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鉴赏范文
儿童诗鉴赏范文(精选6篇)
儿童诗鉴赏 第1篇
动物:童话故事里的重要角色
——
小蝌蚪找妈妈欣赏
动物是童话故事中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他们是我向思维为主的,主客不分,他们觉得动物是同类,他们可以交流,能听懂的他的话,因此儿童就对动物表现出特别的喜爱和热情。其次是在童话故事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教会儿童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它们将一些自然常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受到生动的教育,比如生命是如何成长、繁衍的展示其中,让儿童在看完儿童后又增加了很多新知识。
1、我想思维为主,动物也是同类,喜欢动物。
作为幼儿园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作者,很能抓住幼儿心理,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儿童是非常喜欢大自然和动物的,因为他们觉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个小昆虫,一只小狗等都可以和儿童自身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有家人、有家、有朋友、有工作、也享受着生活中每一个好天气,也眷恋或依赖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动物能成为儿童的挚友,喜欢与小动物相伴是儿童特有的天性。他们喜欢与小动物一起嬉戏、一起分享快乐,向它倾诉心声,并获得安慰,摆脱孤独,使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安全感。儿童比成人更加的关注着动物世界的点滴,儿童甚至会观察它们的家建在哪里,两只小虫在交流些什么,因此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儿童喜欢动物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本童话故事中选择了很多小动物,这足以吸引儿童的眼球。作者用了很多拟人手法,将寻母心切的小蝌蚪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站在孩子的视角写文章,描写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盲目和急迫,语言浅显生动、轻松、用了很多重叠句式,让听故事的儿童感觉就像他们自己在找妈妈一样,因此孩子就会对故事的发展莫名的担心,特别害怕小蝌蚪找错了妈妈,或者找不到妈妈,就这样深深陷入了故事中.....2、通过动物的语言和行为,将一些自然常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受到生动的教育。
首先,一般来说,动物的幼体总和母体非常相似的,可是小蝌蚪和它妈妈却一点也不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自然界的异常点写出了这个童话,通过听了这个童话,这一个异常现象更会深刻的印记在儿童心中,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其次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找到了四个 1 别人的妈妈,每个角色的出现都自然而新艳,绝不雷同。与此同时,作者也不露痕迹地介绍了青蛙的各种特征,直至青蛙妈妈的形象完整而清晰的出现在小读者的面前,孩子们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动物的对话动作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
儿童诗鉴赏 第2篇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古诗故事】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骆宾王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名句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古诗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试论儿童诗的阅读鉴赏与创编策略 第3篇
我国有重视“诗教”的优良传统。 著名的儿童诗人和儿童文学理论家金波曾说:“读诗不是一般的消遣, 它可以让读者在纯正的文学趣味中, 获得阅读的快乐与滋养。 ”[1]在儿童诗优美的意境中, 儿童的“诗心”和“童心”相互渗透交融, 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丰富情感体验, 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与快感。 儿童诗对儿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指导儿童诵读鉴赏和创作改编儿童诗, 有益于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进而培养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 提升其文学素养。 笔者试图从儿童诗的阅读鉴赏和创作改编两个方面探究基本策略与途径。
一、儿童诗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
儿童诗与成人诗歌相比, 有其独特性。 台湾诗人林焕彰一首 《日出 》, 就体现儿童诗是浅语的艺术, 且童趣盎然:“早晨, /太阳是一个娃娃, /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 /很久很久, 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 ”这首精粹小巧的小诗构思新颖奇妙。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早晨刚露出笑脸的太阳, 比做刚刚睡醒、在迷迷糊糊中踢开被子的儿童, 形象活泼可爱。 诗歌短小, 句式长短不一, 格律自由, 语言浅白, 节奏轻缓, 轻柔的叠音词将小读者引进宁静明快的意境。 诗中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 可以让小读者享受到宁静恬淡的阅读快感, 产生亲切、轻松、和谐的心境。 指导儿童阅读鉴赏儿童诗, 有以下几个基本策略与途径。
(一) 诵读感悟, 体验情感。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 儿童诗也是如此。 儿童诗的阅读鉴赏是童心与诗心的对话, 而朗读是进入诗歌的最好方法。 儿童诗明快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浅近亲切的语言, 十分适合朗读、吟诵或吟唱。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自由读、集体齐读、 配乐朗读、 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儿童反复诵读, 使儿童通过诵读发现诗意。 儿童通过诵读亲近儿童诗, 获得语感, 把握节奏音韵, 体验音乐美, 初步体验诗的内在情感。 例如, 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这首诗节奏轻柔舒缓, 音韵和谐, 形成了诗特有的音乐美。 通过诵读, 可以让人走进温馨柔美的意境, 体验到儿童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感。 金波的另一首儿童诗《我们去看海》:“走啊, 一起走, 我们去看海/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走啊, 去看海, 海是我们的梦/……”则是一首十四行诗, 句式相对整齐, 格律严整, 节奏轻快通畅, 适合诵读。 字里行间渗透着饱满激昂的情绪, 表达了儿童向往大海、热爱大海、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真挚炽热之情。
(二) 想象画面, 填补空白。
诗歌语言凝练概括, 跳跃性大, 为诗歌的阅读鉴赏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儿童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诗歌的画面, 建构“内心视像”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 例如, 余光中家喻户晓的《乡愁》, 诗人用四节诗行描写了诗人从儿到青年、再到成人对故乡绵绵无尽的思念和乡愁。 时间上跳跃很大, 诵读时给小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又如朗读贺知章的《咏柳 》 时, 儿童在脑海中会浮现一株婀娜多姿的春柳意象。 这时教师可以用“说一说”的方式让儿童依据诗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柳树形象, 或者用“画一画”的方式给诗配画, 让儿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这棵生机盎然的柳树形象。借助想象画面, 儿童能走进诗的意境, 体验其内在情感, 体味这时古诗的无穷意味。
(三) 联想对比, 领悟诗意。
首先, 要唤起联想, 联系生活经验领悟诗意。 金波曾说:“读诗是发现, 是走进诗境之后, 找到诗中的自我。 ”[2]儿童要用心灵的眼睛去阅读, 用童心和诗心对话, 发现诗意, 找到诗中的自我。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儿童读儿童诗时, 不仅要联系诗人的身世际遇, 帮助儿童读懂诗歌的内涵, 还要注意唤起儿童的联想, 让儿童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领悟诗意。 例如读《乡下孩子》这首儿童诗时, 可以让儿童联想或者是城市, 或者是乡村的生活体验, 说说生活中让他们感觉有趣和幸福的事情, 这样儿童就容易读懂乡下孩子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 获得阅读的快乐和高雅趣味。
其次, 拓展联想,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诗意。 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领悟诗意,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比较阅读, 即将描写同一类题材的不同诗人的诗或同一诗人的不同篇目放在一起读, 开阔儿童的视野, 使儿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 读望安的《雪花》时就可以把金波的《听听下雪的声音》《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柯岩的《初雪》及佟希仁的《雪花姑娘》等儿童诗比较着读, 领会诗人对童话般晶莹洁白雪世界的热爱之情。又如读古诗《咏柳》时, 可以把白居易的《题大理寺桃花》、杜甫的《春夜喜雨》联系起来, 采用先练习、后比赛诵读的方式让儿童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吟诵, 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此外, 阅读一些儿童诗时, 如果教师引导儿童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 达成童心和诗心的对话。
(四) 品味语言, 体味言外之意。
诗是语言的艺术。 阅读鉴赏儿童诗时要注重品味语言, 形成语感, 体味语言的言外之意。 儿童诗人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和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常用反复的手法、叠音词、拟声词等, 使诗的语言具有回环往复之音乐美。 儿童诗的语言还具备动作感强、偏于暖色调的绘画美等特征。 因而教师要引导儿童分析儿童诗的修辞手法, 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例如, 林焕彰的《公鸡生蛋》:
……
天亮亮, 地亮亮,
公鸡跳到屋顶上:
喔喔喔, 出来了!
喔喔喔, 出来了!
喔喔喔, 真的出来了!
我生了一个好大好大的金蛋蛋!
公鸡怎么会生蛋? 题目就设置了悬念, 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 诗人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将太阳描写成一个活泼稚气的儿童。 “喔喔喔, 出来了! ”反复了几次, 目的是让儿童思考。最后, 儿童惊喜地发现, 原来公鸡生出的“金蛋蛋”就是金红色的太阳。
阅读鉴赏儿童诗时要从诗眼入手, 探究诗的意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是洞察诗人的内在情感、品味诗歌言外之意的窗口。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就是诗眼, 诗人用水之深比喻情之深, 巧妙地将水和情联系起来, 用比喻和恰当的夸张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汪伦与自己的真挚、纯洁、深厚的情谊, 抒发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又如圣野的《欢迎小雨点》中的“泥土裂开了嘴巴等”“小菌们撑着小伞等”“小荷叶站出水面等”, 这里的动词“等”就是诗眼, 准确表现了它们对滋润生命成长之水“小雨点”的迫切期盼, 形象表达了诗歌“欢迎”的主旨。
二、儿童诗创作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创作儿童诗时, 首先要理解儿童诗的基本特征, 其次要把握儿童诗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一) 儿童诗创作的基本原则。
新颖性原则。 儿童诗的构思新颖奇特才能满足少年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张晓风的《打翻了》运用通感的手法, 沟通各种感觉, 展开奇妙的想象与联想, 描写太阳、月亮、花儿和风饶有诗意的意象, 极具绘画美, 意境优美。 诗歌构思新颖奇特, 抒发了儿童浪漫纯真的梦想和情思。 这首儿童诗可以使儿童通过想象获得陌生化的奇异感觉, 容易吸引儿童的眼球。
童趣性原则。 童心和诗心是相通的。 那些童趣盎然的儿童诗常常体现为诗人善于以儿童独特的童心解读儿童的内心世界。 创作儿童诗时需要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 留意身边的每个细节,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体认世界。 例如小诗人阎妮两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爸爸的鼾声》和《致老鼠》。前一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爸爸的鼾声比作 “山上的小火车”, 令她想起了“美丽的森林”, 爸爸的鼾声停了, 她觉得是火车到站了。 全诗饶有童趣, 幽默亲切。 在《致老鼠》中, 小诗人用一颗童心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 在小诗人心目中, 小老鼠机灵可爱, 小诗人把老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希望它改正不爱干净、喜欢偷懒的缺点, 并会介绍猫与它做朋友, 体现了孩子式的包容和真诚。 因此, 创作儿童诗时可以从儿童喜爱的大自然、 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捕捉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感受与体验, 表现儿童式的情思和美好愿望, 写出一首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
故事性原则。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 儿童情感炽热丰富, 细腻敏感, 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事物。 情感性和体验性也是儿童诗的特点。 儿童直觉感性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尤其喜欢那些富有故事情节的童诗。 这样他们容易幻化角色参与其中, 在头脑里浮现一幅幅画面, 进入诗的意境, 丰富情感体验。 例如黎焕颐的儿童抒情诗《蒲公英》[4]:
这首诗用儿童天真稚拙的口吻, 借助能够飞得很高很远的“蒲公英”意象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 幻想着跟蒲公英去旅行, 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诗中开头的问句, 舒缓的节奏, 抒写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向往之情。
(二) 儿童诗创作的基本策略。
1.了解儿童, 抒发率真情感。
写儿童诗, 首先需要了解儿童, 准确把握儿童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征。 金波说:“要和儿童的心灵相通, 这是写好儿童诗必不可少的条件。 ”[3]了解他们在家庭、校园生活中关心和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热爱和憎恶什么、为什么而喜怒悲哀等。 懂得儿童的爱好喜恶, 熟悉他们的生活, 才能与儿童心灵相通。 只有这样, 写儿童诗时才能用儿童纯真的眼光观察世界,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感知世界。 因而, 童心未泯的诗人才能写出发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声音, 抒发儿童率真、快乐、稚拙的情感。
2.放飞想象, 创设优美意境。
想象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儿童天性浪漫, 富有诗意, 爱幻想, 爱模仿, 爱探寻。 他们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 向往美好的事物。 因此, 儿童诗应该表现自由不羁、新鲜活泼、新巧奇妙的儿童式想象或幻想, 并且用富于儿童情趣的表现形创设出清新优美的意境, 让儿童受到文质兼美的儿童诗熏陶浸润, 丰富其情感体验, 培养其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
3.巧用手法, 描绘鲜明形象。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直观的、具体的。 儿童天性好动, 他们对行动、富于动态的事物感兴趣。 因而儿童喜欢欣赏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富于动感的诗歌。 写儿童诗要避免长篇静止地抒情。 即便是儿童抒情诗, 也要伴随一系列动态描写或者故事情节的安排。 此外, 写儿童诗要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富于音乐性的儿童口语描绘对象的声音、形状、色彩、动作等, 巧用拟人、比喻、夸张、摹声等修辞表现手法, 增强诗的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三、儿童诗改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儿童诗改编主要是指对儿童诗进行改编, 或是把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改编成儿童诗, 改编后的文体是儿童诗。 在这里不阐述把儿童诗改编成其他文体的情况。
(一) 儿童诗改编的基本原则。
主题率真明朗原则。 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 他们的生活逐渐扩大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少年儿童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视野越来越开阔, 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更丰富。 儿童诗反映的儿童生活面较之儿歌而言更广泛, 抒发的儿童情思更宽厚, 儿童诗的主题内涵也显得越来越丰厚。 儿童诗的改编要保持其明朗、率真、快乐和健康向上的主题意蕴, 切忌表达过于晦涩、伤感、复杂和消极的主题。 当然, 人生是复杂的。 有时候, 儿童诗也会抒发一种轻轻的叹息和淡淡的忧伤。 例如, 杨牧的《故乡》抒发远离故乡的游子思念故乡时的一种薄纱似的忧伤, 这样的诗能激起儿童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引起情感的共鸣, 同样为儿童所喜爱。
意象美和绘画美原则。 “诗中有画”, 好诗往往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 因此儿童诗的改编要注重描写美的意象, 描绘诗意的画面, 营造优美的意境。 这就需要多用拟人、比喻、夸张、设问等儿童喜爱的修辞表现手法描绘大自然和贴近儿童生活的、灵动而优美的意象、诗意的画面。 改编后的儿童诗通过描写情景交融、清新优美的意境, 让儿童在具体可感的意境中体验诗情画意。 儿童想象奇幻大胆, 丰富灵动, 热爱大自然和向往美的事物, 他们通过形象生动、 优美凝练的语言能读懂诗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把握世界的方式。
节奏美和音乐美原则。 诗是一种具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文学体裁。 儿童对语言丰富、有律动的音乐性具有非凡的敏锐感觉。 儿童与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他们天性喜爱具有鲜明节奏、音韵和谐的诗歌语言。 改编儿童诗时, 要注意精心设计安排节奏、韵律、反复等, 注重诗歌形式整齐的美感和诗歌内在的旋律, 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爱不释手;还可以用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把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表达强烈深沉的情感, 引起小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 儿童诗改编的策略与方法。
1.改写。
儿童诗的改写就是对儿童诗原作进行的改编。 改写可以根据儿童诗原作进行改编;也可以把儿歌、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改写成儿童诗。 首先, 根据儿童诗原作进行改编时, 要根据儿童的接受心理特点进行改编, 一般要保持原诗的主题意蕴, 在内容和形式上做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改动。如滕毓旭的《窗前, 一株紫丁香》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时, 教材编写者根据小学低学段儿童的心理接受特点, 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将诗的题目由原来的《窗前, 一株紫丁香》改为《一株紫丁香》, 简明易懂;借一株紫丁香表达儿童对教师纯真的关爱之情;在诗歌形式的改编中, 尤其注重把诗歌分节排列, 使得诗歌形式整齐, 节奏鲜明;在文字上稍加修改, 如把“你”改为“您”, 强调了对儿童礼貌用语的教育, 将“快放下教案吧”, 改为“休息吧”, 更通俗易懂;还根据语流音变对文字稍做变动, 如把“呀”改为“啊”, 把“绿叶”改为“绿叶儿”等, 使语言更凸显口语化的特点, 令儿童倍感亲切。
改写儿童诗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儿歌、民间故事、儿童散文等文体改写成儿童诗。 例如, 普希金著名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就是在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 普希金保留了民间故事和传说常常用一些动物来惩恶与扬善的传统, 用神奇的幻想塑造可爱动人、神通广大的超人体童话形象———小金鱼。 她善良, 正直, 重感情, 有义气。 在形式上, 普希金保留民间童话故事常用的三段论的结构形式, 采用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 童话诗简单的故事情节、单纯的故事结构、强烈的对比和多次的反复咏叹, 以及普希金诗歌语言朴素简约、纯净优美的风格, 给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受到了深刻教育。
2.仿写。
儿童诗的仿写就是根据给定的儿童诗仿写句子和诗节乃至全诗。 仿写时要注意原作特定的语言环境、思想内容的表达, 在题目、主题、词语、句子、句式、诗节形式和内容上要基本和原诗保持一致。 在仿写前, 要体会原诗用词、句式的特点, 体会节奏和语调的轻重缓急, 感受原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同时, 要放飞想象的翅膀, 用诗意的幻想填补空白, 仿写诗歌。 赵永红的《乡下孩子》展现了一个个美好的生活画面, 生动表达了对乡下孩子生活的喜爱之情, 热情赞美温馨美好的故乡, 能引起小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引导儿童读过原诗之后, 在诗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原诗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做仿写练习。 例如, 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吴佳泽仿写的《城里孩子》, 就是一首童趣盎然的童诗:
3.续写。
儿童诗的续写就是在原诗的结尾处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续写改编。 要求与原诗的情感基调和表现形式基本一致。 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对高洪波的《我想》、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做这样的续写改编练习。 如人教版教材根据白冰原诗改编的《假如》一诗, 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的儿童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读了这首诗, 儿童会产生许多共鸣和联想, 产生续写的兴趣。 这时, 教师可以让儿童基于原诗表达关爱之情, 想象画面, 用诗的句式和语调续写诗歌。
参考文献
[1][2][3]金波.金波论儿童诗[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4:454, 454, 4.
儿童诗鉴赏 第4篇
【摘要】鉴赏经典作品是儿童文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理论对纠正当前儿童文学教学形式所存在的问题,优化各级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接受美学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27-02
接受美学是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也是近年来影响文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幼儿教师的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对经典作品的鉴赏是儿童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接受美学的理论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接受美学,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伊瑟尔和乔斯。他们一反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认为读者才是作品产生意义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读者主动地参与并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没有读者参与的作品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接受美学的贡献在于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一、对当前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的一些反思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教学中的鉴赏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上。教师喜欢拿自我或看似“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观点。一些教师还将对作品主题的分析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表现出一种过分的认识尺度的求同取向。而一旦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与参考书提供的理解产生偏离时,又常常不能得到老师的正确评价、肯定和激励。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得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成果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之后产生思维惰性,而被动地满足于教师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是对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差异的漠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课堂上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缺少学生参与的课堂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如对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鉴赏分析,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与世态炎凉”来代替学生自身通过作品的阅读所产生的更多的感悟。实际上,今天,这部作品在当代语境下被阅读的时候,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已经不再是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痛苦,而是她划火柴取暖的情景。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在死亡的边缘,女孩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她生命中最高的快乐和幸福。这美丽的情景是今天衣食无忧,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的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安徒生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深深的感动,让我们在感动中体验到爱与善合一后所达到的美。也只有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当代人无法触及的精神上的温暖与关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的鉴赏活动中存在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问题。儿童文学鉴赏的作品很多都是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经典作品,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它们几乎在每个现代人的成长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是大家的“老相识”,这容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文学审美活动中的“陌生化”效果,从而难以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在儿童文学的鉴赏教学中,学生常常满足于幼年时对作品的模糊记忆和点滴印象,以经验代替阅读,不能沉下心来认真研读原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认识就难免流于肤浅,不易取得好的鉴赏效果。所以,突破“习以为常”给学生带来的麻痹和熟视无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让鉴赏成为充满个性的对话
接受美学理论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读者中心说”。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与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价值。文学的历史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是由创造意识和接受意识两种因素决定的。作品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客观价值,作者的创作意识能否被接受,应该完全依赖于接受价值,可以说,是读者的意图在创造着作品的价值。
因此,完美的阅读过程绝对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认知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阅读就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便是这场“对话”中牵线搭桥的中介,教师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个体的情感、经验、思想与作品进行对接。
儿童文学是对童心的塑造与展示,充满了对童真童趣的描写与颂扬,显现了令人神往的纯真、质朴、快乐、稚拙等审美形态。要感受这些美,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味、听、触等各种器官,将阅读对象纳入个体的生命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的生命与作家寄寓浸染在作品中的生命开始对接、碰撞,才能获得种种感悟,才会对儿童文学的美质与诗意产生一种深刻而真挚的眷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朗诵、阅读、听录音或观看影视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从而有效获取对童心的感知。对于儿歌、儿童诗和散文,朗诵是一种获取审美感知的最佳方法。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也可以是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还可以是师生共同聆听配乐朗诵。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进入一种入境入神的状态,并且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学生会不自觉地用自己已有的生命体验与作品在精神领域进行交流,产生共鸣。
钱钟书先生说:“我主张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应插嘴”。这便是说,自作品脱离作者开始,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不同读者会赋予作品不同的意蕴、情感和主题,这正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古的道理。
所以,文学教学活动不应是教材或教师的独自,而应该是教材、教师、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交流,在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思路。
三、让鉴赏打破定势。走向创新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素养、趣味等综合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当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已积累的审美经验构成了某种思维定向。“当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反之,当作品超出、校正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反而会兴高采烈”。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已经形成了的思维定势,而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挖掘作品中蕴涵着的新颖性,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视野融合”。
例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曾被解读为阶级歧视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写照,解读为安徒生的自我象征。汤锐则指出《丑小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指出其真正的主题“不仅仅是一般性地讽刺世态炎凉,而是进一步表露了一种肯定个体自我、强调平等与奋斗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意识,因而它才与世上奋斗着的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共鸣。”竺洪波则提出“共名说”,认为“丑小鸭”已经成为一种“共名”,它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展露在心灵里。他说:《丑小鸭》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安徒生喊出一声‘丑小鸭,全世界将会有许多人振臂呼应,并且在内心里发出真正的共鸣。”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鉴赏 第5篇
有不少同学问我诗歌鉴赏怎么做,其实在你把它分类之后,再将题型归类,掌握相应的答题术语,做些练习,就结束战斗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诗歌的分类,一窥其貌。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实战演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诗歌鉴赏2:送别诗鉴赏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题:“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二)答题: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3:山水田园诗鉴赏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②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②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如: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注: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歌抒情角度的差异。
答案: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二乔”、“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诗歌鉴赏5: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实战练习】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
答案: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诗歌鉴赏6:商女不知亡国恨——感时伤怀类
这类诗歌的重要特征是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多哀惋幽怨之作。
情感:报国忠君之志,忧国忧民之情,壮志难酬之愤,仕途失意之苦,人生命途之舛。
诗歌鉴赏7: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感悟类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2006•湖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珍熏芳姿昼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自携手瓮灌苔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胭脂洗出秋阶影,借得梅花一缕魂.
冰雪招采露砌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闺怨女拭啼痕.
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欲偿白帝凭清洁,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小结:通过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展示,使学生对高考比较鉴赏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考题形式: 提问:
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有哪几种? 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题型:
示范仿写、综合分析 设题角度:
体裁、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方法:
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题型示例
1、比较意象: 课件展示: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先由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纳解题要领: 第一步: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课堂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课件展示草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表现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周诗表现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2、比较思想情感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鉴赏示例
课件展示: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步骤一:找出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
展示参考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明确: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比较情感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一步、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比较表达技巧
鉴赏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步骤一:分清手法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解析诗句。
答: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三:明确效果
答:“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学生归纳方法,明确:
• 步骤一:分清手法 • 步骤二:解析诗句 • 步骤三:明确效果
四、小 结
1、诗歌鉴赏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2、比较意象
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3、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儿童诗鉴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