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论文范文
儿童龋病论文范文(精选9篇)
儿童龋病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4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37例儿童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正畸矫治的37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儿童,男22例,女15例,年龄12~15岁,平均(13.7±1.2)岁;对照组儿童,男21例,女16例,年龄11~15岁,平均(13.5±1.1)岁。以上儿童均为恒牙列,经常规检查确认身体健康,无相关禁忌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两组儿童均分别进行变形链球菌菌落测定(Dentocul SM)、乳酸杆菌计数测定(Dentocult LB)和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测定(Cariostat)三种方法的检测,检测时间在上午9点左右进行,确保受检者未进食。在进行检测之前对其进行统一培训,确认Kappa值>0.6则开始进行检测。
1.2.1 Dentocult SM检测
采用进口Dentocult SM标准试剂盒进行。让受检儿童咀嚼特质蜡块至少1 min,之后将检查木片放置在受检儿童的舌背,正反反复轻压10次确认已被唾液浸润后将木片放置于Dentocult SM试剂瓶中,在37℃的条件下培养48 h。参照说明书上提供的标准图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密集度及等级。
1.2.2 Dentocult LB检测
采用进口Dentocult LB标准试剂盒进行。让受检儿童咀嚼特质蜡块至少1 min,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唾液收集,将唾液均匀涂抹于对乳酸杆菌有选择性的培养基薄片的正反两面,放置于试管中,在37℃条件下培养4 d以上。参照说明书上提供的标准图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密集度及等级。
1.2.3 Cariostat检测
采用日本进口的Cariostat标准试剂盒进行。用棉棒采集受检儿童口腔中的牙菌斑,反复进行4~5次,确认已经采集充分后将棉棒放置于37℃培养瓶中培养48 h。观察并记录培养瓶中液体颜色的变化,与说明书上的标准进行对比并记录等级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三种方法所测不同菌落等级数据,比较两组儿童中2、3级菌落所占比例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儿童的Dentocult SM、Dentocult LB和Cariostat检查结果显示2级及3级菌落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3。
注:与对照组同项目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同项目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同项目比较,*P<0.05
3 讨论
龋病的活跃性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新龋发生的频率以及龋蚀进行性发展速度的总体统计,简单的总结就是说机体对于龋病的易感性以及进展性的综合。龋病活跃性检测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机体对于龋病的敏感程度以及患病的可能性,目前临床上较为肯定的是Dentocult SM、Dentocult LB和Cariostat这三种方法[2],而且三种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三种方法同时应用能够更加全面的对龋病活跃性做出评定。
龋病在儿童时期是高发期,而且由于正畸儿童在配戴正畸矫治器的时候很容易由于酸蚀导致周围牙釉质的脱矿,再加上配戴过程中不方便进行口腔全面的清洁,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口腔自洁的作用,导致口腔中食物残渣、菌群以及其他物质的堆积,是引发龋病的诱因之一。
从本文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童口腔中2、3等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从Cariostat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童的口腔环境更容易导致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的扩展,从这两方面综合而言,也就是更加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此外,正畸矫治器的使用,也改变了机体牙面局部的理化特性,有文献指出这样很容易导致菌群的积聚,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的概率都明显增加,牙龈炎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3,4,5]。
综上所述,进行正畸矫治的儿童的龋病活跃性明显高于未进行正畸矫治的儿童,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注意对此类儿童进行龋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证儿童的口腔健康[6,7,8]。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社区中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到龋病的危害性以及高危人群的特点,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够更好地控制龋病的发病率,保证儿童的口腔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正畸固定矫治器对儿童龋病活跃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7例接受正畸固定矫治的儿童(观察组)和同期没有进行正畸治疗的37例儿童(对照组),给予Dentocult SM、Dentocult LB和Cariostat三种方法进行检测龋病的活跃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 在Dentocult SM、Dentocult LB和Cariostat检查结果中对2、3级比较,观察组儿童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正在进行正畸固定矫治的儿童龋病活跃性明显增高,易感性也增高,因此要高度重视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儿童龋病的发生,做好龋病活跃性检测尤其重要。
关键词:龋病,活跃性,正畸矫治器
参考文献
[1]陈燕,雷琼.正畸-牙周手术-修复联合治疗保存残根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2):244-245.
[2]Canoglu H,Gungor HC,Cehreli ZC.Management of cervical root frac-ture using orthodontic extrusion and crown reattachment:a case report[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9,104(3):46-49.
[3]陈空,周小苏,陈肖艺.前牙残根残冠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0-32.
[4]邓岚,李玉维.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在前牙错牙合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90.
[5]赵志雄,范新跃.正畸治疗对儿童龋病活跃性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07,5(4):49.
[6]罗毅,章凯.电动牙刷对正畸治疗中防龋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59-60.
[7]何洪旭,王伦海,王宏梅,等.学龄前儿童正畸治疗防龋措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44.
儿童年轻恒牙龋病及治疗体会 第2篇
关键词:年轻恒牙; 龋病【中图分类号】R78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46-01
年轻恒牙龋易在窝沟点隙出发生,常呈潜行性扩大,患儿及家长不易察觉,龋损进展较快,患儿有自觉症状时,常常已达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按龋损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年轻恒牙中以第一磨牙患龋率最高,危害最大[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年轻恒牙龋病的40例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0例年轻恒牙患者中,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1岁,均为第一恒磨牙。浅中龋29例,中龋16例,深龋5例。
1.2方法
1.2.1 浅龋:腐后可直接行银汞合金、复合树脂、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去腐备洞时应作预防性扩展。
1.2.2中龋:由于年轻恒牙的牙本质小管粗大,通透性大,易引起牙髓刺激症状,因此窝洞达到牙本质中层时,即应做完善的垫底以保护牙髓。选用刺激性小的氢氧化钙糊剂或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及聚羧酸水门汀进行双层垫底。
1.2.3深龋:再矿化治疗适用于去净感染牙本质有可能露髓的龋病,为了避免穿髓,在近髓处保留小量软化牙本质,用药物使其矿化后再次治疗,一般疗程为两次,第一次用挖匙或牙钻轻轻地将深层感染牙本质大部分去除,保留极近髓的少量软化牙本质,此层细菌侵入少,有再矿化的可能。干燥窝洞后,近髓处盖氢氧化钙糊剂,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垫底,再用磷酸锌水门汀暂补。摄X线牙片,3个月后复诊。第二次为3个月后复诊,术后无自觉症状,补料完好,叩齿无松动,牙龈无红肿和窦道,X线牙片见近髓角处软化牙本质处密度加大,且近髓处的髓腔面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此时再去除补料,用挖匙挖除软化牙本质,确认无穿髓后,再次盖氢氧化钙后,双层基底,永久充填。
2 结果
终止龋病,保护牙髓,封闭窝沟,防患龋病。2~6任何效果良好。半年后复查补物良好,边缘密合,无继发龋,叩(-),无松动,X线片示近髓处的髓腔面的修复性牙本质较增厚。
3讨论
恒牙列最常缺失的牙齿是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侧切牙,第三磨牙。除中切牙外,各个牙都有先天缺失的可能性。第一恒磨牙患龋率最高,危害大。咬合面为最易患龋牙面,其次为邻接面。正常生活牙髓是牙根发育完成的根本保证,年轻恒牙牙根发育未完成,防止牙髓损伤尤为重要。损伤牙髓主要表现为:一是意外穿髓,直接损伤牙髓;二是高速切割对牙髓的刺激;三是修复材料对牙髓的刺激。防范措施包括:熟悉髓腔解剖,对高尖的髓角的部位要特别小心;去净龋坏后近髓时可选做间接盖髓术;去净龋坏可能穿髓时选做暂时间接盖髓术;高速切割时不用易产生牙本质龟裂的碳钢牙钻,而要用不易产生龟裂的金刚砂牙钻;深部感染牙本质去除应用挖匙挖除或用球钻在喷水下慢速去除;选用对牙髓无刺激和刺激小的垫底和修复材料。年轻恒牙对各种刺激反应敏感,制洞过程中容易产生疼痛,一般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制洞,有条件时可选择不易产生疼痛的化学去龋法、激光去龋法和空气喷磨去龋法。恒磨牙在萌出途中患龋时,有时猞面远中有龈瓣覆盖,偶有整个龋坏都在龈瓣覆盖之下。此时也可先去除覆盖龈瓣,待伤愈后再做治疗[2]。如创面不大也可在切除龈瓣的同时进行充填治疗。
在建合初期,上、下颌第一磨牙刚达到咬合平面时,往往形成尖对尖的咬合关系,修复时应注意恢复咬合面的形态,以免影响今后正常恒牙咬合的形成。年轻恒牙在萌出途中邻接点尚未固定,两牙的邻接并不紧密。此时切勿强调恢复邻接关系,而应注意恢复邻面形态,以免影响今后正常的邻接关系。在龈缘未固定前进行龈下龋坏充填修复,补料往往随牙冠的萌出而高出原有的龈缘,如果原来龈缘下的补物有悬突或飞边,应对原有补料进行打磨修整;全冠修复如冠缘逐渐露出龈上,应在其龈缘固定后,重做全冠修复。
继发龋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易于发现的在补料边缘的牙体硬组织的继发龋,二是肉眼未能发现的洞底或洞壁深处的继发龋,此时可照X线牙片以辅助诊断。预防的方法是在龋洞制备过程中,洞缘的龋坏组织一定要去净;近洞缘的可疑龋最好应当预防性扩展;洞深层的龋坏组织在保护牙髓情况下也应当尽可能去净;一旦继发龋形成应该根据情况采取局部或者全部重新充填[3]。
窝沟表面有墨浸状着色,清洁难以去除时,最好用尖细的金刚砂钻去除着色部分,再做窝沟封闭[4]。此法称窝沟釉质成形封闭术。并发小龋洞的窝沟:有时可见咬合面窝沟点隙有1个或多个小龋洞,此时可采用复合树脂修复和窝沟封闭术联合治疗。即先用复合树脂修复小龋洞,再将其窝沟进行封闭。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3-238.
[2]朱烈昭.儿童口腔病防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93.
[3]刘大维.口腔预防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9.
儿童乳牙龋病107例临床疗效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07年6月~2009年3月来我院治疗乳牙龋病患儿107例, 其中, 男57例, 女50例;年龄4~6岁69例, 6岁以上3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龋坏组织再矿化法
再矿化法指的是通过人工配制钙、磷、氟化物的矿化液作用于牙齿, 使牙齿病变区组织发生矿物化, 也就是使矿化液中的钙、磷、氟化物渗透到牙齿病变区。这种能使病变区组织重新获得矿物质的过程, 称为再矿化[2]。龋坏组织再矿化方法适用于初期龋。具体方法是使用人工配制的矿化液 (7.5%氟化钠甘油糊剂、8%氟化亚锡溶液、1.5%酸性磷酸氯化钠溶液) 含漱。临床上, 使用再矿化方法治疗初期龋, 可使白垩色缩小, 或停止发展。再矿化疗法方法简单, 效果好, 无痛苦, 而且安全。
1.2.2 药物疗法
药物适用于龋环比较浅, 还没有形成龋洞的初期龋。具体方法是采用10%氨硝酸银溶液棉球涂擦龋坏病变组织, 一般反复涂擦1~2 min, 用热气吹拂、吹干后再重复1次, 再吹干, 以达到药物治疗龋病组织的目的。因为氨硝酸银是一种防腐杀菌性药物, 具有防腐、收敛、杀菌及腐蚀作用。氨硝酸银棉球涂擦过的龋坏组织, 一般使用丁香油或10%福尔马林棉球涂擦产生银黑色, 并能形成蛋白银和还原银, 沉积到牙本质小管内, 堵塞牙本质小管, 并导致牙本质小管内的细菌停止繁殖, 最终阻止龋病发展。药物疗法可与龋坏组织磨除法结合治疗, 效果更好。药物方法仅适用于后牙治疗, 因为氨硝酸银可使牙齿染色, 故不适于前牙治疗。
1.2.3 龋坏组织充填法
充填法是治疗龋坏组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牙齿龋坏后能制作固位洞形的牙齿。利用补牙洞型将充填材料固定在牙齿上, 恢复牙齿的缺损和功能, 以保持牙齿外形, 维护牙列的完整性。
1.2.4 龋坏组织磨除法
适用于龋坏面积广泛, 如整个咬合面龋坏以及牙釉质或牙本质层剥落, 不能制成补牙洞形的牙齿。重点磨除过锐的牙尖、牙边缘和表层龋坏组织, 达到阻止龋坏继续发展的目的。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成功:患儿1年内无冷热刺激不适感、自发痛和继发龋, 无叩痛, 无根尖周区充血、水肿以及瘘管等症状。失败:患儿1年内存在冷热刺激痛或者自发痛, 发现继发龋, 严重者出现垂直叩痛及尖周区充血、水肿、瘘管等明显临床症状。
2 结果
本组107例患儿经过临床治疗, 成功91例, 成功率为85.05%;无效16例, 失败率为14.95%。
3 讨论
儿童乳牙龋齿是口腔科常见的三大疾病之一, 笔者认为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 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口腔中主要的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 其次为乳杆菌和放线菌株。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可知, 龋病与食物的成分有关, 其中蔗糖是主要致龋成分;吃粗糙的食物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4]。一旦发生儿童乳牙龋病, 在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首先, 龋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不经过治疗是不会停止其破坏过程, 而治疗不当也易再次发病;其次, 牙体组织被破坏所致组织缺损, 即使经过治疗, 也不可能自行修复, 必须用人工材料替代。针对不同的龋损可以有所选择性地进行治疗:牙齿龋洞治疗称为龋洞充填术, 俗称补牙[5]。龋洞治疗的目的是控制龋坏的发展, 恢复牙齿的外形, 如牙尖和邻接点的重建, 达到恢复牙齿的功能, 同时保护了牙髓组织[6]。龋洞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龋坏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龋坏组织磨除法、药物疗法、再矿化法、充填法和修复法等, 临床上常用充填法修补龋洞缺损。龋洞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去除龋坏病变组织, 尽可能多地保存牙体硬组织。即在防止龋病发展的基础上, 去净龋坏组织, 保留更多的牙齿组织。
总之, 根据乳牙龋病的特点采取早期预防与治疗, 把乳牙龋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益荣.儿童乳牙龋病151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3 (3) :78.
[2]任飞.日托和全托模式下乳牙龋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 2010, 18 (2) :56.
[3]普布扎西.儿童龋病的危害[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 :36.
[4]刘海波.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10) :103.
[5]狄桂兰.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 :2984-2985.
乳牙龋病早防治 第4篇
乳牙萌出不久即可患龋病。乳牙钙化程度低,耐酸性差,牙齿咬牙合面及邻面易滞留细菌和食物碎屑,而儿童食物以流食、半流食为主,且糖类食品多,很容易粘附于牙齿上,具备了这些条件,食物中的糖即可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酸,使牙齿钙化部分脱钙,而导致龋病。
一般儿童较难自觉地维护口腔卫生,有些儿童睡觉前爱吃糖果、饼干等甜食,甚至含着糖睡觉,再加上儿童睡眠时间较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时间也长,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降低,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龋病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儿童龋病?我们应从病因入手,结合儿童发育特点及饮食、卫生习惯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方法归结如下:
1.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宜采用顺刷法。
2.氟化物防龋:使用含氟牙膏,或在医院使用含氟药物涂布。
3.窝沟封闭:对窄而深的窝沟使用窝沟封闭剂,能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乳磨牙封闭时机以3~4岁为宜。
4.限制糖的摄入:少吃糖,避免两餐之间吃糖(餐间吃糖致龋率高),睡前不吃甜食,吃糖或甜食应漱口。
5.饮食防龋:多食纤维性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D及钙、磷等,能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预防龋病的发生。
6.积极治疗已发生的龋病。
7.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口腔科检查。
儿童龋病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儿童,不同龋敏感,变形链球菌,AP-PCR基因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发生龋齿可影响牙颌系统的发育, 造成后天畸形。据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公布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龋齿的高发年龄约在5岁左右, 大约75%的5岁儿童口腔内都分布有龋齿, 平均每个适龄儿童大约有将近5颗龋齿, 如何有效防治儿童龋病具有重要意义。患龋齿儿童的口腔温度一般较正常儿童高, 可影响到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生长, 变形链球菌是口腔中的主要致病菌, 据相关研究认为变形链球菌 (MS) 在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是乳牙龋患儿口腔中分离出的主要细菌[1]。本课题在我省内第一次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arbitrarily primed PCR, AP-PCR) 基因分型的方法对高龋、中龋和无龋儿童口腔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基因型进行分析, 探索通过检测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基因型来预测儿童龋敏感性的可能性, 分析变形链球菌菌株的基因型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 为防治早期儿童龋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以WHO和我国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共同制订的《儿童龋病与牙周疾病综合防治方案》为诊断标准, 在自然光下用口镜和探针对所选择的儿童进行龋病检查和记录。检查人员均通过专业培训, 使用双盲法开展实验, 并通过标准一致性检验 (Kappa值=0.924) 。纳入对象:江西省吉安市内幼儿园首次就读的3~5岁儿童, 经学校及家长同意, 纳入本课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窝沟点隙和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明显的釉质软化、明显可探及的软化洞壁。高龋者 (dmft≥6) , 中龋者 (4dmft<6) , 无龋者 (dmft=0)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取样前3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儿童在检查者的帮助下能够配合者。排除标准:有全身疾病及慢性疾病者, 无法配合者, 儿童家长拒绝检查者。其中:无龋组152例, 中龋组121例, 高龋组82例, 男女比例无差别。
1.2 实验材料
变形链球菌国际标准株ATCC25175 (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 微量生化板反应试剂、Nessler试剂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 96孔酶标反应板 (北京格瑞纳健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硫代乙醇转送液:p H 7.4 (含0.15%硫代乙醇酸钠, 0.11%磷酸氢二钠, 0.5%氯化钠, 0.009%氯化钙)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 BHI培养基 (英国OXOID公司) , 琼脂糖 (Sigma公司) , 随机引物序列为5′-TGCCGAGCTG-3′ (北京华大中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PCR试剂:2Taq PCR Master Mix、Proteinase K (成都博瑞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脱氧核糖核酸 (DNA) 分子标准物:Lambda DNA/Eco RI+HindⅢ标记 (成都博瑞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1.3 实验仪器
XSJ-D型倒置相差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 , Mycycler梯度PCR仪 (美国Bio-Rad公司) , 凝胶成像系统 (美国Bio-Rad公司) , DYY-7型转移电泳仪 (北京六一仪器厂) , 厌氧培养箱YQX型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 梅特勒托利多AE240双量程电子分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SW-CJ-IY型超净化台 (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
1.4 实验方法
菌斑的收集:用临床已经高温消毒的刮匙对无龋坏的儿童只取牙齿近远中面的菌斑, 有龋的儿童则取龋洞内的菌斑组织, 用硫代乙醇转送液保存标本, 然后漩涡混匀仪振荡1 min, 主要目的是使菌斑细菌团块分散均匀, 用磷酸缓冲液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 做10倍系列稀释。
临床变形链球菌的初代及次代培养:接下来接种细菌, 分成四个组分, 分别是原液, 10-1, 10-2, 10-3稀释液各50μL分别接种于轻唾培养基 (mitis salivarius agar, MS) 上, 置于厌氧培养箱中, 条件是37℃, 微需氧培养48 h~72 h (80%N2, 10%CO2、10%H2) 。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情况, 挑选典型变形链球菌菌落, 进行次代纯培养48 h, 镜检证实为纯培养后, 再用微量生化板反应试剂、Nessler试剂进行生化鉴定, 转种至BHI液体培养基18 h, 进行增菌。放在含50%甘油BHI液体的EP管中保种, 用parafilm封口, -20℃储存备用。
AP-PCR对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基因型分析:按照DNA提取试剂盒的要求逐步反应提取出变形链球菌的DNA, -20℃保存备用。AP-PCR反应体系的确定, 反应总体积为25μL, 包括20 m M Tris-HCl, 每种d NTP各500μmol/L, 3 mmol/L Mg Cl2, 0.1 U Taq聚合酶, 100 m M KCL, 0.3μmol/L引物, DNA 2~40 ng, 不足部分用dd H2O补齐, 以各种龋敏感儿童的变形链球菌DNA为反应模板, 进行PCR循环反应。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 30个循环 (94℃1 min, 36℃2 min, 72℃2 min) 后, 72℃延伸5 min。取10μL反应混合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70 min, 电压10 V/cm, 溴化乙锭染色, 以DL2 000DNAMarker为分子量参照标准, 在凝胶分析仪上观察扩增产物带型。
2 结果
2.1 变形链球菌的检出情况
在所有的355例合格对象中, 最终分离得到变形链球菌的有111例, 占31.27%, 其中高龋者35例, 占42.68%, 中龋者40例, 占33.05%, 无龋者36例, 占23.68%, 龋病率发生越高的儿童其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见表1。
2.2 不同龋敏感个体携带基因型的情况
龋敏感性越高的组别, 其所携带的基因型数量也越多。见表2。
例 (%)
3 讨论
变形链球菌是种类较复杂的一群革兰阳性球菌, 因呈链状排列而得名, 目前变形链球菌已被公认为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可以持续生存于口腔中。其细胞为球形, 直径0.5μm~0.75μm, 成对或呈链状排列, 链的长短各异。变形链球菌在微需氧的条件中适宜生长, 氧浓度5%~10%;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37℃, 10℃条件下不能生长[2]。本实验所选用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7℃, 微需氧条件为80%N2, 10%CO2, 10%H2, 变形链球菌生长良好。变形链球菌在血琼脂平皿上48 h培养可形成直径为0.5 mm~1.0 mm、不规则的、硬而黏附的菌落, 在含蔗糖的琼脂上大多数菌株产生1 mm的堆积状菌落。有学者发现, 不同龋敏感患者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体外致龋能力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个体患龋的概率有差异, 可能与其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致龋能力密切相关, 而致龋能力的差异是由其遗传所决定的[3]。遗传多态性是指同一菌群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类型并存的现象, 其中变异类型不包括连续性变异如人的高度等。自然选择是造成遗传多态的主要原因, 在人类口腔中存在复杂的微生态环境, 每一种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都有最适合于自己生存的口腔环境。研究发现如果单独应用洗必泰可使口腔内某种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暂时消失, 但仅6周后, 同一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会再次出现[4,5]。对变形链球菌进行基因分型, 研究其遗传多态性, 对于从分子水平研究它的致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变形链球菌的分子水平研究方法较多, 其中以AP-PCR技术应用较多。
本文运用AP-PCR技术来研究儿童不同龋敏感者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基因情况, 发现不同龋敏感者口腔中分离出的变形链球菌基因型数目有差异, 龋敏感性高的儿童中其所携带的基因型也较多, 说明菌斑中定植的变形链球菌所携带AP-PCR基因型的种类数与致龋性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Garashi T, Yamamoto A, Goto N.Direct detectio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in human dental plaqu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Oral MicrobiolImmunol, 1996, 11 (5) :294-298.
[2]Toi CS, Cleaton-Jones PE, Daya NP.Mutans streptococci and other caries-associated acidogenicbacteriain five-year-old children in South Africa[J].OralMicrobiolImmunol, 1999, 14 (4) :238-243.
[3]黄晓晶, 刘天佳, 陈国弟, 等.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C) 临床分离株AP-PCR基因分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 36 (4) :281-284.
[4]Aguilera Galaviz LA, Aceves Medina Mdel C, Estrada Garcia IC.Detection of potentially cariogenic strains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Clin Pediatr Dent, 2002, 27 (1) :47-51.
3~4岁儿童龋病调查及其对策探讨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南宁市江南区7所幼儿园3~4岁儿童共588名, 其中男孩312名, 女孩276名。
1.2 检查及记录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检查的方法和标准[1], 调查前统一进行培训。检查时在幼儿园明亮的自然光线下进行, 按班级、姓名、序号对3~4岁年龄的儿童逐个检查, 检查者一人使用一次性口腔常规检查器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口内视诊结合探诊检查, 另一人在旁边同时一起视诊确定龋齿位置、牙垢等并作记录。
1.3 问卷调查方法
检查当天同时发放问卷, 由家长答卷后收回, 不能按时收回答卷或答题不全者, 通过电话与家长通话逐题答卷, 以保证答卷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χ2检验;并对样本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被检588名儿童中共患龋齿301名, 患龋率51.19%, 龋齿总数1459颗, 龋均4.84, 牙软垢共171名。所有患龋儿童均未进行龋病充填治疗。
2.1 不同性别儿童龋病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不同性别儿童龋患情况比较
性别例数患龋人数[n (%) ]软垢人数[n (%) ]龋齿数[颗 (%) ]男312156 (50.00%) 92 (29.49%) 858 (13.75%) 女276145 (52.53%) 79 (28.62%) 601 (10.89%)
2.2 龋患在牙序中的分布
龋患分布上齿呈由门牙向磨牙由高向低分布, 下牙呈从磨牙向门牙由高向低分布, 见图1。
2.3 不同生活习惯及家长口腔保健意识与儿童龋齿发生率比较
刷牙习惯, 进食后漱口习惯, 喜食零食、甜食, 家长是否经常监督检查与龋病有关 (P均<0.01) , 见表2。
2.4 影响龋齿发生与否的生活习惯及家长口腔保健意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4个变量在回归分析中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刷牙方法、家长监督与否相对危险度较高, 见表3。
3 讨论
1994年WHO提出2010年全球口腔健康目标中5岁儿童乳牙无龋率是90%[2]。本资料显示, 3~4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已高达51.19%, 无龋率仅为48.81%, 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口腔健康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该年龄组的患龋率也大大高于相关报道[3,4]。结果表明南宁市江南区儿童乳牙龋病状况比较严重, 儿童口腔卫生保健不容忽视。
调查中发现, 所有患龋儿童均未进行龋病充填治疗, 共有171名患龋或不患龋儿童存在牙软垢, 多见于上颌侧切牙及尖牙的颊面, 许多儿童的牙缝有发臭的食物嵌塞, 表明刷牙的质量差或不刷牙。调查结果图1显示, 上颌的中切牙、下颌的磨牙患龋数很高, 这个部位的牙面沟窝点隙、邻接面是食物易于滞留而不易清洁的缘故。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早起刷牙, 没有意识到睡前刷牙更重要, 这些残存在牙缝、沟窝的食物经过夜间的细菌发酵, 形成牙菌斑而导致乳牙龋发生。社区医务人员应每年定期到社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加大宣传力度, 向群众宣传口腔保健知识, 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龋齿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等;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每个月在幼儿园举行一次活动, 如教爱牙童谣、爱牙儿歌、播放相关动画影碟等等向儿童宣传口腔卫生及预防牙病的知识, 使他们知道要坚持早晚刷牙,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饭后漱口等。每半年一次到幼儿园对儿童进行集体氟化泡沫防龋措施。
表3统计结果也表明, 刷牙方法和家长的经常监督检查与否是龋齿发生相对危险度较高的因素, 要有效预防儿童龋齿发生, 必须从这两方面着力。因孩子年幼刷牙的自觉性不高, 家长及幼教人员的监督是预防龋齿的关键。家长应教会孩子采用波浪式刷牙法, 监督孩子坚持早晚刷牙。孩子每晚刷牙后家长要检查是否刷干净, 如发现食物嵌塞应使用牙线或牙签帮助清除, 这样才能彻底清洁全部牙齿以保证刷牙的质量。因为口腔细菌利用糖的发酵产生酸, 腐蚀牙齿, 所以控制零食, 少吃糖饼, 食后及时漱口。每半年定期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龋病, 提高龋病的充填率。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3~4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 为今后儿童防龋工作探讨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南宁市江南区7所幼儿园3~4岁儿童588名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龋齿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患龋率51.19%, 龋均4.84;不同生活习惯及家长口腔保健意识与儿童龋齿发生率有关 (P均<0.001) 。结论 波浪式刷牙、食后漱口、不常吃零食甜食、家长的经常监督检查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式, 而且应重点从危险度较高的刷牙方法和家长经常监督检查这两方面着手干预。
关键词:乳牙,龋病,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齐小秋.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2-203.
[2]黄华, 邓汉辉, 李志辉等.广西5岁儿童乳牙龋病抽样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1) :145.
[3]彭文, 周勤.3~6岁儿童龋病调查及预防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1) :3024.
儿童龋病论文 第7篇
关键词:龋病,影响因素,meta分析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1]。1983、1995和2005年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仍然是人类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12岁儿童患龋率为28.9%[2]。提示龋病一直是儿童口腔的常见病、高发病,对儿童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近年来,众多新的行为因素及免疫因素与龋病关系的研究结果分散,结论不一。我们对2004—2014年我国龋相关因素的临床病例 - 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为明确显著相关因素,预防龋病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以“儿童”“ 龋齿”“相关因素”等关键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公开发表的龋病相关因素病例 - 对照研究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公开发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期刊上龋相关因素病例 - 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期限为2004—2014年。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筛选文献。
纳入排除标准:12004—2014年间独立发表的有关儿童龋病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 - 对照研究。2各文献研究对象均为0~14岁儿童。3研究对象为按WHO推荐的龋病诊断标准[3]检测的龋病儿童。 4有研究开展或发表的年限。5有2篇以上文献出现并讨论的危险因素并符合标准1~4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参考Lichtenstein等[4]提供的标准,对1~5纳入的每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重复报告、研究质量较差、信息少或数据不完整,而无法利用的文献。
1.2统计学分析根据meta分析的要求对文献相关数据整理后,应用Review Manager 4. 2软件对资料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合并分析。检验资料异质性的统计量有I2及P值,若I2= 0或P> 0.10,表明研究间的异质性仅由抽样误差引起,宜采用Mantel-Haenszel methods固定效应模型[5]合并分析;反之,则采用Der Simonian-Laird的随机效应模型[6]进行合并分析。对于合并分析的离散变量,采用合并OR值(合并比值比)比较龋齿组和非龋齿组的危险因素及合并后的暴露情况差异;对于合并分析的连续变量,采用WMD值(加权均数差)比较龋齿组和非龋齿组的危险因素及合并后的暴露水平差异。
1.3 Meta分析的质量评估1倒漏斗图:Review Manager4.2软件中的倒漏斗图以SE(log OR)为纵坐标,OR值为横坐标作图,在没有发生偏倚的情况下,图形呈现对称的倒漏斗状;反之,就会出现图形缺角。2敏感性分析:可对相同资料分别采用不同模型分析和剔除小样本资料后分析,再比较其结果,以此反映研究结果的稳定性[7]。3失效安全系数(Nfs):当meta分析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时,用定量的方法计算最少需要多少未发表的阴性结果才能使研究结论发生逆转,以此估计发表偏倚的程度。Nf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eta分析的可靠性。其计算公式如下:Nfs0. 05=(∑Z/1.64)2- k(Z为研究因素包含的各文献标准正态分布离差的总和,k为纳入的原始研究个数,α=0.05。)[8]。
2结果
2.1基本情况对检索到的3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 最后纳入分析的文献有18篇,即文献[9- 26],涉及13个省14个县市,累计龋齿儿童14 791人,非龋齿儿童11 330人。
2.2异质性检验结果对于使用含氟牙膏和唾液p H值2个因素,各文献的研究结果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其余因素各文献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见表1。
2.3各因素合并的OR值或WMD值各研究因素中,离散变量喜食甜食、进食后漱口、使用含氟牙膏3个因素的合并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喜食甜食合并OR值 >1,使用含氟牙膏和进食后漱口的合并OR值 <1;连续变量唾液s Ig A水平和唾液p H值两因素的WMD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注:aP>0. 10,文献研究结果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2.4 Meta分析的质量评估
2.4.1发表偏倚倒漏斗图显示,纳入研究的文献中, 使用含氟牙膏的相关文献无明显的发表偏倚,其他因素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或因为研究数量太少不易从倒漏斗图中看出发表偏倚。见图1。
2.4.2敏感性分析分别对原分析资料采用不同模型和剔除小样本(样本量 <100)资料重新进行meta分析, 再与原分析的各研究因素进行对比,判断研究结果是否稳定可靠。结果显示,唾液s Ig A水平的WMD值与原分析差异较大,其余因素与原资料分析基本一致,相对稳定;剔除小样本资料后,唾液溶菌酶水平、唾液p H值2个因素的研究数仅各有1篇,未进入模型;其余研究剔除小样本后与原分析模型一致,结果较稳定。见表4。
2.4.3失效安全系数 (Nfs) 计算meta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研究因素的Nfs0.05 (即在P=0.05水平上,至少需要多少阴性结果才能使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逆转),其中“唾液p H值”的Nfs0.05最小,需要16篇阴性结果推翻其结论;“唾液s Ig A水平”的Nfs0.05最大,需要115篇阴性结果推翻其结论。见表5。
注:Z 为研究因素包含的各文献标准正态分布离差的总和,k 为纳,Nfs 为失效安全系数。
3讨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龋病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存在研究因素分散、研究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很难得出全面可靠的结论。本文就近10年的相关病例 - 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期通过大样本的研究来得到更稳健的结果,为今后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分析结果显示,离散变量喜食甜食、进食后漱口、使用含氟牙膏3个因素与龋病相关(P<0.05),其中喜食甜食为龋病危险因素(合并OR值 >1),使用含氟牙膏和进食后漱口为龋病保护因素(合并OR值<1);连续变量唾液s Ig A水平和唾液p H值两因素与龋病相关,两因素在无龋组的水平均高于有龋组(P<0.05)。
随着饮食品种的日益丰富,儿童接触甜食的机会明显增加。本次研究发现,喜食甜食的儿童患龋齿的风险是不喜甜食儿童的2.07倍,提示家长必须要加强监督,减少儿童的甜食摄入量及频率。进食后漱口有利于儿童防龋,可能是因为乳牙在建立咬合的这段时间,乳牙不能通过咀嚼来达到清洁的目的,并且乳牙列存在生理间隙,牙颈部缩窄明显,很容易造成食物在口腔内的存留,从而导致龋病的发生[17]。因此,养成进食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可以显著地减少龋病的发生。本研究认为含氟牙膏具有保护作用,但纳入文献都是针对3岁以上儿童的研究;对3岁以下儿童,恒牙牙胚发育未完成,此阶段摄入过量的氟会直接影响第1恒磨牙及前牙的外形结构[27],一般不建议使用含氟牙膏。多数调查显示,龋病的发生有个体生理差异,其中唾液的物理、 化学、生物特性是龋病发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10]。本次纳入的几篇研究“唾液s Ig A水平”和“唾液p H值”均为无龋组明显高于有龋组(P<0.05)。但由于研究数少, 结果不够稳定可靠,期待今后纳入更多的研究进行综合的分析。
本次meta分析中,喜食甜食、进食后漱口、使用含氟牙膏3因素均是可人为控制的环境影响因素。因此, 利用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如培养儿童良好的膳食习惯、行为习惯等,在降低干预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龋病的发生。另外,对宿主唾液s Ig A水平和唾液p H值的综合分析发现,若今后能加强相关指标的研究,对龋病个性化防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建议 第8篇
在发达国家, 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在发展中国家, 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 儿童龋齿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 乳牙龋病的患病率高达66.6%。儿童龋齿的发生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家长的重视, 目前我国儿童龋齿的治疗率还不到3%。
1 影响儿童龋病形成的因素
1.1 致龋菌
细菌是儿童龋齿发生的必要条件, 口腔中的致龋菌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产酸菌属为代表的产酸菌属, 可分解糖类物质产生酸, 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一类是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代表的厌氧菌, 可破坏有机质, 使牙齿形成龋洞。在这些引起龋齿的菌类中, 变形链球菌是最主要的原因菌。
儿童的年龄、饮食、口腔卫生习惯以及父母的口腔菌群等均对其口腔内的卫生菌群有一定影响。新生儿刚出生时, 口腔是清洁无菌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口腔内的微生物菌群开始建立, 父母通过亲吻孩子、用嘴接触孩子的奶嘴、勺子、食物等方式均可能将变形链球菌传给孩子。而从宝宝开始添加副食开始, 父母就应该注意其口腔卫生, 因为此时随着食物的摄入, 造成龋齿产生的细菌就会进入口腔。邱文彦等[4]研究报道, 约有54.31%8~36个月的婴幼儿口腔中可检测到变形链球菌。石四箴[5]对上海地区的3~5岁的幼儿进行口腔变形链球菌的检测, 阳性率为79.48%。刘敏等[6]研究发现, 不使用牙膏, 只采用牙刷和牙线彻底清洁牙菌斑能降低学龄前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 但是一旦结束后, 变形链球菌的数值又会恢复到干预前的水平。
1.2 饮食
儿童龋齿的发生与所吃的食物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矿物盐类、蛋白质、主要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钙、铁、磷、氟等的摄入有利于牙齿的发育, 增强牙齿的抗龋力。而另一方面, 食物中的含糖类成分也会与口腔中的致龋菌作用, 产生龋齿。儿童食用过多的甜食如含糖较高的饮料、蛋糕等均会增加龋齿的发病率, 这是因为含糖量高的食物残存于口腔时会极大提高致龋菌的繁殖。睡前吃甜食对牙齿的损害更为严重, 这是因为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 唾液分泌量减少, 细菌的繁殖加速, 因此会增加患龋几率。研究发现, 饮料除了含糖量高以外, 由于其p H也相对很低, 对牙齿有很强的酸蚀作用, 能破坏牙齿外层的保护膜, 削弱牙齿的抵抗力, 已成为儿童患龋病的潜在危险因素[7]。
与含糖量高的食物相反, 有些食物反而会降低龋齿的患病率。比如酸奶和奶酪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双膦酸盐和钙, 能使口腔中的p H值升高, 酸性降低, 而降低患龋率;橙子、猕猴桃和彩色的柿子椒等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不仅可以消灭口腔中的致龋菌, 还会促进牙龈生长所需要的胶原蛋白, 增强牙齿的抗龋率;黄菜花、西芹以及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 生吃时可以清洁儿童的牙齿, 去除牙缝中的食物, 而降低龋齿率。
1.3 牙齿状况
儿童牙齿发育不良以及矿化特别是钙化不足均会增加龋齿的发病率。因为此时儿童牙齿的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低, 所以抗龋性低。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值的婴儿和早产儿乳牙釉质发育通常会有缺陷, 因此会导致牙齿对致龋菌的易感性, 并且由于釉质发育不完全, 牙齿表面也会有点窝状或沟状凹陷容易滞留食物残屑, 不易清洁, 从而产生龋齿。
儿童生长过程中, 牙齿的发育有三个阶段, 分别是乳牙列 (3岁) 、混合牙列 (6岁) 和年轻恒牙列 (12岁) 。乳牙极易发生龋齿, 原因是儿童进食时, 食物必须经过乳牙咀嚼才能咽下, 所以乳牙的牙釉质易被磨损而导致龋齿。胚胎在母体中4~5周时, 乳牙就开始发育, 因此孕母自身充足的营养摄入能够保证胎儿期乳牙的良好发育。混合牙列阶段的恒牙, 牙齿发育尚未完全, 并且恒磨牙表面的窝沟形状复杂, 食物极易残存。而且一旦发生龋齿, 就会影响恒牙的进一步发育。年轻恒牙列阶段, 牙齿的钙化程度很低, 也易发生龋齿。
牙齿中第一恒磨牙患龋齿的几率最高, 原因是恒磨牙萌出最早, 咀嚼食物的机会最多, 因此牙釉质的损伤几率最大, 并且恒磨牙表面的窝沟很多, 刷牙时不能彻底清除窝沟中残存的食物, 因此容易聚集细菌, 形成牙菌斑。研究发现, 下颌乳磨牙由于食物重力的原因以及上颌中切牙由于生理性缝隙的原因均极易残存食物, 发生龋齿[8]。
1.4 龋齿形成的时间
龋齿是牙齿破坏从浅到深、从小到大、从无症状到疼痛难忍而逐渐变化形成的。龋变的第一步是致龋菌与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相互作用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 使其出现脱矿而形成粉状白斑, 此时的浅龋通过使用氟化物, 牙齿就可以自行修复。第二步是脱矿过程继续, 牙釉质表面开始破损, 此时牙齿不能通过使用氟化物而自身修复, 必须看牙医进行专业治疗。当龋蚀发展到破坏牙本质浅层, 牙齿表面便会出现黑洞, 此时冷、热食物的食用就会刺激牙本质的神经末梢, 引起疼痛的感觉。最后一步, 当龋变伤及牙本质的深层接近牙髓腔时, 龋洞内的细菌就会感染牙髓, 形成牙髓炎, 此时没有外界的冷热刺激, 牙齿也会出现刺痛。后期的龋齿必须经过专业的治疗, 不然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慢性肾炎等。
1.5 年龄和性别
婴幼儿时期, 宝宝主要食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 因此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 此时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喂养方式, 不要让宝宝含着奶瓶睡觉, 喝完奶和吃完副食后要再给宝宝喂一点水, 并且最好用纱布或者指套牙刷, 蘸水轻轻擦洗宝宝的口腔。宝宝的牙齿一般在2~3岁时就会全部萌出, 此时父母应该帮宝宝早晚各刷一次牙齿。乳牙一般会在6岁时开始脱落, 此时萌出的恒牙对儿童颌面部的发育至关重要, 因此防治龋齿发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 儿童乳牙萌出后就可能患龋齿, 并且龋齿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马飞等[9]研究表明, 5岁以上的儿童患龋率明显高于3岁和4岁的儿童。因为牙齿的龋面、龋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 并且随着年龄增大, 儿童饮食习惯也发生变化, 年龄大的儿童可以食用更多种类繁多、质地硬的食物, 而导致牙齿被损伤的几率加大。
性别与龋齿的关系目前并无确切的定论。有的学者认为, 女性由于牙齿萌出相对男性更早一些, 因此会增加患龋风险;也有学者认为, 男性由于食用更多质地坚硬的食物, 因此患龋率会更大一些[10]。总而言之, 龋齿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 数据不具有临床意义。
1.6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通过人力资本比如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以及财富来衡量。社会经济地位对龋齿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大的关注。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患龋齿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来体现。社会经济地位好的家庭一般会注意儿童的刷牙频率与效果;注意儿童的饮食搭配, 避免摄入过多的甜食, 睡前不进食;注意定期带孩子检查牙医等来减少龋齿的发生。
Schou等[11]对苏格兰洛锡安区5岁儿童的口腔研究发现, 父母的职业与孩子的口腔健康关系是刷牙效果与口腔健康关系的两倍, 是食糖量与口腔健康关系的四倍。Reisine等[12]综合了近年来发表的475篇龋齿研究的论文发现,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 孩子患龋齿的几率要远远大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 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这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所在地区水中的氟化物水平要高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氟化物对儿童牙齿的重要性。
2 儿童龋病的预防措施
2.1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与教育工作
首先,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口腔知识水平, 充分意识到龋齿对孩子的危害, 然后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冯靳秋等[13]经研究调查显示, 父母的知识水平, 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母亲从怀孕时就要注意自己的口腔卫生以及合理的饮食, 保证充分的营养吸收以使胎儿乳牙健康的发育[14]。从宝宝刚出生时父母就要注意不要直接亲吻孩子的嘴, 给孩子喂完奶和含糖的副食后要适当用清水清洁口腔, 防止细菌的滋生。孩子出牙以后, 要帮助宝宝早晨和晚上各刷牙一次。孩子3岁以后, 父母要教孩子自己刷牙, 使宝宝养成正确刷牙以及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以去除口腔中残余的食物, 防止龋齿的发生。Habibian等[15]调查研究显示, 2岁前开始刷牙的612名儿童中只有3%的儿童口腔内可检测到变形链球菌, 而1岁内未刷牙的儿童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高达19%, 并且Douglass等[16]通过对1529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研究发现, 刷牙的频率高的儿童, 龋齿的发病率低。说明早期刷牙及早晚刷牙有助于减少牙齿细菌数量, 从而减少龋齿的发生。
其次, 儿童要养成吃饭细嚼慢咽的习惯, 这样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才能被充分吸收, 用来发育健康的牙齿, 而且细嚼慢咽能对牙龈起到按摩作用, 减少牙菌斑的形成。除此以外, 儿童还要注意饮食平衡, 不要食用过多的甜食如巧克力、蛋糕等, 因为这类甜食黏度很大, 食用后容易黏附在牙齿上不易清洁, 进而与致龋菌发生作用, 腐蚀牙齿。儿童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等。
第三, 父母要带孩子定期看牙医, 龋齿在早期通过氟化物处理是可以治疗的。美国牙医协会建议父母在婴儿长出第一颗牙齿以后就应该第一次看牙医, 此时医生会通过宝宝的口腔检查提出合理的预防龋齿以及有利于牙齿健康发展的适当建议。但是调查研究显示, 只有36%的2~4岁的儿童有过看牙医的经历。
2.2 窝沟封闭
牙面窝沟是龋齿最易发生的部位, 统计数据显示, 窝沟龋齿占恒牙龋病的84.7%。窝沟封闭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预防儿童窝沟龋齿发生的措施。窝沟封闭是将一种对人体无害可自凝的合成有机高分子树脂涂在牙齿的十字型窝沟上, 经光照后固化形成的一层牙齿保护性的屏障, 防止食物残留在窝沟内与致龋菌作用产生酸性成分对牙体侵蚀, 形成沟龋。一般来说, 儿童在牙齿达到咬合平面就可以做窝沟封闭, 乳磨牙的最佳封闭时间是3~4岁, 第一恒磨牙的最佳封闭时间是6~7岁, 第二恒磨牙的最佳封闭时间是11~13岁, 双尖牙的最佳封闭时间是9~13岁。
窝沟封闭的防龋效果与封闭剂在牙面窝沟内的保存率有关。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窝沟封闭剂一般有树脂类和玻璃离子水门汀两类。树脂类的封闭剂相对玻璃离子水门汀类封闭剂来说, 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耐溶解性, 但是玻璃离子水门汀类封闭剂因为含有氟化物, 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针对两种封闭剂各有的优点, 临床上将树脂与玻璃离子水门汀相结合制成一种新型的封闭剂——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封闭剂。这种新型封闭剂具有与牙齿粘结性强、操作简单、唾液溶解度小、外观色泽更漂亮等优点。
窝沟封闭技术有釉质成形封闭术与普通窝沟封闭术两种, 釉质成形封闭可使封闭剂向窝沟内渗入更深, 并且具有更好的密合性。郑寒[17]用釉质成形封闭术与普通窝沟封闭术分别封闭了80颗下颌的第一磨牙, 结果发现, 采用釉质成形封闭术封闭的牙齿2年后仅有11颗牙齿封闭剂脱落, 脱落率为13.7%, 而采用普通封闭术封闭的牙齿两年后的脱落率为36.3%, 即有29颗牙齿封闭剂脱落。林俏霞等[18]对126名儿童的左下颌第一磨牙采用釉质成形封闭, 右下颌第一恒磨牙采用普通封闭, 结果显示, 左下颌126颗釉质成形封闭的牙齿龋齿发生率与封闭剂脱落率分别为1年后0.7%和5.6%, 2年后2.4%和8.7%, 3年后4.0%和13.5%;而采用普通封闭的右下颌26颗第一磨牙龋齿发生率与封闭剂脱落率分别为1年后1.6%和8.7%, 4.0%和18.3%, 8.7%和34.9%, 也就是说采用普通封闭术的牙齿患龋齿的几率以及封闭剂脱落的几率均是釉质封闭的两倍。
2.3 氟化物的应用
氟化物能够降低龋齿的发生率, 延缓或者逆转已经存在的龋齿。有资料表明, 适宜的氟可使邻面龋、游离光滑面龋、窝沟龋分别减少78%、85%以及26%~45%[19]。氟化物预防龋齿主要通过使早期受损的牙釉质再矿化、干扰致龋菌与糖类的反应、杀死致龋菌、使新发育的牙齿牙釉质更坚固以及牙咬合面更加圆润易于清洁来实现的。氟化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儿童在每天的饮食以及喝水中均可以获得一定的氟。另外, 还可以通过人为氟化来增加氟化物的吸收, 比如饮水氟化、牛奶氟化以及使用含氟牙膏和含氟漱口水等。饮用水氟化在过去的60年中被证实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防止儿童龋齿的方法。研究表明, 在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氟, 使其达到合适的含量, 能减少18%~40%的儿童龋齿发生率[20]。含氟牙膏的使用应该在儿童3岁以后, 并且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每次只用合适的量;含氟漱口液在儿童6岁以后才可推荐使用。含氟片、含氟滴剂只有在儿童缺氟严重的情况下才能有医生来推荐使用。对于自觉行为意识还不够的儿童的来说, 脉冲结合氟化钠的应用来防止龋齿比较理想。氟化钠可以在脉冲直流电场的作用下, 将电离出的氟离子投入牙体, 与牙面上的钙盐结合, 形成一层坚硬的防止龋齿的保护层。
2.4 木糖醇的应用
木糖醇是一种五碳糖醇, 可以从许多水果和蔬菜的纤维中、各种浆果、燕麦和蘑菇以及玉米壳、甘蔗渣和桦树中提取。木糖醇的甜度和蔗糖相似, 因此能和蔗糖一样应用于食品加工业。木糖醇对龋齿的预防效果表现在:能够抑制变形链球菌的增长、残存在口腔中时不能被致龋菌分解产生酸而腐蚀牙齿、清新的甜味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而有助于清洁和保护牙齿。目前, 可用的木糖醇形式有很多, 例如木糖醇口香糖、木糖醇咀嚼片、木糖醇牙膏等。木糖醇口香糖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地防治龋齿。芬兰维耶斯卡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一项为其两年的木糖醇对儿童龋齿预防效果的研究, 结果发现, 每天通过咀嚼口香糖来获得7~10 g木糖醇的11~12岁的儿童比不吃口香糖的儿童龋齿率降低了30%~60%[21]。
儿童龋病危险性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第9篇
1 龋病流行状况
龋齿是儿童常见的世界性流行的一种主要疾病。全球因患龋病未治疗或未得到良好治疗的人很多, 因此引发的牙痛和功能障碍而影响其日常生活, 如进食、睡眠、讲话、工作和健康等。近几十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患龋率有所下降, 但仍较为严重。2003年WHO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学龄儿童患龋率为60%~90%[1]。2005年8月美国疾病防控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报道,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27%, 学龄儿童为42%, 91%的成人曾有牙齿龋坏的历史[2]。Campus等[3]报道1989年和2004年对撒丁岛12岁儿童所作的横断面研究, 其无龋人数1989年为10%, 2004年增至64%;DMFT 1989年为 (4.3±3.1) , 2004年为 (0.8±1.5) 。2003年Menghini等[4]对771名苏黎士2岁儿童所作的检查, 其患龋率为12.9%, 25.3%的儿童发现有可疑龋尚未形成龋洞。Williamson等[5]分别对美国德克萨斯州小学三年级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1991年检查1 584名, 患龋率为59%, dfs为4.81;1998年检查1 039名, 患龋率为54%, dfs为3.16。患龋状况呈下降趋势。我国学龄前儿童患龋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995年我国城乡5岁儿童患龋率为76.55%, dmft为4.48, 其中城市为75.69%和4.32, 农村为78.28%和4.80[6,7]。2005年调查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 城市为61.9%, 农村为70.2%, 乳牙龋均为3.5, 城市为3.1, 农村为3.9。
资料显示, 儿童龋病随社会、医学的进步, 患病状况呈不同程度的减轻, 但应重视不同地区之差异, 尤其应加强对低收入地区儿童龋病的防治。Nash等[8]研究了美国少数民族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当地人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AIAN) 的患龋状况, 结果表明AIAN是美国人口中牙齿龋坏最严重的人群, 他们的患龋率是全美国2~4岁儿童平均患龋率的5倍, AIAN 2~5岁儿童中79%的人有牙齿龋坏, 其中60%有严重的婴幼儿龋 (early childhood caries, ECC) , AIAN 6~14岁儿童中87%的人曾发生牙齿龋坏, 是美国总人口患龋率的2倍。
2 龋病危险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2.1 微生物因素:
变形链球菌与龋齿 变形链球菌 (S.mutans) 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致龋微生物。S.mutans的致龋性表现在它可以吸附在牙齿表面黏附蔗糖, 产酸并且耐酸。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S.mutans与龋齿有关;大量实验研究也表明S.mutans可以产生乳酸从而引起龋齿的发生。虽然在无龋个体中也会发现S.mutans, 但这些微生物在牙菌斑中出现的高比例与高龋病活跃性是一致的, 儿童越早感染S.mutans, 龋齿越早发生且患龋的危险性也越高。Nogueira等[9]对巴西28个公立幼儿园的160名5~13个月幼儿作S.mutans感染的研究, 首次检测时, 5名幼儿唾液中检测出S.mutans;6个月后, 继续参加研究的141名幼儿中, 有21名幼儿检测出S.mutans。后选取21名未感染S.mutans者和21名感染儿童作对照研究。在实验初、实验后6个月及1 a, 感染S.mutans者患龋率分别为4.8%, 23.8%和61.9%。未感染S.mutans的幼儿中, 首次检测时, 无患龋者;6个月后, 2名出现龋白斑, 患龋率为9.5%;1 a以后, 原2名龋白斑中, 1名已恢复, 此外又新增1名龋白斑, 仍为2名龋白斑, 患龋率为9.5%。由此可见, 幼儿感染S.mutans后患龋率明显升高。Becker等[10]用分子鉴定的方法比较患严重龋病的儿童与无龋儿童牙面的细菌, 对2组人群健康牙面的23种细菌含量作威尔科克逊秩和检验, 结果显示只有S.mutans在有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各种程度的龋损样本中也都发现S.mutans。目前常用的一些龋病活跃性检测方法中, Cariostat法用来检测菌斑pH值及产酸能力, Dentocult SM法用来检测受试者唾液S.mutans菌数。
2.2 宿主因素:
唾液抗菌肽表达与龋患的关系 唾液防御系统在维持口腔健康和预防龋齿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抗菌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是唾液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唾液腺及腺管细胞产生, 是一种天然的抗生素, 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广泛分布于口腔组织和牙龈上皮。AMPs家族包括α-defensins、β- defensins、LL-37等。防御素 (defensins) 是一些小的阳离子抗菌肽, 又被分为α和β- defensins, 在人类中性粒细胞中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α-defensins, 即人中性粒细胞肽 (human neutrophil peptide, HNP1-4) , 其中HNP1-3很容易检测, 在少于0.5 mL的唾液中都可检测到。Tao等[11]对11~15岁的88名女性和61名男性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 有龋儿童α-defensins的水平明显较低。因此, 唾液中α-defensins (HNP1-3) 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预测儿童龋病危险性的方法。
一些报告表明, AMPs是维持健康与疾病之间平衡的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他们通常被认为与粘膜健康有关, 然而, 这些AMPs同样也是影响龋病易感性和进展等的因素之一。唾液中AMPs的表达及其在口腔内广泛分布, 表示它们也许与保护口腔黏膜一样保护牙齿不受龋病影响, 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AMPs有广泛的抑菌活性; (2) 它们与唾液中的其他抑菌成分有协同作用; (3) 它们刺激后天免疫系统, 可以提高IgA和IgG的作用; (4) 这些AMPs可以帮助保护生物膜的形成。这样, AMPs就在口腔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抑菌屏障[12]。
2.3 微量元素与龋齿
2.3.1 血铅水平与学龄儿童龋齿 Gemmel等[2]对543名6~10岁儿童所作的不同龋齿充填材料 (银汞合金及复合树脂) 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时, 意外发现参与者中血铅水平与患龋率之间可能有联系。血铅水平平均值为23 μg/L, 城市组显著高于农村组。城市组血铅水平最高值为130 μg/L, 农村组血铅水平最高值为70 μg/L。在城市组儿童, 血铅水平和乳牙龋失补牙面数呈正相关关系, 而恒牙没有相关性。在农村组儿童, 血铅水平和乳恒牙龋失补牙面数均无相关性。在城市组儿童中, 血铅水平>40 μg/L的儿童比血铅水平为10 μg/L的儿童平均多2个龋齿牙面数, 增加约20%。血铅水平与龋齿数量在城市组儿童中有关联, 而在农村组儿童中无关联, 可能与地域有关, 与饮用水中的氟含量有关。第3次国际健康与营养调查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Ⅲ) 报道, 25 000名参与者中, 血铅水平与牙齿龋损危险性有相关性。牙釉质中铅水平较高的儿童比牙釉质中铅水平低的孩子患龋率高。在5~17岁孩子中间, 血铅水平每增加50 μg/L, 龋病危险性增加1倍。啮齿动物的实验研究中也观察到给予铅可以导致龋齿的发生。铅是一种2价的阳离子, 影响其代谢的因素与影响钙离子代谢的因素一样, 铅的致龋性可能反应铅对牙齿表面釉质完整性的影响, 而不是通过唾液流动性减少产生的继发影响[2]。
2.3.2 粘膜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与龋患的关系 龋病的形成是以牙齿硬组织脱矿为基本特征, 它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都同钙离子在牙齿硬组织与口腔环境中的交换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 包括颊粘膜和腭粘膜在内的口腔粘膜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与龋病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龋患程度重则钙离子荧光强度低。唾液可视为口腔粘膜细胞的细胞外液, 细胞与唾液间不断进行着离子交换。唾液中的钙离子可促进脱矿釉质的再矿化, 其含量影响着牙齿的龋患状况[13,14]。
2.3.3 环境中镉暴露与儿童龋齿的关系 Arora等[15]通过研究NHANESⅢ取得的资料, 发现环境中镉增加与儿童乳牙龋齿危险性增加有关, 但在恒牙列未观察到这种联系。这也许表明儿童乳牙特别容易受到环境中有毒物质的影响。Kobylanska等发现一些长期处于镉雾中的工人牙齿会变黄, 而且龋齿发病率会增加。有动物实验表明, 大鼠在牙齿生长期间给予含镉离子的饮水会导致严重的龋齿, 而牙齿萌出后再摄入镉离子则不会引发龋齿。镉离子使龋齿增多的现象, 可能与唾液腺功能被破坏有关, 而且镉离子增加降低了唾液分泌, 可降低腮腺消化酶的浓度。有报道镉离子可竞争性抑制钙离子通道, 但这些发现仍需要流行病学研究来支持, 以了解镉离子与龋齿的内在关联。
3 龋病危险性相关因素分析的意义
儿童龋病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