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精选16篇)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第1篇
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音西)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相传扁鹊是四月二十八日诞生的,人们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专门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大家都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同时,也祈求他保佑人们无病无痛、延年益寿。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第2篇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扁鹊在进见蔡桓公的时候就发现了蔡桓公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病,当时蔡桓公身上的小病尚且轻微可以医治。扁鹊就直言进谏,可是蔡桓公认为是扁鹊喜欢没病给人找病,就不理睬扁鹊。就这样,在蔡桓公身上病症还有机会治愈的情况下,扁鹊两三回前去进见蔡桓公,希望治愈蔡桓公的病。可是直到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以后,扁鹊也已经无能为力,扁鹊就逃到了秦国,而蔡桓公最后就病发而死了。
从这篇文言文当中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告诉我们一切祸患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轻微,也不容易引起人的觉察。可是这些不觉察的祸患可能逐步在发展,直至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了最终无法挽回的局面。
重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第3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文章开门见山,并没有交待写作背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之作。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
“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泛指外伤,一般容易恢复。所以后来也指好得快的、小的毛病,如感冒。于是,“疾”在许多句子中会被引申为“快”的意思,如“疾风知草劲”,“春风得意马蹄疾”,“疾风暴雨”等。
“病,疾加也。”(《说文》)或“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疾”进一步加重才是“病”。中间是“丙”,有“把炳、证据”的意思,也就是有了确切的表现了。
后面又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其中的“不病”,现在普遍翻译成“没有病的人”,这并不严谨,应该指的是还不到病的程度,“得了小毛病的人”,蔡桓公可能也觉得有些不适,但并不放在心上,就随口埋怨了一句。
所以表现在腠理的毛病曰“疾”,而深入肌肤了,则称之为“病”。现代人一般不加区分,翻译成英文时统称为“disease”,其实,“疾”对应的是“suffering”,而“病”的英文应该是“sickness”。
这里的“腠理”,其实是指“皮肤”的“皮”,指表面、有纹理的部分。而“肌肤”相当于“皮肤”的“肤”,是指皮下的一层油脂。所以古人称“肤如凝脂”,而不是“皮如凝脂”。指皮被凝脂充填的状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其中的“体肤”就是指皮下脂肪而不是皮肤。
我们现在笼统地称“皮肤”,而古人却分得很清楚。现在许多宣传护肤的产品,其实是护皮的而已。
所以,“疾”和“病”是不一样的,“皮”和“肤”也不是一回事。
“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恐”,有可能会加重;“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里的“益”,则指必定要加重,语气不一样。足见古人用字之精妙。
循着扁鹊神奇的诊病经历,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些有趣的医学知识,了解扁鹊在中国古代医学家中的地位。古人诊病的方式是“望、闻、问、切”,其实也代表了医生的四个层次,“望而知之谓之神”,扁鹊通过望诊就能诊断疾病,所以后人称其为“神医扁鹊”;第二境界是“闻而知之谓之圣”,通过听声音就能知道得了什么疾病的是医圣,如汉代的张仲景,后人尊称其为“医圣”;再次之是“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样的医生就相对多了。还有,古人讲“医不叩门”,是说医生不要主动告诉别人你得了病,这样并没有好处,看来,扁鹊就犯了这个忌,致“桓侯不悦”。
重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第4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文章开门见山,并没有交待写作背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之作。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
“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泛指外伤,一般容易恢复。所以后来也指好得快的、小的毛病,如感冒。于是,“疾”在许多句子中会被引申为“快”的意思,如“疾风知草劲”,“春风得意马蹄疾”,“疾风暴雨”等。
“病,疾加也。”(《说文》)或“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疾”进一步加重才是“病”。中间是“丙”,有“把炳、证据”的意思,也就是有了确切的表现了。
后面又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其中的“不病”,现在普遍翻译成“没有病的人”,这并不严谨,应该指的是还不到病的程度,“得了小毛病的人”,蔡桓公可能也觉得有些不适,但并不放在心上,就随口埋怨了一句。
所以表现在腠理的毛病曰“疾”,而深入肌肤了,则称之为“病”。现代人一般不加区分,翻译成英文时统称为“disease”,其实,“疾”对应的是“suffering”,而“病”的英文应该是“sickness”。
这里的“腠理”,其实是指“皮肤”的“皮”,指表面、有纹理的部分。而“肌肤”相当于“皮肤”的“肤”,是指皮下的一层油脂。所以古人称“肤如凝脂”,而不是“皮如凝脂”。指皮被凝脂充填的状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其中的“体肤”就是指皮下脂肪而不是皮肤。
我们现在笼统地称“皮肤”,而古人却分得很清楚。现在许多宣传护肤的产品,其实是护皮的而已。
所以,“疾”和“病”是不一样的,“皮”和“肤”也不是一回事。
“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恐”,有可能会加重;“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里的“益”,则指必定要加重,语气不一样。足见古人用字之精妙。
循着扁鹊神奇的诊病经历,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些有趣的医学知识,了解扁鹊在中国古代医学家中的地位。古人诊病的方式是“望、闻、问、切”,其实也代表了医生的四个层次,“望而知之谓之神”,扁鹊通过望诊就能诊断疾病,所以后人称其为“神医扁鹊”;第二境界是“闻而知之谓之圣”,通过听声音就能知道得了什么疾病的是医圣,如汉代的张仲景,后人尊称其为“医圣”;再次之是“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样的医生就相对多了。还有,古人讲“医不叩门”,是说医生不要主动告诉别人你得了病,这样并没有好处,看来,扁鹊就犯了这个忌,致“桓侯不悦”。
今天重读这篇经典古文,更加体会到古人用字非常讲究,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可能是因为刻竹简太麻烦的原因,不会浪费每一个字。如果仔细揣摩,就会乐在其中,体会到汉语经典的伟大。过几年再读此文,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扁鹊见蔡桓公》 3 第5篇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 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过《〈论语〉八则》、《寓言三则》等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u我一定能行u”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u我一定能行u”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u相信大家一定行u
(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第6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
(-05-24 15:35:14)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 桓 腠 应 悦 熨 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 腠理 汤烫 肌肤 针石 肠胃 火齐 骨髓 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 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末年 国的公子,是 时代重要的 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评《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第7篇
孔宪辉
关于《扁鹊见蔡桓公》主旨的把握,官方的解释为讳疾忌医,我想这种解释至少驰骋了六、七十年。近年来,许多教师和学者都发出了质疑。何为“讳疾忌医”,它常用来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可问题是,蔡桓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也没有觉得不适呀!况且,最后身体每况愈下,他也“使人索扁鹊”了呀!这种解释完全不符合文意呀!我倒认为,“看人不能有偏见”“要善于接受劝谏”“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则更符合文意。
为什么一个有强烈争议的话题会持续反复出现呢?而且还公然出现在教师用书中呢?这让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于是,我进行了两手准备:在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纷呈,只要说得有理,我都加以肯定;末了,我不忘告诉学生,如果写到试卷上答案一定是“我们不能讳疾忌医,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这样做,本身就是不伦不类。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从何而来。这种教学我已经持续了两届,请问,我还要持续多久?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场骗局 第8篇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要说啦:我们中学课本里面学的不是《扁鹊见蔡桓公》嘛?难道他还见过田齐桓公?两个事件还发生的如此一模一样吗?
不错,中学课本里面我们确实学习了选自《韩非子·喻老》篇里的《扁鹊见蔡桓公》一课,里面记载的的确是扁鹊见蔡桓公。可问题在于: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一个被称为“蔡桓公”的人,倒是有一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可是这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他死时距离出生于公元前407年的扁鹊还要早上280多年呢;再说,这个蔡国也在随后的公元前447年被灭亡了,而那时的扁鹊仍然没有出生呢。
因此可以断定,扁鹊见蔡桓公是历史的玩笑。看来古人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也难免出现误差,而历史的真相可以通过多方的考证鉴别出来。那么《扁鹊见蔡桓公》里的“蔡桓公”到底指的是谁呢?当然就是且只能是田齐桓公田午啦,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此时的都城就在原来蔡国的都城旧地上蔡。
《山东商报》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第9篇
曹岗乡一初中张瑞娟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体会人物形象
3.明白故事的寓意,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课题
1导入方式二: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2、齐读课题并题解
“见”,是什么意思?“进见”“会见”“拜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力求流利通顺。
(师言:“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勾划生字词,并在停顿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法: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辅导)
2、生提疑问,全班共同解决朗读中正音、停顿的问题。
(若无学生提问,师可顺势一推: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个个都胸有成竹。老师这里有一个建议:我们来一场男女生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3、老师范读
(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吗?)教师范读
读毕,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意识到朗读应有感情,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4、全班齐读
(那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朗读课文呢?我们一起来试着朗读一遍。)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疏通文意,把握情节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时的疑问,仍不能解决的疑难书写留待全班共同探讨。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四五人为一小组,请同学们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内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加以探讨,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如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不错,所提的疑问并不多。这时师可作故意出题考考学生。出示以下几个重点句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四、表演剧本、体会形象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推动故事的情节的?这个线索又把故事分为了几个场景?
或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2、一代神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不足百字,然而人物的情态、心理却跃然纸上。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揣摩人物的心理吗?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
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选择默契的伙伴,一起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吧!
(生分小组合作,师巡回指导)
3、表演课本剧,并作评价
(教法:每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并及时请其他的学生作评价)
师言:你觉得刚才那个小组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你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说话语气等作出评价。
4、欣赏完了课本剧,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教情估计:此时教师可激趣设疑: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而逃到秦国去?他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医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了。)
五、探究寓意,获得启示
1、剧中结尾写道:“桓侯遂死”。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
(生动笔写遗书)写毕,请部分学生朗读蔡桓公的遗书。
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3、我们身边有没有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正视自己缺点的人呢?
小结:
扁鹊见蔡桓公剧本 第10篇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扁鹊住所、桓公王室
人物:扁鹊、蔡桓公、桓公左右二侍从 道具:两桌、两椅、一封信
(扁鹊上)
扁鹊:大家好,首先做个自我介绍。鄙人姓秦,名越人。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可民间对我的尊称一定会让你如雷贯耳。我,就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今天我们蔡国的国君桓公宣我觐见,不知所为何事,先去再说。
(进王宫,桓公正与一侍从对弈)
扁鹊:(远观,自言自语)大王面色黯淡,双目无神,一定是操劳国事,龙体欠佳,我当为之解忧。
扁鹊:(走近,低声)大王,大王…… 桓公:(头也不抬)嗯!
扁鹊:刚才,我观大王面色不比往常,贵体似有小恙,不过……
桓公:(不高兴)本王位尊九五,锦衣玉食,红光满面,生龙活虎,健康的不得了,哪有什么病?麻烦先生先出去,别妨碍寡人下棋。
(扁鹊下,回居所)
桓公:(对左右侍从)这些大夫,就喜欢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装模作样给正常人看病,然后据为己功,逢人就吹自己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寡人偏不吃这一套。
(过了十天)
扁鹊:(坐卧不安)眼看十天过了,大王的病情不知可有好转,我得再去拜见拜见。
扁鹊:(细看,忧虑)大王印堂发暗,看来病已伤及肌肉内部,如果再不及时诊治,恐怕会更加严重!
桓公:(很不高兴)寡人有病,难道寡人自己会没感觉吗?别以为你读过几本医书,就逮谁看谁有病。
扁鹊:(摇头,叹气,回)哎!(又过十天)
扁鹊:(徘徊,犹豫不决)转眼又是十天,到底还去不去见桓公呢?去吧,恐怕还是自讨没趣,甚至惹恼桓公,吃不了兜着走;不去吧,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一人安危关乎社稷苍生。去吧,豁出去了,谁叫咱是大夫,大夫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
(扁鹊进王宫)
桓公:(生气)你怎么又来了?是不是想告诉寡人,寡人的病更重了?
扁鹊:恕臣直言,大王的病确实已侵入肠胃之中,再耽搁下去,定会有性命之忧,请大王三思呀!
桓公:(怒)你三番五次吓唬寡人,寡人这些天吃喝玩乐,还不是活的有滋有味!请你现在立刻消失,寡人以后不想再看到你。
扁鹊:(回,叹息)不出半月,桓公必体痛难耐而死,偌大蔡国,已再无我容身之地。逃命去吧!
(半月后)
桓公:哎呦,疼死我了,头疼,肚疼,腿疼,浑身疼,难道真的被扁鹊言中,快去带扁鹊!
(左右侍从在扁鹊家中搜寻一番,回)
侍从:报大王,扁鹊家中空无一人,只有一封留给大王的书信。
桓公:快念。侍从:(念信)
启禀桓公:
大王见到此信,臣已不在蔡国。个中原由,容臣细禀。当初臣察言观色,知大王贵体有恙。病在皮肤,以药物热敷,可愈;在肌肉,以针灸之法,可愈;在肠胃,以汤药调养,亦可愈;对臣之建议,大王却置若罔闻,自以为是,无动于衷。而如今,大王之病已深侵骨髓。众所周知,此处为阎罗亲管,虽神仙亦无能为力,臣更回天乏术。为求自保,臣已远走他乡,大王不必浪费时日寻找,当速准备后事为上!
臣扁鹊于某年月日拜上
桓公:寡人悔之晚矣!(对左右侍从)尔等可以寡人之事警示天下:
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第11篇
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反复朗读,了解作者作品,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反复的探究和研讨,理解作品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法学法】:查找资料、朗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要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扁鹊来到虢国行医,听说虢国太子早上染急病身亡,于是请求进宫察看。扁鹊来到太子床前,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发现太子大腿内侧还有微温,耳朵里还有鸣音,于是说:“太子只是严重昏迷,还可以救活!”扁鹊用针灸的方法使太子回过气来,又在太子身上热敷一会儿,终于使他苏醒过来。扁鹊又开了药方,太子服了二十天药后,便完全康复了。虢国国君再三向扁鹊道谢,扁鹊说:“我不是能起死回生,只是太子未曾真死,我才能救活他。”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叫做“起死回生”
形容医术高超,也比喻能力挽狂澜,把失败的局面挽救过来。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扁鹊。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与他有关的另一个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有间jiàn腠còu理好 hào 治不病桓侯不应yìng
还 xuán走火齐 jì汤tàng 熨wèi之所及骨髓suǐ遂 suì
2、向同学们介绍你所知道的韩非和他的作品以及神医扁鹊的相关知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末年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善于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韩非原系韩国贵族。《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见韩国之势日益削弱,曾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未被采纳。后奋力著书(《孤愤》、《五蠹(dù)》、《说难》),传到秦国,受到秦始皇赏识。秦国发兵攻韩,索取韩非。韩王遣韩非使秦,被留秦国。
韩非和李斯同出于荀况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尚未见用,遭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吏治罪,死于狱中。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huán)公:蔡国(现在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干大事,要着手于它微细的时候。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微细。)
三、新课讲授
(一)感知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小组自由朗读(小组解决重点词语读音)
(2)推荐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停顿及人物说话语气)
(3)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配乐齐读
2、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翻译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小组提出共性问题集体解决
3、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重点文言词语、句子,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见:拜见有间:一会儿疾:小病深:加重,严重
出:离开,出去以:把居:停,过病:大病
望:远远的看还:同“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汤:同“烫”,用热水捂熨:用药物热敷针石:针灸齐:同“剂”属:掌管
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四、五、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这一节课自己所学所得,鼓励学生多说)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于文中古文字词的掌握情况,随机抽查每个学习小组。
2、朗读课文。
二、了解扁鹊与蔡桓公人物形象
1、活动1:小组合作,填写一份“桓侯诊断记录”(大屏幕出示诊断记录表,学生填写)
2、活动2: 小组表演扁鹊见蔡桓公的经过,注意补充上扁鹊与蔡桓公的神情、动作、语言描写
3、活动3:品味文章结尾
思考: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逃”体现了当时桓侯与扁鹊什么心理? 明确:“索”,桓侯病危,急于让扁鹊救命;“逃”桓侯无药可救,扁鹊以求保命
4、归纳扁鹊与蔡桓公的人物形象(大屏幕出示人物形象)
明确:扁鹊:医术高明、有高度的责任心、果断机警
蔡桓公: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三、理解文章寓意
1、思考:桓侯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明确:讳疾忌医(①“寡人无疾”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应又不悦”)
2、谈谈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屏幕出示文章寓意: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固执己见;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提防。
四、拓展练习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想对蔡桓公说点什么?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第12篇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要说啦:我们中学课本里面学的不是《扁鹊见蔡桓公》嘛?难道他还见过田齐桓公?两个事件还发生的如此一模一样吗?
不错,中学课本里面我们确实学习了选自《韩非子·喻老》篇里的《扁鹊见蔡桓公》一课,里面记载的的确是扁鹊见蔡桓公。可问题在于: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一个被称为“蔡桓公”的人,倒是有一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可是这个被人称为“蔡桓侯”的人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他死时距离出生于公元前407年的扁鹊还要早上280多年呢;再说,这个蔡国也在随后的公元前447年被灭亡了,而那时的扁鹊仍然没有出生呢。
因此可以断定,扁鹊见蔡桓公是历史的玩笑。看来古人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也难免出现误差,而历史的真相可以通过多方的考证鉴别出来。那么《扁鹊见蔡桓公》里的“蔡桓公”到底指的是谁呢?当然就是且只能是田齐桓公田午啦,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此时的都城就在原来蔡国的都城旧地上蔡。
——《山东商报》
《扁鹊见蔡桓公》导学案 第13篇
张晓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2、积累“间”、“疾”“居”“还”“故”“使”“益”“遂”等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几个有难度的句子的翻译、理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等;
2、积累“间”、“疾”“居”“还”“故”“使”“益”“遂”等文言词汇。
[教学安排]2 课时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本文故事性强,层次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文言障碍不太多,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主阅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提出包括字词在内的问题(提倡有疑而问)。
3、教师随机点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自主疏通文言词句
放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思考解决,再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的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词语,并做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的词语
间:一会儿、片刻。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邻里之间,两山间。
居: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作“居住”或“住所”讲。
(二)至今广泛运用的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又。现在常用词语有“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
益:更加。现在常用词语有“精益求精”“日益严重”等。
及:达到。现在常用词语有“及格”“来不及”等。
索:寻找。现在常用词语有“索取”“检索”“搜索”等。
(三)现在基本不用的文言词语
使:现在说“派”。
是以:现在说“因此”。
遂:现在说“于是”。
(四)通假字
“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
本文三个通假字都是重点词,因为都与正确理解句意有密切关系。(汤——烫,齐——剂,还——旋)
(五)几个有难度的句子的翻译、理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等。
(本环节学生很喜欢,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反复奋斗下终于疏通了字词,读懂了全文,而且文言词语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很让人有成就感的过程,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乐意自己解读。)
二、自主解读文本
再次通读全文,各小组自主采用各种方法朗读全文,思考:
1、文章的结构、层次;
2、事物的性格与刻画方法。
本节课只能布置任务,课下反复阅读,下节课交流。
《扁鹊见蔡桓公》导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2、从故事中悟出道理,学习用故事阐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几个有难度的句子的翻译、理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等;
2、积累“间”、“疾”“居”“还”“故”“使”“益”“遂”等文言词汇。
[教学安排]2 课时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本文故事性强,层次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文言障碍不太多,完全可以交由学生自主阅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提出包括字词在内的问题(提倡有疑而问)。
3、教师随机点评。
一、检查文言词语掌握情况。
“间”、“疾”“居”“还”“故”“使”“益”“遂”“奈何”“请”“索”等文言词汇;
[教学步骤]
二、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全班交流阅读成果
文章是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文章通过扁鹊、桓侯两人对话,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来的神情状态的描绘,突出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疏通文意后,每一篇文言文都与现代文相当,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解读。)
三、自主探讨寓言的意义
本文可从多方面挖掘文章的寓意,应尊重学生的理解,教师作适当点拔。例如,可以说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患告;抨击讳疾忌医,等等。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同学喜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我觉得只要是从文本中来,就值得肯定。)
四、布置作业
1、在文言专用记载本上将文本需要积累的文言词句分门别类记下来并温习。(将初中三年的文言词汇分门别类积累在一个本子上,会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应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
2、学习用故事的形式写一篇短文,阐明“学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本文是韩非用来解释<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用寓言的形式阐发道理,将深刻的哲理浅显化,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种行文方法。当,这样的练习应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学有余力的同学练一练应该会很有好处的。)
《扁鹊见蔡桓公》古今异义 第14篇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 古 跑走 今 行走臣是以无请也。请: 古 询问 今 礼貌地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 古 把......当做 今 认为立有间。间 古 一会 今 中间
《扁鹊见蔡桓公》阅读答案 第15篇
(山东淄博中考题)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
参考答案:
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上海市中考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译文: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20xx、均未考察《扁鹊见蔡桓公》
参考答案: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第16篇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huánjiàncòuyìngxuántàngwèijìsusuì
扁鹊蔡桓公立有间腠理不应还(=旋)走汤(=烫)熨火齐(=剂)骨髓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见课后练习二)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在腠理将恐深(汤熨)无疾
居十日二见在肌肤将益深(针石)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在肠胃将益深(火齐)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望而还走在骨髓无奈何也
居五日逃秦体痛,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