泡沫是不吸水的简单泡沫, 仅仅作为一种创面的物理隔离, 时间稍长, 就和肉芽组织粘连在一起而影响肉芽的生长。不适合用于骨外露本身的治疗。武汉V S D公司的创面填塞泡沫是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 与肉芽组织无粘连, 同时可促进肉芽生长。

封闭伤口负压引流治疗骨外露的关键点是:在负压状态下, 新生的小血管被“牵拉”着从创面周缘以及皮质骨表面的哈佛氏管快速生长, 覆盖外露骨质。所以负压范围的选择是这种技术治疗骨外露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封闭负压引流的情况下覆盖骨外露的肉芽的生长情况和负压大小的关系还没有得到研究。下一步的研究将揭示在何种压力范围下,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外露, 肉芽生长能够又好又快, 所达到的效果最好, 病程也缩短得最快。

4 结语

VSD封闭创面负压治疗骨外露能大大缩短病程, 治疗效果好, 无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病房里常规使用的中心负压吸引的压力 (60k Pa) 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封闭负压引流是骨外露的一条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罗怀灿, 王洪, 杜靖远.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在外伤性和感染性四肢创伤治疗中的应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6, 25:461~463.

负压封闭治疗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VSD技术在创伤外科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20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使用VSD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应用经验。结果 93例患者使用1次VSD后,二期治疗成功。25例患者使用2次VSD后,二期治疗成功。2例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患者使用3次VSD后,二期治疗成功。结论 VSD技术对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伤,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SD in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skin tissue trauma in the emergency surgical department.Method The result of using VSD in 120 patients was recorded and analyzed, and the using experience was also summed up from it.Result 93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the second phase treatment with just one time VSD treatment, and 25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twice times VSD treatment, and only 2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three times VSD treatment.Conclusion VSD is quite effective in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skin tissue trauma,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pread the technique.[Author’s address]Emergency surgery department,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072,sichuan,PRC

【Key words】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rauma applying effeect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高能量损伤日趋常见,这类患者在有骨骼、肌肉损伤的同时,往往伴有严重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可有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和缺损,而此类损伤的修复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反复多次清创换药后再行二期闭合创面[1],但换药时患者痛苦大,创面易感染,大量使用抗生素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不断的换药工作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1992年由德国医生Fleischmann首创,它利用高负压将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及时清除,同时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组织的修复[2],它被认为是外科创面引流的革命性变化,是外科治疗各种复杂难治性创面的很好的选择[3]。我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120例,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20例,男性7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3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8例,高处坠落伤25例,重物挤压伤15例,跌伤7例,机器压榨伤2例,爆炸伤3例。

1.2 VSD材料 我院使用的VSD材料是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引流管套装),成分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内有多侧孔引流管;英国施乐辉公司生产的具有分子阀功能的生物半透性薄膜;“Y”形连接头)。

1.3 手术方法

1.3.1 彻底清创 在适当的麻醉方法下,对损伤部位进行严格消毒清创,彻底清除坏死的肌肉、9组织和各种异物,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清创,尽量保留有生机的组织,最大程度上维持其血运,为后期的肉芽组织生长创造条件。

1.3.2 覆盖、填充创面 根据创面腔隙大小及形状对VSD材料进行修剪或拼接,修剪或拼接后的材料充填入创面,尽量不留死腔。材料间及材料与皮肤边缘丝线间断缝合。将多根引流管用连接头合并一至两个出口引流。

1.3.3 封闭创面 将生物半透膜采用粘贴覆盖,将创面及护创材料全部封闭;同时边贴边按压,按压时以不将VSD材料中的液体按压出为标准。半透膜的边缘应覆盖在创缘外3cm左右,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1.3.4 连接负压 将引流管连接在负压吸引装置或者是中心负压装置,维持负压值在60~80kPa(450~600mmHg)之间,因为负压小于20kPa时,引流效果明显不如负压大于60kPa者,但负压太大可致出血[4]。

1.3.5 二期治疗 持续负压吸引6~8天后开启创面,观察创口。如果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无炎症,则进行缝合或植皮。如果创面存在较多积液,肉芽组织增生不良,则再次进行清创,清除失活组织,再次行负压封闭引流。

结果

接受VSD治疗的120例患者中,93例进行一次VSD治疗后,行二期治疗成功。25例进行两次VSD后二期治疗成功。2例患者因创面撕脱过大,皮肤软组织损伤过重而进行四次VSD治疗后创面皮肤无坏死,二期缝合成功。

讨论

3.1 VSD治疗的机制分析

创伤修复的机理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为了使各种临床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得到更好的疗效,临床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VSD治疗方法在众多方法中独树一帜,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很多医院中被作为多种创面的治疗方法[5]。国内最早是由裘华德于1994年率先引入该项技术[6],近年这项技术在国内正在逐步推广。

VSD治疗方法取得的疗效虽然显著,但其真正的治疗机制却尚未被揭示。目前比较得到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减轻局部组织水肿,促进局部微循环。研究表明[7],VSD通过负压作用及时引流创伤部位的伤口渗出液和坏死组织,可以减轻局部水肿,进而达到减轻其对创伤部位微血管的压力,促进微循环的作用。第二、抑制细菌繁殖。细菌繁殖引发创面感染一直是皮肤软组织创伤治疗过程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严重的感染常常导致创面治疗时间延长和治疗费用增加并且导致创面预后不良。研究表明[8],VSD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密闭、潮湿的环境,从而利于机体免疫细胞发挥功能,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

3.2 维持有效负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良好的密闭环境,持续稳定的负压是VSD成功的关键。使用VSD引流之前要仔细观察连接管路是否衔接紧密,引流瓶是否完好无损,如果发现漏气要及时查找原因并排除故障。为维持稳定的负压,还要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压瘪、变形及堵塞。为防止引流管堵塞,可于术后前2天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道,直至所有医用泡沫均变柔软,并定时挤捏引流管。另外,要定时检查VSD敷料有无干燥、变硬,如果存在此情况,可以通过引流管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软化变硬的敷料。

3.3 保持合适的体位

将患肢置于高于心脏水平,防止创面充血水肿。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创面位于下肢者,严禁下床活动。嘱患者在体位改变时要注意不要将引流管拖出。此外,要注意观察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动脉搏动、肢体的感觉运动等判断患肢的血运情况及创面血运情况,发现异常时要及时进行处理。

3.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在创面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关键。创面没有发生感染之前可以根据以往病房用药经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预防用药。创面如果发生感染,可以在彻底清创之后留取标本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

3.5 加强营养支持

大面积创伤患者机体消耗大,需要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保证机体需求。嘱患者每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维持正氮平衡。患者食欲不佳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途径进行补充。

总之,VSD技术在创伤外科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避免了以往临床反复换药,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预后质量。同时,这项技术也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负压封闭治疗 第3篇

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是一种不易根本治愈且经常发作的骨化脓性感染,是骨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其病程复杂,病程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疤痕及缺损、骨折、骨缺损。手术失败率、感染发生率高,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笔者对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18例慢性骨髓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并结合中医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1~~53岁,股骨6例。胫骨11例,肱骨1例,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15例,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3例,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培养阴性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病史。患肢长期隐痛、痠痛,局部有压痛、叩击痛,患处可见一个或数个窦道口,且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色素沉着。皮肤上留有凹陷窦道疤痕,局部肌肉萎缩,同时有形体瘦弱,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

1.3 治疗方法

根据细胞培养药敏结果,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4~5天,病灶清创时再次细菌培养,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清除坏死组织、游离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根据创面大小、形状修剪维斯第(VSD)材料加以缝合固定,表面粘贴薄膜材料,持续负压治疗7~10天再次清创,根据创面情况决定负压治疗的次数及抗生素液体灌洗等后续治疗。采用植皮、肌皮瓣转移等闭合创面,骨缺损者行植骨手术。在行负压封闭引流同时根据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相应给予补虚扶正的药物治疗,方药常选八珍汤口服。

2 结果

12例行3次负压治疗,6例行4次负压治疗,6例行植皮,11例行肌皮瓣转移,1例直接缝合。18例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其中13例行自体骨植骨,病例经随访8~32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其病理特点为:(1)有死骨和骨性死腔存在。死骨很难自行消除,死腔本身血液供应很差,成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源,药物很难进入病变部位;(2)骨髓腔滋养血管栓塞,被破坏,密度骨的血供不良,修复能力差;(3)骨膜反复向周围生长,形成板层结构的骨性包殼;(4)窦道壁周围产生大量的炎性肉芽组织。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症状,因而其治疗比较困难。

慢性骨髓炎形成死骨和坏死组织,脓液较多,成为细菌大量增殖的媒介,进而加重组织坏死,形成恶性循环。内固定物的存在促进细菌易形成生物被膜,感染控制非常困难。 改善局部血运、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菌是早期治疗的关键。负压封闭引流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感染作用,通过持续负压及时清除创面渗出物、坏死组织、细菌及局部炎性因子,可降低组织间隙压力、减轻组织水肿、增加毛细血管增生、提高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从而为组织瓣移植提供了有利时机,提高了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增生明显,表面新鲜、湿润且无脓性分泌物,缩小骨或肌腱外露创面,创缘部分区域仅行游离植皮覆盖,因而能减少组织的切取面积。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医对骨化脓性感染早有认识,因其病变深沉,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损害以骨骼为主。故古代文献里都称为“疽”或“骨疽”。《灵枢.痈疽》中说:“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灵枢.刺节直邪论》中有“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其病理变化与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骨疽一旦发生,必致气血雍滞,经络阻塞。更可耗气刼血,伤津夺液,进而累及脏腑。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正邪相博”,正气的强弱主导着整个病理机制,因此骨痈疽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兼顾,标本同治,内外结合,祛邪与扶正兼施。由于病变经年累月,患者出现脾肾不足,气血两虚症状,笔者常选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以使体内正气恢复,助养新骨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

总之,通过观察研究表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中医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或减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利于创伤患者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

作者简介:陈晓,男,(1973.10-),本科,贵州毕节,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骨伤

负压封闭吸引术治疗四肢骨感染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5~58岁,平均35岁;车祸伤9例,机器绞轧伤6例,摔伤2例;上肢4例,下肢13例。患肢均伴有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挫裂、撕脱、缺损及骨外露,部分患者伴骨缺损。创面分泌物经细菌培养证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或阴沟肠杆菌感染。

1.2 应用材料

采用山东威高公司提供的泡沫型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内插1~2根多侧孔硬质硅塑引流管)和具有单向透气功能的生物透性薄膜(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和丙烯酸)。病房中心负压引流装置提供持续吸引,压力维持在-40~-60kpa。

1.3 手术方法

①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窦道、脓性渗出物,骨髓炎患者开窗刮除髓腔感染性肉芽及可疑松质骨直至正常组织;②通过皮下隧道予创腔内安置持续灌洗引流管1对,分别作为入水管及出水管;③按照创面或创腔大小修剪VSD泡沫海绵敷料,使之略小于创腔后填入。引流管较多时可用三通管串联后接通负压源;④清除创面周围皮肤油脂,干纱布擦净后将生物透性薄膜叠瓦状逐片紧贴于创面皮肤,其边缘应超出创面范围2-3cm以确保密闭效果。尤其注意引流管附近应环形封闭以免遗留空腔造成漏气;⑤引流管接中心负压装置24h持续吸引,负压维持在-40~-60kpa。接通负压后检查泡沫变硬且无漏气声表明密闭效果良好,反之则应检查贴膜及管道连接处并重新封闭;⑥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全身抗感染治疗,并用生理盐水加敏感抗生素持续灌洗创腔2周,连续3次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后拔管。术后每天冲洗VSD引流管确保管腔不被坏死组织及血栓堵塞,根据情况7-10d更换一次VSD敷料。术后2周开启创面,直接缝合或给予游离植皮,继续抗感染治疗1~2周直至创面愈合。

2 结果

术后2周17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VSD治疗结束后见创面缩小,肉芽组织床新鲜、丰满,创腔消灭,给予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随访1~6月无复发,疗效满意。典型病例见图1~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四肢开放性损伤及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例的增多,四肢骨感染作为合并症及并发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有:开放性损伤后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直接增加感染风险;高能量损伤造成软组织重度挫裂伤,生活力下降,增加细菌致病机会;医源性感染,内固定物或人工假体的置放无形中扩增细菌毒力,增加感染风险等。

自1992年VSD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为骨科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及严重感染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与传统换药法相比较,负压封闭吸引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因负压吸引术为24h持续吸引,创腔内坏死组织及炎性渗出物质不断被吸出,难以存留,因此无需经常换药,避免了每次换药患者的痛苦,并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1];②负压状态下肉芽组织生长速度明显增快,且生长质量更好,显著缩短二次植皮直至创面愈合时间,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常规治疗相比缩短疗程1/2到1/3[2],间接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③操作简单,护理方便,有时在床头即可实施操作,易于推广。

分析VSD技术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下:①VSD泡沫敷料的可塑性使其能够与创腔充分接触,将负压均匀的分布于敷料表面每一点,消灭死腔,改传统的点状引流为面状引流,引流效率更高[3];②良好的引流使感染创面的微生物及感染性物质充分及时的排除,减少了其在创面内的繁殖及扩散,减少了毒素吸收,阻断了病理链条[4];③负压环境下刺激微血管长入,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了局部抗生素浓度,并促进细胞分泌各种愈合性生长因子[5];④生物透性薄膜的单向性既可使水蒸气及腐臭气体透出,同时隔绝外界细菌的侵入,为创面创造了相对清洁、无菌的封闭环境,减少了交叉感染机会[6];⑤负压环境下细菌不易存活。推测可能是负压导致细菌胞膜破裂,破坏了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造成细菌难以存活。

4 结论

总之,VSD作为一种新的创面修复的前沿技术方法,使得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科引进该方法后,结合清创术后持续灌洗加负压封闭吸引引流治疗四肢骨感染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随着VS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方法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不但给医生提供了一种创面封闭或修复的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张强,高伟.显微外科手术配合负压封闭吸引治疗慢性骨髓炎16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1):78-79.

[2]王宏,曲巍,汤欣.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手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30):408-409.

[3]杨平林,贺西京.清创术后持续灌洗加负压封闭吸引引流治疗顽固性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10,23(1):1-4.

[4]李建飞,黄巧玲.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7):51-52.

[5]崔西龙,李章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四肢创伤性大面积皮肤缺损[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5):299-301.

负压封闭治疗 第5篇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糖尿病足溃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10-0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合并各种不同程度末梢病变及神经病变而造成下肢溃疡、感染形成或(和)深部组织受到损害,其溃疡面虽经长期换药治疗但往往迁延不愈,治疗相当困难,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1]。我科于2012年6月~2013年2月采用局部坏死组织清除+持续VSD技术来替代传统清创+换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我院共收治17例糖尿病足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71±6)岁,糖尿病史5~17年。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 ,本组病例均为2~3级,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证实存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x线摄片检查均未提示骨质破坏。所有患者行局部坏死组织清除+VSD。

1.2 方法

尽量清除创面及腔隙中已失活的坏死组织、脓液、异物等,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周皮肤,去除创周皮肤坏死组织等。清创完毕,按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带有多侧孔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敷料),使引流管的端孔及所有侧孑L完全为VSD敷料包裹。用半透膜封闭VSD敷料覆盖着的整个创面,根据创面用 “包饺子”法粘贴敷料。用三通管将所有引流管合并为一个出口,接负压装置,一般应维持负压在60~80 kPa(450~600 mmHg)。一般负压封闭引流可维持有效引流4-7d,创面分泌物多或创腔大者,予清创、更换VSD材料,继续负压引流,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为止,但最多不超过10天[2]。

2 护理

2.1 糖尿病的综合护理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将血糖、血压控制在良好范围。同时予抗感染、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

疗。

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常表现为难治性溃疡,病程长,愈合慢,对患者和家属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烦躁、敏感、猜疑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该病的病程规律,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劝导戒烟戒酒,防止因吸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而进一步促进足溃疡。

2.3 负压封闭引流护理

患肢高于水平位置,以利于减轻患肢腫胀并能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通畅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记录后及时清倒。引流液如为大量鲜红血性液体应立即停止负压并查找原因。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引流管持续通畅,若引流量突然减少,揭除粘贴薄膜后,中心负压不下降,这时应立即更换引流管。另外引流管质地软硬适中,引流管的长度以90~120 em为宜,太短沉积在引流管内的液体有时会反流污染手术创面.太长则增大引流死腔,影响引流效果。同时要保持有效负压是负压封闭成败的关键,负压的高低及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引流的效果。保持负压在450~600 mmHg之间.每次更换负压瓶的引流液时,保持操作过程的无菌状态,为防止引流液逆流,要用力把止血钳左右交叉夹闭引流管,然后接负压引流瓶,关闭负压源。更换引流瓶底液,重新安装引流瓶完好后,松开钳夹,打开负压源,观察负压源恒定无漏气[3]。

3 讨论

本组患者均为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存在感染重,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常规换药数周后坏死组织仍存在,肉芽组织生长缓慢的特点。自从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4]最先提出封闭负压引流,它是利用多重效应机制而产生创面愈合作用的:持续地移除创面的液体和感染源,有效的封闭减少交叉感染,保护创面环;促进血流的灌注和肉芽组织生长,刺激多种促愈合基因和修复信号的表达,促进创面和创周多种生长因子和酶类的增殖和释放,促进上皮再生;减轻创周组织的水肿,增强创面与创周之间的物质交换,将创面的愈合与创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创面更快更好地愈合。本研究中,我们经简单清创去除明显坏死组织,行VSD治疗后所有创面均出现新鲜肉芽组织,残余坏死组织消失,提示VSD治疗对慢性糖尿病足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患者创面治疗时间较以往明显缩短,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有效避免交叉感染,抗生素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降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护理重点是在糖尿病基础护理之上,注意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创面负压的维持以及患肢血运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杨霞,罗晓曦.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和慢性溃疡中的应用及护理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28—29

[2]刘飞,罗晴瑜,梁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原理与创面修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8,3(4):49—51.

[3]刘 敏,袁 丽,冉兴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护理[J].西部医学,2011, 23(7): 1364-1366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创面的观察及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3月我科采用封闭负压吸引流技术 (VSD) 治疗各种创面病人20例, 男16例, 女4例;年龄23岁~65岁;其中开放性骨折术后骨外露、肌腱外露8例, 皮肤撕脱3例, 糖尿病足创面溃疡5例, 压疮3例, 植皮术后1例。本组接受VSD治疗的20例病人中, 直接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愈5例, 游离植皮愈合9例, 局部转移皮瓣愈合4例, 二期缝合愈2例, 治疗效果良好。发生引流管堵塞2例, 低压报警3例, 均及时处理。未发生创面大出血和感染。

1.2 材料设备和方法

采用医用聚乙烯 (PVA) 海绵为创面填充材料, 按照创面大小修剪敷料, 内置硅胶引流管将其填充至创面缺损部位, 以透明性贴膜封闭创面, 连接负压吸引治疗仪 (RNPT-1 型, 山西以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调整压力为-60 mmHg~-120 mmHg (1 mmHg=0.133 kPa) , 工作4 min, 间歇1 min。如此反复进行间歇负压吸引, 根据情况2 d~4 d更换1次敷料。压力参数及运行时间需根据创面情况及时调整。

2 观察与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详细了解病人病史, 向病人介绍负压封闭治疗创面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病人的信任,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2 负压管道系统的常规护理

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妥善固定管道, 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 病人采取舒适体位, 抬高患肢, 避免受压, 保证引流管持续通畅, 使负压维持在-60 mmHg~-120 mmHg;选用透明的吸引瓶, 并及时更换, 在更换吸引瓶时, 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 先夹住引流管, 关闭负压源, 然后更换吸引瓶。

2.3 病情观察

①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疼痛情况, 个别感到剧烈疼痛的病人, 可适当降低负压值, 待病人能耐受时, 逐渐增加负压值, 直至维持正常恒定值为止。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特别是体温, 若体温高警惕感染的发生。②观察引流管及局部敷料, 引流管内有液柱流动, 局部伤口表面VSD敷料塌陷且显现管形, 说明负压有效。若无液柱流动, 敷料鼓起, 引流管中有一段变干的引流物, 则可能堵管, 本组引流管堵塞2例, 经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 浸泡10 min~15 min, 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 重新接通负压源, 反复多次操作, 解除引流管堵塞。③观察引流物的量、性质、颜色。VSD敷料内有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 会散发出臭味或在敷料上和引流管中出现黄绿色、绿色等颜色, 说明坏死组织和污物在被引流中, 无需特殊处理。若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 立即停止负压吸引, 马上通知值班医生, 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必要时压迫敷料止血处理。

3 健康宣教

3.1 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利于创面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糖尿病足病人, 注意控制饮食, 按时用药。

3.2 体位和功能锻炼指导

保持患肢抬高, 相对制动, 避免局部受压。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按摩和理疗为主。防止患肢长时间制动造成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

3.3 引流管的管理指导

对病人活动时保护引流管, 勿牵拉、受压、扭曲, 并始终保持低位, 必要时通知护士协助钳夹后再活动。提醒病人或陪护人员尽量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 维护负压引流设备。负压治疗仪发生报警时, 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处理。

4 故障处理

发生低压报警, 提示要检查漏气和负压等情况。应考虑:停电、电源断路、负压源异常 (中心负压停止、中心负压装置损坏或未打开、吸引机损坏所致负压压力不够) 、引流通道接头处漏气、局部敷料不密封、漏气等。此时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具体处理, 最常见的漏气部位为引流管或外支具固定钉与皮肤交界处以及三通接头连接处, 边缘有液体渗出处、皮肤皱折处, 甚至是无序贴膜导致膜与膜之间有“漏贴空白”处。这时需用生物半透膜重新密封漏气处。本组3例低压报警, 2次因局部敷料不密封引起, 1次因接头不紧引起。

5 讨论

1993年德国外科医生Fleischmann博士提出, 并应用于四肢感染创面的治疗, 取得明显效果。之后裘华德教授等[1]改良了该技术, 并广泛应用于软组织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骨髓炎、严重腹部创伤、腹腔内感染、体表脓肿、皮肤溃疡、压疮、糖尿病足等治疗, 疗效显著。此技术被认为“对传统外科引流做出重大改进、有独特优越性的新型引流技术”[1]。

目前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众多研究表明与几大因素有关:创面封闭提供了湿润的创面愈合环境;创面负压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抑制了细菌繁殖;负压吸引促进创面组织各种修复因子的表达等[2]。以诺负压治疗仪间歇式创面负压引流, -60 mmHg~-120 mmHg即可达到有效的封闭和引流, 而传统负压需-200 mmHg~-400 mmHg, 这对创面有压痕, 对创面缺血淤滞区也产生损伤。用以诺负压治疗仪间歇式创面负压引流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肉芽组织生长更安全、有效。

以诺负压治疗仪产生内负压时, 工作噪声较大, 可接外源中心吸引装置, 降低噪声, 同时延长治疗仪使用寿命。治疗仪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准确调节目标负压值, 通过设定各种报警功能, 如低压、高压、流速报警, 及时发现故障及异常, 保证了病人安全, 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 创面负压引流技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护理是关键, 必须帮助维持病人适当的体位, 保持引流管道的通畅, 并做好观察、护理及宣教工作, 才能达到有效的负压吸引促进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0-242.

负压封闭治疗 第7篇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感染,护理

感染创面的处置临床上十分棘手, 顽固的软组织感染、骨髓炎以及关节感染, 往往经过反复扩创、引流而效果不佳。控制创面感染, 加快创面愈合, 促进功能恢复是治疗的原则。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外科引流手段, 是一种全方位的引流[1,2]。VSD能显著加快感染腔隙的闭合和感染创面的愈合, 防止细菌入侵, 有效控制感染, 是治疗急慢性创面及创腔的新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躯干及四肢的软组织感染创面[2,3]。本院2005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VSD负压引流技术的治疗对35例严重感染创面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病人, 男13例, 女22例;年龄12岁~63岁;其中足跟部溃疡骨髓炎3例, 骶尾部压疮3例, 股骨骨髓炎2例, 胫骨骨髓炎5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 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3例, 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 皮肤撕脱伤创面感染10例;创伤时间为10d~60d, 创面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炎症, 细菌培养均为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铜绿甲单胞菌7例, 肺炎克雷伯氏菌3例, 大肠阴沟杆菌11例, 杂菌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感染创面、创腔均彻底清创, 骨髓炎病人在病灶部位扩创以便炎性物质排出。以GSE抗菌洗液或苯扎氯铵消毒液及过氧化氢清洗, 深部创腔用水枪冲洗。根据术前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在创面及创腔放置敏感抗生素。根据创口大小修剪VSD聚乙烯醇水化海藻泡沫后使之完全覆盖创面, 泡沫超出创缘2cm~3cm缝合于正常皮肤上, 用半透膜常规密封, 回病房连接于负压。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感染切口及皮肤撕脱伤感染创面平均更换敷料1次或2次, 骨髓炎病人更换2次或3次, 骶尾压疮更换3次或4次, 髋关节术后感染更换4次。待创面细菌培养为阴性, 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 皮肤缺损者行植皮, 余则行切口缝合。

2 护理

2.1 负压管路的护理

VSD管路接中央负压, 压力调节在40kPa~60kPa。护理过程中要加强负压管路的管理, 维持良好的引流。漏气、堵塞、负压不稳、贮液瓶过满是导致引流不畅的常见原因, 必须定时巡视, 列入交班。半透膜粘贴不紧密、引流管路的接口处分离及引流瓶盖未旋紧会造成漏气。正常情况下, 敷料紧贴创面, 其下的引流管凸起走向清晰可见。若敷料隆起, 或有漏气声, 则提示负压效果不佳。一般在半透膜重叠处、引流管系膜处、外固定架固定针结合处容易产生漏气点, 用小块半透膜封闭漏气部位即可。中央吸引系统负压不稳, 过大容易导致创面损伤出血等后果, 负压过小则不利于吸引, 巡视时要认真查看及时调节。严重感染创面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多, 加之创面渗血等影响因素, 常常会造成引流管被堵。出现堵管时及时处理, 加大负压同时挤捏皮管以促进引流物的排出, 若效果不佳, 则在无菌操作的前提下行引流管冲洗。贮液瓶过满或有过多的泡沫形成会降低吸引效果, 因此需及时倾倒或给予更换。

2.2创面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创面情况, 若VSD敷料隆起, 按压有液体波动感或观察到薄膜下有液体出现时, 表明创面分泌物不能被及时吸除, 应及时调节负压, 维护好管路通畅, 清除积存的分泌物, 达到敷料下的创面清洁干爽。定时查看VSD敷料周边组织有无红肿、皮肤温度升高, 透明膜下皮肤有无水疱生成, 询问病人创面有无疼痛不适。粘贴薄膜时若过度拉紧皮肤则有可能出现张力性水疱。由于生物透性薄膜的透氧及透湿性能有限, 而且毛囊、皮脂腺的细菌会逐渐移到皮肤表面, 故需定期消毒皮肤[3,4], 否则易导致毛囊炎症。2d~3d用碘伏棉球消毒周围皮肤1次, 再以无菌敷料揩干, 重新更换生物薄膜, 保持VSD敷料的密封, 维持负压恒定。仔细观察引流物颜色、引流量及有无异味, 及时倾倒并做好护理记录。引流瓶每日更换、消毒。VSD敷料干结变硬并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污秽颜色或通过半透膜发出臭味, 此并非创面的坏死组织所致, 不影响VSD的治疗效果,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4,5,6,7,8]。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作血液细胞分析、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等检查, 综合全面资料判断感染的控制效果, 适时调整方案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创面感染严重者, 可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 给予敏感抗生素通过引流管逆行注入, 间断应用甲硝唑等防止厌氧菌感染的药物逆行注入引流管使感染创面能够浸泡30min, 然后再抽吸, 以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当创面肉芽生长良好且细菌培养为阴性时, 皮肤缺损较大的创面可进行植皮, 继续VSD覆盖负压吸引, 除了能及时清除渗血渗液保持创面清洁外, 还能够利用负压作用使所植皮肤紧贴创基而有利于成活。注意负压维持在30kPa左右, 防止负压过大而损伤所植皮肤。密切观察保持引流通畅, 若出现枝管堵塞, 采取挤捏方法排除, 并保持主干通畅, 切不可逆向冲洗, 防止植皮受冲击或浸泡于冲洗液中造成手术失败。

2.3 营养支持

大面积体表感染创面或体腔深部感染通道, 因伤口迁延不愈, 大量分泌物渗出, 急慢性骨髓炎流脓, 或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 使机体产生了很大的消耗。而每次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渗出物时也会导致大量蛋白、血液等体内营养物质的丢失[2,9,10,11]。本组中1例髋关节翻修术后感染的病人, 病程中就存在严重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最低6.2g/L, 清蛋白最低2.6g/L。因此, 病人营养支持是治疗计划内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保持食谱多样化。定期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 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注血液、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以补充机体所需, 维护营养平衡, 提高抵抗能力。

2.4 功能锻炼

早期适当的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便秘、肺部感染, 能促进创面愈合[5,12]。VSD负压治疗因其需依靠中央负压这一特别要求, 病人必须卧床配合。若长时间活动受限容易产生失用综合征。因此, 护士要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在负压管路不受牵制的前提下, 健肢正常活动。术日, 手术区域制动以防止活动造成创面出血增加。术后第一日起患肢可进行静止性肌肉收缩运动, 每日5组~6组, 每组20次~30次。VSD敷料未跨越关节时, 关节可作缓慢轻微的伸屈运动, VSD敷料覆盖关节时则禁止作关节的伸缩锻炼。功能锻炼过程中密切观察负压变化及引流情况, 出现异常立即处置。

3 小结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压疮21例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1例3~4期压疮患者。压疮部位:骶尾部16例 (76.2%) , 足跟4例 (19.0%) , 踝部1例 (4.8%) 。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 (传统换药组) 11例, 男6例, 女5例;平均年龄 (46.3±8.0) 岁;压疮面积 (46.6±11.5) cm2。干预组 (VSD治疗组) 10例, 男6例, 女4例;平均年龄 (47.5±8.3) 岁;压疮面积 (4 8.3±1 0.1) c m 2。两组均排除糖尿病及患有心、肝、肾等基础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压疮面积大体相似。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清除创面坏死组织。根据手术部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 先留取创面分泌物送检培养加药敏试验;再用过氧化氢溶液 (双氧水) 、0.9%氯化钠溶液 (生理盐水) 、聚维酮碘 (PVP-I) 溶液依次冲洗创面后用无菌敷料擦干。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 修剪创缘至有良好渗血。重新铺置手术巾, 更换手术器械后再次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彻底止血。根据创面大小、形状, 选择相应规格的VSD材料进行剪裁, 使其与创面完全接触。75%酒精消毒创缘周围皮肤, 用具有分子阀门功能的生物半透明膜粘贴封闭整个创面, 膜边缘超出创面周围3~4cm。将引流管接上连接头后接负压吸引装置, 仔细检查创面有无漏气, 调整负压至0.02~0.0 3 MPa并维持有效吸引。7 d为1个治疗周期, 共8个周期。

1.2.2 对照组

创面处理方法同干预组, 处理后局部用凡士林纱条覆盖, 外覆无菌纱布后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共换药8周。

1.3 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压疮面积均有明显改善。压疮面积:干预组 (10.2±8.9) cm2, 对照组 (26.5±10.3) cm2。愈合例数:干预组7例 (7/10) , 对照组5例 (5/11) , 干预组愈合比例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干预组 (32.8±9.9) d, 对照组 (6 9.8±1 1.8) d。总体上, 与对照组比较, 干预组压疮面积小, 愈合比例高, 愈合所用时间短。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

V S D治疗有时需在手术室进行, 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应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重点介绍VSD治疗的优势和良好的预后。同时与家属主动交流, 指导家属关心患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饮食护理

低营养状态一直被认为是压疮的易发因素[1]。VSD治疗过程中, 由于创面处于持续负压吸引状态, 引流出的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 加上患者本身疾病方面的因素, 容易造成机体负氮平衡。因此, 在营养科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很重要。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创面康复。

2.3 V S D的护理

2.3.1 保证有效的负压封闭引流

良好的封闭式负压是保证有效引流及治疗成功的关键[2]。操作时务必保证贴膜完全覆盖VSD材料。贴膜完毕后将VSD的连接管接上负压吸引器, 调整负压为0.02~0.03MPa, 如见VSD材料明显塌陷、引流管管型明显外露、引流管内有分泌物引出、薄膜下无液体积聚, 提示负压吸引有效。骶尾部压疮相比平坦部位而言, 贴膜存在一定难度, 建议贴膜时先自肛门后方撑开臀沟, 自臀沟开始沿机体长轴小心粘贴, 可提高贴膜的成功率。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给予翻身、擦浴等生活照料时避免因牵拉、潮湿致薄膜掀起, 从而导致漏气使引流失败。护士巡视患者时应加强吸引器负压值、膜的完整性及密闭性、引流液等方面的观察,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查找原因, 及时处理。

2.3.2 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选择软硬适中的材料, 临床多用吸引器的连接管, 长度一般选择80~120cm, 管道过长会影响负压及引流效果;管道过短影响患者翻身活动, 还可能导致沉积在管道内的液体反流污染创面。根据VSD使用部位不同, 采取合适的体位, 每隔1~2h更换一次, 避免创面及引流管受压, 同时做好肩胛、髋、足踝等骨隆突部位的保护。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引流管中若有血凝块堵塞致引流不畅, 可从连接管中注入生理盐水冲洗, 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畅, 应更换VSD。

2.3.3 负压引流瓶的护理

引流瓶应每日更换, 更换时先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并关闭负压源, 严格无菌操作。更换完毕调好合适的负压, 接上引流管, 再松开血管钳, 最后检查负压吸引是否有效。

3 小结

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难题。传统的处理办法是换药治疗, 疗程长, 疗效差, 且频繁地换药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VSD技术是利用高透氧透气性的生物膜的封闭作用, 阻止了外界细菌进入创面。VSD的持续负压吸引, 可有效去除乳酸及创面渗出, 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及肉芽组织形成, 从而达到促使创面愈合的目的[3]。与传统的换药治疗相比, VSD技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VSD治疗的患者, 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 从而减少了患者痛苦, 减轻护理工作负担,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淑敏.1例IV期难治性压疮患者应用湿性敷料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14) :1326-1327.

[2]刘阳, 王秋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难治性创面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9, 16 (9B) :64-65.

负压封闭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 均为男性。年龄29~79, 平均年龄58.1岁。起病时间1~5d, 平均起病时间2.9d。发病诱因有肛周脓肿3例, 肛周湿疹3例, 阴囊外伤1例, 其他不明原因9例, 伴糖尿病6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6例首先表现为肛周皮肤红肿疼痛, 其后蔓延到会阴部、阴囊, 疼痛进行性加重, 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有捻发感。另外10例首先表现为阴囊肿胀疼痛, 阴囊皮肤变为紫红色, 严重者阴囊局部溃烂形成黑色坏死斑, 伴有特殊的恶臭。部分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 病灶蔓延迅速, 5例患者入院时皮肤红肿范围向上蔓延至腹股沟和下腹部, 2例患者36h病灶累及左侧胸壁。

1.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入院查血白细胞 (5.2~25.5) ×109/L, C反应蛋白平均为85.2mg/L (59.72~608.5mg/L) ;病原学检查:坏死组织渗液细菌培养提示5例为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 4例为大肠杆菌与链球菌的混合感染, 厌氧菌培养有1例拟杆菌生长。血培养均为阴性。15例行CT扫描, 均显示阴囊不均匀增厚, 阴囊内积液, 8例发现有阴囊内气体形成。其中2例伴下腹壁皮下积气, 2例伴左侧胸壁皮下积气。

1.4 治疗方法

入院后予广谱抗生素 (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和奥硝唑) 抗感染, 必要时用美洛培南和万古霉素, 同时进行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控制血糖, 去除诱因。入院确诊后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清创引流术, 清除坏死和失活的组织, 感染区域广泛切开引流。如果病变累及肛周, 位置较深, 需要仔细分离肛周间隙脓液, 通畅引流, 必要时可请肛肠科协助处理, 本组没有结肠造瘘病例。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清创后辅助负压封闭引流 (VSD) (武汉维斯第公司) , 持续负压吸引, 压力维持在150~200mmHg (1mmHg=0.133kPa) , 2~7d后去掉VSD, 根据创面情况决定更换VSD或再次清创。术后给予全身支持治疗, 如输血、血浆、白蛋白,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病情严重可送重症监护室 (ICU) , 手术后如果需要皮瓣移植, 可请整形外科协助。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数据材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 9例行单纯清创引流。其中2例因为就诊时间晚, 病灶范围广泛, 全身感染中毒严重, 行手术清创引流后, 患者病情仍然加重, 1~2d后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痊愈, 7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34.8±6.5) d, 5例阴囊创缘自行愈合, 2例直接缝合后痊愈。7例患者行手术清创后, 辅助持续负压封闭引流 (VSD) 。1例因基础疾病多, 并发脓毒血症, 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外6例患者经过VSD治疗后创面新鲜, 拆除VSD后阴囊创缘4例自行愈合, 1例直接缝合后痊愈, 1例转移皮瓣治愈。6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26.8±5.3) d,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病因

Fournier综合征多发生在抗感染能力低下的患者。Kiran对1726例Fournier坏疽患者回顾性分析表明, 有75%~100%能找到明确病因, 源于结直肠者占13%~50%, 源于泌尿生殖系者占17%~87%, 源于皮下感染或者局部创伤少见[2]。该病常见的危险因子有糖尿病、酒精滥用、肾功能不全、高龄 (>60岁) 、肥胖、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类固醇及细胞毒性药物、营养不良等[3]。有研究认为危险因子越多, 死亡率越高, 有3个以上危险因子者, 死亡率高达53.8%[4], 其中糖尿病并发Founder综合征尤为常见, 本组有6例糖尿病患者, 占37.5%。3例死亡患者中, 均有2个以上危险因子, 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病原学特征

坏死性筋膜炎一般分4型:Ⅰ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也最常见, 占70%~80%, 感染的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包括产气荚膜杆菌及拟杆菌等。Ⅱ型为单一细菌感染, 占20%~30%, 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Ⅲ型不常见, 为一种弧菌感染, 即使能早期诊断死亡率也非常高。Ⅳ型罕见, 为一种名为candida的真菌感染, 常发生在烧伤及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5]。Fournier综合征属于Ⅰ型, 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需氧菌[6], 产气荚膜杆菌及拟杆菌是常见的厌氧菌。需氧菌生长繁殖消耗氧气, 组织炎性水肿及小血管栓塞使得局部缺氧加重, 促进了厌氧菌生长繁殖。多种细菌协同作用产生多种组织坏死酶及毒素, 使病灶迅速扩散, 细菌及毒素释放入血, 引起败血症、毒血症, 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危及患者生命。

3.3 诊断要点

Fournier综合征起病隐匿, 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取决于医生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对于会阴部肿胀疼痛, 特别是会阴部疼痛区域超过体表范围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7]。

实验室检查:早期可见血白细胞增高, 病情加重, 可出现低钠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肝肾功能损害等多种异常表现。B超检查:早期可见阴囊壁增厚, 有时可见阴囊皮下积液、积气, 同时还可与睾丸附睾扭转、附睾炎、阴囊蜂窝织炎、阴囊脓肿及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等病鉴别。普通平片检查早期结果多为阴性, 有时可以发现皮下组织内积气, 但没有特异性。有报道认为CT诊断Foumier综合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CT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可以在皮肤坏死前观察到软组织内的气体或水肿, 同时还可以指导清创的范围[8]。MRI对诊断坏死性筋膜炎的敏感性也比较高, 它也能很好的界定坏死组织的范围。Childers等[9]提出用手指试验来早期诊断Fournier综合征, 对可疑患者病灶局麻下切一2cm左右切口, 如果切口没有鲜血流出, 或者有洗碗水样液体流出, 手指深入切口探查深筋膜, 如感觉手指阻力极小则高度怀疑Fournier综合征, 可取少量组织做快速冰冻切片进一步确诊。

目前对Fournier综合征的预后判断有4种评分系统, 分别为考虑年龄因素的察尔森合并症指数 (AgeCharlsoncomorbidityindex, ACCI) 、阿普加手术评分 (surgicalApgarScore, sAPGAR) 、弗尔涅坏疽严重性指数 (Fournier’sGangreneSeverityIndex, FGSI) 和乌洛达弗尔涅坏疽严重性指数 (UludagFGseverityindex, UFGSI) 。评分越高, 死亡率越高。有文献报道, 年龄是Fournier综合征预后判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年龄越大, 死亡率越高[10,11]。本组因为病例数少, 有3例死亡, 尚不能支持上述结论。

3.4 治疗

Foumier综合征是泌尿外科危重急症,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 早期清创, 纠正休克及预防多器官损伤, 应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等综合疗法。

早期诊断、早期清创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12]。Foumier综合征组织坏死进展的速度可达到2~3cm/h[13,14]。一旦诊断明确, 必须尽早手术, 广泛切开, 及时清创引流, 减轻毒素吸收, 这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方法[15]。如早期不能确诊, 也应早期多处切开肿胀皮肤引流, 因为早期难以明确坏死组织边界, 不应过分强调清除所有坏死组织。坏死组织边界明确后, 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切口应深至筋膜水平, 必要时可作对口引流, 清创后应用大量双氧水反复冲洗, 视情况可在次日或隔日再次清创。本组7例患者行手术清创引流后, 辅助持续负压封闭引流 (VSD) , 体会到用VSD引流有以下3个好处: (1) 避免多次换药, 减少患者痛苦, 减轻医护的工作量; (2) 通过VSD持续灌洗, 细菌及毒素被及时吸出, 阻止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3) VSD可以增加局部血液供应, 提高创面组织含氧量,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有效的缩短了住院时间[16]。

Czymek等[17]比较了辅助持续VSD的效果, 认为用VSD可以降低死亡率但延长了住院时间, 作者解释认为VSD可以降低死亡率是因为严重的Foumier综合征患者入院后很快就死亡了, 所以用VSD的患者是病情较轻的患者, 因此死亡率降低了。住院时间延长是因为安装VSD的患者多是病灶比较大的患者, 所以本组的结论和Czymek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是因为使用VSD的条件不一样。

支持疗法对疾病的转归非常重要, 去除原发病因和诱因, 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纠正低蛋白血症及酸中毒, 必要时输血、血浆。高压氧舱治疗对本病也有一定的疗效[18]。

负压封闭治疗 第10篇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软组织缺损

软组织缺损多因软组织碾压、挫裂伤所致,随着现代社会工农业及交通等多方面的快速发展,四肢创伤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开放和闭合性骨折合并急慢性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常合并有创面的重度污染和大块组织的坏死。以往主要采用更换敷料、药物预防感染等措施,待创面足够干净,达到闭合创面的条件,二期通过缝合、植皮或肌瓣转移、游离皮瓣修复闭合创面[1]。但此过程时间长、创面易感染、病人较痛苦[2]。为提高软组织缺损治疗的效果,降低死亡率,采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治疗40例急慢性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的40例急慢性软组织缺损患者为治疗对象,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8-66岁,平均40.5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9例,外踝溃疡2例,骶尾骨褥疮1例、严重软组织和皮肤撕脱伤不伴有骨折8例;受伤时间至就诊时间约1小时-1个月;所有患者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大小不等,形状不同。

1.2治疗方法全面彻底清创前,先取创面少许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清创时要彻底、全面地清除坏死组织、异物及小碎骨等,并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反复冲洗。清创合并骨折的患者,要根据个体骨折情况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创面VSD材料大小选择根据患者创面情况进行合理剪裁,让整个创面覆盖大小、面积合适的泡沫,并使泡沫与创面完全接触,能更好地修复创面。将内置多侧孔硅胶引流管末端经皮下开孔处导出,并通过三通接头与普通输液管相连。生理盐水通过输液管反复冲洗,引流管连接负压持续吸引。并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管有无阻塞,并及时处理。7-10d后可去掉VSD材料同时拆去负压封闭引流,根据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给予适当修剪,如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无感染现象、无骨外露者可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修复创面。对肉芽组织不新鲜、创面不清洁、怀疑合并感染的患者均需再次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根据其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创面应定期换药,观察创面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如合并骨折者要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有无骨痂生长,取出外固定架的合适时机为X线片提示有明显骨痂生长时。

2结果

40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全部行负压封闭引流术,去掉VSD材料的时间为术后7-10d,平均7.6d,其中32例创面清洁,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血液循环良好,无骨外露,病原体培养均呈阴性,通过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修复创面。4例因骨外露面积较大,转移组织瓣完全成活,4例因创面合并感染,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行皮瓣修复治愈。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无骨髓炎及其他并发症出现。

3讨论

在临床上,四肢创伤性骨折合并有面积较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挫伤是常见且难以处理的问题[3]。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清理创面和每日换药治疗,待皮肤软组织缺损炎症反应减轻后再通过皮瓣移植等方法进行创面修复,但是这样的治疗方法周期较长,换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且创面水肿、感染使创面肉芽生长缓慢,创面愈合难度大,这些影响了患者的后续治疗[4]。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1992年以来,被称为一种全方位引流,同时也是引流技术的一种进步,其临床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证。主要适应证包括急、慢性骨髓炎需手术引流者,骨筋膜室综合征,开放或闭合骨折并可能或已经合并感染者,体表软组织合并化脓性感染、溃疡、褥疮等[5]。其装置由专用泡沫材料组成,能有效改善创面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及局部创面修复。VSD是以持续高负压吸引为动力,克服了传统负压引流缺陷,为一种面状引流,促使创面多处坏死组织得到及时并彻底的清除,减少伤口处细菌数量,加速了创面的愈合。VSD材料的封闭和多侧孔的引流作用,保证引流管不易阻塞,可长时间通畅,其治疗效果较开放换药和传统引流占很大优势。随材料的退出使腔壁紧密贴合,能够有效防止死腔形成,当然对于浅表创面而言,能够缩小创面,减少植皮面积。透明膜有利于观察伤口或创面,阻止外来细菌的侵入,防止交叉感染,明显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健康生长,为创面的有效愈合提供帮助。负压封闭引流可保持7-10d,不需更换敷料,减轻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抗生素用量,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总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负压封闭引流术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可有效改善创面局部血液循环,克服传统负压引流缺陷,保证引流管不易阻塞,可长时间通畅,并阻止外来细菌侵入,防止交叉感染,明显降低继发感染发生率,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减少抗生素用量,减轻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为创面的有效愈合提供帮助,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喜,卢怡,王晓勇.负压封闭引流促进创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84-186.

[2]任鹏,陈刚,阿不来提·阿不拉,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下肢毁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8):1021-1022.

[3]杨桂元,钱祝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2):149-151.

[4]陈长青,郭林新,林山,等.封闭负压引流在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4):440-442.

负压封闭治疗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Ⅳ期糖尿病足患者中男36例, 女16例;年龄38~74岁, 平均年龄56岁。其中36例单纯坏疽, 坏死局限于足趾, 无骨髓炎;12例坏死范围累及部分跗骨合并慢性骨髓炎, 4例深层感染无骨外露合并骶尾部褥疮, 脑梗死后遗症卧床患者。控制血糖平稳后, 清除坏死组织, 行负压封闭引流。

1.2 手术方法

以单纯坏疽病例为例, 术前患足 (如图1) 手术在局部麻醉或腰部麻醉下进行, 彻底清创, 切除所有失活及污染严重的软组织, 对于骨髓炎患者, 剔除坏死骨, 剪除周围慢性炎性组织, 直至鲜活组织为宜, 用H2O2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再用苯扎氯铵冲洗, 最后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将VSD材料进行剪裁, 有创腔者按创腔的大小修剪后填入。VSD材料边缘与周围正常皮肤缝合固定, 用半透性粘贴薄膜将VSD与引流管覆盖密封, 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 (如图2) 。

1.3 术后处理

控制患者的血糖平稳约8~9mmol/L为宜, 每天观察负压吸引贴膜有无漏气, 及时处理,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引流液的颜色, 随时做培养, 以便调整敏感的抗菌素。

1.3.1 术后观察指标:

(1) 负压效果观察, 检查膜下有无积液、积气, 各接口有无松动, 及时处理。 (2) 引流量时间观察:引流时间5~7d拔除或更换, 引流量少于20ml可拔除。

1.3.2 常见问题:

(1) 引流管堵塞:引流物黏稠及凝血块未及时接高负压, 更换不及时。 (2) 创面出血:创面大、深负压过大。 (3) 皮肤:过度牵拉致张力性水疱形成。

2 结果

本组52例Ⅳ期糖尿病足患者中, 36例单纯足趾坏疽, 无明显骨髓炎, 清创, 经1~2次VSD负压吸引后, 创面肉芽组织平坦、新鲜, 橡皮生肌膏及康复新液 (或贝复济) 换药后愈合良好 (如图3) ;12例骨外露合并骨髓炎, 控制血糖平稳后, 清除坏死骨, 负压封闭引流4~5次, 伤口换药创面愈合;4例深层感染合并骶尾部褥疮脑梗死的患者, 因其卧床, 分次负压引流, 经VSD治疗后, 毛细血管丰富, 创面有渗血, 肉芽无水肿, 外露骨面上有新鲜肉芽生长;游离植皮, 创面愈合; 52例患者中病程最长8个月, 最短1.5个月, 平均2.3个月愈合; 51例术后创面完全愈合, 1例VSD治疗期间放弃治疗, 创面未愈, 死于脑梗死并发症, 本组总有效率98.1%。

注:以上为我科一女性患者, 65岁, 术前、术中、术后图片。

3 讨论

糖尿病坏疽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疾病, 是糖尿病分期中的最严重并发症, 致残率极高, 目前的综合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及各种相关危险因素, 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神经的药物, 同时积极的抗感染措施、及时彻底清创等是提高治愈的关键, 周氏[2] 等研究表明, 在全身治疗的同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清除创面的细菌性、坏死性及病理细胞性的负荷上面, 之后再应用敷料、生长因子等主动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湿性环境, 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创面加速愈合。伤口的愈合就是在所谓的级联“瀑布”反应下发生的, 这是急性伤口的愈合反应过程。糖尿病足的溃疡是一种慢性伤口, 通过清创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将慢性伤口转化为急性伤口状态, 从而启动伤口愈合的级联“瀑布”反应。 在行足部清创时应选取脓腔最低点及张力最高处扩创切开, 然后充分引流, 分次逐步清除坏死组织, 及时将周边胼胝切除, 使新生肉芽组织维持在湿性环境下等均十分重要。局部清创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 才利于溃疡的迅速愈合。

3.1 充分掌握手术指征

明确糖尿病足的分期, 是VSD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关键。糖尿病足病理分期: 第Ⅰ期 (早期病变期) :患者常有下肢发凉, 麻木, 腿部“抽筋”。 第Ⅱ期 (局部缺血期) :“间歇性跛行”, 行走后出现下肢疼痛, 休息后缓解, 再次行走后疼痛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 足部感觉异常, 动脉搏动弱, 功能性>器质性。 第Ⅲ期 (营养障碍期) :静息痛, 休息时出现的下肢疼痛, 呈剧烈烧灼样疼痛, 以夜间为甚, 肢体营养障碍, 动脉搏动消失, 器质性>功能性。 第Ⅳ期 (坏疽期) :持续剧烈疼痛, 干性溃疡和湿性溃疡, 组织缺血坏死, 可合并感染, 最终导致截肢, 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3.2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技术

3.2.1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作用机理:

(1) 封闭使作为引流动力的高负压得以维持, 同时也使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 有效地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2) 高负压封闭可以持续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坏死组织和细菌等, 使被引流区内达到“零积聚”, 创面能很快获得清洁的环境。 (3) 增加创面血供, 改善创面微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VSD能明显增强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近几年一些试验研究发现施加负压后创面血流量较负压前有显著增大。 (4) 调节慢性创面中明胶酶的活性, 改善创基内微循环, 抑制胶原和明胶的降解, 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5) 减轻创周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 (6) 增加周围神经末梢在创面中分泌的神经肽类sP和P物质等。VSD通过增强周围神经末梢分泌的P物质以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表达, 影响内源性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具有明显的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在VSD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过程中, 能快速启动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 减少修复细胞凋亡, 使创面愈合加速。 (7) 增强感染创面的炎症反应。可使创面淋巴细胞浸润消退较快, 增生期胶原合成出现较早, 修复期可见收缩性纤维合成增多。 (8) 促进创面愈合, 抑制感染创面继发性坏死。

3.2.2 VSD材料:

VSD是一种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 白色, 质软富有弹性, 内部含有多侧孔引流管, 对人体无毒性, 无组织刺激性, 无免疫活性, 无皮肤致敏性[3]。VSD使创面能得到良好的接触, 全面负压引流, 且创面与外界隔开, 防止液体和细菌侵入, 导致创面污染或感染;持续负压引流可提高创面微循环血流速度, 增加创面血供, 改善血液循环[4]。组织学证实负压封闭引流的创面淋巴细胞浸润消退快, 增生期胶原合成出现早, 修复期收缩性纤维合成增强[5], 从而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3.3 应用VSD应注意的问题

(1) 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减少患者痛苦, 并减轻工作量。使患者免除换药之苦, 医生免除换药之劳。 (2) 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VSD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 负压引流使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 使引流区内零聚积。而且VSD能防止创面污染, 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和良好生长。加快感染创面愈合, 减少抗生素的应用。 (3) 高效、全方位、零积聚, 保证引流效果, 促进创面血运, 采用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 变被动引流为持续主动吸引, 不留任何腔隙, 其压力的高低基本符合生理条件的要求, 故不影响血运。更重要的是, 持续负压吸引促进了创面组织的体液向引流管方向不断流动, 为创面的血运提供了有效的、持续的、辅助的动力。 (4) 避免死腔形成及缩小创面VSD在引出渗液的同时使引流腔壁内陷, 随着医用泡沫材料的渐次退出, 腔壁紧密贴合, 有效地预防了残余脓肿及死腔的形成。对于浅表创面, 可以起到靠拢组织, 缩小创面, 对于慢性骨髓炎, 要进行彻底的病灶清除, 合理应用抗生素, 创面给予良好的软组织覆盖, 骨缺损的合理修复, 这是治疗的关键[6]。

3.4 注意事项

VSD治疗术后, 对于大的缺损中西药的伤口换药尤为重要, 换药及时观察创面肉芽颜色, 每天创面缩小的面积大小, 如创面愈合很快, 无须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技术;如创面愈合较慢, 我科行游离植皮, 以VSD贴膜覆盖继续负压吸引, 皮片存活良好, 不宜用纱布加压包打包, 糖尿病患者皮瓣易造成坏死。

总之, 糖尿病坏疽是当前临床工作中治疗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最多见的是老年人, 合并症多, 手术机会少;即便有手术机会, 因外科皮瓣技术创伤大、风险高, 很多患者拒绝手术, 因此致残率很高, 笔者利用VSD负压吸引技术, 因治疗上不需要严格的术前准备, 操作简单, 痛苦少, 微创、高效、低医疗成本的特点, 易于为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和松, 胡国良, 吴吉文.糖尿病足43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2) :104-105.

[2]周锐华, 鄢文海, 等.糖尿病足溃疡的系统治疗 (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8, 4 (5) :40

[3]Fleischmann W, Strecker W, Bombelli M.et al.Vacuum sealing astreatment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 (J) .Un-fallchirurg, 1993, 96 (9) :488-492.

[4]荆金忠, 刘红, 李敏, 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微循环流速和血管口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现代康复, 2000, 4 (12) :1848-1849.

[5]裘华德, 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4) :233.

负压封闭治疗范文

负压封闭治疗范文(精选11篇)负压封闭治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武汉VSD公司提供的封闭伤口负压引流产品的公司, 其全套产品包括: (1) 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