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精选12篇)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1篇
1 城市规模的经济学涵义
1.1 城市发展产生的规模效益
城市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一角度说,城市的不断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个小的集市不可能准备齐全的商品满足人员的需要,那样成本太大,得不偿失;大城市就不一样,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居住在那里的人员需求,物品周转速度快,效益高。大城市产品服务齐全,生活便利,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大量的人员聚集又会产生更多的需求,反过来又会刺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中很多行业都具有规模效益的特点,这促使城市不断地扩张。比如:电信业、自来水业、燃气行业、供热行业、公共交通行业。这些行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规模效益,即在发展初期,投入的固定成本很大,如果此时进入服务的人员少,则成本很大,提供的服务质量就会很差,这就是人口少的小城市面临的情况。但是,一旦接受服务的人员增加,其服务质量将大大改善,直至达到服务便利,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是人口多的大城市遇到的情况。城市中的服务行业,都面临建设初期投入成本大,一旦建成,随着服务用户的增加,边际成本递减,行业的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企业的效益越好,公共服务的质量也会提高,由此这些行业就形成了自然垄断,因此,城市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并不断地扩张。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聚集不仅使各种公共服务的质量得以提高,人们生活更加便利,而且有利于创新发展。科技和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大部分都来源于人员极度密集的大城市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大都体现在国内几个中心城市区域,比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世界城市。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细化了城市的社会分工,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体现出很强烈的规模效益的特点。
1.2 城市发展产生的拥挤成本
城市的不断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其拥挤成本也在不断地加大,即城市规模扩大的边际效益增加的同时,其边际成本也在加大。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面积的限制,人口密度必然增大,就会造成拥挤成本上升。比如:高层建筑的增加,造成单位建筑成本上升;土地价格的提高,使得各行各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自然上升,这些都是人口密度增加导致城市拥挤成本增加的例子。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交通行业为满足需要也必须向多方面发展,比如:修建地铁,建设高架桥梁,修建大型停车场,这些设施的建设都是城市规模扩大导致拥挤成本上升的例子。
还有造成环境破坏的成本。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导致空气污染,噪声干扰,水资源破坏以及城市垃圾的处理。这些都是城市规模扩大产生的拥挤成本。城市规模扩大产生的拥挤成本显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负效应,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
1.3 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平衡分析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一方面,鉴于众多公共服务行业具有的规模效益的特点,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随人口增加而提高,人民生活更加便利。人口密度加大,城市的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种产业链之间的协调,并形成相互衔接、有效促进的格局,这就使得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的边际效益突显;另一方面,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带来的拥挤成本也在加大,各种所谓的“大城市病”都在考验着城市发展的未来,可以说,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带来了城市发展边际成本的加大。因此,从经济学的理论上说,城市发展规模就应该处在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平衡点上。
2 北京城市规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的状况
按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 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 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 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90%左右。
然而,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 152万,远远超出了规划指标,也反映出规划严重脱离实际,没有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
2.2 存在的问题
(1)北京人口不断地增加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不断增加的人口,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教育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匮乏、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变得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
(2)“大城市病”体现出的本质问题。北京市出现的这些“大城市病”只是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人口不断地增加所暴露出的城市发展中的表面问题,本质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共资源供给不足,规划不到位,管理不当造成的,而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产生的“大城市病”等一系列城市发展中的表面问题,到形成这些表面问题所反映出的公共资源供给、规划和管理等本质问题,其中深层次还是我们应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人口调控指导思想的问题。
3 北京城市规模调控的对策建议
3.1 基本原则
北京城市规模调控应打破目前因为人口不断地增长导致“大城市病”因而严控人口规模扩大的指导思想。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让市场机制在北京城市规模和人口调控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服务于市场机制,必要时才可以用行政手段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释放人口巨大潜能,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北京城市规模发展的几点建议
3.2.1 北京城市规模的发展要坚持“两分法”
一方面,北京城市规模扩张不可避免的带来“大城市病”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教育医疗资源缺乏、土地供应短缺等问题。另一方面,历史经验和世界各国的发展路径表明,大型城市的人口聚集有利于人才之间智慧的相互碰撞并极大地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城市人口聚集有利于公共资源发挥规模效益的优势,改善公共资源的质量;城市人口聚集有利于促进不同行业之间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匹配,更加容易形成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客观分析北京城市规模扩张的利弊得失,充分看到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益处,在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趋利避害,以城市的不断发展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
3.2.2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使市场价格机制在调控城市规模上发挥决定作用
第一,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市场规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北京城市规模调控也必须遵循市场为主的客观规律,让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居住者存在一个成本选择问题,导致住房需求强烈,房价必然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需求和供给程度也必然可以通过价格得以体现,价格机制也必然反过来对人口不断增加的成本给以反作用,最终影响居住者是否进入大城市的抉择。这些方面都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自发进行调节,形成良性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应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简单的用行政手段取代市场作用,比如:人为的限制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人为规定一个城市规模的承载力限额,对于超过限额的行为,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禁止。
第二,用价格机制解决城市规模扩张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运用价格机制,将污染和拥堵的成本分摊给造成这些问题的个体或组织,在成本压力下,这些个体或组织将重新考虑自身的抉择。在城市人口规模的调控方面,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城市合法就业生活,本身就意味着符合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符合城市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所以,不应该人为的提出限制人口规模的行政政策。
第三,在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在城市规模调控方面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是政府要为城市规模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指导和公共服务;二是在出现外部性问题时,需要市场价格机制与行政手段进行合理匹配,最大程度应用市场价格机制解决问题,避免对城市发展产生人为阻碍;三是在不得不考虑应用行政手段调控城市规模发展时,要更加注重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目标,实行对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实现城市规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EB/OL].http://www.baike.so.com/doc/G729408-6943704.hyml.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2篇
2014年1-2月,大兴区主要行业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开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口总额实现了30.3%的增速。“三大需求”指标情况显示,大兴区经济运行呈平稳态势。另外,财政、税收及工业生产等显示区域经济的标志性指标虽然增幅不同,但都能显示大兴区经济稳步运行的基本格局。
一、1-2月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从财政税收看,大兴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4.4%;区域税收38.6亿元,同比增长8.7%。大兴区的财政与税收增幅均低于上年同期,鉴于1-2月的偶然因素较多,其增幅变动情况与往年基本相同,大兴区的财政税收情况基本稳定。
从需求情况看,三大需求全面增长。大兴区投资、消费、出口分别实现40.3亿元、43.1亿元和0.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0%,11.0%和30.3%。
从生产情况看,大兴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销售产值74.6亿元,产销率为97.2%。四大主导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6.9亿元,同比增长20.6%。
大兴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以及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降幅较大所致。
二、对大兴区经济平稳运行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要因素
1.四大主导产业较快增长。作为大兴区四大主导产业在去年同期较高增速的基础上,今年开局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实现产值36.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高于全区规模工业增速11.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2.建安投资支撑力度增强。近年来,大兴区不断加大对实体投资的支持力度,建安投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今年1-2月,建安投资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
35.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3.4%,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个百分点。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投资 消费 区域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2)10-60-04
作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受关注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同处于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进入人均GDP过万美元、第三产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新时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而曲折,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北京和上海两市经济从快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面临的调结构、转方式任务十分艰巨。
一、北京和上海基本情况对比
北京和上海在全国版图上同属东部地区。北京62%的面积是山区,平原面积在6200平方公里左右;上海全部是坦荡低平的冲积平原,面积在6300平方公里左右。两个城市都是特大型城市,上海人口总量和外来人口比重均高于北京。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突破了2000万,达到2018.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42.2万人,占36.8%;上海在2007年末常住人口就超过了2000万,2011年更是达到2347.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在900万左右,约占39%。按平原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北京每平方公里约为3256人,比上海少470余人。
从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看:
(一)经济总量上海更大,但相对差距逐年缩小
历史上,上海的经济总量一直大于北京,但两市相对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2011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195.7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1%;北京为16251.9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4%。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少于上海2943.8亿元,两市相对差距为15.3%,即北京比上海少15.3%。与2010年相比,相对差距缩小了2.5个百分点,与1978年相比(当年北京GDP为上海的39.9%)更是缩小了44.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北京为12643美元,上海为12784美元,北京低于上海141美元(见图1)。
(二)经济增长走势两市基本一致,近年均呈放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和上海经济增长趋势总体一致。1978年以来,北京经济年均增长10.5%,上海经济年均增长10.2%。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两市经济都经历了高速增长期——亚洲金融危机调整期——平稳增长期。2003年~2007年,两市经济增速加快,年平均增速均超过1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经济增长逐步从高速向两位数以下的中速增长过渡。2010年以来,北京和上海经济增速基本呈逐季减缓态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1%和8.2%,列全国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见图2)。进入2012年,两市经济继续下行,一季度和上半年均分别增长7%和7.2%,在全国31个省市中并列倒数第一(见图3)。
(三)产业结构均为“三二一”结构,北京三产优势明显,上海二三产较为接近
北京和上海都有过浓重的工业城市和商贸城市的痕迹,在经历了不尽相同的发展轨迹后,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既有相同趋向、也有特征差异。在三产均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北京服务型经济特征更典型,上海则呈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格局。具体看,北京1994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此后三产以年均增长12.6%的速度快速发展,二产年均增长9.8%,三产增速明显快于二产。上海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的时间是1999年,此后三产年均增长11.7%,二产年均增长11%,增势较为接近。2011年北京三次产业比为0.8∶23.1∶76.1,上海为0.7∶41.3∶58(见图4)。
制造业内部主体结构比较接近。上海长期将电子、汽车、石化、精品钢材、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六个行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2011年六个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6.7%。北京以电子、汽车、装备、石化、医药为重要支撑,上述相关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4%。
服务业内部主体结构有异有同。根据2011年初步核算数据,上海排在第三产业前五位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五个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七成。北京排在前五位的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五个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9%。
(四)需求结构均以消费为主导,但投资消费内部结构不同
2006年,北京消费率超过投资率,上海这一变化发生在2000年。2010年,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者的比例,北京为56∶43.2∶0.8,上海为54.9∶43.2∶1.9。可以看出,目前消费均已经成为拉动这两个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见图5)。
从消费结构看,上海居民消费比重及水平远高于北京。2010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上海达到77.3%,北京为58.8%,上海高于北京18.5个百分点。政府消费比重上海为22.7%,北京为41.2%。上海居民消费为7281.9亿元,相当于北京的1.6倍。从具体消费结构看,2011年,在城镇居民消费中,北京的食品消费比重低于上海,衣着、医疗消费比重高于上海,居住、家庭设备、交通、教育文化消费两市大体相当。在农民消费中,北京的食品和文教娱乐消费比重低于上海,居住、衣着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高于上海,交通和家庭设备消费比重大体相当(见表1)。
从投资结构看,均侧重在第三产业,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更高。2011年,北京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上海为5067.1亿元,增长0.3%。北京和上海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2.9%和25.6%,北京低于上海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86.3%和74.1%,北京高于上海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更大,达到51.4%,上海为42.8%,北京高于上海8.6个百分点(见表2)。
(五)财力上海较强,增速北京更快
北京和上海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在2011年跨过3000亿元。北京为3006.3亿元,增长27.7%;上海为3429.8亿元,增长19.4%。2000年以来,北京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6%,上海年均增长17.7%。在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北京财政收入与上海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2000年北京相当于上海的69.3%,2011年该比例已经提升至87.7%。分税种看,两市营业税规模大体相当,均略超1000亿元;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上,上海规模大于北京(见图6)。
二、北京和上海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北京和上海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即后工业化向发达经济迈进的关键期和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同时,北京和上海也都处于转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影响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上,北京突出政治文化中心作用,上海彰显经济中心功能
城市的基本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一种战略性选择,对城市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会产生很大影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将北京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上海一直在积极推进从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2020年前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在北京的定位和目标中,政治和文化氛围浓厚,始终要满足国家首都的要求,体现首都特色,同时发挥出文化方面的优势,并未刻意强调经济功能。而上海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更加彰显经济中心功能,始终围绕经济中心地位,强化金融和贸易等功能。
(二)区域发展格局支撑上,长三角优于京津冀
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上海和北京分别处于长三角经济带和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地位。但目前,京津冀无论是在总体水平、发展基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上,还是在空间组织和一体化程度上,都与长三角有较大差距,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互补共荣态势并没有形成。此外,北京地处内陆,上海临江临海,水网密布,港口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更大。
(三)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成长均需时日
首先,产业需调整转型。北京经济对房地产、汽车依赖较强,房地产也是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撑,面对楼市调控、交通拥堵,以往的支柱发展受到限制。未来如何发展、发展什么亟待解决。在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中,两个城市也同时面对需加快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问题。上海的六个重点工业行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属于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正在被加速外移;精品钢材和石化属于高耗能行业,也在调整转型之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培育阶段。北京工业中的两大支柱,即电子、汽车制造业,服务业中的租赁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质量需进一步提升,亟待取得新的突破。目前,两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任务更多的是尽快培育新生力量填补调整缺口,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高端引领作用,而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其次,消费需进一步启动。目前,北京和上海都面临着消费启而难动的局面。一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北京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2002年的82.5%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66.8%,上海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79%下降到69.3%。二是消费动力不足。对启动消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收入的稳步增长。在经济调整期,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北京和上海居民增收动力明显不足,加大了启动消费的不确定性。三是消费新热点依然缺乏。北京和上海两市居民消费结构仍延续升级态势,在以往的消费热点,即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趋缓后,短期内还缺少新的市场动力加以补充。
最后,创新驱动力需提升。北京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上海提出“要把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目前看,在加快推动创新上,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2011年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上海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和高度的开放性特点,为培育创新积淀了肥沃的土壤。但也应看到,两市与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综上,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备受关注的两个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相近的趋势和特点,也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在双双进入深度转型期之时,都面临经济增速回调和转方式任务艰巨的新形势。两个城市在定位、发展目标和区域格局上不尽相同,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确定好发展战略,平稳度过调整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共同问题。
■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3]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4]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
[5]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共关系协调委员会,《开局之年 加快转型——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上海市统计局网站,2012年。
[6]《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1年。
北京2008年奥运经济影响分析 第4篇
一、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 乃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 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所创造的无限商机, 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来发展和拉动本地区经济, 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经济的现象。
二、举办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在奥运会主办期间, 外部有效需求增加将带动经济增长。
国内外旅客在主办奥运会前和奥运会主办期间, 以奥运为目的前往主办城市和国家, 并由此引发了各项经济活动, 增加了额外的消费需求, 这些消费需求将集中在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卫生体育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等领域, 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由于建设项目、相关产业发展和奥运会商业化筹资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机, 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前来寻求合作机会, 形成巨大投资市场。为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中国投巨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通讯系统建设、扩建机场、建设高速公路和地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危房旧房改造等。奥运会的成功申办, 北京之外流进的资金高达1500亿元左右。新增的巨额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 它对诸多行业的产品消费形成强烈刺激, 尤其对建筑、交通、通讯、旅游、食宿等行业的消费拉动作用会更明显。一般认为, 整个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奥运会筹备建设期、奥运会主办期和后奥运会时期。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主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 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
2. 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收入
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收入主要来自电视转播权、全球赞助商赞助收入的分成、组委会赞助商、特许经销商、奥林匹克纪念币和邮票、门票、捐赠资产处置、体育彩票等的收入。奥运会作为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文化活动, 同时游客成为企业进行全球性宣传的最佳载体, 因此国内外各大财团和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慷慨解囊, 以显示实力, 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北京奥运会的前期和比赛期间, 广告业、旅游业、体育产业、零售商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都将得到高速发展机会。举办奥运会将推动北京市乃至更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北京市大量的高能耗、污染重的企业要从第二产业中退出去, 是必然的、不可动摇的选择。同时, 京举办奥运会将大力拉动北京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给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发展空间。举办奥运会所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环保措施等将使首都北京受益几十年, 甚至更长时间, 由奥运会带来的交通、通讯、娱乐、餐饮、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必将涉及北京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3.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全国每年GDP额外增长0.3%~0.5%;申奥成功后新增180万就业机会;社会消费品总量超15000亿元。据测算, 由于新增奥运投资乘数效应及奥运相关消费因素的共同作用, 将带动2002年至2007年GDP年均多增长1.67个百分点。这样,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每年10%递增, 经济总量2010年将突破7000亿元, 比2000年增加近1.9倍;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11%递增, 经济总量2010年将突破7500亿元, 比2000年增加2倍以上。
4. 奥运会将推动环境治理和城市改造步
北京市的污染问题是严重的, 治理环境不但极其必要, 而且十分紧迫, 举办奥运则为之提供了最佳的契机。环境的治理必然推动城市的改造, 而城市的改造又贯穿环境治理的原则,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二者必须选择的理念。城市的改造、体育场馆的建设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有益于奥运会自身的创收。
三、后奥运时期的经济走势
在奥运会主办后期, 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 使主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将为奥运主办城市和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后续旅游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可能会出现投资下滑、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等需求不足的风险, 使经济衰退, 步入低谷, 即发生“奥运低谷效应”。奥运会结束后, 对旅游、购物、住宿、餐饮的需求将要回落, 这些方面可能发生就业人数减少的现象。但只要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北京将继续成为旅游热点, 那么对旅游、购物、住宿、餐饮的需求不会长期低落, 从事这些服务的人员仍会有合适的工作。
四、结束语
奥运会的主办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转折点, 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尽管前文论述了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不会出现经济滑坡, 而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但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道路上还存在着障碍。政府要对后奥运时期的经济走势展开积极应对, 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经济政策, 降低后奥运风险, 使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摘要:北京2008年奥运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它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增长点, 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京举办奥运会将大力拉动北京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给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发展空间。举办奥运会所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环保措施等将使首都北京受益几十年, 甚至更长时间, 由奥运会带来的交通、通讯、娱乐、餐饮、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必将涉及北京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关键词:北京,奥运,经济
参考文献
[1]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28~31
[2]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 2003 (6)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第5篇
学校领导
创办人、董事长: 汤大立
副董事长:杨红
院 长:陈斌龙
副院长: 张大桥
党支部书记: 杨槐
副院长: 郑 溪
学校简介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参加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目前学院下设金融保险系、商务管理系、旅游管理系、计算机系、外语系、会计系、新闻与信息传播系、体育管理系、继续教育部和基础部共计九个教学系部,设置金融保险、金融与证券、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酒店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商务日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新闻采编与制作、文秘、会计、体育服务与管理等25个专业及方向,在校生50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等为主导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301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达到了33%,各专业还有一批“双师型”教师,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年龄梯度合理、教学经验丰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举办专场招聘会和供需洽谈会、人才推荐等各种形式协助毕业生找到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岗位,已毕业的三届毕业生近4000人,其就业单位有国家机关、金融企业、星级饭店、各大商厦、电子信息企业、新闻单位、相关事业单位等,就业率在96%以上。
周边环境
北京楼市热点区域扫描 第6篇
2005年,北京的楼市会不会延续2004年的火爆?有多少新盘会上市?又会形成哪些新的热点区域呢?笔者为此做了一番探访。
今年楼价小幅快跑
对于北京今年的房价走势,大多数业内外人士众口一词地认为:今年北京的房价必涨无疑,但涨多涨少,众说纷纭。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是开发商的声音,大多开发商认为,今年北京房价会大涨,有开发商说:“今年将是近几年北京房价涨幅最高的一年。”更有甚者,有开发商预言:“今年北京房价至少涨30%。”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开发商的态度,也代表了开发商的希望。与这种观点不同,一些房地产代理商根据他们多年的监测、分析,普遍认为:今年北京房价会涨,但涨幅不大,主要原因是北京房地产的热点区域不够集中,另外,大量的新楼盘的上市也会调节供求关系。
那么,北京楼市今年有哪些热点区域值得关注呢?
东区新盘供应多
东四环以东,京沈高速公路以北,东五环以西,机场高速以南的区域,这个以东四环、京沈高速、东五环、机场高速公路四条交通干道组成的"长方形"区域是2005年毫无疑问新盘供应量最大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内不仅有5000元/平方米的中档住宅,也有上万元每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如果你刚好在东边工作,如果你刚好想在东边购房,不管你是工薪阶层的小白领,还是中产阶层的"事业有成者",无论你是一次置业还是二次置业,你都可以期待在这个区域买到你想买的房子。
这个大“长方形”内,又被几条东西向的交通次干道分割成不同的板块。
最南的是正在酝酿中的“四方新区”:你除了可以买到“有四个公园”的世纪东方城,继一期、二期热销后将在今年推出的三四期外,这个项目的隔壁,深圳华侨城公司开发的华侨城---规模达60万平方米左右的社区也将在下半年推出。“四方新区”往北,金海国际附近,香港沿海集团开发了几十万平方米的社区。朝阳北路:除了刚开盘的百万大盘国美家园外,广州宏宇集团开发的60多万平方米的星河湾也将在下半年精装修推出。
丽都酒仙桥板块则有更多的新盘:除了去年已经开盘还将推出大量后期的阳光上东外,还有卡布奇诺的开发商将推出的一个大盘,首创还将在亮马河北岸开发一个近百万平方米的社区。除了上面大“长方形”外,新盘还可能比较多的地区是:
西大望路以北,包括百子湾在内的“化工区”是第二个新案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除苹果将推出SOHO外,京港国际的后项目也将在今年推出;大成房地产公司和浙江金都、开发昆泰的开方商都将在这个区域推出新项目。此外,亦庄南面马驹桥一带将推出4个项目,其中开发天赐良缘的德高房地产公司将在这里推出一个十多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其他3个项目中有Townhouse。大兴区的楼盘开发重点则由亦庄地区转移至黄村:一品亦庄是今年亦庄唯一的新盘,而黄村的顺驰领海、果岭假日、丽园二期、翡翠城三期等几个项目均在本年开盘。
四环以外的西长安街延长线以及阜石路也是新盘较多的地区,除长安新城将推出3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小区外,玉泉新城和远洋山水的后期建设开发规模都很大。
西区房价上涨快
没有什么新项目,但却因此能把同等产品卖出北京最高价、最受追捧的区域非西部区域不可。包括四季青乡、万柳大社区、西山等板块在内的西部地区,将随着万柳大社区的终结、四季青乡世纪城等大盘的封盘,加上受西山景观带的影响,2004年就已经显现供应不多的局面。2005年,这种局面将持续。而西部因为昆玉河、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圆明园、西山等自然景观和人文的缘故,成为很多人首选的居住地,再加上中关村科技园区需求的支撑,西部地区在2005年因供应少而出现同等产品最受追捧、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价格卖得最贵的情景。
随着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商业文化地块的启动及奥运场馆的建设,2005年,曾在2001年申奥成功前后几年"红得发紫"的奥运板块将成为最受关注的老热点板块。
据介绍,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商业、文化兼容商业区域,共计15个地块,占地约33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地块功能主要以写字楼、酒店、商业为主,2004年在经过北京中原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策划研究后,将在2005年全面推向市场,预计房屋的销售价格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
CBD南扩带动商业楼盘
该板块非CBD区域莫属。CBD区域多数写字楼项目在2003~2004年处于项目的报批手续及拆迁等工作阶段,2005年正式推向市场,因此预测2005年CBD区域将成为北京市场写字楼供应量集中的区域,该区域即将供应的项目有北京财富中心(二期)、金地国际花园、万达广场、SOHO.尚都、万通中心、世纪财富中心、怡禾国际中心、光华国际等,除去未知项目,今年CBD写字楼办公面积的供应量为60万平方米左右。而中关村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供应后开始逐步放缓,今年供应的体量相对较大的项目有中关村金融中心、新中关。而金融街区域可能开盘的项目只有两个,英蓝国际中心和金融城。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第7篇
自从Kraft[1]对美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以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国际能源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如果存在从能源到收入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意味着增加能源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说明该国家的经济增长属于能源依赖型,执行限制能源消费的政策对经济增长可能具有显著的负影响。文献[2,3,4]的研究表明我国存在从能源消费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如果存在从收入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该国家能源依赖程度比较小,执行保守的能源政策可能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或者影响比较小。文献[5,6,7,8]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短期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增加,同时能源消费增加也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限制的能源消费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文献[9,10,11,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文献[13]采用需求和生产两个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论证明长期两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短期内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能源消费和收入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无论是限制能源政策还是扩张的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都没有影响,即所谓的“能源中性假设”。文献[14]的研究结论指出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文献[15]指出,之所以存在争议,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样本时间不同、数据不同、检验方法和分析范围的不同。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等差别比较大,因此具体分析某个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区域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能源消费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北京市的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城市。一些学者开始以北京为分析对象分析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献[16,17]利用包括GDP和能源消费双变量模型进行了分析,虽然样本不尽相同,但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北京市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文献[18]指出,由于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和其它投入要素之间(如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等)可能存在某种替代效果,而双变量模型不能考虑这种替代效果,因此仅包括能源消费和GDP的双变量模型容易导致遗漏变量偏差。基于此,本文在生产理论框架下,将能源消费、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要素,GDP作为产出,利用多变量模型分别从短期和长期对北京市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
1 模型构建
1.1 协整模型
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如果存在协整关系,那么经过差分变换以后,在不包含外生变量时可以表示为:
式中,Δ表示一阶差分。
一个协整体系有多种表示形式,用误差修正模型表示是当前处理这种问题的普遍方法,即:
式中mt-1=β′zt-1是误差修正项,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系数矩阵α反映了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
1.2 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由于本文主要探讨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建立如下VECM:
式中εit(i=1,2)是白噪声,Mt-1是通过协整模型计算的误差修正项。Y、E、K和L分别表示GDP、能源消费、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
如果系数σ1k是统计显著的,则说明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如果φ2k是统计显著的,则说明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如果系数α1是统计显著的,则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如果σ1k和α1的联合检验是统计显著的,则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强Granger因果关系。如果系数α2是统计显著的,则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如果α2和φ2k的联合检验是统计显著的,则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强Granger因果关系。
1.3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新息(冲击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此方法可以分析某个变量对其它变量波动在样本外的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第i个变量yit的表达式为:
式(5)各个括号中的内容是第j个扰动项εj从无限过去到现在时点对yi影响的总和。假定εj无序列相关,则:
式(6)是把第j个扰动项对第i个变量从无限过去到现在时点的影响,用方差加以评价的结果。假定扰动项向量的协方差矩阵∑是对角矩阵,则yi的方差为:
yi的方差可以分解成k种不相关的影响,为了测定各个扰动项相对yi的方差有多大程度的贡献,根据第j个变量基于冲击的方差对yi方差的相对贡献度来观测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即相对方差贡献率(RVC):
i,j=1,2,…,k (8)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探讨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GDP、能源消费、资本和劳动力作为分析变量,以北京市1978~2007年度数据为样本。其中,GDP、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均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文献[19]。为有效消除异方差性和波动性,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HP滤波处理,然后所有变量均取其自然对数进行处理。
(1)实际GDP(Y):将GDP数据用GDP平减指数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
(2)能源消费(E):用煤当量计算,单位是万吨标准煤。
(3)资本存量(K):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其计算公式为:
Kt=It+(1-δ)Kt-1(9)
其中,Kt是第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It是第t年的实际投资,δ表示固定资产折旧率。1978~2006年的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文献[19]中对北京市资本存量的核算结果。2007年的资本存量数据,采用文献[19]的方法进行计算。
(4)劳动力(L):本文采用从业人口数据来度量劳动力投入。
3 实证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由于不同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解释力,为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本文同时采用5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扩展的ADF、DF GLS、PP、KPSS和NP检验。其中,KPSS检验的原假设为:某序列(趋势)是平稳;其余检验方法的原始假设为:某序列(趋势)含有单位根。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水平值是不平稳的(含有或不含趋势)。虽然在变量一阶差分平稳性检验中,个别方法对个别变量的检验结果存在一点争议,但从总体上可以认定所有的变量属于一阶单整,即I(1)。
a,b,c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下同。
3.2 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本文所有观测变量序列均有时间趋势,所以检验时设定协整项含有截距项,检验模型含有时间趋势,检验结果如表2(括号内为t统计量,TREND表示线性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利用模型(3)和(4)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根据表3,短期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短期内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费的增长,因此短期内执行保守的能源政策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该结论和文献[16,17]的结论是一致的。对于长期因果关系检验,α1、α2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而且对α1和σ1k、α2和φ2k实施的联合检验在1%的水平显著,因此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长期存在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北京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从长期看,执行保守的能源政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3 方差分解分析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因此利用式(8)只对GDP和能源消费进行方差分解,分解结果如图1和图2。
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在初期不明显,但相对方差贡献率从第2期的1.01%,增加到第5期的23.89%,再增加到第10期的56.87%,同时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因此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不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显著。从图2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方差贡献率开始就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贡献率逐渐增大,从11.80%到57.94%,说明GDP冲击对能源消费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方差分解结果为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 结 论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揭示了北京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北京市短期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长期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结果说明短期内北京市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费增长,短期内执行保守的能源政策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是相互影响的。误差分解结果不仅解释了相对误差贡献率,也为因果关系结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摘要:本文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揭示了北京市1978~2007年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资本、劳动力之间的协整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说明:北京市短期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长期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各变量的相对误差贡献率,并为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8篇
一、对北京资本存量的估算
资本存量的估算是进行增长因素核算的首要工作。国际上现在通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中国的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 但由于方法的差异以及数据变量选取的不同使得估算结果往往差异较大。根据对北京资本存量的估算, 认为单豪杰 (2008) 与我们的估算结果较为接近, 故直接采用其估算结果。但单豪杰 (2008) 中资本存量的估算是以1952年价格为基础, 因此需要将其转换为以1978年价格为基础的资本存量。此外, 单豪杰 (2008) 没有对2007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我们需要用北京统计数据对其2007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见表1。
二、对规模报酬不变假定的检验
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条件是要素投入的规模报酬不变。因此需要检验这个假定条件对于北京是否成立。我们首先建立对于北京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 Y为以1978年价格, K为资本存量, L为劳动力人数, A为除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以外的其他影响北京经济增长的因素。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为:
检验其规模报酬是否不变, 即检验下式是否成立:
采用系数的Wald检验法进行检验, 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可认为北京的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
三、对经济增长各因素的测算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 可以将 (2) 式改写为:
用北京的数据对 (4) 式进行估计, 可得参数的估计结果为α=0.61, 则β=1-α=0.39。
据此, 我们可以计算各生产要素在拉动北京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见表2) 。这只需对 (2) 式两边求全微分即可:
上式中, dY/Y即为GDP增长率, αdK/K为资本存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βdL/L为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dA/A即为全要素生产率。
四、对模型估计结果的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改革开放之前, 北京经济几乎全部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经济的比例几乎为零, 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 微观企业的经济效率极为低下, 因此经济增长不仅低速而且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波动性极大。综观北京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其不仅建立起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提高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而且为北京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了一个体制的基础。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本存量积累是北京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从1978年到2007年, 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接近20%, 远远高于GDP的增速。并且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为38.3%,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带来了资本存量迅速积累。1978年到2007年, 北京资本存量年均实际增长15.20%, 高出GDP年均实际增长4.6个百分点。
从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 北京改革开放30年以来, 一直是以投资的增长带动资本存量的增长来拉动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直到2006年才得以扭转。从表2可以看出, 2006年和2007年, 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都要高于资本存量的增长对GDP的贡献。因此, 可以说, 由固定资产投资引致的资本存量增长是北京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3、大量劳动力向北京转移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1978年, 北京地区的从业人员为444.1万人, 到2007年, 从业人员达到942.7万人, 年均增长2.63%。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 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尤其是农民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也是促进北京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 使北京能够享受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人口红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 预计将来仍将有一定的农村人口涌入北京, 但由于北京资源环境的限制, 容纳能力有一定的极限, 将来这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减弱。
4、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加速了近几年来北京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 北京在1994年以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GDP增长中的份额都比较小, 在有些年份甚至为负, 但在1994年以后, 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加快了速度, 几乎是逐年递增的 (2004年出现了奇异值, 可能原因是2003年非典的影响) 。尤其是2006年和2007年, 北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GDP中的贡献已经超过资本存量增长的贡献, 成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意味着从2006年开始, 北京已经成功的从以投资推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年以后的快速增长,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经济体制改革从1994年开始提速。从1999年开始, 北京的科研体制改革也进入深化阶段。北京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关键问题出发, 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 以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 带动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改革, 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化为核心, 以企业为主体, 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活动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化, 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不断增大。其次, 北京加大了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力度。1994年, 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增长率高达57.9%, 并且以后每年的增长率都比较高。2007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527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5.64%, 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的水平。但北京今后应更加注意提高R&D投入的产出效率。最后, 由于北京教育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尤其是近几年来, 北京注重吸纳高学历人才来京就业, 使得北京地区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得到较大提高, 人力资本素质得以较大提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北京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2006年年底, 北京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 居全国之首。
摘要:本文在对北京1978-2007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 运用索洛模型对北京的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进行估计, 定量测算出北京改革开放30年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因素, 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还提出, 从2006年开始, 北京已经成功的从以投资推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关键词:北京,增长因素,资本存量
参考文献
[1]Philippe Aghion、Peter Howitt: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David Rom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9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2007年的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6285.0万吨标准煤, 比2006年增长6%, 虽然万元GDP能耗从2006年的0.75吨标煤降到0.67吨标煤。同时, 人均能源消费从2006年的583.2千克标准煤上升到2007年的625.5千克标准煤。北京资源短缺、能源严重依赖外部, 环境容量相对有限, 能源供需矛盾与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威胁城市安全的首要问题。
能源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何永秀等人 (2008) 研究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显示, 经济发展是能源消费量的Grange原因。黄磊等 (2007) 对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 北京市能源消费水平逐年增长, 然后通过对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检验, 认为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者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赵晓丽 (2008) 采用矩阵分析法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关系, 采用因素分解法研究了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 认为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都促使其能源强度下降, 但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北京市能源消费现状
北京地区的能源资源主要靠外地调入, 就地能开发的资源极为有限。煤炭主要分布在京西门头沟和房山区, 有少量的水力发电资源, 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利用近一半, 石油和天然气尚未发现可供开采的工业储量。
这种能源结构致使北京成了世界上几个以燃煤为主的特大城市之一, 截至2006年, 北京市煤炭消费量 (不含净调入焦炭) 达到3055万吨, 占能源消费的50%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仅能源消费量大, 使用效率低, 而且大量直接燃烧原煤还造成北京大气环境污染。
从煤炭的消费构成看, 发电用煤和工业用煤占有相当高的比重。2005年煤炭消费资料显示, 29.3%的原煤用于工业消费, 热力用煤占12.8%, 第三产业用煤占12.4%, 而生活用煤和建筑用煤合起来占据8.23%。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北京统计年鉴2007;北京统计信息网。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北京市能源消费的总体数量也在跟着增长。并且能源消费的总体数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有相同的趋势。特别在2004年, 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最近十年最快的速度, 总体能源消费的增值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电力消费也在2003—2004年这段时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与此同时, 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北京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4年达到了0.75, 即能源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0.75%, 地区生产总值相应的年平均增量为1%。
数据来源:同上。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
同样的,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研究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一般来说, 电力的发展应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就是说电力应超前发展。计算公式为: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专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做过统计学或者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检验, 但是得到的结果却不一致:如美国Kraft (1978) 研究发现, 在相对长的期间内, 存在GNP的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而Akarca和Long (1980) 的研究发现同样时间序列在短期内没有这个结果。Yu和Hwang将数据适当延长到1979年, 但他们却发现在长期内能源消费和GN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Yu和Choi (1985) 使用美国、英国、波兰、韩国以及菲律宾五国的数据发现:GNP和能源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波兰, 存在GNP到能源消费方向的因果关系的国家是韩国, 而存在相反方向因果关系的国家是菲律宾。而林伯强 (2003) 基于生产函数, 研究了电力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中国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内生性, 并且这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不识电力消费增长的Grange原因。
1. 研究方法。
在此处研究方法是来自经济学中的弹性。弹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广泛的应用。一般说来, 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我们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应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在此我们运用经济学弹性的公式如下:
其中, ΔNi/Ni表示能源的年度的变化速度, 即ΔNi表示下一年比上一年在能源方面的净增长量;Δy/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速度。
弹性研究的好处之一, 是剔除了由于量纲的不统一, 而导致的统计的口径不一, 从而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出现分歧。
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从1999—2007年北京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 该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07》,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2》,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 及其各期《中国统计年鉴》, 部分查阅北京统计信息网和中国国家统计网站, 由于弹性不受量纲的限制, 故对部分能源消费的单位没有转化成标煤来计算。
3. 数据分析。
(1) 总体能源消费的弹性分析。从1996—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率来看, 两者有相似的发展和变化速度, 能源消费的变化速度在0~0.1之间, 而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率维持在0.1~0.2之间, 即能源消费的每年变化在0%~10%之间,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 最高增速在2004年, 增长速度超过2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方向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相同, 是正相关的, 但是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了相反的方向。
这说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在长期来看, 有着相同的发展趋势, 而在短期来看, 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 而能源消费弹性却出现了明显的增高趋势, 即能源消费的变化率和经济增长率变化速度出现短期内相反的情况。这验证了林伯强 (2003) 关于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结论。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7, 北京统计信息网。
(2) 各种能源弹性系数分析。北京市各种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和总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表现不同, 有其独特性:首先, 电力和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最重要能源形式, 其消费弹性系数比较稳定, 且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方向基本一致。电力的消费弹性系数在0.5上下波动, 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在0~0.5之间上下波动。在2004—2005年期间,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达到了短期的峰值, 这期间,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高达0.8188, 即地区生产总值变化1个百分点, 电力消费需要增长相应的0.8818个百分点。煤炭的消费弹性系数也跟着上涨, 且一直居高不下。其次, 天然气和石油的消费弹性系数波动比较大, 特别是天然气, 其消费弹性最高的时候约为2.5, 即地区生产值变化1个百分点, 相应的天然气的变化为2.5个百分点。即, 天然气的消费经济增长具有独立性。其出现巨大的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天然气的供给来源, 以及来自居民对天然气消费的短期需求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 则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政策的变化。
数据来源:同上。
四、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解释
1. 能源供给的稳定性:
即在一个时期内, 假设北京市能源供给为一个稳定的量, 不会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因, 对能源的供给产生任何比较大的冲击。在价格——需求图中, 这种能源供给的稳定性, 表现为供给曲线垂直于横坐标 (供给曲线弹性为0) 或者供给曲线比较陡峭 (供给曲线缺乏弹性) 。
在短期看来, 由于能源供给曲线的无弹性或者缺乏弹性, 一旦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由D2向右平移到D1, 此时出现了能源在短期的供不应求, 但是短期供给的稳定性, 肯定导致能源价格的上涨, 有p1上升到p2。此时作为生产要素的能源价格上升, 导致了地区总生产值的增长。
2. 政府和价格管制机构对价格的管制:
即在一个时期内, 假设北京能源价格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价格不变, 均衡价格不能完全反应市场中的供求平衡和完全市场出清。需求D1不变, 供给由原来的S1扩张到S2, 达到新的均衡E点。但是由于价格的稳定, 最后市场价格必须为p点, 在这种垄断的短期获得利润。
(2) 价格的稳定和供给的稳定。在双重作用下, 对消费者来说, 由于价格和供给不变, 需求曲线向外扩张或者向内收缩, 都不会影响能源消费的数额。
五、结论
在经济学的短期内, 一般假设由于技术进步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提高, 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增加, 以及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增加, 从而导致的能源供不应求, 以至政府通过价格管制或者拉闸的现象不会出现。这就能够证明在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短期内能源消费很经济增长之间可能不会出现Grange因果关系, 但是从长期来看, 由于各国的自身能源的政策和能源产出的原因, 会出现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Grange单向因果关系, 或者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因果关系。
摘要:能源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学者都试图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因果关系, 但是得出的结果却各不相同。通过搜集北京历年的能源消费数据, 研究了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现状, 运用弹性系数方法, 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并对这种关系进行了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北京市
参考文献
[1]陈亚妮.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结构与动态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08:5.
[2]黄磊, 等.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J].现代经济, 2007, (10) :30-32.
[3]黄毅, 张荣娟.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及国内外比较分析[R].数据, 2007:24-25.
[4]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03, (11) :18-27.
[5]林伯强.节能减排:能源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J].国际石油经济, 2008, (31) :23-27.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10篇
一、理论方法和变量数据选取
(一) 理论依据。
运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研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 存在着动态的平稳假设, 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容易导致谬误结论。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及其方法, 为非平稳序列的建模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后来被众多计量经济学家发展成为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 (ECM) 。按照协整的定义,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 那么这个序列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它经过d阶差分达到平稳, 则称其为d阶单整序列。这就证明时间序列存在长期的稳定性, 也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前提。另外,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进一步分析所研究时间序列存在的因果关系, 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 数据选取。
本文中的数据选取为1986~2006年北京市最终消费支出总额CS和GDP值。经济增长指标选取支出法下的GDP, 因为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 CS表示北京市最终消费支出总额;Pd表示北京市零售价格指数;Pc表示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RGDP表示实际GDP, RCS表示实际最终消费总额。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局网站, 所使用的计量分析软件是Eviews5.0, 分别定义LNGDP和LNCS为GDP和CS的对数状态, 因为对数表达不仅可以保持原数列的时间趋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现象。
二、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分析时间序列的长期均衡状态时, 首先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即进行单位根检验。选用ADF检验法, 检验假设为:原假设H0:α=0, 备则假设H1:α<0。如果检验结果拒绝零假设, 则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为平稳序列。利用Eviews软件对LNGDP, LNCS做单位根检验, 结果如表1:
(△表示一阶差分) 均采用的滞后2阶, 修正模型2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 变量LNGDP和LNCS的原序列是非平稳数列, 经过一阶差分后,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两数列均表现为平稳, 说明数列LNGDP和LNCS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 协整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y1t, y2t, y3t, …, ynt都是d阶单整, 即I (d) , 存在一个向量α= (α1, α2, …, αn) , 使得αyt, ~I (d-b) , 这里yt= (y1t, y2t, y3t, …, ynt) , d≥b≥0。则称序列y1t, y2t, y3t, …, ynt是 (d, b) 阶单整, 记为yt~CI (d-b) , α为协整向量。
序列LNGDP和LNCS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 (1) , 所以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由于我们只考虑最终消费支出总额与GDP之间的关系, 只有两个变量, 所以在进行协整检验时可以使用两变量的Engle—Granger检验, 即EG两步检验法检验两变量LNGDP和LNCS是否协整。
第一步即对原序列运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已检验出两个变量数列均是一阶单整, 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第二步是用变量GDP对CS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 在经过序列自相关处理后的回归方程为:
LNGDP=0.2172+0.2154*LNCS+0.935*LNGDP (t-1) -0.1548*LNCS (t-1)
(1.1105) (1.0469) (5.3361) (-0.7301) ①
R2=0.995475 F=1173.385 S.E=0.078 DW=1.861
括号内为t检验值。对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得到, ADF检验值为-3.9775, 由于检验统计量-3.9775小于显著性水平10%时的临界值-2.6551, 因此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 表明序列LNGDP和LNCS具有协整关系。
方程①反映了北京最终消费支出与北京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LNCS的系数为0.2172即为GDP对北京最终消费的弹性, 北京最终消费支出增长1个百分点时, GDP将增长0.2172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北京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不大。这可能由于最近几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 所以导致两者之间的相关模型也出现较小的系数。
(三)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前应考察序列的平稳性, 在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前应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若二者存在协整关系, 再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经过上文的检验, 序列LNGDP和LNCS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且具有一阶协整关系, 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经过检验发现, 当滞后期为1、4、5、6时,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LNGDP与LNCS是单向因果关系, LNGDP是LNCS的Granger原因, 而LNCS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当滞后期为2、3时, LNGDP和LNCS彼此独立, 互不影响。LNCS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大一些。
(四) 误差修正模型 (ECM) 。
通过前面的检验, 已经证明序列LNGDP和LNCS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存在协整关系, 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 。
LNGDP =-0.036-1.55*E (t-1) +1.477*△LNGDP (t-1) -0.294*△LNGDP (t-2) +0.174*△LNCS
-0.227*△LNCS (t-1) +0.139*△LNCS (t-2) ②
(-0.0568) (-0.3646) (0.354) (-0.8021) (0.678)
(-0.3028) (0.4912)
F=0.342 R2=0.157 D-W=1.955
(括号中为t值)
模型②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模型②解释了LNGDP一方面受LNCS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E (t-1) 影响, E (t-1) 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通过对前一期的非均衡误差的调节, 总会使最终消费支出和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大体平衡的轨道上运行。从模型②看, E (t-1) 的系数为1.55, 北京GDP和北京最终消费支出的短期波动不大, 修正效果不明显。
三、结语
本文以北京最终消费支出与北京GDP为研究对象, 通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并在处理了序列自相关的基础上, 建立了北京最终消费支出与GDP的相关模型, 分析最终消费与GDP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说明北京最终消费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最终消费可以推动GDP的增长, 只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从北京市GDP和北京最终消费的动态计量经济学ECM模型可以看出, 北京市GDP与北京最终消费支出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即消费总额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误差项的存在, 可以保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 即自动地调整二者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参考文献
[1].郝正亚, 王建中, 甄建岗.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 2007
[2].李宝仁.北京市GDP与居民消费行为的计量经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
[3].李诗争, 张小雪.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研究[J].产业经济, 2007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11篇
知名房企云集引爆区域物业价值
城南计划CSD建设推动房山发展新篇章
2009年底出台的《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未来三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将对城南地区的投资超过500亿元,加上其带动的社会投资,总投资额可达到2900亿元,而房山作为“城南计划”中的重点发展区域,则充分借助了这一政策利好,启动了CSD建设蓝图。
据悉,已经正式奠基的奥特莱斯华北旗舰店位于房山区长阳镇,地处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的核心区长阳,紧邻京石高速路和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西站旁,经京石高速至北京金融街地区仅30分钟车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1万平方米,奥特莱斯及其他商业约为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近10亿元,吸纳国际品牌300余家,首期计划在2011年投入营业。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华北最大奥特莱斯,其辐射范围将涵盖京津冀地区,成为整个华北地区云集世界名品折扣和高品质购物服务的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在极大丰富当地的消费市场之际,更为长阳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地铁房山线开通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2010年,万众瞩目的地铁房山线正式进入运营,其全长24.8公里,从位于丰台区南部的郭公庄站开始,经大葆台站、稻田站、长阳站、篱笆房站、广阳城站、良乡大学城北站、良乡大学城站、良乡大学城西站、良乡南关站到房山苏庄站。
据悉,房山线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80公里,跑完全程大约半个小时。这也预示着房山主要区域,特别是地处长阳镇、靠近房山线北端的新兴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将完全纳入北京半小时生活圈。另外,2011年底地铁房山线将与地铁9号线接驳运营,届时将拉近房山与丽泽桥、西单、金融街、中关村等城市核心商圈的距离,助推房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土地市场持续火爆地产名企争相进驻
如今,随着北京城市中心可供开发土地的日趋减少,土地供应郊区化走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京西房山凭借着无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成为了各大地产名企争相争夺的“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北京市土地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房山区域居住用地成交面积达到332万平方米,位居全市各区土地供应榜首。与此同时,房山区域地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例如,2010年初森阳地产所拿下的良乡地块,楼面价突破9300元/平方米,而2010年12月28日价格“限高”出让的广阳城地块楼面价也攀升到9000元/平方米。
如今,房山区域已经云集了北京城建、中国铁建、万科地产、中粮地产、首创置业、绿地集团、北京建工、首开集团等十余家地产名企。在众多房企看来,在京西房山置地开发,绝对物超所值,因为该区域未来的升值潜力绝非眼前所能料想。
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房山区的楼面地价已超过9000元/平方米,促使了区域房价的稳步上扬。而两年前房山地区的房价不过4000~5000元/平方米,2009年则迅速攀升到7000~8000元/平方米,2010年区域房价已至10000~16000元/平方米。
同时,房山区域以良乡、窦店、长阳三镇为核心,形成了房地产开发的三大组团。良乡是最早进行开发的板块,目前仅有北潞尚界、鸿顺园、西路时代大厦等四五个项目在售,均价在14000~16000元/平方米左右。窦店地处六环以外,在售项目包括世界名园、水墨林溪、汇豪山水华府等四五个项目,由于位置相对较远,在售项目普遍价格偏低,单价大部分在1万元上下。长阳板块是2011年最热的区域,有十余个项目在售,在售项目均价在15000~19000元/平方米区间。
随着2009年、2010年集中出让的长阳起步区多幅地块即将入市,201 1年的房山楼市将更加热闹非凡。例如,中粮万科长阳半岛、绿地新都会·国际花都、芭蕾雨·悦都等项目将继续推出后续楼座,而北京城建·徜徉集、中国铁建·长阳国际城、首开·熙悦山等纯新盘也将于近期陆续面市。
亚豪视点
受益于京西开发战略的利好,万科、首开、首创、绿地、城建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竞相进驻,房山区楼市近几年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市场格局。2011年,房山区还将有多个新盘上市,如首创·伊林郡、中国铁建·长阳国际城、首开·熙悦山、万科·幸福汇等,新增供应仍集中在长阳板块,新盘的总体量超过了200万平方米,再加上目前在售的老项目后期,预计今年房山区总供应量将会超过300万平方米。
投资提示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第12篇
一、北京工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1.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
近几年数据显示北京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GDP总量不断扩大, 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十一五”前4年,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 已超出“十一五”计划目标3.7个百分点, 略低于“十五”时期0.4个百分点。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对北京市的经济起一定的作用, 工业在GDP的构成约为20%, 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对经济增长是有一定贡献的。
2.工业经济效益。
在“十一五”的前4年, 尽管随着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降至1/4, 但工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 工业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 74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 282.2亿元, 增加值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2009年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0.87%, 比2005年提高39.8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31.2亿元, 比2005年提高117.65亿元, 比2005年增长28.5%。表2为北京工业相关经济指标。
3.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北京工业增长的现状, 学者连玉明和武建忠[1]指出了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undefined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二、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现状分析
据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分析报告[2], 北京工业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也是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主要执行部门。也就是在北京统计年鉴缺失对工业整体科技水平统计的情况下, 北京大中型企业可以反映北京工业科技技术进步水平。
1.科技投入总量及增长情况。
如表3所示, 2006-2008年北京科技活动经费总量相对稳定, 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有所下降, 但是从2006年的1 147 736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 470 411万元, 增幅为28.11%, 说明其总的趋势呈现平稳增长。但是, 从其相对指标来看, 北京市科技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其科技投入的强度还应加大。科技人员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保持在20万元以上, 较为稳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R&D活动费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 R&D投入有利于北京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增强, 是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4看, 北京R&D经费的支出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由2006年的588 451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09 677万元。从数据上看, “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 (即2006年) 北京加大了R&D经费的投入, 之后北京市R&D经费支出一直保持高水平, 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对比2%是“创新驱动”标志的国际惯例, 可以说北京R&D投入的强度还是很大, 反映了北京科技水平应该算比较高的。R&D人员的人均经费保持在20万元左右, 较为稳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2.科技投入的来源。
虽然科技经费投入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投入, 财政科技投入, R&D经费投入, 大中型企业等的投入, 但它们的来源大体上主要有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贷款等几种情况, 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来源渠道是比较全面的, 以它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十一五”前4年, 企业的科技投入占主导地位, 保持在90%以上, 可以说北京技术开发经费筹集来源的主要渠道为企业自筹方式, 企业的科技投入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从来自政府的资金来看, 政府的资金保持在3%左右, 亦趋于稳定, 政府的资金所占经费筹集总额的比例高于全国2%的比例。这说明, 北京政府较为重视科技发展, 重视科技投入的力度, 表现了对工业发展的支持[3]。从来自金融机构的投入来看, 目前北京市的金融机构投入主要表现为科技贷款, “十一五”前四年中, 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是很低的, 2007年、2008年两年都没有超过1%, 2006年也仅为5.72%。要注意的是, 金融资金在科技创新中, 主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 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 应该对其有足够重视, 加大投入力度[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3.科技创新成果。
从技术创新成果来看, 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2008年完成科技项目3 333项, 新产品开发项目2 332项, R&D发展项目2 462项, 专利申请4 622项, 见表6。整体水平逐年增长, 反映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都重视并着力进行技术开发项目的研发, 肯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4.科技劳动力。
截止到2008年, 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数达699 676人, 其中科技活动人员达55 976人, 在科技活动人员中,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达到39 962人, 见表7。从劳动力投入来看, 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劳动力投入总量在2009年有微幅下降。但是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升, 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及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可以说北京工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正在改善, 企业注重技术效率的劳动投入。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2010.
5.北京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9年,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曾对北京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5]。
undefined
三、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相关性分析
1.测量模型的建立。
测量地区或产业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选择测量函数, 二是基础数据的选择和处理。生产函数法将经济增长 (产出) 表达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函数, 常用的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 中外学者常基于该生产函数法的改进来测量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余宏和钱士茹[6] (1997) 根据弹性系数的特性分别定义弹性系数α和β为资本投入量K和劳动投入量L的函数, 改进了传统的C-D生产函数中关于α+β=1的假设, 使建立的模型能够较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文选择了此改进的生产函数。
基础数据源于1997年至2010年的《北京统计年鉴》, 其中产出采用增加值指标。劳动投入采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标。资本投入采用了资本存量指标, 资本存量的计算采用了永续盘存法, 基年的资本存量采用推算的方法来估算, 利用王玲[7] (2003年) 在《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度》一文中, 对1998-2002年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 并假设北京工业企业的资本存量K占全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K的比例, 与其GDP占全国GDP的比例相等, 推算出1998年北京工业企业资本存量, 再推导出1996年北京工业企业的资本存量。当年投资额采用两年间固定资产原值的差即本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值, 折旧经比较采用了宋海岩[1,8]在官方公布的名义折旧率3.6%的基础上加上经济增长率 (北京市当年的GDP增长率) 作为实际折旧率, 并利用价格缩减指数, 对所有的数据统一换算成以1996年不变价格为基准。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据此建立的测算北京工业经济增长的C-D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Y=11.826K1.155L-3.724e0.122te0.00018K+0.029L (1)
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公式 (1) 可推导出产出和各要素投入的增长率, 及各要素的贡献率的公式。计算结果如下:在增长率方面, 1996-2009年期间, 北京工业产出年均增长率在30.37%, 同期资本投入增长率为8.28%;由于职工平均人数总体的下降趋势, 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为-2.47%。从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 北京工业自1996年以来, 年技术进步增长率为15.34%, 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0.51%, 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27.26%, 由于其总体的负增长, 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8.13%, 测算结果如表8所示。图1反映了1996-2009年北京工业各要素的贡献位次, 及“九五”、“十五”、“十一五”前4年北京工业各要素的贡献位次, 反映了近14年来北京市工业技术进步情况, 对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图2展现了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趋势, 可以看出趋势图近似于以2002年为对称轴图形。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0-2004年间, 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有很大波动, 在2001年达到顶峰, 贡献率达到570.32%, 在2003年又骤降到谷底, 贡献率为负, 跌至-630%。2000-2004年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不稳定, 经历了大起大落, 呈近似为正弦曲线波动。剔除波动过大、起伏不稳的2000-2004年, 单单看1997-1999年、2005-2009年的发展, 不难发现这些年份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化不大, 相对较为稳定, 一直保持在30%-40%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水平, 期间有微幅下降, 而后又恢复至30%-40%的水平。也就是说, 若没有政策导向的指引、缺少刺激经济发展的契机, 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仅在30%-40%之间, 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50%-70%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55%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也存在着差距。据此可以得出:若除去2000-2004年技术进步波动起伏不稳的年份, 1996-2009年北京工业企业总体的技术进步水平趋于稳定,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在30%-40%之间。
3.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相关性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量化了北京工业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而且能够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图3显示了北京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和由公式 (1) 推导计算出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自1996-2009年的变化趋势, 显然步调一致的变化趋势又一次很好地证明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强相关性。
就北京工业的实际情况而言, 经济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北京工业经济近14年的高速发展, 制度上的创新是主要动因, 其次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成长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 另外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入了大量外资。制度上的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 以及外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北京工业的经济增长, 同时也为技术进步带来了提高的契机。伴随外资流入的新技术, 管理理念的更新、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 使得北京工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这从第2节中北京工业的科技经费和R&D经费投入总量、年增长率, 和各自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处于上升中可得到证实。所以, 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技术进步率也大大提高, 如在2005年高速经济增长使技术进步率达到20%以上, 而技术进步率在此之前始终低于20%以下。
另外, 经济增长也制约了技术进步的进一步提高。目前, 很多专家学者指出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经济总量增长趋缓。受此影响, 高端产业首当其冲。目前高端产业发展尤为缓慢, 其主要表现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就2009年的数据来看,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6%, 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7亿元, 增长4.4%, 分别慢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3个和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占全市比重为21.2%和38%, 分别比2008年下降2.6个和0.6个百分点[9]。这些数据反映了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了工业高端产业和技术进步, 反之亦然。
从投入角度来看, 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北京工业而言,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但贡献率未达到产业发展目标。北京工业的技术确实在不断提高, 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得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虽已降至1/4, 但是工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 技术进步在这中间必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发展, 高新材料的研制、日益完善的汽车工业等都使人们意识到技术进步的存在, 感到技术进步强烈的外显性。
然而, 技术进步的外显性并没有带来内生的经济增长, 这说明北京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存在问题,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此推测, 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缺少纽带, 使得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脱节;或是技术进步脱离市场, 不能带动经济增长。如果能找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对接点, 则北京工业以后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会有显著的提升。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或许能够提供这样的对接点, 只有当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并能创造出价值时才能成为技术创新。所以, 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四、结论
基于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现状的分析, 表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二者在发展上具有相关性。北京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技术进步提供了资金、制度和机制保障, 但逐渐放缓的增长速度也限制了技术进步的提高速度。反之,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然而技术本身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只有表现为技术创新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进步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以企业为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主体, 避免使技术成为实验室的技术, 而不能转化为产品, 或者研制开发的产品脱离市场, 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达到促进产业经济增长的目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具体表现为企业要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决策主体, 研发主体, 以及收益主体, 其中缺一不可。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 有三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企业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 二是企业能够承担创新的风险, 三是企业要选择好创新的主体模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法规, 和技术创新成果分配的制度等,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收益分配的主体;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要依靠企业修炼“内功”,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提高面向市场的能力, 成为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第三个问题企业要依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创新能力, 来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还是协作开发模式, 简单划分, 大型且实力雄厚的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可以充分享有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超额收益, 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另外, 中小型且难以自担创新风险的企业选择协作开发则更有利, 一方面可以克服单个企业缺乏独立开发的能力和资源的不足,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和分担风险。对产业发展而言, 协作开发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惠及整个产业, 促进知识与技术在经济体制内扩散, 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摘要:根据对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现状的分析, 表明二者在发展上具有相关性。基于改进的C-D生产函数的测算, 结果显示了1996-2009年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同步变化趋势, 证明了这一强相关性。北京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技术进步提供了资金、制度和机制保障, 但逐渐放缓的增长速度也限制了技术进步的提高速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但贡献率在剔除波动较大的年份后波动在30%-40%之间。因此,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进步体系是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相关性,北京工业,C-D生产函数
参考文献
[1]连玉明, 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87-100.
[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EB/OL].[2009-07-31].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35/n2021/427813.html.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组.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5) :7-15.
[4]金融科技时代编辑部.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J].金融科技时代, 2011 (3) :2.
[5]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2009中国创新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03-180.
[6]余宏, 钱士茹.度量技术进步作用的生产函数模型修正及新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12) :77-82.
[7]王玲.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度[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 2004 (1) :16-25.
[8]宋海岩, 刘淄楠, 蒋萍.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 2003 (1) :30-32.
北京区域经济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